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08:0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教师个人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大多数体育专业院校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都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于课程设置来制定的,可以说都是采取“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哪些课程,学校就上哪些课程,甚至对国家规定性的课程还不能完完全全贯彻好,执行好,更谈不上依据学校和学生特点设置一些校本课程了;广大体育院校只重视理论课程的传授,不能把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很难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在这种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只懂得一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很差。大多数体育院校缺乏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有组织与有计划的培养,很少学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大多数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是片面的,不系统的,很多体育教师在职前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只能说明他们具备作为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但怎么样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来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加以教学技能方面的培养,不断进行体育课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来提高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
2教育实习环节存在缺陷
教育实际是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是不是形成教学技能的唯一手段,大多数体育专业院校把教育实习作为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形成和教学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而且他们的教育实习所采取的方法单一,内容俗套,缺乏系统性的组织训练,他们认为教育实习就是让体育教师跟着知道教师简单的上上课,听听课而已,他们对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缺乏考虑,指导教师有时候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案给实习生以后,让实习生根据这些独立进行上课,而指导教师本人并不随堂指导,对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样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很难获得提高,实习生很难把一堂体育课中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逐一的剖析,逐一的学习与探索,教育实习只能变成一种形式,对实习生的教育能力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效果甚微,教育实习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教学技能的培训内容不合理,手段不科学
大多数体育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完全依赖于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在职前培训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理论知识,很少选择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因为教学技能的获得与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多懂得一些理论知识就能实现的,要靠不断的教学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和专业实践来获得,而且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是选择自己擅长的知识来授课,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知识是不可能教授的,而这些知识很多都是很老的知识结构,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有些理论知识都是过时的,这些知识再传授给体育专业培训教师,造成了恶性循环。这些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与提高帮助很小。大多数学校都通过集体备课、观摩和听课的形式来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但是在这些教研活动中,虽然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获得提高,但是由于考核和评估的因素较多,缺乏教学技能基础性和实质性的训练与演练。在教学观摩中,虽然体育教师通过观摩以后能学到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体育教师由于缺乏亲身的实践经历,不能进行互动,所形成的认识都是感性的认识,他们的记忆也是短时间的记忆,当观摩结束以后,他们可能只对个别精彩的场景有所记忆,但无法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全过程的回忆,体育教师就不能掌握课程的精彩部分,对课程的实质性也难以把握,理解不了整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意义所在,对优秀示范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无法掌握,观摩起不到示范的作用,在观摩过程中优秀教学行为瞬间即逝,课后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只能靠回忆而获得的一些片面性的信息,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难把握,也难以解决,达不到提高授课教师教学技能的目标,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不会认真钻研教材,他们的备课只停留在教师人人都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取上,不可能选取自己不熟悉的教材进行授课,这样集体备课的效果就很小,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片面单一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的教育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1]。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单一、片面,评价者往往只看一堂体育课中组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教师讲授是否面面俱到,学生在本堂体育课中是否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和许多的运动技能,往往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联系密度,不把学生在课堂的运动量和锻炼效果作为评价体育课的一个标准之一,即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在体育课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教师既要有在每堂课后再教学日志活教案上做简要评述的方式进行日常性的评价,也要在每学期进行若干次的阶段性自我评价。
5过度依赖经验主义
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主义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方面,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至关重要,对实习生教学技能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科学方法进行指导的过程,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有些是科学的,但是有很多是不合理的东西,因为经验的总结是带有个人感彩的,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指导教师的经验成果有时候是不可能进行理论升华、在教育界进行推广使用的。因此,教学经验只是一种带着局限性的经验传递和交流的方法,而体育课是一种瞬间消失的过程。要明晰体育教师的侥幸意图,靠经验是不可能多获得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美国的布莱克曼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布克也认为: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因此,如何让体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再现他自己,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如何探索世界,如何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是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1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体育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
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一是强调专业知识。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二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必要掌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因而,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技能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和反思的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
2当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2.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或者说旧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随堂体育课中较为普遍地体现着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①学生听老师讲解、老师的示范操作;然后教师让学生毫无思考地模仿进行练习,……。尽管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进行模仿练习和动作操作,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没有大胆质疑的需求,更缺乏大胆提出自己独特想法和见解的勇气,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狭小。
②老师设计的学习问题确实渗透着一种新的理念,但当学生不能正确、完整地回答出来,教师往往包庇代替,甚至一言到底。尽管教师已有了较新的教学观念,想改变课堂教学,但当自己的想法、观念由于自己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老办法就很快派上用场。
2.2教师对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学习的轻视,不少体育与健康老师认为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应付日常的体育教学应该够了,觉得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学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上还未必用得上。尤其是职称已经到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失去了动力,少数教师抱着舒舒服服“混”到退休的念头。
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1校本教研制度化,确保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建立了校长室挂帅、教导处为核心、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确保组织系统的到位、有效。学校制订了校本教研的规章制度,包括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养、业务理论学习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培训激励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硬件及经费保障制度等,以健全的制度督促校本教研的开展。
3.2校本培训先行化,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结合学校的校本培训面向全体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内容、目标。
3.2.1骨干教师现行培训
学校拥有一支扎实肯干、敬业奉献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是体育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点和保障,也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首先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方式,对骨干教师侧重于教育理论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行动研究,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课题意识,探索总结个人教学特色。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其它教师教研相长,开展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
3.2.2青年教师分层培训
对新分配的大学生注重师德、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常规、教学技能、《新课程标准》等方面培训,通过师徒结对的传、帮、带作用,引导他们迈好教坛第一步。
新调入的教师侧重于师德、学校规章制度、教学技术、教学模式改进创新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早日融入新的集体,让这些新鲜的血液尽快的流通起来。
针对青年教师最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学校侧重于进行教学案例剖析、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性等教学方式的培训,为他们在高起点上成长奠基。
