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网络研修总结

小学网络研修总结

时间:2022-09-02 19:27:29

小学网络研修总结

第1篇

小学语文教师网络研修总结

历经四个月的网络研修就要结束了,回顾这几个月的学习,我们忙碌着,却充实着;我们劳累着,却收获着;我们辛苦着,却快乐着……我深刻地感受到,网络研修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这次研修的学习和收获做简要总结如下:

一、研修回顾

这次培训历时四个月,主要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教研组进行校本研修的几种途径》等课程。

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我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和休息时间上网学习,认真聆听了众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培训中,我认真撰写日志、发帖回帖、按时完成作业,圆满地完成了研修网对学员的各项规定要求。

二、收获颇丰

观念得到了更新,视野得到了开阔,是我这次研修的最大收获。通过培训,本人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探究合作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新课标下的教师,既是教者又是学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坚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网络研修就要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我将继续关注研修平台,常回“家”看看,及时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不断提升自我,为今后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

问题一:教师片面地理解网络研修

网络研修是依托网络平台,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网络教研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它属于实践者的研究,属于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学习研究。然而,谈及网络研修,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就理解为上一上网络、看一看视频、写一写作业而已。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自身教学工作任务重而繁杂,没有时间进行网络研修。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农村中小学开展网络研修,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没有系统地研读过有关网络研修的实践理论与方法,致使教师们理解过于片面,无心真正潜入研修中。其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发展关注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普遍兼教好几门课程,部分教师还是包班教学,备课、阅卷等日常工作充斥工作时间,教师们无暇思考自身的发展道路,即便有些许时间,教师们也对自身发展表现出茫然,不知从何入手。

问题二:学校形式上开展网络研修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广为传播,校本研修在信息网络时代必然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将“网络研修”付诸实施,各学校亦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据笔者了解,农村中小学所呈现的网络研修现状并不容乐观。

(1)农村中小学的网络研修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未形成一系列适于农村中小学的网络研修制度。有的学校在工作计划中虽提出“加强网络研修,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却缺乏长期跟踪、监督、反馈的计划与策略,仅仅停留在口头督促的表面或者干脆不闻不问,只要求交差了事。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明、热情不高;个别教师为了完成网络研修任务,居然采取视频挂机、复制粘贴、漫无目的地评论留言等手段来应付!正因为网络研修没有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学生,主题性、探究性、针对性不强,也谈不上有效的监管策略,致使网络研修实效性颇低,教师们也缺乏相应的网络学习热情。如此一来,网络研修该作何诠释,从何谈及师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2)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不够。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以自身的已有基础为出发点,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创造出业绩的过程;而网络研修正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据笔者调查了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勤抓升学质量却疏于自身建设,网络研修与日常工作有一定的距离,难以深切感受到网络研修所带来的促进、发展。这就说明学校在关注教师成长、引导教师网络研修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问题三:评价方式单一或缺乏评价

网络研修实施过程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既要求培训机构、所在学校对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情况进行评价,又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对网络研修的内容及方式进行评价,同时还应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笔者所了解到的是,网络研修评价往往呈现单一化,较为注重学习参与率、结业率的评定,相对缺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难以使网络研修的典型、经验得到相应推广、普及。

农村中小学网络研修的现状如此,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1.倡导读书活动,加深理论功底

课改的实施,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果没有对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新课标和新教材,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无从谈起。在网络研修中,教师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刘良华教授指出,只有当教师大规模地有了阅读的情绪,教师才会获得发现问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心情”。只有当教师有了阅读之后的心领神会,教师才有研修和交流的冲动。当然,不是杂乱地读书,而是读经典的、公众认可的好书。学校可先制定教师读书行动计划,列出推荐书目,引导教师从“教育新理念类”“课程改革类”和“教育随笔类”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当然,还要引导教师将读书心得转化为教学行为。在读书过程中,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更需作出榜样,以此来影响其他教师。教师的书卷气增加了,理论功底加深了,自然有益于网络研修的顺利实施。

2.立足本校实际,讲究研修实效

学校管理者应立足校本、师生来组织和实施网络研修。具体操作如下:

(1)基于学校找问题,关注师生需求和立足学校长远发展。农村中小学校可通过科学的调查,切实了解掌握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研修,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2)采取灵活多样的网络研修形式。从理论层面来看,诸如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均是网络研修的形式。作为农村中小学,笔者在具体操作时,如下一些做法值得借鉴:①运用“自修—反思”模式进行学后思;②进行问题研究,开展专题讨论;③开展线下交流,既实现资源共享,又提升教师业务水平;④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选择时需着眼于本校实际,以便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3.注重专业引领,提升教师参与度

网络研修不能回避校本培训,可以借助三条基本途径来实现提升,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其中的“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引领、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专家与实践者的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要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笔者认为,这也同样适用于专家引领这一领域,要让教师们从“听”专家讲,转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地参与式活动,敢提问、敢置疑、敢研讨,与专家平等对话、交流,与专家共同分享、体验、感悟、总结,真正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专家与一线教师在平等、民主、热烈的研讨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一来,网络研修充满了张力,教师的提升必将带来学校的发展。

4.加强评估管理,期待更大发展

以往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虽已纳入上级对学校评估管理之列,但网络研修很多方面仍未纳入量化目标责任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中小学网络研修的评估和管理,学校和教师依据上级精神制定好《网络研修实施方案》和教师个人自我发展计划,确保网络研修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开展。广大中小学校还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估总结,每学年对教师学习、发展情况进行检查、量化评估,并把评估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再由乡镇中心校对各学校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下发至各学校。这样逐步使农村中小学网络研修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3篇

一、网络教研生态系统构成

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作为生物成分的网络教研生态主体和作为非生物成分的网络教研生态环境。

1.网络教研生态主体

网络教研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包括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支持人员、专家、中小学生、其他人员等群体。中小学教师包括网络教研观摩教师、网络教研实施教师。教研员包括学科教研员、教育技术教研员。支持人员包括教研现场摄录人员、网络平台支持人员、网络教研点评与引导教师、教研现场教学辅助人员。专家则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等。中小学生包括教研现场中小学生和网络观摩中小学生。其他人员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和其他对网络教研活动感兴趣的相关人员。

