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04:3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品牌依托——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出受众认可的品牌。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软件。微信作为新推出的产品,有腾讯这样一个强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的支撑,被戏称为有后台的“富二代”。腾讯QQ拥有8亿活跃账号,腾讯的网站也是中国网民最常登陆的网站之一。从一推出开始,在这个“富豪老爹”的“帮助”下,微信已具有相当数目的潜在用户,且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现在,腾讯不仅开放信息流量,还开放了资金流。微信的成功开放,正在吸引大量个人和机构对其周边的产品进行开发。
(二)产品的质量建设——不断创新,完善功能,维护品牌的优势地位。微信由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经理张小龙领导的一支团队打造,从2011年1月21日第一个版本V1.0的推出到2014年11月6日V6.0.1的推出,三年内,微信共更新了44次(IOS系统下)。每次更新都对上一个版本的漏洞进行了修正,而功能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一开始微信的功能虽然新颖,但也简陋——从最初的语音对讲,文字、图片传输,到现在的视频、群聊、朋友圈、二维码、摇一摇(LBS功能)、转账支付,功能已经相当完善。
(三)迎合受众。总的来说,目前微信用户群具有年轻化、男性居多的特征;从职业分布来看,拥有大量碎片时间的大学生是主体。在这样的基础上,随着微信公众账号的推出使得更多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对于许多网民来说,腾讯QQ不只是一种网络聊天工具,还是陪伴其成长及生活的“伙伴”,微信对于已经对QQ有着浓厚感情的网民来说,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使用微信是一种情感的诉求,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四)加强品牌的包装与营销力度,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品牌内涵。继2012年4月份面向开发者推出开放平台后,微信又正式推出了面向媒体与名人的微信公众平台,帮助他们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内容与凝聚影响力。
(五)拓展海外市场——微信4.0改名为Wechat。2011年10月微信3.1版本对外,微信的英文版本也随着诞生。12月的3.5版本又新增了分享QRCode到Facebook功能,同时支持海外100多个地区手机短信注册微信帐号,微信国际化的信号已经很明显。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4.68亿。
二、品牌危机
作为一个新兴软件,微信当然还存在很多技术性的问题,但技术可改进。而对于威胁其品牌的问题的改进则具有较大难度。
(一)推送被滥用。微信的信息传达方式通过实时推送来完成,推送不会让用户遗漏任何信息,但若推送被滥用,就会带来干扰多余信息的传递,并且无法避免。对于多以流量计费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推送要耗费大量的流量,并且多数情况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所以,对用户的影响不只是心情上,还会带来大量额外的费用。
(二)负面新闻。微信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拿来与坊间所谓的“神器”陌陌作比较,很多犯罪分子利用微信“犯罪”。微信在提供人们便利和快乐的同时,也可能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危险——被骗财、骗色甚至丢掉性命,这是使用者、运营商和管理部门都要面对新课题。
(一)中国的民办高校缺乏品牌效应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民办、私立高校是人们所心仪向往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这些学校享誉世界,世界各地的学子都以进入这些大学为荣,这些名校从未担心生源问题。这就是品牌效应所起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而在我国国内,说出一个国家家喻户晓的民办高校的名字就有些困难了,更不用说国际知名的了。在我国目前的阶段,民办高校的地位仍是逊于公办高校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缺乏品牌效应,争取不到经费,申请不了大的科研项目,吸引不了高层次的人才,拿不出标志性的成果,关注的目光自然也就少了。所以我国民办高校的第一大劣势就是缺少品牌效应,没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二)民办高校往往对品牌的理解出现偏差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既要加强竞争力也要注重品牌建设。不少民办高校已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品牌的理解却出现偏差,认为加强了师资力量、拓宽了专业设置、解决了学生就业就是品牌。由于政策的导向、现实的需求和生存的压力,当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实用化、市场化的现象,忽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其实,民办高校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确立一个科学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这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品牌塑造——吸引市场的“招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对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办、民办学校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因此,学校品牌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高度重视,成为民办学校竞争教育市场资源的重要砝码,是教育资源再重组的动力所在。成功的民办学校无一不是把品牌开发视同学校的生命,制定与实施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采取各种综合配套措施,树立学校品牌形象,以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
(四)品牌化经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各家教育机构的宣传页都很多,差异化的策略很少。突出的重要方式大多是套印核心宣传语。一个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良好的品牌关系,它不仅获得服务对象的信赖和忠诚,还能赢得员工的努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中国各高校在生源上的竞争、在师资力量上的竞赛以及在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较量已趋白热化。如果把高校比作企业,那么高校的核心顾客是学生和社会。从供应链角度看,生源如同原材料,教师如同生产设备,毕业生好比是产成品。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高校竞争的焦点,这些焦点在社会上则总体聚焦为一个点——包装品牌。
2、创建民办高校品牌的思路
(一)准确的品牌定位(办学思想)
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各所高等学校准确定位,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正确确定发展目标,这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民办高校品牌定位,就是根据教育消费者对于教育服务产品属性的重视程度,给本院校的教育服务产品确定一个市场位置,让它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某一层面的教育消费者进行营销,以利于与其它院校进行竞争。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告诉目标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大众)你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突出的性能,与目标对象能产生哪些共鸣之处,目的在于为自己的教育产品创造和培养一定的特色,富有鲜明的个性,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满足教育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和偏爱。对于资源有限的高校,最佳也最易成功的路线就是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在有限的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总之,只要能恰当准确地定位专业优势,长足发展,必定能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品牌。
(二)特色教育塑造个性化品牌
民办学校的优势之一在于办学自主、机制灵活,既要看其是否能充分体现、产生效益、促进发展,又要看能否办出特色。如果没有特色,提供不了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那么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就会减弱。所以说,特色教育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比如世界一流大学各具特色:哈佛大学以培养政治家而闻名,麻省理工学院以培养工程师而闻名,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培养总统而引以为骄傲。对于任何一个民办高校,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张扬高校个性,熔炼品牌精髓,打造品牌高校,要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
(三)优质的教学质量是品牌建设最重要最可靠的保证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民办学校发展之根本,品牌传播需要一定的办学基础作为前提,民办学校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品牌传播的基础。品牌之所以被信赖,是因为其受制于严格的过程约束和规范限定。品牌的建设者要时时刻刻恪守自己的承诺,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等代价,这是世界级成功品牌必须遵守的不二法则。因为品牌实质是一种承诺,民办高校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孜孜不倦实践其诺言的过程。教学质量是所有教育机构的生命线。在北京,曾有过一个投入大量资金、在形象建设和媒体宣传方面做得极为成功的教育实体,因为教学质量赶不上来,大批学员要求退学,结果虽然事情最后以校方践诺退款为结束,但媒体渲染和社会议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其品牌建设已经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四)品牌传播——走品牌可持续发展之路
传播的目标是为了将民办高校建设成品牌高校,而远离世俗对民办高校的偏见与不认同,最终以高形象、高品牌、高信誉的姿态印烙在人们的心中,“招生瓶颈”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不再是问题。和公办教育拥有雄厚的资金、优质的资源不同,民办各类教育发展首先依赖于市场的发展,在竞争充分的情况下,各民办教育机构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就面临着严峻考验,这也是诸如“十大民办高校”之类的评比风行的内因所在。
当然,对于民办高校如何建立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还需要其经营者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摸索、实践,以便总结更多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成为一流的民办高校。
【摘要】目前,民办高校越来越多,教育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谁先把品牌塑造好,谁就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坐收其利,成为市场的主导;否则,就可能会被无情的淘汰。本文主要以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为出发点,谈了几点创建民办高校品牌的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必要性创建思路
参考文献:
[1]吴绍芬.民办学校办学模式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4.
