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29 21:52:57

找规律教学设计

第1篇

设计说明:本课重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意识。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做到:一、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在比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最终感悟出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教学流程:感知规律——探究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符号化、分组、比较和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以及逐步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找朋友游戏)

游戏规则:请5名学生到讲台前参加游戏,全班学生齐唱《找朋友》,最后一个字停在谁身上谁就上位,最后留在台上的那位同学就是我们要找的好朋友。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规律来找好朋友的,其实生活中许多物体的排列也是很有规律的,它们里面还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引导者”的体现之一。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熟悉、喜爱的游戏,让他们初步感知现象中存在有序的规律。】

一、感知规律

1、课件逐一出示A B C,让学生口答每个字母的名称。

师: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字母呢? 生:可能是D……

2、课件出示A B C A B C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组,谁能猜猜下一个是什么字母? 生:A ……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

3、师小结:第一组字母看不出规律,很难确定下一个字母是什么;第二组字母的规律看清楚了,我们就很容易确定其中某个位置上是什么字母了。

4、师:下面的一列字母排列有规律吗?

A A B C A A B C A A B C ……

生:从左起每4个字母一组,每组的第1、2个字母是A ,第3个字母是B ,第4个字母是C 。

师:第6组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第7组的第三个字母是什么?第8组的第四个字母是什么?

5、师:下面的一行汉字有没有规律?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生:从左起每8个汉字为一组,每组都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师:第50组是些什么字?

生:第50组还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师: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从现在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保护环境,保护咱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又一体现。这一环节中,抓住“几个字母或汉字为一组”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从富有个性到具有共性的认识过程。】

二、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前不久咱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节日,还记得是什么节日吗?对,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61个国庆节。国庆期间,举国同庆,到处彩灯高挂,彩旗飘飘。瞧,连天安门广场也比平时漂亮了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呀? 生:图中有盆花、彩灯、彩旗

师: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生:盆花从左起每2盆花为一组,每组的第1盆是蓝花,第2盆为红花……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盆花、彩灯、彩旗这三种物体的排列规律,非常好,看到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你想研究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第1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 ……

师:我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我想研究这三种物体的第15个各是什么颜色?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1、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解决,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汇报多种解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应用规律

1、“练一练”第1题

师:国庆节不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孩子们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在庆祝国庆节呢!大家看,他俩在干吗呢?他们摆的棋子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生:他俩在摆棋子,他们摆的棋子有规律,从左起每3枚棋子为一组。

师:想一想,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生:21÷3=7(组) 黑子

2、“练一练”第2题

师:小红正在参加设计比赛,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你能算算第18颗珠和第24颗珠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生:18÷4=4(组)……2(颗) 黄珠 24÷4=6(组) 红珠

3、“练一练”第3题

师:经过紧张的角逐,设计比赛的最终结果出来了,下面三组设计分获了金、银、铜奖,你能根据他们的设计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吗?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与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教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学具盒、 作业纸、百变箱等

[教法、学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2009年春节晚会上一举成名的魔术大师吗?他是谁?(刘谦)

师:对,就是刘谦老师。今天沈老师就学着刘谦老师的样子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玩魔术游戏,高兴吗?(高兴)

师:(出示百变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变箱,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想)

1.1出示气球:红-黄-红-黄……

师:(从百变箱中慢慢拉出气球)这是什么?(气球)

师:(依次拉出红黄红黄4个气球后问)接下来的气球会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红色)

师:再接下来呢?(黄色)

师:继续往下猜。(红色-黄色-红色-黄色……)

师:(出示拉出的气球)他猜的对不对?(对)

师:(顺手把拉出的气球挂到黑板上)能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吗?

生:因为它是按红黄红黄这样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师:你真聪明!观察得真仔细,真不错!

1.2出示彩旗:红-红-绿-绿-红-红-绿……

师:再看看百变箱里还有什么?

师:(出示彩旗,慢慢拉出两面红色的彩旗,两面绿色的彩旗)这是什么?(彩旗)

师:(依次拉出8面彩旗后)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呢?(红色的)

师:能说的再具体一些吗?(两面红色的彩旗)

师:真不错!继续往下猜。(两面绿色的彩旗,两面红色的彩旗……)

师:(顺手把拉出的彩旗挂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百变箱里还有什么?(想)

1.3出示文具: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

师:(出示文具,慢慢拉出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接下来会是什么?

生:橡皮-尺子-铅笔。

师:(顺手把拉出的文具挂到黑板上)

师:咦?小朋友们,你们为什么都猜对了,你们是怎么猜的?

生:因为它们是有规律的,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师:(手指黑板)我们一起来看看气球有什么规律呢?生:气球按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也就是说气球按红黄红黄的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那彩旗呢?

生:彩旗是按两面绿色的彩旗,两面红色的彩旗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也就是说彩旗是按两面红色两面绿色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那文具呢?

生:文具彩是按一个橡皮一个尺子一个铅笔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它们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所以,这些都是按照有规律的顺序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 板书课题:找规律)

1.4出示蔬菜:辣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

师:咱们百变箱里还有辣椒-豆角-辣椒-豆角-

师:接下来会是什么?

生1:辣椒。

生2:豆角。

师:(继续出示豆角,再拉出辣椒)接下来会是什么?为什么?

生1:2个豆角。

生2:3个豆角。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2:因为辣椒不变,豆角一次比一次多一个。

师:(顺手把拉出蔬菜的挂到黑板上)你真了不起!前面的三组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这一组是有规律的一组一组变化出现的。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些图片的规律?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和数字它们也是按一定规律出现的。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想一想,虚线出应该填什么?

[课件出示]

〖TP77.TIF,BP〗

引导学生逐次完成。

3结合实际,发现规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连续表扬三次)

×× ×××|×× ×××| ×× ×××|×× ×××|

师:哎,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刚才的掌声中有没有规律?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同学们认真的观察一下,看看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师:可见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排列还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吧。(播放课件)

4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4.1涂一涂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是不错。确实,规律在我们真是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沈老师看咱们班的小朋友这么优秀,我就想送一件礼物给大家。这是一串项链,可是没有颜色不好看,请小朋友们给它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好吗?

