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课研修总结

微课研修总结

时间:2022-04-24 23:22:05

微课研修总结

第1篇

一、“微格研修”概念解读及基本特点

“微格培训”区别于一般校本培训的基本内涵是培训内容、形式、过程的微格化,“船小好调头”,让教师“听则能懂,学则能用,用则见效”,有效提高校本研修的时空成本,提高校本研修的实际效率。

二、“微格研修”的关注点及基本流程

“微格研修”不追求研究课题的水平和档次,而追求每一个教师教学方式的细小改变。从“问题”入手,调动教师研究热情,提高研究效率。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四个关注点。

关注立足点: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关注切入点: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关注发展点:研究成果与教学行为紧密结合;关注生长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微格研修”的基本经验和阶段成果

实施“微格研修”以来,问题研究有滋有味,课堂教学有模有样,研修文化有板有眼,学校教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也总结了以下经验。

1.问题切入,注重行为改善

我们抓住“发现问题―共同研究―落实课堂―跟踪反馈―总结反思―跟踪监测”的主线,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把丰富的案例性知识向策略性知识转化,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1)教学调研,发现问题。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会引导教师利用一至两周时间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堂观察、培训课程和自我反思五个方面收集自己在学科课程、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提出的问题,剔除伪问题,留下真问题,形成小课题,确立自己在研修期间要研究的问题。

(2)问询理论,求解问题。教师走向成熟的临界点是能够用教育理论解释自己已有的案例和经验,也就是对自己的经验能不能反思、会不会反思,能不能找到研究问题的思想、路径和策略。校本研修的目的就是要对自己梳理出的教学经验寻找理论支撑,对问题或困惑找到求解的方法,寻求一种学科研究的思想,进而实现理论学习的内化。

2.课例驱动,着眼理念落地

“微格研修”的关键是,将研究的成果回归课堂。因此,以“问题+课例”实施课例驱动,就成了校本研修的“本”。

第2篇

一、让“送教下乡”的实施方案与“校本研修”制度对接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培训实施,以研促训;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一份研课磨课记录;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汨罗市本级财政,严格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列支培训经费。同时,本地教师培训经费与“国培计划”专项经费,均归口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在经费监管上,汨罗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了专项经费跟踪审核制度,做到了年初有预算规划,年中有督查指标,年终有考核奖惩,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2016年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兴建了一栋培训楼,竣工后投入使用。投资4300万元建设好了全市中小学的“三通两平台”(班班通)工程,大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驶入了互联网时代。

第3篇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教学 意义 具体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1.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始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以及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教师大多采取的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一味的让学生对考试重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以一种被动的形式去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做出思维实践活动,来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总结,最后再用规律去指导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将学习方式变得多元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比较单一,基本上为教师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学生通过学习来接受学习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的动力很低,因而学习成绩很难取得很大提高。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同时,学生在观看学习视频时,有疑惑的地方不仅可以向父母求助,还能通过网络工具在网上获得帮助,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从而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1.对知识点进行准确挖掘,来设计微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设计好微课,才能够开展“翻转课堂”。正如我们所知,微课程主要是告诉学生挖掘什么知识以及在哪里进行挖掘,并监督学习这一过程。因此,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要遵循教学的认知规律,要合理的对知识点进行选择,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来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体会聋哑青年的忘我,先以“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这一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学生能够在课文中找到“画的鱼太逼真了”这一答案,让学生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然后教师提出“青年是如何让鱼游到纸上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青年画画时的认真、细致,同时速度还非常快”。接下来,教师提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青年看鱼的认真专注”,最后对本节微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来体会坚持不懈的含义。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制作微课

对于微课来说,学习时间比较短,主要是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起促进作用。同时它大多是解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知识。因此,在对微课进行制作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准备把握。比如教师在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书信”这一小节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书信格式的微视频时要突出其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其能够正确掌握。教师在制作“书信格式”的微课时,首先要向学生具体讲解书信的五个重要步骤,让学生对其进行正确认识;然后向学生展示一些书信,学生通过阅读书信来对其格式进行判断;最后再告诉学生书信格式的口诀,来巩固学生对书信格式的记忆程度,从而极大的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四.通过翻转课堂,来应用微课

翻转课堂主要是学生在家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来完成学习内容的自学后,在课堂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对学生的疑惑问题进行解答。因此,教师在翻转课堂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深化。比如在教师讲到小学语文人教版《病句修改》这一小节时,首先让学生在家观看“病句修改”微课视频,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和认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对病句修改的一般步骤、常见的病句类型以及与之对应的修改方法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做一些病句练习并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在对其进行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以一种主动的形式,不仅使课堂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条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年05期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3.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第4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

近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国内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变化,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部分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展开了研究。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探究中国与英国、美国大学课程体系的差异,从而提出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1][2][3];从社会需求出发,探究中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4][5];针对民办高校和高职类学校学生就业特性,探究这些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6][7]。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推演的方法,重点探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现有研究尚缺乏对培养目标和学分要求的研究。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既融合了美国教育、日本教育等特征,又与大陆文化同宗同源。本项目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海峡两岸7所高校为样本,采用案例研究和多元统计的方法,从培养目标、学位及学分要求、必修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研究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探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模式。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大陆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3所“985”高校、1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学科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台湾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2所公立高校、1所私立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如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从海峡两岸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见表1),北京大学着重培养综合型涉外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复旦大学着重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浙江大学着重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目标虽未明确说明,但从其对培养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来看,比较注重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级专门人才;台湾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企业经理人才;政治大学的培养目标为高级国贸决策、经营管理人才及研究人才;东吴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之专业人才。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看,大陆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的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的3所高校总体上旨在培养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学分要求比较

从海峡两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来看(见表2),大陆4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40~16分。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北京大学,最高的是浙江大学。台湾3所高校的总学分要求为136~140学分,各校间相差不大。其中,总学分要求最低的是政治大学,最高的是台湾大学。相比较而言,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明显高于台湾高校: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低值与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最高值相等,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均值高13学分。

从通识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46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均值为31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出15学分。其中,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分,贡献度高达46.67%。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通识学分要求竟高达72学分,其中,英语学分就达36学分,远高于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学分要求分别为:北京大学8学分、复旦大学8学分、浙江大学12学分、台湾大学6学分、政治大学6学分、东吴大学15学分。

从必修学分来看,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57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学分要求均值为70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43学分,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学分要求均值为37学分,大陆高校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对于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台湾高校和大陆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未做要求;北京大学也未对实践教学学分做要求,只规定了毕业论文学分(3学分);复旦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2学分、4学分;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学分要求分别为6学分、8学分,是要求最高的学校。

四、必修课程设置比较

各样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共同必修课仅有高等数学(或微积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统计学(见表3)。