2.网络教研生态环境

网络教研生态环境包括网络教研现场环境、网络教研技术环境、网络教研政策环境、网络教研舆论环境。网络教研现场环境和网络教研技术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网络教研政策环境属于规范环境;网络教研舆论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网络教研现场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的场地,比如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网络教研技术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使用到的设施设备等,如智慧教学平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教研平台、高速互联宽带网络、摄录设施设备等。网络教研政策环境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所依据的教育方针政策或规范性文本,是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必须遵循的约束性条件,也是网络教研内容开发的直接依据,包括网络行为规范、经费使用规范、课程教学改革政策、学科教学规范、网络教研动员政策等。网络教研舆论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依赖的,由中小学学校、教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营造、形成的教育舆论氛围和教研活动氛围。四种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二、网络教研生态系统模型建构

1.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结构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结构可分为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1)物种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中,中小学教师群体和中小学生群体处于核心地位,是网络教研的目标和宗旨所在;教研员群体和专家群体是关键因子,对网络教研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支持人员群体是重要构成部分,是网络教研的重要基础。其他人员群体是网络教研有机组成部分,对网络教研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也从网络教研中获得一定的收获。(2)空间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表现为线上教研和线下教研。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教研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共同构成网络教研生态有机整体。(3)时间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表现为教研准备、动员、实施、总结、研后研修五个阶段。教研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场地协调、网络调试、会务协调、研课、磨课等内容。动员阶段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公函、微信群、网络QQ群、门户网站等方式宣传网络教研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网上观摩。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议题,按次序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总结阶段主要是对网络教研活动的成效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归档活动成果、活动数据和活动经验,并对后续网络教研活动提出优化建议。研后研修主要是有兴趣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等通过网络教研空间,使用整理归档后的教研活动成果、活动数据和活动经验进一步开展学习、培训和专题研究,并对网络教研活动工作提出优化与改进意见。基于反馈主体、反馈渠道与处理时间和力度的考量,研后研修阶段提出的改进意见对于整个网络研修而言属于弱反馈。(4)营养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生产者包括直接生产者和间接生产者。其中直接生产者主要包括教研员、专家、教研实施教师。间接生产者主要包括各种支持人员等。消费者也包括直接消费者和间接消费者。其中直接消费者主要包括教研实施教师、观摩教师、中小学生。间接消费者包括学生家长、感兴趣的相关人员,也包括所有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人员,如教研员、专家等。因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分解者主要包括环境噪音,如教研现场环境噪音、传输设备电流干扰和衰减、观摩环境噪音等。营养主要指教研员、专家和教研实施教师及其共同打造的数字教育资源中所承载的教育教学知识。此处的教育教学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哲学、课程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等。

2.网络教研生态系统模型

网络教研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需要持续的社会资源投入,并输出社会需要的优质教育服务,进而确保其持续运作与发展。其中输入主要包括教研政策、教研经费、人力资源、带宽资源和设备资源。输出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知识、数字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舆论。基于这些思考,所建构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1)教研工作在实践中长期以来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地位。从中小学校的视角看,教研员的工作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帮助,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从教育行政视角看,教育工作没有教研“似乎”也可以运作,以致于某些教育行政领导总会对教研工作的具体内容产生疑问,进行质询。因此,教研政策对于教研活动的正常和有效开展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性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输入。(2)教研活动不仅是教研员、专家的教育教学知识输出,以及教师将这些输出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素养,还包括在教研互动过程中,教研员、专家与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所产生的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育行动策略等,以及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数据。后者可以统称为教育教学知识。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有的是显性的,也有的是隐性的,但同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处于同等地位,是教育教学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可忽视,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数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3)教研工作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导舆论”为宗旨。通过各种教研活动正确解读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展示教育教学实践、充分宣传教育先进经验、大力注入教育正能量是全媒体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网络教研在此方面有着先天的传播优势。因此,教育舆论应成为网络教研活动重要的输出之一。(4)开放性是系统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特征。同时,凡系统均有边界。在模型的建构上既要肯定其开放性,避免系统的闭环性;又要注意到系统的相对边界,保有系统的独立性。(5)输入、输出、转换与处理三者共同构成网络教研生态系统。其中转换与处理用双箭头也表示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交互,甚至输入与输出及转换与处理之间也存在交互反馈关系。

第4篇

论文摘要:作为市一级的教研部门,网络教研的组织应当以QQ为互动群组、以博客为个人空间、以UC为研培基地、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形成以学科团队为主体、以解决学科问题为主题、以多元统一为教研主线的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网络研修格局。

当纷繁的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是方便、快捷和高效。这不能不让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者深思,是否教育也正在悄然地走进网络?行走在网络中,我们能找到海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真切地交流,我们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可抵挡的诱惑,我们似乎已经眺望到不再遥远的辉煌。我们确定:网络——必定给教育、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那么,作为市级教研部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有效地开展区域性网络研修呢?

一、首先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要网络做什么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我们要的是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价值,我们要网络为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在“网络教研”的范畴里,我们选择了“网络”作为“教研”的一个载体、一种工具。通过网络将教研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效果,更广泛地传递于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使平时很难实现的不同层面上的沟通成为现实,作为一种“转换器”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接着要寻找一种方案:我们如何应用网络

网络所囊括的媒介、软件异常丰富,我们要更好地应用网络开展教研,就要对各种网络工具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应用效果上的恰如其分,也要考虑到技术操作上的简单易行,不能让应用网络成为开展教研的负担。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腾讯QQ、BBS教育论坛、Blog教师博客,以及多数人了解的新浪UC视频课堂,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模式。

1.以QQ为互动群组

以QQ为互动群组,在平日教学中做即时性的交流,也就是谁有问题、谁有反思、谁有困惑、谁有经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到群组里,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集体备课,其基本方式是:由一名备课的发起教师在群里提前做好集体备课的通知,在约定的时间由备课的参与者在群里集体备课。主要讨论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的突破”。[1]

2.以博客为个人空间

以博客为个人空间,撰写教师个人日志,写教学反思、工作日记、学习心得、问题思考和经验论文等,其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师间的交流。

