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20:5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87-01
符川乡秦家岔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该村共有30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和批评教育。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不会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 云南省勐海县教育对口支援情况的调查报告 云南省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查报告 云南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业务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云南省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运行工作调查报告 云南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洱源县森林资源调查现状分析 涪陵居民健身现状调查报告 通榆县肥料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意愿调查报告 突泉县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报告 洱源净 洱海清 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洱源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村生活环境与居民健康调查报告 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景县施肥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中小型物流企业人才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云南主要影视基地运营现状的调查报告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 基于山东省沾化县林农创业的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魏敏,吕震,嵇剑彬,等.合肥市患者选择医院的情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825-827.
[3] Hans O,Birk Lars O,Henriksen.Which factors decided general practitioners’choice of hospital on behalf of their patients in an area with free choice of public hospital:a question-naire study[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2,12(126):1-10.
[4]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1[2011-09-15]..
[5]文斌.大理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2):85-88.
[6] Ruby A,RouseM,Hamilton A.Dentists Evaluate Their Patie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ferences [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0,3(13):307-319.
[7]景汇泉,李君,李海梅,等.求医行为的哲学思考及社会发展相关性的探析[J].医学社会学,2014,8(7):43-45.
[8] Claycomb C,Lengnick-Hall C A,Inks L W.The customer as a productive resource:a pilot study and strategic implictions[J].J Bus Strateg,2001,18(1):47-68.
[9]肖圣鹏.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影响因素研究[J].广角镜,2013,7(23):253-254.
[10] Kara Hanson,Winnie C Yip,William Hsiao.The impact of quality on the demand for outpatient services in Cyprus[J].Health Econ,2004,13(12):1167-1180.
[11]楚蓓,王伟,兰迎春.城乡居民就医行为多元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0(A):45-47.
[12]杜珠英,吴媛阳.汕头市居民就医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14,6(17):64-66.
[13]张容瑜,尹爱田,Shi Lizheng,等.就医行为及政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2,6(6):861-862.
[14]王粤湘,何丽金,张秀华.门诊患者择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社会学,2009,30(12):42-43.
[15] 向雪瓶,魏俊丽,彭芳,等.患方选择医院的主要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13-15.
[16] David S,BrennanA,John Spencer. Dentist preferences for patients:dimension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rovider.Paactice,and service character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6,13(1):69-78.
[17]孙艳华.门诊患者选择医院的参考因素的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14):327-328.
[18] 张妍,谢子秋,刘忻,等.患者选择医院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21):71-73.
>> 63份抗菌药物说明书中有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分析 我院儿童常用药物说明书中儿童用药标项分析 药品说明书中[孕妇及哺乳期用药]项的调查 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试论吐鲁番租佃文书中有关违约的乡规民约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有关应用问题的探讨 对于注会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书中有关概念的探讨 说明书中的电影世界 说明书中的电影世界等 常用抗感染滴眼剂的临床应用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与其安全性相关的项目调查 我院非儿科门诊儿童超说明书用药调查 关于临床配伍用药的有关问题 与合理用药有关的临床研究 说明书中的“有效期”应改为“负责期” 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中成药说明书中存在的问题 最“惹祸”的抗感染药——“头孢” 住院儿科药品说明书之外用药的调查分析 儿科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用药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5-30]..
[7] 王欣,宋民宪.非处方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项的警示缺陷及责任主体分析[J].中药与临床,2013,4(1):53-55.
[8] 王长在.儿童用药现状与药物临床试验[J].中国制药信息,2013,29(7):3-5.
[9] 刘敏豪,邬倩倩.我院药品说明书现状调查及其相关风险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17):1619.
[10] 刘敏豪,冼培愉,邬倩倩.30组同成分不同厂家口服药品说明书差异状况调查[J].中国药房,2013,24(34):3239-3241.
[11] 王霞.为我国儿童健康成长构建良好就医环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0):1-3.
[12] 张慧芳.对本院31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调查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9):245-246.
[13] 吕杰.对我国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设计[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118-119.
[14] Edward Connor,Pablo Cure. “Creating Hope”and Other Incentives for Drug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J]. 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1,1(3):1-4.
[15] Michael Berntgen Exploring Paediatric Indications for Off-patent Drug Substances-Strategic Input of Regulatory Affairs [EB/OL]. [2013-05-01]. http://dgra.de/ studiengang/pdf/master_berntgenm.pdf.
