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赏析论文

美术赏析论文

时间:2023-01-17 12:5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赏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赏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外美术 名作赏析 教学方法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针对美术师范生,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在进行赏析教学时,要教会学生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美术水平、兴趣等方面,进行教学。以下笔者主要从中外美术名作赏析方面入手,浅谈几点看法,与广大教师交流分享。[1]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赏析兴趣

在赏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尚不具备很强的赏析能力,对于中外名作作品也不了解,因而很多作品在学生眼中都是没有太大差异的(单纯地认为只是每幅图画画面不同而已)。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运用情境教学,带领学生入境学生。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外名作,创设贴合小学生的情境,而不是单调地展示作品。为了最大化渲染情境,高校教师还可以教学生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或者手段,例如背景音乐的运用、多媒体屏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例如,在学习中国美术名作《清明上河图》这一作品时,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古代还没有发明照相机,那你们知道艺术家是如何描述和记录当时的生活吗?这一问题情境可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这个情境主要是以更为自然的方式过渡到古代艺术家利用笔墨描述当时的生活,并留下一些璀璨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品味、去赏析。等学生兴趣被激发后,再利用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并抛出相关问题:《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风光?总之,高校教师在教学生利用情境导入时,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巧妙导入,并控制好导入时间。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还应设计相对应的问题牵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赏析兴趣。[2]

二、展开比较教学,提高学生赏析能力

在美术名作赏析课堂中,展开比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可以是求同比较;也可以是求异比较;还可以是相似比较。运用比较教学法,学生更有动力去赏析、对比,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生上名作赏析课时,可以从比较教学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小学生有事可干。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这一内容时,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对比角度进行教学,引导小学生展开对比,提高自身的赏析能力。首先,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清明上河图》和《莫雷附近的杨树林荫小道》;另一组是《李白行吟图》和《蒙娜丽莎》。其次,让学生从对比的角度分析这两组名作(角度自己定,可以是求同、求异、相似的对比)。在这个环节,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提高效率(渗透分组知识,如人员分配、任务确定等)最后,请学生回答对比分析出来的结果。等小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完整的对比分析答案,强化学生的认知。总之,整个对比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分析合作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三、进行作品点评,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中外美术名作赏析课时,还要给予学生点评作品的机会。这是因为学生在赏析时,必然会有独特的感受;而只有利用语言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才会更强。例如,在学习《画家凡.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增设点评环节,让学生说出欣赏后的感受。本节课主要是欣赏凡.高的经典名作,如人物画《吃马铃薯的人》、风景画《星月夜》、静物画《向日葵》。在引导点评时,应逐渐摆脱传统的“这幅画好美”、“这幅画太妙了”等不具体、模糊的评价上,而应逐渐深入。例如,从作品的风格、色彩、内容、用笔、人物形态、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点评,从而增强小学生对名作作品的理解,同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对应的提高。[3]

四、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赏析视野

中外美术名作赏析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高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一些校外的美术名作展览,让学生亲自观看、赏析,感受作品形象、特点等。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教小学生,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师,一起欣赏、感受中外美术名作,获取直观感受。作为教师,则可以采取边讲解、边欣赏的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维持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因此,高校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赏析视野,让学生爱上赏析课,并从赏析过程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高校教师在上中外名作赏析课时,要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教会学生如何给自己的教学对象上课。同时,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宏莉. 美术欣赏课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第2篇

关键词: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引言

对处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其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都在逐渐形成的特殊时期,其在各个方面都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而这个阶段也是人的审美能力得以培养、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美术课课程一般都属于基础性课程,美术欣赏实际上是美术课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类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的。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不重视

在现阶段,由于中考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些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个好学校往往不注重对子女素质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包括美术、音乐这类艺术学科,学生自己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认为美术课只是一门副科,学好学不好都没关系,因此在上课期间不会投入很大的注意力去认真体会美术欣赏课。而这些实际上都已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初衷―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2、教学过程比较死板

同时在实际的初中美术课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都过分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的,对很多的类似于“文学”类的教学内容介绍得过多,而对于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往往只是一带而过或者是直接跳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完全没有学生欣赏、讨论的空间。仅有的一些讨论,也经常是停留在一些名作的经济价值的评述上,这样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失败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会给学生学习美术、认识美术造成一种误解,很多学生会认为美术作品的好坏是从经济价值上衡量的,这就严重违背了美术和艺术本身给人们精神世界的启迪作用。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措施

