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02:2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感染年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07-03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s ward in Liushi area
JIN Kewei1 ZHANG Qinbi1 LI Changchong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ueqi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Yueqing 325604, China;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Yuying Children’s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2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cau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Liushi area from 2009 to 2013 and take feasible measures in order to lower the outbreak of hospital infe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to survey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children discharged from pediatric ward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ueqi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3,then carry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369 cases of discharged children had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n the hospital, the averag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was 5.797%. The first two was URI together with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ranked first in nosocomial infections pathogens constitutions. Klebsiella pneumoniae ranked first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onclusion The pediatric ward in the area has a higher rate of hospital infection. Useful steps should be adopted to lower hospital infection in Liushi Area. Pediatrics ward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Pediatrics ward;Nosocomial infections;Resolution;Prevention and cure
医院感染率的高低是评估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愈发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想方设法控制和减少儿童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全体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对2009~2013年该院儿内科病区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柳市片区儿内科病区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该片区儿内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内科共有出院儿童6365例,出现医院感染369例,参照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医院感染[1]。其中,男208例,女161例。年龄2个月~14岁。住院天数2~21 d,平均12.33 d。出现医院感染者被列为研究组,未出现医院感染者被列为对照组。
1.2方法
用回顾性方法对出现医院感染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探讨柳市片区2009年~2013年儿科病区医院感染出现的有关因素,并采用相应有效的防治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样本t检验用于组间的比较,χ2检验用于样本率的比较,P
2结果
2.1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率的发生状态
2009年~2013年6365例儿科出院患者出现医院感染369例,医院感染率为5.797%,最高感染率为2012年度6.28%,最低感染率为2013年度4.19%。5年医院感染率为5.797%,2013年较2009年有显著下降(χ2=4.50,P
表1 2009~2013年度儿科出院小儿医院感染发生状况
2.2儿科病区里的医院内感染的构成
近5年该片区儿科医院感染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0.65%;第二是腹泻,为 31.17%;11.11%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鹅口疮占9.76%。见表2。
表2 2009~2013年度儿科出院小儿的医院感染构成比情况
2.3儿科病区里医院内感染病原体的构成
36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检到菌株381株,排在前6位的菌种见表3。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其中,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90.0%,G+b存在普遍耐药性。对疑有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1例进行痰培养,结果共培养出细菌30种44株,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
2.4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的有关要素
年龄小、有侵袭性操作(静脉置管术、人工呼吸机应用、气管插管、插胃管、留置导尿管等)、预防性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因素为医院感染有关要素(P
3讨论
近年来,医学界对医院感染的关注越来越多[2,4,6,8-10],但尚无有针对性地对柳市片区儿科院内感染的研究,故该研究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浙江省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一直负责浙江省乐清市西部地区(柳市片区)的医疗,该院为县级基层医院,2005年晋级二级甲等医院(之前为二级乙等医院)。儿科自2000年成立至今,总共仅有十余年,对于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时间不是太长,但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特别是笔者对该院近5年的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概况有以下几点。
3.1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的特征
3.1.1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率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该院近5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797%,高于全国医院感染平均感染率[2],再次说明儿童为医院感染重点控制人群。因而,必须加强对儿科医院感染的管理,特别是对薄弱环节与重点环节的监管。由表1可知,2013年较2009年有显著下降(χ2=4.50,P
3.1.2 儿科病区里医院内感染的构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40.65%(表2)。该院儿内科为综合医院儿内科管理模式,有时为提高床位利用率,往往不能按病种分室收住患者,环境拥挤且通风不良,且一孩住院,多人陪护,这些都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其次为胃肠道感染,与不良卫生习惯及预防性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使肠道正常菌群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增长有关。另外,鹅口疮发生率较高,考虑为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而引起二重感染所致。故临床医生要尽量先将标本送病原学检查以及进行相应药敏试验再有针对性地应用抗菌药物,尽量避免引起胃肠道感染和二重感染。有报道,应用益生菌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3]。该院儿科应用口服酪酸梭菌活菌可明显减少因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胃肠道感染和鹅口疮的发生率,亦再次证明了这一观点。因此,加强病区管理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甚为重要。
3.1.3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36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检到菌株共有38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竟高达90.0%,耐苯唑西林金葡菌亦较多,G+b存在普遍耐药性,故临床要重视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工作,尽早留取病原学标本送检,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患儿,做好隔离控制工作。另外,对疑有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1例进行痰培养,结果共培养出细菌30种44株,且肺炎克雷伯菌仍居于首位,因其致病性非常广泛,能引起多处感染,而抵抗力低下的患儿在感染后,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且该菌极易引起医源性传播,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关注。
3.1.4 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有关要素 从本资料可以看出(表4),住院天数长者,接触医院内微生物的几率多;年龄小的儿童,免疫功能不完善,且病区陪护管理不健全,室内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等,均易发生院内感染。由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可知,年龄、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预防性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均与医院感染有关(P
3.2儿科病区医院内感染防治对策
3.2.1 按病种分病室收住患儿,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要按病种分室收住患者,严格限制陪护及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保证病房环境清洁及空气洁净,加强责任感,病房管理到位。2013年开始医院实行日床位周转率考核,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率,亦证实了这一点。
3.2.2 所有医务人员要遵从无菌操作的规范,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 对儿科的有关重点人群,要做好重点监测,必要时应予以隔离治疗。所有医务人员应遵从无菌操作的规范,特别是要注意相互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监督工作,并做好宣传工作。另外,要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以尽量减少乃至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2.3重视对症支持的治疗,必要时预防性应用益生菌 患病期间进食偏少,加上疾病消耗,免疫力下降,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注意卫生,提高机体免疫力。另外,由于应用抗菌药物可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故对于体弱儿可予以预防性应用益生菌[3]。
3.2.4 所有医务人员要规避抗菌药物的滥用 对于感染性疾病,临床医生应尽量根据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用药,避免经验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以达到控制感染并降低细菌耐药性的目的[5]。该科室每个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都进行监测,然后进行汇总分析,纳入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为儿科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学习。
3.2.5 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院感员及时在科内传达三级网络精神,科室医生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重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早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出改进意见,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总之,儿科属于医院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控科室之一。最好的防治手段是预防,全体医务人员要提高医院感染法规化管理意识[6],必须进行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定期培训[7,8],特别是重视手卫生依从性宣教。另外,病房内物品的消毒管理制度要逐步完善,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要严格予以监管等。特别强调的是,加强基层医院医院感染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的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9]。鉴于近年有二甲医院现患率调查分析[10]及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调查分析[11],本文也通过近5年的儿科医院感染分析总结,以期有针对性地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该片区儿内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如何进一步加强病区管理、降低儿内科病区医院感染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仍然是当今医疗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M].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2] 张俊华. 儿科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752-753.