[16] 冯娟娟,张竞超.我国儿童用药药政法规的规范化探讨[J].中国药房,2014,25(17):1550-1553.
——县镇中心完全小学陪读母亲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时代的浪潮滚滚,荡涤着神洲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也直接冲击着新一代农民的价值现。农村贫脊的土地无法留住他们勿勿的脚步,他们就像一群群的迁徙候鸟,从不同的角落集结在一起,催生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母亲等一个又一个新的群体。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城乡结合部,随着进城人口的剧增,留守妈妈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成为社会不能不关注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一、陪读妈妈大量增加的原因
1、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之前,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们大多还是先择将孩子由老人托管照顾,他们认为由爷爷奶奶或处公外婆照顾还比较放心,毕竟是他们的孙子孙女,会疼爱他们的。可是通过实践证明,由老人照看小孩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首先,这些农村的老人本身没有文化,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更不懂得在品德方面教育孩子,只能料理他们的生活。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至于孩子想什么、做什么,他们一无所知。于是一个个问题少年不断出现,上网、逃学、打架、厌学、早恋,这些不良行为,基本上都出现在这些由老人照看的孩子身上。另外,由于这些农村的老人还不适应城镇的生活,缺乏基本常识,导致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3月,由于老人看管不到位,我校一位年仅8岁的孩子坠楼身亡;12月的一个下午,由于老人在密闭的房间里用煤取暖,导致四婆孙煤气中毒,我校9岁的二年级学生煤气中毒身亡当场死亡。父母是挣了钱,可是孩子没有管教好,甚至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挣了钱又有什么意义?这是许多年轻父母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也遂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孩子、老师的强烈要求下,于是许多父母选择了留下。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再加上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低,在外找工作难,收入低,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妈妈留下来照看小孩。
这是近三年我校外地迁来户留守儿童代管情况统计
年度
留守儿童
人数
由老人管理
有母亲管理
亲戚代管的
203人
107
74
22
187人
83
97
7
152人
25
123
4
(留守儿童人数减少,是因为人口自然减少,一年级新生随之减少,生源自然减少所至)
2、外出务工带子女的诸多不便。
有的进城务工者,由于长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打工,就把孩子接到当地去读书。尽管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障农了工子女就近入学。但是,事实上农民工子女要进入一所好的学校是相当困难的,就算入了学,也无力支付高额的费用。他们没有选择,大多只能进入当地民办学校或条件差的学校,这些学校师资力量欠缺,办学条件简陋。在这里上学,将来也无法参加当地的高考,由于教材不同,今后再回本地就读初中高中,又怕适应不了。通常情况下,在打工地就读一年两年后小学后,全部又转回原地上学。反复的转学,对孩子的学习是极不利的。为了孩子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就让孩子留在当地上学,还是年轻父母们的最终选择。
3、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
每期开学,城镇学校都会出现小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一边是城镇学校生源严重超员,无法承载那么多的学生;另一方面农村中心完小、薄弱学校生源不足。当今的年轻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所好的学校里学习。纷纷由农村转向城镇条件好的学校。由于在县城上学各种开支多,房租贵,生活压力大,于是,大多数父母选择让孩子在城乡结合部的城镇学校就读。在我们这样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平均每期都会接纳30名以上从外地或本县其他乡镇转学来的学生。学校一半以上学生都不是当地常住人口,这部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成为我校生源的主力军。
二、陪读妈妈们的生活现状
秋季,中心完小陪读妈妈就业情况统计:
租房户学生数:266人
父母都没有外出,父亲干活,母亲无任何工作的85人。
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孩子且无任何工作的38人。
以上数字显示,陪读家庭中,46%的家庭妇女无事可做,另有54%的家庭妇女能够工城镇租住地找到工作。这么多外来户,如此多的的流动人口,有工作的陪读妈妈和那些无事可做的陪读妈妈们,她们的生活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1、有活干,她们苦不堪言
有一部分留守母亲,因为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能,他们可以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有相对固定的收入。工厂上班,三班倒,没日没夜。进不了厂的,有的就做临时工,每天一大早,就可以看到她们焦急等待有人找她们去干活的场面,临时工都是体力活。这些妈妈们往往是和父母们住在一起,租比较宽一点的房子,房租在1200元以上,月开支1500元。这些陪读妈妈们,他们除了繁重的家务外,还要挣钱贴补家里生活,管理照顾孩子、赡养老人,整天忙得像一台机器,三四十岁的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都要大出10岁以上。她们又当爸爸又当妈妈,辛苦可想而知。
2、无活干,她们省吃俭用,苦闷度日
还有一部分留守妈妈们因为没什么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根本找不到任何活,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租一个单间房子和孩子住,专门照顾孩子的生活,不和老人一起住。这些妈妈们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天为孩子弄好三顿饭,剩下的时间就只有寂寞无聊。我们走访过不少这样的家庭,她们居住条件简陋,生活内容枯燥乏味,生活水平不高,省吃俭用。这些家庭房租一年在1000元以上,日常开支在1000元左右。由地工作不好找,小生意又难做,这些妈妈所占的比例在陪读妈妈中占30%左右,而且呈上升趋势。
3、没有安全和保障
这些陪读妈妈们在承担家庭重担和照顾子女之间,忙忙碌碌度日。低保、失业,是针对于当地户口的家庭,这 些农村来的女性是无法享受这一切,她们成了一个没有保障的群体。因此,她们有的只能拼命干活,补贴家用;没有活干的,只能拼命节俭,节省开支。因为是女性,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她们的心理负担重。丈夫长年不在家,她们一方面照顾好家人,一方面还要承受着对丈夫的无尽思念。没有沟通和交流,使她们心情压抑。有的人年纪轻轻的到处求神拜佛,有的人打牌赌博来消磨时间赖以度日,造成了对家庭、社会和自身的伤害。