[2]叶沈良.中国民办学校发展轨迹[J].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关键词:房地产品牌建设
1房地产品牌的涵义
今天,我们在而对纷呈的楼盘,很难判断究竟哪一个房型更好,哪一种特色的物业管理史令人满意,惟一能产生差别的就是开发商企业的商标和楼盘的名称。房地产产业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在过去的几年基本己经解决,目前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而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品牌的竞争。它会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竞争空间。
从表面上看,品牌是指代某种产品的名称、标志和注册商标,而从更深层次来看,品牌实际上反映出消费者对产品和厂商的判断、认可和评价。产品是消费者购买并期望带来实际功用的物质载体,品牌则能契合消费者购买时心理上需要的放心、信赖、愉悦和满足感。产品要成为品牌远不是一个自然、简单的过程。“品牌是历史的产物,品牌是市场的产物。衡量品牌确立的标准是市场,检验品牌价值大小的标准也是市场。”[1]
房地产品牌是目前房地产业内开始频频使用的时髦概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理论上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目前尚未见权威、系统的解释。一般认为房地产品牌包含两个方面: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和房地产项目的品牌。房地产企业品牌是指房地产公司的整体社会声誉,而项目品牌是社会公众对某一具体开发项目的社会价值的认知。
房地产商借助品牌的力量及魅力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求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这是末来房地产企业市场竟争的必然趋势。
2房地产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2.1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需要塑造品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渐趋成熟,消费者买房己经开始注重品牌效应。对消费者而言,住宅区别于普通商品,具有价值量大、使用周期长、商品特性不直观的特点,因而购买风险大。消费者购买心理及行为较为复杂,购买决策谨慎理智,消费者购买住宅时除了考虑实际利益,还追求超值利益,希望得到质量免检的保障,得到社会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等心理满足。这种附加价值是产品本身所不具备的,但却是品牌刻意创造和包含的。因此,市场上品牌住宅一经推出,就会以其良好的知名度,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积极评价。如果该品牌住宅己经由知名度走向美誉度,成为众所周知的名牌住宅,则消费者会认为购买这样的住房,不但能够得到基本的利益保证,还可以享受到优质服务等超值利益,这样他们在购房时仅需衡量地段、价位等极少因素,就可以快速做出购买决定。
而且,我国己经加入WTO,市场准入将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房地产公司将进入中国市场,激烈的市场竟争将迫使企业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品牌作为企业差异化的集中体现,是其它企业无法效仿的。因此,随着市场竟争的日益激烈和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早塑造品牌己成为房地产企业谋求长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2]
2.2产品品质的趋同性催生品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房地产产品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产品品质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而且我国房地产企业产品开放性和易模仿性的特点也导致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因此,企业要想在众多相似的产品中独具特色,必须塑造自己的品牌。
2.3房地产市场相对过剩的总体格局呼唤品牌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一种相对过剩的格局。这种“相对过剩”既表现为房地产企业的数量过多,也表现为房地产产品的数量过多。以上海为例,截至2005年底,上海有房地产企业5000家左右,平均每个区县的地盘上有大约200家房地产企业,且大多数企业表现出小、弱、散的特点。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某一领域前十大品牌的市场份额通常超过70%,但目前上海排在前十名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超过30%,而香港则占到80%。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大房地产公司的实力急剧增强,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正加速形成,一批对市场有较大影响能力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将脱颖而出,而那些实力小和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的房地产企业,在未来的几年内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塑造自己的品牌,走品牌竞争之路。
3房地产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竟争的加剧,商品的品牌形象己成为消费者认知的第一要素,房地产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不例外。近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己经认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创建品牌,如合生创展、万科地产等。但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数量过多、规模较小、市场分散、实力有限等特点。房地产企业对品牌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品牌创建还处在落后的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与一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的名牌企业占有70%——80%的市场份额相比,在京沪等大城市里,前五名开发商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20%。
2007年公布的中国最有价值的10强品牌,海尔位居榜首,其次是联想和TCL。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的房地产却没有一家企业入围。这对动辄上亿元圈地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耻辱。[3]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3.1品牌意识薄弱。一方面,房地产商普遍认为,对于房地产产品这种特殊商品,区位是最重要的。把精力放在考虑如何拿到一块好的地皮远比搞什么品牌建设要实际的多。换句话说,只要把房子盖在好的地段,不愁不赚钱,完全没必要花心思去塑造什么品牌。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的员工没有创建品牌的意识,认为创建品牌是公司高层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3.2品牌建设的连贯性差。房地产开发商常认为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纽带是项目,因此只要打造项目品牌就足够了。其实这样的品牌建设策略不但收效甚微,还会造成品牌资源的浪费。这是因为:房地产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日常消费品,各项目之间的差异性大,关联度小。如果只注重单个项目的品牌建设,那么势必就会导致每开发一个项目就得打造一个新的品牌,而随着每个项目销售的结束,其品牌影响力也就渐渐消失。大量的投入并没有多少沉淀为品牌资产,更没有使品牌效应得以真正实现。留给消费者的永远是一个忽隐忽现,极其模糊的印象。在具体楼盘的命名上,开发商随意的拼凑几个在许多城市几乎都能找到的楼盘名字,像“某某花园”或者“某某豪庭”等,然后期望借助广告的狂轰乱炸来打造品牌。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品牌传播对名称的唯一性和可识别性这个最基本的要求,更不必谈借此塑造品牌及进行有效的传播了。
3.3缺乏打造品牌所需要的人才。很多房地产企业认为他们的企业最需要的就是那些能说会道的售楼小姐,这些人是关键,即使房子的质量不怎么样,也能够忽悠消费者买房。但是,在房地产品牌建设中,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远不止售楼小姐这一类人。
3.4不注重品牌的根本—房地产产品的质量。房地产品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基础的工程质量,也包括规划质量、环境质量、配套齐全、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有些小区规划质量不高,对小区用地的分配、住宅群落的分布、住宅类型的确定、小区道路系统规划、小区绿化用地以及其他设施没有严格按照小区规划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在整体上影响了住房质量。有些小区的物业管理质量很差。比如,在小区安全方面,保安就是形同虚设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自由出入小区。
4房地产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树立正确品牌观,强化全员品牌意识首先,房地产企业的领导们应该有打造品牌的意识。因为,现在消费者买房考虑的并不仅仅是房子的地理区位好,还会受很多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买这套房子能否体现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等。这些心理上的满足感是房子的地理区位所不能满足的,必须由品牌提供。
创建品牌并非是企业老板或董事会几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持续不懈为之努力的结果。企业员工不仅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企业与社会公众进行联系交往主体与承担者。
企业品牌形象除了来源于项目自身的品质以及推广,还与企业员工素质和形象有关。从一定程度上说,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工作作风、技术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仪表服饰等都是企业品牌信息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媒介。因此,应当通过全员品牌战略的实施来获取员工的认可和支持,使企业部门间以及员工之间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增强内聚力和整个组织的外张,最终塑造企业强势品牌形象。
4.2“母子式”的命名策略“母子式”的命名是指房地产企业应该采用“企业品牌+项目及品牌”的品牌发展模式,依托统一的企业品牌来创建项目品牌。这样的品牌建设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转移到产品品牌身上,进而抬升了产品品牌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使各项目品牌所带来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沉淀与积累,克服了单纯塑造项目品牌所带来的弊端。如“万科地产”开发建设的深圳万科俊园、上海万科城市花园、北京万科星园、天津万科城市花园等。另外,具体命名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4.2.1命名要符合“家”的语义“家”在中国人的心日中充满了温馨,富有人情味。一所房子能不能代表“家”,是“家”的最重要的物质体现。因此,楼盘命名需要采用花园、园、苑等诸如此类,意义美好,有着明确的合围感觉的词汇才能符合人类对于家的情感认知。
4.2.2命名要符合消费者的生活理念人们购房居住只是最低的需求,更高的追求是某种生活理念。所以,在楼盘命名中要考虑目标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意识里渴望得到的生活方式,从而激发消费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最终赢得消费者的心。
4.2.3命名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楼盘命名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这样才能给楼盘起一个生动、形象的名称,有利于与当地目标消费者的沟通,增强品牌在当地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4.3优秀的人才品牌战略成功的根本是人才,大体上房地产企业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房地产经营企业家,应具备三方面的特质:一是具有强烈的经营意识与高超的管理技能;二是具有战略头脑,对大势判断的前瞻性与决策的正确性;三是特有的应变能力,房地产经营企业家不仅要有对行业走势的独到认识和相应的应变能力,还要有广泛的交际范围。第二类是各种专业化人才,如能体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思想,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师,优秀的工程项目经理;了解顾客消费需求,分析预测市场走势,为品牌探索市场之路、营运之路的市场调查师;为品牌提供合法的商标设计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能够提升品牌形象的商标师等。第三类是高素质员工队伍。房地产经营企业创品牌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于吸取广大员工的智慧,调动普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
4.4卓越的质量工程质量包括设计、建筑、结构、施工、装修等全部都应是高质量的。而规划应适当超前,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留有一定的空间,为家庭用车的普及、网络应用等做好准备。要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质量,在空间、地表、绿化、建筑布局等方面应适当合理,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配套方面,交通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应基本具备。物业管理的质量高低对于房地产品牌的树立和品牌市场的形成尤为重要。物业管理要做到服务态度热情、及时、周到;服务设备完好;服务项目齐全;服务程序规范;服务收费合理;服务制度健全。[5]
房地产品牌的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科学的调研,准确的定位,坚持一致的品牌执行及无微不至的品牌管理和维护,才能塑造成功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谢静.房地产品牌营销的结构与模式认知[J].商场现代化.2008(3).
