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16:4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议标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地氟病防治办公室:我县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防治地氟病项目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市卫生局和市项目办的指导下,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通过县有关部门和项目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成绩,现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工作有组织保障
为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实施,县、乡两级分别成立领导小级及办公室,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方案》、《管理方案》和《健康教育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及项目乡镇职责,召开了县、乡、村项目启动会和培训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格局中,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抓好基线调查,确保达到项目实施的目的
为及时完成我县燃煤型地氟病防治的改炉改灶任务,确保达到项目实施的目的,我县切实抓好基线调查,确定了项目乡、村、项目户。一是以乡镇为单位召开了乡镇、村干部大会和以组为单位的村民大会,宣传和动员病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工作;二是由乡村两级干部分组包干完成基线调查任务;三是深入细致地开展入户摸底调查工作,认真审核确定项目户;四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派专业人员指导并参与基线调查工作,使基线调查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全县最后确定新安装1500套回风炉,修复火管1500户共6000米。
三、广泛深入宣传,切实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为使项目区群众能全面了解项目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地氟病防治相关知识,我县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一)复制防氟专题片,每个项目乡镇一份,在项目村社循回播放。
(二)以项目村为单位召开村民大会,反复讲解开展中央支持贫困地区地氟病综合防治项目的重大意义和目的,以及地氟病防治相关知识,全面村民防病意识。
(三)项目乡镇各中小学均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学校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师认真备课并开展了课堂测试,书写了永久性标语,出墙(板)报平均达2次以上。部分学校还带领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
(四)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全县累计发放教师手册530本,学生课本2350本,宣传小册子7400本,宣传年画1830幅,宣传单9500余份。大小标语20余条(幅),使地氟病防治相关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加强督导,促进项目更加完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方案》、《技术方案》、《健康教育方案》的要求,对改炉改灶进度和质量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导,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项目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项目乡镇将整改情况及时反馈,互通信息,促使项目工作顺利推进。
五、加大投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为确保改炉改灶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结合我县实际,研究解决地氟病防治经氟18000余元,主要对计策政策落实户给予优待和补助,县项目办拟定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按照项目资金使用办法使用和管理资金。
六、严格采购程序,确保降氟炉灶质量
为按时完成上级下达我县的3000户改炉改灶工作任务,县项目领导小组经认真研究并请示相关部门,确定我县的炉子采购采取议标询价采购。议标评定组根据市场调查情况,制定了采购方案,严格按照技术参数要求,邀请了两家炉俱厂进行议标,。最后根据两家报价及资质等条件,确定并于20__年9月30日与昭通市福光炉俱厂签订了供货合同。
七、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划拨到位后,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局)立即设立了地氟病防制项目资金专户,严格按照《云南省卫生厅和省财政厅资金管理办法云卫发》(云卫发[20__]81号)文件规定使用和管理资金。
(一)经费总投入。省级54万元;市级3万元;县级1.9元;农民自筹7.9万元。总合计66.8万元。
(二)购炉俱620310元,项目实施过程中宣传培训、基线调查等共支出 元,总支出合计 元。
八、改炉改灶工作完成情况
为在项目方案要求时间内完成安装任务,我县的炉子及配件由厂家直接送货到项目乡镇,并 严格按照安装及改造要求,指导群众及时安装或维修使用。总计新安装1500套回风炉,维修火管1500户,即既定3000户改炉改灶任务全面完成。
九、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项目资金及炉灶配套原因,改炉改灶受益群众面较窄,部分病区群众防病需求得不到彻底。
二是项目资金有限,改炉改灶工程的质量和数量很难兼顾。
三是全市各县同时开展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给炉子的招标采购工作带来了难度。
四是地氟病防制健康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基线调查工作未能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展开。
十、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 认真总结今年地氟病防制项目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不足,积极争取对地氟病防制项目工作的领导,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原则。注重组织协调,部分密切配合,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工作顺利进行。
(二)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为群众谋更多更大的利益。
(三)全面开展地氟病防治基线调查,彻底掌握全县地氟病患病情况。
近年来,我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隐患仍大量存在且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促进我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根据__办[2015]8号文件精神,现就我乡2015年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制订如下计划:
