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时间:2022-04-08 09:5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第1篇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文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一个操场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包括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包括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二、目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民路小学是一所具有48年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校形成了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本着“教师为本、班子为魂,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依法治校、以情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健体、养习、尚德、增智”的校训,“准时、勤奋、诚信、文明”的校风,“团结、求实、自律、创新”的领导作风,“严谨、博学、精业、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自主、向

上”的学风,“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

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总体实施方案,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还不充分。

(二)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凝聚、培育与弘扬不够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我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形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推进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学校精

神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彰显不够,体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人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学校文化以教授学生知识为基础,以育人活动为主要功能,这是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深入指导和共同建设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风范的引导、培育、宣传不够,教师在校园文化的传播、示范、引领、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学校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够、定位不明确,校园环境中缺乏反映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元素,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对接比较薄弱;校史校情研究不够,导致学校文脉的传承、宣传不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科文化的结合不够,

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培育不足,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也比较欠缺。

(五)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文化内涵的矛盾比较突出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传递和表现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韵律,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秀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有发挥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的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校园布局的调整和二期教学楼建设迫在眉睫,自然景观还比较单薄,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尚未按照校园文化特点完全建立,缺少文化意蕴,校园建筑物内缺少人文内容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表现。

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问题研究不深入,思想认识不统一,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我们对校园文化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深刻,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真正做到将校园文化

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实施,就难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也使校园文化难以体现学校特色,难以铸造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比较难以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常常被当作宣传、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事情,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易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的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二)过于注重外显形式,忽视了文化本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了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育不足。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第2篇

1前言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历史文化底蕴传承、育人模式等的显性载体,对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文化积淀不深厚的高职院校来讲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认真厘清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思考“建设怎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的问题。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2.1功能定位不明晰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而成,学校教学和管理者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只注重扩大校园面积和校舍规模以及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高档化等外在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就业百分比、技能大赛等问题,忽视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控制、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等物质功能。更有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未从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出发建设校园文化,片面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规划、培养目标等割裂开来,这极大地限制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2.2“职业”文化不明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比较晚,认识也比较片面,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就不知何去何从。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成的,部分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中专或者技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目标,其配套建设的校园文化自然就存在定位过低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地将校园文化定位和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致,忽视高职教育特征和规律,没有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文化建设缺乏人才素质等,而一味地模仿、抄袭和复制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

2.3保障条件严重滞后

一是规划设计不足。由于较多高职院校成立不久,校园建设整体规划缺少稳定性和远瞻性,或因区域规划的限制,处于东拼西凑的窘境;或规划设计不足,校园建设凌乱。二是经费不足。由于校园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不少高职院校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校区,虽然多个校区扩大了学校规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多个校区往往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集中投入,原本就有限的资源被分散使用,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缓慢。

2.4教风学风培养艰巨

学校的学风与教师的教风是高职院校精神层面文化的重要体现,良好教风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核。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差距,有的学生在经济、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也存有困惑,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钻研性相对欠缺,这些都是影响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考量的重要内容。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3.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的基础,打造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首要任务就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显职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要处处突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职业特色不仅要从宏观的建设规划中体现,如建设配套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图书馆等,也需要从细节着手,从方方方面面显现职业特色,譬如在教学区域张贴专业与行业杰出人物的成果、优秀校友事迹等宣传资料;在校园内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宣传标语、格言警句等。使身在其中的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所属行业的职业化气息,从而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增强学习进步的动力。

3.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内核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的核心内涵,也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环,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职业导向性强,因而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在保持良好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实现创新。

3.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固化文化传承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校园正常运转的制度保证,为了顺利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具备自身特色、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文化。一是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效果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二是管理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抛开传统的与学生对立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制度的建设。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还要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构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舆论平台。

3.4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养成

第3篇

一、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的绿化、净化工作比较出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但时展日新月异,而我县现有学校(建筑)多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与全区、全市、全省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需求相比,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要求。另外,下半年我县将要迎来教育强县的评估工作,加强校园文化更显得必要而且重要。

当前,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校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开展得较好,有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则不够理想。

2、观念有待更新,认识有待继续提高。部分师生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倾向,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制约,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3、信息社会下,中小学师生日愈高涨的文化需求与校园的难以完全适应这种需求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矛盾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师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已经逐渐以非组织或个人、或小群体为主,活动地点由校内为主转向校外和家庭为主,从受学校、教师、家庭影响为主转向更多地受社会、大众传媒影响为主,学校、社会、家庭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教育的整体影响力在退减。 

4、校园各类文化建设如标语、专用室的设置与管理基础没有立足校园里的人,没有把中小学学生的使用即校园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纳入思考范围。学校有规划、有目的、有组织、常规性、科学性的活动开展显得少,常常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布置汇演、比赛临时突击。活动项目单一,内容流于形式,覆盖面窄,参加人数还有待增加。

5、校内文化设施的档次有待加强和改进,部分设施设备显得陈旧、粗糙、敷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达到较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

6、中小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如学校的合唱队、美术组、体育队等特长建设缺少规划,有关规章、制度亟待规范。

二、发展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必须真正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精英”应试教育回归到“大众教育”的原有位置上,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中小学校园文化,广泛宣传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规划,强化管理。

这是保证中小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参考借鉴专家、名校的经验,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然后通过规划、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3、增加投入,改善设施。

提供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看,仍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师生员工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一方面,必须管理好资金流向和成本核算,逐步改善设施,适应和满足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强管理,完备办法和措施,做到物尽其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意发现、培养本校人才,发挥教师作用,参与建设、丰富、活跃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一支数量可观、素质优良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工作队伍,以适应中小学校园文化及其发展的需要。

4、健全组织机构。中小学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建设,是队伍得以发挥作用的组织保证。科学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组织机构,能加强党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能强化管理,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因此,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正常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全社会参与,共同育人。学校的发展,在近年来,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为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在我县还没有真正形成,为此,身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花力气,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的真正作用,引导净化家庭育人“小环境”。

