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06-01 16:56:56

引才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中国财政学会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2016中国管理会计论坛”。也很感谢论坛主办方搭建的这个平台,使大家能共聚一堂,来探讨如何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借此机会,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首先,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正逢其时

管理会计,多年来一直是会计行业的梦想。把会计信息会计基本理念运用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之中,有效拓展会计职能,是几代会计人追求的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班组核算、厂内银行,七八十年代的全员经济责任制、模拟市场核算、标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责任会计等做法,基本是紧密结合当时的企业管理需要如分解经营责任指标、细化核算单位、责权利考核相结合等所进行的有益尝试,为会计与经营管理的有效结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这些都是会计行业探索、应用管理会计所留下的实践足迹。当然,由于受制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管理会计的探索仍比较初级,没有真正开花结果,但初步实践的成果吸引着会计人不断去追求这一目标。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再次呼唤会计行业进一步探索管理会计,去实现会计前辈的梦想。

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价值最大化成为其战略目标,价值管理、价值创造需要会计更多地参与其中、发挥作用。

二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条件下,我国经济正在全面转型,市场环境、商业模式等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企业的内生动力、经营战略都面临重大调整,如何强化管理、挖掘潜力、防范风险、提高绩效等,都需要会计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能动作用。

三是,对外报告会计取得的重要进展,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完善,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以财务报表可靠性为主要目标的内部控制规范基本确立;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这些都为会计信息的生成、传输以及质量保障、有效利用提供了便利,也为会计与经营管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更加有机地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推行,为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扎根提供了广阔前景。此外,我国管理会计的丰富实践、理论界的不断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都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丰富的营养。

其次,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发展管理会计,已经或正在成为共识,在此情况下,需要会计行业顺势而为、紧密协作,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共同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懈努力。

一是要坚持实践创新。管理会计源于管理需求、成于实践创新。企业和其他单位的内生动力,是管理会计发展与应用的前提。在这方面,许多企业已经积极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应当继续鼓励、引导企业和其他单位紧密结合内部管理需要应用管理会计,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管理会计。我们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应拘泥于既定的管理工具、管理程式,好用、用出成效就是最好的工具。

二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再好的管理理论、管理工具都依靠人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科学运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管理会计发展与应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制度,促进会计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三是要加强理论指导。管理会计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总结、提高和指导。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做出了积极努力,一批会计理论工作者深入一线,与实务界密切开展合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以管理会计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初步形成,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会计行业协会、学会、高校以及中介组织等在总结经验、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行业主管部门将在推动管理会计发展与应用中有所作为

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对会计工作转型升级有重要促进作用,对完善对外报告会计和提高会计信息利用效能也有重要影响。作为会计行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高度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楼继伟部长多次对推进管理会计做出重要指示。2014年10月,财政部印发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的目标任务。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我们主要致力于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在系统总结我国管理会计实践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应用指引。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主要规范管理会计目标、基本原则、构成要素等内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主要归纳管理会计基本工具、方法,明确各管理工具的主要内容、应用范围、基本要求等。目前,《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需要强调的是,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是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的,鼓励应用单位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是加强经验总结与推广。近年来,许多企业和有关单位立足我国市场环境,紧密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在管理会计制度和指标体系设计、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管理会计报告和信息系统、管理会计组织建设、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形成富有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大大丰富了我国管理会计实践。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单位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归纳提炼共性做法,形成管理会计案例库,进行宣传推广,起示范引领作用。在这方面,希望会计行业协会学会、会计理论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

三是加强课题研究。对管理会计建设与应用中涉及的重大问题,作为财政部专项课题,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攻关,形成研究成果,为强化政策指导提供理论支撑。目前,这项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当然,开展课题研究仅是助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抓手,我们希望会计理论界在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推动管理会计发展应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总会计师素质工程等高端人才项目中,突出管理会计方面的培训内容;指导、推动全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型。同时,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选拔评价制度,努力引导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成长。

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电工教学;策略;技能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形势,需要广大中职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新的途径,找到一条更加适合中职教育的发展道路,以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下面,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电工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一、创新完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结论和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去,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电工这门学科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电阻测量》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选择实验仪器的机会留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一开始各个小组选用的测量方法各不相同,有的选择“惠斯通电桥”,有的选择“伏安法”,也有的小组选择“万用表法”……这时教师不要着急公布最佳的实验方法,而要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实验方法的特点,总结其差异性,最后借助大家的智慧总结出最佳的实验方案是利用“惠斯通电桥”测量电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具体方法,达到了实验教学目的,同时这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参与其中,锻炼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

二、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关注各个应用细节

“课堂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实现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具体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的总称,主要依据是对人的所有活动的认识。”例如在电工专业的教学中,其活动内容主要分为:组织知识信息活动、调整个人活动、随机检查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首先,要教会学生自我组织信息认知活动的方法,如在教学“模拟电子电路结构”时,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然后讨论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接着教师再介绍电路结构知识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了解电路知识原理,并意识到电功学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最后,引导学生学会检查和自我检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讲解清楚,并在讲解完每一章节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将其融入课后练习题。此外,教师还应将分析方法中那些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模拟“电子部分抓电路的结构”时,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原理和交直流参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数字逻辑电路”时,应抓好电路的基本定义、分析与设计方法、常用电路等内容,而写函数表达式、列真值表、画逻辑电路图等更是研究数学电路的重要方法。

三、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首先,适当增加讨论课、练习课和演示课等实践训练课程,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其次,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很多教师已经把做实验改为“说实验”,剥夺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导致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例如在教学《工业电子学》这门课程时,我们已经在《电工学》实验中所使用过的仪器,在电子实验中很多学生仍然不会使用。如有的学生不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表等仪器,有的学生不会接线、不会测量,还有的学生害怕,不敢动手做实验。这就说明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了。作为电工教师,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改进基础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其次,实验室应改为开放式实验室,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基本实验之外,还要鼓励他们选作提高性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开设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电工课一般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要开始常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以外,还应开设基本训练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气的线路设计、元器件认识和选择、焊接与测量技术、调试、故障排除等。这样,能为学生参与动手提供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师傅请到学校来,让他们给学生上一上实践课,让学生学习一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师傅们的敬业经验,对他们进行工作作风的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

四、采用科学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必须改变传统单一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电工教学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传统的考核大都采用闭卷方式,考的都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方法,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中职电工的发展需求了,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和改革。电工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必须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实验考核纳入考试范围,只有指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考试后的成绩进行总结,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弥补学习漏洞,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总之,作为中职电工专业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基础,培养更多的合格的电工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海峰.电工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J].职业技术,2011(8).

第3篇

面对当前的人才需求现状,各个医学院校纷纷调整其对医学生的培养策略,出台各种各样的培养手段。而我院也把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工作逐渐开展,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本人有幸参与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工作的带教工作,从中受益良多,也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把这些体会作个总结吧。

一、应将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保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与科研的学生大多数为1、2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敢于求新,科研思路广阔,但由于现有知识水平所限,难以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学生尚未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技能,无法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难以保证课题的创新性及价值性;学生课外科研的经费由学院资助,一般是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的。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实验器械以及资料查阅和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如果学生的研究方向与教研室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就可以与老师一起做课题,学生可以利用老师的部分经费,从而解决学生的经费不足,同时,老师也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就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并且,就算学生最终没有进行完科研,老师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从而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另外,老师的科研项目具较强的可行性,无论从理论基础、实验设备还是实验经验上,都能给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3。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老师对学生科研加强引导和启蒙,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主要目标。应在科研开展的前期工作时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科研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系统地对相关实验能力进行培养等。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比如,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以及麻醉、注射和动脉插管等动物实验技术,这些知识基本上都要到高年级才讲授;另外,细胞培养技术、实验动物学以及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这些知识可能在本科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针对本科生所有的这些不足,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统计的时候,老师就要加强引导。可以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论文,阅读实验动物学、细胞培养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以及清楚清洗、消毒和试剂的配制等实验流程。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科研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困难。对于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来说,科研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主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科生进行科研最主要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外科研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以及协作精神、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与实验过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还要做好实验记录,老师定期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能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实验。对于学生科研来说,实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良好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关系

医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时间比较紧。但如果处理得适当,两者可相互补充。毕竟,学习专业知识才是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务,而科研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加强,是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平时学习较忙,学生科研多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的。另外,考试、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会与科研的时间发生冲突。而比如动物饲养、试剂配制、仪器清洗和实验操作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老师可以在时间的协调方面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其次,引导学生适当控制开展科研的进度,按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阶段,并且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有条理、有阶段地顺利完成最终的科研工作。

