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5 20:2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学好数学,要把握好以下几要点,对于数学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养成肯定有促进的。
(一)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及时检查落实。
1.制定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
2、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要达到什么水平,掌握那些知识等,这些都是在制定学习计划前应该非常明确。
3、长期目标和短期安排要相互结合好。应先制定长期计划,据此确定短期学习安排,来促使长期学习计划的实现。学期计划,半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
4、要合理安排计划。计划不能太古板,可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做适当调整。
5、措施落实要有力。可附带制定计划落实情况的自我检查表,以便监督自己如期完成学习目标。
(二)做好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通过预习,了解要学习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
1、预习的最佳时间是晚上的8:00到9:00这一段时间,单科的预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到30分钟左右。
2、课前预习:先看书做到:
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本节知识的概貌也就是大体内容。
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
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该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课程的内容的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而后再做练习,通过练习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时掌握的情况,最后再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听课。
(三)听好每一节课,解决疑点,吸纳新知。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授,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答问,看它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老师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强调的语气,听老师对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每节课的小结。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接受老师某种动作的提示、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集中注意力,避免走神,学习目标要明确,增强自己学习自觉性。课堂上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领会、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老师在讲例题时,在脑海中跟着老师,每一步都得自己想通。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大胆的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也可避免走神。同时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手到: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就是在听、看、想、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课前疑点的答、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的分析。
笔记要有重点。记录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划线(直线、曲线)、圈点、作标记、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如红色就比较显眼)、记录的格式不同、书写的字体不同,这些都是记笔记的好方法。
(四)扎实搞好复习,减少遗忘。
当天上完课的课,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不能只停留在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可以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看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及时把它补记起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通过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复习中遇到问题,要先想后看(问)。
做好单元复习。利用单元知识系统框架,采取回忆式复习。也要做好单元小节。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如:错题本),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五)做好小结或总结,提升对知识的领悟。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的框架,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倍速在章末有归纳)。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平时放学回家,坚持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并做相应的练习题以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知识系统地小结,具体如下:小结的频率:最好就是每周一次,将本周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小结的内容:可以把识记知识(如概念、公式等)系统化,也可以对题型作归纳,并附上自己的解题心得和注意事项等。当然可以参考章末小结。
(六)做练习题强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
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
一、我们学习了相似后,利用相似原理测物高
主要分几种情况:利用太阳光,因为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相同,可以得到两个相似的三角形,我们可以测物高。主要方法有:
①测量示意图;②立标杆法;③海岛算经法;④镜子反射法。
二、我们学习完锐角三角函数后,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以测物高
主要分如下几种情况:
①如图,小明欲利用测角仪测量树的高度。已知他离树的水平距离BC为10m,测角仪的高度CD为1.5m,测得树顶A的仰角为33°,求树的高度AB。
要求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
②如图为了测量停留在空中的气球的高度,小明先站在地面上某点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30°,然后他向气球方向前进了50m,此时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45°。若小明的眼睛离地面1.6m,小明如何计算气球的高度呢?
③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6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3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66 m,这栋高楼有多高?
