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国诗歌

外国诗歌

时间:2022-10-11 16:1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国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国诗歌

第1篇

William Shakespeare

How can I compare with you the summer? Not only you are more lovable than it are also gentler than it: Strong winds the tender pistil which dotes on May mistreats, leases out in the summer the deadline too is rather short; Sometimes the space eye illuminates too fiercely, its that splendid Yao's golden face often suffers concealed: Break off by the lucky chance or the variable sun, do not have fragrant colorful not finally destitute or the destruction. But your long summer never can wither and fall, also cannot lose you brightly this red fragrant, or the god of death boasted you drift in his shade, when you when immortal poem and with long. So long as one day has the humanity. Or the

中文版:

莎士比亚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第2篇

【关键词】品译 寻根 外国诗歌教学

一、外国诗歌教学现状及建议

严格地讲,诗歌是不允许翻译的,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一字之差,词句次序有别,都可能使一首名篇变为庸作。许多译作之所以能够被人传诵,恐怕是因为译者的语言具有独自的魅力,而未必是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与精神。对于已经初步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了解诗作原貌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对西洋诗歌进行双语赏析就尤为重要了。但是,双语赏析西洋诗歌还存在一些问题:就中国现状而言,教师与学生所了解的第二语言绝大多数是英语,而教材的西洋诗歌中仅有一部分是英美诗作。

不过,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一些文字浅显的英文诗作及译作,让学生试着进行双语赏析。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中国名篇的英译文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与品评。这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和再创造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品译”就是指品读外国诗歌的译文,“寻根”就是指关照原作,比较异同,从而达到品评诗歌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

二、实例概述: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的双语教学

“品译――寻根”教学法的主要环节是:

阅读译作对照原作比较异同品评优劣。

笔者在讲授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之前,先让学生举出他们所知道的诗歌因改动一字而“点铁成金”的例子。许多学生都提及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接着,笔者再让学生举出诗歌因改动词句顺序而效果明显不同的例子。有的学生举出了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笔者又举出了前人笔记中的一个例子,有人将“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改为“孤馆留人雨,长江送客风”,并让学生品评其异同优劣。最后师生达成了共识:诗歌一字定高下。

笔者让学生阅读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然后运用意象分析的手法对译作进行赏析。其后,笔者又用幻灯打出了英文原作。以诗歌第l段为例(为了方便读者,特依原作的意义与顺序进行直译)。

语文教材所选译作: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华兹华斯原作:

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原作直译:

看她,独自在田野。

远处孤独的高原少女。

收割并歌唱,独自一人。

停在这儿,或者轻轻地走去。

独自地,她收割并捆绑着谷子,

并且歌唱着一首忧郁的歌。

哦听!在这峡谷,深远地,

正溢出着这声波。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简言之:

1.押韵方式不同

原作第1段句句押韵,并进行了几次换韵,其形式为ABABCCDD(每个韵脚用一个字母代替),而教材的译作用ang韵一韵到底,并且有许多不押韵的句子。

2.字词有所增损

原作中一些词语在译作中没有出现,而原作中没有的词在译作中出现了。以第一句“Behold her”为例,原作是“看她”的意思。而译作偏要写成“你看”,这样一来原诗中固有的对象“她”没有出现,却凭空引入了另一个主体――读者“你”。

3.译作有歧义

如“Stop here,Or gently pass!”一句,原作没有出现主语,很多学生认为主语应该是“少女”,而译作却写成了“你”,这就让读者误认为诗人是在向共同观看少女割麦的人发出的请求(如果“你”是指少女的话,那么依照译者的逻辑,应该译为第三人称“她”)。

4.许多词意义不准

第3篇

>> 《西风颂》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下《西风颂》译本比较研究 《西风颂》的翻译对比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西风颂》的诗歌特点及其不同译文的探析 《西风颂》所体现的雪莱的自由主义 浪漫主义在《西风颂》中的体现 西风颂 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 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当你老了》的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原型理论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 从《西风颂》的翻译谈英诗中译的气韵美 论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的体现 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浅析雪莱《西风颂》中的自然意象和神话典故 《西风颂》赏析 西风颂(之四) 文体学视角下希拉里Get Started演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边立红,熊艳.意识形态与翻译——从郭沫若翻译《西风颂》谈起[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胡壮麟,刘世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3]姜春兰.从《西风颂》的译本比较中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J]. 海外英语(上),2012,(11).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钱佼汝.英语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2).

[6]瞿宗杰.浪漫范畴下的中西浪漫主义诗歌——明朝中晚期和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8]王敏.风格与气韵——雪莱《西风颂》三家译文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2.

[9]万兵,林小寒.文体学视角关照下唐诗《长相思》的英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1,6.

[10]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第4篇

一.五四新诗脱胎于旧体诗,它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形式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民歌和白话文的基础上受到白话小说和外国诗歌的启发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刘半农说,“白话诗是‘古已有之’,最明显的如唐朝的王焚志和寒山、拾得所做的诗,都是道地的白话。”新诗虽然从古典诗歌脱胎出来后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但我们并觉察不到有多重的“西味”,新诗的民族性并没有暗淡下来。

二.五四新诗撒播性灵的种子,奏出时代的强音

新诗是在中发生的,是在启蒙救亡和的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中运行、发展的。新诗走出了书斋,走出个人自我玩味的象牙塔而面向生活,将表现心灵与反映现实统一起来,将审美功能同启蒙救亡的功能统一起来,唤醒了那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的性灵。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五四”时代呼唤的“女神”。郭沫若感到“个人的郁结,民族的郁结,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那种“天狗”式的绝唱,“凤凰涅”似的再生,“炉中煤”燃烧般的感情……一个个形象感人的博大隐喻,凸现着思想解放和“人的觉醒”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闻一多先生1925年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一句话》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创造了人类自由性灵所依恋的“康桥世界“――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这一意味弥深的音乐境界,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

朱湘的《采莲曲》中微风拂柳,荷叶映翠,夕阳西下,金波粼粼……“荷花呀人样妖娆”,妖娆的荷花一般的人儿和人一般妖娆的荷花呼应,采莲女的娇羞和天上人间的美景叠影,典雅清纯的东方少女和幽远雅致的乐声歌声交融。花香伴着衣香,浆声和着歌声,构成了一幅平和、宁静、安详的图画,创造出一种闪光欲滴的奇丽境界。这境界就是朱湘的心声――他向往着采莲女的“不谙世事”和“与世无争”。

诗歌是创作主体最真挚、最原始、最冲动的感情的抒发。五四优秀新诗表现性情,追求灵气,是身逢变革之世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给予我们崇高的精神启迪!

