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时间:2022-02-02 23:2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集体备课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第1篇

【关键词】备课组活动;备课平台;团队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5-0053-03

典型问题

备课组活动是学校最为常态的学科研究活动,其主要形式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就是让每位参与者获得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1]。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现阶段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教学案讨论、阶段教学测试试题讨论以及学进度安排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完成主要依据学期初备课组制订的分工表,由备课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在每周的活动时间大家再讨论一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与统一。由于现行教材并没有多大的变动,沿用多年的教学案、测试题也基本成型,大多学校的备课组活动形同虚设,有分工没有协作,有形式而无实效。备课组活动“形式化”倾向严重,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充分发挥出备课组活动的价值。目前备课组活动存在以下三个问题较为典型。

1. 活动前准备不到位

我曾经多次参加一些备课组活动,在活动前,我并没有拿到所谓主备课人提供的材料,偶尔提前拿到的也是上一年的备课资料,问及备课组内其他同仁,也大多如此。这样的备课组活动前的准备显然是不到位的。

2. 活动中交流不深入

活动时大多由主备课人简要说明备课材料,然后请大家发表意见。一般情况,参与讨论者并不多,大多只充当看客角色。我曾事后与老师个别交流,大多反映没有过多的思考,当然也就发表不了意见。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当然是可以根据这些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在活动前没有认真研读、思考备课材料,交流、讨论的内容往往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而且大多为建议性质,要能直正落实到课堂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果改动调整内容过多,主备课人有时会难以及时完成。这当然与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也是密切相关的。

3. 活动后评价不充分

按照一般惯例,主备课人会对全组同志开设公开(研讨)课,大家听课后再做评估、交流,但限于人情、时间,一般很少有人会对上课者提出合理化的调整建议,即使有人提了,是否接受并做进一步尝试,无人知晓。大多数人还是按照提供的教学案实施教学,这样的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原因分析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重要载体的备课为什么成为一种“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活动呢?分析可能原因,有人认为是教学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加[2];也有人认为没有健全的集体备课规章制度,对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作为没有相应的奖惩,从而导致教师不作为。[3]但个人认为以下三点比较重要。

1. 教师自我成长意识薄弱

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技能提升是伴随教育教学整个过程的,但不少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备课组活动时,主备课人往往把它看作是备课组分配的一个基本任务,只要按时提交相应材料即可,其他同志不少感觉是被动参与,主动发言的不多,有时甚至根本不发言。分析这种现象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参与者认为自己能力、水平不够,发言没有质量;二是问题意识不强,认为主备课者提供的材料很好,没什么可说的。透过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本质:教师自我成长意识薄弱。

2. 对活动本身价值认识不足

备课组活动理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通过同事之间的交流研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但不少教师对此活动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参加不参加活动无所谓,自己水平低,也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只要得到主备课人提供的备课材料就行了,这显然是对备课组活动价值的误读。当然,备课组活动也应不断提升活动质量,让参与者有所收获,这样也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这其中备课组长至关重要。

3. 管理与指导常常缺位

加强对备课组的管理与指导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少学校也有一些管理与指导措施,如安排行政人员参加备课组活动、安排检查人员开展备课组活动检查记载等。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备课组活动质量提升的问题,管理与指导需要解决的是形式与内容更好地统一的问题。

应对策略

1. 用好网络平台,让活动前准备更加充分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建立数字化的备课资源是必须的。借助校园网,我们建立了备课平台,并对平台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主备课人必须在备课组集中活动两天前把备课资源上传到备课平台;第二,备课组同仁在集中活动前必须阅读备课资源,并做出阅读修改意见(备课平台提供了阅读修改功能,可以记录每位阅读者所做的修改)。第三,主备课人在集中活动前再次登录备课平台,整理各位阅读者的意见,初步形成讨论稿。主要包括:修改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修改?第四,备课组活动主要围绕大家所提意见集中讨论,能形成共识的,修改形成共识,不能形成共识的可以保留意见,通过课堂实践后再来评估、讨论。当然,每位同仁在实际上课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做出调整的可记录下来供下次集中r交流。充分发挥备课平台的功能,让备课组活动前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加充分,这也为备课组活动质量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备课平台检查备课组集中活动前的准备情况,为落实管理职能提供了有效抓手。

2. 实施团队教学,让公开(研讨)课更有价值

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个基本共识:认真准备一次公开(研讨)课,自己的收获将是显著的。这一方面充分说明教师平常对自己成长的不满意,或者说感受不到进步;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公开(研讨)教学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推动力。但目前应付校级公开(研讨)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学校管理层面有“一人一课”(每学期每人开设一节公开课)的要求,因而教师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上课、听课、评课的活动。因此,公开(研讨)课也成了一种可以应付的活动,一方面拿着去年教学案上课的大有人在;另一方面交流时碍于情面不会多说什么,即使要说也大多是些不痛不痒的话、无关紧要的话,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开课活动价值,让活动能更加深入,上学期我们进行了团队教学的尝试。具体做法是:第一,在课表编排上,把团队成员看成一个人来安排,这样就有效错开了团队成员的课务。(注:我校信息技术教师9人,开课班级13个,一周计26节,分成两个教学团队,一个团队14节5人,一个团队12节4人。)第二,主备课人的公开教学不再是一个班,而是团队成员中的所有班级,开课时团队成员必须全部参与听课,并在课下充分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做出修改、调整,再继续在团队成员的其他班级执教,这样就将“一人一课”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第三,加大交流、研讨的力度,侧重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么修改的?修改后的效果如何?让问题的研讨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加深化。通过近一学期的活动,教师普遍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在成长。

3. 用好录播设施,让活动过程可视

充分利用现有录播设备,让备课组活动过程实现同步录制,这一方面可以有效保存备课组活动的过程资料,另一方面也为研究、评价备课组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本学期,我们尝试将部分备课组活动安排到录播教室进行,由于需要在录播教室进行活动的录制,参加活动的教师大多做了较为充分的准洌这为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保证。由于环境的改变,活动进行较为顺利,大多教师也都是做了有准备的发言,有了问题讨论也更加聚焦,与活动无关的内容也不见了,在这种“活动过程可视化”的要求下,活动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可视化活动过程视频也为进一步提升备课组活动质量提供一手基础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可以提供给相关学科专家进行研判,分析活动情况,并根据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当然,可能由于顾及现场录制,在交流讨论时,大多发言比较谨慎,似乎还不够深入,这还需要后期改进。

4. 邀请学科专家参与,引领活动走向深入

管理者参与备课组活动,应该是管理初期对备课组活动质量监控的需要。当备课组活动走上正轨后,可能更需要的是学科专家的同步参与,他们需要既熟悉学科教学内容,能够为备课组活动引领方向,又要熟悉备课组活动交流、研讨、深化等方面的技巧,从而为推进备课组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这里的学科专家既可以是区域的学科教研员,也可以是区域内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一学期安排3-4次有学科专家参与备课组活动无疑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学科专家参加活动前也可以请他们对已经进行的活动过程视频做一些剖析研究,这对有针对性指导备课组活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建立项目或课题载体,让教师参与研究

备课组活动的内容决不限于学进度、研讨教学案、通过阶段测试试题等,要想让一个备课组能够有持久的研究动力,项目或课题应该是最好的载体之一。在备课组不断的深入研讨中,总会有些问题不是当时就能有效解决的,它就可以成为备课组研究的项目或课题,让大家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在推进基于平台的教学,而基于平台的教学就需要基于平台的教学设计,我们把它称之为“电子学案”,那这种电子学案如何来设计就成为我们备课组共同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初期,只有少数教师积极参与研究,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交流,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他教师逐步感受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不断加入,最终全组教师都参与了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已经初步明确了电子学案的基本特征,电子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等,并在平台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这为后期进一步深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课题就是源于备课组集体备课中发现的问题,而且每位同仁都遇到了这一问题,因而所有人都主动或被动卷入了研究。目前,虽然研究两年多了,大家仍然有兴趣在研究,因为他们在研究中,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从中也收获着研究的快乐。

备课组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提升备课组活动的质量既是学校管理的问题,当然也是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课题,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超越。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王德明. 课例研修: 让教师成为集体备课的“自由人”[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 107.

