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11:3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科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抓好师资培训
以“主动?合作?探究”的培训方式,继续做好新课程备课培训工作。研讨优秀课堂教学案例,探索优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重点研究和指导农村初中科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总结优秀个案加以推广。做好新课程骨干教师研究班的培养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通过省、市学科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三项评比锻炼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加强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
调查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总结新课程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及时推广,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撰写2009年度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总结报告。召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研究探究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与途径。重点深入乡镇教学第一线,加强农村新课改的指导工作,研究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召开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做好校本教研联系校工作,规范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实施策略,推进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设。推广优秀个案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3.推进新课程评价研究
认真研究新课程学业评价,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评价宗旨,深入教学评价改革。加强日常教学评价研究,尤其要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方法。精心编制学业评价试卷,为教学提供优质学业评价材料。做好中考评价分析,召开中考质量分析会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召开教师座谈会、与部分教师个别访谈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重点了解农村新课程实施现状,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
三、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科学学科目标分类教学研究
科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表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地点参加对象
18.28~9.3预备周
29.4~9.10**市各县(市、区)教研员工作会议暨培训会教研员
市直属中学初中教研组长会议市教研院教研组长
39.11~9.17完成科学学业考试分析报告
49.18~9.24**市初中科学优质课评比待定部分教师
参加省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评比
59.25~10.1初中科集体调研(市直)**二十三中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初中科学教研组长培训班报名、录取
810.16~10.22市直九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实验中学市直九年级教师
910.23~10.29初中科集体调研、送教下乡永嘉
1010.30~11.5市直八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外国语市直八年级教师
1111.6~11.12初中科集体调研苍南
1211.13~11.19期中检测
1311.20~11.26初中科学教学调研(市直)待定
1411.27~12.3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待定九年级教师
1512.4~12.10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学员总结会议待定研究班学员
1612.11~12.17市直七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十四中市直七年级教师
1712.18~12.24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导引编写待定部分教师
1812.25~12.31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期末试卷审卷会议市教研院
191.1~1.7元旦
201.8~1.14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部分学员外出学习
211.15~1.21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结业
暨教研组长培训班开班典礼**八中研究班
培训班学员
221.22~1.28初中科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研讨会待定市直部分骨干教师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案
一、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教学地位
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对于一些重要性科目,诸如物理、化学甚至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实验,这几门实验性教学的科目就无法进行。这充分显现了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的教学地位。
2.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展开了说,科学实验的成功融入可以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可以成功提高几门实验性科目的学习成绩,保证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
要想抓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就要遵循实验的规律,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质效,要坚持遵守“科学第一、学以致用、巩固教学、培养人才”等重要性原则。
1.科学第一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实验都从“科学”抓起,以“科学”为依据,所有的实验都不能脱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违背科学的规律,而是尊重科学、推行科学,让“科学原则”引领初中科学实验。
2.学以致用的原则
就是要把所做的实验与相关的知识点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折不扣、不偏不离,最后达到知识高度吸收、实验高度成功的双重目的,让初中生通过学习实验,能够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
3.巩固教学的原则
再推陈出新的教学手段,再花样翻新的教学实验,再生动有趣的亲历操作,也都是服务于教学的,也都是以教学为引领。操作实验教学课程也不例外,要在实验教学中把应该学习的知识巩固好、吸收好、学习好,并考出好成绩。
4.培养人才的原则
不能不承认,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学、初中阶段对相关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后得以在大学时代“化茧成蝶”。所以,实施初中实验教学,也是国家培养科技科学人才、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
三、初中科学实验实现高效教学的方法
要想实现初中科学实验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推行相关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互动参与、启发操作、实验引领、小组科研和竞赛激发等五种方式。
1.互动参与
