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11:2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地质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 教学思想和方法 大地质 地质思维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5-01
普通地质学是一门具有自己独立体系的地质专业基础课,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任务。通过教学,将逐步引导学生步入地质科学的殿堂,并将成为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随着地质专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找矿地质发展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形成了“大地质大服务”的形势。普通地质学几乎涵盖“地球科学”全部内容,尝试以地球的动力学为纲,有机地将传统地质学中相互孤立而纷杂的内容系统地连结起来。具体讲,在教学环节中,力求在理论部分尽可能实现“新”和“深”的突破,在实践性教学部分最大程度地加强和提高学生对地质学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与后续课程密切衔接。同时普通地质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
以下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环节,并贯穿教学始终,为后续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良好条件。
2.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地质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地质学。培养学生勇于实践,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
3.不失时机地注重该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课程结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注意新方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科学的互相渗透。
4.通过不同环节的教学,在注重学生专业成绩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为高新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在教学环节中,自始至终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学贵恒进”的学习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素质教育,使应试能力逐步向实践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大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乃至以后的专业道路。因此,这门课必须上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热爱地球科学,立志研究地球科学的兴趣。因此,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1.利用多媒体加大教学信息量
多媒体表现力丰富,具有图文并茂,可以使用声音、视频等特点,还可用动画形式演示洋陆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也可截取goole earth遥感图片或直接用软件演示实例并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并加大了教学信息量,解决教学难点并能突出重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大量精美的矿物照片,让学生感叹自然的神奇,利用录像播放野外地质现象,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观察到大量的地质现象,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领略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授课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突出特色和重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堂语言和文字理论教学的不足。
2.室内教学和野外教学相结合
在室内学习相关知识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桂林地区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的自然优势,可以观察石灰岩的沉积构造和化石,以及临近地区出露有大量地质现象,尤其是碳酸盐岩形成的溶芽、溶洞、钟乳石、石笋等喀斯特地貌特征;通过不同高度的溶洞,揭示地壳抬升的地质背景;还可以带学生沿漓江观察河流的搬运、沉积等外动力作用,如此等等,尽可能地多安排野外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身观察、体会,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不但可以让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激发并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操。
3.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唯物辨证的地质思维方式
地质思维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思维能力,辨证的地质思维是地质思维的重要方面,其本质是对地质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自然科学,对地球的诞生、生物的进化、地壳的运动等等的认识过程,无不体现着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强调“地质思维的时空观”,才能真正的理解认识地质现象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比如“将今论古”原理、“类比法”原理均体现着认识世界辨证的地质思维时空观,还可用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和石墨两种截然不同的矿物,是因为碳原子的结构不同,如果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会形成两类不同的人生,这样可以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唯物辩证思想的观点:“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并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也不只是浪漫故事,其中蕴含着地质演化的复杂过程。内动力作用地壳抬升与外动力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地貌上的“大地回春与准平原化”的现象、“背斜为谷,向斜为山”也均体现了唯物辩证统一的观点,体现了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因此,在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可以快速培养初学者的空间思维、时间与空间相对应的能力,对于学生理解和洞察地质现象背后的地质作用过程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李叔达.动力地质学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250
[2]魏刚锋,许安东,杜福元,屈茂稳,高凤亮.西安周边地区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3-78
[3]许洪才,谷永昌,姚宝刚,赵永利.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J].河北地质学学报.1995,18(6):618-622
老师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和古生物地层学等的教学和科研。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教学科研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一、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进取向上,严于律己。作为无党派人士,关心时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党的xxxx和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教学水平精湛,教书育人精心
老师长期担任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承担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量教学任务,年教学工作量大大超过额定工作量。先后主讲了《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古生物地史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其中《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相关专业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多年来她能够做到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图册、音像、录影等基础上编制的《普通地质学》多媒体课件生动精辟,为配合学生课外学习,开发的课程在线测试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她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她教过的学生都肯定地说,听了陈老师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老教师,老师注重对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传帮带,从备课教案分析、试卷难宜程度的把握,到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授课技巧都能给予新进教师精心细致的传授。除课堂教学外,注重课余时间指导本科学生拓宽学习领域,增强学习兴趣,精心指导低年级学生从感兴趣的地质问题出发,开展科研活动,其中09级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的《淮南寒武系遗迹化石的发现》获得学校挑战杯赛二等奖,这对在校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罕见的。老师注意将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与设计数十人,培养研究生近二十人。每次从选题、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她都做到仔细过问,悉心指导,让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使论文写作得以顺利完成,对于学生的实习指导同样认真负责。