第2篇

一、认真备课,团结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教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坚持集体备课,抓好教学内容的研究工作,研究探讨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老师要利用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备重点、难点和教学策略,互相协作,对教辅材料进行重组与整合,编制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案、教案、练习和课件等,出好测试题,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做到统一进度,学要求,统一练习,统一测试,共享教学资源。

二、抓好备课组的环境营造,让备课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备课组的环境营造对于备课组的建设来说很重要。“组”,对外需要的是竞争,对内更需要协作;“组”,必须包容个性的差异,更需要求同才能发展,否则是一盘散沙;“组”,必须具有宽容和谅解,但也要有敢较劲认真的执着;“组”,还需要有引领与跟进;总之,组的建设最需要的是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不应该让“组”成为每一个成员的羁绊,在组的种种约束下牺牲掉愉快地工作、愉快地生活的权利。

备课组在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提出基本要求的同时,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这样教师才能彰显个性。组内各位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不受拘束、不盲目跟从他人,充分地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还可以决定自己在每堂课上所讲的内容、授课的方式或顺序等。在这种自由的备课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才华得以施展,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我们还把各个时期的教学心得,每周都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实践证明,包括组长在内所有被“磨”的教师通过在活动中不断整合资源、博采众长而快速地成长起来,教师个体专业素养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也不断得到提升。

三、有效备课的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集体备课的实施中概括地讲应该做到三个都:人人都备、人人都评、人人都记。

1.充分准备,在学科教学计划基础上感知教材整体。

主备人应根据分配的任务超前准备,充分了解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内容设计、收集资料包括反馈题,鼓励借鉴优秀教案,取其适用内核,加以拓展提高。形成初步的教学思路。

2.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真正做到全员参与,确保质量。

每个人都要意识到我是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成果的享受者。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根据分工对自己主备内容重点思考,写出活动单初稿;主备人在初稿上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表述出来,把自己的教学建议说出来。组内大家讨论、补充、修正,尽可能吸收组内各种建设性意见,汇众人之长为集体之长。这样,避免了闭门造车,弥补了单独备课带来的思维缺陷,确保形成最佳活动单。集体备课流程:教师预备集体备课教师说课教师复备备课组复议活动单定稿二次备课。

3.精心准备发言材料,保证评课质量,让教后反思落到实处。

评课要致力于活动单的完善和择优工作。主评人在课堂教学后要首先跟任课教师做充分的交流,比如了解本班学生的接受程度或学生完成反馈练习的情况或教师对活动单的二次备课情况等等。以便形成评课时的一手较为详实的材料。点评时要点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想法、做法,反馈课堂的亮点,找到本堂课“出彩”的地方,更要反思存在的不足。其次,要能结合本堂课教学中产生的实际状况,对活动单提出修改建议,组内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补充,同时对本节课的得与失及这些合理的建议做好记录。在反复的合作与反思中提升备课能力,同时不断优化备课、上课的质量。

评课时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介绍教学心得、新授知识的巩固措施、后进生辅导措施,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等等。

第3篇

关键词 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因其基于教学、着力而及时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备受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也为广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所推崇。但是,目前集体备课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虽有几年时间,效果却不明显:既定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实现原定的教师成长计划尚有一定差距,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慢,特别是青年教师进步幅度小;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不高,全身心投入不够;一些教师抱怨集体备课有作秀成分,对学校程式化的集体备课过程管理厌倦,对集体备课的热情下降而敷衍应付……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陷入茫然、尴尬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我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欠准确,又有操作过程巾的失之偏颇。本文将从集体备课活动中存在的几个“多”与“少”进行对比分析。“多”是我们可能做的偏多要适当减少,“少”是我们也许做的不够而应当加强。我们要将“多”与“少”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二者之间的必要的平衡。

一、备教学内容落实多,备学科长远发展少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大方向不明确,他们只是指望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下周的课(或下面的几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怎样的例题或习题,怎样进行作业与考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细节进行。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从下面的理由看,集体备课仅有这些也许就显得不够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学校原有的教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学校的每个学科要努力形成怎样的教学特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如何确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规划而需要分解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应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要明了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集体备课的长远规划,学科组平时的集体备课过程则应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将集体备课的长远目标、内容细化分解,紧紧围绕当前教学内容,切合当前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校要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

二、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

集体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集体备课,人人都是主角,但分T又应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也称主备人)作中心发言,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并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研讨问题。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升自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本人、学生、教学内容等)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力戒以下两种走向极端的做法:

第一,一人备课,大家“享受”。将备课的任务全压在学科带头人身上: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他们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他们拥有“霸语权”,其他教师则没有“话语权”;由学科带头人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一成不变地到课堂上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将集体备课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看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青年教师可能要走的“弯路”,实则是一人备课,大家“受害”。首先,受害的是普通教师,他们与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集体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普通教师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思考少了,个人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没了,拿来的“成果”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受害的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教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套教学方案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班级,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或模块或章节)按一定形式“瓜分”,提前分配给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备课,大家“凑”在一块,形成“完整”的备课。这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的备课用你的,你准备材料、作中心发言,提出教学建议;下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用我的,我作重点讲解,给定教学设想;下次再用他的……一些人美其名曰“人人备课,资源共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头“攻关”。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基础条件、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发展潜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担当的角色应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优秀的教师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其二,人人担当“主备人”,将教学内容“瓜分”,集体备课变成分工备课、分别备课,会打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模块和章节都有各自完整的知识、思想体系。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往往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各自为战显然对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是不利的。从着眼长远的视角看,如此做法对于形成并主动构建学科教学的特色也是不利的。

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当前,集体备课还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章节)而言,教师大都比较关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有怎样的变化,是新增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高是低,“理解”还是“了解”,“掌握”还是“熟练运用”;高考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选择哪些例题习题;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规定几课时授完?能讲完吗……集体备课似乎一切都是在为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去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情感态度不甚了了,甚至连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某一内容的知识基础都不能做到了然于胸,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集体备课要备学生:调查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够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

四、备讲法多,备学法少

目前,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师的教案书写,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语言怎样力求优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

例如,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课题为“函数的概念”。先是学科带头人作中心发言,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和“对应说”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函数的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就是具体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讲清“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设计出了一组强化题目,给出了讲解的方法……在学科带头人发言之后,全体教师也都围绕这一议题谈体会,说打算(课堂上“讲”的设想),却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情境,总体上要把握哪些“有利”的“契机”,教师又该作怎样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显而易见,这样的研讨与交流固然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落实)的认识,完善了教师对教法的设计,为“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口因此,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有利时机”,适时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说:“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数学教学的改革电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备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为了“少讲”,“讲”是为了“不讲”。

五、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

一些教师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练习作业……成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主旋律。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却涉及的较少。