按所开设的必修课程设置,样本高校可分为三类:以宏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的高校,如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以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为主的高校,如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

从样本高校的特有必修课来看(见表4),复旦大学开设的博弈论、浙江大学开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服务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台湾大学开设的管理资讯系统导论,是各高校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余各高校的特有必修课则是依据本校专长开设的,典型为政治大学开设的民法概要和社会责任伦理。

五、结论与建议

从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总体来说,大陆4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综合性高级国贸人才,而台湾3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贸易与国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总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3学分,通识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15学分,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选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高6学分;第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宏观类国际贸易为主,浙江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宏观类和微观类国际贸易必修课程并重,但是,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则以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为主;第四,台湾的3所高校均将财务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而大陆的4所高校均未将这两门课程作为必修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改进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从毕业生的竞争力来源来看,短期竞争力来源于职业技能,中期竞争力来源于管理能力,长期竞争力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兼顾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的学习之中,而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今后,大陆高校可以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学分均值比台湾高校高出的15学分中,英语学分的贡献度高达46.67%。因此,大陆高校可以相应地降低英语课程的学分要求,并通过改变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方法将英语课程渗透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之中。这样既有利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上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三,提高必修课学分要求,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大陆高校必修学分要求均值比台湾高校低13学分,大陆高校可加大必修类学分设置,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贸易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人才除了具备对国际贸易问题宏观把握的能力外,更要具备管理国际化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增加微观类国际贸易课程。第四,增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随着世界资本市场日益一体化,国际化企业及时而正确的决策更加离不开对国际财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企业的经营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掌握国际财务管理理论,建议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6):128-129.

[2]张宇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59-61.

[3]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 2011(4): 158-159.

[4]陈向阳.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17-118.

[5]Xiao, Yang.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Exploration[J].Physics Procedia.2012(33): 1420-1425.

第5篇

关键词: 微课程体系 应用网络平台 学生中心

一、研究背景综述

梁乐明等学者通过对国内外微课程概念发展的梳理及对比教育中已有的“微”概念,如微型课程(micro-lesson)、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等,进一步深化了微课程(mirco-lecture)的概念,总结了微课程的特点。

本文中涉及的微课程概念正是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但又略有不同。首先,笔者认为的微课程其对应的英文表达应该是micro-course,和梁乐明等学者所说的微课程(mirco-lecture)一样也是一种独立的、集中主题的微型学习资源,可整合于正式的课堂学习,也可整合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微课程体系由若干门微课程组成,既可用于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有限的课堂无限扩展,又可用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翻转课堂。其次,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micro-video),辅之以其他的多媒体内容,如文本、音频等,每一门微课程都是由若干个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micro-lecture)组成。再次,作为微课程的组成元素,每个微课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除了微视频这一核心组成部分外,还应包括其他配套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以保证资源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服务。最后,微课程是半结构化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教师依托微课应用网络平台及时跟踪学生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结合实际教学需求修改更新微课内容。

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相关文献,笔者发现以高校微课为内容的文献大都大而化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高校微课建设的总体现状,高校教师在微课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微课建设的对策,微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应用前景。不可否认,这类大而化之的研究确实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但高校学科门类众多、专业设置各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微课建设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随着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国教育界掀起微课热潮。微课大赛固然有助于微课的推广,但以比赛为目的征集而来的微课作品涉及的课程门类众多、微课类型五花八门、微课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且在比赛结束之后这些微课作品的利用率较低。如此一来,这些微课作品很难形成体系。

二、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

微课程体系的构成单位是微课程,为使英语专业的微课程体系得以建构,首先得建设好专业内各门课程的微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本专业教研室组织研读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同时综合考虑各门课程的特点特色,筛选出重点课程优先建设精品微课程资源,再由具体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定夺哪些内容应该录制成微教学视频。

各高校英语专业在具体实施微课程体系建设时可采取以下途径:(1)在本专业内部开展微课教学大赛,征集优秀微课作品,以赛促建。该形式有利于微课在校内的推广普及,激励广大教师深入钻研。(2)对本专业原有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改造。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建有基础英语精品课程、高级英语精品课程,英语听力精优课程等。这种做法既能确保资源内容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学情,又能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3)“拿来主义”,广泛搜罗各大微课网站上相似的微课资源再筛选。这种做法能够确保每条微课教学视频的质量,不论是视频的内容还是制作技术,都不需要做过多的调整。但毕竟这些视频出自不同人之手,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即便将其他按照本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组合,也很难保证其连贯性。(4)组建团队自主开发符合本校本专业学生学情的微课资源。这种做法虽然耗时费力,但灵活性强,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由于任课教师就是微课视频的作者,一方面能够保证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使微课真正起到辅助课堂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形成与微视频配套的微评价、微反思等。

微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针对现行课程设置中已有的课程,还可以开发一些全新的微课程资源,解决一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兼顾的问题。例如可以开发应试型微课程,帮助本专业学生复习备考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不需要另外安排教室、教师和时间集中授课就能很好地为学生复习备考指点迷津。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持移动终端随时在寝室、图书馆或自习室,选择自己的薄弱环节观看视频。

另外,也可以开发一系列素质拓展型微课程,帮助学生丰富专业知识。我院英语专业现开设有外贸函电、外贸英语洽谈、国际商务单证等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及甚至援引国际惯例,比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受教学大纲、教材和课时的限制,这些国际惯例虽然与日后从事的外贸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但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一一详细讲解,这时可以考虑将对各个国际惯例的解读制作成一系列微课专题,供将来打算从事外贸类工作的学生扩展学习。类似的,围绕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可以开设一个微课专题。

三、微课程体系应用网络平台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微课资源普遍存在建多用少的情况,微课资源的应用有赖于微课应用网络平台的建设。因此,高校英语专业在组织建构微课程体系的同时,应配套建设与之对应的网络平台供本专业学生使用。借鉴国内外微课资源网站的建设经验,例如可汗学院(Khan Academy),TED-Ed,中国微课网等,笔者对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应用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出如下设想:

该平台的用户为本校本专业教师和全体在校生,本专业教师和全体在校生可以使用工号或学号注册登入该平台。

登入平台首页要看到本专业微课程体系结构图,该结构图以专业内的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英语专业为例,依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可将专业内的微课程分为四大类: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应试培训课和素质拓展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按照开课学期排列并在课程名称后面注明开课学期。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英语、语法、语音、阅读、写作、高级英语、笔译等。按照课程设置,有些课程不止上一个学期,比如大一一整个学年都要学习英语语法,遇到这种情况,可在英语语法这一枝上再分“大一(上)”和“大一(下)”两个小枝。专业选修课包括:经贸英语翻译、外贸英语洽谈、英美诗歌鉴赏等。应试培训课包括:专业四级培训、专业八级培训、大学英语四六级培训等。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假如出国留学和/或考研的学生比较多,还可以开设雅思、托福培训和/或考研英语培训。素质拓展课包括:国际惯例解读微课程、外贸单证制作微课程、经贸合同写作微课程、国际商务谈判微课程等。