师:先想好按什么规律涂?再拿出彩笔独立完成。

师:(实物展台展示)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涂的。

4.2摆一摆

师:小朋友真能干,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谁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能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摆一幅有规律的图形。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先研究按什么规律摆,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再粘到纸条上。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能有规律地摆,而且粘的又整齐。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按什么规律摆的?

(找多组同学汇报,粘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们,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我们的黑板装扮得很漂亮,自豪吧。

5拓展延伸,深化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百变箱里的一串珠子,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课件出示(百变箱中拉出红兰相间的珠子8颗)

红-兰-红-兰-红-兰-红-兰

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

①第9颗,第11颗珠子是( )色。

②第99颗珠子是( )色,第100颗呢?并说说你的想法

第3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73-02

[作者简介]白亚梅(1974―),江苏省东台人,本科,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小学教师,一级。

数学中包括大量的推理和论证,找规律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虽然不是所有推理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大胆推理的过程中运用多角度的思维进行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事物中找出潜藏的规律和变化的趋势,体验找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并通过的,它对于“找规律”这一块的内容作了合理设计,在编排上大胆创新,这都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一、设计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主要指找出数字与图形变化的规律。现在出版的苏教版的小学教材,把“找规律”变为一个特定的单元,把对规律的探索作为对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重视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过程,适当地插入一些关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以此来达到把“找规律”的单元渗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目的。

(一)主题的单元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积累了一定认知基础和思考的能力。这一阶段是学生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候,所以苏教版教材才特别把“找规律”设为一个特定的教学单元。苏教版“找规律”单元中提到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间隔开了的物体之前的规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被间隔开了的两种事物的个数之间的联系,再找出类似现象中一些明显的规律,在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的情况下,再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学会了运用这些规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找出被间隔开了的两种物体在数量之间存在关系的规律,再利用这个规律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碰到的简单问题。2.各种搭配之间存在的规律。这一部分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感受两种食物的搭配过程,找出一些简单搭配的事物数量上的规律;二是让学生自己去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之间联系的规律。当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之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地提供一些简单的数列之间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找出来。虽然在生活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很多简单的搭配与排列之间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极少会被学生发现出来,因为找规律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利用找规律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生去探索各种规律有帮助。学生在感受了一些简单的组合与排列现象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组合与排列方法的计算,为以后复杂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3.一些简单的周期现象里的联系规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出来的规律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再让学生根据这个周期的规律来判断某个物体在这个周期里的数量。教材选用了生活中常见物体周期性的摆放为例,比如一些盆栽与花灯和彩旗等的场景,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并计算。在研究盆栽的排列规律时为了使学生更好投入到找规律的过程中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盆栽排列顺序的规律,再适当提问。比如:按照这样摆设的方法下去,到了第十二个盆栽时会出现什么颜色的花呢?让学生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去掌握简单周期性现象里显示出的规律。4.框数里的规律。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用平移方式去找出图形之中的规律,并解决相应的问题。“找规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自己去找,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在找规律的时候活跃思维,积累经验;在表面的现象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在抽象的规律中建立数字模型。学生自己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明白思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

(二)分散式渗透

通过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可发现,找规律方面的内容是以不同形式穿插在教材里的,主要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数列里寻找规律。这种找规律的方式在低年级教学中常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步的简单的找规律去了解数字的含义,培养学生好的数学感觉,提升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基础准备。2.在图形中找规律。这也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简单的图形找出其中的规律,再依据所得的规律推测出下一个出现的会是什么图形。这样找规律有利于学生渐渐接受找规律时用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式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数学算式里找规律。通过几组类似的式子,学生找出其中各个式子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再根据所得的规律填写算式,然后计算出算式的答案。4.在数学运算里找规律。这种找规律的方法适合高年级学生,通过已有的运算基础去发现计算题目中隐藏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运算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不很复杂的计算方法。

二、苏教版教材设计的特点

(一)素材来源于实际生活

数学教材是供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苏教版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场景入手,设计出了许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使得教材更加人性化与趣味化;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增强学生观察和推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呈现的方法丰富多彩

苏教版教材的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在对内容的呈现上有图形动漫以及文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学生在找寻规律时要从人物之间的对话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教材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认知能力的不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题材中找出问题建立模型最后解决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完成整个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三)知识构造合理

苏教版教材中“找规律”这一板块是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渗透在教材里的,将“找规律”穿插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各个阶段。在知识体系的构造中,学生是先思考再发现问题,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过程进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找规律”的思维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合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第4篇

课题:找规律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主要是发现生活中熟悉事物的隐含规律,这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也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也是本教材第1次出现找规律这一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方面认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及1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也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把握不到位,那么将会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造成障碍。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说是三维目标,主要围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1.知识与技能: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中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不断地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准备:

为了使教学达到效果,还将在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准备了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图形以及装有“入场券”的信封袋。

二、学情分析:

在学情分析方面,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另外,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及10以内数加减法,这就为课堂上认识数字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三、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中,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生动活泼、快乐的学习氛围。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境游戏导入法,并构建了以下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索,动手实践,联系生活,进一步认识规律。

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认知“规律”;第二环节发展“规律”;第三环节创造“规律”。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这三个环节,从看一看、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做一做、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学生会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地体现出了积极的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而也落实到了“三维”目标。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一开始,先做了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看哪位同学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我分别做了两组动作,我的第一组动作是嗒嗒

拍拍肩、嗒嗒

拍拍肩;哪位同学能接着做?学生做后问他做得对吗?并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接着又做了一组动作,上上

下下

左左

右右、上上

下下

左左

右右(拍手)。又问谁来接着做?并让大家一起做一次。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事物是有规律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规律知识的兴趣。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这两个游戏一样,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也可以说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板书:“规律”)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规律(补充板书课题:找),通过做的两组游戏,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来揭示课题《找规律》。

(一) 认知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排列的,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素材。因此,创设了同学们亲身体验过的活动,就是在每年元旦孩子们都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一情景(点击出示主题图)通过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图上情境,孩子们会说出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图中还有小花、彩旗和灯笼。说后先夸奖学生们观察得仔细!并紧接着提出你从这些彩旗、花朵、灯笼中又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创设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说一说,后面的彩旗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是黄色吗?看看对不对?