④线段AB,DC分别表示甲、乙两建筑物的高。某初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为了测量两建筑物的高,用自制测角仪在B处测得D点的仰角为α,在A处测得D点的仰角为β.已知甲、乙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BC为m.请你通过计算用含α、β、m的式子分别表示出甲、乙两建筑物的高度,借助仰角关系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图形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人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人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收获学业的重要根本。习惯,无论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一个人的事业成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惯,对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多地注重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严重地轻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长此以往,会造成绝大部分小学生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缺乏会对学生长期有效学习数学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有鉴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下面笔者将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为例,借鉴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紧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粗浅地谈谈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仔细认真解题的习惯
良好的解题习惯是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前提。仔细审题的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清题意,认真解题的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解答题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仔细审题、认真解题的数学学习习惯。如,在教学“分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布艺小组用十分之九米布料给小猴做背心,可以做三件;用六分之五米布料给小猴做裤子,可以做两条。问做一件背心需要布料多少米?做一条裤子需要多少米?学生通过仔细审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并进行了认真的解题。当学生养成了仔细审题的习惯之后,面对形式多变的数学题目时学生会从细微处入手,找准解答题目的切入点;当学生养成了认真解题的习惯之后,遭遇环环相扣的解题过程时会从细节处着手,抓住解答题目的关键点。
二、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
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是学生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归纳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事半功倍、高效复习;良好的总结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以旧引新、有效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及时归纳、不断总结的数学学习习惯。如,在学完“分数乘法”之后,学生就会自己总结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等一些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通过总结、归纳、分析比较就能更清楚地记住这些运算法则。当学生养成了及时归纳的习惯之后,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把看似零散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复习效率;当学生养成了不断总结的习惯之后,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把看似全新的数学知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多种方法验算的习惯
良好的验算习惯是学生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保障。良好的验算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解答题目的准确率;良好的验算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渐渐养成运用多种方法验算的数学学习习惯。如,在做完计算题之后,要让学生运用这些算式的逆运算形式进行验算;在做完应用题之后,要将计算出的答案放到原题中进行进一步的证实;在验算的过程中,要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思维能力。当学生养成了运用多种方法验算的习惯之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顺其自然地提高解答题目的准确率,进而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当学生养成了运用不同方法验算的习惯之后,在进行验算的过程中,会润物无声地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高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养成仔细审题、认真解题的良好习惯,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养成梳理知识、及时归纳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养成以旧引新、适时总结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铺就平坦的道路;教师要多措并举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运用多种方法验算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提供必要的保障。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为学生收获学业之根本,让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为学生成就事业之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井辉.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4(24).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学习,迁移能力,主要途径,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75-01
前言: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高中生的学习也随之变化,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数学学习迁移能力正适应了这种教育与时俱进的需求,使得实践与心理发展相结合,是提升高中数学学习效率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
一、高中数学的迁移能力概述
学习迁移的理论概括来讲就是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间的影响可以是一种对另一种,亦可以是另一种反作用于一种,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这种影响普遍存在于数学理论、学习技巧、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1]。高中数学的学习不仅受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固有的理论或学习习惯所影响,还受教学环境所影响,无论是数学课堂上还是课后,只要有数学的学习,就有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迁移能力,不仅能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还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延续下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更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爱上数学学习。因此,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迁移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在高中数学中,函数的学习会影响三角函数的学习;在学习数学中解决难题的能力会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的问题解决;数学学习方法中利用数学定式举一反三就是学习的迁移;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习氛围的创造以及一些学习要求等,这些都是数学学习因素的迁移。数学学习迁移包含众多形式,主要有正负零迁移、顺向逆向迁移、一般具体迁移、远近自动迁移以及水平垂直迁移等,这些形式对高中生数学学习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高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该熟悉并掌握其规律,以便运用于其他学习中,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效率,成为社会可用人才。
二、高中生数学学习养成迁移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情感态度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数学,而不是让教师教数学,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将学生放在数学学习的主体,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仅在与学生本身,而在于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影响,将教师对数学的热爱以及热情转移到学生身上,通过一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情感交流,更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知欲,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是硬性的去学习,而是主动学,乐于去学。数学教师对高中生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情感态度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加以重视。
