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15:5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Acta Electron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732-2112
国内刊号:11-2087/TN
邮发代号:2-8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高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子学报》(月刊)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科研通信,综述评论等栏目。凡以电子与信息科学为主体(交叉学科论文必须侧重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代表我国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的技术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以及属于前沿学科,并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展望评论性文稿,均可向本刊投稿。
由于本刊覆盖的学科专业较广,出版时有意识地将相关学科和专业集中:第1、4、7、10期主要是通信与信号处理;第2、5、8、11期主要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相邻学科;第3、6、9、 12期主要是电子物理、真空电子学、微波与电磁场及相邻学科。
英文名称:Cryogenics and Superconductivity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16所《低温与超导》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7100
国内刊号:34-1059/O4
邮发代号:26-4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93X
国内刊号:51-1267/TN
邮发代号:62-3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人们常说,只要有志向,无论是在什么逆境中都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孜孜以求、努力奋斗。或许他就是这样的人,在山东师范大学,张晓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他的信念,就是要全心全意、爱岗敬业,用心血和智慧铸就电子显微镜研究应用的辉煌明天。
张晓凯,籍贯天津宝坻县,1961年出生于沈阳,1978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一直从事电子显微镜应用研究与管理工作。由于他所负责管理运作的电镜室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省内外高校、研究所的电镜出现技术问题时都积极向他寻求帮助,而他突出的工作业绩,不仅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行们的赞许,也在《科技日报》等媒体上得以广泛宣传报道。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张晓凯的真实写照,仪器维修人员――理工程师――实验师――高级实验师,一步步坚实的足迹见证了他的成长。20多年来,他主要参加完成山东省科委,教委项目6项,校级及以上优秀论文和成果奖20余篇次,先后在《Journal of Trace andMicroprobe Techniques》、《JournaI of PhysicaI Chemistry B》。《ChemPhysChem》、《化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电子显微学报》、《分析科学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杂志及学术会议上94篇,内容涉及精密仪器,生物医学材料、材料科学等诸方面,并有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性学术会议录用,多篇论文被scI收录。
值得一提的是,张晓凯在1988年编著的《日立H-800型电子显微镜结构原理和整机线路分析》一书在全国性电镜用户协会会议上作为专业参考书籍发给电镜同行,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随后受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中心邀请,为该校部分电镜专业的教师及博士、硕士生(包括合肥工业大学部分师生)进行电镜结构剖析的技术指导。
1992年,张晓凯作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共同合作完成的“医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制”项目,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于1994年5月11日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应用人工生物材料治疗脊椎骨疾患的一项空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获1995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1995年,张晓凯与山东轻工业学院再次合作的山东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掺杂非线性光学复合材料的溶胶一凝胶化机理研究”,由该项目总结撰写的《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分相与析晶机理的综合研究》获1996年山东轻工业学院优秀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二等奖。而他于2001年自主完成的另一省教委项目也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他正在对协作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专项研究。
如果说一项项成果的突破应用是张晓凯一个理想的实现,那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则是他的另一理想的实现。多年来,张晓凯一直承担着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的电镜结构原理及应用的讲解及示教。听他的讲授,解释原理条理清晰又不失风趣,结合各种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对研究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除此之外,他还承担着学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半导体所研究生的《实用电子显微学》课程及实验,对化学院、物电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年均指导10人以上,其中,多人获得校级优秀本科论文奖。
有志者则事竟成,张晓凯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的事迹被载入70余部大型人物文献及辞典,并先后荣获全国“华夏精英”、“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海内外杰出爱国人士”,“中国管理专家学者十年贡献奖”等荣誉称号,还被商务部研究院《经济发展论谈》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聘为高级研究员,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聘为特约研究员,目前为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山东省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今天的事情,不留明天去做,科学的未来,在试验中探索;人类的进步,靠科技的发展;学则无止境,用则务实求是”,这是张晓凯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人生中,也许正因为这份平和的心态,才能谱写出如此辉煌壮丽的篇章。
1 绪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户要求产品的设计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用户对于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航空航天、汽车、轮船等行业中,柔性工装应用广泛。生产制造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并且对于这一需求给予快速的反应,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
然而,控制系统在柔性工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加上用户对于设计多样化的要求,所以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对象。
2 柔性工装定义
首先,工装指的是一种工艺设备,为了保证零件在加工中的质量和效率而使用的一种设备。
那么,柔性工装则就是相对于定位夹紧等单一传统工装而言的技术。柔性工装系统结合了数字化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将软件和硬件相结合。所以柔性工装是对工装的一种升级与变化,因为柔性工装能够根据待装工作任意调整,从而实现产品装配质量与效率的统一。柔性工装与柔性装配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柔性装配技术包括:精确定位与测量、柔性工装、数据采集处理。然而柔性工装是柔性装配技术的中心环节即最重要的环节。
3 柔性工装技术发展概括
3.1 国外发展状况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一家坦克制造厂就率先使用了柔性工装技术。并且他们在现代柔性工装技术中进行创新,使现代柔性工装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更加的科学。
然而柔性工装技术开始应用机设计中是在20世纪末,那时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兴起,并且随后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在1994年欧盟提出在飞机上面的柔性工装控制系统方面的研究设计,并得出研究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数字化无型架装配(JAM)。美国Boeing777研制周期缩短,出错率也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这成为制造研究柔性工装设备在数字化和技术化方面的双重突破。
