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18:0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笔译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在册的翻译公司数目庞大,达到了15039家。这些翻译公司的总部大部分都设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中,如:北京、广东、上海等。这些翻译公司对笔译岗位的要求具有不同的侧重方面,主要有翻译经验、英汉语言水平、个人素质、学历、证书、知识面、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要求,其中有的翻译公司占其中3项,而有的则占了9项。但是80%的公司都要求翻译人员具有一定的翻译经验,并且有的公司要求有20万字的翻译量,有的公司提出要具有至少1年的翻译经验。而对中文要求一般是表达流利顺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英汉语言的水平要具有专业英语八级或者英语六级。另外,这些公司对翻译人才素质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都要热爱翻译工作、善于工作、责任心强、善于沟通、诚信守时、认真细致。而对学历和证书方面,大多数公司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都在本科以上,这说明大多数公司对应聘者的学历和证书仍然很看重。除了学历和英语水平证书之外,还要求具有“通过国家口笔译二级以上者优先”或者“持有人事部二级笔译证书者优先”的翻译证书。同时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面方面,大多数翻译公司越来越重视译者的行业背景知识和计算机软硬件操作能力。在对翻译软件的使用上,翻译公司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即:译者要会使用翻译软件或Trados翻译软件等,并且会优先考虑录用这部分人。而在工作时间上要求译者最好原来是自由译者,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应对比较大的工作量。一部分公司比较关注译者的效率和阅历,要求具有翻译速度和出国经历。还有一部分翻译公司比较关注翻译理论,要求译者要具有市场对理论的作用认识。而对使用设备,一部分公司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译者会使用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适合翻译公司的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翻译经验,至少本科学历,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同时要具有责任感,热爱翻译工作,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善于与人沟通合作,会使用翻译软件,熟悉掌握办公室设备,要诚实守信,讲求效率,具有充足的时间,最好能进行中英互译。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翻译教学策略
(1)根据翻译市场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兼顾设置合理的课程重点在于翻译方向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并重,课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达到一定的英语翻译水平,要根据大纲开设所有必修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修够学分,从而达到市场对应聘者语言水平的要求。首先,口译具有独立的特性,通过一系列翻译课程设置将翻译方向体现出来,构成口笔译课程组。同时,要开设入门课程和交替传译。其次,市场对翻译经验要求最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在学期授课任务完成之后,可以增加实训环节,并且学生在学期末或者寒暑假等时间段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翻译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集中实训。同时,在理论课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开设高级英汉笔译和高级汉英笔译课程,增加学生语篇翻译的实践。再者,在翻译理论方面,为了使学生了解各种翻译理论,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可以开设英汉互译基础和翻译概论课程。除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作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补充,如开设一门或者多门翻译鉴赏类课程,重点在于批评和鉴赏。在品读经典翻译的过程中,对比不同的译本,从而培养学生的翻译感。另外,在实训环节学习中,针对市场要求的翻译软件使用上,不用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可以教会学生边学边用,在翻译实训室中安装一套翻译软件,增强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翻译方向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鉴赏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可以开设英汉互译基础和翻译概论;实践课程可以开设高级英汉笔译、高级汉英笔译、集中翻译实训等。而鉴赏课程可以开设翻译与鉴赏等。
(2)增强学生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翻译的能力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是笔译课的目的所在。”在没有普及互联网的时候,翻译工作者翻译工作主要靠笔、纸和各种纸质词典以及百科全书,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构成翻译能力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翻译能力的核心便成了双语能力、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等,因此,翻译教学的内容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普及以后,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翻译能力有了新的内容,增加了网络沟通能力、计算机软件、硬件应用能力以及电子工具书使用能力等,特别是翻译软件的应用能力。由于社会发展和需求,翻译能力的构成有了拓展,因此,在研究翻译能力的基础上,翻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翻译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以及翻译鉴赏三类课程。而这三类课程比较容易分清,内容差别很大。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分析翻译实例是任何理论讲授都离不开的,但是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中,所有翻译方向课程组的课程实际上都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不能不提到翻译理论。为了避免在不同课程中重复相同的内容,根据课程设置,课程组教师要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在理论课程中,一般情况下,英汉互译讲授过程中使用的译例是句子和短语,其基础的授课内容是最基础的翻译入门课程,也是基本的概念和翻译技巧。而翻译概论的授课内容从翻译研究的角度上授课,是各种翻译理论流派和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讲授的过程中使用的译例是句群和句子。其次,高级英汉笔译和高级汉英笔译的内容是不同文体的语篇翻译,在实践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基础上的译文评析,教师讲授文体特点与翻译策略之后,才组织学生进行语篇翻译实践。而集中翻译实训的内容主要是大量翻译应用文和少量翻译文学语篇。另外,一般情况下,翻译鉴赏课程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有多个参考译文的语篇翻译,选出最佳译文,或者对所有参考译文讨论出一个最佳译文。综上所述,翻译课程的内容明确化主要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鉴赏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包括英汉互译基础和翻译概论,教学内容主要有基本概念、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理论流派和翻译热点问题等。实践课程主要包括高级英汉笔译、高级汉英笔译以及集中翻译实训,教学内容有大量应用文翻译和少量文学语篇翻译等。鉴赏课程主要包括翻译与鉴赏,教学内容有多个参考译文的语篇翻译。
(3)针对不同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课堂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针对不同课程,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翻译责任感、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首先,对于理论课程来说,教学方法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主要是讲解理论,以学生翻译练习为辅。其次,对于实践课程来说,课堂研讨是教学方法的主旋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出学生翻译实践的价值。同时在课堂上,对于高级英汉笔译和高级汉英笔译来说,学生做翻译的话,教学效率不会很高,因此,最好就是课上师生讨论,鼓励学生课下完成翻译。在每次上课的时候,教师要讲评学生译文,通过课程网络平台和电子邮箱布置作业,并且教师可以上课的时候,选取部分学生上台讲评自己的译文。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积极地互动起来。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集中翻译实训室模拟翻译工作者的工作环境,集中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翻译工作的密度高,强度大,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做好项目管理和译审工作,不能和平日的课堂教学一样,学生需要扮演译者和校译角色。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翻译小组,便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再者,翻译语料在鉴赏课程中,要求教师能够以理服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不是完全凭直觉对译文作出评论,因此,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备课的时候,教师通过比较、分析、师生讨论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取有多个参考译文的主体语篇供课堂使用,从而得出最佳译文。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最好是以师生讨论为辅、教师讲授为主。不同翻译课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会有所侧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需要灵活应变,充分备课,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
三、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翻译教学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针对市场需求,根据翻译市场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兼顾;并且为了增强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翻译的能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针对不同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
作者:蒋娟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文化创新;视角;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1引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适当得体的交际方式可以让人准确地获取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交流。
2文化视角下英语教学的文化功能
通过育人发挥大学的文化功能,这体现在大学的所有活动之中,但最主要的途径则是课程教学。从表面上看,课程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其根本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每一门课的教学,都渗透着深刻的文化使命。而英语由于其课程性质的特殊性,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首先,基础性。同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英语教学时数多,学生覆盖面最大,受益学生最多。因此,必须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校园”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文化功能。使大学生不仅能习得语言,更能掌握语言的文化功用。其次,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由于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广泛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它的文化内涵最丰富,这些文化色彩最浓厚的课文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陶育的最生动教材。第三,跨文化性。全球化时代,一方面人们迫切希望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另一方面,由于能力、素质等的障碍,又使跨文化交际变得困难重重。因此,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与能力,以使他们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3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
近几年,通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长期存在的应试性、工具性、功利性的价值偏向,改革的成效尚不明显。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英语教学的非文化性,教者、学者为了应试的需要,往往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忽视语言综合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英语教学来说,张占一先生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应跳出对单词、词组等知识点的孤立理解,着重揭示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意蕴,做到既不放弃知识的积累又加强文化的输入。这在教学方法上叫文化导入法。具体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一是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大学的联系,充分利用外教资源,聘请外国教师到大学任教,实现零距离的跨文化交际。二是加强英语的实践教学,如与在华的外资企业、旅游景点合作,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三是定期举办外国文化讲座和学术报告,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学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四是利用各种阵地、媒体,搭建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平台,如英语角、校园广播电视、网络、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演出等等,使学生在各种平台上“练拳脚”、“试身手”,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素质和能力。
4文化教学与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翻译是语言的产出过程,翻译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就没有对语言假设的检验及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整合、重构与内化,现有的陈述性知识难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不利于译者语言体系的形成与拓展。由于时间有限,所开课程有限,学生的翻译实践机会少,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翻译能力,也不具备从事翻译研究的能力;现有以输人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满足学时迫切运用英语交际的需要又不利于盘活学习者多年积累的语言知识,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现有的教学方法推崇单项技能训练,一方面违背了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不符合职场的实际需要。欧洲高校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逐渐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转而以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语言习得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和修正对输入的理解,使输入转化为真正的吸人,但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我国的语言教学体系。针对的学习群体不同,输出驱动假设只针对中高水平的学习者,不适合初学者或低水平的学习者,而Swain输出假设不区分学习群体;使用的学习环境不同,输出驱动假设只限于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对输出的界定不同,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不仅包括说和写,还包括口译和笔译,而swain的输出假设中,输出不包括译的技能。各高校的优势资源各不相同,作为区域性高校,层次低、生源差,在翻译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确立一个合理、可行的目标,应酌情侧重培养某一个方向的翻译人才。可将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口、笔译的初、中级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能达到国家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级水平的翻译人才。目前我国翻译课程体系受到严重质疑。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抓住本校的优势,培养能胜任基础翻译任务或某一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或继续深造的机会,培养方式趋向职业化。区域高校翻译教学应依据职业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的形式,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翻译实践,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以提高翻译实务意识和认识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翻译研究所、同声传译设备及网络资源设备等,建立翻译实训室,为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与社会及翻译机构联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口译、笔译、培训及咨询服务,利用网络搭建翻译资源中心与翻译公共服务平台(翻译网站),为学生创设广泛的实践机会,以适应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5结语
