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22:0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日本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 日本文化课 国际化目标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 课程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这一目标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国际化目标下,日本文化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基础素质培养,包括日本地理、历史等知识的教学;第二阶段为社会与文化教学,包括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等;第三阶段为思想文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第四阶段的教学突出文化比较,以日本文化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公益、人权、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认知。
一
我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日语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语教育界已经认识到日本文化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课程国际化”这一理论已得到了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情况下,日本文化课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2001年,教育部对原有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与原版本相比,修订版特别提出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交际除要求语言运用能力外,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
基于《大纲》精神,越来越多的日语专业增加了课程设置中日本文化类课程的比例,单纯介绍日本风土人情的文化课已经无法满足课程国际化目标的要求。其实早在1989年,Harari就提出了关于课程国际化的13条标准,该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国际事务,而且要有能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Harari,1989)。国际化视野狭窄,国际化技能缺乏恰恰是众多本科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日本文化课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课程国际化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课程。
二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它既包括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社会现象,又包括宗教、哲学、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等抽象知识。因此,学生很难通过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的学习,完成对日本文化的深度理解。因此,我认为可以将这个知识体系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完成。
1.基础阶段。可以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程,讲述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内容。通过编写适合大二学生日语能力的讲义,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对日本文化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在日本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同时,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中日两国的比较,特别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2.提高阶段。在大二第二学期,可以设置稍难程度的文化课,开始向思想文化过渡。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以分门别类的方式讲解日本的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形式,主要包括:传统戏剧、曲艺(歌舞伎、能、狂言、邦乐等)、礼仪与禁忌、日本的“道”文化(武士道、花道、茶道、书道、剑道、香道)等内容。对于上述内容的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对于每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形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发展、现况,特别是在全球视野内该文化的特点影响等。日本的很多传统文化都由中国传入,所以引导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特点、中日文化异同作出比较、深入思考十分必要,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 转贴于
3.强化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思想文化的学习。进入大三,学生日语水平已达到中高级水平,同时有了历史、地理以及社会文化等知识作为基础,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南开大学韩立红教授的《日本文化概论》一书,从日本文化开放性和主体性的两个特征入手,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总体的、纵向的把握。并以这两个特征为主线,讲授日本人的集团性、勤劳性、重实用、无常观等特征,以及日本的社会结构、日本人的心理特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初步涉猎日本哲学的知识,包括神道、佛教、儒学等。因为本学年的课程在内容上相对抽象,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
4.扩展阶段。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对日本文化有了明确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国际化目标下的日本文化课应该是在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通过国际比较,拓宽学生对日本文化外延的认识。因此,本阶段应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文化知识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关照中英文实现对日本文化的再认识。同时,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学习,使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特点并掌握基本策略。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专家学者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作为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中突出文化比较,重点培养学生对全球公益、人权、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认知。
三
在基于国际化目标完善日本文化课内容的同时,教育者也必须认识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历史性及运动性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材选取、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保持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尽可能地全面涵盖日本文化的知识,又要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具体需求。诚如陈俊森在《大学日语教育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未来的大学日语教学改革要走综合化的道路,转变传统的三段式(较强的、一定的、初步的)能力培养的观念,真正实行综合运用能力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和文化并举;提倡自主学习,重视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的构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是新时期日语教师的重要职责。”课程国际化这一目标,不仅对文化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乃至学校人文环境的综合考量。当然,民族化与国际化是两个不能偏颇的话题,在课程设置凸显国际化目标的环境下,如何充分考虑教学民族化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姜丽娟.在全球化时代里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课题探讨[J].研习咨询,200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2).
[5]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25.
1. 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培养的原则
1.1对比性原则
注意两国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教师在导入日本文化时,要遵循对比性原则,通过中日文化表面现象的对比,挖掘和分析两国文化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日本文化
背后反映的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文化思想导入部分的量和度,过少不利于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过多则会喧宾夺主,留学生论文 变成日本文化课。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结合教学经验抓住导入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导入文化教学。
1.3实用性原则
文化思想培养必须与教材内容和商务日语日常交际的需要相结合。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选择与实际工作过程结合紧密的文化内容,例如,日本人的日常礼仪、商务社交礼仪文化、企业文化等,理解了有关的文化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学生对和日本人生活、商务活动相关的文化也会非常感兴趣。
2. 文化思想培养的内容
2.1语言文化:
日语语言的含蓄性。重视人际交 往中的和谐关系,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显 着特征。他们说话多留有余地,交际过程 中注意尊重对方意见,尽量避免相互之 间发生直接的冲突。日本人对别人的请 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 人际关系这一点,“以和为贵”的思想已 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日本人的 “拒绝”言语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这个“和”的精神。 总之,客观地说,日本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外来文明吸收的成果,但是已然 具有了其自身鲜明的特色,不能够妄称其为“拼凑的文化”。日本民族不光有其固有的文化特性,而且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色打 造、铸炼着自己的文化。至少日本人自己 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独特的。而不是任 何一种文明的翻版或抄录。日本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思想行为,从国内到国际上 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要搞好日语翻译教学环节,就必须先虚心地研究日本的文化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从更贴近日本人调。
2.2交际能力的培养:
除了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中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日本人与人初次见面时会鞠躬,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会频繁地点头,这种“鞠躬”、“点头”等交际方式就是非语言交际。日本人向来注重“以心传心”、“心领神会”、“不言自明”,比起语言交流,他们更注重非语言交流,他们会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神情及肢体动作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判断对方的态度。因此,为使学生在今后的商务沟通中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穿插非语言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文化特征以及中日非语言文化的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内容较广,大致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大类在商务日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导入在非语言交际中起重要作用的“表情”、“视线”、“手势身势”、“身体接触”等一些内容。例如,日本人在公众场合常常面无表情或始终保持礼仪性的微笑,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其实却反映了日本人不直接外露情绪的共性。这根源于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为了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日本人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日本人在和别人交流时不喜欢直视对方,他们认为对视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多采用回避视线的行为方式。在手势和身势方面,日本人也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2.3团对协作方面的导入:
他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团退意识 强烈,形成了亲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结 构,人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已 不常见,亲情般的感情纽带渗透其中,使 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种彼此之间 的相互谅解和关心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 时常可见。另外集团意识对于日本国民是多么地重要,而且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式 的集团里,个性很强的人常常会与其他 人格格不入。要想融人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日本人 为避免与大家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 斥,都尽量采取与大家一样的行为。只有 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他们才能找 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理解日本民族 的集团性这一点对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 很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导入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每一种语言均带有其所属国的文化特征。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已成为外语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它包含的文化,了解该文化与学习者本国文化的差异,否则无法真正掌握该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二、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达成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不少人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和结构上无懈可击,但却给人感觉词不达意,未能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导致误解。如某旅行社的领导和一个日本交流团见面,要分别时说了句“祝你们明天玩得愉快”。刚大学毕业的中国人翻译在现场就将该句子直接译为:“皆さん、明日 楽しんで遊んでください。”从语言层面上看,该句子的日文翻译是正确的,但从交际效果看,那样的翻译又是不恰当甚至是很奇怪很别扭的。这句话,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思考的话,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希望对方好好地享受那个过程。因此,该句子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皆さん、明日どうぞごゆっくりお楽しみください。”看起来用词似乎字字有据的日文翻译在日本人看来缘何那么别扭呢?原因就是没有越过交际的文化障碍,没能很好地掌握日本人的心理及其在特定场合的深层意思和习惯的表达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容易克服,而要克服文化上的干扰和文化上的障碍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三、克服文化的干扰越过语言障碍
在现代日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引入日本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以及文化特征,分析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达成以下共识:抛开文化内容的日语教学已非完整的日语教学。即学习日语的目的主要在于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当然,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但是文化上的障碍也不容轻视。例如:日本人因为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和愿望时,常常尽可能不直接用“不”那么直白的方式来拒绝,而是用些含糊其辞的拒绝的理由来说清楚。如果没有很好的借口,甚至可以用个无伤大雅双方都能明白的方式来解决,像「うん、そうだねえ之类敷衍话。实际上这个民族的认知习惯是在以不说否定的“不”为最高美德,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根基上形成的。如果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那就以尽量不伤害对方,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选择“以心传心”的委婉表达方式。
四、文化导入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途径很多,首先可以从单词的学习入手。在单词学习时就开始进行文化渗透。如学习“温泉”这个单词时就可以就中日人民在温泉进行“泡浴”的一系列的习惯对比,比较两国习俗的不同处,同时延伸到相关的一些词。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文化导入和对比教学,学生就无法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导入手段很多,还可以从以下各方面进行尝试:
(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日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音像资料、相关图片和录象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网络的信息量很大,教学资源丰富,多媒体图文和声频并茂,学生能得到直观感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和异域风情,文化的差异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感悟。
(二)大量阅读原著和原版的报纸杂志来了解日本文化
从日语的表达习惯来看,日本文化的特征有很多,这些文化特征决定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体会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单词的使用禁忌,逐渐积累相关的单词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三)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积累习惯
在具体的文化交流中如果只是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表达技能却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和差异,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语言交际。而文化干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学生对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缺乏了解而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对方所致。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根据所学的单词来就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引导教学,介绍文化的差异性时老师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和立场来陈述而不能有主观的褒贬。
(四)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教学
进行适当的情景模拟可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内容设置一些场景,进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会话能力。如在开设旅游日语这门课程时设置一些旅游景点让学生当导游,就一些日常用语进行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实际的有效的交际表达能力。
五、结论
日语的日常用语的内涵非常丰富,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地掌握和灵活的运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的文字尤其是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通过汉语的汉字演变而来,很多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是从中国引进和模仿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日语中很多的风俗习惯的表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某些传统传到日本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甚至得到了更大的发扬和光大,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本文提出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目的是要更多地了解这套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在运用的实践中,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回智光.具有独特个性的日本语言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论文关键词】高职 日语教学 教师 学生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日语学习现状,阐述了在目前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优化日语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导致上大学的门槛过低,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来源于普通高中、职高或者中专。大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没有使他们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反而因为屡次失败而变得懒散。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对新开设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表现出的不适应,更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对于语言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缺乏积极的探索精神,只是侧重于一味的灌输单词、句型,要求学生反复记忆,授课过程了无生趣。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则因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产生心理落差,成就感的缺失让教师的处境变得无所适从。
二、教学过程过于封闭,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语言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同时,在摆放整齐的教室中学习,固定单一的教学环境更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过于强调书本内容,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在设置课程计划与目标之前未经过全面的市场调研,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无法切合实际地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互动式教学。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摒弃旧时的“以教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对于日语初学者而言,为了培养其兴趣,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场景,让学生运用有用的句型进行会话练习;对于一些比较难以记忆的词汇,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式、抢答式的教学模式来督促学生们进行有效记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选用适合学生表演的题材,教师适度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短剧的形式,加以适当的环境布置,完整地演绎出来,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日语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适度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可以借助于直观教具,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日语单词、语法、句型、课文内容、日本文化等大量知识通过视频、照片、影片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课堂知识。教师充分利用学院条件,开设第二课堂,同时,也可以开设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等。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环境,激发其学习日语的兴趣和潜能。
3.导入日本文化,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文化语言学认为: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对语言有着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的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同时我国文化相对比,能够更好地了解及掌握日语的深层含义。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历史文化作为语言背景贯穿于文中内容的讲解。例如日本人聚集在一起时,对于彼此的身份顺序是极为讲究的,学校的学生、公司的职员都有前辈后辈之分,而后辈对于前辈在言行举止上也是异常尊敬。如果教师在讲授时仅仅只是提及到一些客套用语,学生则不知道应该使用在何种场合。有些敬语,是该对前辈使用,还是对后辈使用。这也就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做一些语法测试题,却缺乏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学习日语必须要学习日语所代表的深层次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顾玉波.高职公共日语教学方法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中国日语教学文集[C].香港:香港信通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开放性实验室 茶禅一味 自主学习