总之,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在国外飞机制造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外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3.2 国内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飞机制造业及科研院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对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加以高度的重视,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是在航空业和企业中的装备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必须要采取先进技术。飞机制造业运用CAD技术在飞机型架中的创造与设计,建立了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
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的吴建军、谷雨等,他们设计的柔性工装控制,就是利用模糊控制的方法,调节机械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的参数,以此来减少误差,从而实现控制系统装配与定位的同步控制。再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王仲奇、肖庆东,他们也对柔性工装控制系统进行了开发与设计,所得的成果就是“十字架支臂式”定位装置,并将这个定位装置进行了数字化装配定位系统平台的组建,这也是在柔性工装控制系统方面的一大突破。
4 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决定了这个柔性工装系统的运行质量与效率。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可采用PLC并行控制策略,电机与驱动器相对应。这样可以保证同时对多柔性支撑装置进行调整,并且这个方案可以使调整的时间比较短。为了解决在这个方案中系统成本高,所占空间大等各种局限性,可以采用串行控制方案,在电机和驱动器之间增加切换控制电路,这样就可以让一个驱动器带动多个电机。这样就可以得出采用“上位机+控制器+执行单元”这种控制方式,是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一种重要设计方案。
5 研究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因此人们的机械制造产品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机械制造业必须提高自己的设计与创新。由机制造领域对柔性装配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飞机柔性装配技术成为机械制造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飞机柔性装配的发展,研究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6 总结
柔性装配在现在的机械制造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飞机柔性装配在各种新式飞机的研制中也是中心环节,把握好柔性装配技术,才能提高飞机装配的质量和效率,减短飞机研发的周期,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结合了飞机制造领域对于柔性装配的高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对柔性工装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提出了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为柔性装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士华.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压电智能结构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4.
[2]梁志刚.星载可展开天线的结构设计与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5.
[3]陈昌伟.基机蒙皮加工的自适应立柱设计与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
[4]秦振琪,武大伟.基于数学化的飞机柔性装配设计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报告,2010(03):18-20.
[5]俞吉长.面向白车身总成试新拼的柔性夹具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7.
[6]张旭.飞机大部件对接装配过程中的干涉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6.
[7]王黎明,陈双桥,闫晓玲,葛德宏.ARM9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17-42.
关键词: 《集成电路工艺》 教学方法 实践改革
1.引言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集成电路制造业是一项战略性的基础产业,《集成电路工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VLSI的主要工艺技术与原理,熟悉工艺设备的特点,培养工艺设计及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为学生以后进行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微电子关键工艺及其原理有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概念,并具有一定工艺设计、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结合多年教学工作实际,我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设想[1][2]。
2.教学内容的选取
2.1教材的选取。
本课程首选教材是《硅集成电路工艺》。该书有三个优点:一是内容全面丰富。不仅详细介绍了芯片制造中的各项关键工艺,而且介绍了支持这些工艺的设备,以及每一道工艺的质量检测和故障排除。二是工艺技术先进。该书吸收了当今最发达技术资料,如化学机械抛光、浅槽隔离等工艺,因此本教材是一本很全面、很先进和可读性非常强的专业书籍。
2.2教学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工艺和基本原理,并具有一定的工艺设计和分析能力。本课程32学时,而教材内容章节很多,所以课堂授课内容需要精心选择。一方面,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内容。对非关键工艺,如教材中的4―6章主要介绍半导体制造中的空穴及缺陷等内容,要舍弃,可供学生课后自己阅读。另一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补充。由于教材侧重技术介绍,在工艺原理方面涉及甚少,作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有必要掌握关键工艺的物理基础和原理,因此任课老师需要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如离子注入掺杂工艺,选用的教材仅作为一节简单介绍,其基础和原理更是少之又少,必须找出相应详细的介绍。再者,氧化过程中杂质的再分布对器件特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工艺过程需要考虑,也需要做相应补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中这部分内容有较大价值[3]。
3.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3.1多媒体教学,事半功倍。
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今已广泛使用,在本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要求,因为有大量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实施后的硅片剖面图,只有通过多媒体才能使学生有直观、清楚的认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结构剖面图和设备图,如果完全靠老师板书,教学内容和效果将不易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
教学互动非常重要。学生对动态和前沿比较感兴趣,易激发其求知欲,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可以给学生布置几个与集成电路工艺动态和前沿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课后查阅、整理资料,写成专题小论文,还可开设专题小论坛,每一专题请一位有兴趣的同学制作课件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解。这种方式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进行延伸,使学生由课堂被动听讲变为课后主动学习、消化。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工艺知识的习惯,并在不断查阅资料中积累、丰富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走上讲台“准教师”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3加强实验教学,理论用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议开设最基本的半导体平面工艺实验,如氧化、扩散、离子注入、光刻沉积。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用抛光硅片,通过氧化、光刻、等工序制备晶体管,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研究型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又能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半导体平面工艺技术和原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本课程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3.4将专家学者请进高校课堂。