从微课程体系结构图中点击进入某一门具体微课程后,要有该课程的“知识地图”。知识地图可以根据该课程所用教材的章节目录和各章节重难点并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的课时安排来绘制,帮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及跟踪记录学习进程。

由知识地图进入本课程各个章节内知识点的学习,即观看讲解具体某个知识点的微教学视频和完成相应的微练习。在平台建设阶段,所有课程的微教学视频由平台管理员统一上传。待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授课教师可以上传新的微教学视频或修改、撤换旧视频,学生登入平台后可以下载所有的微教学视频。在设计网站时,为每个微课教学视频设置专门的问答区和讨论区。问答区用以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向授课教师提问。讨论区用学生在线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区内可以设置不同的房间,类似QQ游戏的房间,学生可以线下约定一个时间,登入讨论区房间,观看同一个视频并进行讨论。

平台应帮助每个登入平台的学生记录学习进程,将该进程显示在每门课程的知识地图和整个微课程体系图上。例如学生观看完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提纲》微教学视频并通过相应的微练习测试后,在该课程的知识地图上“提纲”这一条目则显示为绿色。如果学生只是看完了视频但并没有完成练习或是练习成绩不及格,则在知识地图上将这一条目显示为红色。在学生从开始学习某个微课程到结束该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中,微课程体系结构图上对应的该课程的条目颜色可以由浅至深变化。颜色越深表示该门课程的学习进度越快,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平台管理员要给予授课教师查看每位学生该课程知识地图的权限,帮助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额定的学习任务。比如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定要在课下观看微教学视频并完成作业,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深入的学习、探讨和总结,否则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无法开展下去。为确保该模式能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依靠平台有效监管学生的课下学习。

平台首页还应有练习区,链接一个大题库,练习区可以按照英语的各项技能划分:语法区、听力区、口语区、阅读区、笔译区、口译区和写作区,学生可以就自身的薄弱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平台首页还应有教师专区,该区域只对教师开放,旨在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建构微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针对某一学科或专业建构微课程体系意义重大。从高校的角度来说,这有利于本校该学科或专业的建设。微课程体系既是学校的知识资产,又是教师的教学资源库和学生的学习资源库。从教学角度看,这有利于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有限的课堂无限延伸;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践翻转课堂,同时也可以弥补单个微课的缺陷。单个的微课以知识点为单位加上受时长的限制,不能涵盖学生所学内容的全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感受。将微课资源建成体系后,通过应用网络平台上提供的微课程体系结构图和各门微课程的知识地图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从教师的角度说,这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参与微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同时使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从学生的角度说,这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微课程体系应用网络平台可以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什么、在什么时候学及在哪里学。通过学习进程记录这项功能,使每位学生的知识地图都与众不同,在记录学习进程的同时,适时地给予学生一些虚拟奖励。比如给同一门课程中进度快的学生授予勋章,给同一条微教学视频中微练习成绩好的学生授予勋章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

五、结语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及其应用网络平台的建设要以一线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为主导,以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组成的技术团队为支撑,以行政、教务管理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为后盾,三方协同共建。在建构微课程体系和建设其应用网络平台时,以学生为中心。英语专业建成微课程体系及其应用网络平台对本专业的发展、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智敏.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95个微课作品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8).

[2]戴朝晖.MOOC热点研究问题探析――全国首届MOOC时代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5(161):73-78.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5]许亚莉.对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析――以中国微课网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7-30.

第6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96-02

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兴教学技术与策略的发展,“微课”成为新时期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从优势上看,“微课”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学生认知生活习惯特征,并且具有可重复性、高针对性以及共享性,对传统教学辅助、现代探究式教学均具有关键作用。在我国以现代化技能人才为培养目的的中职教育发展进程中,“微课”更是具有研究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移动电子端与网络通信的发展与普及背景下,教学被赋予了新的目的与方法,因此,教育范畴内凭借“微观基础教育模式”衍生出“微课”概念,激起了教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探讨。笔者认为,基于微观教学法的“微课”策略对中职学校“汽车故障诊断”实训课程而言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价值,如何充分发挥“微课”优势培养出现代化汽车领域技术人才,应引起现代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一、微观教学法与“微课”

微观教学法是项目教学模式的范畴内概念,主要指教学围绕具体问题展开,通过直接、针对性的方式完成某部分知识点的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微课”是在微观教学法基础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模式,现阶段以视频为主要格式,具有教学内容少、资源质量高、可视化以及主题突出等特征,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二、汽车故障诊断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汽车故障诊断”是中职学校汽修专业中的重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汽车故障表现判断其故障部位的能力,是汽车维修技能形成的基础环节,通常以实训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特征。但现阶段中职学校的“汽车故障诊断”实训课程教学仍存在部分问题,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1)“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仍将大部分精力置于理论教学上,企图使学生通过记忆“汽车故障知识体系”达到教学目的;(2)无法兼顾不同学生在汽车故障知识体系中薄弱环节的特殊性,“一刀切”教学模式不利于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3)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具有较高灵活性的“汽车故障诊断”课程契合度下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普遍的“混沌”现象。

三、如何在“汽车故障诊断”实训教学中应用“微课”

(一)“微课”导入,引发讨论

“汽车故障诊断”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分析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课程的基础应首先在于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以及车身等在内的模块结构;教师应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达到通过汽车表象进行具体故障部位判断的水准,并进一步通过具体故障部位的观察与测试完成故障原因、维修思路等方面的评估。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实训课堂的导入环节可充分借助“微课”模式进行策略完善。实训课程的导入具有其特殊性,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前进行知识的充分提取,并在形成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入思考模式;同时也应具备实训课程特有的实践优势。

例如,教师在实训课堂前呈现“一辆2012款卡罗拉轿车在长时间运行后,处于怠速状态,但出现了发动机过热,电动风扇停止情况”的故障微课案例,通过远程教育技术使学生在各个电脑端或手机端获取微课资源;在浏览微课资源的基础上,学生应完成故障原因的上报任务,例如,学生将“风扇电机故障损坏”“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损坏”以及“风扇保险丝熔断”等可能存在的故障因素上报;此时,学生多处于具体的故障知识回忆中,无法从整体上全面考虑各种故障可能性,教师可顺势展开课堂自由讨论活动,并及时参与总结,使学生在头脑风暴模式中快速思考。随后,教师通过远程操控各学生的电脑端,在微课的播放过程中使用阶段式解截屏的方式进行具体引导,使学生根据“故障现象――故障部位――故障点”的思路进行各分支思考,以此规范学生的判断思路。“微课”导入的本质目的在于从“实践现象”入手开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从纯理论入手,符合实训课程的根本要求。