1、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实现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同时教师自己还要注重自己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2、美术欣赏课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在欣赏课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会学生方法比讲授更有意义。以苏少版美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为例,这是一节关于中国人物绘画的赏析。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个别学生虽能够举出历史课中介绍过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但也是只知作品的名称,对作者、背景、内容、风格等了解甚少。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物画,教师尝试将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侧重对中国人物画的初步认识,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中国人物画作品。第二课时通过任务课题的设置,以学生对课题的讲解“主导”课堂。

在第一课时中,根据教材中的示例作品,教师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表现对象归纳为三类:神话传说人物;帝王将相;普通人物。通过不同的表现对象让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洛神赋图》和《破墨仙人图》的对比,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从哪里入手欣赏作品,提供给学生美术作品赏析的方法。

根据第一课时课堂教学,教师发现,由于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历史悠久,当今中学生对其并不如对外国肖像画熟悉,更不用说对中国人物绘画的欣赏。另一方面,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只停留在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上,没有相关知识及深入的研究,更谈不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体验。

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在任务性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从前有了很大改善,并且身边同学的讲述更能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3、多媒体教学,科技促学

对于现今的课堂教学而言本身是要求科学严谨的,但是在科学严谨的背景下难免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是不足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用现代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如在印象主义画派教学中,教科书中莫奈的作品色彩就和原画有一些差别,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会添加一些网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况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4、激发学生兴趣并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在开始之前就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成功的教学起码就完成了一半。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中,要让学生将美术欣赏课当作一种有趣的探险或一场美丽的盛宴而陶醉其中,在这样的感受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可以尝试把学生们带到户外,让学生们在户外的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创作灵感和作画的欲望以及审美想象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要始终注意引导并教会我们的学生用心去体验作品,去领会作品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试着去把握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和作品产生共鸣,并最终沉淀为一定的精层面上的深度,也就是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雷宇.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对美术专业课促进作用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2)

第3篇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第4篇

专业介绍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具有艺术设计、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当代艺术设计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服装与服饰设计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从事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服装与服饰设计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CAD、素描、色彩、平面构成、

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服饰图案、服饰配色、童装工艺设计、

服装画技法、中外服装史、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材料学、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学校、企业、公司等单位从事服装教学、服装企业管理、教育、研究、国际服饰文化艺术交流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具有艺术设计、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当代艺术设计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艺术设计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从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设计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计算机艺术设计、商业动画、CIS设计、广告设计与策划、书籍装帧、标志设计、包装设计、装饰画、型录设计、展示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媒体艺术、广告、策划、产品包装设计、出版印刷、教育、研究、国际视觉传达设计交流等工作。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具有艺术设计、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当代艺术设计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环境设计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从事在环境设计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环境设计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环境艺术史论、人体工程学、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阴影透视与建筑制图、建筑技术与建筑构造、工程策划与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工程细部与材料工艺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化与广场设计、建筑小环境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室内空间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教育、研究、国际环境艺术设计交流等工作。

产品设计

培养目标:具有产品设计、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产品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在当代产品设计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中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产品设计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在产品设计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人体工程学、设计基础、工业材料工艺学、工业设计工程学、工业CAD、产品开发模型设计与制作、设计方法与产品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外观设计,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国际产品设计交流等工作。

美术学

培养目标:具有绘画、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当代艺术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了解与艺术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从事在美术学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艺术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1.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视。2.理论课程: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形式美学、色彩学、透视与解剖学、油画肖像、油画风景、艺术心理学、油画创作(实习)、素描、色彩、油画材料、人体、三维模型、三维动画设计、二维动画设计、陶艺制作、艺术品市场管理、现代丝印版画、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可以从事教育、职业艺术家、研究、自由职业者、艺术市场营销、批评家、策展人、群众文化方面的公务员、国际艺术交流等工作。

大连外国语学院音乐系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是2005年国际艺术学院设立的音乐学专业。音乐系现有音乐学专业,下设声乐、钢琴、多媒体音乐制作、琵琶、二胡、古筝、竹笛七个专业方向。音乐系致力于“专业教学、艺术表演、社会实践”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在外语教学及国际交流方面的优势,着力推进专业与外语的融合,全面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艺术人才。

音乐学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本科层次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培养能够具有以下能力:①音乐知识的传播能力 ②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 ③音乐演出的表演能力 ④音乐语言的创作能力 ⑤音乐文化国际交流能力。

