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到中年的感悟

人到中年的感悟

时间:2022-10-06 12:34:08

人到中年的感悟

第1篇

2.流星之所以美丽在于燃烧的过程,人生之所以美丽在于奋斗的过程。

3.你总会遇到一个人,吼着五音不全的嗓子唱歌给你听,陪你在大雨的夜里狂奔,在你黑白的人生中拿着颜料盘画来画去,听得懂你的胡言乱语,看得清你没有微笑的表情,穿越拥挤的人潮走向你,拥抱你。

4.当你能看懂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长大了;当你能看清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开窍了;当你能看破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理性了;当你能看透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成熟了;当你能看淡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放下了。

5.既然选择远方,当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6.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7.没多少人的人生是容易的,你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总有一天,会变成生活对你的嘉奖。早安!

8.人生充满挫折,要勇敢面对一切。生活坎坎坷坷,不要畏惧退缩。世事多不平,面对困难说我行。不在挫折中爆发,就在挫折中灭亡,要越战越勇,越战越有信心,最后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

9.风雨人生,错错对对,不要计较太多。人生没有彩排,写好的剧本可以更改,人生无法从头再来。错的对的无法涂鸦,不如坦然面对,对了,就一笑而过,绝不张扬;错了,就吸取教训,学着长大。行走于尘世,要无愧于内心,活得坦坦荡荡,活的从从容容。

10.人生虽曲折,记得活出精彩。

11.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2.一见钟情这种事,浪漫但不一定长久。日久生情这种事,很难却更难分开。一见钟情永远和外貌有关,日久生情永远和习惯有关。越缓慢的爱上一个人,就爱的越长久。爱情可以有一瞬间,但真情却需时间浇灌。

13.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波折,总会有险阻。

14.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满着阳光,洋溢着希望。做好自己,无愧于心!

15.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验过的那一个。

16.如果人心中拥有阳光,就会走上幸福之路;在压力面前也愿意向前看,即使有片刻沮丧,也不会减少一丝精神力量或希望。 ​

17.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

18.成功的道路别自己一个人摸索,只有多问路才不会迷路。

第2篇

一、从前,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饺子皮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对他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便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他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几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这位大官思考了良久,良久……

感悟1:自己现在最不在意的东西,日后或许就是最迫切需要的东西。珍惜现在才会拥有未来。

感悟2:每人拥有的都一样 ,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

感悟3:善于发现并拾取别人抛弃的东西,对人对己都是一种财富。

感悟4:落难之后变成英雄,感激落难时的救星,也要感激落难制造的机遇。

感悟5:真正的财富不是财产,而是磨难,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父子两人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感悟1:人的条件反射方式便是习惯。一个成功的人士懂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成就好的人生。

感悟2:人不能总是靠别人活着,只有学得属于自己的本领才能活得自在。

感悟3:人要有合作精神,当条件不具备时,个人有独立合作的经验,照样成功。

感悟4: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善于利用别人的习惯,有利于自己的成功与发展。

感悟5:人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自身实践经验的感悟与积累。

三、两个人在森林里跋涉,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早准备好的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气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当 A拼命地向远处奔跑时,老虎反而首先追向了他……

感悟1: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面对眼前的危机最好的选择是如何首先稳住自己。

感悟2:当灾难来临的时候,首先打算躲避它的人也许就是首先遭殃的人。

感悟3: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否则,最先引起他注意的就是你。

感悟4:不要认为自己走的方向正确别人也会走,事实上,向相反方向走的人或许就是一条出路。

第3篇

一、选“类”择“典”,引导思考的方向和自悟的情感

文本资料的补充积累,是学生自悟的基础。教师应精心选择不同类别的文本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容,为学生自悟指明方向。

1.辐射背景,为学生自悟铺路。

在语言理解的关键处合理地补充相关资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文本支撑。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时,我拓展了钱学森出国时的背景资料,展示了钱学森赴美深造时深情离别的画面,诵读了他怀着报国之志漂洋过海时表达心声的话语,这些拓展为学生感悟钱学森浓厚的爱国情怀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2.推荐名篇,为学生自悟积累。

学生的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推荐一些名篇给学生阅读,为后续的自悟积累语言和情感。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关于林冲的《风雪山神庙》,让他们更立体地了解林冲的为人。这样的阅读与拓展,使原本单薄的文本逐渐丰满起来,为课堂阅读自悟奠定了基础。

3.链接作家,为学生自悟蓄势。

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感激,我有意识地链接作者孙友田,并出示作者的一段自述:“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学生瞬间被感动,这为感悟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文本自悟,提升思考的层次和思维的效度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自己去体悟。为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和思维的效度,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合理放手,创设自悟氛围。

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合适的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为学生创设自悟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逐步提升思考的层次。

2.有效批注,内化自悟体验。

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给足时空让学生潜心会文,在文章的精彩处、有感处进行圈点,记录心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乐趣,增长知识,还形成了独立思想,培养了自主品质,自悟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3.引导质疑,提升自悟能力。

引导质疑是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径。质疑的过程是学生从“思”到“悟”,再从“悟”到“思”的反复过程,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升思维的效度,使学生自悟能力在质疑中得到提高。

三、教学唤醒,关注学生文本自悟的三个维度

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方法,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1.引导追问,延伸自悟深度。

教师通过及时追问,可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深入地感悟。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的“合作逃生”片段时,我抓住“依次”一词进行追问:“‘依次’对于试验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个‘依次’,是偶然的吗?事前他们在一起商量过什么呢?”“‘依次’,对于后面的孩子,尤其最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孩子们赢得了生命,这样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合作。

