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

时间:2022-12-27 02:1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案例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案例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教学导入;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1-01

设计导入环节,目的是为了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进入一种比较亢奋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地理课中怎样导入新课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先出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挂图等,让学生观察后,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教学氛围。如教中国地形,就可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提出问题:

1、中国地形有何特点?

2、这种地形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3、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的河流流向及水能有何影响?

再如,教学某地矿产资源,就可以先拿一些矿石标本,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矿,然后导入新课内容。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图时,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的沙坑,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堆成各种类型的沙丘,然后让学生按20厘米高差在沙丘上划线。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沙丘上这些线条有何特点并将其画在纸张上且标注各条线的高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有何特点?

2、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是否相等?

3、两条不同等高线会相交?

4、每条完整等高线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5、等高线的稀疏程度可以反映什么问题?

6、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有何特点?

通过这样的自己动手操作,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涨,教学效果一定也不差。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用一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解黄鹤楼,就可以用它由来的故事导入。“三国时,有一位姓辛的人家在黄鹤楼卖酒,生意本分清淡,一位道士常来酌饮,有一天,道士喝醉,随手从地上拾一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说道:“酒客至拍手,鹤下即飞舞。”语罢辞去,自此,凡有酒客到来,只需拍一拍手,那只黄鹤就从墙上飞下,为之舞蹈助兴。辛氏因之门庭若市,遂成巨富。过了十年,道士又来店中狂饮,醉后从腰间取笛吹奏,黄鹤飞舞下壁,道士跨鹤腾空而去。辛氏感其恩德,即建此楼。”再如讲桂林山水,讲云南石林便可用刘三姐的故事和阿诗玛的故事来导入。

这样,学生被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学习兴趣浓厚,再讲解课程内容,学生怎能有听得清,记得牢呢?

三、描述法导入

描述法导入就是用优美的、描述性的语句来导入新课。如讲到钱塘江大潮时,我就用下面的导入语:“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人们来到海宁观潮,登上钱塘江大堤,只见潮水从水天一色的远方似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飞来,临近又似乎变成亿万只银色的海燕在宽阔的满面上追逐,不一会儿,海潮越涌越高,白浪冲天,似万马奔腾,刹那间,像一堵高墙陡立在江面上,排山倒海,浪花飞溅,响声如雷。”而后勤部我提出问题:如此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哪些地理知识有关呢?

通过这样引人入胜的描述,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钱塘江大潮,激起了他们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心理,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诗词歌赋导入法

诗词歌赋导入法就是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诗词歌赋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学长江一节,就可以用演唱《长江之歌》或让学生齐唱《长江之歌》的方法来导入;教学泰山一节,就可以用杜甫的《望岳》导入。优美的诗词歌赋不但能激发学生对长江泰山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还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能不说是一箭三雕吗?

五、电化教学导入法

电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利用电化手段导入新课,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取得教学实效。

第2篇

教学案例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等内容进行选择,并考虑典型、科学以及时代特征、对信息的足够充分性,难度设置要合理。从实际人文地理事件选取案例,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为了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故事的内容和来源要多样化,应该有丰富的和渐进的特点,要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启发学生。教师要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这些案例既要代表性强,又要有广泛的地域覆盖面,视野开阔,具有显著的意义和地理教学的价值。例如,案例教材“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是值得采纳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合理安排和恰当选择教学案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策略

(一)呈现案例

案例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构成部分就是陈列柜,从案例教学开始就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展示,不但能够节约时间,使课堂效率增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案例介绍要直观,灵活多样。一般教师会发出地理文本数据,多媒体演示工具,教师或学生还要参与有关的模拟角色表演。无论演示还是表演,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的事实情况和感觉来适应学习环境。根据案例长度和难易程度不同,教学时间可能会不同。如果案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完整的展示呈现,不要所有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如果案例很短或比较简单,可以呈现在课堂上。

(二)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案例讨论是基于案例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要挖掘案例潜在的问题,这是事实和课本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讨论者,教师要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案例研究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案件具有模糊性,就会使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在讨论和分析中,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因果关系去观察问题并分析和总结,学生也可以通过联想和批判、质疑的方法来参与讨论,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从过去简单接受转变为自己去积极探索。而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时,尊重、鼓励学生。