专业特色:音乐学系大连外国语学院增设音乐学专业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英语+音乐、日语+音乐、西班牙语+音乐等外语结合音乐的办学模式,旨在更新办学理念,调整音乐专业培养模式,从而拓宽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口径,增加就业机会。目前我院联合办学院校有日本名古屋音乐大学、日本冈山作阳大学音乐学院、西班牙罗维拉大学,韩国大邱艺术大学(音乐与传媒)等。联合办学采用2+2模式,即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学习,在完成前两年的课程计划,同时满足外方音乐院校的专业考核后,于第三、四学年赴国外大学学习,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双方互认学分,达到两校本科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将被授予双方的学士学位(西班牙罗维拉大学除外),同时也可以选择其它学科继续深造学习。另外,通过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也可留学意大利、法国,美国等艺术院校。随着我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孔子学院,中国元素在世界上更加具有特别的魅力。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国际间大学音乐文化交流中将会起到很大作用。音乐系民乐专业学生受教育部孔子学院的委派多次出访韩国、日本、阿联酋、土耳其、俄罗斯等国演出影响很大。因此民族器乐作为特色专业,将有计划的重点建设。

主要课程:本专业设声乐、钢琴、民族器乐(琵琶、二胡、古筝、扬琴、笛子)、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作品分析与写作(和声,复调,曲式分析)、表演基础、中国音乐史与赏析、西方音乐史与赏析、合唱与指挥、外国语(英、意、日、西班牙、韩国语等)、歌曲写作、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钢琴即兴伴奏、舞蹈、形体训练等。

基本学制:4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传播、新型外国人社区文化、教育、表演、群众文化工作等。

第5篇

论文摘要:随世界新军革进行,军队院校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变革。我院作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型军队院校,重点是培养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军官。因此全面增强学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艺术教育一度被军事院校忽视。为此,文章首先阐述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又针对军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条件,具体提出在军事院校需要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对具体要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实施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摄影基础课程 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景观摄影的研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项目编号:14Q042)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2-02

摄影基础课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随着数字化发展的加速,传统的摄影基础教育己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面对教育技术本身的发展变迁,需要对摄影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整体目标,在摄影课教学中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摄影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起着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作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形成科学完整的摄影基础课程体系,提高摄影课教学质量。

1.注重专业的综合性特征,明确教学目标。摄影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艺术并掌握摄影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丰富所学专业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专业的表现力。

2.依据专业特点,修订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在修订大纲时结合不同专业与摄影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法则,设定基础理论讲授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

3.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调整摄影课教学内容。数字化对摄影从硬件器材到制作手段、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学内容也应随之而变,增加数字存储和后期处理技术、影像输出技术、数字暗房技术、数字色彩管理等数字摄影知识。

4.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摄影在艺术学科中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学习摄影,需要了解视觉艺术的基本规律掌握影像语言的丰富表现力,还要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如:摄影美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传统思维模式发出挑战,用创新的理念去探索未知世界。

二、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受着传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中应用了美术类课程成功的教学方法,如:摄影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将艺术设计中的三大构成的表现方法讲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构成原理来理解摄影的构图。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所需的人才也会有所变化,而教学的要求也要随之改变,这些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现代摄影教育的需要,对艺术设计类摄影教学方法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1.新媒体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使用。在摄影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摄影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得直观、生动、易学。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现场拍摄,并对摄影作品进行各种后期处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2.摄影课程中引入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基础在网络上开设教学平台,用平成学生的作业递交、批改、并且和学生及时交流,将课件放在WEB 网络教学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随时可学的空间。将摄影学习相关的文章、图片下载建立一个学习专栏,并把一些国内外优秀的网站连接放在上面供学生参阅,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3.创作实践与作品赏析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摄影创作,支持学生参加摄影展览和摄影比赛。通过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学生进行优秀作品赏析。在教学中,作品赏析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作品赏析可以通过学生在研究分析摄影家的作品艺术表现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

4.改革摄影课程考核办法。摄影课程考核考查了学生对摄影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通过作品体现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例如期末考试要求学生进行专题创作,题目自拟,可以包含纪实、广告、人像、风景、新闻、时尚、观念等领域,要求以组照的形式反映主题,并对创作进行文字阐释,通过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手法,可以发挥他们的独到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

三、摄影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和摄影实验室建设

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摄影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开设的时间很短,现有的摄影教师中有很多都是非本专业毕业,缺乏系统摄影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摄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从业背景,才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又没有教学经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摄影实验室的配套也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摄影课堂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势在必行。

1.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培养计划。以学科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为指导方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制定培养目标、中期规划和近期培养计划。通过提高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学习等途径进行专业教师的培养。如鼓励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申报教学改革项目。支持教师参加摄影比赛或举办摄影展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在专业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论文。在国内外访学项目上多考虑青年教师。

