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动化导论论文

自动化导论论文

时间:2022-02-06 12:41:07

自动化导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写作教学;角色转变

引言

社会文化理论促使人们站在更具创新理念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语言的习得。在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加充满了现代化与人性化的教学色彩,其推崇的多角色转变理念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逐渐推广开来。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该理念也逐渐应用到教育事业中。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的方面,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下面笔者站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围绕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多角色转变进行展开讨论,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出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的效用和发生的角色转变。

一、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理论最初是由苏联心理学者维果茨基提出的,其认为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会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二语习得行为的创新化发展。应用在语言学习领域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其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在更为多元化的角色角度上完成全方位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社会文化理论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可以被看作为在多元化语言环境下完成教学行为,同时在文化理念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互换,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语言的学习效率[1]。在社会文化理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分支组成:第一,教学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二,教学内容。围绕英语知识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展开教育,立足于全面化和综合化的写作视角进行高效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第三,教学环境。社会文化理论构建出来的整体环境极具开放性、平等性与和谐性的氛围,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极大地体现了该种教学模式的真实概念,正是由于极具开放化与自由化概念的整体教学环境,使得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展现出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实践性。

二、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特点

第一,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而教学内容也是由教学者层层“下发”给学生。从教学的互动性来看,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单方向的互动。然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其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与教师的互动性和沟通程度。而教师被定位为写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教学活动的纪律、节奏、覆盖面积等,更多的是教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氛围。第二,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更具个性化特点。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主要展现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学生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学习理念,并以该理论下营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为基础,在信息量更大、与外界接触更多并且与教师、与同学互动程度更高的前提下,完成对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的学习。因此,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非常丰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倾向、学习特点来选择极为个性化的英语写作学习内容,使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更加充满了主动性意味。所以说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具备了个性化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化英语写作教学理念的个性化需求[2]。第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利用文化交流理念和开放性学习平台理念为基础,而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行为。在语言、文化交流形式为基础的开放性平台的背景下,其提供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多种类型的英语课后辅导活动以及课余时间的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随时随地的状态下完成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多角度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也更是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第四,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突出了听、说环节。在社会文化理念的带动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多方面培养。其立足于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功能,并更加突出了英语听、说环节,以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哑巴”英语教学,利用更为先进和即时性的文化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表达水平。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环节和“英语角”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英语环境中,以此来利用开放性的心理沟通与互动平台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和英语写作学习心得的交流。第五,教学管理被收集到更具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中。所谓教学管理,是针对教学活动的一项全面管理活动,其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集合了教务部门、教师和在线管理系统等环节而组成的。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教学管理纳入其中,并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效融合了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使整体教学工作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英语写作教学平台,为良好的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管理。

三、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英语写作教学教师多角色分析

1.信息收集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尽管建立在开放性极强的社会交流平台基础上,也需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信息。所以说,教师在该理念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工作中扮演了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在教师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信息过于繁杂,信息良莠不齐,那么针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抉择便非常重要。教师便发挥了对信息的有效筛选的角色职能,挑选出对学生有益、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相关学习信息,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信息分配与信息整合,形成更加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信息资料,以此来为后续的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安排者

课堂教学内容是既定的,要想充分展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与规划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提前制定和安排,形成非常具体和极具层次感的教学计划。这样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节奏,与开放性环境实现科学融合,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有步骤、有规划地完成系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立足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明确教学行为的直接目标,以此在更具条理性、导向性的环境中完成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信息输出和教学工作[3]。

3.课堂引导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集合了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二者的优秀之处,并加以高效融合,形成了极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系统。那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的创新教学氛围中,会由于信息过于繁多,不仅具备积极的、有益的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料,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的相关信息。然而学生无法在自主抉择的状态下完成独立的英语写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便需要发挥写作课堂的引导性作用,作为英语写作课堂的引导者带领学生实施有效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本身作为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性职能,立足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推动学生更为准确和科学地学习英语写作并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4.教学管理者

建立在开放性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理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其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头脑空间”自由和学习自主选择性。教师作为更加直观的教学行为管理者,学生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喜好和英语兴趣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英语写作材料。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过于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良好把握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思想,正确发挥对英语习作课堂的管理职能,作为课堂的教学管理者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并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课堂模式和学习习惯,以此来带动学生在自律的前提下完成学习行为,同时也带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

5.学生培育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为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程度,主张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完成正面的信息获取,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行为。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培育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应该发挥学习培育者的效用,实现自身教学角色的完整发挥,作为培养和教育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和学习理念的培育者,提高英语写作课堂知识输出与输入的效率。

四、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多角色转变

1.由知识灌输者转换为学习引导者

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定位与扮演的角色同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区别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定位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和开发学生,并积极实现多角色的转变。针对教师角色在传授英语知识的目的来说,教师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定位更为倾向于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行为中的英语知识灌输者。为了充分实现我国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的高效性和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重要“领路人”,需要积极锻炼学生独立选择英语写作学习导航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板块[5]。2.由教材执行者转换为教育研究者在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具备更为高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研究能力,从而由英语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英语教育的研究者,发挥教师的真正存在价值。立足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学生在积极丰富自身学习行为的同时,教师更要实现自我角色和定位的转变。社会文化理念构建出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其赋予了教师更加广阔的教学心得交流窗口,教师可以把握英语写作教学信息的多样性,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积极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对英语写作学习方式的见解互动。以此来成为真正的教育研究者,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材硬性执行者。