三.五四新诗融合传统诗理,创造优美形式

五四白话诗人、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新诗倡导者们在打破了旧诗的囿制后,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还将新诗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基点“契合”起来,提出新的诗论。如、刘半农、康白情等都认为新诗要有自然的平仄、用韵等,不自觉的把传统诗论转化成新诗的审美标准,并以这种“契合”点来生产现代新诗。

刘半农一方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的诗歌特点,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运用比兴等。《教我如何不想她》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而则向宋诗学习,如《蝴蝶》、《赠朱经农》等,显得清新自然。

戴望舒的前期代表作《雨巷》,将法国早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意象的朦胧性与我国晚唐的婉约词风相融合,使“中国旧诗风”发生了现代意义的“创造性转化”。叶圣陶称赞《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第5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 重复结构 叙事分析

引言

“叙事”的理论从古至今都是我们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关于叙事的相关理论和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最早对叙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叙事模式上的模仿、叙事的二分说。随着外国文学的逐渐发展,叙事在小说中得到了主要的体现,同时也通过小说这种载体广泛传播,逐渐为学者所重视。通过对小说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理论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同时也在对叙事结构的研究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俄国的形式主义、西方国家的叙事学等等。在对外国文学的分析中,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叙述者并不满足对单纯的叙事内容和主体的追求,不乏大量运用“重复”的叙事结构,也就是运用大量的叙事技巧来依靠重复某一词语或者句子来突出主体、统摄结构并增强审美效果,这也是我们对外国文学中“重复”结构分析的基本立足点。

一、“重复”结构凸显叙事主题

叙事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我们抽丝剥茧后可以发现其中的玄妙。在传统叙事理论的统领下,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评判及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作品内容和相关社会意义的投射与分析上,同时传统的叙事理论也仅仅将视角局限在了这样的一种观点下。叙事理论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俄国的形式主义突出地强调了“故事”和“情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地加深分析理论提供了可能。在俄国形式主义的主张下,故事往往更倾向于按照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而“情节”则往往侧重的是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故事和情节分别对应和指代的是作品的素材内容和具体的表达形式。在这样的主张下,我们对叙事的分析就细化为了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现代语言学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中,更多地会注意到作品中的结构叙事,也就是说更加注重作品文本和结构的分析。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更加侧重对作品的共性进行了解和深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其艺术成就上,研究作者和叙述者,叙述者和作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在外国文学的叙事不断发展中,重复结构也真正和叙事主体相挂钩。重复的叙事结构可以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尤其是长篇小说中发挥阐释语言的重要作用,并由此达到凸显主体的目的。以狄更斯的作品为例可以窥得一二,在狄更斯《Black House》中,小说开头对于fog的运用是较为丰富的,尤其是在同一个章节内就出现了19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词汇重复标志。同时我们发现这样大频率的出现同一个词汇,也凸显了作品本身的主题。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可以通过主体来看到,black是黑暗的,而fog是十分阴郁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抒发自己内心不羁的情感,而是更加恰如其分地摄入了“重复”结构的叙事技巧,通过将不断重复的fog,同题目本身black进行呼应,造就一种黑暗阴郁的氛围气息,并进一步地衍生为社会黑暗。在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够发现这样“重复”结构的叙事,通过不断地反复和重复逐渐抽离出一个相对具体、突出的主题概念。增强了叙事主题的主体性与重要性。

二、“重复”结构统摄叙事结构

就叙事结构本身来说,重复的结构有利于对叙事结构有一个统摄和突显的重要意义。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结构上的重复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在叙事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中,就出现了在结构方面诸如韵律和韵脚上的重复使用。在这些作品中,重复叙事结构的使用也分为灵活的几个种类:一种是单纯的重复叙事,比如多次尝试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另一种是首位相对的重复现象。在外国文学中,这样的重复是经常能够看到的,对于作者来说,适当的重复能够提高整个作品的层次感,并对写作产生一定的规划。尤其是对于诗歌体裁的作品,可以起到巧妙的连接作用。可以说,这样的一种结构重复为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增加了一种形式上的效果,叙事结构通过不同的搭配与重复来实现,重复部分,即“重复”结构的叙事能够使得作品中的叙事结构脱离单一的范式,具备多重的结构组合效果,尤其是重复的结构使得叙事结构更加丰满,并通过重复的结构规整作品中所有的结构,形成一种框架的模式,回环往复,有序搭建和统摄叙事结构。

对于读者来说,重复的叙事结构能够给读者造成一种叙事形式的渐进,尤其是将这种形式放在读者阅读语境中时,能够不断地通过作品的重复结构进行多次解读,也可以在一次解读中生发出多重的意义。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例,在整部小说中突出的是主人公对于个人生活与记忆中的片段追寻,当我们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觉得冗长繁缛没有头绪,而当剖析文本结构的时候不难发现,其实在作者对这部作品的相关预设中,安排了一段奏鸣曲,将其内心的记忆与医生的回忆有序地串联起来。这样的叙事设置在结构上出现了重复的特点,通过对固定旋律的重复不断地将主人公对昔日的怀念与记忆一层一层呈现出来,同时也通过这样的重复达到结构上的回环往复,统摄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

三、“重复”结构渲染叙事审美

文学作品能够成功或流传,大部分原因并不仅仅是其文采与语言技巧,在结构上也透出了作者的悉心安排,结构上的重复和变化能够使文本具备审美范式上的美学意义。文学作品的成功很大因素上归功于文学的审美性,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重复”结构也起到了渲染叙事审美的效果。

首先,“重复”结构能够体现出文学作品中的形式美。关于这点最突出的是文学诗歌中的运用,在诗歌中极其容易出现重复结构,用以表现诗歌的形式美感。一方面重复结构能够使得作品中的形式相对简单明了,形成一种言简意赅的虚实网络,同时,通过重复叙事的结构也能够让作品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巧妙和简洁。以伊丽莎白・毕肖普的《六节诗》为例,在整首作品中,诗人的重复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在诗歌中,看到的部分和关键词有一定的反复运用和重复现象,尤其是作者说明了眼泪和小泪珠的关系,眼泪可以变成坚硬的小泪珠,而这个小泪珠又变成了其他的事物。在这里,作者虽然通过想象和联想设定了许多意向来表达,然而在读者眼中所体会到的中心事物即是泪珠,这个泪珠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化,不断地移动并且发生运动。这样的重复结构实际上为诗歌带来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这样的音乐美也是其审美中的重要构成内容,通过音韵上的美感和节奏上回环往复的特性让人们感受到了整首作品中的美学意义。同时作品中的形象又在兼顾结构的过程中发生不断的变化,称为一种自然转化的力量,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感和美学效果。