从理论和实践上是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创新,对促进高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不仅仅在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并积极地反映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兰.陈思平.浅谈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2付永钢.儒家中道思想与跨文化交际[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J].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4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POCIB项目实训以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在线国际贸易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仿真环境。学生通过体验———反思———理论———体验,在仿真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会贯通,达到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1.认知实训,为POCIB项目实训树立美好愿景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资深从业人士来校讲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和工作内容,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也为POCIB项目实训树立美好的愿景。
2.基础实训,为POCIB项目实训打下良好基础
基础技能实训是根据课程内容和企业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的实训,一般安排在POCIB项目实训前,在课堂内与课程同步进行。基础技能实训是后面进行的POCIB综合实训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一些基础技能课如商务听力、口语、口译、笔译、外贸函电、单证、国际结算等都可在课堂内进行实训。实训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到位。
3.POCIB项目实训,为夯实基础实训工程奠定基础
POCIB项目实训比大多数高校仿真模拟实验室里采用的诸如SEMITRADE软件(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更具有仿真性,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首先,POCIB系统里所有的指数都是动态的,依据市场行情在变,这加大了学员成功交易的难度,学员深刻体会到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而SIMITRADE则是一个静态系统,里面的所有指数不会自动依据市场行情变化,学员很容易达成交易,体会不到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其次,POCIB实训项目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来源多样化(既有学生,又有各涉外企业的员工,还有准备从事外贸业务的其他人员),这对学员的商务谈判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是一个锻炼与挑战;而SIMITRADE是安装在学校实训室里的实训软件,学员只是一所院校的学生,学员彼此之间熟悉,他们的商务谈判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基本得不到锻炼。最后,POCIB实训项目是互联网培训证书课程,学生在实训中能够随时得到在线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实训效率会获得很大提高。实训结束后,达到60分的同学还能获得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颁发的POCIB实训证书。
4.顶岗实训,优化POCIB实训教学外部环境
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学校根据学生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具有相应专长的老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决断能力的培养,突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效的培养。
以教师双师化、校企联合、相互融通为原则构建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运行体系
1.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注重实践,教师是学生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在职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实践运作环节,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培训,获取教学所需的最新商务理论知识;最后,从企事业单位里选聘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宝贵的实践经验。
2.健全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为实训教学活动的高效、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健全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在校企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企业、行业专家可以根据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对实训教学项目的目的、计划、内容、操作规范、指导人员要求、考核评定提出建议和意见。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结合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建议,制定本校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学校要在实训教学项目的建立、实施、完善的不同阶段组织实训课程教师、企业和行业专家对实训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论文摘要] 21世纪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本文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21世纪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合理课程设置
1.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职业外语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商务英语和贸易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平衡;把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理论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并超越时展的步伐,突显人才培养定位原则。
2.课程设置合理。课程设置应根据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依托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型训练,合理增设《商务英语口笔译》、《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等专业类商务英语课程。同时,依据国际国内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的,将商务知识类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设《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金融》等基础课的同时,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或高校专家以具体案例形式,开设一系列讲座,重点传授商务英语实践中所须掌握的《商务谈判技巧》、《报关实务操作》等相关课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得切身实践经验,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课本与实践活动接轨,提高他们日后成为贸易人才的可能性。
二、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开展商务模拟实训。为适应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商务人才“工作适应周期短,工作效率高”的具体要求,就必须加强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利用高科技和网络资源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开展模拟实训,组建仿真模拟公司,明确工作章程、流程及各部门职责分工,让学生轮流担任进出口商、商务,公司老板、秘书、部门经理等角色,对不同角色进行实践训练,能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力,加强学生商务技能训练,如询、极盘、完单、包装、标记信函等的撰写。
2.培养学生创业设计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创业计划参加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外贸行业专家学者对创业设计进行评估、指导,分析创业设计可行性及操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供客观有效的参照体系。
3.加强商务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创业见习,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公司、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商务流程和商品产出环节,增强学生对岗位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到企业公司等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或外贸公司顶岗实训,身临其境开展业务,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学生切身体会自身专业技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三、创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1.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评价相结合。人才培养应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培养人才实用性、创新性和交际性,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创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除掌握商务理论外,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如各种进出口单证、外销合同等的制作;在模拟商务谈判中,制定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实训评价的效果评价体系,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小组协作与组织策划等能力。
2.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就业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等,进一步检测学生商务技能,促进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轨,成为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英语语言教学和商务技能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600多家。面对学习者众多而教师匮乏,部分教师语言功底强但商务知识不足, 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当前我国急需高水平且能熟练运用商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技能教学结合起来,便成为商务教学的主要任务。
2.加强师资商务技能培训。除英语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教师商务理论、外贸操作技能及行业知识培训, 派教师进修国内外最新商务课程,参加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所开设的寒暑假讲座培训等。
3.加强师资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就业为主导,商务技能为特色开展教学,善于运用鲜活具体商务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确立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将商务英语教学与英语商务教学相结合,采用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边总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商务活动中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与共事合作的能力。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商务英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需求分析 高职 商务英
语口译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20-02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趋密切,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而高职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和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各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以口译能力为例,目前高职口译教学中有诸多的问题亟须解决。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需求分析理论如何应用于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进行探讨。
一、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口译根据其活动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联络口译(Liaison Interpreting)、随从传译(Personal Interpreting)和会议传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口译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口译能力和口译的强度要求更高,其培养的人才在工作中更多会接触到的是一些大型会议、正式研讨会、交易会等场景的交互传译甚至是同声传译。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更侧重的是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它是在一些具体的商务活动或是有着明确目的性的商务交往下进行的。如小型商务谈判、机场接待、商店购物、餐厅就餐。
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口译教程,但是许多授课老师还是以翻译理论教学为主,极少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一方面,就师资建设而言,大多数从事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工作的教师本身并无口译实战经验,很多时候只能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而学校也并未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所以最终导致口译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没办法得到很好的口译训练。另一方面,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本身英语底子薄,对于口译知识只能被动接受。而口译对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如听力和口语要求都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不好,学生不爱学的恶性循环。学生在进行口译演练时,往往会面临诸如听不懂源语、发音不到位、用词不准确,甚至是词汇量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原则