我们充分利用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同时,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还邀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我校作专题学术报告。由于他们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十分熟悉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因此可以系统地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大大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专业课学习热情和强烈的进取心。近五年来,我们先后邀请包括中科院半导体等单位多名专家为我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分别做了关于微电子方面的多场专题学术报告,均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4.结语
《集成电路工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和基本原理。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一方面是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验来验证和强化,另一方面通过理论课学习获得。通过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精心选择优秀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布置设计性作业、安排专题报告、改革考核方式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满足21世纪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阳元,关旭东,马俊如.集成电路工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依据新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机电企业迈向了智能化的飞跃,从而实现了自动化操作手段。在当今机电工程施工领域,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电脑一手掌控,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当今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结合计算机软硬件所构成的一个智能化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出现,一方面,机电施工工程实现科学规范化管理,另外,给新时代机电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传统的机电施工工程管理相比,机电一体化更可靠、更安全,对我国机电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意义非凡。
2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迈进的发展历程
2.1数控机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电企业出现较晚,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机电企业的发展是确保实现高质量建筑工程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一开始受数控机床技术的影响,在20世纪中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触及电子应用设备,电子应用设备是推动机械产物必然发展的需求,由于当时电子应用设备实际操作受限,其机械化产物质量达标还不能得到保证,因此,机电一体化的运作还不能广泛地应用在我国机电企业中。2.2微电子技术。在20世纪中期,机电一体化应用数控机床技术领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能满足当今时代机电工程施工的具体要求,所以,仍需要借助其他技术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微电子科学技术的出现,给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我国机电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对其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一时代机电。一体化应用微电子技术,推动了机电一体化顺利实施,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将我国机电工程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其各项技术的共同运行促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正常运行。2.3可编程控制器的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迈向了较为成熟阶段,先前的微电子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微电子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任何情况之下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可编写程序的控制器,该控制器主要功能是通过可编写的特点使之自动化操作,应用该控制器最早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汽车制造行业中将该控制器应用得十分充分。随着机电控制器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我国机电施工的过程中大量应用该控制器,技术的不断成熟,并且通过大量实践应用将新时代研制出的新型机电控制器大量投入到生产过程。随着这项技术的成熟,国家为了更好地控制新时代研制出的新型机电控制器,制定了很多关于该领域技术相应的管理条例,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从单一的结构体演变成各个复杂的系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功能方面,不但实现了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赋予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特点。当今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远程控制操作端,使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便捷化转换,而且通过远程控制端信息快速传达各个接收端,接收端在接收信息后的第一时间通过新时代信息处理技术快速筛选和整理,新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研发领域更偏向于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形成了新时代机电一体化系统。2.4激光光电子技术。随着新时代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规模不断扩大,可控制的编程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机电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迎合当代机电一体化企业可以更好地向智能化推进,激光光电子技术的出现,将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推向了至高点,利用当下十分先进的激光技术,借用光电子在激光中的优势,而且光电子技术能够在可编程操控基础之上,能够进一步优化先前所有用于机电一体化所有技术,完善整个智能化过程,从根本上改变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的很多干扰因素,摆脱不必要因素的影响,确保在激光光电子技术的支撑之下,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总而言之,利用当下十分先进的激光技术,我国机电企业可以抓住这一优势,对光电子在激光技术的支撑之下,能够让机电企业一体化智能化推进目标更快实现,机电企业应根据当今社会机电行业发展的趋势,并且一直关注当下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新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企业发展的趋势的动态,并且根据自身企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将机电一体化和新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迎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重点研究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发展需要的哪些前提条件,并根据自身机电企业发展的优势,加强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研究,研制出高质量高效率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先进技术,以确保我国机电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能够一直处于世界前沿水平。
3对新时代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发展的思考
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新时代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机电一体化发展以其智能化的存在优势,是一个控制机电领域的系统组织,依靠新时代微电子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作过程中,其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过程利用微电子控制器更简单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今时代数控机床技术不断成熟,计算机应用系统飞速发展,给新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数字化系统奠定了基础,并且通过计算机先进的技术实现虚拟化管理和集成管理。在我国机电行业的发展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机电产品数字化属性的重要手段。在20世纪末,最早将机电一体化推向智能化迈进的国家是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推进不但给这些发达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并且将机电一体化这一伟大的智能成果推向了世界前沿。比如:像很多可编程的控制器可以促使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迈进所生产的机电产品拥有数字化管理系统,当今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尤为发达,在机电一体化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更加有力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创造。新时代下,机电一体化已经向智能化推进,随着时间的推移,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推进的步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国家。