[2]王为峰,尹得刚.强化品牌塑造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J].商情.2008(4).
[3]李红莹.浅析房地产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6).
继湖北省2003年启动省属本科院校100个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后,2005年,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职业教育十大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强省支点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职教品牌建设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推手,以品牌建设为支点重点推进。省政府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是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的主体……职业院校品牌建设的重点是改革办学模式、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向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全能职业教育服务机构转变,形成职业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一条龙”。为此,省政府、省教育厅相继颁发了相关文件和实施方案。2014年7月湖北省省长王国生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安排部署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更加精准地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衔接、与产业配套相适应……要加大投入,着眼于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坚”。预计湖北省财政未来5年将支出1.5亿元用以实质性支持职教品牌和职教集团发展建设。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设湖北职业教育品牌的通知》(鄂教职成〔2012〕16号),正式启动实施湖北职业教育品牌战略,计划到“十二五”末建成湖北十个职业教育品牌(下文中简称“职教品牌”),并由省级财政对每个职业教育品牌一次性补助专项建设经费500万元。此项目从2012年启动以来,现已有10家单位通过评审并正式列入为湖北省十大职教品牌建设单位。继职教品牌建设项目建设启动后,2014年9月,省教育厅又颁发了《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通知》(鄂教职成〔2014〕8号),开始启动湖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成后将由省级财政对每个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补助专项建设经费150万元,建设期满验收合格后正式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或“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称号。
二、品牌及职业教育品牌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界定
(一)什么是品牌,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为什么要建“品牌”
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品”即品质、品格、品位、品味,“牌”即标志、资质、荣誉、口碑、概念、历史、指标、排名,通俗讲品牌就是为优异的资源、产品和服务打上鲜明的烙印、挂上醒目的标牌。所有鲜明的烙印、独特的个性、显著的标牌都可视为特色。特色是品牌的根基,仅有特色不足为品牌,但没有特色不可能形成品牌。在品牌出现之前,产品主要靠其本身的质量或价格优势争取顾客,一旦形成品牌后,产品更多以其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情感的体验等方式来占有市场,实现持续盈利,并凭借卓越品质、优质服务而建立心理契约并不断进行重复交易、重复购买。可见,品牌信用是品牌经济价值的不绝源泉。正是因为品牌在实现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强大之处在于市场功能、信用功能和识别功能的“三位一体”,以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形成强大影响力,成为企业营销制胜的法宝。学校品牌就是能产生增值的无形的信用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其增值源泉来自于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凝练专业特色,寻求异质发展,也是职业教育竞争制胜的理性选择。
(二)职教品牌与商业品牌、普通教育品牌有何区别
商业品牌的目的是为在产品市场竞争制胜,商业企业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自身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因而,商业品牌的价值取向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教育品牌与商业品牌的根本区别在教育品牌以精神价值作为核心价值,它是由教育思想理念、学校文化环境(含物质的)等共同构成精神价值系统,所以教育品牌必须在精神领域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积淀性、不易复制性、长效性以及辐射性。现代大学作为教育品牌的承载体,必须把发展知识、开展高层培训、开展批判性研究、服务社会需求作为其核心职能,以追求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理性思考、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独立批判等精神价值最大化为目的。职业教育品牌是近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与普通教育品牌所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品牌的“职业性”而非“学术性”的定位,因此,职业教育品牌价值更多体现在职业院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多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活力等方面所做出的实际贡献的最大化。职业教育品牌虽关注市场,但并不是把经济效益作为终结目标,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兼容;虽关注知识创造,却更强调技术与社会服务能力,虽关注教书育人,但是不唯学历重能力。依此标准,在本研究中,我们可将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范畴,统称“职业教育品牌”。
(三)品牌建设与示范性建设有何区别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改革发展,特别是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百所院校参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引领以后,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按照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产品发展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发展成熟阶段)划分,当下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优质产品建设,主要基于国家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这些院校在经过国家及地方大量资源的集中投入之后,基本上已具备为区域培养优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志性资源,发展成为本地区标志性高等职业教育成果输出的示范单位,逐渐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发展的成熟阶段,而品牌建设正是与此发展阶段相对匹配的战略定位。
三、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模型设计
(一)建设思路“:点”“面”结合,分层定位
职教品牌建设的目的是为凸显全省职业教育特色,围绕湖北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或特色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十大职教品牌。因此,它是以某一个产业(行业)为依托、由学校和企业多方合作而创建的职教品牌。通过职教品牌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平台与桥梁作用,整合省内相同专业(群)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职业院校(含应用本科)资源优势,构建平台内部的交流、共享、互认、评价机制,实现平台自治;建立业内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教育专业(群),为某产业(行业)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标志性的培养范式和产品服务标杆,实施品牌战略,并为实现该专业领域的专、本科贯通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如果说职教品牌是一个跨界跨校的合作开发,那么,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更多侧重于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特色与内涵凝练。品牌专业的建设定位是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成效明显,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具较强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湖北省的整体规划是到2020年,在全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中建设100个左右品牌专业和150个左右特色专业。可见,“十大职教品牌”是实施湖北职教品牌战略“面”上的布局,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质上也是“打造湖北职业教育品牌,形成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战略布局中的“点”设计,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关联,但各自又有着显著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建设侧重。通过比较可知,职教品牌建设更多强调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功能完善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比而言,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建设内容也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必要进一步明晰职教品牌、品牌专业的结构要素,这也是组织实施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如果把品牌建设的内容要素看似品牌建设的“砖头”或“零部件”,那么品牌建设的结构模型就是品牌建设内容的主体框架。
(二)结构模型:由“内”而“外”,立体建构
从品牌的本义体现了品牌的有形性;品牌所具有的引申义体现了品牌的识别性,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教育品牌更有其丰富的内涵,而职业教育品牌则自成一个复杂的概念系统。为了整体清晰地表达这个系统,笔者引鉴高职院校品牌文化钻石模型,分别以“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个层面及其不同的价值元素由“内”而“外”建构职业教育品牌钻石模型。
四、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的结构要素
通过职业教育品牌钻石模型,把职教品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的结构分成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层,根据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的不同侧重,分别选择各自在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点,从而确定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素。但总体而言三者的结构要素条目相差不大,只是在具体的标准和内涵上,职教品牌建设的要素涵盖了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结构要素的全部内容。特色专业的结构要素,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资源优势酌情选择。本研究着重以职教品牌和品牌专业为例,对其建设内容要素进行比较详细的分解和分层设计。职业教育品牌的内蕴核是专业(群)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意蕴和哲学理念,可以通过专业发展定位、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文化传统、个性形象、精神理念等具体内涵集中体现;职业教育品牌的塑造和经营,必须是“产品、事品、人品”三者的有机结合,三品合一才能为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教育品牌的表征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品牌所具有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其中,主题要素包括:产品、品名、品标、包装等,这些主题要素都可以借助文学、语言、艺术等多种形式要素具体呈现。
五、结语
