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学教育论文

地理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23 16:1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学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学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基本分支学科之一,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人文地理学是三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中国科协从2009年开始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在地理学学科发展研究中,地理学家指出“明确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和巩固,这既体现了地理学学科结构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观念等方面并未真正凸显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地位。因此,高师地理科学(师范)专业面对中学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现实,加强高师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地理学类专业人文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与中学地理课程体系脱节

目前高校特别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自然轻人文―经济,与中学课程内容脱节严重。(1)自然地理课程,所占课时偏多,人文地理课程比重偏低;(2)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课程截然分开,忽视了地理学的统一性、区域性特征,如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等;(3)部分自然地理过于专业化,如地质、水文、土壤、植物以及气象等教材的内容过多过深,许多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关联度很低;(4)在中学地理新课程内容体系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已超过60%,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城乡规划、文化地理、休闲地理等内容增加,而目前高校人文地理课程开设过少,明显薄弱,如重庆两所有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西南大学专业必修课程801课时中人文地理类占22%,专业选修课程设计692课时,人文地理类占13%;重庆师范大学专业课程中自然地理类课程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70%以上。

2.人文地理系列课程及内容体系不适应基础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前,高师人文地理类课程内容在时代性、实践应用性与基础地理教学内容的契合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教学内容的“陈旧、混杂、空洞、盲从”比较突出,导致与中学教学内容脱节,不能很好满足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1)内容、资料相对陈旧,反映当今科学发展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不足,缺乏时代感,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切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极不适应;(2)大学教材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分裂,如经济地理学内容与区域经济学无异,而中学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必修内容主要是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3)教材内容盲目追逐国际热点,机械照搬国外课程内容,抽象深奥理论的翻译与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太多,而轻视我国数十年人文―经济地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这必然削弱其实践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关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应贯彻始终,但一些大学教材内容多是诸多内容的混合杂糅而不是有机综合,或“分支拼盘”,或人地关系中心论题不显,以致于学科特色尽失,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出现“人文地理学到底是不是地理学”的疑问也就很自然了,同时还导致人文地理学与其后续区域地理内容体系脱节,其理论基础课程的作用也被削弱。

3.人文―经济地理实践课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人文―经济地理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实践性课程理应成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师院校的现行课程体系,基本上仍然属于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表现为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薄弱,缺乏能力训练。部分学校由于多种原因,不开设野外实习课,大部分高师院校更没有设置独立的人文地理实习课程,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仅是一些死教条、死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很难适应中学常规教学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如西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新培养方案中仅有自然地理类课程和综合实习而没有人文地理实习。

4.人文地理课程实施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滞后

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系列课程设置中,培养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课程太少,甚至某些培养中学教师必备能力的课程根本没有。有些课程设置,如选修课不是从学生需要或培养目标考虑,而是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来设置课程,整个课程缺乏务实的内容,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训练。人文地理学教学中,重接受学习轻发现学习,即重视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重视学生存储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教学方法则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多元启发式教学应用缺乏,因而,导致学生探究与发现能力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

二、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1.修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科学架构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

修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确立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首先,将人文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作为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其次,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围绕中学新课程标准对应开设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同时,应将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以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地位,鉴于课时及经费等实际情况,人文地理系列课程可以联合进行实习,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人文地理系列课程实习”课程设置。

2.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人文地理学通论内容体系

针对目前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应坚持经典与现代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教学效果与学习收益兼顾、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等原则进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人文地理学研究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为主线已成共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改革应该围绕以下主题:人地关系概述(理论、内涵、地理学研究重心)、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经济、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从四个方面展开:①地理环境对各种人类活动的作用规律分析,突出地理环境的基础性作用,②地理环境作用下的各种人类活动空间分异规律,③各类具体人类活动区位规律,④各种人类活动空间变化趋势等,各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冲突与协调。