3.以UC为研培基地

以UC为研培基地,将群组与博客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热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焦点等进行整理,组织集中研讨或集中培训,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拿具体的课例到大厅里播放视频文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4.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

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以上三种形式的交流最终服务于论坛,在论坛中分学科、定主题、分阶段进行坚持性研究,留下教师成长的足迹,留下问题解决的策略,留下学科教学的经验,让网络研修一路走好。

在确定了上述四种网络工具后,我们相应地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技术培训,送指导下县、送课到乡、送技术到个人,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好四种媒介,各扬其长,互补其短,为教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扫清技术障碍,同时也明确使用思想,为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走好第一步。

三、最后是明确一个主题:何为有效网络研修

1.主体——学科团队

市里建立一张由6个小网共100人组成的大网。市、县二级教研员,每个中心校以上学校一校一个网络教研骨干,每个县就是一个小网,每个学校的每名骨干就是网上的一个点。对这个点(骨干)进行培养,市、县达成培训思路的共识:培养一人,带动一科,激活一片。以金字塔的形式,层层递进、蔓延开去。

2.主题——学科问题

网络教研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而多主体的交叉点就是学科教学,只有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才能让网络教研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确定研修主题,研制研修计划,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帮助教师学习、反思、研究、对照、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学科按内容领域确定第一年的研究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统计与概率怎么教?”语文学科从教学板块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怎么上?”科学学科则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研究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本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则把主题定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还有幼儿领域的幼小衔接的主题。总之希望广大教师能对号入座,结合自己学科的需要来参与网络研修。

3.主线——多元统一

我们的整体思想是“以团队为主体,以因特网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多元统一”的主线,四位网络工具的一体化;市、县、校三级团队的一体化;天、地、人三网的一体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

QQ群中交流,围绕“统计与概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收集研讨话题:什么是统计观念?在论坛中发帖,开展延时讨论,通过大家的观点,查找问题的根源,在UC里聘请专家讲座,与名师对话,进行教材分析以及实践对照,将新体会、新认识形成自己的经验性网络日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最后在精彩博文中提炼、总结,积累学科教学经验提升学科认识。

通过一个阶段的网上学习与互动,每位网络成员以团队的方式,自下而上逐层汇报,在本校与同伴交流,汇报到县进修学校,再由县进修学校统一组织,汇报到市教育学院,最后分县区开展实践尝试,把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各县区参与评价、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最后由一位网络教研员辐射一所学校,由一所学校促动一个县区,由一个县区带动全市,从天网联动地网,以人网激活整体,三网结合,网网互动,通力合作,形成课程改革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使我们的工作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

第5篇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第6篇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6007803 Study on the Selection of Road Section for the Repair Based on

Information Unknown to the Traveller

SU Bing1,2, HUA Chunyan1, YANG Qian1, CUI Xiao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2.The State Key Lab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the change of the minimum sum travel times of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by road sections repaired, an enhancement ratio coefficient of sum travel times is present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repairing road se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which is the ratio of minimum sum travel times after road sections repaired to the before. This paper gives the model and algorithm of the repairing road section of minimum enhancement ratio coefficient of the network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raveller can obta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repairing road section only in reaching the starting vertex of the section, aim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policymakers to plan road sections.

Key words: information unknown; repairing road section; the enhancement ratio of sum travel times

1 引言

城市道路网络承载着大量的客货运输任务,然而因铺设电缆、管道,道路改扩、维护等需要对路段进行修缮,路段一旦修缮就会发生中断,也会对出行者的正常出行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修缮路段的选择缺乏依据,道路修缮经常处于无序状态。因此,如何设计路段修缮对道路网络运行效率影响的度量指标,并以度量指标为依据,制定路段修缮选择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相关研究,仅以路段中断对路径的影响[1]、最短路径上的路段中断对道路网络最短路径的影响[2~5]以及路段中断对网络最大流的影响[6]讨论了路径上路段的重要性,以及道路网络中最短路径上路段的重要性[7,8],却并未将理论成果与道路建设和规划中路段修缮的实际相结合,也并未给出修缮路段位置的选择方案。

针对交通网络中修缮路段的选择问题,本文首先从路段修缮导致道路网络总通行时间变化的角度,提出衡量路段修缮对道路网络运行效率影响的度量指标――道路网络总通行时间增比系数,即路段修缮后道路网络最小总通行时间与路段修缮前道路网络最小总通行时间之间的比值。以该度量指标为依据,考虑出行者仅在到达修缮路段的起点时才获知该路段发生中断信息的情形,给出道路网络总通行时间增比最小的修缮路段定义及其计算方法,旨在为城市道路改造和道路设计提供依据。

5 结论

道路无序修缮影响了城市道路网络的运行效率,给出行者造成诸多不便。本文通过分析道路网络中点对间的交通流量,从路段修缮导致网络总通行时间变化的角度,提出衡量修缮路段影响道路网络运行效率的度量指标――道路网络总通行时间增比系数,并以增比系数最小为目标, 在出行者只有到达修缮路段的起点时才获知该路段发生中断信息的情形下,给出道路网络修缮路段的选择方法,旨在为城市道路改造和道路设计提供依据,力求改善道路盲目无序开挖的现状。

参 考 文 献:

[1] 苏兵,徐寅峰.运输过程中路径突发堵塞事件对策研究[J].预测,2005,24(2):7680.

[2]Corley H W, Sha D Y. Most vital links and nodes in weighted networks[J]. Operation Research Letters, 1982, 1(4): 157161.

[3]Nardelli E, Proietti G, Widmayer P. Finding the detourcritical edge of a shortest path between node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98, 67(1): 5154.

[4]Su B, Xu Q, Xiao P. Finding the antiblock vital edge of a shortest path between two nodes[J].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2008, 16(2): 173181.

[5]Xiao P, Xu Y, Su B. Finding an antirisk path between two nodes in undirected graphs[J].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2009, 17(3): 235246.

[6]石超峰,徐寅峰.交通网络最大流关键边[J].系统工程,2009,27(9):5559.

[7]Oyama T, Morohosi H. Applying the shortestpathcounting problem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city road segments and the connectedness of the networkstructured system[J].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ies, 2004, 11(5): 555573.