一、服务企业建立品牌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层次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功能性满足,或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消费者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并将其上升到需求的第一位。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源于消费者个人对消费的体验,源于他的个人判断。品牌以其蕴含的独特价值(品牌附加价值),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心理情感满足,同时品牌也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功能的认识,增强满意度。如迪斯尼致力于创造独特的快乐体验,征服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儿童,甚至也吸引了不少的成年观众。麦当劳所体现的欢快、有趣的氛围也吸引了各地的儿童。品牌还具有社会表征意义,能代表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在星巴克咖啡店里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纸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给消费者营造高贵、时尚、浪漫的氛围,营造了一个除工作单位和家庭之外的新场所,“第三空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品味和时尚,一种小资情调的生活体验,咖啡完全成了一个载体,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品牌来提升服务产品的价值,给消费者提供美好的消费体验,也是服务企业面对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升级的一个必然选择。
构建服务品牌对于服务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品牌的基本功能是识别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它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品牌的识别功能就更加重要,例如银行业的服务,不管是存贷款业务还是其他理财服务,在形式上都是相似的;顾客不管选择哪家航空公司,都能达到目的地,因此,不同的服务企业往往通过品牌来展示自身的独特性。此外,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判断服务的质量,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可以起到一种信誉担保的作用,消除消费者这方面的顾虑,减少购买风险和信息搜寻的成本,增强购买信心。
二、服务品牌的特点
第一,在产品领域,产品就是品牌的表现,而在服务领域,服务业的生产者直接面向消费者,服务品牌由于没有实体产品作为品牌的载体,顾客对服务产品的理解几乎完全是靠品牌。因此,服务品牌必须体现服务的特性和特色。第二,服务是无形的,是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服务易消逝,没有库存,使得供求矛盾更为尖锐。品牌是传达产品信息的工具,因此服务品牌应包括服务的过程性特点;第三,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大多是同时进行的,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大量的直接接触,顾客作为投入要素参与服务的全过程,服务的结果和过程对顾客都很重要。因此服务品牌还应该体现服务的顾客性特征;第四,从顾客价值的来源上看,服务品牌的作用比有形产品品牌大得多,甚至顾客感知的价值就是企业品牌本身。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服务业无法透过包装、商标及展示来传达产品质量,而这也正是品牌对服务业造成的重大冲击之处。有鉴于此,一般服务企业都致力于建立独特的品牌。第五,服务品牌所包含的范围要比有形产品广泛的多,服务员工的形象、服务的流程、服务场景的环境氛围等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服务品牌的评价,因而服务品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三、服务企业的品牌培育策略
1.建立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格局和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竞争的层次不断提高。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的竞争,一种理念的竞争。因此,要树立品牌首先要确定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和消费者文化的融合,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构建的价值观。它可以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品牌与消费者融合,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牌个性,它是吸引消费者的基本元素,也是相互竞争的品牌间区别的根源,品牌个性赋予了产品超越其物质特性上的理念、思想。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都是在品牌与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满足中培养起来的,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将价值和理念注入品牌,并获得认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另外,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一旦树立起来将会是企业最持久的竞争力。2.全面的服务质量管理。著名品牌专家大卫·阿克认为,品牌首先向公众承诺的是保持并不断改善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品牌是产品或服务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如何才能做到表里如一,是品牌战略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易逝性等特点使得企业提供的服务品质难以完全相同,造成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影响顾客对服务品牌的良好感知。因此,对于服务品牌来说,质量控制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员工、有形设施和程序三方面入手。
首先,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的产业,其服务质量难以统一标准化,因为人的素质、修养、文化与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同一服务由数人操作,品质难以完全相同。即便同一人作同样服务,因时间、地点、环境与心态变化的不同,作业成果也难以完全一致,甚至有些情况下,员工自身就代表着服务本身,代表着品牌。因而企业应该实施内部营销,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愿景,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另外还得有完善的培训内容,保证员工的服务技能、服务态度达到顾客满意的标准。其次,服务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具有无形性的特点,顾客在消费之前,无法触摸或凭肉眼见其存在,人们无法直接对其服务特征进行评判,而有形产品可以直接依靠产品本身来展示产品特征。所以服务产品必须依赖其它有形载体,即服务的有形展示来建立服务产品和服务品牌的形象。有形展示主要包括实体环境展示、品牌标识展示、服务信息展示以及服务利益展示四个方面,服务企业应该统筹组成服务的各个有形元素,统一各种外在的有形线索,使之步调一致地突出服务特色和品牌价值。最后,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也会参与其中,造成服务企业独有的“过程”消费的特点,顾客体验到实际的服务提供步骤,或者服务的运作流程,也是顾客判断服务质量的依据。因此,服务流程是服务业的活动重点,服务质量的好坏受到服务流程很大的影响,服务企业可以采用服务蓝图等方法,详细了解服务流程作业的细节、潜在失误点、关键作业环节等,从而实现优化服务流程,增加服务流程的可执行性,监督运营效果的目的。
3.塑造服务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可以帮助消费者认识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方便购买决策。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向消费者传达一种明确、稳定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和取得品牌成功的关键,品牌形象成为关系到企业品牌建设成效的一个核心要素。品牌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形象策划(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它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CIS策略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CIS作为企业形象一体化的设计系统,是一种建立和传达企业形象的完整和理想的方法。通过CIS策划,有了明确的企业理念作指导,形成企业独有的、鲜明的经营、管理及视觉特色,突出企业个性,达到对内加强凝聚力和对外加强认识与识别效果。二是品牌传播策略,这是建立品牌形象、传播品牌信息,让消费者认识品牌、关注品牌、青睐品牌从而忠诚品牌的必要手段。高效的品牌传播所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资产,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塑造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更重要的是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无形的、潜在的且无可替代的价值,如提高社会地位、展示自我个性等。尤其是对于服务品牌来说,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点,使得这种品牌传播工作更重要,通过品牌传播可以起到宣传服务内容,消除服务陌生感,展示服务差别,明确服务定位,说服服务尝试,创造顾客忠诚的作用,它不仅会影响顾客的服务预期,而且会影响顾客的服务体验。服务企业应该协调所有的能为顾客提供信息的传播工具,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从宣传它的各个要素开始,并把所传达的信息整合起来,向特定的目标受众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一个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信息,以便顾客全面了解企业的品牌,并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而后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
总之,服务品牌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一种承诺,它向顾客表达出与某个具体服务产品相关联的某项承诺,顾客一旦识别出这一承诺,并通过信息沟通及实际体验而认同了这项承诺,就赋予了服务品牌真正存在的价值。因此,服务品牌的塑造是企业全方位都要努力做好的功课,品牌是一种由内而外实实在在的功夫,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先做好内在的工作,建立独特的、消费者认可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形象策划,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服务品牌的培育要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理念,对品牌建设工作进行长期规划,这样才能建立起企业品牌的百年基业。
参考文献:
(一)农事节庆的概念
关于农事节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论述,各有侧重,不过都强调了农事节庆与农业的关系和欢乐庆典的仪式。本文综合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农事节庆是指举办主体依托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业资源,以打造农业品牌、扩大农业品牌影响力、传播农业文化为主体目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集会庆典仪式等一系列活动。其内涵有3点:(1)农事节庆以区域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资源和农业文化资源等多重资源,如农产品、农业景观、农业文化遗址、农业技艺、农业习俗、农事等,资源内容丰富且具有区域特色。(2)农事节庆以销售盈利为浅层目标,以品牌塑造形象推广为深层目标,以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为长期目标。(3)农事节庆具有节庆特点,周期性重复举办,以吸引广泛的民众参与为目的,带有欢乐气氛。
(二)农事节庆的分类
农事节庆的分类有多种角度,如从产品类型可分为农产品类、林产品类、水产品类、牧产品类、副产品类节庆等;按照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节庆;按照节庆历史可以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等;按照举办周期可以分为每年一届或者多年一届等;按照节庆范围又可分为国内和国际2种;按照组办方级别可以分为村级、乡(镇)级、县(区)级、市级、省级等。本文按照节庆依托资源类型划分,将农事节庆分为2种:(1)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节庆资源。如各地盛行的茶节、油菜花节、桃花节、西瓜节、柑橘节、龙虾节、豆腐节、冰雪节、沙雕节等。这类农事节庆依托该地域特产的农产品来举办,紧紧围绕特定农产品及与之相关的农事、农俗、仪式等设计节庆项目和组织活动内容,与农产品的关联性极强。(2)依托一定的农业习俗举办节庆。如乞巧节、花朝节、那达慕大会、雪顿节、古尔邦节等。这类节庆不以特定农产品为主角,通常依托延续多年的传统农业习俗,重新加以包装设计举办庆典活动。特别说明的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属于这类节庆,不过它们是全民族的共同节庆,区域特色不明显,不列入本文考查范围。
(三)农业品牌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农业品牌不等于农产品品牌,它是涵盖了一切农业资源、农业活动在内的广义品牌。大体包括:农产品、农业产业品牌或农业企业品牌,如杭州西湖龙井、淳安淳牌有机鱼、台湾梅子梦工厂、山东鲁花集团等;农业区域形象品牌,如世界大蒜之都、中国茶都、中国山核桃之都等;农业旅游品牌,如千岛湖有机鱼旅游、西湖茶乡游、南京农业嘉年华等。
