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02 21:5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文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切身体验莫越俎代庖

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实践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它强调学生亲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美国一个自然学者说过,“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不要以为,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是一张“白纸”,他们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他们带着对这个世界6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因为从他们诞生那一天起,他们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那是一种本能。但是,他们的看法有错漏粗疏之处,他们可能只是无意识的发现。所以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闻所未闻,闻而又闻”,让他们感受了再感受,重新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课程要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世界的意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日益被破坏,环境意识虽然人皆有之,但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一个错觉: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所以,在讲到《垃圾》一节时,我先请同学们成立调查小组,作课外统计,调查分析:每个家庭每天会扔掉几塑料袋垃圾?有哪些垃圾种类?目前,有哪些处理垃圾的方法?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同学们收集到许多令人惊讶的数据,例如一个塑料袋在自然情况下要100年多年才会被完全降解,而一个稍厚的塑料瓶要几百年,玻璃瓶要4000年,同学们也很惋惜的发现,有很多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作为废弃物处理了,当然,他们也欣喜地看到学校、社会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街道上,校园里有了垃圾分类箱。原来,我们也是有能力有责任保护好周围的环境卫生的。经历了这个活动后,同学们深刻体会了那句司空见惯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标语中所包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果不是让孩子们自己种一棵植物,他们就不会发现原来一颗种子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如果不是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验证,他们就不会发现自己也是一名小小科学家;如果不是让他们自己成立环保小队,考察水域、给小鸟找个家,他们就不会发现环境污染有多严重……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师、家长是不能越俎代庖的,关注学生的个体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方式。

二、科学探究莫浮于表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们与生俱来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孩子们进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后各实验小组汇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很满意,学生也很满意,于是一堂课圆满的结束。学生有探究吗?有,但是是浅层次的,充其量是体验后所得的认知。事实上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只是满足于表面的“探究”体验,而没有个性的研究。当然,我们对低年级学生的探究要求是放低的。追求“一英里深”的探究,是科学教育提出的又一新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只有人文教育的前提保障,深刻的体验基础,才会有更深入的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能够抓住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比如,我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准备蚯蚓并观察其喜欢的土壤,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对它的生活环境有了感性认识。就在实验课快结束时,一个同学皱着眉头提出疑问:为什么他家房后的一块土地也是阴暗、潮湿的,可是却一条蚯蚓也没有?底下几位同学也提出了类似问题。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组建小组继续深入研究,并无偿提供给学生实验仪器、药品的帮助,根据分析、检测,发现:原来蚯蚓喜欢生活在PH4.5-8.5的土壤中,有些同学家屋后的土壤碱性太重而不适于蚯蚓生活。也许这是学生不经意的流露,但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让更多的孩子愿意想方设法深入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困难、阻力,但是我们要扬起信心的风帆,激流勇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只有具有人性的教育,才能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从而唤醒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境界得到提升。

作者:朱琛 单位: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

第2篇

一、通过体会古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些情感的表达往往通过古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就需要学生充分地去体会以及品味古诗词当中的意境,进而体验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比如,就李白的《静夜思》而言。古诗中通过短短的二十字就表现出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这主要是由于诗人描绘了一幅一个人在月光之下独自思乡的情景,而这样的意境就准确而深刻的表现出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中这样的意境,那么学生对于诗人情感的体会也就不会太深刻。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时,不能够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进而在情境交融的思想境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怀。

二、通过理解内涵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古诗词不仅蕴含了深远的意境,同时古诗词还能够表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继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诗词当中表现了诗人词人的爱国情怀,那么对这首诗词的学习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等,从而端正矫正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生活意识等等。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面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是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是诗人的绝笔诗,表达了诗人至死都念念不忘要“北定中原”的深切愿望,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爱恋之情。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要从诗人自身的经历以及背景展开,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并进一步体会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之后再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体会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加深学习的效果。

三、通过诗词朗诵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

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语文教学,在反复的朗读和背诵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感受到诗人的深厚情感,更可以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而小学课本中选择的古诗词都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特别适合朗读和背诵。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之前,应该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学会体会古诗词中节奏的起伏以及平仄的押韵,教会学生朗读与背诵的技巧。此外,在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形成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总而言之,对古诗词的背诵过程能够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在古诗词鉴赏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怀

学会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是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较高层次。教会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够对古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能够最大限度通过古诗词教育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要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并理解诗词当中的意象。所谓意象,是鉴赏古诗词的一个专业名词,意象的创造是有关的感受与知觉的经验(象)在头脑中的重现、重组、概括和提升,最终达到艺术的境界(意)。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抓住并理解了诗词当中的意象,那么就可以准确地理解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找到古诗词当中的意象,并且学会应用意象来理解古诗词。

五、结语

终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小学生的古诗词人文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设计与处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古诗词的意境、意义、情感等方向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从朗读背诵、课外鉴赏等方面来拓展自身的文学素养,借以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理解力和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优良文化。

作者:陈琼真单位: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第3篇

毋庸置疑的是,高职生是终究要走向社会的人,内在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不可能忽视人文教育的栽培,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是对一个完整意义上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实际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外语教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1925年,在清华大学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大学体制真正意义上的外语二级学院便称为“西洋文学系”,并明确其“博雅之士”的培养目标。虽然高职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在培养方向和目标上略有不同,然不能忽略的是,“人文精神”的化育是任何一种教育的必然指向。[3]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假使在语言教学中忽视了“人文精神”这一文化内核的注入,必然导致学生的“文化失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失位”。事实上,融入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一直贯穿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我们应当延续这种传统,继续用人文精神来引导现代高职英语教学。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空场”