3.2.3老教师引领培训
老教师的经验和传统要充分发挥,引领他们做好经验培训,通过梳理和总结,把老教师的心得与体验进行全校的交流,帮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同时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励他们的工作干劲,使他们老有所长,老有所用。
3.3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以"慎重选择,逐步完善,发展创新"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4结束语
总之,在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中,我们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用科学的培训策略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搭建宽广平台、营造宽松氛围。我们应积极探索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促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同时“健康、快乐、阳光”生长的基地。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途径及策略宁夏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目的出发,本研究以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状况为研究对象,以2011年、2012年7月两批参加“西部省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和“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教师短期培训”的四个班次共计356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论着、书籍,通过光盘检索和手工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该研究问题的现状与理论,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好问卷后,采用专家调查法,请15位专家(其职称结构见表1)对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五级制评估,专家评估结果如表2、表3所示,评估结果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
1.2.4访谈调查法
在体育教师集中培训期间,采取开放式访谈的方法和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访谈主要围绕宁夏体育教师培训问题展开;同时,针对全区选派担任教学任务的宁夏大学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其在培训授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体会进行了相关访谈调查。
1.2.5数理统计法
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对获得的有效问卷数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便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二、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教师自身出发,他们渴求得到高质量、高水准的培训,但是实际的培训过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很失望,从培训的组织者到授课的专家,不同级别的培训却给培训学员同样的培训感受,那就是每个环节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急于完成任务,忽视了培训的过程和培训效果。总结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宁夏中小体育教师的培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被学校领导重视,有培训机会学校多数情况下都不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但是,有的学校则体现出不同的面貌,学校领导很注重体育教师以及非高考科目的教师培训,很大原因上取决于领导的喜好,如果在位领导很喜欢体育运动,则他会很赞同和支持各种有关的体育活动,反之,则他会只重视高考科目。其次,有关体育教师培训以及与体育相关的上级文件,不能够及时的传达到基层体育教师手里,往往是当老师从别处听到知道消息时活动已经开始或者都结束了。
2.2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从思想上渴求多参加高级别、高水平的专业培训。但是现有的培训模式陈旧,培训内容单一,每年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并且,培训讲师团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除了个别的外请专家,以本地中小学和宁夏大学的体育教师为主,他们的教学内容依然重复大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没有改变。外请的专家,两年的培训内容竟然使用一样的课题、一样的讲义,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实践课的教学培训,培训内容不够新颖,大多数依然是大学所学,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参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惯用的。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3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组织机构不完善。首先,体现在培训的组织单位,没有调查清楚一线体育教师的切身需求,不知道我们的体育教师最期望了解哪些体育方面的知识。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以及培训师资团队的聘请上盲目的选择,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体现在培训的承办单位对于培训期间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管理不够严格,培训期间学员自由散漫,相互间缺乏交流学习。培训期间所需教学器材以及场馆等硬件设施的配备不足。
三、改善途径及实施策略
3.1宁夏教育厅应该组织体育界资深学者、教授,首先对各级学校的领导班子进行培训,让他们切实认识和理解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更加认识到体育课程对于中小学生文化课学习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以往对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师的观点,不要把体育课程看作是学校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全面提高对学校体育课程和各种体育活动的重视,有效的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注重体育教师的各级培训,让他们积极带动和组织学校师生的体育运动,让校园文化充满活跃的气氛,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体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3.2建立完善的体育信息传送渠道。宁夏的各地区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了解有关体育方面的消息很困难,没有专设的消息通道。现有的教育厅“体育教研网”和“体卫艺处处室文件”更新较慢,不能及时国内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相关的动态新闻,同时,相关体育文件的传送也是很不靠谱,很多体育教师知道的有关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在活动结束后,事后去问学校相关管理者,他们否认曾收到体育活动的相关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强烈要求宁夏教部门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能让一线体育教师能有效的、及时的理解体育动态,以便做出相应的准备,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
3.3建立健全的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实现培训效果的前提保障。培训计划的实施,首先培训组织机构必须严格选择培训的承办单位,培训承办单位要与地方相结合,将培训作为当地教委和学员相关地区教育部门的一项工作,精心组织、安排,督促学员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承办单位的选择应该充分结合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效果,选择有实力保障培训中各种需要的单位,如教学资源、培训学员的食宿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完善的教学资源设施是顺利完成培训的重要前提保障,承办单位必须在培训前期工作中,根据培训内容合理的布置和安排现有资源,保证培训时的教学需要。良好的食宿条件能让培训学员产生愉悦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学习中,同时,培训承办单位周围的环境状况也会影响到学员培训期间的心理变化。本调查中,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培训承办单位是宁夏育才学校和宁夏师范学院。宁夏育才学校是完全高中,在银川市。宁夏师范学院在固原市,这两所学校校址都不在主城区,交通不是很便利,而且培训中教师都是住宿在学生宿舍。从调查问卷中反应出,参与培训教师对于培训承办单位的食宿条件很有意见,强烈要求提高标准。同时,培训过程中,承办单位组织的管理人员也很少,整个培训过程中只有一个负责人负责上课点名,随着上课结束这位负责人就下班回家,课余时间有什么问题没地方咨询也得不到解决。因此,在主办单位优选出承办单位后,应该督促培训承办单位在承接培训任务后,成立培训工作小组,制定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管理制度和手段,并根据培训需求,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组、器材场地管理组和后勤保障组,各组专有负责人,分工明确,安排、处理相关事宜。
3.4组建实力强大的培训讲师团队,界定每次培训内容范围,要求培训讲师团设计培训教学计划,培训主办单位必须协调承办单位做好培训效果的考核。调查中表明,在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往的培训中,培训讲师团的师资力量以及讲授内容差强人意,很多教授和专家给学员的感觉是应付差事,教学内容不是很陈旧就是不贴合宁夏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实际需求。再者,培训时的模式多数是“满堂灌”,因为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了解有关体育前沿信息渠道闭塞,在教师讲学的过程有很多知识点是似懂非懂,想跟讲师请教也没有机会,这样的培训模式最终导致“走马观花”的模糊培训效果,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建议,培训组织机构应该聘请资深专业讲师团队,要求他们根据每次培训目的,结合培训地区实际教学条件,精心设计讲义稿,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多跟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切实有效的实现培训目的,提高宁夏中小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4.
[2]教育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计划行为理论;教学行为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体育成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足以及教学方法有所欠缺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因缺乏有效指导而无法发现“快乐体育”的真谛,这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成为高等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当前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策略等方面,如关注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教育环境、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体制等方面.还有学者针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有研究开始关注教师的积极性应从哪些方面得以提升.但目前没有研究直接指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具体应承担的责任或基于某个经典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高校体育教学给予理论上的指导.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是被广为接受的社会学领域研究行为意图方面理论,自提出以来该理论在各领域的运用证实了其对实际环境中的行为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看,高校体育教学行为直接受到高校体育教学意图的影响,而其意图又受到了主体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态度与倾向、外界环境给予的压力以及对教学行为的执行能力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策略,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1计划行为理论的含义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Ajzen,Timko和White等人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理性行为理论假设:人们的行为是有理性的,各种行为发生前要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合理的思考,一系列的理由决定了人们实施行为的动机.该理论针对人的认知系统,阐明了行为信念、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之间的因果关系.它假定人是能够系统利用或加工可获得信息的理性生物体,个体行为完全受到个人的理性和意志的控制,即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AttitudeTowardBehavior)、“主体规范”(SubjectiveNorm)来决定H.为了试图对所有行为都给出相应的解释和预测,计划行为理论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加入“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1)的因素,即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事某项行为的能力的认知,并认为当感知行为控制达到可以准确反映实际行为控制的程度时,就能够同意图一起被用来预测行为.该理论的框架如图1所示.