目前在国内的口译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便是“吉尔模式”。吉尔提出了口译理解方程式:C(理解)=KL(语言知识)+EKL(非语言知识)+A(分析)。即交替传译中的第一阶段,首先是听力与分析,加上笔记,然后加上短期记忆,最后是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听力+分析即语言的输入是最重要的。而在第二阶段则是由记忆、笔记、表达三个部分构成。在这个阶段,语言输出或传达则是最重要的。根据吉尔的口译模式,我们可以得知口译实际上就是一个任务过程,在这个任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理解。由此可见,口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着重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则是记忆能力(尤其是短期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才是训练学生的口译技巧,如口译笔记技巧等。
三、需求分析理论概述
自Richterich1972年提出第一个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模式,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应用于外语教学已经有30多年。其中“需求”一词具有广泛的含义,需求分析就是了解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余卫华对国外学习者的定义进行了总结,首先,需求可以指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以及未来的工作要求。需求可以被定义为“外语学习者真正习得一门语言必须做的事情”。需求分析属于实证调查与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决定,改进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组织教学,使用教材、决定教学方法和评估教学的基础。需求可看做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所认为外语学习中有必要或者说最好应掌握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开展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如果能结合需求分析理论,并应用于教学中,一定能有很大收获。
四、需求理论应用与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口译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目前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尽管不同的岗位对于外贸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但还是有一些共性。以商务英语毕业生为例,通过笔者对本校商务英语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回馈的数据可知,大多数用人单位首先要求商英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是否能与海外客户进行交流,业务洽谈等。其次,是否熟悉外贸业务如贸易惯例、金融知识、外贸法规等,能否灵活处理各类外贸业务。越来越多的商务英语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仅仅能进行笔译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能够胜任商务活动的口译工作。这些都是指导我们进行口译教学的一个指标,无论是在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上还是在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需求分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学方,应该先主动了解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进行课程设置前,应该先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习者的目的,然后才能确定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尝试使用自编教材或教学资料,尤其是一些实训教材,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确立灵活的评估方式。这样能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分级,也有利于教学安排。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重新确立目标,从而对自己的情况有新的认识,并实现转变。
(二)以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口译能力。首先,根据需求分析理论我们得知,在教学过程开展前应该先了解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对口译能力培养、口译学习的需求。根据这一原则,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中心位置,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对口译技巧进行梳理和引导。在布置任务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准备。并通过具体的任务环节,可进行分组操作,进行演练。其次,理论基础的学习。虽然口译教学更多应该是倾向于实践教学,但基本的口译理论和口译技巧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将“吉尔口译模式”始终贯穿其中,而且要明确口译教学是完全区别于笔译教学的,并且商务词汇与表达方式的储备是一个长时期的培养过程,这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再次,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需要引起重视。在口译教学中,应加入文化背景元素的学习,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口译中,才能翻译出漂亮地道的句子。
(三)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口译教师自身素质。在口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引导作用,并能够传授口译技巧,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口译教师应该首先是或曾经一名优秀的口译员,这样能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口译的魅力。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口译教学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口译教师都并不是口译专业,也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口译培训。这就导致口译课上,教师很大程度上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最后口译课堂也变得空洞无趣。根据需求分析理论,作为教学的实施者的教师,也应该要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点在哪,不断创造条件进行“充电”进修的机会。如可参加一些口译证书培训班的学习,“以证促教,以证促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个方式既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需要提高的口译教师。或是尽可能多地接触口译实战工作,等等。教师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创造和编排一个有意思和有收获的学习过程。
(四)以口译教学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大口译教学环境建设。通过以上对目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口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口译教学要有更好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学校这一整个教学活动的提供者不断地创造良好的教学平台,提供更合理的资源配置,这样才有利于口译教学的开展。学校首先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派教师参加口译相关的培训,或是增强口译教师的师资力量,如加大外聘教师的聘用比例等。其次,要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多地开设口译模拟实训室,为口译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如果能和校外企业建立口译实训基地,则能更好地组织和安排学生去参加一些外贸和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还应该根据需要,为学生创造“考证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口译译员证书的考试,创造“以证促教,以证促学”的氛围,这样也能从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商务英语口译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实用性和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而口译课程又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课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学校提供配套教学设施才能顺利进行。高职商务英语的口译教学和别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样,也是依赖于需求分析,只有通过需求分析才能保证口译教学的目标与内容适应社会、适应学习者的需求,从而最终培养出能体现高职特色的高职商务英语实用型口译人才,并最终能为社会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
[3]廖莎.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4)
[4]李海欢.高职应用型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李燕.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6]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
[7]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8]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立项课题(GZGZ7611-348)
关键词: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程体系;探讨与研究
许多专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已从单纯要求通过等级考试转向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发展等立体化需求。根据时代要求以及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要,2007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别提出: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以发展空间;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对选修课部分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将选修课分为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个针对选修课程的建议使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程体系呈现出了质的飞跃,为专科院校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英语的运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许多专科院校的外语系开设的只是一成不变的英语知识教育类课程,过分关注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导致学生往往只学会了哑巴英语,且不具备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相关知识。最终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不甚满意。因此,近几年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在全系范围内开出了英美概况、英语报刊阅读、英美文学和英语翻译等一系列英语选修课,同时构建形成了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程的完整体系。这些选修课,专业性强,体系结构完整,深受学生喜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选修课程设置的总体方向
随着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重构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以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及能力,便成为了各大专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大体来说,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可以细分为三大类:
1.英语语言知识及英语语言技能类。这类课程大致包括: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英语信函、英语公文写作和英语口译、笔译等。
2.英语语用类。这类选修课程包括:商务英语、文秘英语实训,英语演讲等。开设此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把已知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3.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类。这类课程主要包括: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概述、英美影视欣赏等。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文化等背景知识,以使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 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开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开设,其最终的落足点在于实用性。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如英美国家概况、文秘英语、外贸英语及英语实用翻译等,都是与我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仅可以激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二)尽量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各大专科院校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英语知识学习变得形象、生动;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可听、可看、可说;使原本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在这种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变得更主动,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倡导优秀教师承担选修课
优秀的任课教师是专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的骨干力量。各大专科院校应该努力开发优秀教师的潜力,积极倡导那些教学态度认真、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便组织了一批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
(一)严格执行审批开课制度
专科院校中的教学管理部门,务必要严格执行审批开课制度。选修课承课教师必须向教学主管部门上报详细的开课审批表,并随表附上该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执行的便是严格的选修课开课审批制度。只有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开设选修课。不具备此资格的教师,一律不予审批。另外,教学主管部门也要严格审核选修课教师的开课材料:教参、教材、教学计划等。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充分利用了其校园高速网络,及时在网上公开选修课信息,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其中动态信息随时更新,以便学生能够随时掌握最新选修课的资讯。
(二)严格监督教学过程
1.选修课开课。教师必须在校园网上对自己将要开设的选修课内容予以详细介绍,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导答疑形式、使用教材、参考书目和成绩评定方法等。
2.教学管理部门定期听课。外语系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院教务处、督导处等教学管理部门对选修课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以保证其总体教学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也要调查学生对该选修课的评价,并将其及时反馈给承课教师,以便协调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得以整体提升。
(三)严格学生管理,规范考试制度