五、加强对学生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学生资金较少,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比如实验动物、试剂、某些仪器设备及等都需要经费支出。因此,在学生的研究课题与老师的相一致的情况下,让学生的资金纳入老师的科研基金中统一进行管理,使资金能最合理利用。

第4篇

一、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次会议是局党组认真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会议;既是“xxx”科技工作的总结会、表彰会,又是谋划“xx”科技发展的动员会、部署会。会议规格很高,局党组成员全部到会,全局各部门一把手和高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全部参会。会议内容充实,既有“xxx”的科技发展总结,又有“xx”的科技规划审议,还有xx年科技委工作报告的审议,议程紧凑,参与充分,达到了预期效果。兰影局长作了《科技引领,建设强局》的主题报告,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与会代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会上向总局科技兴检奖获奖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全国质检系统“检测技能大比武”比赛获奖者及局科技兴检奖、优秀科技论文获奖者颁了奖,营造了重视科技、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与会代表审议了“xx”科技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探讨了科技促进的有效措施;四个中心的代表作了典型发言,进行了科技工作的经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局党组决定召开这次科技大会,是落实全国质检科技大会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的开局之篇,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兰影局长的主题报告,充分肯定了“xxx”期间天津局科技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形势,明确了“xx”时期我局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我局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科技发展责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家围绕报告内容,结合业务发展,联系各自实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深化科技重点发展的大会,是一次讲科学、求创新、励斗志的大会,大会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激发士气,找准思路、明确目标的作用,达到了提升创新意识、浓厚科技氛围的目的。

二、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

这次会议很重要,在天检验检疫发展史上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学习好,传达好,落实好会议精神极为重要,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学习贯彻意见。

(一)认真组织,深入学习

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要认真组织,深入学习会议精神,特别是兰局长的讲话,兰局长的工作报告,他从技术支撑能力、科研攻关能力、实室建设能力、科技队伍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5个方面对“xxx”的科技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们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主要成绩。同时,兰局长对xx规划,提出了进入系统五强的目标,提出了八大能力建设要求,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发展方向(科技水平、体制机制、实验室能力、人才队伍、信息平台)。要很好的思考、深入研究,找出不足,提出努力方向。

(二)学习先进,开展赶帮超活动

这次会议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他们事迹突出,成绩喜人,先进是旗帜、是力量、是方向,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先进为榜样,以先进为动力,以先进为导向,结合创先争优,结合检验检疫工作,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努力是天津检验检疫更上一层楼。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上领导讲话稿样本

(三)大力宣传创新精神,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兰局长在讲话中畅谈了天津局在“三集中”改革、口岸直通模式、业务流程再造、大项目支持措施、三全服务中尝到了甜头,产生了作为,取得了成绩,得到了认同,受到了欢迎。实践表明检验检疫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在创新中求发展。

三、准确把握科技工作的形势任务

第一,要正确把握科技重要性,增强创新发展的紧迫感

检验检疫是靠技术执法的,是靠数字说话的,必须练就过硬的技术能力,才能具有话语实力,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民利益,是我们的职责,履行职责,完成使命,始终要走科技兴检之路。检验检疫检字当头,检是核心,检是统领,对检的要求,一是准、二是快、三是好。准快好,三个字把我们以技术牢牢捆在一起,可以说没有高超的技术,就很难实现准快好。全局人员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发展战略,各部门要从对事业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把加快推进“科技兴检”作为事关振兴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到重要工作议程上来。

为此,局党组和科技委要在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决策中积极发挥指导作用,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发展状况的调研和总结部署,加大对优秀、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在全局上下要努力培育认真研究、刻苦攻关、不怕失败、勇攀高峰的精神。一把手要亲自带头抓科技,全力支持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充分协调处理好业务和科研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做到以业务带科研,以科研促业务,实现业务与科研的双发展。科技管理部门要做好局科技委的参谋助手,跟踪前沿,加大调研,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服务,为广大科技人员出成绩铺路架桥,搭台唱戏,提供便利,搞好服务。各级科技人员则要立足本职工作,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着重开展检验检疫急需的项目,着力开展检验检疫应用项目,着力开展利用先进设备组合技术的项目研究,发挥科技工作者刻苦钻研,甘于奉献,团结协作,一致取胜的精神,努力为检验检疫事业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要正确认清当前形势,明确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正确研判形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从国际大环境看,近年来,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经济全球化问题使得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打起了技术壁垒牌,以期达到贸易保护目的。从国内视野来看,我国经济虽然呈现向好的趋势,成本增加通胀压力等问题日趋明显,扩大内需引导出口的需求日趋迫切,经济形势特别是进出口贸易还不容乐观,特别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使我们质检工作的公信力遭受了质疑,对我们检验检疫工作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由于我们的标准和技术措施落后,相当一些存在安全卫生隐患、甚至严重不合格产品大量涌入了国门。

检验检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确保国境检验检疫安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所以我们的工作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打破国外技术壁垒、要想保证国境检验检疫安全,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必须打造我们精湛的检验检疫检测技术,提高我们的科技实力。当前,天津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一轮腾飞期,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步入了迅猛的发展期,我们的检验检疫工作必须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必须继续大胆解放思想,大胆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突破。科技工作更要紧密结合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需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需要,高举高打,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使用、聘用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委委员、博士、研究员的专家带头作用,把我们的科技建设,放到更好地提高把关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建设上来。

第三,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发展坚实保障

科技的投入是开展科技工作的基础保障。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检科技大会上提出提高质检科技水平,投入是重要保障,我们既要争取投入更多,更要争取投入更好。我们认为,加大科技投入,就是要加强各种硬件建设。近几年,我局加大自身投入、多方争取地方支持,对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和环境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例如我局的综合实验大楼、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综合实验大楼的建设。我们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引进多台大型检验检疫专用仪器设备来武装实验室,现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就有120余台,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业务检测硬件能力的大幅提升。

同时,我们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联合攻关,引导社会资金有效进入质检科技领域。我局今年在合作共建实验室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与社会力量合资创办了国家级辐照重点实验室,现在实验室已经按照规划方案进行着土建施工、设备引进,预计明年六月份就要投入使用;中国检科院(天津)卫生处理安全研究室也于前不久挂牌成立了,将就出入境卫生安全方面的任务开展科研攻关。加大科技投入,就是要加强资金配套建设。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科技奖励配套措施,比如总局科研奖和标准立项的资金配套方案、局科技兴检奖和优秀科技论文评选等等,但因尚未形成固定的资金保障体系,使得这些措施无法确实周期性实施,使得我们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这次兰局长在讲话中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基金。我们就要在科技发展基金设立、使用的可持续性上开展重点研究,如从每年各中心的建设经费中按比例划出作为科技基金,对科研工作进行反哺等等,形成良性循环,为科技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第四,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有效发挥科技智囊作用。

第5篇

关键词:ERP沙盘;实践课程;工业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75-02

一、ERP沙盘实验简介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ERP)是现代工业工程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它代表一种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先进理念,也是现行许多集团公司所使用的一类生产管理软件[1]。ERP沙盘实验是在ERP原理的基础上设立的一种沙盘模拟实验,通常有实物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其中又以实物沙盘最为常见。在ERP实物沙盘实验中,将参与者分成4~8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虚拟企业。在该实验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企业中的重要职位(CEO、CFO、市场总监、生产总监等)。通过使用实物模拟的货币、原材料、在制品、成品、厂房、生产线等,各企业将进行竞争对抗来模拟采购、计划、生产、销售、库存控制、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经营过程,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做出理合选择,从而在模拟周期为6年的市场发展中争取胜出[2]。通过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成员进行大量的决策,能够让参与者综合运用生产与计划控制、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并考验和锻炼其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运筹决策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ERP沙盘实验课的现状、趋势与不足