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学历构成、教学内容、教学工作环境等都与其他教师群体有鞍大的差异.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体育教师在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从行为态度、行为主体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方面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
2.1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态度的因素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口].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态度、教育背景和经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馈等因素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1.1教学动机和态度体育教学动机是推动体育教师的行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内在因素,是激励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行动的内驱力.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它具有使行为以一定强度在活动中保持的特性.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对待体育教学活动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性,同样制约体育教学活动行为的结果.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动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强度和方向,从而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
2.1.2教育背景和教学经历教师的教育培训和教学经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在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动作简单的重复和模仿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动作学习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根据现代心理学对动作技能的研究发现,人的学习技能的过程不仅是技术学习的过程,也是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和积极情感熏陶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的体育教育培训,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缺乏深人的了解,就难以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而富有体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与刚开始接触体育教学教师在课程组织、实施等行为上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2.1.3教学经验总结与反馈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馈是改进教师教学、增进教师技能、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教师从经验中不断学习、自我更新、持续成长的关键.体育教师是否在自己的教学课程后以各种形式呈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总结教育经验,交流教学心得,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协商,特别是是否针对教学总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而反馈于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直接与其教学的动机和态度相关,也决定着教师能否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2.2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主体规范的因素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主体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些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评教机制、学校管制压力、自我发展压力等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决策影响明显.
2.2.1评教机制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确保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评价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情况、认识到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二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实际工作却经常使评教工作成为为评价而评价,把评教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目前,很多高校实行学生对教师的网上评教,评教结果作为教师的~种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因而考虑学生的评教更是成为体育教师工作中新的压力.
2.2.2学校管制压力教师实行的是计划录用、行政任命和调配任用的管理制度,许多方面都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教师职业的“身份制”、“终身制”已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巨大障碍.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是根据教师所学专业开设各选项课程,或教师一起上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以往这种管理机制下,教师往往把眼光盯在每年的职称评定上面,从助教到教授只能上、不能下,学校工作的着眼点和教师的注意力全都在“评”上.而体育教育改革是对未来体育教育的设计或反应,意味着破旧立新,正因为改革具有超前性才使得在工作岗位上已经习惯成自然的体育教师心理受到冲击,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主体规范有较大影响.
2.2.3自我发展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随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发展.广大教师必须克服时间、经济、身体及精力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尽最大努力丰富和发展自己.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高校体育教师相对其他教师而言,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工作不够受重视、进修晋升机会少、有边缘化趋势的困惑,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开始感到自身发展方面的压力.由于大多数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另外由于工作聘任、职称评定和进修机会等在教师之间会引起竞争,也容易引起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2.3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的素质构造、教师的心理品质、学校的激励政策等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感知影响较大.
2.3.1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的,所以尤其需要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程度却并没有随之而提高:他们是否真正把体育教学看作是一门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的专业,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学是否只是一门相对稳定的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否将之提升到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服务,是否将体育教学放到事业的高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高,其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越强,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也越有信心.
2.3.2体育教师的素质构造专业的体育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结构和职业道德是构成大学体育教师素质的三大要素.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较复杂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为了使教学工作有效进行,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定的智力水平,用以协调以上三大要素.当智力超过某一水平以后(如高校教师本科以上文化水平),它不再起显著作用,而其他认知因素或人格特征起着更大的决定性作用.另外,体育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等与实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性. 2.3.3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主要有: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兴趣和性格品质.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一是教师的热心和爱心;二是教师富于激情和想象的倾向性.在教学实践中,富有爱心和热心的教师能更好地在课堂内与学生分享喜爱和感情,同时,富有激情、想象力强的教师更热心于自己的学科,能努力地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成功,从而也增强教师达到理解教学效果的预期.
2.3.4学校的激励政策学校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不断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励他们达到目标的过程.在学校管理中,实行激励政策利用奖惩手段来激励教师,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是有积极影响的.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体育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积极性,促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上等级、上水平,使那些有真才实学、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优秀体育老师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的激励机制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之一。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教师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3改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培训,促成体育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态度
体育教师在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只有当体育教师能正确对待体育教学,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主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因此,应面向体育教师开展系统、有效的教学培训.有针对性地分析体育教师的教育背景与经历,确定其培训需求,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持续有效地开展丰富、系统、弹性灵活的体育教学培训,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动机与态度,适时满足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
3.2改善管理。强化主体规范作用
学校管理应形成以人为本,善待体育教师,激励和约束并存、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管理体系,承认人的各种需要的合理性并创造条件予以满足,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学校管理的视角应该由工作转向人,教学工作的安排、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变革,要更多地考虑体育教师的因素,切实把体育教师放在体育教学的主导位置.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同时,围绕体育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拨出专项经费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实施奖励制度,为骨干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学术带头人,把体育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作为体育教师队伍设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深入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
二、工作目标
1、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
2、以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3、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4、逐步探索科学的管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条例》;
5、继续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全面提高学生第八套广播操技术动作;
7、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主要工作和任务
1、加强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李校长的领导下,蒋老师全面负责管理学校的体育工作,实行每周例会制,汇报本周的工作情况及布置下周的工作任务。实施分工负责,分管齐抓的管理制度,负责到人,工作到位的责任制度,加强对体育工作的指导检查,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狠抓落实。
2、确定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部署实施体育工作的依据。特别是新教材的实施以后,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根据体育大纲精神,规范堂课质量,领会精神实质,确定工作目标如下:贯彻两个条例,上好两操两课两活动,将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提高堂课质量
本学期体育组将狠抓体育常规,提高堂课质量,根据大纲,新教材,继续组织好体育教师对新教材的培训工作,使体育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根据新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备好室内和室外课教案。体育教师坚持继续学习,从进修、培训、理论学习和听课中不断汲取知识,提高师德水平,理论水平,教学和教科研能力。
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严守学校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统一运动服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建立好体育科研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科研,多统计数据,以论文的形式来汇总。上课多练,多讲,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严格执行《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探索学生体育素质的评定标准。
4、做好器材管理
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确保其的使用率和安全性。各位老师教育好学生不能随便进入体育室,借了器材要及时归还,做到谁上课谁负责、谁借谁负责。
体育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牢固树立“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狠抓体育教学六认真工作,强化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坚持开展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本着“求实、创新、协作、奋进”的精神继续做好体育工作,力争在各项体育竞赛中争创佳绩。
二、工作目标
1、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立足课堂,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体育家常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学生人人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抓好课间操、眼保健操、集体舞、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
3、强化科研意识,善于总结,教师能撰写科研论文。
4、加大体育运动队训练力度,严抓训练质量,争取各项比赛获得好名次。
5、做好学校体育特色“1118”工程,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形成学校体育特色品牌。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1、体育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为使体育教师尽快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促使每一位教师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2、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体育教师要坚决维护体育课程的严肃性,按课时计划上好体育及活动课,并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及防范意识。
