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8 15:3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工作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河南大学护理学院2002级和2003级护理本科生为实验对象(该院自2003级护理本科改为四年制,因此两个年级同时学习《社区护理学》),两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选择2003级162名护理本科生为实验组,2002级65名为对照组。
1.2方法
将162名学生分为16组,分别和开封市疾病控制中心、开封梁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河南大学校医院、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医务室、河南大学幼儿园、开封市高级中学医务室、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开封市SOS儿童村、五福养老院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等工作。比较两组期末考试总分、理论知识部分、工作实践部分平均成绩。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分别进行两样本t检验。
2结果(见表1)
3讨论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总分以及理论知识部分和工作实践部分的成绩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社区实践可有效影响《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注重社区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可对学生的社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其学习社区护理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虽然理论知识部分和工作实践部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理论知识部分两组成绩的均数之差远小于工作实践部分的均数之差,说明社区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作用更为明显。学生在社区中能承担的工作虽然有限,如健康教育宣传、问卷调查、协助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资料整理等基本工作,但通过和居民的接触,使其积累了一定的社区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大大提高。因受课时和社区实践环境所限,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各种社区工作实践显然不可能,实践效果也难以保证。采取每个组固定实践地点、固定工作的方法可使学生对社区工作的认识较深。在无法进行社区实践活动时,通过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一些社区工作技巧和方法。
一、新时期企业文秘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概述
(一)具备综合工作能力
以铁路企业为例,企业内文秘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文案功底、纯熟的业务常识,业务常识主要包含专业文秘服务知识,还包括一些科学性文化知识,加之专业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工作技巧也是文秘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以理解能力为例,其作为企业文秘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最为常见的工作能力,一般情况下都是将企业相关领导下达的指示转达给下属员工,然后收集员工的反馈信息及时转达给领导,此环节涉及到文秘人员对于信息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文秘人员个人理解能力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到企业信息流通工作的质量[1]。
(二)较强的职业道德
众所周知,文秘工作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重要议案,这也就要求企业文秘人员自身具备一定职业道德修养,才可以落实好企业内部各项信息工作,强化自我信息保密意识,以此来保证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文秘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将国家颁布的最先文件与自身工作职责进行结合,勇于提出自己的学习想法,进而有效增强自我处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文秘工作人员需要了解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树立自我职责道德的基础上,切实优化工作成果。作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企业文秘人员,在工作中必要时刻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我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可以切实坚持原则,以大局为重,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高效完成文秘工作,还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企业文秘工作思路
(一)自主树立工作服务理念
企业文秘工作自身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且日常工作比较繁琐复杂,绝大多数的文秘工作都比较枯燥。这对当下文秘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文秘工作自身就是企业内部的服务工作,宗旨是服务好每一位工作者[2]。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内部文秘人员必须要不断强化自我工作服务理念,落实好企业内部服务工作,帮助员工解决现实问题,做好员工与领导间的沟通工作。
企业文秘工作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为企业领导提供服务,坚持全程性的工作服务理念,在工作中吸取工作经验总结存在的不足,切实提升企业文秘工作开展质量与效率。文章指出的全程理念主要是指,针对企业领导提出的工作想法、做出的工作决定向下属员工转达信息过程中要完整、详细,一字不漏的转达。在将员工提出的想法反馈给企业领导过程中,也要做到严谨全面,不歪曲事实,不误导方向,使企业领导可以时刻掌握员工的工作诉求与思想动态,为企业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企业文秘工作人员需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时间的浪费,保证企业工作都可以在上班时间完成。
企业内部文秘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服务好自我所在部门,文秘人员作为衔接企业领导与员工及企业内多个部门间桥梁,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落实好新时期的企业文秘工作,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文秘人员工作才能,创造性组织多项工作活动,通过有效制定相关工作机制,规范企业内部多个部门行为,使企业内部工作都可以有章可循,保证企业工作有序进行[3]。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文秘人员,除了需要落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需要为企业内多个部门提供时效性的工作资源,充分发挥自我纽带作用,灵活处理
各个部门间的矛盾,尽可能减少工作扯皮现象的发生,保证企业内多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全面提升企业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内文秘人员还需要服务好员工这一对象,文秘作为企业领导的发言人,在开展日常工作中需要树立好个人形象,耐心解答工作人员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到原因,从根源解决问题,保证员工的工作诉求可以第一时间反馈到领导层,以此来切实增强员工对文秘工作的认可度。
(二)善于总结工作,不断学习新技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不断变革,促使企业文秘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面对数以千计的信息,这也就要求企业文秘人员需要学会筛选信息。但是从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部分企业文秘人员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性,缺乏工作责任意识。基于此问题,需要工作人员积极学习新技能,能够灵活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合理归纳档案信息等。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文秘工作人员需要将信息化管理技术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如在管理档案过程中使用与之匹配的检索技术,搭建数据资源库,以此来有效提升文秘工作开展质量。
对于企业内部文秘工作人员而言,学习全新工作技能不仅是学习信息化操作知识,理解掌握新时期对文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还需要灵活使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进而不断提升企业文秘工作质量。新时期发展要求文秘工作人员要学习全新工作理论,使用知识强化自我的知识涵养,在提升自我工作素养的基础上,总结不足。文秘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灵活使用现代工作理念,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合理处理企业内部工作事项,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庆元县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2] 薛惠锋,常远主.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以小流域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单元,将水利、农业和生态三者相结合,充分考虑小流域现状,因地制宜,提出适宜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达到水土保持效果佳、生态环境好、农业综合效益较好的三者共赢。
目前,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在江苏、浙江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并进入实施,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出了“立体开发”、“水力资源开发”、“商品生产基地”模式等多种模式[[ [3] 刘海滨,窦贻俭,朱继业. 江苏丘陵区土地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2, 22(2):58-61],4[ [4] 韩玉玲. 浙江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J]. 水土保持通报,2000,20(3):50-53]]。但由于该模式实施时间短,相关文献较少,且涉及内容较多,影响了该模式的推广。笔者结合当前的工作,以庆元县为例,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期为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推广提供参考。
1 庆元县概况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经118°50′--119°30′北纬27°25′--27°51′。北面与丽水市的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东西、南面与福建省寿宁县、松溪县、政和县交界。南北长49公里,东西宽67公里,区域面积1898平方公里。全县下辖7个镇、13个乡,2010年末总人口2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4万人。
在土地面积中,林业用地243.5万亩,占85.5%;农业耕地16.06万亩,占5.6%;河流3.45万亩,占1.2%;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21.63万亩,占7.7%,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 由于本区多山地,食用菌、毛竹、山地蔬菜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
2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传统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以单体项目为主体,而农业综合开发是基于农业的一项经济性活动,必须立足于水利、农业和经济三要素。庆元县地处浙南部山区,山多坡陡,农田基本建设难度较大,加上常受台风影响,造成洪涝灾害,农田被毁,又时遇干旱,导致作物缺水,产量低而不稳。因此,加强庆元县农业综合开发,对提高农业的抗灾避灾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小流域综合治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关注水土流失治理,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将小流域概念引入农业综合开发,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对小流域范围内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完善区内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小流域范围内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以小流域为单位的整体开发也有利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庆元县土地资源、尤其是山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体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完善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寻求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对促进庆元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与成效
庆元县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每年立项开展基于小流域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4年来共实施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716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088万元。新建堰坝118座,开挖疏浚河道43公里,衬砌渠道200公里,新建水池172座,防洪堤43公里,机耕路268公里,机耕桥79座,加固扩容水库7座。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成为该县三农工作的重点,为庆元县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庆元农业形成以粮食、蔬菜、畜禽、水果和茶叶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3.2 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