【2017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学习习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习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习,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近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最需立即解决的问题是上学出行难、监护薄弱、安全无保障、缺少心理疏导等。那么,我们认为:在农村建设寄宿制中小学、全托幼儿园和在城市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重点解决x—xx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寄宿制学校读书和增加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减少留守儿童,是破解这道难题最重要的两条途径(x—x岁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温、安全问题)。这样,一是通过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和全托幼儿园中,让他们共同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生活,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心理辅导,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力度比较薄弱、内心世界比较封闭、吃住等生活无规律、课余学习无人辅导、上学放学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学校容量,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城入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此,提出以下解决x—xx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加快城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加大贯彻落实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政策的力度。根据xx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力度。在目前全区只有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基础上,建议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数量。今年,可在启动建设城市标准化学校的龙塔实验小学(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学(规划中)、冉家坝小学(规划中)、双湖小学以及条件较好的汉渝路小学、五星小学纳入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到xxxx年,每个街道应通过现有学校扩容等措施,增加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为流动儿童接收教育创造条件。
我区已指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及
建议新增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统计表见附件x
x、进一步简化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手续。目前,区教委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但任然还需要用工劳动合同、租房合同、流动人口居住证、申请等手续。为此建议进一步简化入学手续,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带出留守儿童创造入学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建立健全城市拓展与学校建设同步推进机制。可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在城市扩展和旧城改造中,规划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动人口数量规划适度规模的中(小)学校,将学校建设纳入xx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项目的招投标任务中,由负责投资开发或改造的开发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学校,建设和房管部门要督促开发商严格按规划建设学校,对未按要求建设学校的不予验收和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等手续,确保城市里有足够数量的学校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逐步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城就学问题。
(二)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尽快将那些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看管、学习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优先送到寄宿学校读书,过集体生活,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区有农村寄宿制中学xx所,每个镇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学,平均每所中学可容纳寄读学生xxx人左右,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我区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学校 xx区渝兴中学校
xx区永庆初级中学校 xx区高嘴初级中学校
xx区天堡寨初级中学校 xx区黄印初级中学校
xx区麻柳沱初级中学校 xx区沙坪初级中学校
xx区石鞋初级中学校 xx区王家初级中学校
xx区华蓥山初级中学校 xx区御临初级中学校
xx区龙安初级中学校 xx区明月初级中学校
xx区大盛中学(东山点校) xx区沙地初级中学校
建议在每个镇将现有中小学,通过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学和x所寄宿制小学,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学校还可容纳少量学生寄宿,就基本能够满足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按平均每所初中xxx—xxx万元,小学xxx—xxx万元计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学共需资金约xxxx—xxxx万元。(即按每所初中平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所小学平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人住宿按平均x平方米、食堂x平方米计算,按每平方米xxxx元计算,各需建设费用为: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万元;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万元。若加上征地、环境配套、必要设施费用等,每所初中约需xxx—xxx万元,每所小学约需xxx—xxx万元。)
建议新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名单
新增寄宿制中学xx所 新增寄宿制小学xx所
统景职业中学 华莹中学 张关小学 华秦小学
统景中学 石坪中学 金安完小 白岩小学
洛碛中学 兴隆中学 龙兴中心校 洛碛中心校
渝汉中学 大湾中学 华莹山中心校 关心中心小学
渝石中学 古路中学 木耳中心校 石坪中心小学
悦来中学 石鞋小学
(三)加快建设农村全托幼儿园,满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入园需求
建议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两种方式建设,力争明年实现全区各镇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儿园目标。目前,在我区农村地区,尚无全托幼儿园,如在每个镇新建x所集教学、游玩、吃住为一体的全托幼儿园即可基本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问题,共需要资金xxxx—xxxx万元。即在每个镇(街)建立x所有x个班规模,容纳幼儿xxx人的幼儿园,需用地xxxx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万元x亩,建筑造价xxxx元∕平方米,加上运动场等设施约需xxx—xxx万元。xx个幼儿园共需xxxx—xxxx万元。