(二)强化常规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将一如既往,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继续加强学习,弘扬团队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体卫工作两个条例》精神,以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2、在体育教师之间倡导勤学习、共研讨之风,以不断充实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围绕《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体系开展教学活动,本学年,体育教师人人上实践课,在实践中得以提炼、得以升华。
4、一丝不苟做好各种资料工作,不断充实完善学校体育资料。
5、认真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巧构思、勤笔耕,力争写出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
6、全面负责特色项目建设,拟定专项计划,用好校本教材,开展各项活动,为创建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工作作出贡献。
7、精心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三)、发展特色项目建设,抓好普及与提高
1、拟定武术文化特色项目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进特色项目建设。
2、利用好校本教研,引领武术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规划并实施以武术运动为中心的校园环境建设。
3、将武术运动引进体育课堂,研究基本规律,提高武术教学的水平,适时展示观摩课。
4、利用校园艺术节及大课间活动,开展武术活动。
(四)、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打造体育文化
1、全面抓好“阳光体育”活动,精心组织好大课间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间活动氛围,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2、继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游戏、活动。
3、配合学校行政、德育组、艺术组认真研究,拟定计划,组织举行20xx年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
(五)、加大课余训练力度,提高竞技水平
1、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使学校体育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2、重新调整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重点建设田径队。责任到人,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科学训练,严格训练,争取在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高等学校;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3
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隐形素质,决定着教师职业素质的显性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责任、行为习惯等)。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的新鲜血液,为体育教学及体育科研提供朝气,但是青年体育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不足及教学理论缺乏、体育科研水平较差的困境。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腐败、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教师科研及教学工作,更为严重的是高校教师因犯罪走进监狱。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的特殊群体,学校更应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很好的警示教育,其职业精神更加需要强化。本文主要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内涵进行分析,分析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结构化存在的问题,总结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见解。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0名30岁以下的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及科研相关论文,查阅职业精神相关的书籍。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岁以下100名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包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进行职业精神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论述
职业精神是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求的总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是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事业的各项工作中,需要清楚地把握体育科研及教学工作的态度、责任、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实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来保障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恩格斯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显然,如果我们选择了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必须明白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需要体现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高等学校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是高等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肩负着培育高等学校学生的健康体魄,因而需要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精神培育,培养成现代化高等学校应用型体育人才。近年来,高等学校招录的体育教师主要以各大体育学院及其他大学体育专业的30岁以下青年人才为主,这些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但科研及教学上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对这些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精神培育,使他们迅速融入高等院校这个大环境。
2.2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2.2.1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精神了解较少,其中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违法违纪案例有一定了解,知晓具体的教师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案例只占12.5%,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如何规避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行为理论知识了解较少;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都对教师先进典型有一定了解,能详细说出先进典型案例的只占6.25%,说明高等学校对先进人物有一定的宣传,但宣传还需要提高;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听过优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或相关专家职业精神主题讲座的占31.25%, 68.75%的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精神主题讲座不是很清楚,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从体育科研能力上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发表过专业论文的占43.75%,但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只占8.33%,主要是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从制度落实来看,调查发现大部分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了解本部门工作管理制度,但能详细说出具体制度的只占5%,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制度的学习需要多下功夫。从职业技能表现来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体育教学技能及科研水平都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身体素质方面下滑较为严重。从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职业精神在高等学校中重视不够,印证了职业精神对高等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影响较小,说明有必要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2.2.2 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困境
高等学校在学术研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学术腐败的现象。论文抄袭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涉嫌抄袭事件,曾被作为优秀博士研究生安排毕业后留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并与学校人事处签订留校合同,因发生学术造假,最后没能留校;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产生的后果是该生追加开除处分;从西南交大论文抄袭事件曝光到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将西安交通大学81岁的退休老教师告上法庭的事实,这都说明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公害”。学术上的不端正和学术腐败是职业精神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等院校教学及科研的进步。其中,高等教师出现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违法违纪行为,南昌航空大学原副校长刘志和因理想信念缺失,严重违法违纪,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高等院校出现的学术腐败、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社会影响较大。而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特殊群体,其社会地位比其他专业教师的地位低;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较差;晋升职位较难,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及写作水平不足,导致青年体育教师职称晋升较慢,因此要制定有效措施来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精神。
2.2.3 学校教师涌现的先进典型
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2012年5月8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致使双腿截肢,这是广大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学习的楷模。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展现高等院校教师先进事迹的同时,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腐败及违法乱纪行为也时有发生,在高等学校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也势在必行。
2.3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
2.3.1 加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力度
加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高等院校可以与大学职业精神研究机构合作,邀请专家教授签订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长期协议,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互利共赢,大学职业精神研究机构形成长期研究课题,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也能得到成长;我国高等院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专业体育人才作保障,我国高等院校对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创出工作成绩,逐渐培养教师职业精神;高等院校也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更新相关职业精神教育内容。高等院校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大部分是扩大教师视野,增长知识,没有突出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应加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组织专家学者、一线优秀高等学校教师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开展讲座,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讲专业知识、谈认识、谈体会,如在高等学校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及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活动等相关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进行宣传,及时强化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
2.3.2 加强师德教育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加强师德教育以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培养需要青年体育教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高等学校对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应每年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规范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法制宣传、加大处罚力度打击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制定规范的评价机制包括自身评价、高等学校系统内部评价及社会评价,用措施来规范和制约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2.3.3 强化监督机制培育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高等学校纪检部门的监督。高等学校纪检部门作为对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及科研监管的直接部门,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惩防体系,其主要防控方向在体育教学及科研,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行为。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应自觉做到自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监督也提出比较明确的规定。高等院校杂志及《中国教师报》要开设职业精神专栏,宣传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 ,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提供良性环境。
2.3.4 根据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工作性质、内容,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还需在制度及廉洁自律上加以规定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主要研究对象是高等学校学生,其教学工作主要以培养高等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健康的体魄,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需要制度作保证,体育教师作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主要应建立健全适应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制度,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更需要加以制度规定。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师职业开始就应具有廉洁自律的意识,做到廉洁从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应坚定目标,既然选择了体育教师职业,就应该对体育事业充满激情,保持昂扬的斗志,带着良好的职业精神去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文化结构、职业技能表现、制度落实、体育科研能力、职业精神了解、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问题,需加以解决,提升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监督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青年体育教师。把教师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始终,应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及体育科研能力,体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价值,做一名不愧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青年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陈浩,王宏凯.职业精神[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1.
[2] 魏银霞.新时期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1):94-95.
[3] 孙开香.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1):137-138.