(点击,出现黄旗)真是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黄色、红色、黄色、红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接下去应该是黄旗。

师:你们真会观察,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来分?谁来说说?

生:红色、黄色一组。(课件配合)

③课件出示花朵、灯笼图

师:彩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你还发现了什么?请把你发现的秘密很清楚的与同桌交流。(生讨论、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并提问引导。

师: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呢?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彩花是按照红色、绿色、红色、绿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

生2:灯笼是按照红色、紫色、红色、紫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你来给花朵和灯笼分分组,让大家把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

④课件出示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同学们真能干,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地方也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

生:图上围成圈圈的小朋友们。

师:对了,老师请这群小朋友们排成一行,猜一猜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答案)

(二)发展规律

动手实践、应用规律

师小结:联欢会真热闹呀,看来规律能给我们的联欢会增添不少色彩,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好,老师就带你们去参加他们的节日联欢会吧!你们看(出示入场券)这里有一张涂有颜色的入场券,可是还有好几处图形没有涂。只要你能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色,就能参加联欢会了。

师:请大家取出信封袋里的入场券,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赶快涂一涂。

(学生涂色,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涂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生:第1排正方形是按照黄、绿、黄、绿的规律排列的,所以我第1个问号涂上黄色,第2个问号涂上绿色。

第2排的三角形是按照蓝、黄、红、蓝、黄、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他说得对吗?和他涂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请把掌声送给自己。

师:谁接着来说说下面的三组?

师:恭喜一(2)班同学们已顺利拿到入场券,欢迎来到联欢会场,节目正式开始。

(三)创造规律

1、火眼金睛

师:第1个节目是“火眼金睛”。游戏的方法是:看谁能在短时间里看清楚画面所出现的小动物,并且记住他们的排列顺序,再来说一说下一只动物朋友是谁?准备好了吗?

(播放课件)

师:谁来说说下一只是什么小动物?

师:下一只呢?

师:再下一只呢?

2、点星星

师:第二个节目,点星星。

师:谁来说一说,这颗星星是什么颜色?(学生说,教师点)

同上。

3、欣赏美

师:节目好看吗?同学们表现得真棒!可见呀,规律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给我们带来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

(1)美丽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有规律的;

(2)动听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可以是有规律的;

(3)我们的动作可以是有规律的,大家看看,他的动作有什么规律。

(4)自然界的动植物,它们的颜色或形态也是有规律地,就像斑马,还有绿叶。

(5)规律使我们生活中建筑物的装饰变得很漂亮。

(6)连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因为规律而显得格外美丽。

欣赏完这么多有规律的事物,你还能找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吗?

4、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创造规律吧。请大家拿出信封袋中的小图片,自己排列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请同学在投影上展示并说一说自己排列的规律。

5、律动

师:不仅图形、图案的排列有规律,连声音、动作也是有规律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放松放松,跟着老师边唱歌边做有规律的运动吧!

(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

师:在我们的音乐与动作里,大家发现规律了吗?

(拍手、跺脚、拍肩、拍手、跺脚、拍肩)

6、表演规律游戏

师小结:你们也能象这样创设其他的动作或声音的规律吗?

生:能!

师:先听清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先讨论按什么规律进行表演?想好了,可以站起来排练排练。

(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其余的小朋友当评委,一起来发现他们创造的规律。

师:你们表演得太精彩了,评得也很好。老师认为,每个小组都能按一定的规律表演,大家都是创造规律的小能手,把掌声再一次送给自己吧!

(四)全课总结

看来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规律会让我们周边的一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在校园里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评课

陈素兰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是一年级小朋友在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还要通过涂、摆、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陈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各个教学环节紧凑,又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活泼设计,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以游戏情境带学生进入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陈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课时,在导入部分设计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看着屏幕画面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以活泼语言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陈老师能关注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整节课组织教学中,充分展现个人教学魅力,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动听,例如陈教师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真棒!”“你很聪明”等等,老师因此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习印象也特别深刻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更重要是有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热情。

三、把握好教学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动手操作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陈老师能很好设计教学环节,把握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一年级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有限,对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陈老师巧妙设计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基础上动手操作,通过摆图形、设计手链等环节,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体排列的规律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轴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现、探究、推导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形成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享受丰富的数学文化浸润。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找规律》(第一课时)为例,按照“想学、会学”的课堂教学架构,设计听规律、看规律,引发学生想学;运用找规律、用规律,引导学生会学;通过赏规律、化规律,引领学生活学,力求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原点。

一、听规律、看规律,引发学生“想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现实沉重的负担。”因此,创设适切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伊始,教师讲述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跟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能一字不错、一字不漏地复述上述故事。

生: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师:(课件展示)你真棒!能说说你为什么能这么快就记住这个故事?

生:这个故事老是在重复几句相同的话。

师:(在课件上用红色标明)真聪明!难怪你们会记得那么快,因为你们找到了规律。像这样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找规律”。(板书课题)

上述故事虽然简单,但提出的要求较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一字不漏、不错地复述故事,就是要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规律的学习活动中。

师:每逢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人们都会用盆花、彩灯、彩旗装扮生活,营造浓烈的节日氛围。(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仔细观察,从左边起,盆花的摆放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彩灯、彩旗呢?

(提示:同小组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尽量把话说完整。)

生1:从左起,盆花每2盆为一组,按蓝、红顺序排列。

生2:从左起,彩灯每3盏为一组,按红、紫、绿顺序排列。

生3:从左起,彩旗每4面为一组,按红、红、黄、黄顺序排列。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整体感知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保持知识的统一性、完整性。学生认真观察场景图时,重点观察每一组物体的数量和排列的顺序,全面总结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初步感知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找规律、用规律,引导学生“会学”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要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当学生通过信息收集、分析,经过归纳、类比,采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初步探究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后,重点引导学生优化策略、形成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思维体验,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

师: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规律。(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问:在图中能看到几盆花?猜猜看,从左边起,第9盆是什么颜色?第10盆呢?

追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先自己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写写画画,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比一比那组的方法多?

教学中,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维,深度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上述问题。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交流情况,及时发现不同的策略,重点寻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展示,教师追问,适时板书)

画图:表示蓝花,表示红花, …… 第15盆是蓝花。

列举:左起,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计算: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思考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追问:为什么余数是1就是蓝花?如果没有余数呢?