[3] 林广裕,林冬丽,黄王滨. 益生菌制剂预防儿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38-840.
[4] 谭永强. 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5] 龚培尧,鹿世发,石祥奎. 儿科产超广谱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与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12.
[6] 耿素梅,杨志彩,李志华.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5):399.
[7] 李艳容,姚小红,黄秀良.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效果评价分析及对策[J]. 实用预防医学,2011,22(4):25.
[8] 涂巧云.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12, 20(6):28.
[9] 夏月根.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37-138.
[10] 钱利鸳. 2011年二甲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4-17.
【关键词】 PDCA循环; 感染管理; 应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98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诊疗项目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医院感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医院感染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保障医疗安全,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运用PDCA循环进行医院感染管理,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水平。
1 PDCA循环的定义与特点
1.1 PDCA循环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称戴明循环,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1]。以上4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对绩效管理尤其适用。
1.2 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实行医院感染管理与绩效工资挂钩的管理模式,把体现科学认识论的PDCA循环圈运用到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整改”转移到“事前防范”,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循环反复的科学工作程序。把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有机地结合,使感染管理水平呈阶梯式上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更高目标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2 方法
2.1 计划阶段(Plan) 每年的年终,依据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等,制定下一年度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培训计划及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标准,为更好地应用PDCA循环圈管理开好篇、布好局。
2.2 实施阶段(Do)
2.2.1 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交叉渗透于各种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通过培训使全院医务人员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从而克服医院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关口前移,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培训形式采用医院集中培训、科室组织培训、送出去培养等多种方式。通过培训,逐步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感染管理队伍。
2.2.2 明确职责,细化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管理小组,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进行分级管理,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医院层层签订感染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其职责,细化其分工,充分调动全院人员积极性,体现医院感染管理“重视环节质量,注重细节过程”的管理特色,把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营造了全院上下一心的管理氛围。
2.2.3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与应用 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指导小组,每月进行抗菌药物前十位排名,对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实行奖罚结合。将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纳入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目标性管理。
2.3 检查阶段(Check) 督导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一个评定,只有不断地督导检查,才能保证医院感染管理的行之有效。医院感染管理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强化,可有效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与流行。感染管理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感染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感染管理科不定期到各科检查、督促、指导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指正,每月书面汇总反馈一次。各科感控小组自查,每周1次,督导检查科室本周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实行感染管理科与各科室的感控检查双向反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管理,避免出现工作漏洞。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不断持续改进,体现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出的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精神。
2.4 处理阶段(Action) 通过各级各类的检查,每季度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分析。将每季度的监测结果以“医院感染简讯”的形式向医院领导及各科室各部门进行反馈,并在每季度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进行反馈,对于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照感染质量检查标准进行扣分,并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制定整改措施,确定下一轮管理目标,作为下一循环评价依据[2]。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是对这一个循环经验、教训的总结,不合理、不规范操作的纠正,改进措施的制定,再落实到下一个循环,如此不断循环,不断的提高工作质量[3]。
3 讨论
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管理学科,在过去和现在的医学教学中,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教学内容,各级医护人员对其管理理论、实践不够重视和理解,其执行力不高。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成效,是一个现实问题,而PDCA循环管理方法更能提高成效。经过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与检验,PDCA循环管理模式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达到了预期效果。医院感染率从2010年的3.07%下降到2011的2.45%,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5.90%下降到43.73%。笔者所在医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程序,对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科学循环,不忽略医院感染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总体目标。
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在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管理的实际运用,不但为医院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使医院感染管理目标更加具体化。从根本上摆脱了靠经验管理的传统方式,实现了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由事后整改变成了事前防范,将结果控制转换成了过程控制,充分体现了现代医院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参 考 文 献
[1] 潘绍仙.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12.
[2] 许燕卿,罗盛鸿,左亚沙,等.PDCA循环在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702-1703.
