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时间:2022-09-23 22:0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第1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一、自学

1、P2,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

2、观察风筝图,你发现风筝上的许多点形成了。

轿车上的雨刷转动扫过的图形是,

转动门的其中一扇是长方形的面,它转动形成了。

总结归纳:点运动形成,线运动形成,面运动形成。

二、自己解决p2

1、第3题:在课本上连一连

2、找一找把你找出的立体图形写在课本上。

三、认真思考

p3说一说:

圆柱和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p3认一认:

找出圆柱的底面、侧面、高。圆锥的侧面、底面、高。在右图中标出来

五、完成p3---p4课本中1——5题。

要求:用铅笔做在课本上。

第二课:圆柱的表面积

P5

一、课本引入: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盒,至少用多大面积的纸板?

预习完本节后把这个问题的解题过程写在下面:

二、做一做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请你动手做一做。

结论:圆柱的而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三、说一说: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

,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在图中标出)

圆柱的侧面积=

如果用S侧表示圆柱的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

表示高,那么,用公式表示为。

四、例题解决

p6试一试: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第三课:圆柱的体积

P8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今天我们来预习圆柱的体积。

一、p8先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V=

V=

你猜想: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做一个圆柱形的白萝卜,然后沿着底面直径把白萝卜切成八等分,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参照课本操作。

观察你拼成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是圆柱的,长方体的高是圆柱的。因此,圆柱的体积=。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

三、应用

1、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2、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3、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练一练:p9----p10课本1----6题,

第四课:圆锥的体积

P11上一节预习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知道了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那么,圆锥的体积能不能也这样计算呢?

一、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的体积的关系:

1、仪器准备:请同学们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

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

3、通过上面的小实验,你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你能写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

二、自学应用

1、一堆小麦,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2、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第五课:圆锥的练习题

一、计算下面个圆锥的体积

二单位换算、

3.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4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3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6.5升=(

)毫升

4000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0.083msup3;=(

)立方分米

三计算

1、如图,求圆锥的体积

2、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底面半径的3倍,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测量中经常使用金属制作的铅锤,这种金属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约为7.8克。这个铅锤月多少克?

4、有一座圆锥形帐篷,底面直径约5米,高约3.6米。

(1)它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

(2)它的体积约是多少立方米?

5、张大伯家有一堆小麦,堆成了圆锥形,张大伯量得其底面周长是9.42米,高是2米,这堆小麦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的质量为700千克,这堆小麦有多少千克?

第六课:圆柱练习题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2、一个圆柱形纸杯高是20厘米,底面直径是14厘米,这个杯子能否装下3000毫升的牛奶?

3、一个装满稻谷的圆柱形粮囤,底面面积为2平方米,高为80厘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600千克,这个粮囤存放的稻谷约重多少千克?

4、下面的正方体和圆柱哪个体积大?(单位:分米)

5、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皮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

少?

6、一根圆柱形木料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米。

(1)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把它截成三段小圆柱,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本文就是我们为广大同学准备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学习起到一定作用!

第2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有话可说,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合作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显然不行,即使有极少数思维较快的学生唱着独角戏,而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进行,特别是学习上较困难的学生只能做个听众,或许根本听不懂,所以我们要先让学生独立猜想,“想用什么方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呢?”学生会想到用数方格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并填好表格。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找规律。再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把它转化成会算的面积图形,然后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在小组中交流分享。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四人为宜,组员分工要明确