近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表现为对“单向度灌输式”语言理论知识传授的弱化,对高职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培养的强化,为高职生进入社会、拓展职业道路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过于强调实用主义原则,导致高职英语教学出现重工具化、实用化,轻人文、道德的弊端,违背了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过于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教育,导致人文教育“缺位”

高职英语教育培养专业化技能人才本无可厚非,然在职业化英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弊端,导致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因技能的分离而显得支离破碎。此外,由于教学模式未能尽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学生为主体”等等创新理念,致使高职英语教学显得内化不足,忽略了高职生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关注和丰富。[4]此外,在高职院校中,出现了将“英语”和“人才”划上等号的弊病,除了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A、B级英语之外,还必须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四级、六级甚至专业八级,高职院校在英语考试方面的倾重,致使高职英语的学习演变成“语言知识+实用模式”的单一考试模式,不仅是对教师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忽视,更是对“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无视。[5]诚然,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上下功夫在短期内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然而从教育的目标和人才的长远发展来审视,高职英语教育已然从根本上弱化了其教学的本质———人文精神的教育。正是高职英语教学人文教育的“缺位”,才助长了高职生人文精神的衰落,此消彼长的是高职生物欲化、功利化、工具化、粗俗化倾向日益加重。

(二)过于倾向目的语的文化教育,致使本土文化教育“失位”

英语作为全世界6万多种语言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将其作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就达到了80个,无论是国际交流、经济合作还是文化沟通,都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首选,非英语国家的大学生也必须要通过相应的托福、雅思等等考试方能获得欧美等国的留学机会,在此国际英语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极为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正是基于此,在高职生乃至普通本科学生中,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已实现对我国传统节日全方位“压制”的现象,大部分高职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缺少基本的认知。[6]166-167毋庸置疑,本土文化是涵养高职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元素,但在高职英语教学过于倾向目的语的文化教育现实下,不仅导致高职英语教育缺少人文精神,更使本土文化教育“失位”。当然,高职类英语人才作为推进我国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沟通力量,认知和了解目的语文化是尤为必要的,但在当前我国文化国际传播机制不全、西方国家国民甚至对我国文化存在误解和偏见的前提下,假使不注重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本土文化输入,势必会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造成弱化,在外国人想要了解我国文化时,也难以起到宣传、“向导”的作用。

三、高职英语教学切入人文教育的实践模式

针对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过于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教育、过于倾向目的语的文化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缺位”,必须回归高职教育的本质———人文精神教育,将人文教育切入到高职英语教学当中,以实现高职生“人文+技能”的全面发展。

(一)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每一种语言都涵盖着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然包含了难以比拟的民族精神,呈现了该民族生生不息、荏苒千年的人文信息,也只有深谙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才能确保高职生在应用英语的过程中做到准确、得体和灵活,以实现沟通的无障碍化。[6]170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学会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西方以人为本,关注个体自由、价值和尊严的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当中来。[7]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将中国“关注人与群体、社会、自然和谐互动、协调发展,强调个人之于群体、社会、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人文精神与之相融合,以规避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弊端,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分析、整理、提炼和整合,促进高职生有效吸收中西方人文精神中的优秀因子,以培植高职生更为健全的人文品格,培养更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职生体悟人文精神的文化自觉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充分认识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并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做出相应优化,方能凸显人文教育内化的效能。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必须避免传统过于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教育的“短板”,避免在教学中存在“单向度灌输”“机械化训练”“空洞化说教”的倾向,坚持“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的基本方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参与度,强化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创设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高职生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并在教师所架设的教学模式中增长英语综合能力,发展自我人格。[8]对此,可以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课前布置一个与人文精神有关联的任务,将高职生分为若干组,便于以小组研究、完成的方法来实现高职生的人文精神注入;可以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校内外开展人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英语导游见习、国际交易会见习等等),让学生与社会接触、强化人文修养;可以采取情境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注入人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熏陶和体悟中实现人格升华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四、结语

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转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学术性、人文性“三位一体”,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博学多才,独立人格,自主思考。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高职护士生是培养白衣天使,以促进和保护人类健康为主导,全方位的心理服务、社会服务、保健服务,以预防疾病和损伤,以治疗和治愈疾病,减缓由疾病带来的痛苦,预防过早死亡,使每一个生命能优生、活好、好终为目的。这就要求高职护士生在掌握医学护理技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二、从护士本身的角度分析

(一)护士的职业使命

对于疾病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就明显提出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患者从就医道最后接触的医务人员中,始终离不开护士,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护士不是技术上的顶尖人才,但是最应有爱心和耐心,这是上帝赐给护士的翅膀,是天使带给病人的礼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注重患者的临终关怀,这就要求护士除了具备良好娴熟的护理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对于患者,护士应是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这就要求对职护士生在校期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预防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作为特殊民事主体,在和诊疗相关的民事活动中所产生的纠纷,指发生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之间的所有纠纷。近几年医疗纠纷发生的比例以每年10%—20%的速度逐渐递增的趋势。医疗纠纷的频频发生,有患方的因素,也有医方的因素。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具有精湛的医术及护理技能,还要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制观念,要做到:

1.依法执业,行为规范,明确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制关系,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自觉守法,维护护士自身的正当利益。

2.重视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通过沟通不仅让患者了解病情,更重要的是体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由此看出,高职护士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人性化角度分析