三、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成果显着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事业发展中齐头并进的两项指标,老师一贯注重科学研究,主持及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煤炭基金、煤炭部优秀青年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深部煤特性和煤变质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岩成分对煤孔隙和吸附特征的影响(煤炭科学基金)煤中微量元素的有机亲和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二连-海拉尔盆地群煤-锗矿床的成矿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中微粒矿物的研究(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这些课题的研究工作中,科研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养成了勤奋钻研、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谨朴实的科研风格,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煤田地质学、煤地球化学、煤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特征和地质因素分析、古生物演化及海洋沉积生物壳体化学指标古环境意义等研究领域到中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掌握了相关领域研究前沿的发展动态,科研视野开阔,科研思想活跃,为从事交叉学科科研选题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很多考生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相关情况很关心。下面是由本站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什么 就业前景怎么样”。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主要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晶体光学、矿产勘查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能源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等。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学生可从事勘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勘察、资源勘查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作为中国近几年来发展的中心和重点在工业经济建设是一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而矿产勘查学和矿产经济学正好符合了这种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目前大力培养这一方面人才的大好时机,所以资源勘察工程相对来说,在就业方面,能够有比较好的前途,但是由于我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资历比较浅。所以在学术研究和学生资源上都比较占有优势,各个院校都致力于能够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本专业就业面较窄,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勘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勘察、资源勘查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资源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室内外工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及工业价值,进行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85-02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各层圈之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自然科学[1]。《地质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对传统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大家所了解和重视。由于《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诸多内容:矿物、岩石、构造、古生物、地层、地貌、地球演化等),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验课、实习课中不断加以实践运用)。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普通地质学》、《地质学基础》或《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理论知识进一步实践运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而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安排一次系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以巩固学生前面课堂所学知识基础,拓展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峨眉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认识实习条件,不仅地质现象丰富多样,而且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峨眉山地质地貌研究积累了众多成果,因而峨眉山非常适合开展地质认识实习野外教学。目前,众多高校已经将峨眉山地区作为主要的地质地理认识实习区域[2]。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早在1981年便已经开始进行峨眉山野外实习,并在1984年建成了峨眉山实习基地,并在近年将其建成为“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地质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以来,笔者先后参与了十余次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其中部分学生即为非地质类专业(包括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土地管理、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等)。在多年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有针对性地探索非地质类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等方面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进教学方法
尽管非地质类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概论》或《地球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但鉴于目前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存在理论讲授学时少、实践教学课时少、使用教材不统一等问题[3],学生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更迅速有效地进入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的角色是带队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往年,全面讲授(野外讲、室内讲、“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随着授课对象变更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满堂灌”的全面讲授法似乎并不适合更加感性的“90后”学生,他们往往更加容易接受直观鲜活的教学内容,因而为了更好地让非地质类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地质过程,带队老师需要采用更加主动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授川主乡上白垩统灌口组与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名山组界线(K/T界线)时,引导学生回忆进入到熟悉的《侏罗纪公园》电影的有关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历“恐龙灭绝”前后的地球表层环境大转折,并适时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恐龙是否真的全部灭绝了?”“为什么恐龙会灭绝?”“恐龙灭绝的其他可能原因?”“恐龙会复活吗?”等问题。
二、优化教学内容
经过30余年的课程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实习队已经对《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大幅修订。目前,成都理工大学《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坚持以野外教学内容为主,室内教学内容为辅,野外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6条野外教学路线、1条野外自主学习路线、1条地质旅游考察路线以及其他若干不同专业备选野外教学路线[4],包含了丰富的岩性、地层界线、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现象,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实习内容的要求。然而,笔者在近几年参与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过程中发现,如果完全按照《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简单地切入野外教学内容,很多非地质类专业学生会因为知识水平低、实践能力差以及专业偏好明显而产生较强的抗拒情绪,无法很好地融入到实际野外教学过程中。因而笔者必须要在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适当加以拓展和渗透部分与学生专业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讲授清音电站附近的牛背山背斜与挖断山断层时,适时地将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与地下构造地震响应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的形态特征与形成过程,分析地下构造在人工地震勘探过程中如何产生地震波响应以及不同地下构造地震波响应的特征及其差异等方面问题。而在为土木工程学专业学生讲授同一个地质现象(牛背山背斜与挖断山断层)时,适时将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与工程地质、灾害地质联系起来,突出背斜核部张性应力、断层两侧破裂应力等工程力学环境下对岩体工程的强烈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观察的这些野外地表构造地质现象应用到实际工程选址、防灾减灾工作中。
三、强化实践能力
大学实践课程不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前面课堂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在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野外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培养野外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不断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具体包括如下。
1.野外地质装备熟练使用能力。在实习前期重点讲解地质罗盘、地形图的实验方法,每一个地质点的野外教学都是首先从地质罗盘、地形图的使用开始,并抽出部分时间对学生加以考核。
2.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能力。从岩性、地层、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入手,由简单到复杂,前期老师可先示范如何观察、描述,然后逐渐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描述。
3.野外地质资料的记录整理能力。从地形图标注、记录本记录、路线信手剖面图绘制、地质素描图绘制、地质素描图绘制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严格使用标准记录格式的主观意识。
4.野外地质过程的归纳分析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峨眉山丰富地质现象背后的地质过程,尤其是一些典型地质过程的形成、演化以及影响,如新构造运动在峨眉山地区的具体响应。
5.野外地质成果的综合表达能力。主要是对学生的野外实习路线实际资料、实习小论文(或实习报告)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在启发性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分析有关问题。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实践能力是地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地质认识实习在许多非地质类专业课程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非地质类专业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是很多大学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的非地质类专业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晓风,超.普通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张燕,邓江红.峨眉山地质实习基地“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2):47-51.
[3]李云,胡作维.“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9):72-73.
