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猪调查报告

养猪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05 02:4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养猪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养猪调查报告

第1篇

一、合作社的资本金构成情况

合作社成立同时在*县工商局办理了注册手续。注册资金50万元,股金分为身份股和投资股。身份股是确立社员身份的基本股,单位和个人均可购买,身份股不退还。投资股实行现金购买,投资股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利润分配。社员身份股不参加合作社的分红,但享有专业合作社的优惠供应良种猪、各种饲料、卫生防疫等服务,社员身份每人100元,单位股1000元,投资股和社员股以筹集50万元为限。

二、合作社组织机构情况

该社机构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监事会组成,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大会,社员大会通过投票表决产生理事会、监事会。

理事会为社员大会的长设执行机构,主持领导本社的日常工作,对全体社员负责。理事会有理事会5人成员组成,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各1名,理事会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监事会为理事会的监督机构,有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组成人员3人,从监事会中选举监事长1名。监事会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经营机构设置,下设财务部、市场部、采购部、销售部、技术服务部,制定了《*县万方养猪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了供应制度、销售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技术服务制度等。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该社为加强内部经营管理,聘请专业经理人1名,聘请专业会计人员1名,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合作社管理层次,为合作社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社发展情况

该社成立时,成员86人,现已发展到280人,其中单位15个、养殖小区及养殖农民社员265户,主要分布在*县、济阳县、临邑县、禹城县的部分乡镇及晏城镇各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使农户与龙头企业成为共同体,农户转为社员,养者放心,销者安心,并带动了周边农户纷纷淘汰普通品种猪。到目前为止,当地良种猪占有率从20*年该社成立初期的20%提高到80%以上。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起来,以独立的法人组织,带领社员有序的进入市场,提高了生猪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在调查中社员普遍反映:以前养猪市场起伏较大,赔挣不由己;现在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品种好了,信息灵了,大大提高养猪的积极性。

四、合作社经济效益情况

通过调查,该社成立三年来,在为社员服务中,自身也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三年来年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生猪8万余头,销售饲料4万余吨。同时,专业社每年可消化当地生产玉米2万多吨,小麦麸皮1.5万吨,大豆0.5万吨,年可产生有机肥3万吨,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增殖利用。

第2篇

广东省生猪市场情况调查报告

为研判生猪生产情况,准确把握市场价格变化,做好预测预警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关于开展生猪市场情况调查的函》(发改价监中心〔2017〕17号)要求,3月底至4月初,广东省价格部门组织广州、惠州、肇庆、湛江、清远等市价格监测机构开展生猪市场情况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生猪生产发展形势

(一)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生猪产能恢复缓慢。广东省养猪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生猪出栏3531.94万头,同比下降3.59%,年末生猪存栏2076.05万头,同比下降2.8%,能繁母猪存栏220.34万头,同比下降1.85%,比2013年下降13.1%。肇庆市2017年生猪出栏407万头,同比下降2.8%,能繁母猪存栏18.7万头,同比下降1.8%;清远市2017年生猪出栏210.15万头,同比下降2.44%,能繁母猪存栏量14.01万头,同比下降1.48%。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3年的下降,对生猪的生产和供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减缓了生猪产能的恢复速度,广东省2017年、2017年生猪出栏同比均有所下降。

(二)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散养户逐步退出。散养户因为资金、猪场管理技术、饲料原料采购等方面没有优势,养殖成本较高,在盈利水平较好的时候难以迅速扩大生产,在猪价低迷的时候又容易亏损,不得不逐步退出市场;而规模养殖场资金雄厚,饲料、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盈利水平比散养户高,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近年来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

年份家数生猪出栏量

(万头)散户出栏量占比

20XX年81203167.339.7%

2017年6845114735%

2017年57215126.932%

注:肇庆市近三年年出栏500头以下散养户家数和出栏量

(三)养殖户生产相对理性,猪群结构相对稳定。生猪出栏价格经过近2年的上涨和调整,现在猪价仍然相对较高,养殖利润较为可观,但是部分养殖户担心猪周期的到来,生猪出栏价格出现下跌,因而养殖户补栏相对理性,没有盲目进行补栏。目前仔猪价格偏高,如果采取购买仔猪饲养,利润空间较小,甚至出现负利润情况,为了达到节省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的目的,自繁自养成为了当前多数生猪养殖场的主要方式。廉江恒丰猪场反映,该养殖场总存栏量约2万余头,其中肉猪存栏量约3500头,占比约17.5%;能繁母猪2160头(经产2000头,后备160头),占比约10.8%;仔猪约14400头,占比约71.7%;月均出栏量约为3000头,今年以来猪群结构基本稳定。雷州绿科生猪养殖合作社(中规模)反映,该养殖场目前肉猪存栏量1400余头,经产母猪230头,后备母猪40头,30斤以下仔猪700头,近期猪群结构也基本稳定。

二、2017年以来生猪价格运行情况及后期预测

(一)生猪价格及养殖收益运行情况。在市场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今年1月份生猪出栏价格出现上涨,月平均出栏价格为8.85元/500g,春节过后消费需求减少,生猪出栏价格逐渐回落。春节后生猪价格持续下降,而玉米(1643, 3.00, 0.18%)价格却处于在较低的水平运行,使得均猪粮比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3月份月平均猪粮比为8.53:1,处于蓝色轻度上涨区域,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养殖户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惠州市调查问卷显示,调查户3月份出栏的生猪平均每头总成本(含仔猪成本、饲料成本、人工防疫等其他成本)在1600元左右,比2017年同期下降约10%的成本,特别是饲料成本,下降1-2成,而出栏猪每头收入约1900元,盈利在300元左右。

(二)2017年后期生猪价格趋势预测。从调查情况看,预计生猪出栏价格二季度不会出现2017年快速上涨的局面,可能在8元/500g左右震荡,下半年8、9月份可能出现最高点,最高可能在9元/500g左右。主要依据:一是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7年2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627万头,环比下跌0.5%,同比下跌1.6%,由于生猪的生产周期较长,能繁母猪持续的下跌,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生猪的供应,生猪供应偏紧的局面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二是广东省公布的《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生猪养殖场的搬迁和关闭,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广东生猪产能的恢复速度;三是养殖户看好10月份国庆、中秋的节日消费需求和四季度肉类消费旺季的生猪价格预期,从生猪的生产周期来看,养殖户在8-9月份可能会出现惜售的现象,生猪供应会有所减少,推动生猪出栏价格上涨;四是受我国玉米库存高、供应宽松的影响,饲料成本总体下降,减轻了养殖户的成本压力,使得养殖户的盈利空间扩大,利润普遍较高,压缩了生猪出栏价格的上涨空间。

三、禁养限养及环保政策对生猪市场的影响

2017年12月,广东公布了《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珠三角区域提前1年完成。据统计,至2017年8月,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已全部划定了禁养区,关闭和搬迁养猪场约2.5万个,涉及存栏量315万头。江门市在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理禁养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其中开平市纳入禁养区清理关闭的养殖场共1665家,目前已签订拆除或关闭协议1588家,已全面完成拆除或关闭1529家;肇庆市截止至2017年3月23日,禁养区内应清理畜禽养殖场总数为1007家,已关闭或搬迁生猪养殖场925家,涉及受影响搬迁或处理的生猪约54.3万头;湛江市2017年共清理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户)1328家,涉及生猪7.99万头;惠州市2017年共清理关闭禁养区养猪场2103家,涉及生猪45.96万头,2017年共清理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563家,涉及生猪8.76万头,实现禁养区零养殖。

在环保政策的压力下,生猪养殖业持续调整,主要影响有:一是搬迁或关闭禁养区内的生猪养殖场,在短期内,减少了肉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影响生猪的供应;二是在禁养限养区内的部分小规模及散养户等产能低下或环评没达标的养殖场陆续被淘汰,有利于生猪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三是环保压力的增加,促使养殖场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提高了生猪的养殖成本,同时增加了新建养殖场的成本,提高进入生猪养殖行业门槛,使得行业外资本更加理性地投资生猪养殖行业,有利于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猪养殖用地比较困难。规模化生猪养殖对土地需求较高,对环境影响明显,由于环评压力越来越大,对养殖场选址及污染物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地政府要求养殖场往远离水源及村庄地区转移,在部分村庄地区由于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全体村民同意,少数村民持有不同意见则难以实施,造成养殖场选地用地比较困难。

(二)生猪保险机制有待完善。虽然养殖户都有意愿参与生猪保险,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但由于肉猪保险政策目前还不够完善,养殖户普遍认为投保目前的肉猪保险不划算,因而投保意愿不强。

(三)猪周期导致养殖户信心不足。生猪散养户占生猪养殖总量比重仍然较大,由于缺乏准确的行情信息,容易出现价高加快补栏,价低集中出栏现象,造成生猪价格大幅波动。虽然目前生猪养殖利润仍然可观,由于养殖户防范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对补栏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四)屠宰行业布局和结构不太合理。部分屠宰企业设置规划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生猪定点屠宰场主要在城区及县区中心附近,边远地区屠宰点分布较少,而冷链配送设备相对落后,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五、意见建议

(一)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绿色养猪模式。政府可通过各项政策支持鼓励循环经济绿色养殖生猪模式,使养殖场通过合理规划,将粪便、废水等进行综合循环利用,在生猪生产中有机结合养猪业、种植业以及其它养殖业,在生猪生产过程中贯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和谐统一,不仅有利于消除消费者对生猪食品安全的顾虑,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生猪养殖产生的粪便、废水等污染问题,同时也节约了资源,实现养猪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生猪养殖业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继续发挥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场的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畜牧业。鼓励规模养殖场户与大中型超市、屠宰加工企业建立直接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经营效益。

(三)合理规划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用地。生猪规模化养殖是生猪生产的发展趋势,生猪养殖用地一直都是养殖户关心的问题。政府应在考虑环保、交通运输及生态等方面基础上,合理规划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用地,并指导和规范养殖场建立相应的环保标准设施,努力将生猪养殖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健全生猪市场信息体系,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生猪生产、价格等数据信息的,改变信息服务对上不对下的局面,强化面向生产者特别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信息服务。通过引导生产的先行指标,提前预警市场风险,促进生产稳定发展。加强以生产信息为核心的生猪信息采集体系建设,从生产源头掌握生猪生产动态,兼顾饲料生产与价格、生猪疫情、屠宰情况、猪肉价格、进出口等方面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五)强化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做好生猪防疫宣传和指导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特别是对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指导各生猪养殖户做好养殖场卫生和疫苗接种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户养殖风险。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猪养殖保险机制。生猪养殖保险是保障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的重要举措。生猪养殖保险要调动养殖户投保积极性,降低生猪养殖风险,就要合理评估生猪养殖死亡率的因素,确保在风险发生时期养殖户不至于大面积亏损,同时也要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保证保险企业的利益。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生猪养殖保险的落地生根。