4结语
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推进符合新时代生活理念,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可以推进的过程大体分成几个阶段,首先在数控机床技术的出现,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推进有了一点起色,接着微电子技术和可编程的控制器将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推向了十分成熟阶段,为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数字系统奠定了发展基础,光电子技术的出现将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迈进推向了最高端,是新时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必然发展产物,随着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慢慢的发展起来。
作者:王涛 单位: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西长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苏迅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2.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 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20-03
知识经济需要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研究如何依托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电子设计大赛的开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
一是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优化。二是调整实训教学模式,创建一流的电子实训课程体系。三是建立四个层次的实训教学模式:基础性学习、设计性实训、综合性实训、产品开发训练。四是组织课题成员和系部教师参加全国、全区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力争获得一等奖以检验课题的实战效果。
二、本研究课题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我们走访了多家兄弟院校,听取了一些电子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和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毕业生讨论与座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大家一致认为目前的教学模式和实训室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培养21世纪所需的电子类具备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模式过时。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教学中只考虑完成一种实训项目,没有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二是实训课效率低。实训内容陈旧,实训设备落后,尤其缺乏现代现代化水平的教材、仪器和相应软硬件设备。三是管理封闭。课程之间的联系、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障碍,设备利用率不高。四是陈旧的考核手段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五是理论教学脱离实际。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第一,成立电子设计竞赛领导小组,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成员从组长到指导教师分工职责明确,管理规范。
第二,针对当前高职电子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建立基础性学习、设计性实训、综合性实训、产品开发训练四个梯度层次的实训教学模式,并由此形成一整套基于问题驱动的电子技能训练的方法与课程体系;建立现代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模拟企业工作环境,配备现代化的电子仪器设备,制定开放的管理制度,提供自主命题、自主研究、自主讨论的空间;利用电子协会和电子课外科技活动中心,设立创新设计奖,吸引大批学生参加业余电子产品制作活动,形成广泛的群体基础,通过层层选拔,层层培训,培养拔尖人才;不定期邀请校内外电子专家、教授为大学生作专题报告,拓展学生视野;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电子实训》培训教材,增加以设计性、系统性为主的实训内容,将反映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充实到实训教材和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功能,提高他们应用新技术、新器件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过程
(一)现代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在分析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大家明确了项目的目标:通过改革,探索和建立适合现代电子技术实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实训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之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通过改革,编写与完善一些实训教学的新教材;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项目对现代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思路:
1 全面修订本学科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对课程改革的思路,应对本学科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教学内容的更新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减轻学生负担;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门数,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提出实训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按基础、综合应用、提高创新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组织实训教学,将实训课分为基础实训、综合应用实训和创新实训三种类型。压缩原有大量验证性的基础实训的比例,增加以设计性、系统性为主的实训内容,将反映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充实到实训教材和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功能,提高他们应用新技术、新器件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贯彻“基本要求、需求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要求,即对大部分学生的教学执行基本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部分学有余力、有进一步需求的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培养,以满足他们的创新要求。
3 改进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基础实训以教为主导,强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综合应用实训教师与学生并重,教师着重指导;创新实训以学生为主。
4 改革实训考核体制。将实训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在项目实施期间将电子系现有十几个验室改建成实训中心,资源共享,并向全校相关院系师生开放。
(二)参赛队员选拔方式。我们面向全院学生发动宣传,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由报名。由于场地可容纳人数有限,一般参加培训的竞赛学生组数计划为32组,每组3人,同时为了保证参赛选手的可持续性,我们规定每年都有部分一年级的新生加入,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持续培养。参赛队员一般有如下选拔方式:
1 在学院统一报名,经过笔试、面试两个环节选拔。
2 任课教师、辅导员推荐部分优秀的学生,工作小组三名以上成员考核通过。
3 学生提交个人作品自荐,工作小组三名以上成员考核通过。
通过以上方式的筛选,学生中的优秀创新型人才有了展现的机会。
(三)阶段性的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内容与课时实施计划。根据大赛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要求,培训内容采用基础性学习、设计性实训、综合性实训、产品开发训练四个梯度层次的实训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电子设计与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
第一阶段是基础性学习。由全体指导教师在课余时间对选拔的参赛队员进行集中辅导授课,强化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二阶段是设计性实训。由全体指导教师在课余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分方向类别的专项训练,大致分为电源电路类、功放类、可控放大与滤波器类、仪器类、智能小车和其他运动控制类,使每组学生初步掌握两个方向类别的电子设计与制作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阶段是综合性实训。主要是用历年的竞赛真题来训练参赛学生,并按照相同的要求在三夜四天的时间内完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检验训练的成果,并找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四阶段是产品开发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设计和制作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产品,以此检验学生的技术思维路线、创新思维方法、专利策略意识等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能力。培训的项目安排和课时安排见表1。