[4] 赵永磊.大学教师职业精神的制度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22(11):52-54.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体育教学发生了明显改观,然而新课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是立足于本市高中体育的现状,基于笔者多年来的体育教学经验,对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开展反思性探讨,以期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体育 教学探讨
一、前言
2012年2月《湖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这标志着湖南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正式拉开了序幕。继而《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发,这意味着湖南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正式启动。新课改要求要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市区和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体育与健康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并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并且所设置学分超过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给高中体育教学带来崭新气息。然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高中体育课程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问题是体育教师素质、理念与新课改不适应,因而对现行的体育教学开展反思性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课改进程中高中体育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方案在刚刚颁布之时,许多体育教师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计上都积极响应新课改精神,然而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重困难,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受到挫伤,阻碍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体育教师本身对新课改精神领略不透彻,对新课程的态度不坚定,对体育健康科目存在一些偏见。
(一)没有明确新课改的主体教学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强调个人的权力和责任,过分强调体育学科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关系,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创造性想象力等能力培养都被忽视,这些都是旧的教育思想留下的顽疾。新课改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显然传统的落后的教学理念是难以实现的。
(二)没有明确新课程的内在价值
高中课程改革是高中教师老生常谈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到新课改的精神,误以为新课程就是小打小闹地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丰富一下教学内容,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新课改的价值和理念。新课改明确了体育健康的重要地位,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体育学科所占学分超过语文、数学,而一些教师仍然怀揣自卑心理,坚持认为体育学科是不受学校重视的“小三门”,没必要“瞎折腾”,对新课改的认知存在误区并且不会主动钻研新课程标准和精神。
(三)没有明确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专业知识要过硬,除了要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还要掌握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学的精要,能够参与教研合作以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而现实来讲,高中体育课程素来轻理论重实践操作,科目教师普遍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体育教研是专家应该做的事情,难以领会新课改中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真谛。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新课程理念先导教师培养
新课改首先要自内而外领会“方案”的精神和理念,理念先行引导课改落实,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这就需要在校内外定期开展专家新课改报告,解读新课改精神、分享新课改最新教育成果,组织教师认真听取国家、省、市资深教育专家的新课程理念解读,总结新课改的教学实践经验,明确何为新课标、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怎样多元化评价、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等。教师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沟通,化解了现实教学与抽象的新课程理念、新课标之间的藩篱,明确教师的培养方向。
(二)创新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新课改的深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传承体育教师培训的同时还要创新发展培养模式。要传承高中体育教师的培训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延续性培训相结合。此外,还要坚持“走出去,拿进来”,每学年体育教研组要完成一个专业课题,体育教师要定期呈交新课改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延伸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专业技能,鼓励校内体育教师在校外参加体育竞赛和社会化的体育培训,比如射击、武术、舞蹈等,反哺校内体育教学。
(三)丰富校内体育活动
积极设计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等校内体育集体活动,正确地进行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等,组织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项目代表队的训练。加强课余体育运动代表队组织和训练经验的交流,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工作去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才能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渺一,殷波.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策略[J].体育教学.2009(06).
[2] 袁冲.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走强”与实现[J].体育教学.2009(07).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处于弱化状态,德育功能得不到真正体现。具体表现在:高校对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德育重视不够,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不强,存在“重健体、轻德育”的现象,学生未切实感受体育课德育的熏陶,体育课德育效果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大学生对体育课认知程度不够,高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存在功力主义倾向。高校体育教育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高校体育课的德育功能难以得到全面而有效地发挥。
2高校体育教育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2.1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对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重视程度
高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的德育功能的重视,重点做好两个建设。1)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制定和完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体育教师德育培训,通过对体育教师的德育理论、德育观念、德育方法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增强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2)加强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各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体现体育教师德育绩效的评价体系,将教师道德素养和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及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放在首要考察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应该遵循全面、客观、可度量和可比较的原则;同时,建立德育工作的考评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师德育工作进行监导评估。
2.2强化体育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育人职能
高校应多渠道地举办或外派体育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培训、德育学习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交流活动,如公开课、教研会议等,使体育教师转变德育观念,掌握一定的德育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在培训内容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师中的培育,同时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相结合。
2.3精心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体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体育教学过程由开始、准备、基本内容教学和结束四个环节组成。体育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强化细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开始阶段,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应严格出勤考察,并与平时成绩挂钩,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准备阶段,通过分组进行竞技性游戏、播放反映体育精神、体育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体育精神。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例如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结合;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等等。结束阶段除了总结教学内容,重点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讲评,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2.4勇于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由体育技能成绩和学生德育成绩两部分构成。体育德育成绩可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上课出勤、遵守纪律、文明礼貌、意志品质等作为评价指标,并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两类主体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学生体育技能成绩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化育人,对学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入学生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5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文化生态。
2.5.1鼓励和规范大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加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次数
大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目前,各高校群体性体育活动主要为团队参与为主、个人竞赛为辅的竞技性项目。如大学生冬季长跑月、趣味运动会、各种球类争霸赛、健美操比赛等团队形式的比赛。群体性体育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树立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应制定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组织工作,使其规范化、常态化;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加强裁判队伍的培训,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裁决,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大型体育赛事是大学生参与性最高、响应最为强烈的活动之一,各高校主要表现为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学生可以作为竞技者、服务者和参观者,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升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参加或观赏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和教育。应注意细节,加强组织和引导:赛前,加强宣传发动工作;赛中,加强组织管理工作;赛后,加强的表彰工作。
2.5.2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体育社团的宣传教化、舆论引导功能
大学体育社团基于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成立,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大学社团管理制度,规范其行为,促进其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先进内容作为考察和发展其成员的重要内容,发挥体育社团的宣传教化、舆论引导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体育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大学体育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是全面提升大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必要因素。首先,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国家标准并结合师生的实际需求修建体育场馆和设施;其次,制定制度,专人负责,保障体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正常使用。为大学生体育活动做好基础保障工作,为大学生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2.6重视榜样引领作用,挖掘、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界先进人物及事迹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学生接受效果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体育明星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突出。
3总结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E )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 has become one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e importance of PE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nceptual model, a PE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was build, which including the storage and accumulation of pers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rsonal knowledge and the personal knowledge of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360-degree evaluation method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for the Teachers of Phys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knowledge management; evaluation