山东省生猪市场情况调查报告

近期山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组织潍坊、烟台、聊城、泰安等4市8县20家养殖场17家屠宰加工企业就生猪生产、市场等情况作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以来生猪存栏量、成交价格、养殖效益呈现三降特征。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生猪存栏下降。与全国情况相同,年初以来山东省生猪、母猪存栏量均呈降势,调查20家养殖场生猪存栏21748头,分别较年初和上年同期减少9.5%和4.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140头,较年初和上年同期下降1.8%和2.2%。从猪群结构看,全省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5%以上,养猪大市烟台规模养殖户比例(年出栏500头及以上)约占80%,基本实现规模养殖。泰安、聊城等地反映,养殖户补栏意愿不强。如东平天蓬养猪有限公司今年共淘汰母猪200头左右,补栏100头左右。

(二)生猪价格高位回落。山东省价格监测中心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年初以来猪价呈前强后弱运行态势:1月份猪价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涨势,月度均价为8.83元,较上月和上年10月份上涨6.0%和11.3%。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4.1%。2月初起连续8周回落,3月23日降至7.74元,累计降幅为13.1%。4月份上半月猪价降势趋缓,4月13日为7.73元,分别较上周和上月同期下降0.7%和1.0%。

(三)养殖效益明显低于上年。受春节后猪价持续回落影响,养殖户收益低于上年。按照调查日生猪存栏均价7.69元测算,每出栏一头生猪盈利389.72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14.95元,降幅达51.6%。调查肥城银宝生猪养殖场,目前出栏的生猪平均每头盈利300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00元,降幅达57.1%。

生猪价格下降主要因前期压栏生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偏紧状况有所缓解。一是从市场周期看,自从2017年5月后强势回升,目前正处于猪价的回落期;从一年小周期分析,春节后3-4月份属于年内猪价低位运行期。二是春节前价位较高,养殖户压栏,春节过后猪价回落,养殖户加快出栏,导致生猪供应阶段性放大。三是进口猪肉冲击。2017年全国猪肉进口量162万吨,同比增加108%,进口猪肉低于国内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形成带来影响。

根据调查分析,在生猪存栏量难以短期恢复,禁养限养等环保政策影响程度逐步加大,存栏结构趋于合理的背景下,预计后期猪价将保持高位,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从调查情况看,调查户认为生猪价格在目前的价位维持小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大。有效调查17家养殖户,有10家认为下半年价格将趋于平稳。天气、疫情、成本等变化均对猪价影响较大,应密切关注。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禁养限养及环保政策影响渐显,中小养殖户经营难度增大。从调查情况看,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规模养殖场影响程度尚不明显,但对小型养猪场、散养户成本影响较大。据肥城光顺养猪场罗场长介绍,今年生猪存栏量为110头,同比减少15.4%,该场去年仅环保投入达15万左右,给小型养殖户增加了一定压力。

(二)供需双方博弈,部分屠宰加工企业压价,收购量降幅较大。在猪价下行的背景下,养殖户惜售观望,压栏现象较为普遍。如临淄区梧台养殖合作社付经理反映,该区多数养殖场生猪存栏体重基本都在每头230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0-250斤。另一方面,屠宰加工企业收购积极性不高,压价心理较重。调查11家企业3月份收购量为7.88万头,较1月份下降27.8%。肥城银宝食品有限公司收购量较1月份降幅超4成。

(三)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制约行业健康发展。调查中发现,养殖户贷款取得较难。银行规定,养殖场地、活体不能作为抵押物,部分银行要求必须出具公务员担保书。融资成本高,多数年利率在15%左右。生猪养殖周期长,资金使用规模大,一旦资金链短缺,经营就难以为继。同时,养殖环节在市场购销和议价等方面中处于从属地位,猪到斤称必须卖,没有谈价余地,养殖户具有补栏靠感觉、盈利靠撞大运的赌博式心理,不利于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相关建议

(一)提高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是统筹生猪生产和环境保护,满足规模养殖用地需求,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在生产发展中同时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二是支持良种繁育、养殖园区和屠宰加工等基地建设,鼓励退院进区和订单生产等现代经营模式,实现养殖、屠宰、销售无缝隙对接,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发展机制。三是着力发挥各级养殖协会作用,提高养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价格话语权,保护养殖积极性。

第3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吃的安全,食的放心是人们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商家及政府部门对百姓健康的最低保证。

随着我国经济的极速发展,食品确实越来越多样化、充足化、新鲜化、美观化。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心理也是越发的加大。

记得上大学时有一位教授说过这样一个真实事例:他的两个法学博士同学移民去了加拿大,一个在超市从事搬运工工作,另外一个在幼儿园当老师。同学们非常不解,便问:为什么不在中国要移民加拿大呢?教授回答:他那同学说得是因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想想看,中国的食品有几样是安全的?看看我们现在吃的猪肉,食品添加剂太多,三个来月就能长到两百多斤,吃排骨现在连骨头都不用吐了。前不久媒体不还说咱们国家60%的猪肉都添加了瘦肉精吗?……

是啊,吃肉都不用吐骨头了,原本一两年生长期的猪现在也就两三个月就能长到两百多斤,这又是何其的夸张。笔者也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农村出来的,记得当年家里养猪时能养到两百斤至少也得养上一年半之久,而如今,笔者虽然生活在大都市,吃的东西却远不如八九十年代。这不是人们生活水平的倒退又是什么呢?

记得上小学时,课文里面就有一则“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然而孩子们是代代学,而一旦长大后却为了各自的私利,重复着“拔苗助长”,而且越发的不可收拾,在坑害别人的同时,却也在坑害着自己及家人。因为食品安全不仅关乎着个类食品、个类人群,而是关乎着各类食品及全民安全,这是关乎全体国人生命及健康的大事。

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毒大米、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最近,因“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又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头浪尖。食品安全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劣影响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据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失、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食品流通检测及环保体系仍不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据调查,全国5万多家食品零售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不足1%;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此外,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部门的检测工作缺少协调,检测力量缺乏整合,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这无不与政府质监部门存在直接的联系。

笔者也在想:为什么成立一个企业时,去收税(费)的部门怎么就那么多?什么卫生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城管部门、环保部门等等,只要能占得上边的、管得着的,吃、喝、玩、拿、卡那可是样样精通,跟企业都快成一家子了,又如何去查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之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问题就出在政府的监督不力,处罚不力,企业责任当是其次。如果政府管好了自己的人,个个都严格执法,又有哪个食品生产商敢这么猖獗?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中国的食品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这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焦点。因为它关系着百姓的生命健康,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同胞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着我们的下一代们,也为着我们自己。政府的大员们,利用好你们手中的权力吧!为着你们的仕途,也为着你们自己的家人!

第4篇

市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是市委、市政府在原市林业局、市园林管理局基础上于2006年合并而成。五年来对口帮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成都市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抓好扶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村对口帮扶工作的意见》(成扶发[2002]5号文件)精神,按照市扶贫办安排,我们分别负责了邛崃市油榨乡川王村、邛崃市火井镇兴福村和彭州市桂花镇高峰村的对口帮扶工作。帮助作好扶贫开发规划,帮助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了经济和增加了农民收入,帮助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帮助了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通过帮扶,3个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治安状况改观了,村容村貌整洁了,社会文明和谐,年年完成人均经济增长的目标任务,受到帮扶村党员干部群众的赞扬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

局党组和全系统干部职工对帮扶工作重视,局党组将对口帮扶工作列为局各年度专项目标任务,分工局党组成员、局领导主抓帮扶工作,落实机关具体处室抓帮扶工作。我局对帮扶单位邛崃市油榨乡川王村、邛崃市火井镇兴福村和彭州市桂花镇高峰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深入考察和认真研究。局党组书记、局长率领局班子先后58次带领局机关和相关处室及基层相关单位的领导共310余人次深入3个村,与该村领导共商帮扶发展计划,同村民一起探讨脱贫致富的办法等,为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帮扶措施有力

我局专门成立了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帮扶工作组织。每年初,局党组班子带领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到各村开展调研,访贫问苦活动,与该市的乡、村两级领导共同研究,进一步修订了帮扶工作措施,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制定了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林竹产业发展等措施,即可行又见效快。

三、帮扶五年对3个村实施项目和资金投入多

1、修建村级水泥公路和架桥。一是我局投入资金250000元,为川王村新修建一条3.5公里村级水泥公路,从此改变了该村不通公路的历史;二是支持兴福村改造修建了村级道路;三是我局投入资金15000元为兴福村二组修桥一座。

2、发展种植林竹产业。一是指导帮助3个村种巨桉共310亩;二是实施3600亩老化退化慈竹林改造建设竹源基地。兴福村、川王村、高峰村有低产慈竹林10000多亩,绝大多数为年产竹材0.8吨/亩的低效林,为此,我们先后投入资金共560000余元,开展了大规模慈竹扶壮工程,通过扶壮对比,当地干部群众看到了明显差异,扶壮后可以提高单产400公斤,亩均增收150元;三是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四是开展培训技术指导(共310人次)。

3、帮助发展养殖业。一是发展12户养猪大户,每年每户出栏生猪100头;二是发展养羊大户;三是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共26人次)。

4、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已建设了农用沼气池5口,现在使用正常,群众反映良好。

5、帮助指导3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一是新建川王村党支部、村委会活动中心,我局发动全局党员干部职工捐款50000元修建;二是为川王村党支部活动室购置了大彩电和VCD等设备,该村还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经常开展卡拉OK比赛和文艺演出;三是投资50000元为兴福村党支部活动室进行了改造。

6、积极开展捐赠活动。一是我局先后发动团员青年为川王村和兴福村捐科普等图书共2000余册;二是为川王村修路捐款4850元;三是为川王村捐衣服、棉被共250件(床);四是为川王村5名家庭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学费600元的支持(成都动物园);五是每年春节局领导都到帮扶村进行慰问送温暖,送去大米、面粉、腊肉、香肠和现金等。

7、文明新村建设取得成效。

四、帮扶工作的建议

1、对全市贫困村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出贫困的根本原因。分为二步走,第一步:由各区(市)县组成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送市扶贫办。第二步:市扶贫办根据上报情况,在分别到各区(市)县、村进行核查情况,最后列出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村。

2、对贫困村进行发展项目的统一规划。

3、对贫困村的发展主要是当地党委政府和各村的能人来抓。

4、市级部门主要是帮助指导和引导,教育贫困村干部党员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第5篇

农村信用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加大,新时期的“三农”状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工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农村信用社怎样适时调整支农思路?带着这些问题,20__年1月11——14日,__主任和县信用联社主任__率领相关部门同志,对__镇20__年度支农资金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结果发现,新时期“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型转变,农民致富的心态和门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资金需求由温饱期的“小打小闹”向小康社会的“规模型”转变,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需求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一、信用社基本情况

__镇座落于__市西郊,交通发达,经济活跃,是全县经济文化重镇。全镇辖21个村(场),三个居委会,居民总户数11908户,总人口51561人,其中农村居民7482户,21630人,稻田面积28167亩,20__年人平纯收入3500元。近年来,在信用社的支持下,__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良种猪、湘黄鸡、农产品加工和瓜果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民营经济和教育已形成地方特色,财税收入占全县的七分之一。