2.制定摄影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留住人才就必须尊重人才,在学校里面很多摄影专业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工作还无偿成为学校的专职摄影师,不管什么活动都会被安排到场,把这种额外的工作作为摄影教师的应尽的义务。这种摊派的工作不仅影响了平时的教学工作而且使摄影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尊重,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议从尊重人才,平等对待为出发点,尊重教师的劳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将教学外的工作折算成分值,作为年终评定的依据。鼓励教师积极创作,参加各类摄影大赛和举办个人展览,对大赛中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并进行表扬和宣传,在职称评定中作为加分项。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让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肯定。

3.加强数字摄影实验室建设和完善。数字相机和拍照手机的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摄影门槛越来越低,摄影技术更加简单,影像传输更加容易,这些也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数字摄影实验室必须有配套的设施,保障数字影像的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新时代数字技术对摄影教学提供了很好地支持,在数字化环境下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完善影像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项目, 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凤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探述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2]程平,严晶.浅谈摄影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6

[3]宋春颖,李红钧.摄影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效果评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0.6

[4]钱华欣.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科技文汇.2011.1

作者简介:

第7篇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情,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快乐,难以言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最富情趣最有生气的艺术活动。尤其对于在艺术类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若能将艺术教育与语文教学巧妙融合,有机渗透,一定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和无穷乐趣。 下面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艺术教育的实践谈三点做法。

一、恰当选择课程内容,取专业所需。

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各门艺术的专业特点,按照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恰当取舍,各取所需。任何教材都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并择取学习的侧重点。如果你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首先你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都是上好的范本。在讲授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将授课重点进行有意识的侧重。如讲授《琵琶行》时,可把重点放在诗中音乐部分的赏析上,让学生细细品味“大弦与小弦”的交错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美、声律美;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则可让学生聆听本曲目的古筝让学生谈音乐感受,进行乐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挖掘语言中的音乐美,引导学生走入美的殿堂,读中品,品中读,从而无限的扩大了语言文字的教学空间。如果你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孙犁的《荷花淀》等篇章是首选,除此之外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如丰子恺)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戏剧和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就选择适合排演课本剧的文章如的《雷雨》、老舍的《茶馆》、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去创、演、评,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这样一来,语文教学在各专业上的特色也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兴趣大增,从而渐入语文佳境的。

二、正确选用教学方法,取专业所长。

艺术专业的学生其性格脾气及爱好特长也往往能体现出一种专业特色。学舞蹈和影视、戏剧表演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爱表现自我,学音乐和播音主持的学生有漂亮的外形、美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则文静内敛,善于用色彩、画面来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最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唱的唱、舞的舞、画的画,尽显风采。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请声乐专业学生演唱刘欢的《好汉歌》让学生对“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梁山好汉们有了更高兴致的探究欲望,对英雄形象和落草原因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从而理解掌握小说“”的艺术主题。让音乐来感染学生,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

评朱自清的经典名作《荷塘月色》时,学生对通感“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理解不能到位,我思索用语言来描述那是多此一举,就请一位器乐生当场献奏古筝一曲。琴声悠悠,清音袅袅,至此,学生已进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一切语言都成为多余。

给美术系学生上《葛朗台》一文,我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再用一刻钟画葛朗台速写,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在画面上“复制”的葛朗台各具风采,经同学们评选,推出了其中一幅为全班“代表作”:画中的葛朗台“人头虎身”,做饿虎捕食状抢夺闪闪发光的金子。

讲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关汉卿的《窦娥冤》、老舍的《茶馆》等课文,我设计了“读、演、评、创”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上完课后,意犹未尽,兴致颇高。

由此看来,只要我们的教师开动脑筋,善于利用教学资源,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学手段,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专业特长,将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三、自主选做习作,取学生所爱。

练习和写作训练也可以很好地体现专业特色。教师先确定大的研究范围――将语文与专业结合起来,具体的研究课题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如可确定这样的课题:“我看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我论‘诗中有画’”、“从xx文中看x时x地的服饰(或音乐、美术、舞蹈等)的特点”等。教师在开学初的几堂课内就将这一作业及考评方法告知大家,便于大家尽早地根据专业、爱好确定写作方向,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意识地查找、搜集资料。研究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研究所得撰写成小论文上交,既作为作业也作为这门课的成绩。在长达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资料搜集后,学生不仅阅读、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对专业理论、动态都有了更多、更详尽的了解,理解上也见仁见智,锻炼了创新能力,都能交上一份较好的答卷。因为有所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研究也就更有兴趣了。

第8篇

关键词: 本土文化 高校美术教育 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代表和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反映了一个地域内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美术专业学生通过对美术与本土文化内在联系的学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知道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唤醒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传承和发扬的主人翁意识,让民族本土文化的意义牢固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