鉴于大部分专科院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许多学生选修某课程有时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况,不仅使学生对所选选修课不甚了解,同时更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积极性,必须严格学生管理,重点要落在“选之必学,学之必得,得之必用”这十二个字上。同时鼓励承课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评定制度,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根据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多年来开设英语选修课程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两种较为实用的成绩考核方式:
1.渐成形考核方式。渐成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此成绩综合体现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完成作业等总体情况。
2.总结性考核方式。总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依据具体情况,总结性考试课细化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但无论哪种考试方式,承课教师务必都要做到有两套试卷,并将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一并上交教学管理部门。如此,可以扩大考查的知识面,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燕琼.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与管理初探[J].教育探索,2000(11).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叶依群.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探索和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教师人才
一、研究背景
自2000年以来,在高等教育普遍化的形势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看齐本科“学术性”“综合性”教学模式,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弱化,甚至缺失。英语教育专业受其本身语言学科的影响,更加注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忽略了“师范”这一重要的专业特征与专业价值体现。事实上只有围绕专业价值去塑造、构建满足学生成长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才能真正保证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现有基础英语教育对英语教育人才提出的迫切需求[1]。在此形势下,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2014年初重新修订了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要求,对英语教育专业进行课程、管理全方面改革。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2014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展开,在2014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开设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每15~18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名德育导师、一名校外职业导师。此课程的在校培养为校内学习的前两学期,校外见习为第三、四、五学期,第六学期教学实习。
二、具体实施
(一)实验目的
此模式旨在通过调查导师制下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实践效果、师生评价等方面,以此切入,探索现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所在,从而进一步探索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与合理性建议,继续深化中、小学教育英语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符合时展的英语教师人才培养方案[2]。
(二)实施对象
以我院英语教育专业2014年级学生、2013年级学生作为本实验的实验组与对比组,实验组学生人数为119人,对比组124人。本调查问卷统计于2014级学生完成在校前两学期的校内实践学习之后,2013年级英语教育学生并未开设此实践课程。
(三)实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分为实践技能、英语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英语教学理论三个部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自我评价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师职业技能,经过导师指导,训练效果明显的教师技能项目依次为:说课、教案设计、板书、简笔画辅教、课件、组织教学、电子白板的使用、课件、英文歌曲教唱。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开设导师制专业技能训练的对比组,认为可以胜任说课项目的学生仅有5.9%,有45.6%的学生认为其说课能力比较好,33.7%学生觉得自己的说课技能还过得去,而有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说课技能较差,不能胜任此项任务。而实验组的学生经过导师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点拨与指导之后,表示自己具备很好的胜任说课任务能力的学生占65.8%,较好者占22.7%,能力一般的占11.5%,能力较差的为0%。在教案设计、板书等方面也体现出了导师制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对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提升的突出效果。提升程度最低的为英文歌曲教唱,部分学生认为与其自身音乐素养与基础有关,其先天因素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得到技能提升[3]。
(二)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自我评价
本部分调查围绕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英语语言基本运用能力的体现展开。如表2所示,对比组仅有10.9%的学生对自己的语音面貌满意,24.4%的学生认为语音面貌较差。导师制实验组有47.1%的学生对自己的语音很自信,而认为自己较差的仅占4.2%;而英语书法项目在实验组的数据体现上更为明显,6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书法很棒,22.7%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书法不错,没有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差。在没有经过导师指导训练的对比组仅有1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好,4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很一般,甚至5.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书法较差。在表2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笔译的对比数据显示,对比组比实验组更具优势,但主因在于2013年级英语教育学生经历了比实验组学生多一年的校内专业课学习,且积极准备并参加了大学英语A级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问卷调查时2013年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口笔译专业课的学习。由此我们再一次验证了“语言的学习是以量化为基础”这一真理。
(三)学生对教学理论与课程标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表3中,仅有“英语教学法”“幼儿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两项考察内容。从数据可以看出,到问卷统计为止,尽管两组学生的校内学习尚未涉及这两项内容,但是对比组的考察结果仍然优于实验组。对比组有11.3%认为自己对英语教学法的掌握与应用很好,而实验组仅有5.9%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应用英语教学法;同样,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情况,对比组有16.1%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所掌握,而实验组仅有7.6%。据教师调查发现,两组学生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教学法并掌握课程标准基本情况的学生基本上都有社会实践经验,即参与英语培训机构、课后辅导班教学,或者从事英语家教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校外实践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英语基础知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理论、指导标准的掌握情况。从数据结果来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师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通过校内导师的指导与培养,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英语教师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数据看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更科学地配合学生的校内外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充分保证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经历,必须由校内专业导师、校外职业导师对其见习经历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五、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引导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自主要求
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导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学生在入学前对未来职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样对教师职业也只是停留在学生对所接触各类教师的感性认识。所以,导师要在学生入学后,帮助学生转换职业身份意识,将职业教育贯穿始终。让学生了解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教师职业,从“教”的角度来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之中。
(二)科学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突出师范特色
我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贯穿高职高专学生三年培养始终,通过合理配比前五学期校内学习中的其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能够科学实施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外实践学习与实践养成,充分保证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经历。课程开设的前四学期周课时为2课时,第五学期4课时;第一、二学期主要体现为校内教育见习,由校内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与课堂教学活动模拟;第三、四、五学期为校内、校外见习相结合,每学期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一周校外职业体验;第六学期进行教育实习。需要注意的是,每学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都要根据本学期其他专业课的开设进行辅巩固学习与技能训练掌握。每学期有不同的职业技能达标标准[4]。
(三)制定监督和激励机制,保障导师制下英语教师
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与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计划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考核体系。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学生,导师自评、互评,学生评导师的定期总结评估。在合理建构导师工作量核算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奖励机制,以导师的工作量、教育质量来对导师进行奖励与鞭策,并且与奖金、评优选先、职称晋级相挂钩,以激发教师对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导师工作是学院教职工参加承担育人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监督小组,每年将对导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导师工作意见。具体考核办法可以参考如下:1.监督组评价每学期由监督组成员对导师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依据导师的工作记录、开展活动的记录、对学生的情况记录,指导的创新形式等方面进行。2.受导学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的学生评价。依据学生自己对导师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自己的专业进步程度,以及导师的严谨、价值等方面进行。3.导师互评每学期进行一次的导师间互评。通过导师的自我总结和交流,根据各项条件综合考量。导师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生评成绩优秀的导师,对没有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生评、导师互评中成绩不合格的导师,以及工作失职的导师,要加强教育管理,严重者取消导师资格。
(四)建立情感枢纽,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导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导师制,无疑为现有的教师人才培养又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因素,返璞归真,回归了手口相传的师徒制。所以,如何以情感为枢纽建立起导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是导师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导师与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课堂、课外互动。导师建立微信群,随时关注学生动态,进行小组讨论、上交,查阅作业;还可以建立“导师+学生”团队,利用互联网共同完成教学、科研、技能提升等任务。在一点一滴中,导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助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加深同门情谊,使得这样的情感成为一种向心力,大家共同努力实现学业共赢。
(五)注重深化院校合作,实现人才共同培养
高职高专无疑是早期英语教育与小学英语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但是职业岗位才是英语教师真正成长的地方。导师制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意深化院校合作,高职高专院校务必做到,在有序开展正常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必须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到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进行职业考察与体验,为学生将理论实践于课堂提供机会,并且要紧密联系校外基础教育一线单位与教师,开展广泛合作,共商共议英语师资培养的有效办法与合理措施。所以,建立校企合作,聘请校外导师是确保学生圆满完成职前教育,成为一名毕业即能冲上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5]。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英语教育专业教师人才的培养需要院校建立起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四个方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幼儿园、小学、初中、培训机构。校外学习方向的选择由导师根据学生素质提出参考意见,学生自主选择为原则。在校外实践学习开展期间,校内专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校内外实训。学生就业前,导师应配合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协助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6]。总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养成应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即教育教学、日常生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英语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改进训练方法,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以批判性继承、改革性创新的思路来不断完善、规范英语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实现为社会输出优秀英语教师这一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97.
[2]苏福宝.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调查分析:以柳州师专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3(6):47-49.
[3]蒋海春.高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5):58-59.
[4]邵光华.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宁波大学学报,2011(1):15-20.
[5]陈秋芳.高职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43-144.