第4篇

【关键词】网络 集体备课 教研 协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17-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研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需要。因此,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活动应运而生。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通过长期的教研活动实践,笔者认为,网络集体备课可以通过“四步走”分层次进行,逐步改变集体备课现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备课实效性。

一、构建学校资源库传承体系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可以利用资源服务器和网站构建传承体系,将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课例、经验总结等资料保存下来,方便以后全校教师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快速查阅,吸取前人经验,少走弯路。可以在学校OA系统中设立教学资源提交任务,动员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科研资料上传至学校服务器,系统自动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全校教师登录系统后都可以下载使用。其优点是解决了教师对教学资料共享的需求,让教师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设计,逐步提高备课水平。此做法适用于网络集体备课的初级阶段,利用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不足之处是仅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共享与传承,缺乏交流与互动。

二、运用实时通讯工具实现即时交流

即利用微信、QQ等实时通讯工具建立交流群。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的作用,要求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兼职教研员牵头,按学科组织讨论组,每个讨论组根据教学进度按单元确定不同时段的讨论主题,主题可以是某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方法,或是某个知识在不同年级要求的掌握水平等,鼓励教师使用手机进行研讨。除了上课和会议时间不准使用手机外,其他时间均可利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业务讨论。其优点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传统办公室内部讨论的局限性,教师不需要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专门打开电脑使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疑问时也能立刻在群组里发问,这样的教研迎合了时下许多教师的生活方式,使得教研工作不再成为教师的负担,反而成为教师沟通思想和业务的桥梁,更是心与心交流的渠道,既辅助了教研工作,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不足之处是信息过于碎片化和可能出现非教研信息,不利于完整地表达观点,聊天记录的形式也不利于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利用网络空间搭建校内外互通平台

一是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学科研”专区,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疑惑、心得、随笔、反思等发在网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对其他教师的发言进行评价。二是可以利用现有的公共备课平台(例如网络教研平台“35空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按照不同的学科组成若干个教研组,对教研组进行必要的操作培训后,根据学科和教材分别添加“英语-外研版”“数学-人教版”和“语文-人教版”等教研组。研修教师可以在各网络教研组的安排下,自主进行网络研修活动。教师们在教研组有计划、有主题的组织下,采用“理论、示范、实践、反馈和指导”的研修方式,通过网上研修、协同备课、教学实践、反思整理的过程,将理论学习、备课、案例研讨、教学实践、修改教案和分析讨论相结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数学教研组在研修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两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教学准备与设计――教学实施与调整――教学反思与整理”三个阶段进行研讨,每个阶段的研修时间为一个月。研修初期,教师们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平台上,同教研组的成员和专家对其展开讨论并进行修改。教学准备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要拿着这份教学设计来具体实施教学了。教学方案是否可行、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哪里需要进行调整,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都要及时在平台上做好教学日记,记录下最真实的情况和数据。最后,教师对这一研修活动进行反思和整理,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活动感受等。

利用网络空间和公共平台开展教研的方式突破了学校的限制,教师们很容易与全国各地一线的优秀教师和专家协同互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校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手段模式让参与该活动的教师们收益匪浅,既能有效避免信息的碎片化缺陷,又很好地记录了集体备课过程的材料。不足之处是周期较长,整节课的视频材料会占用较长的观摩时间。

四、网络集体备课的纵横发展

首先是推动网络集体备课横向联动。充分发挥城乡教育联盟的优势,由城镇优秀学校牵头,将网络集体备课工作推向外校,与联盟内乡镇各校协同开展备课工作,加强校际合作互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其次是推动网络教研向纵深发展。可以尝试与友好幼儿园和初中合作,将网络集体备课推向纵深,建立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的交流沟通渠道,让教师们了解不同学段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教育的要求,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更好地解决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的衔接问题。

再次是尝试MOOC式的网络教研。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从萨尔曼・可汗制作网络课程开始,这种教学模式便开始风靡全球。MOOC实现了高端的知识交换,我们可以将微格备课的视频用手机拍摄后通过网络传播。例如,英语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教研组组长将教师的微格备课用手机拍摄成视频并上传到网上,提供给各学科教师相互观看和交流学习,大家进行研讨和改进,最终形成最佳授课方式,并为学校的MOOC网络教材提供资源。再如,数学教研组使用学校的电子白板软件进行微格备课,利用电子白板的现场录制功能,将微格备课的电子板书全程录制,并上传至网络,更准确地给教师们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开放式网络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和人数的限制,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S富的课程资源。这是前几步的有利补充,将参与的教师以及备课的方式和载体进行了有益的扩展,应该是未来网络集体备课发展的趋势之一。

第5篇

一、创新组织形式

主要做法是改变传统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转而根据研讨内容需要选择人员组成备课组。如围绕“幼儿线描画的教学常规”这一课题,组织美术领域的教师组成备课团队;围绕“幼儿入园不哭闹的技巧和策略”课题,组织小班教师组成备课团队。我们还专门组织全园教师参加环境创设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创新环境,使全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更具童趣和特点,达到地面、桌面、墙面三维一体的多元和谐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效果。

二、探索备课模式

(一)“异中求同”模式

“异中求同,集体备课”,是先选取一个具体的活动内容,全体(或一个教研组)教师每人都根据选定的内容备一节课,然后再集体研讨,将众多设计集结为一节课,并选取一个教师来执教,展示设计成果,共同观摩后再次备课、试教,经过多次“磨课”,最后形成一个可行的定案。下面是我园数学教研组开展的“大班数学活动:学维坐标”集体备课活动实例。

1.个人备课,认真钻研、思考,自助积累

在这个环节中,每位教师凭着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对幼儿特点的把握自主进行备课,设计了不同的活动目标、教学教程,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如大班数学活动“学维坐标”,教师生成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及初步目标。

“小小探险队”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让幼儿学习看坐标找物体。

(2)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丽的马路”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为马路种花、种树的活动中,初步学会用二维的方式找坐标。

(2)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及操作能力。

…………

从以上活动确立的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行为主体不一致。在同一活动中,有的目标以教师为行为主体,有的目标以幼儿为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不一致,使得目标指导活动评价时对象不明,缺乏针对性。

其次,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在教学活动“美丽的马路”中,目标1缺乏导向作用,目标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不明白教师准备在哪一个环节培养这两种能力,活动中也并不需要幼儿分析什么问题。

再次,目标的语言陈述不精确,缺少可观察和可测量性。从这些目标中,我们无法了解教师具体想让幼儿在学习中达到什么认知程度,所以活动结束后也无法知道是否真正完成了目标。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必须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目标。

2.集体备课,互相探讨,互助交流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交流了彼此的想法和意见,针对性地找出了自己在备课时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对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修改,剔除不符合教学理念和幼儿学情的环节,从而形成了我们第一次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找宝藏》。

本次教学活动目标暂定为:

(1)尝试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寻找物体,初步认识坐标。

(2)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操作游戏的乐趣。

(3)增强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和小组合作、竞争意识。

教学方法:

(1)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激活幼儿思维。

(2)找到幼儿兴趣点,运用尝试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对比法、游戏法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借助问题教学法、探究发现法等主动建构知识。

3.反复磨课,进入实战阶段

在集体备课后,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试教,大家观摩集体备课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设计。

第一次试讲后,教师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为幼儿准备的数字宝图解读起来过于复杂,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教学游戏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合理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又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备课,再一次回顾教材与教学目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幼儿操作学具,提高教师指导语言的准确性等。