[关键词]创建等级医院;感染管理;认知。
医院感染管理这项工作,在发达的省份已经很成熟了。但很多的基层医院(尤其是云南省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才开始起步,无论是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认知程度和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都是很不到位的。例如:某位领导会拿着“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的问题到感染管理科,说是你感染管理科的事。在领导的计划里,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很少,觉得要花很多的资金与精力来做,没有意义,医院开了这么多年,不是也没事。如何让领导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职工医院感染知识水平,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医院感染管理这项工作,创建等级医院是一个契机,等级医院的评审条款对医院感染管理虽然没有独立成一个专业,但对具体的工作进行了要求,如果达不到c级标准,创建等级医院就是一句空话,使领导在过去的基础上,不得不重视起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2月到2013年8月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各类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各种知识现场提问,调查领导是否将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配置及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质量考核。
1.2 调查方法
1.2.1 医院感染知识及制度的认知率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制定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再根据规章制度制定了“医院感染检查评分表”,每月根据评分表对科室进行至少一次的全面检查,分项目不定期抽查,“医院感染检查评分表”的内容包括“医务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无菌物品管理,污物处理,无菌技术,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监测,抗生素使用管理,医院感染知识现场提问”等内容组成,在检查的过程中,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医院感染控制的流程融入进去。现场提问以基本要掌握的开始,逐渐向难度大的过渡,重点提问临床上常用的一些基础知识。对查出的问题要求科室进行持续改进,通过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一个时间段后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时如没有改进,继续查找原因,重新制定整改措施,一个时间段后再进行效果评价。在效果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又进入新的一轮持续改进。并对检查出的普遍性的问题组织全院培训,特殊的分科室,分部门,分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感染诊断,消毒灭菌与隔离,医院感染的报告,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的管理等。年初制定出培训计划,各感染监控小组的计划在感染管理科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原则上与感染管理科培训计划形成互补与加强的关系,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要求,经医院感染管理科审核后实施,中途根据实际考核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只可加内容,不可减的原则。将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泌尿系相关性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进行目标性监测,让医务人员在做各种监测工作时,融入对感染管理知识的了解。 1.2.2 通过查看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考核制度,调查院领导是否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与考核,医院感染控制的设施配备是否达到要求。医院建筑不合理和设计不完善的地方,是否进行改造。召开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科室院感监控小组会议,每季度反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等形式,让领导更多的了解感染管理工作。对特殊个案进行分析,讨论,对其它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进行通报。
2 结果
2.1 根据“ 医院感染检查评分表”,经过不断的检查,找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全院职工不断的了解医院感染管理,不断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经过1年零6个月(其中创建等级医院前8个月,创建等级医院后10个月)的比较,从“医院感染检查评分表”的情况看,各项扣分明显降低,现场提问回答正确率提高,各科主任,护士长把感染管理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科室的培训工作也在逐渐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每季度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例会,对本季度全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反馈、总结,各位委员提出对今后工作的改进意见,并通报全院。
2.2 医院已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医院质量管理与考核,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得到重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设施配备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逐步进行配置,医院建筑不合理和设计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改造,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
一年时间,每月检查出的问题,均查找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科室针对每次查出的问题,组织全科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科室整改的结果进行检查评价。整改无效或者在整改的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问题,帮助分析原因,重新整改,重新组织学习。不断的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感染诊断,消毒灭菌与隔离,医院感染的报告,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的管理等的认知得到很大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创建等级医院使全院职工及领导提高了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认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统计分析;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161-02
随着超级耐药菌的出现,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合理用药成为医院的关键问题。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利用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总结临床药物使用情况,归纳所出现的问题,找出不合理的用药原因,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规范医师的合理用药[1]。
为了解本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管理效果,现抽取2011年出院病例626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评价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医院HIS系统收集抗菌药物的总量和费用及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等。随机抽取2011年本院出院病历626份。
1.2 方法
按照预设“住院病人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表”进行填写,对用药进行评价,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联合情况等内容。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
随机抽取2011年归档病历626份,使用抗菌药物者366份,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58.5%,二联用药者87份,二联用药率为23.8%,具体情况见表1。内科系统治疗用药149例次,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7%,病原学送检率为35%;外科预防用药217例次,使用率为72.3%。
2.2 抗菌药物销售情况
根据2008年《河南省医院管理综合评价细则》药事管理部分的要求,本院对抗生素销售金额前十名用药量实施排名并监控,及时超长预警并定期公布,见表2。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本年度调查本院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58.5%,比上年度的72.7%有所下降。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针对Ⅰ类和Ⅱ类的切口手术,术后一般应用不超过24 h;清洁手术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手术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等时才考虑预防用药[2]。污染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有目标靶向性,避免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且不可应用该时间段内耐药率最高的药物[3]。本院预防用药的使用率达72.3%,与上年度的75.46%相比,有所下降。
3.2 抗菌药物选择
对出院病历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本年度本院应用抗菌药物的级别仍然偏高。治疗性应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以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及三代头孢加酶抑制剂较多;外科系统预防用药以二代头孢菌素为主。
3.3 用药时间、疗程、用法用量。
外科的预防性抗生素(AMP)应用是指手术开始前抗生素的使用过程。本次调查发现本院术后用药时间过长,这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和二重感染,应引起重视。对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本院存在用药次数偏少,单次剂量大等现象。
3.4 病原学送检率
本院治疗性用药的病原学送检率平均为35%,与上年度相比有所下降,希望引起临床重视,提高送检率。主要存在问题:(1)不太重视病原学送检工作。(2)取样方法不太规范,不及时。(3)送检过程存在污染及设备技术有限,阳性率较低等。
3.5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
按照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量。药剂科每月抽检,每季度通报,本年度抽查病历100%符合分级使用原则。
3.6 联合用药情况
长期联合用药易造成多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同时对厌氧性肠道正常菌带来伤害,有利于外来的需氧性革兰阴性菌定植,促使内源性医院感染发生。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有明确指征:(1)单一药物不易控制的感染。(2)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4)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的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5)为减少不良反应或增加疗效等情况的联合。
本院本年度联合用药情况从表1中可知,其中治疗性联合用的比例为28.2%,比上年度有所下降。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应有严格的指标,对于不能达到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时,应禁止联合。在调查中发现,二联用药率较高的有消化内科(33.3%)、呼吸内科(32.1%)和儿科(31.0%),
4 对策
为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应用。(1)制定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宏观管理目标,加强抗菌药物费用、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等的管理,并与临床签订合理用药目标责任书[4]。(2)加强处方权的限制,实行行政干预,真正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动态监测。(3)加强病原学的管理,强化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培训,规范送检工作,为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5]。(4)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合理应用抗生素。(5)继续对本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研、监管和督导,实施点评和绩效考核。(6)提高医师抗感染临床思维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引入抗感染20步思维法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6]。
总之,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正做到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丽,霍锁迪. 心血管住院患者的药学与监护[J]. 中国药学杂志,2008, 4s(24):19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药局,总后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2004:26
[3] 白敦耀,罗洁丽,吴柳婷. 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8):20-24.