在初中实验教学进程中,一定要采取互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方法。互动参与主要就是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或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实验中动手而且亲自操作,教师则在实验的进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从而取得应有的实验效果。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科学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简单地点燃一支蜡烛,实验内容看似是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而教学的目的是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蜡烛燃烧及其燃烧的变化,让学生亲自操作,然后参与观察并做出详细的记录,教师在实验进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和燃烧过程中石蜡的状态变化,因为实验材料的廉价性,可以让每3名或者5名学生一根蜡烛,在互动参与中完成科学实验,也是要通过互动来完成。
2.启发操作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采取教师启发学生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有时教师要不动手或者少动手,尽可能用语言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时,除了由教师准备弹簧测力器、铁块、细线、水桶、水等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以外,剩余的实验步骤需要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启发下完成。如系铁块、“浸没”铁块、数据记录等实验动作,还有F浮等数据的推导和计算等,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最后推导出“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才算成功地完成启发操作教学。
3.实验引领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实验引领教学的方法。归根结底,所有的实验都是服务于整体教学的,物理实验是服务于物理整体教学的,化学实验则是服务于整个化学教学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是必须摆正的观点。
例如:在初中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实验引领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关于大气压强的趣味小实验,比如“自动喝水的杯子”“水在倒置烧杯里上升”“利用自行车气筒测量大气压强”“空气压扁罐头盒”“将吸管穿过马铃薯”“沉重的报纸”等实验,这些都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而一系列实验的推出,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高效接受。
4.小组科研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小组科研、分组实验、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小组科研、分组实验等实验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其他实验教学学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4~6人为宜,每一组带一枚指南针,然后按照教师留给的课题和学习任务展开,最后统一递交学习实验成果。
再如:在进行“寻找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中,也可以实施小组科学研究的模式。教师要组织若干个4人小组,用器皿或者玻璃容器盛装各种化学制剂。各种容器盛装相关的化学制剂完备后,这时可以布置相关实验作业,要求学生依据各类化学制剂的形态,一一分辨,看看均属于什么门类的化学制剂。每一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了自己的初步辨认后,用纸签在容器上予以一一标识,教师会对每一个小组确定的结果进行评判,指导学生正确区分出氧化铜、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最后则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谈论,并派代表谈感受。最后,每一个小组还要填写实验活动的探究报告,这就取得了小组调研的初步成果。
5.竞赛激发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也可以采取竞赛激发兴趣的方式推进实验教学。竞赛是要有规则的,需要各班级、各小组选择出优秀的代表。之所以要这样,就是要让学感觉到选择出的优秀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自己,从而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赛劲头。
例如:采取竞赛的方式实施“制取氧气”的实验,要为每一名参赛学生准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实验用化学用品,并检验操作过程,看每一名参加竞赛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是否检查装置的严密性,试管装入药品后是否塞紧试管,试管在铁台架上的固定程度,氧气收集完毕后是否及时将导管撤离水槽,并马上熄灭酒精灯等实验程序和环节。最后检验的是集气瓶内是否有氧气,集瓶内氧气的多少,如果是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氧气是满的。总之,就是要通过实验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实验学习的。
四、总结
在初中实验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存在着更多的探寻和探析之路,有更多的教学瓶颈和难题需要一一破解,而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总结,不断前进,全面提升实验教学的总体地位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情境创设 初中科学 功能及应用
0引言
科学教育是初中课程教育的一个特殊方面,在最新的初中课程中,已经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并将其纳入到7-9年级学生课程体系中,提升了科学教育的地位。强化科学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建立科学思维意识,改善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初中科学教育中情境创设的作用
初中教学中,无论是科学或者其他内容,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情境创设可以构建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提升课堂内容的立体化,强化学生参与;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是强调在学生认知这个中心基础上,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情境创设中,学生会更多地参与到情景之中,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等,来逐步了解科学现象和分析科学问题。
2初中科学教育中情境创设的运用分析
2.1观察对象介绍
本文研究以浙江A中学为例,观察在该中学7-9年级,自然科学教育活动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情况。
2.2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看法
结合访谈:
(1)您认为初中自然科学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您认为初中自然科学教育中运用情境创设是否比较恰当?
结合对A初中7-9年级6位自然科学教师的访谈,这些教师观点可以整理为:
(1)自然科学教学比较大的困难在于:7年级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自然科学知识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学科。8-9年级,学生们开始积累了一定自然科学知识,但是大多数的女同学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学生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个差异更多地在考试中发现,却很难在课堂上真正解决,导致学生畏惧甚至有厌学情绪。
(2)6位教师普遍认为,情境创设是可以运用到初中自然教学中的。一方面,目前学校已经有了多媒体教师、实验室以及其他可供教运用进行情境创设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情境创设可以明显地打造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融入的立体场景,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接触和理解知识,也更容易提升学生自然科学的学习效果。
2.3初中科学教育中情境创设的运用
关于访谈问题:
您目前在教学活动中都运用了哪些情境创设方法?