接着探究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突出研究彩旗的排列规律,深度提问:第1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第250面呢?引导学生主动对画图、列举、计算三种找规律的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优化。

由于思维习惯、认知策略以及选择的学习方式的不同,学生通常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呈现了用画图、列举、计算三种找规律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种方法,重点解释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具体含义,适时引导学生对画图、列举、计算三种策略自主进行优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方法的数学化程度高、适用面宽,从而在解决复杂的找规律的问题时使用计算方法,实现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目标。

接着学生独立解答“试一试”第1、2题。第2题课件演示:在每面彩旗下标上1、2、3、4、5、6……每组4面彩旗用彩笔圈起来,在第一面、第二面彩旗下面分别标上1、2,在第三面、第四面彩旗下面分别标上3、0,再在1、2下面用红色长方形标注,在3、0下面用黄色长方形标注(如图),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找出规律后,师生进行“说余数猜彩旗颜色”的游戏,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规律,稳定积极的学习兴趣。

“练一练”,第1、2、3题。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算的?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创作:《我是小小的设计师》。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当作小手帕),利用老师给的学具为小手帕设计美丽的花边或图案,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

上述教学,教师引领学生在解答“试一试”“练一练”时,及时反馈纠正,重点关注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特别关注反应慢、计算慢的学生的练习结果。同时,安排了《我是小小的设计师》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升华对规律的认识,初步感受规律的应用美。

三、赏规律、化规律,引领学生“活学”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找出规律的同时,感受规律的美,享受数学的美。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规律的现象,能说一说吗?

生:每周只有7天,衣服上的花纹,地面铺设的瓷砖,窗帘,斑马线,十字路口的红绿灯……

师:(课件展示:自然界春、夏、秋、冬交替的规律,古文物上的花纹排列的规律,少数民族小朋友服饰上图案的排列规律等等)像白天、黑夜的更替,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都是大自然中有规律的现象。而我国的十二生肖属相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这12种动物分别表示不同的出生年份,且他们是按照题中呈现的顺序不间断地排列的,每12年为一个轮回。

学生解答练习十第1题后,教师追问:你的同桌今年几岁?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他(她)是同样的属相?

通过对大自然及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的欣赏,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练习十第1题的适度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引领学生欣赏规律的美。

师:数学家坦普·倍尔说过:“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能够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要用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把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打扮得更加靓丽!

摆摆,说说:( )÷3=( )……2(可以用黑白棋子、不同色彩的小圆片摆一摆)

动脑筋:找找规律,你能说出第28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吗?(课件出示:每道题每个图形逐个出示,边出示边提问:猜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

追问:在出示一个完整的周期后,为什么能很快猜出下一个图形?

(1)■■……

(2)■■……

(3)■■……

(4)……

课堂结束时呈现的“动脑筋”,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悬念迭起,在诸多可能性的牵引下,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进入了意犹未尽、欲罢不能的胜境,教师、学生的情感和文本高度融合,教师神秘、兴奋的情绪成功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并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数学教学的终极价值是为了“不教”,即当有一天,学生独立面对陌生的数学问题时,是否有能力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路径,自主寻得问题解决的最佳策略。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等短期目标,更要放眼长远目标,“某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习者接受后续教育或参与公民生活的影响,即无论一个人在或不在数学领域内学习、工作,通过数学学习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运用工具的能力依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2]想学是会学的前提和基础,会学是想学的关键和保证。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己掌握并内化学习策略,不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乐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能回归教育的本真和原点。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第6篇

关键词:《找规律》;案例设计;小学数学;生活情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重复排列规律,本节课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找规律”相比难度加大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过去的规律只停留在简单的排列上,现在却是一种循环移动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发现图案中图形组合的循环移动规律,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能用学到的知识排列出有规律的图案,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中隐含着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抽象的图形中,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找出排列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导入。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王国将举行盛大的运动会,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叫上小兔一起去吧!(课件出示:小熊正在敲小兔家的门,“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小兔怎么还不开门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小熊敲门好吗?(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你们发现这敲门声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有了小朋友们的帮忙,小兔终于听到了敲门声,看,她出来了!我们一起去运动场吧!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师:瞧,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比赛地点跑去(课件演示)。这时,裁判长小鸟发话了:别挤,别挤,大家还是排队入场吧!机灵的小兔马上跑到了最前面,当了排头,后面依次跟着小牛、小熊和小猪(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动物卡片)。小鸟见了连声说:好,好。但为了公平起见,大家还是轮流当排头吧!于是,第二场比赛时,小兔很自觉地排到了最后一个,小牛、小熊和小猪都往前进了一位(教师贴出第二排动物卡片)。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第三场该是谁当排头了吗?(指名上台贴卡片)那第四场又该怎么排呢?(再请一名同学上台贴)。

师:大家有什么想问这两位同学的吗?

生问:第三场你为什么让小熊当排头啊?

生答:因为第二场的排头小牛去最后了,小熊、小猪和小兔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生问:第四场为什么要这样排呢?

生答:因为第三场的排头小熊去最后了,小猪、小兔和小牛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师:大家再仔细找一找,这些动物的排列还有一些什么规律呢?研究的时候请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动物?动物的排列顺序又是怎样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生1:每一横排中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2:每一竖排中也都有小熊、小猪、小兔和小牛这四种动物。

生3:横着看,上一排第一个动物都移到了下一排的最后一个,后面三个动物都往前面移动了一位。

生4:我发现竖着看也有同样的规律。

生5:往左边斜着看,每一斜排都是同一种动物。

……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找出了动物的排列规律。我们也按这样的规律来玩一个队列游戏好吗?(5人一排,轮流变换位置)。

师:运动会开完了,小兔邀请大家去她家做客,她提着茶壶给大家倒茶,小动物们惊喜地发现:茶壶上有一圈有趣的文字呢!(实物出示,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起读,课件逐句出示)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师:我们再竖着读读看?(生读,非常兴奋)

师:我们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起,都是一句完整的话,首尾回环,这样的文字称为回文,在我国古代就早有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奇妙啊!