6、课堂教学与课余教育是校园文化的两个方面。在新的校园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改革中小学教育总体课程结构,调整课内学科教学课程计划,将国家计划规定的课内学科课程及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兴趣小组、科技制作、文艺、体育、校班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小学所有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三、 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1、标语类:各类标语的悬挂位置要正确。国家的教育方针、省的精神、市的要求、学校的方向,各级各类标语的位置要按等级、大小安放挂置。标语的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要创新隽永,尽可能减少禁止类、训导类的标语上墙而改用关怀、激励性的语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标语的形式要简明易记,减少单词语运用,提倡人文性短句上墙。

2、展示类:展示的各类作品最好是本校师生的作品,美术、手工、习作、摄影等都可以,要统一规范地标明作者、指导人员、奖励等级。要在各楼层统一规划,有主题的挂放。

3、公告类:学校惩罚性公告要有相关反思情况的跟进,学校的各类各级荣

誉要及时公告并表彰,学校的各类骨干教师、学生优异分子也要即使表彰公告。

第4篇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缺乏准确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其本身的特点限制,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洪流中难以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这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的目标,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2.教育模式不够完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受到教育文化的影响,使得变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在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院校中的教学、研究条件较简陋,师资力量较差,还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相关的规章和制度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3.人文环境的建设与校园文化不协调。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较短,文化的积淀比较少。在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中仍然缺乏对师生文化的引导和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活动水平较低,师生文化素质较低。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硬件设施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就形成了学校建设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状。2.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大。随着高职院校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各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的院校由于将资金全部投入到了专业学科建设之中,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严重缺乏。3.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够深厚。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我国的高等院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一些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纷纷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使得职业院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远远不够。4.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在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思想较活跃,对于文化的接受速度较快,但由于生源质量差,文化修养较低,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很容易就会受到社会中不同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校园文化特色难以形成,校园文化本色丧失,高职院校的文化个性建设受到阻碍。四、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1.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1.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在高等教育中,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例如,在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应培养符合经济社会事业管理要求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其服务对象就是财经服务行业。1.2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在高职院校中,要以学院的长远发展为基础进行考虑,对校园的文化建设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实施,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发展相协调。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和实训中应充分体现其技术教育的特点,根据市场中的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形成具有特色文化的专业。1.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是由学校中教师和师生共同营造的,是校园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教师是在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对其文化建设应高度重视。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其以积极进取的意识进行创新。2.完善专业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对课程进行改革,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行业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有效将校内学习、校外实习和企业生产相融合。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中,要以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进行人才培养。3.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3.1区别对待校企文化差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利益和绩效性更强。而在学校中以精神文化为主,偏重于社会效益。将校企间的文化差异区别对待,寻找二者之间相同和共通之处,将其转变为促进校企合作和学校发展的长久动力。在二者的联系中建立开放、宽容的文化观念,使文化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3.2贯彻执行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校企合作渐渐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应坚持校企联合办学的原则,丰富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设,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够体验生产和管理的过程,并牢固树立主人翁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3.3将企业文化和教学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开展素质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时,需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业企文化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教育。4.彰显校园文化的行业特色首先,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要突显行业的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开展一般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外,应更注重加强职业院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与行业文化的互动和对接。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行业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认知,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第三,引进“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建立特色专业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优质资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进行适时地调整,保证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黄必超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54-02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能起教育作用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校园内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高校管理的一事一议、一章一规之中,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作为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最能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内涵式发展就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形成有特色、有优势、有底蕴的厚实的校园文化,全面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内涵式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良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高校在内涵式发展取得成果后又能积极助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保障。高校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必然是高校内涵式建设的有力推手。

贵州理工学院是应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成立的一所理工大学,学校正紧紧围绕贵州省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的需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此,结合贵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 突出重点,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贵州理工学院在内涵式发展中,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重要性主要在于: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根

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千百年来,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播场所这一性质并未改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能?学校和文化是如此地不可分,文化的烙印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如何办学才会使学校更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和更好地履行它的职能?这样校园文化也就产生了。如今校园文化已成为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魂

校园文化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灵魂所在,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学校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人的生命,没有文化的学校就如没有灵魂的人,是徒有空壳的行尸走肉。因此,学校的发展之路既要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更要在内涵上下工夫,熔铸内涵之魂。

(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神

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W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有责任、精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旨在实现学校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凝聚内涵之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坚实的基础与提供有力的保证,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继承、发扬和创新自身特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实力所在,也是构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二、 正视缺点,查找校园文化建设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多种调研方式,发现目前贵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严密组织实施。虽然在建校之初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规定,但缺乏一个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二)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鲜明

目前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还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停留在组织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层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内容明显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意识不够,缺少在社会上影响大的品牌活动,品牌形象没有树起来。利用多媒体宣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多媒体网络教育和引导乏力,缺少自由、真实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信息收集处理、科研辅助、学习辅导等方面做得不够。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比较单一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是依托于各种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活动平台建设滞后。如:拟建的宣教中心因为场地、人员等原因尚未得到落实;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尚无实质性进展;已建成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校园人文景观单调,系统化个性化不足。

(四)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参与主体,但目前学生的参与意识普遍并不强烈。

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多为了完成任务,加上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科学规划,扎实有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实施精神培育与弘扬计划

积极组织编印供教职工学习的理论学习材料,根据形势的发展介绍最新的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和教育观念。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通过多渠道广范围地宣传学校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

(二)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计划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

(三)实施学风建设计划

建立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每学年举行一次总结表彰。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加强学生考勤纪律教育,整肃考风考纪,加强对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

(四)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

通过易班平台等积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按照“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的活动思想,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提升文明素养。组织实施体现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学术科技活动,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学术

水平。

(五)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计划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人文景点的布置与建设。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同时注重美化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开展办公楼及学生公寓环境建设活动。

(六)实施品牌形象塑造计划

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酥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助推力。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扎牢内涵之根,熔铸内涵之魂,凝聚内涵之神已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当务之急。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一定时期和环境内,其主导文化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工作,但只要学校师生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未来,同心同德,齐力奋进,定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更能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立芬.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企业导报,2015.