2.补白想象,扩宽自悟广度。

文本通常会独具匠心地留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往往是作品最精彩之处。只要教者引导恰当,学生感悟就会丰厚许多。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中,作者用其他花和夹竹桃进行对比,衬托出夹竹桃韧性可贵。教师教学这一段时抓住“然而”这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引导学生想象:“季羡林先生凭借这平凡无奇的‘然而’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通过对“然而”的补白,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3.涵泳对比,锤炼自悟锐度。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唤起学生的情境感,更好地挖掘语言文字隐含的意义。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中描写后生们的表演用了“搏击”一词,我引导学生把它和“敲击”进行比较。学生联系课文,感悟到“搏击”不仅体现了敲击的有力,更体现了高原人民与艰苦的生活进行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比较,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使学生自悟锐度不断得到锤炼。

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悟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50

诗歌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和鉴赏的过程,诗歌阅读和鉴赏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说鉴赏者要进入诗歌所描述的世界,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情思,诗歌的意境;"出乎其外"则是从诗歌文本走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去冷静德谛视它,检察它、评价它。不能入乎其内,根本无法鉴赏诗歌;不能出乎其外,也鉴赏不好诗歌。从来没上过庐山,或一直在庐山山里转,都难以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难以深切感受庐山之美。文学鉴赏活动是鉴赏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文本形式的一种能动活动,这种反应有一个心理过程,或者说心理结构。一般来说,文学鉴赏心理过程的总趋势是从感知文本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解析品味和文本发生同构感应,进而由浅入深地领悟、把握文本的内在意蕴和营构艺术。鉴赏主体的这种心理过程是一个层次递变的纵向结构模式,它包括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基本阶段。这三个基本阶相互联系、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往返流动,构成一个动态的、有序的、完整的心理运行轨迹。按照这条鉴赏心理运行轨迹探寻文本意义的生成和构成,在诗歌解读实践中,必然需要有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这样一个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的过程。相应地,诗歌教学也必须按照这一过程进行。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诗歌还有其特殊性。正如余恕诚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从主导方面看,它是主体情感的表现,而不是对周遭世界的再现。"[1]这种重表现的抒情诗歌完全融入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因此阅读我国古典诗歌就必须以感悟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诗歌文本,促其开悟,体会诗人的情志。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语文知识积累,促其开悟完全可行。但是,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教师在其开悟之前,还要引导其进行大量的"蓄能"工作;感悟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到独立联想和想象,因感而悟,还要积极吸收前人感悟成果,有鉴别地加以吸收;开悟之后,还要懂得并能够及时将零星的、具象的感悟成果全面化、系统化、理性化。诗歌感悟是一个连续往复、螺旋式发展的复杂心理感知过程。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往往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而这不利于诗歌教学的科学发展,亦不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提高。我们认为,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机锋、棒喝式促悟教学方法,将促悟过程细分为几个可复制的明确操作程序,建立科学的"悟性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实施诗歌教学,促成学生开悟。通过对一些名师诗歌教学经典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本人多年的诗歌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诗歌促悟教学可以细分为悟前解;解后悟;悟后解;悟后悟四个阶段。

一、悟前解

所谓"悟前解"乃是一般性阅读。主要是对诗歌文本做一些知识性注解,包括字词诠释、背景介绍、典故阐释和源流勾勒。对于学生而言,教材已经为他们做好了其中大部分的工作,学生只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翻阅有关工具书进行必要的补充即可达成学习目标。但是,教师要注重提示学生根据诗人的艺术风格、诗歌体裁,紧扣诗题和诗眼读解,使之读而能达成正确之解。学生亦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注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善于分析,批判地接受,善于发现前人的误解、错解,敢于提出新解、别解。

二、解后悟

学生读而能达成正确之解即便有悟,此为初悟。能解之后须反复细读,方可达成"解后悟"。"解后悟"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默读会意与诵读玩味结合起来,从而体会诗歌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回环之美,初步把握诗歌文本渲染的氛围、情绪和意蕴,玩味"诗家语",明确诗歌意境,产生一幅幅画面。

三、悟后解

本阶段与第二阶段强调"悟"字不同,重点在"解"字上。杨义先生指出"我们也不妨把'悟后'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化用过来、'悟后'既不脱离感悟所得,包括前人的感悟所得;又不停滞于感悟,而是以感悟为思维起点,强化感悟之后的理论分析。因此,悟后思维是一种双构性思维,或综合性思维,是我们建立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一种具有基本价值的思维方式。"[2]

四、悟后悟

在"初解--感悟--再解"之后,还需有一个进一步深悟的过程,这就是"悟后悟"。关于这一点,傅雷先生说得很清楚:"这个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的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离一层。"[3]

综而言之,感悟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阅读方式。相应地,点拨导悟成为古典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点拨导悟本为极具特色、颇有成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过犹不及,在古典诗歌教育领域,有过分讲求诗歌阅读感之悟者。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竟然只摇头晃脑的吟诵,然后说几声"好好好"、"妙妙妙",之后便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自行感知。对此,他们还振振有辞,说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虽说这种教学方法素来有自,几乎贯穿整个旧时代的教育实践中,且不乏优秀教学成果。但是,这不是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样的教学,教师基本不作为,学生学习费时费力,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又由于这样的教学单纯依靠学生的悟性,学生口舌成疮,似懂非懂,强不知以为知,这是对学生的折磨和摧残。因此,我们不仅不提倡,相反还大力反对。我们主张将传统的感悟教学分解成四个步骤,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心理过程转化为悟性思维培养,模式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科学教学过程。悟性思维过程是既有阶段性有密不可分的持续过程,其具有持续性、并发性、循环性、螺旋式上升性等。我们进行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叙述之便,亦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不可简单化、机械化的照抄照搬。否则只可能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余恕诚:《唐诗风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 科技创新能力; 悟性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15-001