__信用社有营业网点5个,员工29人,其中信贷员7人(含代办员1人)。20__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697万元,本年增加100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113万元,全年累放贷款5317万元,累收4753万元,净放563万元,贷占存比例66.4。其中不良贷款余额2576万元,本年压缩346万元,年末不良贷款占比50.4,较年初下降13.6个百分点。财务总收入319万元,其中利息收入279万元。贷款收息率5.5,总支出269万元,实现利润50.3万元,较上年增盈33万元,信用社通过调整经营思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有效地促进了本地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和信用社增效的三赢目标,信用社已实实在在地成为支农的主力军。

二、农户资金需求状况

调查人员分成两个组与__镇党委主要领导和松山、神山、龙唤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并抽样对上述三个村30户农户和__镇不同类型的10个民营企业进行了资金摸底测算和征求对信用社支农服务的意见。

据对松山、神山、龙唤三个不同类型的30户农户和44镇10户民营业主的资金摸底测算,全镇农户种、养、加和民营经济尚有资金缺口2900万元。从数额上看,其需求分布状况是:一般农户备耕资金需求1400万元,占48.3,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种养加大户贷款需求分别为1400万元和8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需求500万元,占17.2,个体私营经济贷款需求600万元,占20.7,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行业各需求200万元,分别占6.9。从时间和行业上看,一般农户20__年1—5月需求资金的有3000户,金额900万元,分别占总农户和总需求的40.1和31。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的有200户,金额250万元,种养加大户需求的有700户,金额500万元,其他经济类的有300户,金额150万元。粮食生产需求250万元,公司加农户模式养鸡需求50万元,良种猪生产需求550万元,瓜菜生产和农机具需求50万元。

从资金需求状况分析,资金缺口最大的主要是农村的种养大户和规模民营企业。如松山村9个村民小组295户,有236户从事规模养猪,其中200户需求贷款达200万元,占该村农户的67.8/,占全镇总需求的6.9。被调查的3个村共需借贷的有650户,需求面39,需贷款金额399万元,其种粮只需24.8万元,占需求量6.2,规模种养共需331.2万元,占需求量83。10个被调查的民营企业主共需资金1697万元,其需求量占58.5。

三、信贷资金需求的新特点

本次从座谈和农户走访采集的信息表明,__镇20__年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呈现“四多四少”的新特点,其表现为: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增多,粮食生产资金需求减少。按调查测算全镇信贷资金总需求2900万元,其中粮食生产所需信贷资金仅250万

元,户平334元,而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种养贷款就达500万元,分别占需求总量的8.6和17.2。特别以松山村为龙头的良种猪养殖所需资金达450万元以上。2、种养加大户资金需求增多,松散型经营户资金需求减少。44镇近几年来,良种猪生产发展速度逾来逾快,20__年出栏8万头,20__年预计达10万头以上。特别是随着广西桂林巨东勤业养鸡公司落户44,“公司 农户”新兴产业模式正在被广大农户接受,农民养鸡积极性空前高涨,预计全年可出棚肉鸡100万羽以上,所需信贷资金将成倍增加。而传统单一的农业户除少数因小孩上学、建房和其他特殊因素尚需小量贷款外,大部分农户资金均能做到自给。

3、民营经济资金需求增多,作坊式经营户资金需求减少,44镇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化工、饲料及农产品加工、建材、交通运输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临街经商户仅门面就达1000间左右,大部分小型零售和家庭经商户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已基本能自己调节资金,信贷资金需求较少,即使需要,一般也是季节性的如春节临时增加仓储所需,随着乡镇企业、国营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和规模民营户的不断崛起,民营经济大户的资金需求十分旺盛。从被调查的不同类型的10户分析,这些户20__计划实现产值2.5亿元,全年共需投入流动资金3510万元,向信用社申请贷款1697万元。如黄华成的雁泰饲料厂,集饲料生产、养猪和贩猪为一体,现拥有年产8000吨猪饲料加工生产线一条,年出栏20__头的现代化猪场一座,并在广东建立了稳固的牲猪销售网络,计划年销良种猪3.6万头。三项可创值5800万元,利润55万元,该户向信用社申请贷款40万元。

4、教育、科技型新兴产业资金需求增多,传统型产业资金需求减少。44镇目前已大步跨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一般传统产业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弱,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逾来逾旺。44镇内有大中专院校、重点中小学校多处,各类在校寄宿学生近万人,已成为本地一项产业。镇党政领导要求信用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促进教育产业的稳定发展来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繁荣。加速富民强镇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规模种养业的飞速发展,农村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龙唤村的精品瓜果协会、松山村的养猪协会、桂林巨东勤业养鸡公司落户44,连接了协会、公司与农户产业链条,更紧密型的产供销关系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腾飞的翅膀。这些新兴的组织在带动新一轮产业格局形成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更大需求。

从本次座谈和调查中发现,党政领导和农户在对信用社过去服务“三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信用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办法,因户制宜,增大规模种养农户的授信贷额度,短期贷款额度扩大到5万元以内,进一步简化农户担保手续,解决担保难的矛盾;二是迅速改善信用社的服务设施,开通汇兑结算网络,实行电脑通存通兑,增强信用社吸纳资金和核心竞争的能力,方便客户异地存取;三是信用社要跳出传统支农圈子,从服务大农业的视角在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大对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和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四、信用社的支农思路和资金安排

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和旺盛的信贷资金需求趋向,20__年信用社支农的基本思路是:

1、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农户增产增收的重点项目实行“四优先”。即优先支持粮食生产,优先支持规模种养加大户,优先支持“三有”(有市场、有效益、有偿还能力)民营企业,优先支持科技型新兴产业。对面上一般农户的传统产业在贷款证核定的额度内随到随办。

第6篇

张浩吉/ 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猪瘟(Hog Cholera,HC 或ClassicalSwineFever,CSF)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之一的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或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病,是严重危害国内外养猪业的最主要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国际兽疫局(OIE) 将CSF 列为A 类16 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近些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典型猪瘟的大流行得到较好控制之后,慢性猪瘟、温和型、繁殖障碍型和亚临床型猪瘟在许多地区的规模化猪场时有发生,其症状也容易与其他猪病混淆。尤其是由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持续带毒猪成为了猪场主要的传染源,为猪瘟和其它疾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猪瘟防控与净化的技术要点。

一、猪瘟流行的历史与危害性

猪瘟历史悠久,1833 年首先出现于美国的俄亥俄州,1903 年证明病原体是病毒。该病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养猪国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在2000 年至2012 年的猪瘟(CSF) 在全球的流行报告显示,CSF 主要在中南美洲、亚洲和欧洲三大区域流行,全球CSF 的流行情况较稳定。但从2005 年开始有报道在非洲南部CSF也多次发生。

猪瘟在我国何时开始流行没有明确记载,据1935 年的猪瘟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猪瘟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解放初期猪瘟仍然广泛流行于我国农村。我国于1954 年由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出的猪瘟兔化弱毒(Hog cholera lapinized virus,HCLV) 疫苗被公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活疫苗,具备免疫原性强、遗传性稳定、无残余毒力、对怀孕猪和乳猪安全等特点,为成功控制我国猪瘟大规模流行以及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猪瘟的根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我国农业部《兽医公报》中猪瘟疫情数据,汇总2001 年1 月到2010 年12 月10 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猪瘟月新发生次数,统计发现在此期间猪瘟共发生6 052次、163 年次和1 181 月次。根据猪瘟发病月次和发病次数地理分布,可将我国猪瘟分为3 个主要地区:猪瘟无疫区、猪瘟疫情稳定区和猪瘟重灾区。其中以北方几个省份为猪瘟无疫区,共有5 个省;中东部和西部为猪瘟疫情稳定区,这个地区猪瘟发生较少,且在2009-2010年期间几乎无猪瘟发生;以南部沿海省份为猪瘟重灾区,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最为严重。目前我国的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7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60%,是生猪生产、饲养与消费大国,猪瘟等动物疫病一直是阻碍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元。

二、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CSFV 是一种RNA 病毒,属黄病毒科、癍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CSFV 目前一个血清型,但不同病毒株之间存在着抗原性的差异。强毒株引起急性、致死性感染;中等毒力株引起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以死亡或康复告终;低毒株引起温和型和无症状持续性感染,以繁殖障碍,胚胎和仔猪受害为特征。CSFV可在猪的肾、淋巴结、白细胞、骨髓、细胞内培养生长,不引起细胞病变。病毒对干燥及腐败较为敏感,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强,78℃ l h 才可致死,低温也能长期保持病毒活力,如在冰冻猪肉内能生存几星期至几个月。CSFV 对2% NaOH、氯制剂和复合醛等消毒药敏感。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猪或带毒猪通过口、鼻、泪腺分泌物、尿液、粪便排毒。慢性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研究证实,CSFV 低毒力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可使母猪持续带毒500 d 以上,这些持续带毒猪的存在,形成了猪瘟常发地区和猪瘟常发猪场,成为猪群中CSFV 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根源。持续带毒母猪所产仔猪CSFV 的带毒阳性率达50% ~ 100%,多为死胎或产弱仔。带毒种公猪通过可将病毒传播给母猪造成胎儿感染。经胎盘感染CSFV 的仔猪,可导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即使通过吃初乳和猪瘟疫苗接种也不能使带毒仔猪产生免疫保护力。

国际上将CSFV 分为3 个基因群(I 群、II 群和III 群),10 个基因亚群(1.1、1.2、1.3、2.1、2.2、2.3、3.1、3.2、3.3 和3.4)。近年来,国内对CSFV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CSFV 基因型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单位经对1979-2008 年间我国近60 个地区猪场获得的400 多份CSFV 样品的基因序列测定比较发现,目前我国流行的CSFV 基因型主要为基因II 群,占74.66%,基因I 群只占25.34%。王琴等采用CSFV 强弱毒鉴别MAb 通过ELISA方法对我国流行的29 株分离株进行抗原反应性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弱毒株的Mab 除3 株为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而这些分离株可以被强毒MAb 分为强反应和弱反应两组,显示我国猪瘟病毒的流行毒株的抗原性有一定差异。而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为基因I 群,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培养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目前我国流行的所有基因型猪瘟野毒均能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

三、当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特点

( 一)流行范围广,但流行规模小,呈散发流行

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的流行范围更广。虽然流行的范围广,但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 二)猪发病日龄趋小,亚临床型持续感染现象严重

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79% 的CSF 发病猪群多在90 日龄以下,特别是2 ~ 10 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 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成年猪(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症状不明显,但CSFV 持续感染严重。猪发生持续性感染后,CSFV 可在猪体内存活数月甚至终生,可持续向外排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是引起CSF 流行最不易被发现和最危险的传染源。

亚临床型无症状的持续感染现象多发生于仔猪,母猪感染也可表现亚临床型,但在母猪会进一步发展为繁殖障碍型。剖检亚临床型病者,一般无明显的病变,常见的是胸腺萎缩和淋巴结肿大。

( 三)非典型猪瘟是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CSF 在流行过程中毒力发生变化,低毒力的CSFV 进入猪体内,导致了非典型性的温和型猪瘟的出现,发病猪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病死率比CSF 低,且多呈散发或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速度缓慢。