(二)加强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升学习迁移的影响
在学习迁移理论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主要是在于学习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类似性或者共同性,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客观性,并认清他们之间的异同,才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在不断高中数学学习中,对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应该认清,高中数学中许多概念与公式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定义混淆以及公式套用错误的现象,这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产生严重的影响,高中生在学习时一定找出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异同,提升学习迁移基本规律的掌握。
(三)学会总结学习材料,提升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高中生会遇到很多学习资料,包括新旧学习资料,还包括课内以及课外学习资料,这些学习资料对于数学理论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一定要学会总结,并将这些知识的总结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迁移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高中生W习材料的总结以及概括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迁移的效果,学生总结水平越高,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越快,更易于养成学习迁移能力。另外,高中生在总结学习材料时,应注重教师的引导,分清主次,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
(四)对学习知识之间进行有效类比,促进迁移的转化
在高中数学学习迁移中,类比作为关键性的一种学习方法,经常运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定义的类比,可以通过公式的类比,更可以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由简到难的类比,这种类比实质是将数学难题中源问题迁移到靶问题的过程,更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迁移的转化[3]。例如,在几何学习中,圆和圆方体具有相似性,圆的周长与圆方体两个面的周长相类似,学生在解题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相似性进行类比,更易于求解。
三、如何养成迁移能力的实例分析
高中生对于学习数学往往表现一种盲目性,不能理解公式以及定律,在数学课堂上一味的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公式并在做题时乱套用,使得学习成绩一再下滑,学习效率也不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令教师以及家长很是头疼。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迁移能力,并培养好,利用好这种能力,已达到各学科学以致用。
(一)从情感态度养成学习迁移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高中生可以通过与老师或者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对其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进行了解,并将这种情感态度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进行迁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养成学习迁移能力
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相同性、类似性以及异同性,高中生在掌握时一定要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对新旧知识进行分类、总结、概括以及类比,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
求一元二次不等式2-6+5>0的解集。
高中生在解题时,可以类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可以将不等式类比为2-7>0,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对于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是采用直线图像的方法,将其画出来并得到不等式的解集,用同样的方法类比迁移到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去,很容易得出本题的解集。
(三)从学习环境养成学习迁移能力
高中生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环境进行培养学习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问题引导式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变为学习模式,更可以通过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进行小组学习等等,这都是养成学习迁移能力的良好方法。
结束语
学习迁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实现了学习实践与心理相统一,还为高中数学的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指明了道路,更满足了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更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养成学习迁移的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素养,实现了数学教育培养科学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飞.高中数学学习中的负迁移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5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使学生自己对学习活动达到一些特定的目标,并且能够对自己成功和失败进行总结。下边就讨论一些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的策略。
一、传授小学生反思技能
数学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就是反思能力,学习反思需要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技能。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活动范围太小,反思效果并不理想。对待数学学习的反思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分析方法,没有自己的经验。学习反思就是要提升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为小学生传授一些反思技能,例如,探知和解析问题的方法策略,为小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好重点难点知识的指点工作,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归一应用题”的反思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学习反思技能更加顺利,教师应当做好这些应用题的准备工作,在问题解答的巩固练习中,将对问题的探究有意识地留给小学生处理。这样通过让小学生们尽可能多的自己探究问题实现反思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保障了小学生获得应用题的体验机会。教师向学生提问,对于刚才的应用题,我们能分析出哪些是它们的共同点,哪些是它们的不同点?在解题思路上两道题目又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小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反思的技能。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学习,既能锻炼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学习反思的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对学生们的耐心,不要拔苗助长,要做到收放有度。因此,通过特定的学习反思活动为小学生传授一些反思技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引导小学生课后总结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学习反思需要先做题,后想题,解答问题之后及时反思。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训练方法,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小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尤其是一部分有连贯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回顾,纠正错误和完善解题过程。同时还可以对问题再次思考,总结题目的特点和解题规律,提炼解题技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一道数学题目是,“在一道算式里,除数、被除数与商的和是125,还知道商是5,请你们求一求除数和被除数分别是多少。”小学生刚看到题目肯定会非常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会发现题目的条件并加以利用,发现除数和被除数的和是120,被除数又是除数的5倍,进一步会联想到20的5倍是100,而100与20的和就是120。再通过计算验证就可以解答问题。这时,教师在看到多数学生解答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过程的反思,最后总结出“把商转换被除数”的解题技巧。另外,除了及时对问题进行反思,还需要经过定期的学习进行反思周记的记录。周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在一次测验之后,有的小学生会在周记中写道:每次经过考试,老师总会对答卷中的错题进行点评,并且让我们对错题进行改正和摘抄,找到错误的原因记录下来。在这次考试中有两道题目犯的错误值得警惕,第一个是把三角形认成等边三角形,读完题目由于惯性思维,对题目思考较少,导致做错。第二个是计算梯形的面积,对公式的记忆不深刻。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杜绝这种马虎的毛病,牢牢记住数学公式。通过周记,小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反思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材料。