[2] 吕云飞,王趁,李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归因与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

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示范校建设;教师专业精神

1 校园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切入点――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专业精神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学者将其分为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S校在示范校建设前的教师状况调查显示,教师效能感普遍不佳,自我发展意识比较欠缺,职业倦怠较普遍。信念和态度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对学生素质和学习状态十分不满,一方面,出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将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下去;一方面,勉为其难地以宽容和仁爱之心看待学生的种种不足,一方面,承受着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倦怠、低迷、缺乏幸福感。这种状态如不改善,将严重阻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状的转变,固然需要教师发挥内因的作用――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克服观念转变和信念养成的障碍,才能实现教育信念的自我升华。而从学校角度的教师专业发展措施,为教师创造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教师树立正确信念和积极态度的干预,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2 校园文化建设与示范校建设的关联

形式上,S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是《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附件,校园文化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任务之一,文化建设成果关系到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实质上,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示范校建设要大力调整和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校园文化建设是决不能回避的一项课题。同时,校园文化通过作用于人的信念态度,外化为行为,进而影响项目建设的管理和运行。示范校建设要达到理想成效,不但需要健全科学管理机制,更要探索和完善依靠文化进行管理的渠道。

3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发展的重要手段

3.1 S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S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为,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全面素质,是示范校建设的潜在保障。其思路是:一是,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和教师管理,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专业水平更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重点方向是“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相结合。要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做到制度管理和文化氛围相协调。二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师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师生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加强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的引导和培育,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强化教育效果的积累,使之对师生思想情感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行业)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必须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使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四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的校风和精神风貌。

3.2 教师文化养成与教师专业发展措施的融合

校园文化务虚,队伍建设务实,虚实并用地引导教师群体塑造集体教育信念和积极的专业态度。学校特别注意在内部建立起和谐、有利的小环境――合作与对话的环境和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师关系、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尊重信任的上下关系。特别注意保护教师的自主意识和民利,使其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将此情感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该校在两年建设期完成的文化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提炼出学校办学理念。“务实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的教风、“让每一名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景,无形之中对广大教职工自我定位、追求职业认同和自身价值感是一个积极引导。由师资培养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专家讲座、教育事件反思、教育案例征集、心理文化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理性认知、实践反思和意志凝练的外部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养成融合的典型。

3.3 示范校项目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憾

首先,客观上教师教育信念处于潜意识较难改变。学者沙因根据文化现象的可见程度,将文化分为人工饰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该校的文化建设尚处于介于人工饰物与价值观之间的阶段,通过外界环境的心理暗示和宣传舆论导向对人的观念施加影响。其次,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期对文化建设来说周期太短。文化建设渠道还在探索,有的工作铺开还未来得及深入,有的工作短期内难见到效果。最后,该校文化建设仅依靠行政力量开展,缺乏校本科研的支撑,导致整套管理方法难以系统化、科学化。总之,这种做法亟需完善,并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2]范怡瑜.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性 特点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19-02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校园文化的建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比较特殊,是政治观念、政治心理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接受。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社会观念,使大学生能顺利形成民主型的政治观念,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政教应对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应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及时改进,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构建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发挥政教的实效性。

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2.1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思想自由、竞争激烈,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他们通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的态度去看待社会问题,对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和分辨,不盲目从众、没有个人崇拜的政治心态,独立思考的意识较强,能够理智分析重大的政治时事、政治理论等。

2.2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倾向功利化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西方思潮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市场经济中的趋利性的影响,形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新型思想观念、对物质的追求倾向实用性或者个人喜好,功利价值取向相当严重。

2.3 大学生欠缺政治兴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了大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使大学生的政治信念摇摆不定,政治理想不够坚定,甚至导致了公众信任危机这一类负面情绪的形成。

3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规划

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通常只是以开展活动的形式对校园文化进行补充,这些活动规模和范围都相对较小,无法扩宽学生的受益面,无法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且大部分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不重视自身的特点,通常忽视学校的历史渊源,不注重学校的发展趋势,使校园文化建设含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无法体现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

3.2 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

大部分学校在创办校园文化活动时,活动性质偏向娱乐性,基本上没有科技性、学术性之类的社团,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科技含量过低,脱离了教学内容,无法将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深化,思想性、弘扬主旋律等类型活动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对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

3.3 缺乏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时间不长,从“文化热”时期开始提出至今,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理念,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不能深入地提炼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没有建立完整的校园文化体制机制。

4 在校园文化建设下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4.1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搞好校园建设规划

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育只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逻辑认知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一致回答标准答案,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教师长期忽视“非理性类”的教育,比如意志、情感等,使学生对外界的表现越来越漠然。除了精神层面,应做好物质上的校园建设规划,建设富有内涵的特色建筑物,让文化与建筑互相融合,把文化深入到园林绿化中,使校园文化随处可见,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浓厚。学校可在校园内增加休闲场所、娱乐场所、运动场所等设施,让大学生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促进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 在非正式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非正式课程,通常也被成为隐性课程,相对于正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较大,隐性课程主要有学术讲座、班级活动、宿舍生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几大类型,这些课程重实践、轻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对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的评价是效果较好。大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够接受这些活动中的内容,可在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中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教师对建设宿舍文化的指导、师生交流等时,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近几年各大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越来越重视,但却忽视非正式课程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导致非正式课程活动在举办过程中破绽百出,降低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育效果较差,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行有负面影响。