其次,“重复”结构的运用还能够为文学作品带来一种音乐美,进一步增强文学作品的美感。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使用“重复”结构的手法能够缔造一种节奏效果,达到一种音乐感。在不少诗歌中,通过节奏的回环往复都能够产生这种音乐美感,增强作品本身的美学效果。重复的叙事结构能够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这种似曾相识实际是对重复的叙事内容的熟悉造成的。在读者的主观理解中,这样的叙事结构上的重复能够产生一种理解性的韵律形式,不仅有利于作品抒发作者的情感,同时也使得气氛的渲染具备了一种审美效果,重复的一般都是短句或词语,使得整部作品中的美感渲染是一种简洁的、明快的、一气呵成的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音乐美感具备复沓升华的效果,产生独特的音乐魅力。

结语

外国文学中的“重复”叙事结构广泛运用已经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并得到了深入的认可。“重复”叙事结构不仅可以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因素――主体和故事结构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叙事审美的层面上也发挥着巧妙的作用,增进了叙事审美的渲染和程度。在对外国文学“重复”结构的叙事分析中,应当进一步地结合叙事本身在作品主题与结构方面的表现,并进一步地引申出叙事的审美范式,才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细致地对外国文学中的“重复”结构的叙事做出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对“重复”结构叙事的分析,不仅对当下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文学作品的赏析、结构研究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性等重要内容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外国文学作品中“重复”结构的叙事分析也能够进一步帮助完善写作理论和相关的文本鉴赏。语

参考文献

[1]杜凤鸣.话语冲突与意识形态冲突的解构之途――艾伟《小卖店》的叙事艺术分析[J].当代文坛,2005(05).

[2]陈智淦.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的生态意识及其生态矛盾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5.

[3]杨金才.异域想象与帝国主义――论赫尔曼・麦尔维尔的“波里尼西亚三部曲”[J].国外文学,2000(03).

[4]汪义群.论《白鲸》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纪念麦尔维尔逝世100周年[J].外国文学研究,1991(04).

[5]杜维平.《爵士乐》叙事话语中的历史观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6]汪桂芬.谈小说翻译者关注叙述视角的必要性――兼评海明威的叙述艺术及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3).

第6篇

一、文字的展示

外国文学课程也和其它所有课程一样,以文字PPT的方式来总领教学进度,描述每一章节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点,它比传统的板书要快捷、美观、清晰得多。但此处我们要强调的是,外国文学课上文字PPT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即用来展示作品文本。外国文学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单靠教师的诵读,很难把握住其风格和意蕴。只有借助于文本的展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品读体味,才能拉近审美距离。因此,我们精选外国文学原著中的某些重要章节,将它们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以下面这首现代主义诗歌为例: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是20世纪影响很大的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名为《在一个地铁车站》。据诗人自己说,他在一个地铁车站,忽然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孔,有儿童的,有妇女的,于是努力寻找能表达他瞬间感受的文字,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终于用这两句诗固定下来。这首诗诗意跳跃,感觉微妙,稍纵即逝,如果没有文字展示,没有基于文本的一个个意象的解读,是很难捕捉到它的韵味的。又如在讲到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艺术特征的时候,理论上是这样表述的:它打破传统戏剧的基本规则,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缺少逻辑性的的语言来从总体上突出世界人生荒诞的主题。如果说前面的几个特点还可以由老师来讲解的话,那么什么是“缺少逻辑性的语言”,这是很难描述的,只有通过剧本中的文字来说明了。我们摘取了剧中人幸运儿的一段独白:幸:天是那么蓝那么澄澈那么平静这种平静尽管时断时续总比没有好得多但是别这么快还要进一步考虑到泰斯丢和丘那德的人体测定学院的未完成的研究结果早已断定毫无疑问换句话说除了依附着人类的疑问之外别无其他疑问根据泰斯丢和丘那德的未完成的劳动的结果早已作出如下的论断但是别这么快不知什么原因根据彭奇和瓦特曼的公共事业的结果已毫无疑问地断定鉴于波波夫和贝尔契不知什么原因未完成的劳动以及泰斯丢和丘那德的未完成的劳动已经就业已被许多人所否认的论点作出论断认为泰斯丢和丘那德所假设的人认为实际存在的人认为人类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尽管有进步的营养学和通大便药却在衰弱萎缩衰弱萎缩而且与此同时尤其是不知什么原因尽管体育运动在各方面都有很大进展如网球足球田径车赛游泳飞行划船骑马滑翔溜冰各式各样的网球各种各样致人死命的飞行运动各式各样的秋天夏天冬天冬天网球各种各样的曲棍球盘尼西林和代用品总之我接下去讲与此同时不知什么原因要萎缩要减少尽管有网球我接下去讲(第一幕)当这段没有标点符号,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的文字被呈现出来的时候,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显然他们之前从未接触到这样的作品,对荒诞派戏剧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而这张文字幻灯片,学生很直观地领略到了“荒诞”的风格。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二、图片的使用