经过以上训练,学生的个人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参加大赛时能够从容面对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四)制定考核评价方法与奖励方法。考核评价方法分为训练过程的考核评价和竞赛过程的考核评价两部分。训练过程的考核评价由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电子竞赛组委会的工作小组制定标准和执行,包括日常工作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项目作品考核三部分内容,其考核结果相当于一门专业课程的成绩,有相应的学分,具体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竞赛过程的考核评价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规定的办法和标准执行。奖励方法按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奖励的相关文件执行。
四、电子设计大赛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
第一,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促进了电子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推动了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科学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类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电子设计大赛所采用的基础性学习、设计性实训、综合性实训、产品开发训练四个梯度层次的基于任务驱动的电子技能训练的方法,已经推广应用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为了更好地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课题组组织编写了《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程》、《电子工艺实训教程》、《汽车车身电子控制维修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电子类系列规划教材,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课题组努力将电子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融入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职业过程的训练。该系列教材在国内高职院校使用了三年,发行量超过3万套,使用效果明显,学生受益匪浅。
第四,课题的研究成果带动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团队被确定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2011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自治区优势专业。
第五,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参加的六届电子设计大赛中,有3人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4人获得省级一等奖,获二等奖24人次、三等奖达198人次,这些学生正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成员发表相关论文6篇,出版相关教材6部,获自治区电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人。获自治区级优秀组织奖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关键词】压力传感器;电磁敏感性;电磁兼容;模拟退火算法;仿真软件分析
电磁兼容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1-2]。电磁敏感性是指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装置、设备或系统能够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在具体论文研究中,将针对传感器的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提升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
1.提高传感器电磁敏感性原因
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需具有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性[3],电磁干扰除影响传感器的正常工作外,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有害的影响,这样的传感器在实际使用中是不安全的[4-5],所以需要提高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使传感器符合电磁兼容要求。文中所指的传感器,对外界的电磁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只需要研究传感器的抗电磁干扰性,并提高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
2.影响传感器电磁敏感性主要因素
2.1电磁干扰源因素。在传感器运行过程中,由于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无线电发射装备、高速数字电子设备、整机电气设备的静电放电、接触噪声、电路的过度现象、电磁波反射现象等的影响,产生电磁干扰,从而降低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6]。2.2电磁耦合途径因素。在传感器设计中,其电路板上的引线、元器件都会产生电流,也都有电位,因此会在电路板上产生电磁场,若是传感器的电路布线和元器件的布置不合理时,会对传感器正常运行产生寄生耦合干扰,外界介质按电磁场的规律向传感器周围空间发射电磁干扰,也会降低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7]。
3.传感器电磁敏感性优化设计
3.1运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
传感器电磁兼容通常需要满足GJBl5lA-1997标准,若是仅运用传感器单层外壳屏蔽的方式并不能满足电磁兼容要求,因此可运用模拟退火算法,原理图见图1,不仅能够避免受到初始条件的约束,也可以找出能够解决电磁干扰的最佳方案,从而提高压力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图1模拟退火算法原理图1)初始温度t0的选取t0要选取的足够大,Johnson等建议通过计算若干次随机便换目标函数平均增量的方法来确定t0的值。其中,为上述平均增量,x0为初始接收率,一般取0.8~1之间的数。2)温度衰减函数的选取一个常用的温度衰减函数是其中,α取0.5~0.99之间的数,固定控制参数值的衰减步数K,把区间[0,t0]划分为K个小区间,把温度衰减函数取为:3)Markov链的长度Lk的选取固定长度:Lk通常取为问题规模n的一个多项式函数。有接受和拒绝的比率来控制Lk:当温度很高时,Lk应尽量小,随着温度的渐渐下降,Lk逐步增大。4)终止温度tf(停止准则)的选取用循环总数控制法、接收概率控制法等进行选取。
3.2运用仿真软件分析优化
运用Protues(英国LabCenter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EDA工具软件)软件进行传感器电磁兼容仿真,仿真分析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优化,在优化设计后明显缩小了磁场的聚集点范围,大大削弱电磁干扰强度,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得到了提高,仿真图见图2。
3.3提高电磁敏感性的其它方法
3.3.1电磁屏蔽用屏蔽体将干扰源包封起来,或用屏蔽体将传感器包封,使传感器免受外界空间电磁场的影响。屏蔽技术虽然能有效地阻断电磁干扰的传播通道,但又会使传感器维修不便,并导致重量、体积和成本的增加,所以应采用合理的措施。3.3.2优化信号设计传输信息的电信号需要占用一定的频谱。为尽量减小电磁干扰,对有用信号应规定必要的最小占用带宽,这有赖于优化信号波形。3.3.3完善线路设计应设计和选用自身发射小、抗干扰能力强的电阻线路作为传感器的单元电路。3.3.4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包括系统设备内各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电缆走线等,其基本原则是使感受器和干扰源尽可能远离,输入与输出端口妥善分隔,高电平电缆及脉冲引线与低电平电缆分别敷设,通过合理布局能使干扰减小到最小程度。3.3.5滤波滤波是借助抑制元件将有用信号频谱以外不希望通过的能量加以抑制,它既可以抑制干扰源的发射,又可以抑制干扰源频谱分量对敏感设备、电路或元件的影响,滤波能十分有效地抑制传导干扰。3.3.6接地与搭接不管是否与大地有实际连接,只要为电源和信号电流提供了回路和基准电位,就通称为接地。电子设备接地是抑制噪声和防止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设计中如能周密设计地线系统,使用接地、滤波和屏蔽等措施,能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
4.实例仿真分析解决电磁干扰
取三只传感器,按GJBl51A、GJBl52A条件进行试验,分析比较传感器在优化设计前和试验中的零位输出值,相关数据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优化设计后的传感器其电磁敏感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结论
综上所述,传感器由于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会降低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因此需要对传感器进行优化设计,可运用模拟退火优化算法和仿真软件分析来预测传感器频能量分布的聚集点与畸变点,合理调整传感器设计方案,并对传感器做好电磁屏蔽、优化信号设计、完善线路设计、合理布局、滤波、接地与搭接等,对提高传感器的电磁敏感性,解决传感器的电磁干扰,能发挥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雷钢 王长虹 齐虹 刘亚娟 刘涛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曹俊,郑洁.共轨压力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性试验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4.