1 引 言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21世纪也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策略[1,2]。高校体育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不仅担任着知识的传递、创造与学习,培养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是体育技能的培训、鉴定和发展的重要角色,是要具有高尚品质、渊博知识、全面能力、健康体魄以及爱生重教的创新型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追求个人知识成长,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的需求,胜任体育教学工作[4,5]。同时,“科教兴体”是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和人才强体战略的关键是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创新,这是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灵魂,也是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必须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和掌握教育与体育的新知识和新变革,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因此如何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体系,并进行评估,进而针对性完善和更新,成为当今高等体育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国内外对教师知识的结构研究较多,针对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素质、能力、知识观、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体育教师的培养等角度进行的研究[8-14],而对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及其评估研究的相对较少。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完善,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队伍优化建设,提升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2.1 个人知识管理内涵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我们通常采用Dorsey教授与Frand的论述:“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1)概念层面的定义
个人知识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其具体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境信息(Contextual Information)和专业洞察力,它能提供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与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学习,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将个人知识管理看作逻辑概念层面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引用Frand 和Hixon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
Skyrme则对这种战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包括:①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②设定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可以收取;③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手上的信息;④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⑤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工作;⑥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⑦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⑧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
(2)实际操作层面的定义
将个人知识管理看作实际操作层面的技巧和方法,实际上是对知识管理所涉及的过程的概述。这些过程包括创建、分类、索引、检索(搜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某项知识的价值评估,这些过程本身也是相互结合的。这些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和操作。通常将这些动作和操作概括为个人知识管理的七种技巧和方法:检索信息的技巧、评估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达信息的技巧、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协同的技巧等。除此之外,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认为是为了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以及将来的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运作,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1,2]。
2.2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其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①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共享、交流、创新习惯
随着所需管理知识资源内容的增多和类型的复杂性增加,高校体育教师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系统地收集、加工、整理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资源,存储知识,挖掘体育活动和教学中的技术、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可以养成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使个人知识网络更加科学化、条理化和动态更新化。
②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工作绩效
充分利用高校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快速搜索相关专家、专业机构、服务机构和相关资讯网站等个人知识网络,“知道谁能做的知识”和“知道哪里有的知识”,让个人思维得到最大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有效地提取、组织、整理、挖掘、利用所需专业知识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增进体育教师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质与量,提高实际教学效能和体育专业理论水平。
③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发散性的特点,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体育技术和技能,而且需要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建立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对个人知识经验进行总结, 并对自己的重要知识行为、活动进行记录总结,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认识、运用事物的规律、原理等知识,帮助个人有效地运用个人拥有的经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体育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升自己个人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④是我国体育创新教学的必然要求
我国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多层次、宽领域、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即人文知识基础、现代科学知识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学能力、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训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因此,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评估,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提升其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我国21世纪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在体育创新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
2.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必须符合如下:
①科学性原则
体系的确定是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和评估的关键,任何指标体系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在保证指标完备性的同时,要兼顾指标的独立性和其特殊的属性和内容。本课题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指标的确定首先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师要求的特点,依据体育教学活动频度、难度、广度,特别是对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同时体系指标的数据应易于收集,其准确性、可靠性容易保证。
②以人为本,公正合理
由于受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加之教师本身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致性评价。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评价既要考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又要看到体育教师个体知识的进步幅度,评价应能公正合理地体现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
③明确性与模糊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馈教师知识结构信息,调控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了进行综合评价,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指标意义上的定义尽量做到清晰、直观、明确,对个人知识、技能评价应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过渡,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和激励功能。因此,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应合理化、科学化,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评价应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明确性与模糊性结合,调动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知识管理评价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
④符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活动是由教学与科研等若干方面的活动和若干活动的环节共同构成的,如:体育教学任务、运动训练任务、组织竞赛任务、运动项目指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自我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活动等都有着可以被认识和掌握的环节,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基本领域和基本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从教育的角度探讨知识,改变知识观,充分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开放性、前瞻性、发展性,更新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育观,通过对个人知识体系的本质进行研究,对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
研究对象:本文以江苏某高校体育部的体育教师和管理学院的管理方向专家,共计42名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8名,讲师20名。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检索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的资料,认真学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②问卷调查法:运用在查阅多方面资料和对4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拟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的初步框架,然后进行特尔斐法调查,确定指标体系与评估数据的最后整理。
研究目的:建立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2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包括: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三个部分。其中,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对个人知识存储量有直接的积极正向作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对个人知识的使用和创新有直接的正向作用;个人知识存量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作用。这个三个部分也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中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更新、知识检索、知识转移、知识分享、知识测评和知识应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如下图:
3.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
结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和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和相关专家的意见,这里我们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并建立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框架,将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三个部分,以及相应的子变量和测量变量,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知识进行管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同时来源于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实践,存储在于各种媒介、实物和大脑中。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终身学习,高效的个人知识存储和积累是高校体育教师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应对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高的需求,赢得教学创新的关键。
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和运用各种工具学习新的知识,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完善和构建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知识氛围,实践环境多,创新情境优良,并且应用效果容易鉴别;然而,体育教学工作对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呈现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的趋势。高校体育教师大部分时间应该是用在创新工作,而不是应该浪费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和知识寻找上。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完善和构建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三,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别人的思想精华,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应用教学实践,激发创新出新知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升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用于实践,归纳检验并修正,在实践教学中创新,促进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提高个人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4 360度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4.1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概述
个人知识可以存在于各种媒介、实物和人的大脑中,一方面,一些可以表示出来成为显性知识,还有一些则是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个人知识的测试变量各个指标存在着相互关系的隐蔽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相关因素的随机性、子指标的分散性等特点;此外,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得这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评估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如何准确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进行评估,成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60度绩效评价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Edwards & Ewen等学者在对一些企业组织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一种从多个角度获取组织成员行为观察资料的方法。在这种评价模式中,评价者不仅仅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主管,还包括其他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同事、下属、客户等,同时包括被评价者的自评。因此,360度绩效评价模式能够多角度、多来源地对组织及个人的效绩、发展需要等方面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促使被评价人员提高管理技能和工作业绩,改善团队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本文将360度考核方法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中。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心理统计与评价、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科学理论,多角度、多来源地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包含的内容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促使高校体育教师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改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是一种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从多个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知识考评并提供反馈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基于管理人员、同事、学生、高校各部门以及自身等信息资源的收集来评估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方法。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是将高校内外环境、了解和熟悉被评价对象的人员(如高校行政部门、高校教辅部门、同事、学生和专家等)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等方面提供客观、真实的反馈信息,找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劣势与发展需求的过程。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如图2所示: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如下:
(1)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评价
让高校体育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科研以及工作期间,根据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设定个人知识管理未来的目标。当高校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个人知识做评估时,通常会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愿意加强、补充自己尚待开发或不足之处。
(2)同事评价,是指由高校体育教师同事之间互评个人知识管理,来达到评估的目的。同事彼此间工作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所以他们相互间的了解反而会比上级与其他人员更多。此时,他们之间的互评,反而能比较客观;而且,同事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彼此知道自己在人际沟通、信息管理、同行交流、社会经历、体育交叉和边缘学科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评价
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并且高校教师教学和创新的主题也是学生,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以通过学生对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体育教学知识、体育竞技知识、运动项目规则和裁判方法、优美体形的塑造知识、体育技巧诀窍等等个人知识水平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什么地方需要加强。若自我评价与学生的评价之间有太大的落差,则亦可针对这个落差,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改进个人知识管理,改善体育教学。
(4)上级的评价
高校体育教师的上级主要是系(学院)的行政和教学领导,也就是教研室主任、系正副主任和系党委成员。通过上级的多角度评估,会让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同时身为上级必须熟悉评估方法,并善用其个人知识评估,如多元化思维、穿透性思维、竞技临场指挥能力、运动项目战术等的结果指导部属,发展其潜能。
(5)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评价
高校行政部门主要是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工会等各个部门能够对被评价人员的个人知识体系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项目研究情况、图书借阅数量、CNKI数据库查询次数、学术会议参与情况、体育竞赛成绩、社团活动等等。
(6)专家评价是综合以上评估结果,邀请专家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价。专家是知识管理方向的专家和体育专业的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子变量或者测量变量,如果能够定量处理则定量,如果不能定量则定性处理,有专家设定指标评价权重和隶属度取值原则。最后有专家综合评估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不仅需要完善的评价指标,更需要进行相应业务流程的重组与集成,以及良好的运行模式。所以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创新运用必须以知识管理为指导,以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为目标,以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科学为手段,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正确评价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
4.2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优点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通过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进行有效评价,对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错误进行更正,对误差进行修正,对正确的予以保持和发挥,通过评价认识到个人知识的优势和劣势,调整管理,才可以尽快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因此,本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具有以下优势:
(1)广泛、全面的信息: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有全方位的信息提供者,涉及高校体育教师生活、工作、教学内外环境的各个因素,涵盖被评价人员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各类特征,能使评价更为全面,评价结果更准确。
(2)多方位、多角度: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评价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做出的判断都难免片面,运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则可以减少片面性及误差;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评价者来自不同层面,有高校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同事、学生、上级和专家等,这样得到的信息更准确,得到的评价信息角度更多,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3)误差小: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评价者不仅来自不同层面,而且每个层面的评价者都有各自视角和方法,且评价数据有专家综合评估,其结果更接近于客观情况,误差小。
5 结论和展望
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高校体育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要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个人知识的管理者和创造者。这不仅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快速定位正确/合适的信息,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信息,而且要善于获取知识信息,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技巧,与其他人保持沟通和信任,不断地在学习和实践之间转换,创造新知识,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提高高校体育的创新教育,实现我国“科教兴体”战略和人才强体战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76-03
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衡量评价体育教师的程序、规范和方法。当前,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全员聘用制和改革分配制度,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约管理、按劳取酬的原则,在推行全员聘用和分配改革的进程中,绩效考核尤显重要,它既是前提,也是结果;既是依据,也是基础,并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然而,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体育教师绩效考核还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凸现绩效考核导向、改进、激励功能。本研究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以及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以期客观、准确地评价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体和整体的能力与水平,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提供借鉴。
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中有以下特点:(1)考核时间上,大多学校每年1次,一般在每学年第2学期末进行。f2)考核流程上,学校体育部成立专门的考核领导小组,按照学校人事部门的考核通知和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实施;被考核的体育教师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填写年度考核表,分小组进行个人述职,并相互评议;考核领导小组对所有被考核体育教师进行综合评议,评定考核等级;汇总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人事部门审核,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3)考核内容上,由于大多高校属事业单位性质,年度考核基本是借鉴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办法,考核内容主要分德、能、勤、绩4个方面,其中以绩(工作实绩)为考核重点。(4)考核方式上,大多普通高校采用定性方法对被考核的体育教师进行评议。(5)考核结果及其应用上,考核结果计人教师本人的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和业绩奖金计发的重要依据。 对广东省10所普通高校200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3份,回收率为96.5%,其中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结果表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仍停留在为考核而考核的阶段,缺乏对绩效考核的科学理解,存在绩效考核意识淡薄,90%的不了解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不清楚自己有没有工作目标和完全没有目标的占了52%;认为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指标内容笼统的占79%、认为指标针对性不强的占88%以及认为考核结果缺乏分析与反馈、应用不充分的占78%。
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体育教师的真实业绩,导致了体育教师工作缺乏动力,对个人和部门目标认识模糊,制约了体育教师个人和部门业绩的提升,也不利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
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考核的目的
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绩效考核具体有以下目的:(1)给予体育部衡量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途径;(2)作为薪酬或奖金调整、分配的依据;(3)作为提升、调任和解聘等赏罚的依据;(4)提高体育教师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的手段;(5)作为发掘、培训人才的依据;(6)作为协助体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依据。
2.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1)目标管理法(简称MBO)。
目标管理,是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优秀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必须通过目标对下属进行管理。当组织的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的目标之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解,转变成为部门及个人的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完成的情况对下属进行考核和奖惩。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目标管理具体设定程序可分为:制定学校的总目标;对下属单位体育部分配主要目标;体育部领导与学校分管领导一起议定体育部的具体目标;体育部所有成员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和标准;体育部领导和体育教师个人共同协商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组织实施行动方案;定期检查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部门和个人反馈;基于绩效的奖励将促进目标的成功。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目标管理可设定如下程序。
2)工作分解结构法(WBS)。
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管理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按照项目发展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进行系统化的、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层次分解。结构层次越往下层则项目组成部分的定义越详细。WBS最后构成一份层次清晰、可以具体作为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依据。WBS在项目管理中常用于项目范围的界定,本研究运用其进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岗位分析。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决多准则决策问题的方法。它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将模糊和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将各因素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逐层比较相关因素,检验比较结构的合理性,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
2.3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确定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BS)的工作分析方法,对体育教师工作重点和核心进行分析,奠定设计绩效指标的基础。然后通过对高校的体育目标提出体育教学工作目标,再分解出体育教师岗位工作关键绩效维度。接着按照组织结构分解的主线,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关键绩效维度和体育部目标管理的目标,运用关键路径法建立体育教学工作关键绩效要素和具体指标,再将体育部体育教学工作关键指标分解到体育教师个人,建立体育教师的关键绩效指标。最后,应考虑绩效考核系统是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能帮助实现绩效的提升。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的确定。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的确定应以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目标管理中体育教学工作目标为基本依据。体育教师岗位工作涵盖教学、科研和群体竞赛(运动训练)3方面的任务。这3方面的任务各自又包含丰富内容,为能更好地从中选择全面反映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指标,运用工作分析法和关键路径法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设计初步的绩效考核指标框架,并就指标体系征询了广东省9位体育教育专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框架进行了3轮调整,最终形成了
包含3个1级指标、9个2级指标、21个3级指标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3)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确定。
首先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内容建立考核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每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将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由于涉及的指标较多,本研究特别设计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各指标之间的比较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专家们的意见,然后用各专家的意见构造评价矩阵,将各专家意见输入AHP软件系统,系统根据专家的意见自动显示两两相比的结果。最后,计算各指标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在计算得出各专家的指标权重的结果后,再将各专家的意见进行加权,最后得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设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给予了较大的权重,同时强调“学生参与运动、增进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心素质”的教学理念,更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这样的权重分配,符合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和高校体育工作目标,也与方案最初的设计思想相吻合。通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很好地消除由主观性所带来的失真,从而客观地、公正地、真实地评价体育教师个体和整体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管理目标,实现发展高校体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洪晖,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104-106