x、政府投资修建。将农村全托幼儿园建设纳入全区“学校建设年”内容,立即实施,政府建x个以上。
x、引导、鼓励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园。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投资修建全托幼儿园的社会人士、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办法),动员社会投资建x个以上。
(四)探索建立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x、教育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中设立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投诉电话等,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维护好留守儿童权益。
x、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适时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服务。
x、民政部门要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社会救助,给予必要的入学(园)补助。
x、农业部门要结合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岗位,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就近打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x、xx部门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关键词】 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湖北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最大引擎。与中部六省相比,湖北城镇化率最高,2013年达到54.51%。但中部各省纷纷加快了城镇化建设速度,竞争态势明显。然而,湖北的城镇化也面临发展瓶颈,存在着区域不均衡、产业吸纳能力不足、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增速乏力等诸多问题,未来城镇化之路并不平坦,其发展过程面临诸多挑战。
一、湖北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2013年末,湖北常住人口5799万人(指常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城镇人口3161.03万人,乡村人口2637.97万人,以此数据为基准统计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4.51%,继续位居中部第一,略高于全国53.7%的平均水平。
现以2008―2012年间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数据显示,与中部六省相比,湖北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年均提高2.1个百分点,较发展速度第二的河南高0.53个百分点。但是,近两年,其他省份也加快了城镇化建设。2012年,江西城镇化率为47.5%,较2011年提高1.8个百分点,居当年六省第一,湖北以1.7个百分点与安徽并列第二(见表1)。
二、湖北城镇化面临的困难
1、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
湖北地处我国地理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平原、丘陵、山脉并存,各市州面积、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矿产资源、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差别都很大,导致人口分布、城市规模、城乡联系不均衡,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差别最大。
武汉市“一城独大”,科教实力、经济总量冠盖全省,宜昌市和襄樊市这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处于成长期,区域辐射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了湖北省城镇化的空间不均衡。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大多聚集在武汉周边以及以“襄荆宜”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为轴的中心城市周围。而鄂西山区,尤其是恩施地区、鄂东北大别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恶劣等原因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再从城镇化内部结构来看,城镇化率45%以上的县市只有19个,而30%以下的地区占整个湖北省一半以上。此外,平原地区和西部山区城镇布局松散,小城镇体系层次不分明。
2、城镇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湖北轻重工业结构失调,民营经济成长缓慢,大部分区域三产业不发达,导致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中小城镇第一产业比重大,效率低,不利于资源集约利用。欠发达的农业致使第二产业发展缓慢,无法形成产业聚合力,影响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造成大量中小城镇城镇化不完全。
3、户籍城镇化率不高
在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城镇化率往往是以在城镇常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作为基准统计的,其中存在某些公民虽生活在城市,但与城市另一些公民的权利并不平等,故这种城镇化率不能真实反映城镇化的全部特性,因而暂可认为这是一种名义城镇化率。众所周知,我国实行户籍制度,只有户籍上为非农业人口,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因此他们的公民权利是平等的。据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2013年3月6日下午召开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透露,2012年全国非农业户口人口所占比重达35.29%。而据公安部统计,湖北省户籍城镇化率2012年为34.56%,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是从上述数据也可看出,不管是全国还是湖北省,户籍城镇化率与名义城镇化率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过低的户籍城镇化率,表明大量农民工在未取得非农户籍的情况下,已涌向城镇工作、生活。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他们的某些权利是所居住城市不能给予的。因此使用名义城镇化率,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数据失真,并带来相关的政策决策与现实脱节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工业化速度,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速度又远落后于我们的城镇化速度。
4、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