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外国文学课件中的图片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方面的丰富的背景性资料,对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都有着较强的辅助作用。比如规模宏大古希腊剧场的图片,显示了当时戏剧的繁荣和希腊人对戏剧的爱好;罗丹雕塑的穿着睡衣、顶着硕大头颅的巴尔扎克立像的图片,十分传神的表现出了这位文学巨人惯于在夜间勤奋工作的习性等。西方文学还有这样的传统,即它经常与艺术同步发展,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单以文学的样式,而且还会以绘画、雕刻等样式来呈现,这些绘画、雕刻本身就是一件件杰出艺术作品,它们从不同的维度诠释和强化了文学名著的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外国文学课上也将这些艺术作品的写真图片展示出来。比如在介绍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时候,配以古希腊的艺术家菲狄亚斯雕刻的《命运三女神》的图片。女神们的头部虽然都受到了损坏,但那由质地很薄的希腊式长袍包裹着的身体却是如此的优美丰盈,充分显示了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这些以人的形象出现的希腊神,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兽形妖灵的神,让同学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身上的人性的闪光,希腊文学所特有的人本精神也由此可以窥见一斑。再以《哈姆莱特》中“奥菲莉亚之死”的以一场为例。莎士比亚的描写极为凄美动人,浸满了哀伤的诗情: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紫罗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儿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第四幕第七场)我们在课件中将这段文字配以19世纪英国画家米雷的著名油画《水中的奥菲莉亚》,这幅画描绘了这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姑娘落水而亡的瞬间,以空间艺术的方式生动地再现出了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场景,既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后来劳伦斯•奥利弗在他导演的最经典版本的《王子复仇记》电影中,就完全搬用了这个画面,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三、音乐的选配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唤起听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把音乐的活水引入文学的殿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调沉闷的气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有些文学体裁本身已经包含了音乐的元素,尤其是诗歌。外国文学史上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诗人都十分重视诗歌的内在韵律,追求诗歌与音乐、绘画的结合。在外国文学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诗歌插上音乐翅膀,让它带领我们在人类精神的广阔天地里自由地翱翔。比如,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有一首名诗叫《天鹅》,描写天鹅安详自在地在湖面上缓缓游走的情景,突出天鹅美丽、优雅、纯洁、高贵的形姿与品性,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根据诗歌的内在节奏,配上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曲《天鹅》,那柔婉舒缓的旋律,宁静深沉感情,与诗歌的唯美意境水融,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再比如,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的爱情诗《当你老了》配上音乐诵读,抒情主人公那“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的诗句就显得格外的深情绵邈、感人肺腑,从而引起所有人深深的共鸣。外国文学史上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有相当多的文学名著与音乐作品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比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18世纪法国启蒙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贝多芬谱曲的《欢乐颂》,歌词取自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的同名诗篇;比才的歌剧《卡门》由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大家对《费加罗的咏叹调》《欢乐颂》《斗牛士之歌》等曲目都耳熟能详,但是对小说、戏剧、诗歌却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让音乐与文学“牵手”,使二者互相生发,互相补充,这样既可以消除同学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调动他们去进一步阅读、思考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又可以营造审美氛围,培养学生较为广阔的审美视野和较为深厚的人文胸怀。

四、影像视频的播放

影像视频(有些是音频)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提高传授速度,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之前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学生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而教师的课堂上的讲解分析又必须以熟悉作品为前提,这时影视艺术就以其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法使同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一部长篇巨著的概貌。影像视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介绍作家生平思想及其创作背景的资料片,另一类就是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歌剧或话剧等。前者是纪实性的;后者是艺术性的,融入了改编者个人的再创造。鉴于外国文学课必须立足于原著、回归原著的特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遵循以文本解读为主,以影视欣赏为辅的原则,精选少量文学史上影响重大、意义深刻的作家作品来观摩,同时进行基于原著的讲评或讨论,以避免教学内容流于简单化,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深入思考,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理论素养的教学目的。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经常采用截屏的方式,选取影片中的重要场景、片段,花少量的时间来播放,这些场景、片段对于把握原作的主题思想往往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讲到莫里哀代表作喜剧《吝啬鬼》的时候,我们更愿意让学生观看《吝啬鬼》影片中某个片段。一则这部影片基本照搬原著,其中每一个情节都能显示出莫里哀设置误会、巧合,营造喜剧情境的精湛造诣;二则就喜剧的特质而言,它更强调动作、表情的滑稽夸张,因此观看表演比阅读文本更容易领会作者的意图。又如在电影《简•爱》中,我们截取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那段意味深长对白:“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安排。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这部分视频只有几分钟时间,却也充分体现出了女主人公敢于反抗不公正待遇、追求心灵自由与人格平等、维护人的感情尊严的高贵品质。最后,还须一提的是,多媒体视听手段虽然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也给教师上课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如果用之过度,也难免会有浅显化、娱乐化之嫌。另外,它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辨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毕竟,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内在魅力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丰富渊博的知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源自心灵的激情,都是使文学课堂熠熠生辉的宝贵资源。只有使两种教学方式协调交融、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周青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第7篇

内容提要:根据五四前后主要文学期刊上的译诗统计结果,本文首先证明了五四时期东方诗歌的翻译压倒了西方诗歌,与时人“翻译西书”的浪潮形成了逆现象;在此基础上从时代精神的诉求、民族审美期待和新诗文体建构等方面分析了东方诗风盛行的内部原因;最后从西方的东方热现象入手探讨了东方诗风的盛行在本质上依然是西潮涌动。

五四是一个西潮涌动的年代,外国的社会学和文学著作伴随着“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被大量翻译介绍到

的日本、印度和古波斯在审美观念和文化思维上与

为英国诗坛的附庸,英国诗坛的东方诗风不可能不在美国诗坛刮起风暴。赵毅衡根据美国诗歌年鉴性刊物《刊物诗选》(anthology of magazine verse)对1915年到1923年的诗歌评论进行了统计,“从评论看,编辑

第8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接待国之一,更重要的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区位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名胜向外国友人的介绍无疑要通过翻译。旅游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也受到重视。

1 翻译方法在旅游英语文献中应用

初探

旅游英语文献中所介绍的中国文化方面涵盖历史、建筑、中医、宗教、戏曲、书法、茶酒、武术、气功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兼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景区景点介绍转换成旅游英语资料时翻译的介入成为必要。该文从专有名词,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地名书名,谐音文化及著名诗词的中文英译几个方面,对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1 旅游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要理解文章内容,离不开翻译,在此过程中,肯定要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旅游活动涉及食、宿、游、购、娱和文化。一些和旅游文化有关的名词的翻译是要注意提醒和强调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 音译:liulichang琉璃厂,tangzhuang唐装;

(2) 音译+意译:yuyuan bazaar豫园商城,huangpu river黄浦江;

(3) 意译: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palm leaf fan蒲扇;

(4) 曲译: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5) 音译和意译同时并存:yushan or father fan羽扇,qipao or banner dress旗袍。译法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1.2 曲译在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由收集整理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这里特别提一下曲译,这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

(1) 中国传统节日名字的翻译。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元宵节大家都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吉祥,西方却没有,因而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一般音译做yuanxiao;但是元宵节有观赏花灯的习俗,英语中有lantern即灯笼一词,所以元宵节通常翻译为the lantern festival,即灯节。这样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友人容易理解和记忆,不至于面对名字不知所以然。从这些知识点小地方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和交流。