二、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事节庆种类繁多且名目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事节庆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从以往单纯的庆祝或纪念型活动,演变为有助于同时推动当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的活动,在农业品牌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现在的农事节庆多以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依托,调动一切与该品牌相关的品牌历史、风俗流传、产品特色、文化特色、特有仪式、农事习俗等相关的农业资源,精心组织设计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丰富了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大大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如美国爱达荷州盛产土豆,每年9-10月都要举办爱达荷土豆日,节日中有几十个以土豆为主题的活动和竞赛吸引了无数游客,爱达荷土豆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选择[1]。我国也有很多农事节庆成就了著名的农业品牌。如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的“盱眙龙虾”;中国(金乡)国际大蒜节成就了“金乡大蒜”的美名。其他还有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中国•陕西(洛川)苹果节、北京大兴西瓜节、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文化节等。
(二)塑造区域形象,打造区域品牌
节庆本身就有聚集人气的功能,能够吸引超常的关注,而这一眼球效应不可避免地要辐射到举办地,形成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成功的节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欢乐有趣的节庆氛围、舒适宜人的场地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水平向外界递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不仅展示了节庆本身的品质,还展示了举办地的实力,塑造了优良的区域形象。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和二次传播以及媒体的对外宣传,主办地的形象魅力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而知名农产品品牌、节庆品牌都会成为区域的亮丽名片,助力区域品牌的打造。如每年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美国吉尔罗伊市都会举办“吉尔罗伊大蒜节”,为期3天的大蒜节给城市带来了几百万的游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蒜节成为了吉尔罗伊市的城市名片,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为大蒜节而为世人所知,城市影响力大大提升,塑造了吉尔罗伊“世界大蒜之都”的形象,打造了“世界大蒜之都”这样一个引人瞩目的城市品牌[2]。
(三)推动了观光农业品牌的发展
农事节庆的举办给予举办地农业产业极大的曝光机会,利用新闻、学术研讨、产品展销、文艺表演、消费体验等形式,区域农业得到充分展示,消费者对于当地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观光农业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心理基础。而节庆本身的凝聚力也为观光带来巨大人气,很多节庆本身也成为观光农业的一项精彩活动。以成功的农事节庆为亮点,整合其他农业资源,观光农业将形成自己的品牌。如浙江千岛湖有机鱼旅游借助千岛湖有机鱼文化节的魅力,已经发展成为千岛湖休闲旅游的一张“金名片”,品牌影响力极大。
(四)传承农业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很多农业文化逐渐被遗失遗忘。农事节庆承载了积淀多年的农俗农事等农业资源,是农业文化传播的天然载体。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二月二的花神节(全国各地时间各不相同),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传递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每年农历白露时节,山民们祭祀天地山神祖宗之后扛着竹竿挑着箩筐,上山开竿采收山核桃。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文化节把开竿祭祀的传统仪式搬上了节庆舞台,向当代人展示了传统农俗的神圣庄重[3]。除了宣传品牌文化、产业文化,农事节庆还是展示地域文化的舞台。主办方大力挖掘各种文化资源,运用活泼欢庆的形式传播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距离,加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
三、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的优势
农事节庆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紧紧围绕资源特点组织活动,宣传推广农业品牌。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农事节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传播时机精准
农事节庆是在特定时间举办的,时间选择具有针对性。以农产品等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节庆一般都根据农产品的生长周期来安排时间(表1)。观赏类节事通常都是在花开时节,如河南洛阳牡丹花会、北京平谷桃花节、浙江超山梅花节等;收获采摘类节庆通常都是在农产品成熟收获时节,如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余姚杨梅节、中国•陕西(洛川)苹果节、中国秭归脐橙节、北京大兴西瓜节、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文化节等。冰雪节之类的也是选择产品资源表现力最佳的时节。而以农俗等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农事节庆大多有一定的历史积淀,长期的传承已经在公众之中形成了深刻的集体记忆。相比其他传播手段,农事节庆选择的传播时机比较精准,都是在品牌资源品质最佳、品类最丰富的时候,品牌信息比较集中,同时也是消费者本体需求相对旺盛的时机,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传播可以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品牌消费体验,信息达到率比较高,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就会形成品牌的强势号召力。农事节庆因与农业的密切关系,节庆传播时机的选择通常都是应季而生,与自然之理相通,与人体磁场和谐,有着文化意义上的优越性,能够促成良性的传播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生气勃发,因而草木欣欣向荣[4]。此时人也处于生发之际,赏花踏青、游玩嬉戏,人事与天道融通。夏日戏水消暑,秋来品尝硕果,冬季领略冰雪,应时而作,顺应时气,天人合一。恰当的传播时机对于深入体味领悟品牌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传播对象明确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节庆传播的传播对象即受众比较明确。节庆是一种有别于常规的集会,它以欢乐喜庆的气氛和活泼有趣的形式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人气,而这些积聚起来的人群就会形成节庆传播的受众群也即农业品牌消费群。这些消费者身份不同,具体参与的节庆活动和对农业品牌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游客多是参加品尝、采摘、游览等活动,参与对农业资源的直接消费;商贸人士参与商贸洽谈活动,关注农业品牌的营销以及相关投资事项;学者专家参与相关的研讨会论坛活动等,关注农业品牌建设的理论与实际探讨;媒体人员则对农事节庆进行采访报道,通过媒体传播扩大农事节庆的影响力;另外还有大量网民,他们通过网络获取节庆信息、购买农产品、发帖点评农事节庆活动,起到了二次传播的作用。这些节庆传播的传播对象对品牌信息有着浓厚的兴趣,相当于在参与节庆之前就主动地进行了甑选,有效传播对象居多。他们主动寻求品牌信息,参与活动体验,之后积极传播品牌信息、节庆信息,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消费,易于实现有效传播。有时传播者还可以根据传播对象的特征灵活调整(如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娱乐活动、表演等),使得传播更符合受众需求,生成对于品牌的良性体验。良性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受众对品牌的关注度。而如广告之类的一般品牌传播的受众很难明确,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是间接传播,缺乏直接接触,信息不对称,效果评估滞后,故而对品牌的认识不如节庆传播来得直观深刻。2009-2011年的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短短3年间,客商数量从150家增至260家,旅客人次从80万人次增至150万人次,贸易合同额从2000万元增至3200万元,在场的媒体数量不少于30家。
(三)传播模式转向
诸如广告投放之类的传统品牌传播方式,其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由传播者向传播对象单向传递信息,如同品牌向消费者发出请求“请你看看我”,受众属于被动接受。而节庆传播通过制造亮点激发受众的兴趣,引起受众对于品牌的关注,使得受众作出主动行为———“我想要看你”,传播模式转为自下而上,传播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传播对象一反过去对于广告等传统传播方式的排斥抵触,积极释放需求,主动关注品牌信息,使得品牌信息的传播流畅无碍,有益于良性消费体验的形成。
(四)节庆场地灵活
农事节庆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场地的选择灵活多样。既可以在资源发源地,又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既可以一地独办又可以多地联办;既可以是室内又可以是室外。灵活多样的场地选择有助于塑造丰富的品牌形象,构成直观而又深刻的品牌消费体验(表2)。农产品原产地是很多农事节庆的首选场地。节庆场地与节庆内容高度贴合,实现了消费者与产地、产品的亲密接触,形成直观而又深刻的品牌消费体验,这是广告之类的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电视屏幕上再逼真的颜色、再美丽的姿态、再精彩的描述也不及自己在田园中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的感官体验来得深刻。吉尔罗伊大蒜节期间整个小镇弥漫着浓浓的大蒜味,麦地变成了停车场,麦秸堆则成了供游人休息的长凳,不花钱,又环保,充满了乡野气息。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以美丽的茶乡大茶园为背景,直接在茶园的田垄上搭建演出舞台,清新雅致,游茶乡、品新茶、观炒茶、听茶曲、赏茶戏,在茶园的青山绿水间,茶的形象愈加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开茶节上还推出“吃农家饭、喝农家茶、住农家屋、结农家亲”特色主题活动,坐落在连绵茶园中的农居风格各异,大多集茶园、竹园、菜园、花园、庭院为一体,家在茶园住,茶绕家园香,能够让都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乡土。消费者与产地衔接起来,与产品亲密接触,观赏品味、采摘收获,调动全方位感知,逐步完成了对于品牌的立体消费体验,形成了对品牌立体化的认识。而走出产地走向商贸文化中心,能够把品牌推向更加广阔的世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坚持“四国联动(中国、瑞典、新西兰、澳大利亚)、六地联办(盱眙、南京、上海、宁波、北京、深圳)”的办节格局,选择在多地联合办节,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在一个极为广阔的舞台上向世界推介盱眙龙虾品牌文化。比起固定在电视电脑里播放广告,或是局限在超市商场举行促销,农事节庆的场地在空间上明显要优越许多。许多节庆常常选择公园、广场、果园、草地、山林、湖畔、海边等作为集会场地,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消费者视野开阔、身心放松,品牌关联印象良好,预设了较佳的传播心态。而在室内组织的节庆活动,由于节庆的特性也会在场地布置上营造节庆氛围,对消费者产生一种视觉和心理冲击,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
(五)注重参与体验
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节庆传播更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5]。节庆氛围要靠大量参与者参与其中才能营造出来,包括本地居民、外地游客、专家学者等。参与者积极参与节庆的各项活动能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增强了节庆的吸引力。可以说,参与性是节庆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地民众通过活动体验重温或加深了对于品牌及文化的认识。外地消费者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在居住地无法得到的活动体验,满足其兴趣爱好,充分展现其特长,部分节庆还能让参与其中的消费者学会当地特有的技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品牌文化得到形象展示,消费者获得了关于品牌构成因子如产品、服务、理念、视听、行为等多方面的立体认知,深化了品牌印象。良好的品牌体验无疑会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据浙江省农业厅2012年2月对浙江省农事节庆活动的调查显示,现有农事节庆涉及群众可参与体验的项目或活动占比81.82%[6]。从这一数据分析可见,当前的农事节庆还是比较注重参与体验的。2010年的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文化节上游客不仅观赏了与山核桃相关的书籍文献、旧农具、旧物件,还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手剥山核桃,创意制作山核桃饰品挂件。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体验,充分调动人体各种知觉,大大丰富了对山核桃品牌及文化的认知,形成了对品牌的立体感受,培养了对品牌的情感。
(六)注重娱乐传播
娱乐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在变革剧烈的当下,人们的压力巨大,迫切需要通过娱乐放松身心,解放自我。节庆本身就带有娱乐的性质,节庆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娱乐传播,它能够满足人类的这种需求。农事节庆中经常会设计各种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消费者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轻松欢愉的,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形成良好的品牌消费体验。如著名的西班牙西红柿节、巴西泥浴狂欢节、我国傣族泼水节等,欢笑声中成就了一个个著名的品牌。
四、结语
高校基层单位直接面对的受众是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多基层单位的影响力,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院的品牌影响力,再通过多学院的品牌影响力,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高校基层单位品牌建设战略