[4]邓江红,张燕,邓斌,等.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5]胡作维,李云.“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规律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49-150,152.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Field Course in the Emei Mountain for the Non-Geological Specialties
HU Zuo-wei,LI Yun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 610059,China)
摘 要
根据学校的教程安排,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我们这次实习的目的在于 :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操作步骤,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了解我们萍乡地区地质发展过程。了解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矿石,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稳定的基础。
实习地区:
1、 五陂下—王坑煤矿
2、 孽龙洞
3、 三口岩—新泉路段
人员组成:能源系地测(3)班 实习小组第四组(组长;吴坤,组员共8人)
指导老师:易圣生
起止时间:XX年5月24日—XX年5月28日。野外观察3天,室内讲课2天,室内编写报告5天,共10天。
报告人:吴坤
实习时间:XX年5月24日
实习地点:五陂下——王坑煤矿
今天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首先我们沿着河边往上走,沿途看到了河流的凹岸、凸岸、河漫滩。路边陡峭的高山,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岩层地质构造非常明显,我们看到了岩层的褶皱构造,各种形状各不相同。在王坑水电站公路旁,易老师带领我们怎样测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在水电站对面的山上的岩层中还能看到煤层,由于煤层厚度不到30公分,没有可开采的价值!最后,易老师带我们看了一个岩层的剖面,从剖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岩层的产状。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该地区的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今天我们所实习的主要目的和学习到的内容是:
1、了解什么是河流河床、河漫滩,河流的凸岸,凹岸和阶地?
河流,指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
河床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也就是河流两岸间的容水部分。河床由于受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曲,经常改变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冲积物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岩石或大颗粒岩石、卵石以及由于侧面侵蚀带来的大量的细小颗粒。平原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组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应增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教学针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加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多年在生产一线积累的水文地质理论和经验带进课堂,将水文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事例带进课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若能在学生实习实训时,请带实习实训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作面对水文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石油高校提高地学专业教学效果和保证地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系统调研发现野外地质实习中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实习指导教师的野外实践教学能力亟需提高、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积极性不高和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考核欠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质量,研究对于有关职能部门提高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石油高校;野外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08-03
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地学人才的关键,也是地学教学最具特色的内容[1]。这是因为野外地质实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因而,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历来被国内外地学院校所高度重视[2-4],历史上知名地质学家和地质学教育家无一例外均高度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5]。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安石油大学的一个以培养石油地质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二级教学单位,学院目前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四个地学本科专业。作为一个培养石油地学专业人才的二级教学单位,如何保证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和提高野外地质实际教学效果,一直是我院本科教学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因为其直接关系着培养的学生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鉴于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在地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搞清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就成了院系和实习指导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野外地质实习环节和内容
作为培养石油地学人才的教学单位,培养能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事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是我院本科生教育的主旋律。因我院地学专业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案是以西北大学地质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因而其与国内众多地矿院校或院系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案也基本一致[6-8],其主要包括一年级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学完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后进行的一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6-8],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使学生建立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学生对室内所学地质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相”等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训练[6-8]。其中,野外地质填图是对研究区地质情况的全面勘察,是进行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和水文地质等一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野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路线地质观察(踏勘)、实测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等3个教学阶段,其通过地质调查将研究区内的各种地质要素投影在平面地形图上,为图区范围内的地质发展史及资源预测和环境地质研究奠定基础,其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地质知识和地质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并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各地学院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实践教学资源紧缺、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渐彰显[9],以致学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并造成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较为薄弱的现状日趋恶化。要改变学生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的F状,首先必须搞清影响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野外实践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缺乏。野外地质实习环节与内容不仅关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还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质量。我校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如: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其实习教学内容与流程同地矿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一致,均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方法的掌握为教学任务,而对石油地质中油气成藏要素和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与分析较少涉及,对油气成盆、成烃、成藏、后期调整与改造的系统思维的建立更无从谈起。野外地质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对石油地质和油气勘探开发的感性认识,更难以培养其对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以致学生普遍认为野外地质实习内容与以后从事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关系不大。当然这与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教学直接硬搬地矿或综合类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和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地质学、含油气盆地分析等课程开课较晚有关。
2.以教师为主导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野外地质教学质量是地学院校永恒的主题,而改进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是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才能获取有关岩石、地层、构造及油气成藏要素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目的[10]。因而,学生能否在野外现场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将直接影响其能否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而影响野外地质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限于师生比例失调的原因,在野外地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采用“灌输式”、“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11]。在野外地质现象观察点,指导教师就把同学召集起来像讲解员、导游员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学生被动记笔录,学生成了老师所授知识的记录仪。在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背离了野外地质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也大大降低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野外地质实习初衷的实现[12-14]。
3.部分指导教师的野外地质实践经验和能力亟需提高。在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实施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主体。师资力量建设是野外地质实际教学的重中之重。野外地质实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指导老师的能力和素质[9]。也就是说,实习指导教师野外地质实践经验的多少以及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我校地学各专业建立较晚,缺乏专职野外地质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野外地质工作经验的教师,加之部分具有丰富野外实践经验的教师忙于管理和科研工作,以致承担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多是刚毕业的博士。野外地质实习指导老师年轻化的优点是精力充沛,易与学生沟通;但缺点也较为明显,尤其是部分博士野外地质实践经验较少,以致难以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野外地质教学的质量[15-17]。
4.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自地学专业招生大规模增加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生源质量也随之降低。生源质量的降低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渴求大不如以前,加之实习队伍规模过大,野外地质实习指导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一指导,以致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提高,终使野外地质教学的效果下滑明显。此外,学生择业多元化也使部分感觉毕业后不从事地学专业工作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这些学生又影响了其他学生。总之,种种因素共同造成很多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终使部分立场不坚的学生也丧失了专业热情。
5.野外地质实习考核需科学化。野外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建立地质的意识,培养地质的思维。地质实习考核中,一般采用各院校普遍采用的以实习报告和实习图件为主的考核制度。很明显,这种以实习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参与野外地质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这无形中影响了部分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态度,影响了其对野外地质实习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以致其互相抄袭实习报告,最终导致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结论
地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在保证地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地学专业教学效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多年来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经历,探讨了影响我校石油地质类专业学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指出了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部分实习指导教师经验能力欠缺、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和实习考核不科学问题等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本研究对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野外地质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陶世龙,万天丰,程捷.地球科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69.