从数量上看,湖北城镇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从空间形态尺度来看,湖北整体上已进入到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协调标准看,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化质量并没有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城镇化推进的资源代价较大;二是城镇化建设依赖土地现象严重;三是城镇化进程的不协调性日益凸显;四是城镇化进程对特色文化重视不够;五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六是新型城镇化面临多方面的制度障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延误城镇化进程,而且还会为今后城镇化留下相当大的隐患。
三、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湖北城镇化发展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在初步完成城镇化初级阶段任务后,现在应适时向城镇化的中级阶段迈进,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克难攻艰,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当前除需继续提高城镇化率外,尚需要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尤其是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就像一道阻碍城乡劳动力、城间劳动力有效流通的玻璃门。须知,户籍不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没有真正归宿,转移就不稳定,这将使农民不能分享城镇化及国家改革发展之利益。长此以往,会使中国社会裂痕不断扩大,最终将使发展陷于停滞。因此,把“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变为享有平等社会权利的“城镇居民”,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行为。
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创新思维、平衡各方利益,朝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的总方向上前进,以剥离户口所附着的福利歧视、建设公共福利制度、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为其行动指南,改革嵌入户籍制度之中的其他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保地方财政有稳定可靠的税源,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财政基础。
2、探索特色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式
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注意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人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不要只注重人的城镇化,而忽视土地的城镇化;或者表面上重视人的城镇化,暗地里却盘算土地城镇化。虽说人的城镇化是根本,但也只有建立在公民权利平等、迁徙自由基础上的城镇化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土地的城镇化在这里是个借用词,但也不难理解。众所周知,现有体制下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权属不同,经济属性也不同,利益分配机制更不同。其实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土地的城镇化隐含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也是农村土地转变成城市土地的过程。
做好城镇化工作终究要协调好人和土地的城镇化这两方面的因素,只重视前者,容易出现数字锦标主义,发展不可持续;只重视后者,又容易产生借助城镇化的旗号导致房地产化的后果。这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在政府、经济组织、个人三方面之间达成责任与权利的平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之道。在此过程中,希望各级市场主体创新思维,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城镇化模式。
湖北占据“九省通衢”之地利,但也面临“九省特色”之尴尬,各区域环境不同,资源各异,按统一模式推进城镇化建设不合实际。因此,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化路线,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较为适宜。
以武汉为代表的大城市,应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之路,做强经济实力,为全省城镇化做好表率。以大冶、宜陵为代表的百强县市应下好民营经济这盘棋,为湖北县域经济的倔起起到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各地发展各种特色小镇、都市田园、生态农业、农业科技园区、区域(如沟域、沿边、沿江等)经济也应是城镇化的有益补充。
3、城镇化进程应讲求可持续发展
湖北的城镇化随着经济发展而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加快,这个趋势已不可逆转。但阻碍其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目前还是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个制度相伴随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歧视制度。十报告首提户籍改革,正当其时。户籍改革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助力器,正逐渐形成共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户籍改革绝不是决定城镇化进程的全能钥匙、唯一方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据四川省统计局2014年7月25日的《2014年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93.7%的进城务工人员表示习惯城市生活,但愿意落户城市的只有10.7%。对于这一现象四川省统计局分析,对农村既有利益的拥护和对城市社会保障的顾虑是不愿转户的主要原因。养老问题得不到解决、住房没有保障、失业或找不到工作是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城镇户口担心的三大问题。如果转为城镇户口,进城务工人员希望家中土地维持现状不变和有偿流转的比例占59.3%,希望农村住房维持现状不变的占57.4%。
也就是说,担心养老无保障、担心失去农村土地和房屋、没有城市住房是农民不愿意落户城镇的三大主要原因。越到大都市,子女进城读书问题越突出;越到小城市,住房问题、拖欠工资问题越突出。应该说四川统计局这个调查可信度较高,湖北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这就正好解释了全国城镇化率与户籍城镇化率为何有较大差距的原因。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缺乏统筹考虑、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将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隐患。如将会导致很长时期内的农村居民“两栖人”状况:人在城市,心在农村;土地和农房即使荒废也不放弃,或者在城市赚钱回老家盖房,影响其在城市安居乐业的动力。它可能导致的后果也是严重的,直接影响孩子的就地上学,造成旷日持久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因为种粮是副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土壤、种子、品质都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从产量到品质,都没精力投入,将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直接影响财富积累和城市安居,因为很多人赚了钱还是回乡盖房,农村房屋长年空置,在城市生活却无房可住。此外,各级城市政府在整个城镇化过程中,如果城市所获得已发展的土地有限,将无力提供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最终影响城镇化进程。
