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22:5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需求价格弹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响需求原因很多,但价格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受需求函数的约制,价格的改变必引起需求量的改变,而需求量的改变又会引起收益变化,商家经常想通过价格的调节来增加收益,或转嫁税收。而提价或降价都可能要冒减少收益的风险。为了有的放矢的减少风险,就要充分考虑该商品在市场的需求价格的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设市场上某商品的需求量是价格的函数,即,当价格在某处取得增量时,需求量相应取得增量,称与为绝对增量,而称和为相对增量。如果需求函数可导,但当时,极限存在,则称为当价格为时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可记为,即
说明:因为价格的增长将引起需求量减少,需求函数为减函数,即,为了用正数表示需求弹性,故在定义式增加“一”号。
由得知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即在点时当价格提高或下降1%时,需求函数减少或增长,所以需求价格弹性不仅与每单位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有关,而且与价及需求量的初始状态有关。
二、需求价格弹性分类
当时,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商品价格变动多少消费者需求量不变。
当时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需求量变动小于一个百分点需求量相对价格不敏感。
当时需求为单位弹性,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需求量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需求量的变动相应价格的变动更为明显。
当时需求为无限弹性,价格轻微变动就会导致需求量急剧变动。
三、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在计算需求价格弹性时,根据不同条件和不同要求,往往采用不同计算方法,下面分三种情况分别说明:
1.需求函数当价格由变到时,需求由变到,则在价格变到上的平均弹性为:,当很小时或不需要精确计算时,往往用平均弹性近似代替点弹性。
即需求变化率/价格变化率,借助价格变化率和需求变化率就可求出需求价格弹性,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需要知道需求函数,只需价格需求量的百分比。
例1 某商品的价格由每台500元降到每台450元时,每周的销售量在原来1000台的基础上增加了500台,求该商品的需求弹性。
解:
因,需求富有弹性,故降低价格可使总收益增加。另外,上述需求价格弹性又是需求函数的相对变化率,即
可借助价格变化率和需求量变化率求出需求价格弹性。
例2 某商品滞销,准备以降价扩大销路。如果要求以10%的代价下调价格,换回销售量增加15%;20%,求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变化范围。
解:
从而看出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在1.5∶2之间爱你,且,需求富有弹性,所以该方案可以使总收益增加。
这种以平均弹性代替点弹性的做法是不需要知道需求函数的,只要知道两点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即可。但当价格发生很大变化时,就随和值的不同变化幅度较大,就不能很好的反映点的弹性。
2.点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该公式是由平均弹性经极限过程而来,利用该公式计算需求弹性,必须知道需求函数和和的初始值。
例3 设每天从甲地到乙地飞机票的需求量是
其中 是票价。
(1)求需求价格弹性;
(2)票价定为何值时,航空公司的收益最大?
解:(1)由于,故需求弹性为
(2)令,得=600(元)。
从上式分析,当0<<600时,
3.弧弹性公式
需求曲线对于价格的上升和下降,其弹性值应一致,但当价格和需求量的基期值选取不同时,将导致弹性值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价格上升和下降的弹性值保持一致,采用、的平均值引入如下弧弹性公式:
,其中1、1是基期的价格与需求量。2、2是终期的价格与需求量。用弧弹性公式比用变动百分比计算弹性更常用,是目前通用的一种弹性计算公式,经济学中常用它。
四、需求价格弹性对收益的影响
因为收益函数:
边际收益函数:,
由此得下列结论:
1.当时,,R递减需求富有弹性,降价使收益增多反之升价使收益减少;
2.当时,,R不变,需求为单位弹性时价格变化对收益不影响;
3.当时,,R递减需求缺乏弹性,升价反尔使收益增多降价使收益减少;
同理,若需求函数为,则收益边际收益。
由此得下列结论:
(1)当η>1时,需求富有弹性,R增函数,需求量扩大使收益增多,需求量减少收益减少。
(2)当η=1时,需求不变弹性,R常数函数,收益不因需求量改变。
(3)当η
综上所述,收益的变化受需求弹性的制约,随商品需求弹性的变化而变化。只考虑通过调整价格增加总收入是不科学的,要仔细研究商品的需求弹性,盲目的提价或降价很可能会造成损失。
特别地,当需求函数为,则是线性的。
总收益为
边际收益为
需求弹性为
则η的取值依赖于的大小:
(1)当时,,有弹性;
(2)当时,,不变弹性;
(3)当时,,无弹性。
在商业实践中,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实行低定价或采用降价策略,这就是薄利多销。“薄利”是价格低,每一单位产品利润低,但销得多收益大,利润量大。因此降价策略适用于富有弹性的物品,但是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不能实行低定价,也不能降价出售,降价反而使总收益减少。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关键词] 需求价格弹性 经济生活
一、需求价格弹性
1.定义
价格的值每变动百分之一而引起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通常,用价格变动的百分率引起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来表示。这两个百分率的比值,称为弹性系数,记为Ep。
2.Ep的性质
(1)Ep的数值,不随选用的计量单位而变化。
(2)Ep的数值,可能为正数、负数、等于0或等于1。依赖于有关两个变量是同方向变化,还是反方向变化。
Ep为正还是为负,所表示的仅仅是有关变量变化的方向性关系,而Ep的绝对值的大小则表示了变化程度的大小。有时,为了便于比较弹性值的大小,在等式右端添加一个负号,使其成为正值。通常用绝对值的大小来表示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当我们说,某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即指其绝对值大。
(3)Ep的数值,随商品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在同一种商品的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也随价格不同而不同。
3.Ep的变动范围
(1)Ep=1(单位需求价格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幅度与价格变动幅度相同。即价格每提高1%,需求量相应地降低1%。反之。
需求曲线特点:等轴双曲线或正双曲线。需求方程:PQ=K(常数)。
(2)1<Ep<∞(需求富有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幅度(ΔP/P<ΔQ/Q)。即价格每变动1%,需求量变动大于1%。
需求曲线特点:比较平坦(斜率较小)。
(3)0<Ep<1(需求缺乏弹性)。 说明需求量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ΔP/P>ΔQ/Q)。即价格每变动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将小于1%。
需求曲线特点:较陡(斜率较大)。
(4)Ep0(需求完全无弹性)。此时,意味着ΔQ/Q=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状况具有如下特点:需求量不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需求函数的形式为:Q=K(任意既定常数)。在二维空间图上,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在横坐标上截距等于K(=Q0)。这表示不管价格怎样变动,需求量总是固定不变。即不管ΔP的数值如何,ΔQ之值总是为零。这种情况是罕见的。
(5)Ep∞(需求完全有弹性),此时,ΔP/P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状况具有如下特点:在既定价格之下,需求量可以任意变动。需求函数的形式为:P=K(常数)。需求曲线将是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与横坐标的距离,既定为常数K(=P0)。这种情况也是罕见的。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市场上某些同质的产品,由于竞争的结果,都按同一价格出售,基本属于这类需求曲线的例子。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如果需求是富于弹性的,涨价后厂商收入反而下降,因为需求量下降的速度要大于价格上涨的速度;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涨价可提高厂商收入,因为需求量下降的速度要小于价格上涨的速度;如果弹性正好为1,则厂商收入不变,因为需求量下降的损失正好抵消了价格上涨的收益。所以,在厂商制定价格时,必须考虑有关商品的需求弹性情况。
若Ep
若Ep>1,采取降价政策。
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这种简单而又重要的关系,被广泛地运用于产品定价决策和对外贸易之中。例如,对于一个谋求最大利润的企业来说,绝不会选择在其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区间降价。因为这样做一方面虽可使销售量增加而增加了销售收入,但另一方面却因价格降低而减少了销售收入,最终净结果将因产品缺乏弹性而使销售收入减少。而且,销售数量的增加又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其结果必然是利润的急剧下降。
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必需品弹性小,奢侈品弹性大。
2.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毛织品可被棉织品、丝织品、化纤品等替代。
3.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弹性就大;比重小,弹性就小。
现在“药店圈经济”在媒体的描绘下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这个经济圈被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和青睐,然而就在这个蒸蒸日上的经济圈内却有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整个圈子基本呈现三种状态,即1/3赢利、1/3持平、1/3亏损。三种类型的药店都有各自的心眼,赢利的药店为了快速壮大发展,不分品类一律采取降价以期抢夺消费者壮大规模;持平的药店为了尽快扭转利润水平迫不及待地采取降价这一杀手锏以期扩大客流量;亏损的药店为了摆脱负利润的困局似乎只能依靠降价这一法宝以期扭亏为盈。以上三种心态下做出的药品降价决定似乎都有道理,似乎也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既然是药店圈经济,我们就用经济学的理论就降价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吧。
价格是市场营销大师科特勒“4P”营销理论中的重要一P,其后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4C”理论,商品的价格从生产企业角度思考转向从消费者角度思考,曰“消费者购买成本”。无论是“4P”还是“4C”营销理论,通过商品价格的杠杆作用,都可以影响市场的需求量,从而为企业达到短期或者长期营销目标,这里涉及一个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即商品与劳务价格的相对微小变动所引起的商品与劳务本身需求量的伸缩性变化。需求价格弹性实际上是商品因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比如某保健品因价格下幅10%导致需求量增加20%,那么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是2,如某心血管药品因价格下幅10%导致需求量增加1%,那么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是0.1。它是用来衡量需求量变动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灵敏程度,在不同的价格需求弹性下,商品的收益将有所不同,或成正比,或成反比,事实上每一种药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价格弹性。
药店如果在不了解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时候贸然采用降价的营销手段,其风险是五五开,也许在不经意之间药店的经营收益为之丧失,一方面是浪费了药店宝贵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财力成本,另外一方面是损失了药店宝贵的竞争时间。
按照需求弹性与收益关系正比图,我们假设某维生素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3,某药店销售该产品的原始零售价格为20元,在三个月内的销售量是300盒,那么药店在三个月内的总收益是20元/盒X300盒,即6000元;如果药店为了短期收益快速增长,降价10%,零售价格下降到18元,根据需求价格弹性销售量增幅30%,即三个月内销售量是390盒,那么通过降价后的总收益为18元/盒X390盒,即7020元,通过降价药店的总收益增加了1020元,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薄利多销”了。也就是说当某类药品需求价格富有弹性的时候,降价是可以增加药店经营总收益的,反之,如果药店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药品或者保健品进行涨价,药店的总收益则会降低,如上述案例涨价10%,将会导致销售量下滑30%,三个月的总收益就变成了4620元,较涨价前总收益减少了1380元。
按照需求弹性与收益关系反比图,我们假设某中高端心血管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2,某药店销售该产品的原始零售价格为50元,在三个月内的销售量是300盒,那么药店在三个月内的总收益是50元/盒X300盒,即150000元;如果药店出于短期收益增长的目的将该药品降价10%,零售价格下降到45元,根据需求价格弹性销售量增幅2%,即三个月内销售量是306盒,那么通过降价后的总收益为45元/盒X306盒,即13770元,通过降价药店的总收益反而降低了1230元!如果药店针对该产品涨价10%,市场需求即销售量降低了2%,即三个月销售量为294盒,通过涨价药店的总收益增加到16170元,即增幅170元。当某类药品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时候,降价是可以不仅不能增加药店经营总收益的,反而会降低药店的总收益,反之,如果药店对于这类药品或者保健品进行涨价,药店的总收益则会增加。
看来需求价格弹性这个概念对于药品是否应该涨价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那么如何评判一个药品或保健品的需求弹性的大小呢?