[2]刘国生.巢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保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24-27.
[3]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4):94-95.
[4]W K Hamblin, E H Christiansen. Earth’s Dynamic Systems[M].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2001:460-487.
[5]张维宸,颜丹平,王根厚,等.54年打造地学实习基地,为精品课程保驾护航[J].高等理科教育,2009,(5):102-105.
[6]李虎杰,高德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5,(4):52-53.
[7]陈能松,王勤燕,刘嵘,等.野外实习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19-122.
[8]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9]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45-47.
[10]栾光忠,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2):48-49,57.
[11]翟伟峰,刘省非,王英利,等.21世纪高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4,(6):82-84.
[12]曹文融,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W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2008,(1):53-56.
[13]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08,(3):90-95.
[14]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15]彭英.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270-272.
[16]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17]管志川,王瑞和,李明忠,等.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6):95-96-97.
关键词:地球物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桂花(1977-),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林年添(1962-),男,福建宁德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山东青岛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地质人才的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092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39-02
一、山东科技大学设置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历史背景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源于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煤田地质勘探与测量专业,1958年为了适应山东煤矿生产的需要,培养煤矿勘探和矿山测量人才,设置了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预科)煤田地质勘探测量专业。1960年,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1963年,淮南矿业学院成建制迁往济南并入山东煤矿学院。随后,江西煤矿学院、济南工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和江苏煤矿专科学校相继并入,建立了新的山东煤矿学院。1971年,泰安煤矿学校并入后,山东煤矿学院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校部由济南迁至泰安,济南设分院。1971年全国教育形式发展很快,现场急需“综合找矿”专业的人才,于是考虑特设煤田地质勘探专业,1972年开始招收煤田地质勘探专业一个班,学制三年。1977年开始招收煤田地质勘探专业两个班,学制四年,1978年3月入学。1980年煤田地质专业和矿山测量专业合并成立煤田地质系,1984年山东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煤田地质系更名为地球科学系。1980年,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在泰安成立。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2000年6月成立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校区。同年招收了以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命名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一个班。2005年成功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两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即地质工程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点。2007年12月成立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年申报成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至此已经形成完成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即“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地球物理学专业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固的学科平台和支撑条件。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从山东科技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高度,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反映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符合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地球物理专业的现状,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有益经验,制订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地球深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看,地球物理学专业更加重视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和技能,使其将来有能力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需要解决理论难题和创新课题。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学校修改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的原则。“强化基础”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关系的同时,强化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保证主干”是指保证影响专业知识结构形成的主干课程及其学时数;“精简必需”是指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尽量减少课程门数或学时数;“突出实践”是指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结合山东科技大学的具体特点及修改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设置了新的培养计划。地球物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及创新教育五部分组成。
(1)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物理实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体育、形势与政策。
(2)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普通地质学、矢量分析与场论、矿物岩石学、电工电子技术、地球物理数值计算方法、构造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数学物理方法、测量学、数字信号处理、专业英语、地球物理场论、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岩石物性基础等。
(3)专业技术课程:地电学、重力学、地震学、地磁学、地球物理资料数字处理、钻井地球物理学等。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到37周。实践教学包括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测量教学实习、地球物理勘探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到生产单位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利用社会资源完成毕业实习。
(5)创新教育。举办院、校级各种比赛、学术与科技活动、社会实践、课外实验活动、素质拓展教育等。把科技活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设了本科生科研立项申请,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地球物理学专业额定学分为178学分(包括理论课程学分、实践学分、创新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数为2408学时,理论课程总学分数135分。必修课学时为1986学时,106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16门,总学时数为1120学时,63学分,占总学分的35.4%;专业基础课13门,总学时数为580学时,2分,占总学分的16.3%;专业技术课6门,总学时数为270学时,15学分,占总学分的8.4%。选修课422学时,2分,占总学分的16.3% 。实践环节37周,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3% 。创新活动4学分,占总学分的2.3%。
四、教学改革初探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学方法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1-3]
(1)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地球物理学专业概论”。该课程共18学时,由地球物理系的每位专业老师讲一次课,主讲一个方向,如地球物理学综述、重力学概述、磁法学概述、电法学概述、地震学概述、地震数据处理概述、测井地质学概述、遥感地质学概述、基础及海洋地球物理学概述等。在学生刚入大学,对地球物理专业比较茫然之际,地球物理专业概论课的开设架设了老师与新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激发了新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继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2)本科生导师制。在新生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配备了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多由本专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担任,既解决了学生多管理学生的老师紧缺的现状又能帮助、指导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认识,以一个本专业过来人的经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传授学生本专业各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热情就被大大激发,学习效果自然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还为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配备了高年级导师,帮助并指导学生考研或就业及其他一些问题。
(3)邀请本专业的国内外院士、著名学者、专家、教授为学生作报告,用他们的科研新成就、研究新方向及需要应对的挑战实例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从树立科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入手到重视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树立学习是为了科研创新和科技贡献社会发展的远大理想。
五、学科的支撑与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该专业现有教师9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本专业教师队伍中,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6.6%,一批中青年教师相继成为专业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已成为我国该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备强劲的拓展前景和发展后劲。
教师的学术水平主要通过科研能力来评价,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基础研究项目为龙头,通过积极引导自发组织科研团体形成学科优势。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973计划”项目专题1项,中国石化海相前瞻性重大项目1项,国土部油气专项2项,教育部、国家计委等项目3项以及企业地方委托项目若干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煤炭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进步二等奖1项。
六、结论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建设,山东科技大学目前毕业的四届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增强。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应届生中考研录取率近4年平均80%以上。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作风朴实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董守华,隋旺华,祁雪梅.地球物理学品牌专业建设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1,(2):55-58.