(一)ERP沙盘实验课的现状与趋势

与传统的理论课程相比,沙盘实验课具有以下特色和优点:1.互动性强,教学形式新颖。在传统的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中,虽然部分老师引入了案例教学、实训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理解能力,但实践性不强。在ERP沙盘实验课中,放弃了灌输知识和技能的形式,而是改以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自己的选择直接影响后面的结果,更为真切。此外,模拟企业中的CEO、CFO、市场总监、财务总监、生产总监等角色,使他们更有参与感和使命感,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能更好的体会自己角色的职能和责任,深入理解企业运作的本质。这种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形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2.能综合锻炼学生多种知识和能力。在ERP实验中,涉及到生产运作、生产计划与控制、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财务会记、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多门课程知识。ERP沙盘实验能有效地串联这多门课程的知识,使学生对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其经营管理能力、制造过程分析能力、生产规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3.有效体验团队协作能力。在ERP沙盘实验中,学生分饰企业的CEO、生产总监、销售总监、采购总监、财务总监等多个角色。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各个角色反复地进行沟通协调。在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其整个过程需要各个角色密切配合才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和决策的一致性,因而能很好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基于ERP沙盘实验的诸多优点,众多院校或专业已经开设或者筹备开设该门课程。

(二)ERP沙盘实验课存在的不足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ERP沙盘实验课程的诸多优点以及被广泛开设的趋势。然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该实验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仅仅把ERP沙盘当成一个实践环节,缺乏前置理论课程。在许多院系,尤其是经贸、工商管理等,由于专业方向的偏向等原因,重视ERP沙盘运行过程中的财务记账和经营分析部分,而对ERP沙盘中模拟的制造企业生产运行过程较为忽略。在教学内容上也往往采用“物理沙盘+电子沙盘+课后经营总结报告”的教学流程,缺失了ERP原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理论课程环节。学生可能更多的把该实验课程当作一套具有特定规则的游戏,而不能很好的理解该实验过程及规则所浓缩的企业经营过程和原理。(2)在讲授和运行过程中侧重规则讲解而轻视理论。在讲授以及后期的运行环节中,一些实验指导老师更多的是讲解规则,而对于这些规则形成的原因,例如不同生产线的生产周期及转产差别、市场需求及价格波动的原因等,较少能理论联系实际,串联起学生在该方面的认识。该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前置理论课程,另一方面是许多院校有专职的实验师,由实验师负责所有或者多门实验课,而这些实验师在ERP及其相关知识上理论可能存在欠缺。(3)重视对抗过程,而决策点评较少。在ERP沙盘实验的学生对抗模拟环节,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导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和点评,指出问题的性质、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沙盘模拟对抗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该进行总评,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然而,在现有的很多ERP实验课上,指导老师对经营过程的指导和点评非常有限,很多停留在让学生遵守运营规则,完成运营过程的层面,难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达不到深入实践、理解知识的目的。这些不足或因教学资源的限制,或因未对课程体系思考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ERP沙盘课对学生能力更大程度的培养。

三、工业工程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要求

工业工程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其目标为培养具备机电工程技术基础,同时又掌握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强调工程技能与管理方法的齐驱并进。但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他二级学科相比,工业工程在侧重上更向工科倾斜。无论是从就业需求还是学校的培养体系,都要求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方法,还需要熟悉企业内部的生产制造过程。如前文所述,一些院系开设的ERP沙盘课更侧重于财务经营,不能全面地发掘学生在ERP沙盘实验中的实践体验。而在工业工程专业中,通常有多门课程系统地讲述生产制造过程、先进制造方法、质量标准、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工程知识,能够为ERP沙盘实验的全面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可以说,ERP沙盘实验对制造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方位地模拟非常适合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培养,它能够有效的串联多门专业课程,在多种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上与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契合。

四、ERP沙盘在工业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ERP沙盘实验课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工业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特色和需求,在工业工程专业开设ERP沙盘实验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整。

(一)前置课程的设置

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最终才能达到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的同步提升。因此,建议工业工程专业在开设ERP沙盘实验课之前,增加ERP原理与应用、生产计划与控制、市场营销、质量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等可选)等理论课程。先让学生了解ERP的发展历程、理念、其软件的原理与应用,再以实物沙盘亲身体验。在开课的方式上,可以把ERP沙盘实验作为ERP原理与应用的课程设计课,也可以作为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分开开设,但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学期。

(二)实验教师的搭配

由于ERP沙盘集成了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因此该实验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有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仅需要清楚实验的运行规则,还需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点评。因此,该门课程建议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师为担任ERP原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等课程的任课老师。由理论课老师去引导和说明ERP沙盘实验过程中具体规则、策略,与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实验课老师去负责实验场地、道具的准备工作及组织学生实验的具体运行。该课程配备两名教师是合情合理的选择。不仅能提高教学中的学生的互动效果、理论实践集合水平,亦可减轻教师负担,各展所长,互学所需。

(三)建立合理考核机制,重视总结

ERP沙盘实验课的完结不是以6~8年的模拟运行结束而告终的,其后的总结分析部分是更为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在经营过程和结束后的总结点评中,给予适当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团队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点,CEO及整个团队的沟通效率、每个人对自己角色的思考和体会等。要求形成团队总结报告和个人报告,并在课程结束一周内专门设置2学时以上时间用于总结汇报。另一方面,增加总结报告在整个课程考核体系中的权重,以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决策的得失,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本实践课程的最终目的。

五、结论

ERP沙盘实验是一门非常适合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实践课程。能够有效串联该专业多门课程并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和素质。然而,从目前的开设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限制了该课程更全面有效的展开。本文对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一些特点和需求,从完善前置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师搭配、合理考核引导三个方面提出了开设该门课程的一些建议。为工业工程专业更好的开设运行ERP沙盘实验课提供了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周玉清,刘伯莹,.ERP原理与应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第二版.

第6篇

关键词:平潭;人才特区;引进人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09-02

平潭地处台湾海峡中北部,是中国第五大岛,更重要的是,平潭岛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平潭岛距离台湾新竹仅有68海里,这使得平潭岛具有对台合作独特的地理优势。同时,平潭是大陆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重要中转站,与台湾之间的各项交流也一直都十分密切,目前,平潭已成为福建省对台交流合作的桥头堡,从中央到福建省委,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建设。

一、平潭打造人才特区的背景和意义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两岸区域合作综合实验,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同意平潭实施全岛放开,实行比当前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全岛开放政策,并把平潭综合实验区定位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福建省抓住这一历史良机,在总结两岸人才以及其他地区交流合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缘优势及中央赋予平潭综合实验区惠台政策的政策优势,着眼于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的人才机制,组织实施平潭特色人才工程,提出打造“闽台人才特区”。同时,福建省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平潭开放开发的背景下,为探索两岸跨区域合作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即“五个共同”――“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平潭打造“闽台人才特区”,是平潭探索“五个共同”的两岸合作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五个共同”的新理念贯穿和指导人才特区建设,是福建省多年来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的深化发展。

平潭作为面向台湾交流合作的综合实验区,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并最终实现两岸人民共同受益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汇聚两岸同胞的共同智慧和共同心血,真正将平潭打造成一个“智慧岛”。因此,平潭打造人才特区是两岸同胞建设共同家园的必然要求,以此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两岸同胞能共同参与平潭的开发与建设。

二、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分析与发展困境

平潭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能不能引进和用好人才,一方面是看平潭提供的岗位的吸引力如何,另一方面是看与岗位相关的待遇和条件能否得到保障和落实,最后关键是看引进人才的能力是否得到极致的发挥。根据平潭的现实需求,目前拟采取岗位引进、项目引进、柔性引进、引导创业等多种灵活务实的方式引才。

(一)中央以及福建省政府为平潭提供了利好政策

在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中央国家、省级以及地方等各级政府都在法律、法规、政策、税收、金融、地租、产品销售、生活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1.高规格布局人才发展

平潭岛的开发建设,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制定出台了《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以及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海西人才高地建设、海西英才培养等多项政策。为了满足平潭开放建设的人才需求,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平潭人才特区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平潭人才队伍“四个一千”工程,并作为推进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特殊的政策和更加灵活的机制面向海内外引进和聘用各类高层次人才。“四个一千”工程即面向海内外招聘1 000名高层次人才;面向台湾招聘1 000名专门人才;面向福建省内选拔1 000名干部;面向平潭岛现有的干部队伍,用五年时间培训1 000名干部。从2012年开始用五年时间招聘、引进,包括培养、选调4 000名人才。通过实施这个工程来带动平潭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快速集聚,使平潭岛成为两岸人才交流的先行区,也是各类优秀人才的聚集区。①

2.高标准引进人才

为推进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福建在吸收借鉴各地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平潭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平潭实验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引进台湾专才、海外人才、国内人才、项目团队以及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出台,充分发挥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特殊政策的先导作用,逐步构筑起平潭引才聚才的“政策高地”,越来越显示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有效推动了更大范围吸引人才向平潭有序流动和快速聚集。