合作学习的人数不能太少,也不宜太多。人太少,发表的意义单调,分享的内容不丰富。人太多不利于组织,谈话时间长,轮流次数少。我经常采用四人小组,主要是一个大组的前后两排,他们平时课外活动就在一起,相互比较了解和友好,有利于合作、讨论。如:我的一名男生在同班年龄偏小,个子不高,父母又不在身边,平时基本不发言。但他同座的是一个活泼,乖巧而热情的小女孩,他们在四人小组里,非常和谐。这个男生,在这个女生的帮助鼓励下,也会在小组里积极发言,学习也有进步。其次,每个小组中必须有一名组织能力强,会表达乐于助人的学生当组长。有一名记录员,把同学的发言、分析、反思等记录下来准备汇报。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有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合作学习呢?我认为选择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前提。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后,再提出“探索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问题,让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就很有兴趣,他们利用学具操作或用画图的方式先探究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的问题,再通过交流、比较、猜想、讨论、争议等活动,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方案,学生成功后的喜悦令人难忘。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合作学习,有些内容明明很简单或哪些直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有些理论性较强的,以及偏深、偏难、空洞的以学生现有知识和条件无法合作学习的内容,就不要拿到课堂上开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目的,不要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的目的从广义上讲,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小抓起。我认为应从一年级开始着手训练,并坚持不断地开展,不要等有公开课、优质课或领导检查时,才开展合作学习,那样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从狭义上讲,就是每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明确。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本次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和准备,并要保证学生有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操之过急,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或者一堂课三、四次小组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本课时的重点就是建构“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这一概念。我给学生准备了沙子和水,还有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实验,并认真做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填好下表:

1号圆锥 2号圆锥 3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出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椎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或水,也有两次或四次等不同结果。我提出“为什么相同的实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这挑战性地发问,又使学生再次展开对实验材料的对比与反思,学生对”等底等高“的认知重点终将因充分体验而获得深刻领悟。

五、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

第3篇

关键字:数学建模;思想;问题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到了数学建模的概念。什么是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教学结构。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好坏。因此,数学建模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舍去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说,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下面我就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

一、在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时,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在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时,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形式的数学建模活动更能体现应用数学的价值。下面,我们就以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植树问题”为例,试作分析: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树苗?首先明确:让学生边读,边圈出关键词语:只有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思考:路的长度为100米、每两颗树之间的间隔不变、都是5米。可以将路的一侧看成一条线段、将路边的小树看成是这条线段上的一些点,(帮助学生画线段图)于是生活问题就转化成了一个数学问题:一条长100米的线段上,(两端也算)每隔5米取一个点,可以取多少个点?

可以先让学生动手试着画出线段图,当学生成功的画出线段图后,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这个“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概括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植树棵数= 间隔个数 + 1(两端都植树)

引导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我们的数学模型:

N = a+1(两端都植树)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探究,建立起:N = a-1(两端都不植树)

N = a (只有一端植树)

至此,我们已经建立好了“植树问题”不同情况下的数学模型。再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小手的间隔,路灯的间隔、楼梯的间隔等等。

以上可看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情境”,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

二、在参与探究中,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有这么一道题:爸爸比小明大26岁,小明今年8岁。问爸爸今年几岁了?学生很容易就能列式:26+8=34 (岁)。我进一步追问:7年以后呢?20年以后呢?而后引导学生分组探究爸爸与小明之间的年龄关系。学生很容易就能计算出7年后、20年后爸爸的年龄。我进一步引导:如果Y表示爸爸的年龄,用x表示小明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爸爸与小明之间的年龄关系吗?学生汇报:Y=x+26;Y-x=26;Y-26=x

至此,我继续深入追问:这三个式子里的字母可以取哪些数?字母Y可以取150吗?为什么?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因为人不可能活到170多岁。

在不断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不正是数学建模的过程吗?

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建模一般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个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即“现实情境—建模活动—建立模型—实际应用”,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意义构建,并在此基础上把数学模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在教与学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是这样构建数学模型的:

师:有这样一首儿歌:一队猎人一队狗,两列并成一队走。数头一共五十五,数脚共有一百九。思考:这道题和“鸡、兔”有联系吗?

生:狗和兔一样的,有四只脚。人和鸡一样的,都是两只脚。

师:那这道“人犬同游”问题会解决吗?

古人法:190÷2-55=40(只)……犬 55-40=15(个)……人

假设法:(190-55×2)÷2=40(只)……犬 55-40=15(个)……人

师:回想一下,从“鸡兔同笼”到“人犬同游”,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鸡兔同笼”可以表示好多种和“鸡兔同笼”相同的情况。

师:是啊,鸡兔同笼不只是代表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它就好像是一个模型!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