师小结并揭题:像那些动物和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形成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这样的规律,我们就把它叫作循环排列规律。

三、变式练习,拓展规律

1.摆一摆

师:大家喝完茶,就去小兔的房间参观,哇,小兔房间的活动地板被弄得乱七八糟的,你能用刚刚学会的排列规律帮小兔摆摆吗?(学生用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的方形各四个进行操作)

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现在漂亮了吗?这就是规律创造出来的美。

2.猜一猜

摆好地板砖,动物们回客厅看电视了,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魔术大师刘谦叔叔给大家玩数字游戏的节目呢!猜一猜,他接下来会变出什么呢?

①12345?34512?51234?()

②ABCD?DABC?CDAB?()

四、自主设计,创造规律

1.欣赏美图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欣赏(媒体播放蜡染及有着精美的循环排列图案的陶瓷等图片,同时播放轻音乐)。师旁白:你们觉得美吗?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我们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2.课外作业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规律啊?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设计师,每个小朋友回家后运用今天学的规律知识在白纸上设计有规律的漂亮图案,明天把你的设计带来学校,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

五、课堂总结,内化知识

1.学生反馈

生1:这节课很有趣,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生2:我发现我能找出很多生活中的其他规律,像车子的轮子都是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

生3:我作业的设计方案都已经想好了,我的设计一定是最好的!

……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其实规律就藏在我们的周边,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会动脑的小脑袋,一双勤劳的小手,你们一定能发现很多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奥秘。数学学习其实很容易,也很有趣,只要你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一定能学好数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有效、有趣”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就是一门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的学科。新课改重在落实对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本堂课从引入新课,到讲授新课,再到巩固练习,都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贯穿始终,再加上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及小游戏,不断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本课中不但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敲门,给小动物排队,学生自己排队,摆图形”等,无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为数学教学所用,那么,数学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第7篇

“昨天”,我与青年教师互帮互学,让他们在实践中走向成熟。学校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丰富多彩,青年教师汇报课为他们充实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本学期的教学当中,与他们一起努力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共同发展的过程,并将新课程理念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与……老师共同设计“找规律”的数学课过程中,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中的参赛要求,有序地做好练兵准备,为将来参赛以严谨的态度,做好准备。针对二年一班聋生的实际,从整体入手,以“游戏中感知规律”、“探究中发现规律”、“模仿中理解规律”、“生活中寻找规律”、“运用中体现规律”这五个层次呈现课的结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聋孩子学习兴趣,注重聋生主动参与,让聋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1.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的伊始,能否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设计猜一猜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聋孩子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聋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聋童凭直觉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给聋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设计意图是:对于低年级聋生来说,由于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差,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猜一猜的游戏情景,是符合聋生的身心特点的。

2.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交流。

我们知道,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聋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课堂上聋孩子积极主动思考,争先恐后发言,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不断迭起,聋孩子们把身边的数学规律的现象捕捉的让听课老师难以置信,足以见证:聋孩子们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作出判断,不断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梁老师密切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案例从主题图——聋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聋孩子们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动机。还有在聋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聋孩子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处不在。如教室里的指示灯是反复出现的,作为是按男女排列的,是有规律的,大街上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有规律的。歌曲的节奏,老师穿得格衣服……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尾处“运用中体现价值”这一环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铺瓷砖”的设计让孩子们体会数学的美的作用,以激发龙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聋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实效性,着眼聋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聋孩子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之外,还将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使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个聋孩子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是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得到了许多听课教师的称赞,但也存在着欠缺之处,例如课件展示“红绿灯”有规律的现象,要变成生活中的视频效果会更好。

第8篇

关键词:数学绘本;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97-01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绘本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讲解世界万物的道理和规律,讲解孩子能懂的次序和方法,数学绘本涵盖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并将其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幼儿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心智。那如何有效开展绘本数学幼儿园教学、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绘本的有效价值?

本学期中,我尝试将数学绘本运用到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就结合《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绘本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解读"数学绘本"

任何一种教学,都不能忽略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绘本教学,更应如此,绘本是经得起多番阅读和重复欣赏的作品。初次的阅读,往往不能接触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一再的品味之后,也许我们才能感悟作品的真谛。数学绘本,更是如此。

《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一书,以"规律排序"为点,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一位勇敢的公主去拯救王子,在拯救王子的途中,公主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例如,要找到开门的钥匙,要帮助巨人涂脚趾甲,要修好桥才能过河……这些难关,需要幼儿感知规律并学会运用规律。

初读绘本时,可能会感觉书名拗口,其实,书名所显示的也正是绘本所要传递的一种思想,在书中,作者细致地将某些细节都展现地有规律。例如,规则之城的房子和树,魔女的头饰和项链。作者在书名中突显"乱七八糟"一词,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规律是美","无规律是乱"。

2.数学绘本的教学设计

在对绘本有了深刻地领悟和感受之后,才能够对教学活动有正确的设计和设想。基于数学活动的特质,数学绘本的教学设计需遵循数学活动的基本规律。

2.1合理选择内容,激发数学活动的魅力。在数学绘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绘本内容和幼儿的已有数学经验和数学感知相契合,能否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2.2合理删减内容,体现数学活动的严谨。数学活动的逻辑性强,所以在进行绘本教学的设计时,需要合理地删减,使数学活动更严谨。在《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中,有找钥匙、找路、涂指甲、过桥等六个环节,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本次活动我选择了找钥匙、找路和整理宴会厅三部分,让孩子掌握 ABB、AAB、ABC 的基本模式,为后面的自主创造新形态模式奠定基础。

2.3合理再造内容,营造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我们利用绘本,更要走出绘本,使绘本教学具有创造性。在《乱七八糟魔女之城》中,通过前面的模式学习,我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再创造,设计了一个"闯关"环节,给每个幼儿一个不同的"关卡",让幼儿发现、总结排列规律。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舞会"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拓展了幼儿模式排序的能力,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数学绘本内容的合理选择和再加工,能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成孩子主动学习、乐于操作的活动,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活动。

2.4活动环节层层递进,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数学活动本身,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重难点,抓住教学中幼儿学习的关键经验,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环节,从而才能帮助幼儿积累有关的数经验。