所谓“悟”,其左边为“心”,右边为“吾”,那就是说“吾”必须用“心”去体会,得到的就是“悟”。换句话讲,“悟”更多是“心”的工作,“悟”者不同,所“悟”也不同。

一、“悟”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悟”

悟性就是人的意识,人意识到什么才能感觉到什么,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去做什么。人的创造就在意识当中,诀窍也在意识当中,意识的不同就是人的悟性。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就是有没有去开发,只要你用心去开发,就能有发明。

我在教学生发明时,告诫他们:悟性是一种心态,一种你碰到问题,你能否全身心投入并积极思考的态度,所以,当你碰到难题的时候,先别问自己行不行,而是想想有什么方法解决。

2.怎样去“悟”

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的发明方法,在各中小学进行科技创新讲座近二百场,循循善诱,用悟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造发明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呢?我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发明实例启发学生。同学们平时的学习、生活、游玩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旦发现什么,甚至晚上做梦想到一个金点子,就要学会抓住,立刻记下来,这就是灵感。

二、运用“悟”的实例

1.《自控输液器》――设身置地的“悟”

徐凯敏同学在一次打吊滴时的设身置地,结果“悟”出了“自控输液器”。他在一次输液时打瞌睡,盐水已经滴完,幸好边上的人叫来了护士。于是他决定要发明一种自控输液器,他画了图纸给我看,在滴液包里装一个浮子阀门,等盐水滴完浮子下沉阀门自动关闭。他问我怎样做?我告诉他浮子用ABS塑料,关键是浮子的形状要做成圆锥体,圆锥的度数要经过多次实验才能得出最佳度数。我叫他做了多个浮子和他一起反复试验,发明终于成功,获得了首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评选一等奖,被授予首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荣誉称号。

2.《用磁铁连接电子积木》――触类旁通的“悟”

夏子渊同学在玩电子积木时发现电子积木经常要坏,原因是经常拆装搭扣容易坏,这时弟弟正好在玩磁铁,于是他触类旁通,“悟”出了用磁铁连接电子积木的想法,经过反复实践制作和修改,终于发明了“用磁铁连接的电子积木”,获得了第二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评选一等奖,被授予第二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荣誉称号。

“悟”是将已有的经验嫁给了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常常说某个人悟性好,重在表现理解一件事或物或某种抽象的东西时的速度快,而快的前提是取决于这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足够的多,并且必须具备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悟”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只有一个功能,即直接认识因果关系,由效果过渡到原因,由原因过渡到效果。现实世界的直观、聪明、机智、发明、天才等等,都是“悟”的诸多表现。缺乏悟性在本意上就叫做痴呆,也就是应用因果律时的迟钝,是在直接掌握原因效果连锁和动机行为连锁时的无能。悟性是突然的领悟或者是所说豁然开朗,不是抽象中漫长推论的产物。

三、激发“悟”的方法

我在每次的发明讲座中,运用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列举了大量的鲜活的学生发明作品,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运用兴趣导向,举一反三来提高学生的感悟,学生的灵感一旦激发出来,就如同洪水泄堤。

悟性是可以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累而提升。如何去开发和培养以及积累自己的悟性?悟性就是你心无杂念,认认真真的去想一件事,如果一心二用,聪明人也会变笨的。所以,悟性关键在于是否去悟,如何悟。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学生可知许多事,但却不知所有事。但是,恰恰就有这样的学生,能以有限的学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一炉,即使没有某方面的具体知识,却依然可以提出有见地的想法。徐凯敏、夏子渊、晏鹿雪就是这样的学生。闪耀吧,科技创新的小星星们,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勤练勤悟。要做那颗闪耀的科技创新小星星,为实现跨世纪梦想扬帆远航,劈波斩浪,争做栋梁。

综上所说,悟性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逐步形成一种习惯。悟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是:

1.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果还没有具备,可以从书中学习和挫折中思考和感受。

2.具有细微的、耐心的观察力。对细节的东西观察越多,越仔细,获得的感受就会越深,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并加以改善。

3.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4.有方法和措施来保证上述3点的逐步实现。

“悟性”的三个重要特点是:

1.学习方法,没找到正确的方法导致事倍功半,大部分“悟性”问题可能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方法造成的。

2.兴趣爱好,有些人对发明不感兴趣,那么他对这方面的“悟性”就比感兴趣的人差。

3.遗传基因方面,现在还没有破解,但能通过后天的训练弥补。

科学研究证实:人在感悟创作时,神经元受到刺激更为强烈和复杂,树突有可能吸引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并形成新的突触联系,而新突触的形成又会扩大受体面积,增加神经递质的数量,从而有效地增加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量,增加脑的相应功能。悟性不仅对学习记忆有很大帮助,而且能拓展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

悟性这个词,时不时都要从我的脑际划过,我一直想从教育的角度对这个词背后的东西进行挖掘,让其变成一种可控制的教学目标。

第6篇

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感悟。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怎样去感悟,怎样潜心去读,去咀嚼,去体验,这样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形成较好的语感。通过多年来的摸索,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去指导:

一、 利用"读"保证感悟

根据新课程的阅读理解,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再到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删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子;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一共读了四次,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这样不同层次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朗读中有收获。

二、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

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三、 利用"对话"实现感悟

回想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成了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教学《渔夫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我在学生初步阅读时就给学生定下了阅读要求: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新的问题(如渔夫见到胆瓶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第四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法来描写魔鬼的外貌?;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课堂上,师生一起围绕文本共同解决。学习时我还提出新问题(如这部分在描写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表现了渔夫和魔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你举例说明。)这样师生就在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交流,更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五、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启迪悟性

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并有效激活,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感悟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和"唤醒"一词的意思。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劲了,各有各的说法,还加上了一定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还是不急着让学生说出"唤醒"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读着读着,学生将重音放在了"唤醒"一词上,并有了一定的感情。到这里,学生其实已经真正弄明白了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了。

六、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在阅读感悟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就好象给学生的思维装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可以由书上的想到书外的,可以由课堂上的想到课外的,可以由自己而想到作者......课堂上激活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领悟文本内涵,从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如《荷花》一文:

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们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会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水牛走过来,告诉我耕地的快乐。

生:青蛙从荷叶上蹦过来,告诉我跳跃的快乐。

想象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借助想象到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借着作品语言,跨越光褒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第7篇

在模仿中感悟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模仿中感悟得越深,学习得越好。

元元5岁时学会了滑轮滑,又要学游泳。我带他到游泳馆学游泳时,只教了他在水中如何闭气,把两手两脚伸直,身体就浮起来后,其他动作都是他自己模仿着学会的。他看人家怎么游,自己就怎么游。刚开始时,他只能游两三米,而且不会换气。我带他连续学了十几天,每天一个半小时,元元在水中会换气后,不仅学会了蛙泳和自由泳 ,还学会了仰泳,一次能游一、二十米远。可见,幼儿在模仿中感悟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在摸索中感悟

孩子遇事总爱摸索着去做,这是因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只要没有危害的事情,我就放手让元元在摸索中感悟。

记得有一次,元元自己摸索着吹气球,开始总是吹不好,后来他在摸索中找到了窍门:吹一口气,需要换气时,就把气球口部捏紧,当气球被吹得鼓起来,需要扎口时,就把气球口部拧紧,用嘴咬住,再用双手扎线。这对于当时年仅4岁的元元来说,实属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他就是在摸索中干成功了。

在交流中感悟

家长经常和孩子沟通思想,交流心得,这也是培养孩子感悟能力的好办法。

我家对面屋住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家上下楼很不方便,经常把垃圾袋子放在门前。为此,我常常为这位老人家扔垃圾。有一次,我带元元出去,正巧看见老人家门前放着一袋垃圾,我顺手把垃圾袋拿到楼下指定的垃圾点。元元问我:“爷爷,对面屋的老爷爷为什么不自己扔垃圾呢?”我告诉他:“因为这位老爷爷年纪太大了,下楼很费劲,所以就把垃圾袋暂时放在门前。我们经常下楼,就帮他一下。”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几天,我带元元出去,又看见老人家门前放着一袋垃圾,我正要去拿,元元跑过去,提了起来:“爷爷,你年纪也大了,我来拿。”我马上赞许他:“你做得对,我们大家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这就是我和元元交流心得时,他自己所领悟到的。

在合作中感悟

家长和孩子能否配合得默契,关键是在日常合作中能够共同悟到点什么,并非都要说得明明白白。

平时,我关心元元的一举一动,元元也注意我的一言一行。我经常和元元一起搭积木玩,如果约定搭座楼房,他一块,我一块,互相配合,很快就能搭起一座大楼。每当有小朋友来我家玩时,元元给小朋友开门,我就给小朋友准备拖鞋,有大人来我家串门,我去开门时,元元就主动给客人拿拖鞋,配合得相当默契。

在观察中感悟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感受;体悟;多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也普遍确立了“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理念,但有些人过分地不唯教材,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走马观花”地匆匆走过场,对文本不加深究深悟,这是造成阅读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个体体验,深入感悟,提升语文课文化内涵呢?

1联系生活,感悟语境

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紧扣文本,还必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链接相关的日常知识,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进而去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这样才是有“灵魂”的阅读教学。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在乡下生活的切身经历,以“品味文章语言”为切入点,围绕“作者描绘了乡下人家的哪些景物,并给每一处景物描写起个小标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对文本深入冷静地感悟思考。这样以个人的感受体验、深入阅读,由整体感知,引向对文本内容更高层次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对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和优美景物的感悟更深化,理解更全面,使阅读层次得以提升。

2深入对话,体悟情感

在新课标的影响推进下,不少教师忽视了文本基础性语言知识的斟酌。其实,新课标在3〖FGS〗~〖FGN〗4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就明确地提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因此,阅读中的对话教学,标点符号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不可忽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标点、提示语对文章的作用。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

教学第一次对话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傲慢”来演示铁罐傲慢的神态;然后结合标点“?”“!”和“敢”“碰”对话语言,应用上扬的语调,读出铁罐傲慢、带有挑衅的语气;最后让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表演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习第二句时,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找出提示语“谦虚”结合标点“。”及对话语言“不敢”中体会到陶罐的谦虚,并指导学生用平和的语气来朗读。