以“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着力落实安全责任,整治安全隐患,创新监管手段,强化安全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通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及部门的监管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整治,有效防范、遏止事故发生,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目标任务。
“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的对象和范围主要是矿山、建筑施工、电力等工矿企业;道路交通等交通运输企业;渔业、农机、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等单位;医院、学校、人员密集场所、地质灾害点以及烟花爆竹、食品药品等其他有关行业和领域。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站所办事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安全隐患整治”活动。
1、矿山、危化品相关单位、烟花爆竹、食品药品等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由乡安办牵头组织实施。
2、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地段排查整治工作由乡交管站牵头组织实施。
3、建筑施工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由村镇建设办牵头组织实施。
4、地质灾害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由国土所牵头组织实施。
5、企业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由供电所牵头组织实施。
6、农机和渔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由乡农技牵头组织实施。
7、学校和医院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实施。
8、人员密集场所由派出所牵头组织实施。
1、动员部署阶段(3月20日前):结合本乡实际,制订“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具体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将“安全隐患整治”活动的时间安排、隐患整治要求等向社会,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提高生产经营单位整改隐患的自觉性。
2、全面排查阶段(全年):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安全投入和风险抵押金缴纳情况、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应急预案制订及演练情况等。要根据不同时段安全生产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患排查工作。4月底前,重点要加强对交通运输、电力、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5月至9月,围绕汛期安全,做好矿山、水库、地质灾害点、学校、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夏季事故易发行业和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第四季度,针对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恶劣天气多发的特点,深入推进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建筑工作、消防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通过排查,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台帐,并对安全隐患进行认定、分类梳理、建档,建立事故隐患库。
3、隐患整治阶段(全年):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各乡级有关部门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边查边改,对能立即整改的,要及时予以整改;对一时难以治理的要排出计划,落实资金和责任,限期整改,并制订应急预案,加强监控,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充分运用经济、行政
和法律手段,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隐患排查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单位。对重大安全隐患单位,要逐级上报,及时上报市安委办和有关主管部门,实行分级挂牌督办,加大整改力度,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乡政府成立由乡长鲜军为组长,人大主席杜鹏程、副乡长于先钧为副组长,张国尧、秦天禹、冯长春、严云抒、王国洪、文成、邱志洪、吴泽迁、派出所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安办,杜鹏程同志兼办公室主任,张国尧同志为工作人员,联系电话:8764055。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广泛发动,群防群治。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紧紧依靠技术管理人员和职工,发挥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组织职工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类事故隐患,积极主动地参加隐患治理。
3、突出重点,强化督导。要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切实消除事故隐患。要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创新监管机制,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加大安全投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事故防范能力。要把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与落实安全生产治本之策结合起来,全面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为契机,既要治标,着力解决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注重治本,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5.12”汶川地震中颅脑损伤病人的具体伤情、救治过程与效果,以总结经验,为在突发事件中救治大批量颅脑损伤病人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01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例颅脑损伤病人,占我院收治地震伤员的18.32%,手术34例,占病人总数的21.40%,非手术167例,占病人总数的79.60%,一月后G1OS评价,治愈104人,好转68人,无效24人,死亡5人。治愈率51.74%、好转率33.83%、死亡率2.49%。