实验室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每一个高等院校都有着面向学生的、开放的、独立的、先进的实验室。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对于日本茶道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向学校成功申请了“茶禅一味”这个研究项目。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深入了解日本茶道 “茶禅一味”的文化精髓,我们小组与指导老师金翰钧商量以后,决定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了一个实验室作为我们的研究场所。申请成功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优势,对“茶禅一味”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成功地完成了“茶禅一味”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实验室的优越性:
1. 实验室的开放性
各个高等学府中都设有各种实验室,而且实验室多媒体都是向学生和教师开放的,只要通过一定的申请手续都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实验室多媒体的开放性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对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同时,实验室多媒体的开放性也拉进了学生与学术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2. 实验室的可利用性
通过审批后的实验室多媒体都是可以让研究者自主使用的,不仅可以自由使用网络,还能使用高科技仪器,对研究很有帮助。实验室多媒体的高端先进性,往往能够符合学生的各种需求,学生根据自己所需去使用仪器也是实验室的一大特色。
3. 实验室的资源丰富性
实验室作为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通常集中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聚集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是研究探索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研究都会在实验室多媒体中得到良好的展示。也就是在这精品资源的聚集地,我们更能收集和利用我们通常难以取得的宝贵资料。
4. 实验室的优越性帮助我们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更加便捷、更加深刻
实验室以其独特的优越性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迅速、高效的服务。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同时,借助实验室的优越性,往往能得出更加深刻与精炼的结论与研究成果。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场所。我们利用实验室的网络和多媒体对我们的“茶禅一味”这个项目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搜索,我们通过实验室收集了大量有关日本“茶禅一味”的相关论文,对其中的论文进行了有效整理和归纳。我们利用实验室先进的设备,把大家的看法和认识做了有效的拼接和融合,让每个人都真正的融入进来,使研究和探索有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室的学术氛围是相当浓厚的,这里也集中了学校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与研究成果。在我们此次的“茶禅一味”的探索研究中,我们得到了指导老师金翰钧的讲解和指导。作为一个对于日本茶道有着深厚了解的大学日语专业老师,在她的细心指导之下,让我们熟练地掌握了利用多媒体进行自学的技巧,很好地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为我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服务,使我们对日本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关于“茶禅一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开放性场所,有着其特殊的优越性。实验室往往具备顶尖的设备,集中了最优秀的资源,为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学习提供了非常合适的场所。开放的实验室,让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它让我们获得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而且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无限的知识。同时,还让我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到研究的乐趣。此次我们小组也是借助了实验室多媒体才能很好地完成对“茶禅一味”项目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悟到合理地利用实验室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之大。
作者简介:
沈伟伟,男,汉族,浙江宁波人,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生。研究方向:日本语言与文化。
【关键词】日本;妖怪文化;研究;态度;喜爱
G131.3
前言
妖怪是泛指一切人类无法理解的各种超自然物体(通常是活的),狭意上是指违反常理、偏离正道的事物而言。人们经常会把妖怪和西洋的怪物及妖精等广义用词联想在一起。本文中所提及到的“妖怪”,借用人类学家泰勒的话:“栖居在人类以外的事物的一种灵的存在”。妖怪通常存在于人类想象与传说之中,难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其真伪。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之为妖怪学,包含在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等学科研究里,虽不属于独自发展的学问,亦是一门有系统的学说。
一、日本妖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日本妖怪文化是一种日本的民俗文化,其起源于由来都是源于日本当地的民俗习惯,日本妖怪种类一般被分为乡村妖怪与都市妖怪两种,这两种妖怪的概况也是根据日本的民俗文化转换而来。
而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致使很多本来归属于自然现象的科学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是,科技虽然在发展,妖怪文化却也在不断的继续扩大影响范围,就像游戏、电影、文学、漫画等娱乐活动,都在吸引着人们的心理。
1、起源
日本人太古时期祖先生活在处处受野兽威胁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夜晚降临的时候,无尽的黑暗将周围的所有事物吞没。他们所要抗争的就是潜藏在黑暗之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日本的妖怪文化就在这样的黑暗之中诞生了。一个人在夜晚的森林中,突然传来恐怖声音所激发的危险意识被人们称作“mononoke”。“mononoke”就是妖怪的起源,在当时,是入侵,扰乱,由来不明的意思。后来日本形成了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的社会形态。这种生活方式也是许多妖怪传说产生的原因。在田间,虫鸣蛙叫,甚至还会传来一些奇怪声音。加之人们的想像力,各种符合当时地理特征和生活环境的妖怪形象就应运而生了。日本人将自己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或控制不了的力量称为妖怪。
2、发展
平安时代的日本是妖怪文化最为盛行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妖怪文化已经从单纯的民间传说变为一种民间信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妖怪形象都来自平安时代,约有四百种左右。当时妖怪文化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也许是人们在困顿的时期为了排解对现实的不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寄托吧。室町时代,也就是和中国的宋代时间相当的时代,此时的日本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社会比较安定,人们也丰衣足食。在这个时代许多至今大家仍有所耳闻的妖怪诞生了。山童,泥田坊,轮入道等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进入了江户时代的日本也迎来了妖怪文化的黄金时期。文化进入文政期,人与人直接充斥着不安与不信任感。所以,当时的庶民幻想着妖怪这种没有实体的事物,在其中寻求乐趣。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妖怪文化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绘卷。此时发展了许多怪奇图鉴等描绘妖怪传说的绘画。这种画风细腻的画卷将妖怪文化迅速发展到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以狩野派的鸟山石燕最为出名。他的绘画不仅在当时是先驱,就算拿到两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篇篇经典。“百鬼夜行”当时只是停留在幻想中的传说,但是鸟山以他丰富的想像力和优秀的绘画技巧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有关妖怪的视觉盛宴。
战后的日本,随着动漫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本妖怪的形象更趋近于可爱和人性化。水木茂是日本妖怪漫画第一人,他的著名漫画鬼太郎曾风靡一时。此后日本的恐怖漫画作品也颇具人气,相继在各大杂志出版连载。例如,有恐怖漫画女王之称的犬木加奈子,她以儿童世界为创作舞台,以民间传说、童话、都市传说为创作题材,出版了一系列的恐怖故事作品。她的作品获得了“有趣,可爱但不失恐怖”的评价。当时热衷于她的漫画作品的日本人不在少数。近些年,宫崎骏的漫画作品开始享誉全球。
二、日本妖怪文化的地位与现状
据各类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日本有大约六百种妖怪,日本自古便有“妖怪列岛”一称。日本人将妖怪分门别类,后编著有 《日本妖怪物语》 等一系列书籍,并在书中附有精美的插图。在日本各地的图书馆,妖怪类书籍十分常见,“妖怪学”亦是一门公认的学问。井上园了的 《妖怪学》 有厚厚的六卷,每卷都有多达七八百页的内容。其中更有他在诸多知名大学演讲的讲稿。另外小松和彦的 《日本妖怪大鉴》 收录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知名学者有关妖怪研究的论文。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1965 年就曾出版过 《妖怪谈义》 一书,里面收录他在明治后期到昭和前期所发表的 30 篇论文。将日本境内的妖怪名称加以收集整理,并分析了妖怪、幽灵的区别和特点。这些学者们分别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将妖怪现象加以研究。
日本自古传承下许多妖怪传说。人们受想像力的驱使,将身边的狐狸或狸猫等动物赋予神奇的力量,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将各种传说代代相传。目前日本对妖怪文化的研究基本分为三类。一是对日本典型妖怪的介绍,妖怪的名称,出没场所和由来的说明。二是在艺能或者绘画上对妖怪形象的刻画。三是对妖怪和人类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日本人对妖怪文化的认知态度
“妖怪”是由人自身的想象而诞生出来的产物,而又正因为在岛国日本,从古至今便执着于“妖怪”以及推广表现“妖怪”的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不在少数,以及那些为各路“妖怪们”前来“捧场”的画师、民俗学者、动画大师们等等的大家所存在,这使得,日本独特、神秘并充满鲜活个性,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妖怪文化”中的那些“妖怪”形象已经越来越变得大众化,与此同时也让人们对于日本“妖怪文化”这个元素的认知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对待“妖怪文化“中“妖怪”的态度问题上,日本的“妖怪”已经融入进了日本文化的各方各面,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从接受“妖怪”变成了喜欢“妖怪”,而且就日本的众多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妖怪”而言,“妖怪”被日本民族赐予了“感情”,从由著名的妖怪漫画家水木茂先生倾力打造的、风靡全日本的妖怪大作《鬼太郎》系列就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心中,“妖怪”不再只会是可恶可憎的化身,可爱、调皮的善良勇敢的“妖怪”也必定会存在。现今日本,“妖怪”或许已经可以和“神明”站在同等的位置了,而这里,我认为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推动日本的“妖怪文化”大热潮,由水木茂先生倾力打造的有关“妖怪”故事的《鬼太郎》系列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日本著名的漫画家水木茂先生,可以称为日本画有关鬼怪题材漫画的元祖型大师级人物,其风靡全日本的,之后又改编成动画、电影等的经典漫画集《鬼太郎》作者便就是水木茂先生。我最喜欢的还有水木茂先生亲自编绘的,分为上卷和下卷、图文兼并、总共收录了 718 中日本妖怪的书籍《日本妖怪大全》。
在水木茂先生的故乡,也就是日本拥有着闻名于世的著名的“鬼太郎飞机场”以及“妖怪街”的鸟取县境港市,据考证,自从 2006 年开始便每年都会举办名为“境港妖怪资格考试”的有趣活动,以考试的方式来检测一下参加该活动的考生们对于日本经久不衰、众多的“妖怪文化知识”有着多少掌握以及了解的程度,而考试举办的目的在于让人们通过进一步深层次的对各种“妖怪”故事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从而对于日本本土的民俗文化也进一步的加深印象和认识 。以“妖怪水平考试”命名这样的活动方式的好处有很多,第一可以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更深层次的去了解日本的“妖怪”这一文化元素符号,第二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打造一个旅游胜地,从而提高日本当地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妖怪文化”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独特文化元素。