三、激励小学生自我对话
激励小学生进行自我对话,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自我质疑的习惯,将反思学习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问自己如何解决。自我对话是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活动,巩固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自我对话要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考习惯,教师的引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同学之间的提醒,激发小学生对自我的质疑。这个过程中其他人无法替代小学生完成,学生自我对话的总结可以有效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进一步形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能力。自我对话一方面为小学生积累经验,在以后的类似场景很可能会用到。另一方面,帮助小学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因此,首先需要学生自我质疑,促进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同时锻炼数学发散思维。其次是自我总结,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结促进反思,因此自我总结十分重要。问题解决了,教师对小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进行自我总结,甚至可以进行书面反思,形成深刻记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反思,需要动用多方面的资源。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对学习数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建议
数学是高考中各个学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教育方针下,高中数学学习成绩普遍都不高,这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升学率。因此,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十分重要,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更有效率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繁多,解题方法多样,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抵触情绪。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框架。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更好,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广大学生参考。
一、培养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和及时复习习惯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比初中要多出很多,所以上课之前一定要提前预习,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课上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和整体掌握,并且能够提前知道哪些内容自己可以弄明白、哪些内容自己不会,听讲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因为数学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如果学生听课老走神儿,或者开小差,容易导致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这样的话后面的内容想弄懂就更加困难了。在经过课前的提前预习和上课时的专心听讲之后,课后还需要及时复习,逐渐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这样学过的知识点就不容易忘记了。
二、对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比较了解和熟悉,并能熟练地应用
高中数学学习要了解和熟悉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包括:抽象与概括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有限与无限、归纳与演绎、数学归纳法等等。了解了这些思想和方法后,要熟练地应用,需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对这些方法进行掌握。
三、善于总结,同时构建出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提高升学率,高中数学学习实行的是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做大量重复的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薄弱的地方和对概念方法掌握得不好的地方,这时候,学生一定要学会总结,把发现的问题都归纳到一起。这个总结自己可以经常拿出来看看,及时复习,最终把这些掌握得不好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做到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以后复习起来也容易很多,对重难点的把握也会比较清楚。
四、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同学花很少的时间、做少量的习题,数学成绩就能很好,觉得是因为对方聪明,其实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你依葫芦画瓢别人怎么学你也怎么学,很有可能效果完全不一样。高中数学学习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想象力,学生不仅要看书,还需要做题,并且及时总结积累,结合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提高高中数学学习效率
有很多学生平时模拟考试考得非常好,可是一到高考考场没看到自己平时熟悉的题目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头脑发晕,最终导致连正常水平都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在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之后,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若是心态不好,即使基本功学得再扎实,发挥不出来也无济于事。因此,学会适应、调节和改变对当前的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心态方面一定要保持稳定,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塑造最佳的数学学习心态,让自己在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中乐中有学,学中有乐。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提炼并总结所学知识,然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随堂检测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弥补,从而使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能有所收获,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地制宜,随时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保证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辉.浅谈高中数学学习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刘潇昱.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数学学习新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3]赵倩.高中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浅谈[J].学周刊,2015(10).
[4]郭颖.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1).
【关键词】中学数学 常用方法 思考
所谓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所包含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了许多运用数学思想的手段、门路或程序.同一手段、门路或程序被重复运用了多次,并且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成为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以数学的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过推导、运算与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数学方法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二是逻辑的严密性及结论的确定性,三是应用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数学方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提供简洁确定的形式化语言,二是提供数量分析及计算的方法,三是提供逻辑推理的工具.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数学方法的地位和作用的强化正好是相辅相成. 在中学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基本数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1 )逻辑学中的方法.例如分析法(包括逆证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穷举法(要求分类讨论)等.这些方法既要遵重逻辑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又因为运用于数学之中而具有数学的特色.
( 2 )数学中的一般方法.例如建模法、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图象法(也称坐标法,在代数中常称图象法,在学生今后要学习的解析几何中常称坐标法)、比较法(数学中主要是指比较大小,这与逻辑学中的多方位比较不同)等.这些方法极为重要,应用也很广泛.