在充分考虑台湾与福建收入水平存在差距的基础上,平潭对引进人才条件的保障落实,采取的原则总体是:引进台湾专门人才,待遇要适当高于台湾标准;引进大陆高层次人才,待遇要高于厦门市的标准(厦门市也是改革开放实验区);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待遇和国际上的标准大体持平。同时,要鼓励和吸引一批台湾高校毕业生到平潭来创业、就业,从而建立一个覆盖全面、相互衔接、激励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和体系。

对全职引进的“百人计划”专家、学科带头人、正副教授、博士以及企业高管等,将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津贴,并提供相应面积的3年免租房;对项目引进的团队,按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分别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同时,对于台湾高校毕业生,也会给予优惠税收、资金资助以及提供小额贷款等方面的支持。①

3.按实际需求引进人才

根据《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出发点,福建省确定了2014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的主导方向,针对平潭提供的岗位既是平潭发展所急需的,也都非常重要。平潭综合实验区2014年度紧缺急需人才所涉及的产业、领域及岗位需求详见下表:

这些岗位的条件基本都是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且要求年龄在40或45周岁以下(视不同岗位而定)。

以此指导目录为导向,发挥各种渠道引进人才,同时,充分调动省内外高级人才前往平潭创业的热情,当然,这需要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以吸引人才。

(二)平潭打造人才特区面临的困境

与国内其他人才特区相比,平潭人才特区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特区建设在发展环境、对接条件、综合素质、合作载体、体制机制等方面都不够成熟。

1.产业基础薄弱

产业是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平潭长期以来都是以船舶修造、风力发电、沙石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几乎没有工业。建设人才特区需要以优势产业聚集和吸引人才,设置人才特区的目的,是与科技产业园互为表里,是为了以人才为突破口消除发展瓶颈,产业基础薄弱是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人才特区必须首先要克服的问题。

2.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

平潭综合实验区现有的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更是匮乏。人才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缺乏吸引集聚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制约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跨越发展[1]。

3.管理体制有待理顺,部门之间需要融合

目前,负责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的主要部门有两个,一是平潭县组织人事部门;二是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是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前者本身的管理力量有限,后者目前还不是独立的行政法人,管理权限都有限,都难以适应人才特区建设的要求,而且这两个部门之间在管理体制上还有待理顺与融合。

三、平潭打造人才特区的现实路径

(一)借鉴其他人才特区的经验做法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纷纷进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四种主要类型的人才试验区模式:一是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园区型试验区;二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代表的基地型试验区;三是以无锡人才特区为代表的区域型试验区;四是以深圳前海为代表的行业产业型试验区[2]。

2011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赋予平潭比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特殊政策。平潭人才特区具有后发优势,可有效借鉴国内外人才特区的经验,尤其是深圳前海人才特区与香港合作的建设经验对于平潭来说更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两者都属于跨区域的合作模式。平潭综合实验区应争取在签证、金融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政策,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起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集聚合力,支持平潭人才特区建设

建设平潭人才特区,需要集聚政产学研的合力,尤其是在人才特区的建设初期,各级政府和相关专家要发挥核心作用,举全省之力,整合省内人才资源。除了实施“四个一千”人才工程之外,还可建立平潭综合实验区与福建省各高校、科研院所和各党政机关的人才交流机制,选派一些党政干部和技术骨干人员到平潭综合实验区去挂职或者开展相关的业务技术指导,真正做到集聚全省各行业之力以支持平潭人才特区建设。

(三)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台湾同胞“第二生活圈”

要充分利用好平潭这个特殊实验区的各种有利条件,着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人才政策的改革创新。建立鼓励科技人才创业的扶持机制,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激励科技人才创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水、电、道路、港口等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突出生态优势,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引进产业、吸引人才打好基础。一方面可以积极借鉴台湾在社区组织发展等方面好的经验做法,进而在台湾同胞相对集中的社区探索开展试点,让台湾同胞参与社区管理。另一方面要完善医疗、社保、子女教育以及台湾同胞权益保护等相关制度,研究制定便于台湾同胞在平潭就业、生活的各种政策措施,健全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尽量满足台湾同胞的生活需求,真正形成台湾同胞“第二生活圈”[3]。

(四)培育良好的人才竞争环境

目前,各地都在出台各种吸引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这可能会产生人才的“候鸟化”效应。有些人才完全只是为了享受政策,得到实惠才迁移到当地,而这样难以从根本上留住人才。人才的引进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和保留人才,这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竞争环境。政策很容易被模仿甚至是被复制,但一个优良的创业环境、人才环境的创造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是无法被他人生搬硬套的。而只有为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够让人才安心地创业,最终建设成一个彼此的共同家园[4]。为此,建议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强化人才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郑亨钰,苗月霞,“五个共同”: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的新探索[EB/OL].(2012-12-10)[2014-09-02].http:///xxgk/hxrctx/gd/201212/t20121210_552285.htm.

[2]我国基本形成4种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2-07.

[3]兰锋.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平潭开放开发[N].福建日报,2011-09-29.

[4]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研讨会举行 专家:让人才安居乐业.[EB/OL].(2012-06-27)[2014-09-02].http:///y

c/2012-06/21/content_8659622_2.htm.

第7篇

1.“接地气”不够

学生工作不是生硬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只有“接地气”的学生工作,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处于行政化阶段,由于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模式、队伍素质、方式方法等原因,一些工作仍停留在说教式、命令式的层面上,缺乏实际的调研探索,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偏离学生的现实所需,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表面上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际却与之相脱节,致使这些工作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没能做到学生心坎上,不易被学生真正接受。

2.“针对性”不强

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工作的“大锅饭”时代已经结束,应该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一定的“私人定制”。而目前由于对新时期工作形势和学生特点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学生工作主客体间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强调统一标准,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在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生所需方面做得还不够,在引导学生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结合得还不好,从而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3.“吸引力”不足

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不断丰富其方式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感,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仍以传统方法为主,灌输性较强,创新性不足,时代性不强,相对缺乏创新实践性手段,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略显不足。而新时期大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存在一定的“抗拒力”和“免疫力”,导致一些工作缺乏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工作的深入性和实效性。

二、群众路线对学生工作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启示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因此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理念,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需与学生,问计于学生,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善于解决学生的困难和压力,善于维护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要积极改变传统上指挥、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

2.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把握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求作为学生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利用教育的有利契机,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贴近生活,就是要主动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细心把握学生的生活结构、成长需求和实际困难,增强学生工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就是真诚地走进学生,主动培养、发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学生工作真正做到“接地气”,真正走进学生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状况和现实需求,才能提升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使学生工作更具生命力。

3.必须坚持“发展至上”

学生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必须树立“学生发展至上”的工作思路,构建起“需求—服务—发展”的学生工作新模式,实现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宏观上要构架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成为连接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微观上要充当好学生的引路者,引导学生找到自我提高的途径,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构筑学生安全成长的保障,让学生在大学生生涯实现个人进步和发展的一次跳跃,积攒起立足和服务社会的资本,真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三、以群众路线为引领,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途径——以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为例

几年来,吉林农业大学积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学生工作要求和挑战,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以群众路线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过程,着力打通学生工作“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1.调研走访,把握学生状态

实施“三走进”“三融入”和“三联系”,采取走访、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和就业状况,以及学生现实需求,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探访专业教师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见和建议。调研走访过程中,每名学生工作人员建立“百千万”工程实施日志,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每年累计深入学生寝室、学生课堂、学生活动2万余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千余项,排查处理学生矛盾和特殊群体学生问题百余个。一是“三走进”:即走进寝室、走进班级、走进课堂。通过“走进寝室”“走进班级”“走进课堂”,探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就业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走进寝室,洞察学生生活实际。定期走访学生寝室,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寝室风貌,探访学生思想困扰、心理困扰、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走进班级,了解学生成才需求。深入学生班级,经常性参与班级班会、团会等班级活动,倾听学生思想、文化等成长成才需求和就业需求,洞察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难题和实际困难;走进课堂,深入学生成长主阵地。走进学生课堂,与学生共同听课,进而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态度、课堂风貌和学风状况,并通过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压力等,针对性研讨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困难,切实做好学生的学涯导航工作。二是“三融入”:即融入生活、融入活动、融入网络。通过“融入生活”“融入活动”“融入网络”,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融入生活,把握学生需求规律。经常深入学生食堂、体育场、公寓等学生生活区,采取与学生共进午餐、与学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了解学生生活需求和发展需要;融入活动,把握学生成才规律。经常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把握学生兴趣特点,引领学生追求高尚、高雅、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融入网络,把握学生思想规律。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准确把握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立足点、切入点、沟通点和融合点。充分利用QQ、博客、人人主页、百度空间、飞信等新媒体,延伸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及思想引领的领域和手段。