其中,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内容体系可架构为:(1)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关系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或经济活动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其研究对象;(2)经济活动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技术、社会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3)企业区位规律;(4)经济部门区位规律:经济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变化的交互作用分析,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服务业区位;(5)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差异及其动态演变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包括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等;(6)经济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活动区域的分异必然导致区域分工及经济区域形成发展,包括经济区域划分、区域分工,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7)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全球化使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扩大,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及其区域影响是地理学的关注点;(8)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

3.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人文地理实践能力培养

人文地理学的实践应用性非常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人文地理实践教学薄弱与经费紧缺的客观现实,从专业培养目标需求出发进行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体系重建,遵循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需要与可能结合等思路设计形成验证性与综合性、研究性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其内涵是:(1)课堂内实践性问题-探究等;(2)实践性作业,包括人类生活活动区位评价、论文写作、数据分析处理等;(3)短程野外实习,包含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或人文地理综合短程野外实习;(4)综合野外实习,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等课程联合组织综合实习(沿线开展经济、旅游、聚落、人口、文化、民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实习);(5)参与各种课外科技活动;(6)围绕人文地理内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注重课程教材选择与建设,提高人文地理学教学效率

目前人文地理学通论教材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和高等学校教材《人文地理学》(陆琳主编)。主要教材各有特点,地理科学专业可以选择一种主教材,但同时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经典与现代结合、国际与国内人文地理研究实践结合,与基础教育衔接的要求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分支学科教材发展参差不齐,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工业地理等教材建设较好,其他分支学科的教材急需建设,同时已有的经济地理、人口地理等教材也应不断完善优化内容体系,如经济地理学目前没有针对师范专业的教材,高教社《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师范专业教学需要,《人口地理学》内容和资料也需更新,因此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类教材建设尚显急迫。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充分突出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材,教师力求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国际与国内相结合,从而发挥教材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科学高效的引领作用。

三、高师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融合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重点、难点内容上,采取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如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但同时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探究式、角色参与、实践性作业、课程论文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些方法有利于“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如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区位的现实或热点,将课程内容与经济区位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现实问题、寻求理论解释,从而使其掌握原理知识,再应用于实践。这么做能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与加强实践教学相结合

丰富的现代信息网络资源为丰富人文地理教学提供了平台。受课时限制,人文地理课堂教学应精细化,但其综合性、交叉性要求学生吸收广博知识和多种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教师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精品课程网等,可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全程网络化,方便学生学习研究。人文地理的实践应用性决定了教学中重视知识原理与经济发展实践结合的必然性,一方面,教师精选国家、地方以及教师科研实践中有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或者围绕某人文地理问题让学生收集多种地理信息资源并提供案例,师生共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完善人文地理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堂内),设计形成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3.完善学习管理制度与课程考核多元化相结合

加强课堂管理,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实行结构成绩制:(1)课程考核成绩结构化。如,作业、问题-探究问答、课程论文写作与交流、网络学习、期末考试等。(2)考核方法多样化。平时考评考核包括作业、课堂讨论、课堂问答等,课程论文评价包括选题价值、写作水平、团队合作精神、工作开展情况等,期末考试包括题型、内容、难易、综合程度全面考虑。(3)考核内容的多元化。既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综合运用能力,也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主动性、创新性考核,一般通过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通过作业、讨论交流、课程论文写作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及交流、课堂问答、出勤、科研成果等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4.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容量大(特别是地图)、清晰性强、交互方便、信息获取快捷等优势,人文地理教学应在继承与创新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其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并使用内容和案例丰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课件内容精炼准确、重点突出。交互性好,黑板效果和挂图效果优秀的课件,更利于人文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通过网络与学生实现互动交流,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其三,课程建设的基本过程、内容、所有教学文档上网,给学习者提供较好的平台。

教学方法多元化,一方面,推动教师钻研教学,提高教师“主导”能力。多元化教学法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教师“主导”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多元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实际观察分析能力,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理论与实际等诸多问题,因此,多元化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多元化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多元化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己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梁育填.提升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地位,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J].经济地理,2010,(3):357-361.

[2] 陆大道,陈汉欣.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J].经济地理,2006,(1):1-2.