第5篇

1人文型学生公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公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地方。在学生公寓内,由于缺少了课堂纪律的约束和任课老师的监督,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最真实的面貌,各种思想情感就会尽情地流露出来。并且,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开大会、作演说、搞辩论,开主题班会,教师个别谈话,学生个人写文章等等。这些形式,从理论上或者从一定的思想高度上传播了大道理,提高了同学的认识,解决了学生“知”的问题,收到了一定的德育实效。但是,德育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德育具有广泛性,它覆盖人一生的全过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每事每处,都离不开“德”的引导;德育具有渗透性,它深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学生的言行举动都受德的支配;德育又具有实践性,它必须通过“知”和“行”的统一来实施“教”和“育”,没有实践的德育是空洞的,它只能培养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德育不是模块,不可以整齐划一。因此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教室、会议室里的大小会议、集体活动,德育要渗透到学生的公寓生活中。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普遍使用的是说服教育,不可否认道理要灌输,要说深说透。但是道理,教师从幼儿园一直说到大学,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学生已经懂得了,他们写起作文来,做起演说来,一套一套的,但是要他落实到行动中去,面对一次劳动,一次集体活动,捐一元钱,捡一张纸,帮一次人这些道德底线,他们大脑中贮存的大道理早已苍白无力了。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滋生并不断膨胀,认识上真、善、美与假、恶、丑逐渐被金钱左右,“口头道德”、“行为缺德”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而这种人格缺陷在教室往往不容易暴露,只有回到学生公寓,卸下了人人都有的那种伪装,他的真实的人性才容易完全显露出来。所以学生公寓为我们提供了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良好场所,为我们老师了解学生提供了一个透明的窗口,在学生公寓中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班主任在学生公寓中对学生起重要引导作用

学生公寓是学生进大学之后的“家”,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这里也需要和谐,需要温暖,需要快乐,因此班主任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幸福温馨环境,使他们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在这个“家”里享受到集体温暖,接受人文关怀,感受真情也回报真情,在感受真情中提升自己道德水平,唯其如此,教育才算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如果说教室是教学生专业求知的殿堂,那么学生公寓则是我们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演练场。确切地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及其品质操守,才能有效地因材施教,把德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学生公寓的人文型教育得以完成。

3班主任要努力创建人文型公寓

在公寓人文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过去思想的影响,观念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就是负责学生公寓区安全、卫生,不出乱子。“等事办”的思想在一些班主任身上仍有体现,对学生重课堂轻服务,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对公寓工作中的人文教育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公寓人文教育工作,决不是简单的看门、扫地,有大量繁杂的思想教育、服务育人和公寓文化建设等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管理者、班主任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质,还必须特别注重对工作细节的研究,并适时地把它落到实处。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教师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终身受益的。

二学生公寓是人文教育的好场所

1可以培养自主人文意识

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离开了教室,也就离开了班主任的督促,离开了班干部的管理,这时就成了“自由电子”,这时正是职业院校学生养成自主管理的好时机,在学生公寓人文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心,做一个管得住自己的理智人。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相互督促,相互沟通,生活指导老师给学生充分的信任,适当的提醒,可以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高度的自觉意识。

2可以培养“善与人处”的品质

学生回到了学生公寓,学生在经过紧张的学习之后回到学生公寓,紧张的情绪会松弛下来,兴趣、爱好、习惯都会表现出来,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自然会有矛盾产生。这时正是对他们实施“协调人际关系,创造良好氛围”教育的时机。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如何善与人处,是一门学问,当同学间发生矛盾,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养成他们宽容的胸怀,谦让的品质,必要时可以就事论事,教他们一些善与人处的小绝招。

3可以培养集体意识、主人公意识

学生公寓是几个兄弟的“家”,每个人是“家庭”的成员,学校可利用这个特定的条件,培养集体观念,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互相制约,大家只有先维护集体的利益,才有可能维护个人利益,要有主人公责任感,久而久之,一个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的意识就养成了。

4可以培养竞争意识

学生公寓是多学生公寓的集合,学校开展“星级文明学生公寓”评比,既促进学校人文,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评比的过程中,“家”看“家”,“户”看“户”,容易养成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

5可以培养合作互助意识

住校学生远离家庭,生活上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发动大家伸出友谊之手,今天你帮他,明天他帮你,帮来帮去,一种合作互助的意识就养成了。

6可以培养节约意识

在学生公寓里要求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生活用品,历来是老师们着力的一个重点,它不仅为学校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根本不懂节约,如果不趁早养成节约的习惯,我们祖国的未来接班人何以能担当大任。所以,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是关系到我们的民族能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

三班主任创建人文型公寓的具体措施

1班主任要熟悉学生公寓的制度

班主任必须熟悉学生公寓的规定,以规范和教育为原则,除了文字上讲究用词、语气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补充措施、方案以及预案;在作息制度上,要考虑到节假日学生聚会或是集体活动的需要,将晚间的熄灯时间做出调整,推迟半个小时或是一小时。为了避免损坏公物或是污损墙壁,不准同学在楼内踢球、玩球、抽烟、喝酒。如果单纯作这样一个规定,学生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因为好动逆反的青年人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规定,但是,若公寓部门为有球的学生制作一个球架,为他们统一保管,那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晚上迟归问题,学校规定不能迟归,也不能在学生公寓内燃点蜡烛,那就应该为勤奋刻苦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或“通宵”自习室,让他们在熄灯后仍然有地方学习。如此等等,凡是学生有合理需求,公寓部门就应该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规定的有效性,同样也更完整地体现人性化服务的特点:第一,定期到学生公寓巡视(发现———解决思想问题);关注学生在学生公寓内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生活,加深我们师生友谊,同时支持我们生活教师(得力助手)的工作,帮其树立威信。第二,关注公寓反馈单,注意关注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有问题的一定及时解决并督促完成。第三,关注星级学生公寓评比与卫生大扫除的反馈单及公寓文化节活动;学生公寓活动离不开班主任的鼎力支持,我们班主任的态度和力度决定了学生参与和重视的程度。学生公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实习和前奏,切实做好学生公寓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班主任要下寝室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

