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时间:2022-09-06 12:2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第1篇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涵义及构成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素养是指个人在职业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境界。本文中,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经过自我锻炼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其核心为良好的师德,并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师德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示范等。一般来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等。

二、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亟需加强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所发放问卷的分析总结以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亟需加强职业道德素养。一是要有爱心。特殊孩子由于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缺陷,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付出更多无私的关爱,用心、用情去了解特殊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公平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特殊孩子感受到关爱、尊重和理解。二是要有责任心。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仅要授业解惑,更要维护残疾儿童的平等权利,为其成长、发展和融入社会提供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应时刻铭记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身上所承担的那份责任与期待,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三是要有耐心。特殊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同样的学习内容需要重复教授多次才能掌握,生活自理能力也需要反复示范才会有所增强,这就需要特殊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有人比喻教育特殊孩子犹如牵着蜗牛散步,不要轻言放弃,残缺的花儿也会散发出同样的芬芳。四是要细心。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细心观察特殊孩子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进步时,应及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当孩子习得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时,也应及时发现苗头并进行强有力的干预。教师们要随时留意特殊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沟通,特别注意对特殊儿童的相关资料做好保密措施,尊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隐私,不随意对外泄露。五是要有恒心。部分教师无法忍受特教行业的职业倦怠而选择离职,部分坚守在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在调查中也表示自己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持之以恒地对待特殊学生,在长时间看不到学生进步的情况下,容易灰心丧气甚至对学生有打骂等行为。教师应该具有雷锋的钉子精神,坚定地在特殊教育这个领域扎根下去,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

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一)把握社会价值导向和教育发展势态

我们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特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除了做到的“四有教师”要求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遵循《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师德的要求,坚持教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残疾人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残疾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了解和满足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引导特殊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二)建立师资培养学校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有五个层次:中等师范、专科特殊教育师范、本科特殊教育师范、本科以上特殊教育以及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一个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训练中心,组建训练中心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搭建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训练网校、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理论与实践教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展示组成的三个平台。执行人员包括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训练中心工作人员等。在信念、爱心、耐心、恒心等培养主题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主要以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素养训练,任课教师在课上渗透素养训练内容,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则采用专题训练、素质拓展等方式训练。

(三)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资培训模式

信息技术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它已经不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影响着教育领域的改革。而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在“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面对信息化能力越来越强的学生,我们必须改革传统上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分离的状况,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养作为一个连续的终身化过程,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我们要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为主线,充分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AR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利用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教学方式,为在校学习者和社会学习者搭建一座桥梁。学习者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后,可以继续以“学分银行”为枢纽,完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真正变成终身制。

(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以考核促培养”的理念

随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学生和学校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根据政策法规,改变以往浮于表面的考核和监督反馈机制,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细化相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一套公正、完整、可行性强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考核制度,从道德和纪律这两个层面对教师的行为制定限制性的要求,让教师根据考核制度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且,学校要就考核中出现的不当言行,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改正,查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个人或行为,特别对于个别屡次违反规范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要给予严重的道德谴责及法律制裁,形成一定的激励和舆论压力,使广大教师从中受到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教师中的典型行为和模范人物树立为榜样进行奖励及宣扬,以带动其他教师。学校要选派特殊教育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专业研讨会等,以保持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秉承现代特殊教育理念,加强自我修养

第2篇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已为古今中外所共识,历代教育家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比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三大任务是“伟道、授业、解惑”;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要无限热爱学生,反对学校中使人变得呆笨的棍棒纪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

“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面向21世纪,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革。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有创新能力,能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跨世纪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胜任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根据《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对品德有缺陷的教职工,要加强教育、帮助,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通过对《规范》反复深入地学习,使教师从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的高度,认识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明确《规范》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提高教师遵守《规范》的自觉性,使教师联系工作、生活的实际,深入了解《规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

三、学习师德榜样,铸造一代师魂

师德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如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高尚师德,一辈子也忘不了,时时激励着鲁迅先生去英勇战斗。教师要将自己的师德水准不断提高,就要以优秀典型为榜样,勤于学习,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可学习的榜样非常多,首先要注意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比如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要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其次,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要通过联系自己的实际,找出差距,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他们的感人事迹,提高师德认识,激发师德情感。

四、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

第3篇

作者:单守军 单位:东营市技师学院

有些教师不注重自己与学生交流沟通时的语言及语气,经常在无形之中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对教师队伍丧失了信任。部分教师不注重生活细节,令学生反感。目前,职业院校部分教师不注意生活细节,在学生面前吹牛,不讲诚信的行为经常发生;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抽烟,酒后给学生授课,参与赌博、爱说脏话行为;有的教师不遵守作息时间,不按时到堂,都引起学生的质疑和反感,使教师应当树立的良好现象反而无法树立。可见,如果教师不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进行道德理念的转化与实践,则会让中学生对所学习的道德理念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同时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还产生巨大的误导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缺陷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影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巩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的思想有所偏颇,形成了一种不良社会因素,消极的影响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由于价值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大大降低,影响了教师敬业意识的树立和敬业精神的发扬;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些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不仅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效果,而且影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2.应试教育左右了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目前,受影视教育的不良影响。职业院校非常看重学生的成绩,注重升学率的提高。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过分单方面的强调学生成绩,忽视德育和动手能力以及其它方面的培养。同时,给教师太大的压力,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无法放平心态。3.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机制不健全,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样需要一套健全的考核机制来把关。然而,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不甚健全,没有制定有效考核教师职业道德的机制,也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适时适当评价,致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难于操作和落实。4.教师自身原因也影响着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加强。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还存在教师脾气暴躁,法律意识淡薄,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存在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不高的现象,严重影响职业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发挥应有的作用,阻碍职业院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1.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教育部门及各职业院校应当营造一个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大环境,把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纳入院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同时,将各种制度严格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使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2.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动态体现过程。同时,教师也是学生的直接面对者,最能体会到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道德水准。因此,应当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管理。3.充分发挥教师典型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师典型的树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带动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交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全院形成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4.完善人员自我约束,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院校在寻求发展时,应当结合本身的现实情况,充分考虑教师的差异性,建立一种职业道德的自律与其他方面的他律有机结合的教师道德约束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使教师在工作中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有利于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重塑,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5.重视师生感情的交流,师生共建和谐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教学的重要前提,要格外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才会使双方明确自身的任务,通过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学过程,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沟通技巧等,使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获得自信,更好地完成学习。