药品或保健品的需求强度大小:通常消费者对某类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大,需求价格弹性则越小,反之需求强度越小,需求价格弹性则越大。比如心血管类用药,尤其是中高端类心血管药品是心脏病患者的必需品,患者对产品的需求强度非常大,那么这类产品的就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范畴;维生素类的保健品虽然经过多年的消费者保健教育,但仍然不属于消费者的必需品范畴,消费者对它的需求强度相对较小,那么这类产品的需求相对富有弹性。
药品或保健品的替代品的多少:评判某个产品的需求弹性还需要考虑该产品所处市场环境中的替代品多少这一因素,如果替代品越多,则需求越富有弹性,反之替代产品越少,则需求弹性越小。这就好比红海市场中产品的价格因为竞争而持续下降,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而蓝海市场的产品因为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替代品相对较少,产品的价格不仅不降,反而会逐渐上扬,这与产品的需求弹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医药市场的感冒药品种类繁多,一个大型药品超市内可能有上百种感冒药琳琅满目陈列在药品,此时感冒药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高。
药品或保健品占家庭支出比例:任何产品都是有目标消费者的,如果该产品消费成本占消费者家庭支出的比例越大,则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反之,如果所占比例越小,则该产品的需求越缺乏弹性。比如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人均收入均超过国内其它城市,药品或保健品的消费成本占据家庭的总支出比例与其它城市相比相对较小,在这类城市的药品零售价格基本相对较高,但这并不会负面影响该类区域的药品零售规模。再比如一些相对便宜的药品如金嗓子喉片等价格低廉的产品,零售价格不超过4.5元的产品,占据家庭收入支出比例放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种产品的需求弹性就非常有限了。
零售药店通常经营的品规平均至少有5000多个,哪些产品可以涨价,哪些产品需要降价,作为经营者需要斟酌,不妨按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特性进行处理,初期可以进行选择性弹性试验,如将某产品尝试降价或涨价,在1个星期、1个月、3个月或更长时间内测试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只有在了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正确的降价或者涨价的品类管理,才能够可靠地帮助药店提升总收益。
以上讨论的是将药店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进行讨论,那么如果将药店放置到整个药店圈内,这就存在同行价格竞争的问题。然而消费者选择在何处购买药品的时候,价格并不是唯一衡量因素,药店的路途远近、药学服务是否专业、药品种类是否齐全、购物环境是否舒适等等均会影响消费者对药店的选择,零售药店切不可将产品价格作为市场竞争的唯一武器。
【关键词】 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限度
在一定意义上说,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就是要自觉地运用价格调节机制,即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价格变化导致商品供、求变化(即价格弹性及其限度)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商品价格变化影响商品供、求变化的方式、程度,从而实现商品供、求平衡,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价格弹性及其限度的含义
弹性(Elasticity)一词源于物理学,意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能够恢复其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物体能否恢复原状与外力大小有关,当外力在一定限度内,撤销外力物体能够恢复原状,当外力超出一定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此时物体失去弹性。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英国近代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将弹性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意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这一概念几乎可以应用于经济领域中一切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在经济学中,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的大小,其公式为: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百分比/自变量的变动百分比
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是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弹性概念,它是衡量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数量变动的敏感度指标,一般指一种商品销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同样,当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销量变动趋于极小时,我们就认为达到了价格弹性限度,超出这一限度后,销量变动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极小,或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价格弹性限度受到商品供求状况、宏观经济形势、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价格弹性的形式与特征
价格弹性可以从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因而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与供给的价格弹性两种形式。
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简称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以商品价格变化1%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来表示。即:Ed=■。其中:Ed代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d表示需求量,Qd表示需求量的变化量,P表示价格,P表示价格的变化量。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方向相反,Ed为负值,因而采用绝对值表示。当|Ed|>0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大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需求价格弹性高。当|Ed|<1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小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需求价格弹性低。
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简称为供给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与需求弹性类似,一般以商品价格变化1%所引起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确定,用Es表示。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方向相同,Es为正值。当Es>1时,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程度大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供给价格弹性高。当Es<1时,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程度小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供给价格弹性低。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影响,也就是说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进而影响到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供给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商品的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生产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变化决定了生产者的生产动机,进而影响到商品的生产数量和供给数量。
一般来说,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价格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进而带来消费需求数量的减少。继之,由于消费需求减少又可能导致生产企业降低价格促进消费,于是又会刺激需求量的增加。这就是价格需求弹性的一般特点。而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产品价格升高会激发起进一步扩大产量的动机,带来产品供给量的增加,当增加到供过于求、产品积压时,又需要降低价格以促进消费。这是供给弹性的一般特点。当然,由于商品的性质不同,其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也不尽相同。
三、价格弹性的组合类型与应用建议
依据商品的供、求价格弹性高、低不同,可以将商品分为A、B、C、D四类,其组合情况大致如表1所示。
对于A类商品而言,表现为高供给弹性和高需求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资源丰富、易于加工、生产能力可以迅速扩大、可替代的非生活必需品,如部分农副产品,这类商品的价格调节作用比较明显,价格提升会推动生产者加快生产,从而导致供给数量的增加;反之,价格降低时,由于生产者利润空间缩小,影响到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其商品的供给量的减少,量缩而又价升,又会增加生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提高而减少,而随着价格降低而增加。所以,供需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自觉实现供求平衡。
B类商品表现为高需求弹性和低供给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存在资源限制、生产能力较低、可替代的非生活必需品。例如某品牌手机,当价格上涨时,由于市场上存在其他替代品,所以需求量会大幅减少,为了维持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价往往成为必然选择。这时,价格下降又会带动需求量的增加;但是,由于企业限制于资源或生产能力,即使需求量再大,其供给量的增长是缺乏弹性的。对于此类产品,企业一般采用低价策略,以低价来赢得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增加总收益的目的。同时,由于供给价格弹性相对较小,仅仅依靠低价策略也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还需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以独特、新异的产品吸引消费者,从而赢得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会受到价格因素的较大影响,大部分消费者往往会在在同类商品中选择价格低者。同时由于消费者的求新求异心理,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C类商品表现为低需求弹性及高供给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资源丰富、产能能够迅速提高的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盐、食用油等。对于此类商品,消费者的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需求价格弹性小,此时,利用价格机制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是很小的,如果企业过度生产,就会造成产品的积压,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的亏损,所以,采用扩大生产、低价销售策略往往难以奏效,为此,企业可通过限制产能,提升品质、适当提价的策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于需求者来说,对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不会随价格变化而出现大幅变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商品的品质对消费数量的影响往往更大。对于此类商品,适当提价也不会对消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D类商品而言,表现为低供、求价格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或人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商品,或生产领域广为使用又缺乏可替代物的能源与原材料。一般具有稳定的消费者需求、不可替代、生产能力小并受资源限制、生产周期较长等特点。对于此类商品,需求供给量的小幅变化就会引起价格的较大波动。此类商品往往由政府定价和通过税收等进行价格调节。对于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来说,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销售,稳定价格,稳定供给是必要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需求和供给的数量的相对稳定,商品的价格就会围绕价值而小幅变动。
三、价格弹性失效的几种现实情况
当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销量变动趋于极小时,我们就认为达到了价格弹性限度,超出这一限度后,价格的变动对销量变动的影响极小,或可以忽略不计。现实生活中,超出价格弹性限度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对于产能严重过剩、供远远过于求的商品,其价格往往很低。而过低的价格可能造成生产企业以至全行业亏损。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这种难以承受的低价即是弹性限度的下限价格。即使再降价,也不会过多刺激本已满足的需求;恰恰相反,当产品售价略有提高时,又会迅速刺激产品生产、增加产品供给,进一步加剧了供远远过于求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去库存化速度缓慢,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国家应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改善供需失衡的状况,减少资源浪费。
对于因技术领先、服务优良等倍受青睐、供不应求的商品而言,其价格往往很高,可能超过同类产品价格的一倍或更多,从而使得生产企业的毛利率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是大多数购买者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只要能够保持供不应求的状况,就可以维持这一购买者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没有必要采取降价手段进一步刺激需求。近年来,苹果手机在我国的销售情况大致如此。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格弹性是平衡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器,现实中无论是对企业的生产还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价格弹性发挥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商品的价格在合理区间的波动时有其内在规律性的,是围绕价值波动的。如果价格的波动超出了一定限度,其调节作用也会受到限制,甚至完全失去了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高春涛:浅议需求价格弹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 伍希:需求价格弹性在商品定价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8).
[3] 张权、李娟:需求价格弹性在现实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2).
