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文学论文

网络文学论文

时间:2023-02-18 17:1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文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文学论文

第1篇

1网络文学翻译概论

网络文学翻译有更大的自来决定要翻译什么和如何翻译。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任何源文本。他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己喜欢和兴趣。翻译不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到另一个的精确复制的过程,但译者的翻译是一个提出自己对含义的理解的过程,例如阅读、阐释、释义以及解释等。翻译的过程涉及到许多阶段,包括翻译材料的选择、阶段理解和表达阶段。在每个阶段,译者的主体性在网络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译者对网络生态环境的适应

2.1适应社会需求

网络译者所要适应的生态环境包括外部需求以及适应他或她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为了被生态环境目标接受和认可,译者往往会选择可能会适应外部环境需要的源文本。网络文学翻译应该根据他或她的实际需求来正确和合理的选择源文本,以此来满足读者需要的和网络生态环境中的其他方面。例如在清朝末期,人们想要引更多的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方面的书籍来发展中国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一生致力于翻译西方政治、教育、农业、技术等书籍,其动机之一是适应当时中国的翻译需要。

2.2适应个人需求

每个网络译者都有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的审美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译者总是会按照自己的风格和品味选择翻译文学文本。随着时间的流逝,同样风格的文学作品翻译经验将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渐渐地,网络文学译者也将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头脑中开发一套翻译原则[3]。除此之外,网络译者有自身的翻译风格和品味。所选择的网络翻译文学文本直接反映了译者的风格和口味,例如喜欢儿童文学的译者总是把时间用在翻译这方面的文学作品上。因此,网络文学翻译应按照译者自己的风格和口味选择正确的源文本来适应内部生态环境。

2.3网络译者的适应性选择

2.3.1语言维度下的网络译者的适应性选择从整体上看,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语言因素的表现。因此,译者需要至少精通两种语言。而网络文学翻译译者则需要精通中文和英文。中国属于汉藏语系语言家庭,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语言家庭,两种语言中必然存在很大的语言差异。因此,网络文学翻译必须要在保持与原来所表达的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处理好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2.3.2文化维度下的网络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语言作为社会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确切地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换句话说,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因此,网络文学翻译不能局限在转换语言层面,还要做到文化层面上的转换。网络文学译者必须复制源文本中的文化影响。事实上,双语能力一直被视为翻译的基本要求。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二元文化要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文化功能的表层含义。

作者:李斌

第2篇

一、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研究

1、网络文学的认识:对大学生最基础的思政教育内容之一便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理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索取与奉献、现实与理想、行为与心理等关系,此时网络文学作品便能通过打造现实的艺术形象,真实的还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使大学生能够最快的获取某一时代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以及各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事业,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深刻、全面地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换言之,网络文学依靠自身传播范围的极限性帮助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为基础性的功能之一。

2、网络文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很多作家和学者喜欢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将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本质挖掘的作品展示给网络阅读人群,进而对阅读人权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活动、道德观念、个性节操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大学生由于从事的网络活动最多,与网络接触最为频繁,因此所受影响也是最深的。列宁认为:革命的文学能教导人、鼓舞人、引导人,而笔者认为,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对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活动进行客观的表述,并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对网络阅读人群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3、网络文学的心理辅导功能网络文学所具备的补偿功能和心理宣泄作用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是相互统一的,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际关系是否良好、行为活动是否存在偏差、道德理念是否主流。叶舒宪曾说:“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家等与精神医生之间的传统职业分野正在逐渐淡化,文学与医学保健之间富有成效的话题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身兼诗歌神和医药神的阿波罗神话重新闪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充分展示网络文学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以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二、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积极影响

1、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年网络作家,他们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在创作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鲜明个性色彩的网络词汇,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网络作品的创造性,因此,大学生在阅读这些网络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创新意识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文学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等特点,而且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文学形象,从这一角度讲,大学生通过心善和阅读这些网络作品,能够极大限度的拓展文学思路,扩大发散性思维和想象空间,并强化自身的突破意识和创新意识。

2、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培养和加强网络文学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较多的使用不批判、不训导等平等性词汇和言语,充分显示出文学作品的亲和力和客观性,向网络读者展示了机会的均等性和公平性,大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减轻自身所承担的社会压力,充分体会被尊重的感觉,形成初步的机会均等意识,在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总而言之,尽管网络文学尚处于完善和进步阶段,其根本价值潜能也未被完全的激发出来,但笔者认为,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潜能将是不可限量的,而且,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如此明显、影响如此巨大,教育工作者更应当以开放、宽容、现代、发展、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它、了解它和完善它,加强对网络文学功能的研究,以便能利用网络文学更好的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地方政府、网络作家以及文学网站应当共同努力,一同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学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网络文学的作用效果,使大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强化自己和完善自己。

作者:孙杉杉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第3篇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过人类不会因为上帝的窃笑而中止自己的思考。对学术研究者而言,“上帝”就是作为文化预设的终极真理,纵然我们无法到达那个真理的阿尔卑斯山峦,这并不妨碍我们襟怀虔诚和执著,以无限的追求来追求那让人神往的无限。

本书就是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完成的。确实,在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其做学理阐释,无论是在知识谱系还是在意义范式上,都有太多悬置话语期待解答。譬如:网络只求即时性消费此刻,文学却要指向永恒,“读屏”是欲望的象征形式,人类却渴望在此“诗意的栖居”,文学艺术的数字化生存会不会改变人类心灵对美感的建构?网络把文学拉下神坛,创造着“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新民间童话,但网络在降低文学门槛的同时,如何保证网上的文学不失去价值承担和审美逻辑的支撑?网络用没有重量的“比特”洞穿文学生产,从而使所有的文学成规失去重量,它对印刷文学的格式化,已经在媒介学的疆域轻松置换了文学的存在模式,却为何在精神现象学的意义上破绽百出,不堪质疑?……

看来,原本轻松的计算机网络带给文学理论的却是如此沉重的思考。思考这些问题首先碰到两个难题:一是阐释框架的非预设性――没有约定的理论范式可供效仿;二是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小荷初露的网络文学前景如何,尚难以定格其文化表情。用伊格尔顿的话说,理论本来是“只在黄昏时才飞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我们却不得不在晨曦初露时便让它登台亮相。这样做无疑会给阐释的有效性带来风险,但探索未知要付出“未知”的代价,也会有“已知”的补偿。尽管时下的网络文学还未赢得理性主义的普遍认同,可互联网所代表的文化转型无疑将引领文学的未来,因而对网络文学的文化命名和意义阐释应该大踏步走进研究者的思想视野,并力求让理论阐释的有效性在网络文学确证自身的历史过程中生效。

我从1999年涉足网络文学研究,有幸在这一领域获得过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先后在《文艺研究》等国内10余家学术期刊发表这方面的系列论文,本书算是对前一段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我以网络文学研究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正在主编的一套“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将是对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除日常教学和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外,作为文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的任务很重,网络文学研究就是我们中南大学文学院学科建设的特色科研。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网络文化研究所,形成了一个网络文学研究群体。本书吸纳课题组成员协作攻关,其用意正在于此。全书的具体分工是:由我提出全书构想,拟定详细写作大纲,并撰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蓝爱国副教授撰写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聂庆璞副教授撰写第七章,阎真教授撰写第十章,身居北京的文学博士陈定家副教授撰写了第九章。全书修改和统稿工作由我完成。书中的错讹疏漏或或失当失准之处应该由我负责。