4.3 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教学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对教师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财富,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激励自己,推动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与发展。学校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3.1 创造良好的校风

学校的校风建设主要包括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做好学校的校风建设,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重点,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时,可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中无益的部分,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可根据大学生喜闻乐道的特点,以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适当宣传社会倡导的道德行为或者价值观念,在活跃的氛围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4.3.2 推动学术文化建设

学术文化的发展是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展现。学术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层面,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与他人产生互动、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行为规范等行为;二是精神层面,是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掌握好学术研究的方法、理论认知和学科的知识结构等等。大学的学术文化,包括了学生的学术新思想的产生和学生积累的学术知识。学校进行学术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尊重学术、学术成果的信念的形成,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工作。

4.3.3 搞好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知识的渴望较强烈的特性,是网络的流行和发展得到的契机。网络的信息容量较大,信息内容较复杂,有些信息的内容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相违背,容易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造成不利的影响。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为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向向虚拟化发展,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排斥身边的人的行为,使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和情感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管理,建设网络文化,利用网络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论坛文化、博客文化、微博文化等,阻断传播错误言论的途径的源头,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4 制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制度

以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通常是通过自身的素质和学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但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在经济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已经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达到教育目标,学校应制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制度,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宣传,让大学生认同学校的历史文化,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可根据学校的特点,为学校设立校训、选取校歌、设计校徽等,完善的文化制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

4.5 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目前,廉政教育不仅针对公职人员,大学生也成为其教育对象,廉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反腐倡廉是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政治理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十分必要。学校可采取廉政文化活动、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实行廉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此外,为了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考核制度。在建立大学生考核制度时,应注意考核制度和考核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使考核制度能够发挥其监督与管理的作用,首先应对学生会、团委等的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可建立民主健全的团委成员选拔机制,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制度进行完善,实行资助政策,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

4.6 宿舍文化建设应加强

大部分学校实施学分制,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倾向自由化和个性化,学生越来越缺乏班级和专业等概念,且学校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只对宿舍安全和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使大部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形成小团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小团体范围内互相影响,形成了小团体间的学习风气和生活习惯,整个班集体被分为了十几个小团体,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团结,因此,辅导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5 结语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扩展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让教师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当中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孟丽,朱保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青春岁月,2011(24):164.

[2] 王慧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7-119.

[3] 沈文婷.校园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运用思考[J].华章,2012(21):98-99.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园文化;校园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是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还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的加快,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短板以及滞后性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时刻遭受更多元、更复杂的西方文化和不健康价值取向的冲击。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设,是高校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要有创新思维和时代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校团委、院系、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校校园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仅会给在校教职工和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可以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校园多元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促进。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创编和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受到在校大学生广泛欢迎的同时,也是无形中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

(二)增进学生交往,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各学校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所以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尤其是不同院系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校园文化在建设与交流过程中,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在相互配合和共同娱乐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让参与者都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魅力,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改善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在身心素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都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出现偏差,改善学生行为并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加隐性教育的比重,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例如,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兴趣偏好、运动条件和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和交往,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还缓解和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良好氛围的营造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外部活动的重要推进动力,是校园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推进剂。所以高校应积极培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都能够了解、认可校园文化,并将其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尺,在高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开始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虽然丰富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但同时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腐朽思想,很容易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试图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达到“文化同一”与“文化控制”。再如,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享乐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遭受了很大的冲击,这将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实现健康成长。

(二)强化人本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为了有效增强高校内部的组织凝聚力,高校要加强校园人本文化的建设,即在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中,要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素质和积极行为的充分尊重,科学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出和谐、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对于有家庭困难或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组织上有多给予关心和帮助,以便让学生更有组织归属感。同时,由于当前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很多学生也会面临生活压力,所以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高校只有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在学生、生活和职业发展上的各种需要,保障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开展学习,才能保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专业知识和人才,在平时要重视高规格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培养渠道,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校园品牌与特色文化的建设

品牌是高校区分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实现与校园品牌建设相结合,让校园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渗透出校园的特色文化,赋予高校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现良好的校园形象,这样高校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而且很难被其他高校效仿和超越。对此,高校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上,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在改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细化校园服务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适应。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定期创编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检验自身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效应,实现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会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科研、实习的的方方面面,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要面面俱到,每个学生也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要把自己看成是校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完成,会经历很多时间,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真正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树立全员参与共建的意识,在前期要做全面的校园文化需求分析和策划,细化工作职责,并在建设过程中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估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充分适应。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更好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建设文化团体,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对校园满意,对校园文化满意,树立起对母校的积极情感,并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中来。

结语

总之,高校的校园文化构建,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特点,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创全员参与共建的良好局面,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凝聚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

[2]苏碧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2,(09)

[3]周宇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1)

[4]范红丽,武永乐.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5)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然而,高职校园文化到底应该如何定位,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却是一个研究较少、令人困惑而又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所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对于大多是刚刚由中职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来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也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二是盲目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高校大学文化的“克隆”或“微缩”。三是认为大学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是本科高校甚至重点院校才需考虑的事,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硬件建设、招生就业这些“雪中送炭”的事,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慢慢来”。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出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问题。五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工处和团委,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定位在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上

高职院校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姓“高”——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二是姓“职”——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一味“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更不能只是中职学校的涂脂抹粉或改头换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因此,我们理解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作为普通高校编制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在实践中形成了有一定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它毕竟还只是停留在中专校园文化的层次上。随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客体的变化、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要求提高及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职业性特点日益彰显,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涵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学院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样,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校徽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力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口号的响亮、目标的远大和语言的华丽。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二是职业性——立足现实,着眼特色;三是开拓性——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四是质朴性——朴实无华,朗朗上口。