(四)应用拓展,整合提升

由于每次的案例是特定的,因此,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为了掌握地理原理,案例研究应适用于拓展学习。学生可以使用一个新的案例进行同样的地理原理的学习,这是教学的关键一环,以确保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新的地理学原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对他们的创造力也会有一定的激发。在第一次案例学习后安排其他的案例学习,扩大两次之间的学习间隔,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知识,并有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案例,并和之前所用的课堂案例进行比较。(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教学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要想有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可谓是整个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真实典型性原则

地理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都是自然现象中客观存在的,亦或者是当前、曾经发生过的地理事物。所以,在对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落实真实典型性原则,确保地理案例是真实存在的,若将虚假的案例直接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会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还会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正因为如此,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亦或者是实地考察之后而得来的,是真实且精挑细选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也应该遵守真实典型性这一原则。

2.学科发展性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还需要遵守学科发展性这一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应用的案例能够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亦或者是规律。案例类型可以丰富多彩,角度与内容也可以多变且不同,可是不管从案例的任何角度来分析,地理教学案例都应该呈现出地理这一学科的特性,这样学生才能在案例分析与探究过程中掌握地理课程中的学科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综合全局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想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遵守综合全局性这一原则。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学科独立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案例设计时,不仅要把握住国外地理走向,而且还需要关注我国历史人文风情,在揭示规律的时候让学生从正面进行剖析,案例涉及最好容纳政治、历史、建筑以及旅行等多方面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综合性这一原则。

4.教育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而非是单纯的知识讲解。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地理教学案例时,最好按照教育原则来进行合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从学生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调度。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意识到知识的传授并非关键,要加强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其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目标来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这样才能让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佳。

5.结合学生实际

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在案例设计与选择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遵守学生实际情况,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案例设计与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学生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层次性与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最好为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亦或者是结合不同层次学生来差异化设计案例,这样才能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最好将逻辑性较强、内涵较为丰富的案例作为首选。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让每个学生个性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

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想得到有效应用,关键还在于课堂应用实践,笔者对其进行了如下分析:

1.呈现地理教学案例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案例呈现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较为生动且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案例呈现的方式较多,如文字、图像景观、地图以及数据表格等都是常见方式。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大段文字阅读材料的形式来呈现出我国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以及治理情况,教师还可以使用示意地图来呈现其地理位置,或者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案例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与积极性。另外,对于案例的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合理把控时机,整个案例呈现时间不能过长,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设置疑问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为学生呈现案例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望,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思考与探究中,然后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问题设置是否合理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内化,所以,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地理教学时,问题的设计十分关键。首先,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来进行设计,这样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思考中。其次,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紧扣主题,不仅要和地理事物相联系,还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最后,在完成问题设置之后教师还需要发挥“引路者”作用,做好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教师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这一课时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先为学生呈现出以下教学案例:“中南地区在我国属于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在整个社会经济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石油、煤炭以及其它金属等资源却因为使用过渡而呈现出了贫乏的现象,如何让其再次腾飞也是现如今发展重要问题。”教师在展示教学案例之后,可以结合案例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现如今我国中南地区在工业这一领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2)若想要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3)鲁尔区的经验对我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启示?在上述几个案例问题中,学生能够先对中南老工业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之后还会对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提出措施,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就能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要点,从而有效提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意识到合理设疑的重要性,结合教学案例来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3.分析讨论地理教学案例

应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分析教学案例的关键在于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地理案例内容与地理知识有效的衔接在一起,以此来揭示地理案例和地理原理之间的关系,借助这一手段将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能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到案例情境中进行思考与讨论,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积极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讨论环境,激发学生自主讨论与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首先要让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自主分析与探究,对案例内容形成大概了解。其次,要求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学生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与探究问题,从而有效发挥出集体优势,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以提升。为了能够让案例讨论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分组过程中最好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合理划分,小组成员可以为4-6人,组长则可以轮流安排,同时,要求学生及时对要点和疑难问题进行记录。最后,在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集体讨论与交流,即由教师进行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之中,这样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案例中知识点的把握,促进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真正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第4篇

关键词:拓展案例 原则 必要性

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学案例在国内出现,虽然历史不长,但因其独特的意义与作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具体的地理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相结合,由此避免了由于一些外部条件限制而缺少社会实践的教学弊病。