3.由教学管理者转换为学习促进者

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管理环节的积极效用,然而很多情况下会过于重视教学管理的死板规定和强制性。这样就会导致英语写作的教学课堂失去了本真的乐趣和轻松,不利于营造更为欢快和自由的英语写作教学氛围。因此,当下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管理者角色,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前进性”原则,向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角色发展。所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要求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行为中利用高效和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交流与互动的教学行为,将各个学习目标制定得更加人性化和轻松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写作的乐趣,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体现对学生学习英语写作行为的促进职能[6]。

4.由品德培育者转换为情感支持者

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播英语知识的教学者,也承担了学生思想品德、个人行为的管理者。为了使教师角色的定位与社会文化理论引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现高度融合,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即由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德培育者向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实现心灵沟通的情感支持者角色转变。以此来更好地保持师生关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师生相处氛围,为构建科学的英语写作教学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都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处于分别对待和开展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一)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三)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两者的目的一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组织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思想实际,引导、组织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如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时事政治研讨社等,把理论学习社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应该亲临指导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社团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到在课堂教学上难以系统学习的知识,同时,可以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应用到他们的业余学习中,使理论学习社团变成内化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少数精英学生带动大部分学生,在学生中掀起学理论、促素质的局面。

(二)组织和举办专题讲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专题讲座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全面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时代的发展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会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学以致用,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紧扣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求真务实的良好人生态度。实践表明,高质量的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把学生从课堂教育带到社会中,它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实践活动教师都放给学生自己来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简单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调动、利用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要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清明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要组织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三、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将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师资队伍数量的保障,按师生比配备师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比严重失调,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比也严重失调,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偏少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和学生发展大局出发,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其次,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的岗位培训。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出外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三)考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的考评体系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的考评体系则需要建立和规范。为便于考评,应注意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尽量量化考评指标,制定考评标准。第二课堂活动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考评坚持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和学分的比重,形成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教学考评体系。

(四)经费保障

学院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纳入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3]王岩.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二识[J].江苏高教,2006,(2).

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以人为本;校园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概述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从哲学视角对人所做的思考,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马克思人学理论中所提到的“人”具有现实性,是具体的、发展的人,是与他人以及社会密切联系的人。“人的现实性”自始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一理论的关注点是人的各种需求,线索是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人学理论产生的标志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是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才意味着科学的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正式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又有了新的内涵。马克思人学理论正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科学性在各国传播开来。主要包括列宁大力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说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新发展。不仅如此,在中国,我们有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十以来,多次强调人才强国,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重点强调人力优势,更是对人学理论的弘扬。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调研

当前,各行各业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高校自然也不例外,多种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不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力图实现“以生为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可喜的同时,笔者注意到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获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一手信息,笔者进行了一次实地的调研活动,力图获取最真实的信息,找到不足,为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出有效性建议。在本次实地调研中,笔者选取了就近的一所高校,在调查客体的选择上也是尽可能多样化,其中包括校内学生60名,教师30名,管理者10名。调查的内容是当前这所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状况。调研的形式主要是以访谈为主,让受采访者回答问卷问题,记录其真实的回答,最后整理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你认为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缺点是什么?”好多受采访者都表示“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单一”、“可参与性不强,形式化”;在“你愿意参加校园活动么?”这一问题,有一半同学表示不愿意,只有少数表示愿意。在接受访问的教师也表示,当前开展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必须以扣学分的方式才能“强迫”学生参与等等。从简单的几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普遍有学生主动性不高,参与活动热情度低,被迫性强等问题,在内容的设置上比较单一,大多走形式套化,只是为了搞活动而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并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追根溯源,就是由于没有在马克思人学理论指导下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完全忽视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等原则。自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如何开展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笔者虽然只是调查了一所高校,但是,已经能反映出主要的问题了。就是没能重视人,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方法论作指导,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校园活动呢?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对象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在设计校园活动时,要多关注学生主体的思想,看学生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多贴近生活,把握热点设计内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第二,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在内容的选取与编排上,要提升与学生的契合度,要用全面的眼光来设计,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比赛等学术性活动,也可以适当增加文娱,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多领域发挥自己的能量。第三,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尊重人的独特性的前提下促进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创新,多增加互动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达到培养人和提升人的目标。总之,马克思人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这就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今后不论在内容的设计还是形式的创新上,都要重视人,这样才能使得活动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

[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4.

[3]李尹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解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5(1).

[4]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0.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关系与规则”为主题,以党员干部为重点,以培育优良的党风政风,促进民政机关风气进一步好转为目标,突出思想教育,强化首先建设,努力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文明型机关结合起来,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廉洁高效、勤政为民的机关形象。

二、活动安排

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大讨论活动分为宣传发动、学习讨论和总结提高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4月10日前)

召开局机关专题动员会,学习有关部门关于在全区开展“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主题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宣传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意义,广泛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大讨论活动中来。同时要建立局机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方案,在全局形成“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大讨论活动的热潮。

2.学习讨论阶段(5月1至6月30日)

主要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开展一次以“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关系与规则”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活动采取召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在大讨论中,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深入查找和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良作风,针对存在“有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没有关系的找关系,找了关系就没关系”的“挈篮子”现象,进行深入剖析,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整改。

2.开展一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体会文章征集活动。局机关干部职工要结合各自工作、思想实际,以“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为主题,撰写体会文章,围绕“熟人社会利与弊”、“关系与规则”、“人情社会形成原因”、“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等课题畅谈心得感想,提出意见和建议。该局党组将从中挑选优秀文章参加由区组织的“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征文评比活动。