第4篇

1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并不是全新的,共性的内容还需要得到贯彻和深化,但由于在职培训教育特殊的要求,新的内容需要突出和强调。根据国内外伦理和教育学者关于道德构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把道德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种经典的构成外,还比较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道德区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

1.1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

道德理想是指具有激励功能的最高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目的是给教师队伍的整体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都是相通的。它的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力争专业卓越、保持最高水准的伦理品行和道德表率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对于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激励功能,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个体发展和整体建设有一个足够高的上限,拉动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达到“乐业”的最高理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建设,就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上述道德要求对教师的引导,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践行最完美的道德行为。必须承认,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的化身,但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崇高特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必须得到确立并强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具体到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应当强化前面提到的具体的责任感,使教师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与学生将来可能的岗位任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教师尽量做到站在教学以外看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单元,从而提升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和工作成果成就感的认识。

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

道德原则是指具有指导功能的道德指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中级要求,体现了所有教师能够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道德准绳。比“乐业”稍低,它要求教师做到“敬业”,即对教育工作有忠诚的义务,要按照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标准,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教育事业和自身专业发展有一颗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方面,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有大量工作可做。前述对在职培训教育学生特点的敏感性、对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行动力,都可以纳入职业道德原则的范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深刻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与学生的顺畅交流,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同时,这些要求也都是通过院校适当措施和教师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师要成为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育转型,其内涵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是职业道德的转变和深化。

1.3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

道德规则是指具有约束功能的具体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也可称为职业道德底线。它低于“乐业”和“敬业”,要求教师做到“尽职”。要求低不等于重要性低,作为一种“底线”,具有强制性,一旦突破,职业道德就不复存在,职业资格就名存实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功能,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不能随意变通。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业道德规则往往是最为核心、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讲,职业道德规则以否定的形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的核心就是不能出现与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相悖的行为,包括不得无准备上课、不准旷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任的言行、不歪曲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得贬低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恶意干涉同事的专业行为、不准衣冠不整行为粗俗等。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出于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其职业道德规则还应包括不利用学生任职背景谋求个人利益、不通过非难式渠道向学生所在单位透露学生学业表现、不压制学生对个人掌握的实践知识的表达、不通过泛泛而论应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我国文化中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比较忽略规则层次,甚至出现过“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现在已有转变,但仍有欠缺,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平衡处理理想、原则和规则三层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激励、指导和约束功能,利用转型契机,进一步突出规则和原则层面的建设,打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底层根基,为推动职业道德教风的不断上升提供坚实基础。

2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为使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实现良性发展,要确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必须遵循全面建设的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面,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有所偏废,而要兼容并包。职业道德理想是“高标”要求,职业道德规则是“底线”要求,它们与职业道德原则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道德体系。通过明示“高标”,形成一种来自高端的拉动力量;通过筑牢“底线”,形成一种来自底端的推动力量。上有“吊车”,下有“举重机”,组成合力,才能使职业道德建设取得实效,不断向上。第二必须遵循重点突出的原则。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在职培训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重点建设。在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面中,都有与在职培训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建设的项目,如具体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特点敏感性和实践教学行动力的增强以及各项有关的职业道德规则等。第三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道德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任何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为目的,从人的需要和立场出发,并落实为人的发展。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到职业道德的工具价值,就是它能够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院校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从而为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职业道德的本体价值,即能够满足教师个体的需要,教师通过践行、内化一定的道德规范,达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理想境界。在实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遵循道德心理规律和道德内化机制,推动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发展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实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同时要完成其基本任务。第一要科学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一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把本文前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以规范的形式开列出来,以职业道德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的表述为核心部分,并辅以简要实施程序。有了这样一份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其他各项任务就有了基本依据。规范的制定要以科学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教师的道德要求为前提,职业道德理想要确立恰当的高度,原则部分要做出精确的概括,规则部分务求详尽,有可操作性。第二要树立均衡合理的职业道德观。职业道德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观念,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精神的概括。按照全面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原则,一种均衡合理的职业道德观要在高标和底线之间实现折中,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这种职业道德观要体现社会性道德与主体性道德的结合、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以及谋道与谋生的结合,包括献身教育事业的职业观、德利兼顾的利益观、平等互爱的师生观、身正为范的诚信观、勤勉躬行的实践观等。第三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度。管理制度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要通过完善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系,把教育培养、宣传提倡和约束管理结合起来。如培养制度,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在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的理念上,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纳入对新老教师的培训计划之中;激励制度,树立职业道德榜样,营造崇尚优秀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追求高尚职业道德的荣誉感;约束制度,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化为可操作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和规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用强制的手段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习惯;监督评价制度,构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实施多层次、多方位评价。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要特别重视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指标体系中体现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如建立强制性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制,规定交流的深度、广度、频度和时长等。第四要营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环境。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学氛围体验,强化职业道德认同;营造严格果断的校园管理环境,有助于职业道德规则的贯彻和执行;营造民主开放的办学、教学管理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并促进教学双方、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第五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自我修养。首先,院校管理者要重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人本化和灵活性原则,紧密联系教师教学工作和生活实际,经常性、制度化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不能把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同时,要鼓励教师加强自我职业道德修养,可以采取读书活动,用以增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帮教拜师,通过一帮一、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等形式,甚至让教师以行业专家为师,推动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得到传承;写教学笔记,记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促进教师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丁继明 单位:广州边防指挥学校基础部