[2]陈竹健,杨敏,夏状东.机车用压力传感器电磁兼容设计[J].机车电传动,2016.
[3]陈得民.机动车MEMS压力传感器电磁兼容测试[J].上海计量测试,2015.
[4]杨开宇,谭天洪,高印寒等.基于HFSS仿真分析的控制箱电磁兼容[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5]李彦芳,杨晓斌,郑璐等.一种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6.
论文摘要: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出发,阐述其特征与功能结构,并由此发展出全球化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阐述其特征结构与实施必要性。并在当前提倡低碳社会的背景下,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对GIES环境下的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创造出新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强化国际竞争力,解决地球规模的问题,就必须将科学知识、技术、手段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其原动力即为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构思设想于各阶段间循环反馈发展进化,将牵涉到大量的经济要素与社会要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综合性的复杂系统表现为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面向客户需求、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战略联盟"为核心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协同进化的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由起点的研发理论,战略构想为基础,通过大学,企业,学术机构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确立创新思维体系的核心部分。而创新思维的实证,则在各式各样的创新型网络相互作用的"场"内进行。创新型网络是围绕创新思维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协作关系的总结构,连同各种各样的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形成了"场"。在网络化的"场"中,人才,资金,情报等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促进创新的进程,同时相应的"场"也随之变化。即在动态变化的"场"中进行创新过程。
2、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2.1通过创新生态系统解决全球化问题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各个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发展,争相推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NIES)的结构扩展。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各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广到国家所在地域范围,进一步推广到全球层面,构筑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成了当务之急。
2.2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结构
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Global Innovation EcoSystem,GIES)不局限于各国国内,在世界规模的系统环境下,科学技术、市场、社会、人才、制度、资金等积极地相互作用,积极推进国际性的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实现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GIES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
(1)"场"的推动要素,即科学技术、市场和社会。
(2)"场"的构成要素,即人才、制度、资金。
(3)"场"的构成要素的调整,国际协作框架下的公共部门以及企业部门。
三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促成创新过程,通过对已有实例的分析,把握动态要素的活动方向,可以对GIES下的新型创新项目提供支持。
3、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环境下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动向
3.1 GIES环境下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不均衡问题
中国太阳能产业近几年来虽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发展速度依然缓慢,太阳能产业与市场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均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能源计划与环境产业的步调。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国内太阳能市场的发展程度远低于产业自身发展,对中国能源产业产生不利因素的同时,也不利于维持太阳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成长不仅为国内产业提供新的成长空间,还将解决非太阳能用电区域内的电力问题,对改善中国能源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脆弱。近年来,多数企业设置自身的研发中心,并与国内外的大学和科研机关进行紧密的合作,各级政府在太阳能的研究领域投入也明显加大。中国太阳能领域的科研能力不足,产学研交流不足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落后,中国太阳能产业的研发能力依然很薄弱,同时存在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企业技术人才的明显不足,导致了对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更新更加困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氛围下,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也是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3.2 GIES环境下对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GIES是NIES基础上的逐步扩展,当前国际太阳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太阳能产业,给中国太阳能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氛围。这也要求中国太阳能产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应该优先健全国内市场,积极调整国内市场结构,加强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扶持,以内在市场推动海外市场发展,真正成为太阳能产业的大国强国。所以,针对GIES环境下,中国太阳能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太阳能发电的战略研究。集合专家学者对世界与中国的能源形势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捕捉世界太阳能发电的发展趋势和行进路线。据此规划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中长期科学发展计划,并且该计划与低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强化支援太阳能发电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太阳能发电成本削减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中国太阳能技术力,加速太阳能成本的削减。重点支援多晶硅制造的核心技术开发,提高中国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制造技术水准。
建设国家级的太阳能技术研究机构,提高中国太阳能自主研发能力。设立国家级的太阳能技术研发机关,是提高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技术面和政策面上对太阳能发电技术和产业提供最直接的科学指导。
强化太阳能发电的宣传普及和教育,提高全民对太阳能发电的认识,同时应在大学等教育机构设立与太阳能相关联的专门学科,培养优秀人才。
强化太阳能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在法制层面上,使中国太阳能发电的法律构造和体系健全化,强化中国太阳能发电相关法规以及实施细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科技,人才,资源和协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太阳能发电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准的提高,同时也将对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4、结论
在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寻求联合性的技术创新,产品交流,政策上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对太阳能产业发展动向的分析,根据先进国的动向发现中国太阳能产业尚存在的问题,结合GIES的诸要素基准,不断完善发展国内市场环境,使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切合低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准则。
参考文献
【1】竹下寿英:「エネルギー技術開発政策の評価,エネルギー??資源,Vol.20, No.2 131-138 (平11-3)
【2】生駒俊明, イノベーションと国際競争力, 学術の動向, 2006 年12 月号 (2006).