2.梳理分析,查摆工作问题

通过阶段总结、撰写调研报告、交流汇报会等方式,分别从个人、学院(单位)、学校三个层面,对调研走访阶段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并结合个人和单位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查摆。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调研走访阶段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两年来,学生工作人员形成调研报告百余篇,梳理各类问题近千个,开展学校层面专题研讨会二十余次。一是个人层面梳理分析。每名学生工作人员整理好“百千万”工程推进日志,梳理总结调研走访阶段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二是学院(单位)层面梳理分析。召开单位层面调研走访阶段总结分析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将本单位人员梳理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查摆和分析,形成本单位调研报告。三是学校层面梳理分析。召开汇报会,听取各单位调研走访阶段情况汇报和调研报告。结合各单位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和专家,对有关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撰写“百千万”工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3.研讨破解,解决实际问题

对梳理分析阶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归纳,采取专题研讨、课题立项、经验交流等三条途径,针对性进行研讨和破解。两年来,修订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二十余项,破解学生工作难题十余项,形成立项课题二十余项,组织和参与各类交流活动十余次。一是开展专题研讨。在对梳理分析阶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基础上,开展各类专题研讨会,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自由组队、单位组队等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破解,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开展课题立项。将梳理分析阶段梳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组织学生工作人员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在研讨和破解相关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的理论研究能力。三是开展经验交流。针对梳理分析阶段梳理的相关问题,积极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做法。采取“走进来”的方式,邀请相关方面做的好的院校,以及相关专家和学者走进我校,进行专题报告和交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工作人员到先进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和考察,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进而拓宽思路,破解难题。

4.总结提升,凝练工作方向

第8篇

一、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工作得不到重视,实验技术人员也得不到肯定。归纳起来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历低、职称低、待遇低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把实验教学当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因此认为指导实验和管理实验室不需要高学历和高水平。这样造成实验队伍整体的学历较低。目前,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虽然不再是早期以大中专生为主的大杂烩,而是以本科生为主、大专生为辅的一支综合实验技术队伍,但其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极低,博士研究生几乎没有。又由于实验系列和工程系列评聘高级职称名额少,使得实验技术人员整体职称偏低,多数集中在中级职称及以下。学历低、职称低必然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在高校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2.年龄大、人员缺口大、流动性大

据部分院校统计分析,目前在岗的实验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主要集中在36至55岁,占实验队伍的72%左右,有的集中在50岁以上,甚至接近即将退休的年龄。30至40岁之间的年龄却出现了断层,仅占实验人员总人数的11%。由此可见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年龄结构偏高的问题日益显示出来。[1]很多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存在很大缺口,现有人员工作强度过大。

实验室工作不受重视,被人瞧不起,待遇低,使得实验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相当一部分具有高学历能力强的年轻人不安心实验室工作,将其当成跳板,一有机会就转岗。致使实验技术队伍流动性很大,这对于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中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见对于实验技术人员来说,在自身认识、学历层次、业务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待于提高。为了建设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均衡发展的高水平实验室,为了取得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这已经成为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实验技术人员自身都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从内心真正把认识提高上去,才会为后续一切实际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在学校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必须把实验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纳入到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来。众所周知的“木桶理论”说明了合理人才结构的重要性,学校里人员的总和犹如一只木桶,任你高层次人才的长木板再多再长,只要存在一块低层次人员的短木板,这只木桶就装不了太多水。而当前在高校这只人才木桶中,实验技术人员这块短木板实在太低了,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必须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才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的主角,他们是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队伍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实验技术人员自身也应该转变观念,从社会快速发展的层面重新认识实验室工作,克服自己的自卑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为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2.制定合理的政策

合理的政策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障高校正常运行的依据,是高校员工的行为准则。要做好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必须在政策上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要通过相关政策,使实验技术人员得到重视,使其工作得到肯定。让他们逐渐消除被忽视和被歧视的感觉,树立起爱岗敬业的精神。具体政策包括评聘职称和奖金分配等很多方面。

以往在职称评定时,工程系列高级职称名额少,与每年的申报总人数不成比例。有些学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名额和当年申报人数比例可达到1:2,而工程系列仅为1:4。因此申报工程系列高级职称,条件即使满足几年内也不一定能评聘成功。长时间下来,实验人员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很小。并且在评职过程中,论资排辈现象极其严重,强烈挫伤了青年人的积极性。因此,评聘工程系列高级职称时,要依据材料质量和申报人能力水平来定,不要再受名额限制。其中对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老教师从感情因素可适当考虑,但决不能作为评职的主要依据。同时,评职过程中材料的审核和评聘的程序一定要严格,必要时可做到宁缺毋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改变实验技术人员职称结构不平衡的现状。

此外,对于奖金分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按照教学科研考核总分制定分配方案。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教师编制的人员有教学科研工作量,自然可以考核;而实验室人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就无法量化考核,那么如何来分配奖金呢?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把全院的奖金总额除以总人数,算出平均数,所有实验室人员和行政人员按照这个平均数发放年终奖金。而教师则根据考核结果来分配奖金。这种做法基本上是合理的。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对实验室的工作没有一个具体量化考核,可能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如果在这种分配方案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验教学学时数、实验教学效果、管理设备数量和价值等方面因素,制定出一套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办法。根据考核结果,在奖金分配上体现出干好干坏的差距,更能够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这个考核的结果也可以列入年终评优和职称评定的条件。

3.加强培训与人才引进

针对实验技术人员年龄大、学历低、专业技能差等特点,学校要分期分批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学习机会。年龄大的实验人员可参加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大专学历人员可继续攻读本科学位;本科学历人员可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技能差的或动手能力差的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对口的专业技能培训。如果学校没能力自己组织培训班或者没有相应专业的学位授予权,可以鼓励实验室人员到实力雄厚和经验丰富的高校或培训机构去进修或学习。至于费用问题,可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新购置的设备或者一项新引进的技术,实验室人员必须参加培训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这样的培训应该由学校支付全部费用。如果是提升个人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培训,学校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其培训的权威性、急需性和必要性后,也应尽可能全额支付费用。如果学校经费紧张或培训费用过高,也可实行学校和个人各负担一半的方式。总之,学校在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方面要做好充分的计划和预算,使之有序地、长远地实行下去。

对于学校来说,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人才引进也是当务之急。以前,学校总是把目光投在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上,从没考虑过通过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实验技术队伍中来。致使实验技术队伍中缺少学术带头人和业务上的拔尖人才。从长远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高校实验室绝不是仅仅做些实验教学活动和设备管理维护工作,还具有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这样就需要一支稳定的实验梯队。就目前的现状,梯队中的顶级人才极其短缺,因此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优秀人才进入实验室工作。

4.竞聘上岗,提高待遇

由于历史原因,实验室岗位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没有衡量实验室技术人员能力高低的标准。对于一个人是否适合实验室工作,是否有能力在实验室工作更加没有具体的考评原则。因此,只要进了实验室这个门就绝对不会出现下岗的状况,使得有些人养尊处优,毫无竞争意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可以根据各高校不同的情况和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内容,把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进行详细化分。制定各岗位的上岗条件和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所有实验技术人员一律通过竞聘上岗,任职年限一般为三年。对于取得高级岗位的实验技术人员,在任期内可以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

实验技术人员整体待遇低,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很多高校,同等条件的实验技术人员比教师编制的人员岗位津贴少很多,实验学时的课时费仅为理论教学课时费的一半,严重打击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想留住人、更留住心,必须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

5.引入奖励机制

为激发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国家、省部乃至学校都设置了各种奖项鼓励和表彰在某些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但是这些奖项针对实验技术人员设置的特别少。有些实验室人员即使工作干得好也没人知道,也得不到任何物质或精神奖励。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引入各种奖励机制,以此增强实验人员的荣誉感。针对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可以设立实验教学优秀奖、实验技术创新奖、资产设备管理奖等。

除了设立各种奖项外,还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并且利用身在实验室、动手机会多的优越性,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竞赛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实验室人员提升自身价值,而且如果获奖,还可以给他们带来荣誉和部分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李廷国,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150-152.

[2]林明河,贾延江.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8):1-5.

[3]赵素然,等.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与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2):179-181.

[4]卢铁城.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3):10-11.