第5篇

1.关于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内涵诠释

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契约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认为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就是学校与教师双方彼此对对方应该付出什么,同时又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我们认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心理契约指的是教师个体关于自己应对组织履行何种责任,作为回报组织应对自己承担什么义务等形成的主观信念。这一系列信念是教师对教师职责的主观认识与理解,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和职业价值的自我要求,是高校与教师之间非正式的相互责任的一种认可、约定和承诺。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心理契约的重要构成因素,因为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达成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具体的贯彻落实工作发出通知。这是首次制定印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的规范。新规范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阐释和解读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内涵: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可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心理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与学校的价值认同与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的相互责任界定于聘任合同之中,每位教师对自己应该为学校付出的责任理应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约定,是在高校的聘任合同中无法明确提出并进行量化的,而只有通过教师将这些行为要求内化为心理契约中教师个体对组织应承担的责任,才能使教师的职业行为真正地得到实质的约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够真正地建设并发挥作用。高校教师对学校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来实现自己物质和精神上多层次的需要,而学校往往也会利用各种组织资源来实现学校的目标。平等、自由、尊重是契约双方共同追求的基本精神,由契约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跃升正是契约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良性而健康的心理契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心理契约有利于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校与教师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和职业道德缺位。积极地建设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契约,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是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创新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职业道德的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管理者忽视教师的自尊心、主体意识和价值理念,把教师作为高校组织的人力资产而支配和使用,忽视心理契约的达成标准而影响教书育人的绩效。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心理契约密切相关,两者高度契合能促进高尚教师职业道德构建和心理契约的良性发展。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科研和一线教学的工作职责,是高等学校发挥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在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职业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自身努力程度及奉献付出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及其工作特点、工作环境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将爱岗敬业自觉内化为道德品行,从而有效发挥出师者的表率作用和育人功能。高校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除外部激励与约束之外,还与教师心理契约密切相关。教师心理契约正是创造高校和教师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隐形通道。相互期望的满足,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心理上给予教师精神满足,使教师处于心理上信任学校、工作中充满活力的状态。这种和谐顺畅的氛围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提供了环境,教师会自觉审视自己对学校的付出程度、自身工作状态是否与良好的心理契约相匹配,从而在科研、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关注学校发展等实际行动中,提升自身工作成绩以适应和符合学校对自身的期望。如果教师与学校间处于互不信任、互不满意的不和谐状态之中,不仅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成长,反而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危险。因此,只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心理契约高度契合,才会为高尚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奠定基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个体与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性发展目标。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书育人的内在兴趣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动力;对于高校组织而言,师道尊严的外在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的有机融合、共同作用,为有效建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供了动力源。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创新的能力,而对教学科研的内在兴趣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后,原有的与学校组织保持的良性心理契约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会随之形成个体对学校组织的新的需要与期望,与高校组织达成平衡的心理契约成为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助推力。高校组织须敏锐地意识到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科研平台提供及教师个性需求方面满足教师的心理期望。当教师当前的心理期望得以满足的同时,高校组织对更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产生了外在推力,高校教师亦会通过自身努力达成高校组织的预期,高校组织与高校教师在这种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作用下,不断呈现螺旋式上升,从而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组织心理契约的协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组织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心理契约是联结高校与教师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确保两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水平越高,教师对高校组织的满意度越高,其信任度、敬业度和事业心以及工作起来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就越高。高校教师借助心理预期不断评估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要求一致,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将个人前途整合到高校的事业中去,从而提高对高校的认可度、忠诚度和归属感,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健康的心理契约。

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怨恨、辛酸、愤慨的情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动态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和心理承诺往往会随着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心理契约的缔结与违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行。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违背和破裂通常会对员工的后续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基于高校教师个体视角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作为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价值认同缺失。进而言之,教师是育人的高尚职业,不能忽视教师职业对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人只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这种职业认同即心理契约必将极大地降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砝码。所以,应聘教师职业资格的个体不应仅仅审视自己的业务能力,更要深层次地认识个体的职业兴趣。而基于高校组织的视角分析,当前学校组织往往缺乏应有的认识高度,对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要求,很容易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人才招聘往往看重教学与科研成效,却忽视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日常管理中,又偏重教学与科研条件的硬性要求,忽视教师的心理契约达成度。这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现象日益增多,进而影响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形象。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负面影响力巨大,心理契约违背会直接导致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背离的不端行为产生,甚至引发高尚师德的坍塌,并可能在更深层次上遏制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建设学术道德