这种非典型的温和型在大、小猪均可发病,但以乳猪为多。本病特点是病势缓慢,病性温和,病变局限,病程延长。病猪表现鼻干、口渴、减食、尿黄、消瘦、体温升高。病猪长期便秘,粪如干球状,常混有血液、粘液或白色脱落的假膜,个别病例于后期出现下痢。部份病猪于四肢下部及腹下呈现淤血紫斑。中、大猪多能自愈,病死率低;但幼龄乳猪有较高的病死率,约30%~ 50%。

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的病变是扁桃体有坏死或溃疡。胃底区常有片状充血、出血。回盲瓣附近可见溃疡雏形,病久者演变为钮扣状溃疡。胆囊肿胀,胆汁浓稠,粘膜充血、出血或溃疡。脾脏常见边缘出血性梗塞。部份病例的肾脏、膀胱也呈现出血点。小猪常见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出现黄色轻度钙化线。

( 四)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繁殖障碍型)危害严重

带毒母猪综合征是指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CSFV 后引起的潜伏性感染,带毒母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CSFV 能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母猪不或不孕等。垂直传播率高达45% ~ 100%,产下的仔猪貌似健康,实际上仔猪将长期带毒。带毒仔猪无论是吃初乳还是进行疫苗免疫,体内的CSFV 均无法消除,且仔猪易发病死亡或免疫失败。仔猪体内的病毒长期存在并不断向外界排毒,造成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在规模化猪场反复交替进行,可致CSFV 在猪场内恶性循环,即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母猪一胎盘垂直感染一母猪繁殖障碍一仔猪带毒—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后备母猪一无临床症状的持续感染带毒母猪,这种带毒现象是导致我国CSF 长期持续存在和散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 五)混合感染现象严重

临床上,猪瘟与其它病毒病、细菌病等混合感染的现象较为普遍。如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PCV-2)、猪流感病毒(SIV) 等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尤其近几年饲料霉变的影响,诱导猪瘟免疫抑制,导致猪瘟散发;猪瘟与链球菌、沙门氏菌病、猪肺疫等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因此混合感染是导致猪群发病严重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在控制猪瘟时要注意对并发病的预防和控制。

四、造成猪瘟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对猪瘟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CSF 疫苗强制免疫政策,大部分地区的猪场均进行了猪瘟计划免疫,但仍然有一些地区或有些人对猪瘟的防控不够重视,对猪瘟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认为没有大规模流行就万事大吉了,思想松懈,防疫措施执行不到位,饲养管理理念跟不上,导致猪瘟在某些地区或某些猪场时有发生。

( 二)疫苗质量不高或运输保存不当

目前市场上的猪瘟疫苗种类多,疫苗质量参差不齐、注射剂量不足或运输保存不当都可以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不同的疫苗生产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疫苗质量也有很大不同。根据疫苗病毒含量,决定免疫剂量,一般普通细胞苗都需要加倍到4 ~ 6 倍免疫,成兔脾淋苗需要2 头份,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使用1 头份。

疫苗运输和保存对疫苗品质影响很大,猪瘟弱毒疫苗需要在-15℃条件下保存、运输,并严禁反复冻融。猪瘟疫苗-1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 年;0℃~ 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6 个月;8℃~ 2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0 d。保存使用过程中条件不合格都会影响疫苗效果。

( 三)免疫程序不合理

疫苗免疫比较混乱,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导致猪瘟免疫效果不好。在生产实践中,猪瘟的免疫必须依据猪体的抗体变化规律实施免疫,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和猪体持续带毒情况都会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但实际上很多养猪企业并没有认真的考虑这些因素,盲目制定免疫程序。

( 四)猪瘟低毒力毒株的持续感染在国内很多猪场的种猪群中,母猪带毒但不表现症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有些猪群的带毒比例很高,甚至达到了30%。这些带毒母猪外表正常,但是猪瘟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仔猪,导致带毒母猪生下的仔猪带毒率高达100%。因此,带毒母猪生下的仔猪由于在胎盘内接触猪瘟野毒,从而对猪瘟病毒产生先天性免疫耐受。此类仔猪免疫疫苗后不能产生有效的猪瘟抗体,甚至会因为免疫猪瘟造成应激而发生其他疾病。国外试验也证实,先使猪感染野毒,在1、2 和4 d 后再免疫C 株疫苗,不能起到任何的保护作用。因此,要想控制好猪瘟必须先从种猪着手,要密切监测种猪群的带毒情况。

( 五)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PCV-2) 等病毒的感染或霉菌毒素中毒,都可以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造成猪瘟免疫水平低下。PRRSV 所引起的最显著病理变化是严重损伤肺泡巨噬细胞,造成其大量破坏,并伴有循环淋巴细胞及黏膜纤毛清除系统的破坏,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造成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S.Suradhat 等试验证实感染PRRSV 后免疫猪瘟疫苗,不能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而未感染PRRSV的对照猪则可以抵抗。当发生多病原的同时感染,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应答能力势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

五、猪瘟净化技术

近些年来,猪瘟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呈现复发的趋势,一些宣布已消灭猪瘟的国家( 如法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又见猪瘟复发的报道。并且猪瘟的流行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地区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并现,且免疫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新的流行形式给全世界养猪业带来了新的威胁。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养殖水平和养殖模式不同,尤其在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猪瘟的防控与净化面临巨大的挑战。

猪瘟净化方案的成功实施和净化结果的维持是建立在:(1) 敏感、特异的猪瘟检测方法;(2) 稳定、高效的猪瘟疫苗和合理的免疫程序;(3)切实可行且长期坚持的卫生防疫制度和规范的饲养管理体系。

( 一)猪瘟检测方法

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分为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两大类。抗体检测是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简称ELISA) 以其操作简便、敏感、检测样本量大等优点成为最主要手抗体检测方法。目前使用的抗体间接ELISA 方法和抗体阻断ELISA 检测方法,适用于田间大规模免疫抗体水平普查,商品猪场免疫效果评价和不同免疫水平猪群的分群。其它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等。

抗原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荧光试验(FA) 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荧光试验是最常用的猪瘟抗原检测方法,用脾、肾、淋巴结、扁桃体制备冰冻切片或抹片,经荧光抗体染色后检测抗原,该方法的首选病料是扁桃体,因为扁桃体是猪瘟病毒最早的增殖部位。RT-PCR 检测方法目前也已经广泛用于猪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包括常规RT-PCR、套式RT-PCR、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RTPCR)。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军事兽医研究所研制的通用荧光RT-PCR试剂盒,为非典型、温和型及持续感染CSFV 的检测提供一个快速、敏感、准确的方法,是适用于种猪净化的可靠手段。另据报道,套式RT-PCR( 巢式PCR),其敏感性比普通RT-PCR 高出100 倍,而且特异性很高,应用前景广阔。

( 二)猪瘟疫苗和免疫程序1. 猪瘟疫苗。

现有国内市场上主要有三种猪瘟弱毒疫苗,即猪瘟牛原代细胞疫苗(原代细胞苗)、猪瘟兔脾淋组织疫苗(脾淋组织苗)和猪瘟猪传代细胞苗(传代细胞苗)。三类疫苗使用的猪瘟疫苗种毒均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C 株,该疫苗免疫接种猪可完全有效地抵抗各种我国流行的不同基因亚群猪瘟野毒株的攻击。三类疫苗区别主要在种毒的培养繁殖系统上,成兔脾淋苗使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增殖猪瘟疫苗种毒;牛细胞苗使用犊牛细胞增殖;而猪瘟传代细胞苗使用猪源传代细胞系增殖。

猪瘟疫苗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不过关和疫苗生产的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导致猪瘟细胞疫苗病毒滴度不高和BVDV(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猪瘟疫苗质量标准相比,我国猪瘟疫苗原有质量标准只有欧盟标准的约1/4。因此,疫苗品质是有效预防控制猪瘟的关键,要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相对稳定的产品。

2. 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与猪群的带毒情况、疫苗种类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种猪群作为免疫重点,通过监测种猪体内抗体的变化,当抗体保护率水平在70% 以下时,种猪群进行免疫;仔猪通过初乳获得了母源抗体,母源抗体在早期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通过仔猪体内母源抗体的监测确定首免日龄,按照同样的原则制定二免、三免时间。参考的免疫程序:猪瘟阴性场:公母猪按一年三次普免猪瘟疫苗2 头份/头;仔猪在21 日龄接种猪瘟疫苗1头份/ 头,随后在60、100 日龄分别接种猪瘟疫苗1.5 头份/ 头。猪瘟阳性场:公母猪按一年三次普免猪瘟疫苗2 头份/ 头;新生仔猪零时免疫猪瘟苗1 头份/ 头,随后在60、100 日龄分别接种猪瘟疫苗1.5头份/ 头。

( 三)猪瘟净化方案

1. 净化方法。

(1) 检测淘汰法:即反复多次对全场种猪群逐头进行检测,淘汰阳性猪只,再引进阴性后备种猪扩群,是目前猪场最常用的净化方法。该方法对检测手段要求高,必须对健康状态下低带毒量猪敏感性高。

(2) 后代隔离法:仔猪提早断奶,然后将仔猪转移到“无特定病原的清洁区”内,进行人工饲养。该方法可阻止多种传染因子的传播,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净化,但对饲养管理要求高。目前,也有猪场在新场建设时采用该方法建立健康繁殖群体,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具体净化方案。

(1) 种猪场净化标准:以种猪场为单位,连续2 年无临床病例,免疫抗体合格率多85%; 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 年以上无阳性。

(2) 种猪场净化技术路线:按照“检测淘汰/ 分群免疫检测淘汰净化”的程序,采取对野毒感染猪群进行扑杀或淘汰,对假定阴性猪群实施高密度免疫,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实施猪瘟净化。

(3) 净化检测方法:病原检测可用免疫荧光试验或RT-PCR,该方法适用于扁桃体和血清样品的检测。抗体检测可用ELISA,如用IDEXX的ELISA 试剂盒检测猪瘟抗体,阻断率低于50% 的种猪用猪瘟疫苗补充免疫一次,在免疫后6 ~ 8 周再次采样进行检测,所有抗体水平达到阻断率50% 以上的种猪保留,抗体水平在补免后仍未达到理想抗体标准则淘汰。

(4) 净化步骤:建议在种猪群猪瘟病毒感染率<10% 的条件下实施净化。

①首次检测:对核心群、后备群所有种猪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后备群转为生产群前再次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病原学检测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者留作种用。

②扑杀/ 隔离、免疫:病原检测阳性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病原检测阴性、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多85% 的猪群,个体免疫抗体合格的猪留作种用,隔离个体免疫不合格的猪并进行加强免疫。对病原检测阴性、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85% 的猪群,全群加强免疫一次。

③二次检测:间隔3 个月再次对核心群、后备种猪群以及免疫后的隔离种猪群进行病原和免疫抗体检测。病原学检测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的猪可留作种用。