3.总结提高阶段(7月份)

总结“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关系与规则”主题研讨会的成果,召开全局会议进行交流,提高认识。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领导,局机关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区民政局“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主题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分管领导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大讨论活动的实施。

第5篇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性科学研究成果的习作,鉴于学生科研经验、科研能力、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作为毕业论文主导者的指导教师如何实现“师傅领进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指导环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论文类型和论文写作不同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中迫切需要关注并且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的改革。

尽管毕业论文指导开始出现“指导提前化,指导多元化,专业交叉化,交流平台化”发展趋势,但就目前毕业论文指导而言,总体上存在以下明显现象:从指导时间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短期指导;从指导方向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同化指导;从指导策略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整体指导;从指导方法的来源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仿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方法;从指导结果来看,现行指导结果存在不透明的、无所谓现象。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背景下,作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集中课堂式指导“,采取科学、合理和灵活的原则,通过多元化、动态化、差异化的指导方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本文将以财经类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为例,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进行探索。

2.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基本思路

2.1 从局部静态指导到全程动态指导

无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何改革,首先需要解决是指导老师以什么样的角色进行论文指导的问题。对于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如果指导教师纯粹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尽管牵涉论文选题-选题确定-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答辩成绩评定-论文存档等诸多环节,但是由于目标相对单看起来似乎不需要指导老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亲自指导过本科毕业论文的老师都会发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需要指导老师以多重身份介入。本科毕业指导学生名单确认后,从选题到最终的论文答辩过程中,指导老师将会遇到所指导的学生外出找工作、参加考研或者准备出国、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面试等多方面的状况,导致纯粹的毕业论文指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和毕业生的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变得不再独立,而是密切联系,如果哪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指导老师一意孤行,仅仅关注毕业论文,对所指导的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就业、升学或者感情方面的压力视而不见,不仅容易引发毕业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而且不利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能否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能否认识到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认为,在本科论文指导过程中,论文指导老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论文写作活动的支架作用当好引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实习过程、找工作或者升学过程中的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入毕业生的内心世界,理解毕业生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从而说服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简而言之,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改革中,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从局部静态指导向全局动态指导转变,从纯粹的论文指导老师向毕业生的引导者、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转变。

2.2 从线下指导到线上线下结合指导

从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安排来看,在大四第_学期,由于学生都在校,指导教师能就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等环节给毕业生进行当面指导。但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尤其是在五_劳动节之前这段时间,毕业生都在外实习、找工作、准备硕士研究生或者公务员等的面试和复试,在这段时间里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面对面相互交流的机会。而这将近4个月的时间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来说非常宝贵。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质量,许多学校开发应用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毕业论文选题、评阅、成绩登录、论文格式规范化等方面作用明显,但多数实时沟通交流等指导功能相对弱化,甚至没有。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尤其是包括腾讯、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开始多元化,面对面单独指导、面对面集体指导、电话或短信指导、电子邮件指导、QQ网络平台指导、社会调查实地指导、指导小组指导等方式逐步进入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从我校具体实践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指导主要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电话或短信方式进行,分别占39.78%、41.22%和13.98%,从中可以看出,电子邮件是论文指导中主要的指导方式。由于电子邮件更多是针对个人,因此不能保证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尤其是学生不在校期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即时有效沟通。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迫切需要_个平台,实现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QQ群具有群共享、群邮件发布、群BBS等基本组件为推动本科论文指导方式从传统的线下指导向线上线下结合指导转变提供了方便。

基于QQ群的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本人从2010年开始,建立了旨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QQ群,在2010-2012年两届中共有26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QQ群的毕业论文指导获得了相应的帮助并且顺利毕业。本人的一般做法是:确定指导学生名单后,召开见面会,告知学生QQ群号,让学生全部实名制加入并且在群名片中标出自己的级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本人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群中,既包括本人指导过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有正在指导的学生,这样应届毕业生不仅可以和指导老师就毕业论文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考研或者找工作等其他问题从往届毕业的学哥学姐那里获得帮助。当然,从本人的指导实践来看,尽管QQ群的确在论文指导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面指导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基本观点形成以及论文修改等环节必须面对面交流,这样不仅能确保论文撰写质量、把握好论文撰写进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效率,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2.3 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到差异性个性化指导

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如果指导老师已经实现了其角色转变,同时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指导,接下来要回答的就是指导老师如何指导的问题,这牵涉到指导方式的变化。本文认为,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应该因材施教,释放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向差异性个性化指导方式转变是关键。具体来说,在毕业论文指导名单确认后,指导老师首先需要了解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硕士研究生(国内和国外)还是直接就业,对于直接就业的同学了解哪些同学有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基本想法,哪些有进入企业工作的意愿等等,对这些情况指导老师都需要摸清楚。在摸清楚学生基本去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从其长远发展来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指导。比如对于有意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我们在毕业选题上相对来说应该更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夯实,更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培养,而对于直接就业的同学来说,偏向于鼓励同学们以家乡或者工作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实习经历或者求职经历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差异性个性化指导并不代表什么事情都为学生包办。针对毕业论文文档的操作,本人曾经对毕业生进行集中指导,比如目录的自动生成、图的制作等等,但是对于不同论文选题的同学针对文中数据以及参考文献获取的问题,应当告诉学生相应的获取途径,但不会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就是说,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哪些是可以为哪些是不可以为的。简而言之,本文认为,在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无论学生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3.推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考核方式