六位教师的回答可以整理为如下内容:
(1)创设生活场景:确定知识重点――采取必要的故事或其他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发散联想,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演示或者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2)创设纠错情境:总结学生容易忘记或者混淆的知识――将这类知识或问题整理起来,并且让学生在实验中对比、观察和思考――最终掌握正确知识,加深印象;(3)创设问题情境:确定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紧要知识讲解让学生初步对问题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必要工具,在试验中观察和分析问题,最终掌握知识。
以上三种是目前A初中自然科学教育中,教师比较多采取的情境创设方法。
3初中科学教育中情境创设运用存在的障碍及分析
3.1教师情境创设方案不恰当
科学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
究学习,在教学中往往在形式上追求花哨,教学手段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
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有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根本不相配套,完全是为了形式而形
式。确实情境教学对时间的要求比较高,教学课时是非常紧张的,所以在创设情境前就应该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有效的情境,且不可流于形式。
3.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法运用案例中,普遍存在:创设与营造的主体都是教师,而学生是知识情境的参与者和被动实施者的现象。往往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质疑,有时学生质疑的问题确实很到位,很有代表性,可是老师往往不在意学生的思维,总是按部就班的把学生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上来,而忽略了很多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机会。
4改善初中科学教育中情境创设运用的建议
4.1合理选择和创设情境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优秀的教辅资料包括各种网络资源、媒体资源、教辅用书资料等。科学有一些问题不是生活经验、生产实际、实验等所能解决的,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演示这时可借助于现代媒体模拟创设教学情景。如一些危险的化学场景,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错误操作出现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小。在情境创设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反思:教学前的反思。
4.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激发其主动性
在初中科学教育中,情境创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合理地创设情境后,还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明确学生主体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情境创设法运用下,还需要考虑学生差异,尽可能构建脉络清晰、完整的方案,来逐步引导学生们融入情境和理解自然科学现象等。
5结论
综合全文分析,情境创设对于创造一个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观察的立体场景,进而提升科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与能动性等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们对于情境创设的运用也非常丰富,也取得了很好成效。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教学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初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模式,一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解决问题;二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检验假设。本文论述初中初中科学课堂怎样落实科学探究教学,供同行在教学时参考。
一、初中科学探究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探索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制订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应该发生根本的转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只能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感知,并进行知识结构反复的重组、整合、加工、建构、提高、运用,方能学会。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由初中科学实验走向初中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特征标志。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三维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与传统的教学大纲要求突出的双基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初中科学探究在突出初中科学实验技能性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对探过程积极投入和情感体验,强调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更加突出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因此,科学探究教学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落实科学探究教学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但是实验活动本身不能等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包括实验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探索发现过程,对科学探索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很多是实验本身所不能做到的。实验只是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至于“想什么,怎么想”这一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决定着实验方向和实验结果的核心环节,以及体现初中科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问题,其本身就是探究活动重点所在。它既游离于实验之外,也体现在探究过程中。按照初中科学规律隐藏在初中科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我们可以将初中科学探究活动归纳为两种主要模式。
1、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探究活动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侧重从初中科学现象与实验数据分析中归纳初中科学结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略去实验的细节部分,并有意对实验的观察做必要的引导。如学习声现象,在探究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其探究的重点环节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而在探究噪声的污染及防治的途径时,其探究重点是通过调查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类型的实验也有侧重于实验技能训练的,它是科学探究必要的基础,实验中教师要做好规范的示例引导,如“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就是如此。
2、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检验假设。
这种模式探究活动的过程,侧重点在建立猜想与假设或设计实验方案上。提出猜想与假设,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协作性小组形式来进行讨论,以抢答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动中,我们应对学生表达形式不同的猜想作简单的分析归类和排除,并写于黑板上,以确定课堂验证的重点,避免离了主题。对学生提出的猜想,即使有错,教师也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不能指责和简单地否定,当然,我们应提倡有生活依据的猜想。当学生不知如何猜想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科学探索探究中,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初中科学中的研究对象通常是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控制的,学习中要有从易到难的渐进训练过程。如人教版《探索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中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做各种操作,使物体发声,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的共同特征。在随后一些章节探究设计中要求逐步提高,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活动中,较为完整地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前五项要求。同时,变量控制本身时也不是很容易控制的,如探究“探究初中科学的比热”时,对两物体吸收相等热量的控制皆属此类。让学生经过充分讨论、交流,确定了实验方案后,教师可示范其一,学生自选器材同步分组实验,实验完毕后,由组内学生代表分别记报实验结果。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也容易及时暴露学生思维的一些缺陷。如果我们平铺直述,在学生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直接演示实验的操作,再由教师采用问答式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就会游离在探索之外,探究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从以上两种模式来看,科学探究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动脑,这容易使我们形成探究就是动手的误解。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教师们常感叹探究活动无法展开。实际上有效地组织探究活动,将演示实验置于科学探究的大背景之下,也不失为一种积极可取的方法。如果我们将演示实验设计成一些学生易于取材的替代性学生实验,探究过程将更加完美。
关键词:移动学习;初中;科学课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G434
引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新媒体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全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前,很多学校也将这种移动设备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并建立移动应用的学习平台,让初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互式学习,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必要性