(二)“同中求异”模式

“同中求异”的集体备课方式,就是在同一主题背景下,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不同的生活实际,采取不同的设计构想,进行发散式备课。各自备好后,大家再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1.个人分析主题,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

我园在开展五月份主题“马路上”活动时,就运用了发散式备课形式。教师们通过对主题的认真分析,都能够多角度地挖掘资源、分析教材、设计活动。(请参看图表1)

2.集体研讨,互助教研

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老师们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

教师一:小班孩子对色彩非常敏感,马路上各种灯色彩丰富、变化多端,根据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马路上的灯”这个活动主题,美术活动“漂亮的霓虹灯”、科学活动“灯”、手工活动“制作路灯”等。

教师二:马路上的灯使夜晚的马路变得更加美丽,但许多孩子对夜晚的马路了解却不多。我班准备从“夜晚的马路”入手,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向孩子们展示马路的四通八达,进而扩展到马路的种类、功能,让孩子全面认识马路。

…………

不同的设计思路为参与的其他教师打开了思路,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小班“交通警察”活动,引入了家长资源,让当交警的家长到班上,请全体幼儿自由提问,了解交警的职业特点。就这个活动方式,有老师提出疑问:小班孩子能进行自主提问吗?这个方法适合小班孩子吗?问题提出后,其他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热烈的讨论中,教研组长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这个主题如果放到中班、大班,你们会怎么开展呢?通过讨论老师们发现,同样的活动可以通过活动目标、活动形式的调整,延伸到不同年龄班。

3.取长补短,个人备课

在集体备课之后,老师们重新进行了又一次的个人备课,每个人都本着“保留经典、舍弃重复、创新生成”的备课目标,对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修订、补充,形成更加完善的主题活动。(请参看图表2)

“同中求异”模式在教师团队中掀起一种“头脑风暴”,它是不同教师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的温床,是实现教学方式灵活性、有效性、丰富性的良好途径。

三、拓展集体备课功能

除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功能之外,我园还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出集体备课更多的功能。

1.园本课程开发功能

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我园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执教能力,也提高了大家组织教材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学会“借脑”、“借势”、“借力”,经过理解、整合,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能。

2.教师研修功能

我园将园本研修中的“个人自主反思、同伴交流互助、专业示范引领”三要素贯穿于集体备课的全过程,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逐渐养成了学习研讨、实践反思的职业生活习惯。在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3.团队建设功能

第6篇

一、规范办学——团队研修从不能走向可能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综合化,使得教师的合作成为必须。因此,教师在与同事的关系上,要从“教学的孤立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1]”;在与学校、社区的关系上,教师要从学校依附型转变为社区发展型。有调查发现,由于学校私自增加部分学科课时、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等原因使得教师工作量超标。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时间共计6.79小时,占每日教师工作总时间的84.9%,在剩余的1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教师们还要去管理学生、参加学校会议、听课、与家长交流等等,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几乎没有时间开展。教师自发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反思活动、教师与校外人员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也都因为教师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无法实施。

徐州十三中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学校,积极确立素质教育办学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坚决执行“五严规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的所有课程。不补课、不加班加点、坚决杜绝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学生一日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7小时。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一律进课表,进课堂,实事求是,认真落实,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课务中解放出来,以规范的课程设置带动规范的教学行为,为教师的团队研修提供时间保障。

二、全面课改——校本教研从个体走向全体

“是改还是不改?”作为徐州市区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初级中学,当课改来临,这个问题曾经让学校愁肠百结。2007年,学校做出了重要的选择——改只会更好,不改将会丧失学校高位发展的有利契机,因此十三中成为徐州市第二批课改实验学校。

“是真改还是假改?”2008年,先期进行课改实验的班级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质疑之声不断,很多教师认为课改是在作秀,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再次做出重要选择——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实实在在地走下去。

“是小改还是大改?”2009年,部分优秀教师、学科骨干带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但是少数教师的改革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会遇到来自其他教师、家长等各方的阻力,教师们都在观望。

于是,学校组织教师们一次次地外出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后六中学、宜兴实验中学、新沂六中等等,来来回回的旅程就是一场场精彩的沙龙式研讨,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从教师中产生——学校要发展,必须搞课改,不但要改,还要真改、要大改,全校上上下下一起改,才会产生整体效应。

因此,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些举措在校内形成了一股旋风,将所有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形成了改革、实验、研讨、反思的良好氛围。

三、网络教研——合作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

徐州十三中斥巨资引入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们的集体备课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分为四步:第一步,教师个人预备课。第二步,主备人把备课资料,含教案、课件和其他备课素材上传到校园网平台上,所有教师在任何地点只需上网登录就可以对主备人的资料进行讨论、修改。第三步,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课,大家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个人教学材料进行修改。第四步,在主备人备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删、增、调、换形成个人教案、课件,备课材料的修改部分须用红色明确标识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教案、课件等备课材料,本人再将定稿后的备课材料传至校园平台上。第五[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步,下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写出教后小结,再次传到校园网上,教师共享。这样的备课过程对于每位教师来讲共经历了四次备课,实现了团队合作,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5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55岁以上的男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电子或纸质备课的形式,其余教师备课将全面实行网上交流查评的方式。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传个人的教学资料,年级处和教务处将根据网上上传的教学资料,对个人及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查评、反馈。

经过这样的改革,教师的备课、教研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的交流时间,利用课余、课外,甚至在家里都可以进行。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上还专门设有讨论空间,为教师随时随地交流提供方便。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创建、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导学与作业设计、基于网络信息的教学模式设计等等都促进了教师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研究的开放。

四、任务驱动——团队合作从外控转为自觉

学校在前期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反思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课改方案。一方面扩大探究的群体,各年级全面铺开,共同开展高效课堂的探究,另一方面重点做好高效课堂建设的主题深化研究,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师开展符合不同年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探究与实践。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建设高效课堂。

继续深化“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课改模式,通过示范课、展示课 、研讨课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内形成研讨氛围,重点做好研讨课的专题性研究和市级公开课的开设,努力打造高效大课堂。重点通过以下四类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1.常态(过关)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的督导,作为加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个突破口。本学期,由教科室牵头组成年级教学督导组,分别到三个年级随机听课。听课是学习,是交流,是检查,是管理。提倡听推门课。听课不在记多少文字,重在自己得到多少启发,能够提出多少合理的建议。

2.校内研讨(交流)课。每周各年级推出2-3节研讨课,公布在学校每周工作日程上,要求本年级教师前去听课。听课后,重在做好课后主讲人的说课,组内教师的评课,开课教师在校园网上“晒教案”“晒感想”,听课教师在校园网上跟帖“晒收获”,自觉形成了教研之风。通过讲、评的实战演练,增加教师群体的参与度和研讨性。

3.校内观摩(示范)课。每月从校内研讨课中选择优秀典型推出2节校级专题示范课,引导全校教师听课,课后开课教师本人说课,其所在学科组长作重点点评,其他教师参评。在过程中校长及时总结并以此为载体引导校内研讨交流向深度发展。

4.市级公开(展示)课。开学初以备课组为单位个人申报公开课,学校根据随机听课情况进行选拔,确定开课人员,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总结、提炼学校课改的新成果。

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引导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形成“阳光课程”系列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形成精品。借助“汉推基地”,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与研究,进一步开设好双语课程及小语种选修课。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在已有的古筝、琵琶、太极拳、剪纸等课程基础上,开发楹联教育课程、武术操教育课程、书法教育课程等。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成立古筝、琵琶、合唱团等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自发组成课程研发小组,提高了研发水平。