要积极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离不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参与。要实现本科指导论文老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引导者向多重角色转变,迫切需要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不能单纯以面对面指导的次数作为衡量指导老师是否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指导的依据。具体来说,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指导老师是否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可以让所指导的学生来进行评价,看是不是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获得了指导老师即时性、实质性的指导或帮助。我们调查发现,对毕业论文最需要教师指导的环节,回答论文选题占10.71%、论文资料收集占15.35%、论文提纲和结构占25.66%、论文思想和观点占20.00%、如何论证理论与方法)占18.18%、论文规范占10.10%,这表明学生要求指导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毕业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加强监督和管理。

3.2 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投入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城市卫星城、福兰新城核心区”目标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我们的价值观——新福全精神大讨论”为主题,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探讨我镇科学发展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的价值取向,提炼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的新福全精神的表达方式,形成社会普遍认同、共同遵循、具体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引导全镇上下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在全镇范围内分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使我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较大提高,为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活动安排

(一)讨论内容

主要讨论全镇干部群众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符合镇情、民情、社情的,正确科学、健康高尚、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群众普遍认同、适用和遵循的具有福全特色的价值标准——新福全精神。从而唤醒对道德、精神的肯定,增强对理想、信念的自信,久久为功,以文化人。

镇机关及各事业单位组织开展一次“比学赶超、勇于担当”大家谈活动,在转变作风,改善服务,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开展讨论教育活动。各村(居)、企业结合各自特点和实际,形成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镇规模以上企业,要以职工为重点,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诚信建设等开展大讨论活动,形成一批具有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各村(居),要以全体村民为重点围绕生态文明、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宽厚待人、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易风移俗等方面开展大讨论活动,形成一批具有村(居)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通过全镇范围的大讨论活动,最终提炼形成新福全精神。

(二)活动步骤

这次讨论教育活动从2012年4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1、学习讨论阶段(4月至6月)。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宣传发动,各村(居)企事业单位要全面发动各层面活动对象,广泛开展讨论活动,提炼符合福全地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和体现群体特色的行为规范,形成思想共识。

⑴条块结合、整体推进。镇机关开展大讨论活动,由镇机关党总支牵头组织;各事业单位开展大讨论活动,由各事业单位党组织牵头组织;各村(居)以村(居)干部、党员、村民为重点开展大讨论活动,由各村(居)党组织牵头组织;各企业以职工为重点开展讨论活动,由镇总工会、各企业党组织牵头组织。各牵头单位要拟定活动意见,建立工作机构。

⑵由各牵头单位切实抓好学习讨论阶段工作,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镇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集中组织讨论,机关干部利用每周六上午集中学习时间进行讨论。各村(居)、企事业单位要通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村落精神、企业精神的学习讨论。与此同时,围绕十大群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内容进行讨论修改(通知已下发)。

(3)由镇团委组织开展以“我们的价值观——新福全精神大讨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搭建一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

2、弘扬实践阶段(7月至10月)。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和十大群体的行为规范,组织开展系列弘扬实践活动,使其内化为每个人的品质修养,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

⑴镇广电站开辟专题专栏,宣传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广泛宣传,在全县上下营造良好氛围。

⑵印发《县“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读本》宣传手册,并通过“金三角”大讲坛等载体,举办专题讲座、下基层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形式,加强对群众遵守公民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⑶各线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弘扬实践活动。镇妇联以文明家庭、十佳好媳妇等评比为载体,深入宣传弘扬新福全精神;镇城建局以尹大线及福漓线道路两侧砌墙工作为契机,开展道德墙画宣传;镇文化站以“欢乐乡村行——全民才艺PK大赛”活动为载体,展演“幸福水乡文明人”主题节目;大力开展“洁净福全”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镇卫生文明督导组通过卫生督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3、总结提高阶段(11月至12月)。认真总结讨论教育活动经验和做法,巩固活动成果,着眼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利用镇党校等阵地,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在镇广电站开设“不文明行为曝光台”栏目,对各类不文明现象进行曝光,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三是开展“文明之星”评选活动,树立一批文明典型,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三、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和“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具体行动,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举措。为加强领导,成立镇讨论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裘红萍兼任办公室主任,张志方、徐斌、王晓云为办公室成员。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舆论;环境建设

一、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舆论环境是指社会大众,包括政府、教师、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媒体、理论界等社会各界对高校政策、行为各方面的评价意见的总和,这种舆论环境是和高校的自身形象建设分不开的,高校的社会形象正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舆论环境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这种间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可以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对树立大学文化品牌具有新表征意义。网络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网络文化已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强化校园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着力点,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高校舆论环境现状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国内高校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高校舆论环境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一)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模糊

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主要单位是学生工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管理学生言论等安全保卫问题的部门是学校保卫和宣传部门,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每一部门都在管,实际上每一部门的管理都不全面。

(二)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舆论建设的思考和启示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

要引导全体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形成“掌握网络”而不是“被网络所掌握”的意识。增强大学生提高在网上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选择网络信息、创造网络信息。实现网络行为的底线文明标准:“于己无害,于人无损,于私有得,于公有益”,使高校网络论坛成为既宽松自由,又严格理性的校园社区。要吸引更多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树立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典型,引导更多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二)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要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教育乐趣,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从组织少数学生骨干自愿参与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开始,逐渐使骨干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吸引全体学生有序参与社会和校园社区公共生活,以公民素质提高和价值提升来推动校园网络环境文明建设。要探索校园网络论坛舆论引导策略建议及长期对策思路。鼓励骨干成员在社会主流网站“灌水”发帖,发挥影响,历练成才,为社会输送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