庆元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的特点,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709毫米左右,无霜期2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876小时。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较大,有利于农业立体开发,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全县水资源总量达22.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1076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98万公顷,是浙江省人少地多的区域,大量坡地因基础设施跟不上而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据估计可开发土地资源达1万公顷左右,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3.3 农业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较少,生产经营分散,导致农业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现有田间工程配套率50%,灌溉保证率只有50%,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55,防洪标准达不到5年一遇,农田经常遭受洪涝和旱灾的影响;农业经济后劲不足,龙头企业建设有待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转化率偏低;农业基地规模偏小,规模效益未能充分体现。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技转化率;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扩大基地规模。从而大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
笔者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将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4.1 经济性要素
经济性要素主要分为两点,第一为资金的投入,2004年以来,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中,以省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占总投资的68.89%,村群自筹次之,为13.48%,县级配套再次之,为12.87%,充足的资金投入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这种资金投入组成结构也和庆元县的经济水平相适应,既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又提高了各级的积极性。第二为注重农业产业化的培育,基于小流域的农业综合开发注重与产业化相结合,注重提高农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成功的农业产业化培养既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续经营程度,又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2加强技术力量,改善工作条件。
随着项目数增加,资金量增大,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最近两年我县农发办增加了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增强了技术力量。同时,县政府提供了资金,购置了一辆工作用车,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联席会议决策,部门协同推进。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要协调的关系也比较多,需要领导的重视和部门的配合。为此,我县建立了由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召集,财政、审计、监察、招投标中心、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透明操作,争取部门配合、协同推进。
4.4 明确乡镇责任,搞好政策处理。
我县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列入县重点投资项目,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进行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双业主制,把所在乡镇政府作为业主之一,负责政策处理,协调解决涉及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各种关系,确保工程无障碍施工。
4.5 规范工程招标,加强施工管理。
严格招投标管理,选好施工队伍,是抓好项目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为节约投资,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我县所有工程均进入县招投标中心,实行公开招投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施工队伍,确保资质合格、信誉优良的施工队伍来承担工程施工。同时,针对项目区较分散、施工场面广、农发办管理人员少的实际情况,农发办一方面从有资质的监理公司聘用了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另一方面还聘请了水利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使施工程序和验收资料更加规范。
关键词:林学理论;提高水平;木材检验工作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逐步的减少,造成生态的破坏。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各种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形之下,实现木材检验工作是提高当前森林使用效率和木材资源使用过程的前提基础。是在当前森林资源匮乏的前提下提出的检查标准。目前有部分木材检验人员仍沿袭着过去的观念,以为当前的木材检验员还是过去那种只是用来查数和在记账的人员,这使得当前的检验人员在木材的利用过程中没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检验过程中是一个综合林学基础为前提的信心理念和技术过程。是以当前先进的技术为指导,林学为基础的主要检验手段和方法。
1、木材检验原理
传统的木材检验随着当前各种环境因素和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以林业为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指导的新型木材检验手段逐步的应用在当前的木材检验过程中。这种方法是通过对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基础理论为主要的检验方式和标准进行对数学造林和树干的解析和分析过程,其在长期的检查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等多个系统的林学概念和理论知识。通过提高当前林业管理过程中各种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知识来增加其检验过程中的方法,改变其传统观念,进而通过林学基础理论在木材检验中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木材检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贯穿于当前木材生产经营的整个完整过程。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几乎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由此可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是相当重要的。
2、充分掌握测树学造材理论基础,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授如何合理造材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只有足够的测树学造材理论支撑,才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例如:原条量材设计是木材生产过程中,继打枝后的第一道工序,把每根原条设计成若于段原木产品,而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段原木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量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如果量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和产值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坏材带好材,长材短造,优材劣造,致使原木质量下降,浪费森林资源。又例如合理造材中的“三先三后”即优先设计先造特级原木,后造加工用原木;先造长材,后造短材;先造优质材,后造劣质材。“三要三杜绝”,即要量材造材,杜绝粗制滥造;要量尺标准准确,杜绝超长短尺;要材尽其用,杜绝浪费木材。还要摸索和总结本地区原条病腐规律。
3、充分掌握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基础,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是整个林学科研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本材检验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林学理论之一。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是摆在我们榆验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如何提高原条出材率上做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对各林场所的木材按林层、树种和胸径进行抽样调查,对伐倒后原条的具体情况进行树干解析,根据具体的林分材种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材种,即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树种,即水曲柳、红松、榆木;优先选造优质材种,即胶合板材、加工用材的原则。实施对原条优良部分优材优用,对梢头木、枝丫和劈裂部分,凡有价值、符合木材标准要求的都要造材利用。在保证提高造材出材率的前提下,考虑市场畅销且售价高的树材种,使两者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有限的森林资源充分利用,做到材尽其用。
4、充分掌握森林计测学、测树学中树木计测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误差
在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工作中,我们往往并不注重计测方法、计测误差等理论。但如果想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就必须充分学习森林计测学和测树学中的树木计测理论,把住伐区木材检验关。在伐区木材检验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木材标准,要特别注意原木不规则断面的径级以及弯曲、内腐、外腐等常见问题的判断与检查,做好归楞描号工作,达不到标准的木材一律不准下山。对归楞装车木材检尺要严格控制,装车时检验员要装一根检一根。要充分借鉴伐倒木测定中的各种误差处理方式,对误差的处理要科学合理。如果没有森林计测学作为基础的话,就无从谈起误差的处理了,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木材检验人员,学握足够的森林计测学理论是基本的要求。
5、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6、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深入了解节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其中,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也是一名合格木材检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林学基础理论。节子是最重要的木材缺陷之一,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节子破坏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不仅影响木材表面的美观和加工性质,更重要的是降低木材的某些强度,不利于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承重结构所用木材的分等,与节子尺寸的大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节子影响利用的程度,主要是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尺寸大小、密集程度和术材的用途等而定。传统意义上的木材检验技术,一般是被动地去检验节子,很少研究节子的生长规律。现代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技术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ontent management points and engineering data management, technical management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of the daily work experience summary of the elaborate, for your reference.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一、前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建设行业的项目管理经验和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日益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三峡水库、鸟巢、水立方、世博会中国馆、国家大剧院、上海金茂大厦、广州电视塔、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中国标志性的建设项目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国家建筑业方面的成就。与此同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带来的不平衡一样,我们的建设行业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甚至在同一个企业的不同项目之间,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也极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基层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和认识还不足,管理上还处于相当粗放的状态。为此,笔者总结多年的施工项目管理经验,意在抛砖引玉,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特别是施工现场一线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而作出努力。