任务驱动法提高了教师团队合作的内驱力,为了完成一些公开课教学任务、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等,教师们明确了研修的主题,增强了研修的动力,凸显了研修的价值。

五、研训一体——研修效果从低层走向高效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师培训蜂拥而至,填补了教师仅有的一些空余时间。目前许多教师培训的误区在于,把教师看作被动地施加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知识的对象,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被尊重,很难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教师培训往往成为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与教师的教学生活脱节的外在物。在对“您对参加教师培训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66.1%的教师选择了“勉强愿意参加”或“不太愿意参加”,有18.5%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参加”。但教师培训的时间却往往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从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分割出来,如有些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名优教师评选、职称评定中明确地将继续教育时间作为重要衡定指标之一。管理体制的文本设计试图“松控”或“释放”,而行政实践却仍在“紧控”与“规训”,原有的时间支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将制约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形成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有志于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逐渐形成了由教师自由组建成教师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在志同道合、性格相融的的基础上组建,属民间自愿团体,小组长由成员自主产生。学校为小组活动提供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小组采用学习研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群体反思、跟踪改进、博客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做合一,寓研于乐,凝聚共识,不断提升课改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评课模式研究、教学案一体化资源研究、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研究、翻转课堂微课制作等研究。以研代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研训相济。教师在研训中研究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研修效果逐步提高。

六、评价导引——从重评个人到团队督导

1.重集体教研。关于集体备课,在落实“三定”“四统一”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动态检查,各年级安排年级中层以上干部包干到相关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督导备课组工作,严把团体仗的第一关。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集体备课的流程、活动开展的时效,参与的人数、研讨的氛围、说课稿的使用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存储。2011年9月,学校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复盘式”评课教研模式,集中团队的力量,运用课堂结构式观察法审视课堂,形成组合分工评课模式。2012年11月27日,学校对全市召开“四环六步”教学模式、“复盘式”评课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赞扬。

2.重团队督导。由校长室牵头组成学科督导组,加强对学科团队课改的整体把关,避免走弯路。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检查作业、学生访谈、家长访谈、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团队合作教研的实施情况。针对团队中的每个人单独评价打分,总体积分、全面评价。经过一个学期的督导,写出督导报告,向教师团队集体反馈,指出问题,责令整改。

3.重团队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科命题组的作用,严把命题质量关,每次练习检测都有制卷人、审核人,命题前有目标,后有考核及评价,引导团队共同参与。其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中心工作,教务处、年级处制定了相关的团队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形成有效的检查、记录、反馈、调整等监控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年级处[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学科组等平台,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年级处汇总学科情况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教务处汇报每一次质量检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及时召开教学工作分析会,及时加强薄弱环节,保证教学工作处于常态的均衡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利用团队研修进行教学改 革实验研究,明确提出要坚决杜绝加班加点的做法,走内涵发展之路,实施素质教育。按照“乐学、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了“四环六步”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的培训和实践,“四环六步”的课改模式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学校一个个优秀教师团队的逐渐形成,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教材观;备课方式;教学方法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是确定的: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教参,统一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相差无几,教师较多的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此次课程改革就需要广大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把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教师的专业乃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在今年高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地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了较真切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新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要求凸显掌握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地理培养。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地理教材出现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局面,我们所选用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新教材面前,我们要不断改变以往那些偏激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1)教材突出以学生“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教材的编写是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展开的,因此新教材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生动活泼,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看、喜欢学,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如景观图、图表、立体示意图,案例、活动的设置等。

(2)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

教材既是教师教的材料,更是学生学的材料,它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标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内容,控制难易度,也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

三、更新备课方式

1、从强调“共性”,转变为 “共性”和教师 “个性”的统一。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争辩和交流,而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便拓展教学思路。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四位教师,利用每周五的时间备课,共同讨论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过程等。其他时间遇到问题就集体及时解决。

2、从强调“集中”转变为“集中”和平时 “交流”的统一。

由于每个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背景、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因而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关注点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因此就要求在备课的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应该把“集中”备课和平时“交流”完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影响聚落的形成因素上,就可以针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生进行设题。

3、从强调“课前”转变为“课前”和课后“反思”的统一。

在新课程中,我们都很重视课前备课这一环节,因此在集体备课时,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能够根据要求合理划分课时,使地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和能力密度大致均衡。

由于课堂是动态变化,而不是静态固定的空间系统。因此,课后的教学反思应该说是课前备课的补充、延伸和升华,新课程认为教师是研究者,要求教师要反思、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新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怎样实施地理探究课,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

1、正确认识探究式学习的涵义

探究即探讨的研究之意,就是通常所指的“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究式学习可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即探究法的两种模式。接受式探究,是学生通过向他人询问和搜集资料,得到现成的信息,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探究则不然,它是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活动,得到非现成的信息,再通过整理、分析等活动得出问题的,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我们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很多的“问题研究”都融入了探究法的两种模式。

2、地理探究课的实施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地理新教材有些问题是教材直接提出的,而有些则是需要发现的,问题的发现应由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探究问题来自教材,教师课前要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并应写在教案中,这样才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游刃有余地组织课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问题、查询问题

信息可以从教材中查找,也可以从其他参考书、报刊或网络中查询,也可询问教师和同学,获得信息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3)分析资料,寻求问题结论

对资料的分析,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也可以采用分组交流、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以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组织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必要时给以点拔和解疑或启发讲解,当然教师也要更多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以取得问题的结论,提高课堂效率。

(4)交流和展示探究成果

第8篇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

1.学无止境,交流可以更新观念。

在教师整个受教育与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思想被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强化。再者,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谁总有知识的死角,要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备课组应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课题沟通,构建和完善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成果交流平台,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突破重难点,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集思广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中众人智慧,取长补短,择优弃劣,就是进步的过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思广益,才能实现超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会更上层楼。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

1.备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对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是基于新的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突出体现人的“发展性”,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怎样处理教材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们在讨论《减数分裂》一节的教学时,一种观点是教师给出图像特征,总结出定义及其判断方法,然后举例训练,这种方法学生听得懂,掌握得快,短期内对提高成绩帮助很大;另一种观点是教师通过一组图像的比较,让学生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自己研究各组图象规律,逐步归纳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我们通过讨论认为尽管后一种教法耗时多,表面上看效率低,但从长远来看,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因而是我们教学的必然选择。

2.备教学方式。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这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虽早已为教育界所唾弃,然而时至今日,采用这种方式教学的仍不乏其人,因此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应讨论如何设计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如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等。即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同时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不应成为学生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否则教学必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还应充分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讲解时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

3.备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期望,它应该表现为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的收获。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俗话说的跳一跳摘得到;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生;课堂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那么教学内容和习题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往往不恰当,教师备课时对学生估计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通过集体备课,调整目标设计,使之更能接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二是教学内容数量的多少;三是教学内容难度的高低。教学内容范围的大小是由教学进度确定的,而进度是早就排好了的,不必在集体备课时多讨论,因此集体备课时要着重对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节课教师准备讲几个例题,讲什么样的例题。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二是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很好地突破难点,乃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点讨论的话题。教学中时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该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而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集体备课就是要避免,至少要减少此类问题发生;备课时,还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每一单元的重点、难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5.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作业不仅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而且是使学生巩固“学得”的重要手段,作业的设计包括两个层面问题。