移动学习模式就是利用全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辅助工具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具有移动性、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以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弥补了初中科学课堂上的不足,使初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听课学习、写作业、与老师互动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1]。当前,各种移动设备深受广大初中学生的喜爱,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移动设备。学校和老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机会将移动设备应用到教学中去,构建移动学习模式,丰富初中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S多知识也比较抽象难学,再加上练习与考试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往的许多学生在经历一次次考试失败后,对科学产生畏学情绪,进而丧失了学习科学这门课的兴趣。但是当前的移动设备可以帮助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移动设备顺应当前初中学生的的学习爱好和生活方式,教师可以选用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包括科学在内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与提高。
二、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意义
(一)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教授模式单一,只是老师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下面很被动地听,缺少互动,缺少思考的过程,从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枯燥平淡的科学知识很难提起初中学生的听课兴趣。而移动学习模式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全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带进科学课堂,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接触科学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进而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2]。
(二)提高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初中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老师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作为课堂科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将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制作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以简单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们,有利于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科学老师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移动性的特点,随时随地的向学生们传授科学知识,在线与学生们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进而有效的提高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应用的方法
(一)合理安排科学课堂时间,引导中学生的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使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初中科学老师要充分的了解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以及每节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合理的安排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的引导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移动学习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只是老师进行科学知识讲授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的辅助工具。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移动学习设备的方法和技术,充分的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适时、适量的运用移动学习设备,,让学生们积极自主的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与初中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课上课下的交互式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老师在利用移动学习设备进行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和科学课程教材进行情境创设,提升中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要合理的设置科学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充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例如,幽默的科学小视频,有趣的小动漫,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等等。利用这些活泼轻快的手法,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总而言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设备对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充分了解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合理的安排科学课程的课堂时间,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地移动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时随地的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文阳,胡卫平. 移动学习在中学科学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No.16004:57-63.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后作业;现状;对策
课后作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农村初中科学作业的布置情况令人担忧。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反思,我有了几点清晰的认识,总结出来,希望和广大初中科学教师共同进行探讨,真正做到“合理布置初中科学作业”,进而逐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效率。
一、农村初中科学作业布置的现状
农村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城市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也远远落后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等现代教育观念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播和推广。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后作业“一刀切”,整齐划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和个性
传统初中科学的课后作业往往偏重于巩固课堂教材知识点,因此很多教师经常只是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单元测试卷等同步练习,作业内容缺乏足够的创新和个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作业毫无新鲜感,更谈不上体验课后作业带来的趣味和享受了。此外,课后作业“一刀切”,整齐划一,缺少针对性,对于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作业可能根本就起不到发散思维、开阔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是一个沉重的作业负担,很多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经常照抄别人的作业,这就致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不良的作业和学习习惯。这些情况既起不到帮助学生巩固教材知识点的目的,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品质,实现布置课后作业的本质要求和目的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2.课后作业“量大”,学生负担沉重
在不少学生看来,课后作业基本上就是“负担”“包袱”的代名词。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教师布置了大量的课后习题,妄想通过“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实现巩固所学知识点的效果。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这点我们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往往会导致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后作业上面,学生疲于奔命、不堪重负,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初中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布置课后作业起到了相反的不利作用和影响。
二、根据存在的一些问题,制订相应的教学对策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观点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的良好效果。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是一门大学问,那么作为初中科学教育工作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又应当注意哪几点呢?
1.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布置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课后作业
人生来存在着差异,对于学生来讲,每个人身上也是有着不同的潜能和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课后作业习题。通过对班上学生科学学习成绩以及学习习惯的仔细分析,我将班上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科学成绩优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散思维,完成独立探索和思考,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会为他们特意设计一些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同时开放性又比较强的课后习题,旨在于不断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B、C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若是同样布置比较活跃的题目,学生可能会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我会为他们布置一些偏重教材基础的课后作业,帮助他们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他们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不断树立学好初中科学的信心和意念,为日后更好地进行初中科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后作业要切实做到“少而精”
课后作业的本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进而逐步提高学习水平和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来讲,我们应当彻底抛弃以往的“题海战术”,切忌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切实做到“少而精”,既能切中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发散思维,同时还能起到巩固当天学习知识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关于课后作业的要求。