本书得以付梓出版需要感激的师友同事很多。评审专家对本课题的扶持和奖掖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师长和学术同仁的关怀和鼓励成为我写作的动力源泉,专家时贤的著述和国内外网站信息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课题组成员的携手合作使一行行文字凝成友谊的见证……我没有列出他们的名字,因为我更愿意用默契的方式将感激化作心底的记忆!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董学文教授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网络文学研究,并拨冗为本书作序,令人感佩而难忘。我的博士导师冯宪光教授以严谨治学的风范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许多理论装备,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匡钊先生热情支持本书出版,并为之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深致谢忱。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线上线下

网络文学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新兴的一种文学类型。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受众很多,受到很多人的阅读。最近几年,很多的网络文学都已经改变成影视作品。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以及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学,将单一、枯燥的课堂进行转变,打造一个良好氛围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人文修养。

1.语文教学中应用网络文学的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文学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已经形成了一股文学力量。尤其是最近几年,很多的优秀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让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也有所扩大。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受众的人群不断地扩大,尤其是年轻人,接受网络文学的程度很快。和普通的高等院校语文教学比较,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教学目标也存在不同。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的专业所服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也给日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另外,因为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很薄弱,网络文学更容易通俗易懂。通过大量的调查证实,在高职院校学生中,阅读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入网络文学,促进了学生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对于语言有充分地理解和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2.网络文学对高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随着互联网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传统的文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打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是网络文学由于自身的优势,也促进了教学目标,同时也实现了教学效果。以下是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加入网络文学带来的影响。

2.1网络文学对高职语文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和传统的文学进行对比,利用网络文学可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词汇以及语法的应用中网络文学更有优势,形式呈现了多样化。利用网络文学,可以将汉语的灵活性充分地表达,同时也给学生有了明确的提示,尤其是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面对着新鲜事物,在新时期下,步入社会就要具有创新精神,要并且传统的思想观念。网络文学在思维方式上比较开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模式,才能在日后就业过程中敢于突破和创新。另外,可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平等观念,网络文学通常是在网络平台实现传播,学生可以利用聊天软件进行线上互动沟通,很多的网络文学作家有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让学生有了自由和平等的空间,读者和作者之前构成了良好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文学,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好语文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借助语文教学,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得到了提升。进行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文学中很多内容。尤其是网络文学一般通俗易懂,很多的段落和语言构成,让情感得到了熏陶,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文学中对于爱情相关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也能将男女主角的内心活动充分地做到掌握和了解,一方面,教师起到了带动作用,另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在分析和理解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思维模式,给学生在人生,爱情观上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成熟的思想和行为,也让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想世界,促进了人格的构成,让学生实现了全面的发展,给日后就业提供了帮助。

2.2网络文学对高职学生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学的应用,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学习汉语和实际的应用环节。其一,在语言文字使用中,网络文学一般会使用比如(^o^)/这种由多个标点符号构成的图案来表达笑的涵义,这跟我国一直推广的汉语规范化是不相符的,这严重损害了汉语文化自身的涵义,导致我国上千年的汉语文化机制被破坏,丧失了汉语本身的美感和完整度;其二,网络文学的融入,对于高职学生的汉语使用规范性有很大的影响,在无形中让网络作者随意撰写和不负责任书写的情况加剧化,而且网络文学逐渐变成口语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导致高职大学生在实际完成自我建立和毕业论文等语言表达时,没有感染力。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大学生的成长。高职大学生在从少年向青年逐步转变的重要阶段,需要梳理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网络文学语言在表达上趋于平面性,其塑造的文学世界具有理性的程度,虽然网络文学可以极大的达到高职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但这导致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都被极大的限制了,使得高职大学生从文学语言中的感官体验很难达成理性层面。

3.改进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办法

3.1建立健全网络文学的体系。

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渠道就是文学教育,在非中文系高职院校里,进行语言课程教育格外重要。借助学习典范课程,不仅可以更系统、有效的对语言基础能力和知识进行学习和归纳,还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和理解上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学中,就一定要重新归纳教学资源,要确保教学教材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学中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都是我国语言的魅力。为此,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要加入网络文学,尤其是提升了人文素养。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传统和网络文学,尤其是在内容的编制上,将学生的具体需求与自身兴趣进行更好的融合,为今后传播先进的资源,将不同类别的文化知识带入课堂中,使大学生可以从文化角度有准备的开展语文的学习,让其拓宽更大的思维和眼界。

3.2改变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尝试网络写作。

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要从实践活动中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的关键性,在具体文学授课中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开展网络文学创作。例如,在高效的官网或者院校报刊中给网络文学留出部分空间,除了展示传统文学外,还给大学生引荐更好的网络文学,让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或者引导大学生撰写超文本小说等等,,开始进行网络文学的写作,对提升人文素质和其网络文学知识有着很关键的作用。还可以将过去传统课堂里由上往下的信息传递形式变成互动的信息传递形式,老师在授课中也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大学生当前的人文素质状况,要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制定出教学目标和技术,才能有助于网络文学形成统一的整体。

第5篇

(武汉科技大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网络文学作品,这一不同于传统的以纸质载体呈现的文学作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应用的普及,它可以通过电脑轻松地携带在身边的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载体方式展现给广大用户进行阅读。但是,在网络文学作品迅速发展崛起的同时,一方面其主要发展基地即文学网站在给予网络文学作品很好的发展平台之外,也在客观上限制了网络文学的创新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上大量的非法复制与传播等行为,也会严重侵害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为了更好地保护网络文学产业,应该提高行业责任,完善相关立法,提高行政部门的执法效率,增强网络经营者、网络用户以及网络作家的版权意识、加强技术保护。

关键词 :网络文学作品;文学网站;网络文学作品侵权;网络文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I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6

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民的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另外据有关报告, 2013年初手机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同时,用户渗透率也将近70%。历经近几年的急剧增长,预计今后速度将放缓,但是整体市场依然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产业已然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智能手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普及。

而在网络文学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制约网络文学作品健康发展的客观因素存在。同时,由于网络文学作品是存在于互联网载体的这一特点,使得其出现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可能性、风险性更大,著作权侵权问题泛滥。

1 网络文学作品的概念及其特征

网络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它不同于传统纸质载体的文学作品,主要就是体现在“网络”二字之上,它可以是发表在各个文学网站、贴吧、论坛等网络媒介上的作品,还可以是新近比较热门的微博、博客等比较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的载体上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存在和传播的作品。

网络文学作品相对于传统文学作品而言有着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创作主体更广泛、平民化,只需借助互联网就可以进行文学作品的写作与发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加即时化,二者之间的交互性更强;网络文学作品的数字阅读技术使得这些作品的载体形式更加多样化;网络文学创作的作家们思想可更加多元化,个性表达更加自由。