3以读促悟,培养语感

要让学生把心放入文本,对文本深究深悟,除了交流、讨论外,还需多读。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不读意难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让学生通过“三读”,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白鹅》一课,第一次读文是初次接触文本,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认认真真地读读这篇有趣的文章,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并把文中陌生的词标注出来,读给同学听。第二次读文,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连贯的完整认识。这次读文安排在词语学习之后,让学生的读书水平在词句的正确感知基础上上一个台阶。此时读,可采用齐读、引读、同桌互读等形式。第三次读文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这是总结性回归文本的个性化朗读。这一次读采用默读或自由快读的方式进行,并在读后填写下表:

第9篇

新课标提出要整体提高学生的素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但并未对感悟作出明晰的界定。目前已有学者从教学、学习的角度对感悟教学、感悟学习进行探讨,但“感悟”的潜隐性和长期性,使许多教师未能在课堂中实践。鉴于此,分析感悟教学的理论基础,把握其内涵,就尤为重要。

一、感悟教学的内涵

(一)何为感悟

对感悟该如何定义?这是研究感悟教学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辞海》道:“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则说:“有所感而觉悟。”以上解释,似乎并不能阐明感悟的确切内涵。教学中的感悟该作何解释,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感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所有这些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表现为个体经验。而悟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地揣摩、思索、探求,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笔者认为,感悟是指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依靠“智慧”产生“顿悟”或“领悟”的过程。从心理过程看,感悟是个体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而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自身已有的经验起到了作用,使之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透过事物表象发现了事物本质。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从“深思”到“自知”的过程就是悟。“悟’是通过大量“读”来“感”为基础的。

从学习论角度看,感悟是一种优化的学习之“道”。任何一个学生学习上的进步,都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结合物的新思想。这种新的思想,或者本身就是感悟,或者它的产生需求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感悟的过程中,主体通过自身活动对事物进行领悟,创造性地完成对知识接受、运用和内化的认知过程,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何为感悟教学

基于对感悟的理解,笔者认为可将感悟教学界定为:感悟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的揣摩、思索,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后使得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情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

明确感悟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有效实施感悟教学。笔者认为提倡感悟教学,就是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新课标特别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感悟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展开,强调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能很好地克服以往教学中“考察学生的趋同思维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少;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多,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少;考察学生显性的知识掌握程度多,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少”的弊端。感悟教学的内涵体现着这样一种理念,即课堂教学要真正发挥“为人”的职责本性,并以社会价值为导向,重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二、感悟教学的基础

(一)中国语言基础

汉语具有浓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即以意会为句子连贯的纽带,善用比兴,讲究意象和意境。《周易略例.明象》中日:“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可循象以观意。”可见汉语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表达物象,进一步透过物象去领悟内心感受。叶绍虞先生说:“汉语造句在形上以人的言语的自然声为依托,形成浑厚的句读段,适于诵读吟唱;在神上以自然时序、事理逻辑为依托,形成天人合一的意象流程,适于体验和联想。”在这种“形”与“神”的共同作用下,汉语的语法作用被消隐、弱化,而语义作用和句读功能则逐渐凸显。这样的语言文化心理特征,成就了我们的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重视整体的感悟。因此,反复的读,口诵心维,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才能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二)理论基础

感悟教学除了具有中国语言学的基础之外,它还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迁移理论为基础。这就为感悟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多重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深入进行感悟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

感悟教学是一种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倾向,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识到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是具有各自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感悟教学就是强调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特的个人经验、感受、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多元智能理论为感悟教学进行个性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转贴于 感悟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发现了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的事实,而且特别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条件主动达成学习目标。感悟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共享思维成果,达成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意义建构”。

感悟教学是一种以迁移理论为依据的教学理念迁移即指学习的迁移,其基本含义在于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当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由于之前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类比迁移和灵感。这些类比迁移和灵感对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感”是前提,是对学习材料的充分感受、对经验的积累以及心理态势的酝酿;“悟”是效果,类比迁移就是将旧知识在充分感受和各种感官的强刺激的情况下迁移到新知识中,而心灵感悟正是将这种先前的个人经验应用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的过程。

三、感悟教学的特点

(一)主体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传递和灌输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感悟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认识特点和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建构意义,因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感悟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观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且能乐在其中。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学可以表演朗读为主,让学生读中知文、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构建意义。

但要注意的是,在提倡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同时。还需处理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其一,应当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受到自身年龄的限制,是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发挥出的一种有限的主体性。教学不可能一味地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儿童自身年龄的限制,否则结果将是得不偿失的。其二,教师在感悟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感悟虽然强调的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顿悟”的过程,但更多的却是来自于生命主体对事物的关注。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为他们提供感悟的条件,例如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情感的激发等,为他们提供触发点。最后,“感悟也是一种全方位的辐射,教师还应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学生作指引,使他们的感悟朝着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二)个体性

感悟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个性化教学。从感悟的思维特点来看,它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特点。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性格、兴趣、思维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人的美味在另外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所以感悟教学要避免注重标准答案且僵化不变的教学模式。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阅读主体往往是披文人情,透过文字表象触摸文章的深层内涵,然后才可能领悟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从文字本身来说,它具有两个层面:所指与能指。其所指的表层意义毕竟有限,而其能指则是内容广阔,连作者本人也未必能料到。但阅读主体不同,就有可能在自己的知识、情感、经历、智能系统上进行新的意义建构,从而产生具有个性色彩的独特体验。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当主体的个性与学习内容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所以,感悟教学应鼓励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三)创造性