二、施工技术管理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就是对施工项目的各项技术工作要素和技术活动全过程进行管理。管理的职能主要有: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所承包的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中,运用管理的五项职能去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确保顺利实现合同规定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目标。
(二)主要内容:1、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1)技术责任制及技术管理制度;(2)技术标准和工法;(3)试验、检验、计量及技术装备;(4)技术文件、资料及档案。2、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1)属于技术准备阶段的有:投标过程技术方案的编制,中标文件的熟悉和审查,图纸的熟悉、审查及会审,设计交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交底;(2)属于过程实施阶段的有:工程变更洽商,技术措施,技术经验,材料及半成品的试验与检验,技术问题的处理,规范、标准的贯彻,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工程技术资料的签证、收集、整理和归档等。3、技术开发管理工作。4、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三、施工技术管理的要点
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是指在条件允许或可能的情况下,项目经理部应会同公司技术管理部门,力争将公司的先进施工方法和科技优势贯穿于设计图纸中,使设计更好地体现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更好地适应施工单位的技术特点、机具设备使用能力以及物质技术供应条件,以避免和减少出图后的变更。
做好设计结合,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应使建筑物的总规划和平面布局尽可能满足分阶段施工的要求,避免因前期工程竣工后给后期工程施工造成障碍或困难。(2)尽量采用通用构体,选用构体时应考虑运输和吊装设备的使用能力。(3)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必须做到技术成熟、经济合理,以达到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图纸审查:图纸审查的目的是领会设计意图、明确技术要求,在施工前发现设计图纸中的差错与问题,提出修改与洽商意见,以避免施工时因图纸变更而影响工期和成本,甚至质量。图纸审查分为项目经理部内部自审、由相关单位参加的外部会审及现场签证阶段,所有图纸审查的资料都要形成正式的文字记录,及时编制归档以作为将来指导施工、工程结算和竣工验收的依据。
技术交底:技术交底是使参与施工的人员熟悉和了解拟建工程项目的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材料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质量标准、成品保护以及质量检验、管理的要求,以便科学地组织施工和合理地安排工序,避免发生技术指导错误和操作错误。技术交底一般分为设计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其交底人及对象各不相同。技术交底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分级分阶段进行,应强调易发生质量事故与安全事故的部位,交底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经过检查和审核,交底人和被交底人均应签字。
技术复核:技术复核是指对重要或关键的部位、因素进行复核,避免发生因技术差错而造成重大的质量安全事故。复核的内容视工程情况而定,一般包括:建筑物座标、标高和轴线、基础和设备基础、模板、脚手架、大样图、深化设计图、钢筋混凝土和砌体、主要管道和电气等。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准备工作和组织施工的全面性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对施工全过程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施工组织或方案的设计。特大或群体工程项目应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一般的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可以合并编制。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施工项目,要进行专业性的研究,必要时要组织专门会议,邀请有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对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后要按规定送公司技术部门审批,并送有关单位审查备案。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对施工组织设计的执行情况进行中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般可以在工程主体施工的初期、中期、及设备安装和装修期间各检查一次。施工组织设计的贯彻、检查、反馈和调整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随施工的进展情况,加强反馈和调整,要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关键字】供暖系统;故障;集中供热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中造成的大气污染、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而在各地的大气污染中,由于采暖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尤为严重,同时也给空气中造成严峻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基于这种社会现状,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口号的提出与普及,各种能源的利用效率与使用效果的提高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供暖工作中,诸多地区为了更好、有效的利用能源,不断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能源优化和配置分析,使得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科学、高效的利用模式,进而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为了满足这种社会要求,以集中供热为主的新型采暖系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当前供热系统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一、集中供热采暖系统概述
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宗旨,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就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在工作中都不断的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来开展节能活动,这对于目前迅速发展的供热行业而言显得十分重要。由于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供热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这就为供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发展方向。因此在供热行业工作中引进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显得格外重要,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发挥企业工作优势的主要途径,更是实现供热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就目前的集中供热采暖系统的运行而言,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热源厂、书热管还是供热用户室内的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与制约而造成了各类故障的频频发生,不仅给采暖用户带来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变,还极容易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甚至影响到供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目前的供暖系统工作中,做好相关的集中采暖系统故障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集中供热企业常见故障
就目前全国各地的供热企业而言,虽然在工作的过程中采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进行工作,但是就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设备故障分析
在目前多数地区的供热系统中,用户室内存在着供热效果不明显,供热现象不佳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室内温度明显偏低和散热器散热性能不好以及散热器根本不散热的现象。这种供热系统故障的存在与出现不但无法达到用户需要的采暖要求,甚至还会造成室内温度不均匀的现象。针对现有的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都是由于散热器本身存在着质量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室内供暖现象存在着无法达到预计标准和计算差值的现象,而也有一些问题是由于在设备安装与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缺陷,从而引起了供暖隐患,导致了散热器加热不够良好。
2、常见的技术故障
在我国社会发展中,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进程,但是就目前的供热系统总结分析而言,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技术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目前的集中供热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落后系统,这些系统的存在造成了供热系统中仍然走着老路,使得其中还存在这较多的质量缺陷与不足。
其次,就目前的供热系统中各种技术缺陷较为明显,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热源、供热网以及热力站的建设中都存在着普遍的技术缺陷与质量隐患,同时各种设备的选型也不科学、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供热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建设投资高、运行费用高以及能源稿费严重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在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及时的偿还各种货款,以至于最后出现亏损状况,进而造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三、常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设备故障处理
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发现,引起集中供热采暖系统故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就当前常见的散热器不热现象本身而言,其常见的情况有三种,即首先是散热器完全不热,及散热器表面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差无几;其次是散热器不是很热,这种情况是散热器表面温度与设计要求的采暖温度有着一定的差距;第三是散热器在工作的时候出现忽冷忽热的状况。基于这种情况,在目前的设备安装和处理中则需要我们从设计理论入手去分析和解决,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技术缺陷与指标隐患进行深入的处理与总结,从而使得其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都能够得到良好有效的解决,尤其是对于系统中存在的安装质量隐患,我们要制定出严格、健全的施工指标,并对安装施工环节进行全面、高度的管理,从而能提高设备的安装运行质量。
2、技术故障的处理措施
在目前集中供暖的工作分析中,其处理方法是按照实际工程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水力计算值,而不是在工作中的过程中直接生硬的采纳各种技术规范,从而造成设备和施工技术的不达标、不科学。一般情况下,在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设计材料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种种质量缺陷,从而有针对、有目的的提出预防和解决方法。
四.室外系统缺陷引起的供热故障
1、室外管网保温不符合要求。一是保温层厚度小于设计要求,材料不符合要求;二是保温层施工质量低劣;三是保温层遭到水浸或严重脱落。
2、初调节受到人为破坏。外网安装调节完毕后,应当固定所有用户系统进户入口阀门的开启度。如果这些阀门开启度遭到破坏,必然使整个系统水力工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用户不热或过热情况。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经济性
前言
工程结构是由钢、木、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等建造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工程结构在相当长的使用期内,需要安全可靠地承受设备、人群、车辆等使用荷载,经受风、雪、冰、雨、日照或波浪、水流、土压力、地震等环境的作用。它们安全可靠与否,不但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还常常关系到人身安危。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将留传后世,对安全可靠、适用、美观、耐久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和稳步发展,土木建筑工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土木工程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项目和主要手段。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更是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土木工程事故的频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事故不仅对国家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直接危害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经过总结我们发现,在这些事故中由于工程结构设计工作的失误造成的事故比例正在逐步增加。因此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只有合理的,无瑕疵的,对土木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才能保证项目实施的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如何同时又保证项目的经济性,不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浪费,本了如下探讨。