近年来,我国Internet业务发展迅猛,1999年底已有800万户上网。尽管发展如此之快,但统计资料显示,74%的上网人员认为上网收费高,每周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的人员仅占36%,每周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的人员仅占65%。由此可见虽然上网人数在增加,但是Internet业务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这种状况提示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发展策略,使Internet业务稳步、健康、协调地发展,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Internet业务市场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目前我国制定Internet业务资费的策略。
1、Internet业务资费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种产品在定价时,无论是采用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方法,还是采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或者其它定价方法,都必须考虑产品定价的各种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定价策略,Internet业务资费的确定也同样如此。Internet业务资费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Internet业务的市场供求关系。任何一种产品或业务都是置身于一种市场之中,市场对它产生强烈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状态下,应有不同的价格策略。
(2)Internet业务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一般来说产品要经过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阶段,而产品在寿命的不同时期,市场对它的反响不相同,因而,目前在确定资费时,同样要依据Internet业务所处的寿命时期,采取相应的资费策略。
(3)Internet业务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从近年的Internet业务资费的调整,引起的Internet业务需求量的变化来看,按In ternet业务需求主体对需求价格弹性进行分析,个人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其次是企业,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从上网人数与上网用户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个人对Internet业务的需求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的高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需求收入弹性都比较低,而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个人,需求收入弹性最大,中等水平月收入在400元~2000元之间。因此,制定Internet业务资费应该考虑Internet业务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
(4)Internet的业务成本。它是制定Internet业务资费的最基本依据,是决定Internet业务资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国家的价格政策、其它相关电信业务的资费比价及电信业务的价格体系、电信科学2000年第2期·39·Internet业务的价值水平、Internet业务的质量水平等等,也是制定Internet业务资费必须考虑的因素。
2Internet业务市场特点分析
目前,Internet业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Internet业务资费策略的选择,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同时,更要依据市场经济规律,依据Internet业务目前的市场特点。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的Internet业务市场有如下特点:
(1)Internet在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目前的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2)在用户构成中,年龄在15~35岁,文化程度在大专到大学本科,人均月收入在400~2000元的是Internet业务的主要消费群。年龄段在15岁~35岁的占89.1%,文化程度在大专和大学本科的占77%,人均月收入在400元~2000元的占95%。
(3)每周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的仅有36%,并且从一年来看有递减的趋势;每周上网时间在5~10小时范围内的占29%,每周上网时间在1~5小时的占31%,在这两个时间范围内的用户有递增的趋势。
(4)全国各地区Internet业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比较快,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上网用户占全国上网总用户的70%以上。
(5)不同消费群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需求收入弹性不同。个人自费上网的网民的需求价格弹性大,而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月平均收入在400~2000元的网民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大。
(6)网上中文信息的匮乏,阻碍了用户的发展。调查显示49%的人认为网上信息不足,希望增加中文信息。
(7)电信网基本上能满足Internet业务的需求,但是上网速度仍是用户反映的主要问题之一,有92%的网民认为网上速度慢。
(8)ISP步履艰难。ISP向通信部门交纳的费用占其成本的比例很大,由于ISP负担过重,不可避免地要向用户转嫁,从而导致用户难以增加,影响了Internet业务的发展。
3Internet业务资费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Internet业务市场的特点,在制定Internet业务资费时,总原则是既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也要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必须兼顾Internet业务提供者的利益。这样才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电信业务发展的需要。具体可以考虑如下的资费策略。
(1)资费的确定要考虑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业务的需求量都与价格有关,价格的降低,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不同,需求量的增加幅度不同。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业务,如果采用低价策略,不但不会减少收入,反而可以使收益增加。Internet业务在近一发展时期内,具有比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在制定Inter net业务资费时,应采用偏低的资费策略。
转贴于 (2)不同消费群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策略
Internet业务的不同消费群,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采用不同的资费策略。资料显示,在上网用户费用来源构成中,自费上网占45%以上,而且有上升的趋势。上网人员中,年龄在15~25岁的占46.4%,这中间的人员构成一般是学生和低收入的年轻人,若年龄段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5~35岁,则占全部上网人员的89.1%。以上消费群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大于公费上网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因此,在制定资费时,应该考虑采用不同的资费政策。第一类消费群,即个人自费消费群,主要是在工作时间之外上网,因此,可以通过采用不同时段不同的资费,来间接实现对不同的消费群采用不同的资费策略。
(3)上网时间长短不同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策略
根据上网时间的长短不同,划分不同的时段,采取不同的资费水平,是依据经济学的差别定价原理。根据Internet业务的特点,Internet业务的资费是可以根据用户每天或每周上网时间的长短分段定价的,使其在不同的时间区段内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实现在上网时间长短上的差别定价,也就是经济学中的第二等级的差别定价,这种定价方式在增加消费者剩余的同时,也增加了需求量。当上网时间超越某一时间长度时,资费水平降低一个档次,甚至超过某一最高上网时间后,采用免费上网,从而激励更多的网民不仅上网,而且多上网。
这样做,不仅给用户带来好处,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使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而且也会给Internet供应商带来更多的收益。虽然部分上网费用降低了,但是随着上网的用户增加,上网总的费用未必减少,电信企业能从中得到更多的通信费用的收入,综合的结果将会是收益增加。
(4)不同地域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策略
从目前的上网现状来看,国内各地区差异比较大,主要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先进发达省份Internet业务量大,而欠发达地区Internet业务量非常少。鉴于这样的一个现实,为使欠发达地区的现有通信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Internet业务,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收入较低的地区采用比较低的资费水平,适当低于收入较高地区的资费水平,甚至资费水平低于平均成本。这样既有利于Internet业务的普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今后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另外,欠发达地区采用比较低的资费水平,上网数量、上网人数将会增加,即Internet业务的需求量将会上升,这样将使网上资源、通信网资源都会被更充分地利用,综合的收益也会增加。
(5)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策略
不同时段,通信设备、通信线路的利用率不同,因此,为了使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利用率更进一步地提高,引导Internet业务在不同的时间内,分布得尽可能均衡,可以根据时段的不同,节假日和工作日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从而使Internet业务在一天中尽可能均衡地分布开来,使通信设备、通信线路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6)优惠新入网用户策略
关键词:价格歧视;联合需求曲线;个别需求曲线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9-0005-06
笔者发现在手头的国内外初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对于三个级别价格歧视的讲述都因循了马歇尔的推演,而没有进一步挖掘其间的关系,笔者尝试着从联合需求曲线中裂变出三个级别的价格歧视。
一、价格歧视的原理
假定某厂商对某个商品――如某主题公园“斯尼迪”的游乐具有垄断势力,图1显示了其线性的、向下倾斜的联合需求曲线ABE、边际收益曲线MR及向上倾斜的边际成本曲线MC,其生产者剩余最大化的单一定价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产量处的价格,将此条件变形可得成本加成定价公式:
其中:Q,P,MC,Ed分别表示单一定价的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产量下以及在该产量处的价格、边际成本与需求价格弹性;[Ed/Ed+1]表示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加成率。
在图1中生产者剩余最大化定价就是P2(Q2)。在单一价格P2处厂商已达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了,但唯利是图的厂商仍耿耿于怀于两件事:
第一,在联合需求曲线上的P>P2的区域,顾客们的保留价格高于P2,因而在单一垄断价格P2下他们拥有三角形PP2B所示的消费者剩余,垄断厂商很遗憾不能将这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自己的生产者剩余。但如果将单一价格提高至P2以上,将使全体顾客的需求量降到Q2以下,从而使得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减少。
第二,在联合需求曲线上P
图1价格歧视的原理
消除此遗憾的方法就是实行价格歧视,其原理就是将图1的联合需求曲线拆分成若干段,并分段定价。最彻底的分段定价就是对联合需求曲线上的每单位供给量制定等于需求曲线上该单位的纵坐标的价格,即需求者对于每单位的保留价格,这就是一价格歧视。在这种最完备的价格歧视下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因而生产者剩余不仅比单一垄断价格下高出许多,而且达到了价格歧视下的最大值。
但是,通常厂商缺乏实行一级价格歧视所需的完全信息、完全的市场细分等条件,因而只能实行更粗略的分段定价,即二级与三级价格歧视。比如,在P>P2的区域定高价P1,它对应着需求量Q1;中等价格P2对应着需求量Q2-Q1;在P
进一步来看,在图1的各个区域制定什么样的价格并不可任意而为,如图6所示,二、三级价格歧视其实是将联合需求曲线裂变为若干个子市场的需求曲线(这些子市场就是对应着图1中的联合需求曲线的各个区域,如需求量QQ1、Q1Q2以及Q2Q3的区域),在各个子市场七的利润最大化定价(即图1中联合需求曲线上对应于QQ1的P1、对应于Q1Q2的P2以及对应于Q2Q3的P3)是各子市场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处的定价。为什么各子市场定价有高有低?就是因为根据(1)式的成本加成定价原理,各子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有高有低,因而价格歧视就是要在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市场定高价,在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市场定低价。各个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是价格歧视的充分条件,而能够将各个子市场加以分隔,以防止消费者在不同市场间进行套利,从而在一价定律的作用下使厂商不得不回复到单一垄断价格,则是价格歧视的必要条件。假设必要条件得以满足,下文则要来分析将联合需求曲线加以拆分的基础。