一、四个版本地理3教科书中“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案例内容对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特别提出了运用案例教学的要求。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案例教学在这部分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下面笔者将对四个版本的地理3教材中“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主要案例与拓展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将四个版本地理3教材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主要案例与拓展案例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案例的区域范围包括省内区域、跨省区域、跨国区域;湘教版与鲁教版相较于人教版与中图版在拓展案例方面存在明显缺失;各版本教材中拓展案例各不相同;四个版本教材在部分相同内容下选择了相同的主要案例。如在河流的综合开发中,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在主要案例中都选择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在能源资源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中,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在主案例中都选择了德国鲁尔区。

四个版本教材特别是湘教版与鲁教版,在拓展案例的研究上还有很大空间,完全有必要进行开发研究。通常,教材中的主要案例是教学重点,拓展案例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乡土地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现象融入到教学中。不同版本的案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相互选择与替换。

二、拓展案例开发的原则

1.分清主次原则

拓展案例作为教学的辅助案例,它是在主要案例的教学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主要案例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精讲细讲,而拓展案例的开发就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主设计或将其他版本的主要案例或拓展案例合理选取,为我所用。然而,一切的案例开发与选择皆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一定不能主次不分。

2.选择恰当原则

拓展案例的选择上还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有拓展案例而任意选择,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与教师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开发设计,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学情,更要注重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选择学生较为熟悉也最具有代表性,问题最为突出的案例作为拓展案例应用于教学。运用恰当的拓展案例不仅能够增进主要案例的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科学性原则

这里的科学性指的是案例的选取、开发、应用等各个步骤都要考虑全面,不能信手拈来,不计后果。开发者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等理论知识,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开发设计。不仅要与其他教师交流研究,也可让学生参与进来,使设计出的案例科学、合理、好用。

三、拓展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解决身边问题

案例教学解决了学生由于时间、人员安排、安全等实际问题不能频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遗憾,将真实的教学情景引入到地理课堂中。教师在呈现主要案例后,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代表性案例。如作为内蒙古地区的学生,在讲授能源资源的开发时,教师就可将鄂尔多斯的煤炭开发作为辅助案例,指导学生分小组查找或调查鄂尔多斯煤炭开发的相关内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学生熟悉的问题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2.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地理案例教学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景中,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内化,从而加深对地理现象、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理解。教师结合乡土地理,拓展教学案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避免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国教育都普遍重视的问题。案例教学多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学生相对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的选择并不局限于教材,也可根据需要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自主或以小组的形式解决问题。适当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4.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地理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学生在参与拓展案例的分析时,不仅仅局限于获得固有的原理、规则,还需要用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分析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通过讨论,在多种方案中找到最适合解决问题的,这样的结论不仅印象深刻,学生也可在反复论证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5.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拓展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教材主要案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来说,对结合乡土地理的拓展案例比较熟悉,分析此类问题已经有了基本思路。因此,在案例分析时,学生发挥了绝对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间讨论学习,由小组代表总结发言。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集思广益,更加合理地解决问题。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目标设计;素材搜集;内容编写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教得有效、教的有意义,强调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地案例教学就被引入到学校教学之中。地理教学也开始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结合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案例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开发问题。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指出要使用案例进行地理辅助教学。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大量出现“结合实例”、“举例说明”、“根据有关资料”、“以…为例”等字眼,都是对案例教学的强调。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时教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就成为教师主要关注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相应努力。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实现地理案例教学的科学设计需要从一些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科学制定目标,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方向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三部分内容:一是地理学科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每一部分的地理知识具体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其中都做了相关的规定,教师要按照其中的要求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目标。二是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依据的主要内容,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或者生活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比如:高中的学生使用的具体例子就不能是初中水平的例子,都虽然都是案例教学,但是如果教师使用的案例是学生早已熟知的,那么这样的例子毫无意义,而且是对教师时间的浪费。所以案例教学设计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地理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提供的案例既是典型同时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其三就是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就时间来看,既能满足学生当代需求,同时也能为未来的需要提供保障这是最好的;就空间来看,既能够满足个人需求,同时又能够满足学校、社区乃至民族的需要是最好的。目标选定好以后,要采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既要包括知识方面的,同时又要包括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选择恰当的动词进行表述。