首先,作业的量。作业太少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多的课业负担,学生要做无谓的重复劳动,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要应严格控制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完成。备课时教师还应讨论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何设计作业层次更合理,使之既达到巩固所学之目的,又有利于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其次,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题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既要和课堂教学内容一致,又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题目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业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基础性,又应兼顾发散性,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三、集体备课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集体备课的探索实践,形成集体备课模式。

1.初备。

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即为下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要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交流。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二是个由主备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引导大家深入讨论交流。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学案,又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

3.形成教、学案。

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教、学案。所撰写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

4.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坚持的是的原则,考虑较多的是年级学生的共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备课组统一一个教案显然不符合教学原则,也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进行二次备课,即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认真修改,合理取舍,这种修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等等,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

三、集体备课的成果的展现

集体备课的最终的成果体现于教案和学案。而如何使用教、学案以实现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教、学案的预习。

教、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要追求“实效”。要学生预习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都必须明确。

2.注意教学案的载体功能。

教学案是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是集体备课成果的展示。因此,教学案必须精心选材,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逻辑性原则。选材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

(2)层次性原则。教学案的编写要兼顾的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3)多样性原则。教学案的题型应多样性,不拘一格。

(4)“教”、“考”不分离原则。教什么就考什么,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便于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所教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采取相应措施。

3.教、学案的复习功能。

在使用教学案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反复强化,充分发挥教学案的复习功能,做到“堂结”、“日清”、“月结”。

四.让集体备课“真”起来

1.要有良好的心态。

我认为在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心态决定一切”。不管什么样的教科研形式,良好、积极的心态能激发个体参与活动的生命活力,纵然没有制度的约束,个体的智慧活动也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之,缺乏主动、积极的心理准备,消极应付集体备课活动,即使有严厉的制度规定,也无法激发个体的心智。因此,良好的心态是集体备课赢得真实的前提。

2.合作意识。

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备课组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要根据各位教师的长处,备课组长指定专人负责,准备阅读、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练习材料。

3.要有充分的准备。

这里的准备者不仅仅指主备人,而是指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成员。大家都应该有备而来,不能满足于只做听众。既然人人都是备课活动智囊团的成员,活动时就应该提出困惑、发表见解,这要求合作者对教材有足够的把握和理解。

4.要创造展示的空间。

第9篇

备课组需要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共同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措施。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2021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1

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备课组建设的精神,高二下学期,高二备课组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中心,踏实学习,认真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1.坚持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备课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学期,我们一方面坚持每周的定时定点备课外,还在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同时,不定期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每次主要由主讲人主讲,然后再相互研讨,确定每单元,甚至是每份练习的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的方法,案、统一练习和作业,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必须一起研讨解决。遇到不清楚、难以把握的内容共同研究。

2. 坚持互听课制度

除了在无课情况下必听学校组织的每节挂牌课之外,我们英语备课组还要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新教师听了老教师的课后,可以迅速地掌握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把握教学的整体框架,同时也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而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老教师听了新教师的课后,也获益非浅。在坚持听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定期检查备课笔记

“不上无准备之课” 是我们备课组一直坚持的准则。案,定期检查,规范要求,是我们备课组的一贯作风。严格的纪律和教师的高度自觉性是我们备课组能出色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4. 统一作业、练习,坚持讲评

在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基础过关练习,并做到及时批阅和讲评。而平时每一堂课前或课后,对一些基础知识则坚持采取听写、翻译或课堂提问的方式,重点学生重点培优补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对一些基础很差的同学进行补习,真正体现备课组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5.很抓基础,夯实双基

每一单元的单词和词组逐个过关,对每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讲清讲透,随堂练习,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向课堂要质量,提高年级的整体英语成绩。

总之,我们高二英语备课组是个团结向上、很有凝聚力的备课组,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工作上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保持好的做法和工作作风,不断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为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作出大的贡献。

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2

一、指导思想

高二学生将于20xx年x月x日—x日进行学业水平测试,依据学校、年级领导的思路规划,根据本届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高二备课组经过研讨分析,制定了关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计划。

二、面临形势:

1、时间短。从现在(2月初)到考试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2、任务重。政治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范围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四共三本书;时政;今年还增加了民族团结的内容。

3、期望高。学业水平考试关乎学生的毕业,关乎学校的声誉。无论是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期望值都很高。

三、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的形势,我们高二政治组的全体教师经过仔细的研讨,确定以下备考策略:

1、备课组内团结协作,营造良好的备考氛围。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备课组对整个备考思路进行商讨。在备课组内部,4位老师团结协作,重视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有事一起协商解决,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依纲据本、重视基础。对考点的研究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同时,要比较研究近两年考过的知识点。研究题型的变化,了解关注重点。从考点或知识点入手进行知识整理,梳理知识体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全面进行复习。整理和梳理基础知识,要把握五点。即要点、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在这一阶段要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热点熟练。我们将采取教学案一体化式复习,每课编写一份学案。重视抓好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真研究《20xx年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将了解、理解、运用的知识有侧重的讲解,力求将《考试说明》中的各知识点落实到位。每份学案后,会有相应的基础练习。在挑选练习题时,以基础题和易错题为主。

3、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技巧培训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可以归纳答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技巧。如审题技巧包括审材料,审设问,审题眼,审答案。特别强调:对于材料,要深入挖掘,解读出它蕴涵的全部信息,并找准与教材和时事的切入点,从而规范设计试题答案。并注意适度关注热点掌握知识重点。

主观题一向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每份复习学案后会出一至两道主观题,重视讲解解题方法、总结归纳答题方式,消除学生对主观题的抗 拒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选择题则强调找出关键词解题,引导学生慢慢积累和总结解题方法。

4、加大力度做好分层教育工作。我们依据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中学生的语数外以及政治成绩对应情况把全年级进行分类。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激励他们要高度重视水平测试。其次进行分类指导,总体目标是保C,优秀生争取冲A,普通生达B,困难生争取C。落实到具体人,切实做好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帮扶工作。

5、关注和用好各方考试资源。关注省市县各级考试主管部门以及教研部门的最新动向,搜集各地模拟题,从中获取一些有时效性的信息,针对水平测试,对信息进行整合与思考。

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20xx年我们将继续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根据学校和教务处本年度教学工作要点,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教学教法,积极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落实“高质量,有特色”的目标要求,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二年级的历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努力!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以学期教学进度为标准,学进度,统一资料,统一练习,精选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了解掌握学情,开展希望班师生的交流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3、研究课标和现代教育思想,研究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组内学术研讨,开展拓展型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

4、定时定点,规范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成员及时到教室阅览室集中,按集体备课工作安排,认真开展集体备课。

(二)加强高一高二高三互动教研,把握高考方向,交流高二会考的经验和课改经验与反思。以备课组为载体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实抓常规教学——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⑴课堂上,做到精讲到位,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从点、线、面、体(立体)的知识,上课求质量不求进度,真正提高课堂实效。文科班实验班重抓培优扶尖,勤抓帮困促稳,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⑵课后布置适量作业,做到及时巩固。作业方式以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检查方式以定期上交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订正方式以集体订正与个别面批相结合。

⑶通过阶段测试和点评,检验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每月底备课组各科要进行一次自测,自测时间和方式由任课老师协商决定。

⑷加强听课评课,学习优点,指出不足,提高实效性。

(四)以科研促教研。围绕 “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学习方式优化”、“提高课堂实效”等方面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五)积极参加县市等单位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加强兄弟学校的教研交流。

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4

本学期高二政治备课组将以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观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法研究为主线,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全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根据学校工作要点和高二会考纲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高效务实地开展工作。