2.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更为必要。

转贴于 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问题,笔者以为应重点强化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对高职学生必须进行严格管理。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更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既讲以人为本,又讲情法并重。 (2)加强高职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3)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的教学,让同学们做课堂的主人,讲座教师做启发、引导的辅导员。同时,学院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 (技能)节、读书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4)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高职学院首先要积极宣传学校各项突出成就,特别要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首先,要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对外树立统一的学校整体形象;各部门、各单位要参照学院对外介绍材料,结合各自特点和工作需要,编印相关材料,并形成体系。其次,学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与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单位的密切联系和协作关系;积极组织策划对外宣传课题,不断增加发稿数量,提高发稿媒体的档次,努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次,要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吸引省内外大学文化社团进入校园;组团赴省内外参观、交流和学习,借助省内外的信息网络和宣传渠道,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5)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不同的院系文化集成促进了学院的文化建设,构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各院系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院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各自的院系文化,并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各院系要突出自己的形象文化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学校形象设计统一要求建立院系形象展示橱窗,制作本院系介绍材料。要重点支持和建设在校内外具有知名度和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力争办出院系文化精品,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

3.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大到一楼、一室、一路、一坪、雕塑、广场等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小到每一棵大树都应标出树名、特性和树龄,一草一木的养护水平都要高,还有校徽、校标、校服、学报、画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即使是学院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赏心悦目的作用。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

此外,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同时,高职学院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及办公自动化、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步伐,并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为推行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慨,李长真.试论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 2003—-02-26.

[2]吴海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4,(10).

第10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般性操作

近几年伴随高校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一大批职业院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这些职业院校的基础上看,既有成人高校的转型,也有中专类学校的提升。从办学主体上看,既有国家办的,也有社会力量办的。这种多形态、不同主体、快速发展的状态,使高职院校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完善的、规范化的设计,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些学校提升或发展为职业院校之后,校园文化或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或模仿普通高校的做法,或干脆没有顾及而处于散漫无序状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之育人功能的实现。职业院校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充分的文化修养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实用型技能为核心的学校。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这样的定位入手。一方面要将“前提”与“核心”进行有效的结合,达成教学中文化渗透和文化建设对教学的导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内容,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由各部门协调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满足学生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素质,从而达成立人的教育目标。(一)强化环境的文化意蕴,创设具体人文背景环境的人文背景,既是具体职业院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基础,也是其全部文化内涵的概括。环境本身便是学校文化思路的具体表现,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文化内涵丰厚的校园环境中,人文精神会受到压抑。因此,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实施的背景和进展程度及内蕴的晴雨表,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提升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建设既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安排,也包括对广大师生总体精神面貌的设计。这里我们仅就学校整体的布局安排为例进行说明:对于老学校来说,主要是改造,诸如,对缺少文化内涵的建筑进行拆迁、整修,对含有过时的文化观念的环境进行改造等,以此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时代精神。而伴随职业学院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许多地方政府都加大投入建设全新校舍,这就为院校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注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理念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许多职业院校正是借助这种契机,强化环境的文化意蕴,创设具体的人文背景,为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预设出鲜明的导引观念。有些院校不仅在具体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展示文化理念,同时在校园的整体设计中,把不同理念设计出的建筑共同纳入一种文化体系中,使学生身在其中,无法拒绝那种具有强大诱惑力和渗透力的校园文化的染化。这就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提与动力基础。正是基于环境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许多院校在刻意打破传统校园建设刻板、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的筹划理念的同时,把眼光放到校园周边环境的选择。如威海职业学院,政府投资5.6亿建设新校,学校调动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用几个月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多个预选校址进行对比评估,最后选中了依山、靠海、临松林,连接生态保护区的新校址。在那里,自然精神与人文创造的交合,使校园的大背景具有了鲜明的文化意义。而在3000亩的校区设计和筹划中,更集中地把校园文化理念进行渗透,充分利用其自然的湖面和水道,设置小桥、凉亭等休闲娱乐场所,并将这一场景统一于风格多样、布局讲究的各式建筑之中,既显示出整个学院宽松、自由、富于个性、讲求实效的文化环境,又体现了学习与休闲张驰变化的节奏,这种对于校园文化展开背景的精心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苦用心。(二)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恰当引导、学校制度规范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模式仅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不够,校园文化建设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因而适应学生对文化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兴趣,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学生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的选择,是充分体现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主体和校园文化终极目的的着眼点和归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自主选择与自觉接纳,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自主地选择文化内容也与具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程的教学相互补充和促进,它们共同达成了硬性强化的单一性课业内容与软性自主选择的丰富性内容相统一,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多彩的气象。当然,学生对于文化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作为青年学生自身由于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走向,这正是有的放矢进行文化建设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培养文化素养潜移默化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强化校园文化意蕴的硬件建设,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在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而,教师恰当的引导既是对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不足的一个补充和调整,同时也是学生对文化内容判断走向成熟的一个示范。当然恰当的引导只是软性的规范,这种规范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必须的选择,尤其是文化内容具有模糊性和边缘性的因素,原则性的标准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时,浸注教师个人理解的价值判断便成为唯一的重要手段。但是原则性的标准始终在发生着作用,那便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校制度的硬性规范。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获得学校在规章制度上的保障,而规章制度建设本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制度文化既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契机,确立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使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得到渗透和弘扬。文化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既与各部门工作特点、职责范畴密切相连,又与学校总体的文化建设规划相一致,丰富性与统一性达到完美的结合。二是保障机制。学校总体规章制度不仅规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而且部门的具体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强化课堂教学的文化渗透、学生管理强调日常生活中文化品格的养成、后勤管理及行政管理等制度与办法中、突出对文化精神的倡导和环境的文化氛围的构建等等,这些制度的规定,使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多重保障和多方服务。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学校制度的规范构成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中,在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获得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教师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又使个性化的选择纳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规范中,形成文化建设中个性的张扬与思想内容的规范、丰富的形式和灵动的内容与制度的约束、个性需求与全局设计相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三)层次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形式针对性相统一的文化建设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层次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自身的层次性上,同时也表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类别复杂性特点上,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主体与普通高校相比较不仅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层次性更为明显。在高职院校中既有理工科学生又有文科类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与现行专业同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