(二)基于微课的“汽车故障诊断”实训

实训环节是学生在“汽车故障诊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教师可利用“微课”模式完善传统实训课堂中“故障种类多、解决途径多、知识结构不明确”的缺陷,使“汽车故障诊断”的教学具有更高的针对性,使学生对汽车故障的判断更具体、全面。其中,教师可首先借助“微课”的可视化优势,进行“配套式”的微课设计。如,将“电机供电故障的案例”通过视频截取制作成合集,使学生从动态角度获取该故障发生时的具体表现,为其实践能力提供真实情境。在“真实案例”的微课资源基础上,制作包括“继电器检查与排除”“温度传感器检查与排除”“保险丝的检查与排除”等在内的故障判断类分支微课,使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拓扑式”的故障评判认知结构,由此提高实训课程的有效性。另外,在“学习式”的配套微课资源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汽车故障诊断实践中的技术水平,教师可开拓“探究式”的微课模式。例如,呈现“奇瑞出租型(49000km)急加速熄火,且行驶中发冲,故障灯正常”的微课视频案例,使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故障讨论分析,并在讨论过程中形成分析思路与解决方案。如“(1)使用专用诊断仪诊断,观察故障码输出以及怠速数据流参数;(2)加速踩刹车,判断刹车力度;(3)测加速状态下数据流,观察进气压力”的分析方案,以及“因进气压力异常,判断为压力传感器故障,采取更换绝对压力传感器的维修策略”的解决方案。总之,教师在利用“微课”完善实训教学时,要避免进入形式主义误区,只有遵循教学规律的优化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的本质价值。

(三)“微课”模式的复习体系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微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36-01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不断建设和改革才能跟上这快节奏的时代和课程的要求。目前,我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并于2006年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分层教学改革,具体实施采取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合格分数以下的同学开展教学并组织考核。分层教学是针对我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因材施教,此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但随着社会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适应教学、学习及就业的需求,还需要对我校的两级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补充及改进,以满足我校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要。

2 研究内容

搭建全新“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微教学平台,并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微课程”学习资源包。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对“微课程”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梳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然后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分析研究其“微课程”的可行性。

其次,结合之前的“微课程”理论,以及对“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结果,总结出其设计原则。

再次,在此设计原则基础上,构筑微课程整体框架模型和模式。

最后,开展教学内容设计,知识点的提取,微课程的设计及制作,及最终素材的集成,并提出该“微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案等。

3 研究目标

提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微课原则和微课模式,利用微课程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以《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这两本“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材为基础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全面、具体、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梳理和讲解,构建一个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于一体的,并且可以运行在手机、PAD及台式机等平台上的,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的全新的教学辅助学习平台,以支持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及翻转学习等多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 解决的问题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校自2006年开展的分层教学,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确实是解决我校新入学学生由于来源、地域、水平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际差异的很好的途径,也是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的好方法。但同时,由于我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一直进行的是两级分层,这就造成了分层过粗引起的免修学生的部分知识点欠缺和少数非免修学生又感觉教材的滞后性而“吃不饱”以及现实中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更新加快而使部分学生学习吃力等矛盾现象的存在。这些都会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在现有分层教学基础上再进一步改革和补充。

5 主要特色

网络是当今知识学习和补充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随着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当今“微时代”的特点,在微时代与信息化教育融合下,“微时代”正以微课程的形式进军教育事业。学生可“随时随地,随需随取”利用微课程进行“充电”。因此,在现有两级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梳理出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微课程相结合,利用微课程进行辅助教学与知识点补充,提出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补充学生某些知识点的欠缺,而且通过这种精彩短小、应用灵活的微课程可以抓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补充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全吸收所学知识点,更可以达到“随时随地,随需随取”的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使用更为高效,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迎合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和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创新发展的创新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跟上时代教育步伐。总之,项目特点集微课程设计、随身性、全新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于一身。

6 总结

通过对本校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明确开展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微课程特点深入研究设计手机微信版,搭建出一个以微信为平台的订阅号来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提出全新的分层教学+微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熊开武,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宁波大学,2014年6月5日.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网络选修课;混合式学习;微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033-04

一、 引言

2012年,浙江省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以视频课程为主,教学形式以“教学视频展示+学生自学+完成作业”的传统模式开展。通过对浙江省网络教学平台中各门课程视频资源的研究发现,冗长的视频资源、单向的视频呈现、缺乏教学互动的过程等问题很难将课程的真实情境进行还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

本文基于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对课程视频资源进行“微”知识点重构,设计线上线下、同步异步的教师引导和教学互动模式,包括:(一)实时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同步课堂教学、互动和记录;(二)异步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实践辅助指导和互动。

二、 理论支撑

1.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是指为了达成最佳的学习目标,以最合适的学习方式与正确的时间,应用恰当的学习技术,将正确的知识及技能传递给所有人。混合式学习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对网络化学习深入反思的结果,美国教育界曾对“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这一问题展开过辩论,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发现,混合式学习不可能单纯意义上“取代”网络化学习,更确切的讲是对网络化学习的一种超越和提升[4]。何克抗教授对混合式学习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混合式学习应用层次

混合式学习基本形式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课堂教学)的结合,是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但它不是两两相结合的简单组合,需要通过各方优势的发挥和 “混合”来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根据“混合”的简单与复杂程度的不同,混合式学习分为四个应用层(见表1):

(2)混合式学习的设计步骤

Harvey Singh在《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一文中划分了混合式学习纬度:混合离线和在线学习、混合自定步调学习和实时的协作学习、混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学习,混合传统知识内容和最新内容,混合学习、实践和绩效支持。[5]那么根据这一系列复杂的学习纬度,如何来设计一个混合式学习的过程呢?我们可以将设计的过程分解,按步骤进行具体设计:

步骤一:确定混合学习目标。

步骤二:确定通过混合学习应取得什么样的绩效。

步骤三:选择传递通道和媒体。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供选择的传递手段,包括学习方式与媒体,主要有在线、课堂、视频、技术支持、PDA、电子绩效支持、组合、自我指导、教师指导、协商、同步、异步和实况e-Learning;二是要考虑同传递手段有关的效能和成本因素,如存取方式、成本、教学模式、交流、用户友好、组织授权、新颖性和速度。

步骤四:学习设计。邀请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并形成混合学习计划。

步骤五:支持策略。确定完成混合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策略。

步骤六:计划实施的行动观察。设计在实施计划过程中需要观察记录的项目(表格)。

步骤七: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步骤八:修订学习。根据学习评价的结果,对学习计划进行修订,然后进入下一轮学习。