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内容。学术道德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是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自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在以下几方面不利于学术道德的坚守:一是导致教师存在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不能专心教学,更不能潜心搞科研,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二是造成学术研究动力不足、使命感不强。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实现中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跨越的历史重任,教师心理契约违背致使教师处于不和谐甚至焦虑的工作状态,不仅不能做到基本的履职尽责,更遑论服务于国家的人才需求战略。三是造成学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是凸显学术道德伦理性和科学研究精神的关键。学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也离不开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教师心理契约违背打破了创新意识培养所需的外部环境,在心理期望始终处于不和谐的态势下不可能培育出学术创新意识。

2.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性,因此教师应强调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高校教师与高校组织保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才能自觉地通过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谨慎的科学精神、严于律己的人格修养、乐于奉献的道德境界传递给求知求学的大学生,从而培养出人格独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风气不端,直接给学生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处在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极为不利。

3.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削弱师德构建的效度

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基于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基础之上,作为教师个体本身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契约违背时,即使学校从管理方式、激励制度、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倡导并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不能有效发挥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道德构建上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契约违背的教师不管是选择保持沉默、被动接受,还是选择提出意见,或是选择破坏、忽略,教师会无视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不同程度地实施与学校组织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行为,甚至损害高校组织的利益,心理契约违背所表现出的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构建而做出的努力。

四、如何强化高校组织与教师心理契约的达成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亟待与心理契约达成协调性、统一性和契合性,这需要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两个方面形成共识。在教师个体方面:教师个体要以事业为追求目标,而不是以生存和生活为目标;尊重自己和教师职业的纯洁性,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质量。在学校组织方面:教师的选拔不仅要看重学位,更要看重心理契约的价值取向。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契约目标,基于高校管理者应当抓好如下几点:

1.充分认识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关系

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依据心理契约形成的内外各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且最大程度与教师达成一致,使得契约双方都能遵守这种非书面的隐性契约,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声誉就是教师的第二生命。学校必须正确运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对教师的一般性规范,进而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起到道德约束的作用。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略,尽量减少强硬的外在职业道德行为要求,通过调动教师内在的驱动力,适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性要求,真正让教师建构高尚的情操和自觉育人的品质。

2.强化教师心理契约的沟通路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缓解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心理契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畅通而有效的沟通十分重要,心理沟通可以实现信息交换与传递,达成共识并形成统一行为目标,把学校教师队伍凝聚成一个有效整体,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最佳实现。在教师与学校心理契约的动态调适过程中,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注,才能使教师与学校详尽地相互了解双方的理念、价值和精神,不断调整各自的认知与利益,从而建立成熟而稳定的心理契约特征。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消除或削减教师对高校的各种猜测和主观成见,更有利于教师形成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自愿地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组织的学校必须在沟通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努力实现公平决策,合理调解,平衡补偿,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的机率。同时,为了避免最初形成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和违背,适时调整和修订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确保双方心理稳定平衡的基本条件。

3.充分利用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为关注那些正式制度,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潜在影响,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培育信任、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氛围是工作创新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在发挥传统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因为精神激励是一种比物质激励更高层次的东西。学校在与德育工作者共同合作时,必须尊重、关心和信任教师,努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塑造教师对其职业道德文化的承认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形成对学校的精神依托和实质信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层次。高校教师更需要尊重其专业地位和个性特征,他们希望拥有一个能证明自己价值和尊严的平台,一个能够稳定获得所需的信息并随时进行知识更新的渠道,这是最能形成激励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对教师进行一般性的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出国培训、年度评比、名师制度、职务晋升、科研项目等,提升精神奖励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做到激励与惩罚结合。高校的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的主要需要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把学校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发挥心理契约的干预与约束力

高校组织与教师双方的信任是心理契约的基础,缺乏彼此信任,教师就不会对学校尽职尽责,学校对教师则会缺乏关怀爱护,这样就不会有心理契约的良性平衡。教师与学校共同信守承诺,学校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学校缺少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一些教师的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产生,只有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制度规章以外的价值规范、道德信仰、生活和舆论氛围等形成的约束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学校和教师在长期工作生活交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或约束的效果。在当前学校管理中,正式的制度约束与非正式的环境约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心理契约本身就是一种对人们心理期望的管理,是通过对人们内心期望的影响而完成的一种软性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首先着眼于对教师的各种外部干预措施,同时,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强调教师自觉规范言行举止,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从而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结语

第6篇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此后培养“四有”公民即被作为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写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文件和法律法规之中。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正是在小平同和中央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愿望集中概括起来,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过程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理论思考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于是产生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命题。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从内涵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仪表、谈吐、气质等方面的学习,这是外在意义上的修养;二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情操、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师职业道德境界,这是内在意义上的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论从外在意义,还是从内在意义来说,都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进行锻炼过程。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点如下: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的思想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教师明确地认识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 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服务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还能有效地杜绝现在教学风气的腐败现象,认清现代教育的职责。

学习、认识自己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学习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明确提出过“笃信好学,宁死善道。”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渐渐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促进自己,提升自己。

向实践学习

我国诗人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孟子也说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性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才能磨练出人的品质。教师在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后,才能更加体会学生的心理,给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行为,才能懂得品质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相关文章:

1.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备的意义

3.教师如何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第7篇

第一阶段:职业生涯进入期(0-4年)

处于职业生涯进入期的教师的特点在于:他们要完成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新鲜感,也具有较高的热情。此外,刚毕业入职的年轻教师,容易产生怀有较高的职业理想,而当发现职业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的时候,容易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产生动摇。