④扑杀/ 淘汰:二次检测病原学阳性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病原学检测阴性但连续2 次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猪进行淘汰。⑤再次检测:对连续2 次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猪,每6 个月进行一次抽检,每次每群抽检数量30 ~ 60 头;不足30 头者全部检测。凡出现病原学阳性个体者对全群进行普检,并扑杀阳性猪;凡病原检测阴性的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的猪继续留作种用,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猪参照②“扑杀/ 隔离、免疫”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置。

⑥结果判定:连续2 次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免疫抗体合格率多85%,该猪群为净化猪群;否则按照净化步骤循环进行。每次样品的采集、检测、阳性猪的处理均应在10 天内完成。

(5) 净化效果的维持:

①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全面做好清洁和消毒;实行人员进出控制隔离制度;规范饲养管理行为。

②免疫种猪场坚持免疫接种,严格遵循《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对猪群实施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③持续监测净化种猪群建立后,每6 个月进行一次病原和免疫效果监测,每次每群抽检30 ~ 60 头,不足30 头者全部检测,以持续维持净化猪群的健康状态。

第7篇

市洋河新区社会事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中兴村地处洋河镇区南部2公里,全村19个村民小组,1149户、5860人,现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3户、250人,低保户40户、93人。村有党员97人,13个党小组。全村面积7300亩,耕地6400亩,人均耕地1.3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外出务工近千人,2017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7200元左右。属区定经济薄弱村。

二、发展现状分析

现有基础

1.发展优势

一:农业基础比较好

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每户耕地5亩多,耕地土质好,水利沟渠基本畅通,发展高效农业有基础。

二:养殖前景比较好

土地资源丰富,农户储存小麦和玉米比较多,给养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现有养鸡、养羊、养猪、养牛专业户8家,养殖规模都不大,经济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导和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农业有一定规模

目前已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50亩大蒜专业户1家,种植350亩粮食专业户1家。

2.不足之处

一:为民服务能力较弱

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没有村民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村庄内部道路未达到庄庄通,高标准农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桥梁破损比较严重,部分排涝沟渠破损形成堵塞,影响农业生产。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积仍然是传统模式的小麦和玉米种植,产量效益不高。工业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个家具加工厂,规模不大,工人素质不高,机械设备陈旧。三产服务业零星敲打,仅有几家路边小超市,几家出售洋河小酒厂的散酒。

三、发展思路

洋河镇是中国闻名酒都,是宿迁市经济重镇,围绕洋河镇酒都重镇、生态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中兴村将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项目经济。

一是打造洋河镇区南部特色乡村示范点,围绕村庄、道路、桥梁、沟渠、绿化等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组规范管理水平。

二是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洋河全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规模养殖畜禽,引进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实行"网上直销",打造苏北传统农业特色幸福乡村。

四、具体举措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洋河新区"十三五"规划,对现有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加强土地流转,为专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种养殖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村庄布局,争取整理土地800亩,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承包土地,进行专业化种植、养殖,发展规模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

2、改善发展环境

大力解决中兴村到镇区的交通建设问题,积极向新区和镇汇报协调,利用新一轮村居布局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维修沟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发展环境,积极邀请企业落户中兴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禽绿色食品"网上直销"企业、木材加工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村民的教育培训

一是重点抓好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组织种养殖技术人员进农户、到田头,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新方法,让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试,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和畜禽规模养殖,而后再带动影响一批人。

二是是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开展农村社会学习型活动,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读书交流和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更新村民观念,使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农技培训讲坛常态化。

第8篇

今年1月8日正是农历腊月初八,李莹(化名)惦记着晚上要熬腊八粥、包饺子,一下班就特意赶到杭州市屏风街农贸市场买包饺子的白菜、猪肉。

“这里的肉菜可以通过条形码,追溯到哪个地方种植、哪家企业生产,感觉比家门口小贩卖的菜更放心。”李莹说,自从知道农贸市场卖的肉菜“可追溯”后,在家门口小摊买菜的次数越来越少。

李莹口中的“放心肉”、“放心菜”,源于商务部推出的一项食品安全工程——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下称“追溯体系”)。从2010年开始,商务部、财政部分4批支持全国50个城市开展试点,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而杭州作为首批试点城市,2013年3月已完成综合验收,率先实现了肉菜流通的可追溯。

“虽然不是每次都去查询,但可追溯本身就是一种安全保障。”李莹说,知道农贸市场的肉菜可追溯后,特意跟买菜的大姐要求“打一张追溯小票”。

与以往见到的打印小票不同,这一“身份证”上除了价格、重量等常规信息外,还多了一项:一个20位的追溯码。拿着追溯码,李莹找到了农贸市场中的查询机,查询机屏幕上显示着“肉菜追溯系统”,点击“进入”后,在对话框中输入追溯码,十几秒后,有关这棵白菜的农贸零售信息、农贸进场信息和种植信息就显示出来,从中可以了解到白菜的销售摊主、进货时间以及种植地等等信息。

李莹说,不会每次都真的去查询。“事实上,我所关心的也不是肉菜具体的生产厂家,而是生产、销售环节规范性为食品提供的安全保障。”

同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杭州,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施一年后,这种连接消费、流通、生产三环节的追溯链条就在首批试点的10个城市中逐步建立起来,全国3000多个流通节点实现了肉菜的可追溯,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发生的“健美猪”事件中,南京、成都、无锡等地正是通过追溯体系,实现了对问题生猪的快速溯源和问题产品的动态监控,有效防止了损失扩大。

对于肉菜追溯体系来说,源头追溯尤为关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的《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中对全国3000余家超市门店调查显示,近九成超市人员认为食品安全的关键在源头。报告指出,对超市而言,供应商的管理是最重要的,选择哪家供应商销售什么商品,直接决定超市的食品是否安全,“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超市抽检出来的”。

“食品安全的关键在源头。”所谓“源头”,一是指流通环节,二是指生产环节。

流通环节:肉比菜好控制

“您所购买的猪肉由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进行屠宰,发货时间为1月8日,超市进货时间为1月9日。”1月11日,在北京京客隆一超市门店的“放心肉追溯查询终端机”上,一盒排酸前臀尖在扫码处轻轻一扫,即显示追溯信息。

1天的时间虽短,但从屠宰企业发货到超市进货,长距离的流通过程中,需追溯监控的工作却很多。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冯力更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理论上讲,对加工企业和流通领域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样重要,但食品加工企业有一定规模,本身管理比较规范,建立追溯体系对消费者来说是多一份保障;而流通领域情况比较复杂,小规模、个体经营者多,流动性大,较难控制,所以就中国目前经济情况看显得更重要一些。

如何监控肉菜流通?北京市的做法是开展对批发市场的重点监控。截至2013年,北京市“放心肉”工程延伸到了北京5家批发市场,占5家批发市场交易量的25%左右。

哈尔滨市则推出“肉菜流通服务卡”,进入追溯体系后,猪肉的批发、零售环节,任何交易信息都会写入“服务卡”中上传至追溯平台。

石家庄市则在主城区新建和改造了60个标准化肉菜交易市场。此外,以5个封闭式批发市场为龙头,不管是市内还是外埠的猪肉,如果想在石家庄销售,必须进这些批发市场中的一个,然后再从这里流通到其他自由市场和超市。同时,石家庄所有的肉类经营户也要从这5个批发市场采购,整个流通过程由追溯体系全程监控。

然而,真正实现流通领域的全程监控并非易事。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追溯“很难一通到底,中间会出现很多岔路”。例如养猪的与运猪的、运猪的与卖猪的都不一样,一个环节倒几道手,追溯的难度很大。从上述各试点城市的经验来看,严格对流通领域的管控,尚能追溯猪肉源头,然而对蔬菜的追溯则难上加难,特别是散装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流通环节长、个体经营者多,西红柿、茄子,丢一个、压坏一个,甚至若遇到有经营者中途调换、以次充好的情况,监控难度很大。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严格来说,上述在北京京客隆超市打出的追溯小票,是北京2009年实施的“放心肉”追溯体系,顾名思义,只能对肉类进行追溯。“放心肉”在北京只做了小范围试点,追溯效果不错,因此借鉴对肉类的追溯经验,2010年才开始在全国10个试点城市推行肉菜追溯体系,但与肉类相比,对蔬菜的追溯难度更大。

石家庄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追溯体系建设还基本停留在猪肉这一领域,由于蔬菜品种太多,包装太过“细碎”,体系的建立不会像肉类那样快捷。未来市政府将把粮油、果品、水产品和酒纳入追踪体系,但需逐步推进。

生产监控:商务部将和农业部对接

与流通环节相比,对生产环节的安全追溯,更是难上加难。

凌晨零点,位于宁波鄞州区的方兴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屠宰场内灯火通明,这时正是每天的屠宰高峰期。

从2012年底开始,方兴屠宰场开始严格“凭卡交易”,在屠宰场的检验点,每一辆生猪养殖户开来的货车进入时,都要刷一下IC卡,记录进场生猪的检疫证号、屠宰企业。与此同时,在屠宰场的另一端交易区,猪肉批发商挑选好猪肉后,也要刷一下IC卡才能付款出场,记录交易的重量、价格、批发商,而全部这些信息,都会上传至追溯体系的数据平台。

“有了这样的追溯体系,一旦有猪肉出现问题,就可以通过这份‘档案’查出问题根源。”霍建国表示,追溯体系有利于厘清责任,可以倒逼屠宰企业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在根源上保障肉类的生产质量,进而保障食品安全。

2013年5月,江苏等地掺假羊肉曝光,各地批发市场陆续爆出用鸭肉、鹅肉、狐狸肉冒充羊肉的事件。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表示,用狐狸、水貂等未经检验检疫的皮毛动物肉冒充其他肉种,存在致病、重金属污染等潜在风险,会对食品安全造成较大危害。而建立对养殖户、屠宰场的追溯体系,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食品安全隐患。

据了解,追溯体系虽然对监管肉类生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并不能追溯到肉类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例如养殖户在将生猪卖给方兴屠宰场的过程中,养殖户刷一下IC卡,电脑上就会记录这批生猪的重量、屠宰企业名称、检疫证号等内容,但对饲料、饲养环境、疾病情况等生猪饲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很难追踪。

上述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综合全国各试点城市的普遍情况而言,目前肉类追溯体系最远从屠宰场开始,蔬菜追溯体系以批发市场为源头控制点。对肉类进入屠宰场之前的监管,主要采取的是盯住产地检疫证的方式,通过产地检疫证上的编码,大致能够确定肉类的生产地区,可以具体到市、县一级。

第9篇

关键词:农牧业;全产业链;雏鹰农牧

中图分类号:F3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49-02

一、全产业链整合的内涵

(一)全产业链的理念

全产业链是中粮集团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产业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产业链”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饲料原料及生化、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通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产业链。

在“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产业链的构造者和制定者才是真正的王者。全产业链视角强调从产业链源头做起,以消费者为导向,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引领产业链上各经济组织不断寻找和占领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需求,促进中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与传统的“公司+农户”的模式的比较优越性

1.从源头保证质量安全

2012年12月18日,央视早新闻曝光山东滕州等地白羽鸡养殖户违规使用多种抗生素及违禁激素类药物催长白羽肉鸡的新闻。“速生鸡”事件引发行业阵痛,引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全产业链的整合运行模式是龙头企业发挥更强有力的控制力,从食品源头的把关,实行“安全可追溯”的信息系统,通过二维码技术扫描,实行责任到人的问责制度,有效防范“公司+农户”这种松散组织的食品安全风险。