二、广泛搜集素材,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充实的内容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变革。”他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高中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就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最好诠释。所谓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地理教学采用案例形式,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来选择恰当的案例。首先,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的工具,因此教师要通过网络来广泛地搜集地理教学的案例。另外,还可以通过地理教师间的探讨合作生成课堂教学案例,发挥团队的作用。每个地理教师可以将自身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典型案例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地理教师团队中进行分享,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彼此的合作生成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而且这种方式生成的教学案例往往既实用,又具有典型、实用性。

三、切实编写内容,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严密的文本

目标和素材都已具备,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落实在纸面上的方式来组织想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新型教师而言,必须要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所要采用的案例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落实到纸面上,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组合实现有机的结合,发挥整体的作用,而不是将这些分散的内容零散地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另外内容的编写过程,还包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都要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要通过这三方面来实现科学的案例设计,既能够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的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于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2]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3]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知识经济,2010,(20).

[4]齐凤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材料;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通常是教师对地理知识作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对地理原理作一一的印证,教学依然没有摆脱教师讲授的模式。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是强调以地理知识为载体,以获取结论过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地理现象,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在案例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注重案例材料的选取

教材是精心编写的内容,内含丰富的知识点,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开展教学,能够将知识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生活非常贴近,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感受地貌的壮丽,对于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在分析案例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城市功能区分”时,教师可以利用所在的地区为例,讲解功能区的概念,展示城市的地图,利用周边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教师还可以展示学校的建筑物名称,让学生根据之前讲解的内容进行划分归类,接着再展示学校的平面图,看看学校在建造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些建筑物要集中建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学生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课堂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课堂学习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结合时事导入,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时效性。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世界上每天都有有关地理现象的报道。如果教师能够加入时事元素,便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高中生对于时事已经开始有所关注了,但是自身却缺少理性的分析,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以时事作为例子,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理性地看待时事。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是否听说过酸雨?最近,北欧大面积森林受到酸雨的侵害,如果北欧国家想要保护好森林,同学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措施。学生积极思考,但无非都是从本国出发,没有什么别的提议。这时,教师接着讲:北欧将英国告上了法庭,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明显与学生的思维相冲突,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并且追问教师为什么。这时教师再导入知识点,学习的效率会提升很多。又如教学“水污染”时,教师可以以日本的水俣病导入,首先展示日本的地域风貌,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水污染?更为奇怪的是,当地居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口齿不清走路摇晃,大喊大叫,指出这些都是由于水源问题导致的,倡导学生要积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三、认真阅读案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案例不仅能带给学生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视野会更加开阔。学生一般在分析问题时,所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只会从几个常见的角度进行分析。相反,如果多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对待问题的看法会更全面。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交待清楚,引导学生在分析时要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着找到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仔细阅读案例。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时,教材中将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归纳为10种左右,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先分析一下,如何描述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不同的气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全面,那么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气候的形成肯定不是单一的原因,那么在众多原因中主要因素是哪些,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气候,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才能解决。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组员间合作打开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案例中,尝试运用多种思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逐渐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

四、引发案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的思维沿着具体的问题情境产生不同的解决办法可以引发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学生在分析一个知识点之后,接着再从其它角度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典型性,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城市化”时,由于城市化的概念很广泛,学生在分析例题时,可能想到的是城市之中的地理文化,但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还是人口,那么人文因素就占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人文因素也要进行分析。思考城市的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哪几个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时要去思考的,通过思考,明白不能因为地理方面的因素占得多,就全从地理因素出发,还要进行人文角度、交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这样一个典型问题:面对“民工潮”,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想要进入城市?他们的涌入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分析时,学会从城市与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进一步挖掘其它知识,从多个角度出发,先分析表面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全面分析之后,再尝试着去分析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内容,答案可能会更加全面。

五、重视案例归纳,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

著名的布鲁纳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的过程,从而让教学活动具有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是社会调查、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等活动。对于一个地理案例,我们在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更要重视对案例的归纳,尽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育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否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我国很多地方雾霾污染严重,并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危害。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设计“空气的变化、原因及对策”的案例开展研讨:

1.调查雾霾的污染情况如何?雾霾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2.调查本地区10年以及20年前的空气变化情况。

3.认真分析引起空气变化形成雾霾的原因是什么?

4.你能找到解决雾霾的具体措施吗?

结合上述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观察、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活动。这样,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资料,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来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这样的案例便具有了一定的教育价值。

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经过教学的长期检验,才能为教学服务,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亚丽.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07).