[8]闫化海,徐寅峰.道路中断情形下的实时关键边和关键点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6.

第7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我市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万名骨干教师培训工程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程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及外地高校,实施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以下均简称“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组织实施5000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市级集中培训;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和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5年周期内,全市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年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网络研修。充分发挥“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区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5000名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根据我市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骨干校(园)长、骨干班主任等市级集中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左右,其中,集中培训20天,分散研修两个月。

1.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根据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科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等组织开展培训。帮助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计划平均每年培训600人,年,完成1238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2.中小学骨干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开展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骨干校(园)长培训,为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建设储备后备人才。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3.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以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法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与案例教学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4.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中级)骨干教师培训。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技术培训理念、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远程培训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5.英语教师国外研修。为提高英语教师口语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升我市教师国际视野,每年组织30名英语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时间一个月。

6.农村音、体、美教师培训。农村音、体、美教师多为教非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亟待提高,根据倾斜农村的培训原则,“十二五”期间有计划的对农村音、体、美教师进行轮训,每年培训500人。

7.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按照省教育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标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培训教师100人。

(二)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加强和完善教师研修网建设,实现与教师教育网的互联互通。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

研修内容坚持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指向,围绕师德教育与学科德育、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教改试验、学科教育教学评价、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新课标解读等专题,整体规划五年一周期的研修课程体系和年度课程计划,并逐步增加教师自主选修类课程,形成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满足教师个性化选择的多元化课程结构。

—年,按照新的课程设计,采取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完成本周期100学时的网络研修任务。年,对初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对小学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年,对高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年,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

适时启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班主任和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研修项目,实现远程研修对我市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各学段、各层面、各学科的全面覆盖,着力提升我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工程”的各项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教育(教体)局要根据“工程”实施要求,认真做好参训教师的选拔和组织工作。承担“工程”项目的培训院校要做好教学、管理、考核等工作,注重实效,保证培训质量。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将组织专家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达不到目标要求的,不予核拨项目经费。

(二)加强全市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研修网建设,实现与中国教师研修网、省教师教育网的互联互通;加强全市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与平台建设,采取购买、开发、引进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积极推进基于全市统一平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规定,严格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制度,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8篇

个人信息

姓名

省(市)

所在单位

任教学科

任教学段

王琳

河南省郑州市

金水区银河路小学

语文

中高年级

研修自检

请您对照下表中的研修要求,检查您是否按要求完成了所有培训内容!(自检项不需填写)

学习类

答疑类

线下实践类

活动类

(1)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

(2)制定一份个人研修计划

(3)提交一份网络研修总结

(4)参与工作坊主题研修活动

 

(1)浏览观看5期专家视频答疑课程

(2)查阅学科专家组发布的5期学科简报

(3)参与“坊内答疑区”的发帖、回帖

(4)定期参与学情通报会

(1)参与区域(学校)组织的线下研修活动

(2)完成一份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3)准备一份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

(4)完成一份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成果包

 

(1)参与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2)参与微课大赛活动

(3)参与晒优课活动

(4)参与其他跨项目的平台活动

(5)发表研修心得、分享优质资源

研修收获

本次网络研修的研修主题: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同时强化校本研修环节,通过多层次答疑、多层级简报引领、多种形式活动开展等着力于问题解决,着眼于教学行为转化。请静心回顾本次研修全过程,真实记录您的收获。(无字数要求,简述即可)

课程学习的收获

学习任务中所有课程学习中您感触最深的内容有哪些?并简述您有哪些收获。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的制作和运用

微课的制作和使用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

阅读文的教学指导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平时没有真正接触和使用的和教学有关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思维导图的运用,如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使用新技术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收获颇丰!

区域性线下研修活动收获

培训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主题研修活动,并会同区县组织了线下研修活动,请问您参加了哪些区域性线下研修活动,取得了哪方面的研修收获? 

 

 

    我参加了学校教研组的教研,并在同伴的帮助下打磨了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教学技巧,并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在研修过程中,我从别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比如提问技巧、评价语言和方法,让自己成长了不少。

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培训初期您提交的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培训初期,我的困惑是:如何熟练的运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如何开展网络教学及评价

经过学习,我认识了很多能够辅助教学的网站和软件,只要认真的钻研,就能将这些资源运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有效的帮助教学。

学习反思

第9篇

    1网络教育在我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我校为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2012—2013学年度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指导方案》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本年度以“有效学习内容”为培训主题对全市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实施远程培训项目,以期达到如下教育目标:师德修养得到提高,职业发展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突出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的学科教学重点;提高学科教学内容分析能力和研究水平。根据远程培训目标,在对中小学教师现状和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置师德与专业理念、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理念与学科教学知识构建等几个模块,依托继教网、研修网等网络资源,以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优化培训内容,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采取线上学习、线下集中研讨与校本实践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结合,在理论学习中强调实践案例分析,在实践研修中突出能力提升,在反思中改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具体操作是首先以县区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区域,选定一名区域管理员负责区域内学员的学习管理与监控,然后组建网络虚拟班级,本着同学段、同学科的原则,将学习区域内参训学员划分为若干个网络虚拟班级,每个班级100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合作式的网上及网下学习、研讨、交流活动,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一名,负责跟进班级学员的学习。为增强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我校与网络教学机构组建成立学科专家辅导团队,成员由高校教师、一线教师、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负责本学科的网上在线培训辅导,达到名师引领、专家治教的目的,并定期组织学员参加学科在线集中辅导答疑,针对共性突出问题,由辅导教师采用文字、音视频等方式进行集中答疑,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参训学员深度学习。按照市教育局的统筹协调安排,我校联合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建立市远程教育中心,负责全市远程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制定具体培训方案等工作,同时会同网络教育机构对学员的学习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并实时通报学情,采取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考核评价贯穿培训全过程,突出绩效评价,促使学习成果能够真正用于教学实际,做到训教合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结合岗位实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总结,动态梳理培训成果。