【3】 David PA, Hall BH, Toole AA. 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 A review of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 (2000).
【4】中国新能源网newenergy.org.cn/2009-2-19.
【5】李建海.太阳能的开发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45-48.
2013年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主席把大红的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王小谟手中。
台下掌声雷动。人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共和国“预警机之父”的崇高敬意。
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主动策划,与十几位老专家深入酝酿,希望自主研制预警机。
自主研制预警机,谈何容易!技术行不行?能力行不行?许多争论和质疑纷至沓来。
王小谟不顾各方质疑,详细整合十几年的研究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最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了一边国际合作、一边自主研制预警机的漫漫航程。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王小谟说。
合作研制期间,王小谟受命担任预警机工程中方总设计师,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是世界首创。同时,他坚决主张并且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并做出了样机。当外方迫于国际压力单方面中止合同时,他部署安排的国内同步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做出了预警机样机。自力更生,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呈现了雏形。
回首自主研制的这段漫长历程,王小谟说:“我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这数年中,研制团队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型预警机带领的空中梯队以及地面雷达方阵首次公开亮相,令全世界雷达领域的同行为之惊叹。
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因为在这些成就与惊叹的背后,有他在雷达界半个世纪的付出与心血。
作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50年来,王小谟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主持研制出多部世界先进的地面雷达,并引领我国实现了从地面雷达向空中预警指挥机的飞越,为推动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在王小谟自主创新精神的感染和培育下,我国雷达领域的一大批年轻专家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
2010年,他主导研制的预警机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同时,他亲任出口型预警机总设计师,首次提出运八平台背负圆盘型天线罩的设想,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
随后,国产首架出口型预警机顺利交付,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年近七旬的王小谟在研制预警机的过程中曾在零上40摄氏度和零下30摄氏度的机舱熬过数月。在预警机研制的关键时期,他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雪上加霜的是,王小谟又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
所有人都焦虑了,然而病床上的王小谟却镇静从容,一边输液一边和设计师探讨交流研制问题,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试验现场。当压力与病魔同时来临,王小谟让人们看到了平静与坚定的力量。
谈起成绩,王小谟非常淡然,他不断提起的是,科学是现实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在预警机的研制过程中,如果没有数代军工电子人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没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和超前管理,中国预警机只能是“空中楼阁”。
游泳、登山、唱京剧、拉胡琴……枯燥严谨的工作之外,王小谟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去体验生活带给他的精彩。
王小谟坦言,最喜欢梅兰芳的戏,尤其喜欢《宇宙锋》。大学时,他就是校京剧团团长,也是摩托车队成员。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他把那京腔京韵唱得悠扬婉转,胡琴拉得如泣如诉。一曲《苏三起解》、《杨门女将》,曲牌正宗、演奏老到,在那时而委婉悠扬、时而快板激昂的演奏中,我们再也找不到平日里奔波忙碌的王小谟,似乎坐在面前的是一位艺术家。
然而,这样的时刻并不多。他说:“我曾经有一个愿望,到70岁以后不再参与工作,找一帮喜欢京剧的人一起练练。看来只能80岁以后了!”