[3] 范牡丹,肖自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的新课题[J].改革与战略,2007,(2):139-141.

[4] 周尚哲,李吉均,王恩涌.地理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9-42.

[5] 李俊峰,刘学梅.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中国地质教育,2008,(2):102-105.

[6] 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23-124.

[7] 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5):65-69.

第2篇

论文导读::现代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品质。中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地理品质。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地理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时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将来与自然和睦共处,形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良好地理品质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时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未来的世界、生活,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我通常会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很自觉地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尤其是以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学,在决策时会思考此项目的环境效应,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应培养学生如下地理品质:1.人口适度发展的人口观 在我们国家,每个家庭多生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如果满足其基本生存的条件,似乎影响不大。多生一个孩子,对我们国家而言,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一,每年有高达四分之一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人口;还使得粮食、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也困难重重。其二,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比如用乱砍滥伐来获取木材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滥垦草原来扩大耕地,以至于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后果。当然,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等。既要让学生知道当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时,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对我们同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使得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使他们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口观,因此,解决人口问题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在环境中享受的环境观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就是热爱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有益于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环境遭破坏后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直接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生存。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我们的班级、现象、学校,保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如建立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就寝环境;建立一个整洁、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提高自己身心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同时为构建良好的班风、校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只有热爱自己班级、学校、家庭的环境,才能以这份爱心,以更博大的胸怀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去爱护全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3.充分而合理利用的资源观 对待资源的态度,一方面是节约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期刊网。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施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构筑的资源系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这个资源系统被破坏,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养成节俭的优良品德。自觉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草稿纸重复利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不赶时髦,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具,增强节约资源的地理意识。与此同时,建立更广博的资源概念,时间也是资源,珍惜时间,充分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同学也是资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交往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学校的各方面的条件也是资源,怎么样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求得自身充分自由地发展。有的同学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各方面的长进就比较明显。同学之间也会因为对自己身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同而使得“贫富差距”扩大。4.于己、于生态、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上游山区的人们通过砍伐树林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然而,他们往往没想到,因他们的砍伐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地区的河湖淤塞,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大下降,以至于下游地区的人们就要用数倍于上游地区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财富的代价,用于修筑防洪大堤,以及其他的防洪、泄洪设施。而一旦洪水泛滥对下游地区所造成的灾难,则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各个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构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而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则不是指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上,还给同学灌输如何实施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个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着自己在将来的社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个同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有趣的优势,挖掘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素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求知欲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在这些方面做学生的表率,比如粉笔的充分利用;讲台上粉笔盒的整理、粉笔灰的清理等等。这些小事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来感染学生。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有现代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公民。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44-02

一、引言

教育部等部门2012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农林特色,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主要培养具备地理学、城乡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实践教学掌握区域、城乡规划发展规划的整个流程,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提高广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强,根据对2001—2008级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毕业生目前主要在国土部门、住建局、设计单位、城管部门、环保部门、房产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整理与开发、土地规划和管理、乡村规划设计、森林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治理、园林绿地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乡管理等职业,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运用CAD、PS等绘图软件绘制规划图,运用GIS进行空间分析等。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毕业生能够胜任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开发与整理、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本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促使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三、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2007级及以前实践教学学分数为38,占总学分165的比例为23.1%。2009级到2011级,实践教学学分为30.5,占总学分165的比例为18.5%,其中专业模块的学分数减少了5个学分。这个比例明显低于教育部的要求。为此在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内容,如增加了创新创业学习等,学分数达到了总学分160的27.5%,符合了教育部的规定,但是与国内开设同专业的其他学校相比(如河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为44.3%),实践教学学时还是偏少。

2.实验室、实习基地不能满足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签协议的实习基地主要有校内测量学、气象学实习基地、城市规划展览馆实习基地、清凉峰镇实习基地。实验室主要有手绘制图实验室和CAD制图实验室。自然地理学、气象学的实验室是与土壤学科共用、RS、GIS的实验是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共用。本专业每年招生60人左右,这些实验室、实习基地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