第9篇

一、要在深化拓展“四比一提高”中,砥砺忠诚坚定的政治品格

一是要在信念坚定上作表率。信念坚定,就是要尊崇和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是我们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各级组织部门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并将其融入组工干部教育的全过程,引导组工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将党的崇高理想内化为做好组工事业的强劲动力,体现到立足岗位创业绩上来。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围绕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发展和服务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体现到谋划思路、推进工作中,进一步加深对组织工作“一二四一”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点工作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要在对党忠诚上作表率。对党忠诚,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这是组工干部讲党性的第一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引导组工干部坚定政治立场,听党的话,紧跟党走,保持组织工作的正确方向。

三是要在为民奉献上作表率。为民奉献,就是要坚守党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更好地践行“三服务、两满意”,这是组织部门的主要责任。各级组织部门要把为民奉献体现在问需于民上,主动与党员、干部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盼,特别是谋划工作、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他们的意愿更好地体现到工作中,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为民奉献体现在帮民解难上,引导组工干部下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在谈心谈话、结对帮扶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以服务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要在深化拓展“四比一提高”中,秉持公正清廉的职业道德

一是要树立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公道正派,就是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道办事、正派做人,这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各级组织部门要教育引导组工干部秉持公道之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特别是在选人用人上,对待干部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客观准确考察干部、实事求是评价干部,以公道之心行选贤荐能之举。要教育引导组工干部永葆正派之风,不论是与服务对象交流,还是与他人交往,都平等相待、和气相处,体现公信力和亲和力。特别是在干部工作中,要严格按原则和政策办事,以原则性保证工作的严肃性,树立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导向。

二是要提高选贤任能的能力素质。选贤任能,就是要围绕事业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这是组织部门的职责所在。各级组织部门要切实提高掌握政策的能力,结合建设学习型机关,引导组工干部认真学习组织工作的政策理论、规章制度、重要精神,特别是干部、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打牢履职尽责、选贤任能的基本功。要切实提高精于识人的能力,多与干部接触、谈心,深入了解干部的经历、特长和能力,特别是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发现干部、在关键时刻识别干部、从群众评价中检验干部,真正做到识人之实、识人之真,从而为合理选任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要不断提高善于用人的能力,不论是选拔干部,还是使用人才,既要考虑岗位的需要,还要考虑干部自身的特点和专长,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贤者得其位、能者任其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要保持廉洁自律的政治本色。廉洁自律,就是要从严治部、从严带队伍,以组工干部的廉洁自律维护组织部门的风清气正,这是树立组织部门良好形象的重要保证。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靠教育来强化守纪意识,既要加强组织人事纪律教育,也要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引导组工干部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努力做到权力不被自己私用、不被亲人借用、不被亲朋利用。要坚持靠纪律来约束行为,结合组工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制定严格的纪律规定,落实好“十严禁”纪律要求,规范组工干部的一言一行,确保既能干事又不出事。要坚持靠文化来陶冶情操,通过开展一些特色鲜明、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组工干部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三、要在深化拓展“四比一提高”中,保持改革创新的奋斗精神

一是要始终坚持开拓进取。开拓进取,就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维、理念和方法破解难题,这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动力源泉。各级组织部门要进一步激发内生创造活力,积极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通过领办创新项目、开展课题攻关、评选创新工作等方式,使改革创新成为组工干部的一种精神状态,要进一步破解工作难题,对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扭住不放,加强调查研究,加大探索力度,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攻坚克难,取得突破。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创新实践,把基层作为创新的主阵地,鼓励和支持基层去探索、去创新,善于发现、总结和提升基层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让基层更多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到组织工作实践中。

二是要始终坚持创先争优。创先争优,就是要立足本职创先进、争优秀,以组工干部的优秀带动组织部门优秀、组织工作优秀,这是组织部门保持先进性的内生动力。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带头创先争优,引导组工干部全员创先争优、全面创先争优。要认真总结创先争优、“讲重作”活动以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形成组织部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三是要始终坚持模范过硬。模范过硬,就是要打造模范部门、建设过硬队伍,这是党对组织部门、组工干部的崇高要求。一方面,要围绕建设模范部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先行动、作表率,做到党有号召组织部门就有行动,使各项行动部署符合党委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以最大的干劲推动工作,以最高的标尺衡量工作,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要用科学的理念、方法和机制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另一方面,要围绕打造过硬队伍,优先选调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思想解放、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干部,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干部,努力培养一支党性最强、作风最正、业务精通、工作出色的组工干部队伍。

四、要在深化拓展“四比一提高”中,锤炼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一是要弘扬团结干事的团队理念。团结干事,就是要打造上下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理念。各级组织部门要强化团队意识,引导组工干部主动融入组织、依靠组织,全力以赴做好工作。要强化协作意识,提高团结互助、并肩作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对需要组织部门合作和参与的工作,要充分理解、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争取相关部门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认同。要强化整体意识,树立组织工作“一盘棋”的思想,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组织部门要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组织工作纵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种组织资源,充分激活全区组织部门的整体潜能。

二是要保持激情干事的工作劲头。激情干事,就是要激发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工作热情,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各级组织部门要增强危机感,引导组工干部强化危机意识,清醒认识自身的知识危机、能力危机,不断开阔胸襟、开阔思路、开阔视野,更好地适应形势任务需要。

三是要养成踏实干事的良好作风。踏实干事,就是要脚踏实地、不浮不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各级组织部门要不断提高抓落实能力,确保各项任务按进度推进。要注重总结经验,对过去工作中的经验、不足进行研究总结,不断健全和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从而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工作。要切实抓好制度建设,善于通过制度来推动工作落实。

五、要在深化拓展“四比一提高”中,树立建设北疆的目标追求

一是要在发展北疆中积极作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变欠发达面貌,是建设北疆的首要任务。各级组织部门服务和保障自治区经济发展,就要围绕转型发展选优配强干部,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发现、使用那些发展理念先进、发展思路科学、发展办法务实的优秀干部。要围绕转型发展加强干部培训,把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作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工程”的重要任务,重点抓好新进班子成员、基层党政主要领导、中青年干部的培训,特别是要抓好十精神的学习培训,下大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要围绕转型发展集聚人才,立足我区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和适用人才创新创业,为自治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要在繁荣北疆中积极作为。繁荣北疆,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各级组织部门服务和保障民生建设,就要推动基层党组织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总结推广基层党组织“双服务”试点经验,引导基层党组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上来,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使他们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同时还要把农村的致富能人、科技能手培养发展成党员,进一步壮大党员致富群体,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委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top-down)源于工程控制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工程设计理念,强调从最高端到最低端,从总体构想到具体实现,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理念被逐渐引入教育学等研究领域,成为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理论界对顶层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一些高职院校也有意识地运用顶层设计为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指引,但总体来说,顶层设计理念应有的理论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高职院校如何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担负着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党委如何在顶层设计中发挥主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实行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逐渐从规模扩张转至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的制定和设计越来越关键,包括如何形成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引入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视角出发,通过系统梳理设计,整合资源,形成特色,对破解当前发展中的困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1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清晰定位,明确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明确自身功能的前提下,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学校党委从了解和把握社会人才需求人手,结合学校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所处环境,汇聚集体智慧,对自身办学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最后形成指导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形成既具有高职教育特征又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

2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顶层设计中,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决定并演绎出二级系统,二级系统包括两个基本架构:组织系统和非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各单位和队伍,非组织系统包括制度和文化。当前有些高职院校由中专校升格而成,规模扩大之后,仍沿袭原有的运营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终极目标进行组织系统和制度体系的设计整合,促进组织系统中的各单位和各类人员形成各自细化的职能和目标,使学院的所有资源都集中到顶层目标的实现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创建学院文化,培育办学特色。学院文化是一个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办学特色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显性标志。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的学院文化,也未有意识地去总结、提炼、创建有核心价值的学院文化。在顶层设计的i级系统即实施阶段,顶层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具体t作中,融入到每一个参与者心中,通过实践一反馈一总结一实践的循环,最终会形成以理念决定思维,以思维养成习惯,以习惯培育传统,以传统积淀文化,以文化彰显特色的局面。