( 3 )数学中的特殊方法.例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加减法、公式法、换元法(也称之为中间变量法)、拆项补项法(含有添加辅助元素实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因式分解诸方法,以及平行移动法、翻折法等.这些方法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也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某一类问题也都是一种通法。
我们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看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初中一年级,要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显得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多元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我结合《数轴》一课的内容,在班上讲述笛卡尔在病床上发现数轴,最终开创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故事。让孩子懂得了获得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方法才是关键。在班级中,我多次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黑板报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
(2)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方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基础。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有的课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我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一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的孩子习惯“闷”题目,盲目的以为多做题就是学好数学的方法,这个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纠正。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②随机点拨。无论是在授课阶段还是在学生练习阶段,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我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都让孩子们养成自己总结的习惯,使单元重点系统化,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4)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 在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级里,我每两周一课时给学生上数学学法的指导课。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重视 学习 过程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然是会“读”,包括:
1.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课堂内外》、《数学的奇妙》、《中学生数学》等。这些课外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本知识,还能生动有趣地展示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课堂学生的听课环节,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听好重难点的剖析、创造性的思路、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简明扼要的板演,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从中不但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自己激发思考、开阔思路、理清思维、建构思路、引起反思。
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有力途径,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讲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和“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学生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讲”,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是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总结、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要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文字表达能力。
2.写总结。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多,要想熟练、系统地掌握它,就需要常总结。学完一个单元,就及时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学完一个专题,就把这个专题的常见类型、常用解法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能从整体上把握题型求解,便于综合训练。
五、数学学习中的“用”
【关键词】 中学生 数学 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
一、概述
知识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抽象性强是数学学科中十分重要的特点,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则会导致知识点混乱,在应对问题时无法及时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感到所学内容晦涩难懂,学习过程力不从心。因此,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教师会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素质。
教师培养中学生数学归纳概括能力的途径丰富多样,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从知识内容上进行培养以及从思想方法进行培养两个角度。
二、从知识内容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概括能力
2.1 在知识内容互逆关系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中学阶段,互逆知识点的存在是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项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互逆定理、互逆变换、互逆运算、互逆公式、互逆证法等等,这些互逆知识点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互逆知识点往往各自有着特有的内容、功能,同时,彼此之间条件、结论等又往往存在互逆关系,关联性较强。因此,将此类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统一记忆、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关联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互逆知识点有很多,例如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中的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若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便有相应的逆定理:“若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通过对互逆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把握图形对称这一知识点的性质。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可逐步养成归纳记忆互逆知识点的习惯,从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归纳概括能力。
2.2 从知识内容比较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中,相似知识点多,无论是课本上的定理、定义,还是在平时结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等,均存在大量相关联、相类似的内容,如果不能适当的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则容易导致学习过程中思路混乱,解题时不能快速高效的找准适用知识点,导致学习效率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类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相似及不同,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实现数学学习时课本“由厚读薄”的过程。
例如在学解多元方程式组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首先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回忆,并将一元一次方程与多元方程组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解答过程中的相似点及不同之处,逐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各自的解题模式。同时,由于两类方程无论是在方程形式还是在解答思路上均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应鼓励学生对这些相似之处进行归纳、概括;同时,对于二者间区别也应及时总结,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解题思路。在不断的分析、比较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将逐步养成。
三、从数学思想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概括能力
3.1 从“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概括能力
“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字与图形构成了数学学科的两个主要方面,且二者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也正是由于图形与数字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得数学学科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几何”与“代数”成为数学的两门分支学科,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作为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学好两门学科,同时又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联系,方能使“数”与“形”的学习相得益彰。