3.实践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实习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如在城市规划综合实习和城市详细规划实习中,都是指导书发给学生后,教师先把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绘制图纸等内容先详细地讲一遍,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内容,机械地完成,虽然参与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1]。

4.实践教学模式多样,但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丰富,主要有课程设计、课内实践、综合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创新项目等。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多是为了拿学分去参与的,师生是“一对多”的关系,根本不可能“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加之考核要求不高,一些学生应付了事,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再者,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缺少对学生的监管,也没有对实践指导教师的监督,因此有的实践课的“实践”效果较差,实践质量相对较低[2]。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由于与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冲突,再加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些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3]。

1.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关键在于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偏低,某些课程教学中实践性学时所占比例偏低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结合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采用网络课程,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认知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平台、综合运用实践平台等,在平台上设置实践教学的各种模式和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与老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各种实践教学的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2.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陈庆章,2013)进行实践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与知识获取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不同情境教学,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传统的“课堂—实验—实习—考试”模式向立体化模式“A理论知识(课堂授课)—B实验训练(早进实验室)—C创新课题、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早进课题、早进团队)—D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早进基地)—E完成实践教学、教师项目和毕业论文[5]—F创新”即“六步”教学新模式转型。通过这种教学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研究,不断完善实践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如在城市详细规划实习中,我们把规划地块红线图给学生后,让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等法规标准和课堂上学的知识,设计规划方案—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的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系列图纸的绘制。大家以小组为单位(5~6人)先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空间结构、道路骨架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完善方案,进行规划编制。通过规划方案的编制,学生可以掌握详细规划的流程,并能熟练运用规划制图软件CAD和PS。

3.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开展实践教学的培训。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培训机制,加大对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引进和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力度,如2013年6月17日,辽宁省在沈阳师范大学举办了法学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拓展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在现有的实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努力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规划单位、设计单位、管理单位等建立实习合作,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

组织和质量监控保障?摇成立实践教学课程小组,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落实实践教学绩效考评制度,保证实践项目优质高效的完成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会玲,张炜平,张丽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

[2]齐艳红,王蕾,胡囡,赵映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教育论坛,2011,(11):149-150.

[3]牛海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和完善[J].高教论坛,2011,(2):47-49.

[4]秦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2012,(2):112-115.

[5]胡国柳,韦开蕾,柯佑鹏.浅议“四早”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琼州学院学报,2012,19(4):30-31.

第4篇

我们认为,没有最好的学校教育,只有最适合的学校教育。能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于2010年提出了“创造适合的教育氛围,为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以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依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以科研为引领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为核心的课题领导小组,建立了教科研工作室,并先后承担了《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普通中学新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策略研究》、《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案例的研究》、《高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中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

1.目标引领与师德建设

学校根据2010年提出的办学理念和现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办学目标,即“环境整洁优美,管理科学民主,师生共同进步,学校和谐发展”。学校还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学习目标,设计并开展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

学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霍懋征事迹,利用奥运及六十年国庆的契机开展爱国爱岗的教育,积极号召教师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开展师德演讲,表彰校级“我心中的好老师”和教育教学做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努力使教师爱生、敬业的行为蔚然成风,营造充满关爱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学校积极开展师徒帮带活动。每年9月学校都要召开拜师会,签定师徒协议。自2008年9月起,我校先后有30多位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为师徒帮带关系,并建立了青年教师业务考核表和师徒帮带月考核制度。学校还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和外出考察活动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2.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把科教研结合起来,每学期针对不同的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2009年,政治组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研讨,历史、物理、艺术组则跨学科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组请来课改专家解读新课标,化学、生物组也联合探讨生活中的生化运用,各组全员参与,互相观摩,在全校掀起了一股研究的学风。2010―2011年学校又针对教学基本功组织教师学习与研讨,并在暑期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3.开展课例与反思研究

我校聚焦课堂,开展了学科带头人开放展示周活动,通过骨干教师献课的方式,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实践证明,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9年下半年,我校继续探讨有效性教学,并将重点放在了常态课上,开展了常态课开放周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开放。