总之,布置课后作业的原则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科学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手段和方法,以期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7-01.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初中科学;理解;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有了实质性的要求,不是口头上随便敷衍了事的改革,而是力求让教师完全理解“过程与方法”的本质,在落实这项要求时能有思想有步骤,能有条不紊地执行每一项科学的探究工作。若想让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它的理解,深度挖掘其内涵,最后不断摸索探究它的设计思维策略。
一、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
(一)“过程与方法”的详细含义
科学知识都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反复推敲印证得来的结果,说具体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和交流表达 ,这些总的来说就是科学学习实践当中需要经历的过程,也代表了学生获得知识、体验科学探究、摸索创新理论、人物情感交流的过程。“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运用的方法,还表现在科学研究、运用技能时体现的科学探索创新能力以及独有的思想方式,也是指在发掘问题、设计实验、观察分类、交流总结时的科学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身能力上得到全面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科学实验,体会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仔细观察、亲手操控、语言描述等,加深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理解,领悟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2)学生通过科学实践和自身思考,将脑海里的知识不断更新与积累,增进对科学实践的感悟,用心感受科学本质所散发的魅力,了解科学探究在学习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多样性,熟练地使用实验、观察、分析、收集等方法展开对科学的探究以及取证。
(3)有了对科学实验的亲身经历,对科学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所了解,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才能练就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自身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此期间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还能用手中的笔在一张张纸上绽放出科技的光彩。
“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的是三方面的呈现,即实现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标、体验过程吸收知识了解方法的目标、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正确崇高人生价值观的目标。
二、针对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
初中科学课堂的新课改进入课堂后,如何才能让教学质量和学生吸收知识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是此次课改的重中之重。本人认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建设是关键,下面就如何落实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提出一些观点。
(一)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具体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理解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什么意思,倘若老师在课堂上对它的意思进行详细的解答,可能导致教学时间的不充裕,学生还不一定听得明白,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具体化。就是将某个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直接明了地提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寻找答案。
(二)对教学内容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深度挖掘
教学是传统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承载了不可估量的教务价值,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技巧知识都是显性的,在这些知识技巧的背后,还隐藏着“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并且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核心中去,通过对内容过程与方法的科学研究,得出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最匹配的过程与方法。
(三)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潜能
不同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应该有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前进。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掌握等方面有所了解,看看什么教学方式最适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最后再定制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运用行为动词凸显“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可行性
学生是在科学实践或其它经历中一步步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经历就有过程,也就产生了一种学习行为,而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这种学习行为。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行为动词来凸显“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可预判性和可行性。明确并关注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学习行为,让他们明白这种学习行为的必要性和关键性,才可能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结束语
落实初中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才能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在一个更有水准的教学平台上不断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程瑶.初中生科学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2)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03)
关键词:初中科学 科学课堂 小组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从事多年初中科学教学经验研究分析,并通过对科学课堂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一些科学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在既定教育体制之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组织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个不会自主学习,不会主动审视自己在学习中的得失,从而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人是很难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的。而作为一名《科学》学科的青年教师,本人更关心的是找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学生更好的把握本学科课程的学习的实质。同时也为其他同行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在新课程改革中,针对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不少学校都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系统而全面的合作学习的实施复杂程度较高,且需要全校师生的合作与配合,因此很难大面积推开。而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的“课堂小组活动”则相对更容易被每一位教师所采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开始采用“课堂小组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然而,大多时候,这种尝试仅仅流于表面,许多公开课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的收效却是不高的。而且,不少青年教师仅仅将“课堂小组活动”作为公开课的一个“亮点”来展示,而不是运用“课堂小组活动”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课堂的实效。
因此,本人以为,有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课堂观察来把问题厘清,并梳理出一些更具可操作性的经验和策略来。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小组活动教学之策略
(一)精心设计的活动是课堂小组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
1.提供一个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
情境越真实,学生就越容易利用过去的生活经验作为类比推理的依据,来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学生也能够运用生活经验来检验其合理性。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太差。
一方面,这是由于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这也与我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过分归纳和抽象造成的去生活情境化所导致的。事实上,大部分的科学知识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将这些知识点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能动的学。情境的创设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
2.构建结构稳定的合作学习小组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临时划分小组,临时安排相应的角色,大部分学生会不适应,每次分组和角色的确定都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本人认为学习小组应当在课前构建好,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人员结构,这样才会有利于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
人员的组成上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理,考虑各组员间的组织能力、学习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差异,让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确保合作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和均衡。通常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也有利于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二)正视学生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所以教师要深入各组,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较好的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形成更好的“教学生态”,本人以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尽可能少一些硬性管理,多一些团体协商。使得学生的个性不被压抑。
(2)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发起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这样,教师才能发现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性优势,更好的组织自己的课堂。
