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音乐论文

中小学音乐论文

时间:2022-10-02 21:3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音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音乐论文

第1篇

(一)演示型多媒体。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是最早在音乐课中被使用的。这种课件的特点是“按部就班”,根据程序的设定一步步地演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发挥出其特有的演示功能。如: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歌曲《小小雨点》一课中,先让学生欣赏一段春天美丽景色的媒体画面,教师随着音乐朗诵主题诗。接着,教师随着种子发芽长大的媒体画面进行范唱,当欣赏范唱时,学生们都会不知不觉地随着音乐轻轻摇动身体,露出美好的表情,体会歌曲轻松活泼的特点,也从音乐及画面中体验到春天的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演示型多媒体发挥了其特有的功能,使所有的学生都陶醉于优美的春景中感受着动听的音乐,如同投入到春天的怀抱一样。

(二)交互式多媒体。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和实用性。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死板性操作方式,它可以把所要教学的各个内容同时呈现在同一界面中供教师和学生随意选用,内容可以随时便捷地相互切换。

(三)网页式多媒体。

概括地说网页式课件是一个不同程度的资源库,资源库中的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各自的需求随意浏览、下载。

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与加工的过程。如在教学《小白船》这首歌曲时,识谱往往是最令教师头疼、学生害怕的教学环节。我在教这首歌曲时,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采用一片叶子随着音乐优美旋律的起伏逐一出现的形式,使旋律中的附点节奏、装饰音都变得直观而有趣。学生们对媒体的设计感到新奇而兴奋,都迫不及待地想一展歌喉。从而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适时使用多媒体,激励提高,变“解决问题”为“再生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了学而学,遏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如教学《快快长》这一课时,多媒体出现一段由flash制作的“小芽长大”的动画,学生观看了这段动画以后对小芽长大的过程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每个人都相当兴奋,各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提出你能不能用你的形体动作把刚才动画中的情景表现出来呢?随着问题的生发,学生们开始即兴地创编表演。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发挥了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中画了点睛的一笔。

(三)充分使用多媒体,拓展思维,变“课内学习”为“课外延伸”。

第2篇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育 和声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目标也由长期以来单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培养方向。于和声教学而言,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课时设计及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各方面均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集体课及自主学习比重的增加已经是高师和声教学中不争的事实。

一、和声教学现状的思考

高师和声教学现状的第一个方面是音乐教育生源的结构层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我国师范教育生源分类复杂,可以简单地分为专科教育、专本科分段式教育及本科教育三种形式。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小学师资,本科教育的培育目标主要是中小学师资;本科教育中有些学校又往往将有特殊培养前途的学生在一定学习阶段转为作曲、声乐或器乐主修生,这类学生的教学计划类似于音乐学院相关科系的设置。

和声教学现状第一个方面是培养目标的改变。现实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音乐教育专业的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几手准备。即便是从事音乐教育,很大一部分人都会在适当时机选择攻读各类硕士学位。培养目标的的多元化要求高师教育阶段必须打好各门理论课程的基础,包括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和声学》。第二个方面是师资力量的不足。一对一教学可以因人施教,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但仅仅与十五年前相比,各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早已呈几何级数增长,教学资源根本无法满足一对一教学的需求。同时,互动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现在大部分高师和声教学都取消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代之以集体课答疑。和声教学现状的第四个方面是教材选择的多样化。高师和声教学普遍采用了发源于德国,并经前苏联教材传入中国的功能和声体系,各类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比如,[苏]伊?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主要以两行谱的四部和声为基础,对于主修作曲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和声基础非常适合。该书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为这门音乐学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而上海音乐学院桑桐著《和声学教程》既有古典和声部分,又有现代和声部分,可以让学生比较着来学习,既能学习古典和声,又能了解现代和声,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和声学习水平;中央音乐学院吴式铠著《和声学教程》中则标记为“SVI”,认为主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VI级和弦主要以下属功能为主等;上海音乐学院桑桐著《和声学理论与应用》又在承认功能性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化标记体系,学生要做到心里想着功能,谱面标记数字。和声教学现状的第五个方面是和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落后。在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普及到中小学及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科的情况下,和声学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口传、心授、单纯键盘演示的阶段,现代化技术手段及由此带来的互动性教学方法还没有与和声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和声教学现状的第六个方面是和声教学内容的设置。许多院校的和声教学仍以四声部写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分析、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和声知识仅停留于书本之上,没有形成基本的音响概念,甚至由于内容枯燥、繁琐,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感到吃力。