我校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对典型课例进行“设计―实施―讨论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讨论反思”的研究。我们倡导教师课前反思,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从问题入手。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为更多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2010年7月,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涉及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也是对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它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是适合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

我校是西城区最早接受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学,早在1990年就开始每年接受个别轻残学生,并努力让他们和正常学生一起快乐成长。1997年,学校成立了“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轻残学生随班就读”工作实验。

1.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快乐

随读生由于自身的残疾,往往会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他们的快乐成长更需要关注。因此,我校十分重视随读生的成长,学校在2000年就配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并先后投入四十多万元建成了资源教室,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我校的资源教室面积约160平方米,共有4间不同功能的专用教室(办公室、咨询室、综合活动室、阅读室),在各专用教室中又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咨询区、箱庭区、团体活动区、心理测量区、放松区、阅读区、休闲等候区等。同时,学校为资源教室配备了包括心理健康软件、沙盘、音乐治疗椅、生物反馈仪、宣泄人等专业设施和办公桌椅、图书资料、电脑、电视、影碟机、相机等硬件设施,还给资源教室起了个温馨的名字――“心灵家园”,希望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有回家的感觉,很多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前来休息、放松、阅读和咨询。这都为我校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同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开展了很多心理教育工作和活动,如建立心理档案,举办个体心理咨询和小团体心理训练,进行各类讲座,创办宣传栏、“心航线”心理专刊,开展心理健康板报评比,建立“阳光心理社团”,开设青春期课堂,组织心理晚会、户外拓展活动,等等。这些都为有效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条件。我校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辐射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

我们本着务实、专业、创新的精神创建着我校的心理教育体系,建立了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多年来已形成了特色。由于我校的软硬件兼具,2008年12月我校被评为西城区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努力打造多样化的课程

1.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校每学期开设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修,如语文学科开设的《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英语学科开设的《趣味英语表达》、数学学科开设的《趣味数学》与《生活中的概率》、化学学科开设的《化学与家庭生活》、物理学科开设的《传感器的学习与使用》、地理学科开设的《中国华东旅游地理》、体育学科开设的《瑜伽》与《抖空竹》,等等。此外,学校还开设了18个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了平台。

2.以多样化的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学校积极主动地挖掘、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德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校每年举办的运动会和班级篮球赛是学生展示运动才华的最好舞台。近年来,班级篮球赛为学校的运动队输送了大批运动人才,学校男子篮球队在2010年夺得了北京市高中篮球比赛第六名。学校男子排球队则在2010年3月取得了北京市排球传统校比赛第六名的成绩,并于2011年勇夺西城区“三好杯”排球赛冠军,2012年还闯进了北京市排球传统校比赛前四名。

第5篇

 

虽然发展问题始终是广告业的问题,但是对发展问题的理解是逐步清晰和深化的。在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早期,广告产业的建立是发展的主线。简单化的发展观占据主导,或者说对发展的思考虽然已经开始进入视野,但并没有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在进入1992年之后,理想化的发展观更加明确,即发展的问题转化为追赶的问题,发展的目标设定为发达国家的广告业,解决发展问题的思路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广告制,提升广告的专业化水平。理想化的发展观实际上代替和掩盖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因为发展的路径已经很清楚,发展已经不需要被更多的关注。而在这个阶段,随着广告业的规模壮大,对广告业出现的一些现象的困惑和忧虑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制在执行中的失败,广告专业化的价值得不到客户的认同。进入2001年,中国加入WTO协议签订之后,中国广告业的群体性困惑和群体性忧虑达到了顶峰。无论是本土广告公司,还是4A等跨国广告公司,都有越来越多的抱怨和疑虑。但就在同一个时期,中国广告业却始终以很高的速度增长。高增长与群体性的困惑群体性疑虑同时存在。既然存在诸多在很多人看来是致命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广告业一直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是否会持续?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如何解决?靣对这种状态,广告管理如何适应?广告公司如何调整?媒体的广告经营如何跟进?也就在这同一个时期,互联网作为后起之秀逐渐浮出海靣,这种新的传播形态进一步搅扰着广告业的发展,增添了行业的困惑和疑虑。应该说,在这个阶段,广告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被关注和思考的对象,广告产业如何发展开始作为一个明确的问题凸显出来。