第一,个别学生中的歪风邪气。谈恋爱、夜不归宿等不良现象,班主任老师通过下寝室能发现和制止这些违纪行为,防止这些不良现象在班上泛滥。第二,班主任老师下寝室能从专业上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巩固专业思想,扭转部门学生的厌学情绪。通过班主任的沟通,可以帮助任课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三,班主任老师下寝室能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的业余生活向健康方向发展,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班主任老师通过下寝室能尽力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积极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他们能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校学生公寓管理带来极大便利。

第6篇

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学科,医学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因此可以把医学教育这个系统分解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其中,专业教育子系统是通过教学,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技能的训练,具体又可分为各个专业的教育子系统,目前已有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各个专业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培训中;人文教育子系统则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和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但其内容组成、层次结构尚未形成共识。整个医学教育系统由两个子系统及其内部元素组成为一个立体、有层次、网络状的整体。在其之上,还有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等大的系统。在医学教育系统中,人文教育子系统相对薄弱,不仅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内容组成没有形成共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也不完善。医学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中,人文教育仍是“短板”,仍是制约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医患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

二、系统基本特性对做好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目标和手段必须协同推进

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本质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不协调。系统的目的性要求,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系统的目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系统整体性也要求,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系统的整体效应,内部各个部分要注意协调。因此,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不能顾此失彼,“单兵突进”。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终究只是实现医学目的的技术方面手段,这种手段使用正确与否、结果好坏,有赖于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社会期待的。技术使用只有与人文素质紧密协同,才会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结果———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教育目标和手段要协同匹配,即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教育和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人文教育,使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差别。前者可以通过集中传授取得良好收效,而后者则更多地需要习惯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比重不足、教育阶段集中在低年级等问题。同时,忽视医学生毕业后的人文教育和考核,例如在职业准入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人文知识和能力的测试不如国外合理。系统的开放性要求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保持开放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理念的传授,更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育时段不仅仅集中在低年级,也要扩大到高年级,尤其是实践实习阶段;不仅在学校内重视,也要扩大到校外,持续到社会实践系统,要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尤其要重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导师对研究生、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并开展继续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在校人文教育的改善,而忽视后续的教育和习得养成,那么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改进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医学教育系统之上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统。“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的环境必定影响个人的行为。首先,市场经济因素、多元价值观必定冲击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学教育功利性的增强,使医学教育过多地成为提高谋生能力、改变社会地位的工具。这种过于强调功利性的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强化专业课程,削弱人文课程,导致医学生知识面狭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医生更多地成为治病的“工匠”,而不是救人的“大医”。其次,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教育路线、目标和功能等,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比重、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诸多方面。例如有的医学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主要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就是一种受过度政治化影响、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系统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在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时要考虑各种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功利性的影响。学校人文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度逐利、精神空虚等行为要批判,传统文化精髓要发扬光大,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要纠正,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考评方式要适时更新。

4.引入外部力量改善医学人文教育

第7篇

应构建起新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让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或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的互动过程。这种新型关系和机制让教师由原先单独角色过渡至伴奏角色,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管理知识并组织知识,主要是去引导而非改变化们。

2人文观下的体育教学

2.1指导思想

人文性体育教学不只是简单去发展学生的身体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体验不中,他们身体中原有的、原始的本能和本能的反应被激发了起来,由此催生了强烈的探究本身生物潜力的欲望、激情,学生的锻炼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还应该包括了精神方面的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其可激发起学生对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全方位的发展,由此在精神、行为和意识上去接受这一类的教育和影响、打造一个人的人格精神,让学生可以全面的、自由、健康的发展。

2.2教师职业观

学校体育的情况需要的是人文方面的参与,而当前的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渗入太少,而人文体育教学最后还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即为教师来完成。“学高即师”,作为一种教师的典范,多数可以称为是大师的级别,不单单是因为有着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在于突出的常识以及引人注意的人格魅力和风格。所以对于一位教师而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以及修养,同样也是人文性体育教学发展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教学目标

体育是人们进行自我维护和加强身体素质的一个动态过程,体育一般体现了人们对于自己身体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追求,在当前中国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目标一般是以健康作为标准。但是,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以教学作为主要的目的,快乐只起一定的辅助作用,过于重视学生的“学”,而忽视了体育中的乐趣。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提升自己身体素质,没有重视并且却丰富精神文明的知识,反思当前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只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点改变,在此改变下,人文精神进入了学校的体育,让这种改变可以达到“质”的飞越。

2.4教育方法

人文性体育教学一定要满足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时间的连续性质。指的是人文性体育教学一定要贯穿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全部的过程;第二,空间的拓展性,指的是人文性体育教学的观念一定要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的所有组成部分,由目标一直到内容、由方法到手段,甚至是教学者的本身,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人文性体育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以文明、文化作为向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当中,自己去思考、探究、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换一句话来说就是让学生明白怎么去思考,如何用“心”去理解应该怎么做,并不是只是让学生单纯去接受教师思考发的现成的结论。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主动、积极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其教学方法一定是以人为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帮助、引导学生。