2 文学网站对网络文学作品发展的制约

在网络文学作品传播发展之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学网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载体,因为这些网站是当下网络文学作品主要的创作、阅读基地。这些文学网站一般都是由商业资本介入的,以公司方式存在而进行运营的网络媒体。它们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之后,一般也都是会开发属于自己的手机阅读软件(APP),以更加方便、人性化的模式传播网络文学作品,通过对手机用户即网络文学作品的读者进行收费阅读而获取盈利。

文学网站本是一个给予网络作家充分自由空间进行创作的平台,但随着一些网络大神们的作品的发展,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游戏、电视剧获得版权相关的利益之后,文学网站也渐渐看到了其隐藏在背后的丰厚利益,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类型化的文学作品生产平台,它们会分析市场、瞄准市场,然后引导作家们去进行某类型作品的创作,以当年的“清穿”类型的文学作品以及电视剧火热发展为例,当时各文学网站的排行榜上清穿类型的已经琳琅满目。

不得不说,文学网站已经作为生产和销售平台以结构性的力量渗入文学写作过程中,在促发了网络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的同时也促进或造成网络文学作品(尤以网络小说为代表)浓厚的大众化色彩、类型化、超长化或“太监”、“烂尾”等文学景观。

3 网络文学作品的各种侵权问题泛滥

著作权法对于网络文学作品也就是直接以电子形式创作的作品,规定其著作权包括:法定的署名权、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其中信息网络传播权是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较为重要的一项。目前泛滥的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对此项权利的侵害。

实践中一些自发群体、个人对于个别网络文学作品的侵权方式来看, 在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都一一进行了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因为有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制,所以不再赘述。

但是还存在很多法律规制不足的侵权行为,而且还是大规模的、有组织性的利用一定技术方式对原创文学网站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非法获取、传播,其主要分为盗版网络链接、恶性搜索和内容复制三类。

3.1 盗版链接

盗版链接有连入和连出两种方式。连入方式是指网络文学盗版网站将其他原创网络文学网站网页上的比如文字、图像、视框等链接引入自己的网页,使得网民在搜索网络文学作品时进行访问时,往往点击进入的是盗版网站。连出方式指的是某些侵权的网站成为一种访问中介,与其他各家网络文学盗版的平台合作,然后给用户提供盗版网站的超级链接而进行的侵权。

对于盗版链接没有直接的法律条文加以规定,实践中若认定盗版链接违法,则需要原告提供“流量指向盗版网站服务器”的相关证据,这其实就加大了正版即原创网络文学寻求著作权保护的难度。

3.2 恶性搜索

恶性搜索就是一些盗版网站在网站的域名、网页上,重复多次的将属于他人网络文学作品的

关键词 ,用在自己网站的源代码里,致使用户在搜索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

关键词 时,盗版网站在搜索结果的顺序还排在合法权利人的之前,从而使网民产生了误认,直接进入了侵权人的相关网站。被称为“中国网络文学第一案”的“罗浮”案,也正是关于这一方式侵权的实例说明。

对于恶性搜索的侵权行为,同样还是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所以其侵权行为虽然更加明显,但是目前依然难以进行法律追责。

3.3 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内容复制

内容复制,是指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通过各种非法、不正当手段将自己没有著作权的网络文学作品直接拿来加以利用,或未经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公众传播。具体说来,一种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专职的文字录入人员通过直接打出文字(当著作权人的作品采取了一些加密等技术保护措施时)或直接复制粘贴方式将网络文学作品在网上进行转载或传播;另外一种则是某些网站提供给网络用户可自由在线上传、下载和阅读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文档资料的分享开放平台,这些平台无法保障文档资料的来源是否非法以及分享的文档资料被用户下载之后的用处,所以也是间接地提供盗版内容传播的媒介,同样会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第一种内容复制行为,法律有相关规范:若只盗版,无盈利收入,按民事诉讼处理,责令关闭网站或没收服务器,赔偿金额较小;若进行有盈利收入的盗版,则按刑事案件处理,网站负责人将被判刑,赔偿金额巨大。而对于第二种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 “避风港”规定,通常使得网络服务经营者有了推脱自身赔偿责任的理由。

4 网络文学作品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

针对网络文学作品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和著作权侵权问题泛滥,需要从网络文学行业责任、法律层面、思想观念、技术措施等各方面进行完善与加强。

4.1 文学网站需要承担其社会责任、行业责任

文学网站以及其附属的手机阅读软件,作为一个已经形成了比较正规化、模式化的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网络文学发展方面也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行业责任。

(1)鼓励网络文学作品多类型发展以及创新。网络文学网站作为经营性网站,不可避免地跟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会追逐利益最大化,而目前文学网站的收益除了广告收益以及优秀作品的改编权之外,最主要的收益来源方式还是读者用户的付费阅读的收益分成,因而为了可以增大这部分收益,文学网站会定期对市场上热销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类型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引导网络作家创作比较热门的题材。同时,文学网站的主要资源也会放在这些题材的作品宣传上。如此长期发展下去会造成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类型单一,缺乏创新性。文学网站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快餐型的文化消费类型,除了言情类型,还应当包含名家经典、历史军事、励志、社科和教育类等内容资源,以满足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阅读目的的各类读者用户的需求。除此之外,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应当予以鼓励、宣传。因此,对于文学网站应该赋予他们应当承担的行业责任以保护网络文学更加健康的发展。

(2)促进文学网站的运营规范化以及行业自律。文学网站应当承担起其在网络传播方面文学网站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进行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应按照国家版权局倡导的“先授权后传播原则”,严格遵照授权权限,合理合法使用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还应当积极参与公共版权保护维权工作,可参与 “在线反盗版联盟”(www.coapu.org)等此类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重要行业组织。另外,对于前面讲到的恶意搜索等行为,各文学网站也应当具备强烈的权利意识,一旦发现自己合法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权利被侵犯时,应当积极举报并寻求法律途径来加以解决。

4.2 在法律层面应当加强立法规范,执法部门也应当提高执行效率

目前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著作权法》对网络文学作品大量非法复制传播、 盗版链接等问题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还有对于一些法律条文中进行规制的违法行为虽然有相关法律后果的规定,但是缺乏具体实践操作性,例如在处理非法转载等侵权问题时,“立即删除”的具体时间限制却没有规定。另外,“避风港规则”的滥用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在法律法规方面做好相关的立法完善工作,行政救济在保护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网络侵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仅仅依靠网络作家发现侵权信息并采取一些自救措施让侵权人删除、屏蔽侵权作品或者提起维权诉讼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还须借助行政力量。一方面,对于网络盗版这一痼疾,执法部门需要做到能够快速确定著作权人,鉴别正版与盗版,从而及时有效地打击网络侵权。另一方面, 应当为了提高打击网络侵权行为的效率,建议在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之下设立专门的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机构。

4.3 网络服务经营者、网络读者用户、网络作家应该提高对于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认知