第7篇

“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同时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注入新的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理教学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要求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笔者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现就什么叫案例教学,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实施、有什么作用等与大家作初步探讨。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类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类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念,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己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如,地理必修3第四章的问题研究中的《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一文呈现了我国西南某大城市郊区的一个乡发展现状,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解决发展的出路,提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到了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们都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学生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不但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现状和家乡发展方向,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展是建立在综合考察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的理性开发,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从地理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如通过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有关一定的发展地理的知识,而且也可以了解有关国家的政策、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等知识,并且还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前编写的案例进行分析、认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功能。其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是找到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地理案例在我们的周围是很多的,但案例的选择要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提示地理要素的内存联系和地理原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中的交通运输布局时,我选用了“向莆铁路”这一案例,这条铁路就从我们学校旁边穿过,学生对此有很高的兴趣,结合向莆铁路的修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而,在课前留多点时间给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搜集,使他们对尤溪的交通运输状况有所了解,为课堂使用的案例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

其次是营造合作的氛围。只有在和谐的合作氛围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才能开展案例学习,因为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的过程。地理教师必须注意营造这种氛围,为案例教学创造和谐的氛围。

第三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讨论中,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应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例如:当学生讨论冷场时,应及时启发,活跃学生思维,使每个人都能进入角色;当学生离题太远时,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效果。

第四做好总结。案例讨论完毕,应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是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引导其深入思考。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否则案例教学法又会在本质上回归于传统教学法之中,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只有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放式教学,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

1.有利于改变传统概念教学

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传统从书本到书本,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是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不论是“从例到理”,还是“从理到例”,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概念,并从中发现书本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从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不要学生去寻求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注放式教学方式。从教育心理学“需要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要”,应会为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必欲求之而后快。这时,他的思维火种就会熊熊燃烧,就会想方设法置疑、释疑,为自己的成功披荆斩棘,使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49-1

一、在初中地理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从学生角度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一是强调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践性。案例教学能够展示给学生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促使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并能够自主地运用。内容丰富、完整的地理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促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案例的情境中,从地理案例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二是突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能真实地再现案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能够独立自主地分析案例,深入案例特定的环境中,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百利而无一害。三是注重挖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案例自身有着多样性、客观性、典型性、可读性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创造的平台,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这样学生有着多方面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分析,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尊重,不仅能够增强群体凝聚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掘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性。

从教师角度看,一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前需精心选择和编制案例,而这恰恰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让案例成为联系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师实行案例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二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升,教学经验才能加以积累。在地理课堂中,选取合乎课本内容的事例加以讨论分析,可以让教师更深刻地明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地方效果理想,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1.选取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选取的案例越好、越典型,案例教学质量就越有保证。因此,所挑选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与课本内容相一致。如在讲解《不同的人种》时,教材中对世界不同人种的不同特点、分布地区、分布的原因等罗列得比较详细,然而,这些内容无法给学生创造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看了很容易就忘记了。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内化这些内容,笔者在课前设计了相关的案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资料及文字描述,如黑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让学生比较非洲的黑人和美洲黑人有何异同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会想方设法寻求所需的信息源,探求正确答案。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教学有效性

一、问题提出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通的规律性原理。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它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打破了教学的封闭性,使地理教学愈趋开放,并很好地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地理课程标准》对案例特别重视,课标能力要求《必修》中用案例的占四分之一。“原理+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近年高考发展的趋势。地理新高考重视案例学习的思维与方法在试题上的落实,以某一专题为载体,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与学科素养的养成情况。试题着重考查某地理专题的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要求学生透过对某地理专题的复杂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地理事象与本质规律的联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明确严谨的逻辑、正确和谐的观念来展示自己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在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尤为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能力,是提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案例分析

1.《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学实例

(1)内容标准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学习要求

①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②能够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借鉴与运用知识,进行案例迁移。

(3)教学程序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球的运动很复杂,学生的空间感要很强。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怎么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凭借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选择合适的球体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案例描述: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地球绕日公转,能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②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公转中二至二分位置的判断?

③你能总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吗?