初中数学学习中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形结合”以解决相关问题的实例。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学习时,sin、cos、tan、cot等三角函数既对应于三角图形定的含义,同时也具备了多种数字意义,特别是对一些特殊三角函数如sin30°、cos60°、tan45°等,其均在对应于一定的三角图形的同时亦具有实用的数字取值。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及总结,学生在看到此类三角函数后可迅速将其等价于1/2、1等数值,实现了数形结合的过程。此类实例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多分析、多总结,并在日常练习中加以应用。通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学生会逐渐形成对此类“数形结合”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的良好习惯,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从而得到提升。
3.2 从“化归”数学思想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概括能力
“化归”思想包含两部分的含义,即“转化”与“归一”。其中,“转化”指的是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变换,“归一”则指将复杂的、多样的内容归纳整合为某一类基础的、常用的知识点。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庞杂,学生日常接触的题目类型亦是错综多变,只有经过“划归”思想的整理、概括,方能逐步找到知识体系的主线,在“举一反三”的同时抓准知识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化归”思想可应用于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进行立体几何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时,主要思路通常是将线面之间、面面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线与线的关系,从而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转化为线线垂直的证明。这一过程便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的应用。在学生逐渐形成“化归”思想后,对于同类的问题会进行主动的划分、归纳,从而将复杂的知识点简洁化、体系化,并在做题时进行练习、应用。学生会逐渐明显的发现自己解题思路更加清晰,从前的“偏题”、“难题”变得相对简单起来,从而更加主动的在后期学习中应用“化归”思想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久而久之,会培养起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对于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而言,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的必备素质。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选择科学、合理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认识到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学双方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方能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齐长波.影响数学归纳能力的要素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
关键词:数学方法;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9-01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会学习或学习方法不恰当致使成绩逐渐下降,时间长了便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和反应,这样往往也使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少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即使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努力,但成绩始终没有提高,数学水平和能力也很难达到理想程度。还有很多同学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要领,甚至可能茫茫然陷入题海而不知所措。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
首先是要带领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并且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实例,召开研讨数学学法的班会,让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经验等。是指导学生科学掌握的数学学习方法。
将数学学习方法合理地渗透在教学中,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中的因素,适时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其次教师应因材施教地予以点拔,要强化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在适当的时机点拔学习方法。
然后是要能够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培养习惯的同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加以总结,使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并找出系统性的规律。
最后注意增加迁移化训练,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理性地反思写法,并进行迁移运用加以巩固,在训练中逐渐掌握学法。
要专门开展数学学法指导的课程。最好将其安排在低年级开设,时间建议定为每周一课时或每两周一课时,在初一一学年适时开展。在课堂中要结合正反实例讲,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讲,结合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和学法特点讲,讲解与训练同时进行。
要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差生。
心理学研究指明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个人认知倾向,它是在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知某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它具体表现为学习的好恶态度。对于学习十分有兴趣的学生,通常会全神贯注地去学习,并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总结了几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1、设问引趣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利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来激发兴趣。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阔思路,掌握重点知识,并从中体会知识规律。
2、语言引趣
数学教师在严密逻辑的前提下,结合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趣的语言和事例能引起人的想象和共鸣,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
3、以图引趣
加入图形教学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刺激思维进行积极的活动,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课前阅读教材,预习知识的习惯。刚上初一的新生一开始并不习惯提前阅读教材,只是在课堂上按教师的要求看教材,完成相应的作业,可对自己阅读的内容总是没有深入地理解,也抓不住知识的重难点,不懂例题的解析过程等,一部分学生对“读”这个字眼的理解不够,对于教材不仅是单纯的阅读,还应该要细读、要精读、要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经过动脑思考,读完某一节后,要自己总结提炼出重点内容,并归纳出知识点,可以整理在相应的笔记本上,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使读书成为由厚到薄的过程。
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严格常规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在小学阶段的作业大部分以模仿为主,进入初中后,则要求学生在逐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有效地完成作业,并且具有合理严密的书写表述能力。通过严格地对学生进行独立完成作业的训练,再配合一定的作业展评活动,可逐步使学生形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具;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18-02