网络读者用户大多都存在着网络资源免费共享的思想,希望可以免费阅读到网络文学作品。因而滋生了一些专门从事非法复制、上传网络文学作品的小网站、盗版网站。要从源头上遏制这一现象的最好手段就是强化读者的版权意识,实行付费阅读制度。与此同时,对于网络经营者应该进行有力的监管,对于一些非法小网站、盗版网站应该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查处。

另外,建议网络作家去正规文学网站发表作品,那些网站在网络作家进行注册发表作品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关于版权的相关提示的,网络作家应当仔细了解,加强保护自己著作权方面的意识。

4.4 在技术措施方面可以加强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目前,发展得较为成熟、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技术保护措施主要有:反复制设备、数字水印技术、数字信封技术、数字内容加密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等。在实践中,面对作家、出版商网络维权的围追堵截,百度文库积极拿出了“文库版权作品DNA比对识别”的技术解决方案。该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系统清除文库中网友已经上传的侵权作品,也使得侵权作品将来在上传时能被系统自动拒绝,从源头上控制侵权作品的流通传播。可见,在技术上其实是已经有完善的一系列措施可以从源头上很大程度的遏制网络文学作品的非法复制传播问题,目前只是缺乏各网络服务经营者以及网络媒介进行实践运用。

网络文学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产业,对于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在网络文学的著作权保护各个方面进行加强与完善,以推动整个网络文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 王小英,祝东.论文学网站对网络文学的制约性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10(1)

3 连雪晴.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2)

4 李瑞登.网络版权制度功效缺失的文化因素解析[J].知识产权,2010(5)

5 廖家明.关于版权保护技术措施的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5

6 于咏莉,刘延民,张小卫.浅谈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7 刘晓兰.网络文学版权保护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2011(5)

第6篇

1, 您一定是作家吧?写了多少了?出了多少书了?

我只想说,我是个业余的写家,我的娱乐是写作,我的梦想是能够写作。我没写多少,也没出过书,我什么都不是。我写的都在我的空间和博客里,看完你就彻底了解我了。我既不是作家,也不是靠摇笔杆子抢钱的人,我只希望每篇文章发出去,有人说写得还行,有人从中有所感悟就好。但至于即将毕业的你们,还是多花些时间多看应试作文吧。最好不要以我为准,因为我怕我的随笔而记会误人子弟,那样实在是罪不可恕了。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基本功的砺炼,那是一个漫长的细活,考完试再慢慢探讨不迟。

2, 您写散文时是要有特别的遭遇和意境吗?怎样才能写好散文?

这个我只能说书无贵贱多看,事无巨细多写,自然会提高。我一般是随感随悟随笔而记,真情实感就好。我的个性签名是阅读码字,以文会友,就是说多读多写多交流,这是我的浅见,仅供参考。

,3,您肯定喜欢看书吧?

是的,我很喜欢书,几近痴迷。但是,我要强调一点,我至今没有藏书。一是藏书需要钱;二是藏书需要固定的地方,不然迁徙难带,弃之又心疼,两难久矣,所以不如仅限于欣赏;三是我信奉买书不如借书,借来的书我都赶时间连夜快读,并且保管完好。我一直奇怪,那时候烛光昏暗彻夜看书,我的视力却一直很好,真正导致视力下降的是后来的电视电脑和手机的屏越来越大了,而不是书本,所以敢肯定弱光对视力的危害也弱。

另外,尽管最近看到几个前辈在谴责网络文学,并且还以很久不瞥电脑为荣,但我还是要说,网络给我阅读和学习交流带来的便捷不容忽视,不论文学还是其它领域,与时俱进当属主流。不能因为它出身微贱鱼龙混杂就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一无是处,显然很多有新意接地气的好文章都出自网络,网络让好文章越过了退稿的尴尬得以面世,而不是夭折在个别人的冷漠邮箱里。

因为生活,大多数不乏文学细胞的老百姓仍在四处奔波,不可能背着书箱流浪,也没有条件每到一处就设立书房,是什么给我们创造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阅读条件?这应当感谢网络。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的,片面抨击网络文学甚至抵制网络都不可取。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定是有它的生存空间。

当然,中学生涉足网络文学需要自身具备相当好的“免疫力”,应该提高警惕,擦亮眼睛,选择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内容摄取吸收;对于不良信息的被动接触,则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生在网络时代,学会享受它的便捷就要先学会忽视它的丑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人对事对物对文都一样,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如此甚好。

第7篇

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摘要:由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引起的网络艺术,标志着在新的文化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又一次完美的融合。网络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和解读网络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网络艺术 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美)罗伯特斯特恩.《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原文见《建筑师》15,第204页

第8篇

关键词: 网络新闻 传统新闻 网络文学 阅读方式

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新闻咨询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从概念上看,传统新闻有一个丰富而庞大的体系,除了信息量大的报纸之外,杂志、刊物、电视、广播、口头新闻等,基本上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新闻形式都属于传统新闻的范畴。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网络新闻的实践,通常被称为“第四媒体”,它对于整个传统新闻的冲击与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深入到具体传播过程与结构中,就会发现网络新闻仍然由五种基本传播要素构成,但是,这些要素的内涵,以及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作用方式,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有了很大演变,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例如,从媒介本身来看,网络作为媒介、技术体系、虚拟社会和经营平台等多种属性的统一体,为新闻带来了全新的传播载体与传播情境。又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模糊,传播者与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相互作用方式上的变化,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播者与受众的概念,以及这两者在传播中的意义。虽然网络新闻业务的构成还在沿袭传统新闻业务的规程,但是由网络技术带来的层次化、实时化、多媒体化、互动性、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使网络新闻业慢慢地由对传统新闻业的“量”的偏移,渐渐走出质上的变革。例如,层次化写作、实时化写作、网络多媒体报道、网络专题、网民评论等新生新闻形式不断出现。

网络新闻是对传统新闻的机械移植,还是对传统新闻的解构与重建?当然,新闻传播这个母体,是网络新闻研究的主要视角。但是,社会学、心理学、网络技g等相关学科的支持,也是构建网络新闻不可或缺的。网络作为新闻媒介的未来,也许不会永远停留在“第四”媒体的位置上,甚至不仅是简单地颠覆它的前辈们的既有地位。比较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新闻的新闻选择范围较大。由于网络新闻的立体网状结构具有无可比拟的大容量和拓展性,使得网络新闻报道不像传统新闻那样多地受到篇幅空间、时间长度的限制,新闻选择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信息量更大。从目前国内网络新闻知名度点击率较高的新浪网新闻栏目来看,网络新闻可以分为国内、国外焦点、体育、财经、IT等很多类,每个类别像一枝无比粗大的树干,可以延伸出无尽的分枝,用其超大容量的链文件的不断伸展,组织起网络新闻丰富的血与肉,新闻选择有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因此,网络新闻的报道范围和报道领域远远大于传统新闻媒体。