【关键词】高职 英语口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15-02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考查。目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建设口译实训室、开设口译课。随着中国对外交流越来越深入,对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他们能够胜任一般的口译工作,合格的口译人才有很大的缺口。然而高职英语口译课的现状却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从教者和决策者共同努力。
一 高职英语口译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1.学生
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自律自学能力也没有本科学生强。以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教授为代表的巴黎释意学派曾提出这样一条口译教学原则,即口译教师应只教口译技能不教语言。这种高水准和专业化口译教学原则在中国本科生中不一定能适用(本科高年级可以考虑),更不用说高职的口译课堂,所以中国专业的翻译学习很多都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几所外国语大学的翻译学院的研究生都主要集中学习笔译或口译。但是口译课也是完整的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因为很多涉外的贸易、谈判和接待场合都需要高职的毕业生进行一些口译活动。
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坚持不断地练习口译技巧和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求加强学生一些前续课程的学习,如口语和听力等。因为学生本身的英语基础知识储备不足,高职的口译课教师不能假设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英语基础,口译课就只教口译技能,不讲语言技能,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很多情况下都不适用。所以在高职的口译课中,正确的做法是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同时,兼顾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两者融会贯通,同时根据口译行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英汉双向的口译训练。
2.师资
随着国家和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越来越高的投入,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本身的素质也越来越高,目前,任课教师普遍都是硕士研究生或以上的学历。但很多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师不一定是专业翻译出身,也不是由行业一线的翻译从业人员来承担,他们不熟悉翻译训练的正规模式,因此不利于口译课程的顺利开展。很多口译课可能最后上成了高级视听说课,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学到口译技能和学会一些简单场合的英汉口头互译。而且即使是学翻译出身的口译教师,多数也由于条件的限制而缺少实战经验,这也是教学中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要想改善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在招聘不同岗位的教师时,应该尽量对口招聘,保证专业教育的对口性。而要解决在校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的情况就要求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国家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要求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求加强专兼职教师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所以教师要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可以自主或由学校安排去相关企业实践实习或兼职,体会真实工作翻译场合和课堂教学的差异。另外也可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翻译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由他们用生动的口译实例来讲解口译技能的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建立一支理论和实战经验都很丰富的“双师型”口译教师队伍。
3.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科口译课程体系的发展较早,也更加完善,有较多优秀和新版的教材可供选择。而高职口译课程的发展起步较晚,一开始很多直接沿用本科教材,但是鉴于本专科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等的差别,高职专科需要有适合自己学生的口译教材。虽然现在高职口译教材慢慢多了起来,但优质的选择仍然比较少,现有的一些教材也是内容陈旧,缺少实战场合的案例,也缺少难度梯度变化和针对性,所以高职口译教材的开发力度需要加大。
即使有一本很优秀的教材,教学内容也远远不够,需要多方搜集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资料。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口译课的材料必须是有趣多样的。尤其一开始,口译课的材料必须具备趣味性、生动性和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口译课的听力输入材料必须难度适中。不论是单纯的听力训练还是口译中的听力输入都不能总是学生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而应该逐步提高练习材料的难度或引入新的口译技巧等。(3)口译课的听力输入材料中必须融入口译技能的学习。很多口译课上的技能训练需要借助特定类型的材料。如在讲解数字口译技巧时,所选材料就必须是带有数字的音频或视频,否则无从谈起。(4)口译课的听力输入材料
必须是大量的。口译中的听力不仅要求听者要完全听懂讲话,还要能辨别语言的逻辑关系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要具备这种能力先要有一个短期的强化训练,每天四五个小时的听力练习为期三个月以上。(5)还需辅以大量其他资料和手段提高口译中的听力理解能力。如通过大量相关练习提高对口译技能的掌握程度、扩大词汇量、增加口译实战经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增强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等都会改善口译员在口译现场的表现。
4.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由很多因素构成,学生、师资和教学内容都是其中之一。由于学生、师资和教学内容的问题而使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无法践行。因此要想改革教学模式,先要保证学生、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条件能达到,在此基础上再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 课程改革基础上的高职英语口译课教学模式构建
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翻译学院教授吉尔提出的“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Phase I:CI=L+N+M+C,Phase II:CI=Rem+Read=P,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吉尔还强调在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分析(Analysis)。国内著名的厦门大学有个厦大模式,这是口译训练比较常用的模式。高职口译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探索较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了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3P”商务口译模式,即“学习准备”(preparing)、“项目实训”(performing)和“评估总结”(packaging)3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口译教学体系。本文将以吉尔的连续传译模式和口译理解模式以及“3P”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更为全面且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高职英语口译教学体系。
该教学体系将以口译技巧的培养为重点,要求兼顾学生英语基础的提高,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记忆能力(尤其是短期记忆能力)的训练,目的是要训练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记忆能力越强越有助于口译学习。训练方法包括:原语复述和译入语复述,且随着记忆能力的增强,复述的内容可以逐渐增加。
第二,听辨能力的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不同于一般听力理解的听辨能力,能听懂内容兼意图和言外之意。训练方法包括听后用原语和译入语进行意义概括;动用一切感官积极听入,如将所听到的内容视觉化,观察演讲人的表情、肢体语言等,这也有助于记忆。
第三,多任务处理能力,目的是要训练学生一心多用的能力,为学习笔记时听和记的精力分配打下基础。训练方法包括:单任务影子练习,练习边听、边说、边记;多任务影子练习,在边听、边说、边记的基础上,最后进行原语或译入语概括。
第四,笔记能力,口译笔记不同于速记,简单有效的笔记如思维的路标,能辅助口译员记忆,帮助完整重现演讲内容。学生熟悉几类常用的笔记符号,教师训练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听上,尽量少记。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练习建立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笔记体系。
第五,口头输出能力,目的是训练学生用译入语流利翻译的能力。训练方法包括双语复述、双语概括、双语演讲等。
第六,数字口译能力,目的是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快速正确进行数字互译的能力。练习中英文数字的不同记录方法、数字表达上的差异和双语数字的转换速度,这是一个难点,需要贯穿整个后期的学习。
第七,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目的是要训练学生遇到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如成语、习语、诗词的处理方法;幽默笑话的处理方法;语速过快的处理方法等。需要练习的应对策略有释意、略译、概括译法、替换译法和鹦鹉学舌等模糊应对策略。
第八,译前准备能力,目的是要训练学生如何进行长期和短期准备。训练方法是结合情景模拟或实际的口译活动。
第九,译后总结能力,目的是训练学生进行译后总结改进的能力。训练方法有学习掌握新表达、新知识;总结失误,不断进行自我业务能力的提高。
第十,口译情景模拟,目的是仿真练习,加强实战效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是模仿实际口译现场,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实战模拟,如新产品推介会等。
第十一,口译欣赏,目的是观摩学习。训练方法是观摩欣赏职业口译员的工作视频,学习、借鉴、提高。