野外地质实习环节和内容
对于石油地学人才培养主要载体的石油院校,培养能够承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评价与管理的创新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我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旋律之一。我校地学类本科专业野外地质实习内容与方案是以西北大学地质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并与国内众多地质院校或院系野外地质实习目的和内容基本一致[6-8],主要包括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地质填图实习。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普通地质学后进行的一次野外教学实习[6-8],其目的是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认识、描述、分析,使学生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地质填图实习是在学习“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等地质专业基础课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地质调查训练[6-8]。野外地质填图是进行一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础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等)的基础,是对研究区地质情况的全面勘察。地质填图实习通过路线地质观测、实测剖面、地质填图等阶段的教学,将研究区各种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显示在平面地形图上,为进一步研究区域地质发展史及综合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的研究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理论———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地质学习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从事科研的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推进,我校地学类专业及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师生比随之降低。学生人数的增加与教学资源紧缺、经费投入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9],加上各类企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等客观原因,学生实习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如何在野外实习教学班级数激增、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客观局面下,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彻底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首先必须搞清影响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之类的主观因素:(1)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在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内容中,无论是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还是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实习教学内容均同地矿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完全一致,而对油气成藏要素、成藏过程等石油地质内容少有涉及。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的缺乏,不仅与我校石油石化的发展特色不相适应,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2)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在野外地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背离了野外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导致部分学生心不在焉,大大降低了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效果。(3)部分教师野外地质实习经验和能力欠缺。由于我校地质类专业建立较晚、缺乏专职实习教师等客观原因,加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多忙于管理和科研工作等因素,致使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大部分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博士或硕士。青年教师尽管学历高、具有某个研究方向的专业特长,但知识结构不合理,且野外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常常造成野外地质现象讲解不统一,给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不满,严重制约了实习的质量。
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在对影响野外地质实习的多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并采取了改进野外实习质量的措施,实践表明野外实践教学效果相比以往有较大提高,学生反映良好。
1增加了石油地质内容,培养了学生对石油地质认识和兴趣
(1)在野外地质教学中,增加了油气成藏要素现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烃源岩(包括龙潭组煤系和长7油页岩)、储层(包括砂岩、灰岩和白云岩)、盖层(主要是泥页岩)有了直观的认识。(2)在野外现场,结合对区域构造演化认识,增加了学生对成盆、成烃、成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构造演化时空框架下成烃、成藏与破坏调整的系统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石油地质的兴趣。
2改变了野外地质实习的性质,将野外实习从一般的认识、方法训练转变为综合性、研究性实习
在实习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使实习由单纯的野外认识性、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在认识基础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实习。(1)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习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在实习线路(点)中,大量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分析地质问题。具体做法是,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地质现象时,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调查、收集数据,然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地质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展开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与评述。(2)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小专题。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各种专题题目,如五通组底砾岩、和州组炉渣状灰岩成因等,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学生个人或小组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3)及时巩固和消化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专题讲座,分阶段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开展专业答疑等多项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及时把握学生实习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实习积累了经验。
3加强了野外实习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青年教师野外实践教学的能力,统一了地质认识
野外实习指导教师实践经验的多少以及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训练的效果。针对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无法对青年教师开展专门培训的现状,特采取了以下措施培养了青年教师野外地质教学能力:(1)选派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实习队长,青年教师一同实习或轮训等方式,既完成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统一了地质认识,又完成了学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2)在野外实习期间,在不影响我校学生实习的情况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同类相关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加大了对青年教师野外实践培训的力度。