一、备课组基本情况

全组三位老师:李虹莲任教1、2、11--13班(备课组长),陈泽辉任教3-7班,王妙婧任教8--9班。

二、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工作。

1、本学期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领悟新课程的核心理论, 探讨新教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继续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加强集体备课,做学习型和创新型教师。

2、认真参加各级各种教研活动,如公开课、推磨听课和新教师汇报课,并认真做好笔录, 以便在校教研活动时间能相互交流,借鉴其他老师的宝贵经验。

三、加强常规教研,提高备课组整体水平。

1、加强常规检查和教研活动,对部分课堂教学进行课题评议,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不断取得教学的点滴进步。

2、结合年级学段特点,加强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通过集体备课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特别要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的迅速提高。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使本组的教师能利用资源库的资源进行备课,达到资源共享。

4、坚持多媒体教学,发挥自身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开发本学科的课程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6、备课组长认真做好组内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认真参与校主管部门主持召开的备课组长会议并及时向组员传达相关的会议内容和精神。

四、用个人的认真、备课组的配合积极支持和关注学校整体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1、做好师带徒工作,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组内积极推磨听课和评课,积极配合教研组及学校的活动;

2、积极做好平时段考的出题和评卷工作,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及时总结。平时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研论文,不断进步和提高。

高二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5

高二下学期是学生整个高中外语学习的关键时期,我们计划在高二上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继续培养理解、分析和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高中系统的学习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树立新观念,继续钻研新大纲,探索教材教法。进一步明确任务性教学和其他教学理论相结合,探索培养学生全面语言能力的路径。

二、教学工作

1、加强备课组建设。全组成员以新大纲为本,认真钻研新教材。

1) 按教研组的安排,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保证备课的时间和质量,每周至少保证半天的时间。备课时重点考虑教法和课外读本的处理,特别是对新教材的教法,要认真把握。中心发言人要有明确的重难点,对疑难点要有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以取得相对统一的见解。本期还要注意和高考逐渐接轨。

2) 开展组内研讨;转转课,并展开讨论,认真分析长短,相互促进。

特别是加强本教学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形成一个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较强教学能力的集体。

2、必修课:本期教学知识覆盖面和词汇量仍然大,所以,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在上好教本的同时,要特别考虑拓展学科的课外知识,人文知识,加强课外阅读的补充和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1) 抓好单元教学,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认真学习任务性教学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并注意和其他教学理论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得到能力的培养。

2) 增强教改意识。要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文化品味,重视指导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对淡化知识系统,强调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感能力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写作

a. 根据教材的编写体例,把教本上的写作内容与学生练笔结合。

b. 本期拟作作文每单元1次。

c. 作文批改要讲实效,要调动学生参与,可先由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由老师点评,对其得失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倡学生写后记或重作,以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d. 对优秀的作文可进行交流。

3.充分利用电脑,投影仪,磁带,录像,影碟机等电教手段,适当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教室,使英语课堂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搞好我校的网校工作,制作各单元的电子文本。

4.认真准备本期教学内容、英语演讲比赛等。

三.教学内容

1.高二英语教材(下)UNIT 1---UNIT 10

2.语法:① 复习定语从句 ② 学习不定式的用法

③ 学习动词分词的用法 ④ 学习名词性从句 ⑤ 学习倒装句

四.具体安排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共同确定教学整体目标以及寻找普遍的教学规律的教学研究活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集体备课是“同伴互助”的一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在集体备课中,应该将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收集体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效益。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将高中信息技术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必须遵从以下四个步骤。

一、个人精心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个人初备要做到“三个要”: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大纲、考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相关的材料;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三要深入了解学生,摸清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必须研究和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较具体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进行设计教学方案。要摸清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教师评价、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坚持集体研讨,是集体备课的核心和关键

集体研讨有助于集思广益,促进共同进步。坚持集体研讨,是集体备课的核心和关键。集体研讨要落到实处,要把握好“两个确定”,做到“四个统一”。

1.两个确定

(1)要固定时间、地点、人员、研讨频率。结合学校的教研活动时间,固定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研讨记录。(2)要确定每次的备课内容。备课组长应该宏观把握备课进度和内容,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根据教材及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好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每次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2.四个统一

集体备课最好采用“说课”的形式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教案,集体讨论比较,以扬长避短,统一思想,做到“四个统一”。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过集体分析,安排学进度,学目标,学重难点,统一练习任务。

集体研讨应主要针对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讨论。一般由中心发言人说课,教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通过备课组成员共同研究,反复推敲,对遗漏和偏激的内容进行修正。在集体交流后,要落实专人进行整理。整理时,整理者可以根据大家的讨论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在文稿中留下空白,以便教师作个性化的修改和反思。整理后的教案人手一份或在网上发表。

三、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是集体备课落实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对整理好的教案进行适合自己、适合本班学生的修改和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教学过程的再评析,教学效果的再反思。在修改时,力求创新、实用、富有个性。

四、积极进行课后反思,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备课组教师授课后要进行交流,并对每个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时进行互相听评课,既可以印证备课的质量,又可以衡量备课的效果,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实践证明,集体备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确产生了显著效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并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集体备课”应当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利用备课制度,形成自己的操作规范和风格,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教研活动 “四课”系列化式 优化 提升

“四课”系列化式是指教师以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学法为主体内容,以备课、说课、作课、议课活动为载体,将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教研、集备、领导班子集体调研、各类竞赛等常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进而实现学校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研程序:

1.确立教研专题(教师普遍关注和困惑的焦点、热点问题)

纵观上学期学校开展的全员性同题异构公开课,教师们在展示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的同时,还明显表现出四个方面的不足:

(1)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不足。教师缺乏颠覆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是教学设计仍是以教师教的需求为主线,而忽略学生学的需求为主线的设计原则。

(2)课堂激趣不足。教师未能抓住学生心理和学习兴趣点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当中,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注意力过早分散。

(3)教师的提问技巧不足。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

(4)教学设计的精细度不足。课堂环节不完整,教学目标的明确、重点难点的突破解决、教学手段的运用、习题的选择与讲解等都显得简单而笼统。

为合理解决上述问题,学校拟定如下四个专题作为本学期各教研组突破解决的教研专题:

①关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及课堂的激趣。

②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及问题的设计。

③关于有效的合作小组模式探究。

④关于以学生的学为需求的教学设计。

2.开展“集慧式”备课(主辅备课、师徒结对备课、跨年级备课)

(1)教师定期进行有主题的备课。如学期初集备由各年级备课组长主持完成:本学期教材通览,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梳理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制定学科教学进度,形成学科教材分析与处理意见。学期中要结合阶段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的反思与小结,并对一些共性问题集中进行剖析,共同研究,选择适当的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小课题研究,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

(2)“主体+辅助”备课。主体备课以一章的教学内容为一个周期,完成课标(对本章的课标进行研读,逐条解析)、中考试题(整理本章内容在中考中如何考查,细化到题型、题量、分值、考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材(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解析、对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探究、合作或者自学的相关内容)三方面内容的分析;辅助备课可以采取师徒结对、跨年级交流等形式,以三天为一周期,利用周二、周五的第八节课时间备学生的问题、备同步练习的编写、备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相关问题。

(3)进行动态性说课。每次集备由备课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说课,先由备课组成员提问,说课教师结合提问内容进行说课。在说课中,互相启发讨论,共同研究,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3.实施分层次上课