一、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土木工程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而且一般的设计单位都拥有一批有着十几年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设计人员,他们对工程设计可以讲有一定的掌握;但由于一般土木工程讲设计,往往只是着眼于施工图本身,很少会考虑和兼顾到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其实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而言,施工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工程的实际施工与之相比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建设单位为了达成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水准的合理预期,常常会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要得到准确、无误的实现,这对施工管理者而言,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很多施工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对工程结构和设计方面知识的相对匮乏,很容易对施工图产生不理解甚至但是误解,这就直接导致了设计和施工的不平衡,而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密切配合就显得尤为的非常关键。
因此,土木结构工程师必须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培训等途径,对相关的土木工程技术进行深入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设计出更多在实际施工中有操作性的优质工程。
二、阐述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
在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工作中首要的目标就是确保项目的安全,这种安全是建立在保证项目主体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上的。
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保证建筑安全的同时,建筑的经济性也在土木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对我们的设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估,最终达到安全和经济平衡的设计实施目标。从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经济限制的设计会造成设计结果和投资限制的巨大差距。举个简单的例子: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是最具有安全性的,因此我们按照安全规范进行设计和使用。但是,反应到实际的工作中会发现为了保证安全性就要增加投入的成本,即安全性和经济性实际是互相矛盾的两个主体。那么如何进行结构设计呢?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主要是通过提高材料的质量来确保安全性,并不是通过提高材料的数量来确保安全性的。
三、阐述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的措施
3.1 安全性方面
在提高安全性的保障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手段:首先,从管理上确保设计的安全。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资质老,等级高,管理水平先进的设计单位,来对项目的总体安全性进行保障。这样的单位往往参与设计的人员的素质普遍较高,设备也比较先进,人员设计经验丰富,设计的质量也可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次,加强人员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设计人员对设计理论和方法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了项目设计的质量。我们除了熟练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外,还应注意对理论和形式的不断革新,使自己永远保持在专业知识的前沿地带。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减少失误的产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减少失误包括设计计算过程中避免疏忽,不产生漏项,缺项;设计图纸尽量详细避免质量问题等方面。通过对现今事故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事故的产生都是因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人为失误而产生的。所以为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作为设计者,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每一个数据都要细致核对,不造成人为疏忽。在设计图纸的绘制和选择上也要尽量详细,以避免由于施工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图纸的曲解情况的发生。只有图纸详细了,才能让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还需注意的就是对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程的监管以及对施工的及时跟踪。
一项工程设计工作完成后作为设计的一方,我们不能放手不管,而是要及时的与负责施工的单位保持联系,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疑问及时说明,施工人员提出的建议要加以重视,如有问题应及时核对,发现错误及时更改和修正。
3.2 经济性方面
对于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方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首先,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对多个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选择最为安全且经济性兼顾的方案。通过对于招投标的严格控制和选择可以促使设计单位拿出最经济实用的设计方案,为国家节省相应开支。其次,在设计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项目设计人员提出一定合理的要求,鼓励他们开放思路,灵活方法,不要将自己限制在已有的规条中。比如:采用标准图的问题。一般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标准图,因为这可以大大的降低我们的设计工作量,有利于加快进度。
四、结束语
总之,建筑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一直是设计者与使用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关系到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基础设施的投资,并与国家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事关重大,它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更要对结构设计工作加以重视,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核心则是永远围绕安全性和经济性两方面进行设计工作。在这两个方面中,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应更倾向于保证安全性,所有的设计都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我们要合理的进行工程成本的控制,加强结构设计的经济性,以谋求更加符合经济效益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来庆吴丽娜,浅谈建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5)
关键词: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电力工程设计;电力电量平衡;接入系统方案;电气计算;系统专业提资
电能作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基础能源,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工业的先行建设,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电力工程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系统规划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前提,也是具体单项电力工程设计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一、电力工程中所涉及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系统规划设计相关工作可分为长期的电力系统发展规划、中期的电力系统发展设计。其对单项电力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也是论证工程建设必要性的重要依据。
在进行单项电力工程设计时,其涉及到的系统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工程所在区域的电力负荷预测和特性分析;(2)近区电网电源规划情况及出力分析;(3)根据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结果,进行电力和电量平衡;(4)提出电力工程接入电网系统方案;(5)对所提方案进行电气计算;(6)分析计算结果,并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较;(7)为电力设计其它专业提供系统资料。
(一) 电力负荷预测和分析
对拟建电力工程附近片区进行电力负荷预测和分析,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在电力工程设计时,主要进行10年以内的中短期负荷预测。
中短期负荷预测,主要围绕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进行。在总结历年经济数据的基础之上,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对中短期的近区最大负荷进行逐年预测;同时,根据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大项目情况,对负荷的特性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并确定其对电网供电的影响。
负荷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即有传统的序列预测法,也有模糊理论、专家系统等新方法。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力工程,如枢纽变电站、输送大量潮流的电力线路、或大容量发电机组,可采取多种方法预测负荷,分析负荷增长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并从中选出一般可能出现的负荷水平进行分析。
(二) 电源规划情况及出力
电源规划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对拟建工程周边电网的电源规划进行统计,并分析电源的出力情况,是论证单项电力工程建设必要性的重要依据。
电力电源分为统调电源和地方电源,其中统调电源是指归电网调度统一调度的各类大型发电厂;地方电源则包括各类小水电站,以及企业自备发电机组。每种电源在不同的水文期的出力各不相同,同时新建电源机组会出现在规划期间逐年投产的情况,因此,需对电源出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以利于下一步工作开展。
(三) 电力电量平衡
电力电量平衡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起约束条件的作用。根据电力负荷预测和电源出力分析,进行项目所在地区、供电区域进行电力、电量平衡计算,并对平衡结果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电力工程的布局和规模。
通过负荷预测确定各水平年的系统最大负荷,结合各类电源的出力分析,得出电力电量盈亏,从而确定电力系统所需的发电、变电设备容量。该容量应满足负荷需求的工作容量加上系统需要的备用容量。此外,在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时,还需考虑分区间的电力电量交换,并根据情况增减设备容量。
(四) 接入系统方案
根据工程所在地原有网络特点、负荷分布和电网发展规划等情况,说明项目工程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电网规划,以及政府部门的审批意见,提出项目接入系统比较方案。
在论述项目接入系统方案时,应远近结合、综合考虑节约用地、节能降耗、电网新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需提出项目工程各方案的布局和规模,投产年及终期近区的电网结构、运行方式和供电电压等内容。
(五) 电气计算
电气计算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潮流计算,稳定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和无功补偿计算。
第一,潮流计算主要是对电力网络中的功率和电压的分布进行计算,通过潮流计算可确定系统运行方式,检查各元件是否满足运行要求,并为系统继电保护和稳定计算提供依据和初值。
潮流计算作为电力系统设计中最基本的计算,是比较电力工程各接入系统方案最直观的方法。通过潮流计算得出的电网各节点电压、各网络元件电力损耗、以及电力潮流的分布情况,可直接用于分析各接入系统方案的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第二,稳定计算是指根据要求,对电力系统的各种故障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确定电力系统稳定问题的主要特征和稳定水平。
稳定计算多是基于潮流计算结果的基础之上,在单项工程设计中常用到的稳定计算包括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计算、电压稳定计算、以及频率稳定计算等。通过进行各种稳定计算,可校验各接入系统方案的运行参数能否满足稳定运行的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安稳策略和保障措施。
第三,短路电流计算主要是验算在给定的网架中,由于故障短路而在电气元件上产生的不正常电流值。计算项目工程接入系统节点处的各种短路电流,能为电气设备的选型提供依据。
在确定网架结构和系统运行方式的情况下,进行短路电流计算可正确选择及校验电气设备,选用正确的继电保护整定值和熔体的额定电流,从而确保在故障情况下能快速切断短路电流,减少短路电流持续时间,减少短路所造成的损失。系统的短路电流宜限制在合理的水平,当短路电流水平过大而需要大量更换工程相关网区已有电气设备时,应提出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