二、线性个别需求曲线的需求强弱性质
如图2所示,假定某厂商的某个商品(如某主题公园“斯尼迪”的游乐,以下简称“斯尼迪”)被许多顾客(如青少年游客小穆与中老年游客老莫)所需求,虽然商品需求者众多,但为了简化问题,假设其需求者只有这两人,并假定两人都有线性的个人需求曲线:
QY=601-3P(青少年顾客)
(2一1)
Qo=401-4P(中老年顾客)
(2―2)其中:Q表示消费者游玩“斯尼迪”的次数;P表示游玩一次的价格,如门票。
比较这两条需求曲线需求的强弱,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纵轴与横轴截距,二是曲线的斜率及各点的需求价格弹性。1.不同顾客的需求强弱的比较
(1)纵轴与横轴截距的比较
在横轴为需求量QY、Qo,纵轴为价格P的图中,
要勾画出这两条直线只需抓住其精要两点――横轴截点A(PA,QA)与纵轴截点B(PB,QB),从上式中可看出小穆的纵轴截点、横轴截点分别为(200.3,0)及(0,601),老莫的则为(100.25,0)及(0,401)。
精要两点有着独特的经济学含义。个人需求曲线是根据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作出来的,如图3所示,假设某消费者如小穆要在两种商品――“其他商品”Y与“斯尼迪”x间进行选择,其预算为m,效用无差异曲线是一簇同心圆,圆心表示X、Y的餍足消费量,从图中可知小穆对斯尼迪的餍足量为。给定预算m和其他商品Y的价格PY,预算线根据斯尼迪的价格P的变动而变动,而小穆对于X、Y的最优消费量,即在此价格下的需求量由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决定,在切点处有:其中:P、PPY、MRS(QX,QY)、MUX(QPX)、MUYQY)分别表示商品x的价格、商品Y的价格、在QX,QY消费组合上x对Y的边际替代率、在QX消费量上x的边际效用、在QY消费量上Y的边际效用。可将上式变形为:其中:Pr(QX在QX、QY的消费组合上消费者愿意为新增的l单位x而支付的价格,即保留价格。
上式表明,在预算约束下的Qx、QY的消费量上消费者对于新增1单位x的保留价格为边际替代率与PY的乘积,可见,对于离散型商品如“斯尼迪”的游乐的需求曲线就是对每单位消费的保留价格曲线。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故保留价格也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显然,第1单位的保留价格最高。
特别地,给定PY与预算值m,在图3中预算线在纵轴的截点始终为A’点,表明如果将全部预算用于Y,则小穆对其最大消费量为m/PY。令x的价格P自0开始不断上涨,则预算线由源于A’点的水平位置而变得相对于横轴越来越陡峭,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能够找到预算线与其所能企及的最高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因而对x的需求量虽然不断变小,但始终为正值。当价格上涨至某个值PB日时,预算线变成了图中非常陡峭的预算线2,其与所能企及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2的切点落在了该坐标图的第二象限,这表明在第一象限内无论对x的消费量有多小,在A’点仍然有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不等,即:
上式表明该消费者对于第l单位X的保留价格尚且低于过高的市场价格PB,故对X的最优消费量为0,他将所有的预算都花费在Y上,对其消费量为m/PY,故最优消费点在纵轴截点,这对应于图1中的纵轴截点,表明当x的价格达到P日时,小穆对其需求量为0。
另一方面,当P=O时,小穆对X的消费完全不必占用预算,因而他必定将全部预算用于其他商品Y上,对其消费量为nVPy;而他对x的消费量必定是餍足量QAo从图中可看出,此时预算线变成图中所示的源自纵轴上的点A’的水平射线(点A’的纵坐标值为m/PY),其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表明最优选择是对Y消费m/PY的量,而对x消费QA,体现在图1的小穆的个人需求曲线上就是横轴截点(0,601),这表明如果“斯尼迪”不要钱,小穆最多玩601次就厌倦了。
可见,线性需求曲线的精要两点的含义是:第一,纵轴截点表示消费者对于第1单位消费的保留价格的近似值;第二,横轴截点表示消费者的餍足量。
从小穆与老莫的需求曲线的精要两点中可以看出:第一,小穆对于第1张门票的保留价格接近于200元,而老莫则接近于100元。小穆的保留价格高于老莫,从(5)式可看出,当其他条件相同,即两人消费的其他商品Y的种类、PY、QY、预算m都相同时,小穆对于“斯尼迪”相对于其他商品的效用评价值高于老莫,即小穆对于“斯尼迪”的偏好更强烈;进一步地,放宽“其他条件相同”这一条件,这个事实总是表明小穆对“斯尼迪”的需求(用保留价格来体现)更强烈,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小穆的预算多于老莫,或者对其他商品Y的消费量相对较少,等等。第二,小穆的餍足量为601单位,而老莫的餍足量为401单位,这又一次体现出当其他条件相同、即两人消费的其他商品Y的种类、PY,QY预算m都相同时,小穆对于“斯尼迪”的偏好更强烈;进一步地,放宽“其他条件相同”这一条件,这个事实总是表明小穆对于“斯尼迪”的偏好更强烈,而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小穆对其他商品Y的消费量相对较少,等等。但“偏好”并非“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可得命题1:
[命题1]两条线性需求曲线中横轴截距更大者的需求不一定更强烈;纵轴截距更大者的需求必定更强烈。
这就是从线性需求曲线的纵轴与横轴截距中透露出来的需求强弱的信息。
(2)斜率与需求价格弹性的比较
直接反映需求强弱的指标是需求价格弹性,它与曲线的斜率有关。从(1)中可知两条需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分别为:
据此式可知两线各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由下式得出:
表l列出了“斯尼迪”的价格从200元到46元之间截选的个人需求曲线及联合需求曲线的价格、需求量及需求价格弹性的数据,可看出,对任一个可比性(即低于100)的价格水平,更为陡峭的小穆的需求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均小于更为平坦的老莫的需求曲线。
总结截距与斜率、弹性的比较可得命题2:
【命题2】两条线性需求曲线中需求更为强烈者必然具有以下特征:纵轴截距更大;更为陡峭;在任一个可比性的价格水平上的需求价格弹性更小。
2.同一顾客的不同消费量段需求强弱的比较
通常的消费者均衡只是孤立地分析预算线与给定形状的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通常的需求曲线记载的只是消费者均衡随预算线中某种商品如x的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现在我们考虑前期累计消费量对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消费选择及需求的影响,即进行消费者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将同一顾客的线性的需求曲线拆分成不同消费量段的需求曲线。
图4左右两幅中的无差异曲线是将图3中完整的无差异曲线在两种商品非餍足区间截取为上下两段。左幅的无差异曲线表明X的消费自O至某个必要量QN之间变化,比如QN是典型的城市家庭每月的第1个
100度的用电量;右幅的无差异曲线表明X的消费自必要量QN至餍足量QMAX之间变化,可称QMAX--QN为扩展量。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在消费任何一种商品较少量时其效用评价值较高,而在消费量已累计达到一定量后其效用评价值较低,表明对x的任何一个新增消费量,在无差异曲线1上消费者需要用较多的商品Y来替代商品x,才能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而在无差异曲线2上消费者只需用较少的商品Y来替代商品x,就能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这体现为相对于横轴而言,无差异曲线1比无差异曲线2更为陡峭。再将预算线加进来构造需求曲线。在左右两幅中将预算线及其变化设定得完全相同,由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故X的需求曲线,即消费选择随着x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的形状也不同,图5左右两幅的需求曲线分别对应着图4的左右两幅,它同时也是对图1中同一顾客的线性需求曲线按消费量段进行的拆分。从作图中我们可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3]两条线性需求曲线中前期累计消费量较少者――需求曲线1与前期累计消费量较大者――需求曲线2间具有如下关系:第一,在任何一个相同的新增消费量上,需求曲线1上的保留价格均高于需求曲线2;第二,需求曲线1的纵轴截距高于需求曲线2;第三,需求曲线l的斜率绝对值高于需求曲线2;第四,在任一个可比性的价格水平上需求曲线l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需求曲线2。第五,结合命题2又可知,需求曲线1的需求更为强烈。
三、联合需求曲线由来、性质与价格歧视
1.联合需求曲线由个人需求曲线按保留价格的高低依次加总而成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仍假设“斯尼迪”的需求者只有小穆与老莫两人,将两人的个别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即得到整个市场对于该商品的联合需求曲线。但是,当价格为200元时,小穆需求他的第1单位;直到价格降至100元时,老莫才需求他的第1单位。因此,当价格高于100元时,联合需求曲线就是小穆的个别需求曲线;当价格等于100元时,小穆需求他的第30l单位,老莫需求他的第l单位,故联合需求量为302单位;此后,在低于100元的任一价格水平上,联合需求量均为两人需求量之和,即联合需求曲线才是两条个别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故联合需求曲线在价格为1OO元处有一个折点。其函数式为:
Q=60l-3P,当且仅当P∈(100,200)
(9―1)
Q=l002-7P,当且仅当P∈(0,lOO)
(9―2)
但是,个别需求曲线是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单调向下倾斜的,而每单位需求的纵坐标均为其保留价格,故单调下降意味着每单位的保留价格都不同,并且保留价格随着累计需求量的增加而依次递减。比如,假设小穆对第1-5单位的保留价格分别为200元、199.8元、199.5元、199.3元、198.8元,但价格以l元为单位离散地变化,因而,当价格为200元时,小穆共需求1单位;当价格降至199元时,他需求第1-4单位,而第5单位不被需求,故对应于199元的市场价格,其需求量为4单位。
联合需求曲线也保留了此特征――对每单位的保留价格都是对两条个别需求曲线的保留价格择优(即最高者)录取而来的。比如,联合需求曲线上第1单位的保留价格是出价最高者小穆的200元,而老莫对第1单位的保留价格100元没有被录取。但对于第299-309单位,小穆与老莫的保留价格排列如表2(表中带括号的保留价格表明没有被录取),这时无论老莫为其第1单位的保留价格有多低,也有机会被择优录取在联合需求曲线上。
可见。联合需求曲线具有如下特征:对于同样的消费单位,需求更强的青少年游客的保留价格必定高于需求更弱的中老年游客的保留价格,但是青少年游客对于较大消费量的保留价格却可能低于中老年游客的较小消费量的保留价格,保留价格是“每人每单位一价”的,即每个人对每单位的保留价格都可能不同,这正是实行价格歧视的基础――一级价格歧视就是就每人的每单位索要其保留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就是将所有客户的个别需求曲线视为完全相同的,在不同的累计消费量段上索要不同的价格,即对“单位”实行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就是对不同的人索要不同的价格,即对“人”实行歧视。
2.联合需求曲线的性质(一)――可被拆分为高端客户与低端客户的需求曲线
我们是将两条个别需求曲线加总而得到联合需求曲线的,而实行价格歧视则需要其逆过程――将联合需求曲线拆分为不同类型顾客的个别需求曲线。我们将某商品如“斯尼迪”的线性的联合需求曲线分为中点以上直至纵轴截点的“高端”与中点以下直至横轴截点的“低端”这两部分,并且依旧假定“斯尼迪”只有小穆与老莫这两名顾客。由于小穆的需求强于老莫,这体现在对于同样的第N单位消费,小穆的保留价格高于老莫,故在联合需求曲线上接近于纵轴截点的“高端中的高端”需求全被小穆所占据着――这是小穆的“强弩之初”的需求,而不可能找到老莫的需求,虽然老莫的前几单位的需求也可能偶然地出现在高端的中低部――这是老莫的“弱弩之初”的需求,但高端客户的代表非小穆莫属,因而我们称需求强度更大的客户为“高端客户”;相反,老莫的需求通常出现在低端,虽然在低端也有小穆的累计消费量较大的需求――这是小穆的“强弩之末”的需求,但低端客户的代表非老莫莫属,因而我们称需求强度更小的客户为“低端客户”。如图6所示,右幅中“斯尼迪”的联合需求曲线又被拆分为左幅中的高端客户的需求曲线与中幅中的低端客户的需求曲线了。
3.从联合需求曲线中裂变出三级价格歧视
如图6所示,联合需求曲线是将两个子市场的需求曲线DH,DL水平加总而来的,联合边际收益曲线MRT也是将两个子市场的边际收益曲线MRH,MRL水平加总而来的,这意味着联合边际收益曲线在与联合需求曲线同样的价格水平处有一个折点。利润最大化的单一垄断价格与产量PT,QT在边际成本曲线与联合边际收益曲线MRT的交点处达到,这就是图1的情形――虽然在此单一价格PT下已达到了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但厂商仍可以通过实行价格歧视而进一步提高生产者剩余,即对于高端客户定高价PH对低端客户定低价PL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具体说来,三级价格歧视的原理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可比性价格水平上,联合需求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与两个子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之间必定有如下关系,这一点从表1的数据中就可略见一斑:
其中:PIMSXH――低端客户需求第1单位时所能接受
的价格,即其需求量为正的最高价格。
因此,在单一垄断价格PT下高端客户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联合需求曲线此时的弹性,低端客户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联合需求曲线此时的弹性,因而如果将市场区分开来,则对高端客户提价会增加总收益,对低端客户降价会增加总收益,如果使总成本、总产量保持不变,则实行这样的三级价格歧视就必定会增加生产者剩余。而对高端客户提价势必使其需求量低于单一价格下的,而对低端客户降价势必使其需求量高于单一价格下的,但总供给量不变,故三级价格歧视无非是将总产量在两个市场间重新分配,以增加生产者剩余而已。