针对以上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使教师熟知职业道德规范,并逐步在实践中体认职业道德规范。同时,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注重保持或坚定教师的职业信心,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责任感。此时,教师还处于依从性道德学习阶段。“依从性道德学习是社会规范的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是一种非理性学习,属于社会价值内化的初级阶段。”(王丽娟,2003:19)教师职业道德还是作为外在于教师的规定性条文,还没有内化成教师对职业的信念。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重采取恰当的方式,比如年轻教师与年长的优秀教师的交流探讨,使年轻教师从年长的优秀教师中感受到人格魅力和教师职业的魅力,从而使年轻教师增强对教师职业的信心,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也避免了师德建设中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灌输。

第二阶段:职业发展期(5-16年)

经过调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并经过较长时期的教学实践后,教师进入了职业发展期。此阶段教师的特点在于:教师逐步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学技能与技巧;对学生与班级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工作热情高涨,并注重通过工作达到自我实现;教师的职业信念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有待继续提高。

针对以上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首先,除了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外,应注重增强教师对于职业道德要求的主旨和内涵的领悟,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同。道德规范只有得到教师的认同与内化,才能成为教师行动的道德指引。而由于教师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感受与体认,这成为教师职业道德被教师内化的基础。其次,要使教师自觉、灵活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道德实践能力。因此,师德建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不是单纯讲授各种规范条文。例如,通过结合教师职业实践中的案例,生动活泼地使教师认识到,实践中应如何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至于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并不是通过师德教育就能完全传授,而是要注重培养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敏感性与主动性。再次,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信念与职业期待。师德建设应注重增强教师的专业判断能力,使教师的职业信念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阶段:职业重新评估期(17-21年)

经过近20年教育教学工作,多数教师已步入中年期。此阶段教师的特点在于:教师对人生、对社会、对职业、对师德的种种思考,导致教师对职业道德进行重新评估。教师重新评估会导致两种结果: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职业重新作出选择,从事其他职业;而部分教师,经过重新评估,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坚定选择教师职业。

针对以上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首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该关注教师的怀疑与退缩心理与行为。针对教师的各种疑虑与动摇,增强教师的专业信心与专业能力。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不仅仅是向教师传递职业道德规范,也应是一个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针对教师在职业评估期对于师德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等方面的思考,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共同探讨合理、可行的师德规范,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完善。通过双向的沟通与建构,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融入教师经过实践而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与完善,促使师德规范成为能被教师认可的、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规范,使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

第四阶段:职业稳定期(22-27年)

经过对职业的重新评估,一部分教师对职业重新作出了选择,从事其他职业。而继续坚定选择教师职业的教师,其职业生涯进入了稳定期。此阶段教师的特点在于:经过前一阶段对职业和对自我的重新审视,教师的职业信念得到坚定,对学生、同事、家长的专业责任达到较高的水平。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职业中,以积极的措施应对职业退缩心理,并重视专业发展。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部分教师职业生涯的稳定期成为了职业生涯的高原期,这造成部分教师求稳,只做分内事情,而不追求专业发展。

针对以上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引导教师保持职业道德稳定性,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道德实践方面,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道德机智,即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灵活践行职业道德;应注重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并提供宽松的时间与氛围,创造条件鼓励这些教师与其他教师就教学策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等方面进行交流,重新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处于职业生涯高原期的教师的职业热情。

第五阶段:职业退出期(从教28年-退休)

这是教师准备离开职业生涯的时期,此阶段教师的特点在于,教师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心理上开始为退休做准备,对待职业的热情渐渐消退,尽管多数教师仍能恪尽职守,但职业期待较低,对待职业中的创新与改革持保守态度。

尽管处于职业退出期的教师即将退出职业生涯,但他们的职业道德状态对于学校的风气以及其他教师的师德状态都有重要影响,因而针对这些教师的师德建设仍然不能忽视。此时的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首先,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调动教师保持对职业的积极性,而不是因为教师即将退出职业生涯而忽视他们的专业发展。其次,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处于职业退出期的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交流。由于多数处于职业退出期的教师,职业道德已经达到信奉性道德学习阶段,对道德认同和内化程度高于中青年教师。通过这些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的交流,既能发挥老教师的余热,使老教师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能以老带新,促进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成长。

教师职业生涯的五个阶段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非常重要,各个阶段的师德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其中,尤其应注重职业生涯进入期以及职业重新评估期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因为职业生涯进入期关系到年轻教师的职业目标、职业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确立,是将一个懵懂的新手引入职业生涯的关键期。而教师职业评估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转折期,它是教师在心理、态度、情感、信念等方面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能否做出合理的调适与选择,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前进方向。总之,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进行师德建设,将考虑到不同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需求,从而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第8篇

Abstract: The teachers' occupation moral is the moral norms and standards that teachers should follow in the education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occupation moral is the key to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teachers' occupation mora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 of teachers' occupation moral.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Key words: teacher;occupation mor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58-02

0 引言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就很难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及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担负着培养并教育下一代的艰巨繁重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提高教师素质并重视师德修养,有着深远的意义。“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从教三载,笔者品尝了甜酸苦辣,各种的味儿,笔者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职业道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的道德既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又具有它自己的特点。

1.1 教育专门性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以及对教育专门适用性,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教师这一行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性。可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关于教育领域是非善恶的专门性道德,因为它的所有理论都是围绕教师职业展开的。它不仅告诉人们教师职业何以为善的道理,还指出了教师职业如何为善的途径。