二、和声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考

保持各阶段和声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即各阶段教学有各阶段的特征,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各阶段的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根据不同学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保持各阶段教学的相对独立性,避免贪多求全,突出基础学习作用。

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创新意识。和声学课堂教学首先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从单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还和声丰富多彩、多声部音响、纵横思维的本来面目。

2.相关学科的融合与协调。和声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与曲式分析和钢琴伴奏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分析曲式和为歌曲配奏钢琴伴奏的时候,都离不开和声知识。而音乐院系的教学往往各自为战,互不通气,这就加大了和声教学与相关课程协调的难度。

3.开发新的教学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进入了电脑时代,电脑集各种电教媒体功能为一体,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这些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和声教学的内容与形形式变得更直观、更有效、更有吸引力。

多媒体种的现代化和声教学软件,可以制作出美观而清晰的四部和声谱和各种钢琴、乐器组合谱,大大提高了乐谱的可辨性,避免了在黑板上抄写谱例的笔误。多媒体教学消除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形成了和声教学的基本保证。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和声教学,可以将和声听觉训练、和声分析、写作、键盘和声等诸多内容,在同一种教学模式中得到出色的完成,必将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和声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确实值得认真思考。改革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和声基础知识及写作、分析技巧的灵活掌握,提高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走向工作岗位后的专业素质。针对新的教学指导纲要,认真地分析目前和声课教学现状,立足于本学科、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放眼于教学内容的革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教学观念上统一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为新世纪的高师和声教学谱写出新的乐章!

参考文献:

[1]李虻/姚兰编著.音乐论文写作[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2]伊・斯波索宾等 合著《和声学教程[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北京第1版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0 前言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在音乐教育中逐步渗透。但是,在社会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到严重的影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重技轻论,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民族音乐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产生的音乐类型,例如,民歌、说唱、器乐、戏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还包含了人为力量与习惯。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特色价值观,在文化中价值观最为重要。同理,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特殊符号的思想价值观,该种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体系,以及物质产品。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通过音乐教育,将其作为一种音乐技艺来学习,而是需要将其精神、内涵以及价值观念传承下来。[1]

2 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缺失

2.1 重技轻论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需要在实际的教育中得以传承。但是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大部分音乐教学环节中只是关注音乐技巧,而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的教学。这种重技轻论的模式,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严重阻碍。就陕北民族歌教学来说,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好陕北民歌的演唱技法,但是却对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陕北地区丰富的异域风貌和人文特色了解甚少。

2.2 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进入现代化,传统民族文化中所映射的劳动形式、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族音乐文化原有的传播形式。多元化的文艺形式,使得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民族音乐取材是人民劳动、爱情和生老病死的生活元素,这些都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人民对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热衷,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民不能在民族音乐文化中找到生活的缩影,导致民族音乐在民间传播受到阻碍。[2]

3 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3.1 改革音乐教学体系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忽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象,以此为例将我国的音乐文化精髓流传下去,从音乐教学方向入手,将改革音乐教学的体系。在传统的音乐课程安排上,其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程安排不合理。因此,需要将传统音乐课程体系、中国音乐史、民间音乐以及中华传统音乐论文精选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必修课。将教学的重点转移,转移到培养人的音乐思维方向上。学生的音乐思维得以培养,就会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有所理解,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