在上课之前,我找到了一个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北极圈和南极圈。

“咦,老师,你缴的是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上课开始,我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移动的。现在我们就来演示一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学生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当我说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安静,也不够积极。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与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面。在我的指挥下,太阳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地球”以同样的姿势绕着太阳不断地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四个方位作为地球移动的位置(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首先,我让“地球”站在春分日的位置,(观测者要随着地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赤道的形状和南、北两极地区范围的大小。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与教材中的示意图(或示意图的变化图)总是大致相同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并不时对照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地球公转这部分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地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其次,“地球”在移动的过程中姿势容易改变,换用地球仪误差会更小些。在后面的几个班上课时,我及时作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1)通过地理案例分析,突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案例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地球的公转,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转变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增强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案例分析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通俗易懂方法去诠释,如何用更有效、更直观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

教师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法的点拨与总结,考法的归纳与提炼,进行解题思路的整理,建构答题的模式和基本“公式”。强化案例教学,遵循学科的知识规律与学习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逻辑思维体系,学会知识迁移运用。通过这个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评价,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提高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我们应使案例教学由“个”到“类”,进而形成知识结构和规律性认识的目标,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重复,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与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地理 教学模式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2-02

本人是一名地理教师,就地理教学而言,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略有想法,案例及想法如下:

案例一:

地理新教材无论是从知识脉落,还是从内容设计,其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其内容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知识难度有所降低,但知识广度却略有拓展。比如必修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说起来无非是对某一区域进行区位分析,主要谈的是区位因素问题。地理中的区位因素问题无非包括两大要点,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知识难度不大,但涉及的面却很广。教材中提到了中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多个地区,这样学生要想透彻地对各个地区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就需要了解包括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农业、人口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教学内容的广度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虽然所谓广阔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中都涉及过,但对多数学生而言,仍然如同新知。如何教学才能有效,就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一下教学方法,知识点要备,但教学方法更为重要。

在讲这章课之前在网上开一个博客“视野吧”,让学生都能登录到这个博客,让大家把对这章课查阅的相关资料都传到网上,当然教师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然后,每次在上课前开展一次课前五分钟总结活动,充分运用五分钟时间向大家介绍这些资料,并评比,当然这个评比结果是大家课前在网上对各位查资料的同学的评比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督促学生在课下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案例二:

我的课堂我作主,新课程下的课堂更为灵活,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应用于课堂,多种互动的教学方法随意使用,如讨论法、辩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等,在讲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前,我看了一场大学生辩论赛,突然在备课中灵光一闪,也决定采用辩论法教学,促进课堂上互动的生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懂得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这样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有所启迪。在这个基础上,本人想了一个辩论题:“城市化进程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当然备课过程中本人也查了很多相关的内容。几个班讲下来,发现不同班级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班级发言的较多,见解也很多,辩论很有成效。然而有的班级,使得本人不得不唱独角戏。通过在不同班级的辩论结果,本人意识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不同班级教学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当设计出一种教学方法之后,一定要对其方法,对不同班级进行可行性分析,就如对于不同倾向的班级一样,对理科倾向的学生趣味性的培养较为重要,而对文科倾向的学生当然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一些。

案例三:

课堂的气氛是否浓烈,学生的投入是否到位,课堂教学是否富有成效,都取决于教师的精心设计。记得在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备课过程中的导入这一环节我曾经这样设计过:让学生畅想一下学生心目中的城市与环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在学生畅想过程中放一段轻音乐,把学生带到一个温馨轻松的环境中,幻想一下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城市与环境,任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大约给三分钟时间,然后结束音乐,请几位同学来讲一下他们的想法。起初觉得从这个导入环节,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然而上课实施的时候却真的与想法不太一致,音乐一起,学生关注的不是我放音乐之前提出的问题,反而有很多学生问我:“老师这首歌好听,是什么歌?”“这是……”大家的注意力全部转到了音乐上,而忽视了我提出的畅想,让我真是哭笑不得,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最终竟然不了了之了,反思之后,总结出音乐的运用真应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设计师生双边活动时不能花样太多,显得华而不实,影响了教学效果。

案例四:

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这种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往往想到各种手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上课讲点有趣的故事,开个好玩的玩笑,让书本知识生活化……可是有时候却是事与愿违,课堂气氛的确活跃了,然而,在过于活跃且喧闹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究竟能不能达到课前所定的目标呢,结果也不得而知。作为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对于所教的班级较差的教师,“热闹”似乎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如此热闹的课堂会成为学生自由的天堂,课堂内容的学习却也在大打折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我相信达到这样的境界还需要时间的厉练。