1 利用教学学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某一科的兴趣,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到疲劳,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进行听讲。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学具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新鲜的学习方式,让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的过程中不再枯燥,进而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简单图形时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但是由于刚刚接受的新鲜知识要想让学生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就需要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不断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大小不同的相关图形,让他们对这些图形进行快速分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它们完全归类。小组之间或学生之间进行相关游戏的比赛,让大家在使用这些学具的游戏中变得更加积极。这样利用这些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不但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如此新鲜的教学方式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 利用教学学具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大脑生长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生能养成善于动手操作的能力,那么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大脑的发育。同时,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知识内容学习,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解思路,长时间下来,学生只会在视觉上跟着教师学习而大脑无法同步。而且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到疲劳,无法集中精力,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动手操作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仅能很好地缓解学生疲劳的大脑,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掌握,同时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中有关整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之前接触的计算范围大部分只是个位上的运算,因此对于刚刚接触的十位甚至百位计算不免会感到一些陌生。而且在加减法的运算当中对于进位和退位更是难以理解,为什么十位上退一位到个位就是十等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自己反复理解与解决。所以在讲解有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学具给学生提供一些火柴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真正明白和掌握所学知识。由于刚刚接触十位数的运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由简单的开始练习。如“33-9=”,该题只是涉及十位数减个位数,但由于个位数上不够减,需要借十位一位,学生就可以在33根火柴中取走9根,剩下的根数即为所求结果。通过不断地动手操作,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思考所学知识,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利用教学学具完善学生总结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进行准确熟练的记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己总结归纳的知识有很多。但是如果只是凭借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很难对教师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正确的总结归纳;而且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运用,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总结与归纳,利用教学学具可以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这一方面的学习能力,通过自己的发现来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掌握。让学生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通过相对轻松的学习状态对所要总结的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并做出正确的归纳,在不断地通过学具归纳练习的过程中全方面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让学生准备一些各种长度(长度相同的准备三根)的小木棍,在课堂上拿出自己的学具,通过动手自己摆出三角形。对于不满足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的三根木棍,学生不难发现这种组合是无法组成三角形的;三根长度都相等的木棍拼组起来就是教师课堂上讲解的等边三角形;同理,两根长度相等、第三边长度不等的木棍组合出来的三角形即为等腰三角形。学生自己利用教学学具,可以对该部分所要学习的知识全面地总结归纳出来,在不断地练习中该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 利用教学学具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探究能力是对学生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能力,而且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学无止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讲解起来相对比较抽象,教师也不难感受到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易理解。对于这类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学具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相对抽象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可以开拓探究能力[1]。
如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很多学生只会记得教师所讲解的梯形面积=底×高,但是至于为什么却不是特别明白。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梯形的纸,利用学具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总结其中的原因:将一边的三角形减下来倒补到另一侧组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即为该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其中的原因,探究出其中的含义,进而对所学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教学学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2]。
5 结语
数学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且该科目的学习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感到乏味。利用传统的教学学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欢乐;利用教学学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利用教学学具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归纳总结,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教学学具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目前的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学学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地运用教学学具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博.浅谈自制教具的意义[J].教学仪器与实验,
一、学生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既包括课程物质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等。从课程人力资源的内涵可以看出,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刻苦钻研精神,所采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所获得的经验与感受,所形成的良好师生关系,甚至学生的练习和考试结果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资源供开发利用。
二、开发学生资源的价值
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优化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多向互动性,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在新课标理念下,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合理有效地开发学生资源,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优化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因此,开发学生资源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三、数学教学中学生资源开发的原则和途径
1.学生资源开发的原则。(1)优先性原则。这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时,应从数学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和重点开发利用教学中所需要的学生资源中的某些方面,力求做到“重点、经济”,突出资源的“针对性”、“优先性”。(2)适应性原则。开发学生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个性差异、知识结构和智能水平等等,力求做到“合理、有效”,突出资源的“需要性”、“人本性”。
2.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资源的方法与途径。(1)从数学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层面开发学生资源。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刻苦学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反思批判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数学学习目的性、价值观等等,都是教学上可资开发并能对学生数学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教学资源。(2)以数学学习体验作文为媒介,交流学习感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体验作文是语文教学与数学学习理想的结合点。学生可以在作文中,敞开心扉,实话实说――或总结反思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某个片段的经历感悟,或谈论教师某个教学环节中的缺失和自己的期待希望。实践证明,通过这种作文,既可催化学生文理学习的相互融合,又可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作文,形式、体裁、内容、长短不限,有感而发即可,重在总结反思,重在互动交流。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