[4] 周庆涛,贺蓓.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8):2005.
[5] 刘曼丽,蔡平. 1315例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使用医药,2006,1(3):108.
[关键词]剖宫产术;医院感染;妇产科
[中图分类号]R7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068-01
为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医院感染的方法,给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2004~2008年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39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总结预防剖宫产术后医院感染的方法和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预防方法
1.1.1 术前预防:①抓好基础护理,防制医院感染:培养产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陪伴探视。定时开窗通风,每天2次,每次30min。重视无菌操作,护理操作前后要肥皂洗手。对胎膜早破者,嘱咐产妇勤更换会阴垫,注重保持外阴清洁,按常规操作顺序,每日用0.05%的碘伏棉球擦洗外阴2次。②增强产妇的抵抗能力,预防医院感染:术前1d彻底清洁皮肤,术前30min常规备皮,仍沿用剃毛,严防皮肤损伤,以免造成再次污染。术前插尿管严格无菌操作,选择12~14号粗细适当的一次性导尿管。为产妇更换手术衣时动作迅速并注重保暖,以免受凉感冒等。
1.1.2 术中预防:①手术室空气每日臭氧消毒1h,手术期间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减少手术室人员的流动,确保手术室空气的净化。②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高压灭菌的手术器械,保证其绝对无菌。③熟练掌握手术操作规程,改进手术方法,缩短手术时间。④凡羊水污染者使用庆大霉素加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
1.1.3 术后预防:①患者术后8~12h取半卧位,减少盆腔感染的机会。②密切观察腹部切口及敷料情况,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③术后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④缩短尿管留置时间,保持尿管通畅。⑤保持外阴清洁,用0.05%碘伏擦洗外阴每日1~2次。⑥加强生活护理,注重保暖及营养。
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1]。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2004~2008年在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共839例,年龄21~37岁,平均28.11岁;住院天数最短4d,最长13d,平均7.6d;留置导尿管天数(1.5±1.34)d。
2.2 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间:839例剖宫产者,直切口9例,占1.07%,子宫段横切口830例,占98.93%。手术时间≤30min的696例,占82.96%子,>30min的143例,占17.04%。
2.3 剖宫产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剖宫产术产妇839例,发生医院感染26例次,医院感染率为3.10%。其中不同年度医院感染情况,见表1。
2.4 剖宫产后不同部位感染情况:在26例医院感染者中,生殖道感染15例,剖宫产伤口和尿道感染各3例,呼吸道感染5例,其感染率分别为1.79%、0.36%及0.60%。
2.5 伤口愈合情况:在839例剖宫产中,手术切口甲级愈合777例,伤口甲级愈合率为92.61%。
3 讨论
剖宫产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剖宫产术产妇发生医院感染,不仅给产妇增加痛苦,也给病人和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剖宫产手术对产妇是一种侵袭性损伤,其中对每例产妇行泌尿道插管等侵袭性操作。自60年代至今,剖宫产率上升了5倍[2]。随着剖宫产的增多,产妇医院感染机率也相应增多,因此,预防剖宫产术后医院感染十分必要。
近几年,由于产科质量的提高与抗生素的不断更新,产褥感染呈下降趋势,但剖宫产率的上升却增加了产褥感染的发生。因产褥感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内源性感染。正常孕妇生殖道内有大量需氧菌、厌氧菌、真菌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菌寄生,妊娠及分娩都可降低妇女的机体抵抗力,破坏生殖道正常的防御功能,使许多非致病菌在特定的环境下引起感染发病。二是外来感染。接触了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及物品后造成感染。子宫内膜是产后细菌最易侵犯的部位。本组结果显示,生殖道感染15例次,生殖道感染率为1.79%;占剖宫产术产妇医院感染的57.69%,居部位感染首位。手术时间与手术医师的操作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术延长1h感染率可增加1倍[3]。因此,控制手术时间和提高手术医师的操作水平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术前皮肤准备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应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凡是肥胖产妇,腹部皱褶多,备皮应认真仔细,避免刮伤皮肤。尽可能在术前最短时间内备皮,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我院因手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缩短了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改善,严格无菌操作及严格消毒灭菌等措施,本组剖宫产术产妇,发生切口感染率仅为0.36%,远低于储氏研究结果[4]。
2017年度医务科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仍然“以病人为中心为主题”开展各项工作,并且积极配合完成政府给予的扶贫工作医疗救助的相关工作,在医疗、农村适宜技术推广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从执业管理、继续医学教育、病案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扶贫医疗救助等方面总结如下:
一、执业管理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要求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依法执业、持证上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要求,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工作,本年度共有2人参加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1人考试合格。下一步安排注册。
二、继续医学教育
今年继续认真落实全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共有42名医、护、药、技人员相继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圆满完成学分任务,安排1人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3人正在进修四川省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多人前往县市省参加学术交流及各种专题培训。
三、病案管理
医院为加强病案管理,配备了兼职病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病案的收集、计算机录入、整理归档工作,并专人进行病案质量把关。截止到2017年12月20日,共收录出院病人2457人,治愈1321人,好转1013人,未愈61人,死亡6人,其他56人。其中,贫困人员810人次,病历收集2457份。
四、医疗质量管理
注意加强对日常工作中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管,在每月一次的全院医疗质量检查考核及不定期科室抽查中,重点对病历书写、院科二级查房制度落实、死亡病例讨论和疑难病例讨论、交接班制度的落实、查对制度的落实、会诊制度的落实、知情谈话制度的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分级护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医院感染报告 、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处理等进行控制,力争将医疗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五、扶贫医疗救助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我院先后接到辖区内平困家庭患病情况的调查任务,安排临床人员逐户逐队逐村走访记录患病情况。并成立
2017年,医务科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者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医务管理组织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服务临床一线的主动意识还有待加强等,这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努力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我们深信,在院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有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回澜中心卫生院的明天会更好!