这一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是以笔者几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础,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教学有所帮助。
三 结束语
目前不仅合格的口译人才有很大的缺口,高职口译课教学和改革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缺乏,所以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需要各大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教师和专业的译界人士(兼职教师)一起使课程体系日臻完善,以培养出具备基本口译技能的高素质外语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2]李燕.关于高职院校口译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3]李燕.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张吉良.ESIT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J].中国外语,2008(2)
[5]郑小莹.浅谈有高职特色的口译教学新模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在校生现状;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31-02
近年随着语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言专业学生数量剧增。随着日企进入我国,日语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但毕业后能否找到与本专业相符的工作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我们日语专业学生关心的问题。本次研究主要是站在未毕业的日语专业学生的角度,思考并研究日语专业就业问题,为本专业学生提出建设性方案。
一、研究概况
1.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日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找出与之相对的应对措施,帮助日语专业学生在掌握原有的日语专业知识基础之上,找到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其他技能要求。
2.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以我院2009~2012级日语专业毕业生和目前在校的日语专业学生,以及常熟市范围内(主要以东南开发区为主)的日资企业的人事部门、日语专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
3.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据分析、问卷调查辅助的市场调查、电话邮件采访以及文献查找法来展开研究。
二、研究内容
1.在校生现状。对目前在校生现状包括课程安排、校方培养计划进行资料整理,列出日语专业学生在校所学内容。通过分析得出目前哪些课程是对工作影响很大,哪些是未涉及到而企业恰巧需要的。
2.毕业生调查。从近年来我校日语专业毕业生情况,包括毕业前志向、毕业后实际从事职业以及在其工作中日语的使用比率等,来分析目前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和选择。具体列出脱离日语工作、单凭日语工作以及日语与会计、IT、管理相结合工作的比率。
3.用人单位需求。从市场需求的条件、用人单位对日语专业毕业生其他方面能力要求方面出发,进行调研,得出市场调查结果。
三、研究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内容分析。根据日语专业四个年级课程安排及培养计划,得出如下分析:①基础知识方面:日语会话、听力、语法、口译、作品选读。②操作实践方面:日语文字处理、日资企业见习、日语演讲、国际会展实训,学年设计。③翻译方面:基础日汉互译、商务模拟翻译、高级口译。④商务方面:商务日语会话(新设:商务日语写作、电子商务实践)。⑤其他知识扩充:职场英语、国际金融、进出口贸易、报刊新闻选读。企业所需要的学校课程都有涵盖(企业所需由后文4可知):会话(商务日语会话)、写作(商务日语写作)。课程中未曾涉及日语商务电函,不过这一课程有开设英语商务电函,我们应自行弥补学习。我们所欠缺的是:①对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涉足,应当自行学习培养。②对启蒙基础知识,未掌握、实际运用那少,应当扎实掌握,利用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
2.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我们采用自制的“日语专业学生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进行,还有部分采用电话询问的方式,将得到的回答也已以数据形式反映(样品数为115,回收的有效问卷63份),具体问卷内容及数据分析如下所示:目前从事的工作是以下哪个方面?由数据统计可以得到,2009~2012级日语专业毕业生目前从事与日语专业无关的工作占总数的20.63%,其次则是单凭日语工作的为19.05%,剩余均为从事日语+其他。由此归结出,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就职中大部分都是将日语结合其他技能进行工作的。结合最多的有:财务、人事、计算机、采购、其他(包括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另外,通过电话访问得知:从事日语结合金融、人事、计算机的毕业生均在毕业前取得相关证书。从事其余类型工作的毕业生反映,企业有入职后的专门培训与学习。关于问卷中涉及的日语毕业生“实际工作环境中用到日语哪方面更多”这一问题调查,有77.78%的毕业生表示会话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更多,仅次其后的听力为69.84%,写作则为30.16%。此问题主要是为了调查日语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日语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课程与实际的差异,从而得出我们应该加强哪一方面的训练,并及早地发现自己是否背离日后工作的需要。结果显示,会话与听力占比例最大。当然,从电话采访中可知,日语翻译与文案编辑者,仍会用到写作。因此要看个人选择,但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的是:会话与听力为每一项日语工作者的最重要的能力。“在工作中最后悔没具备哪方面知识?”统计结果显示:日语专业知识使用(商务、金融)为42.86%;计算机方面知识为12.7%;企业岗位专业知识为7.94%。本题则是为了发现工作中应具备的其他能力大多有哪些,帮助在校生利用剩余时间进一步武装自己,多学以备不时之需,但也并非遍地撒网,而是有目的地扩充知识。由此看出,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还需具备或应当扎实的知识技能有:其他外语、日语敬语、邮件函电、具体领域术语涉猎。
3.在校生现状。在校生现状主要包括心理现状,对日语以及课程、未来走向的态度看法调查。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对目前日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为了进一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反应与实际要求相比的差距性。调查结果如下:当初选择日语专业原因?有44.68%的学生表示没有目的地选了日语专业(服从调剂),有38.3%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对日语及日本文化感兴趣;8.51%的学生为了以后就业;仍有8.51%为了去日本发展。另外,对于“除了日语,你是否还获得了其他类的证书”的问题调查,从问卷结果看出68%的学生目前暂无,剩下的32%中以计算机和会计为多。从在校生的现状及其对日语专业的态度进一步推进研究的进展,得出大多数日语学生的意图与态度是积极的,并且有大部分的日语专业学生已选择将日语结合其他技能作为自己日后从业的砝码。
4.企业市场调查结果分析。以常熟地区主要是东南开发区以及周边的日资企业(三菱电机自动化、东南相互电子、纬创资通、丰田物流)的人事主管为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辅以问题采访的形式调研,部分采访则是通过日语从业人员的传达完成。内容主要是日资企业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以及相关建议。采访内容:①目前公司是否需要日语专业人员。②日语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或是负责范围。③对日语专业人员的相关标准,是否硬性规定证书获得。④应届毕业生是否受欢迎,工作中更需要口译还是笔译。⑤除了日语,还需具备哪些技能。⑥用人单位对日语专业学习者有哪些要求和建议。受访用人单位回答总结如下:用人单位对日语的口语要求更高,但同时也补充了,岗位不同要求也会有一定不同(日语翻译则侧重于翻译水平和写作能力,不过大多数公司都是复合岗位,口语是基础)。受访用人单位表示,希望毕业生会商务电函基本回复,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办公软件足以),具体的领域专业知识,毕业生不必太拘泥,企业会有后期培训。对于能善于表达自己、有明确主张看法,并能及时处理事物的人,用人单位表示很乐于采用。受访者认为从业的日语毕业生的欠缺之处是缺乏自信、不善表达自我主张。日语从业人员的从事的不单是日语,大部分为:采购员、会计或出纳、秘书、业务担当、总务、翻译、市场销售、财务秘书。另外,用人单位受访者还表示,应届毕业生受欢迎,有前途,是年轻血液。同时表明,对求职者的要求不是刻板不变的,证书不是硬性要求,主要看重你能否听得懂说得出。有些水平是可以在日后锻炼出来的,但并不代表不要求会,前提是你要会并能说出,水平是另一回事。
四、调查综述
综合上述的调查结果分析,日语专业课程安排与企业要求大致是相符的,也是更趋于实践实训,但日语专业学生欠缺的是将基础学习扎实。根据调查得出,公司口语与商务日语会话这两项是重点。对于复合型人才,根据调查数据可知,企业更倾向于具备金融和计算机或者其他专业的日语毕业生。而大多数人都只是在单一的语言文字上熟悉,其他知识面较欠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趋势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毕业生的调查可知,金融与计算机等复合技能是有必要的。这是目前得出的有利于在校生的有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在剩余时间熟悉某一领域则更能适应用人单位择人要求。要有所长也要有专长。以上就是此次调查研究的总结与汇报。希望能对日语专业在校生起到一定作用,为以后努力的方向提供一些帮助与启发。
五、结语
本次研究调查为期十个月,课题小组第一次站在未毕业日语专业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找到让自己适应就业需求的有效方法。整个研究过程从前期的资料收集以及汇总搜集毕业生的联系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在网上公开问卷并收集,到后来的在招聘会现场进行市场调查,进行电话采访、用人单位采访、与毕业生交流,这每一步的进展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问卷的设计是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精华,虽说可能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心声,但也应该能反映绝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在研究过程中,有些采访问题也是主要依据研究方向而设置的,未能做到具体细微,但精华与有用信息已写入报告。希望本次研究调查能对日语专业在校生起到一定建设性作用,为以后努力的方向提供一些帮助与启发。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李敏英老师的指导以及赵静、王京钰、闫飞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常熟理工学院日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Z].
[2]刘琦霞.浅谈国际化和日资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J].对外经贸实务,2009,(5).