另外,如果强行推进城镇化,为一时城镇化率的提高而自喜,不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意愿及放弃土地承包权的缓冲期,只要此人一在城市落户,就取消其农村土地承包权,那么进城农民落户城市意愿将受阻,如果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及时跟上,一旦遇到风险,他们就会怨气冲天,长期来看,将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4、城镇化进程应与相伴随
长期来看,高质量的城镇化进程需要相伴随。如前所述,人的城镇化与土地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工作的两个方面,短期看,可分开处理,长期看,又相互联系。人的城镇化是共识、是目标,而土地的城镇化是手段、是工具。一方面,没有经济手段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另一方面,人们也没必要将目标和手段作单一化理解,人的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应是市民化(隐含权利平等化),但是全体国民是否要全部市民化,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似乎没必要,也绝无可能。土地的城镇化的结果是否为土地全部归属国家所有,也还有待论证。是否应该在一个统一市场下有各种市场主体(即除国有主体之外,还应有其他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深圳新一轮的(或合法外土地权属改变)即含这方面的积极探索。
可以预计,只要农民的土地自由流转和房屋的家庭财产化没有实现,农民身在城市心在家乡的状况就将很难改变。解决上述城镇化问题,则需要大家创新思维、解放思想,同时也考验政府的决心。耕地、宅基地退出机制是农民是否愿意进城落户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个关键因素,既取决于土地、农房能否成为农民独立的财产权利,又取决于土地、农房是否能够建立不局限于“村集体内部”的城乡统一交易市场。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应破题。
【参考文献】
[1] 江易华、程琼:湖北省城镇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6).
一、呼和浩特市社区家庭教育实际效果分析
为了准确、客观评价呼和浩特市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际效果,2014年1~6月,我们对呼和浩特市4个社区的“社区家庭教育”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内蒙古首府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和问题,为本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调查分别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座谈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为93%。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来看:男性84人,占47.2%,女性94人,占52.8%;性别比基本持平。从调查对象民族上看:汉族109人,占61.2%,蒙古族30人,占16.9%,其他民族39人占21.9%。从年龄上看,30~49岁年龄段居多,总占比为67.9%。调查问卷采取了匿名的形式。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2道题目,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出生地、工作单位性质、家庭结构特征等10个题目。第二部分为居民与与社区家庭教育。共12个题目,设计了四个维度:居民对社区家庭教育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和认同度。
总体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有一定的了解、对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作用都给予了肯定,充分肯定了在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愿意在未来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活动。但是,社区还没有成为居民获得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渠道,未来的工作还很多,仍需深入。1.认知度认知度可以反映出居民对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了解情况、关注情况的维度。调查显示,被调查社区都设立了专门的家庭教育机构,但部分居民并不了解。但是对社区组织的相关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活动的参与情况非常好,热情较高。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形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还是有一定认知的。对“所在社区是否成立了专门的家庭教育机构”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1.3%的社区成员回答“有”,43.8%的成员回答“没有”,44.9%的成员回答“不知道”。说明很多社区居民对本社区是否成立了专门的家庭教育机构并不了解。一方面反映出居民对是否成立了专门的家庭教育机构并不特别关心,另一方面反映出社区对专门的家庭教育机构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机构的作用。关于“是否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方面的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否”的占比为37.7%,回答“是”的占比为62.4%。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居民有过参与本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经历,居民参与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
从年龄阶段看,30~39岁的居民参与比例最大,占总量的24.2%。通过对开展过哪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形式的调查分析显示:个案百分比由多到少分别是咨询讲座的36.4%、印发宣传材料25.0%、家长座谈会18.8%、文体比赛18.2%、亲子互动游戏15.9%、节假日庆典活动12.5%、成立了家长学校9.7%、竞赛评选活动5.1%。同时,其他形式的个案百分比也有24.4%。说明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也得到了居民的肯定。2.满意度满意度是居民对社区已经发生了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效果的直接评价。从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类活动效果的评价看,回答“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共43.2%,“一般”的为42.7%,“不太满意和非常比满意”的比例共15.5%。说明呼和浩特市4个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类活动得到了多数居民的肯定,实施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另外,从居民对社区组织过的家庭教育活动作用的肯定也说明了这一点。调查结果中,对所在社区组织过的家庭教育活动的作用大小进行排序,依次是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31.1%)、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30.5%)、提高居民整体素质(30.5%)、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29.9%)、有利于营造和睦的邻里关系(22.6%)、有利于社区的稳定(18.6%)等等。3.认可度认可度可以反映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存在必要性,是未来发展的依据。居民对于呼和浩特市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既证明了以往工作的成效,也说明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存在的必要性。不仅如此,被调查居民还表达了在未来参加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活动的愿意。