两个子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PH、PL_及产量是这样被确定的:在右幅中可以确定联合需求曲线的利润最大化单一定价下的边际成本MC(QT),价格歧视无非是将QT的产量在两个被区分的子市场上重新分配,故无论如何分配,两个子市场都面临着共同的边际成本MC(QT),因此在左幅与中幅中两个子市场上面临着为常数的同样的边际成本MC(QT)。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分别寻找两个子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与价格,这就是左、中幅图中的(PH,QH,(PL,QL)。由于联合需求的边际成本曲线也相当于两个子市场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水平加总,故在MC(QT)下必定有:
QH+QL=QT
(11)
4.联合需求曲线的性质(二)――可被拆分为高端需求与低端需求曲线
假设“斯尼迪”的客户都有着如小穆那样的完全相同的需求曲线,此时虽然失去了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基础,但可以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因为在考虑了前期累计消费量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后,可将个别需求曲线裂变为需求强弱不同的不同消费量段的需求曲线。
如图6所示,假设“斯尼迪”的经营者将小穆的个别需求曲线裂变为两个消费量段的需求曲线。因为在小穆的需求曲线上,他对最初若干单位的保留价格势必高居于接近纵截点的高端部位,这是其“强弩之初”的需求,故我们将需求曲线中点以上的消费单位称为“高端需求”;当消费量超过一定点后保留价格也随之下降,位于需求曲线中点以下的消费单位的保留价格是较低的,我们将其称为“低端需求”。图6中的联合需求曲线就是小穆的个别需求曲线,将它拆分为高端需求与低端需求这样两个子市场的需求曲线,由命题3可知它们的形状正如图6的左、中幅所示。
5.从联合需求曲线中裂变出二级价格歧视
拆分了之后,如何在两个子市场上分配产量、设定利润最大化的二级价格歧视,就与上述的三级价格歧视类似了,即在右幅中找到单一垄断价格下利润最大化的边际成本与总产量,然后按此边际成本分别在两个子市场上找到与之相等的边际收益所对应的需求量与价格即可。
(一)理论模型现有研究往往采用成本函数、支付意愿、消费支出函数、收入变化以及补偿变量等方法来定量分析价格波动的福利效应。目前国内学者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支付意愿法(WTP,WillingnesstoPay),主要考察消费者的陈述性意愿支付金额。然而,由于消费者主观认知的消费意愿与实际的消费行为常常不一致,往往由于其假设性偏误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Lusk,etal,2003)。收入变化法通过衡量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来反映消费者福利的变化,但由于其衡量方法较为单一,并不能完全反映相关主体的福利变动。等价收入法(King,1983)主要根据在相同的参考价格和预算约束下,达到相同效用时的收入水平来考察福利的变动。等价收入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考察居民面临的不同消费组合,然而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搜集居民户不同消费组合的数据较为困难。补偿变量法(CV,CompensationVariation)主要基于效用思想,采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将货币引入效用函数,考察价格变动后居民用以弥补效用水平的降低所需额外支付的资金额。该方法由于衡量的是居民的实际消费,并将研究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不仅为度量价格波动的福利效应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计算方法,而且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补贴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鉴于此,本文使用补偿变量法研究粮食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福利变动的影响。Minot和Goletti(2000)的福利效应模型主要基于补偿变量法的思想,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价格作为反映市场波动晴雨表的功能不断完善,因此,Minot和Goletti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福利效应的定量分析中。姜雅莉(2012)、张祖庆(2013)、孙小丽(2012)、徐永金和陆迁(2012)等分别采用Minot和Goletti模型分析蔬菜、鸡蛋、玉米价格波动等对相关主体福利变动的影响,证实该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此外,该模型还有一优点是可以对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支出效应进行分解,从而对居民的福利变化作出深入分析,本文福利效应的测定也采用Minot和Goletti模型,选择经济福利作为衡量居民福利效应的指标。1.价格变化的消费福利效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主要反映价格波动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本文使用1995—2011年统计数据测算、分析居民的福利变动。粮食价格福利测算中,农村居民人均粮食出售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粮食消费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数量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数据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粮食生产价格、粮食销售价格数据借鉴徐永金和陆迁(2012)的计算结果。
二、主要参数估计
粮食价格波动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福利效应的估计参数主要包括:粮食供给的自价格弹性(εS);粮食希克斯需求弹性(εH)和收入弹性估计(η);PR值(粮食产值占总收入的比重)、CR值(粮食消费值占总收入的比重)以及NBR值(粮食净收益率)。
(一)粮食供给价格弹性估计对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的估计:王德文和黄季焜(2001)基于价格预期理论、边际理论和局部调整模型,分别考察双轨制下三种不同的供给反应模型,研究发现定购价格对粮食产出的边际影响在0.104左右;张治华和袁荣(2007)利用1978—2000年的生产及价格数据,采用回归方程计算出我国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为0.730;韩晓龙等(2007)则利用蛛网模型分析了1988—2000年各年的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发现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一般大于1;罗锋(2009)运用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采用1978—2007年粮食价格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度数据,考察了粮食供应对价格的响应程度,结果显示,短期弹性系数为0.052,长期供给弹性为0.115;李光泗等(2010)采用局部调整模型分析了1978—2007年的年度粮食价格数据,得出粮食生产价格的短期弹性为0.208;苗珊珊(2014)构建双对数模型测算出1978—2011年粮食供给弹性为0.071。考虑到苗珊珊(2014)的时间跨度及研究对象与本文一致,故借鉴其分析结果。
(二)粮食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的估计黄季焜和Rozelle(1996)估算出粮食的需求收入弹性为0.25。Halbrendt和Gempesaw(1994)估计广东省的粮食需求弹性为-0.233,支出弹性为0.575。高凡(2005)分阶段考察了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粮食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并对比分析了城乡居民的直接粮食消费与间接粮食消费弹性,其结论为农村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0.140和0.019,城市的分别为-0.610和-0.014。刘华和钟甫宁(2009)利用1986—2002年的城镇居民微观调查数据考察食物消费行为,并运用Engel模型、Working-Leser模型和LA/AIDS模型估算各类食物的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发现大米和面粉类食物的需求收入弹性基本稳定在0.200~0.300之间。张玉梅等(2012)利用1985—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二次型QUAIDS模型估算粮食、食用油、肉类、蛋类、水产品和蔬菜6种食物的消费支出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支出弹性为0.290(1985—1990年)、0.400(1991—2000年)、0.200(2001—2009年),马歇尔需求价格弹性为-0.020,希克斯需求价格弹性为0.100。王志刚和许前军(2012)采用LA/AIDS模型分析了食品消费结构转变前后的需求价格弹性及支出弹性,发现粮食需求价格弹性由未考虑结构转变因素的0.420下降至考虑结构转变因素的0.290。范垄基等(2012)依据2001—2010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主产省份的播种面积和价格数据,分别测算了3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价格的弹性值。梁凡等(2013)采用AIDS模型分析了不同收入组城镇居民1995—2011年的需求收入弹性和Marshall-Hicks价格弹性,结果显示:由低到高收入组的粮食需求收入弹性平均值分别为0.767、0.527和0.280;对低收入组来讲,其Marshall-Hicks价格弹性均值分别为-0.878和-0.726,低于1,而中、高收入组均大于1。同样,鉴于梁凡等(2013)的研究时间跨度大,研究方法较为先进,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可信,本文采用其分析结果,即1995—2011年的粮食需求收入弹性和粮食希克斯需求弹性的均值分别为0.525和0.954。
(三)CR与PR值估计根据前文定义,CR值是所消费粮食价值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反映居民粮食消费占其总消费的百分比。PR值为生产粮食的产值占总收入的比重,即农户粮食生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百分比。NBR值主要考察居民净收益率的变动情况,是PR值与CR值之差。如果NBR值大于零,说明居民在粮食生产表1农村与城镇居民PR值与CR值变化情况(%)城镇年份CR值农村年份PR值CR值NBR值19957.143199523.66219.7773.88519966.928199625.57118.5816.99019976.175199723.32815.8597.46919985.241199822.82615.8346.99219994.667199921.24515.4175.82820003.744200020.80212.8797.92320013.705200122.32013.0669.25420023.158200221.34212.2699.07320032.982200322.11311.86510.24820043.316200427.22414.16113.06320053.049200524.19412.39211.80220062.835200623.16711.61411.55320072.784200722.67411.00411.66020082.919200821.24610.52610.72020092.726200920.08710.2149.87320102.862201021.32810.19211.13620112.886201121.3089.07312.235过程中属于净出售者;如果NBR值小于零,说明居民在粮食消费过程中属于净购买者。NBR值实质上反映了不同利益群体在粮食市场中的地位与收益率变化情况。1995—2011年农村与城镇居民粮食生产与消费占其收入比重CR值与PR值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于城镇居民是粮食的净消费者,本文只计算CR值。从表1可知:第一,农村居民的CR值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曲折递减的过程,且逐渐平缓。CR值的总体变化过程反映出粮食消费在农户支出中所占比例不断降低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的多元化。PR值呈现频繁波动中持续下降的趋势,与CR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PR值的降低反映出粮食生产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的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户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且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投入大而受益相对较低,导致农民投资额不断减少,PR值降低。PR值的频繁波动也显示出这种变化的不平稳性,从侧面反映农民对种粮收入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第二,农村居民粮食生产净收益率主要用以衡量粮食生产的利润率,是粮食生产的核心问题。1995—2011年期间,粮食生产净收益率一直为正且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说明农户作为粮食生产者种粮收益增加,2004年以后NBR值的回落只是反映出粮食种植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第三,粮食支出占城镇居民支出的比例呈稳定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根据恩格尔定律,粮食作为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属性,粮食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另外,随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量被其他蛋白质含量更高的消费品所代替,使其占总消费的比重逐年递减。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粮食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福利状况的影响并不相同。农户既是粮食生产者也是粮食消费者,因此,价格变动的农户福利效应既包括生产福利效应也包括消费福利效应;而城镇居民主要是粮食的消费者,因此其总福利效应主要指消费福利效应。本文利用得到的参数估计值,计算粮食价格波动对城镇与农村居民长期和短期福利变动的影响程度,结果如表2所示。