2.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2]2008年,祝智庭教授指出,微课程需要具备一种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学者设计有效的支架,设计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程学习。[3]笔者认为,微课程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关联,这种关联是伴随着学习支架、路径、讨论、协作、练习、反馈不断动态变化的,只有这种微课程和教师引导的教学互动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激活传统网络教学模式。

三、技能类高中网络选修课的教学设计

依据以上混合学习原理,结合目前浙江工业大学开设的面向浙江省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网络选修课程《微视频之微中有戏》的实际需求,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并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

1.课程的教学要素及需求分析

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评价等各项教学要素的分析是进行混合学习设计的基础。综合学习主体的各项绩效评价,反馈、比对学习效果,是对课程的后续教学实践进行优化的依据。

(1)教学内容微型结构化

面向高中学生的技能类网络课程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需要教师机智的构建“片段化”、“碎片式”的拼图式学习资源,既有独立性,又不失联动。既能满足教师学生同步课程的教学需求,又能针对同步或异步互动中的交流需要,进行有引导性的自主学习。

(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

高中网络选修课网络教学平台中大多课程的教学形式缺少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团队的组成大多由课程的开发者构成。混合式学习设计理论中强调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共同制定混合学习计划,让授课教师的队伍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多样化,又能通过技术专家打造的实时授课平台实现课程灵活自主的学习。

(3)教学评价综合开放性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面向高中技能类网络选修课,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课程教师、校本教师的评定,还需要鼓励学生同步异步的互动交流、提交作品,并通过平台数据统计作开放性的评定。这一系列的评定过程都将反馈给课程的后续计划实施做参考指标。

2.教学模式设计

综合以上各项教学要素和混合学习理论分析,结合学习者自身的特点,本文设计了课程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见图1)。

(1)微课程设计。依照学生特点及课程目标要求,编写电子教材,构建课程知识结构(见图2);对教师及学生的线上操作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引导(见图3、图4);基于原有课程视频资源进行知识点微片重构,并参照每章节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知识关联(见表2);依托网络在线课堂教师备课空间进行每课时课前备课时间线设计(见图5),并在实时课堂中根据上一个知识点学生的互动需要,机智地进行下一个知识要点。

(2)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在线学习互动参与度、课外主题讨论参与度、作品成绩、高校教师和校本教师评价等环节综合评定。

四、 教学实践

为形成对比教学,授课对象分一班(16人)和二班(9人)作为对比。一班采用本文设计的线上线下、同步异步的混合教学模式,二班采用传统的网络在线教学模式。

1.教学环节设计

2.教学评价对比

(1)一班课程,分别由两位高校教师进行在线授课,两位校本教师做课堂实践辅助,课程中穿插在线专家交流,现场指导交流,学生在线互动比较活跃,兴趣度高。100%学生都能达到本课程学习目标,其中有4位优秀学习者能自主合作完成微视频创作及拍摄。

一班部分学生学习评价见表5所示。

(2)二班课程,教师引导以静态指令模式为主,没有在线专家交流、现场交流活动。学生在线互动一般,兴趣度不高。没有教师引导交流,学生自主性学习减弱,完成作业被动,70%的学生能完成课程基本学习目标。

二班部分学生学习评价见表6所示。

五、 总结与分析

如何将冗长的、单向的视频教学转化为“微视频+教师引导+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的课程单元,让学生通过知识单元的连接,获取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网络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以上难点的分析,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多层次的教师引导、教学互动,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化连接,最终使学生能掌握视频拍摄及剧本设计、表演形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接触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学。研究过程中,通过两个班级的数据对比,反映出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教学互动的重要性,同时印证了“只有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微课程和教师引导、教学互动相结合,才能有效激活传统网络教学模式”的观点。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3,20(1):100-102.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 - 73.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第9篇

【关键词】卓越教育研究论坛;课题研究;学术论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05―03

2010年3月27日上午,卓越教育研究论坛暨第三届教育课题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开班仪式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王学优总编主持,吴庚生社长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我国首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陈基和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张高博士莅临开班仪式。

在研修班的筹备过程中,通过对作者的小范围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如下问题: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却不能和研究联系到一起,“不知什么是研究”;也有教师读了大量的书,看了较多的文献,却不能“输出”较新的观点和文章,“不知如何做研究”;还有一部分教师把研究看得很神秘,即“不敢去做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本次研修班在报告主题的选取和报告顺序的安排上都紧紧围绕“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这一主题,主要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领域”、“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实践”、“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方法”、“期刊关注的课题研究”这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安排,并处处渗透“创新”这一理念。

一 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领域

研修班第一堂课由我国教育技术学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讲授。何先生的报告题目是《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他主要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理论基础、理论体系以及自主创新五个部分对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予以诠释,整个报告紧扣“中国特色”。在对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中,何先生纵向比较我国不同时代的教育思想并横向比较我国和西方的教育思想,认为我国所倡导中国特色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与21世纪以来国际教育界在教育思想方面的最新发展(即Blending Learning)不谋而合。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何先生提出“有意义传递―主导下探究”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教学观念。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论四个方面,何先生认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也不例外。在理论基础之上,何先生又详述了由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和教育技术学应用科学部分等三大部分构成的教育技术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何先生的报告让学员对领域有了宏观把握,在中国特色教育技术自主创新部分,何先生对五个领域的创新成果做了简要论述,这些领域包括:学科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拓展、远程教育理论与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学科教学设计与学科教学论领域的探索。何先生所提到的每个领域,都是值得教育技术研究者尝试并深入挖掘的。最后,何先生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发展的五个领域的创新成果作了简要论述,告诫青年一代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在《技术改变教育》的报告中,张高博士主要从技术改变教育的环境、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技术创新、微软关于教育的技术三个方面介绍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并通过典型的项目案例展示了微软的一系列教育技术方面课题。从张高博士的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已经日益深入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技术的创新也正不断改变教育的绩效。透过跨学科的视野,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技术和课程如何整合,技术和教育如何有机融合。何先生作为学科的资深研究者,主要从学科角度出发,提出五类创新课题;而张高博士作为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主要从技术和教育的关系问题上为我们指明方向。

二 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实践

徐福荫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教育课题研究与实践》,他主要从教育科研的地位与价值、教育科研课题的规律和特点、教育科研课题的类型与层次等方面对教育课题研究进行了概述。并通过课题的申报要素、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鉴定结题、课题的研究思路、课题的选题价值、课题的技术路线、课题的研究方法、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课题的选题价值、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的主要内容、课题的重要观点与假设结论、教学成果等对如何做一个课题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徐教授对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发展、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希望教师与教育科研共同成长。徐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给学员展示了一副科研课题的全景图。以《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为例所构建的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如下:

从徐教授的报告中,我们得到几点启发:

1 关于课题:课题即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选择真正的问题研究。

2 关于方法:国外用A方法,国内用B方法,课题用A+B方法或者C方法,要在方法上创新。

3 研究者要跟踪国内外同行的三个“顶尖”:顶尖期刊、顶尖论文、顶尖会议。

4 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学习与解决问题。个人认为,徐教授所提出的“信息资源”大部分都是技术资源。

5 《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展示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过程,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很好的思路。

综上,要做一个研究,或者说“课题研究”,找出“真”问题是关键,利用相关资源快速高效解决问题是途径,运用创新方法是基础。

三 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主要是解决如何应用技术来促进教学的活动,是教育领域的一部分,教育技术学属于一种社会科学[1]。因此社科领域专家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本次研修班再次邀请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陈向明教授。两位专家没有一味地陈述理论,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让学员感受“哪类方法解决哪类问题”。

在题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的报告中,金兼斌教授从研究范式中的社会科学取向入手,详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种类和目的;剖析了理论取向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信度和效度等;并深入地剖析科学性问题的关键,即三个代表(具体测量作为抽象概念的代表、样本作为整体的代表、数据作为现实的代表),并通过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生动而有说服力。

陈向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学做质性访谈》,陈教授的课堂极具互动性,在介绍了质性研究的背景之后,就进入了“实战”环节,让学员亲自体验到什么样的题目适合做质性研究,并以某学员提供的“如何做访谈”为例,展开深入讨论。学员积极发言,陈教授“对症下药”,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员受益匪浅。

研究方法的问题是“千古难题”,陈向明(1998)认为,“质的研究”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使用;徐晓东[2](2003)主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采用“质”、“量”结合的方法;汪晓东(2007)认为:我们对两种研究方法所采取的态度应该是“超越”而不是“跨越”。笔者认为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首先要界定清楚自己所做研究的类型;根据所需,选择适合该课题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先选择研究方法,再根据研究方法的规定去确定研究的实施。方法没有高低之分,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四 期刊关注的课题研究

学员对“如何做课题研究”有了宏观的把握,诸如:哪类选题适合做研究;如何做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方法如何选择等。有了这些铺垫,王学优总编在题为“期刊论文中的创新和创新方法”的报告中指出论文贵在创新,创新方法比创新更重要,并告诫学员要在研究中培育创新思维。王总编还介绍了期刊论文评审与学术论文写作,期刊学术论文的特点、规范以及写作要求、从学术期刊的现状谈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刘臣社长在题为“搭建学术著作出版平台―为教育发展添翼”的报告中,先概述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现状,包括机构设置、出版范围、出版层次、出版规模、数字化出版、资源建设、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等,并和大家分享搭建电大出版平台的构想。刘臣社长鼓励大家多思考,多创作,多出学术专著等科研成果。

五 小结

学员在短短两天的课程中,不仅在理论和方法的层面得到强化。还开阔了视野,看到同行在研究什么,研修班中,案例不断,精彩不断。本届研修班以“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为主题,但又始终围绕一个关键词“创新”。作为教育界的资深专家,何先生告诉青年一辈“不仅要敢于创新,更有善于创新。”而张高博士则展示了微软的一系列创新产品。徐福荫教授也强调了科研课题“重在解决问题,贵在创新。”王学优总编在报告中又提到“创新方法比创新更重要”。

研修班在刘雍潜秘书长的总结中圆满结束,刘秘书长在总结发言中认为将作者、作品和会议联系到一起,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同时也联系当前的形势,告诫全体学员要在多发论文的同时多出专著。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微电子;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3-02

一、改革研究背景

微电子课程设计是微电子等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验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课程[1-4]。微电子课程设计涉及了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工艺及材料等多个专业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总结分析后发现如下两点不足:

1.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路方面,忽略了对微电子工艺及器件方面的教学与考核。对于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该实验应该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微电子工艺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其中,微电子工艺与器件主要包括微电子工艺模拟、微电子器件模拟和MEMS器件模拟三个模块,相关软件有Sentaurus Process、Taurus MEDICI、ANSYS等。学生掌握完成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优化、直流特性分析、交流特性分析、频率特性分析和简单门电路的器件级模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5]。

2.在电路方面,现有的教学内容过多偏重于模拟部分。课程应该加强数字集成电路的讲解。传统的集成电路主要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部分,主要软件有Cadence、Actel Designer、ADS等设计软件。通过EDA软件,实现不同层次和复杂度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完整的电路实验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研究目标和思路

本文研究目标是针对微电子等专业的本科生,依托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改革微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涵盖从微电子工艺器件,到集成电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材料特性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技术和微电子器件设计与参数提取技g,能够熟练使用集成电路EDA工具软件,独立完成基本电路设计。改革对加深学生对微电子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6]。

改革主要思路是将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即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集成电路设计,根据团队中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安排专人进行课程内容建设,设计出符合本科生知识背景的专业实验。特别针对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衔接,制定出可行的实验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完大学物理实验,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学概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制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理论课程后,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三、改革研究内容

为了紧跟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微电子专业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了解集成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本改革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涉及从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IC设计等整个流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Sentaurus,ICCAP,Candece,Synopsys等EDA软件进行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以及IC集成电路设计,熟悉从工艺,器件至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能进行工艺级,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设计工作[7]。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

1.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利用Sentaurus和ICCAP等仿真软件,进行集成电路工艺和器件的设计与模拟,然后对于建立的器件结构进行相关模型参数的提取。具体包括:①器件结构的实现;②器件特性的表征;③器件模型参数的提取。

2.集成电路设计。①模拟集成电路模块包括了从最基本的单管放大器到具有较为完整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内容,借助于实验内容的推进,学生可以实现从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版图设计、版图验证、芯片测试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②数字集成电路模块可以完成包括数字集成电路前端和后端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完成从系统定义、RTL综合、时序分析、可测性设计到版图实现的完整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8]。并且配备了先进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做到虚拟仿真与实际硬件仿真相结合,进行复杂系统功能的验证。

四、改革研究意义

1.加强学生对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的掌握,充实南京邮电大学微电子专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构优化现有的微电子专业设计课程安排,针对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形成涉及从微电子底端(工艺级和器件级)至顶端(电路级和系统级)的一整套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对微电子相关的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并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基础、能提高学生EDA使用技能的创新项目,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探索新事物的勇气,使他们更加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五、总结

改革内容涉及了微电子工艺、器件制作、参数提取以及IC电路设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作为微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同时也是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阶段从事微电子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改革中涉及到的各种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均是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中正在使用的,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将来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方玉明,夏晓娟,吉新村,等.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3-35.

[2]姜岩峰,张晓波,杨兵,等.微电子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88-89.

[3]李l,方玉明,徐跃,等.微电子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J].考试:教研版,2013,(3):19-19.

[4]王莉,梁齐,张广斌.微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92-93.