居民对本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必要性的回答结果是:69.7%的居民表示有必要,7.3%的表示没有必要,23.0%的无所谓。总的看,绝大多数的居民认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是有必要的。有需求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居民的需要是在现在以及未来在社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现实依据。关于在未来参加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活动的意愿调查数据显示:9.6%的居民选择了不愿意;21.4%的居民表示不清楚;69.1%的居民表达了愿意在未来参加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活动。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是认可的。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呼和浩特市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起步较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目前与地区如天津、深圳等地相比还有差距。调查显示,目前社区还不是居民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说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活动有待进一步深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居民“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以报刊(占被调查人数的56.0%)、电视网络(占被调查人数的62.3%)为主。而社区仅占到10.9%。这说明从现有情况看,社区还不是居民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社区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滞后,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另外,选择咨询专业人士居民的仅占到4.6%,在这方面社区可以在居民与专业人士之间建立桥梁纽带关系。从居民对本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类活动存在的不足的调查可以看出,在各选项中经费没有保障(37.4%)被排在了第一位。其次是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30.5%),排在第三位的是形式主义(21.8%),其他选项依次为管理混乱(13.2%)、活动内容不符合实际需要(10.9%)、机构设置不合理(9.8%)。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与座谈,他们也普遍反映资金短缺和专业人才短缺是两个最大的困难。居民选择形式主义(21.8%)和活动内容不符合实际需要(10.9%)两项之和为32.7%,反映出相关活动的效果有待提高。要避免脱离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否则既浪费资源,又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摸清居民的需求,开展居民想要的活动才可能避免形式主义。
三、面临的挑战
调查显示,被调查家庭中高达65.6%的是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因为存在多胎未成年人,所以统计基数为183人,而不是178人。说明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的确是社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多元化趋势
居民的需求是多元的。本次调查专门设计了一个问题“您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可以多选)”。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居民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子女的学习问题(48.3%)、家庭成员间的沟通(32.4%)、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问题(28.4%)。除此之外,其他问题缺乏教育技巧(22.7%)、家庭教育的方式问题(21.6%)、缺乏健康、安全、法律等方面的知识(14.2%)、隔代教育问题(12.5%)、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9.1%)、性格培养(9.1%)等。不难看出,子女的学习问题、家庭成员间的沟通、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问题最为突出。本次调查与以往研究结论比较相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儿童中心联合《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报告表明,“相应年龄段家庭教育的易发问题”仍然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内容;家长最关心“成才观”的指导;家长对如何“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关系”的期望指导率大幅度提升。[1]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多元化趋势,而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突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仍需改进
从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家庭中民主型家教育方式最多:汉族为本民族总量的59.6%,蒙古族为本民族总量的33.3%。蒙汉民族都是以民主型教育方式为最大比例,汉族家庭的比例高于蒙族家庭。当不分民族时,民主型教育模式为被调查总量的46.1%,比例也是最大的,说明民主型教育方式是主流。值得注意的是溺爱型、放纵型、专横型等教育方式依然有较大比例,特别是溺爱型占到13.5%,这可能与有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多相关。从目前家庭养育的孩子数量分析,没有孩子的占比为21.4%,一个的70.8%,两个的7.3%,三个及以上的0.6%。被调查社区居民家庭中以养育一个孩子的为最多。除此之外,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后出生的居民大多生活无忧,却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出生在生活比较困难年代的长辈往往会对晚辈更多疼爱,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就可能产生溺爱。
(三)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