二是网络新闻的新闻价值取向更加宽泛。除了传统新闻价值取向外,网络新闻更注重新闻带来的与受众的互动性。传统新闻一般仅关注能吸引受众并被接受,网络新闻还注重开发受众的参与倾向,注重网络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洛阳大火、美国911灾难等重大事件在国内外知名网站上网后,有无数网民竞相上网留言交谈,由此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好新闻一向是提升媒体知名度的法宝,对凝聚网络人气则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选择吸引人的网络消防新闻,把握好消防网络新闻中的焦点、热点加以催化,是今后消防网络宣传中不能忽视的。

三是网络新闻的语言更加活泼自如、短小精悍。传统新闻,尤其是“白纸黑字”的报纸新闻,因其基于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比较权威的新闻来源、斟字酌句的写作过程,在语言表述上往往严谨、正板。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不同,其语言比较活泼、丰富多彩,因而具有亲和力。这是网络新闻选择范围和价值取向的宽泛性所决定的。既然网络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存在互动,那么短小精悍就是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和极快的更新速度所要求的。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于电视、报纸,几乎和广播并驾齐驱。据调查,有习惯每天上网看网络新闻的网民们每次上网浏览新闻的时间大多不会超过10分钟,网络新闻(消息)必须用精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迎合网民的阅读习惯。

四是网络新闻的标题更注意迅速吸引受众,吸引他们去点击、去探究。网络新闻较少用报纸新闻那种眉题、主题、副题组合式的字数过长的标题,主页上一般只呈现字数不多的标题,字数一般在14字以内,寥寥数字要力求引发受众的兴奋点。一般较少使用传统新闻比较铺张的对偶、层递、排比等手法的标题。

综上所述,新闻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人们互通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新闻载体的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体受到挑战,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扩大。但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资讯传播途径,尽管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差异性明显,但二者必然会共生共存、相约发展,并保持勃勃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是进入21世纪以来汉语文坛最值得关注的一道风景,也是网络数字媒介影响下文学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它传播形式可变、表现形式多样、创作自由,体现出传播内容平民化、传播方式互动化、传播速度快捷化、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是这个时代极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文学网站、个人文学主页、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电子文学期刊,以及网络原创文学竞赛、博客书写、MSN文学交流等,更新速度快令人目不暇接,其作品更是难以数计。这一切都表明新兴的网络文学在成长和壮大,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前途不可限量。与之相适应,中学语文及大学文学教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相关的论著、丛书、论文开始涌现,语文阅读方式发生的变化引发了对网络文学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可以说,网络文学研究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资源,甚至成为语文阅读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如何应对网络文学对现代阅读方式的影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中学生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即传统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并存,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网络阅读队伍,那么如何应对网络文学对语文阅读的影响,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既要提倡网络阅读和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倡网络阅读和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古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方法上强调熟读精思,而网络阅读更强调交往功能。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信息时代,这是人们必需的技能之一。而且在虚拟世界中交往者的姓名、身份等因素可能是虚拟的,消除了心理障碍,摈弃了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更加纯洁而透明,更接近于心灵对话。

传统的语文阅读强调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读万卷书积累知识,通过行万里路增长见闻。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因此,网络阅读的开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重构。书籍阅读就像品茶,而网络阅读更像快餐。走进快餐店的第一件事当然是选择,选择那些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甚至只是即时可用的信息。书本教材的选文是以经典为主的,即使是课外阅读,也以经典文学或传统文化为主,各种推荐目录或作品汇编都很鲜明地体现这种倾向。但是在网络上传递的并非都是经典作品,被读者所宠爱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经典作品,体上看大众文化占上风。网络阅读方式的推广必须引导学生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多一些崇高境界的审美,突出强调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甄别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网络阅读中得到书籍阅读同样的价值。

二是书籍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在本质上都是借助一定的媒体获取信息和进行意义建构,它们之间只不过是阅读形式和阅读习惯不同。由于存在不同的优势和缺陷,它们之间在阅读功能等很多方面是难以相互代替的。因此,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之间应该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关系。

网络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我们要看到语文阅读所围绕的素材基本是经典阅读书籍。字词、析句、涵咏、诵读、品味、揣摩,是书籍阅读的传统。一句“僧敲月下门”让文人雅士推敲了千百年,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让古今多少人玩味。汉语语言的精华就是在这样品味的过程中雕琢起来、传承下去的,中华文明由此流芳百世。书本阅读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是网络阅读所不能替代的,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但书籍读物所谓主要信息源的态势仍将继续,即使网络阅读成为主流,书籍阅读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针对网络阅读缺乏经典性这一问题,对一些文学名著应采取网络阅读与书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指定与课堂学习有关的一些经典性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互相学习。也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名作、名篇,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名著进行重读、精读,让学生在获得一种崭新的阅读感受的同时,重新体味名著名篇的魅力。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充分享受中外文学宝库的“盛筵”,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品位。

总而言之,在当下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书籍阅读是网络阅读的基础,网络阅读是书籍阅读必要的补充,阅读应该书籍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杨新敏.网络新闻评论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赵东晓.网络出版及其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

--麦卡利斯特《美与科学革命》

从艺术发展史来看, 20世纪以来是艺术形式演变最迅捷的时期,其首要因素是电子传播技术给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从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到1906年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作品被美国费森登实验电台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送,再到1930年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的独幕剧《口叼鲜花的人》由英国BBC公司作为电视信号播放,直至1959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技人员开始利用电脑创作音乐,以及今天互联网上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网络艺术,媒体的革命,特别是电子媒体的一次次嬗变,一直引领着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潮流。

麦克卢汉说:“每一种技术都是我们最深层的心理经验的反射”;“如今,我们开始意识到,新媒介不仅是机械性的小玩意,为我们创造了幻觉的世界:它们还是新的语言,具有崭新而独特的表现力量。”①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没出现过比互联网更大的机器,比互联网更大的图书馆,比互联网引擎更为便利的检索工具;也从没什么媒体能比互联网更为精细、准确、迅速地辐射出自己的社会影响。对于文学来说,一方面,有文字以来历史上的出版“门槛”从来没有像网络时代这样低,“人人都可成为作家”的前景也从来没有像网络时代这样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的创作渊源,理论上可以追溯到罗兰·巴特的“可写性”文本,德里达的“互文性”;实践上可以追溯到被称为“超文本之父”的尼尔森。这位哈佛大学的艺术硕士、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他想以超文本为基础把电脑变成一部硕大无朋的“文学机器”,把全人类的创作联结成一个数码图书馆,将人类已有的艺术信息资源集成化。尼尔森为此努力了30年而没有成功。然而他的研究却启发了万维网(WWW)的构想(1989)。当网络时代悄然来临时,尼尔森所铸造的“超文本”、“超媒体”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成了后人研究网络文学无可回避的范畴。如果说网络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尼尔森脑海中思想火花闪现的话,那么,随着互联网的无限延伸,今天,网络文学已是幼苗初成。

一、电子化技术手段

1、换笔与换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差异在于两者信息媒体的不同:前者属于比特形态 ,后者属于原子形态。信息媒体由电子化的比特取代传统的原子形态,是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比特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子的性质:它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比特可无限复制,而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会丢弃任何信息。它像一种新的“DNA”突变基因,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核,并衍生出全新的观念和社会。