感悟教学是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信息的内化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创新性。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建构意义,教师就不仅仅要具有知识而且要有教学机智,敢于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创造性。感悟教学中师生都发挥创造性。学生能否产生“悟”,就在于教师能否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造“悟”的触发点,“审时度势”地引导学生抓住“悟”的契机。

(四).过程性

感悟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感知和体验,反复揣摩和思索的过程,能否“悟”取决于前述的过程。学牛要在充分感受旧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应用中去探索、发现,进而感悟;教师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各种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发展。

第10篇

【摘 要】文章注重文学题材课文的朗读教学,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养成预习自读,朗读体悟及读思结合的学习习惯。课堂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前提。培养学生乐读善思、读议结合的习惯,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感知全文。鼓励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强调以“读”促思,读中求“议”;通篇熟读,重点感悟。

【关键词】文学形象;感知体悟;重视朗读;读议一体

文学题材的作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本课文是全部作品中的一个十分精彩的片断。描写的是猫眼中的人,反映猫的期待及对现实的评论。课文描写幽默又较生动,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作品。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读”且要反复读熟读热课文,在此前提下引а生有感情地能够分角色地练习朗读课文,逐步加深体悟作品描写的现实意义和发现的真理,让读者在与作者交际中感悟当时日本社会人情的冷漠、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的心理,还有作者对弱者给予的极大的同情。

一、重视阅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猫吃年糕的场景,体会心理描写,复述猫吃年糕的经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脉,理清思路,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如先写“我”见厨房里无人,决定要抓住机会吃那块年糕,由此发现了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事来。”开篇就以猫的视角观察到厨房里有一块吃剩的年糕,便从以能吃就吃的想法出发,向厨房走去。可是展眼一瞧,那年糕又香但又诱人,让人有些胆怯。当发现连人影都不见时,猫的胆子又大了,心想要吃就快吃,抓住良机,时不再来。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这是一种文学形象的心理描写,本文生动地刻画了面对良机的猫的一种期待心理。所以作者才自然悟出了第一条真理――“难得的机缘”。接下来再写“我”仍不见一个人影,便咬了一口年糕,当牙齿不能动时,又发现了第二条真理:“所有的动物,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这是生动地描写了“我”终于咬了一下年糕的感受,并由此悟出了第二个真理。当牙齿不能动了才意识到年糕原来是个妖怪时,已经晚了,就像陷进泥沼的人越是急着要拔出腿来,却越陷得深,越咬嘴却越不中用,牙齿一动也不动了。这是生动地再现出“我”咬年糕后的尴尬情景。随着其情节的发展,悟出第二条真理就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接着又写“我”为了摆脱那年糕,用了许多伎俩,最终直立起来,这才又发现了第三条真理:“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这部份是猫拔年糕经过描写最为传神而淋漓尽致的一段,先是“摇尾竖耳”;再是“左右爪交替着伸缩”;后来便“两只脚竟然直立起来,”“我都觉得我已经不是猫了”;直至“到处转着圈儿跑”。最后作品写在人们的嘲笑下“我”无奈而愤恨地演完一场丑剧,主要描写出四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如小女孩儿、女仆、女主人和男主人,面对猫无助而尴尬的处境表现出来的冷漠和嘲讽。小学生时期,理解文学作品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有一定难度,以引导启发为主,重视阅读感知过程为主,学生能理解到哪步要予以尊重,不能做作强求,不能把老师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二、读议结合,重点感悟

本课文是文学作品,作者描写猫“见年糕”、“吃年糕”和“拔年糕”三个不同场景及经过,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品读“见年糕”的场景经过,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分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如何体悟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经过及语言描写特点,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感知过程,发挥学生的积极阅读和思考乐趣,培养阅读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个“读”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感知课文的引导作用,积极贯彻“生本”理念和“双主作用”理念,把阅读感知课文的自放手给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阅读,乐于质疑,勇于探究。在精读文学作品中就是以此阅读的范式,引导学生勤于读书,善于思议,学会质疑,发展阅读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读一读,议一议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品读猫“见年糕”的场景及经过,进而体会猫面对着诱人的年糕,在无人的情况下起伏变化的心理状态。由此让学生读后感悟到,这的确是一个“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情。

读议结合是指导学生读书的一种好方法,重点品读感知课文,也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及能力。比如阅读猫“吃年糕”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重点体会猫咬了一下年糕,牙齿不能动弹了,“当我意识到这年糕原来是个妖怪时,已经迟了。宛如陷进泥沼的人越是急着要拔出脚来,却越陷得深”的尴尬处境。读后自然感悟到猫发现“都能直觉地预测吉凶祸福”的真理。指导阅读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重点体验猫在摆脱年糕时的动作及心理活动。例如“摇尾竖耳”、“左右爪交替伸缩”“两只脚直立起来”、“到处转着圈儿跑”、“若不快些咬断它逃跑,女仆可就要来了”、“最重要的是忍耐”、“已经不是猫了”、“到了这种地步,是不是猫,又有何干?”于是才悟出“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这条真理。另外,教师在引导读课文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过程。如由“可笑”到“可怜”,再到“同情”,逐步阅读体悟,进而能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读”的教学目标。

三、互动探究,巩固迁移

以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巩固迁移读的能力。熟读课文目标达成后,有必要训练学生从阅读感悟到感知,复述课文,训练表达能力。分组朗读,重点感知。如一组朗读猫“见年糕”和“吃年糕”的场景,练习表述猫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吃年糕,并练习用自己简洁通顺的语言表述“见”和“吃”的经过。二组朗读猫“拔年糕”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猫吃年糕的场景经过、心理活动及“发现的真理”三者间的联系,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开展讨论交流。要有广泛性、民主性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体悟深浅无妨,重在读议的感知过程,教师要善于给予激励。课文最后部份四个不同身份的人物描写,最好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巩固感知和体悟,随着熟读课文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要求读出各种不同人物面对着猫的窘境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心态,进而使感知情感升华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冷漠人情的不满与愤恨。