而在民族音乐作曲专业中,需要设置作曲技法课程,作曲技法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质量提升,以及创作都不能脱离作曲技术而实现。民族音乐中应用作曲技术的关键就是将和声、复调、曲式以及配器四种作曲技术与民族元素之间相互结合。这四部分是音乐作曲的灵魂,因此将这些应用于民族音乐中,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音乐民族元素挖掘;第二,作曲技术与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不同,在音乐艺术上的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尤其在民族音乐作曲上更是千差万别。对不同民族进行民族元素挖掘,首先需要根据民族历史,分析历史对作曲的影响。[4]

3.2 民族音乐教材编制

为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建立学校对音乐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中国民族音乐所占比重比较少,由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接触到民族音乐比较少,那么对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到的就更少了,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日常中,需要增加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比重。目前,音乐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以歌唱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但是却没有通过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音乐教材中的爱国歌曲比较多,教师引导学生在歌词中,感受爱国情感。教材中的现代歌曲比例比较大,虽然很多作品很优秀,但是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些现代歌曲中,模式创新,虽然创新精神对于学生很重要,但是在学生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以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当没有民族音乐这一扎实的基础,再好的音乐创新,也是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改变音乐教材编制的方式,提升学校以及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5]

3.3 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传承

如何在开展音乐教育环节中,促进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民族音乐形式进行创新,获取民族音乐中的精华。而创新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冲突。创新是创新其形式,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但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以及价值观依然还在。

以陕北文化的传承为例,创新是一切艺术发展的保证,陈旧的文化传播只能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被淘汰。陕北民歌的创作中,动员专业作词作曲人,改编陕北民歌。虽然陕北民歌库非常的丰富,但是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只有寥寥几十首,在陕北民歌推广时,新曲风的改编很重要。为了更好地对陕北民歌进行宣传,艺术家应该对陕北的劳动号子、信天游、秧歌调等进行深入了解,在保持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音乐基调进行合理整合改编,使得音乐听起来朗朗上口,旋律吸引人。

4 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但是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文化瑰宝良好传承下去,需要将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缺失的情况弥补。因此,在本文中,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对策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对现有的音乐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其次,将民族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编制,并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李松,樊祖荫,张欢,萧梅,谢嘉幸.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01):12-23+1.

[3] 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04):163-167.

[4] 舒畅.试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第4篇

关键词:感知力;成长;和谐

一、调查的缘起

由于当前应试教育仍占据各中学的主要空间,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处于很紧张的状态下,无法释怀,因此中学阶段出现抑郁、自杀等心理疾病,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当下,学校的引导、希望和学生的喜爱、需求之间形成了不小的差异、错位、误读。2007年笔者进行了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学生音乐知识的缺失及音乐文化的偏颇及音乐注意力的淡漠和中学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中学而言,无论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音乐知识教育或者是举办的各种面向学生的音乐活动都相对较少,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也并不了解,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了,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小的“断层”。中学阶段音乐文化的断层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人生经历中缺失,大部分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关注点不够,因此,笔者非常想关注一下目前中学的校园音乐文化状况,并从音乐教育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目前关心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并不多,本文全当抛砖引玉,于是就有了开始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为了反映出河北省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现状,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市、张家口市、保定市四市共12所中学1008名在校高中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8份,收回980份,问卷回收率达98%。调查范围与对象主要是河北省部分市区高中,其中石家庄市二所:二十四中、河北师大附中;衡水市五所:衡水市第六中学,衡水市第十三中学,衡水市桃城区彭杜乡中学,衡水市安平县第二中学,河北省阜城县第二中学;张家口市三所:蔚县职教中学、万全中学、张北一中;保定市两所:易县中学、博野中学。调查对象为高中生,年级不限,男女不限。就河北省而言,大部分地区处于不太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居多,本次调查从发达地区选择两所中学,其余都是较为贫困的市县中学,因此本调查较能反映出河北省整体中学校园音乐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