(3)为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留下足够的时间。有时候我会发现,教师把一个问题讲的深入浅出,同学们大多听的津津有味。事后一检查,却发现真正听懂的不到一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三)加强教师组织管理能力
1.创造并善于利用一切条件实施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本人国,合作学习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教师实施合作学习的外部条件可能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学校在制度和观念上还不具备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条件,校舍、设施和班级建制也可能不适应合作学习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热情和才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或调动一切潜在的积极因素,为合作学习的实施创设条件,保障合作学习顺利实施。
2.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
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能力是教师组织管理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能力,学生不会自发地进行合作,也不会不学而会地进入合作状态,每个小组都是异质分组,全班有许多个合作小组,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活动都需要监督、指导。在学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后,教师要观察、提醒、指点、评价和反馈等。一是为了保证课堂有序,而是把监控管理与教育、指导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结论
总的来说,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向预期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开明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关注自己的足迹,分析自身的优劣,规划自己的人生。合作学习在科学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科学,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本文也是为了探索最优初中科学课堂小组活动的策略,希望能为优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初中科学学科 自主学习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初中基础教育站在学科的角度进行了改革,科学学科的整合与改革不仅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模式。他反对把现成结论教给学生,提倡经过发现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与教科书所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的广泛推行与倡导下,自主学习已经逐渐成为新课程推行的主要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课件,还能够根据课堂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在积极、开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初中科学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填鸭式”教学模式、实验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着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发展与探索。
一、农村初中办学的滞后性。
目前,农村初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将升学与人才的培养视为一体,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重视学生成绩、轻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分数、轻视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升学率、轻视实用性教学的局面。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考核办法的实施、管理方式的落实等都紧紧围绕升学考试,导致办学陷入了困境。如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看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个人特产与爱好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创造性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农村初中学生的结构主要有本地的农存学生、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构成,其中外地务工子女已在农村初中中占了较大的比例。面对逐渐转变的农村学生结构,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更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农村初中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得不到改善造成优秀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农村教师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一名城市教师,这就造成大量农村教师的流失,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新课改中科学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对初中科学课的教学目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社会要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等因素的存在,形成了一套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体系。
1.综合性。
科学课集中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它站在整个自然界的高度,教导学生如何来研究自然的整体变化规律和科学的本质。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科学对个人、社会的作用。科学课教材在体现出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的同时还展现出其对自然界理论知识的研究和具有同意向的变化规律,在方法研究上更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探究性。
科学课教材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与内容,更强调探究的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出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整套教材以探究贯彻整个教材系统中,教材中的很多规律都是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向学生展示的。
3.整合性。
科学课教材包括了整个自然界系统,如科学技术、人类社会与国家等内容。教材对这些丰富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的同时,还充分体现出该学科较强的系统性。初中科学课教材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空间科学、STS、科研探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教学内容。
三、农村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习兴趣的缺失。
科学学科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语文和数学能力更是提出特别的要求。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语文、数学基础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科学知识。科学学科中包含了物理和化学知识,如果学生的数学基本运算能力不合格,就不能正确进行物理化学公式的运算。如果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差,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这些基本技能的缺失使得学生失去了对科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使一些学生觉得学习科学学科无从下手。农村初中重视对主科的学习,很多学生出现了偏科的现象,主科成绩科科优秀,而其他科目的成绩平平,从而影响了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被“任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所影响,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师资力量的薄弱与教学观念的落后。
目前,初中科学学科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科学学科在中考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很多在农村学校十分优秀的科学教师走向城市初中,从而造成农村科学课教师的匮乏。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初中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不先进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手段的落后,使科学课中的实验不被重视,教师普遍认为实验教学不仅耗时、耗力,更耗费学校的经费,认为在黑板上讲实验、大量的实验练习题同样可以让学生参加中考。这也就导致很多农村初中科学课的实验课都是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中来完成的。科学课的实验课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科学课也失去了特自身特点。
3.教师对自主学习认识的不足与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
目前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村初中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大部分教师根本就不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说明很多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会为自己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科学学科。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在不同的学科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有效指导。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 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它不同于放任自流的自学,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有一定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