1.MI理念识别系统
MI理念识别系统是指基层单位所特有的教学理念、教与学价值观和未来发展目标等精神文化方面的认知。它根植于历史和现状的挖掘基础之上,是对基层单位所有相关人、事而形成的社会责任感的观念识别,是基层单位品牌管理的核心。建立基层单位理念识别的基本流程:第一步,寻找高校基层单位的战略目标,找出基层单位的未来愿景;第二步,从基层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等信息中挖掘出基层单位的价值观;第三步,整合信息制定目标,挖掘历史因素及精神文化,规范出道德行为准则。
2.BI行为识别系统
BI行为识别系统是指基于理念识别系统指导下的行为规范。涵盖基层单位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规范和对外的行为规范。理念识别系统的行动化就是行为识别系统,所有利益相关者对理念识别达成的共同认识是实施行为识别的前提。规范基层单位行为识别的基本流程。第一步要将理念识别系统系统化;第二步,将系统化的行为识别系统规范化,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教职工服务规范等;第三步,将行为规范作为基本原则,逐步贯通于整个基层单位品牌中;第四步,将行为规范制度化,包括教学活动制度化、实践活动制度化、学术活动制度化等。
3.VI视觉识别系统
VI视觉识别系统是指将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视觉化、形象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视觉形象,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品牌的品格和气质,是软实力具体化的表现。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即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设计基层单位视觉识别的基本流程:第一步将基层单位形象化,即品牌的标志设计,标志设计是突出自身特色,塑造出区别于其它基层单位的重要手段;第二步针对标志设计进行基础要的设计,包括标准制图、辅助图形、标准色等;第三步依据基础要素的规范进行应用部分的设计,包括办公事务用品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宣传系统设计等。
三、快速提升品牌建设影响力策略
1.印刷品
在基层单位品牌的建设中,印刷品主要包括活动海报、DM宣传页等。在高校基层单位的品牌推广中,综合性展览是印刷品传播基层单位文化的较大的舞台。海报、展板、单页等宣传品的优劣,直接传播着基层单位的“修养”,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基层单位品牌的感知与理解,是快速提升基层单位品牌形象和口碑的有效途径之一。
2.网站
第四媒体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信息宣传的重要阵地,具有迅捷、推广范围广等优势。网络的表现形式不受空间的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自然而然成为品牌推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要让浏览者能够快速找到有效的信息,因此网站页面多以简洁为主,再搭配视觉识别系统中的标准色及辅助色搭配,进而形成与基层单位品牌统一的视觉效果。网站快速有效信息的传递,是社会公众能快速、全面、客观地理解和接受基层单位品牌形象的重要策略之一。
3.手机APP客户端
内容摘要: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商业服务活动体系中的知识和技能。决定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战略定位,各项商业服务活动之间的配合,先进的企业组织、制度、文化以及良好的硬件条件。构建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恰当采取组建战略联盟、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关键词: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C·R·Prahalad和GaryHamel提出,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的企业乃至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分析中,但在商业企业经营领域的应用尚不多见。本文拟对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作一初步探讨。
1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Praha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企业核心产品中的积累性学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某种技术的学识和能力。它来自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企业获取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源泉。他们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给出了一个形象化的说明:如果说企业是一棵大树,那么,树干和主要支干是它的“核心产品”;较小的支干是组成它的不同的业务单位;树叶和果实是它的“最终产品”,而为这棵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成分并保证其稳固性的根系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上认识,Prahalad和Hamel进一步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指开发、整合与核心产品有关的各种生产技能的知识。以日本索尼公司为例,该公司生产的不同型号的小型摄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是其最终产品,生产小型摄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的部门构成其业务单位,微处理器是其核心产品,而全球闻名的微型化技术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把上述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典定义运用于商业企业,可以看出,与工业企业一样,商业企业也有其最终产品——经过商业转入消费者手中的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商品。而其各种商业性的服务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如包装、保管、运输等和非生产活动,如商品的销售,构成商业企业的核心产品,为商业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提供营养和支撑作用的是企业在从事商业服务活动方面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对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商业企业来说,如果哪个企业在从事商业服务活动方面掌握了先进的且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其所从事的各种商业服务较之其他同类企业的服务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那么,上述知识便构成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企业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价值链或价值活动体系,其中包括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一个商业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即商业服务活动也是一个包括众多环节的价值链或价值活动体系。作为核心产品,一个商业企业的价值活动体系较之其他同类商业企业能否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势或与众不同的特色,该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企业的战略定位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企业价值活动体系的内容,即决定了企业对该体系内各个环节的取舍和安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三种类型:基于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基于需求即客户的定位;基于对客户接触途径的定位。无论哪一种战略定位,都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即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已有需求和待开发需求的深刻认识、洞察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都应具有独特性和合理性。战略定位既受制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状况,又对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的构建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主导和关键性作用。
(二)价值活动的配合
即商业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高度匹配性。这种匹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每项活动与企业战略定位的一致性;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加强;超越了各项活动之间的总体优化,如活动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流、价值活动环节的事先最优设计等等。举例来说,沃尔玛的战略定位是向普通百姓提供价格低廉的各类消费品和快捷、便利的服务。这一战略定位是通过沃尔玛的核心产品即一整套商业运营活动或价值活动体系实现的。在这个复杂体系中,先进的卫星通讯、信息传输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的结合是其关键环节,其他环节的设计和取舍都与这一关键环节紧密适应和相互依存;此外,沃尔玛通过对其活动领域和经营空间的优化设计,以及对其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商业费用,实现了“天天低价”的战略目标。沃尔玛的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沃尔玛商业运营中的某一项活动或做法,但要模仿沃尔玛的整个运营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很难达到沃尔玛那样的经营水平和绩效。
(三)先进的企业组织、制度和文化
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某些企业能够孕育、生成某种核心竞争力而另一些企业却不能?理论研究及大量企业案例都证明:企业通过不断建设、积累和变革、创新而形成的符合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富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萌发和生长的沃土。对商业企业而言,清晰的企业愿景和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使命、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经营风格、具有高度内部协调性和良好外部适应性的组织结构、能够吸引和容纳优秀人才并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企业制度和文化,都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
(四)良好的硬件条件
即借助其完成企业运营活动的先进技术、设备与工具。试想如果不使用GPS,沃尔玛能够建立起强大、高效的全球配送系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上述4个条件是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整体,其中,正确的战略定位需要通过一系列独特而有效的价值活动来贯彻和实现,而所有的价值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组织、制度框架和文化系统内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进行。由此可见,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追求卓越表现和出色业绩的商业企业,对于这项工程既不可弃之不顾,也不能一蹴而就。
3商业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商业企业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应始终紧密围绕以上4个主要因素进行外,还应注意恰当地运用以下方法:
组建战略联盟。对于执行相同或相近战略、优势互补的商业企业来说,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或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引进”和形成。
进行品牌建设。企业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起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因此,离开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去搞品牌建设实际是舍本求末。但是,不可否认,品牌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应以核心竞争力为坚实基础并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开展品牌建设。
加强对供应链和营销渠道的整合和管理。一般来说,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与企业核心产品中的技术、知识产权、专利发明等相联系;而商业企业由于只是销售产品,其核心竞争力往往与隐含在商业企业的核心产品即商业服务活动中的知识和技能相联系。在商业服务的所有活动中,购进和销售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因而对上游供应商和对下游渠道及客户的管理,应成为商业企业优化其商业运营活动的重点。在这方面,除了应正确处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之外,更重要是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并以此带动整个商业运营体系即商业模式的创新。