2.灵活的市场驱动

“公司+农户”的模式,市场下游对接合作厂商,合作厂商控制定价权,使得企业本身面临市场行情波动带来的库存压力和利润盘剥。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开拓下游销售终端,实现内部生产与销售的良性对接。当市场价格波动时,企业自身可以迅速向上游反馈信息,增加或者减少生产;同时,做好市场防范,进一步巩固自身品牌建设,节省市场交易成本,降低库存风险。

3.保证农户经济利益

传统的“公司+农户”通过契约规定农户与公司之间的权责交易数量,按照事先规定的时间、数量进行交付交易,难以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供求变化带来的风险,导致部分农户以次充好的恶性现象。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比简单的“公司+农户”及其演化模式能更有效地解决农牧业比较利益低下问题,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增强农牧业产业竞争力。

二、以雏鹰集团为例的全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

日前,笔者通过走访开封市尉氏县开封雏鹰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属雏鹰农牧全资子公司),对雏鹰发展模式进行了学习和研究。“雏鹰模式”是对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组合和创新,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规模养殖企业的防疫瓶颈,同时又从各个层面降低了养殖成本。

“雏鹰模式”建立在公司多年积累的周边农户信赖基础之上,利用合作农户对其他农户的影响,实现养殖规模的年轮式扩张。其主要内容是“养殖生产分阶段、流程化、分散布局、统一管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以畜禽养殖为基础,辐射原料生产、饲料加工、良种繁育、畜禽饲养、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熟食制作、连锁专卖以及生物有机废弃物环保综合利用、绿色蔬菜种植等相关产业的循环经济体系和全程质量管控链条。

(一)全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分析

从利益主体结构的角度分析,雏鹰农牧全产业链整合中的组织形式和交易行为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内部、企业与科技组织、企业与农户。

1.企业内部

企业要成为带动农户走向市场的龙头,它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活力,是带动和凝聚农户、得到社会认同的客观基础。从组织制度的角度看,雏鹰农牧集团是以股份合作界定产权,通过产权明晰形成激励。在《每日经济新闻》2013年发起的针对资本市场的年度大型评选活动――“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评选中,雏鹰农牧集团荣获“最佳内部治理上市公司”称号。

2.企业与科技组织

大规模生产离不开先进技术。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雏鹰农牧成立有自己的研究院,专门从事科研创新,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都有深入交流合作。

雏鹰农牧在生猪屠宰的生产过程中,利用募集资金建设“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为公司养殖规模快速扩张提供有力保障。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首先确定追溯单元,再次明确追溯单元在饲料、养殖和食品链中的位置;最后确定物料流向,确定追溯范围和追溯信息以及信息承接载体。每步操作均会责任到人,做到有记录,有追踪。

3.企业与农户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雏鹰模式的核心思想,这一模式可以简单归结为,公司提供饲料、猪舍、仔猪等,农户负责养殖,再将养好后的生猪按统一价格销售给公司,养得好多得、养得差少得,并设置保底利润。

雏鹰农牧的一种新型的“公司+农户+基地”的养殖模式。农户变工人,公司雇佣当地农民在养殖基地养猪,农民首先交给公司5万元押金,然后承包若干圈,一圈大概有几百头猪,到期按照市场价将生猪卖还给公司,公司不需要为农户支付工资。养殖方式上,实行“养殖生产分阶段、流程化、分散养殖、统一管理,提升养殖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合作方式上,公司利用资金、技术、品牌优势,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核算方式与农户合作,公司为其提供种猪、饲料、防疫,这些养殖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原材料是要收费的,并记录在案,后期从卖猪价里扣,与其收入挂钩,从头至尾建立一套让农户自己干的制度。如果发生市场行情突变的话,公司给每个农农户保底2万。这样的利益分享方式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户风险最小化,提高了其养殖积极性,也有利于养殖端的集约经营、统一管理和技术改善。

(二)全产业链的两个核心:养殖端与消费端

以全产业链视角应对市场竞争,应重视产业链源头的养殖端和面向客户的消费端,因为处于产业链上下两端的这两个环节是获利丰厚的区域。养殖端是产品质量的基本保障,从来源上保证充足优质的供应和食品安全。消费端是通过与市场联接,与消费者联接,打造生态猪肉品牌,是扩大市场份额,赢取利益的终端保障。我们必须控制好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以关键环节引领其他环节的发展,整合产业链,提升农牧业整体竞争力。

1.养殖端

在养殖环节,雏鹰农牧公司一直处于优势先导地位,同时不断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如图1所示,其在养殖端有种猪繁育、生猪养殖、生态猪养殖、以及藏香猪养殖四大板块,保障了供给与安全。在三门峡投建全国大型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在林芝地区投建藏香猪生态养殖基地,从而形成了高端藏香猪――生态猪――普通商品猪的产品体系,并把“六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落实到生产环节。公司在三门峡市所辖地进行生态猪的养殖,将极大地提升公司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

2.消费端

雏鹰集团销售终端的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包括专卖店的构建和配送系统的创新。

在物流服务和终端建设环节,公司以标准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为手段,以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为依托,构建公司的销售终端――雏牧香专卖店。公司的“雏牧香”冷鲜肉已于2012年八月底在郑州试点的50家专营店同时上市。“雏牧香”品牌是其核心理念的最终体现,标志着雏鹰集团正式进军终端市场。

在配送环节,雏鹰农牧集团全程采用了冷链物流系统,冷藏车将产品从屠宰场配送到店面,配销员使用便携式冷藏配送箱配送到家。2013年9月15号,雏鹰集团与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以经营模式调整为契机,启动物流模式革新项目,确保雏牧香产品从生产车间到专卖店的安全品质。雏鹰集团通过本次打造雏鹰模式物流配送体系,大批量装备庆铃的温控冷藏车辆,率先在内地导入国际上和沿海地区运作成熟的移动商街贩卖模式,为“雏牧香”代销模式注入全新的内涵。

三、农牧业全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结论

雏鹰农牧的案例研究表明,农牧业进行全产业链整合是大势所趋。通过龙头企业整合产业内外部资源,把握产业链的上下游关键的两段,促进整个链条上下游的有机互动与联接,可以促进农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消费者关心的重中之重,应首先立足于自然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依靠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的资源、技术治理,有效整合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势资源,实现从 “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这充分体现了人类生产经营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内在和谐。

任何发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绝对最优的。全产业链的整合模式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对“公司+农户”模式的一种推陈出新,以期更好的适应现今农牧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另外,对于全产业链整合优度的考量,需要取决于龙头企业的市场地位,能否最大化的调动资源要素,在保障企业内部自身效益的同时,保证与其合作的农户、科技组织和社会的共赢,以更好的实践全产业链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杜吟棠.“公司+农户”模式初探――兼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J].中国农村观察,2002,(1):30-38.

[2]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28-32.

[3]黄祖辉,贾枭,陈立辉,米松华.品味肥西老母鸡――一份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调查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

(43):12-15.

第10篇

每当上半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农时节气的小满到芒种前后,大约20天左右的时间;每当下半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大约50天左右的时间,在我县的粮食主产区,农民就会在每天的傍晚时分进行大面积的秸秆焚烧。浓烟四起,遮天蔽日,大气被污染,公路能见度下降,就是天上的卫星也发现了异常,频频向我县的环保部门发来传真,要求采取措施——这便是秸秆焚烧问题!

带着秸秆焚烧的规模、地域、危害、原因、综合利用和禁烧措施等问题,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意见,我们就此开展了调查研究。调研组搜集了相关资料,听取了政府各部门对此问题的看法,深入到粮食主产区实地踏看,并在天子湖镇召开了由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农技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基本摸清了情况,理清了思路。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秸秆焚烧的现状及危害

据县农业局统计:20xx年,我县产生秸秆的农作物复种面积达32.2万亩,共计产生农作物秸秆14.17万吨。其中:水稻19.91万亩,产生秸秆 9.95万吨;大小麦8.33万亩,产生秸秆2.08万吨;油菜1.66万亩,产生秸秆0.42万吨;玉米1.6万亩,产生秸秆1.3万吨;大豆0.7万亩,产生秸秆0.42万吨。这当中,有12.3万亩水稻因不再轮作大小麦,其产生的6.15万吨秸秆在整个冬春季节自然还田腐烂;7.2万亩稻麦推广秸秆腐蚀剂后处理秸秆2.8万吨;油菜、玉米、大豆秸秆因出售和当柴禾等利用共消化0.6万吨。以上途径共计利用农作物秸秆9.55万吨,余下的4.62万吨农作物秸秆基本上就通过焚烧解决。因此,我县秸秆焚烧量占秸秆总量的比例大约是32.6%。

我县秸秆焚烧的主要地区也就是粮食的主产区,包括天子湖、梅溪和递铺3镇,这3镇仅稻麦的种植面积就分别达到8.84万亩、5.37万亩、7.74万亩。因种植面积大,无法综合利用,这3个镇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就通过焚烧来解决。而在南部山区,因农田面积小,机械化耕作难度高,农民还是通过手工割稻生产粮食,产生的稻草还是采取传统的结扎、晒干、收取、利用的办法。

秸秆焚烧的另一种情况就是“烧焦泥灰”。在我县农村和城郊结合部,农民种菜喜欢使用焦泥灰,方法是:搜集杂草晒干,然后一层干草一层田土层层加高,点燃后随其自燃3至5天,烧成的焦泥灰富含钾肥,可用于播种时的面肥,对提高出苗率、增强农作物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区范围内烧焦泥灰,因为其持续时间长,气味难闻,对城区空气环境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秸秆焚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还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明显升高。秸秆焚烧产生的滚滚浓烟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正常大气高出一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则要高出三倍,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等具有黏膜的器官产生较大刺激,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二是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山林、电线杆附近。三是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如1998年四川双流县的农民燃烧秸秆,导致成都双流机场数十个航班不能正常起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吟诗村支部书记叶贤锋说:“村里贯串杭长高速,全村1800亩农田,到达收割冬种季节,农民大量焚烧稻草,浓烟影响了高速通行,交警多次上门交涉。”四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驱散水分,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五是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是很大的破坏。六是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我国每年产生6亿吨秸秆,相当于300多万吨氮肥、700多万吨钾肥,70多万吨磷肥。