如何才能将本土文化更好地引入高校美术课堂,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历史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引导,因材施教

由于大学的生源较宽广,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本身就受各自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要介绍当地文化,就要正确地引导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熟悉当地的文化脉络;以版画课程中木刻为例,湖湘文化的源头在于楚文化,历史悠久,出现了大量的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的艺术佳品,而现存的滩头年画就是代表之一,滩头由于地处内陆,避开了各种战乱、灾祸,才使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师要深入了解这个画种的特点、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同,学习兴趣有高有低,可以鼓励学生介绍家乡的美术作品、文化等,再由教师加以引导、类比,凸显出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山西的学生可以介绍当地的剪纸艺术,广西的学生可以介绍当地的竹编,由教师从造型、题材、功用等方面加以分析,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再激发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兴趣。

二、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本土文化能否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凸显本土文化的价值,让学生获得对本土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本土文化的基本信念?这个问题急需思考。

1.整合当地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本土艺术?我省有丰富的本土艺术形式,如泥塑、瓷器、木雕刺绣、扎染、版画等,如果给美术专业的学生定期开展本土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那么通过实践不仅丰富了课堂,更保证了本土艺术的传承,体现了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利用独到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因地制宜利用挖掘才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我在上版画课程时介绍了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常宁板桥镇的版画作品,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些常宁籍的同学回家时收集整理了家乡的艺术形式再反馈到课堂中,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还经常邀请一些本土艺术家跟学生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本土艺术的过程中,冲破思维定势、回归人类本性,有益于学生情感观念的形成和民族气质的造就。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美术教学多是以视觉教学为主,数字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亲自拍摄、收集一些本土文化具代表性的图片,其色彩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是课本图片难以比拟的。再如利用视频播放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其生动性、细致性和准确性是教师的讲授无法达到的。设计软件应用到讲授本土文化课堂教学中是教学的创新领域。例如利用photoshop和CoreIDraw等软件制作出单元形,然后进行复制,就能轻松制作一些连续纹样和对称纹样,学生不用像以前那样不停地重复画,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利用PowerPoint和Macromedia FLASH MX整理网络图片、音乐等资料制作欣赏类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网络的即时性和便利性,可以轻松找到相关资料和信息,让所学知识及时与世界接轨,让知识的更新换代更迅速,让学生通过网络初步了解其特点及审美价值,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条理性、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通过课堂作业,让学生理解、创新本土文化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我们在将本土文化结合到艺术教学中时要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通过不同的课堂作业形式检验教学效果。

1.本科生要求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看待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美术创作中,是最难教授的内容。临摹、复制本土艺术作品,通过自己的理解创作新的美术作品,以论文和作品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学所想是我在课程中经常布置的作业。如木刻年画、刺绣、泥塑、扎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本土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作业要与日常课程相结合。在绘画创作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结合制作美术作品。例如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转化为平面设计和版画课程,在图案设计课程中结合湘绣的造型元素,在绘画的构图课程中借鉴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常见的本土文化形式、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大学生生活题材。同时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充满时代气息。这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将本土文化引入高校美术课堂,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是高校美术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正确引导,加以善材利用,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仃.让工艺美术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04.

[2]刘斐.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8期.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4]李玉.中国民间美术赏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

[关键词]中职美术设计;情感教育;提高素养

在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教学中,不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高、精神内涵严重缺失,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等情况都存在,影响了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效果,影响对中职学生高尚情操和科学的人生观、审美观的培养。因此,在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中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认知能力的提高,以便让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人文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赏析、创作出饱含人类美好情感的作品,可以触动到中职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美术作品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这样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互动。在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平等、民主地对待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并且适时给予激励、肯定。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在美术设计学习活动中的个性、思考,教师要用真诚的情感来指导、感染学生,营造出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中职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中职美术教材中含有大量蕴含着人类真、善、美的优秀内容,是教师对中职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丰富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创作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对真挚情感的审美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精神不振,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淡薄,缺乏集体主人翁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处于对教师、同学表现冷漠的情感缺失状态。在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中的精神内涵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有足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不断提高。

二、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要树立榜样,以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情感。因此,在教学中,作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自己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修养,给中职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学生,以自身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自身优秀的专业素养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美术设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品质修养的不断提高。

(二)师生之间加强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新时期的中职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平等对话者。因此,在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示自己的创作,陈述自己在学习活动的收获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适时引导,教师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宽容、理解和尊重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促进师生在教学和生活上共同提高、不断进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学生

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美术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美术设计课程中饱含情感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环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美术作品欣赏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作品欣赏,参与美术创作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敢于大胆地进行创新,并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总之,在中职美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教师要树立榜样,以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同时根据所教中职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学生参与美术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倪瑞花.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10(28).