在模式排序的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在"找钥匙"的环节中感知排列规律,继而在"找路"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排序的模式,在"闯关"环节尝试总结不同的规律模式,在"整理宴会厅"的环节中引导幼儿运用模式排序的规律,最后,在"舞会"的环节,幼儿自主提升运用模式排序的经验。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层拥萁,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既符合幼儿学习模式排序的顺序和规律,又体现数活动设计的科学性。

3.活动组织的游戏性、情境性

3.1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是游戏。在《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中,孩子始终沉浸在公主救王子的游戏情境中,感知各种模式的排列规律。用绘本故事创设游戏化的活动情境,不仅可以使幼儿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境生情",使幼儿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3.2在操作情境中"做"数学。数学活动更应将操作的作用凸现出来,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建构数概念。在《乱七八糟魔女之城》中,就有多次操作机会,前半部分是集体小组、个别操作,后面整理"宴会厅"和装扮"舞会"则是幼儿的自主和提升操作。根据绘本故事创设的操作情境,孩子在多次的操作中掌握并创造新模式。

4.故事性的操作评价,让孩子意犹未尽

第9篇

一、初读教材

笔者初读教材,感到教材内容编排简单,数据小,甚至认为只要学过有余数的除法就能解决这类问题,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难度。笔者思考: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排在五年级上册呢?编者一定有他的想法,我们的教学设计绝不能“就知识论知识”会做就行,要平中见奇,深挖教材背后蕴含的知识,让简约的教材上出内涵来。

二、深读教材

深入研读教材,透过简约的教材深刻地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本课的课题是找规律,找规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学,更是一种方法引导,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围绕“找”,要让学生明白怎么找规律、找规律的方法和找规律的策略:(1)要让学生领会有无规律的区别;(2)为什么用除法算;(3)要让学生明白找最后一个图形只与余数有关,而与商无关;(4)为什么要学习《找规律》,即“找规律”内容的教学价值。笔者在深入研读教材后也发现教材编排的不足之处:(1)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所给的数据“15”太小,不能体现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较简便的优越性;(2)例题以“2”为周期,2个1组规律是特殊规律,只需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单双数就能找到结果,不必用除法解决,计算只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降低学生思考的含量;(3)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是看余数,例题只给规律是2除以“2”这样的一道特殊的题目,不具备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性建模的特点。为此笔者思考:(1)要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先罗列数据小的,再加大数据,让学生体会罗列不是通法,局限性太大,使学生学习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成为必要;(2)从“找规律”内容的教学价值来看,首先找规律不仅仅作为知识点进行教学,也应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教学指导;其次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感悟规律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让学生欣赏规律的美,让学生探索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理解信息,识别信息之间的关系。笔者确定的备课的主线是让学生经历“生活原型—建立数学模式—解释与应用模式”的学习过程。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用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

三、简约的教材,不简单的处理

1. 创设情境,有情有“义”。

深入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对什么是规律,及其在数学上的定义有些淡忘。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笔者对教材做了有效的补充。

创设的问题情境指向性明确,把复习融入猜想,轻松自然为新知做好铺垫:依次出示第1面红旗、第2面绿旗、第3面蓝旗、第4面红旗,让学生猜猜第5面是什么颜色的旗?学生回答:“绿旗。”教师抓住错误的资源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一口咬定是绿色的呢?”学生回答:“因为是按红、绿、蓝这样的规律往下排的。”教师马上帮助学生回忆什么是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3次以上称为规律,而这里的红、绿、蓝只出现了一次,能称为规律吗?”接着提问:“如果以4面为1组的话那么第5面是什么颜色呢?”学生恍然大悟。巧设情境把“规律”这一概念的复习融入到新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育有痕似无痕的境地。这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学目标成为学生由衷的学习需求而不是来自教师自上而下的硬性指令。

2. 数形结合,有模有“行”。

把例1数字15改成70。教师提问:“有70面彩旗,想知道第70面是什么颜色的?还是一面一面地往下排吗?”学生回答:“太麻烦了。”这就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凸显了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必要性。“70”这个数字是有意安排的,当周期是3时余数为1,周期是4时余数为2,周期是5时,结果为整除没有余数。例题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每组周期从少到多,3面一组、4面一组到5面一组,余数从余1、余2,到没有余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比较、进一步明确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学目标更加突出:使学生体会数据大时罗列不是通法,局限性太大,学习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成为必要。

3.思维拓展,有“生”有色。

练习的呈现应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笔者深知在简单而重复性的“温故”练习中是不易达到“知新”的效果的。为此,在练习环节,设计使学生思维经历了5次拓展。

(1)把教材例题1中2个一组的特殊规律隐含在练习的第1题中,这是第一次思维拓展。

1.你能画出这组的第32个图形吗?

……………………( )

学生受到前面新授课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依然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随着教师的巧妙引导,在学生考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无论要求第几个图形,教师都能很快给出答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两个一组的规律属特殊规律,只要判断奇偶数,就能确定结果。巧妙解决弥补了教材编排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

(2)把第4题改动一个图形变成没规律。

4.你能画出这组的第32个图形吗?

……………………( )

要求学生做出判断:这道题能算吗?也借此再次重温规律的定义,激发学生数学思考。最终得出结论:改动一个图形(两种改法:改第2个或第7个)变成有规律后才能算出最后的结果,这是练习环节中的第2次思维拓展。

(3)思维的第3次拓展是让学生猜想:

一组图形的规律。鱼头的朝向:1次朝左、2次朝上、3次朝右、4次朝下,按这样的顺时针方向排列下去,第15次呢?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接着追问:要想出现鱼头朝上,可能是哪几次?为什么?

(4)第4次思维拓展:解决课前数字猜想,先找隐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解决问题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出示课前游戏中的第二组数字:921347189763。教师说:课前游戏中大家都说第二组没有规律,但老师告诉你们,其实是有规律的,请仔细观察。师生合作发现规律:9+2=11,写个位上的1,2+1=3,写个位上的3,1+3=4写个位上的4……提出问题:求出这组数字中的第40个数是多少?