2.5教学环境

体育本来就是一个游戏,有着极强的娱乐性。在对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调查中可以发现,有50%的同学是为了可以得到放松、娱乐,40%的是为增加身体的体质;7%的学生是为了学习运动的技术,2%的学生是为了学习到体育的文化,1%的学生是是为培养自己的适应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是要充分表现出一个快乐的教学思想,考虑学生的性格,创造出一种快乐体育的人文教学环境,改变当前体育教学过于僵硬的情况。让体育教学将阳光、空气、自然环境融合一体。

3结束语

第8篇

解剖学是一门特殊的艰苦专业,其特点是脏、累、呛,这种艰苦环境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克服娇嫩之气,培养勇于为减轻病人痛苦而战斗,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学人才提供基础,新世纪正需要这种经得起风雨的人才去创造奇迹。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应该成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2 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具有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在生物医学发展的成果给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生物医学与医学人文之间的不平衡性也越来越明显,要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需要人文素质教育的回归。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在大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进入临床服务病患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主干课程,在医学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人体解剖教学中所用的捐体是特殊的学习对象,包含了人格利益、人对自己尊严的尊重、与亲人更多的情感因素,包含了巨大的精神利益[4]。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学中“人文缺乏”的现象还很普遍,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个别学生对教学用捐体的恐惧和厌恶胜于应有的尊重,在实际操作时退避三舍,嫌脏怕累,偶有甚者还拿捐体开玩笑。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往往把捐体看作是“物”,没有认识到戛然而止的生命在变成“物”的同时,还有人格和尊严的延续,还有为医学教育“逝而不已”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解剖学知识教育的同步进行和平衡发展势在必行[3]。因此,本门课程在医学课程中是最具有医学伦理和道德教育意义的一门课程。

3 在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举措

3.1 在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新知识也不断大量涌入,使课时变得更加紧张,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内容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略,融入式医学人文教育也不能像医学人文专任教师那样用专门的时间去进行讲授,只能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依照不同时间、场合和学生出现的问题,适时地采取“因时制宜、灵活机动”的方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教研室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解剖学教师的责任,并作为教书育人的内容之一。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重视解剖学发展史的讲授,始终没有因为课时紧张而减少,那些为科学而献身的解剖学家的思想和业绩是医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是人文教育生动的教材之一。在传授解剖学专业知识时,我们的教师有意识地将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还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医学生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应肩负的职责和义务,学会尊重和善待生命、体谅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看待生、老、病、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举一些关于医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反面案例,比如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医疗事故,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深思,提高学习积极性。

3.2 在解剖学实习课中,强化人文教育

人体解剖学不仅是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生在人体解剖学实习的特殊环境里,最容易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文的熏陶,并为以后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做好铺垫。刚进入医学殿堂的学生,在初次接触尸体或标本时,难免会有心理恐惧、厌恶和迷信等各种情感,还会陷入对生与死的思考中。因此,我们学校解剖学教研室针对即将进入解剖学实验室接触人体标本之前的医学生,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前宣誓,以此形式作为医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同时构建一堂以人体解剖学开课宣誓仪式为主题的人文关怀教育的公开课,老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阐释死亡,消除学生对死亡的恐惧,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博爱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学生必须素颜穿白大褂,绝对不允许嬉戏打闹,教师向学生讲述供解剖尸体的来源,带领学生以默哀和深鞠躬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遗体捐献者“无语老师”的崇敬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和爱惜遗体标本,杜绝任何不尊重尸体的行为,让学生学习捐献者的高尚行为和献身精神;在解剖实验课结束之后,鼓励同学们组织一场集体追悼仪式,向已残缺的“无语老师”鞠躬感谢。

这些仪式虽简单、繁琐、细微,却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最为生动和震撼的一课。实验课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实验室为手术室”、“以尸体为患者”的理念,提倡“合作学习”,采取“小组尸体解剖”形式,小组成员按任务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对待尸体像对待具有鲜活生命的人,要对其进行遮盖和抬送,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操作和讲解,教导学生“医学乃仁术”,务必谨慎小心,在纠正解剖操作的失误时,组织小组成员查找原因,集体讨论这一失误将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使学生懂得“庸医杀人不用刀”的道理,懂得“人命关天”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塑造诚信、利他、合作的健全人格,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未来自己所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事业,促使学生充分思考在临床诊疗中医生需要面对的医学伦理及社会医学等问题,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克服学生的娇嫩之气,利用解剖学的特殊性,我们开展了“磨难教育”,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参与清理尸体及残件,从尸库和冰柜内取送、搬运尸体。面对甲醛气味和尸臭,鼓励学生勇于面对,以免将来因怕“脏、累、难”而贻误重症患者的抢救时机。

3.3 举办人文教育活动,突出医德教育

我们学校迁至新校区后,将解剖教学楼建设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基地之一,在解剖教学楼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树立了无字纪念碑,建立了体现志愿者伟大精神的“感念堂”和“馨香园”,同时也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提供“寄托哀思”的场所。清明节,我们学校联合省红十字会,在解剖教学楼的“馨香园”举行“致敬我们的无语老师”活动,感谢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并宣誓要秉承“玉汝与成,至善弘医”的精神,“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邀请红十字会器官遗体捐献协会员代表介绍在无偿遗体捐献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邀请“无语老师”的家属代表介绍捐献者生平和产生捐献想法的心理历程,而后举行医学生集体向“无语老师”致词活动,之后列队每人依次拿前往解剖学实验室,在悠扬深沉的小提琴伴奏下,学生代表向静默在解剖学教室中的“无语老师”们深情朗读感恩缅怀的诗词,最后全体师生集体向“特殊老师”———遗体捐献志愿者献上洁白的。“无语老师”无私奉献躯体用于医学解剖和研究,引领一群年轻学子迈入医学圣殿,为人类健康和医学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不是烈士,但将被永远铭记。让学生领悟到一个人的生命如何超越短暂而获得永恒———以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帮助他人更好地生存,使学生感受到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博爱奉献、生命至重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仁爱之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3.4 重视师生健康保护,改善教学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拥有良好而健康的体魄是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条件。人文精神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改善解剖学实验条件,重视对师生健康的保护[5]。我们教研室将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到解剖教学过程中,运用虚拟数字人等呈现多样化的信息表现形式,不需要直接与标本近距离的接触,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以人性化的外在环境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克服恐惧厌恶的心理,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实验室里摆放具有吸附甲醛功能的花草如吊兰,增加人文气息;安装新型通风设备,降低室内福尔马林浓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