曾有 100 名中国人接受过问卷调查,93%的人都不喜欢妖怪,认为妖怪是可怕的。可见,妖怪在现代中国人概念中仍然是邪恶的,唯恐避之不及的。而日本则产生了与之相反的态势,近几年随着电影动漫等产业的发展,日本表现出的妖怪形象经常以可爱的精灵形象出现。接受相同问卷调查的 100 名日本人中,有 27 人认为妖怪可爱,45%的人认为妖怪可怕,虽然后者还是多于前者,但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出现了有人喜欢妖怪的倾向,并且水木茂的鬼太郎系列为这一现象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这部号称日本国民三大动画偶像之一的动画使人们觉得妖怪的形象与其说恐怖,不如说是有点可爱,可以说妖怪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日本人群所接受与喜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妖怪学在日本与民间信仰,预兆,禁忌,俗语,民间医疗等诸多领域一样属于民俗学的范畴,对于日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人类精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日本人对于妖怪文化这个元素的认知度已经逐渐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对于日本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宜简. 从传说的妖怪到绘画的妖怪[D].云南艺术学院,2014
[2]傅鹏宇. 论日本的妖怪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李文博. 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4]李秋波. 日本动画中的妖怪文化[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06:30-37
[关键词] 日语影视;场景;分类方法
笔者认为:日语影视作为一门融“影”和“视”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不仅让日语学习者在身临其境的语境中学到“鲜活”的日语,而且能让日语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日本人的语言意识、思维和日本文化,可谓是一本形象、生动而有纯正的日语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教科书。但针对不同水平的日语学习者选择与之相应的日语影视作为教学资源绝非易事。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动画来提高学习兴趣。但对于具有中级或高级日语水平的日语学习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日语影视作为教学资源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其激发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到对工作实用性强的工作日语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果仅选择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的话,不能让学生学到工作方面的敬语,这是由动画片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笔者认为:“初级阶段多看日本动漫;中级阶段多让学生观看语言、社会和文化方面题材的日本电影或电视剧;而到了高级阶段,则多让学生多看日本人工作题材的日剧。”本文探讨的对象设定为中级日语水平的学习者。2010年热播的日剧《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共12集,由导演耶云哉治、为川裕之、 齐藤雄基执导,演员仲里依纱、 青木崇高、 原田夏希主演,讲述了日语学校的新进教师嘉纳春子和她的9名个性丰富的外国学生发生的故事,是一部融语言与文化学习为一体的影视作品。正如主演仲里依纱所说:“通过拍摄这部作品,也能让我对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重新审视一遍,对我来说很有帮助。”这说明该剧对学习日语语言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如何把这样很有价值的日语影视转化为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本文围绕这一课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考察对象及方法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它的情节和细节很多,但并非所有的情节都对日语学习有帮助,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情节或细节都有必要转化为教学资源。但作为教学资源能加以有效利用的场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比较合适呢?既然是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实用的语言和文化。为此,本文只将对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语言、文化、社会及跨文化交际有重要帮助的情节纳入考察对象。比如第一集中的“春子老师讲解日语数量词的用法”这一场景对学习日语语言有益,故将其纳入了考察对象,而“鲍勃从电车跑到教室”的场景只是作为连接剧情的一个情节,故不纳入考察对象。在考察方法上,笔者首先全局粗看,再反复细看,并以“语言、文化、社会及跨文化交际”这几个关键词作为标准来选择出所有的情节。其次对所选出的情节进行反复思考并进行如“语言及其运用”“日本社会”等情节命名。最后再进行教学资源化的分类处理及详细分析。
二、考察的初步结果
根据上述考察对象和方法,笔者在参照《日本事情》(佐佐木瑞枝著,陆泽军、赵军民编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和《日本国概况》(姜春枝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等教材的基础上并结合剧情的内容,对该剧共12集的情节进行了切割和命名,总共切割出了45个场景。比如“日本人及其生活”一名,就是借用于《日本事情》一书。而“语言与教学”和“语言及其使用”等命名是笔者根据场景内容和教学资源化的需要来进行命名的。现按命名的种类将其代表场景作如下列举:
(1)“语言及其教学”项目,其代表场景:日语数量词的复杂性;
(2)“语言及其使用”项目,其代表场景:“~になります”等日语 “手册化”现象;
(3)“语言与文化”项目,其代表场景:姓名的意思在不同文化的国家里的不同理解;
(4)“日本社会”项目,其代表场景:不同国度或地区对赌博行为的不同规定;
(5)“日本人及其生活”项目,其代表场景:春子老师和花岗组组长的相互道歉折射“亲分”关系;
(6)“日本文化”项目,其代表场景:从“茄子”和“黄瓜”来透视日本玉兰盆节迎送祖先的文化;
(7)“跨文化交际”项目,其代表场景:从“化”等现象看外国人的日本化倾向。
三、教学资源化的分类及分析
在对整个12集的剧情进行切割和命名后,笔者又根据“语言”“社会”和“文化”三个关键词,进行了单元化分类,并举例对把情节转化为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语言方面
在语言方面共有19个场景,占42%,由此可见该剧对日语语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它又可细分为了“语言及其使用”“语言及其教学”两个项目,分别为9个和10个场景。所谓“语言及其使用”是指留学生或日本人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情况,这对学生来说,可以提供一个“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说法才合适”的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而“语言及其教学”是指春子老师在给留学生讲授各语言知识点时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手段和剧中所配的各种历史图片,这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某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而习得某一语法现象。而对教师来说,可以借鉴其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就“语言及其使用”中的一项加以举例说明:
情景举例:“~になります”等日语敬语“手册化”现象(语言及其使用第2集)
情节描述:在春子老师对敬语的相关语法讲解后,戴安娜对“お食べください”的说法感到不解,于是引出了“打工敬语”这一概念。对这一问题,作为老师的春子也不知道,于是带领学生到戴安娜打工的店去亲自学习。在打工的店里,服务生在给顾客上菜的时候说出了如“マ`ポド`フになります”和“お物は大丈夫ですか”等类似的打工敬语。于是戴安娜提出“日本人为什么要用错误的敬语”的疑问,甚至和店内的日本人服务员发生了口角而差点被辞退。
教学资源化的分析:本情节仅是第二集中的一个情节,和它相关联的还有3个情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呢?首先,可利用相关视频软件和录制软件,分别对各情节进行分割以达到各个情节可以独立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教师在反复试看之后,对每个情节都设定相关问题。比如本情节就可以设定诸如“为什么‘マ`ポド`フになります’虽然不符合语法但却被广泛使用”“使用‘打工敬语’的原因及背景”等问题并在教案上写出相应的答案。然后再将本情节播放给学生观看,之后,再问学生在观看后对情节是否有疑问,看学生的疑问和教师设定的问题是否相同或者有什么差异。进而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意见在全班发表。带着疑问,学生在观看其他情节的时候自然就会很留意情节中的每个细节,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简言之,就是把各情节从整体剧情中独立出来,然后又让学生从独立情节回到整个剧情中观看。即让学生在独立情节中猜想整体剧情,在整体剧情中理解各独立情节。教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问和自己课前设定的问题进行汇总,进一步查找相关问题的答案并文字化,最终转化为日语语言学习的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即“独立情节猜想―整体剧情理解”转化法。
(二)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共有11个场景,约占25%,它又可细分为“日本人及其生活”和“社会现象”两个项目,分别为8个和3个场景。所谓“日本人及其生活”是指日本人的想法、心理意识以及实际生活状况。而“社会现象”是指日本的各种制度、法律及留学生在日生活必须遵守的各项注意事项。现就“日本人及其生活”中的一项加以举例说明:
情景举例:从留学生日本神社的参拜体验看日本人的神社观(日本人及其生活、第十集)
情节描述:毕业前夕,春子老师带领留学生体验日本神社的参拜礼仪从而了解日本人的神社观。这个情节相当长,约计21分钟。其中涉及了“如何进入神社”“参拜神社前的礼仪”和“日本人的抽签信仰”等日本人及其生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一个小学生因抽了一个“下签”而把它系在“祈祷区”后,被留学生摘掉,从而引发该小学生的强烈不满,最后在春子老师的劝导实际行动的感召下,最终相信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教学资源化的分析:由于此情节是一个真实反映日本人参拜神社过程的又属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中一部分的生活写照,则最好不要将其切割成几个情节。但教师可根据情节的情况自行设定中途暂停。在暂停时,可向学生提出事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同时提出设想性的问题供学生在观看后面的情节时主动寻找答案。但教师提出的可以是在剧情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课后在翻阅大量的书籍中寻求答案,并让学生将相关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并在全班发表。最后由教师做评讲,进而把该情节的相关疑问的答案进行汇总,形成日本人在参拜神社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及神社观等方面的解疑大全,最后转化为能让学生了解日本人神社参拜相关的、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即“整体播放―问题设置―全面汇总”转化法。
(三)文化方面
在语言方面共有15个场景,占33%,由此可见该剧对日本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又可细分为了“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三个项目,分别为6个、3个和9个场景。所谓“日本文化”就是指诸如“茶道、祭祀、神道”等方面的传统性的现象。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指留学生们在日本生活的过程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的交流障碍及其克服交流障碍的方法等现象。所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是指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影响等现象。现就“日本文化”一项举例加以说明:
情景举例:从“茄子”和“黄瓜”来透视迎送祖先的文化(日本文化第5集)
情节描述:因中国人小王将房东家用来迎送先祖的茄子和黄瓜吃掉后被房东赶出家门,最后在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问题得以了解决。
教学资源化的分析:该情节从小王吃掉房东的茄子和黄瓜来看,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点滴,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却是日本人迎送先祖的风俗,可以提升为一种文化。作为外国人的小王在异文化交际中难免会出现“跨文化冲突”。如果仅看此情节的话,就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房东仅为一点茄子和黄瓜而把小王赶出家门。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则可以把该情节单独割取出来。而另外一个和此相关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克服办法的情节,则可以在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后再播放给学生观看。这就可以按上述“语言方面”的情节割分法进行场景切割,从而转化为“日本人祭祀文化”专题及“跨文化交流障碍克服方法”专题的教学资源。即“独立情节猜想―整体剧情理解”转化法。
综上所述,欲把一部影视作品转化为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上述“独立情节猜想―整体剧情理解”和“整体播放―问题设置―全面汇总”等转化法。但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必须根据影视作品的内容并从学生学习“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来具体考究。本文由于仅对很少一部分情节进行了分析,故今后要在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各作品大量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影视作品转化为能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的方法及其转化模式。
[参考文献]
[1] 桑宇芳.高校外语教学电台的数字化[J].外语电化教学,2003(05).