家庭结构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基本结构。家庭是家庭成员之间组合及互动形式的总和。家庭结构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既受外部社会变迁的影响,也受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从调查结果看,核心家庭占了绝大多数,占到总数的81.4%,说明应对核心家庭带来的问题是社区家庭教育的重要挑战和任务。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家庭结构小型化、扁平化是一大特征。伴随核心家庭数量增多,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一个家庭由三代及三代以上的成员组成就是扩展家庭。伴随家庭规模小型化,扩展家庭的其他家庭成员对子女教养的义务弱化,会导致个人的社会孤独感增加。核心家庭增多产生的教育方式问题有待解决。对家庭中正在养育的未成年孩子与养育者的关系看,除了少数被调查者没有孩子外,属于儿女的占70.8%,孙儿女的占7.9%,曾孙儿女的占1.1%,其他关系的占2.2%。一般来说,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其次是祖父母。伴随核心家庭增多,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增大,祖父母辈的影响不如过去在复合家庭中的影响大。而且由于不经常生活在一起,父母与祖父母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差异很大,代际矛盾也突出表现在对家庭中未成年孩子的教育上。另外,自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数量在急剧增多。1973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实施了非常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生育年龄。伴随独生子女父母的出现,由此产生新的家庭教育问题。父母是独生子女,孩子也是独生子女的“双层独生子女家庭”出现,并呈现了上升趋势。由于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子女得到了较多子女家庭更多的关注。同时,家长也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孩子的身上,过多的关注使孩子的压力增大,未成年人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这些问题使家庭教育面临挑战。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化是家庭的重要功能;父母很少经过明确训练对孩子进行社会化。[2]年轻的父母往往是通过从父辈那里习得的经验养育子女,他们自身也需要指导。针对特殊家庭的特殊服务明显不足。调查中,复合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以及其他类型家庭共计12.3%。这部分家庭的比例已经不是个小数目,而可能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却很多。实际上,针对单亲家庭、少数民族家庭、留守儿童、失独家庭、继父母家庭、隔代家庭等等的个性化服务还很有限。受专业影响、受众群体少、沟通不畅等条件限制,开展相关活动困难较多。
四、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既看到了以往工作的成果,又看到了问题和不足。如何开展“又好吃又好看”,既有内容也有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呢?
(一)坚持以人为本,摸清居民的实际需求
究竟开展什么样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根据就是居民的实际需要。摸清居民的需求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内容。居民的需求(内容)不但是多样化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做好社区家庭教育与指导必须摸清楚本社区内居民的主要需求,并且随时根据变化了的需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工作形式。因此,定期不定期的调查分析势在必行。
(二)积极寻求政策性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加强经费管理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解决经费困难。经费困难是目前绝大多数社区的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但是普遍存在着经费紧张、供不应求的现象。经费来源多元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引进社会资金进入、或与企业、学校、各类基金组织、或营利性组织联合是有益的经验。消除工作中的“等、要、靠”思想,增强工作中主动性、创造性。
(三)介入社会工作,强化专业性
调查数据也显示:对于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类活动存在不足中,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30.5%)被排在第二位。所以,培养、引进、联合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专业人才迫在眉睫。从现有的条件考虑,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实现社区服务的定位与家庭教育指导目标的有效衔接。社区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但是社区自身不完全具有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借助社会工作可以实现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目的。
1.注入社会工作理念。“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原则。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确可以弥补家庭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更多的是从外部进行“指导”,不可能代替家庭教育本身;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目的是使家庭成员成长,能够自己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包办代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区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后,最后是要退出家庭教育的。
2.引进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所以,社区工作本身就是社会工作的基础方法。由社会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指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使用个案和小组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3.借助自治区内已有社会工作资源。与高校合作,可以有效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目前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既有各大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也有通过等级考试获得社会工作者资格的社会人员,以及现有社区工作者通过在岗培训的人员。2007年以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并建有研究机构和基地。目前已经为自治区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利于本地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创新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