实行人才战略。任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都必须以人才为本。核心竞争力作为某些知识和能力的集合,归根到底存在于各类人才手中,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方式,建设企业业务所需的人才队伍,形成以杰出人才为核心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商业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
经济型酒店是相对于四、五星级高档酒店而言的中低端酒店,以普通旅游者和中小工商企业商务旅行者等非高端消费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如青年旅馆、汽车旅馆、招待所及度假村等。随着经济发展和旅行人数的不断增强,经济型酒店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系列原因,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不容乐观。本文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就提高经济型酒店的竞争能力,改善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
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分析
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双休日的实施及公共假期的调整,使得国内旅游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而国内游客的住宿基本上是经济型酒店,这就使得经济型酒店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整体上看,普遍旅游者的收入水平不高,受经济实力的限制,高档饭店对他们来说仍有一段距离。因此,伴随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干净、舒适、价廉”的经济型酒店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经济实力较小,运营能力有限。我国绝大部分经济型酒店,特别是民营酒店,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市场营销策略和能力有限。它们有的短期经营行为严重,希望通过较高的短期回报,迅速收回投入,降低投资风险,而不愿意经过漫长的创名牌过程后,再获取较高的收益。它们有的满足于现状,只要现在有钱赚、有饭吃,就没有危机感,尤其是一些单位的附属机构,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招待所,为单位内部开会、款待本单位客人提供方便。从总体上来说,单独、零散的经济酒店,没有大型高档酒店营销优势,从而限制了它的赢利能力。
服务附加值低,不具备品牌营销能力。由于经济型酒店相对廉价,服务水平和内容相对较差,许多人将经济型酒店看成了“低档次、低价格、差卫生”的同义语,从而难于创造高的附加值。许多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就根本没有名牌意识,虽然这些酒店不缺乏资金,也不存在投资风险,但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就没有想到如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酒店树立名牌。虽然有的经济型酒店认识到名牌的重要性,但成功者寥寥无几。
综上所述,虽然经济型酒店在我国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经济实力小,运营能力有限,导致了服务的附加值低,从而降低了市场赢利能力。经济型酒店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有其自己的品牌。在我国酒店行业中,欠缺的不是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形态,而是群体意义上的经济型酒店品牌。我国三星级以下的经济型酒店占据着整个住宿设施的80%以上,但长期以来都以单体的形式存在,没有形成规模,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彼此之间主要靠价格进行竞争,所以实力不强、效益较差。因而,提高和加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就必须以提高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形象为根本。
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淡薄。不同形式的经济型酒店经营者,受各自观念的影响,绝大部分都不关注品牌建设。如国有酒店不注重创名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企不分,未能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酒店经理依然由上级任命,酒店经理能否连任要看其业绩和与上级的关系,经理业绩主要取决于酒店短期经济效益,因而经理的工作重点是忙于与上级拉关系和追求其在任期间的短期业绩,不关注长期绩效,也就不会关注品牌建设问题。而民营的经济型酒店,经营者通常认为中低档酒店自身就不存在品牌问题,通常也以追求短期利润为主,为了一点小利益,不讲信誉,坑害消费者,降低服务质量,牺牲酒店的长期利益,也就更不可能创立品牌。
市场定位不准,盲目模仿、缺乏个性。一个品牌的核心应是它的文化和个性。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中,普遍缺乏文化和个性内涵,泛化现象严重。中国大多数经济型酒店往往不是根据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来组织策划经营,而是片面的模仿别的高星级酒店。许多经济型酒店市场定位混乱,在客源的选择上非常盲目,没有重点,从而造成经营上面面俱到。这就使得许多经济型酒店因创名牌不得法而失败。有的酒店认为创名牌就是大量作广告宣传,于是耗巨资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铺天盖地的作广告,结果拖垮了企业。有的酒店刚刚经营有点起色,市场知名度有点提高,就开始盲目扩张,大量投资建分店,或搞特许经营,向加盟者收取管理费,一旦监管跟不上,脆弱的品牌马上就被砸掉。自身实力不足,不具备单独的品牌建设能力。我国的绝大多数经济型酒店为中小型企业,所有者投资没有雄厚的资金来进行品牌建设。比如说,从国际经验来看,酒店品牌在扩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强大的营销和预定系统的发展,都伴随着企业文化的渗透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而我国经齐型酒店的经营者往往只注重内部管理,在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网络预定等方面却忽视其重要性,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的培育。
培育经济型酒店品牌的策略
在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建设中存在这些障碍的情况下,如何突破障碍,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建设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以正确的运营原则为指导,强化品牌维护概念。首先,要坚持诚信经营。诚信是名牌最本质的内容,消费者之所以长期选择某一酒店,酒店之所以出名,关键就是它的信誉。诚信就是酒店对其承诺、应尽的责任义务,应绝对无条件履行,不能坑害、欺骗消费者,真正体现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同时,要树立长期经营观念。我国缺乏酒店名牌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严重。对有志于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酒店而言,应树立长期经营观念。名牌不是一朝一夕能树立起来的,它需要经过消费者长期的检验和认可。要打破短期行为,就要有全局观念,不要因一时小利而违背酒店长期经营方针、策略,甚至为了长期经营这一大局,酒店要做好短期内亏本的准备。
营造品牌建设的环境,加强
自身能力建设。国有或集体酒店是经济型酒店的主体,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国有或集体所有的经济型酒店在制度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变革传统的酒店管理体制。同时,注重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适当的途径和策略培育出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来。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同时积极培育酒店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为经济型酒店品牌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民营的经济型酒店要努力克服企业自身的不足,练好内功。一个著名品牌的塑造和培育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制度环境、竞争环境,还需要酒店企业自身长期的艰苦努力;不仅需要酒店管理具有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而且需要酒店员工共同为之奋斗。
关键词: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品牌打造;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3-0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不断发展壮大,如何正确评价科技期刊以及打造科技期刊品牌,已成为每一位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在我国新闻出版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谋求市场化发展和品牌打造是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一套完善的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应有利于和服务于期刊的品牌建设。
一、科技期刊应重视相关的评价系统
科技期刊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科技工作者、的刊物,还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系统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至目前,国内形成的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学位及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等。
国内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都未尽完善,现略论一二:
1.学科划分对核心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1]。各评价体系学科划分是否合理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许多能为相关领域读者提供可靠服务、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期刊,因刊载文章处于应用技术类行业末端,论文无法被频繁引用导致影响因子等指标较低,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而未能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同时,却直接伤害了这些专业技术期刊的发展。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要建立在对社会有贡献上面,因此,需要完善的专家评议制度,使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不伤害到细分行业专业期刊的发展。
3.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应引导科技期刊重视经济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的科技期刊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目前各评价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评价科技期刊的经济指标。
另外,江苏、山东等省市的新闻出版局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期刊都进行过质量评估和分级,分出一级、二级、三级(或优秀级、良好级、合格级)。因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科技期刊有引导、指正的意义而得到了区域范围的认可。
科学的科技期刊评价系统根本在于:评价指标要全面、合理,指标评价要真实、准确,评价系统要能指导、促进科技期刊和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科技期刊评价系统要适用于区域内不同类别的期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评估,也要发挥对期刊的指导作用,使评刊工作服务于期刊的品牌建设。
二、科技期刊品牌打造的必要性
期刊的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期刊向读者展示其特征和定位的标签,体现了作者和读者对期刊的认可程度。期刊品牌是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风格、文化含量、标识、颜色等,是期刊内在的丰厚底蕴和外在的完美风采结合而成的产物[2]。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扩张等,科技期刊通过打造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丰收。
1.科技期刊的品牌体现了期刊的个性与特征。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品牌代表着科技期刊质量、信誉、实力和权威。品牌打造得好,科技期刊就会有读者、有稿源、有广告支持等,就能生存和发展。
2.科技期刊可通过品牌扩张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期刊利用自己已建立的品牌,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经营活动,扩大影响,从而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3.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发行和经营中应用越来越多,加上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正面临改制转企,出版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品牌建设势在必行。科技期刊经营管理者只有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摒弃事业单位可以“吃皇粮”的观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广泛范围的认可。
三、科技期刊品牌打造面临的问题