[2] 孙玲.英文电影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7(22).
[3] 张津海.根据影视课特点改进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04).
其实占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问题是很多高校日本文学课程面临的共性的问题。对此有很多老师提出对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及探索。日本文学课程不管是基础型还是拓展型都需要学生有一定扎实的日语语言功底,所以各高校日本文学课基本都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中。基于学生对日本文学失去兴趣的现状,本文以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日本文学兴趣为目的,探索在低年级的基础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一、日本文学的重要性
日本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于日语学习者尤其对大专院校的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的重要性有几点。首先日本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对日语学习者日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各个阶段教科书中学过的词汇及语法在文学作品中或按部就班被应用或被赋予新的意义活用。初读文学作品只要读懂大致即可,不必死磕每个词的意思,所以有时课堂上理解不了的用法在文章的故事情节的带动下会豁然开朗。其次培养阅读习惯可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日语即使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经常阅读的人和很少阅读的人写文章的水平是完全不同的。多读日本文学作品不仅提高写作的水平同时可提高阅读及理解能力,为通过日语水平测试打下牢固的基础。再有就是日本文学作品是日语学习者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人思想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于泳老师在《高校日语专业中的日本文学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文中阐述道: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总和,它能够直接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民族的思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不仅仅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意识,同时自觉不自觉的把日本自然历史政治等等相关的信息都融入到作品中。所以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了解日本社会的小型的窗口。不同的作品反映不同的主题,作者看社会的视角不同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也是不一样的。而张冬梅老师在《跨文化研究: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在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之学会走出自己,了解前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心灵,也学会走进自我,认识自己,从容地去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生活。我觉得不仅仅是西方文学,日本文学也是同理的。总而言之,杨绛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多读日本文学作品对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正如李春雨老师在《谈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中所说的那样,“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沟通等方面存在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学阅读的主动性也就非常重要了。
二、基础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学知识导入的可能性
首先介绍一下高校专业日语基础日语教学的情况。现在初高中学习日语的生源越来越少,几乎每个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都是零起点,即初高中一直学习英语受欧美文化的熏陶比较大。这样文化背景的转换使得学生对日语产生好奇心,急迫想了解日本文化的欲望增强。同时也由于这个原因,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都是基础日语教学课程。主要有精读课和视听说课。也就是说日语专业的学生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接受基础日语知识的教育。对于大四就开始半学习半实习找工作的他们来说一二年级是相对稳定的集中学习日语的时间。虽然各高校在积极不断地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基础教学的特点要求内容上仍然以词语说明语法解释课文的理解等为重点。教学时间长,学生心理安稳,学生对日本文化兴趣浓厚,教学内容简单固定,这些低年级的基础日语学习的特点都为日本文学知识的灌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基础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学知识导入方法的探讨
1、精读课中的导入方法
关于精读课教学中的日本文学知识导入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一年级的上学期,另一个就是一年级的下学期和整个二年级的一学年。刚刚在前文提到日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初高中学习英语的考生,所以一年级的上学期是他们刚刚接触日语的时期,这阶段的日语学习主要是发音练习。刚刚掌握了假名的书写及辨认就进入课文,蜂拥而至的大量词汇和文法让学生云里雾里。这时期再大量导入文学知识只能让学生顿失学习日语的信心和兴趣。这个阶段老师可以利用发音时词汇列举的机会把日本作家作品的名字作为词例使用,发音的同时再讲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或作家轶事,这样会让枯燥的发音阶段变得活泼生动,文学的概念也渐渐深入人心。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求知欲望相当强烈,适当的推荐已译成中文的有意思的日本文学作品也是可行的。最关键的应该是一年级下学期及二年级整个学年,这个时期是集中讲解基础语法及词汇用法的时期。
2、视听说课中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细节文化;公共环境;指差呼称;危机意识
1.细节文化的含义
“细节文化”是由“细节”和“文化”这两个词拼凑而形成的整体词汇。“文化”的一种解释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的一个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那么“细节”的有一种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者情节或者说是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所以“细节文化”就是融化在人们身上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2.日本细节文化的表现
“细节文化”体现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本文将从日本的公共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防灾这两方面为中心,对日本的细节文化进行研究。
2.1公共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2.1.1公共设施建设
2.1.1.1公共厕所设施
首先是公厕的内外结构设计。在日本,上厕所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还兼有休息、享受的功能。对不同人士的需求的考虑很周到。比如,在女性公共厕所里,会安装一种名为“音姬”的音盒,只要轻轻按动开关,就可以发出潺潺流水声,避免使用者的尴尬。考虑到女性生理期,在一些公厕入口会有出售女性生理期用品还有的会在厕所马桶水箱上放置个小篮子,里面放置好些女性生理期用品。厕所里的梳妆台也是一细节设计,可以为爱美的女性们提供方便。身为女性,不得不称赞日本人的细心周到。为了解决残障人、老人和妇女的如厕问题,日本更是设计的他们专用的无障碍厕所。无障碍专用厕所入口采用自动门系统,按下按钮后,门慢慢打开的同时,照明系统自动开启。里面除了各种洁具和安全支架外,有些母婴用的厕所里专门设置婴儿座椅,有方便换尿布的小板子加上孩子的坐便器。坐便器上的盲文标识也是很暖心的细节表现,让残障人士更加方便的使用公共空间。日本公厕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电热坐便器,在寒冷的冬天使用时尤为舒服的。便后可以喷出热水和暖风来清洗和烘干,水温和水流强度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的使用人群。
日本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长久以来是处于一个资源紧缺的状态,所以日本素来有节约能源的习惯,这在日本公厕资源利用细节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日本公厕采用同层式排水系统,不仅利于清洁人员打扫卫生也更加的节约水资源。日本厕所水箱的水通过循环利用,先供人们洗手后流回到水箱内用于下次冲刷。
2.1.1.2交通设施
在日本,除了标识牌,行人过街信号灯的覆盖率也是很高的,也有一些路段上设有感应式和触摸式的人行横道灯;每一条道路上都修建了规范、明显、连续的盲人通道,为盲人减轻了过道负担;在交通量大的主要路段、关键交叉口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实现自行车和行人和机动车真正各行其道,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提高通行率。所以,细致的道路设置为出行的人带来了便利。地铁是日本较普遍的交通方式,站台内的过往车辆时间表,细致到各个时间段会有几辆过往车,几分抵达,且间隔多少等等。在过渡拥挤的地铁上骚扰行为也伴随存在,日本称之为“痴汉”行为。在地铁站一般会贴有“痴汉犯罪”的告示来警示、抑制这种行为发生。更甚有的是设置女性车厢,在周一至周五的九点三十分之前,女性车厢仅供女士使用。这一细致的表现体现出日本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关爱。
2.1.2公共环境保护――垃圾处理
日本人注重细节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设施建设上,公共环境的保护做的也是相当不错的。在日本,一年的生活垃圾多达1亿吨,工业废弃物达到2亿吨。日本是个能源匮乏的国家,为了便于这些垃圾处理,使回收的垃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日本各地制定了严格的垃圾处理规则。如垃圾的十大分类:生活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物、有害物、资源类、纸、纺织品、瓶罐、大型废旧物、换位不负责处理的废弃物、装牛奶的纸盒等;倒垃圾时间:在规定的可燃垃圾收集日或者不可燃垃圾收集日的早晨8:30之前,将垃圾扔在规定场所等形成了固定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地区不同,倒垃圾时间和次数不尽相同,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市民都非常重视、大力配合。特别是日本人在处理大件垃圾物件时,要将超大垃圾放在正门口或者汽车能够驶入的场所,回收时应事先打电话申请,有一些物品还需回收手续费。
2.2安全程序―“指差呼称”
2.2.1含义:指差呼称创始于日本,始用于铁路事业,是日本人进行安全管理时的有效工之一。“指差”是用手指着,“呼称”就是大声说的意思,即用手指着某个事物,嘴巴大声说出确认,心手并用。指差称呼也被叫做指差呼唤、指差确认呼称、指差唤呼等。
2.2.2用途:指差呼称是一种提高人精神状态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警觉性和确保工作行动中的准确性,避免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疏忽,错误等引起的不要的以外的发生。在实行指差呼称动作时的要领如下:
①眼:坚定注视要检查点
② 手臂和手指:手臂伸直,手指食指指向检查点
③ 口:嘴巴大声说出“……OK”或者是“……よし”
④ 耳:认真听及确认听到的呼唤
指差呼称一开始是用于日本的铁路工作中,日本的铁道上每间隔一个小路段就会有安全确认标识,当列车司机遇上车门开关,速度限制,通过车站或者是铁路讯号时,需要指差呼称,用手指指向相关物体,然后同时说“……OK”。现在指差称呼不仅运用于铁路事业,在其他的存在较高危险的行业中也逐渐流行起来。
3.细节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细节决定成败,现今的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发展强国,细节文化也必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先天的地理条件再加上历史因素的沉淀,日本民族在生活中的日积月累和总结,慢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细节文化,而且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文化深度也在不断的加深。而不断沉淀的细节文化也对日本国民的性格形成和面对生活、学习工作时的态度等等产生了影响。这也为日本民族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细节文化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而更好的沉淀,日本社会也需要细节文化的促进来更好的发展。所以细节文化和日本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4.结语
笔者通过以“日本公共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指差呼称”这两大方面为中心研究,在和大家一起了解体会日本的细节文化的同时,从中得到启发,更好的解决人类现在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p以晏.论日本的细节文化[J].读书文摘.2014年24期.