[2]李元元,王光彦,邱学青,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7):59-65
[3]Sotirion D,Wittmer D,Influence methods of project managers:perceptions team members and project man―agers[J],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2001(3):12-20
【关键词】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现状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主导,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的关键因素,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文以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法和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调查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不理想,其中认为掌握及运用非常熟练的有69人,占到全部接受调查的16.2%;认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比较熟练的有272人,占到全部接受调查的63.6%;认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一般的有79人,占到全部接受调查的18.4%;认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不太熟练的有8人,占到全部接受调查的8%。体育教师的技术和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保证。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是与其他学科有区别的。根据调查显示,占被调查人数78.8%的体育教师认为个人专业比较扎实,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同时21.2%的体育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一般。
2、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自身素质自我评价情况
由调查数据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自我评价中,认为完全适应的有49人,占调查人数的10.7%,认为基本能适应的有261人,占全部接受调查人数的61%,有112人占全部接受调查者的26.1%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还有9名体育教师占2.2%,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体育的新课程。
3、体育教师的学历状况
国家对中学体育教师开展新课程的教师学历要求是本科,高中体育教师要求其学历是本科及以上,初中体育教师要求是专科学历。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专业知识与学历是成正比的。对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的调查数据显示,占8%的具有研究生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占37%,43%的是专科学历,10%的是专科以下学历。
4、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
在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中,中教特级的占1.2%,中教高级的占5.4%,中教一级的占19.9%,中教二级的占65.1%,中教三级的占8.5%。职称的评定是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评定,当教师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时,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有中学特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的教龄都在12年以上,且工作业绩突出,科研能力强,是各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骨干力量。通过对教师职称情况的调查结果看出,目前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5、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分析
对山东省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能根据要求制定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占总数的22%,认为基本上能制定新课程的体育教师占58%,认为不能的体育教师占总数的10%。
对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过程中“乡土体育项目”的调查中,有13%体育教师完全采用,有32%的中学体育教师在一半课程中采用,有38%中学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少部分使用“乡土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有15%的中学体育教师很少采用,2%的中学体育教师完全不用。对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否利用自身的条件来实施的调查中显示,22%的中学体育教师能完全利用,18%的体育教师基本利用,60%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基本不用。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还不够,还不适应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6、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分析
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通过科研开发本地、本校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促进体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调查显示,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中以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科研论文作为科研学术成果的体育教师占32.2%,体育教学总结的占32.2%,3.6%的体育教师有自己的科研专著,没有任何科研成果的体育教师竟然占到了被调查体育教师总数的32%,这充分说明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偏低,科研成果单一化。通过以上方面的分析可知,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一般,不能适应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7、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分析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体育教师对从事的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为非常满意,37%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比较满意,25%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认为基本满意,20%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职业不满意,6%的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十分不满意,不想再从事体育教师的职业。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有71%以上的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满意的,29%的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满意。这一数据在农村中学体现更为明显。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部分体育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少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体罚学生;部分体育教师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比较粗暴;个别体育教师自身的不良行为损害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形象,如有的学生家长反映有些体育教师会利用自身的身份和权力向体育成绩差的学生索要钱物等。这些问题同样也反映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伦理水平比较好,但总体来看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伦理素质不很理想,有待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学历需要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处于一般水平,还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2、建议
应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审视和思考,高校要在体育教师培养上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新的课程体系。要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以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爱锋.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1(6).
[2] 张春武.体育教书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
【关键词】户外体验式培训 高校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通常选择封闭式且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应试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的学生确实缺乏主动性、对社会认识能力弱。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下,知识的储备虽然很高,但是具体的实践技能确实非常低。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研究人员,针对 “户外体验式活动”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开展了系列的实验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一、高校体育课开展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依据和保证
(一)体育教学与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特点相似
因为体育课程教学和户外体验式培训都是注重身体的活动。其中,户外体验式培训是在户外进行的身体活动。该培训充分考虑学员个体的具体情况,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培训内容和课程。体育课程教学则是由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指导,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侵入的宗旨。体育课程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身体机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与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目标一致
在教学目标上,两者都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任务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个体的展现和团队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心理素质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学形式上都采取了集中讲解,分组练习,最后展示或分享。户外体验式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所以两者的目标相同。
(三)高校体育教师是户外体验式培训实施的重要保证
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例如对教育学,心理学,组织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因此,他们只要通过简单的培训和学习,就完全有能力胜任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教学工作,教学的第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严格依照程序指导,监控全过程,合理安排,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户外体验式培训中有些项目看起来非常惊险,但只要合理进行正确的保护是绝对可以保证学生安全的。杜绝不安全行为,及时消除周边环境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经常检修器械,这些是户外体验式培训顺利、安全实施的保证。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学生的作用
户外体验式培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现代的大学生大多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任性、孤立、自私、缺乏爱心等等。将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可以建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让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培训中,体会参与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户外体验式培训的一些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在一个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努力为团队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低落。学生们既能够享受到快乐,也会在过程中感受到心酸。户外体验式培训能够提供一种特殊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且能够在培训中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的道理。作为体育教师,只需在课前把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与学生表述清晰。避免在活动中进行解释。当学生完成任务后,展开分享,并且从中得出结论,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目标。学生通过培训,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并且敢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高等学校实际就是一个人际互动的大社区、小社会。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生间的竞争问题等,让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重大的阻碍。而户外体验式培训结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让大学生可以处于个人和团队的两个层面,都可通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教你如何通过逆境和从而得到提升。户外体验式培训强调学生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以体验,分享为教学形式的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它并不灌输你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你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在参与和训练中,学生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与思想性的运动,逐渐培养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体育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到每个项目中,通过应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及挑战,学生能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通过看、听、行动、体验、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立体式”课程,以小组讨论、角色的模仿、团体互动、脑力激荡等方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体会、领悟。这是“户外体验式培训”给我们的心理震撼,也是“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意义所在。通过户外体验式培训,整合团队,发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这就是户外体验式培训在高校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结束语
在我国,一直以来的体育教育模式都是重视“刺激——反应”,仅仅将学生视为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对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但让学生长期受到抑制,导致无法发挥其能动性,而且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差异化的意识导致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无法发挥个体的优势。因此,经过理论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得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户外体验式培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将对我国大学体育选项课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户外体验式培训不仅能够进一步开发体育选项课资源,同时让体育课的空间更为广阔,实现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将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自我、增强社会适应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金项目:1.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XGC2012D08;2.2013年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