1.2 教书、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书育人。可以说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教师职业道德都是与这一根本问题相联系的,其一切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产生的。

教师职业道德自古至今的发展始终贯穿着教书育人的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育人一直被视为教书的根本,这强调了教师若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识,还没有尽其教之能事,他应进一步“教学生行”,对于“行”的内容,简言之就是行做人之道。教师不应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训练技能及技巧,还要教育学生,这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是教学生读书写字和记诵经文,而不对学生感受并理解做人的道理进行引导,就不能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法国教育家卢梭就指出:对一名教师来说,重点不在于教了孩子什么,而是指导孩子去怎样做人。

1.3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全面性 在自古至今的教育发展长河中,教师职业道德越来越丰富,其涉及了教师职业劳动的全部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在教师劳动价值上,它向人们揭示了教师所从事的是人类的伟大事业,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在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上,它肯定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将教师视为人类最神圣的职业,而且是联系历史和未来的一个活的环节;在教师职业职责上,它强调教书育人是根本;在教师态度和情感上,它提倡不单单要爱岗敬业更得以育人为己乐;在教师形象上则要求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师职业行为品质上,要求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关心集体,善于协作,要民主、平等、公正自律;在教师职业情操上,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从教,不慕虚荣;在教师职业业务上,提倡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不敷衍塞责;要求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尽心指导并循循善诱……总而言之,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行业所特有的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职责、职业形象、职业规范、职业良心、职业信念、职业作风、职业荣誉和职业情操等。

2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2.1 教师道德使教师和教师集体获得了崇高威信 每个学生都愿意和具备高威信的教师交流,而对于教师来说,具备高威信的必要条件就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所以学校领导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保证这些教师不仅具备师能,也具备师德,只有这样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学校也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2.2 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 实践经验表明,人在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自身和外界影响青少年心理变化的因素有很多,这时的学生如果信赖某一位老师,就会刻意或不经意的模仿这位老师,这时这位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深深的影响到该学生,如果这位教师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那可以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反之,如果这位教师性格古怪、生活作风邋遢等,就会给学生起到不好的示范,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

2.3 激励教师形成良好的教风 一个具备优良职业道德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这项职业是一份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职业,在这种工作中是很难得到丰厚的薪金、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但是一个人在设计中的价值并不是靠此体现的,重要的是对社会尽职责的程度和贡献大小。教师这份职业注定是一份平凡艰苦、默默无闻的职业,教师的职责就是急社会所急,想学生所想。只有具备很高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够意识到并接受这些。

3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措施

3.1 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3.2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教学中依赖的是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起表率作用的言行举止。推进教育教学的融合管理的根本保证,是有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求全员有意识、人人有责任,人人都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权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

3.3 “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 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对学生必须具有普遍的爱,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它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它是学生心灵的重要支撑,它为学生共同生活的学习提供着爱的示范,对学生行为起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靖仁.浅谈师德的价值[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第9篇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受到市场经济和行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滑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兴趣降低。从事拥有职业兴趣的工作会增加个人的职业稳健性、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高校的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年都没有变化,重复的工作使得一部分教师对这样的工作失去兴趣和激情。根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统计,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工作倦怠,而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表示不满意。职业兴趣的降低削弱了教师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提升。起不到表率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到一种表率作用,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高校有的教师在科研教学中不求真务实的行为,如高校教师杜撰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来应付科研任务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在学生面前冠冕堂皇、大讲特讲如何做人做事,而做的却是另外一套不道德行为,损害了老师的形象,表率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爱岗敬业精神欠缺。现在,由于各高校对教师有教学和科研的考核任务,学校要求较高,大多数高校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许多教师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到学历提升、科研申报、职称评定和娱乐享受等私事上,从而导致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拉拢学生。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年终考核,一般以学院或系部为单位,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以学生打分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或重要指标。年终考核结果对教师的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年终奖金的发放和职称评定都与此挂钩。这就导致有的教师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拉拢学生,出现教师不想管学生、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对学生的考勤、课堂学习、作业不管不问,甚至考试都放水。这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削弱了教师形象,也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逐渐影响到教师集体形象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健全师德制度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也包括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高校应该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科学地监督约束,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高校教师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要改革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其中,学生打分的操作方式和所占比例应该更科学,应该避免教师迎合学生及其类似弊端的产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教师只有自己学得好,才能教得好。学习不仅指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三个代表”的理论,要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感,经常自我反省,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经常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靠外在规范强制约束、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多地要靠自觉,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自觉。主要依靠自我磨练、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有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奉献精神,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优秀的品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对待,用一个合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短期的,而是永无止境的。高校教师应当一生都执著追求职业道德修养,生命不停,职业道德修练不止。

三、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永恒的课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不胜枚举,需要每个高校教师不断探寻更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王兆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第10篇

其实,“教师即道德家”这种观点是受实体思维或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实体思维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恒久不变的本质,这种本质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脱离现象的存在。这种思维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也存在着一种本质,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善”的,应该是完美的。而道德家是“完美”和“善”的持有者,因此“教师即道德家”。在现当代,这种观点受到越来越多批评。人们认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情感。“学校不是庙堂,教师不是圣人,也不必装作圣人”[3],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反,人们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向善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4]。

生成性视阈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嬗变

“教师不是道德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生成论认为,道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是向“善”的过程,是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的过程;一个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向“道德自由”发展的过程。