首先,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长短期福利变化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生产价格、消费价格同等幅度变化的情况下,农户福利变动受生产福利与消费福利变动的综合影响,城镇居民主要受消费福利的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福利分配效应使城镇居民成为粮食价格波动中福利损失的主体,粮食生产价格平均每提高10%,城镇居民短期福利减少3.48%,长期福利减少2.99%;而农村居民则由于粮食价格上涨使得福利增加,即粮食价格平均每提高10%,农村居民短期福利增加5.50%,长期福利增加6.35%。城乡居民福利分配的非均衡性主要是由价格波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所导致的。价格上涨时,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粮食或食品消费能够自我生产、自我满足,因此,其效用或福利水平通过自我生产得以抵偿,粮食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大大提高并改善了农户的福利。而城镇居民作为纯消费者,面临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其应对能力受收入、替代品价格、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对城镇低中收入群体而言,由于其可支配收入少、储备水平低,当受价格波动的影响时,其脆弱性则成倍放大。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粮食价格波动福利变动的差异本质上是基于持久收入假说这一消费理论,居民为保证终生福利效用最大化,作为风险规避者其对价格平稳性的倾向会大于波动性,加之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的缺失,面临市场风险时农户所拥有的土地以及农户间的社会资本承担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在粮食价格波动中农村居民的福利变动成本低于城镇居民的福利成本。另外,农村居民的资产流动性大大弱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为保障效用最大化,往往采取跨期消费策略,而由于粮食消费的刚性,城镇居民往往无法采用相应的方法降低福利的波动率,从而导致城镇居民的福利损失高于农村居民。其次,福利变化率与价格波动率呈正相关关系,即价格波动越剧烈,居民的长短期福利变化率越大,证实了“粮食价格波动———价格指数波动———生产消费行为变动———利益主体福利变化”这一链条作用机制的存在。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食品消费占CPI比重最高(31.79%),以粮食价格为基础的食品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冲击更大。由表2可知,粮食销售价格对城镇居民的福利水平变化起到相反的作用。粮食销售价格下降,城镇居民福利变化率为正值,福利状况得以改善,居民长期福利优于短期福利;与之相反,粮食销售价格上涨,城镇居民福利恶化,居民长期福利损失高于短期福利损失。由于粮食产量增长的有限性,粮食价格上涨会引发CPI上涨(孙小丽,2012;方志红,2013),导致居民实际购买力水平下降。郭劲光(2009)也发现,粮食价格波动将增加城镇人口落入贫困陷阱的概率。再次,农户总福利效应的变动主要是由粮食价格变化引起农户收入与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所决定(表3所示)。当粮食价格变动引起农户收入大于粮食消费支出变化时,农户福利得到改善;反之,农户福利状况恶化,如1995年和2008年。此外,PR与CR值的变动也将导致农户总福利的变动。粮食生产过程中,农户处于净出售者地位,粮食生产价格波动的长短期生产福利效应所受影响一致,均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粮食生产价格上涨,则福利变化值增加,农户福利得以改善。粮食消费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福利呈负相关关系,即粮食消费价格上涨,居民的消费福利降低。总体而言,除个别年份外,生产价格变动的符号与农户福利变化一致,反映出农户作为生产者的主体地位,福利变动受生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更大。长期中,农户总福利变动取决于粮食供需价格弹性,这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非常低,且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最后,表2反映出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其长期效应均优于短期效应,意味着长期条件下城乡居民能够通过调整粮食产量或消费量来应对粮食价格的波动,使自身福利得到改善,反映出我国粮食产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价格变化成为居民调节生产与消费行为的杠杆。但不可否认的是,农业生产受自然与经济再生产的共同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是自然、经济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价格波动短期内放大效应特别显著。由于信息壁垒的存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专用性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等特点,导致农户短期内难以进行适应性调整。而从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自我调整能力更强,其收入结构更为合理,农村居民长短期福利的变化率为0.056,而城镇居民为0.091,反映出面对价格波动等经济现象,城镇居民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课程代码:0013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商品供给增加的因素是
A.原材料价格上涨 B.劳动力成本上升
C.替代产品的价格下降 D.生产技术进步
2.商家提高价格能使销售收入增加表明该商品的
A.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 B.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
C.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 D.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3.西方经济学所指的厂商成本是
A.显性成本 B.隐性成本 (转自自考365)
C.显性成本加隐性成本 D.显性成本加隐性成本加机会成本
一、新疆住宅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
1.概念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是指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有效供给指的是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生产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有效需求指的是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指标和数据。本文通过实际供求比来反映市场长期供求情况,短期供求比来反映当年市场供求情况。在住宅房地产市场上,由于存在预售制度,所以有效供给既包括已竣工住宅也包括各种在建施工面积。在本文数据中“本年新增供给住宅面积”是根据新疆统计年鉴上“本年施工面积”得来。根据指标解释,本年施工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发光物面积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实际供给就是上年空置面积加上本年新增供给面积,也就是有效供给。有效需求采用的代表指标比较简单,每年的销售面积就是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实现的市场需求,所以用本年销售面积代表有效需求。鉴于竣工率直接影响当年住宅市场的现房供给能力与消费者的购买预期,因此用当年竣工面积代表短期供给,同时参照当年竣工率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1997—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各指标的计算
有效供给=上年空置面积+本年新增面积
有效需求=实际销售面积
实际供求比=有效供给/有效需求
短期供求比=本年竣工面积/本年销售面积
竣工率=本年竣工面积/本年施工面积长期供求变化。下图反映了1996年以来新疆住宅市场的实际供求情况。
从上页图1可看到,自1996年以来,新疆的实际供给面积和有效需求面积的规模都逐年扩大,供给增长的年平均增速为27.03%,需求增长的年平均增速为28.83%,需求增长的速度略高于供给增长速度,但市场年均供给总量约是需求总量的2倍以上。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数量是非常充足的,为什么近几年来各地都有住宅市场热销、排队领号、供不应求的局面呢?这是否与开发商控制开发节奏与竣工率有直接关系呢?短期供求变化。因为2004年以来新疆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主要依据2004—2009年的数据计新疆住宅市场供求比情况(图2),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实际供求比一直大于短期供求比,而且这个趋势愈演愈烈,每年的竣工率都在下降,也就是说实际供给非常充足,但由于竣工率低下,造成现房销售紧缺,再加上开发商的捂盘惜售,人们不得不排队购房。
因此可以认为,开发商对开发节奏的蓄意控制掩盖了市场供大于求的事实,造成短期住宅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垄断,而开发商的市场垄断是造成房价飙升的重要推手。
二、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勒纳指数及其性质
如何来衡量市场的垄断程度呢?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判断市场垄断程度和市场势力通常要用到行业集中程度指标,具体的方法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集中度比率、厂商规模不等性的度量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算市场垄断程度时,均要求掌握市场相关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这需要进行大量的专项统计,而中国目前的统计数据还无法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而勒纳指数(LernerIndex)则是衡量市场势力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勒纳指数(LernerIndex)的公式:
LI=1/|ε|=(P-MC)/P。其中,ε为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P为市场价格,而MC则表示商品的边际成本。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利用这个指标来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问题,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1]和况伟大的研究都是利用公式的后一个形式,将房地产业的平均成本(AC)近似替代边际成本(MC)进行计算而得到的结果。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勒纳指数均在0.4以上,这表明中国房地产商品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边际成本。我们更倾向于李宏瑾的观点,通过测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间接地得到勒纳指数。纳勒指数表明,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弹性越大,市场产品之间越具有竞争性,价格标高的程度越低,垄断的边际利润便越小,即垄断程度就越小;反之,弹性越小,垄断价格标高程度就越高,垄断程度就越高。因此,首先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并由此得到勒纳指数,来判断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
(二)变量、数据及模型设定
1.变量、数据和来源。为了测算勒纳指数,我们需要对住宅房地产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这样需要两个变量:房地产需求变量与房地产价格变量。在统计年鉴中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可反映房地产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商品房屋销售价格可反映房价。用D作为房地产需求变量的标识,以HP作为房地产价格变量的标识。本文有关商品房屋销售和房价等方面数据全部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制的《新疆城市三十年(1978—2008)》和《新疆人民生活六十年(1949—2009)》。由于中国真正全面推进房地产商品市场化改革是从1998年开始的,因此我们主要考察1998—2008年间新疆13个城市的数据(详略),这13个城市分别是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市、伊宁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博乐市、库尔勒市、喀什市和阿克苏市,对不同城市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垄断程度进行比较。模型设定。根据1998—2008年间新疆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如下的变系数模型:
ln(Dit)=αi+βi×ln(HPit)+uit。
其中Dit和HPit分别是实际销售面积和住宅销售均价,βit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截距项αi和弹性系数βi都不相同,随机误差项uit之间相互独立,且满足均值为零,同方差的假设。