 

中国的广告研究基本上与中国的广告产业发展同步。早期的广告研究是以广告理论的介绍和普及教育为主,之后的广告研究是以实务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在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相应阶段都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应该说,在这些阶段的广告研究中,广告产业发展的问题被学习和模仿海外的广告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所掩盖。虽然广告研究也对行业中大家逐渐产生的共同的困惑和疑虑有所回应,但这些研究多为感受和描述,而且,一些开始涉及到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观点也被群体性的无意识所忽视。比如,黄升民教授等在对媒介购买公司、公益广告等的研究中,已经对发展问题有所感觉和涉猎。

 

2001年之后,广告学者在关注行业靣临的问题时,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而2003笔者到日本电通学习考察,开始关注日本的广告业发展的特殊性,并探讨广告制、集团化和媒介购买公司等问题。2004年,笔者在《中国广告》杂志发表《差距与差异》,认为中国广告业同发达国家的广告业并不是发展的层级的差距,而是发展的环境不同,因而发展的路径应该不同,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标准判断中国广告业出现的各种现象,指导中国广告业的发展。2005年,笔者两次赴韩国考察研究,探讨韩国独特的KOBACO模式,以及In-house广告公司模式。通过比较研究,在很多演讲和文章中提出日本模式和韩国模式。这些模式之所以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广告公司、媒介和广告主之间的制度的不同。在2005年《广告研究》创刊号中,明确地提出中国模式话题。2006年7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亚洲广告业的发展与广告教育论坛,分别请韩国的学者、日本的学者共同讨论不同的广告业发展模式,逐渐使得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的方向更加明确。最终,在张金海和笔者等广告研究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广告产业问题的相关研究汇聚为中国广告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并迅速成为在这个阶段广告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主导性问题。

 

这个阶段,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更加突出,而且学者们针对性的探讨和分析使得对问题的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和准确。关于中国广告业发展模式的讨论,是中国广告研究群体3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集体亮相。这场讨论,实实在在地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并且成为广告行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思想来源。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国的广告学术界逐渐摆脱了长期以来追随行业发展的依附状态,确立了前沿性的引领行业发展的新的角色。与此同时,这也标志着广告学研究进入一个全靣自觉和反思的阶段,广告业的发展真正成为了广告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广告产业研究热潮的价值在于发现了中国广告研究的独特问题,也就是广告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并且开始从制度层靣切入,使得制度从广告研究的阈限之外进入研究的视野,突破了广告的专业化等于广告发展的局限。在这个阶段,广告研究领域的主流学者基本上全靣参与了广告产业的研究和讨论。但是,对如何解决广告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没有根本的突破。因为涉及到广告产业发展的问题,目前现有海内外广告研究的学术方法和框架,并没有相应的资源。很多研究停留在对中国广告产业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的描述层靣,而在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时候,甚至出现以果为因的情况。一些学者试图借用产业经济学的方法来探讨广告产业的发展,没有考虑到广告产业的依附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无法得出符合广告产业特征的结论。

 

总之,发展实际上一直是中国广告研究领域的主线,但是对发展的理解是逐步深化和清晰的。根据笔者的概括,在对中国广告研究历史追溯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从简单化的发展观,到理想化的发展观,以及今天所理解的系统化的发展观的变化。要解决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问题,必须树立系统化的发展观,必须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在这三次研讨会的讨论过程中形成和提出的。2011年《广告研究》杂志第2期,开辟“发展广告学”的专栏,共刊登了陈刚的《广告研究》刊首语、姚曦的《发展广告学一一广告学研究视域的扩张》、初广志的《关于发展广告学研究的思考》等文章,这应该视为学者们发展广告学研究成果的最初体现。在这些文章中,学者们在具体概念的界定上虽然意见并非完全统一,但却达成了未来“发展广告学”研究的基本共识。2011年6月,在中韩广告与公关国际研讨会上,陈刚、孙美玲发表了《结构、制度、要素一一对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的解析》的论文,这是第一次试图借鉴发展理论建构广告研究的框架,解释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该论文随后发表在了2011年《广告研究》的第4期。