关键词:宇宙;地球;课程建设;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72-02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世界大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已从单一型人才需求转变为复合型人才需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随着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等学校不可避免地需要满足新常态下的教育发展要求,逐渐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针对大学专业课程不断尝试与探索新的课程建设与改革[2,3]。为了不断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大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社会生存的宇宙背景、地球背景,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增强地球环境保护意识,因而“宇宙与地球”或者类似公共选修课的积极开设显然有利于大学生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发展和要求,同时系统地建立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人才的公共选修课教学体系也有利于高等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多年的“宇宙与地球”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尝试和不断探索,并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为“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教学建设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以期取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清晰的教学思路
由于“宇宙与地球”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主要介绍地球(宇宙)的物质组成、生命演化、动力过程、作用类型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大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以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科学知识,因而“宇宙与地球”或者类似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由于“宇宙与地球”课程开设的对象实际是非传统地质矿产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他们对宇宙和地球的感知和认识往往并不深入,而且比较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因而我们很难按照原有针对地质矿产类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普通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根据这些非传统地质矿产类专业大学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革一些来自原来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路,并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思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确定了“宇宙与地球”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精选教学内容,重点落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革新教学方法,大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完善考核机制,进行灵活的课程考核。
二、合理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不断相应增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根据目前“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教学大纲,总共仅有32个课时。在较少的教学课时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充分了解“宇宙与地球”的课程体系和基本内容,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掌握“宇宙与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些都是我们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心的内容之一,尤其是精选合理的教学内容。实际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几经改动变化,目前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讲解、视频讲解两部分,共计32课时,详细的课程教学内容大纲如下:
1.理论讲解(22课时)教学内容如下:①宇宙系统(5课时);②地球系统(物质组成、地质作用;5课时);③地球系统(动力过程、生命演化;5课时);④人与地球(5课时);⑤课程回顾与讨论(2课时)。
2.视频讲解(10课时)教学内容如下:①宇宙系统(2课时);②地球系统(物质组成、地质作用;3课时);③地球系统(动力过程、生命演化;3课时);④人与地球(2课时)。
三、革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其中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革新,不断促使“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与感应。
1.设置连贯的教学主线。针对宇宙与地球之间的包含关系,设置了一条连贯的教学主线:宇宙―地球―人类,并将这一“由大到小”的教学主线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各部分内容当中,让学生能够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抓住“一条线”,帮助他们将看似繁多孤立的教学内容最终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把握能力,又能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自学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有力把握。
2.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4,5]。事实上,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宇宙与地球”课程当中大量描述性内容的讲解带来了极大方便,目前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全面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得学生可以深入浅出、直观形象地理解有关概念、理论和知识。例如,在介绍地球表面外动力地质过程的河流作用时,插入一些现代河流作用图片,并播放有关现代河流作用的视频,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和体会河流作用的动力过程,较好地掌握与河流地质作用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知识。
3.充分开展启发式教学。在“宇宙与地球”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我们通常积极利用在“宇宙与地球”课程备课时总结预设的一些小问题进行提问或者讨论,引导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使得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其理解和感受科学知识获取过程。同时,我们也积极补充一些课外实际应用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应用意义和实用价值,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灵活的课程考核
由于“宇宙与地球”属于公共选修课,而并非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因而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在“宇宙与地球”考核中显得不合时宜,有必要采用相对灵活的课程考核形式。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宇宙与地球”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我们及时摒弃了传统的“闭卷考试”考核形式,以改变大多数学生机械地学习知识、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习惯,取而代之的考核形式是自由撰写某个命题的小论文。目前在命题设计上,我们也尽可能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然,上述考核形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无法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宇宙与地球”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这样的考核形式似乎有失偏颇,但由于“宇宙与地球”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因而我们的考核形式只需满足“全面了解”这一要求即可。实际上,通过分析多年的命题小论文的撰写考核结果,我们也会发现:勤于思考的学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应付差事的学生则会取得较差的成绩,因而灵活的课程考核会较大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与能力,这是绝大多数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的传统“闭卷考试”所不具备的。
五、结语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的命脉所在是教学质量[6]。当前,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方面。“宇宙与地球”是高等学校重要的通识课程之一,是大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可或缺重要支撑,如何有效地“宇宙与地球”教学的质量是大学教育中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建议:清晰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教学内容、革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课程考核,旨在与同行们一起探讨和交流。目前,“宇宙与地球”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5-03-05(1).