网络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表现在创作手段方面,网络作者以机换笔,让苦役般的“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式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在语言操作上,电脑写作使用的是以二进制 (即一连串的“0”和“1”)为代码指令的机器语言和将字母缩写成符号指令的汇编语言,还有通过编译程序与计算机相连的高级语言,这就为电脑程序创作提供了机遇。有的操作软件还能够实现随机创新、人机共同创作。

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有这样一故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1]此故事似乎在暗示:笔是文才的代称。的确,书写时代,笔是文艺家们的人格寄托。以笔为基础的许多词汇如笔力、笔法、笔调、笔锋等是艺术的重要范畴,笔力万钧、如椽巨笔是对文人才华的赞美。然而,这历时千年的书写观念,在电脑出现以后将被历史轻轻翻过。“换笔”(以机)已成为数字化时代文潮涌动的历史洪流。

1975年,叶永烈编导了电影《电子计算机》,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计算机的科普电影。1978年7月20日出版的《参考消息》,以第四版整版篇幅译载了美国《时代》周刊中的两篇文章:《神奇的小硅片时代――新微型技术将改变整个社会》和《万能钮式生活――电子计算机革命使我们生活得更聪明、更健康、更美好》。其中有关书写革命的部分作者写道:早上醒来后,“在床上把他今天要办的公事和私事口述给微型电子计算机,今天要写的通知、备忘录马上就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这两篇文章首次向中国人传播了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写作工具的信息。80年代初,我国从事计算机信息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和科普作家率先“换笔”。《中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的作者们说,他们在1982年5月至8月完成了System C中文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以后,曾用这一系统非正式出版了几本介绍该系统设计思想的论文集。“这些论文都是我们坐在计算机终端屏幕前,边思考,边键入,现编现改,由计算机进行自动排版,自动分页,自动产生表格,最后打印输出,装订成册的。”1983年,他们实现了“从写作、改稿、审校、发稿、编辑、排版、插图、制版直到印刷,这样一本书诞生的全过程都完全采用了中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中文信息的计算机自动处理。”199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陆宗周的《怎样用电脑写文章》,1995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的《电脑趣话》,其中他颇为得意的写道:“从此,我在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就像钢琴家潇洒地弹着钢琴。我的文思在噼噼啪啪声中,凝固在屏幕上,凝固在软盘里。”至此,国内一批思想较为开通、较易接受新事物的作家相继实现了“换笔”。王蒙说:“作家用了电脑,真是如虎添翼。我惊异地发现,那些抨击电脑的振振有词的道理,大致都是不用、不会用、不想学或者没有电脑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先生女士们讲出来的――也就是臆造出来的。” [2]此后,换笔已成大势所趋,用笔写作的文学阵营在日渐萎缩。

文明的变异往往从最基本的工具开始。石器文明到铜器文明再到铁器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信息文明都是明证。传播媒体的递变是文化突飞猛进的直接动因。竹简木牍取代甲骨铭文使中国文化前进了一大步;纸、笔的出现催生中国文化再次跃迁;纸和活字印刷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传播基础。欧美使用打字机很长时间以后,我们还一直在使用老祖宗发明的毛笔,这与中国文化更新缓慢、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不无关系。今天,书写方式再次发生巨变:笔、墨、纸等工具被键盘、鼠标以及诸如拼音、五笔、王码、微软等书写软件所代替。毋庸置疑,文化的巨变已在眉睫。因为换笔的意义不仅是书写方式的改变,更标志着创作观念的变化和主体能力的新飞跃。

第10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目标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服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它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殊任务。

1.语文课程的目标观

民族性与多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样,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也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目标,制定语文教育政策。一方面,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有力的纽带,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与殖民,是母语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全环化必然导致多元化。因此,就语文教育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总的说来,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人文性与技术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术成为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比纸和笔的操作更复杂,更具技术色彩。同时,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丰富了人类思想的表达手段,非文本的可视化媒体将与语言文字紧紧地融为一体。发展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高效率的技术化语文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高效率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因此,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当前,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正呼喊着科技与人文整合,这将使人们在追求语文能力技术化的同时,追求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包括对语言思维、语言道德和语言审美情趣的重视,对文学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的重新评估。

普及性与艺术化。普及性是指过去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具有高不可攀的神圣地位的语文教育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大众化的目标。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写作、电子投稿与发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的约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出现了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曾经神秘的“创作”成为一种普通的、大众的“写作”。在文学的发展上,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语言的话语权威发生了变化,公众话语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个人性话语、私人写作渐渐盛行。至于艺术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便利的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融为一体,语文教育目标带上了更多的艺术色彩;二是由于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摄像输入、摄影输入和语音输入等输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修改与编辑的方便性,传统的纸笔书写可能将逐渐让位,而隐退为一种少数人所专有的、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

生活化。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如多媒体的互动技术可以模拟演讲、报告、采编等应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和活动,网络技术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这就为语文教育目标生活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个性化。信息时代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程目标不再整齐划一,而应该承认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从“一纲多本”发展为“多纲多本”,从“教学大纲”发展为“学纲”,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需要和潜力确定语文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个性化,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语文能力的变化

电子化的读写能力。电子读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文形态,它与传统的读写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电子读写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基于网络和资源库的检索式阅读能力,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多样化的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与发表的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必须具备传统文本读写的基本能力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识、技巧与策略。如多媒体的解读,各种字体、字型、字号和不同文本版式的处理,页尾、页脚、脚注和尾注的运用,网络导航的技能,网上交流工具的熟练使用,网络礼仪和网上交际规则的把握。此外,电子读写对传统的文本读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由于电子读写的便利性和极强的交互性,电子化的文本资源极大丰富,以及情景化的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达的观点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多样、复杂乃至隐晦,这就对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网上阅读时,由于超文本的功能,读者的眼光变得更加挑剔,如果文章缺乏吸引力,读者就可以迅速转移阅读目标,点击其他的栏目;反之,如果读者发现了优秀的文章,便会通过BBS、E-mail等电子手段在Intemet上迅速传播,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并且读者还可以利用网上的交互方式,打破与作者的鸿沟,与作者甚至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些特点对网上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者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快速读写的能力。质量和速度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的语文学习注重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强调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全面把握,强调字斟句酌的写作和修改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性的必然。在信息时代,它仍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目标。但不限于此,由于信息时代网上信息的更加自由、开放、随机,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量剧增。在这些信息中,既有大量有价值的,也包含了许多价值不大甚至有负面影响的垃圾信息。因此,信息的快速捕捉能力、筛选能力和鉴别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带给人类的更加频繁的交往,在信息时代培养快速的写作能力也显得很有必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写作成为有真实目的和意义的交流工具,如果能提高网络写作的速度,那么其快捷与方便的特点就会使它的交际价值能与日常口语交际相媲美。又由于网络写作能整合传统写作本身的优点,因此,它在远程、长篇和深思熟虑的交流方面则将超过日常的口语交际。