第10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拓展的措施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基金项目:2016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化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研究。主持人:赵一婷。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李苏,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5).

[4]孙彦.论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关联性.大众文艺,2013(3).

[5]晁树梅.有效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方法.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9).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即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艺术教育应遵循的规律性,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正确定性定位,尊重客观规律;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性,即采用科学方法安排教学,并优化教学课程。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巅,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而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我国教育家先生就指出,应当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并规划了全民艺术教育的实施蓝图。[1]一个世纪过去了,国家对发展艺术教育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以及实施办法,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等,中国大学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艺术教育正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一、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工科大学的学生来说,感受艺术的魅力,了解艺术的内涵,也同样是出自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心的渴望。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高校美育课程方案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问卷调查,于1998年初就在全国部分地区展开,以广州地区为例,向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部分大学生发出2900份问卷,回卷2376份。[2]从对工科院校回收问卷的分中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日益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当代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对艺术选修课的高度热情,他们在对中外优秀传统艺术表现了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对中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在重视艺术理论修养的同时,也积极从事艺术实践活动。

因而,在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十分必要。它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彬同志在1996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美育是运用艺术学、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是自身,而且渗透在诸育之中,以美辅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对德、智、体各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一个社会的国民艺术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而工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文化代表,要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大学生群体,并通过他们带动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以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

再次,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具有一些负面影响。它的趋利性往往使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工作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倍感劳顿、疲乏,很容易使人变成“经济动物”。而艺术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作用,是人们烦躁时的镇静剂、劳累时的栖息地,是人生宁静的港湾,是人免于沦为“经济动物”的一大引力。市场经济越发达,艺术在这方面的作用就越突出。而工科大学生一毕业,就将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如果不具有一定的艺术精神,就很难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此外,对他们而言,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培养一定的艺术素养,无疑更增强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规律性

由于种种原因,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与一些综合类、师范类院校相比还存在差异,因而,工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遵循教育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的诸单元中,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具备了“感染人类追寻美感的欢悦”的特点,因而具有巨大的灵魂感召力和震撼力。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所以使人感动,不但因为它使人得到多少适意的感觉,实则因为它所惊起的思想”[3]可以说,艺术教育对培养人的人格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具有关键作用。

从全国大学生艺术教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来看,一些状况令人惊诧:许多人不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梅兰芳、盖叫天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中国四大名著出自何时、何处、何人,不识五线谱者大有人在,更惶论国外的名家、名著,这其中工科大学生此种情况则更为突出。本来,有些是属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要解决的基本常识,到了大学,还要补这一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要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使艺术教育能够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就一定要彻底破除“应试教育”的思想,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一条以“素质教育”为主的道路。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虽然是一种艰难的转变,但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要面向新世纪,就必须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艺术教育才有可能摆脱种种偏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艺术学科的性质,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一整套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艺术教育新体系。

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是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打开大门的艺术教育,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塑造灵魂的艺术文化教育,而非以艺术中的某个门类为业,求其专、攀其高的专业技能教育或尖子教育。

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要遵循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一些类型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备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4]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艺术教育作为特有的审美教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艺术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使受育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从中得到教育:其次,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艺术作品对于人的教育,是在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最后,艺术审美教育是“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得到积极愉快的休息,而且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其次,艺术教育也要遵循人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艺术教育在人的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不是哪个人的好恶,而是客观规律。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优秀素质需要多方面的滋养,需要长期细致深入的充分的培养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一门课,如果不溶于各门课程、不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便不过是一句空话;同样,离开了具体、生动的优秀艺术形式,以及与其相应同样具体、生动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艺术美育、艺术素质教育乃至全面的美育、素质教育的完成与实现,都是难以实现的。

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作用于对象,逐步积累,潜移默化,形成素质的过程,是一个既连绵不断、渗透融合、贯通始终的统一过程;又是一个相对有序、曲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由不同环节组成,相衔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序列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同人的生理、心理、认识、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保持一致。由于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不仅取决于它的性质、目的,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素质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因此,其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的安排和要求的基本顺序是:

——使学生增强对高雅艺术、高文化含量的经典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

——使学生提高感受、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表演的实际能力;

——使学生养成欣赏美好艺术的生活需求和文明习惯;

——使学生积累起较丰富的艺术修养;