3.5 努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师德为先,言表垂范”,医学教师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特别是迈入医学大门后的第一堂人体解剖课的教师更是人为素质教育的启蒙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关键要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形成一支适应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的转变[6]。我们教研室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精心传授学生以医学专业知识,更以高尚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处世哲学等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通过对人体解剖学发展历史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7];在备课时,对经常出现的医学人文问题和那些入耳入心的典型语言和例子在教案上作预先设计,以待课堂使用;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充实自己的医学人文知识,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实践渗透医学人文教育,使课堂讲授更加生动、鲜活;了解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高尚的医德医风,正确对待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有针对地进行医德修养、语言文学、审美鉴赏等人文素质的指导训练;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医学人文知识方面的讲座,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底蕴。

4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所取得的效果

从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在人体解剖学课堂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既传业又传道,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们非常珍惜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深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克服了对尸体的恐惧和厌恶,更加感恩于捐遗者的奉献;懂得了医学事业是神圣的,是高尚而严肃的工作,明白了医德医风对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性,并且都表示“以后要做一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好医生”。学生对模拟真实手术的解剖形式非常感兴趣,认为它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的作用,不仅锻炼了技能,而且在体验手术中不同角色分工的同时,增加了责任感,培养了不怕脏、不怕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总结和分析操作失误的严重后果过程中,懂得了“人命关天”的深切内涵。

第9篇

一、化学家即学生道德的楷模

有人说过:“一部化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化学知识是无数科学家付出汗水和心血总结出来的,他们身上潜藏了众多的优良品质和人格魅力,讲述他们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譬如,用侯德榜改进制碱工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故事,居里夫人发明新元素命名为“钋”,用以怀念自己祖国的故事,以及中国神舟八号太空遨游等材料,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展示触目惊心的污染事例,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教师还可利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勤奋实验最终取得伟大成就的史料,启发学生明白“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

二、知识规律即百变的人生观

化学知识并非都很具体,有些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形象化的方法来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探索规律的过程就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过程,笔者在讲授“离子”一课时,引领学生总结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的过程中引入了人性的探讨:“有的人天生衣食无忧,父辈给予了他所需的一切,这使他慢慢放弃了理想与抱负,甘愿一生碌碌无为,就好比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不再奋斗,也就不再得失电子,呈现一种稳定状态。而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好比一对玩伴,双方父亲命令他们到山上采一筐药,非金属原子非常勤奋,天黑时筐快满了,而非金属原子贪玩,采到天黑还没有盖满筐底,最后两人商量着,金属原子把自己的药材全部给了非金属原子,在成全了非金属原子完成任务、得到表扬的同时,也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托词:走错了地方,那里根本没有药材。两种原子在此过程后都变成了离子。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哪一种原子呢?”在规律的探索中,也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再如,在讲授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人的本质与外表的变化,如某同学每天可能会变换不同的服饰、发型,但这种变化只是停留在外表上,这就是物理变化,有的学生喜欢读书,日积月累,他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就是化学变化。通过举例,学生不仅明白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还受到了教育。

三、化学素材即健康心理的听诊器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教育、环境和主体实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当今社会,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严重,部分学生远离交际群体,封闭自己。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会变得扭曲。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为:自卑感增强、抗挫折能力减弱、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和行为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师要耐心地进行疏导。比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给学生展示了清华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狗熊的新闻素材,并就此事件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培养学生与人为善、与动物为善、与自然为善的健康心理。再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利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造假118号元素事件以及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造假案等事件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信做人的求实精神。

四、结语

总之,教育需要创新,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当前社会,唯知识而论、唯分数而论的观念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我们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牢固树立人文教育理念,并将育人思想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作者:刘键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中学

第10篇

在进行护理教育改革前,我国大部分护理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很少涉及社会人文学科的内容[1]。如今,虽然我国护理院校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但生物医学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的相融性[2],其平均学时较少,其授课教师多为护理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普遍缺乏关于人文社科专业教育的背景[3]。

2国外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

从1960年开始,美国的护理院校开始推出人文社科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此类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其平均学时迅速超过生物医学课程,对护理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4]。国外护理院校人文社科课程的师资力量主要为人文、哲学、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及专职牧师,其课程内容主要以护理伦理学、护理法学、疾病叙事的文学作品、历史、艺术等能引发学生热烈讨论、贴近现实社会的课题。例如,英国莱斯特大学华维克医学院开设的《医学与文学艺术》课程,其内容包括培养医护人员的形象、参观牛津艺术博物馆、分析及体会死亡和濒死的感觉、参加戏剧讲习班等[5]。

3进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改革的对策

3.1 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调查资料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传统课堂讲授式的人文课程教学形式较为抵触,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6]。在开展人文领域的教学工作时,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放弃理论说教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欲望,尝试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题讲座、话题讨论、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在进行护理伦理学授课时应采用叙事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并促使学生在课下精读相关病例故事、写反思日记,最后指导其讨论相关故事的伦理学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养。