(三)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的网上沟通机制,让与校园有关的网络空间声音更准确、更权威、更真实、更客观、更理性、更全面、更文明、更和谐。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研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选择高校网络的典型案例,运用传播学和舆论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利用调查问卷分析法,对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进行细化研究,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高校制定科学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自身的努力,全面系统地塑造良好形象,不断解决和克服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才能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理解,才能真正优化舆论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雷.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进论坛健康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

[2]余惠琼.大学生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3]何海翔.高校校园网络论坛的引导原则及其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4]胡忠青.浅谈高校的舆论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5]陈章龙. 大学生舆论的特点与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2): 11-1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模式

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普及直接催生了大学生网络群体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网络群体应该属于“虚拟社群”的范畴,以“虚拟社群”形式存在的网络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组织的重要形式,在校园舆论建设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点关注的重要课题。探索并研究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引导模式的建构,对于新时期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规律和行为特点,增强高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的现状与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的形式呈现多样化

根据笔者对徐州市某高校的调查,目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群体的舆论形式包括文学作品(网络日记、网络小说、网络随笔等等)、简短的感触感想(如通过微博发帖、跟帖,QQ心情描述等)、网络论坛的跟帖发帖等。由于目前大多数论坛都实行实名制认证,利用QQ群社区、QQ心情描述、微博发表意见等占据了网络群体舆论的主流,分别占到37.3%、28.6%和19.1%,通过其它渠道发表言论,表达观点的占到了15%。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的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

由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因此,他们通过网络群体表达出来的观点以理性为主,对于偏激、情绪化的思维和行动并不占有主流。调查显示,有高达68.7%的学生认为网络群体中的言论需要负责任,同时,有86.2%的学生表示在网络群体里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律。从整体上看,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的声音更为理性。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的内容与自身密切相关

根据笔者掌握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的数据,在内容上,学生较为关注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学校学习生活的环境、英语等级考试、专业课学习等一直占据着舆论的主流,而对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或政治层面的问题探讨较少。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

由于网络媒体的隐匿性、快捷性、共享性等特点,让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表达思想,交流文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学生同时在线交流,这直接导致了网络群体舆论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笔者的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较少涉及社会深层次矛盾,尤其是政治问题,但是,根据问卷的统计数据以及笔者在宣传部门了解的情况,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认同当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在大学生中仍有市场。

(五)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反映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的学者在浙江大学曾作过调查,大学生在回答在论坛上可以做什么的问题时,有72%的学生选择了“展示个性,自由讨论”,40%的学生选择了“自由发泄情绪”。[1]笔者对徐州市某高校的调查中,也有66%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可以充分释放自己,比在现实中有较少的约束”,有34.9%的学生认为:“不影响他人,发泄下情绪是正常现象”。这说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需要适度宣泄自己的情绪,希望张扬自己的个性,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引导模式的建构

根据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的现状以及高校和学生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的引导可以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跟进,学生自律的”的立体化模式。

(一)政府主导

1、加强信息公开

网上信息的缺失、不透明和模糊是网络谣言滋生和快速传播的罪魁祸首,网络谣言的传播会极大影响和冲击网络主流舆论,导致主流网络媒体失去舆论引导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注重对网络群体舆论的掌控,针对公共突发事件或重大案件,及时发布权威的消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误会和猜测。

2、加强网络管理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群体舆论的监测,一旦发现有危害社会稳定,具有明显恶意行为的谣言及时予以消除,把危害降到最低。通过数字认证、口令和加密技术、防火墙和敏感词过滤、生物学身份识别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还可以加强立法工作,对网络言论所反映的技术问题、网络管理、公共危机信息的发布等及时出台相关法律。

3、加强对网络论坛的舆论引导

在网络论坛的舆论引导中,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强化主流言论,弱化非主流言论。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议程,在网络空间里,可精心设置“议程”,把网民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来。

(二)学校跟进

1、加强对校园网络群体的管理

首先,要建立校园网络预警机制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要做到快速反应、有力处置。目前,在高校中要继续深入推进网络实名制,同时,建立由学校领导、普通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党员组成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及时公布事实,说明道理,引导校园舆论。如徐州某高校,就建立了一支理论水平高、素质过硬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主动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发帖,跟帖,对于有效引导校园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信息网络中心和宣传部门加强对局域网的管理,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尤其是对校内学生建立的或参与率较高的网络群体进行摸底排查,对于宣扬暴力、淫秽、反动、迷信的信息及时予以删除,并严肃处理信息发布者。

第三,强化非正式群体的角色意识,针对大学生网络群体的特点和网络行为,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网络群体、网络舆论管理办法,建立处罚和监督机制,落实网站所有者、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同时,坚持法治和德治并举,制定发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并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如徐州某高校出台了《网络论坛管理办法》、《网络违规处理暂行规定》等6个文件,同时制定发布了《大学生网上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十戒》等。

第四,注意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可以加强对校园网络群体的渗透,教师、管理干部或学生党员可以担当“意见领袖”,主动发帖,引导舆论。同时,注意一些中心人物的动向,摸清那些经常有不良上网习惯的同学中“领头羊”的动向,并学会做好这些中心人物的思想转化工作。