二、当前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上,高职院校党委拥有重大决策权,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也应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但顶层设计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准确定位、锁定目标,科学设计、系统整合,执行控制、实施反馈等多个环节,对组织者要求极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顶层设计的最终实施陷入困境。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有设计无顶层。当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党委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还不够清晰,发展定位上存在着“跟风式”“单线式”现象,把“创示范”“升格”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规模上求大不求特,专业建设求全不求强,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表面轻本质,功利化倾向明显。有些学校党委立意不高,眼光不远,对校内外形势变化、行业发展动态趋势缺乏深思熟虑和全面把握,未能很好总结和提炼本校的核心优势和办学经验,导致定位模糊,最终体现在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

2 有顶层无设计。一些高职院校党委对顶层目标进行了建构,对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思路作了科学阐述,但未对实现顶层目标的步骤和环节作具体的统筹规划设计。如有些高职院校党委提出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但没有考虑到“一流”的具体内涵和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二级子系统和分目标来支撑、衔接,各分目标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学校在制度层面如何设计完善以保障顶层设计的顺利实施。因此,顶层目标不进一步变成具体的“操作指南”,所谓的理念、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3 有设计无实施。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落实。有的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的实施中阻力重重,虎头蛇尾,主要是执行力不强,忽视了党组织在实施中的保障作用发挥。在思想保障方面,党委未能有效统一全员思想,导致对顶层目标认识不清、领会不透;在组织保障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在队伍保障方面,没有把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在机制保障方面,没有建立导向明确、运行有序的内部机制,顶层设计的实施缺乏良好环境和氛围。

4 有实施无反馈。顶层设计中的实施监控、目标反馈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它将顶层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经验以及师生员工的反映及时反馈给决策层,从而构成由上至下再由下向上的双向反馈,推动顶层目标和实施方案的不断完善。有些高职院校党委没有主动总结实施的经验和教训,挖掘和放大亮点,不注意把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提升,形成具有共识的理论性总结,从而大大降低了顶层设计的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党委在抓全局、抓思想、抓组织、抓队伍、抓执行方面能力不强,统筹和动员各方力量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水平不高。

三、高职院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顶层设计在时间序列上按照“定位、设计、整合、实施、反馈”五个步骤进行,在空间组织上从顶层目标、系统整合、组织实施三个层面推进,体现了顶层设计理念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体系。下面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党委如何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探讨。

1 办学思路与理念形成。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一直围绕“办什么样的高职教育,怎样办好高职教育”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凝炼、升华并形成了“三个一,三个二”的总体办学思路,即贯穿一根红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凸显一根主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抓住一根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成人与成才双轮齐转,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轮齐转,坚持继续教育与普专教育“双轮齐转”。。总体办学思路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两个根本问题,为学院发展提出了终极目标。在办学思路形成的基础上,学院党委根据高职教育内涵提升的新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全国率先提出“大爱育人”办学理念,把“塑大爱精神之魂,举素质教育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结‘成人“成才’之果”作为行动指南,抓住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源头动力。

2 设计与整合。思路与理念一旦形成,发展路径便成为关键。学院党委针对办学思路,提出了“六个必须”总体工作要求,围绕“大爱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下发了全面深化大爱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制定《2009-2011年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力争三年实现“六大变化”的具体措施,为顶层目标的实现,绘制了一张精确可控的“路径图”。同时,党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狠抓思想、组织、队伍建设,为顶层目标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通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为办学思路和理念的贯彻落实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 实施与推进。顶层设计的实施操作层面,既需要排除万难,大力推进,也需要高超的工作艺术和方法,精心搭建平台和载体,使实施更富成效。学院党委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施与推进。一是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技能大赛,狠抓课堂教学质量。高度重视督导工作,设立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强力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着力抓好院系两级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建“校地校企合作委员会”,积极推动和建立“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二是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推进实施效果。学院党委不断创新实践载体,丰富实施内容和形式,通过推进“六大工程”,构建全面的育人工作体系。推进“师德工程”,广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推进“理想工程”,大力培养优秀学生;推进“学优工程”,引导学生向身边的典型学习;推进“三帮工程”,确保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推进“文化工程”,积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进“实践工程”,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打造品牌,特色发展。顶层设计最终就是以不同的定位,寻求特色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学院全力打造育人品牌,以“大爱育人”理念统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育人特色。着力培育院(系)发展品牌——医学技术学院,加大投入力度,使医学技术学院成为本地区医学教育中心。大力创建服务地方品牌,学院开创的退役士兵培训“学历+技能+就业”的泰州模式,得到了各级军地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反馈与提升。顶层设计是在双向反馈和动态调整的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学院党委在实践中寻求工作的一般规律,注重总结顶层设计实施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学院2010年成功出版了《大爱育人——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使“大爱育人”理念理论化、系统化,推动了“大爱育人”工作向更深层次开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是“大爱育人”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学校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渗透教育规律的研究,制定渗透教育规范流程,有力促进了渗透教育在全院的推广。以“大爱育人”为核心的学院文化已初见雏形。

第11篇

【关键词】苏北地区 高职院校 人才队伍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55-02

一、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院目前专任教师数350余人,其中硕士122人,占专职教师总数34.3%;博士6人,占专职教师比例1.69%。职称结构方面,中级职称140人,占教师总数39.4%;副高职称148人,占教师比例41.6%;正高职称11人,占教师总数比例3.09%。我校近几年培养优秀人才7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333”人才工程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近四年引进人才情况,2009年引进29人,硕士占90%以上;2010年引进16人,仅有一名本科,其余全是硕士;2011年引进15人,1名本科,其余是硕士,还包括1名国外留学硕士。2012年引进17名,包括2名教授,1名副教授,其余均是硕士,也包括国外1名。从以上数字统计可以看出,我院近几年人才引进力度较大,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而且逐渐从数量上增加到质量上的提高。

二、我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师生比生均达到18∶1,我校目前有学生7000多名,需要教师400名左右,目前在数量上还有差距。今后我院应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实施调整引进教师的数量和规模。从教师结构来看,我校教授比例仍很低,仅占3%,一方面我们通过直接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充实教授队伍,2012年我校引进2名教授。另外,需要大力培养教授。2012年我校新晋升教授4名,经过内外两方面的努力不断壮大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另外,新引进的教师高层次人才不多,多是应届硕士生,博士更难引进,应届毕业生大多没有经验,在教师岗位还需磨练数年,有的缺乏敬业精神。这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不能浮躁,大力扩充内涵建设,鼓励有经验的老师传、帮、带,使我们新进教师尽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2.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不足。

高职院校当下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储备双师型素质人才。我校近几年引进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缺乏实践经验,今后应向由企业工作经验的倾斜。此外,我们要大力支持教师外出企业培训,参加省内培训和国内培训,在近几年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是,江苏省师培中心每期培训名额很多,但由于我们师资不够,不能顶岗实习,有的就错过了培训的机会。

3.资金不足,人才引进经费缺乏。

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新校区建设,硬件基本到位,但在引进人才、培养学生的经费有些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认可度和社会评价不高,其实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比本科还高,不但有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今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大力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我们常说,把好学生培养成才不难,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教师在师德、技能等方面要求更高,他们的教育路径更有挑战性。

4.人才培养渠道单一,使用效率不高。

我校内部人才的培养多是通过学历的提升,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缺乏在企业实践研究的经历,往往我们的教师不能和企业接轨,有些老师到企业后和学生差不多,动手能力差,这样如何教好自己的学生。今后在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熟悉本行业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培养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部分教师在取得正高职称之后,科研存在倦怠,学习尽头不足,对本专业的下一步发展缺乏助推作用。

三、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靠政策

从政府层面讲,落后地区教育发展关键靠政策倾斜。苏北地区教育的发展关键靠政策支持和引导,应该全省统筹规划优秀教师资源以支援苏北高校发展,通过协调高校结对子、一帮一、多帮一。苏南高校优秀教师重点支援苏北院校,可作为晋升教授等高层人才评价标准,必须有一定的服务年限。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曾有东部高校支援西部先例,西安交大、西南交大等一批高校建设就是实例。如果没有当时政府层面的引导和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资源更难发展。

2.靠财政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在政策引导的同时,财政支持的保障,使优秀的教师服务于落后地区,还要给予他们经济的保证,不少于或者多余苏南地区的待遇,再加上一定的政治待遇,一部分人才是乐于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发挥杠杆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去有利于发展的地方,市场调控有时会造成不公平,这就需要政府来调控。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人才资源向落后地区流动,最终是江苏省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从学校内部来说,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在住房、配偶以及孩子上学等方面提供一整套便利措施。

3.靠环境

政策和财政是硬实力,优美舒心的工作环境是软实力,学校要营造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为引进人才服务。学校提供给教师生活便利,营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提供科研的平台,如实验室等配套设施。使他们感到学校重视人才,自己有用武之地,安心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4.靠制度