四、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树立农村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改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天各模块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素材、实例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实践新课标的要求。农村初中校可以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校自身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教学,同时也能创造性的开发一些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学生今后实践的实验内容。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农村初中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选取泡菜的制作、 食用菌的培养、果树的嫁接、蔬菜的腌制等等内容可以根据本地的生产特点来开发一些具有实验性的校本实验课程。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轻松的完成教学内容,更充分体现出“注重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的理念。这样的安排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初中科学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致力于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体现出农村科学课的教学特色。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化发展比较强烈的阶段,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利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深入思考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课的学习效率。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正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借鉴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强调对于所教的内容,学生要自己先去学习,找出疑难,到课堂上再进行讨论解决。教学程序可分为四步:课前预习提前下发课前导学案、课堂自学―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汇报成果,精讲点拨―总结收获、课堂练习。
3.全面构建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元认知学习方法的介绍与训练。重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自觉学习、善于自我反思,善于自我监控的观念与意识。通过讲座与讲解,有效地激发实验班学生对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兴趣,增强了自觉运用元认知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积极性与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意渗透元认知学习意识。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元认知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学习意识,强化元认知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自主监控活动过程,自主反思活动过程,自主总结活动的经验与不足等强化学生的元认知学习意识与能力。
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构建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就形式而言教师的工作减轻了,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认真专研教学大纲的同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课堂教学环境。如在科学学科中的“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超于大纲的要求,站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上来研究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也已成为教育界同仁进行教学改革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改革实践中,却遇到诸多困难困惑。难以依时完成当堂科学课教学任务,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独立探究过程中, 普遍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一个尽可能是自由而无压力的虚伪系环境中,开放性的、多维性的教育环境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论知识进行寻根问底、考究、批判接纳、验证自己想法等等的主动学习状态。因此,它需要比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在实际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引导学生领会掌握教材教学目标内容。于是便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引导学生自主探求某个问题时,便完成不了其他教学目标任务。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对新时期农村初中科学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巧东。让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
[2]张胜。机遇问题的初中科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03)。
[3]丁爱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1)。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问题
从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来看,当前不足表现如下:
一是对实验课探究热情不高,不良实验心理干扰严重。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而对于实验教学,有些教师缺乏重视,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对提高成绩作用不大;在学生看来,实验过程中因怕操作失误遭受教师批评,心理紧张而产生畏惧,特别是女生,自我保护意识太强,担心实验对自我带来伤害,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
二是实验组织缺乏实效性,实验过程是有目的的观察,并从实验现象中来提炼抽象理论的过程,由于实验环节衔接不科学,
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被分散;还有实验操作缺乏明确分工,导致简单操作多人做,实验缺乏独立性;要么实验节奏过快,学生还未理解或者因课时受限而无法深入探究;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实验指导,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缺乏交流和引导,学生完全成为实验室的看客。
三是实验资源开发不合理,缺乏应用的实验创新,对于初中科学实验,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缺乏质疑精神,在实验中仅仅围绕教材要求来开展,未能从学生视角来质疑,使得实验流于形式,学生实验好奇心受阻;多以课件来替换真实实验,对于电学上的实验,如电子的移动、导体的导电过程等,可以通过课件来进行动态展示,对于课件,因缺乏学生的真实体验,降低了学生的实验真实性;实验设备不全,对于部分实验缺乏保障,如在水的浮力实验中,需要用密度计来展示阿基米德原理,但对于密度计,仅凭教师的讲解缺乏真实性,使得实验过程单一,展示不足。
四是缺乏实验过程评价,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实验的有效保障,而对于评价的实施,很多教师仅仅关注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对学生动手操作、创新实验的鼓励,使得实验过程缺乏互动与合作,降低了实效性。
二、改进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获得,必然需要从常见问题的解决中来实现。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是强化实验心理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科学实验具有目的性,推进科学实验有效性,必然需要从实验过程的调控和实验活动的组织上来解决。针对学生的“实验无用论”思想,在优化策略上可以对生活中的实验进行挖掘,引导学生从周边生活来观察和分析科学现象,这样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实验兴趣激发上,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实验中体验,充分发掘学生的手和脑,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二是注重实验活动优化,增进实验真实体验。科学实验教学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转变,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1)在实验前要进行预习、纪律方面的说明,以及实验规范的遵守,并对实验中的问题、现象进行记录,从实验探讨交流中,教师要乐于倾听,积极引导学生推进实验过程,从试验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2)明确实验任务和目标,制订明确的实验目标导向,引导学生从具体实验环节来有序进行;强化实验过程体验,特别是根据实验内容,使实验抽象结论具体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使之全面参与到实验中;
(3)给学生预留实验时间,对于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要进行解答,特别是通过小组探讨和交流,从实验中归纳结论和思想,提升实验有效性。
(4)三是拓宽实验资源,营造实验条件。实验要注重对资源的整合,通过构建实验,让学生从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的建构和理解。如在探讨液体内部压强时,对于橡皮膜的控制,可以改进实验装置,便于学生从不用液面下来探讨压强的变化,总结规律。
【关键词】初中科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初中科学为了提高科学课的效率,可以发展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活动,让鲜活灵动的教学出现,让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教师必须加强组织、参与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推动科学探究性活动的进程,从而更好地驾驭科学课堂,让科学课堂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科学有效教学的目标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突出主体,预设目标。课堂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指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从学生的角度叙述学习的目标指向,让教学向学生本位转变。
2、细化要求,确立目标。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行为方式来制定,做到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可以理解,可以操作,可以把握的,并且具体到可以根据逐渐实施的一些过程来制定的。
3、层次分列,差异共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允许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历上的差异。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差别而设计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这些都是学生都能达到的,从低到高层次上逐渐实现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来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收获探究的乐趣。
4、重视学生,注重生成。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产生深刻的思考,留下弹性的空间,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动态生成,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提升学生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品质。
二、优化高效优秀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板块化。教师对科学教材的知识和外延进行充分理解和内化,在对学生思维预测的基础上,将很多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板块,并实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倾听去发现,并根据思维实际来调整教学,为产生生成服务。