(2) 饮食文化涉及到菜名的翻译。中国菜名中的一些非常诗意的元素,用英文实在无法体现出来,只好曲译,即把做菜的原料意译出来,故变得平白无味美感尽失。例如白云凤爪chicken leg(鸡脚),鸳鸯馒头shanghai buns(上海馒头)。

1.3 重要地名或书名的翻译方法

比如布达拉宫,英语是the potala palace.potala音译即布达拉,是佛教中菩萨的所在地,即浙江普陀山。potala和普陀发音相似。以上是关于名词名称的一些翻译法的剖析和介绍。

1.4 古建筑名称谐音文化如何经由翻译

体现

著名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在景区景点旅游英语中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把它准确的还原成汉语。

中华玉器文化涉及到汉语言的谐音文化,这是英语中没有的。例如旅游文献中有句话是:“bats and guards were often used as a basis for more than 100 patterns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s for bat and gourd sound like good fortun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在汉语中“蝙蝠”之“蝠”与“福”谐音,而“葫芦”之“芦”与“禄”谐音;福禄是三喜中的两喜,有着“幸福美满,加官进爵”的吉祥寓意,所以蝙蝠和葫芦多见于玉器的基本花样和图案,中国人一看即明白。而这句英语只以“good fortune(好运气)”泛泛的加以解释,外国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美好意味,体会不到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这些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1.5 旅游英语中的诗歌翻译方法

旅游文献中介绍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时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这就涉及到诗歌翻译的问题。例如导游带领外国游客游览庐山时,来到花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fragrance in the human world has withered in the april,while flowers in the mountain (mt.lushan) are in full bloom”。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诗歌这种独特的文体,但是英汉诗歌文体各有特色,文体并不对应,这句名诗的翻译保留了诗歌平衡句式,主要意译。

第9篇

[关键词]艾略特的诗歌理论 中国现代派诗人 影响 体现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73-02

TS艾略特是20世纪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人物。在世界文坛中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诗学理论都曾获得过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歌及诗学理论不仅影响了欧美诗歌的创作者,而且还在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TS艾略特的诗歌是从20世纪初期被引入到中国的,从此便受到中国诗人非一般的关注。中国诗人从研读TS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到翻译和模仿TS艾略特的诗歌原著,再到具体的学习和创作实践都印证了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作用。本文将从“非个人化”“传统与个人才能”及“客观对应物”等TS艾略特的主要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的角度展开探讨,阐述了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意义。

如果说TS艾略特的《荒原》让处在国家和民族重要关头的中国现代诗人们进一步觉醒,那么《传统与个人才能》让中国诗人重新理解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进一步走向新诗现代化。他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四个四重奏》等又让中国诗人体味了现代主题以及诗歌技巧。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很多中国诗人逐渐投入到对西方文学的学习中,这为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走入中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TS艾略特作为西方主要的现代主义诗人在中国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主要的关注点。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开始影响一大批中国现代派诗人。从叶公超第一次真正把TS艾略特介绍到中国开始,在中国便涌现了大量诗人群体像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以及现代派等,均称为TS艾略特作品的译介大军。如徐志摩、闻一多、冯至、梁宗岱、穆旦、陈敬荣、王佐良、袁可嘉、郑敏、赵毅衡、裘小龙、叶威廉、王佐良、李赋宁、郑敏、陈敬荣等,他们不但介绍并参与评论了TS艾略特诗歌,还在诗歌创作实践上不断探索诗歌创作的系列问题。有的诗人翻译介绍TS艾略特的作品,有的诗人则直接针对TS艾略特的作品加以评论,表达个人的最大认同。到了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译介前辈为领旗人物的TS艾略特研究专家团队,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在整个20世纪对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译介期间,涌现了大量的现代派诗歌作品的期刊杂志,如《现代》《清华周刊》《晨报》《诗创作》《诗刊丛刊》《文学杂志》《诗镌》等,都成为了当时中国现代派诗人介绍和传播TS艾略特诗歌及其理论并展开实践的主要阵地。

首先是非个人化的理论的影响。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是指在进行创作的实践过程中,非个人化过程要求诗人消灭个性,强调诗人的理性的辨别经验能力,这是以经验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诗学。其次是如何看待传统:对传统与现代的探讨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创造者的重要论题。针对“传统”的讨论,它包含着对传统的重新诠释,而TS艾略特曾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一个指出传统与独创性可以相容的诗人。TS艾略特认为诗人认识传统的过程就是非个人化的理智的自我审视过程。诗人的进步就是意味着自我牺牲与个性的消灭。第三是客观对应物。它是TS艾略特提出的又一个著名的诗学理论。客观对应物强调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和谐的融合,两者都分别不能太过于彼此。即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找到相关客观对应物,用一系列的对应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这一理论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它可以引起丰富的暗示和联想。这样的客观对应物具有强烈的现代性。他反对浪漫主义式的直抒情感,将客观对应物转化成多元的象征意义后,使其达到了主客观的完美融合,这是现代派诗歌发展的鲜明特质。