本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主要针对中学校园音乐文化,从关于音乐、关于校园音乐、关于音乐课三方面进行自行命卷调查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调查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时,21.3%的同学选择古典音乐,75.1%的同学选择流行音乐,12.6%的同学选择民族音乐。同样在平时听什么样的音乐方面,流行音乐占83.1%,不听音乐的同学占6.4%。在选择收听方式方面,专门到音乐厅的占不到1%,从没去过音乐厅的占93.5%。听音乐的途径靠网络下载占89.3%,买光碟占7.1%,5.3%的基本不听。在喜欢的歌星调查中,港台歌手占63.2%,网络歌星占32.3%,大陆歌星占6.8%。在音乐能否调整情绪方面,92%认为音乐能调整情绪,0.1%认为不能,0.6%认为没感觉。

关于校园音乐方面,有校园广播的占72.3%,没有校园广播的占20.7%。校园经常播放什么样的音乐方面,24.8%的学生认为流行歌曲,47.3%学生认为学校播放中学生歌曲。在有无校歌一栏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校歌,64.9%同学认为该校没有校歌,30.1%的同学不知道有无校歌。关于学校铃声2.5%的同学认为该校铃声很好听,51.4%的同学认为铃声一般,43.1%的同学认为铃声很难听,很刺耳。

关于音乐课方面,87.1%的同学认为该校有音乐课,5.4%的学生认为没有音乐课。对音乐课的态度问题上,80.8%的同学喜欢上音乐课,4.1%的同学不喜欢上音乐课,17.2%的同学无所谓。在学习掌握音乐知识方面,15.5%的学生认为音乐知识来源于音乐课,46.3%同学认为音乐知识不是来源于音乐课,41.2%认为大部分来源于音乐课。在音乐技能掌握上,36.4%同学认识五线谱,51.9%的同学不认识,13.7%的同学知道一点。对于乐器学习和掌握方面,37.2%学过一种乐器,59.7%没学过,4.1%会多种乐器。

从以上调查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的调查数据 )中可以看出,目前河北省中学整体校园音乐文化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音乐审美方面,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盲目追求,对网络音乐的夸大跟随,对民族音乐的缺失,对古典音乐的勉强认可,都证明了目前中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审美标准和判断能力,盲从和追星成为了他们的时尚;对音乐的漠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冷漠,反映出中学生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的稚嫩,甚至很多同学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广播和有无校歌。在校园活动的认可方面,一半左右的同学不太喜欢参加活动,也有部分同学无所谓,只有很少的同学希望并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对他们来说;对音乐课的态度及音乐的热爱,都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就连发达地区学生,专门到音乐厅听音乐会的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对音乐持无所谓态度,听什么无所谓,听谁的歌无所谓,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调查也表明学生内心对音乐还是有追求的,大部分同学认为音乐能排解心理压力,并承认音乐的功能,但在现实中没有很好利用音乐这一功能而已。

(二)构建和谐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理论依据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①。校园音乐文化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认识,通过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熏陶和实践中感悟、体验、表达、认识和理解音乐,将校园音乐植根于校园文化背景中,把音乐教育深深扎根于多元文化土壤里,创设一个自主和谐的人文文化氛围,以释放人的价值。”②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音乐文化,营造一个有浓郁而浪漫的音乐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一直认为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素质修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青少年的音乐基础教育。他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又是关系到整个后代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③在人的诸多素质中,审美是全面发展的人所必备的素质,而实现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自从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更成为了各中学素质教育的有力依据。可以说,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了目前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据调查显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的一生,精神大多平和,生活也相对较少波动,对待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这使他们的情感宣泄和情感归宿更具合理性,能成为社会中稳定的因素。尤其接受严肃音乐教育的人,稳定特质更为明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的精神和身体息息相关,人的身体影响精神,精神影响身体,身体的变化引起精神的变化,而精神的变化会引起身体的变化。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就是人格的统一与和谐。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互相依存。