实用性和研究性文章的写作能力。文字处理技术如WORD、WPS使写作快捷而简便,网络技术如E-mail、BBS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写作将像口语交际一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电子写作与传播,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交流看法,而这有赖于实用性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CD-ROM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电子写作工具的便捷性,使研究性文章的写作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和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有条件参与到研究性的写作中来。他们能方便地利用电脑网络请教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并开展网上协作,能搜集、阅读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断的重组、加工与再创造。

规范性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人机对话技术的发展,人与电脑之间的口语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脑与网络的口语交流将日益频繁。无论如何,电脑还不是人脑,人与电脑的对话就要求口语的表达具有适当的规范性,并掌握人机交互的会话策略,使电脑能够理解。由于当前的人机对话研究主要基于书面语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口语表达的规范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出现向书面语靠扰的趋势,如词汇省略现象的减少,句子趋向于完整,口语能通过电脑显示出来,从而具有书面语的视觉特征,能够被修改、补充与保存。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

多媒体。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或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的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性的辅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顺畅的解读。因此,掌握多媒体作品的特征与格式,理解和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如图像解读、音乐鉴赏、视频阅读、文字处理、多媒体创作、E-mail技巧、网上实时交流、电子投稿与发表、电子工具书的使用等,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这些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不完全相同,信息科技侧重对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技术的基本操作,属于基础性的技术课,语文课程则侧重利用信息科技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利用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一起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网络语言。随着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字在词汇、句式、语体和语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日益增加的缩略语、大量出现的谐音词、界限逐渐淡化的各类语体,从而产生了“网络语言”,包括网上的口语、书面语甚至网上的方言。一些“网语”正从网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了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网语”约定俗成,就会引起社会语言的变化,从而引起语文学习对象的改变。

网络文学。电子写作的便利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指首次以电子形式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具有通俗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并且篇幅短小,多数在2000字以内,但数量众多。在内容上,主要表达自我的感受和心情,所以一些较成熟的作品深受年轻读者的青睐。由于计算机网络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也由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根深蒂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仍由传统媒体出版发行,这样做虽然失去了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但不管怎样,经过“优胜劣汰”,网络文学都将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

主题词。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的写作要求概括与提炼主题词或关键词,以方便电脑的处理;获取信息的检索式阅读和快速阅读也要求输入主题词或关键词,以进行准确的查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重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但都没有上升到信息检索的高度来进行,因此,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应该加强对主题词的教学。

2.语文课程内容选择范围的变化

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和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加广阔。语文的外延不仅包括现实的生活领域,还包括网上虚拟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外延之和。语文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也因此更加多样并富有动态性,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或“全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实现和推广。

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采取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材料。既可以选择贴近社会发展的社会历史作品,如时代主题、斗争、革命、爱国主义、群体意识,又可以选择讲人性,讲亲情、爱情、友情,讲平凡小事,讲普通生活与工作的文章;既可以选择革命文学,也可以选一些改良、保守、通俗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但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甚至极度泛滥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语言学习范例的选择,一方面要积极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5.语文课程结构、载体和相关术语的变化

第11篇

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理事。曾任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 1 ]

个人简介

郭杰,文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理事。曾任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市优秀教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著有《屈原新论》等书,主编十卷本《中国文学史话》等书。在《文艺研究》等刊物数十篇。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没有人可以怀疑中国古代文学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同样,也没有人能够回避古奥、晦涩的古典文学正在远离大众审美体验的严峻现实。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学博士,一位致力于学术大众化的学者,面对象牙塔里汗牛充栋的专业文学史著作,早在10年前,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杰就下定决心,要走先人未走之路,编撰一套“大众版”的文学史书。

从1998到2008年,积10年之功,集百位学者之力,至今年5月,这套长达10册的沉甸甸的《中国文学史话》终于付梓。从浪漫瑰丽的先秦诗歌到朗朗上口的汉代乐府,从灿烂繁盛的唐诗宋词到荡气回肠的明清小说……《中国文学史话》创造性地打破了史书固有的章节体例,用“说书人”的语调,为读者生动地诠释了中国文学跨越千年的迷人韵致。

做古典文学的“二传手”

纵观世界史脉,每个古老而伟大文明的源起,都是以特定的文学作品为标志,并由此而流传后世的。《诗经》、《楚辞》,从此以降,历代中国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等,无不通过生动形象、富于独创性的文学形式体现出来。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古代文学中使用的语言,表达的观点,反映的生活,当时虽然明白易晓,现在却晦涩难懂。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如何让现代人获得古典文学的审美体验……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郭杰,学了二十多年的古典文学,他总想着能够让更多人亲近文学,而不是让学问烂在书斋里,若干年后化为故纸堆。

1998年,与吉林文史出版社编审秋芙女士的一次偶然“邂逅”,让郭杰埋藏在心底“出一套雅俗共赏的文学史书”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样以“在文学史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理想的秋芙女士与郭杰一拍即合。很快,编辑工作就进入“实战”阶段。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在策划之时,郭杰就给自己定下严格的标准。“如果不能超越过去、自成一脉而只是简单地堆积材料,这样的文学史不但会贻笑大方,同样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郭杰深知,要完成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部头文学史”,非一己之力能够实现。于是,跑学校、联络高校研究文学史的专家、学者,说服他们参与编撰工作,一度成为郭杰的工作重点。最后,这个编撰团队的学者人数竟然多达100余人,阵容之壮观,虽然不能说是“绝后”,至少是“空前”。

作者队伍有了,怎么编?是使用传统的“章节体”,还是寻求新的格式?经过几番深入的讨论之后,编委会最终决定采用“史话”的形式来讲述文学的历史。

“史话不是我们首创,中国古来就有‘纪事’的传统,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诗话》、《词话》这类用生动、直白的语言评述诗词的‘文学普及著作’。”郭杰说。正所谓知易行难,尽管形式已定,但参与编撰的学者们交上来的文稿却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些学者都习惯了写论文,写故事,反而不会了。如何在大众趣味和学术品质之间取得平衡,这的确非常不容易。做一个既能入得象牙塔,又能赢得江湖掌声的大众学者,也很不容易。”郭杰感叹到。

修改、否定、再修改,在经历了无数次“蜕皮”般痛苦地改稿之后,以时间为线索,以故事为玑珠,巧妙串联而成的《中国文学史话》终告“出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

目前,《中国文学史话》已在深圳书城开架销售,这套10卷本的精美图书摆放在离畅销青春文学《悲伤逆流成河》不远的文学史专柜中。腰身印刷着的别致的梅花图案,让它格外显眼。不少青少年学生经过此处,都会将书取出,细阅一番。