叶公超最早的译介始于20世纪30年代,他多次在文章中提到TS艾略特的作品及观点。它被认为是TS艾略特的一个信徒。通过在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引用了TS艾略特对传统与个人才能的观点,对现代诗歌和传统进行深入的探讨。他提出新诗中应以从旧诗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把个人与前人进行对照,进行比较。所以每个作品都是新与旧全新的关系。叶公超通过大量引证进行论证,运用TS艾略特的诗学观解决中国新诗问题。在新诗发展的初期,他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卞之琳是中国中的重要诗人,他对TS艾略特的接纳和吸收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在写诗过程中运用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就充分提炼了他的经验,逃避了个人的特性,表达了非个人化的普遍情感。自己在创作的时候倾向于克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在《春城》《古城的心》《古镇的梦》《几个人》中都弥漫着荒凉之感,在模仿与译介中大量使用典故、神话、戏剧等修辞手法,风格上颇显内敛,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具有中国特色的TS艾略特诗学接受方式。这是西方现代诗歌与中国诗歌结合的表现。就好像TS艾略特的荒原意象到了卞之琳笔下后就便立即出现了如此的东方的荒原意象:荒街、死寂的世界便很自然从容地从诗中展现出来。唐提是中国九叶派诗人提倡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代表,他主张吸收并形成中国式的诗学体系。他通过发表《诗的新生代》昭示着中国新诗发展将面临的光辉前景。他充分引证了TS艾略特对诗歌的观点,感受着TS艾略特字里行间的活跃的生命力的搏动。在他的论文集中,多处引用TS艾略特的诗学观点说明个人的现代诗学体会。比如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关系:文学经验虽并不是生活经验的全部显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依托生活经验的,这样丰富的意象才得以使浅显的生活经验变成厚重的文学经验。他崇尚TS艾略特诗歌中的充满力量的精神追求。新月派闻一多在中,逐渐融入了TS艾略特关于传统的观点,从诗形结构的构建上提出古典主义的秩序和谐,把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给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意义。《西窗》《死水》等作品中都可以寻到TS艾略特的影子,它体现了诗歌中的心智与经验的理性创作追求,特别是在诗歌中还直接引用了TS艾略特诗歌《荒原》的意象,再次印证了他接收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深刻过程。袁可嘉,在《新诗现代化》的重要论文中就明确表示,新诗现代化是一种现代人内心中意识状态的心理过程,是对以TS艾略特为核心的现代诗歌的影响的接收过程。他在诗歌分析过程中论证,与浪漫派内容上的玄空相对而言,现代派的诗歌依靠客观事物而形成丰富而准确的意象,并引起诗歌的情绪,获得更多诗歌意义。这便是他学习TS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来实践并形成个人的诗歌理论的过程。他提出的诗歌本身论、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都无疑是他接受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影响的产物。新人文主义的代表白璧德与TS艾略特在传统问题上是一致的,对新诗发展反思接受并传播TS艾略特诗学理论,最终被新月派诗人所接受。辛迪因个人与TS艾略特的相识而更加喜欢和注重TS艾略特诗学的理论。他无论是对TS艾略特的诗歌还是TS艾略特的史学理论,都显得极为欣赏。他认为TS艾略特的诗歌充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具有时代气息。他在实践中努力通过内在的古典情愫反映现代主义诗歌特色。《夏日小诗》《寂寞所自来》中总能见到像“鬼影”“死亡”“死神”的意象。《垂死的城》理性地增加了诗的深度,客观化的手法体现了现代化色彩。这些都躲不开TS艾略特惯用的意象。穆旦被认为是受TS艾略特影响较深的一位中国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日渐硬朗而悲剧,越发让读者体会的是TS艾略特诗学的精髓。徐志摩在诗歌上对理性的追求在与TS艾略特的理论上和风格上引起共鸣。

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饱受战争的创伤,中国诗歌从TS艾略特诗歌中找到了精神危机意识的共同点,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新诗人在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影响下对照中国文化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无论在内容主题上、历史意识上还是个人主张方面,都显示出了TS艾略特诗歌及其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诗人的新诗现代化产生着不可泯灭的作用,由于TS艾略特的诗歌深含东方文化元素,让中国诗人得以亲近,他的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又引起中国现代诗人的推崇,中国现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都无疑说明,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平远.余艳.艾略特诗歌与中西诗学传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2]王小林.T・S・艾略特对“九叶诗人”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2005(01).

[3]董洪川.叶公超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4(04).

第10篇

始于2004年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从试点到现在己经整三年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阐述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规划和建议,把语文课改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较之以前出台的有关选修课的规定(例如1996年版《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纟纲>)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它颠覆了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我们对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界来讲,堪称震撼也必然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次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构想并对之下了很大的功力。于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也成为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语文选修教材也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当下的语文选修教材都有哪些新的特点、选修教材怎样编制才更合理、如何合理地利用语文选修教材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试就目前通过审查出版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二、高中语文教材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性

根据《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1,选修教材是从不同侧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的侧重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等;有的侧重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例如五家出版社都出版的关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等教材。本次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各家编写者都注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己经出版的这几套语文选修教材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例如有的选修教材着力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立足于帮助学生陶冶心灵、蓄志养气、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在这一点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体现的尤为明显,出版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教材,对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方面是很有帮助的,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本次选修教材的编写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自身发展方向和学习兴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二)教材开发种类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111。根据这五个系列,己经有五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其教材名称更可谓是“百花齐放”,具体如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i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共16种)

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实用阅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共16种)

语文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中外现代诗歌欣赏》、《唐宋家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经典电影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名人传记选读》、《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写作基础》、《〈论语〉选读》(共14种)。

广东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共15种)

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史记〉选读》、《比喻与创新思维》、《语言的应用》、《〈论语〉〈孟子〉选读》(共10种)。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家出版机构可谓是铆足了劲要赶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班车。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教材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这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对展而言,选修教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三)教材编制方式的灵活性

我国现在的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文学鉴赏”、“语言应用”、“理解探究”三个大类。这三大类教材的编制也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经验,例如我们更加注重专题的设置以及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的水平,増加了很多语言实践的内容。同时,广大的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都在努力遵循汉语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在语文选修教材、在编写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

第一,有合编,有分编。以“诗歌与散文系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采取了“合编”的方式,即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较多。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就是采取的这种合编的方式;而有的出版机构则采取了“分编”的模式,即时间跨度上相对集中,题材也分得更细了:即在古代小说中再细分出某一文学体裁,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单列一两个朝代,比如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机构,均编有《唐诗宋词选读》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名称为《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谱>)。

第二,有统编,有专编。“统编”用在这里是相对于“专编”而言。统编即各种作家作品统一编写成一本教材。以“小说与戏剧”模块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都属于统编的范围,而其他四家出版社则针对某一两本名著编有专门的教材,或者是以某个经典作家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例如上文列出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等。

第三,教材内部单元编排各有特色。在选修教材单元的编制上更是非常灵活,多种多样,可以说完全突破了以往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也能够体现出编写者的匠心独具。同时古代诗歌散文系列的唐诗宋词,有的是按照诗歌史为线索进行单元编排^其覆盖的面也比较广,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就以“气象恢宏的盛唐诗歌”、“姿态恒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这样的顺序和标题来安排单元;有的是按照点、面结合的方式,并直接点明赏析的方法。例如人民教育出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式编排;有的采取精、泛相间的方式,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单元编排模式就是按照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分为初唐诗、盛唐诗、李白诗、杜甫诗、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东坡词、南宋词、稼轩词等,并且每个阶段的诗词前面都有一个精当的定语对其特点加以概括,例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等等。其中李白诗、杜甫诗、东坡词、稼轩词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单元,可谓点。其他几个单元同时体现了唐诗时期诗歌发展的大体脉络,可谓面。这种编排方式兼顾时代与主题。