结论 受伤机制、部位、有无多发伤、伤情程度、救治时间、救治措施、康复手段是影响伤员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地震伤 颅脑损伤 救治 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in rescuing mass cases of craniocerebral would in Wenchuan Earthquak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 clinical data of 201 admitted cases with craniocerebral woun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including there wound condition, treatment measures and rehabilitation.Results 201 cases with craniocerebral wound took up 18.32% of all the wounded cases admitted, 34 cases received operation, taking up 21.40% of the all; non-operated cases took up 79.60%; GOS made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showed out 104 cases recovered, 68 cases improved, 24 cases ineffective and 5 deaths; the curative rate was 51.74%,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33.83% and the death rate was 2.49%.Conclusions The important factors on the prognosis include the mechanism of injury, the injury location, the complication of multiple injury, the severity of the injury, the time for rescue, the treatment measures and the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KEYWORDS earthquake casualty craniocerebral wound
rescue rehabilitation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伤员,如颅脑损伤、胸腹损伤、脊柱和四肢损伤等,造成伤亡的原因多为坠物砸伤或挤压伤,其中颅脑损伤是地震伤亡中死亡率最高的损伤类型之一,早期死亡率达30%,加上多数伤员除颅脑损伤外还涉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多部位受伤,同时由于伤员众多、伤情复杂、现场急救转送来的伤员伤口污染、异物存留严重、预防感染及破伤风的处理情况不同、以及因道路破坏、通讯中断、建筑物倒塌,供水供电的中断等造成的信息不畅通、救援人员和物资不能及时抵达,医疗资源器械紧缺等问题,使得相当一部分颅脑创伤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遗留程度不同的残疾,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的正确救治对挽救伤员的生命至关重要,及早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和恰当的康复手段可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伤员的功能,减少残疾,我们提倡对地震伤员的救治应采取救治与康复并重的原则。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德阳市人民医院在“5.12”四川大地震期间72小时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097例,其中颅脑损伤病人201例,男性128例,女性73例,年龄1~87岁,最小3月,最大87岁,平均年龄45.6岁。
1.2 伤因分类
坠物砸伤67例,跌摔伤54例,撞击伤19例,挤压伤18例,混合机制伤21例,不明机制伤22例。
1.3 伤员情况构成
共收治201人,占收治伤员的18.32%。
1.3.1 根据损伤部位分类
头皮损伤67例、脑震荡24例、脑挫裂伤107例、伴颅骨骨折48例、伴硬膜下血肿24例、伴硬膜外血肿32例、伴脑内血肿2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
1.3.2 根据有无多发伤分类
单纯性颅脑损伤144例、多发损伤67例、合并骨折44例、合并胸部损伤17例、合并腹部损伤3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3例。
1.3.3 根据伤情程度分类
参照1978年在南京第二届中华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标准分类:轻型112例、中型43例、重型41例、特重型5例。
1.3.4 根据GCS评分和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分类
轻型112例、中型51例、重型34例、特重型4例。
2 救治措施
2.1 面临特殊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1,2]
我院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针对面对通讯中断,给各个科室及相关部门配发对讲机并附带3块以上电池,对讲机在医院周边范围充分发挥了信息的交流功能;并启用医院的储备资源和应急电源等,保障基本医疗的供电供水;在地震发生后迅速的把病人从楼上转移到离高大建筑物较远的空旷地带,并将所有的可移动的器械一同转移,搭建临时治疗室和临时的办公室,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救治每一个病人;地震后30分钟,我院便接收到来自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绵竹市等转送的大批伤员,人数众多,伤情复杂。所有医护人员均迅速的参与救治,并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采用“分类救治”的方法,并坚持“危重者优先、抢救生命第一”的原则,按轻、中、重、死亡分类,佩戴红色、黄色、蓝色、黑色丝带;迅速的搭建临时帐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进行搭建,包括蓬布、塑胶布、标语布、临时休息蓬等,并为每个伤员与家属配发雨衣,防御雨水。搭建的临时帐篷制作4个以上的窗户,利于通风降温;对医护人员心理和生理上进行疏导和调节也成为一项关系重要的必然措施。201例地震所致颅脑损伤病员中,通过“分级救治”原则进行手术及非手术抢救、治疗。同时早期重视多发伤、复合伤的多学科协作救治。其中167例通过抗感染、脱水降颅内压及神经康复等保守治疗,34例行手术治疗。
2.2 保守治疗
167例通过抗感染、脱水降颅内压及神经康复等保守治疗。1月后进行GOS评价:治愈90人,好转53人,无效21人,死亡3人。主要治疗措施如下。
2.2.1 局部伤口处理
因灾难现场的初期清创通常以止血为主要目的,故在伤员转送至医院后根据创伤愈合情况及时施行二次清创手术,对于破伤风的预防必须做到前后衔接可靠、真正落实,并科学地使用抗生素。采用紫外线、超短波局部治疗,可促进伤口愈合。
2.2.2 药物治疗
抗水肿治疗,止血治疗,皮质激素,冬眠低温疗法,抗癫痫治疗,脑细胞代谢功能活化剂,神经生长因子等。
2.2.3 支持疗法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避免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的恢复及神经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2.4 促醒治疗