[2]王金池.培育细节文化 提高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2年5月.
[3]白岩松.岩松看日本[M].华艺出版社.2007年9月.
[4]朱莉,霍兰.(许世鹏 译)厕神 厕所的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
[5]冯肃伟、章益国、张东苏.厕所文化漫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林方惠.浅谈日本文化的特点[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09.
[7]高木正孝.日本人の生活心理[J].大阪:元社.1954.
[8]翁丽霞.试论日本文化的源与流[N].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关键词: 日语委婉语 表达形式 文化 语用特征
一、委婉语的界定
根据《日本语教育事典》的解释,委婉语叫“婉曲的表现”,也就是:说话不直接,拐弯抹角之意。[1]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汉语中“委婉”是言词,声音等婉转、动听,态度诚恳。这些解释都是从修辞效果的角度作出来的,然而这样的解释并不能概括日语委婉语的全貌,因为日语委婉语除了修辞学特征外,还揭示日本人的交际心理。
二、日语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分类
为了达到满意的交际目的,交际双方有时会使用各种不同的委婉语表达形式来把话说得委婉动听。从表达形式来看,日语委婉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词汇委婉。当人们不愿意说出某种禁忌的事物但又不得不指明这种事物时,就只能用另一个好听的词语来代替,即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双方都知道而又不愿点破的事物,或者采取某种手段从听觉和视觉上避开某些语言符号,事实上会话中要避开的并非语言符号本身,而是与之相连的含义。例如「かわや、「便所这样的词语给人一种污浊、肮脏的感觉,因而常常被「お手洗い、「卜イレ、「洗面所等所代替。日本人对“死”非常敏感,常用「なくなる、「かくれる、「らぬ人となる等说法来表达。正像中国人也不喜欢用“死”这个字眼,而是说成“见阎王”、“升天”、“见上帝”、“去见马克思”等一样。[2]虽然委婉语所指的内容与由其替代的符号所指内容相同,但是由于它的字面意义变了,能给人以温文尔雅、委婉动听的感觉。
2.被动委婉。现代日语中「~思われる、「~される、「~考えられる之类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断定语气,“~”部分表示的是一般公认的、社会上普遍承认的事实。如:
(l)昔、このxは山であったといわれている。
(2)こういう事gは充分注目され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われる。
(3)ここは地震が多いので高い建物は建てられないとされる。
这种以被动句的方式来进行委婉表达的语言特点也恰恰反映出日本人心理特征的一面,即尊重客观现实、谦逊不武断的态度,说话留有余地的心理。既然社会上普遍这么认为,自然也就包括了说话者自己本人的立场和观点,避免了直接了当地表明看法。这种心理特征是受日本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形成的,也是日本国民性的一种体现。
3.推量委婉。日本人重礼貌,喜欢含蓄,不愿使用肯定的表达,而是经常用一些说法含混、带有推测的句子来表达。“~であろう”是日本人写文章时爱用的一种推量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一些阐述自己观点的论文和演讲中,可以看到很多句子是以“~であろう”这种句式结尾的。也常用“~であろう”、“~だと思う”、“~らしい”、“~ようだ”、“~ような荬する”。日本人认为这样可使对方感到含蓄、不生硬,不强加于人,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说话人不坚持自己的主张或者可以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
(1)吉田さんは今度も行ったらしいですよ。
(2)雨が降るようですから悚虺证盲皮ださい。
其他用推量句形式表示委婉语气的例子还有“~だろう”“~でしょうか”“~みたいだ”,等等。
(3)もう少し背が高かったとしたらバレ`ボ`ルのx手になっていただろう。
(4)王さんがってきたら、この小包みを渡し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
(5)君にはどこかで会ったことがあるみたいだ。
日本人之所以在文章中大量使用“~であろう”等推量句形式,是与日本人的心理有着密切关系的。日本人认为过于肯定的表达会给人一种自傲不谦虚的感觉,而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不意味着说话人不坚持自己的主张,仅表示不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人。[3]日本人对语言表达非常敏感,为了尽可能做到不给对方武断的印象,往往愿使用商量的谦虚口吻。由于这种心理的作用,因此虽然说的是同伴的事情,日本人也总希望能委婉地表达出来,而推量句形式正好是适合于表达这样的心理的最佳形式。
4.否定委婉。日本人在讲话委婉这样一种语言心理的驱使下,还习惯在句子的结尾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这在日语中随处可见。
(1)王さんが行くなら、私は行かないでもないんですが。
(2)いくらlせたくても何も食べ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
(3)そんなに悲しくないことはない。
双重否定的表达在汉语中也存在,如“不得不”、“不能不”、“并非不”、“如果不一就不”、“没有一不”等。但是同日语相比,在形式上与表示的意义方面要少得多。双重否定的表达虽然在意义上与肯定表达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绕了一个弯,使意义变得不那么直接,从而显得比较委婉,没有那种强加于人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适合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交际习惯,由此可以知道双重否定的表达为什么能够在日语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5.助词委婉。日本人在心理上不太喜欢使用比较直接的肯定式表达,因此在不得不使用肯定式表达时,有时在句子的最后加上接续助词“けれども”、“が”等,使话语末尾的含义变得留有余地、意犹未尽,从而达到缓和语气、婉转表达的目的。
(1)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分かりませんが。
(2)それがよろしいと思いますけれども。
(3)おしたことがあるのですが(けど)。
以上例句结尾的“けれども”、“が”都有一种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语气。留下不明说的半截话是表示委婉地暗示对方给予说明或征求对方意见之意。日本人对别人的意见提出异议时,也尽量用“が”来缓和意见的对立。例:
(4)おっしゃるとおりと思いますが、こんな考え方はどうでしょうか。
在现代日语中有时在表示说话人较郑重的请求和委托时,为了缓和语气,避免过于强调主观,特别是女性,往往用“ので”代替“から”来叙述主观的原因和理由,后项中也可用命令、劝诱等表达方式。例:
(5)ちっとも存じませんので、失礼いたしました。
这是因为“から”的主观意识强烈,所以多多少少会给听话人带来一点过于自信的印象。将“から”改成“ので”,可以使说话显得客观、委婉一些,因为“ので”比“から”所表达的因果关系要淡薄很多。日本人写文章或讲话,不大量使用表示困果关系的接续助词,这可以分析为是社会文化心理在起作用。
三、日语委婉语的文化语用特征
语用学所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文化语用学则研究言语行为在一般行为之外所承担的社会文化功能。委婉语的使用也是语用学的一个课题,委婉语只有在社会文化语境中才能发挥其潜在的能量。归纳起来,委婉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语用特征。
1.隐而不露、含而不说。对于一些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日本人常用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使用禁忌语。日语的禁忌语是词汇形式的委婉表现之一。禁忌语多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是与等有关。在日常交际中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普通词语不拟使用,可有关的意思又不能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禁忌语来代替普通的说法。在上一部分中我们已经列举了一些这样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日本人善于采用迂回、婉转的说法来避开一些斩钉截铁的断定和露骨的表达。例如一般不说「よくない,而用「どうかと思う、「あまり感心しない来替代;不讲「~せよ,而常用「~するがよい、「~したらどうか来表达;不说「~したい取而代之的是「~したくないわけではない。
2.以和为贵、谦虚为本。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总要与别人或社会发生各种联系。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交际行为获得成功,这就要看你使用委婉的语用手段。大体说来,日本人说话时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保持和睦的气氛,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当然更不会当场给人难堪。对于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日本人也总是努力照顾对方的面子,反映在语言上的表达就是“あなたの立訾らすれば私もそう思いますが”。这种说法很让人开心,有时会使对方陷入错觉之中,以为你是赞成他的意见的。日本人在很多情况下,表面上是讲相同的意见,而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把反对的意见巧妙地隐藏起来,让对方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即使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意见分歧,有时需要表达强硬的反对意见,日本人也不太喜欢用斩钉截铁的语言。在人际交往认中渴望尊重和被尊重,以及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理。相互尊重、以礼相待是进行一切正常交往的基础和前提。[4]
四、结语
日语的委婉表现是日语表达习惯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反映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在研究日本语言的同时,探讨日本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跨国与跨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研究委婉语的使用,对于日语教学与研究,对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外语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本Z教育事典[M].日本语教育学会大修馆书店,1982.