3.2 实现人文课程的微型化

今后,进行人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开展微型课程。开展微型课程可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的兴趣,发挥教育者的特长和潜能,弥补课程内容滞后于临床的缺点,开拓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微型课程是1960年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开发使用的[7]。它不是根据护理学科原有的课程框架、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而是根据护理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教师的能力、社会的需要来修订的。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课程是整个护理教育体系中大块的钢筋水泥结构,可用来建造高楼的框架结构和主体部分,那么微型课程就是建造高楼的小砖块。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可以使整个护理教育体系变得更灵活、更丰富。

3.3 实现人文课程的综合化

当前,我国护理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多为学科课程教育。我国护理院校各学科的知识较为系统化,其教学内容的中心各不相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不能使理论很好地结合实践,也不能提高学生应对临床具体问题的能力。如果将人文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入到相邻领域的学科中,形成一门综合化的学科,实现多学科的重组,就可减少教学科目,避免多学科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克服分科过细的弊病,将各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3.4 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考评体系中

在进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考评体系中,如在国家规范化考试及用人单位的考试中加入伦理、法律、心理、沟通等需运用人文知识的考题,使学生高度重视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人文知识,变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养。

3.5 积极开展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伴随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的一些随机课程,可广泛地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家庭、社会中[8]。护理专题的人文教育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诵读中外经典名著、邀请社会知名专家进行人文学术讲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社团活。

3.6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施行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9]。目前,我国护理院校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情况。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则缺乏医学及护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为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如让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培训,由体育学院教师承担护理礼仪课的授课工作,由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承担社会学的授课工作等。

4结论

第11篇

一、博弈:大学人文教育湮没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满足和解放了人类的某些需要,但也诱发了某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欲望。当下的景象是,享受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俘虏,拥有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拥有,甚至患上了某种“物欲症”,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忘记了自己追求财富的目的和初衷,也忘记了人最值得选取的生活不是为了生计而劳碌,而是在闲暇中自由而理性地沉思。正如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所诘问的那样,假如“电视、广播、体育运动以及报刊停止活动四个星期……人们不得不重新依靠自身力量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呢?”弗洛姆之问,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科技依赖之深,也折射出人类的某些缺失。人类究竟如何才能走出科技依赖和人文缺失的困局?答案是“不能没有人文教育”。然而,人文教育在虚化和式微,科学教育被过分推崇。对于一些大学而言,人文教育如同“鸡肋”,弃之可惜而食之无味,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往日的荣耀不再。对管理者而言,强调科学教育意味着大学更好地顺应了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适应能力,很显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纳更多的学生。对于学习者而言,选择接受科学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发展前途、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优越的社会地位,何乐而不为?诚然,与科学教育相比,人文教育好像既不能为国家、社会、企业乃至大学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推动人类文明大步向前。因此,在崇尚快捷与效率的当代社会,人文教育容易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并被遮蔽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客观地说,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精神的缺失去否认科技的价值,不公道也不客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科学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推动人类文明大步迈进的同时,整个社会付出了人文缺失的惨重代价。正如“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理性的时代必须接受感情的审判”。纯粹的物质追求必然导致灵魂空乏,盲目的科技依赖难免诱发精神贫瘠。从长远来看,人文教育被搁浅的后果是“大学没有风格,校长缺乏荣誉,学术失去标准”。因此,如何在科技建构的物质世界,为人文世界保留一方空灵宁静的精神园地,是大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追本: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与功用

西方早期的哲学知识,主要是关于宇宙世界的,像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阿纳克西曼德的“世界源于无定”,阿纳克西米尼的“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毕达哥拉斯的“万物都是数”,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揭示的都是世界本原或“无物常住”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只关注宇宙世界,是不是没有哲学家关注人自身?当然不是。譬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就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是公认的“最早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的人,使它在人的城邦中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和善恶”。关于人的认识和探究,为人文教育拉开大幕,奠定了基础。

(一)人文教育是人本身的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大学诞生之初,其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或是根基于人文的。当今之大学,人文教育往日的辉煌不在,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教育,“科学给我们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有时谈论‘合乎理性的艺术’和‘科学的伦理学’”]。知识哪怕是科学知识的力量,最终也是来源于人的力量,如果人不能很好地释放和驾驭这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只会给人类徒增烦恼甚或危险。人文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它帮助人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让人更像人。“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子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受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之后,人从潜在的人转化为现实的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生长为一个“社会实体”。教育不仅让人成为人,而且让人更像人,变得更强健、更智慧和更高尚。也就是说,因为教育,人才认识了自我,才凤凰涅槃而成就人性;因为教育,人才懂得由己推人,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因为教育,人才灵肉合一,摆脱外物的牵绊与束缚,走向人的自由、完善与超脱;因为教育,人才正本清源,懂得珍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大卫•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教育自然也绕不过人性。离开了人性,教育就找不到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人性,人所参与的文化、艺术、社会乃至宗教活动都将失去立足之本和存在价值,更遑论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特殊使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不可或缺的是“人之为人”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否则将是“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二)人文教育是人之化成的教育