[5]梁齐,杨明武,刘声雷,张彦,陈士荣,宣晓峰.微电子工艺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01):45-46.

[6]毛剑波,易茂祥,张天畅.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2):78-79.

[7]杨虹,冯世娟.面向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的制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1):24-25.

[8]周金运,胡义华,吴福根.电子科学技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依据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66-67.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Microelectronics Course Design

CAI Zhi-kuang,WANG Zi-xuan,HU Shan-wen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党校;课程体系;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37-04

一、背景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党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主要阵地。党校课程是党校教学、培训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党员各个阶段的学习与工作,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特点。随着多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高校课程已经形成了包含政策法规解读、理论教育、实践锻炼、能力培训在内的多种内容,在课程组织形式上逐步形成了校级党校和二级党校(学院)的分级建设模式,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党校的教学效果。然而,高校党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党校课程建设方面带来了新契机,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丰富多样,学习方式灵活、个性化,交流互动更加广泛深入,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高效,使得 “网络党建”成为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校应当大力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因此,借助信息化的优势构建网络党校,围绕高校党校建设进行网络党校课程体系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课程的实施,对高校党校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

高校党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党校教育培训的效果,发挥高校党校教育职能,也是适应时展趋势的需求。在长期的实践中,高校党课主要以课堂、讲座等讲授的形式开展,在实施意义、实施方法、课程内容方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有研究者从党课课程化改革的角度对党校新的教育培训模式[1]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培训班的教学,开设了党课公共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研究者以课程论为基础,结合党校教学的任务和特点,探讨了党校课程的建设方法论,分析了党校课程建设的模型,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要求,把课程体系归纳为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党性锻炼、能力培训、文化修养、保健五大课程体系,每个课程体系中包含不同模块,每个模块还可以包括若干专题[2]。朱俊英等人结合党校培训实践[3]总结了党校课程设置的原则,并提出了党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党性锻炼、能力培训、文化修养五个方面的课程体系。总体看来,各级党校围绕党员教育、培训建设了大量的学习内容,但是可利用率、可共享率不够理想,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党校课程学习形式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灵活度和个性化程度有限。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党校党课教学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调查表明,全国党校系统的远程教学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推动党校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内容建设[4]。不少研究者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研究网上党校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开发[5] [6]。围绕高校网络党校的课程建设,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党校教学水平提出策略与建议[7]。也有研究者针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和结构内容特点,提出了一个包括学习引导帮助系统、理论学习、资源学习、时政热点分析、在线辅导以及考核体系等内容的“主导-主体”型网络课程结构[4]。何莉辉从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角度,确定了适合网络学习的党课教学活动,提出了适合大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党课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思路[8]。北京市教育工委建设了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与高校教师党员的在线学习系统,其中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与考试系统主要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包含在线课程学习与测试等核心功能。北京市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地址: http:///cms)主要为高校教师党员提供时事新闻、学习园地、支部在线、专家观点、影视精品、生活导航在线学习空间。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高校网络党校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应用较少,并且偏重于宏观论述与经验总结。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主要围绕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网络党校系统建设展开,更加关注网络技术的实现与应用。已投入使用的在线学习系统,难以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学校需求,尤其是师生面临校内校外多个系统,用户体验有限,系统间数据互通难度大。党校课程根据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更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研究。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流互动与共建共享的技术日益成熟,更需要在网络党校课程建设中予以适当的考虑。

三、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党校的基本任务是承担各级党员与干部的培训轮训,开展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等。围绕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核心发展目标,网络党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辅助党校完成基本任务,缓解工学矛盾,促进高校党员发展,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实力。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党校的教学任务进行,根据党校的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

2.高校网络党校课程的对象

高校党校的培养对象是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由二级党校(学院)集中培养,开展教学、培训、实践活动。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分散性,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难以完全按照集中学习的形式开展,各个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工作领域相差较大,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网络党校课程更应该侧重于为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提供灵活的学习空间。

3.高校网络党校课程构建原则

(1)坚持高校党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党校是专门进行党员干部培训的组织,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服从于党校的培养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旨,满足党的建设与事业的需要,课程计划、内容的建设与实施都要围绕党的发展进行;另一方面要适应党员干部的成长规律,满足党员干部对岗位工作与能力提升的需求。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实践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体现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能够融理论与实际工作为一体,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党员干部往往需要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在具体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构建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更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又能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

(3)普适与定制相结合

借助于信息技术,网络党校在个性化学习方面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撑,可以为党员干部提供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同内容的学习支持。因此,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党员干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从党校课程内容设置的角度来看,网络党校课程既要设置体现普适与定制的特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员权利义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等基础知识作为每个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学习的内容,可以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开展。结合学校党建特色,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可开设定制的选修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学员开设不同种类的党性修养的课程,针对干部开设提升管理能力的课程,对教师开设提升教学能力的课程,增强实用性。通过普适与定制课程的构建,逐步形成符合高校党校培养原则、体现学校特色、适应学员要求、内容动态更新、学习方式灵活的课程体系。

(4)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都能获得不少生成性的内容。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取得个人发展,同时还要与其他人交流与协作,还可以进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经过不断的累积与发展,形成丰富的集体智慧。这些生成性的内容可以与预设的课程进行整合,既能实现课程本身的发展,又能充分体现课程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

4.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网络党校课程的目标、对象以及构建原则,本研究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以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三种课程形式为核心,以资源库为支撑,形成三种课程形式相互转换的课程体系结构。

(1)网络党校课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

必修课主要是按照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员开设必须学习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历史、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主要以知识性内容为主,课程内容相对固定。这类课程由党校进行统一计划和设置。课程中可进行测试、作业、讨论等学习活动。在网络党校课程系统中,可以根据不同学员的类型,自动导入课程学习列表,无需学员进行选课。课程的具体实施需要与线下面对面的课程相结合,采用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并且有严格的课程评价标准。

选修课是根据高校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开设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党性锻炼、能力训练、文化修养等内容,课程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上更贴近工作与生活实践,更具有时效性,例如,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开设“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专题班。这类课程主要由党校进行设置和管理,可适当给予二级党校部分开课权限,以体现课程建设的丰富性。课程活动主要以作业、讨论等开放性的活动为主。学员需要在网络党校课程系统中自行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可以根据采取网络学习、或与面对面的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根据本门课程的目标最终反馈到个人的总体学习成绩中。

公共课是针对全体学员开放的课程学习内容。这类课程涵盖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时事要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党校和二级党校均可以开设这类课程,课程的内容可以充分鼓励学员分享资源,体现共建共享的思路,课程活动主要以讨论等开放性的活动为主。公共课主要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展开,学员无需选课,仅需收藏公共课,便可以在课程列表中查看。课程评价无严格的要求。