第四,进行适当的无功补偿,可向电力网络中的感性负荷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从而减少各种网络元件因传输无功功率所造成的电能损耗。在具体电力工程中,需根据无功平衡,提出无功补偿装置总容量及分组容量,必要时需对单组低压电容器投切时电压波动进行校核,进行近区无功平衡分析,和调相调压专题计算。
(六) 方案比较
对项目接入方案进行比较,在各种电气计算结果的基础之上,从安全可靠性、实施性、发展适应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各方案的设计及运行做出评价,并选择最优者作为推荐方案。
(七) 系统专业提资
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可靠的系统电气计算,选出综合条件最优的推荐接入系统方案,确定项目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投产时间,为电力工程设计的其它专业提供有效的设计依据和准确的数据支撑。
二、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的一些经验
随着我国电网电压的升高,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源装机总容量的逐年提升,电力系统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单项电力工程的设计中,电力系统专业的设计和论证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独立开展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成为中小规模的电力设计单位遇到的新问题。
(一) 准备阶段
在开展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前,应收集近区电力系统现状相关资料,了解大网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分析和整理收集到的系统资料。收集现有变电站、线路以及统调电源资料,并开列成表录入数据库,形成电网现状网架的基础数据。
与此同时,还需收集最新电力主网规划报告,了解近区电网的发展方向和变化特点,将规划电力网络资料录入数据库,形成各规划水平年的网架基础数据。
(二) 开展工作
关注电力系统的最新变化情况,更新数据库资料,收集和研究各地区的负荷情况和特点,掌握大网内各电厂、变电站、电力线路的地理分布情况和数据资料,为系统设计做好准备。
针对新项目工程,展开对当地负荷情况的收集工作,及时更新当地及周边电力系统的资料。之后,进行各类系统电气计算,配合项目工程的设计工作。
电力网络基础数据对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电气计算均是基于电网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断更新和完善基础数据,将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一个长期工作。
关键词:生态环保;水利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水利工程的功能要求亦越来越多,水利工程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同时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之一。水利工程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适合水利工程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在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引入生态化理念设计,从而改变以往的水利工程污染治理难,环境立法难以实施的现状,需要对落后的技术进行不断地更新发展,从而实现我国水利生态的的和谐发展。
一、环保设计在水利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方面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促使水利部门建设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水利工程作为人民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设施,不仅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供给需求,也起着对自然灾害的抵挡和预防的作用,对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进行水里工程施工时,事先设计阶段并没有对实地进行过勘测和考察,那么,在施工时候必然会对环境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不仅不会给水利工程带来好处,反而可能由于施工导致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经常发生。
为了更好地利用水利工程,更合理地设计出完善的水利设施,实现人类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战略,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将生态理念带入到水利设计之中。以生态理念为核心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为合格质优的水利工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水利设施的实际功能,还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设施协同发展的目的,进一步实现国家提倡的人类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策略。
二、水利工程环保设计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施工中的环保问题和设计中的环保问题。施工期间建设地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污染物和建造垃圾,这无疑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在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时,要严格控制废水的浓度排放量,且在排放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经验对污水的浓度进行判断,而要利用专业的仪器对废水的排放指标进行检测,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在施工期中,很难保证设计与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保持同步,因此能源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规计(1994)0006号文件规定:1994-01-01起调整水电工程设计阶段,增加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将原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阶段合并为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取消原初步设计阶段。该项规定大大缩短了整个工程设计和评估的时间,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2、水利设计人员生态理念不足
水利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尽可能地提供较为便捷的供给。现今,多数的水利设计人员一般都将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水利工程建成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过大,不得不采取后续补救环境的措施,不仅对企业形象有影响,还有可能因为环境的破坏给水利工程带来阻碍。
3、生态环境问题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通常会对施工地周围的居民进行迁移,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又关系到人们生存和居住的权利,因此环境移民问题一向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在进行迁移的时候,要与这些地区的居民做好相应的沟通,调节其中的矛盾。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河道和流向,导致整条河流在水文特征上出现很大的变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堤坝的建设不仅会影响到河流附近的生态环境,也会影响到水里生物的生存,为了保证不会破坏水中鱼类的生存环境,堤坝在建设过程中通常还会设计一条鱼梯或者是鱼道,来帮助鱼类在河流上下游进行流动;对于一些回流产卵的鱼类,人们通常会采取人工繁殖的方法,保证河体生物的多样性。
4、社会及人文资产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社会与人文资产有着不小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在利用水源河流的同时迫使该地区人民背井离乡,对新环境的适应也考验着水库移民群众的心理与身体承受能力,新移民与原居民的习俗的融合程度等问题随之而来。同时很多水库大坝选址区存在大量的文物古迹,一旦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势必会损毁人文资产,而这些资产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初就对该地区的文物遗产转移到其它处或博物馆内,并对一些地质遗产进行录像,保证日后的研究。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和选址需要慎重决策,尽量不去迁移群众和破坏人文资产。
三、生态环保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1、结合环境工程设计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要充分引进工程与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达到水量与水质同步优化配置的目的,同时有效处理好生产废水污染防治以及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弃碴等问题。因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给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挑战与阻力。为了进一步缓和旱田排水过程中夹带淤泥和其他污染物流人下游湖泊或湿地,需要在进入湖泊或湿地前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对于水田排水沟渠,在其两边种上水生绿色植被来增强水质处理的效果,也可通过人工沟渠湿地可以处理一些可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借鉴于用自然稳定塘处理水污染的理论与工艺来丰富设计思路。要积极探索融合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控制工程的科学方法,建设生态环保的水文系统。
2、将生态环保理念植入设计人员心中
现在,大多数水利部门的设计人员都具有高学历高水平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对环境保护意识匮乏,不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这就可能导致他们设计出来的工程会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和破坏。作为一名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质量和设计合理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水利工程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理念不仅是可以带来环境的保护,可以在提高水利工程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化的保护环境,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所以,要让这种有益的生态理念深入每个设计人员心中,让他们时刻谨记生态建设立足于经济建设之上,只有好的环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3、结合生态环保化理念,分期改造河道
水利工程建设后,水库开始蓄水,给人民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却引发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泥沙淤积、物种死亡、居民搬迁、大气破坏等等。对此,在对河道进行改造时,应结合生态化理念,以提高其安全、持久性为目的,循序渐进得进行建设和改造。首先,应详细分析河道区域内地质、气候、陆地、生物等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河道改造分期计划,并一步步实施。例如:第一阶段,调查河道区域特征;第二阶段,根据改造需要设计阶段性计划;第三阶段,从小到大,分区施工,一方面保护原河道生态,一方面建设水利工程。其次,在河道改造设计中,还应坚持河道自我设计与修复功能,保持河域生态原则下,增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实用性。
4、建设堤岸工程
水利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就是堤岸工程的设计和建造,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对河道进行改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河流自净能力必须在完整的生物组织系统下进行,那么在堤岸工程建设过程中,就会避免出现单一的经济技评估指标体系了,总之在进行堤岸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合理的建造改善技术,保持堤岸工程中堤型和堤线的多样性,从而实现堤岸工程的最优化建造。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中得以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发挥在那体现,同时也是今后水利设计发展目标,设计人员子啊水利设计环节中根据生态水利工程学基本要求,在不断的技术更新和经验总结方面,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生态水利水平,从而从实际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一、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论
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可以定义为:化工相关企业在开始工程决策投资的初期,针对化工工程项目的技术选择、经济环境、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和方面做出的具体分析和调查研究,并最终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在具体调查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通过使用数据搜集、归纳,资料汇总和整理,为化工企业预期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出具数据支持和经验论证,并最终得到完整的化工工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投资是否可行、投资数额是否合理、投资收益是否充分做出估算和预期。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涵盖了社会资源、市场环境、技术应用、经济水平等多方面。
1. 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根本依据