(1)检验一:考察新疆13个城市在1998—2008年各时期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纵向需求价格弹性。假定模型是时期变系数模型,然后对其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模型估计结果(见下页表1):发现模型判定系数R2=0.67,调整后的R2=0.61,说明该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可以解释60%以上的住宅需求水平,而且各年度价格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显着水平都超过了99%(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1%)。总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将各年度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归纳如下,并进一步计算得到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纳勒指数。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纳勒指数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1998年的0.13增加到2008年的0.30。我们在判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时,纳勒指数在0~1之间,数值越大,垄断性越强。况伟大(2004)分别测算了1996—2002年各年北京、深圳、上海和天津四城市的勒纳指数;表明北京市的勒纳指数均在0.6以上,是四个城市中垄断程度最高的,上海市的勒纳指数则在0.4左右,是四个城市中垄断程度最低的,而深圳和天津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则居于京沪两城市之间。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总体垄断特征并不明显,但需要防控这种垄断趋势的继续发展。
(2)检验二:样本选择。考察新疆13个城市在1998—2008年各时期住宅房地产市场的横向向需求价格弹性。假定模型是截面变系数模型,然后对其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模型估计结果(略),发现模型判定系数R2=0.72,调整后的R2=0.71,说明该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可以解释70%以上的住宅需求水平,而且各年度价格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显着水平都超过了98%(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2%)。总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将各城市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归纳如下,并进一步计算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纳勒指数(见表3)。
通过各城市的纳勒指数比较发现,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的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纳勒指数均在0.4以上,其次是伊宁市、阿克苏市和库尔勒市,纳勒指数均在0.35左右。市场垄断程度最低的是克拉玛依市,纳勒指数仅为0.11。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随着乌昌一体化的进程以及环乌鲁木齐市大都市圈的形成,住宅房地产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对于逐利的开发商而言,这是一块大蛋糕,很容易形成价格联盟默契,控制开发节奏、捂盘惜售,抬高房价。
(三)讨论: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垄断的性质
对于上面的分析结论,有些学者可能会提出异议,根据就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已经大幅增加,市场垄断度应是有所下降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甚至认为新疆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规模太小,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提高。但是我们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房地产具有特殊的商品性质,住宅市场的竞争程度不会因为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是趋于价格合谋式的市场垄断。
1.住宅市场垄断的基础:商品的高度异质性。对于住宅市场,没有任何两宗物业是完全相同的。产品的差别使每一个厂商所提供的产品都是与众不同的,因而开发商每开发一个小区或一座大厦都实质上成为该物业的垄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产品的价格,这就构成了市场中的垄断价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产品差异性较许多寡头垄断行业的产品差异性大得多。因此,随之带来的是房地产垄断竞争的企业数量可能多于其他寡头垄断行业的企业数量,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垄断力量却强得多。住宅市场垄断的新形式:价格合谋。对住宅业而言,开发商形成的“联盟”主要是“价格联盟”。
这是因为:如果房价下跌,不仅减少了开发商所能获得的利润,而且更严重的是消费者会对住宅市场价格产生降价预期,越跌越不买,这样,就会陷入房子越便宜越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因此,开发商不敢轻易降低房价。现阶段开发商开发商不打价格战。在默契合谋的定价机制作用下,使房地产价格呈现非正常刚性和价格居高不下的格局。即便供求发生变化,房地产降价的幅度和速度也大大小于需求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价格难以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乌鲁木齐市的住宅价格这几年涨幅居全国首位的现象。
摘要:独辟蹊径,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针对之前发生的食盐抢购现象引入诱导因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吉芬商品的生成、归属问题,并以长期和短期为限论证了不同时期吉芬商品的供需特点及可能的均衡状况,得出了创新型的结论。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诱导因子;供给需求;均衡
中图分类号:F03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012-03
引言
吉芬商品是这样一种商品: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就被称做吉芬商品。对吉芬商品,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苏斌(2004)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角度反驳了西方的传统观点,并在新的假设基础上对吉芬物品及其现象进行新的解释,认为吉芬现象并没有违背需求规律 , 而是特殊情况下正常的经济现象。张攀春(2010)认为吉芬效应是吉芬商品的扩展,其本质是短缺经济,并提出用增加供给和增加收入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解决吉芬效应。郑大川(2007)利用最基本的供需曲线对吉芬商品做了全新的解释,且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新解释的可靠性。唐炎森(2001)通过定性分析,提出吉芬商品并不是需求定理的例外,而是需求的变动。
以上学者的研究大都是针对西方经济学中吉芬商品是否遵循供求定理展开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比较分析,并且以主观描述居多,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从吉芬商品的概念出发,大胆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借助流图分析和诱导因子,对吉芬商品的存在条件、归属判定以及供需均衡状况进行了系统剖析,得出了有益于理论实践的结论。
一、系统动力学流图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简介
系统动力学是在总结运筹学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社会系统的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依据抽象的假设,而是以现实世界的存在为前提,不追求“最佳解”,而是从整体出发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具体而言,系统动力学包括如下几点:(1)系统动力学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都作为信息反馈系统来研究;(2)系统动力学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立足于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整体观替代传统的元素观;(3)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流图和构造方程式。
(二)流图分析
2011年3月,随着日本核泄漏形势的日趋严峻,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抢盐热潮,并于3月16日达到高峰,波及内陆多省。食盐抢购中,出现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现象,可认为此时的食盐是吉芬商品。
以食盐抢购作为一个系统,基本要素有订货、库存量、价格、销售速率、期望库存量和市场信息滞后期。依据这些要素并做适当补充,做出食盐抢购系统的流图,如图1。图1中,订货速率、销售速率为流量,库存量为存量,库存偏差、恐慌程度、价格为辅助变量,炒作者供给量、库存调节时间、市场信息滞后期、期望库存量、谣言为外生变量(常量)。根据实际情况,作如下假设:(1)谣言来自于炒作者,可以计量,炒作者是为了哄抬食盐价格,牟取暴利,因而其食盐供给量短期内保持稳定;(2)食盐销售者根据需求制定订货策略,由于食盐需求者的信息反映至销售者有一定滞后期,所以销售者库存量总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基于以上假设,分析该系统。日本核泄漏引发国内谣言,导致民众恐慌程度上升、食盐销售速率增加、库存量减少,在期望库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库存偏差增大、订货速率增加,但是炒作者的食盐供给量是固定的(短期),使得销售商得不到足以弥补库存偏差的食盐量,造成库存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得不提高价格、缩小库存偏差。同时,由于市场信息滞后期的影响,销售商所订购的食盐(根据上一期消费需求订货)远远低于当期需求者的需求量,这又进一步导致食盐库存量不足、价格继续上涨,带来新一轮的社会恐慌程度增强、食盐销售速率增加,产生食盐抢购“热潮”。抢购又一次带来价格上升、社会恐慌,进而是销售速率的增加、抢购的加剧,如此螺旋式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内,由于“恶性循环”导致食盐价格不断上涨,库存供不应求,销售商会调整期望库存量,增加供给以赚取更多利润;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一方面严厉打击炒作行为,强令生产者增加供给,另一方面做宣传教育,使民众认识到没必要“抢盐”。此时,由于市场信息滞后期的影响,销售者不能立即感应到需求降低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一个过程,即生产者生产增加,销售商订货增加,消费者购买量减少,带来的后果是销售商库存量大幅增加,进而降价出售。
由此可见,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动,即形成吉芬商品,必须借助于一个中间变量――恐慌程度。而引起同向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需求量的增加,导致销售速率增加、价格上升、恐慌程度加强,销售速率又加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造成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假象。
二、吉芬商品的进一步研究
(一)吉芬商品的生成条件
食盐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恐慌程度影响到需求,进而影响到价格,并且逐渐递进形成一系列的需求价格对应值。可见,要成为吉芬商品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基本假设①
(1)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是两个不同的主体,销售者仅仅提供商品,不能决定实际供应量。
(2)商品供给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变,由于信息滞后或不法炒作等,生产者不会增加产量。
(3)销售者只能根据商品价格及库存期望值(常量)制定销售价格。
(4)所处市场为小市场,商品周转流通速率缓慢,抗干扰能力差。
(5)市场无政府介入或政府介入调控不显著,可近似认为市场是自由竞争市场。
2.具备条件
(1)诱导因子的存在,即存在一个引发需求量变动的变量。在食盐抢购系统中,恐慌程度充当诱导因子,首先由其引发食盐销售速率的大幅度增加,进而导致销售商提高价格。诱导因子可以如本例当中由一个变量充当,也可以包含多个变量。
(2)诱导因子直接作用于需求量。影响发生时,诱导因子直接带动商品需求的增加或减少,销售商做出相应的提价或降价对策。
(3)销售者根据需求做出价格调整。吉芬商品市场短期内属于一种买卖市场,消费者无能力直接决定价格,但可以通过自身需求间接改变商品价格,变相左右市场价格。
(4)诱导因子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价格的变动必然反应到消费者当中,引起诱导因子的强烈波动,从而导致新一轮的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以上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且按顺序发生,商品才能够成为吉芬商品。如本文中的食盐,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为吉芬商品,而是必须满足以上几个条件。
(二)吉芬商品的归属问题
传统经济学教材认为,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应当具有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水方向变动的特点,如实例中食盐就属于低档物品,教材中土豆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凭这几个例子就做出“吉芬商品是低档物品”的结论,难免有失准确。对商品归属的判断应基于两个标准:
标准1:商品是否属于吉芬商品,判定依据是商品是否同时具备吉芬商品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标准2:该商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物品,依据是商品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关系,若同向,为正常物品,反之,则为低档物品。判定环境为未受诱导因子影响的一般意义上的市场。