对昏迷的患者安排适宜的环境,有计划的让患者接受自然环境发出的刺激,让家庭成员参与,定期对患者语言交流。让患者听喜欢和熟悉的音乐、歌曲、广播等。让家庭成员提供重要信息如患者喜欢的名字、兴趣、爱好和憎恶。还可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针灸刺激头部和躯干的相应穴位如感觉区、运动区、百会、四神聪、神庭、人中、合谷、内关、三阴交、劳宫、涌泉等,促进认知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2.2.5 保持良好的
让病人处于感觉舒适、对抗痉挛模式、防止挛缩的。具体如下:头的位置不宜过低,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患侧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肘伸展,下肢保持髋、膝微屈、踝中立位。要定时翻身、变化,预防压疮、肿胀和挛缩。可使用气垫床、充气垫圈,预防压疮的发生。
2.2.6 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
每次翻身时用空掌从患者背部肺底部顺序拍打至肺尖部,帮助患者排痰;指导患者做排痰引流,预防肺部感染。
2.2.7 尽早活动
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应尽早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肢体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练习,循序渐进。可应用起立床对病人进行训练,逐渐递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渐适应,预防性低血压,防止骨质疏松、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
2.2.8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和其他物理治疗
增强肌张力、兴奋支配肌肉的运动或感觉麻痹的神经,以增强肢体运动功能,维持肌肉和软组织的弹性、预防挛缩或关节畸形。
2.2.9 高压氧治疗
临床治疗一般应用2~3绝对压,面罩间歇吸氧,即呼吸纯氧20分钟,换吸空气10分钟,如此反复4次,总共8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纯氧舱持续吸氧不超过1.5小时。
2.3 手术治疗
34例行手术治疗。手术与否按分级救治原则进行,按危及生命的紧急手术、6~24小时急诊手术、24~72小时的近期手术分类,手术方式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22例血肿清除术伴/或内外减压术5例、凹陷性骨折整复术6例、开放性颅脑清创术4例。手术的特殊性在于采用头皮直切口,咬骨窗,去骨瓣,放置引流管。
3 结果
201例地震所致颅脑损伤病员中,通过“分级救治”原则进行手术及非手术抢救、治疗。167例保守治疗,34例行手术治疗。1月后进行GOS评价:治愈104人,好转68人,无效24人,死亡5人,见表1。表1 201例地震伤治疗情况统计表(略)
4 讨 论
目前, 世界平均每年约有1万~1.5万人死于地震灾害。地震致伤的主要原因为机械性损伤,建筑物倒塌引起的砸伤、挤压伤和窒息约占95%~98%,其次是饥饿、精神障碍、烧伤等[3]。而常见的颅脑外伤发病率为100/10万,发达国家为150/10万,重症颅脑伤死亡率高达30%~50%[4]。此次地震中颅脑损伤的机制大体分为:坠物砸伤,跌摔伤,撞击伤,挤压伤,混合机制伤,不明机制伤。
我院在此次重大灾害抢救中,市级医院作为后方医院,主要做好对重症伤员的抢救和伤员分流的处置。按欧美国家在创伤救治方面的分级,应为Ⅱ级( levelⅡ)和/或Ⅲ级( levelⅢ)的救治中心[5]。在短时间内收治大量地震伤员,共收治颅脑外伤住院病人201例,占我院地震住院伤员总数的18.32%,低于张北县地震文献报道的40%[6],这可能与我院作为后方医院以及收治伤员的病情、地震导致交通中断给转运伤员带来困难、余震的影响等有关。
在抢救大量地震创伤病人方面,在入院的第一黄金时间[7],有效实施分级救治,直接影响到伤员的抢救的成功率[8]。我们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采用“分级救治”的方法,并坚持“危重者优先、抢救生命第一”的原则,按轻、中、重、死亡分类,佩戴红色、黄色、蓝色、黑色丝带,对颅脑损伤伤员进行地震伤分级救治[9],为抢救伤员争取了宝贵时间。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首先评估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病人和非手术病人。其次,再将手术病人分流为紧急手术、急诊手术和近期手术。建立临时手术间,立即开展紧急手术,以抢救生命为第一原则。(2)同时按病情分类,分为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以服从救治需要的原则,开展各类病人的治疗抢救。(3)按损伤部位并结合病情,将伤员分类为单纯颅脑外伤和多发性损伤病人,以迅速而准确的原则开展伤员的救治,减少伤员的漏诊和误诊[10],提高抢救成功率。(4)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神经专科的副主任医师查房,在伤员治疗的病情变化中,及时进行新的分级、分类,保证伤员的救治。(5)院外分流、转送。地震伤员入院3天后,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向成都、重庆,以及湖北、广州、北京等地转院68人。而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中,特别是伴有多发性损伤的重症伤员,对于治疗费时费力、效果有限、生存机会很少的极重度伤员,并不放弃抢救, 及时转入NICU采取对症和支持等抢救治疗,保持观察,视病情和医疗条件随时重新分类。
总之,我科在面临短时间内大量收治地震所致颅脑损伤伤员的救治工作中以及面临地震的特殊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响应国家“众志成诚,抗震救灾”的重大决策,采用 “分级救治”的方法,并坚持“危重者优先、抢救生命第一”的原则,提倡早期救治与早期康复并重,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有效地拓展了有限的救治空间、缩短了“黄金”救治时间,提高了紧急救治的效率,使重症颅脑伤的住院死亡率降至2.49%,取得了较好的抢救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庆江.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的难点和对策探讨[J].武警医学,2006,17(10):788~789.
[2]张国斌. 地震灾害后颅脑创伤的救治[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3):273.
[3]徐佩卿.地震伤亡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1994,10(5):311.
[4]王忠诚,赵元立.加强颅脑外伤临床基础研究提倡规范化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3): 133~134.
[5]彭幼清.急诊分拣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6(3): 97~99.
[6]张英泽,邵新中,孔志刚,等.张北县地震伤情调查与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8,19(3):141~142.
[7]石利国.创伤救治新进展[J].哈尔滨医药,2008,28(2):53~54.
[8]Emami MJ, Tavakoli AR, Alemzadeh H,etc.Strategies i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am earthquake victims[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05,20(5):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