普遍而言,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应当参照下列各项法规和文件:国际法、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部门和各级政府规章、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建议书和其他文件、国家和各省市的城市经济发展计划与工作规划、化工工程投资项目有关书目、资料和合同等等。
2. 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够为化工企业未来工作提供预期参考。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化工专业领域的项目工程经验、有关资料,对化工项目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预期发展变化做出估算和评测,并最终得到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预期经济收入。二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化工专业领域发展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事实为根据,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坚持以历史数据和专业科学资料为论证基础,通过查找、分析数据和资料得出合理的预测和估算结论。三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具有稳定性。由于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建立在历史经验总结和真实数据分析之上的,因此该报告以现实情况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相对稳定、准确的实现对化工工程投资项目方案的分析。四是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具有合理性。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使用了数据研究分析技术和资料归纳分析技术,参照了化工专业领域的变化规律,根据化工工程的经济市场发展情况,合理预测出化工项目工程的预期经济利润。
二、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1.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不完善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参照化工工程的总体运行情况,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分析化工工程的决策阶段、技术和资金投入阶段、操作运行阶段和最终回报收入阶段,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化工工程项目中可能会遭遇的困难,评估项目工程投资的风险系数,帮助化工企业的运营决策者筛选避让风险的方法和路径,为化工项目工程的安全、稳定、顺利运行提供数据支持和效益保证。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必须具备时效性资料,不能省略诸如项目工程施工场地、科技条件、市场环境等要素的具体分析过程,要注意将研究报告分清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要注意突出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实用性,一方面要分析化工工程投资项目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化工工程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弊端和风险,让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
2.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不科学
一般而言,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有多种,既要从化工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化工企业的生存特性进行分析,也需要动态地分析化工专业未来即将迎接的挑战和机遇,要动态地看到化工企业在日后可能面临的经营策略方面的调整。一次具有时效性的、科学合理的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应该涵盖多方要素,首先需要顾及化工企业的投入资金比重和生产成本与支出之间的比例,其次要寻找和制定便捷的投资经营策略,在单位计量范围内,以最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赢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兼顾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要对照其解构可行性研究报告,比较多种方案之后,进行最终选择。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不仅仅应当从实践经验出发,面对企业现实生产与经验过程中的问题,也应当全面性、重点性的考察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即将面对的物资财力限制、科研技术限制、技术人才缺乏限制,尽可能缩小化工企业现实经验情况与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之间的差距。
三、化工工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改善策略
1.彻底分析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综合考察、比较投资项目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隐患、承担风险,确保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并对化工工程投资项目中所选取的科学技术提供两个以上的替代计划方案和参考,在可行性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必须真实、有效,符合现实化工生产经营的实践情况,为化工工程投资项目中所选择的原材料、设备列明可靠、可供选择的供货商,对拟定方案和备选方案中的弊端进行全面解释并提供数据、资料、技术支持。化工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需要详细列出有关项目资料、合同书、企划书等全部书面文件,并附上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书面证明。
2.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城市更新;深圳经验;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079-05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爆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用于生产,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物质保障。此时,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导致城市发展建设滞后。建国后,中国长期推行计划经济,由于生产率低下,社会经济水平仍较为落后。该时期致力于工业生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区,有大量可供建设工业厂房的地区。同时在“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下,进行了一些危房的改造,增添了一些市政设施,但是实质上旧城区并未得到改造更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但城市的发展建设仍受制于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出现以局部改造危房,基础设施的物质更新和采用“拆少建多”的开放方式从向中心填补的模式。此期间,出现城市肌理破坏,忽略城市整体形态结构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在城市发展方面,上一阶段遗留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例如,部分旧城区经济衰退,城市结构与功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诉求等,阻碍了城市整体结构良性演变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吴良镛提出“有机更新”这一概念,中国诸多学者开始对城市更新进行研究。从起初单纯强调城市物质环境转变为对城市相关经济、社会、文化等软环境与城市建设并重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中国现阶段的城市更新可以说是在地区产业亟待升级、社会各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前提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布,土地资源的再开发,城市功能的重构,人文空间的重塑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但由于城市发展阶段与背景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城市更新的发展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城市更新工作开展较为全面的地区经验总结,给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地区一些启示,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深圳城市更新
(一)更新背景
1 土地储备不足
根据资料显示,深圳市2011年用地需求仍然旺盛,该年申报用地的建设项目共1106个,涉及用地需求103平方公里。但经过三十年快速扩张建设,深圳已面临几乎无地可用的局面,供需矛盾突出。深圳市域范围仅1953平方公里,2007年建成区已达到750平方公里,深圳市土地利用实际剩余可建设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根据深圳市2008--2012年土地利用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中建设用地供应量数据(表1)推算,5年左右的时间土地资源就会被耗尽。从表1中,可看出不管是计划供应量还是实际供应量,深圳市已进入土地减量供应阶段。从土地计划供应量与实际供应量差值结合深圳出台的用地审批制度来看,深圳建设用地的审批也越来越严格,为避免批地不用,闲置等现象,每年计划供应量都有一部分剩余。在如此紧张的局面下,深圳市借助城市更新在新时期新环境下,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法严格管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土地整备,尤其显得重要。
2 部分地区现有城市功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
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转身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其速度与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的深圳虽身处转型期,发展势头较前些年略有抑制,但仍阻止不了其向前发展的步伐。部分早些年建设的商住混合区、工业区以及遗留的城中村开始出现功能不合理、产业结构落后、城市面貌差等问题,与深圳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符,同时也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现在的生活服务需求。因此深圳部分地区开始更新。例如,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的成功转型。华强北原为1986年深圳特区确立的15个标准加工工业区之一的上步工业区,以生产电器、通信产品为主。随着城市建设向快速扩张,上步工业区由边沿工业区变成了中心工业区。此时的上步电子市场已经发育完全,给本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和资金流等,以工业功能为主的用地布局与功能结构不论从土地价值还是从功能诉求来讲都不能满足当时的该区发展要求。于是,该区进行了以功能置换为主,改变部分用地结构为辅的城市更新工作。现今的华强北已被成功转型为一个以零售业为主,产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服务片区。可见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
3 市场经济下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利益平衡要求
两次整体性的土地转型后,深圳短时间内实现了土地国有化,但也遗留了大量性质不定、权属不清的土地,造成了土地权益不清,责权不公等现象。城市更新既是一次较全面的利益的重新分配,又是一次城市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其涉及政府、业主与开发商三方的利益,其中政府代表的是公共利益。政府与业主之间主要问题是确权以及保护小业主的利益,与开发商之间的问题主要为规划与地价,而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问题基本是市场导向,即拆迁安置补偿。在部分土地权属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下,城市更新是重新确定土地权属,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关系以达到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由于以上三方面的诉求,为促进老城区活力重振与新城区结构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深圳市2009年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将城市更新推向一个。《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更新对象并具体到区块,规划期改造建设用地总规模约19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是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加快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
(二)更新工作方法与内容
深圳待更新区域中城中村:108.7平方公里;旧工业区:144.7平方公里;旧城区:15.3平方公里,合计268.7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积的城市更新,其工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引入了“城市更新单元”概念,根据深圳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与应用,进一步深化了城市更新的内涵,确立了管理城市更新活动的基本依据。
1 编制城市更新技术文件,推进城市更新规范化体制体系建立