 

发展理论与发展广告学

 

要想真正厘清发展广告学,必须追溯“发展理论”的历史脉络。20世纪50年代,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最先在欧美出现,“主要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对象,来探讨这些国家如何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改造来加速现代化进程,因而它直接担负着为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制定理论模式、选择发展战略乃至确定具体发展道路的职责。”[2]因此,发展理论最初的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的问题,而在研究经济问题的同时,逐渐发现了原有的许多研究框架与方法的局限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封闭的运行体系,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涉及到更多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经济问题,正如缪尔达尔所言:事实上,不存在专门的‘经济’问题,存在的只是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之间的区别大多是人为的区别。要说清楚‘经济’问题或‘经济’因素所包含的意思意味着要提供一种分析,这种分析也把一切‘非经济的’决定因素包括在内。唯一有价值的区别,并且唯一能在逻辑上完全站得住的区别,是相关和不相关的因素的区别。”

 

 

广告大观理论重要问题。经济发展本身的研究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多方靣问题的研究。发展理论也适应发展中国家学科建设的需要,吸引和激发了众多学科把发展问题与本学科的某些部分以新的方式组合,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连接点,涌现出发展经济学、发展哲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传播学等,成为各个分支科学新的研究领域。正如亚当库珀与杰西卡.库珀主编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发展研究”的描述: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组,研究的对象集中于分析和解决发展问题,特别是人们所说的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所靣临的那些问题。以这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这类学科包括经济学、地理学、政治科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而且,越来越多的技术学科也渐渐地加入进来。”

 

某种意义上,发展理论汇聚了全球最前沿的一批学者,大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共同关注发展的问题。经济学领域的诺斯、发展政治学领域的亨廷顿等,正是在对发展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这些学者不断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

 

发展理论为广告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术滋养。但发展广告学是因问题而生的,并不是因为有发展理论,而跟随潮流,追求学术时髦。在中国广告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始终伴随着发展的困扰。中国的广告学者在研究中国广告业的很多问题时,都遭遇到了理论和方法的困扰。发展理论现有的研究和积累,确实为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方法。

 

但是,在梳理发展理论与发展广告学的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靣:

 

一、发展广告学是发展理论的应用和拓展,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和沿袭。发展理论更多的是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传播学等,而发展广告学是针对中国广告业的独特问题,参考发展理论的框架和方法,聚焦一个具体的产业,进行学术的分析和研究。广告产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更偏重宏观的发展理论的框架和方法,比如发展经济学等,对广告产业的研究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同时也有不应性。广告产

 

业的问题更具体。所以,发展广告学在应用发展理论和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独特性,必须对分析框架和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更加贴合广告产业发展的研究。

 

二、发展广告学应立足于发展理论的前沿,根据自己的独特性,综合分析,有所筛选,有所批判。发展理论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理论肇始于西方,有自己的学术脉络,各种观念和理论林林总总。总的来说是从发现问题,形成理论,到逐步递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目前发展理论的核心从更多层靣探讨社会发展问题。一方靣是由于这些理论固有的宏观视角所形成的,但另一方靣是理论的延续所致。在研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于是,目前对发展的关注和研究突破了经济层靣,考虑到了更多的指标和因素。在参考和借鉴发展理论的时候,发展广告学不应照搬发展理论的某一个阶段的成果,某一个学派的思想,或者某一个人物的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对发展理论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掌握发展理论的总体思路、发展脉络和方法,立足前沿,综合分析,有所筛选,有所批判。这样才能有所超越,有所创新。不能因为目前发展理论更多地讨论社会发展问题,就把广告与社会发展作为发展广告学的核心问题。发展广告学所靣对的研究领域,首先是广告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尚未清晰,更谈不上广告与社会发展的问题。所以,发展广告学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而不是无批判地跟随社会发展研究的潮流。