(5)第5次思维拓展是扩展知识外延,联系生活猜星期几、猜年龄。问题1:今天是星期二,再过23天就是学校趣味运动会召开的日子,这一天是星期几?再过23天是从哪一天开始算起?问题2:今年是2012年,是什么年?龙年,班上同学都属什么?跟你们同一属相的还可能是几岁?老师是1968年出生的,猜一猜,老师属什么?通过练习层层递进、层层相扣、互相依托,给冰冷的数学注入“火热的思考”,在感受数学价值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此处练习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操练而是打破思维定势、一问多思、改编新题、举一反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考的周密性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学会思考,在变化中对知识点、重点、难点更好地理解、应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备课的感悟

第10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任务驱动;元素周期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7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2

随着《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也正式走入“素养革命”的时代,各个学科相继确定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帮助学生形成能体现学科自身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如何将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使其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接上“地气”,转化为学生化学学习新的“生长点”,成为深化课改中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新考验、新任务。

一、设计思路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王云生教授认为这个过程蕴含了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学科教学要给予问题的、合作与探究的构建式学习……需要选择或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在学习者与情景的持续互动中,不断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学科观念、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发展核心素养[3]。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本课时设计: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为起点找规律证规律用规律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重温元素周期律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应用价值,主动汲取知识,获得规律,掌握元素周期律知识。在具体操作上:首先从高一下学生学情出发(高一上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且较零碎),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回顾元素周期律发现史,引出寻找元素周期律的必要性,实现教学的第一重境界:授人以鱼,给学生一杯水,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其次以1-18号元素为例,通过5个任务驱动,发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寻找内在规律的外在特征表现(证据推理),设计实验探究来验证规律猜想。这2个环节(找规律、证规律)实现教学的第二重境界:授人以渔,领着学生去找水,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最后以类比硫和硒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为总结,将所找所证规律加以应用,实现教学的第三重境界:悟其鱼识,形成水资源见识,实现情态观的目标。通过多个任务驱动的“串联与推进”,将三维教学目标融于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落在“问题解决” 上,达成了“施巧力,深受益”效果。

二、教学过程

1. 角色扮演,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必修1》我们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你们有哪些学习体会?

【各抒己见】①要记忆知识很多,如元素符号、物质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等;

②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碎,规律性不强;

③……

【引导过渡】 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100多种元素,而化合物近四千多万种,且每年以100万种速度增长。若不找出它们的内在规律,总觉得知识零散,且难以有效地探索更多物质性质;2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

(展示:元素周期律探索化学史话)

【角色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科学家介绍尚古多的“螺旋图”、纽兰兹的“八音律”、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

(任务方式:课前布置3位学生查找、分析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相关研究资料,用自己语言陈述主要研究观点;对“自己研究”在促进元素周期律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进行客观评价,并用简要语言指出其他科学家研究观点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问题讨论】 ①三位科学家提出自己理论的依据是什么?你们对他们提出的理论有何看法?

②以教材元素周期表的1-20号排列次序为例,对照早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寻找异同,评价内在规律性关联度和建立依据。

【学生总结】①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在当时是先进的,但现在看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②科学家研究元素内在规律都是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说,建立模型。

【引入主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沿着科学家研究历程,探元素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人类发现元素种类与物质数目巨大差异”为认知冲突起点,简要介绍化学家的探索历程,借用学生情景剧模式,形象地将突出科学家的思想陈述出来,活泼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质疑、讨论,把传统“以教师单边陈述为主”的教学变成了“学生理解和争鸣”的舞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2. 任务驱动,发现规律

【问题驱动】100多种元素内部存在规律吗?以大家熟悉1-18号元素为例。

【学生任务1】写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任务2】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核电荷数为横坐标、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将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表示在图1的坐标系中,再将各点依次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分析是否存在规律性?

【归纳总结】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任务3】以1-18号元素为例,以核电荷数为横坐标、元素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最低负价)为纵坐标,绘制直方图(图2),并观察思考主要化合价变化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

【归纳总结】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任务4】根据教材P4“交流与讨论”表1-2中所给原子半径数据,以核电荷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制折线图(图3)。分析图中曲线,寻找其中的规律。

【归纳总结】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稀有气体除外)呈现周期性变化。

【学生任务5】横向分析存在周期性,若纵向比较,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

【归纳总结】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半径(稀有气体除外)、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设计意图:高一下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比、分析、总结的能力。因此在这个环节,给出任务,让学生去阅读相关信息,数表――绘图――分析――归纳,培养利用信息,提取信息,抽象概括,理性思维能力。任务开展以小组交流与讨论方式进行,凸显个体争鸣,小组合作的智慧,建立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3. 实验促学,求证规律

【问题质疑】我们总结的内在规律若真实,必定能通过外在特征表现出来,能否用实验证实?

【学生任务6】结合之前所学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周期元素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顺序。

(要求:先独立思考,填写个人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并依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等原则确定最佳方案。)

【师生总结】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①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来确定活泼性。

②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来确定强弱。

③金属单质与水或等浓度稀盐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来确定。

【学生任务7】4人一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验证小组设计共识;将实验现象、结论记录教材P5表1-3中(补充实验外加栏目)。

【师生总结】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顺序是:钠 > 镁 > 铝。

【教师追问】还有其他的判断方法吗?

【信息支持】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性质归纳】碱性强弱:氢氧化钠 > 氢氧化镁 > 氢氧化铝。

【师生总结】11-13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在逐渐减弱。

【信息支持】①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②元素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学生任务8】复习回顾氯溴碘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根据苏教版教材P6表1-4、1-5中所提供的实验事实,总结同周期元素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

【归纳总结】11-17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设计意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实质就是要求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在与同学讨论基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和假设,依据假设提出实验方案,组织探究活动,收集实验证据,基于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证实或证伪假设,交流自己的成果。”故本环节采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探查最优方案的策略,把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的过程,并通过资料分析、概括总结,实验验证、观察辨析来推理、判断,建立严密的理性思维模式。)