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管;导管相关性感染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b)-014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CU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illance data of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the ICU patients.Methods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monitored by collecting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Results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occurred in 269 of 2855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rate of 9.42% and daily infection rate was 27.83‰;there were 174(64.88%) patients with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s;the incidence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and urinary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was 26.66‰,3.06‰,3.22‰;the annual trend of chi square test of 3 kinds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rate of infection of the da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Indwelling catheter;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大多具有免疫力低下、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病情较重等特点,多数患者需实施气管插管、留置深静脉导管或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这些诊疗操作破坏了人体正常的防御屏障,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是评价ICU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的重要指标[1]。为了解ICU医院感染特点,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本研究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ICU留置导管患者感染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综合ICU入住48 h后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共2855例,累计住院日为9665 d,使用有创呼吸机、留置深静脉导管和导尿管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4989、3595和9310 d。
1.2监测方法
每天由专人负责填写“ICU监测日志”,内容包括新入院患者数、患者住院总天数、留置导尿管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和使用呼吸机患者数;主管医师参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诊断标准[2-3]确定患者有无医院感染,应用杏林院感监控系统对医院感染病例和非医院感染病例分别进行确认和排除;院感科专职人员每天进入杏林院感监控系统查看预警病例,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核查、处理,定期进入ICU病房了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执行情况,每月初对上月监测资料进行统计、总结、分析和反馈。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 2013~2015年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2013~2015年ICU患者医院感染率及日感染率分别为9.42%、27.83‰,3年日感染率趋势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87,P=0.062)(表1)。
2.2 2013~2015年ICU留置导管患者相关日感染率的比较
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74例,占ICU医院感染的64.68%;ICU住院患者3年VAP、CRBSI和CA-UTI日感染率分别为26.66‰、3.06‰、3.22‰,3种导管相关性感染日感染率经年度趋势性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ICU病原菌检出情况
3年ICU共检出病原菌3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230株,占65.34%;革兰阳性菌检出69株,占19.60%;真菌检出53株,占15.06%。检出的前3位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菌,分别是鲍氏不动杆菌(74株)、肺炎克雷伯菌(59株)、大肠埃希菌(28株)。
3讨论
ICU是医院集中诊治危重患者的地方,医院感染发生率一般较其他临床科室高[4],是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的科室。本研究显示,2013~2015年ICU患者医院感染日感染率为27.83‰,明显高于章华萍等[5]报道的18.39‰,提示ICU管理人员需及时查找原因,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ICU患者大多免疫力低下,各种有创操作带来的组织损伤易导致病原菌侵入,增加了相应部位的感染风险。本结果显示,3年期间ICU留置导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74例,占ICU医院感染的64.68%,提示留置导管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VAP、CRBSI、CA-UTI日感染率分别为26.66‰、3.06‰、3.22‰,VAP日感染率明显高于CRBSI、CA-UTI日感染率,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6-7],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主要感染类型。VAP发生率高的可能原因为:①气管切开导致的损伤使皮肤上正常菌群移至支气管处定植,同时反复吸痰损伤呼吸道黏膜,增加了感染机会;②导致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有文献报道[5],VAP危险因素不仅有患者自身因素,还有医院诊疗因素。因此,应将VAP的监测和防控作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点。ICU患者因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增加了CA-UTI发生风险,本调查ICU患者3年发生CA-UTI 30例,占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7.24%;CA-UTI日感染率为3.22‰,与熊彦等[8]报道的基本一致。导尿管留置时间是CA-UTI发生的重要因素[5],因此对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监测时应重点关注置管时间,尽量减少置管天数以降低CA-UTI发生率。留置深静脉导管可使患者发生CRBSI的风险大大增加,本研究中ICU患者3年CRBSI日感染率为3.06‰,低于和科萍等[9]报道的9.63%,可能与ICU医务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有关,也可能存在CRBSI的漏诊,提示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减少此类情况发生。监测显示,2015年VAP、CRBSI感染率与2013~2014年相比明显降低,与医院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集束化干预措施有关。有文献报道,对ICU患者采用集束化干预措施后,VAP和CRBSI发生率均明显降低[10-11]。因此,对使用呼吸机患者尽量采用无创通气、患者取半卧位、每日进行是否拔管评估[12]。对CRBSI患者采取最大无菌屏障、规范手卫生、及时拔管等,可有效降低VAP和CRBSI的发生率。2015年CA-UTI发生率较前两年有所增高,主要与近两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了留置导尿管患者病原学送检的考核力度,CA-UTI诊断率逐年提高有关。
ICU患者因病情危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原因,病原菌耐药性逐年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本次调查ICU医院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3-14],其中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这三种病原菌均为医院感染重要致病菌,易通过污染物品、工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应加强手卫生规范,重视环境与物品的消毒隔离。此外,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是预防多药耐药菌产生的主要方法。
综上所述,综合ICU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有逐年增强的趋势,需引起感染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采用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能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动态观察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15],同时加强督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执行到位,以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97-200.
[2]郭燕红,胡必杰,刘荣辉,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34.
[3]Horan TC,Andrus M,Dudeck MA.CDC/NHSN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and criteria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J].Am J infect control,2008,36(5):309-332.
[4]史文昕,史文晶,李会峰,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A):2231-2232.
[5]章华萍,张玉琴,郑丹,等.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9-51.
[6]杨兴肖,邢亚威,马鸣,等.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7):1336-1338.
[7]张晓卿.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46-3947,3957.
[8]熊彦,刘秀,张琴,等.ICU患者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7):4258-4259, 4274.
[9]和科萍,孔庆芳,张徐军,等.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7):793-794.
[10]宋宁,凌莉,钟先进.集束化干预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49-251.
[11]葛学顺,陈维开,蒋福云,等.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21-424.