(四)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作为选修教材,由于模块和体裁的限制,很多人觉得很难编出具有时代性的教材来,因为像古代诗歌散文这样的板块很难将其与时代性联系起来。但是这个担心在我们新的选修教材的编者看来并不是大的问题。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中就有这样的练习设计: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孔子所讲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编者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现代、古为今用的良苦用心。再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鲁迅作品选读》在“致同学们”中就直接提出“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将鲁迅的那个时代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单元设计上有“感受鲁迅一阅读鲁迅一研究与言说鲁迅”这样几个环节,由鲁迅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开始再到走进他的世界,教材试图打通鲁迅和当代的中学生在思想上的隔膜其目的当然就是对当代的反思,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其他的教材诸如《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等选文内容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五)教材对象的“生本”性

这里的教材对象是指学生,也就是说本次选修教材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时指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秉持“导向性”、“自主性”、“通俗性”、“适应性”等原则,主要是让选修教材从“教本”转向“生本”,注意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避免“告诉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14。语文出版社也提出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分别为“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对表达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探究能力的培养”。山东人民出版社也致力于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和活动,整个结构系统都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拓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当然处在中心的位置。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也在呈现方式上力求创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平台。

我们可以说各家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大都有专题色彩,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史记》、《论语》、《孟子》等编写的文化选修教材,针对《红楼梦》和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编写的文学鉴赏教材等,都有较大的探究力度。

第二,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版块编写的教材也是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生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在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上都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中的篇目《“小牛”与“小刘”》、《你上过堂吗》、《“两会”与“三农”》、《“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他又一次悲惨地死去》等篇目,只看标题就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打开课本先睹为快的冲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高拓展与夯实基础同步。高中的语文选修课毕竟还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无论如何学生还是要面对高考这一最终评价。各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如何处理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一册中,在文本之后均有“品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小的板块。在后一个板块中就集中体现了夯实基础的意图,一般是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或者积累一定词语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i读〉中也能体现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教师

语文出版社的《唐宋家散文鉴赏》,对语言文字和汉语知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无论精读篇目还是泛读篇目,均有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的同时也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比如标点或翻译古文等。

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呈现的问题

(一)缺少精品教材

如前所述,现在共有72种语文选修课的教材,其中的35种己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实验,其余的37种也己经在2006年投入使用。是否教材的多样化就等于教材的精品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单看以上列举出的72种选秀教材,仅“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其编写体制上有些差别,但内容大同小异,教材虽然多,但却并未给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烂之感。教材的多部、多套并不能说就是语文教材的多样化。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共享。

(二)编写队伍中缺少一线语文教师

仔细研究现在的选修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选修教材的编写队伍中真正的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是大学以及各种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专家学者参与中学教材建设当然是一件好事,早在民国时期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可能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并不像中学教师那样了然于胸。我们可以翻翻现在的选修教材,有很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甚至有很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言规范与创新》中就有诸如《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从汪曾祺小说看语音创新》等专业性较强的文章,这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连语文教师本身都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更何况课业负担本己经过重的高中生了。

(三)教材使用过程中,“生本”让位于“考本”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教材,学校(或者地区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代替学生选择了选修课的教材,既然选修课的教材是既定的和被动的,学生在上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就己经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学校给我定什么教材,我就用什么。连进一步了解选修课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又从那里来谈满足学生愿望的选修课呢。既然教材是既定的,那语文教师在教授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只是拿着名为选修课的教材上必修课的内容。所以,在现实中,“生本”己经让位于“教本”了。

而在选择那些选修教材的时候,学校(包括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当然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升学率了。既然有高考这个指挥棒,那学校也就有了方向,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己经蜕变成必修课的选修课于是又受到了另一轮的“剥削”:那就是在语文教师教的时候,只教高考可能考到的知识。于是选修课既不是“生本”,也不是“师本”,而是彻彻底底的“考本”。在定选修教材的时候,很多学校仅定几册选修教材,以山东版、人教版、苏教版三家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语言的应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等都是选修课中的重点的选择书目。而其中又以鲁人版和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和《〈史记〉选读》最为炙手可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考在学校制定选修课计划中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现当代诗歌、中外戏剧之类的知识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如果学了也不会有很明显很直接的效果。而像古代诗歌,在高考中课时有5分是直接考古代诗词的背诵默写。而通过《史iS?的某些篇章的学习也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这将直接转化成高考语文科的分数。

此外,当下的选修教材在如何处理和必修教材的关系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多多少少还存在着“泛人文化”的倾向;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我们也知道,选修课的设置包括选修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无论是对于广大教师还是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对于这个新事物我们也不能过早地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教材编写的正确经验,并在实践中积累总结,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一定会在使用中逐步走向完善的。

第11篇

关键词:前景化;宇文所安;李白诗歌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4-02

一、引言

前景化是文学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前景化语言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因为诗歌及小说语言有时需违背语言常规,即前景化,不然就难以体现出美学价值。[1]前景化(foregrounding),也叫“突出”,“一般说来,变异是手段,突出(foregrounding)是目的。‘突出’一词的意义用绘画来解释比较清楚。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前景或突出的位置,其他的人或物构成背景。将同样的道理运用于文学语言,则可以说正常的语言好像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突出的部分。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注意,甚至进而揣摩和玩味它的涵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了”[2]。利奇总结了前人对前景化的研究,综合了两种前景化方式,即偏离和平行。他把语言分为三个层次:形式层、语义层和实现层,并概括出了出了八种偏离方式。后来韩礼德提出只有那些“有动因”(motivated)的偏离,即与作者在文本中的整体意图相关联,才能形成前景化。本文主要从语相,语义,意象层面上来分析宇文所安翻译的译文。

二、宇文所安李白诗歌《长相思》英译实例分析

原诗: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译文:

Yeaning

Endless yearning

Here in Ch’ang-an,

Where the cricket spinners cry autumn

by the rail of the golden well,

Where flecks of frost blow chill,

and the bedmat’s color, cold.

No light from the lonely lantern,

the longing almost broken—

Then roll up the curtain, gaze on the moon,

heave the sigh that does no good.

A lady lovely like the flowers,

beyond that wall of clouds,

And above, the blue dark of heavens high,

And below, the waves of pale waters.

Endless the sky, far the journey,

the fleet soul suffers in flight,

And in its dreams can’t touch its goal

through the fastness of barrier mountains—

Then endless yearning

Crushes a man’s heart.