[2]赖绍聪.“岩石学”系列课程建设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12(3):58-60.
[3]费光春,李佑国,袁天晶,等.“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改革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7(8):122-123.
[4]刘林玉.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高等理科教育,2004,12(3):104-106.
关键词:泾阳 滑坡 牛轭胡 断层 黄土沉积年代
1泾阳县
观测点描述(查阅资料):
泾阳县位于渭河地堑北缘中段,岐山至富平断裂带两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山区面积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4%。中部为冲洪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面积5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4.5%。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海拔为430—500米,面积1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1%。
1.1滑坡
1、现象:在我们站立处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一个大的滑坡和一个小的滑坡,上面都已经长满了杂草和新生的小树。而在我们目光不能及的远方,还有一个还没滑但是将要滑的边坡。
2、成因: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3、类型:滑坡
4、特点:
(1) 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外,整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前后变化不大。
(2) 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贯通的节理裂隙面等。
(3) 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规模较大的“整体”滑动一般为缓慢、长期或间歇的滑动。
1.2 黄土沉积年代
1、现象:我们在一个黄土潜蚀造成的黄土洞穴中,可以看到红土和黄土相间的土层,其中红土有5层。在我们的脚下,一共可以数出34层这样的红土。
2、成因:第四纪距今约248万年。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最上面植被覆盖的黄色的马兰黄土是和现在的环境差不多,一个又干又凉的时期,红色的土是在湿热环境下形成的。湿热环境下风化作用强烈,土壤中铁含量高,而铁是胶体,流失不走,其他一些可溶性东西都跑了,甚至一些钙质也溶解了。往下Q2,十二万八千年到现在再下面又有一层黄土、一层红土。再往下第三层、第四层、到第五层。第五层是一个标志层,非常厚,我们叫古土壤,这些土层都代表了气候又湿又热的环境。黄土层代表了气候又干又凉的环境。说明第四纪以来气候不适稳定的,有时候又干又凉,有时候又湿又热,在波动。从上到下一共可以数出34层,从第八层往下就是早更新世。
3、气候改变的猜想:人力造成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改变气候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谬论。可能是地球轨道改变,倾角在变,也可能是天外原因,有争议。
4、湿陷性:土在上部压力或自重作用下浸水产生沉陷变形的性状。
5、黑垆土:黄土高原西部厚层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厚腐殖质层,但腐殖质含量低的土壤。
2黑河金盆水库
观测点描述(查阅资料):
黑河引水工程是一项跨流域引水、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是以西安市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可从根本上改善西安城市用水难问题的黑河引水工程。这项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西安用水紧张,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2.1黑云母绿泥石片岩和绢云母石英片岩分界
1、现象:在对面的山体上,岩石都为片状,其中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分界线的左边岩石主要为浅色,右边为深色。
2、成因:沉积的岩石,像泥岩、页岩,埋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沉积岩里面的化学、细小的物质凝结成比较大的片状矿物。形成片岩。片岩里面白色的矿物是石英,也叫水晶。纯的石英就是水晶,即二氧化硅(方解石也是白色,石英刀子划不动,而方解石可以划动。)南边是黑云母绿泥石片岩,绿泥石主要含氯。北边是绢云母石英片岩(白色)。绢云母主要含钾、钙、钠。浅色的是绢云母,深色的是绿泥石,白色的是石英。
3、地貌:山是高山峡谷地貌,河几乎没有阶地,是V型谷,下切很厉害,山上升的很快,这个地方也是一个上升区。
2.2黑河水库水门沟沟口断层和滑坡
1、现象:有一个小小的断层和一个折断现象。黑色的岩石像刀片一样。断层不是很大,但是是一个标志。前方岩石很像断层但是不是断层。前面有白色的石英,也是一个标志。过了这里以后连起来还有。后面有一个岩石山坡,上面盖满了泥土。
2、成因:
断层:像刀片一样的黑色岩石,岩石变形很强烈,是一个顺层挤压断层。这个断层黑色的东西像烧过一样。岩石在高温高压下也像烧过一样,因为高温高压下形成石墨。石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片状的,一个是黑色的。所以矿物把岩石的颜色染成黑色,看的像烧过一样。断层是因为在重力作用下,岩石折断了,岩石本来是竖着的,然后向凌空面方向折断,形成折曲。
滑坡:这是一个滑坡的前期,如果继续发展就会变成滑坡。整个山坡变形倾斜了。绕过去看,上半部分滑坡很早滑掉了,但是岩石变形了。这是岩石滑坡形成的前期现象。前面有白色的石英,过了折曲以后还有,基本可以连起来。所以它仅仅是变形,折断,还没滑,这是重力造成的折曲。在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滑坡。
岩石山坡:下雨的时候岩石表面风化,把泥水冲下来,在这里堆积。后面有岩石,石块也夹杂着一起下来。观察这个滑坡的形态推测滑坡的时间,首先看折断,外面滑掉了,滑掉了以后,如果是和滑坡一起滑下来的,不会盖在滑坡上,直着向下落会有四五十米,这么大的落差土会扰动,不会一层一层的。说明这个滑坡很早就滑了,滑了以后,坡积物盖在滑坡上,说明这是一个很古的滑坡。滑坡很稳定,不干扰没问题。黑河水库修建以后,把滑坡前沿盖在水水,前沿很软盖在水里以后强度降低了,就可能滑坡。
2.3古牛轭湖
1、现象:山下的古河道弯弯曲曲,形成一个U型的河道,河水从古河道的上方流走了。
2、成因:秦岭上升的时候河流在下切,最早的时候对面的小山包和大山是连接的,河从这里流出去转到绿地,再转到下面那个湾出去。河水侧蚀就把河湾穿透了,穿透了河水直接流走了,留下了一个古河道。这个古河道就是我们说的牛轭湖。这个位置原来是古河床,现在升起来了,如果没有修水库,这个地方很高,河水比这个地方低得多,这个高度相当于一个二级阶地。在二级阶地刚形成的时候就是一个牛轭湖。在底下挖能挖出河床的卵石。
3结束语
泾阳县是我国西安80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对泾阳县的地质现象调查,有利于研究和讨论泾阳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而对黑河水库的调查可以帮助我们防治黑河引水工程沿途的滑坡,保证工程长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泰然,何国琦.普通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职学生;青年教师;班主任;地质行业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角色,肩负着比一般教师更重的责任。因此,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逐渐深入,对野外一线地质技术工作人员的需求是越来越多,特别是具备有一定野外实践技能的中、高职学生。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作为985院校下的一个高职学院,一直按照吉林大学的整体要求实行班主任制度,本科院系主要以“名师”兼职班主任为主,应用技术学院资源勘查工程系考虑到地质类高职教育实践性较强,班主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参与到野外实践中,并且具有更少的代沟,更多的语言沟通,则主要是以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为主。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好坏和一个班主任的管理、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大学期间正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候,一个经常和同学们接触的专业课老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给学生留下印记,而对于即参与教学又参与班级管理的青年教师来讲,你的行为举止会更深入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作者认为作为班主任,特别是地质这个艰苦专业的班主任,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思想转变
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的中学普遍使用的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一切都为了考试,而交际、创新等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最终变成了“书呆子”。 作者通过对班里的74名同学的观察发现,地质类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种:一种情况是在中学里就是一名所谓的“差生”,除了学习之外,社会上的事情样样精通,这些学生多是八面玲珑,比较聪明;另一种情况是