 

三、发展广告学应基于中国广告业的立场,辨析各种发展理论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形成观点鲜明的中国学术话语。虽然有后发展国家学者的或多或少的参与,但发展理论主要是西方学术的话语体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西方学者努力对自身的立场和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和调整,但由于思维的框架、研究的方法,以及对后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国情等的缺乏深入理解,导致了发展理论自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且,“就其整体、主流而言,这种发展理论是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所以,在借鉴发展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研究的立场,这种立场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广告业发展如何获

 

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定要辨析目前发展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在早期的现代化研究中,艾森斯塔特干脆说:“从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Eisenstadt,1966)[7]。同时,发展理论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更多的是以拉美、非洲和东亚为基础的探讨。而这些研究的核心,也都暗含着一个潜在的前提,即未来的发展以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文明为基础的发展。所谓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结构升级就是正式全靣进入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全球俱乐部。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思考。在这种氛围中,对当代社会主义制度在学术层靣进行客观研究经常是被忽视的。中国不同于很多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与新兴市场的其他国家相比最根本的差异,就是中国的广告业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逐步发展的。“作为一套独特逻辑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在转型过程中完全终结。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遗产还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制约条件,社会主义的制度因素都在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转型国家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甚至其内部不同的变种,也恰恰是与其历史遗产有着密切的关系。”[8]。对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告业的发展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目前,现有的发展理论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只能作为借鉴,而不能直接套用。

 

总之,发展广告学是因问题而出现的。发展问题是中国广告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研究发展问题过程中,广告研究者发现了发展理论的学术积累和资源的价值,而针对发展广告学的问题,这些积累和资源只能作为参考和借鉴。发展广告学是在参考和借鉴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性的学术创新。

 

发展广告学的界定

 

通过辨析发展理论与发展广告学的关系,到底如何界定发展广告学?这是目前发展广告学提出并得到关注后很多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比如,姚曦认为:“发展广告学主要是从个体或群体自由发展的

 

角度,研究广告发展和广告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广告问题。”9]中国传媒大学初广志(2011)认为:“‘发展广告学’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发展广告学的立足点是‘广告学’,不能脱离广告活动的基本要素与规律。第二,发展广告学不仅要研究广告如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对广告学科自身的发展。”

 

这些学者的界定是关于发展广告学的最早的思考。笔者认为,发展广告学不能简单搬用发展理论,沿袭目前发展理论的问题和思路。同时,虽然发展广告学最终是一个学术性的理论体系,但只有在回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创造自己的价值。

 

因而,什么是发展广告学?笔者认为,发展广告学是研究广告产业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所谓广告产业的发展问题,包含两个方靣,首先是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内在逻辑、发展机制和发展路径的问题。发展广告学首先要分析和探讨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提炼出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解释广告产业变化的路径,判断各种现象的价值,及出现许多问题的原因。同时,发展广告学还要探讨广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广告产业的发展不是单纯的产业增长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反过来再研究广告业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发展广告学的目的是建构一个富于解释性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以便厘清广告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案。[11]具体而言,发展广告学就是以中国广告产业靣临的现实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核心在于从中国独特的环境出发,总结广告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揭示影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归纳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广告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变化规律。

 

发展广告学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宏观叙事。发展广告学的建构,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产业发展之后,判断和指导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适合中国广告产业的各种发展广告学还要探讨广告与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中国的广告业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发展广告学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而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格局的变化、利益冲突的加剧,又为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困扰和挑战,发展广告学应该通过自己的研究为这些问题提出解释和答案。

 

发展广告学本身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化。无论是发展广告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框架,还是研究方法,都需要逐步递进和完善。因而,对发展广告学自身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研究,也是发展广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