(宇文所安译)

(一)语相偏离

这首诗以两句短句开头并以两句短句结尾。全诗中只有这四句诗是三言,其余诗句都是七言,这样就构成了语相偏离。这首诗大约写于李白被排挤出长安之后。从诗题可见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诗人首先直抒胸臆。他所思念的人在长安,这份思念是多么的挚切和绵长。事实上,那个人是皇帝。诗人是想用此方式暗示他所么希望能留在长安,留在皇帝身边辅佐他。所以一开始,诗人便以两个短句直接并清楚地表露出这种思念之情。只因这两句诗非常短促,它们在表达感情时也就显得十分强劲有力道。因此人们也就更能看清诗人的内心。最后,诗人又以两句短句发出沉重的叹息来总结全诗,也与开头遥相呼应。这两句短诗同样拥有强劲的气势,留给了读者很深刻的印象。宇文所安在他的翻译中保留了这个特点。从译文“Endless yearning Here in Ch’ang-an”和“Then endless yearning Crushes a man’s heart”就可以看出。这四句译文皆很短促。并且词语“endless”十分恰当地表达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情。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原文语气,第二句译文“Here in Ch’ang-an”中的“Here”可以改为“There”,那样诗人和皇帝间距离将显得更远一些,通过这种距离感更能显示出诗人的无可奈何,这样译文的语气得以加强,也就更贴近原文。

第12篇

一、选修课并没有尊重学生选课的权利

以前没有上过选修课,很多学生以为上选修课会像大学里一样,自由选课,实行“走班制”,觉得“好玩”。事实上,开的选修课都是教师规定好的,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但学生连选择的权力和机会都没有,“个性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学生觉得新课改就是口号,改来改去,换汤不换药。尽管如此,学生对选修课本还是有所期待的。刚发下《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后,学生急切地阅读起来,而我上第一课《桥边的老人》时,就发现学生情绪不高。有的学生说:“这些文章哪里像小说啊?一点都不好看。”因为有了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经验,有的学生说:“老师,分析几个月的小说也太夸张了吧?”学生是敏感的,学生的感受又何尝不是老师的担心呢?

二、对选修课的定位不妥当

湖北省2009年才正式进入新课改,2010年始设选修课,而考试大纲要到2011年下半年才出炉,所以湖北2012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老师认为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补充资料,上多上少无所谓;有的老师把选修课跟必修课同等对待,每篇文章都认真讲解。但课时安排是有限的,就算征用自习课,也只能点到为止,越是想面面俱到,越是一面都不精。而老师的授课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老师蜻蜓点水,学生就泛泛而读;老师深耕细作,学生就紧赶慢赶。前者使得一本书上完了,学生对课文基本没印象;后者使得要想在规定的时间上完课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让学生消化吸收。考起试来,两种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考试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学生的学习热情直线下降。

三、课堂教学自身的难题

对农村中学来讲,选修课就像烫手的山芋,不开是不可能的,要开,也确实困难重重。教学资源紧缺,腾不出足够的教室,网络设施不齐备,也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而且每个老师都要上学校确定的所有的选修课,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有的老师对古典诗词颇有研究,教起《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很顺手,可是他不喜欢现当代诗歌,教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就感觉很吃力。当然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课前“恶补”一下也不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肿瘤”真不是一时半会能割除的。课时一紧张,课堂教学中,必然是教师嘴忙,学生手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各科都在赶进度,挤时间,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要想学生课外研习语文教材,无异于天方夜谭。记得李阳先生来我校宣传“疯狂英语”的时候,跟学生讲:“整块的时间留给数理化,睡前饭后零星的时问就留给英语吧!”对此,学生奉若宝典。甚至有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休息课,是否认真听讲对考试成绩没什么影响。

虽然困难重重,但既然选择了课改,便只能风雨兼程。况且很多精彩的范例告诉我们只要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课改一定能卓有成效。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就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曾被划入撤并行列,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依靠其扎根课堂教学实践创造的一整套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几年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跃而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虽然杜郎口中学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通过学习、思考、探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一、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吃透新课标的精神,教师要真正走进选修教材,对选修课要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选修课教材相比其他教材,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涉及面广,内容新颖,知识系统,研究深入,知识面广,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新课程突显了语文的基础性、应用性和选择性,关注人的自身发展,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大多数文章没感觉,因为学生对文中所写的生活比较陌生,对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不了解。所以笔者执教时,以话题为切入点,先研习各单元话题,为学生指明阅读研究本单元小说的重点和方法,把文本作为范例,并不逐字逐句分析,只是让学生求同析异,了解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领略小说创新千变万化的魅力。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吟诵中还原历史,揣摩人性,发现美、鉴赏美,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素质的目的。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实施选修课程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针对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悉心揣摸、交流、讨论。将教研精神贯彻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中。

二、教师要吃透选修课教材,从宏观上设计教学思路

拿到教材,教师宜先通览,然后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整合,从宏观上设计教学思路。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袁行霈先生的编排方针是“守正出新”,将诗歌编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让学生探究诗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把握诗境;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泳诗韵”,让学生体会声韵。但是,笔者在教学中感觉按课文编排顺序操作起来很别扭。且不说选文与单元主题是否匹配,就是这三个单元的编排顺序也不符合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思路。学生拿到一首诗,首先应该是读,反复读才能“因声求气”,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学生可以略通其意。然后应该是“置身诗境”,调动自己对古典诗词知识的积累,“缘景明情”,一般而言,优秀的作品穿越千年,还能让读者与之共鸣,必然是写人之常情,世之常理。而一些倾注了诗人特定时刻特殊感受的诗作,读者究其根源时才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发挥效应的时候。按课文编排顺序去学,学生的感受是由紧到松,由难而易了。

所以,教师上课前,先要将整本书研读一遍,整合资源,才能挥

洒自如。例如,将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韦庄的《菩萨蛮》与第三单元“推荐作品”中温庭筠的《菩萨蛮》整合到一起教学,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花间词的主要特点,又能比较不同作者在同一词牌下的不同风格。再如可以按艺术风格将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周邦彦的《苏幕遮》和姜夔的《扬州慢》、苏轼的《新城遭中》等词放在一起,比较“婉约”与“豪放”、“婉约派”与“清雅词派”的区别。依据主题,可以把屈原的《国殇》,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高适的《燕歌行》,陆游的《书愤》等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这样整合文本,教师方便操作,学生也容易接受。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突出选修课“选”的特点,尽量尊重学生意愿。让课堂形式多样化。比如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很困难,对文本的解读也有诸多困难,教师就应多讲一些;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有话可说,教师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自己讲。无论如何操作,都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欣赏能力为宗旨。

三、立足学生实际。紧跟高考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