第五,注意发挥网络群体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实现虚拟群体和现实群体的互动,想方设法使那些沉迷于网络群体的大学生回归到现实群体中来。一方面,精心安排虚拟群体的活动,有意识地让现实活动延伸到虚拟群体中来,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社会中的社团组织可以指导他们建立虚拟组织,加快虚拟群体和现实群体的交叉融合。 2、丰富载体,努力占领文化阵地

首先,应主动出击,建立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校园网络虚拟社区。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种虚拟社区名目种类繁多,高校应该建立能够吸引大学生加入的网络社区,这是防止和克服虚拟群体负面效应的有效方法之一。当然,学校建立的虚拟社区要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能留住学生。如徐州某高校建立的玉泉论坛,就吸引了众多学生在上面发帖跟帖,成为学生非常喜爱的论坛。其主要做法有三点:一是板块设计及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一般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对社区实行高度自治,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三是鼓励学生就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党建等充分发表意见。玉泉论坛成为了学生倾诉心里话,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场所,成为了加强学校网上工作监督,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其次,加强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教育,占领主流舆论阵地。建立和健全针对性的特色教育模式。建立信息发布和引导的平台,如短信平台、微博客、红色主题网站等,及时引导校园舆论,努力规避信息庞杂对教育效果的干扰和弱化作用。将网络的生活化优势植入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中。徐州某高校积极借助网络交流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该校每年都开展手机网络文化节活动,利用手机报、手机小说等广受学生喜爱的媒体,定期制作并发布有关信息,利用手机网络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手机文化活动,如手机文学大赛、手机报编辑大赛、手机DV作品大赛、手机摄影作品比赛等,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3、讲求策略,努力提高网络群体舆论引导的水平

首先,倡导使用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网络话语。作为教育者,要学习和掌握网络群体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打破传统话语死板教条、缺乏生活色彩和趣味性的窠臼,真正走进网络生活,适应大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方式,用学生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具有流行文化色彩的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其次,倡导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教育观念。网络话语本身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之一,但是其本质上是教育观念转变过程中冲突和矛盾的外在表现。传统的师生观以教师的权威和师生的二元对立为特征,后现代教育观却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2]。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摆正教育心态,充分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克服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的姿态,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中发展进步。

再次,倡导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引导的开放和人文特质。我们首先要营造一种开放的舆论氛围,要把大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人看待,充分尊重他们。避免一厢情愿地把条条框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在网络群体舆论中,尤其要关注不同的声音。要正确理解网络舆论作为一部分学生宣泄场所的作用,使其通过适度宣泄以缓解心理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最后,倡导立体化引导。校园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的权威性、受众的广泛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面对网络群体舆论环境,我们应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实行立体化的引导,可以推动校园舆论共识的形成,而且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这种多种媒体之间的协同作战,立体化引导策略可以带来网络舆论引导的合力效应。

(三)学生自律

1、虚拟社会也是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建构区

虚拟也是与现实存在相并列的一种存在形式,即虚拟存在。从本质上来说,虚拟是人的虚拟,是人的思维能力的体现,虚拟性和现实性都是人性的重要方面,都是人的本质属性。[3]虚拟世界不是独立的、冷漠的世界,而是与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法律、道德的维护,需要公平与正义的建构。因此,虚拟社会也是大学生道德的责任区,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道德自律,提高自我修养水平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道德规范的过程。大学生网络群体舆论的引导,从根本上要依赖于这种道德的自觉、自律行为,它标志着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生成,体现着人性的完善和自由的实现。

其一,大学生应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先导,是道德转化的内在动力,是道德自觉的基础。

其二,培养和增强道德情感。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转化的一种“催化酶”,在网络社会中如果没有情感的渗透,那么道德转化就缺少转化的内在心理需求,道德也就变得枯燥无味了。

其三,锻炼和培养道德意志。意志是在转化过程中克服外部困难、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力量。在网络社会里,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义务感和责任感是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养成的关键。

其四,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按照规范来支配自己行动的持续性的行为,它是稳定和经常性的,也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的归宿。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3):32.

第9篇

关键词:博弈论 大学英语 教学互动 文化导入

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民办高校英语教学要符合民办高校自身的特色,以面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跟上全球化的步伐为目标。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但在我们重视各式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达到使用目的的同时,不能忽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否则会导致学生既无法像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那样学习掌握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又无法充分吸收语言的文化内容,不能真正地认识英美文化的本质,最终难以达到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从博弈论的思维和策略分析方式研究目前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1.浅谈博弈论

博弈论是由美国数学家摩根斯顿和范纽曼在二十世纪初创立的,约翰?纳什等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博弈论是专门研究众多理性个体间的相互冲突、相互合作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有着非常强大的诠释理论的能力,而且有着跨学科的生命力。博弈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渗透和扩张,语言博弈论就是该理论在语言文字领域的发展所产生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辛提卡在二十世纪90年代提出了“语言博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博弈论。“语言博弈”的提出引发了众多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英语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上的一些问题。

2.博弈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会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扩充。而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如果善用博弈游戏规则,依靠理性的思维和双赢的策略在均衡中求发展,就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捷径。博弈是一种日常现象,适用于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也可用于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是博弈的主要参与人,文化导入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

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

3.1跨文化教学内容上的欠缺

许多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能够背出或者说出简单的英语交际用语,却不能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使用,这实际上是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或者没有语境意识。很多情况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只能生搬硬套,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沟通。目前的大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日常交流的普及性文化知识所知甚少,知识面比较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3.2文化教学内容缺失原因浅析