    2网络信息教育现存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传统教育是面对面的教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员相对被动地进行学习,网络信息与教学相结合并非易事,网络教育并不是把课程教学搬到网络上那么简单,无论是高等远程教育还是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都会遇到资金、技术、资源、思想认识及赢利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硬件设施欠缺。网络教育必须基于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单一的理论知识是空洞的,实际操作运用远胜过投影的图片显示,这需要我们在有限的资源里合理利用设备,创造有利条件加大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2)既然是信息化教育,自然包括媒体素材以及各学科的试题库、资料库,他们既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对教学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和规划是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前提。同时,如何做到教育资源的入库速度同步于信息发生的速度是每个网络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学资源的更新是教学管理中的重点,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资源的持续流转依赖于善于联合各个机构,以高效的工作方式合理组织相关部门和人才,这需要多个单位多方面的通力协作。(3)网络教育本质是利用信息培养信息能力。网络只是手段和工具,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运用来培养参训学员处理问题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提高认识、改变思维,把重点放在培养学员运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工具的能力,为以后各方面的学习均提供有力保证。(4)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包括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人员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转型而来,虽从事教学多年但本身并不是网络教育教师,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不强,因此需要对原有教师进行全面知识培训和能力提高,或引入更多更专业的网络信息技术教师,以提高整体的教育能力。

    3结语

    网络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服务教师学员的积极而有意义的工作,虽然现阶段存在着一些不足或欠缺,但是只要网络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依托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自身的工作热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开展工作,网络教育质量和水平一定会健康、持续的发展和提高。

第10篇

针对深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培养及资源配置与门城地区存在差距的问题,为进一步实现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京西教育高地的战略部署,2014年2月,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启动移动云课堂项目,重点扶持深山区教育发展。根据前期调研,全区共有5所山区学校(王平村中心小学、付家台中心小学、军响中心小学、清水中心小学和斋堂中心小学)参与该项目研究,涉及语文和英语学科。这五所学校是山区全日制小学,地处深山,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研教育观念有待更新,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希望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课题项目带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实现课题研究与教师教学紧密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

一、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帮助实验学校开展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余胜泉教授、马宁副教授的带领下,多位博士和硕士先后多次到门头沟区开展工作,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员、项目教师一起交流,听课、评课,展开专题培训。我们对项目学校领导和教师从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方法、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通过面对面、网络研修等方式,对实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点评、修改,督促他们上出研究课。

此外,成立专门指导小组,在项目总负责人何克抗教授的带领下,对区项目的开展进行跟踪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具体特点,成立教学指导小组(理论、方法的指导;设计方案的修改和点评;协助设计制作综合课例)、技术支持小组(实验学校的硬件维护;协助教师开发各类课件;技术指导)、教师培训小组(实验学校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联络小组(教育局、实验学校和研究基地的联络和协调;实验基地的事务性工作)等,对项目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推进过程

1.常规听评课指导

课题组指导教师每学期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三次,每次区教委、教师进修学校和信息中心的教师会和课题组一起,到学校参与听评课活动,共同关注、推进项目研究。

除稳步开展每月一次的实地下校指导之外,通过学习元平台,对实验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研修与远程指导,建立“门头沟跨越式课题组”学习社区和每月听评课知识群,要求实验校教师在每月听评课开始前,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传到知识群中,课题组教师会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点评,促进教师教学成长。

同时,针对教师的集体诉求,创建理论指导与课题实践知识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推送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另外,通过QQ群、飞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实验教师、课题负责人、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沟通,每月通过邮件为各个学校及区教委发送各种活动计划、指导意见和评价反馈。

2.集体备课

为了加强课题指导的针对性,从项目启动初期,形成先与教师共同备课,再听课,然后评课的工作思路。教师每月根据自己对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课,提前通过QQ群、学习元的方式与总课题组交流。另外,专门安排时间就本次要上的课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组织实验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汲取集体智慧,设计切实可行且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教师要按照修改的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研究课。在吸取有关意见后,教师将修改方案发回课题组,进行更细致、深入的交流。在一年的课题工作中,通过总课题组成员面对面指导、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网络研修的方式等,教师在设计方案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3.听课、评课

总课题组成员会按常规每学期到区各项目学校进行项目教师的听课指导。听完课后,及时和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听取教师对这节课的课前安排和课后反思,根据教师自身特点,从优劣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建议。

4.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分为区内和跨区的交流与研讨。交流与研讨,对项目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对某个问题的深入研讨,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借助移动云课堂,我们会召集各项目学校教师一起研讨和交流,集中解决移动云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由于移动云课堂的目标较高,探索过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熟练地掌握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一个过程,而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互取所长,学习他人教学经验,还可以使之在观点协商、碰撞中,共同解决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研会议上,我们会观摩和研究优秀案例,结合总课题组的评课意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为实验学校提供“走出去”的学习机会,到其他地区实验学校交流和研讨,拓宽思路,交流心得,取长补短,构建学习型组织。例如,组织北京―深圳区域交流活动、北京四区移动云课堂项目交流活动,推荐并协助教师参加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全国年会等。

5.软件支持环境

基础教育移动云课堂发展创新研究项目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是必不可缺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移动云课堂发展的研究,总课题组研制开发一系列平台和软件,为我区进行课题开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测量、教学资源管理等构建出系统技术环境,成为科研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平台,提高活动效率。这些形式多样的网站和软件,共同构成移动云课堂项目的系统技术环境,在学校得到广泛使用,有力地支持教师的项目研究和日常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效率。多种技术形式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1)Vclass平台安装与移动端程序

针对山区学校网络环境较弱、人员配置不全的情况,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为实验学校搭建Vclass平台,每月一次为平台进行资源升级,保证课堂平板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为满足项目教师对技术的多样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区域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学习元平板客户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该平台为教师提供虚拟课程空间,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备课,上传资源,布置作业,出试卷,就某些问题进行调查;学生可以做作业,通过讨论组进行网络作文、记笔记、考试;师生可以讨论、交流等。这一平台也可提供共享资源,计算机自动对客观题判卷,分析学生成绩,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全班知识掌握情况。平台还会设置答疑空间,由学生提问,教师给出非实时解答。V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支持很多课外学习活动,如作业、答疑、讨论等,是支持混合式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

(2)学习元平台

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正在蓬勃兴起,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新型教研方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正发挥着传统教研方式无法企及的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独立设计、开发的学习元平台将可进化的物化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可以动态演化、自我发展的虚拟组织,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支持教研活动开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开展网络培训、协同备课、针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协同备课、区域协同教研等活动,促进所有项目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提升。