[12]李霞,王利平,张珊珊.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67-368,371.
[13]薛菊兰,张霞,樊宏英.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627-629.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口腔科工作总结
xx年即将结束,一年来在各级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科在医德医风建设、医疗安全质量管理、人才引进等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现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医护人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科及医院的形象,我们运用多种形式,强化正面教育,普及医德医风和岗位职业道德的修养,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1)学习模范人物与先进典型相结合;(2)评先树优,职称评定相结合;(3)平常表现与外出进修相结合。使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取得有效提升。
二、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杜绝医疗事故
认识贯彻卫生部“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服务为主题”的活动方案,对照山东省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针对科室的各项医疗活动,通过科会的形式,认真学习,严格科室各项工作操作规范,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医疗质量,把病人安全上升到法律高度,使科室职工在进行医疗工作时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一年来,无任何医疗差错及医疗纠纷发生。重点抓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杜绝交叉感染。在医院等级评审时,受到院感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与肯定。
三、加大科室宣传力度,树立社会形象
xx年上半年,全科人员积极参与亚沙保障工作,实行24小时医师值班制,为亚沙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优质医疗保障工作。xx年下半年,积极响应烟台卫生局号召,启动儿童窝沟封闭大型普查活动,参加下乡义诊服务,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全科人员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对海阳市儿童口腔保健工作做出了实际性贡献。xx月xx日爱牙日,组织大型义诊活动,通过发放宣传页,实地咨询等方式有效解决市民有关口腔健康等问题,总体提高海阳市民的爱牙意识,同时也扩大了科室知名度,增加门诊就诊人次,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口腔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人才培养
xx年度引进研究生2名,到目前为止,口腔科共有研究生3名,在职研究生1名。在拓宽科室诊疗项目、提高业务水平、优化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成绩的取得是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及科室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发现科室发展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业务指标没有很好的完成,工作质量与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工作思路需要更加宽阔,没有很好的开展科研工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发挥专科优势,使科室得到稳步长足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1例均为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就诊的儿童,均符合1993年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标准[1],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男38例,女33例;6个月至1岁10例,~3岁22例,~7岁20例,>7岁19例。病程为1~4个月。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用间接血凝方法,试剂合由日本富士检验有限公司提供,滴度在1∶32以上为阳性。
2 结果
71例患儿血清MP抗体检测阳性21例,阳性率为29.6%(见表1)。
21例MP检测阳性病例中,病程为1月8例,~2个月7例,~3个月4例,~4个月2例。全部病例临床上均有咳嗽,15例为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运动后加重;双肺呼吸音增粗10例,胸片双肺纹理增多4例;21例病例既往均因反复咳嗽,长时间就诊多家医院,均使用过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过敏药物以及支气管扩张剂而迁延不愈,症状反复。
3 治疗
对MP检测阳性的患儿,均使用红霉素、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治疗,全部患儿咳嗽症状及体征均于5~10 d内消失。红霉素持续使用2~3周,随诊6个月,无1例复发。
4 讨论
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为哮喘的特殊类型,是哮喘的早期阶段,又称为过敏性咳嗽,其与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同,病理生理改变都以持续气道炎症反应与气道高反应为特点[2],两者由于气道狭窄的程度不同,CVA患者因气道狭窄的程度未引起喘息的水平,故只出现咳嗽而没有喘息症状[3]。韩秀兰报道青少年引起哮喘的病原50%以上是MP[4]。综合国内外报道发现:每当MP感染流行年度,该地区哮喘发作呈大幅度增加[5],均表明MP感染是引起哮喘的重要病原。我们检测的71例CVM患儿,MP抗体阳性为29.6%,说明MP与CVA关系密切,且21例阳性患儿在MP感染未控制之前,即使用大剂量头孢类抗生素,症状也不能控制,而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只能暂时缓解,临床观察在支气管扩张剂药物血浆浓度下降后,咳嗽易复发,而使用红霉素等综合治疗后,患儿咳嗽于5~10 d内完全消失,这一治疗效果进一步证实本组患儿的CVA是由MP感染所引起,从我们观察看出,MP感染是CVA不容忽视的诱因。
MP感染诱发哮喘和CVA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特异性IgE吸附在宿主呼吸道细胞上,当与特异抗原相遇时就释放出介质组胺,导致呼吸道痉挛和分泌粘液而发生喘息和咳嗽。从本组资料看出,MP感染诱发CVA除长期或反复性咳嗽外,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实验室诊断尤为重要,可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条件者可行呼吸道分泌物MP-PCR检测,以提高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及早期诊断。
近年来研究表明,MP感染有明显增多且有流行性发病倾向,因此我们认为,CVA患儿应重视MP感染的诊断,尤其在流行年度更应常规检查,以及早预防,提高诊治水平。特别对于反复长期咳嗽,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止咳药物咳嗽不能缓解,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咳嗽易复发的CVA,更应高度考虑MP感染,及时选用红霉素等支原体敏感性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哮喘增刊):10.
[2]顾岑,李跃进.小儿过敏性咳嗽52例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1993,31(2):81.
[3]曹玲,陈育智.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华儿科杂志,1996,34(1):67.