而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和职业高中及中专对口录取的学生,在上述层次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更为具体的层次性特点。文化自身的层次性特点恰好与这种学生层次相对应,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性与梯度性既符合学生接受文化的基础,又符合文化自身发展和构成规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层次性特点,使其校园文化比一般高校的校园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就职业院校目前的文化建设状况而言,娱乐性、消闲性的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学生们更多的文化活动是网上聊天、看娱乐性的节目、开展娱乐性活动、欣赏流行歌曲等等,很少有文化含量高和纯文化性的活动,这种浅层的活动对创造文化氛围是有益的,但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无法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相反,这种缺少引导和规范的学生散漫自由选择的文化内容,长久的延续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误解,甚至导致对严肃文化的拒绝。因此,必须改变单一浅层面校园文化的局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将通俗的娱乐休闲性的文化活动与诸如音乐会、作品欣赏、专题讲座及文化研讨等高雅文化相结合,使两者共存互补,相携共进,使校园文化内容成为包含休闲、娱乐、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综合性、丰富性内涵的文化。高职院校这种层次性特点,不仅需要校园规划和硬件建设的风格多样性特点来对应,更需要学校的各部门协调努力,共同营造适应于硬件设施、浸注文化意蕴的人文背景。只有在学校校园文化总体建设方案下,各部门都从部门特殊性出发,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否则各部门从本位主义出发,对文化建设不能达成一致,就会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相互矛盾以至相互消解的后果,也就无法形成一种真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与学生教育直接相关的还是不直接相关的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这是文化自身层面性和高职院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共同促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内涵的必然要求。同时,面对这种丰富性文化建设目标,各部门要明确职责,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分工合作。校团委和科研处根据院党委的总体思路及环境文化意蕴的格调,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设计和理性研究及指导,根据学校具体的学生状况、教师状况及学校环境背景,总结自己以往的作法吸收别人的经验,并在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对于文化建设的进程进行全程领导。对其间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改进,从而圆满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目标。教学部门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渠道,由于教授学生的类别不同,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文化内容的渗透必须具有针对性,理工科类学生,在充分发挥文化课的传授之外,强化专业课的科学精神的发掘和提升,促成理性文化精神的形成。文科类学生则在充分发挥专业课理性文化内涵的同时,努力于文化创造性的开发。对口高职学生则应充分利用好动、少有束缚的特点,由娱乐、新奇、休闲文化活动作为契机,引导他们对文化内容的兴趣,使活动由娱乐的核心地位逐渐变为文化的核心地位,从而强化他们的文化修养,达到文化建设的目标。(四)文化修养与职业技能相统一的文化建设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教学是双向互动的两方面的内容,专业教学是基础,文化建设是学校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精神内涵的扩展,两者相互依存互为结果,缺一不可。缺乏文化内涵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空洞而苍白的教学,缺少专业教学的文化建设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是引导学生们把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强化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因此,以上所论述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都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适应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对于学生文化修养方面的要求,更具体地表现在对言行举止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修养,其内涵主要是对行业特点的文化吸收,一般性文化现象和文化内容知识,以及关注于精神层面的人文修养,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在教学方面,教师要淡化知识的系统性,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知识需要为目标,以指导专业具体操作的需要为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使两者结合,达成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相统一的高职学生的文化建设目标。对于文化根底较为厚重的学生及专业,应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文化建设,强化其文化选择的自主性,通过个性化的理解和消化,培养其文化修养方面的自由精神,与此相对应的专业教学改变一般的知识性传授,适应高职学生接受方式,达成“知识够用”的目标,以知识点的讲授代替系统知识的讲解,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点与点之间进行实用性重组,从而形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条件,由此实现自由精神与创造能力相统一的目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它既包含学校总体规划,也包含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适当引导与学校规章制度规范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层次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形式针对性相统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其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专业岗位要求的、文化修养与职业技能相统一的合格人才。