一、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河北某省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调研及对近年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文献的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对外商务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基础扎实、同时精通国际商贸知识、熟悉欧美国家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从质量上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过于突出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文本主要有商务信函、商务合同、产品说明等,讲究措辞严谨、文体规范、表意清晰。从句式上看,商务英语翻译文本的句子以长难句为主,句型结构层次复杂、修饰多。因此,商务英语翻译的许多教材和课程都花费相当篇幅和课时用来讲解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一方面,这些内容和英汉互译课程、英语口译课程有所重叠,使得本来就课时不足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更加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艰深的翻译理论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参与度。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目前,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主要有: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专项实习1。由于承担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高校教师多由英语教师担任,缺乏商务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偏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实例匮乏;而有限的实训教学及专项实习受外在条件限制,无法系统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生语言基础及专业知识薄弱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一般在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开设,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但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学生除了学习英语外,还要学习公共课程及商务基础课程,因此就英语语言基础而言,相当部分的学生语言能力薄弱。此外,受学制所限,学生的商务专业知识也较薄弱。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背景知识,对于商务英语文本理解不够深入,也无法用正确的语言准确表达,译文质量不高。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师往往忙于“补漏”,无法提高应用性口译、笔译实践在整体教学中的比例。
(四)评价标准单一
由于教学主要在课堂完成,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评价主要通过期末测试卷来完成。平时成绩主要围绕课堂表现、学生作业等,无法全方位、动态展示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参与、实践情况,不能及时、灵活、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困难以及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之,对作为应用文体的商务英语翻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场景、丰富的商务背景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可调动的教学资源有限,评价单一。因此,只有改革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范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翻译技能,才能帮助学生积累翻译经验,逐步提高商务背景下的翻译能力,而翻转课堂因其“翻转”的教学流程,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理论基础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近年来,教育技术随着网络的普及给大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一场变革。从2011年3月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发表其题为“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的演讲后,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引发全球教育届广泛关注并成为教育界热词。翻转课堂是指由学生在家观看课程教学视频,回到教室做作业,教师和同学负责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这种方式恰好与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授课、学生放学回家后做作业”的教学方式相反,故称“翻转课堂”。本质上,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教学流程的翻转,实践证明,翻转课堂渐进式的知识内化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较少考虑学生差异和学生需求,同时,受教学内容和课时制约,课堂教学活动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质疑、批判、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发展”3。翻转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教师而言,必须在充分把握课程重、难点的基础上,将知识点通过课前问题、授课视频的形式体现出来,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熟知,还要对教育技术有一定地掌握。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内化程度控制学习的进度,重复观看或提前观看教学内容,实现学习的自我管理,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因此,翻转课堂实现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促进。
三、翻转课堂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及教学内容模块化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充分体现和实现这一特点。翻转课堂中,教师整体设计、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如:商务信函、合同,证券、企业宣传、产品说明等内容模块化,构成专题,设计单元问题、教学视频、翻译技巧、商务知识、巩固练习等环节,通过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传递和输入。同时,教师收集与教学模块相关的学习资源上传网络平台,帮助学生丰富学习内容、拓展视野。学习资源取材于真实的商务活动,学习场景真实而多样,尽可能贴近学生未来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而实用性更强,更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同时,网络教学平台在涵盖教材各方面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超越书本,多角度反映商务活动中的场景和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数字化、片段化,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反复多次地学习知识点,灵活掌握自己的进度。
(二)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教师构建的商务英语翻译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在授课前通过查看课前任务指导、观看教学单元系列视频以及教师在线答疑等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首次学习。教师则通过在线答疑、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第二阶段---课堂指导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课堂可以充分采用任务型、项目型等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的方式,教师根据第一阶段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要求选择个别或集体辅导。课后,学生独立完成第三阶段的任务,这一阶段重点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向教师反馈成果。纵观整个学习过程,第一、第三阶段基于网络平台、第二阶段基于课堂教学,学生并未完全脱离教师监管,而是在教师答疑及同侪协助下完成初步学习,最终独立完成翻译项目,实现了融课堂内、外教学于一体,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形成性评价方式
翻转课堂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一张考卷定终身”,局限于仅凭期末试题反映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在商务英语翻译不同教学内容模块以及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的表现都得以体现,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各个阶段,教师及时厘清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向学生反馈学习中的成绩和差距,学生从教师和其他学生那里获取建议和帮助,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评价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不再具有“不可逆性”,教师不必等到下次教学再来修正本次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缺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相较于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的重知识传授,强调学习进度的整齐划一和教师主导地位而言,翻转课堂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更重视在翻译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因而教学更具有个性化特点。
四、结语
目前,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来自教师工作负担的增加和翻转课堂对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4。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意味着教师需要重新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评估、划分学习单元并制作与之配套的课程资源,课后备课、批改作业、在线答疑以及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及时、完整地收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状况,合理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情况,所付出的精力较传统教学法成倍增加。同时,教育技术水平对教师也形成了挑战,要求教师有一定视频软件及网络的使用知识。因此,由商务英语相关课程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实现对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使用水平、总结翻转课堂模式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瓶颈,提高对商务英语学生的语言及商务能力培养。
作者:张艳 柳叶青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楚莺.基于工作坊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3):113-114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校日语专业;日语人才培养
引言
日资企业在国内企业中占据着一定比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外企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随之增加,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应结合时下现状及时做出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成效,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一、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当前的日语专业的教学设计上,课程内容是围绕基本的听说读写所创设,如日语听力、日语精读、日语写作等等,这种教学课程的设计,对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升,但在具体应用上,不论是沟通交流还是商务交际等方面,学生仍缺乏一定的能力水平,使得语言应用性较弱,其基本的交流仍存在一定的困难[1]。如此一来,学生则无法达到企业基本的语言能力要求,而企业亦是无法招录到合适的人才。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教学形式上,大部分日语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时仍旧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同样地,在内容上,亦是以单调的词汇背诵以及语法讲解为主,在培养层面仅存在于基础语言能力的构建。而在成效上,学生语言的掌握水平不仅不尽理想,且对于其他专业性知识了解较为匮乏。此外,由于课时安排所限,导致教学质量无法达到相应水平,使得学生在知识内容的掌握上不够完整。
(三)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
受地方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语言类大学以及综合性大学而言,其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教学能力相对较高,对于学生的指导更加全面高效。而地方院校亦或是高职学校等教育机构,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且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为低迷,对于日语的学习兴趣较低,使得教学效率相对较低。
(四)教学实践不足
大多数院校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当中,多是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培养方向,以学生稳固的基础语言为重点培养方向。然而这一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实践能力未能够得以有效结合,造成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同时,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上较为形式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延续性,对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仍旧不足,且学生并未能够真正的得以有效的训练。
二、企业对于日语专业人才需求方向
(一)完备的基础能力——专业型人才
参与日资企业工作的基本条件众所周知,学生需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即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与日本人无障碍沟通,准确领会同事所表达的意思,并将自身的想法准确传达给他人。除此之外,则是基于语言基础之上的基本的工作能力,如电话沟通、邮件书写、资料整理以及解释说明等能力。
(二)需具备一定的商务能力——综合型人才
商务能力指的是能够在工作交际过程当中,运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并且掌握基本的行业知识,以应对商务活动。同时,还应当具备工作中各项基本能力,如商务礼仪、关系建立、团队意识等等[2]。
(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及发展性——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更加倾向于其应用性以及发展型等多种潜力得到复合型人才。应用性指的是学生能够基于基本的日语能力,获取最新信息,充分发挥专业能力;而发展性则指的是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及理念,以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等,具备高质量人才所需的各项条件。
三、企业需求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明确培养方向
在企业需求的背景环境下,作为高校院校应当做好调研工作,依据企业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确立明确的培养方向。在此过程当中,应当结合实际需求,改善现有的专业文化课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培养方向优化课程结构,设立更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培养具备日语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在课程优化设计过程当中,校方亦可组织合作企业单位,结合企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共同创设新型课程体系,以调整并改善现有的课程构架,使得教学内容即形式上,与企业需求充分融合,培养企业型日语专业人才。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加以拓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再适用,对于学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亦是随之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愈渐提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日语文化的综合素养,包括商务日语、跨文化交际、日语谈判等等,因而在课程内容上则需要以此为借鉴加以延伸。其次,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教育。对于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基础的掌握是以大学阶段所开始的,与英语相比相对较晚,而在这一专业下的企业需求则需要学生具备完整系统的基础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则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结合现代化教学资源,以听说读写等四大方面着重培养训练,以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3]。最后,在教学模式上,对于语言类的专业而言,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因而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因而在教学模式上则需要加强教学互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商务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因而高校在开展以就业发展为培养方向的专业型人才时,则应当以开放式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出综合型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校方应当增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培养发展构建实训基地,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其专业培养效果,使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应用能力,为就业发展作以充分的学习准备工作。在此过程当中,除即将毕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之外,学校还应当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以丰富实践经验,从而在实战中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4]。例如,学校可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及时掌握时下的商务知识内容;建立实习评价机制,以教师、学生自评以及企业相关人员等的综合评价,针对于当下的实习结果作以总结,进而调整其学习方向等。此外,为提高学生的企业沟通交际能力,作为教师则可设计相关情境,以训练学生进行会话练习;亦或者,亦可定期开展举办口译笔译等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于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视等等。