标准1是判定的前提,根据标准1判定需求量是否与价格同向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标准2判定属于哪种物品。笔者认为,这是评判吉芬商品归属问题的普遍标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商品必然是低档商品的观点是片面的,如黄金、白银、股票、房地产的交易,时常会出现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是一定条件下的吉芬商品,但它们却是正常物品,甚至是其中的奢侈品。
(三)关于需求曲线及均衡
需求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该曲线上每一点表示价格与愿意购买商品数量的对应值。愿意购买量是一个主观心理意愿量,实际购买量不一定与之相等。那么,当两者不相等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正是吉芬商品所能说明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意愿需求量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反应为主观愿望;实际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真正购买的商品数量,反应为实际需要。需求曲线是意愿需求量与对应价格的组合。
1.短期分析
大多数经济现象,意愿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是不相等的,吉芬商品更是突出的例证。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吉芬商品出现了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的现象,此时的需求量为实际需求量,是消费者不得不购买的商品数量,而非主观愿望,某一价格水平下,意愿需求量在短期内未发生改变,即需求曲线未发生变化。以DE表示意愿需求曲线,DR表示实际需求曲线,SS表示短期供给曲线,DS表示短期需求曲线,供求关系如图2。
短期内,消费者收入水平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是不会继续走高,因此,其需求曲线不会发生变化。同时,诱导因子的作用必然打破平衡状态,实际需求曲线为DR,向右上方倾斜,而短期内商品供给量保持稳定,即SS不发生任何改变,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QS
2.长期分析
这里所指“长期”并不是一个纯时间概念,仅仅是为了区分与短期的不同,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可以认为是在诱导因子作用一段时间之后。本文中,“长期”和“短期”的区分点是意愿需求曲线的改变,具体时间可不作考虑。长期内,由于商品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发生改变;同时,其名义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一定价格水平下,意愿需求量逐渐向实际需求量趋近,并最终一致,需求曲线随之发生改变,与实际需求曲线重合。价格的上涨,促使生产者增加生产,供给发生变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见图3。
考虑到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分为相对低档吉芬商品和相对高档吉芬商品研究。这里所指低档和高档商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低档商品和高档商品,而是以供给价格弹性划分的,当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为相对低档吉芬商品,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为相对高档吉芬商品。
(1)相对低档吉芬商品正向均衡
低档吉芬商品,因其利润相对较低,所以生产者对其增加供给量较少,供给的价格弹性也相对较小,小于需求价格弹性。此时,可以达到长期均衡,如图4。由图4可知,长期均衡点P对应的需求量与价格较短期均衡点E都有所增加,称为正向均衡,这个新的均衡达到暂时的稳定,直至下一个诱导因子的出现,形成新的均衡点。一般情况下,诱导因子多来自商家的恶意操控,其诱导的结果大多也是价格的上升,因此,新的平衡点必然较之前向右上方移动,消费者剩余被剥夺,而生产者剩余增加。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这种情况,如房地产开发市场。正向均衡带来的后果是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双增加,这也是物品价格持续上升的原因之一。
(2)相对高档吉芬商品分析
高档一些的商品,价格变化其利润上升空间大,生产者大幅度增加供给量,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此时,不会达到均衡状态,见图5。由于供给曲线斜率小于需求曲线斜率,两者不出现交点,也无所谓平衡状态。由图5可知,同一价格水平P2下,QR<Q2,供给量大于实际需求量,可能出现两种情况:①负向均衡。按照供求定理,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直至与短期需求曲线达到新的均衡M,Q3>Q0,P3<P0,较之于诱导因子产生时生产者销售量增加,但商品价格下降,称之为负向均衡,与诱导因子产生时相比利润变动取决于四边形P0NQ0O和四边形P3MQ3O的面积大小。符合这种特征的商品多为消费型商品,也是最常见的商品,如本文中食盐的长期供求状况,生产者供给增加而消费者需求减少导致食盐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②商品价格存在刚性,如耐用型商品,投入成本过大,价格无下降余地或下降程度很小,造成生产剩余滞销,生产者亏损,损失为四边形PGQ2QR的面积,而消费者剩余不变,这种情况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应当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调整政策。
三、结论
本文借助系统动力学流图,对吉芬商品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得到如下结论。
1.吉芬商品并非固有的,任何商品都可能成为吉芬商品,只要具备一定生成条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一个诱导因子,促使需求发生改变,并引发连锁反应。实质是诱导因子直接作用于需求,需求带动价格变化,不可逆转。
2.有关教材中将吉芬商品划归低档商品的结论是有失公允的,它的归属问题应充分考虑该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关系。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廉价航空;票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1971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最早创建了“廉价航空公司”的经营模式。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是我国最早涉足低成本航空市场。春秋航空自2005年飞出第一班航班开始,常年推出99系列等特价机票,让很多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而且其在_航后的首个年度就实现了盈利;2007年经营业绩大幅上涨,实现盈利7000多万元,在2011年实现5亿元的盈利。持续的盈利使得春秋航空被资本市场看好,2015年1月21日,春秋航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春秋航空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成本的控制管理,低票价策略,多元化的创收手段,并在信息化建设和销售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创新。本文尝试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解读其快速发展的秘密。
一、需求价格弹性
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廉价航空正是基于此,将目标客户进行细分,得出商务旅行者由于公务出差,公司报销差旅费、出行时间不确定等因素,他们对价格缺乏弹性。但偶然坐飞机的乘客和家庭旅游者对机票价格更敏感,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较大。因此,春秋航空将目标客户定位于对舒适性要求不高,对低票价有特别青睐的消费者上面。在降低成本上面,采取相应的 “两高”和“两低”策略。
1.“两高”――高客座率与高飞机日利用率
高客座率:在机队扩张、运力增加的情况下,春秋航空公司始终保持较高的客座率水平。
高飞机日利用率:春秋航空公司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约为30%,其中飞机占固定成本的比重最高,因此,公司采取了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飞机航线,增加飞机的利用率,摊薄固定成本。
2.“两低”――低销售费用与低管理费用
低销售费用:春秋航空公司的机票订单大都来自于公司官方网站,几乎不通过机票或是旅行社之类的中介机构销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销售费用,增加利润。
低管理费用:尽管是廉价航空公司,但春秋航空公司在飞行安全、运行品质和服务质量的方面跟非廉价公司相差无几,在降低管理费用方面,都不会以牺牲安全、服务和口碑为代价,而是通过租用临近郊区、交通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发达的机场的资源与服务的方式降低日常管理费用。同时,由于采购的都是同一机型,飞行员的培训费用及飞机的维护修理费用都可以大为降低。同时通过严格的预算管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以及严格控制人机比,大力降低管理人员的人力成本和日常费用。
二、两部收费制
相对于提供全服务的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的机票价格很低,但他提供的很多服务收取的费用却相对较高,如客舱餐饮,随身携带的行李超重(大于7公斤),快速登机服务,座位选择服务,保险等都将收取额外的费用。采用收取较低入门费,较高的使用费――用低廉的机票价格吸引潜在消费群体乘坐飞机,将其他航空公司免费给顾客提供机餐、20公斤的免费行李重量、免费的座位选择等服务变为较高的收费服务,达到增加收入、提高利润的目的。
三、混合搭配销售
吸引客源是旅游景区和航空公司共同的目的,航线带来游客的增加对于各方是共赢的结果。于是,春秋航空和酒店及旅游景区一道,采取了“机票+酒店+景区”捆绑式混合搭配销售模式。乘坐春秋航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偏好于“自由行”的“穷游”一族,推出这一销售模式对他们来说具有很高的吸引力,这也是廉价航空保证其极高上座率的有效促销手段。
免费报纸可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城市中18—35岁之间的年轻一代,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工薪阶层,是社会中最庞大的社会群体之一,是当今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免费报纸市场定位都非常精准,一般在街角、公交、地铁沿线向上班族随机发放,人们在候车及乘坐公交、地铁时一般都很无聊,这时,一份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的报纸就成了一棵“救命稻草”,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消磨这段无法缩短的时间,也能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国内、国际的时政新闻、生活资讯,甚至是天气状况。免费报纸通过以下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成本:首先,其新闻主要来自于通讯社和联合报社,自采的新闻很少,主要是一些新闻和生活服务类信息,一般没有时间性的独立报道,大大压缩了采编成本[2];其次,免费报纸中广告内容篇幅较大,占到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但广告往往招致人们的反感与厌恶,要想提高报纸的质量水平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报社应该思考从其他方面降低成本;最后,免费报纸的发放渠道采取让读者自行取阅的方式,搁置在地铁口或公交车上的置报箱中,而很少放在书报亭零售点[3],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支出。
二、免费报纸发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边际成本递减
边际成本指的是增加某单位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成本的增量,报纸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固定成本主要用于新闻采编、印刷设备、人员办公成本、行政费用等,尽管固定成本可能很高,但边际成本极低,发行量越大,分摊到每一份报纸上的固定成本越低,从而使平均成本降低,最终为实施免费策略提供了成本空间。
(二)收益递增规律
免费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网络经济最主要的规律就是收益递增规律,价值随入网成员的增加激增,同时价值激增也吸引了更多成员入网,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4],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网络效应。
(三)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一定时期内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需求规律表明: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来说,降低价格会明显地扩大其销售量(发行量);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来说,降低价格出售销售量不会有明显变化。网络经济中,报纸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且越来越多地受到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替代。
三、免费报纸发行的盈利性分析
(一)交叉补贴
免费报纸主要采用第三方付费模式进行交叉补贴。在第三方付费模式中,某种经济活动有三个参与者:企业、消费者和第三方,第三方付费者多为各类广告商。生产商(报社)免费提供商品或服务(报纸)给消费者,广告商向生产商(报社)付费,这是各种媒体运营的基础。说得更直白点,报社竭力捕获公众注意力,并将收集到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广告商为此付费,完成一次商品交换过程,注意力无法用货币衡量,可用报纸发行量来计量注意力的多少。物质财富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贫乏,吸引公众注意力成为网络经济中致富的关键。
(二)品牌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