[2]李文中.语言的委婉与粗鄙[J].外语学刊,1983,(4).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当我们聚集在一起举行中日音乐国际比较会议之际,我们很自然地就会以崇敬的心情怀念田边尚雄、林谦三、岸边成雄、泷辽一、王光祈、杨荫浏、常书鸿、黄翔鹏等中日音乐学界的前辈,是他们以远大的学术眼光、科学的研究方法、辛勤的学术劳动,开辟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这一方沃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领域,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推向了一个,在此,我们谨对他们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恩惠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于前辈们的学术贡献,我曾经在拙文《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展望》中做过初步论述,在此从略。下面我就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为题,对现状作一初步分析。
自1995年10月,在中国福州举办第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已历时18年,每两年一次的盛会识新朋会旧友,话学术叙友情,如今已迎来第十次聚会。作为18年历史的见证者,我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人才成长、学术发展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一、研究者——从事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者人数逐年增多。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首先靠的是研究者,只有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才能促进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记得当第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的时候,参会者近三十人左右,其中中方代表二十人左右,日方代表不足十人;到第七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召开时,出席会议者达78人,其中中方学者52人,日方学者26人。如果说研究者人数的大幅增加,只是从“量”的方面体现了研究队伍壮大的话,那么,从老中青研究者学术论文研究议题的扩展、内容的丰富、水平的提高,就更体现了研究成果“质”方面的超越。由此,我们就可以增强信心,倍受鼓舞了。
18年前的中年学者,蒲生乡昭、蒲生美津子、樋口昭、张前、陈应时、俞人豪、孙玄龄、增山贤治等人如今都已成为研究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优秀学者。例如:蒲生乡昭《日本古典音乐探究》、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陈应时《中国乐律学研究》、王耀华《三弦艺术论》、《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等,都已经成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领域颇具影响的著作。
像金城厚、塚原康子、山本宏子、寺田直子、大塚拜子、吕锤宽、赵维平、周耘、马达等,当年的青年学者,经过18年的研究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创造了优秀的学术成果,已经成长为成熟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者。他们中出现了众多的优秀论著。
这18年来,出席历届会议的许多研究生导师,都将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带来参会,使这些学生在学术交流和实地音乐考察中成长,甚至于在中日音乐比较研究领域里寻找学位论文的题目,由此出现了周耘、刘富琳、裴雅勤、王州、徐元勇、孙宁宁、刘银贞、许志斌、王翠、毛丫、长岭亮子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或较为优秀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肯定,有些已经成长为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后两类的中青年学者绝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接受过比较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基本知识,专业起点比较高,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持续努力,他们一定能够取得学术质量更高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内容——传统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新的研究领域屡有开拓。学术成果丰硕,研究水准不断提升。
纵观18年来的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史学、乐谱学、乐器学等传统学术研究领域,不仅得到了继承,并且不断深化。
对中日音乐交流史的研究,原本是田边尚雄、岸边成雄和泷辽一等先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开创、后半叶得以发展的学术领域。自1995年以来,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和各种刊物中,都有为数众多的有关本领域的文章。例如,赵维平、贺星、张前、袁静芳、蒲生美津子、平间充子、蒲生乡昭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古代在宫廷音乐、催马乐、雅乐与唐代大曲、雅乐与燕乐、乐曲《放鹰乐》、《兰陵王》等方面的交流,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杨民康、管建华、塚原康子、葛西周、过本香子、新掘欢乃等人的诸多论文,将研究视域从古代转向近现代、当代中日音乐交流史和交流现状。其中,周耘、杨长安的某些论文直接将视域投向当今音乐生活,起着以研究来参与和干预现实音乐生活的作用。
日本著名学者林谦三先生是对遗存于日本的中国古代乐谱进行解读研究的先行者,他的《琵琶古谱的研究》、《琵琶谱新考》等众多论文为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和这18年来的各种刊物上,也有许多学者发表了关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如:陈应时、应有勤、澳大利亚学者Steven C,Nelson等分别发表文章,或者提出“掣拍说”为新的节奏翻译方法,或者对“掣拍说”进行论证和争议,这都有利于将古谱的解译研究引向深入。
对于中日两国乐器的历史、形制和演奏方法的研究,林谦三曾有《东亚乐器考》等、三谷阳子有《东亚琴筝的研究》等、东洋音乐学会曾出版《琵琶音乐研究》等,成为成果颇为丰硕的传统研究领域。近十八年来,与琴、筝、琵琶相关的研究领域也有了新的进展,新出现了俞人豪、阎林红、符丽琴、林月里、杨宝元、余明、朱佳、何丽丽、余丹红、郑瑞贞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传统筝音乐的历史与形态、筝人、筝曲演奏技巧、传统筝的乐律体系、筝曲结构与艺术特点,琵琶的乐器学问题、清代琵琶和清代刊行的琵琶谱、中日琵琶音位发展、日本琵琶本土化保存发展的文化因素、日本琵琶流派与中国琵琶的流派等进行了研究。在尺八研究方面,除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不断有新的论文出现之外,中国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尺八专题研讨会和近年来出现的新论文,都正在将该领域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应有勤、王建欣、郑荣达、赵维平、刘正国等人的论文,对中日尺八的历史及形制异同、正仓院藏乐器尺八、贾湖遗址出土的“骨龠”与日本尺八源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见解颇有歧义,但是都在认真探索,将中日尺八关系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还有学者以乐器壁画为基础在从事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如:樋口昭教授曾多次前往新疆地区考察壁画中的音乐绘制情况,有多篇除了以上中日音乐关系的传统研究领域之外,近十八年来,在音乐形态、乐种比较、宗教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比较大的进展。
在音乐形态研究方面,陈应时、郑荣达、吴国伟、胡企平、刘富琳、裴雅琴、金城厚、庄永平、马塞达、吕洪静、修海林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音乐的乐律、宫调、旋律特点、音乐结构等作了论述。
许多论文对明清乐、琉球音乐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在明清乐研究方面,出现了郑锦扬、徐元勇、樋口昭、钱国祯、杨桂香等人撰写的有关明清乐源流、曲目、乐器、乐谱等的研究论文。在琉球音乐研究方面,王耀华、吕锤宽、刘富琳等人的论文,分别对琉球御座乐的复原研究、《福寿歌》、《闹元宵》、《四大景》、《一年才过》、《天初晓》、《清江引》、《急三枪》、《纱窗外》、《相思病》等曲目源流的考证、日本琉球音乐对中国曲调的受容、变易及其规律性、琉球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受容变易的三种类型、台湾北管乐与琉球御座乐之比较、组舞·能·中国戏曲之比较等进行了研究。
在中日佛教音乐关系研究方面,近十八年的成果尤其丰富,研究渐趋深入。出现了周耘、岩田郁子有关黄檗宗声明诸多方面研究。杨民康嘉雍群培关于中国傣族藏族和日本佛教音乐比较研究、新掘欢乃对严密流咏歌、日本声明进行研究等的许多论文。
中日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也是近十八年来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既有上世纪初日本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也有对中日音乐教育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比较研究,涉及中日音乐教育历史、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出现了张前、汪毓和、王安国、马达、冯芸、尾高晓子、孙玄龄、伊野义博、赵琴等人撰写的相关论文。