[4]韩秀兰.哮喘病诊断治疗进展,中级医刊,1997,32(11):7.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工作性质决定供应室人员经常接触被不同种类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其中涉及的大多数因素对身体有害,而一些工作人员陈旧的观念,在工作中怕麻烦经常不使用防护用品,缺乏自我防护知识,易导致医护人员感染到各种疾病。
1 造成人员危害的不良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 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对操作常规、工作态度观念不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特别是下送组,负责全院各科室使用并可回收的物品,工作量大,手套经常破损。夏季手套不透气,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图方便不愿戴,直接用手接触污物,这些物品上面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每天接触这些物品,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机会很大,从而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生物因素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去污、消毒、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过程中,许多物品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单位往往未作预处理,有的还带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有刺伤的可能,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
1.3化学因素 近几年,环氧乙烷(EO)灭菌彻底、有效期长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环氧乙烷气体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昏、头疼、恶心呕吐,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可能致癌。一般医院的EO灭菌器就安装在供应室内,虽然排气道安装在室外,但灭菌后卸载时灭菌器内残留的气体就排放在室内。大量的一次性物品也存放在供应室,它们都是EO消毒,如果空气中的EO含量超过标准,及消毒液的使用,将对供应室人员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1.4物理因素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烘干器等,最高温度达136℃,开启锅门时如操作不当极易烫伤,我科人员均有被烫伤史。供应室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2h以上用以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虽然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但因工作需要难免进出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粘膜可造成炎性反应。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内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塑封机、洗衣机、打印机等,都发出不同的噪声,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听觉器官和全身各系统的损伤。
2 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 对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传染性物品对待,防患于未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3预防器械伤害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及处理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谨慎、小心,动作要轻、慢,坚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烦和侥幸心理,手套破了及时更换。取锐利器械时用血管钳、镊子进行操作。如果在清洗、包装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轻轻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再用3%碘伏消毒,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溅到脸上、眼睛时,用洗眼器冲洗10分钟。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2.4手工清洗时防护措施 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清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脱手套后正确洗手,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2.5化学因素的防护 超声清洗时随时盖上盖子。紫外线消毒必须是封闭空间,人不在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分钟后才能进入,应尽量安排在中午或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室取物,应关上紫外线灯。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院长或业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3、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建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药械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进行评价考核。
5、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及时召开。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1、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负责拟定院感工作计划,提交主管院长审批后,组织实施;负责拟定科室医院感染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3、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统计汇总全院感染率、漏报率。
4、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
5、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一次综合质量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
6、每月不定期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协调科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7、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要求做好传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8、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因,积极提出控制措施,并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9、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标性检测,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10、对购入消毒药械、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等严把准入关,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医院。
11、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将医院感染信息反馈到科室,对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2、每年有计划地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和业务水平。
13、监督、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焚烧,按照国家要求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三、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3、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月培训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4、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如有流行暴发倾向及时报告。主要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8%,漏报率1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3)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进灯管90 uW/cm2
5、建立严格的科室清洁、消毒与隔离制度,对不同传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7、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登记、交接、运送、焚烧等流程的管理,
8污水污物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个管理环节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四、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主管医生要认真学习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初步诊断。
2、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3、科室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感染管理科于每月定期到各临床科室调查和收集院感病倒报告及漏报情况。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除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外,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5、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提交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6、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组织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7、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五、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1、药剂科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2、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涂片、培养),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伍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准确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4、药剂科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六、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2、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3、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4、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污染无菌区。
5、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快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超过24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6、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过期物品重新消毒灭菌。
7、无菌溶液应根据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8、无菌盐水及酒精棉球罐每日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以免在取物时接触容器外部而污染。
9、消毒物品(如:呼吸机管道等)要有明显的标志,要写明消毒日期,一般消毒保存日期为3天(冬季不超过5天),每周消毒两次。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10、治疗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有条件进行细菌微生物监测。紫外线消毒有照射时间登记。
11、输液、输血一律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用后作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并由后勤部回收焚化处理。
12、抽血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巾一带,抽血后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集中回收处理,防止病人随地乱扔或带出院外。
13、各种换药弯盘及小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后灭菌。器械浸泡时要打开关节,盒盖上要标有消毒时间以及保存时间。
七、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离开工作场所应脱去工作服;禁止穿工作服进食堂、会议室等非工作场所。
2、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消毒。
3、无菌容器、器械、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
4、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床头桌、床头、椅子、门把等,每日用1:10084消毒液湿擦、抹布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如使用紫外线消毒,要登记消毒时间、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5、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污衣筐内,不得随地乱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严格消毒后备用。药杯、餐具、便器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随脏随换并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6、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
7、传染病人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处理。
8、无菌物品每天检查一次,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签,严禁用过期物品。
9、各门诊病区等工作场所医务人员下班前,均应进行清洁或消毒。
10、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品按规定处理后,置专用容器内封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消毒药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