课程均包含课程信息、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活动、课程评价等功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是三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在内容上并没有严格限制与区分,选修课经过不断的建设,可以成为必修课;公共课中的热点问题,经过系统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可以成为选修课。部分公共课和选修课,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公共课,面向所有用户开放。

(2)网络党校课程资源的建设

网络党校课程资源以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格式呈现,可以直接观看,也可引用到课程中使用。按照党校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分为红色影视、学习讲座、实践案例、网络课程四种,如图2所示。课程资源主要由党校和二级党校管理员进行,普通用户也可以上传资源,由管理员进行审核后。资源库中的资源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进行分享,如图3所示;还可由管理员进行推送,形成良性资源传播与共建共享模式。

(3)网络党校课程的管理模式

网络党校课程的管理分三级管理,党校、二级党校与系统管理员。党校管理可以对三种课程类型进行设置与管理,拥有最高权限;二级党校管理主要针对选修课和公共课,体现课程的分级建设特点,使得课程更具灵活性;系统管理员主要针对课程系统的功能进行设置,为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保障。

用户分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种,并根据用户的类型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学习对象以及党员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为用户提供定制与推送的功能,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个人的课程学习页面如图4所示:

5. 高校网络党校课程的实施建议

(1)建立课程学习资源更新机制。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两大载体,课程内容需要多种形式的资源,课程活动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进行设计,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围绕网络党校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其次要建立起资源建设与更新的机制。

(2)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党校由于目标的特殊性,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网络技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个性化学习。高校党校的学习者专业范围广,更需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更好地支持学习者将工作、生活与党校学习紧密联系,促进个人发展。

(3)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网络党校课程学习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促进对学习者的综合性评价,以评促学。

(4)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微博、微信、微课等新媒体技术具有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在网络党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占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促进新型学习模式及其技术在党校学习中的应用。

网络党校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实现网络党校工作的核心之一,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发掘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党校建设,组建研究与工作小组,做好技术与网络安全保障,统筹部署,多方合作,为高校党员干部的发展提供有效、便利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章嫦华.高校党校课程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与经济.2011(9):18-21.

[2]刘培勇. 党校课程建设的方法论及模型分析[J]. 发展论坛. 2012(5):69-71.

[3]朱俊英,林宇宏. 关于党校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探索[J].教学实践研究.2014(3):209-210.

[4]唐小煜, 陈小健, 邝素馨, 林芸. 高校网络党校教学布局与课程结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341-1342.

[5]杨晓晖,石强,赵鹏远. 网上党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6-9.

[6]张海. 基于WEB的网上党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3):72-76.

第12篇

一、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 认真落实减负措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一如既往地贯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能严格执行《中小学减负措施》(减负30条)等文件精神,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7:45——8:00点之间到校(除通勤生外),为让学生能睡好觉提供保障;真正做到协调各学年学科教师,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经过四次抽查,没有发现一二年级留书面式家庭作业情况,其他年级课外书面作业量每天也基本没有超过1小时。本学期没有发现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经多次排查没有发现教师进行补课、办班、乱定资料的现象。

2.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及初教股相关文件要求。

能做到开齐开全音、体、美、微、地方课和校本课程,对音、体、美、微、地方课和校本课程进行不定时地抽查,一直到期末考试体艺课都没有停上。

二、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强常规教学管理。

本学期教导处加强教师上课管理,教导处能做到经常查课,杜绝了教师坐着讲课、玩手机、刷朋友圈等有悖常规的不正常上课情况。

4. 特别加强对教案的检查。

本学期是我校首次采取电子教案,为使电子教案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电子教案要实时更新,并且教师教课书上要有教学设计痕迹,而且真实、实用。特别重视“小学科”、薄弱学科的监控。从四次教案检查情况看,效果非常好。

三、以“校本主题研修”为基础,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研再进步

5.加强管理,提高研修水平。

3月5日,我校组织召开了“2019校本主题研修启动会”;

3月19日开展了“我的主题我的课”教学竞赛,历时两周,共15人参加竞赛课。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根据个人主题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达到了很好的竞争和学习的目的。

带领全体教师再学习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元昌教授讲学内容和思想,根据中心校校本研修大课题——“常规教学中彰显特色”结合我校实际,确定适合我校的校本研修主题,制定计划、考核、规范、制度,有效地开展此项研修工作。

4月8日,小教部下乡到校进行指导听课,我校共有数学、英语、美术、计算机4个学科4名老师出课,全体老师参与研讨,教研员不吝指导、教师们虚心学习、认真笔记。把校本主题研修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月10日,本校开展了“校本主题研修”阶段性总结会,总研修组把一个月来教师们在校本主题研修中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优点和共性问题整理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教师们参与热情很高,效果良好。

4月28日,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由小教部组织、中心校牵头的全镇“校本主题研修”汇报交流活动,我校英语研修组祝庆萍老师在活动中出了一节交流展示课,耿宏军主任也进行了“校本主题研修” 交流汇报;数学研修组有两人进行了数学组的交流汇报。

6月18日,学校开展了“我的主题,我的教学改进”交流会,各研修组参与热情高涨,都能把自己三个月来在校本主题研修中的得失向大家交流,能通过研修提出我的教学改进、改进设想、改进规划等,围绕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理论和实践、推广的论题。其中,耿宏军主任的交流材料被推送到小教部进行评选,被评为“县级二等奖”。

7月3日,我校召开了校本主题研修总结表彰会。其中祝庆萍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责任领导;综合组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研修组”;祝庆萍、闫云芹、乔艳、孙铁艳、赵宏岩、李国凤六位老师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学员”。会上对以上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耿宏军主任作了总结发言。

四、抓好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依据初教股、小教部文件精神及下发材料、根据中心校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一)、教师活动:

6. 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

3月28日,我校举行了“教师朗诵、粉笔字、简笔画”——“我的主题我的教学基本功”竞赛。其中,教师朗读以“春之韵”为题;粉笔字、简笔画(古诗配画)以李白的《望天门山》为题。本次基本功竞赛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激烈角逐和评为的公正量化打分,最后评出各单项奖:一等奖5人;二等奖12人;两项总成绩奖5人。学校为获奖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7.积极参加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不知是我们自身技术的原因还是平台的缘故,我们参与的10名教师只有科学和品社两节课允许上传到平台,但无论如何,老师们都积极准备和参与了网上竞赛,从课堂效果上看,这些课质量还是很高的。下学期我们会在平台开发后马上进行网上晒课,这样也许就能传上更多的课了。

(二)学生活动:

8. 开展写规范字、做正直人活动

为培养学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进取创新的良好品质,克服粗心、草率、浮躁的不良习惯。本学期我们提出了口号:“写规范字、做正直人”。学校从平时的学生作业书写、手抄报制作以及多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平时检查和各种活动中看,学生们的书写和品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9、开展“书香向华”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