(3)Mllab网站

Mllab的全称是“‘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网站”。该网站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题组的工作动态、研究成果及进展与发展趋势。此外,也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动向、重大事件、最新教育产品信息等。这些丰富多彩、质量上乘的学术内容,能开阔教师视野,启发思考,产生新的思想。

6.资源共建与共享

移动云课堂项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与各学习主题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在这一资源库的支持下,通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听读环境。移动云课堂资源,统一采用网络课程形式,根据教学设计要求,以课为单位,对课文涉及的各种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做成网页形式的资源。其基本原则是:目标导向,分头开发,优化组合,共建共享;组织策略:自上而下,总体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激励机制,积极高效;学校建设资源的基本模式:对学校而言,成立资源建设项目组任务分析确定标准资源建设培训分工开发资源评审资源提交总结分析,对教师而言,对课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收集相应各类素材将素材整理成网络课程形式的网页。

三、效果分析

自移动云课堂项目在我区实施以来,山区5所学校的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许多年轻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断深入探索,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我区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得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积累、共享的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整体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而且,在移动云课堂项目的带动下,学校以科研为载体,积极倡导教师教学要有科研价值,开展学校教学研究,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过渡,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催生创新思维。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选修课;行动导向;调查;问题;对策

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教育的信息化变得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将在很大程度影响受教育者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网络教学特别是网络选修课的开设成为高校广大教师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目前,英特网、校园网已经在高校网络选修课教学中得以运用,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激钭叛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课题组自2013年初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网络选修课,针对网络课程特点,怎样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在网络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网络课程教学探讨与研究的重点。

一、网络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分析

网络选修课是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教学是学习者通过英特网获取学习资源;通过网络与学习内容、教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支持服务,从而学习者能获得知识、建构个人的意义以及增长学习经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开始使用Blackboard(简称BB)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课程教学。BB教学平台最早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的教师研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商业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传递系统、网络学习社区、内容管理系统和学生评价系统等四个核心模块。

这种运用BB平台实施的新型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继承、融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因此既有两种教学模式所具备的优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网络学习资源多样化、人性化

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比,“网络教学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时间安排,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撰写学习资源,拍摄和制作教学视频,制作互动学习课件,制作互动练习课件,使网络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1]。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使学习变得有趣,而且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与快捷。“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基于教学平台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能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学习环境优势,能够更好地促进行动能力的培养”[2]。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BB平台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方便地查阅所需资料,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自主性明显提高。

2.网络选修课的BB平台,为教学中答疑所需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便利

在传统的选修课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网络课程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BB平台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六大类功能,即课程内容功能、学习功能、交流和合作功能、作业和评估功能、行政和管理功能、反馈和评价功能。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通过适当地选择和使用这六大类功能的技术工具,使得网络课程的教、学、互动、作业、管理、评价等都能在网上进行。”[3]特别是BB网络教学系统的“评分与评估”项目,可以轻松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学生作业网上提交―教师网上评改―评改反馈”的节奏比传统教学明显加快。

3.网络选修课教学的交互平台,为学生习得职业能力创设了良好条件

职业能力是高校教育中的关键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等并不是通过专门的课程来传授的,而是通过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习得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适合包含关键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因此传统教学要向行动导向教学转化。”[4]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人率先提出,是一种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行动导向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5]网络教学的平台与行动导向理念结合,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选修课调查研究

我们以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三学年的《乡愁文学欣赏》网络选修课为例,在选修本课程的695个学生中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一)学生方面情况调查

如表1所示,从人数看选修网络课程的主要是大三的同学,第三学年更达到95%,理工科学生也比文科学生占优,原因有三点。

第一,鉴于高年级同学的实际情况。高年级同学肩负实习任务,离校时间较长,网络选修课恰恰能弥补这些学生空间与时间上的不足,很多同学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选修课学习任务,网络选修课的形式深受高年级同学的欢迎。

・课程与教学・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选修课的调查研究

第二,对于网络选修课的认可度。低年级的同学更偏向于选择传统选修课,首先是对网络课的形式不太了解,其次是没有实习压力,可选择的面较广。高年级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而且网络课程带来的便利形成示范效应,因而对网络选修课认可度较高。

第三,由于专业方面的影响,理工科同学对于网络选修课的接受度更高。如电子信息、数控技术、网络技术、铁道信号等工科专业的同学由于专业方面的关系,对网络课程接受快。实践证明,对网络课程认可度、配合度高的,进入学习状态也较快。

(二)网络选修课的学习情况调查

表2以点击数和百分比作为评价学生网络学习情况的标准,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在本课程各个环节的关注度和访问频率。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网上访问点击量最大的是“在线学习”,占总访问量的60.85%。网络选修课的“在线学习”相当于我们的传统课堂学习,从一个学期36659次的点击量来看,同学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这也是本课程能够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其次是作业和在线测试的点击量,占比分别是23.17%和7.12%。本课程共布置3次作业,因而作业的访问量明显比在线测试大,作业和在线测试的高点击量和提交量说明学生对于作业和测试的高度重视。而学生实际的讨论与发帖数量远远大于BB系统的统计,原因是QQ群中的讨论更为便捷,分流了大部分的访问量。

图1学生网上按日期访问本课程的情况(以2015学年第一学期为例)

图1以柱状图的形式反映了网络选修课《乡愁文学欣赏》的日期访问量(2015年9月18日―2015年10月15日学院BB系统因更新暂停使用,故没有访问量)。日访问量超过4000次的有4个时段,大体上和老师在BB公告中的学习任务和提交作业、在线测试的时间重合。这说明教师在网络课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学任务的布置与检测能有效地把握教学的节奏。

(三)选修课网络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质量保证是远程网络教学发展的关键。网络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的掌握,又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我们在考察网络教学的效果时考虑了以下五个方面:(1)对课程知识内容的掌握;(2)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3)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5)社会交流与协作能力的提高。[6]就此,我们从学生对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与接受程度两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对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接受程度