有些教育者认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以实用为准则,课堂上就应只教授专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专业文章,而且认为这些跟文化、文学等毫无关系,因此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应舍去文化类不必要的知识。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专业词汇,翻译专业篇章,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只涉及专业、行业知识,而不会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文化差异,造成了学生文化意识的淡薄。

4.文化导入在策略上的优势

博弈是以游戏的方式在规则中探求利益。英语学习需激发好奇心, 如能在教学过程以博弈游戏的紧张感和幽默性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化内容的导入,教师和学生的所得收益将颇丰。

4.1文化导入活动中所存在的师生之间合作博弈

博弈论又译为对策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博弈主体,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形成双向互动博弈。民办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积极通过教材和各种渠道充分挖掘文化信息,充分备课,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本意,注重内涵,力求摆脱应试教育,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博弈中的另一主体学生作为理性参与人,在接收到积极文化内容的同时理性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教学和讨论。教学过程随着文化导入渐入合作型良性博弈状态。

4.2文化导入方式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博弈主体而非被动学习者,通过分析学生的信息特征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通过扩大信息量,学生有意识地吸取和拓展相关信息。比如丰富教学的中英文化对比内容,使其熟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追溯词语起源,让学生把词汇具体形象化,同时也理解其实英语单词不是单调的死记硬背。告诉学生单词也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

博弈论的“游戏”性就是在假设条件和规范中主动思考获取所得,如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语言文化的交际氛围。教师可以简单地把英语的自我介绍作为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入一个英语交流环境,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没有尴尬感也会很积极地投入,打破沉默,在自然的对话交流中学习,教师可在旁倾听,稍作提示或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了解和体验跨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5.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用积极的方式导入文化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博弈论中可透析教学智慧和策略。为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类似博弈游戏这种较有趣的方式自然进入反复练习和操作的过程,并及时纠正错误,在语言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而这种把博弈论和文化导入同时引进到英语教学中的方法再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起效。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2] 楼荷英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3] 束定芳 我看外语教学改革[J].国外外语教学,2001

[4] 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第10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1.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2.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

3.两者的目的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组织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意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思想实际,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应该亲临指导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

2.组织和举办专题讲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专题讲座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学会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学以致用,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紧扣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求真务实的良好人生态度。

3.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把学生从课堂教育带到社会中,它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调动、利用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要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起来。

三、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将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师资队伍保障。首先,师资队伍数量的保障,按师生比配备师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比严重失调,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比也严重失调,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偏少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和学生发展大局出发,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其次,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的岗位培训。

3.经费保障。学院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纳入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真正落实。

第11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宿舍文化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大学宿舍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独特载体和实践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采取原著阅读、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广泛实施需要借助各种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高校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交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火花最容易碰撞的地方,其日益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表现自我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政治敏锐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实现自我提升、形成独立人格的成长空间。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活动为载体的宿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以其参与的互动性、内容的切己性、影响的潜在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宿舍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决定了结合宿舍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有趣,变得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个独特载体,同时又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直面现实、锤锻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培育积极、健康、和谐大学宿舍文化的重要保障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及其周围场所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宿舍成员的行为习惯、价值观等等,从而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往往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会引导宿舍成员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容易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并增强宿舍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而低俗消极的宿舍文化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恶化整个宿舍风气,影响宿舍成员的健康成长。毋庸讳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其一,易受西方负面思潮的侵蚀。在大学生看来,宿舍社区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学习、生活、娱乐方面,宿舍社区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面还没有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同时,社会消极思想和错误思潮往往企图通过高校学生宿舍这一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渗透。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宿舍活动中容易出现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导致一些宿舍活动的形式和动机目标偏离了社会的“主旋律”。其二,存在重视管理而轻视教育的现象。有些高校过多地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和管理功能,强调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管理手段,淡化了其育人、激励功能。其三,宿舍文化活动过于单一。有些高校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其娱乐功能。同时,每一学期的例行“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并不能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导致学生参与宿舍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3.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通过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逐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能力。而宿舍社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佳天然平台。学生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情感的交流大多发生在宿舍,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喜好以及生活习惯在宿舍里表现得较为真实。同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心理与情感问题以及诱发各种不良现象和突发事件的苗头也常常最先在宿舍里发现和酝酿。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宿舍文化结合的途径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前提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年3月26日,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生活管理,推进思想教育工作进宿舍”[1]。2007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指出: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现有学生工作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宿舍和公寓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宿舍文化的结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把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理论需求和发展需要作为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既要坚持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鼓舞大学生、鞭策大学生,又要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真正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重要抓手