(三)培养综合素质,强化专业能力
综合素质即除了基本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国家文化素养、思维素养、交际能力等等。作为基本的语言能力,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同时,还需要掌握基本的交际能力。前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教师以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交叉教学,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听说读写的同时,能够有效传输表达以及接受他人信息的能力。即将听说、听写、读写等结合进行教学,比如,给予一段视频去掉字幕,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再如,设计一个题目组织学生相互对话等等。此外,在跨文化交际的培养过程当中,由于中日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学习理解上亦需要加以培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则需要加强对于日本文化的讲授,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日本思维模式。在此过程当中,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加以拓展,比如,将具有文化特征较强的日文电影、日本书籍等分享给学生,以加强学生对于日本文化学习的兴趣及效果。同时,对于中日关系的了解方面,亦应当加以普及,使学生能够运用日语介绍中国文化[5]。另一方面,在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方面,则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在基本专业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第二课堂”。其一,在课程内容上,除基本专业课程之外,可结合学生的级别逐渐增设第二专业课程,如外贸、会计、经济、翻译等等,设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以学生发展方向以及自身兴趣喜好进行选课,从而丰富其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其二,在教学形式上,可开设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增加实践体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能力,因而作为高校在培养专业型人才时,首先应当重视自身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并吸纳更加优秀的专业教师,以使得学生的日语能力更加专业,教学效率更优。在此过程当中,可通过提升学历、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培训知识、交叉任职、出国培训等多种培养方法和途径,以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培养教育奠定夯实的教育基础。此外,高校还应当立足于吸纳优秀的专业教师,除日语专业能力之外,还应当重视教师的综合能力,如日资企业丰富的工作经历、突出的商务实践能力等等;同时,亦可聘请日资企业的高管担任兼职教学工作,以加强企业化教学目标,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需求,形成基本的企业学习意识等等。以通过外聘内训的形式,从而提升师资团队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而言,学校应当立足于企业需求,结合社会发展以调整传统教学体系,从而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同时,学校还应当加大实践力度,提升师资力量,为构建多功能型人才构建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巧玲.对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有效探析[J].小作家选刊,2016(04):194.
[2]史雨晴,王连娣.浅析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智富时代,2018(04):148.
[3]张雷.企业需求下的高职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智富时代,2019(08):1.
[4]薛劲渊.高校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2):101-102.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社交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所轻忽,因此,应该以职业素质为导向促进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职业素质与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1.1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的概念比较复杂而宽泛,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能够综合体现出从业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主要表现在职业知识状况、职业兴趣、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1]。职业素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可变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职业也是在不断的更新和细化当中。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储备,培养出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兼容性特征。职业素质会始终贯穿于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当中,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帮助从业者全面地掌握相关的方法、理论、观念以及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于职业素质教育来说,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态度和职业意识进行综合培养,相互之间体现出一定的序进性、互补性以及包容性[2]。三是专一性特征。职业素质专一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获得在职业岗位中需要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这就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学生通过职业素质教育,掌握某一项较为专业的技能,并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也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参与到职场工作中,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四是广泛性特征。其广泛性主要表现在职业素质要求的多样性,即在职业素质中对英语阅读能力、机械操控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相应的要求。
1.2在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更为看重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在培养职业素质的过程中主要强调公共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社会及专项能力以及技能资格认证等四个方面。公共职业道德是职场中所有从业者都需要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包括职业态度、品德水准、认知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品质,外部表现为从业者的作风和作为;专业理论知识指的是学生通过系列的专业知识教学、计划指导以及认证方案而形成的相应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开展职业生涯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社会及专项能力主要包括总结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工作态度、岗位兴趣、岗位经验、岗位专项技能、职业规范等多种能力;技能资格认证指的是与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等,这可以看作是学生参与工作,进入职场任职、求职的主要凭证,也是衡量学生从业资格能力的依据之一[3]。
2当前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任职的教师多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英语语言基础比较好,但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比较差,在讲解和示范职业实践的环节中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很难形成有效的教学风格[4];二是教师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很难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都能够涉及到职业教育。
2.2课程设置职业导向问题
英语作为高职教育中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课程培养目标是在职场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其处理涉外事务的技巧;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注重对职业素质的提高,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实际中,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对英语语言的应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选择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
2.3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本身的条件限制,办学规模不大,办学资金较少,导致在教学设备中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教学环境条件比较差。就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来说,存在缺乏职业化实训场地、数字化教学设备,多媒体以及教学语言室等方面的更新比较慢等问题,很难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5]。另外在教学评价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过于重视学生成绩的好坏,而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3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3.1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如果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比较差的话,将会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职业素质,增强其职业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首先学校需要对职业认知进行宣传,并邀请专业的学者和专家来举办座谈会,通过系统地讲解就业形势、专业发展、人才要求、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定位,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地奋斗和努力。其次是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地贯彻职业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6]。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地掌握和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各个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掌握职业发展状态,并在教学中将相关内容融汇到专业课程中去。同时,要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全方位地增强教学能力[7]。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还应该让教师参与到实践锻炼活动当中去,将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相联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增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3增强专业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如果越贴近人们的交际需求和实际生活需求就越有应用价值。在职业素质导向下,还需要进一步地增强大学英语教材的职业性,使其能更好地满际需求和生活需求。可根据所处的地区环境,在特定的环境中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应用。其次在教材建设中,也要根据“听、说、读、写、译”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模块建设,如专业听说训练、日常交际听说训练、基础英语听说训练等方面。最后还需要融合实践情境锻炼进行英语专业学习和英语基础学习,利用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提高。
3.4加强课程内容设置优化
当下的社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对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动态变化的态势。因此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内容。随着社会职业层次化、序列化、多元化特征的凸显,在设置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创新,提高课程设置的细化程度,增强其针对性和合理性。教师应该加强对职业现场的模拟,设置情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自身还需要不断地根据市场变化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与职场进行直接接触[8]。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多样化讲座的开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最新的职业信息,进而促进其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
3.5促进教学资源优化
在教学资源优化中,学校首先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加强对实训教学基地的拓展,保证学生能够在拟真的场景中学习。同时还需要注重对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可以上传相关的微课资料、精品视频、精品教案等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而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校还应该设立相应的交流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光盘、音像资料、图书资料等。
3.6建立健全评估机制
一方面,笔试仍然需要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考试的重要基础内容,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口语、听力测试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加强对综合性评价的重视,除了考试的内容之外,教师还需要增加课外实践活动、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不同的环节,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并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9]。
3.7加强实践交流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职业素质的导向下,需要为学生提供与事物处理能力、实践交流、职业化相关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来中增强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各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并在其中得到锻炼,培养各项职业技能。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直接与外国人进行接触和交流,克服内心的恐惧,增强其自信心,这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10]。综上所述,当前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积极地改进和优化教学环境,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这样就能够真正地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有利于促进其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珍,刘冬梅.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2):34-36.
[2]付义赣,王学兵.能力素质并重导向下高职教育生态课堂的建构———以九江职业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0-52.
[3]曾嵘.议高职《导游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改革———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9):268-270.
[4]赵瑜.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铁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1-53.
[5]岳福曹.论高职笔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英语专业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1):13-15.
[6]梁文霞.基于提升职业素质的高职酒店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英语广场:学术,2014,(9):75-77.
[7]索生安.基于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酒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内江科技,2016,(11):142-143+58.
[8]蒋焕新.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民航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7):59-60+71.
[9]明星.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导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J].才智,2011,(1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