图2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基于网络选修课的特点,学习空间与时间的自由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大多数同学能够认真学习网络课程内容,认真浏览网页,阅读课件、教案,观看课程视频,按时完成作业与测试,但也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认真学习课程内容,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与测试,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2.对网络选修课的满意度

从统计结果来看(见表3),高达78.6%的同学认为网络很好地促进了自己与同学的交流沟通,48.5%的同学认为网络很好地促进了自己与老师的交流沟通,这反映了网络教学中的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已经为大多数学生所认可和接受。进一步分析,网络对交流和沟通的促进主要体现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师生、生生之间就学习问题的交流增多了,而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便捷的作业递交功能,教师能非常及时地向学生反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两点才使得网络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地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独特的、个体化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是建构性的,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知识结果的产生;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通过参与社会互动和他人的讨论,完成的个人的知识建构。

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网络教学能够促进自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促进自己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及社会交流、协作能力。

三、网络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存在问题

1.上网泛泛浏览,缺乏目的性

很多同学进入“在线学习”状态后只是泛泛浏览,失去老师在传统课堂面对面的监督纪律、提醒重点、强调难点,甚至重复讲解,一些同学对网络选修课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应。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网络教学中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教与学活动主要在由信息技术工具创设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发生的环境已经不是传统教学中时空一致融为一体,而是表现为异地相互分离,教与学的过程体现出环境依赖性。

2.师生分离,互动减少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网络教学的交互一般是通过网络实现的,网络教学是“师生分离”的过程,容易忽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被削弱。

3.交流合作流于形式

在强调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讨论版、合作小组发帖与沟通交流的频次不低,但交流的内容深度不够,有为交流而交流之嫌,流于形式。

4.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是以作业和在线测试来评价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的,但网络课程的时空分离特点决定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价。

(二)应对策略

1.发挥引导监督作用

在进行网上学习前,教师每周在学校BB平台的“公告”中和课程学习交流QQ群中同时网络学习任务,每次只布置一周的网络学习量,要制定好学习计划和目标,访问哪里,需要下载什么,计划搜寻什么资料等要很明确,确保高效的上网学习。比如我们把课程按内容分为八部分,按照学生的接受和完成情况及时调整节奏,刚开始的两周放慢速度,给学生适应网络学习的时间,后期可以加快节奏。

2.运用平台,加强交互

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用各种方法弥补师生交流的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采用建立QQ群和BBS讨论版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提高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完善师生之间的交流系统,变人机交互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相互沟通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既可以是在线讨论,也可以通过E-mail或QQ来完成。

3.实施项目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提高问题的难度与深度,是网络课程中小组成员深度合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宏观上以具体项目为驱动,在微观上采用问题牵引,通过各任务单元中要解决问题的延伸、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4.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方式

作橐幻磐暾的网络课程,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评定网络教学的效果其实就是对培养目标达成的判断。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启发作用。无论是网络选修课还是传统课堂教学,完善的评价系统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网络课程教学中,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对于时空自由的网络学习,监督学习过程可以从系统设置与任务布置两方面着手。

(1)完善系统设置。通过系统设置,学生必须定时点击或刷新网页,每次登陆要达到一定时长,必须达到规定的登陆次数,需要完成前一章的测试才能进行下一章的学习等等。

(2)改进任务布置。教师在设计课程任务时,要考虑适当增加一些适合小组协作完成的大型作业,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共同完成,以此锻炼学生的计划、沟通、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合作达到互相监督进而互相评价的作用。

通过系统自动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对作业与在线测试的评价相结合,我们对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更趋于客观、公正。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选修课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展示学生创造能力,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网络教育也必将走近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变革。

参考文献:

[1][3]张伟远.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网络教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7-12.

[2][4]彭飞,余胜泉,谭倪,刘军.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平台的设计[J] .开放教育研究,2010(1):173-180.

第12篇

1.1顾客价值理论模型以顾客价值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国外学者们提出了顾客价值层次、顾客让渡价值及顾客价值时间变化等一系列理论模型,具体如表1所示。国内众多学者也从不同层面对顾客价值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顾客价值相关理论模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顾客价值供求模型、顾客价值屋模型、顾客终生价值模型等。

1.2顾客价值研究的不足之处从理论研究层面,学术界对于顾客价值的界定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此外,需对顾客价值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如顾客价值与顾客忠诚、顾客满意、顾客保留等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学术界需要对网络营销环境下的顾客需求、购买行为、购买心理及顾客价值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需要进一步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顾客价值感知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时间维度上看,需要对顾客价值及顾客价值驱动的动态性进行深入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持续跟踪顾客的方式获取更详实的研究资料。在样本选取方面,需扩大样本覆盖范围和样本容量,分行业进行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将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将先进的顾客价值理论应用于对企业实践的指导,并通过企业应用结果的反馈和实践效果的评估对相关顾客价值理论进行检验、完善和提升。

2模型构建

本文在借鉴顾客让渡价值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将顾客认知价值构成当中的总顾客成本转化为可统一进行考的总顾客价值,即将顾客成本的节省视为顾客价值获取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将顾客价值定义为:顾客在购买和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产品价值的总和,是贯穿于消费者购买全过程的整体价值体验;将顾客价值驱动因素定义为:对顾客的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及价值再选择产生影响的一切内、外部刺激因素。

2.1理论模型综合以上对顾客价值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顾客价值驱动要素主要由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因素三个方面构成,而并没有考虑诸如营销环境、消费者自身特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网络营销中,消费者的需求特征、价值观念及所面临的营销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营销者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综合考量网络营销环境下顾客价值的构成及其驱动要素。结合网络营销自身特点,本文将网络营销环境下的顾客价值驱动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营销环境驱动。网络营销大环境对消费者网上购物价值选择的影响,包括政治法律驱动、经济驱动、技术驱动、社会文化驱动。②企业营销活动驱动。以4Ps为中心的企业营销努力对消费者网上购物价值选择的影响,包括产品驱动、渠道驱动、价格驱动、促销驱动。③消费者自身驱动。消费者自身因素对网上购物价值选择的影响,包括经济驱动、生活方式驱动、社会驱动。④购买过程驱动。消费者网上过程中对价值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需求驱动、决策驱动、购后评价驱动。⑤服务驱动。消费者网上购物过程中所体验的服务水平对价值选择的影响,包括供应商服务驱动、网上支付服务驱动、快递公司服务驱动。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网络营销环境下的顾客价值驱动模型,如图1所示。