三、研究方法——经历了以文献学为特色、比较音乐学方法的运用.到重视实地调查、“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再到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利用、多视野多学科多方法结合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究创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个世纪的前半和中叶,田边尚雄、林谦三、岸边成雄等老一辈研究家,有着扎实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校勘、分析和使用,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岸边成雄先生,他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音乐史料学学科建设的过程,用东方所特有的丰富的典藏文献来为当时的比较音乐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同时,他们也以开放的心态运用历史意识、实证方法,用世界音乐的视野来研究日本音乐。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一批中国音乐研究者得到了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的支持,能够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进行实地考察,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深入现地调查,不仅研究音乐的特点,而且追寻产生该音乐特点的文化缘由,也就是“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成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并且提倡“局内人”“局外人”双视角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多视域相结合的“多重证据法”等,推动了中曰音乐比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以上研究方法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在运用文献研究法时,不仅运用一种语言的文献,而且同时对两种或者三种以上语言的相关文献进行考查,使资料更为全面,论证更为充分,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为可靠。如蒲生乡昭《外国人对早期三味线的记录》,除了运用日语文献之外,还运用了中文、葡萄牙语、英语等多语种文献资料,以探寻早期三味线的踪迹。
又如:实地考察,不满足于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考察,而是像《亚洲太鼓的“口唱歌”》的作者山本宏子那样,以多年在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用状声字来记录打击乐的口唱歌、锣鼓经这种记谱形式进行综合比较研究。
金城厚、矢向正人等又将视野投向音乐研究中对电子计算机的运用。金城厚在《民歌旋律类似性的计算机处理》一文中,介绍了他与坪井邦明、松岛俊明、野田千香等人,共同开发的处理旋律类似性的“歌词音列法”计算机软件及其运用。矢向正人在《计算机对长呗谱的认识》一文中,报告了他所研究的利用计算机记录长呗谱的实验结果,他开发了名为GIDA-U(Generally
Integrated Data
formatnagn fomaga Utanotation)的电子计算机软件,该软件既能记录长呗谱,也能记录其它传统音乐的乐谱,而且还有开拓国际标准的传统音乐记谱法的广阔前景。
综上所述,18年来,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代表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在蓬勃发展。人才辈出,正在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水准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在2007年9月的第七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经有人提出:我们如何超越音乐学大师,如何突破“后岸边成雄时代”、“后杨荫浏黄翔鹏时代”。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有危机感和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但是,由于音乐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传承性和积累性,后一代的成果往往是对前一代成果的补充和丰富,我们的职责是,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奉献。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是一定能够把前人开创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境地,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研究。到了那个时候,卓越研究成果的问世,杰出研究人才的出现,就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在日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将共享的网络资源如何科学,有效,系统地运用于日语教学中成为日语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基于此,通过对日语学习者的网络资源应用的采访调查,总结出学习者在使用日语学习网站资源时的使用目的,学习方式,使用习惯以及常用日语学习网站有哪些。并对常用学习网站的特征加以分析,从而对日语教育中应如何应用网络资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网络;多媒体;日语学习;日语教育
一、日语教育与多媒体网络资源
目前为止,利用互联网进行语言教学的实践主要在英语教育中展开。日语教育界也与英语同样主要从两方面开始对多媒体的利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其一是将其应用到学生的学习中。另一方面是应用对媒体技术来支援教师的教学工作。如提供教材制作及授课所需素材,管理授课计划、成绩等。在论及多媒体的有效性时,通常有两方面的观点。首先,多媒体具有语言方面的有效性。通过利用多媒体,扩充以往教材无法覆盖的内容以及扩大授课活动的范围。近年来日语教育越发重视交流能力的培养。特别对于在国外学习外语的学习者来说,通过互联网、e-mail、CD音频等来实现电脑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使得多模态学习得以成立,以此达到促进学习者应用目标语言的目的。其次,如加藤(1996)中所论述的,日语学了学习言语构造方面的内容外,还需学习社会言语学方面的关于日本文化等内容。多媒体可以为这类学习提供有效的手段。而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网络资源使得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维度信息成为师生共用共享的资源。如何将这些共享的资源科学,有效,系统地运用于日语教学已经成为日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简(2012)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通常要使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如果能活用这两个元素的话,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本文将从多媒体网络在日语学习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点出发,探讨网络资源应如何应用于日语教学以及学习中。
二、学习者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状况
为了了解日语学习者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我们对大连理工大学日语强化班的学生30名进行了采访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主要使用的网站,在利用网络资源时需要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今后如果使用网络资源的话有何种需求等。基于采访的内容,我们还得到的结果如下。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日语学习的学生达到了100%。其主要内容包括字典,翻译,搜索信息,听新闻,看日剧或动漫等。网站种类丰富,覆盖面极广。有国内专门的日语学习网站以及论坛等,也有日本的网络学习网站以及日本的各种相关网站。如表1所示,利用网络资源主要进行听力以及综合学习。在进行听力学习时,主要利用的资源都是听日语新闻。而沪江日语,和风日语,贯通日语的网站内容极其丰富,还有论坛等功能,主要用于进行综合学习。2.利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报告或作业,写邮件,备考日语能力考试等一些具体需求。另一部分是为了兴趣爱好。每天都会利用一段时间来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学生非常少。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最注重网站使用是否方便,特别是资源利用上是否方便。有时过于复杂的功能,过多的内容反而不利于学生使用。4.经常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编辑加工。但是大多数的学习者直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三、主要日语学习网站的特征
针对日语学者常用网站,根据网站内容以及各网站内容提示方式加以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者常用网站有如下几个特点:1.学习内容丰富,包括音频,视频,日本文化社会方面的图文解说,各种日语学习的综合资料等。2.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了可以交流的场所,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另外这些日语学习网站也有些共同的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内容较多整体构成较乱,视觉效果不够好。功能很多,但是由于没有使用说明,使用起来并不方便。2.技术方面有待提高,有些音频无法打开,网站整体运行较慢。3.学习内容丰富的同时,没能形成体系。没有设立具体的教育目标,对象,所以也就没有针对性。对初学者和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习者而言学习内容以及方式是不同的,对学习资源的要求也不同,但是学习网站往往不能根据学习者来有目的性地设置内容。几乎所有的音频视频都没有深加工,无法作为学习资料直接使用。
四、结语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日语教育中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网络等高效工具的使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纵观现状,针这对上述分析,推进日语教育在日语网络资源方面须做如下几方面的努力。1.这些视频音频以及网络内容的应用只限于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尽管具备生动性等特点,但是无法进行双向交流。在分析现有日语学习网站的基础上,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以及深加工,将会使得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更合理,效率更高。2.提高网络的有效利用必须明确学习目标,根据需求设计内容。因此一线的日语教师以及专业的日语教学研究者需要参与到网站开发以及资源建设中来。3.内容丰富但界面简洁的学习资料会更受学生和日语教师的欢迎。
作者:闻艺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