4. 迁移活化,应用规律

【任务问题】请你给元素周期律下个定义;并指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学生归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学生任务9】在必修1中我们学习了硫单质及硫的化合物的性质,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①你能比较硫和硒的非金属性强弱吗?有哪些事实和实验验证你的预测呢[5]?②预测二氧化硒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依据什么推测它的性质?③请你结合物质分类规律,自行建立合理坐标系,在坐标系中写出As元素可能化合物,并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做出解释或预测,能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分析说明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变化。”如何将化学课堂教学中“化W核心素养”外显出来呢?本课最后一个任务驱动就是要求学生用元素周期律理论,解释之前所学的硫的性质,以同主族为支点对未知的硒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预测;教学未以此止步,我们采取“破除原有框架,重构已有认识”为手段,提出了更为开放性的问题:“以As为载体,物质分类为指导,重构学生周期律认知序列”,教学挑战性高,素养外显性强。)

三、教后反思

1. 任务解决,应用学科观念,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为明线,有效将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元素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等知识隐含其中,并将任务驱动与实验探究交叉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任务,驱动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动手实践、讨论解释实验现象和事实,来作为支撑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的证据。此过程中将“宏微结合”“实验探究”“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合理有效融合,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化学思想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化学核心观念,促进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 巧用史料,外显思维历程,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本节课的另一亮点在于教师提前预设,恰当设计和引导,引入相关化学史的内容,在解决问题中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让学生尝试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去体验发现的过程,体验研究中实验的重要性、科学真理的相对性,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通过化学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和心智模型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化学认识”“化学观念”“化学运用”等核心观念的培养,成就了核心素养的发展。

3. 问题引导,体验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文献和实际需要提出综合性的探究课题,根据假设提出多种探究方案,评价和优化方案,能用数据、图表、符号等处理实验信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提出或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策略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牛学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2):8-12

[2] 胡先锦,胡天保.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4):4-7

第11篇

设计多解型练习

数学练习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巩固新知,还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练习中的巧妙渗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型练习,让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较为开放的数学练习:如图,其中A、B、C这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C,都为90度,AB=CD,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得三角形EAB全等于三角形BCD。

学生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首先考虑到判定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有的学生说可以再添加一个条件AE=CB,这样恰好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还有学生想到题意中,已经给出一个角和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我只要再随意的给出一个角对应相等,就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因为有判定方法:AAS、ASA。很快学生就又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内容,从“HL”的角度入手,寻找更多的解题思路。学生在解这一练习时,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思维。

课堂中,教师所设计的练习,并没有唯一答案,打破了传统的练习模式,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与提高。

设计规律性练习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此方面的训练。在设计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一些找规律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开拓思维,大胆创新,更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完利用公式法因式分解的知识内容后,在引导学生练习巩固时,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找规律问题:22-12=(2-1)(2+1)=2+1;32-22=(3-2)(3+2)=3+2;42-32=(4-3)(4+3)=4+3;152-142= +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n表示吗?并试着证明一下自己发现。

学生们要想解决最后的问题,必须观察寻找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猜想、分析、观察、创新,在一次次的尝试后,终于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在横线上写出“15+14”的结果。并探索出最后规律:(n+1)2-n2=(n+1-n)(n+1+n)=(n+1)+n。在准备证明时,学生发现这是我们所学过的平方差公式的形式,于是,学生大胆地采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识,对其进行因式分解,并在因式分解后,证明出自己的结论。

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规律性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挖掘。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设计创新型练习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枯燥单一的数学练习,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还很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由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型练习,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放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进而更好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r,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实际应用问题: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针对顾客制定了两种不同的方案。

第一方案:用168元办理会员手续,会员在购物时可以享受8折的优惠;第二种方案:如果不加入会员系列,那么每件商品将会享受9.5折的优惠。小红不是该店的会员,你们帮小红算一算,她如果选择购物,应该选哪一个方案会更合算?

这一练习较为开放,需要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去思考去比较。学生想到需要知道小红购买的商品的原价格是多少,题中并没有给出,于是便将其设为x元。之后,学生们想到最后的问题中让求哪一种更合算,也就是哪一种最后花的钱最少。所以,需要求出这两种方案所需要花的钱数。学生们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列出相应的算式。第一种方案:“80%x+168”,这是其所要花费的总价钱。第二种方案:“95%x”。学生们继续思考,单纯地观察这两个算式,我们根本判断不出哪种方案更合算,应为其中有一个未知数“x”。很快学生想到自己课上所学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想到分情况考虑这一问题。

教师通过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学以致用,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类的数学思想,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有效参与。

第12篇

我想,檀老师的这两次课以及体验式教学给我的启示有两点。

一、体验式学习不同于我们以往的传统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育者在活动开展前,要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它需要教育者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与技能。

首先,应当说檀老师的这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其一是对体验式学习方式的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其二是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回顾她的教学过程可以体现如下

1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又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次体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组图片,一组是有规律的笑脸,另一组是还没有形成规律的水果图片,兴趣盎然的猜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抽象、难懂的“规律”一词很自然地就从学生嘴中溜出来了,这节课也就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序幕。如果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法,从名词的意义、特点一一讲来,学生可能一下子就难在这里了。

檀老师的第二个环节是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同学们欢庆国庆节的场面,让同学们从中发现规律。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的仿真环境、活泼动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功能,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可创造更丰富的体验。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规律的体验的确是很充分的。

檀老师设计的第三次体验是“利用学具动手创造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自由创造规律,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

回想这些环节,学生表现是异常兴奋的,这些材料不是变化多端的图形,就是丰富的颜色,让他们爱不释手让他们兴趣盎然,这里老师充分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效果很好。

2关注学生心理,调控课堂。

但同时我也发现,正是因为他们是这么小的孩子,我们就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情感,本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似乎显得很贫乏。导入中猜奖品说错了,没关系,如果老师在这是送去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充满爱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老师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赞赏和鼓励,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就会显得更积极,发言就会更踊跃。这是教育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 它不是停留在课本中,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它不是死板的,它是千变万化的,规律就在实践中。

二、体验式学习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中的智慧,也必须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设计出依据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也才能在活动中时刻注意改变设计,或者增加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找规律》这节课中在这一点体现得很充分,如檀老师设计了“排队找规律,舞蹈中找规律,说说生活中的规律”等,学生可以亲身地体验,还可以联系实际,用不同的方法亲身去体验,经过这些过程的学习之后,相信学生从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东西,会记得更加牢固。同时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主动性。

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要努力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思维过程。孩子们除了老师说的几种规律,又创造了新的规律,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在这些规律中闪现着思维的火花,创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