深圳城市更新由起初的自发性到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再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其政策文件也在逐步完善。2007年,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政策出台,成为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空间供给的重要手段。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出台,为深圳政府全面推进更新改造工作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政策依据。为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结合深圳现实情况,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虽部分文件仍在编制过程中,但可以看出以上文件的颁布对城市更新的体制体系构建和城市更新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合理编制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提高项目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确立了以“城市更新单元”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规划与计划管理制度,将“城市更新单元”作为管理城市更新活动的基本空间单位。这就要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编制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办法》中明确规定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主要包括改善消防设施、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内容,但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城市更新单元范围的确定条件以及城市更新单元应当提供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除重建用地面积15%的独立用地等具体要求。
城市更新成果体系一般分为技术文件和管理文件两部分。为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深圳市在城市更新规划编制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1)认清项目导向,探寻更新发展方向。
城市更新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拆除重建、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其中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更新目标较为明确,故在此主要针对拆除重建项目进行讨论。一般拆除重建项目要首先弄清是目标导向型还是问题导向型。目标导向型指该更新项目在初始就有一个很明确的更新目标,项目的定位、策略等均围绕该目标进行;问题导向型是指规划编制单位通过对现状、区域周边环境等进行分析论述,发现项目在更新前存在的问题,以解决存在问题为导向,确定项目更新发展方向。在城市更新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更新发展方向即项目的定位是首要问题。
(2)要素间相互关系为指引,确定更新策略。
城市更新规划中应将项目放到区域中考虑可能涉及的要素,例如:交通、更新业态、居民、城市风貌等。城市更新是为地区、为居民服务的,必定会导致该地区原有居民的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压力增加等。在确定更新定位后该地区的业态选择和项目建设会给该区域的居民、交通、城市风貌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些要素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要素与项目定位间的关系,都应作为确定更新策略的指引。例如,下雪片区的更新中考虑到该区生态环境优良且将建成1200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提出建立多朝向全方位的开敞空间体系,利用慢性系统等方式提高交通便捷度的策略。
(3)以平衡利益为落脚,明确更新细则。
在以前市场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往往会出现公共利益难以保障、高容积率和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导致项目进度慢等问题。所以利益平衡在新时期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是保证项目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圳市通过设定捆绑改造责任,控制极限开发规模,政府参与溢价分成等方式保证公共利益优先,其次通过在《深圳市法定图则容积率确定技术指引》的基础上,结合更新项目自身特点,按照相应标准换算成建筑规模,奖励给提供该设施的宗地这两种方式来保证开发商的基本利益。并对宗地的合法权益进行计算,规划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外部权益损益补偿标准与内部权益损益补偿标准,由设计单位按照这一标准计算各宗地的权益损益情况,在更新实施完成后,根据土地所有权人、建筑物所有权人、他项权利人或实施者等的权利价值比例关系,分配更新后权益。只有平衡好更新三个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才能明确更新细则进而确保项目实施。
(4)以规划设计为手段,落实更新目标。
深圳市通过制定《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明确了规划内容,例如在空间控制上,提出要综合控制高度、密度、公共空间等核心要素,深度要达到《详细蓝图》等要求。规划设计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突破点,在技术规范标准的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更新目标分解到定位、策略、空间布局、设计指引和利益平衡等各个环节,使得更新目标在逻辑上有根可寻,在实施中有步可依。规划设计从根本上保证了更新项目的科学性,同时也为更新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效手段。
3 更新后续保障措施
在更新单元规划申报与审批完成及规划获批后,针对拆除重建项目,实施主体将对改造主体进行核准并上报政府相关部门,由相关部分核发改造主体确认文件、拆迁许可证以及规划许可证等。同时政府将对项目进行动态监管,采取奖惩制度,对于存在确实困难的项目实施救济,例如,政府可直接对开发主体进行财政补贴或在保证单元内刚性设施的情况下,降低政府可降低保障性住房或创新型产业用房的配建标准。同时参照《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对更新单元规划成果进行质量控制。规划编制单位也会对实施过程中更新单元遇到的规划技术问题进行跟踪解疑,这些都为更新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深圳城市更新对西部地区城市更新的一些启示——以兰州为例
城市更新工作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展较为广泛与深刻,主要原因是其吸引了巨大的物流与资金流,导致人口的大量聚集,从而原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结构等与城市发展的匹配度降低。由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均衡化,一些城市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在土地等城市资源方面受限较少,故选择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来满足城市发展建设需求。
兰州市城市更新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是典型的带状组团城市,以城关旧城为起初的发展中心,受城市外溢作用影响,开始快速向外扩散,但由于地形限制,形成多中心、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各组团主要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点与深圳有类似之处。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组团内不同程度上也面临着“城中村”改造,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或功能调整等问题。
(一)兰州市城市更新背景
1 经济发展催生
20多年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就已拉开了序幕,但一直进程缓慢,直到2007年前后城市更新的步伐才有所加快。2005--2010年兰州市区城市更新的面积约为19.85平方公里,但2011年城关区待更新地块面积达12.78平方公里,这主要是由于城关区作为兰州市的传统老城区及中心城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吸引力也日益增强,大量的人口涌入该区,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原有的城市建筑规模和要求跟不上人口对空间的需求。例如会宁路与麦积山路、定西路交叉口以西地块的改造,增加了建筑的体量和使用空间,而原有的建材市场则迁往兰大附近高层的一层商铺,完成了这一地块的城市更新过程。但由于中心城区商业价值较高,地价等要素导致中心城区更新成本大幅增加,所以中心城区多以点状独立开发小型地块为主,而则是以成片的商住或者园区等形式的开发为主。更新地块主要用于居住和工业用地。
2 城市转型
兰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在兰州市第四版总规(审定稿)中将兰州定位为国家级工业基地。但同时兰州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市区依山傍水,南北群山对峙,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09年再次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作为“丝绸之路”通道和“茶马互市”重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各民族商旅的汇聚,使兰州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由于地形限制以及工业污染类型及区域分布,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状况严重。近些年来,兰州市意识到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提出城市转型,工业出城入园,努力发掘兰州旅游服务潜力,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立足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形象品位,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因此兰州的城市更新在老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重组背景下,对旧工业用地的再利用,新产业类型的规划与再投资活动,对衰败地区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意义重大。
(二)兰州城市更新
兰州一直以来基本上都采用大拆大建生硬的更新模式。例如城关区庆阳路和中山路的改造,兰州市政府将其两次临街地块招标出让,房地产开发介入兰州的城市更新,大规模、快速的拆除重建使得庆阳路原有的繁华的商业气氛不复存在。回顾历史,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虽有其优势,但是也存在诸如摧毁城市记忆,历史文化,盲目效仿等弊端。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区域背景差异,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差异性。目前,兰州的城市更新步伐虽有加快,但仍存在不少难点和困难:(1)社会经济水平限制:更新中对于需要拆除重建的地块应支付建筑的剩余价值一般情况下涉及的土地权属不止一个单位,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密集的待更新地区,进行整体更新,目前兰州的经济水平还是存在较大难度。(2)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有限:兰州市仅部分重要地段编制了控规,这使得地块的改造随意性增大,缺乏合理控制。(3)缺乏科学的更新方法与指引:目前兰州市的更新地块由政府确定,通过兰洽会等形式进行招商投资,从而保证更新项目的实施。目前,兰州市政府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缺失系统的政策文件导引,也没有正规的规划文件成果,城市更新决策、项目成果审批科学性不足,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漏洞。(4)利益矛盾突出:兰州的城市更新用途主要为商住或者工业。在城区更新后的公共利益难以得到保障。(5)土地成本:兰州市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程度来自土地的有偿出让,加之旧街区更新涉及内容较广、程序手续繁多,这样造成城市旧城区建设用地拿地成本颇高,开发商拿到地后势必加大建设开发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个别地块容积率偏高,人居环境不佳等现象。(6)地产导向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矛盾:目前兰州的城市更新主要是以地产为导向,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现有或潜在价值,造成历史街区的文脉、传统特色氛围段片,城市记忆缺失等。
(三)经验与启示
从城市更新工作在深圳的实施情况来看,兰州市城市更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可以解决或者避免的。目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开展的并不充分,在旧城区已开展的城市更新往往局限于点状布局,且没有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城市更新工作应该是政府、开发商和业主三者共同参与,通过采取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手段,来实现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功能的重构,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提升城市风貌,改善环境品质的美好愿景。深圳的城市更新通过学习国外地区经验,并针对自身改良应用,更加适用于国内的城市更新工作,通过学习深圳的城市更新工作方法结合兰州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兰州市城市更新应借鉴学习的地方。
1 规范城市更新工作方法
前面我们提到城市更新分为三种形式,其中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较为简洁,只要提出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即可。但是针对重建项目,涉及拆迁补偿、功能重构等问题,通过对收集资料的整理总结深圳市开展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类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见图2。首先根据《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订计划申报指引》相关条件对法定图则中已划定城市更新单元的区域或确需更新的特定城市建成区,拟定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后申请纳入深圳市该年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订计划,列入计划后方可编制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在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前,需要对更新单元内涉及的宗地进行土地权属确权,在权属明确的前提下对现状梳理调研认清发展方向,在与各方协商达成共识后完成规划编制工作。随后对更新单元规划进行申报审批,针对审批意见对更新单元规划进行修改完善。规划获批后,相关部门将会对改造主体进行核准并根据改造主体的申请核发拆迁许可。在得到各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及行政服务事项之后,项目即可开工建设。