学校在全面分析了解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将全体任课教师划分为三个梯队。

成熟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点评,展示良好的教学风度和教学理念。

适应型教师——通过优质课竞赛,在自悟与反思中得到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新手型教师——通过“师徒结对”机制的构建,借助外力迅速成长。

4.教研组内集体议课。教师集体议课后,对课做出总体评价,作课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1) 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确立的研究专题,自选其一,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2)各教研组长要依据计划安排,组织好组内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积累。

第二阶段——集体调研。

(1)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各教研组进行集体调研。

(2)调研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教研专题进行的备课和说课两个环节。具体流程为:①教研组长围绕组内教研活动安排及教研专题,确立依据,进行5分钟陈述。②各年级教师在各备课组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考题、教材、学情等方面内容,进行20分钟探讨交流,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20分钟动态说课,组内评议交流后,每人完成研讨心得一份上交教导处。

第三阶段——实践提高。

(1)“师徒结对”提高阶段:学校为每位“新手型教师”安排一位本学科“成熟型教师”做师傅,“师傅” 每周要对“徒弟”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师傅听徒弟课不少于四节、徒弟在听师傅课8节后再上汇报课。

(2)“适应型”教师自悟提高阶段:该段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要充分利用好教研、集备时间,积极承担各备课组、教研组工作任务,本时段听课不少于6节,完成课堂教学周点评不得少于两次。

第四阶段——展示汇报。

(1)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

(2)开展“适应型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该段教师全员参加,并以此项成绩作为学期末学校业务考核中“课堂教学”的赋分成绩。

(3)开展“师徒结对”汇报课活动。徒弟上课,师傅导课及评课。徒弟上课的分数、师傅评课的分数,分别作为学期末学校业务考核中“课堂教学”的赋分成绩。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

(1)学校考评小组选拔出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上校级观摩课。

(2)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及个人将直接作为学校的期末评优结果予以表彰。

相关要求:

第12篇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思想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要想实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思想。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原有陈旧的教育理念是长期形成的,教学实践中会不自觉地用它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开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必然会有不适应不习惯的问题,必然会有新旧理念新旧教学行为冲突的问题。这就需要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实践的平台、成长的平台,需要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合作,需要强有力的教改领导机构进行推进指导,需要有健全的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作保障,逐步有计划地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新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并且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中体会到新理念所带来的崭新的效果和局面,又会加深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最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1.全校联动创设新教改舆论氛围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教育理论学习领导小组,搜集整理汇编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成功的教改经验材料供全体教师学习。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全员参与理论研讨学习,进行教改实践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同时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先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相互交流每一次理论学习、实践的心得体会,然后带领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探讨新的教改理论。全校联动创设学习新理论参与新教改的强大舆论氛围。

2.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教改新思路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外校教改的成功经验激励教师抓住新机遇迅速转变理念,积极投身教改实践。每次参观学习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料,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管理到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做好记录留下影像资料,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参观学习结束,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自己的参观学习心得在教师论坛交流,并且提供一节学习示范观摩课进行集体研讨。全体教师在感受教改新风的同时反思自己,探索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3.设立教师论坛为教师学习、交流、成长搭建平台

学校创立教师论坛,每周四下午在阶梯教室组织教师参与论坛。每一次论坛都由学校领导轮流主持,主要负责论坛的组织,教师发言材料的修改审核,总结提升教改的新方法新理念,布置下一次论坛的主题。全体教师都要在论坛上轮流发言。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教师把自己对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和提升的过程,以及自己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做法、收获,以及困惑、思索等进行全面深刻的总结论述,将自己的教研教改成果与全校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分享。通过教师论坛,不仅快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而且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运用小组合作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是新课改的重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课堂变成学生合作求知的乐园是我校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能更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我校重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通过的集体智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划分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学习小组定期进行阶段性随机调整。

具体分组方法是每组6―8人,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我们座位的安排是每组两排相对,成“非”字形。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优秀生、中等生和待转化生相对而坐结构,这样优生与优生,优生与待转化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组内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既为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又有利于组内帮学,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2.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

分组后,由各小组成员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发言的顺序、任务完成监督;副组长负责补充、评价;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答案要点,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纪律员负责声音和时间的控制,声音以不影响临近小组为宜,时间以尽快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限等等。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要不定期地互换,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1.预习自学――对照导学案自主解决问题

对照导学案,自己通过认真地阅读教材,独立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类人人过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对进展较慢的学生给予一定指导,但不允许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2.交流合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自学结束迅速开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力求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长组织全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讨论有异议的问题。利用学习对子的作用,一对一帮扶,督促每一个组员认真参与,鼓励组员围绕主题发表不同意见,约束组员围绕课堂目标展开活动而不偏离主题。组织成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生成、提升、创新。这一阶段教师巡回、指导、调控并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合作,在知识上、技能上给予帮助,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可暗示解题途径等。

3.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合作成果

成果展示是课堂上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操作不好会耗时费力,不仅课堂上完不成学习任务,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展示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全班主要展示学会的、生成的、重点的内容。展示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展示艺术性的指导培养,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全面自信地展示自己。同时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生成,联系前后所学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问题。展示结束后全班学生进行纠错、质疑、评价、总结,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方法化。展示结束必须有一个纠错、总结环节,否则听同学展示某道题的时候听懂了,但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又不会做了,问题就出在没总结。

4.整理反馈

整理导学案、达标检测。当一节课完成后,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梳理、反馈、检测。检测既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

小组合作可以简单分为预设性合作和非预设性合作。预设性合作是教师备课时预设好的合作,这种预设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三维目标。非预设性合作是教师课前未预设,而是随学生在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广度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适时灵活安排的合作。在知识与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质疑问难适时安排学生合作,促成学生群体智慧火花的碰撞,达到共同收获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预设性合作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成员个体见解发表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在实验操作处合作。很多重要的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这时安排学生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感官获得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动手,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从而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

(3)在知识形成处合作。概念的概括、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抽象等都随学习的进程相机形成。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交流探究中获得个人之外的信息,并通过他们的交流与整合形成知识。

(4)在开放性问题处合作。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方法、答案不唯一时组织合作,有利于学生个体思维水平的展现,并在个体思维结果交流的过程互帮互补、共同收获。这样既拓宽了成员的个体解题策略,又达到了培养思维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品质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一)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单元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备人。在主备教师的主持下教师根据自己写的备课提纲将自己对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用具、作业、学生情况的理解、构思、困惑作详细介绍,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尽量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单元集体备课求实效,教研按照“问题

即课题”的要求,从备课组的集体研讨中发现问题,寻找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研空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疑点强化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提高教研与备课紧密结合的实效性。按照“选定课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分析备课案例、形成备课成果”这五步要求,从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入手,对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针对性的分析和诊断。

一节精彩高效的课是教师们长期积淀的结果。教研组集体组织编写的各单元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线图,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让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自学内容要抓住教材要点,将自学内容问题化、层次化,由浅入深,让学生易于自主学习;合作内容要立足课本,瞄准重难点,有针对性、代表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问题,易于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达标测评要精挑细选,要有全面性、差异性,保证80%以上学生能当堂完成。

(二)家校合作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全部开放,家长、教师可以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观摩。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不但可以使家长深入了解课堂,全面掌握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而且还能对课堂教学对学校建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和实施制度保障

1.建立每周开设示范课、领导巡课、听评课制度

通过听评课活动,一方面,能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建立领导包学科制度

每位学校领导都负责一门学科的教研课改实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具体了解每位教师的课改情况,把握全体教师的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3.建立评价督导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