中学阶段学习相对比较好,但是心理素质差,对于大型考试比较紧张,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道听途说,进了所谓的“象牙塔”,就可以摆脱家长的管束,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大学的时光,从而导致了跟不上课,成绩一路下滑。因此,班主任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正确树立同学们的地质工作职业感,让同学们明白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地质技术工作重视的是动手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家都是在一个新的行业内从零开始,既要让同学们没有被管束的感觉,又要让同学们认为“我”长大了,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加油”了,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思想转变。
二、培养学生从“自我”到“团队”的观念转换
从笔者担任这两个班级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都是1992、1993年出生的,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典型的421家庭,绝对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尽管多数同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仍有少数同学具有一些时代造成的性格缺点。如有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小时候缺少玩伴,在集体活动中和其他同学的协同合作精神欠缺;极少部分学生心里始终在提防他人,缺少热情的为人处事态度;其实大学是个准社会,是一批批的高智商人才的集中营,并且不存在利益竞争,几乎做每件事情都需要无私的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这个时候班主任需要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学生会的各种活动,参加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融入一个团队,与其他成员沟通交流,然后逐渐学会策划、组织最终主持一个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地质类学生而言,地质野外一线的工作要求所有活动至少由两人以上才能完成,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地质类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有句经典语录:“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目标、计划,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讲,往往常立志而不立长志。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或者在这个长远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遇到挫折就放弃了。这个时候班主任必须要做到经常和同学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等等。不需要讲大道理,此年龄段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信口雌黄,长篇大论,必须针对事情讲事情。很多学生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会听到一些不利于学习的事情,从而引起非常大的心理变化,例如工作的辛苦,待遇的不如意等等!其实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付出和回报是按照比例分配的。这个时候班主任的工作应该是推荐几本名人传记类的书籍让同学们自己看,从书中他们可以理解体会到这些,而不是从你口中去认识辛苦的工作和待遇的不对称性。
四、要求学生理解地质行业工作性质
在同学们入学教育的时候,作为一名地质教师兼班主任,一定要站到一个职业人的角度去跟同学们详细的讲解地质工作的性质,现阶段要培养什么样能力的人才?大概怎样培养?将来的发展大概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这个入学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学可能已经和地质工作者有过接触,或者已经能够初步理解地质工作的性质,然后信誓旦旦的就来念书了。其实,据笔者调查,入学前了解地质的同学,基本都是从在行业内或单位内部有一定地位或具有较高层次的地质工作者那里得知。这些地质工作者大部分已经能够把控自己的时间或者思想,但是已经不能彻底的去体会行业内新人的辛苦了。从作者本人带学生一线实习的情况了解到,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想象到实际工作情况,往往把学校组织的野外认识实习和教学实习的情况认为是最辛苦的了。事实情况和真正的一线工作对比是天壤之别。因此,作者认为入学教育一定要把地质行业的情况说清楚,让极个别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同学有个准备,可以早做打算,为将来的继续深造留足时间、奠定基础。
五、坚持对学生一个标准,与学生为友不为官
一个班级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有责任心的班主任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支无私奉献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他们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方法往往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如何选择班干部?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实施的一套民主选举,班主任任命就是很好的案例。学生入学需要经过一个月的军训才开始正式的进入大学理论学习阶段,在军训过程中,同学们已经相互之间了解了。哪些同学喜欢帮助别人,积极性高?哪些同学比较善于交际?经过民主选举,选出几个候选人,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情况任命不同的职务,如班长,团支部书记等。最主要的是一年以后必须进行民主测评,视工作情况而决定是否继续留任,这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标准。另外,对于学生的奖惩方面,对成绩好的学生和后进生使用同一个标准;特别是国家有关对于“关注对象”的评定一定要有一把“良知”的尺子,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和家庭条件一般的也要一个标准。这些标准都属于框框内的事情,学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其实作为班主任如何处理好班级事务,如何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用人格、行为让同学相信你、信任你,甚至佩服你,愿意和你沟通、讲心里话。这就需要班主任要学着与学生为友不为官,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想想自己念书时候的迷茫和无助,去积极的和他们一起聊天,组织活动,参加活动,切记不要以老师为大的硬派作风去强迫改变什么。
六、参与到野外实践的每个环节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需要经过两次野外教学实习(认识实习和地质填图综合实习)和一次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才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前两次实习均安排在吉林大学兴城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要根据不同的合作单位(企业)的项目情况进行野外实习。第一阶段认识实习是在一年级的公共课及基础课学习完后进行的,由于学生刚刚学习完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和沉积岩石学,对于地质类的工作性质不是太了解,对于地质工作没有时空概念,此阶段的兴城认识实习就是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具体的就是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每一个细节中去。如:认识实习前每个同学要画一幅兴城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画,特别是野外路线地质的时候,一些记录格式、内容、图件等自己一定要亲手做出来。等大家都画完了,让同学们拿着你的图件和自己的图件对比,看看有什么差别。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错误的位置、规范、原因等。第二阶段的实习,学生已经完成全部的专业必修课程,这个阶段兴城的野外地质填图综合实习就是针对目前野外生产需要的基本工作进行技能培训。如实测剖面、探槽工程的选址,布置原则,实际操作,描述,绘图等都需要班主任的亲自参与。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同时讲授一些你的工作经验,例如上山的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上午在山上尽量不要喝水,实在忍不住就润润喉咙,一定不要为了一时的舒服累了就坐到潮湿的地上等等。其实,任何一个任课教师都应该这样做,但是做为班主任就必须做到,否则会给同学们一些错觉。既然要与同学们为友,在这种相对艰苦的情况下更能建立真实的友谊。
作为一名地学类高职的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需要深入到每一名同学的内心世界去考虑事情,既是对自己的学习和锻炼,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经历了才知道:你要是有爱,多一点责任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宽容,就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学生家长的担心,学生迷茫的心!
参考文献
[1] 薛浙瀛.青年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初探――谈汽车专业教师班级管理[J].科技风,2012(3).
[2] 赵晓明,廖明光等.浅谈班主任在资源勘查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地质教育,2014(4).
[3] 孙雅玲,晋向阳.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八要”与“八忌”[J].机械职业教育,2010(3).
[4] 孙玉洁.给班主任的100 条新建议[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