目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还未建立自己完备的工作流程。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兰州市的地块权属要比深圳复杂得多,拿地相对也困难,不利于全面开始城市更新工作,但是兰州市近些年来也对土地出让政策做出了一些调整,有助于解决拿地成本高这一难题。在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可以总结前面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入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划分办法,有效降低兰州市缺乏城市控规覆盖这一短板带给城市城市更新工作的难度,尽快制定适合兰州市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规范文件,来规范更新工作。
2 合理编制城市更新规划
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还没有专门的规划编制,为提高城市更新质量,必须要逐步加强其技术条件。根据深规院对城市更新工作的学习交流讨论,总结出如图3的规划编制实施框架图。一般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土地权属确定和现状调研工作。只有这一部分的工作做得扎实才能为后面的工作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项目定位,为立项提供依据。主要是做产业需求、发展条件等要素的分析,提交项目建议书。第三阶段是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就要求专业部门通过前面的分析为项目的可能性、可行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论断,通过多方案的比较研究,提出初步方案供项目实施主体参考。第四阶段也就是方案最终确定,规划成型阶段。规划编制方根据项目实施主体、规划审核部门等多方意见,进行修改深化,最后确定最终方案。包括功能布局:地块用地性质、建筑总量及各类功能建筑量、绿地率、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工程设施、城市设计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并通过专项研究提出设计指引。包括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体控制、环境景观营造、公共开放空间、慢行系统等。这些都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控制指引。
以上内容主要从城市更新工作流程以及规划编制技术两个方面阐述了深圳城市更新工作对兰州城市更新工作的一些启发。然而,兰州市还是需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辩证的吸收城市更新工作较完备地区的工作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从而提高兰州市城市更新工作的绩效。
关键词:高职;养殖专业;就业导向;人才定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113-03
高职养殖专业是培养养殖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高职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为养殖场、兽药饲料生产经营部门和兽医门诊等,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1],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养殖业已逐步转向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迫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加大[2]。如何在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间驾设一座桥梁是当前高职养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高职养殖专业教学多年,现结合工作实践就高职养殖专业人才的定位与培养,如何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探究行。
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1.1 坚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周期较短、实用性都较强,为受教育者创造就业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最大优势。因此,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培育人才基本前提[3]。养殖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产业之一,无论是处在第一线的大中型畜牧场,水产、家畜与特种动物养殖场,还是养殖技术指导和兽医门诊等为家庭及社会养殖提供服务的机构,从事兽药、饲料生产、加工及经营的企业都是高职养殖专业学生的可用之地。随着我国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大,那么,养殖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好用、实用,即易上岗,留得住,能适应变化。教学中计划大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1.2 坚持产学结合办学模式
养殖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比学习理论知识更难, 养殖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专业教育也应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人才教育要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摸索出“双向合作、互惠互利”的产学结合之路,将课堂延伸到实习基地,把岗前、岗后的培训和教育结合起来,把实习锻炼与技能提高结合起来。
1.3 立足学校办学条件及生源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强,而高职的教学条件和资金的累积都十分有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争取要素效能的最大化。一方面要集中优势办好办强品牌专业,立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面向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选优汰劣,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的基础上,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试考核制度,探索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养殖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2 高职养殖专业人才定位标准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按“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指导思想,高职养殖专业的人才定位标准应该是“以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养殖业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需要的,能够从事养殖技术开发与推广、动物疾病防治、养殖场经营管理,并能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4]。高职养殖专业的合格人才在就业上突出“三个去向”,即毕业后可从事三个方向的岗位:一是在大中型养殖场从事养殖技术的开发、推广和管理工作;二是在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三是在畜牧技术推广部门或兽医门诊从事动物防疫工作。要在这“三个去向”中易上岗,留得住,干得好、能适应变化就必须具备的三项“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技能,了解并掌握科学养殖方法,能诊断治疗家畜的常见病,防治传染病,要了解新型饲料的成分及科学配方等;二是大中型养殖场和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包括集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三是适应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其中涉及动物营养学、绿色环保养殖、现代养殖设施的开发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与理念、技术创新。
定位“三个去向”,培养“三种能力”不是空泛的,坚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方针,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等三方面的教学,推行“思想教育-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生产实习-后续教育”的培养模式,首先要能适应岗位,缩短学习与岗位的距离。要能积极工作、细心工作养殖业的就业岗位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养殖业技术性强,风险性高,任何专业技术上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坚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方针,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等三方面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切以实用为标准。
3 人才培养途径及方法
人才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而人才培养需要一定途径,这就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否科学。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必须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且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对于养殖专业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养殖业的就业岗位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艰苦,且养殖业技术性强,风险性高,缺少职业道德绝不可能将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5]。过去的学徒式培训尚且注重品德方面的传帮带,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更不能轻视职业道德品质这一重要重要环节。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告诫和说教,而是要贯穿在课堂教学与技能实习操作的每一个环境,在长期潜移默化中逐步影响和渗透。
3.2 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必须贯穿到各个地区教学环节中去。
3.2.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要能适应养殖生产第一线岗位且在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高职养殖教学绝不是为养殖场进行现行生产的操作工培训,培养对象是高级养殖技术人员,而不是普通饲养员和农村兽医,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技能。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6]。理论课程结构和内容关系上把握好必需与够用的关系,专业操作技能同要求一是熟练,二是融合,三是突破。要围绕着能够“承担该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这一高职教学目标要求开展课程改革[7],如恩施山区目前群养动物量少,单个动物饲养多,兽医人员缺少,就有意识增加动物传染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中兽医等课程教学比重;根据当前动物交易市场活跃的现状,新增了动物防疫检疫、畜牧兽医法规课程;在社会普遍兴趣养宠物热的背景下,不仅新增宠物诊疗与美容技术,还加重了宠物医疗的课程分量。传统教材中养猪、养禽、养牛羊三门课技术含量偏低,且教学内容重复,合并为一门课程,而新增特种兽类养殖与特种禽类养殖,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3.2.2 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改进教学模式 所谓应用性和针对性就是要注重实用和适用,前者强调学什么而不是强调为什么,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与科学化,而注重实际应用,要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强化知识、技能和职业特性教学,面向行业,后者要求贴近地方经济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8]。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方式成绩。总之,整个教学木工都推行“思想教育-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生产实习-后续教育”系列化,目标始终锁定在掌握规模化生产和管理技术上。
3.3 强化师资力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专业教师队伍。而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中较常见的问题,现在很大的一部分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锻炼,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不单会“说”,而且会“做”的“双师型”队伍。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要立足高职现状及养殖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要在对职业岗位能力结构与人才知识结构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职业实践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以不断适应掌握规模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晓荣,何德肆.高职养殖专业对接地方养殖链的研究探析[J].当代畜牧,2012,224(12):61-64.
[2] 孔雪旺,陈功义,闫民朝.高职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0(24):4,11.
[3] 王维新.加快提高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8):8-9.
[4] 朱梅芳,陈学文.奶牛养殖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1):178-179,187.
[5] 欧燎原,李淑云.执业兽医与乡村兽医从业指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204-205.
[6] 张响英,张 力,李小芬,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20(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