四、构建河北省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目标体系

(1)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切入点,适当增加流行音乐元素,提升中学生感知想象能力。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极为淡漠,每天生活在校园里却有30.1%的同学不知道学校有无校歌,也有不少同学不知道校园广播在播什么音乐。在音乐课的开设方面,17.2%的同学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可以说音乐在某些学生眼里是可有可无,即使存在也听不见的状态。这令人悍然的“不知道”“不关心”是长期“应试教育”磨练结果还是同学已经没有了“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如果是前者还好,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进行改善,而如果是后者呢?当我们的学生已丧失了对“美的追求”,我们还能轻而易举的改变现状吗?著名的美国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认为“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④。在中学阶段,音乐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直接影响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感知能力的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但是在中学音乐课本上涉及流行音乐内容的很少,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欣赏趣味被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学生欣赏的方向没有得到诱导和树立,尽管每个学生都在上课时接触了音乐课堂中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但他们不认为自己体验到了欣赏的愉悦。相反,课外音乐欣赏的特点具有自发性、零散性和随意性,它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约束,一切都是在自由的状态下作出的自发选择,因此 ,笔者建议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元素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节奏型的培养方面,流行音乐具有极强的节奏感。提升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加入一些古典音乐及民族音乐,逐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假如我们仍在音乐课堂上缺乏对学生音乐欣赏审美趣味的引导及对鉴赏能力的培养和重视,那当然很难唤起学生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了。《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中提到:“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介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更好地融进个人的生活世界中……”⑤这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时忽略的恰恰就是怎样培养学生学会一辈子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略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作为基点的原动力。普通中学生长时间没有真正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机会,不但造成他们音乐知识的匮乏,最可怕的是生活中没有音乐意识和习惯,他们的感悟能力会逐渐下降,对音乐的敏感度降低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音乐体验,造成审美能力的降低。因此,中学音乐课堂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加大力度宣传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高雅音乐,使中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更多元化。

(2)以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为关注点,体现人文关怀,释放人的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⑥。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校园广播以播送好人好事、重要通知、寻物启事等为主,偶尔播放音乐也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并且没有什么章法而言,学生们并不能从光比重获得课堂以外的音乐知识及高品位的音乐作品。

在调查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有些学校校园文化还是很丰富。比如笔者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调查时发现,这所学校每天的上课铃声很悦耳,一些名曲都成为了上下课的铃声,比过去的单调的铃声更让学生感到舒心快乐。课间操音乐更是新奇,选用迈克杰克逊的《Smooth criminal》《Beat it》,这些作品很适合中学生的审美取向,同时也是流行乐坛的经典,因此更能让学生时时关注校园音乐,感觉在校园生活很温暖。

同时在学校组织音乐活动方面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很少。因为被调查对象都是高中生,在高考升学压力的重压下,很多同学似乎与各种学校活动的距离很远,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高中有音乐特长班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参加欲望,其他同学漠然的态度令人深思。德国教育家说过“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思远虑的思想家”⑦,而应该使“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⑧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从中学生全面发展谈起的。

(3)将成长作为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点,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这段时期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意识快速发展阶段,也和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品德形成的剧烈变动期,生理上成熟时他们产生陈人敢,在心理上他们也尽快希望进入成人世界,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社会、老师、家长尊重他们和信任他们”⑨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因此在这一个心理较为敏感的阶段,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音乐文化氛围较浓,学生的身心都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安慰,从内心中可以产生坚强、博爱、豁达、乐观的信念。可以塑造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和较为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校园中体验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行为的安定有序。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不是控制和约束,而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充满关心、尊重、友爱、和互助的环境,使学生能自由创造、自我超越、自尊、自强和自立,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获得德行的发展。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是安定有序、融洽协调,和谐的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脱离学生生活的,而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提供和谐的立体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人生舞台,营造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教育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音乐文化氛围,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各个方面入手,将教学、活动和音乐文化的构建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释:

①马晓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之音乐教育,《职教与成教》

2006(12)P391页

②李占秀,王丽娜.构建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原则和目标体

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9(1)P157页

③《贺绿汀.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希望》[C].《贺绿汀音

乐论文选集》(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196.

④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年P74页

⑤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

教育出版社,P38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P 14页

⑦[德]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P3-4页

⑧同上P30页

⑨朱红芳.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

科技论坛》2009(4)P202

作者简介:

1.李占秀,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

2.姚宏伟,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处,副教授,研究方向 大学生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