二、秸秆焚烧的原因及禁烧的困难

农作物秸秆在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是农家的宝贝。当年,农村家家户户养猪,甚到养牛。农作物秸秆就用来垫猪圈牛栏,产出的有机肥是大田的主要肥料,“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当家之肥就是秸秆有机肥。因为大量使用有机肥,当年的粮食品质极其优异。在无山缺柴的平原地区,农作物秸秆也用于接补柴火的不足,直接烧水煮饭。因此,在那个时期,农作物秸秆是绝对不会轻易在田间焚烧的,一些农户还会因为谁家偷了自家从集体分得的稻草而吵嘴打架!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20多年来秸秆焚烧问题愈演愈烈呢?调研后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种养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农户几乎家家养猪,少的二三头,多的六七头。据《安吉县志》记载,1979年全县农户生猪饲养量为39.91万头,户均4.87头。如此规模的家庭生猪饲养,需要垫猪圈的稻草等秸秆的需求量足以消化我县所有的农作物秸秆。然而,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爱干净,生猪饲养从家庭转向了畜牧场,饲养方式也从垫草的“脏养”转向了水泥栏里的“净养”。到如今,农民家庭养猪几乎已经消失,农作物秸秆供家畜垫栏的习惯也从此不再。二是秸秆还田成本高。在农作物秸秆垫猪圈这一最主要的利用途径被彻底切断以后,若是通过自然堆沤制作有机肥,或通过大型机械切碎旋耕直接还田,或通过秸秆腐蚀剂腐蚀后还田,那都是秸秆利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式。但农民向我们算了一本帐:一亩田的秸秆,若是在田边堆沤还田,一方面减少了农田种植面积,另一方面起码也要化2个人工劳力去对付,还要增加收割机的成本,算下来就是一亩增加成本支出二三百元。若是采取将秸秆全部切碎直接深耕还田,那么,机械切碎、旋耕和增水增肥的成本将达每亩130元。若是采用生物秸秆腐蚀剂对切碎后的秸秆进行还田,那么,撒腐蚀剂、旋耕和增水作业的成本也将达到每亩130元。另外,当年安吉大力发展早园笋,秸秆覆盖竹园也是一种途径,但近些年早园笋跌价,运输稻草成本增高,渐渐地种早园笋的农户也少了。三是机械耕作显困难。困难一:当前全世界的联合收割机分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两种。“半喂入式”收割机因只对穗谷部分进行脱粒,处理能力强,浪费谷粒少,消耗油料少,是全世界收割机的发展方向。“全喂入式”收割机能将稻草秸秆全部粉碎,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选和茎秆还田,但处理能力弱、耗油高、浪费谷粒多。两种收割机在茎秆处理上,“半喂入式”的虽然也能通过改造实行粉碎,但主要的是将秸秆集草成堆和平铺,不利于直接还田;而“全喂入式”的利于粉碎秸秆还田,却因其耗油大和浪费谷粒多而呈淘汰趋势。困难二:目前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是采取 “秸秆切碎-拖拉机旋耕-插播种”模式,而我县现有收割机282台,其中带秸秆切碎装置的只有28台,另外有60台可以改装切碎装置,即使将可改造的60 台收割机全部改装,因其收割效率下降也会远远不能满足切碎需要。另外,在旋耕环节,目前我县可以用来旋耕秸秆还田的6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只有95 台,若需全面实施秸秆还田,还需要增加200台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四是利用途径难拓展。调研座谈中,确有提出农作物秸秆用于做“燃料棒”、“做草绳”等工业利用建议的,但一线的种粮大户和村干部则多表示怀疑和不屑,认为做“燃料棒”的燃烧值不高,经济价值不高,而且这两种加工方式中作为原料的稻麦草体积如此之大,哪有这么大的堆场可以用来供厂家堆放草料呢?五是直接经验在误导。在天子湖镇的座谈会上,3位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位种粮大户、4位村支书村主任都向我们谈到了他们的直接经验,认为秸秆焚烧虽有坏处,但也有好处,好处在于:成本低、能增肥、灭害虫、减杂草。他们认为,焚烧秸秆的农田增加了钾肥,每亩可以少施50斤复合肥,省出了70元肥料钱;而不焚烧秸秆的农田则要多用50斤复合肥,还需增加1个工的人工成本。一进一出,两者1亩田就相差 200元的收入。在这里,直接经验者说的也没错,问题在于焚烧秸秆后当年能增收,但对土壤的微生物影响、对钾肥的再生、对有机质减少后地力的下降等因素他们则视而未见。六是对农业重视不够。有群众反映,现在的少数一些干部对农村和农民都很重视,可对农业却不那么重视,下乡调研只看村庄发展,却不问农民种粮、种菜都有哪些困难,原因是粮食不值钱,对GDP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对农业不重视,所以,在农作物秸秆处理这样的问题上也就没人帮助支持和出点子想办法。七是管理上措施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虽有“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规定,但对违反此项规定的处理只是“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由于焚烧秸秆的主体多为种粮农户,一般只能以劝导为主,如实施行政处罚,则必须符合“情节严重”的情节。对于如此面广量大的违法现象,真的执起法来,还会引起社会稳定问题。

正因为有上述复杂原因的存在,农作物秸秆就出现了“综合利用难”和“禁烧难”的“两难”问题。县农业局曾组织到“禁烧”工作做得较好的江苏盐城市盐都区考察学习,了解到的该地从2019年起实施的“禁烧”措施主要有:一是对秸秆综合利用给予政府补贴,每年财政安排1800万元,对秸秆还田切碎环节的农机主和收购秸秆的合作社进行补助,每亩30元。二是实行“禁烧”责任金制度,每个乡镇缴10万元,乡镇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个人也要缴5000元至1万元,区政府组织部门负责人带班的20个检查组下去集中检查,一旦发现有焚烧现象,就扣罚领导的责任金。三是发现焚烧时,对焚烧者进行行政处罚。如此严厉的措施实施下去,起到的效果虽然有,但仍不能根除秸秆焚烧的痼疾。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工作量太大,干部有怨言;粮农认为利益受损,要求政府包粮食产量、包秸秆销售;农机户因切碎秸秆耗时耗油有抵触情绪;有的粮农禁烧后就将秸秆抛入河流,引起河流严重污染;还有的农户偷偷一把火将村干部的大田先点着,让你先受处罚,无处可查!

我县从20xx年开始对秸秆禁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布置,先后下发了《关于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产生烟尘污染物质的通告》 (安政通〔2019〕9号)、《安吉县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安政办发〔2019〕66号)、《关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的意见》 (安政办发〔2019〕113号)等政策性文件。县政府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业、环保、发经、城管、财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划定了禁烧区,明确了部门分工和责任主体,出台了扶持政策,落实了工作考核,加强了宣传引导,并进行了工业利用试点。应当说,这项工作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在基层群众中有了思想上的触动。总体上,我县14.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的还是占大多数,约为9.55万吨,占68%,其中秋季水稻收割后有12.3万亩不再轮作,使约6.15万吨秸秆自然还田,秸秆腐蚀剂使用面积达7.2万亩,处理秸秆2.8万吨。但分析我县秸秆还田的比例结构不难发现,还田的秸秆主要的是“冬闲”自然还田和政府推动的腐蚀剂使用。余下的秸秆,因为轮作中的农时紧迫和还田成本高等因素,还是以“焚烧”来解决,“禁烧”措施难落实。

三、综合利用与禁烧措施建议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有很多途径,包括秸秆还田、覆盖早园笋、动物饲喂、工业利用等等。比较起来,工业利用因无堆场,利用价值低,利用量有限,同时还减低土壤肥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覆盖早园笋、饲喂牛等动物用量也极为有限,不能解决大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还是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通过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粮食品质;能协调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促进农业稳产、高产、高效,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的方式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

一是堆沤还田。就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让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作物秸秆在收割时用收割机直接粉碎,一般长度以1-3厘米为宜,粉碎后的秸秆收集后喷水,使其含水量在70%左右,然后混入适量的已腐熟的有机肥或秸秆腐剂,拌均匀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浆或塑料布盖严密封即可。过15天左右,堆沤过程即可结束。秸秆的腐熟标志为秸秆变成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很脆容易破碎。腐熟的堆沤肥可直接施入田块,其好处是无害化,施得多点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难点是:需要在田块边上堆沤,人工成本较大,也会缩小种植面积。二是过腹还田。就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猪、羊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这个方法除有养殖场配套的专业合作社可行外,对普通粮农已无实现可能。三是直接还田。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省工,还田数量多,甚到可以全部还田。目前主要采取“秸秆切碎-拖拉机旋耕-插播种”模式,首先是在收割稻麦时通过有粉碎装置的收割机将秸秆直接切碎成3-5厘米,并摊匀,再用大马力拖拉机将粉碎的秸秆旋耕入土,然后进行插秧或者播种冬小麦等。因为新鲜的秸秆碳、氮化大,施入田地时,一方面需要增水,另一方面还会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肥现象,秸秆在腐熟的过程中也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等速效养分,因此还需配合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氮、磷肥,以补充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为中和秸秆腐熟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对作物根系的毒害,在酸性和透气性差的土壤中进行秸秆还田时,还应施入适量的石灰,施用量以每亩30-40公斤为宜。

在主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同时,可适当进行农作物秸秆的工业利用,但因为建堆场困难和效益不高等原因,工作的着力点不应放在这上面。

第11篇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12-0085-02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贯穿理论的一条主线,是人学理论的最高哲学范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崇高目标。我国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应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偏离的现状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态度,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方面的反映。它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主要内容。职业观直接支配人们的择业意向、从业态度、创业效果等。职业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职业观的内涵,不同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有不同的标准。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受到了现时代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大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知表现出主观主义倾向。职业的价值不仅指职业自身是否有用的问题,还包括个人及社会对其作用的认识、选择和需要。受传统职业思想,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认为只有机关事业单位才是体面的选择,才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去个私经济就业以及灵活就业不过是无奈的屈就。以至于毕业后养猪、卖猪肉、送盒饭、竞聘环卫工人、卖红薯等等,这样的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行为为许多大学生所不屑。近几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成为“国考”,其激烈竞争程度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很多艰苦职位无人报考,有的人等不来高薪工作就不就业,导致自愿性失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到普通劳动者的岗位就业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一种常态,可是,就业者本人,以及整个社会都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导致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职业认知的误区。

2.职业理想世俗化,突显功利倾向,社会责任意识缺位。人们的行为总是受思想观念的支配。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憧憬,是对职业所带给自己的生存需要、个性满足以及社会责任的想象和希望。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报酬高低、福利如何、是否稳定,他们更强调职业的个人价值,重视个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而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明显缺失,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世俗化倾向。加之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各领域所发生的道德失范,是非不辨,善恶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导致他们更多地关注“小我”而无视“大我”。

3.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尚未成熟,与职场要求距离较大。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着职业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是实现职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保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无疑受到了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缺乏忠诚度,跳糟频繁,甚至不辞而别,轻视职业品德,缺乏诚信,团队协作精神欠缺,艰苦奋斗精神不够等等问题。2006年由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完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白皮书”。整体对比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不论是2006年度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2006年度毕业生选择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大学生中“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排在第三位。[1]这种差距,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离职场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4.大学生职业技能欠缺,职业规划不明晰。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特别是文科院校,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内容明显欠缺。虽然大学生有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各种兼职,但从兼职中所获得的“新信息”的质和量都不足以对他将来的职业选择行为有实质性的帮助。同时,相当一部分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压根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因而面对就业难就更显得焦虑和迷惘。加之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依然存在,于是,人生期望、职业愿景变得模糊动荡。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大学生职业观养成的现实启示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七大将就业提到民生之本的高度,强调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大学生科学职业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1.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大学生职业观的养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即“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只要生产力没有发达到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程度,那么,我们就难以摆脱“物的依赖”,甚至“人的依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2]85也就是说,只要生产力没有足够发达,那么,大学生的职业观,就受到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无法驾驭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68。发达的生产力,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扩大自主择业的空间。同时,社会化的生产力提供了普通交往的活动空间,可以促进其能力的丰富和提高,促进其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和职场的期待。