1.科技期刊无品牌意识。长期以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使得科技期刊无生存危机感,非市场化导向使其缺乏竞争意识。科技期刊社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甚至部分期刊社丝毫无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概念。一些曾经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期刊社,也因不注重品牌建设而逐渐衰落。
2.科技期刊品牌维护不力。部分科技期刊内容交叉重复、名称雷同、品牌标识混乱、恶性竞争严重,给读者和作者造成期刊品牌形象和品牌印记混乱的现象。另外,无CN刊号的“山寨”科技期刊克隆品牌科技期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品牌科技期刊造成严重伤害。
3.高水平论文外流。多年来,高水平科技论文大量流向国外期刊已是不争的事实[4]。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流失和科技期刊评价系统的现状不无关系。论文的流失使我国科技期刊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科技和学术发展的真实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品牌培育[5]。
四、科技期刊品牌打造的关键
(一)内容是科技期刊品牌打造的基础
科技期刊打造品牌,内容的质量永远是关键,要成为品牌科技期刊,至少要满足:载文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可读性强;信息量大,报道周期短。
提高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手段有:
关键词:科技期刊;品牌;市场化
当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学术水平较高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名刊,但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多、规模小,总体实力偏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加强期刊品牌建设迫在眉睫。期刊品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从内容策划到装帧设计均具有鲜明的期刊特色;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有良好的盈利模式,能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品牌建设是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1]。
1.品牌建设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整体较弱的窘境与其生存环境有关。期刊品牌建设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刊水平较低,稿件质量难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非常庞大,但其中高质量的期刊并不多,与欧美等出版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失当加深了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窘境。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职称评定、经费申请、学位授予等无不与SCI挂钩。唯SCI论加剧了优秀稿源的外流,科技期刊稿件质量难以提升[2]。
(2)科技期刊市场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市场化进程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如刊号的审批由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控制,非公有资本难以进入期刊出版领域等。相反,海外出版机构对期刊的运作有很大的自由度。
(3)产业实力差距大,集群化发展水平较弱。发达国家科技期刊早已实行集团化运作,如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年出版科技期刊约1800 种,是世界上公认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我国科技期刊的经营规模与国外大型期刊出版集团相比差距仍较大。
(4)网络出版水平较低。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刚刚起步,对网络传播特点的认识不深,经验、人才、经费也都比较缺乏,因此,期刊的网络出版水平仍相对较低。
(5)期刊经营管理体制仍不完善。我国科技期刊市场至今仍深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办刊人的办刊理念较为保守,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经营竞争意识,多数期刊仍停留在粗放经营阶段。
2.期刊品牌建设的发展策略
(1)严把质量关,提升期刊核心价值。期刊质量关键在于稿源,要拥有高水平的稿源,必须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做好组稿、约稿工作。而且,科技期刊在选题定位和栏目设置上要以预见性的眼光,留意科技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选题,保持论文的前沿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期刊社自身的优势,建立系列选题,形成独特的品牌风格。审稿是确保期刊质量的重要关卡,一方面要严把审稿关,另一方面要积极组建高水平的期刊编委会和国际审稿专家队伍,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2)塑造期刊特色,扩大品牌影响力。期刊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定位,实质上是办刊思路和办刊理念在版面上的体现。期刊内容特色形成期刊的个性风格, 进而决定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办刊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时调整内容定位,以达到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期刊的装帧设计包括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 也是期刊品牌特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简洁明快、和谐得体的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 不仅能吸引读者注意力, 更能体现刊物的品牌特色。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期刊知名度。期刊社一方面要积极了解并参加相关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吸引专家的关注与支持,进而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和认可度[3]。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期刊的网络建设。办刊人应通过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帮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无障碍传播,从而有效提升刊物的知名度,加快推进期刊品牌建设的进程。
与出版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前途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通过办刊人的不懈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期刊问世,促进和推动科技期刊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马 智, 赵建逸. 科技期刊品牌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4).
[2]吴鸣谦,袁华智,赵文义. 国家利益视角审视下的学术期刊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3(6):110―113.
关键词: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识别
要使旅游特色村镇品牌深入人心,就应以独特的建设思路为前提。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建设战略由品牌定位来确立,依据现有的景观资源来设计转化为视觉标识,运用当下多种传播交流手段进行推广,这就是品牌识别系统。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是由村镇品牌名称、村镇品牌标志以及村镇品牌形象口号组成。它是旅游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代表性标志,游客会通过各种媒介直观的接收到识别信号,进而了解其品牌文化和品牌内涵的深层次价值。从而使游客产生前往该村镇的有力动机[1]。
1.品牌名称
旅游特色村镇品牌的核心要素是通过语言来形容的一部分,无论品牌名称的好与坏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特色村镇的等级和品质都可以在品牌名称中表现出来,从而使游客身未动但心已去。但好的品牌名称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符号,它可以对加强品牌定位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内含更深的品牌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号的品牌名称是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前提。所以特色村镇应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密切联系品牌定位,可以设计一个简单,易记,易传播的名字。品牌名称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名人来设立自己的品牌,典型的代表是江阴的徐霞客镇,“游圣故里”的品牌定位与之相呼应,可以使游客因此而记忆犹新。
2.品牌标识
旅游品牌标识是品牌识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在旅游特色村镇品牌识别系统中,品牌标识是最形象、最直观的。这是一个视觉符号,比品牌名称更加得到容易识记和认可,它也是由一些独特的标记、图案、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图像,表现会更有趣,更容易被加工,比言语材料需要更少的心理资源[2]。这种视觉符号体现了特色村镇的特点,内容丰富,高度集中体现村镇特征。因此,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名称,必须根据品牌标识完成科学设计,对游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他们对旅游特色村镇品牌的认知度。
特色村镇品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然后用简单而美丽的形象、抽象或具体的表现形式来来深入反映旅游特色村镇的重要内涵。例如周庄的品牌标识是利用中国书法来变现,用淡蓝色的背景突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定位,突出展示了它在村镇开发中的优势位置,也让游客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品牌定位。
品牌标志除了简单的文字,也可以是抽象或具体的图片或符号,而且这些图片或符号必须被公众所理解,游客能够从它们中了解村镇品牌价值特点和深意,当然,更独特图片能引起更多游客的共鸣,方便游客识别和记忆。同里的品牌标识是一座蓝色的小桥、流水和品牌名称组成,桥梁和水就表现出水乡古镇的特征,不仅方便游客识别,而且也能够让游客铭记于心。
品牌标识的重要作用是为了让游客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它必须被设计,让游客感受独特、不同的效果。人们对美好的事物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品牌的标识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3.品牌形象口号
村镇品牌的宣传语是品牌形象的代名词,类似于产品的广告标语,当游客听到这句口号时就会联想到该村镇代表性的特色景观资源,心中产生向往,从而刺激他们的旅游动机并最终付诸行动。品牌形象口号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强调文字言简意赅,通过最简短的语言表达该特色村镇的品牌定位和独特景观资源。独特形象而又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口号,常常让人们口口相传,一看到听到这个口号,脑海中就能浮现出村镇的代表景观,最终成为特色村镇经久不衰的品牌代言。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品牌形象口号与品牌名称相结合,让名称融入到品牌口号中去,增加品牌的使用率和识别度,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容易识别,而且通过口口相传加深其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从而完成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的效果。例如同里的品牌口号为“千年古镇,世界同里”,既体现了其国际水乡古镇的品牌定位,又包含了同里的名称,能够让游客一听见这个品牌口号就能够印象深刻,产生亲自前往旅游的动机,最终达到品牌建设的效果。
而且特色村镇的品牌形象口号设计也可以与自身特征和优势资源相结合。特色村镇可以挖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将这些通过形象口号表现出来,不仅突出了自身特色,还能够让游客详细了解该村镇特色,为游客出游选择打下坚实基础。村镇品牌建设应该突出自身品牌特色,将自己与其他村镇区分出来。例如徐霞客镇的品牌口号为“徐霞客镇,游圣故里”,鲜明地体现出该镇的历史文化及其独特性,让游客产生寻访徐霞客故里的旅游需求。木渎古镇的品牌口号是“古镇木渎――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充分体现了木渎的悠久历史,并利用乾隆皇帝6次的到来着重宣传,让游客们不尽遐想乾隆当年的巡游故事。
特色村镇设计的品牌口号也可以从游客的利益出发,这种设计方法具有亲和力,不仅要抓住自己的村镇特色,也强调游客的核心作用,因此可以让更多游客产生共鸣。由于现在的游客处于越来越高的地位,所以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口号设计方法。(作者单位: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 盐城纺织学院;3.北京大地风景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华. 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egment.prentice Hall,199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