第11篇

关键词:生活 阅读 写作

一.前言

生活、阅读、写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是我自2008年以来致力探求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实践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理念,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规律,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我通过近几年这种中学语文学习模式的有效实践,我们强化了一种理念――

生活,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谈不上写作。写作,说到底也是生活的需要。所谓世事洞悉皆文章。我们要学习写作就必须学会体验、感悟生活。

阅读,实际上是读者间接的了解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人生苦短,世事人们不可能一一去亲历,这就需要人们去阅读。阅读能使人思考人生,体察社会。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前提。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作,要想取得成效,就应体验、感悟生活,进行大量的文本阅读。感悟生活、阅读文本多了,社会阅历就会增加,素材积累就多,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写作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写作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写作的本源是生活,因而,写作者要学习写作就必须学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阅读是借助文字来看世界,实际上也是阅读者间接感悟生活的方式。人的一生短暂,世上的事不可能一一去亲历,这就需要阅读。阅读能洞悉生活,是提高写作的重要前提。

二、目标:

通过这一种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认识到――感悟生活、用心阅读的重要,学会观察社会,感悟生活,学会阅读,学会写作。

三、方法: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悟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辨证关系,懂得写出来的文章必须反映生活,必须要有文采。培养学生生活、阅读中的敏感性,以促使他们尽快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在教师的知识讲授与范例的指导下,学会观察感悟生活,学会阅读,以提高写作技巧和语文水平。

学生用掌握知识与实践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1)感悟生活:

中学生现阶段生活圈子仅局限于学校、家庭,住校生活更是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生活显得单调枯燥。因而,学生总怀疑自己没有生活。中学生的生活圈子的确是受很大局限,但学生应相信:自己是有生活的。你们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在你们的天空里同样有小鸟在飞翔,有鲜花在开放。你们要吃饭,要睡觉。你们有喜悦,有悲伤。你们有过成功而高兴激动的时刻,有过遭遇挫折而灰心丧气的时候。你们中有人曾经被同学嫉妒过、误解过,也曾经嫉妒、误解过别的同学。你们曾经喜欢过《谁动了我的奶酪》,也曾经研究过蚂蚁怎样爬上了课桌,啃了课桌上的面包。学校饭堂里有同学浪费饭菜,你们有人会忧虑;学校搞活动时有同学不守纪律,你们有人会站出来指责。你们同情过弱者,为他自发捐过款;你们也因为善良曾有过被欺骗。台风来临,暴风骤雨你们忧;艳阳高照,春风化雨你们喜……总之,你们是有生活的。你们要学会感悟生活,学会用手中的笔去记录、描绘生活。

那我们怎样感悟生活呢?

我们看见天空飞翔的小鸟,可以感悟生活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快乐自由。看见鲜花开放,可以感悟生活的异彩纷呈、争奇斗艳、青春美好。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窗外的树上叶子在秋风里飘落下来,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要用心去体察。只有体察深入,才能感悟深刻。观察事物要有独特的视觉,要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许多感悟。有了感悟,就要将它诉诸文字。把真正感动过自己的东西写出来,一定也能打动别人。

生活的个性化决定写作的个性化。写作中要抓住你最熟悉的、最能打动你心的东西来写,写出你的观察和感受,写出你的情感和思想。这样,你的文章就有了内涵和质量。文章就会插上生命的翅膀。

(2)读写结合: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让我们扩大视野,洞悉生活,充满智慧。阅读可以使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以至妙笔生花。“爱书吧,它会给你力量!”(高尔基语)读书吧,它会使你有一支神笔。

书,是生命的灯烛。读一本旧书,仿佛与一位多年的老朋友邂逅,在一起攀谈。而读一本新书,犹如饮一罐好酒醍醐灌顶,神清气爽,血液为之速动。书,如春风,让我们的心灵有了丰富的生活,让我们的写作有了广阔的空间,让我们的文字有了鲜活的表达。

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生活的同时,进行大量的文本阅读,以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写作.这种写作实践本身就有人生的积极意义.它比单纯地语文教学写作研究有价值得多。它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写作时不局限于写作的单方面,而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投向文本.学生有了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有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就可以结合学习的写作技巧进行创造,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四.效果

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成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志向、有抱负、挚爱生活、追求进步的人。

2013年,我所带的文科班语文高考成绩为:592.37分。所带的年级文科语文高考成绩为:581.24分,理科语文高考成绩为:544.89分。有2名学生(贺印、曹雅斌)综合总成绩超过800分。学校高考一、二本入围率:78.90%。创造了海口实验中学高考成绩的历史新高。

近几年来,我所教的学生和所指导的学校文学社社员写作热情高涨,写作技巧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创新作文活动,创办的社刊《碧荷风》每学期至少印2期,现已出专刊56期,发表学生文章1160多篇,出版学生文集2本――《蓓蕾初绽》《荷风绿韵》。学生发表的作品也由海南的《海口晚报》《海南日报》《教科导报》《百草园》《家教博览》《海南教育》《新教育》发展到全国有影响的《语文报》《中学生》《中学生写作报》《中国校园文学》《学习方法报》《少男少女》《未来之星》《创新作文》《课堂内外》《高校招生》《新课程报》等报刊。