2.2研究假设基于以上所构建的网络营销环境下的顾客价值驱动模型,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顾客价值及顾客价值驱动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网络营销环境、企业营销努力、消费者自身、购买过程及服务对网络营销环境下的顾客价值选择有显著影响;网络营销环境对其它驱动因素有显著影响。具体如表2所示。

3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里克特7分制量表进行了问卷设计,并以在校大学生和年龄在25~45周岁之间的公司白领阶层为主要样本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通过使用SPSS16.0和AMOS7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结构方程建模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研究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潜变量的设定是模型构建的基础。由表3可知结构方程的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其中,网络营销环境下的顾客价值选择(η)为内生潜变量,企业营销努力驱动(ξ1)、营销环境驱动(ξ2)、消费者自身驱动(ξ3)、购买过程驱动(ξ4)以及服务驱动(ξ5)为外生潜变量。对于观测变量和其对应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在最终的测量模型中进行定量的分析。而对于外生潜在变量和内生潜在变量的关系和外生潜在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在结构模型中进行定量分析。

3.2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对于变量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Alpha值来检验,Cronbach’sAlpha系数值介于0与1之间,Alpha系数值越大表示信度越高。当信度系数大于0.7时,表示信度相当高;当信度系数介于0.35到0.7之间时,表示信度可以接受;当信度小于0.35时,表示信度很低,不能接受。本次问卷调查中,经过初步预测试,修订后问卷所测得的Cronbach’sAlpha值为0.894,如表4所示。数据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信度较高。

3.2.2效度分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用SPSS1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需要通过KMO抽样适当性参数、巴特勒(Bartlett)球形检定和正交旋转矩阵进行。KMO是抽样适当性指标,KMO越大表示各观测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果KMO的值小于0.5,就不宜进行因子分析,如果大于0.7,认为中等程度的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果大于0.9,则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主要是用于检验相关阵是否是单位阵,即各观测变量之间是否各自独立,如果Sig值小于0.05,则说明变量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取值有关系,适合于做因子分析。与此同时,分量表的有效性通过考察观测因子之间的因子载荷系数,即正交旋转矩阵。由表5可知,KMO值为0.825,大于0.7,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在本文给定显著性水平0.05的条件下,K方统计量较大,且P值小于0.05,通过了Bartlett球形检验。

3.3因子分析

利用SPSS16.0对调查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到碎石图和总方差分解表,体现特征根的数值和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抽取的5个因子占总方差的67.2%,涵盖了原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认为这5个因子就是影响顾客价值选择的17个因素的公因子。为了明确各主因子的含义,对初始因子负荷矩阵利用方差最大法做正交旋转,得到正交因子负荷矩阵。考虑到各公因子对相关因素的影响情况以及其所包含的高负荷变量的意义,将公因子分别命名为企业营销活动驱动ξ1、营销环境驱动ξ2、消费者自身驱动ξ3、购买过程驱动ξ4、服务驱动ξ5这5个关键因素。

3.4模型估计、评价及修正

为了进一步验证由探索性因子分析归纳出来的5个关键因素,本文采用AMOS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问卷法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计算结果可归纳为两部分: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部分。通过测量模型来描述了解阶段各因子与其度量项目之间的关联,将整个数据分别在各子数据集上建立相应的测量模型,并计算出了测量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为进一步考察模型结果中估计出的参数是否具有统计意义,需要对路径系数或载荷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AMOS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检验,利用CR(criticalratio)。CR是一个Z统计量,使用参数估计值与其标准差之比构成,同时给出CR的统计检验相伴概率P。测量模型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如表6所示。P值是用来说明各个观测变量之间的显著性的,P<0.01,说明假设所描述的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是显著的。表6的结果表明:所有测量项目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4.并且P<0.01,而因子负荷的绝对值大于0.4的度量项目就被认为是有效的,这样就分别形成了5个因子,17个观测变量的无约束度量模型。测量模型拟合指标的比较情况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对于测量模型,χ2/df小于或等于3可接受,1.928可以接受。其它指标RMSEA、GFI、NFI、TLI拟合好。指标CFI拟合可以接受。因此,经过比较模型呈现的拟合优度统计量数值与以上对拟合优度的评价标准,可以认为调查所得数据支持模型假设。据此可以认为影响网络营销环境下的顾客价值的关键因素有企业营销活动驱动、营销环境驱动、消费者自身驱动、购买过程驱动及服务驱动等5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模型,即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在一定的假设关系下进行的因子分析。结构模型结果如图2所示。表8显示了结构模型的标准化负荷系数。标准化路径系数是对假设关系的一个基本验证,用来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以及这种相关关系的程度。标准化路径系数值越大,说明这种作用程度越强烈。在表8中,营销环境驱动(ξ2)顾客价值选择(η)所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仅为0.033,说明其作用程度较弱。P值用来说明各个潜变量之间关系的显著性,P<0.01即说明假设所描述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是显著的。从表8中可以看出,营销环境驱动(ξ2)顾客价值选择(η)的路径系数所对应P值为0.026,大于0.01,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其余所有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相应的P值均小于0.01,通过假设检验。结构模型拟合指标比较情况如表9所示。从中可以看出,χ2/df小于或等于3可以接受;GFI、TLI、CFI大于0.8,拟合可以接受;RMSEA<0.1,表示拟合较好;NFI>0.9,说明模型拟合较好。总体上看,虽然结构模型的拟合程度尚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但GFI、TLI、CF三项指标的值均小于0.9,拟合结果并不理想,需要对模型做进一步修正。根据初始模型的验证结果,剔除营销环境驱动(ξ2)顾客价值选择(η)之间的路径,得到修正后的结构模型M1,如图3所示。根据修正后结构模型M1,运用AMOS软件,可得到修正后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标。模型修正前后各项拟合指标的比较如表10所示。从表10可以看出,修正后结构模型M1的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水平,说明修正后模型M1优于初始模型。修正后模型M1的各变量标准化负荷系数及P值如表11所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