——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

与艺术教育的规律及形成人的素质的基本过程相适应,艺术教育教学的原则归纳如下:

1、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课程相应的水平上起步,以艺术作品和学生参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为顺序安排教学的原则;

2、以加强和深化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感受、理解、表现等审美实践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原则;

3、以对艺术作品整体特点的把握、评价、表现等为主要内容展开教学的原则;

4、以正确的观点,按照揭示艺术作品的表现及其规律的实际需要,介绍、练习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原则。

三、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现实性

面对21世纪,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如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是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而又系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探索出一条符合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新模式,使艺术教育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挑战性。

首先,注重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开展艺术教育,应注重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中国画的气韵轩昂、笔墨淋漓,中国民族音乐的悠扬、自然,中国文学的灿烂、辉煌,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等,都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而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一向是提倡教学相长、由浅入深,传统艺术教育也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教育方法,临摹、模仿,学习前人的经验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离不开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更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传统教育方法,即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循序渐进地开展艺术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现代教育理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其共同的特点是运用现代系统论、现代心理学、现代信息学等最前沿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成果作为科学基础,从教育、文化、科学、审美等方面对现代教育的体系做出思考和重构。比如美国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就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对如何通过实施艺术教育来进一步完善人格作了深层次的研究,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决策提出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在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方面做出不少有益探索。比如,艺术教育主要以普及艺术知识为主,相对提高为辅的原则,在开展艺术教学课程的同时,结合课外艺术活动实践,让学生参与体验艺术创造过程,提高其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这种开放性教学解决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很少在课堂上直接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问题。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办法,不但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而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总之,在如何实现艺术教育方法科学化的问题上,只要我们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并与中国优秀和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转贴于

艺术教育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即根据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所做出的最佳选择,以期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从大的方面分为美术、音乐和影视三大部分,美术方面又包含中国画、书法、美术鉴赏、环境艺术赏析、商业美术赏析等课程内容;音乐方法包含了声乐演唱艺术、器乐基础、合唱与指挥、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内容;影视方面则包含了影视剧作引论、电影学原理、电影名片赏析等课程内容。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从教学方法出发,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理艺术鉴赏(即理论部分),二是艺术实践(即技能、技巧的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艺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1、艺术鉴赏

根据工科大学生的年龄差异、专业特点和文化层次,选择中外优秀的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作品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其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

(1)赏析。教师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精神内涵、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贯彻美学原理,让学生鉴别作品的优劣。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展示,从而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加以赏析,以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认知广度和深度。

(2)课堂讨论。艺术作品的赏析,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通过互相切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启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这一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层次的教学阶段是非常需要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3)提问。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的兴趣以及对作品的思考。提问指的是双向,即教师问 学生、学生问教师。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注意到工科大学生对艺术理解的综合起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思考;反之,学生向教师提问题,往往更尖锐、更深刻。这种双向的提问,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家长式教法,有利于调动教学积极因素,加深教与学之间的磨合和沟通。”

(4)现代教学媒体。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提高艺术教学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艺术教育通常以艺术作品作业鉴赏对象,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此外,采用媒体组合教学方式,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场景声情并茂,图文并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艺术教育课程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学生也可从中得到高品位的艺术熏陶。

2、艺术实践

艺术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因而,工科院校进行艺术教育,除了应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之外,还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艺术实践,增强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很有必要。

(1)观察法。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认为:“没有观察就没有明确的观念,没有明了清楚的观念就没有绘画。”[6]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知识的百分之八十源于观察。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艺术教学中的美术技法训练。比如说要表现物象,不论是个体或组合物体,都必须从整体观察出发,而表现整体的方法是从整体出发直线取形,局部深入,再回到整体。那么,在深入作画过程中,就要不断进行比较观察,如形态的大小、宽窄,位置的高低、远近,色彩的明暗、冷暖等,通过观察对比,从中找到物体富有共性和个性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根据绘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找出形体、结构、虚实、光影等的变化。

(2)练习法。艺术实践课中,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声乐演唱艺术”、“舞蹈”、“器乐基础”、“合唱与指挥”、“中国画”、“书法”等,都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声乐演唱艺术”除了让学生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正确的歌唱姿势以及歌唱呼吸、共鸣、咬字等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声乐基本技巧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感性上的认识,初步掌握声乐演唱技巧,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参与组织一些演唱活动。又如“书法”,除要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和中国书法史纲要,理解书法何以为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结合欣赏历代书法作品,提高书法审美能力之外,还要通过对历代书法碑贴范本的临摹练习,逐步掌握各种书体的写法,为今后进一步创作书法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练习时,教师始终处于辅导地位,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差错。