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

由于就业率是衡定高职院校办学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就业指导也简单化为为学生推荐工作岗位,至于这个岗位是否合适于学生和学生是否合适于这个岗位要求,考虑得就很少。因此,就业指导根本没有涉及就业观念的引导和培养的问题,而单纯地变成了岗位推荐。也就是说,作为文化范畴的就业观,完全被直观的、实用的岗位所取代,这也是造成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相融的原因所在。同时,作为考察高职院校办学状况最直接尺度的是就业率,由于这个衡定尺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特点,可在对急功近利的追求中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为许多高职院校看重,并在具体实施中做了夸张的处理,使所谓的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校园文化虽然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但由于文化建设效果显现的缓慢性和对提升学校品位的间接性,使人们在热衷于对急功近利的追求中,很难把它放在适应于它本身价值的位置上。这样做,不仅制约了就业指导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卓有成效的开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学校发展的后劲,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文化对于就业教育的渗透就有了特殊意义,只有就业教育中将文化作为一种主体,通过文化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正确就业观,才是就业教育最为本质的工作,而就业观作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部分,也只有文化的渗透才能得以实现。同样,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就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参与,才使其更为丰富也更接近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区别的个性所在,只有强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业教育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结合,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要求。当然,将就业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还必须解决两者在学校工作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在积极倡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改变在就业教育中急功近利的观念,真正地从培养和塑造就业观入手,改变单一的对工作岗位的推荐,从而使就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同步发展中获得融合和统一,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业状况是衡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就业教育是一项内容非常广泛的事业,它既包含对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强调,也包含着对于专业对应岗位的认识和熟悉的引导;既包含着对择业技巧的把握,也包含着对于岗位适应性的灌输;既包含对具体岗位的选择,也包含择业观念的确立……因此,它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工作。它的最终结果直接表现为就业状况。分析学生的就业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率,这是最为显著、最为明了的标准,也是学校办学状况、教学业绩的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受到职业院校普遍高度的重视,总是将其作为第一指标。二是工作状况,学生就业情况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就业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在工作状况中,有的得心应手,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而且在其他方面都能很快进入状态;有的则捉襟见肘忙于应付;有的则完全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这三种状况的比例,体现着学校的具体办学状况。三是下岗情况,在就业的企业中,学生都要与具体单位签订合同,少则一年多则五年,在签合同之前,一般都有三至六个月的试用期。在考察学生就业状况时,试用期间的下岗人数的比例也是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它更直接、更具体地表现了学校办学情况和学生适应岗位的情况。在这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学生的文化修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学校最为重要的就业率,因为对应聘学生一般并不参加具体实际的操作,而往往以观察、谈话或考试为手段的面试,主要集中于学生的文化修养方面,在这里,文化修养甚至成为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因素;其次,在工作状态中,决定性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强,适应性强,工作状态好,反之,职业技能差,适应性差,工作状态就不好。二是与文化修养密切相关的人文内涵。这是在具体工作中,有时比操作能力更关涉对人的评价的因素,其中诸如人的涵养、协调能力、责任心等等,因此,人的文化修养在工作状态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后,试用期的下岗比例主要决定了工作能力,虽然工作能力中技术的操作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文化修养中的责任心、交际能力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因素,许多人是因这方面的欠缺而被炒。综上所述,学生能否就业,决定于他们的专业对应岗位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的文化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是检验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准和尺度。文化的丰富性为学生择业提供了灵活的思路校园文化相对于大的文化概念毕竟是一个具体的文化,但作为文化的自身的丰富性特质,校园文化同其他文化是共同的,文化活动的形式拒绝单调,文化的内容也拒绝单调,单调是与文化的方式及内涵格格不入的。而只有适合于文化自己的方式和内涵的作法,才能使文化建设、文化传播落到实处。从内在的校园文化功能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绝不只是背诵一些文化术语,掌握一些文化形式,阅读一些文化作品,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的文化精神。

什么是文化精神呢?文化精神就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意识。塑造学生的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也是对于学生就业选择最有意义的文化内容。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学生就业大战中,学生的就业情况有两种情形:没有选择的就业和没有就业的选择。没有选择的就业是学生只安于某一种工作,一方面特别保守于专业的局限,没有开拓与专业相关岗位的想法;另一方面,没有或缺乏岗位选择的自主性,只要有了一个岗位就心安理得。这两方面除了大的就业背景的原因,即竞岗的人员太多而岗位又太少,使所谓的双向选择被事实中的单项选择所替代的状况之外,有些有选择机遇和可能的也往往被放弃了,这就不能不说文化精神方面的缺失了,正是因为文化精神的缺失,才使从业者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调换方式和视角去看待问题,而总是拘泥于传统的专业禁锢之中。这使专业不但不能成为岗位选择多视角、边缘化的基础,反而成为消解这些选择的因素。没有就业的选择,就是干脆找不到工作,在这部分人中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业能力不过关。这类学生中有些甚至有很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由于没有吸收或有效地把专业理论转化为能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无法适应具体操作。一种是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从工作的角度讲,完全符合于高职院校培养人的要求,但由于在其他的与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责任心等的欠缺,以及灵活性的不足使其走不出专业的禁锢,不能容于单位的人群而失去机会,所以始终无法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修养对于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学校期间丰富的文化生活培养出的人文精神,才能在职业选择中立足专业基础,统筹相关岗位,选择恰当的工作,这是文化式的职业选择,只有这种选择对于选择者才是最为“人化”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提供了学生工作的所必要的文化修养,而且文化的丰富性也为学生择业提供了灵活的思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结合、统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结合,不仅扩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就业目标,同时也使就业指导提升为一种文化,使其内涵更具有渗透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有效结合,不仅需要具体操作部门的通力合作,而且要求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统畴和规划。只有在学校统畴之下,各部门各司其职,才能有效地达成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目标。

作者:杨泉良 单位: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涵义;功能;实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97-02

1 校园文化的结构

1.1 精神层(精神文化)

精神层或精神文化是指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的源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学校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学校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学校精神。

(2)学校最高目标。

(3)学校办学理念。

(4)学校风气。

(5)学校道德。

(6)学校宗旨。

上述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各方面都有所侧重,角度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它们又是统一的、协调的。在内容上六个方面互有交叉,具有认知、情感、价值、理想四种成分,对校园文化进行设计时,不一定对六个方面作严格的区分,只在内容上涵盖了全部六个方面,这一大学文化的精神层就是完整的。

1.2 制度层(制度文化)

这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学校教职工生和学校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是规定了学校成员在共同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制度层包括3个方面:

(1)一般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成文的带有普遍性的制度,大家要遵守的,如岗位责任制、教代会制度等;一种是不成文的,但大家也会自觉遵守的,如教师和学生见面要互相问好;同学或同事遇到困难大家都肯于帮助;同学取得优秀成绩别人都为之高兴等。这种精神理念也会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来体现。

(2)特殊制度。这主要是指学校独有的非一般性的制度。如学生评教制度等。与管理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管理特色,文化特色。有良好校园文化的高校也必须有多种多样的特殊制度,校园文化贫乏的学校则往往忽视特殊制度的建设。

(3)学校风俗。这是指学校长期的,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书画展、集体婚礼、校庆等。学校风俗与管理制度、特殊制度不同,它不表现为确定的文字条目,也不需要强制执行,它完全靠习惯仁义君子势力维持。它由精神层所主导,又反作用于精神层。学校风俗可自然形成,也可人为开发,一种活动、习俗,一旦为全体教职工生所接受并沿袭下来,就成为学校风俗的一种。