(一)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其他认知活动一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发展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层次)[5]。在服从阶段,教师主要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并以此作为判定自己和他人可以作为和不可作为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下限,是所有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恪守的。然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道德外在规定的,是建立在外在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的,因而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未必能内化为教师个体自身的感受。在此阶段,教师还处于他律阶段[6]。在同化层次,教师对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内心深处能够比较多的接受一些认同感,不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监督,在许多情况下的遵守是出于主体的自觉。此时的教师处于他律和自律交接阶段。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层次———内化阶段,教师对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了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并将其内化为内在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教师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已经完全不需要外部的监督,而是出于教师个体主体的自觉。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完全道德自律,完全获得道德自由。

(二)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识”道德认识作为对客观伦理的认识,同所有认识形式一样,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道德感性认识和道德理性认识[7]。阿尔汉格尔斯基指出,伦理意识产生于经验过的道德认识转变为伦理的道德认识的过程中[8]。教师的道德感性认识以教师的道德实践为基础,是对教师客观道德现象的反映和对道德之间外部联系的把握。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客观环境(如教育事业、学生、教师群体等)都有着种种感受和不同的体验。这些反映到朴素的日常经验式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中,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范、道德习惯和基本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构建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朴素的道德关系。国内学者许纪霖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都未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9]简单性、自明性,以及阶段的概括性,都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和水平上从事道德实践的。但对于道德更深层次的认知,从更好培养下一代的角度来说,仅停留在此阶段是不够的。因为教师道德感性认知和一般感性认知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它会很容易使教师陷入经验主义的漩涡。因此对于教师道德的本源、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深入到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是一个形成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过程。教师只有进行理性道德认知,才能认识教师道德为何物;只有进行道德理性认知,才有可能更为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内化为内身素质的一部分。

(三)由“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由”“道德”是由“道”和“德”组成。孟子认为,“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下》),可见,“道”的语义学本义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规范”、“规矩”,是“人所共由”的规范;“德”与“得”相通,古人称“德者,得也”(《管子•心术上》)。这也就是说“德”事实上被理解为一个人内心对“道”的心得,是对“人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一般来说,“人所共由的规范”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制度规范),一种是内在的规范(即良心);“心得”也可分为形式上的心得(表面服从)和内心体验的心得(内心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而这一心得是由“他律”向“自律”,并将两者相结合呈现“自由”的过程。在他律层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和条款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道德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此阶段的教师还处于服从即成规范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往往以“必须履行”的形式来实现。虽然教师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教师条例,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意,未能从心灵上真正的认同道德规范,因而教师个体道德行为具有被动性,往往因为来自外界的舆论和现有的道德规范的压力而不得不服从。在自律层次,教师个体的良心发挥主导作用,良心对道德主体起监督作用,对于那些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道德意识及行为给予鼓励,否则便给予纠正和弱化。如果说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具有强迫性,那么教师良心则是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第一次的升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体表现出来的意识状态,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而难以满足社会普适性的要求,难免会走向道德唯意志论。自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10]。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理由”[11]。如果说教师职业道德的他律层次具有消极的被动性,自律层次具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自由层次则扬弃了前两个层次所具有的片面性,把被动性与主动性融为一体。在这一层次,教师将道德本身作为自己的追求对象,为道德而道德,从而形成将自身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的道德绝对律令。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策略

教师不是道德家,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性的道德。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道德,可以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教师是应该有道德的,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是否幸福。这也就是说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生成式教师职业道德信念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然生就的,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本质主义(实体)思维支配下的道德观关注的是教师个体以外的客观世界、抽象本质,是一个“目中无人”的道德,是工具论的道德,而生成思维是“目中有人”的思维。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善”为目标,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他律”向“自由”的发展过程,它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超越“预成论”、树立“生成”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成长,为自己设立好目标,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容易导致挫败情绪增加,太低不利于道德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来说,也要正确认识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和职业道德问题。对社会来说,人们往往对教师的个人道德持高标准的态度,要求教师在每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前所述,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个人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内在差异,泛化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底线道德,是对所有教师的最低要求,没有必要对教师私德提出高度理想化的要求,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道德家。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要降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而是应该理性对待。

(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意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个体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道德自觉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道德自觉试图摆脱外在奴役,成为自我;同时把个体的道德和外在情景联系起来,试图把自己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行动融为一体进行反思。教师职业道德自觉,首先意味着教师对自身道德生活的体验,倡导教师通过职业道德自觉不断地研究所面对的学生、环境和自我在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挑战和变革。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职业道德的自我认识,对“我们的职业道德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将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等等给予思考和解答。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应树立高远的职业道德理想。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就是教师主体为自己设立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模式所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道德的反思和批判。唯有职业道德自觉被唤醒之后,教师才有可能觉察到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认识到自身在教师事业中的责任担当,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1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修养 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2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s occupation moral statu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study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occupation morality,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eachers' occupation mo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youth,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professional ethics; ways and methods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成长和成才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专业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囿于“言传”,还必须要有更高层次“身教”。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道德观。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快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配置师资资源,高校也扩大了青年教师人才的引进,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不少学者从各维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建设策略。

1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状况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与职业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道义上对教师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进行了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等八个要素,各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应以宏观的视野看待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坚持以学生为本位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通过自身学习来开拓眼界、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1]