在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高校要提高宿舍管理水平,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他们主要是负责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以及卫生检查和财产安全工作。目前,大多数宿舍管理员素质较低,与服务对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必须大力加强管理员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管理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使宿舍管理员树立“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意识;其次,要注重宿舍管理员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明确宿舍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其重要职责之一,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二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在各高校都设立的专职辅导员,来管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宿舍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并落实辅导员入住宿舍和值班制度,并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宿舍文化活动的骨干和带头人,在宿舍文化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他们最了解学生宿舍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他们的政治态度、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甚至习惯用语都很容易诱发其他大学生认同、模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导向,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要建立学生管理队伍,要加强宿舍的党团组织建设,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3.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线为指引,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是根本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宿舍生活,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业,让学生回到自己周围的宿舍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是继续在宿舍中定期开展文明寝室的评选活动,精心打造一批“学习型”、“文化型”为核心的五星级宿舍。不仅进行宿舍整洁情况的评选,还要进行宿舍成员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貌以及成员间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情况的评选,使这一活动深入人心,真正带动宿舍的文化建设。二是要使宿舍内及宿舍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以宿舍为讨论单位,征集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可以在茶余饭后或者在熄灯后的“卧谈会”上以放松的状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且其形式灵活,状态轻松,更容易受到90后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也可以有目的地设定如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等专题,要求大家以宿舍为单位写出专题报告,形式可以多样,体裁不限,然后组织不同宿舍进行专题报告,交流互动;最后针对学生专题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讲座。这样,问题在学生头脑中经过思考发酵后,学生更容易关注同一问题的新观念和新看法。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新形式。可以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举办各种讲座、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可以就学生宿舍的管理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人际交往培训、心理咨询、素质拓展训练等,也可以围绕公寓社区组织“趣味运动比赛”、“宿舍文化设计大赛”、书画展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还可以开展类似我看时事、评电影、品故事、我的博客等在当代大学生中间更为潮流的活动,使得其在启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激发学生进行宿舍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第12篇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对策一、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

(一)学校的管理问题

由于高校现在的论文是和相关的经费挂钩的,因此很大程度上,经费的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论文质量的高低。所以第一个原因应该是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并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导师没有相应的课题和经费就无法保障其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的能动性。例如,有的毕业论文需要许多文献数据作支撑、需要相关的实验仪器作保障,但是由于经费问题,这些有价值的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第二,是论文指导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目前毕业人数急剧增加,毕业论文的指导需求也大幅提升,然而高校自身的论文指导资源,包括指导教师资源、图书馆资源、相应的实验设备资源等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导致了论文指导资源不足的问题。论文指导资源不足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质量问题、规范问题等,有时一个论文指导老师甚至要指导超过十个毕业生,毕业论文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论文质量下降在所难免。而理工类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实验,实验设备资源也严重缺乏,毕业生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无法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第三,毕业论文的评审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评审当前存在许多形式化的问题,论文答辩大有走过场的趋势,毕业论文成绩没有进行有效的区分,答辩时间相对不足,评委有时无法充分阅读和理解学生的论文,提问没有抓住重点和核心。总之,当前的毕业论文评审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让评审更科学、合理而有效。第四,毕业论文管理的问题。毕业论文完成周期相对较长,学生的论文分组多,实验地点广,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管控。并且由于不同的高校和学院由于管理资源不足等原因,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条例实行消极执行的态度。第五,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比较关键的地方,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导师直接给定了,这样就导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因为经费等原因而被放弃。撰写过程中,许都学生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规范指导,导致出现了许多撰写的规范问题。

(二)学生和导师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问题

第一,毕业生的态度问题。许多本科毕业生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毕业论文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毕业论文在大四完成,而大四又正处于本科生找工作的时期,因此,面对毕业论文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多数本科生更倾向于先解决就业再考虑毕业论文的选择。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以后,本科生大多采取消极应对的策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当中。因此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冲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它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认为毕业论文是可有可无的,随便应付即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直接因素。第二,导师的态度问题。许多导师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也没有做好。由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同时肩负了指导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任务、自身的课题科研任务以及教学任务等,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因而也无法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论文指导。但是导师不应以此为借口,降低自己的责任心和论文指导工作要求,出现无计划指导、随意指导等低效指导问题,不能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学校管理部门方面

第一,完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和监督制度。毕业论文的管理规章制度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如组织领导制度、论文导师指导制度、毕业论文监督和管控制度、毕业论文答辩以及评审制度等,要让毕业论文得到有效的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运作,管理要职责明确,科学而有效。如完善毕业论文的监督制度,选题和开题实行双向选择和讨论制度,论文撰写要实行中期检查,成绩评定要有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论文答辩要有合理的程序等。毕业论文实行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动态监督管理制度,保障毕业论文管理的高效性。第二,加强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的过程监督。为了提高导师的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应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教师责任制度,而选题时间最好提前至大四上学期,导师提出一个总体的选题方向、课题题目和相应的写作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课题,师生共同制定最终的写作课题。学院最好能建立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教研室,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适当的空间,保障导师同学生之间的联系常态化和固定化,提高教研室的利用效率及其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控制作用。为了保障指导效果,应给指导老师提出具体的指导次数指标,同时要建立新老指导教师相结合的论文指导小组,进行优势互补。论文评价也最好采用模糊评价系统,增加毕业论文答辩透明度和公正性,消除评审者的主观因素,增加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同时也侧重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评审,将毕业论文的过程纳入最终论文的考核指标。第三,加快毕业论文配套设施建设。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相应的毕业论文配套设施做保障。学校应及时增加、更换和升级校内的实验设备,加强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引进现代化的实验器材,引进先进的论文写作管理经验,建设一流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等,尽量满足毕业论文的指导资源需求。第四,解决经费问题。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如提升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补贴,增设优质毕业论文奖金等,提升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以及本科毕业学生的论文创作动力。

(二)提高导师的能动性

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是影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主导性因素,指导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知识储备、经验技巧以及责任态度等直接影响着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而高等院校应致力于提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责任意识。高校应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纳入一般的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体系中,尽可能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同论文指导任务的冲突,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论文指导工作。同时提高论文指导工作的相关工作津贴,客观上激发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