2、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3、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4、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禁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
九、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3、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
4、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5、医院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6、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8、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处置。
十、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医疗废物分类存放,警示、标识清楚。
2、医疗废物收集、存贮专人管理,交接责任明确。
3、医疗废物不得露天存放,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4、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工作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
5、存放地设置明显的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盗以及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6、暂存设施、设备每天定时消毒。
7、暂存处负责,转运,焚烧。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教育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该年度的培训学习计划
2、每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不少3学时。
3、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4、临床科室每月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分析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5、感染管理科每年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6、积极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学术活动,鼓励全院医护人员撰写医院感染方面的学术论文踊跃投稿,加强我院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十二、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1、高压锅消毒灭菌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有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
2、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监测:含氯消毒剂进行有效浓度监测。
3、紫外线强度及日常监测:凡使用紫外线灯的科室,(1)按标准按装,(2)坚持日常监测,并做好详细记录,(3)每3-6个月对照射强度监测一次(强度高于90uW/c㎡,6个月监测一次;70 uW/c㎡-90uW/c㎡3个月监测一次;(4)对合格灯管发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评价卡,不合格灯管及时更换。
4、、环境卫生学监测: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治疗环境,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卫生等微生物监测,保障医疗卫生环境安全。
5、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总结分析和反馈:院感科对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做到月汇总,季分析,年度总结评价。
十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十四、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1、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当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2、医护人员洗手的方法是: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六步洗手法)为:
A.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B.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C.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D.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E.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F.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G.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或自动凉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4、医护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5、医护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6、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南阳市中心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手术室院内感染的预防和管理对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院内感染的主要源头以及防控途径,针对院内感染状况提出相关防控建议,希望能够为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流程,提高医院介入手术室院内感染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研究认为针对目前的手术室院内感染状况,医院应当进一步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医疗工作中需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注重各种细节管理,有效提高医院感染防控的有效性。
[
关键词 ] 手术室;院内感染;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01-02
手术室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与手术治疗工作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手术室院内感染防控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1]。该次研究通过对该院的手术室院内感染工作实践经验进行总结,采取有效管理措施进行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效果显著,现将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该院属于县级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一共拥有405名医疗工作人员,科室数量为39个,院内病床床位总数为四百多张,主要负责整个县辖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肩负整个县域与医疗相关的所有教学工作以及科研任务。手术室作为该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其涵盖的业务范围也在日渐扩大,现阶段,该院每天可以完成的连台手术次数在7~9台次之间,业务量相对较大。手术室感染防控已经被纳入该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日程。
2 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径
2.1手术室间空气及环境
自然环境与手术室院内感染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尘埃,亦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假如空气消毒工作做得不到位,控制质量达不到一定要求,那么其流动性特点就很有可能会引发院内感染现象。有相关资料表明,空气中的浮游菌在700~1 800 cfu/m3范围内时,其手术室院内感染发生率会出现上升,假如浮游菌下降到<180 cfu/m3,则手术室院内感染发生率就会得到显著减少[2]。
2.2医疗手术器械
医疗手术器械与手术治疗工作之间关系密切,同时也是影响手术室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假如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不洁的医疗手术器械,或者出现手术敷料消毒工作不到位、在未进行消毒的情况下重复使用手术器械的现象,均会造成手术室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提高。同时,医疗手术器械清洁工作不彻底,消毒液浓度未达到一定标准或者使用超出保质期的消毒液,均会造成有效成分的下降,无法取得良好的消毒目的,为手术室院内感染埋下隐患。
2.3患者自身感染灶
患者本身的感染灶发生扩散或者正常菌群在手术过程中发生迁徙移位,也会引发手术室院内感染。
3 手术室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的策略
3.1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医疗风险意识
一方面,医院主管领导应该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和协调作用,将控感科以及护理部作为医院感染防控的主要主体,调动各级感染管理组织的工作积极性,有规律地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更多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了解医院感染相关工作规范,丰富医务人员的医疗知识储备,增强其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培养其工作责任感。引导医务人员建立无菌操作观念,不断加强医疗技术操作练习,保证手术操作的规范和准确,重视消毒工作以及隔离工作。另一方面,在法治社会下,相关医疗制度的完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医疗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所以,医院必须要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掌握更多医疗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医疗风险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
3.2建立健全相关组织管理制度,加强责任落实
手术室应该组织成立专门的院内感染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科主任、护士长以及监测人员构成,小组应严格按照医院院内感染相关标准和规范,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所有员工进行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具体权限。坚持专人负责的原则,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有效贯彻和执行,并将其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考核的范围。
3.3重视铅衣应用,加强院内感染质量监控
医用铅衣属于医疗机构常用防护装置,可以对放射线辐射发挥有效的防护作用,医用铅衣与普通衣物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价格昂贵的特点,并且对于维护和保养也具有特殊的要求。针对沾染污物的医用铅衣,通常可以使用蘸上酒精的软布或者使用中性洗涤剂将其擦拭干净[4]。针对被患者血液以及体液污染的医用铅衣,一般可以使用环氧乙烷或者低温灭菌器实施消毒灭菌操作,在此期间要注意杜绝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消毒灭菌。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医院空气消毒登记簿以及手术器械等的消毒记录进行翻阅检查,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方式对医院空气质量、院内环境以及医疗器械的表面卫生进行检查,实时监测医务人员洗手或者消毒过后的手部带菌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3.4加强无菌物品管理,严把卫生消毒关
重视无菌物品管理,严格规范采购管理、验收管理以及储存管理。针对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要保证“三证”齐全,即同时具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以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针对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物品,应注意检查其《卫生许可证》,在检查过程中,必须要对产品包装的破损状况以及标识状况进行严格检查,检查其保质期。针对一次性导管,通过随机抽样的形式开展细菌学检测工作,如发现检查不合格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针对手术器械以及医疗用品,应尽可能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方式,针对那些不适合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应实施低温灭菌操作[5]。在正式开展手术治疗前,应注意做好检查工作,尤其注重患者的传染病检查,针对传染病患者,必须要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手术结束后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针对急诊患者,可以一边检查一边实施手术,禁止在检查项目不齐全的情况下开展手术。
3.5重视手术人员管理
重视手术卫生管理,只有做好手术卫生工作,才能有效地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为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广大患者的安全、健康提供保障。医院不同医疗护理操作均需要用到手,因此必须要重视刷手消毒工作,减轻手术感染防控隐患。所以,医院必须要高度重视洗手消毒工作,导管室护士要对手术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洗手操作。实时监督检查手术工作人员的手部带菌状况,监督介入手术室的医务人员在进入操作间前将鞋子换掉,同时更换洗手衣裤,穿好医疗铅衣,戴好口罩和帽子,保证准备完备后再进入手术室开展无菌操作。手术护士必须要监督手术操作者进行无菌操作,针对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应及时进行纠正。同时,医院必须要高度重视医师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外科技术,并掌握不同的并发症处理能力,并提高其临床应变能力[6]。医师不但要熟练掌握切开、止血、打结以及缝合等基本操作技巧,而且还要学会使用不同类型的医疗设备以及特种器械,只有医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医院手术室治疗工作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也才能为手术室感染的有效防控提供保障。
[
参考文献]
[1]张秀梅,刘枝莲.参与消毒供应室规范化改建扩建的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4(4):78-79.
[2]鲍乐乐.关于层流手术室感染的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4(12):103-104.
[3]陈兴.CT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8(3):32-33.
[4]王小云,方亮,余发珍,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1(16):114-115.
[5]时芳莉.介入导管室的管理与预防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5(1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