1.人文教育让人类自身得以化成。《易经》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先化成人自身,然后化成天下。而这一切则依凭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知识的拼盘教育,而是一种在人文精神观照下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人文精神来认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文化、科学与道德、存在与思维相互交通、相互映射、相互吻合的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将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创新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是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强调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人文渊源和价值理性,通过“人文化成”的内在影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人文教育是根本性的,“大学教育的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学问或知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或理智,抑或称之为哲学体系”。缺乏思想或理智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片面的或单向度的人,是真善美割裂的人。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尤其注重教人以“怎么样”的自觉态度和“应如何”的道德责任感对待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教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2.人文教育让人从本我走向超我。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为个体所觉察。而超我则与此相反,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遵守社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从“本我”走向“超我”的过程,无疑是一个人逐步获得道德生命、意义生命的过程。人因道德生命和意义生命的获得,才算是真正从一个自然实体成长为一个社会实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但是,从本我走向超我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依凭于教育,依凭于人文化成。

3.人文教育让人诗意而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人文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它与过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人文教育以服务于人的生活和生命为使命,它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让“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让“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因为有了人文教育,“物质世界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们发出微笑”(马克思)。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诗意地存在,人自由地存在。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才能有“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的沧桑体验,才能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深刻感悟,才能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自由心灵。

三、溯源: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初状态

科技可丈量出物质文明的长度和深度,但不能评测出精神世界的广博和深远。在现代科技的度量衡面前,人文似乎已变得一文不值。换言之,“我们在利用技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允许它抽空我们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我们对现代科技的迷恋使我们用量化的计算取代质的评判、用技术手段取代真正的人类目的,并最终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除了技术意义之外,别无所有的世界”。值得庆幸的是,当国家、社会、乃至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社会团体把对科技的迷恋和依赖推上顶峰,科技王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开疆拓土之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觉醒,重新反思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士意识到:人文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对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对人文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教育是大学的原初模样,即中世纪大学设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科,而文学科是学习法学、医学和神学的基础,是必学之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后,科学教育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人文教育则日益暗弱。纵观今日之大学,科学主义勃兴,人文精神萎靡;科学教育身披金甲圣衣,背后光芒万丈,而人8大道泛兮: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耦合文教育则粗布麻衣,少人乃至无人问津了。尽管一些大学依然坚守着人文教育的最后防线,但却被扣上老旧、保守以及不合时宜的帽子。不难窥见,人文教育“它本崇高,却被贬抑了;它本分量极重,却被视之极轻;它本悠久,却被忽略了;它本古老地存在着,却被现实地遗忘了”。人文教育的这种式微,不仅是大学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一种隐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觉醒,大学更需要人文教育的回归,人文教育也必须回到大学的怀抱。一个只顾埋头走路而不懂得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可怕的,一所只为理性而忘却了人的大学是可悲的。令人欣慰的是,卓越的大学懂得珍视人文教育,善于创新人文教育。比如,耶鲁大学从不过分强调实用性,而是突出人文精神,始终相信并坚持那些经过证明了的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可行的价值观,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发展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并将人文学科视为学术研究的正统。20世纪80年代,在自然科学盛行、人文科学遭到非难和贬低的潮流面前,耶鲁大学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成立了“惠特尼人文科学中心”,吸引了各方的人文科学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使人文科学的教学与科研能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成就了耶鲁大学厚重的人文品格和学术声望。又如,哈佛大学的人文学科不仅是人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哈佛大学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是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独特的人文教育塑成了千万学子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哈佛大学,也成就了千万大学森林里参天挺立的哈佛大学。再如,斯坦福大学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研修西方文化、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和宗教思想、人类发展、行为和语言、社会过程和机构、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其中多半是人文课程。

四、旨归: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圆融统一

第12篇

一、重视当前传染病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问题

医学首先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兼具人文科学属性的,其与人文关系密不可分。医学教学不但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医学人文的教育。对传染病学的教学更为特殊。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文理分家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这样的专业课程划分人文割裂了人文学科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片面强调价值性,因此在医学院校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学思想比较突出,因此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差强人意[1-2]。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一直以封闭的课堂讲授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忽略人文与医学实践的联系。相比较我国医疗体制的变化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学习的效果欠佳[3]。

二、制定明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

目前研究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可归纳为:注重德育,规范医学生的道德行为,获取人文知识,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协作精神、创新能力,更主要是关注患者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认识医学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4-6]。因此,国内传染病学专家将传染病学人文教学目标归纳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医学生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传染病事业要有不怕牺牲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完善自我防护措施的同时,不怕危险,敢于迎难而上[7]。

三、加强传染病教学的人文教育

传染病因为具有传染性,与其他疾病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其患者除了忍受疾病所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担他人对传染病的歧视。尽管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较为常见,但大多数患者会受到社会、单位以及周围人群的歧视,在上学、就业及婚恋过程中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迫使其不得不隐瞒病情。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从事传染病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特别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缓解患者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勇敢面对疾病与社会。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不怕危险;以及相应的沟通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讲授流感时,结合疫情发生时,社会的恐慌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与普通人的生命健康、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关注社会、国家的安全,全人类的健康。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同时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诊断了法定传染病,及时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卫生防疫部门上报疫情,履行一个公民,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应尽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四、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

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首先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意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相结合。现有的医学院校任课教师多数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下培养出来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也应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提高其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讲授知识的层面,加上医学生本身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该课程,人文教育难以达到效果。如果能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学当中,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使得刚进入临床的医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同时,传染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更需要他人的同情和理解,临床带教老师对患者而言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对医学生而言则是教书育人的老师。通过现场教学,使得医患有效沟通,一方面增加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度,另一方面使医学生体会患者的身心疾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的医学人文关怀,受到的影响才是深远的[8]。

在传染病教学中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优秀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新形势下传染病学教育的要求,可以逐渐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

作者:高学松段雪飞范小玲成军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综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