2.加大形势教育的力度,增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成熟稳健的职业观。认为人是社会化的产物,大学生职业观的养成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也即大学生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我们在革新了技术、能源基础、家庭结构和工作性质的同时必然也改变了人。”[4]因此,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教育的力度,因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正处于风险社会之中。具有全球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三个基本特征的风险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概念,还是一种正在出现的秩序和公共空间”[5]。增强对风险社会的认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和把握风险的规律,增加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的机率,还是战胜挫折、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法宝。同时,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增加大学生实践环节,强化职业规划训练,在实践中增长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其职业选择积累经验。

3.强化政府就业公共服务职能,促使大学生由正规就业向非正规就业观念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就业环境由原来的正规单位、终身制和全日制就业的刚性就业向非正规单位、弹性和灵活就业的自主就业转化,就业具有了开放和流动的特征。这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就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另外,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当人们进入关注社交和自我实现需求阶段时,他们对于灵活就业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因为他们喜欢自我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大学生向非正规就业观念转变,使他们逐步摆脱对于“物的依赖”,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4.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职业观。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养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中的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应该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职业观。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媒介应该客观、全面、公正地分析评判职业价值,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冯冠.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12篇

2015年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教师、老农民,下至正在面临着孩子上学问题的三十来岁的年轻父母。他们都会关心教育、关注教育。可以感受到,教育,在基层老百姓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数日的调查中,乡亲们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经历谈了很多,笔者发现,或多或少都和村小有关。笔者的村庄里有一所小学,因为地处中原,我们就称呼她为“XX小学”吧。不同年代的人谈起中村小学,就构成了XX小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笔者就以中村小学为原点,勾勒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村小的兴盛:从能上初小到义务教育普及

老人们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能够上几年学的人,少之又少。解放前中村没有学校,只是一家私塾,老先生带几个孩子,老师地位也不高,普遍流行的是,“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学的内容也多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家长们的期望,大多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读书做秀才,毕竟只是绝少数人的事情,那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哪里是平头老百姓能想的?

1947年一解放,村里就办起了小学,先是在地主家的宅院里,后来又专门新修了学校,这就是中村小学。适龄的、超龄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进学校门了。生于1950年代的村民,大多数都能够上完“初小” [1] ,因为学校就在村里面,方便得很。但是,由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学生们大多要完成繁重的劳动后,在听到上课铃时才跑着进学校。很少人能够读“高小”,因为高小在村外的乡镇,要带着粮食,又无法兼顾家里的劳动,所以家长也就不让上了。我父亲常常会说起,他作为家里的长男,没有能够读高小,早早地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他很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被爷爷看见了,就会被训斥“还点着灯,不费油吗?!快点儿灭了!”。虽然只是读了初小,父辈们基本上都能识文断字,很多人还保持了阅读、记事的习惯。同时,也让父辈有了强烈的供养儿女们读书的愿望,也为XX小学的兴盛提供了心理条件。

XX小学兴盛于1980-1990年代。1984年中村筹办了初中,兴建了新校区,小学和初中在一个校园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入学读书的。新入职的老师多,从外面也调了老师来。老师们大多认真负责,至今我还记得年轻的班主任如何教我们保护眼睛,如何要求我们写日记。这一时期,XX适龄儿童都读完了小学,读到了初中。上学时节,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从各条胡同走向学校;放学时节,学生们从大门口三五成群地又走向各条胡同,恰如村庄里新鲜的血液在不停地流动,使得村庄充满了生机。

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1961年中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考入了名牌大学——XX大学。此后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XX唯一的大学生。1980年代中村出过四个中专生。1990年代,我同村的同学中,三个读了中专,两个读了大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以为,上小学就是要上自己村里的学校。

二、何以衰落:村小逐步空心化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六十年来,我家乡的教育经历了大发展之后,如今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大问题。直观地呈现为县城小学的超大班额,村庄小学的逐步衰落。孩子越来越少,老师没有精神去教,在现有的情况之下,学校也不可能再补充新的教师。记得梁鸿在《中国在XX》中写道,XX学校变成了“养猪场”。而我原本以为,中村作为一个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两千多人口的村庄,一个不仅有小学且有初中的学校,生源不会流失那么严重。几十年来,一年级新生都稳定在五十人左右。然而,2013、2014年,连续两年招生都少于10人。孩子们大多数都去了县城上小学。XX小学的衰落状态,已经是每个关心着它的人不可否认的了。其结果,一方面是县市的大班额,小学生常常一个班超过百人,三个孩子一张桌,老师都要带着麦克上课。老师很多的精力放在维持课堂秩序上,孩子们时常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另一方面,是村庄小学的了无生气。

对于我所提出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的问题,家长们、乡亲们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认为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想让孩子到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师资问题”。一是觉得老师没有责任心,“不办事”,教得“不中”。XX小学现有8名老师,除了两名幼师毕业的老师外,其余6名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家长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背景,其中有的老师小学本就没有毕业的,只是因为关系进了民师队伍,然后又“暗箱”操作成了公办教师。几个家长反映说曾经多次找校长换老师,坚决不能让xx教。校长很挠头,说,我也没法儿叫他下岗。“没一点儿办法,就拉倒了(就算了),但凡有点儿办法,那就得给孩子找个好点儿的学校!”。除了对老师们本身的文化水平、教学水平不满意之外,乡亲们对一些老师的道德水平也颇有微词。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哥啊,咋又是你呀?!”这话据说出自派出所抓赌的警察。“哥”,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老师们经常打麻将、赌博,这让家长们很不放心。二是学校里的确开不齐课。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课教师。对于现在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而言,这也是选择让孩子去县城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为外出打工,父亲不在身边,妈妈、爷爷奶奶没有太多能力管教孩子,干脆就送到县城里,寄宿制的,省心。家长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寄宿制的学校,一切都有专人负责,孩子应该会更好的。

再次,也有跟风的原因。别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外边儿读书了,你不去,“显得比别人矮半截”、“显得你没本事”!也害怕将来孩子埋怨自己,不给创造好的教育条件。 所以,也有一些家长,尽管很犹豫,不愿意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也担心“一个班里那么多人孩子学不好”,但还是托人找关系,花钱把孩子送进去。

综上所述,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并不是家长们积极的自主选择,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并不是去留皆优,优中选最优的选择,而是去留皆忧,忧中选少忧的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

后也是忧心忡忡,他们也朴素地意识到,一个班里“百十号人”,“老师哪儿顾得过来”!有些孩子的作业,老师是根本就没有批改过的。诚如家长们所言,“如果自己村的小学能够教得好,谁愿意把孩子独自丢在县城里呢”?“再怎么着,在家吃得也会比学校好!”然而,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家庭分离:男人们独自在大城市里打工,孩子们独自在县城里上学,女人、老人们独自留在村子里守着土地、带着更小的孩子。

在教育部实施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之后,村小的硬件条件和县城小学的条件在逐步缩小。然而,作为教育之魂的师资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进程为优秀师资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向下流动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XX.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XX.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XX.3%为“向上流动”,XX.2%为“平行流动”,只有X.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

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不少做老师的老同学,他们都觉得教师工资太低了!我初中时的老同学中师毕业后,夫妇二人都在一所村小教书。好在2010年她丈夫通过考试,到了县里新成立的小学,又买了学校的集资房,“生活这才好了些”。她告诉女儿说,“你就是拉棍要饭,也不能再当老师!”。这让我特别地吃惊!记得1993年,我们中学习最好的人就是要上中师的。有许多人,复读数年,就是为了考中师。而今,许多人却为教师身份叫苦不迭了。我细细追问,老师们说,这也和学校领导有关,一些校领导歪风邪气,老师下功夫教,不如给他送礼、搞好关系重要。这表现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绩效工资方面特别明显。在生活清贫之外,精神苦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校长整天说,不出事就行,别的就不用管了”。“我所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把那些愿意学习、学习不错的学生,想办法弄到县城里的学校。”我的老同学如是说。她自己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村小,一如当年要努力考上中师。

那么,村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能不能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焕发出活力来呢?我和乡亲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三、以何重振:怎么样让农村的学校活起来?

能否有好的师资是农村教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但怎么样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呢?乡亲们认同老师们的工资的确不高:“老师们的工资,两千多块钱,的确不算高”。但是,他们又认为,和老师们的付出相比,两千块钱也不算低,“再说他们还都有地”。乡亲们认为,村小里的老师,也得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那种中师、大学等“正牌”学校毕业的老师,村里也没有地的,教得好的。这部分老师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和待遇。另一部分各种转正的老师。他们有地,每月还有两千多块钱,村庄里的生活成本也低,他们是生活得很好的,也没有什么压力,经常打麻将。这部分老师,就应该清退。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部分老师中,也会有很有责任心、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他们认为,这部分老师,也应该归到第一部分老师里面。如此反复,讨论的结果,不再以是否有承包田为标准,也不以学历、出身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品德行为是否符合师德为标准。

所以,想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想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家认为,还是要整体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得清退不合格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些品德、修养根本就不适合做老师的人,给些钱也好,就是不能让他们再教了。然后,培训现有的师资,同时,招聘新的教师。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愁没老师。要用高工资招聘新的、好的老师。他们甚至说,就是大家再集资出钱也可以,只要能有好老师。

强化农村师资培训,对教师基本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重整教师队伍,自然是根本之策,但事关历史,又涉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问题,绝不是教育一家能够决定,也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恐怕真的要靠历史自身来消化。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培训,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基本教育理念的启蒙,就成为挽救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而且,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老师们中盛行,亟需澄清。

在我回乡调研的日子里,时常听到乡亲们抱怨说现在的老师都不怎么管学生。学孬学好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没啥责任心。我觉得这在乡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把它和现行义务教育体制连结起来思考,我认为这是源于在传统的升学压力消失的情况下,老师们没有积极性。但在和家长的一次偶然聊天中,我意识到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教育理念的问题。

她问我:“现在他们 [2] 都说,教育部有文件,不叫管学生,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有这一条冇?他们说这个都上了教育法了!”我吃了一惊!她继续说,贺老师没法了,既不叫打,又不叫站,看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蹲在那儿,蹲得时间长了,脚都麻了。就让他去坐一会儿,脚不麻了就再去蹲着。她说,教育部不应该规定得这么死,还不如给学生点儿压力了,这样学生能学好些,老师还能有点儿责任心。

我向她解释,无论是教育法,还是教育部,都没有规定老师不能管学生,而是讲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村里老师,之所以把这一规定理解为不让“管”,大概是长久以来“管就是体罚”、“体罚就是管”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单一到体罚,不让体罚,就理解为不让管,从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又或者,单纯地避免明令禁止的体罚形式,不让罚站,就罚蹲。绝不是说不能惩罚学生,更不等于说不能管学生,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