显然,他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王小谟仍坚持在科研一线,依旧拥有和年轻时一样爽朗的笑声,岁月没有侵蚀掉最初的快乐,反而更滋生出从容与豁达。
平时,只要没有外出开会或其他公务,他每天都坚持上班,每周都会到实验室与课题组的年轻同志一起研究讨论技术问题,并检查课题进展。
他还在谋划祖国预警机未来发展的蓝图,还在为预警机事业发掘更多的“千里马”。因为他清醒地知道:“预警机的路还很长。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人物贡献年鉴:
王小谟从事雷达科研50余年,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60年代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
70年代,担任JY-8雷达主持设计师,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中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80年代,设计制造中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低空性能,在国内外军事演习中综合评分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90年代,坚持力主自主研制预警机,并亲自担任某型预警机总设计师、预警机研制工程总顾问,为中国预警机形成初步规模、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研究生会;专业素质;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5-02
Enhanc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 with Graduate Student Association
WANGXun,LIYu
(UESTC)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u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expounds the function of graduate student association in develop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professional qual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cultural quality,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Key words:graduate student association;prfessional quality;comprehensive quality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对象,研究生是全面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综合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研究生的教育,不再是单一素质的培养。面对新的形势,对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一、研究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学识、能力与品行的整体反映,由“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有机结合构成。专业素质主要通过其课程学习和研究活动体现,非专业素质则是其社会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等方面的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摆在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一,专业素质。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学科也要涉猎。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不精两个方面。专业思想不牢,缺乏为专业献身的精神,脑中只想把它作为工具和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功利目标。专业知识不精,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写毕业论文。专业知识平平,无法适应高精尖技术科研的需要。还有的研究生专业素质远不能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在研究生中也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生是未来我国国家建设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掌握着未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就学生个人而言,当初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大都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身价值,在社会上获取立足之地,因而进校之后就忽视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少部分研究生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淡漠;有的社会责任感差,思想境界不高,过分注重和追求个人利益;有的学术道德失范,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
第三,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研究生诸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素质,是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部分研究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他方面的学习很难顾及,对学校举办的一些人文讲座和社团活动参与热情不高;追求功利、淡于修养、实用第一成为部分研究生选择知识的价值标准,现实社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受到研究生的欢迎,而理论性、思辨性强的文史哲课程则不被感兴趣。
第四,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研究生完成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目前,在研究生当中,他们有的为了学习与科研而忽视了体育锻炼,遇到问题情绪容易激动,身体素质下降,体弱多病;有的只顾一时快乐,生活没有规律,熬夜、酗酒、抽烟;有的心理素质不稳,喜怒无常;还有的为了将来的工作、恋爱、婚姻或家庭而发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研究生的身心健康。
二、充分发挥研究生会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研究生会作为高校研究生最广泛的群众组织和代表,应积极参与到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体系中,我校研究生会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切实为广大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平台。
(一)营造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
学术是研究生的生命,是研究生的精髓。只有培养出砥砺学术、锐意创新的研究生,才会有学术发展的未来。因此,研究生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国家创新型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整个国家科学研究工作的水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研究生应立志成为科学家队伍的后备军,原创科技成果的主力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力军。我校研究生会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以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研究生会的中心工作。通过摸索,已初步形成“科技活动+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为基本框架的学术交流体系。其中,锻造了一些赋有研究生特色的学术品牌活动,如:EDA大赛、ADI大赛、DSP大赛、软件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学者讲坛、SIG(特别兴趣小组)、“OURSTAR”系列活动、各学院精品论坛等。通过这些系列活动,必将进一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形成跨专业的知识体系,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
(二)把握时代精神,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生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历史重任,理所应当成为社会道德、社会文明、社会责任的倡导者、建设者、维护者和典范、榜样。这不仅要求广大研究生要有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扎实过硬的专业功底,而且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研究生会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核心,努力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研究生组织的作用,以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并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科学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通过开展“学习十七大精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倡议签名活动”、“戒毒所之旅”、“党性理论读书班”等学习教育活动,使更多研究生“知耻而后荣”;通过号召广大研究生同学和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到“先进研究生学生党支部”创建活动中来,造就和引导产生了一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通过不懈努力,使得研究生的学风更加端正,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绝大多数研究生同学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培育人文氛围,提升研究生文化素质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研究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人文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我校举办了研究生元旦晚会、研究生卡拉ok大赛、迎新晚会、“轻舞飞扬”系列舞蹈培训活动、各类体育比赛等多项活动,并打造了一批属于研究生的精品品牌活动。诸多活动的开展,既让“教研室外的天空更精彩”,展现了研究生的风采,提升了研究生文化素质,丰富了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研究生的相互交流,增强了研究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四)投身社会实践,提升研究生身心素质
社会实践不仅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最好课堂,而且还加强了研究生对自身的了解,增强了社会适应性,有利于研究生今后的择业。我校研究生会积极组织开展了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广大研究生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走进社会、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研究社会。我们组织研究生志愿者利用暑期支教,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做新农民,到福利院和智障小学奉献爱心,开展“大手牵小手,成长加成才”毕业生爱心捐赠活动,组织参观中科院光电所、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院、长虹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启动了到四川剑阁等革命老区的“红色之旅”。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研究生更加了解国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李彦旭.新时期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朱骥.试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辽宁高职学报,20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