有学生的优秀习作入选余秋雨先生作序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品选《留在心底的眼睛》(上海教育出版社),有学生的优秀习作入选全国中学生优秀作品集《人生十六七》(德宏民族出版社)。陈晓秀、林晓燕、孙薇、崔满典、秦英、陈丽、白洁、陈文晶、杨花、郑帆、王水双、陈潇阳、陈欢欢等一大批优秀社员获得过全国、省、市写作比赛奖。我主持的写作研究实验获得过国家级课题奖。

第12篇

关键词:悟性;悟性培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4-02

“医者,意也”。国医大师王绵之也曾说过,对待中医学必须“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悟性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同时悟性也是学好中医学成败的关键。没有悟性是学不好中医的,没有悟性也注定不会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对于中医教育而言,悟性培养应该是中医教育的基础。几十年中医院校教育的事实也表明,单纯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培养中医的临床大家和中医的创新性人才方面效率偏低。而与之相反的,以传统的师带徒为主的教学模式却培育出了诸多的名医。其中的差异值得思考。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院校大规模教育还是师带徒的一对一教育形式本身的差异,而是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目前,我们中医的院校教育还是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理性教育为基础。而传统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本质上却是以感传身受,悟性培养为基础。师父在传授徒弟时,并不是着重让其记住某方某药治某病,更不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经验全都灌给学生,而更多情况下是惜字如金,点到为止。这并不全是因为老中医们思想保守,而是因为中医这种以意象思维为主的医学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感悟、顿悟的方法去学习和掌握。而悟性的特点恰恰是自主的,即必须通过自我的体验去感悟。悟性是不可言传的,只有发挥主体自身悟性的作用,感悟之后的体验才属于自己。因此,师父不把经验告诉徒弟,其实正是给徒弟了一个自悟的空间和时间。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却是缺失的,所以我们五年,七年培养出去的中医生,中西医知识掌握得很多,但是中医的悟性却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融汇贯通,并将其创造性地用到中医的临床治疗和中医科研中。这很值得我们中医院校教育反思。所谓悟性,也称领悟、感悟、顿悟,是主体在知识的整体体验基础上,运用直觉、灵感、类比、分析、综合、归纳等手段,了解、领会、判断、把握事物本质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的生命有的思维能力。悟性是人所特有的重要潜能,其中蕴含着巨大地创造性力量。凡大脑功能正常的人,都具备悟性。因此悟性是人先天所拥有的,但是,悟性却也很难自发的发挥作用,需要后天的激发来引导它的发展,在这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既然悟性需要激发和培养,那么笔者结合悟性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途径和方法,以供中医院校教育的同仁们在中医生的悟性培养中参考。

一、教学留出空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悟性

悟性是人的一种生命潜能,它无法被传递,只能靠自身的主动性去开悟,因此悟性具有自主性。任何外在的帮助都只能是起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各自内心的自悟自度,如果自身不努力,想通过他人的帮助达到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的慧能曾说: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他强调悟性不能靠教师教授,而是要把外在的教育启发落实到自身的悟性,去除其宗教的内容,从教学方法上看,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因此,激发学生的悟性首要的是要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中医院校目前以授受式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学生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是现成的,所有的理论都是既成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背下来。而以悟性为基础的教学,反对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交给学生,更反对把知识的正确性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尤其对于医学这样涉及广泛、复杂多变的领域,更不应该用权威的课本来框住学生的思维。因此,中医的院校教育应该向师带徒教育学习,改变“保姆式”的,“填鸭式”的唯恐学生学不会的教学观念,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留出空白,让学生产生疑问,留给学生更多的体悟和思考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体验,提高悟性

对于体验,宋朱熹《读书之要》说: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见,体验的过程是主体进行自我内化的过程,是主体自主性的体现。体验的过程是主体亲身经历的、别人无法代替的、充满个性的过程。悟性具有体验性的特点,即要产生悟性,必须要主体对感知的内容有所体验,这就要求主体亲自去体会。尤其对于中医以意象思维为主的医学,只有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客观实在(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整体象的形式呈现在脑中,然后经过象与意的互动,即因象会意、意象交融[2]从而达到对客观实在本质关系的顿悟。这种体验其实是多感官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因此单凭课堂教学的言传是不能满足需求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比例,增加课上学生中医实践操作和案例讨论的比例,创造更多的课间见习和参与临床实践活动的机会。

三、丰富课程设置,通过博学提高学生悟性

人的生命是整体存在的,因而具有整体性。作为生命重要潜能的悟性也强调通过整体来感悟,因此也具有整体性。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集天文、物候、地理、术数、农学、医学等于一体的多学科聚集体。因此,若想整体性地领悟中医的精髓,非得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渊博知识为基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开悟。《黄帝内经》早就明确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以,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中医的多学科特点,在天文、物候、地理、术数等方面开设课程,从而拓宽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能够整体地认识中医奠定多学科的知识基础。要知道没有基础知识,悟性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博学是促进学生对中医理论精髓开悟的另一途径。

综上,重视悟性的培养是中医传统教育的特色,同时也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应该借鉴的重点。相信通过办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悟性,发挥他们的生命潜能,通过自悟内化中医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将所学应用到中医的临床和科研中,这应该是中医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华丽.悟性:基础教育之基础[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王永炎,赵静.营造多元开放环境弘扬中医学术[J].中医,2011,52(20):1711-17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