1.3 物质层(物质文化)

这是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学校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它往往能折射出高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物质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学校容貌。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教室、办公室的设计和布置方式,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等。

(2)学校设施。主要指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装备、器具配备、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学生活动中心等。

(3)学校方式。主要指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如,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和名言、名画,中外教育家科学家的画像;有纪念意义的碑铭、人物雕塑,与本校发展有关的校园文化,校史陈列室;校服、校徽、校歌、校刊、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栏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不可分割的、深然一体的。精神层是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物质层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

2 校园文化的功能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态,其意义和作用的展现至少有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2.1 教育功能

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文化不是靠遗传留给后代,而是通过教育传给后人。校园文化具有仁慈、保存人类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这一教育功能是富有个性的功能。因为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区,也是培养人才的特殊的小社会。校园既是集中知识技能、培养塑造思想品德的阵地,又是发展时代文化的前沿,它不仅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文化的传承中去扬弃,借鉴中去选择,而且用科学的眼光去创造新的文化财富。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亚文化系统来说,教育功能有着明显的特点:即明确的目的性;影响的一致性;严密的计划性;方式的陶冶性。

2.2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能把师生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导到学校文化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各种活动。经验证明,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和制约校内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起着定向作用。比如,在“读书热”中,学生会形成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并由此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种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四化建设而刻苦学习。相反,在“厌学热”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无用”的价值观,出现涣散、消极状态。

2.3 约束功能

学校文化的力量对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力量的约束功能与传统的管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然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作为一个组织,规章制度对学校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个师生员工的每个行为。学校文化功能使信念在职工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发信号发出,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种约束机制可以减弱硬约束对教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此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约束力。

2.4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的力量能使学校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倡导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帮助师生员工寻求工作、学习意义、建立行为的社会动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在师生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学校内形成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就足以胜过任何行政命令。人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体。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力量、有基本的思维能力;作为社会人,每个人又都有精神需要,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人在没有获得激励后所发挥出来的才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每个成员做出了贡献都会及时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赏与鼓励,获得极大的心理和精神满足,并因而自觉树立对学校的强

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职工就会为学校发展而勇于奉献,勇于拼搏;有了这种责任感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不断创新。

3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3.1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建设的客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发挥人的中心功能。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依靠学校领导,更要依靠广大教职工生。学校领导应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不仅身体力行,认真贯彻,而且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这样就能够集中学校全体员工的能量和智慧,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为了人,塑造人。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从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对内为职工、为学生,对外为家长、为人民群众。第二,要着眼于塑造人,培养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的精神层和物质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引导着教职工生;学校要通过充实的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学校的责任感,引导师生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共同创造学校的良好形象。创造学校形象实际上就是创造学校的品牌。

3.2 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个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之一,校园文化有没有特色,反映了这个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真下功夫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唯有形成特色,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如对学校精神的表述,经常是团结、进取、拼搏、求实、开拓、创新、严谨、勤奋、奋进几个记中的排列组合,这种没有个性的学校精神,对职工学生也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给职工学生以亲切感和认同感。因为这些话放在哪里都是适用的。这不是具体的办学理念,不是从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学校是个文化的场所,它不是生产一个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零件。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对学校特点不理解,没有自己的追求,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在学校精神层的表述上,一定要突出重点是、突出个性、简洁明了,切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其实是对重点的埋没和面面难到。突出重点不等于只顾重点。因为学校各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的,抓住重点就可以带动全面,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个学校一且形成自己的特点,家长就会努力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

3.3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任务,是系统工程,它包括文化思想的导向。文化观念的更新。文化环境的构造,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制度的建立等等。要完成这项任务既要有理念指导,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既要有深刻的认识,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既要有积极的态度,也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在起步过程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措施,并逐步实施。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

3.4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长的表率作用和先进人物的楷模作用

因为学校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应由校长首先提出和倡导的。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工作中,校长能否率先实践,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出榜样,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极大。作为校园精神代表的校长,是能否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学校之魂的关键。

第12篇

一、以人才培养为本,发展先进文化为首,提高学生参与度

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本,发展先进文化为首,加强学生参与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发挥导向作用。

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把发展先进文化放在首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统帅的层面,引领学校思潮,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是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在和谐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主体,而且首先需要吸引全体学生关注和参与,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高校在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的同时,也应着力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并使他们逐步融入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之中,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充实其自身。

二、注重和谐学校文化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的学校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和途径。

建设和谐学校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良好的学术环境建设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氛围、尊师重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诚实守信、团结向上的校园风气,激发师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思想,提升素质。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判断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大学理念的展示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和凝聚功能。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就要营造创新、求知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规范师生学术道德,大力提倡扎扎实实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风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此外,要开展广泛多样的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文化素质和身体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

三、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推动和谐学校文化发展

每个大学都将自身的特色文化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有特色,树品牌,才能有力推动和谐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有特色,才能体现办学优势。特色不在于各方面皆能,而在于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无论是办学理念、教育方针、发展思路、教学安排或是学生活动上,只要某一方面有特色、有优势,就可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推动和谐学校文化发展,就要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在全校师生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校内建筑以及主要宣传阵地、重要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办学理念的具体内容,使之深入人心,让师生在日常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师生铭记校风、校训、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由此,学校才能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才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保持不竭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发挥学校陶冶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各院系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各自的院系文化,并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让本校学生带着学校特色走出校园,在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我、发掘自我潜力。

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维护校园和谐

部分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等,尤其是新生、女生、特困生、违纪学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这就需要在建设和谐学校文化时,多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校园安定和谐。学校要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培养人才,切实关心学生发展,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以学生成长成才来促进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五、以制度建设作为坚强后盾,加快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