(3)示范讲评。艺术实践本身是一种直观性较强的课程,技能、技巧通常通过教师的示范表演、辅导来进行。比如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及各种技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表演。示范可以是课前准备好示范图例,也可以在课堂即兴示范表演,学生通过模仿、训练,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所以,这种直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另外,对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进行讲评,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参加具体社会活动,把在课堂上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去。由于工科院校艺术选修课时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实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所授的课程内容,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宣传活动、文艺活动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从中得到锻炼。

(5)参观博览。艺术教育通常采用大量的视觉形象资料以及视听材料,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教学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到各类艺术馆、博物院、音乐厅去参观学习,百闻不如一见,实地参观考察,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视野。

〔参考文献〕

[1] ·全集[M]·中国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中国教育年鉴1998[M]·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法]罗丹·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剪纸工艺;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发与利用

剪纸工艺有着极其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研究者在对剪纸艺术开发取材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与文化特征。在调查中,笔者以四川本土的剪纸工艺作为主要的民间剪纸资源,将四川绵阳涪城区、广安市武胜县作为研究的重点区域,将剪纸艺人龙玲、黄英等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寻找更加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教学空间。

一、成都地区剪纸工艺概况

1.成都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剪纸

工艺教学现状调研组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展开调查,主要调研中小学剪纸课程现状以及教师、学生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剪纸工艺的认识。调查发现:75%的中小学生对剪纸这门课程很感兴趣;50%的学生接触过剪纸,但了解得不多;85%的学生希望教师上课多注意实践,学生更愿意在体验中学习;56.25%的学生喜欢剪动植物题材的内容。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炼出有针对性的内容。

2.成都地区剪纸工艺特点

调研组对成都及其附近剪纸工艺集中区(绵阳涪城、广安武胜)进行了实地考察,特别走访了龙玲工作室。与其说这是一间工作室,不如说是书房更加贴切,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整洁的桌面上是她刻纸用的蜡台,搁放台上堆积的是她多年的作品,更有她创作的剪纸风格服装。她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与时俱进,将民间传统与现代设计生活相联系。整合收集的剪纸作品,将田间考察的口述资料和图像资料进行整理,可发现:四川本土民间剪纸,形式上稚拙古朴,粗犷深厚,简洁灵活;内容上反映了四川民间生活,人文气息浓厚,如表现吃火锅、糖艺、盖碗茶等的剪纸作品,都展现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二、如何在中小美术教育中有效运用剪纸工艺

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在现代生活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难以被更多的人了解,有的甚至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国家虽然有力地实施保护,但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提高。为了使传统民间剪纸工艺能得到传承,使民间美术后继有人,将剪纸工艺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迫在眉睫。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有效运用剪纸工艺,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收集整理四川成都地区剪纸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和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到周边的剪纸展览馆和示范点参观交流,学生通过访谈记录、摄影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周末等空余时间发现学校或社区已经存在的剪纸工艺相关资源,收集后以PPT的形式和同学分享交流,让学生自主对剪纸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邀请了著名剪纸艺人龙玲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直接与民间艺人对话,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2.制订教学计划、编写具体的教案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计划,主要采取游戏教学的模式,用简单的歌谣、口诀让学生画出最简洁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索,如,“左手剪,右手剪,纸在手中轻轻旋,刀口转换成一线,左右照顾上下看,黑白过渡要自然”。在剪具体图案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笔者把剪纸内容编成儿歌,学生易懂、易记。如,“小猴子,月牙脸,嘴儿尖,头上配上月牙眼,七手两腿紧相连,S形尾巴向上卷”。学生边做游戏边剪纸,不仅掌握了动物的特点和剪纸的技法,也培养了形象设计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剪纸教学可以从几何图形、动植物图形逐渐向简单人物过渡,由易到难地展开,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开发学生的智力;而高年级的学生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剪出图形,更多的是要进行主题创作,将剪纸与生活紧密联系,将平面剪纸向立体剪纸转化(二维转三维),将传统剪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团队成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剪纸的兴趣。

三、结语

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增加剪纸工艺的相关内容,对于美术教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传承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小学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更不能拘泥于让学生临摹作品,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作品不求高大上而求接地气。灵感源于生活,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笔者的信念,也是笔者对自己未来学生的期望。注:文章系四川师范大学第十一批科研立项创新项目“剪纸工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阶段性成果,项目指导教师:陶旭泉教授。

参考文献:

[1]尹秀凤.实用民间剪纸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曹宇,曹宁.古今剪纸与艺术创作.金盾出版社,2010.

[3]李文宇.开发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