“就像讲故事一样。从哪里开始读都可以,很方便。”一位购书者对记者说。

的确,这套文学史话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编排方式,比如第一卷,先秦卷就是有176个独立的小故事构成的,无论是先看《夸父逐日》还是《张仪:危言耸听的说客》,都一样精彩有趣。尽管是讲故事,但故事编排也绝非天马行空地恣意纵横捭阖。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联,明眼人一望便知。“这10册书涵盖了自先秦到现当代,长达五千年的文学史。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主编,都是研究本阶段文学的专家。”郭杰介绍说“比如,明代文学卷的主编魏崇新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他的学术专业就是明代文学,曾出版《说不尽的潘金莲》、《明清小说观止》等学术专著。再比如近代文学卷的主编李继凯教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在近现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他各卷的主编,都是本领域里的知名学者,有着都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文学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是郭杰在采访中时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然《中国文学史话》已经顺利出版,但在郭杰的心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遗憾,面对时下来势汹涌的“网络文学”,他非常希望能够在图书再版时把这一部分加上,让《中国文学史话》成为名副其实的“流动文学史”的真实写照。尽管目前有一批学者对网络文学非议不断,认为低俗的网络文学是“文学已死”的标志,但郭杰仍坚守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网络文学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文学是不会死亡的,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不管经济怎么与国际接轨,惟有文学不需要接轨。它根植在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和幽深的人性里,古老的审美质地不会变。2000年前的人类跟现在的人类也没改变多少。文学是一条从古到今流淌下来、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河流,它永远是一门文化渊源最深的文字艺术。”郭杰说,“不过,文学的具体形式会变,从五言诗到七言诗,从汉乐府到长短句,从骈文到戏曲……文学体裁总是随着每一代的人审美情趣在不断地演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学。网络文学也不例外。”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第12篇

论文摘要:网络媒体的高度互动和参与性,促进了网民之间的人际交流,在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空间里,形成了具有独特形式和规则的网络语言,并随着网络的普及迅速流传开来。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 网络语言,而网络新语体也正对传统的应用文语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1语体的定义

语体是言语交际的体式,它是根据言语风格的异同划分出来的类别。换言之,语体,即人们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使用不同语言材料所形成的不同特点的语言体系。它是语言特点的综合。如交际领域有不同环境、不同范围、与表达者的不同关系之分;交际目的有或要人理解,或要人感动,或要人行动,或要人回答等等的千差万别;交际方式有书面、口头、屏幕、电码等方式和媒介的区别。这些在语言运用上有不同的特点如调音、选词、择句、构篇等,反复出现形成一定的体系既是语体。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2网络媒体对应用文语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高度互动和参与性,促进了网民之间的人际交流,在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空间里,形成了具有独特形式和规则的网络语言,并随着网络的普及迅速流传开来。比如美眉(长得漂亮的女生)、偶(我)、886(拜拜喽,再见之意):)(笑脸)等等,原本是人们在网上社区、网络聊天室、BBS等开放式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时所使用的专用符号,现在流行开来,甚至渗透到传统媒体之中。

网络语言主要是一种通过文字进行口语式沟通的工具,保留了人际传播口语化的许多特点。比如,人们口语表达比较随意,不像写文章那样注意语法、逻辑关系,甚至字斟句酌。不少网络语言也频繁运用倒装、省略等形式,只要清楚表达意义,不讲求规范规则。再如,在网络语言中谐音词特别多,这也符合口语传播重发音,不重文字的规律。另外,口语中常用的象声词、方言等,在网络语言中也被大量应用。如:后后(模拟笑声)、偶灰常灰常生气乐(模拟福建话发音)、就酱紫(就这样子,台湾话发音)。网络语言的口语特征营造了一种轻松、随意的交流氛围,这也是它受到网民们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网络流行新语体的演变

网络语体特指在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各类BBS及网络文学中表现出来的风格、格调、气氛。以下是最近流行的网络新语体。

3.1 知音体

2007年8月,天涯社区有人发帖:请大家用无敌、优雅、冷艳的“知音体标题”给熟悉的童话、寓言、故事、名著等重新命名。发帖者首先把《白雪公主》改名为“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激起无数网友的创作欲望。《嫦娥奔月》被改为“铸成大错的逃亡爱妻啊,射击冠军的丈夫等你悔悟归来”,《唐伯虎点秋香》被改为“我那爱人打工妹哟,博士后为你隐姓埋名化身农民工”……一场大赛后,留下无数经典笑料。

知音体就是指用这种用煽情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文章风格,名称来源于著名杂志《知音》。《知音》的创始人之一—— 胡勋壁先生曾率先在中国期刊界提出了具有哲学理念的“人情美、人性美”的办刊理念,杂志《知音》以刊登情感故事,宣扬人性美为宗旨。这种煽情的文章风格被称为知音体,这种风格的标题就叫知音体标题。

3.2 梨花体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由女诗人赵丽华的名字谐音而来。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赵丽华的某些作品形式比较另类,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网友们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并把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创作的诗歌,戏称为“梨花体”。梨花体语言直白、简单,似乎一览无余,又似乎蕴涵深意。

例如赵丽华的《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有网友“展袂舞翩翩”仿写了《下班》:“还有四分钟/六点了/老板还在催我/把文件整理完/呜呼。” 转贴于

3.3 脑残体

在QQ空间、论坛以及“X舞团”等网络游戏中,有不少玩家大量使用非正规汉字符号作为个性签名。这类文字的来源五花八门。大多出自繁体汉字、日文汉字和生僻字,也有部分简体汉字,甚至还有日文假名、汉语拼音字母等,有时还夹杂一大堆杂乱的符号。网友们只能通过文字的偏旁猜测其大致的读音,有网友将此类文字戏称为“火星文”,也有人斥之为“脑残体”,并把使用脑残体的人称为“脑残儿”。因为独特、另类,脑残体被许多追求个性的网友视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格,竞相模仿。例如:“莓天想埝祢已宬儰1.种漝惯”(每天想念你已成为一种习惯);“1.魵鳡鲭.1.种颜铯..Me的丗堺抧囿壹祌彦页色”(一份感情,一种颜色,我的世界只有一种颜色)。

4网络语体的应用分析

从网络新语体的命名看,“知音体”借用《知音》杂志名称命名;“梨花体”由女作家的名字谐音而来;“脑残体”用“脑残”比喻难认难懂。语体的命名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既贴切恰当,又生动形象。

新语体的层出不穷体现了使用者很强的创新意识。语言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网络时代的到来,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一种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我国的互联网用户男性占59.3%,女性占40.7%;年龄大多在18至35岁;学历在高中至大学本科之间。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组成了网络社会,他们追求个性,在网络交流和传播过程中闪烁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带着一种颠覆和创新的,创造属于网络的新新词语和语言风格。

网络新语体反映了一种叛逆思想,是一种被压抑心理的释放。每一种新语体诞生之初,往往掺杂着些许无奈、些许嘲讽、些许戏谑、些许叛逆,而这些成分更容易激发年轻一族的从众心理。同时,由于网络隐匿了人们的社会背景、职业、年龄等情况,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网络成为一个自由、轻松、想象的空间,这种特定的交际途径、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促使网络语体呈现出与日常用语不同的风格一幽默、简捷、夸张。

5网络语体的应用展望

对于网络新语体的层出不穷,有很多专家学者很是担心,认为它们的流行势必影响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这些新语体积仅是些非主流的网络语体,难登大雅之堂,不妨保持宽容、多元的态度。网络世界的语言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一定会走向更良性、更规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