2、教学结构板块化。教师要制定规范有序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思路要更清晰,趋向开放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比如,设计复习铺垫和课堂小结的环节,密切联系基础知识,取舍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在这个环节中,科学教师可以注重情景铺垫、自主探索、知识迁移等结构的优化,总结科学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解决问题,并让教学更加抽象和概括化,切近问题的本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宽视野,融进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择更好的内容进行加工,创设探究情景,设计出更多的研究切入口。
3、训练角度板块化。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求得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出“练习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竞赛题、拓展题等。这样学生可基本有发展,能力也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巩固,运用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科学弹性作业的设计和完成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把握学生心理的有效策略 教育是人与人在心灵上的微妙的接触,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要求超过了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往,让师生更加平等地沟通,让课堂更加轻松愉快。
1、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对话者,实践者。在科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抒发个性化的见解。
2、创造愉快的心理情境。学生的内心非常敏感和细腻,教师的言行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愉快的学习的环境,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情感感染学生,并给予学生信任、真诚、关心和尊重、鼓舞和信心,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地发挥,收获成长的喜悦。
例如科学教学中,探究水的沸腾的试验时,水的沸点是100度,但学生测出来是98度,学生立即对书上的结果进行质疑,并和教师一起科学的质疑,教师和学生的质疑,能够让师生一起分享知识,让学生收获帮助和启迪。
四、积极发挥教师评价的妙用
1、重视学生的感受,运用即时评价。教师要运用眼神、动作、肢体等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及时地进步。
2、体验学生的感受,运用差异评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尺子,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激励,产生成功的体验,增长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演示实验 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科学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了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了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演示实验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科学概念、科学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实验对建立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科学知识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初中科学教师,我一直对演示实验进行着改革与完善,以期提高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我在多年的科学教学中经历了大量实验教学实践,现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师生沟通,注意实验注解
一些初中学校的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在很多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改进。演示实验实效性不强,部分教师只在公开课上做做,平时上课能不做就不做。甚至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沉默式的演示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讲台下观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演示者,而学生只是合格的旁观者。双方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交流,导致整个科学演示实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只是为做实验而实验,走走过场,难以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长此以往,又将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老路,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付之东流,一套套昂贵的、齐备的设备将尘封于实验室,后果不堪设想。鉴于此,在今后的科学演示实验过程中,科学教师应积极地改变传统演示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革新,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1.加强师生沟通。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科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科学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做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2.注意实验的注解。初中生对很多科学中的知识还很难进行有效掌握,对科学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步骤与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生疏感。因此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演示实验时应注重演示实验的注解工作,针对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实验药品选取、实验流程等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充分地对科学实验产生认识,提高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充分利用反面教材,加深学生知识认知
在进行科学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进行正确的科学演示实验,以引导学生对实验产生正确的认识。但是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不少教育学家认为多角度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反面教材的运用。就初中科学的科学演示实验而言,科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适当进行错误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验结果、实验流程提前告诉学生,并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有意进行错误的实验,造成实验的失败。针对实验的失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找出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熔化和凝固”课中海波的熔化实验时,请了几名同学上讲台分别计时与读数,以及观察海波的状态,每过1分钟读一次,从40℃开始读数,另一位同学做好记录,如下表1所示,在实验第2分钟时,海波就开始熔化,而这些温度计的示数一直在升高,这个实验应该是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宣布实验失败,而是在实验结束后,播放了一个成功的海波熔化实验的视频,要求学生把自己获得的实验数据与视频中的数据(表2)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表1
表2
在视频的解说中,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教师提问: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海波熔化时温度一直在升高呢?要求学生寻找原因。学生积极回答,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没有搅拌,海波受热不均匀,有的学生说可能是海波吸热太快,有的说是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试管壁接触了,温度计测得的不是海波的温度;而是试管壁的温度。有的同学说是在装入海波前,试管内有残留的海波,等等,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按照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重新进行了实验,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该节课实验虽然失败了,但失败的实验也有它的教育教学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挖掘。2.重视错误实践经验的总结,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教师不仅要通过错误实验让学生对实验本身产生认识,同时通过错误的实验,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错误实践经验的总结,让学生从中体会科学实验严谨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三、改变传统实验方式,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现在我国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其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因此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初中科学教师应提高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视,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1.进行提问式教学,引发学生探究性思考。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可以预先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结果、原理等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想上的探究,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好准备。2.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应避免直接向学生介绍科学实验的结果,而应积极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对实验过程中的一切进行观察与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寻实验的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满足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可以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减负增效已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减负增效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学生会不会观察——看实验的效率,学生会不会实验——看科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效率。教师在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真正遵循“学生力所能及,教师让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规律。因此,科学教师应积极地对科学演示实验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科学演示实验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柯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11(30):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