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思想活跃,富有激情与热情,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竞争意识较强,敢于创新。然而,由于缺少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从业经历及挫折磨砺,不少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比较模糊,政治鉴别能力与是非甄别能力不强,因而职业认同感低,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轻视理论学习,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探索精神,具有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2]由于青年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相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容易,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不过,由于青年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导致教师人格难以得到有效养成。从高校视阈来看,高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建设,“一刀切”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缺少层次化,不符合道德建设规律。[3]同时,高校所制订的师德标准过高,过于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青年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可行性不强。此外,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比较空洞,与教学实践性联系不强,缺乏实践性和应用价值。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过于看重教学、科研成果,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关注较少。[4]

2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欠缺原因分析

2.1 外部原因

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快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日益密切。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大大缩短。网络上一些消极负面东西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出现了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消极思想,导致道德滑坡、职业行为失范等问题经常可见,这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其职业道德也面临严重的冲击。[6]高校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和产生、发展的平台,而青年教师又站在前沿,东西方文化碰撞、多元文化交锋,都会影响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意志薄弱和分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青年教师,容易产生盲目崇拜西方生活、重视物质享受与金钱利益,从而丧失了价值判断能力,迷失了自我,甚至沦为阶下囚。2010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从政策和制度方面,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一些高校也据此制定了本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然而,从实践来看,还存在贯彻落实不到位,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2 内部原因

一是高校管理层过于重视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历来都对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培养非常重视,而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则很少重点关注,在职业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不足。二是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师资队伍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缺少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高校青年教师在践行教书育人职能行为时,也没有明确的师德标准可参考。三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偏弱,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片面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很少关注,也没有专门负责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即使有的高校开展了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方法陈旧,缺少针对性,没有做到以青年教师为本,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甚理想。高校人事分配、薪酬管理等制度与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不配套,未将职业道德建设与薪酬、绩效等挂钩,缺少对青年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2.3 自身原因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专I,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未接受系统的专业教师教育培训,而且,很多都是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从“学生”到“教师”转变太快,缺少实践环节,导致青年教师难以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青年教师自身素质良莠不齐,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缺少明确的信仰,无法有效抵制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在出现思想困惑和矛盾的时候,往往习惯自己解决,甚至导致思想偏颇、钻牛角尖。高校青年教师接受的文化教育比较先进,思想也比较激进,强调个体独立性和个性张扬,而且受时代影响,容易接受西方的一些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责任义务认知与担当能力不强。

3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群体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与质量。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则必须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准则,贯彻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只有提高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此外,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还要采取多元策略,来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基于职业道德而产生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拥有职业道德情感的教师,才能做到爱校爱教爱生,并从情感上接纳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教育教学、学校、学生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做到以恭敬之心爱岗敬业,为教育之优乐而优乐,恪尽职守、严纪律人。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培养的结果,就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提高。

3.2 青年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并依法执教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人性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日益明显。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对教育法规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切实做到依法执教。要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违规行为的自我辨识,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自我道德建设的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树立高尚的职业目标和人文目标,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德才兼备、谦逊幽默、自然文明,从而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感化。

3.3 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与职业道德信念一样,都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教师在从教中坚持师德素质培养的信念。如果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或者在面对各种诱惑与不良影响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职业道德意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特别重视。如果缺少了职业道德意志,那么即使有了道德行为,那也将是无根之木。职业道德信念体现了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信任和坚持程度,是教师个体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合金”,也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顺利达成,青年教师就得积极投身到教育实践,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坚定道德信仰。投身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根本途径,并且还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唯一准则。所以,作为新一代青年教师,只有真正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融入职业道德,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4.

[2] 楚颖惠,刘京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3] 温双文,关丽.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

[4] 赵国付,张亚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4(6).

第12篇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呢?

第一,高校教师要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第二条原则。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工作内容的自主性、敬业精神的有无和高低对工作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在工作日原则上不能从事其他有报酬的工作,并且绝对不能经商。所以除了挣稿费、校外讲课和转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及获奖外,教师只能从事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工作。敬业精神当然不能仅仅停留于保证本职工作时间上。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不忘传道、授业、解惑及其准备,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上进心,把工作时间中的闲暇甚至非工作时间都尽量用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和业务能力。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靠一天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教师行业应当实行高薪制和依靠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高校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支撑和引领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成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高校教师职业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实践的体验,也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支撑和引领。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独特视角来反思教师职业的生涯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成长和进步,对于克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功利性色彩和技术化倾向,避免认识上的盲目、急躁、偏见和漂浮,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和职业道德科学发展的文化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以人为本,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培养;(2)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3)构建和谐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生涯发展。

第三,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1)坚定的政治方向;(2)高尚的道德情操;(3)合理的知识结构;(4)优秀的教学能力;(5)出色的科研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修养:(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2)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3)勤奋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

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第四,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同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证。教师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师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并追求和达到不同的境界。因此,每一个立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想,抵制各种外来诱惑,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逐步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升华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没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此外,道德信念是教师对道德的理想、人格、原则及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媒介和内驱力,它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最深层的根据和重要保证。

第五,高校教师要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烈情感。教师情感不仅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影响教育过程。教师的热烈情感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以及高尚的情操。一个具有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正确的审美感的教师,就会在任何场所下,诱发出学生相应的情感。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并带动学生之间的互爱互助。只有在这种互爱的气氛中,孤独的孩子才能得到温暖,冥顽的孩子才能被感化,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才能逐步消除心理障碍。否则的话,讨厌或是厌烦都会令你疏远学生,对所教专业与内容放弃钻研,当然也就不会享受到幸福,最重要的是浪费了一大批学生的美好时光。

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起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还要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乃至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和核心,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的新思路,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