学校在制度上保证引进的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帮助新进人员快速成长。要感情留人,让新进教师感受到学校家庭般的温暖。要事业留人,设置规范的奖惩体系,平等公开的聘任制度。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创新平台基地。

采用多途径、多渠道选聘人才,把定期聘用、项目聘用和长期聘用相结合,打破事业和企业编制,整合学校和企业优质资源,大力引进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必文.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困惑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第12篇

关键词 工程总承包;质量;进度;费用;关系

1,前言

每个工程总承包的质量要求,在合同中均已明确,例如,某个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相关目标如下:

质量目标为:①详细工程设计质量、设计成品合格率100%,工程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经生产考核,性能达到发包人要求。②工程所有物资采购质量符合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规范要求,设备材料合格率100%。③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工程质量达到国家及行业施工验收规范合格标准。施工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95%以上,单位工程合格率100%,其中土建工程一次合格率在95%以上,安装工程优良率在90%以上。

进度目标为:确保实现合同工期目标。根据合同要求,选择主要控制目标。

投资费用控制目标为:在确保工艺水平和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以招投标控制为主要手段,千方百计控制投资。

一般来讲,工程总承包项目总的质量标准或目标大同小异,但具体实施起来,如何把握质量与进度,质量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在质量管理和控制中还是有不少难度和困惑,本文主要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与大家切磋。

2,质量检查的内容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与处置和质量改正,日常管理主要是保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如何证明质量体系是否正常运行,主要通过项目的外审和内审来检查质量管理是否受控,外审和内审的检查,一般分为质量行为、实体和资料三个方面,其主要检查内容如下:

2,1质量行为方面:对工程总承包(施工)单位,检查工程总承包(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是否与承包项目要求相符,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人员执业或上岗资格是否符合项目要求、是否有相应的任命书;在项目现场是否建立健全了符合项目现场特点的管理制度(含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各类合同文件是否规范,合同管理活动是否合规;施工单位是否编制了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并获得有关方审批;核查施工单位自检原始记录、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报验及评定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及时;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及时,并得到有关方确认;核查原材料、仪器设备报验原始记录是否真实、完整、有效。

2,2实体质量方面:检查分为土建、工艺管道、设备(动、静和其他设备)、电气和仪表等专业组,依据工程相关的强制性规范和经过审查的设计文件要求,对工程实体进行抽查和实测实量。同时,对在建的工程实体质量状态和施工过程控制、规范标准和质量控制文件的执行情况,如:土建工程的外观质量、动静设备的安装找正质量、储罐及管道的焊接质量、电仪工程的安装质量、隐蔽工程质量、工序交接、标识管理、静电接地等作重点抽查。

2,3工程资料方面:对正在形成、收集、整理的工程质量记录、过程控制纪录、检试验报告、质保书等各类工程质量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合法和可追溯性进行抽查。

实际上,只要工程的质量能够满足上述检查的要求,没有严重的不符合项,其质量管理和控制就在受控状态。

3,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工程总承包与施工总承包不同,国家标准《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 50358—2005)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中,规定的项目质量管理要求,着重在工程总承包项目或其他管理项目的整体质量体系运行上,即工程总承包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对施工单位、设计部门和采购部门的质量管理,并对设计、采购和施工相互之间的进度进行协调,对质量进行控制。

设计与采购的质量管理,由于承担工程总承包的企业,一般都是设计实力比较强的单位,虽然在这方面的质量运行中,也存在进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但其影响因数比较明晰,相对容易控制,篇幅有限不详细叙述。下面就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管理中,施工质量对进度的影响关系说明如下:

3,1 把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审查关: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的主要质量体系文件之一,也是施工实施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一是要督促施工单位认真编制,及时完成;二是要对其可操作性、针对性,以及内中的承诺,进行严格审查。

施工方案,是实施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下阶段工作内容,进行编制的施工专项方案。例如,某一工程项目,安装单位就有30个施工专项方案,土建单位有22个施工专项方案,合计有52个施工专项方案。

有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还要督促施工单位编制实施作业指导书。

上述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的编制,是体现一个施工单位的管理和技术水品的重要标志。做好编制工作,实施起来才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也有利于工程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和控制,质量和进度才有保证。因此,一开始施工单位编制工程总承包单位就要严格要求。不少施工单位由于施工技术力量薄弱,许多问题在编制时就能反映出来,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进行严格审查、认真把关,是保证进度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3,2做好质量控制,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施工单位按设计蓝图、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等进行施工,是保证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点,也是工程总承包单位对施工单位的基本要求。具体在实施过程中,若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度也要加强和增加,质量过程控制不严,引起不必要的返工,对进度的影响很大。

例如,某工程土建施工单位,框架二次结构填充墙施工,埋置在框架上的抗震墙拉筋用手即可拉出,其预埋孔直径等要素,与JGJl45—2004中第8、9节要求不符。该事件被查出后,由于大部分已施工完,且墙体砌筑已有几百平方米,只好停工查找原因,进行整改。

查出的原因是:①施工单位对规范的熟悉与理解深度不够,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试验就直接施工。②施工过程控制力度不够。③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草率。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植入深度,操作步骤的细致的交底。④操作工人工作态度不认真造成。

最后整改及采取的措施是:①钢筋重新植入的深度,按锚固胶说明书、检验报告及规范要求,在现场进行了按10d(d为钢筋直径)施工的抗拔试验(钢筋直径6mm,钻孔深度至少70mm,孔径10mm),直到试验结果满足《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规定的抗拔拉力要求。②对已经砌筑完的墙体中的植筋,采取墙外加固的措施进行补救。

本案停工整顿一个多月,严重影响了后续工程的进度。通过此案例,吸取的经验教训有:①在施工前,尤其是新技术领域的施工,认真查询相关规范的要求,按照程序逐级向工程总承包方、监理进行汇报确认后,再进行施工。②应加强技术交底工作,对工人的技术交底要确保正确性、有效性。③加强过程控制与检查,不论是总包单位还是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人员要加大现场巡检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3,3严格控制施工单位“低、老、坏”现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未按(或没有吃透及领会)图纸、规范、标准进行技术交底和质量检查;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施工区域重现;不管项目的差异性和特点,或凭自己的想象,认为不会出大问题,按老习惯进行施工。即平常所说“低水平、老毛病、坏习惯”,在质量行为、实体、资料等方面均有表现。

实际施工不按编制的方案内容执行,质量体系运行失控,施工管理和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工程实体检查出的问题多;过程资料与实体不符或不及时。这些质量问题引起的整改和返工,均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上下道工序不能顺利交接,最终影响到工程总进度目标的实现。

4,质量与费用的关系

在符合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使设计经济合理和分包、设备和材料的招投标最经济合理,因篇幅有些,不展开讨论。这里主要就工程总承包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费用关系探讨如下:

(1)质量问题引起的费用增加:前面提到的质量问题引起的停工、返工,不仅使承担的工程项目工期延误,导致项目投产推迟,而且,由于还浪费了项目的材料、设备和人工费用等,项目的经济效益就降低,对业主方,其影响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更多。

(2)不研究当地气候条件引起的浪费:有些施工单位不研究当地气象资料和天气预报,不重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安排。天气好无人施工,准备不充分;施工工作安排就绪了,刚进行结构浇砼、墙体摸灰,就遇下雨和下雪等恶劣天气,又不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引起返工和修补等的浪费。

(3)质量管理不重视引起的浪费:施工安装过程中,质量控制和管理不按规定程序进行。例如:压力管道焊接,焊接质量和热处理控制不严,造成探伤和材料光谱检验不合格,导致一次焊接合格率低,整改引起费用增加。施工资料不及时编制上报,造成隐蔽工程或停检点不能及时验收,拖延时间影响到已施工完实体的质量,引起返修和费用增加等。

在设计过程中,没有仔细核对设备技术协议对制造厂家的要求,设计人员单凭厂家资料进行设计,导致在施工安装完后在三查四定中才发现,引起重新修改,材料和安装费用增加等。

在设备材料采购中,没有仔细核对设计提供的技术参数是否完整,设备材料到货检查后,才发现不能满足要求等,需重新采购引起的浪费等。

5,结束语

(1)质量第一,在管理上不能存侥幸态度:质量第一,不仅要有完整的质量体系,还应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质量的保证和控制工作。再好的质量体系和施工方案等措施,不执行、过程把关不严,质量保证都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