案例五:

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才能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地理学习分为几大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图在心,但是这个图包括世界的,包括中国的,包括各个地区,各个山脉,各条河流……东西又多又杂,记忆起来十分繁琐,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勤动脑、勤动手;耳到、眼到、手到、心到等。比如对中国山脉的讲解,教师会在黑板上画中国地图,画经纬线,同时要求学生在黑板下也一起画,最后和同学一起在所画的图上标示出山脉,这一系列的画,真的让学生动了起来,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学生可以在看教师画的过程中记一次,自己画的过程中再记一次,这样就可以有两次的记忆,课后还可以再以图作为复习材料,加深学生记忆。

第11篇

    能够反映日、地、月三者关系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等。教材选了人们最经常见到的月相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大,便于学生们联系实际理解。由于大纲中没有规定讲述月相的内容,因此教材将本部分内容处理为选学。

    虽然学生们对月亮的圆缺的各种形状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农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时间可见,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面(即半圆面)朝哪一个方向?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几乎没有文字说,只有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图。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月相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找到了月球仪,可以很好的演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月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仪器时才可以看清楚。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见。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我把篮球当月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图。

    在上月相课之前,我从隔壁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并且将篮球的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你收的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找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四个班级中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班级活泼的学生比较多,积极要求演示的学生也比较多;有的班级本身比较安静,学生不够积极。但是,最后,我还是在各班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在我的指挥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和月面的朝向。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我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总是一致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月相这部分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月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这一问题,是我的指导老师给我指出的,并且在后面的两个班时我也及时做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月相,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中学地理;

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教授认为:“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做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境的描述。”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先生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托尔(Towl.A.R)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题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境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境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定的问题或者知识点,以事实为素材,以一定的媒介为载体,由此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典型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因此,理查茨(Richert.A.E)就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由此,就断定一个基本事实,即案例教学是具有目的性的教育方式。

对于案例教学,教育理论研究者也有多种理解。郑金洲提出,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方法。靳玉乐认为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针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运用案例教学提升中学地理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清晰的教学目的;第二,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下面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具体问题,试举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高中地理(必修)“交通运输网中的点”这个部分,涉及到港口这个客货流集散地,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该类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我借用厦门港作为课外案例进行拓展教学。这是我的教学目的,下面是具体的方法和过程。

首先,在课前一周,我将《驶向“巨轮”时代的厦门港》发给学生,要求他们仔细阅读并针对案例查找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课堂上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大致如下:1、为什么厦门市副市长徐模要亲自带队到江西去拓展厦门港的腹地?2、腹地的重要性和港口的关系如何体现出来?3、厦门港的腹地主要有哪些?4、厦门为什么非常关注九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5、泉州港的衰落为厦门港提供什么警示?6、厦门港的自然条件优势何在?相对于福建的其他海湾,为什么厦门港发展这么快?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我又增加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再利用一周时间,结合当堂课程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探究,以备下次可讨论。我的问题是:(1)厦门港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腹地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待解决?(2)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厦门港的腹地?(3)自然条件和厦门港发展的关系?(4)从地图上看,分析厦门港在福建、全国、世界的地理位置,探讨一下厦门港的区位优势。(5)从“厦门港和厦门市”这部分的材料看,分析讨论港口与依托城市的关系。(6)分析影响厦门港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7)厦门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由于有了学生自行研讨的基础,并且在课堂上相关知识已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加上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自行讨论,为课堂的讨论奠定了基础。在第二周的课堂上,我就专门引导学生进行了该案例的讨论。

讨论中,老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充分地扮演一个指导者和推动者,讨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批判,以及辩驳。把讨论的过程演绎成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工程,针对大家讨论非常热烈的问题,老师进一步引导、深化和拓展提示。最后,由学生自告奋勇起来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在讨论中,学生对知识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对具体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该案例上,学生们形成了以下共识:

(1)交通运输中的“点”作为客货流的集散地,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枢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腹地条件、依托城市情况等。腹地与港口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腹地的辐射范围、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联系状况,都影响着港口的运输需求。腹地的需求是港口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港口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又会进一步扩展腹地的发展。港口和依托城市也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城市为港口提供政策服务,同时为港口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港口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世界的地位,极大地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3)港口的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