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

时间:2022-09-29 11:3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

第1篇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中图版)《地理图册》(实验教材)于2004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至2011年春季,本套实验教材的使用地区已经遍布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教材使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累计使用总量达2 700多万册。

2012年,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教材的全面修订工作,中图版《地理图册》也与中图版《地理》同步进行修订。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实验教材过程中的反映和反馈是其使用效果的最佳体现,为掌握一线地理教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资讯,进而更真实和全面地了解本套实验教材在贯彻课程标准及服务于教学方面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在多个省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调研内容,以便使调研结果尽可能建立在真实、完整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和综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本套教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整理和分析了师生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本套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二、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变化

1.内容组织

在内容组织上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减负落到实处。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形象性知识的覆盖面有所加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覆盖广度;集中性的思维难度有所降低,发散性的思维难度有所增加。同时,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适当分散难点,如原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既兼顾七、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相对平衡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保持一个持续、均衡的学习状态。

再如,七年级下册区域特征一章由四节变为七节,即由原来的“北京”、“台湾”、“黄土高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四节变为“首都北京”、“台湾省”、“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七节。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增加,修订后内容尺度的层次性更为全面,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地理视角认识和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分析方法,这种理性的区域分析方法进而用来指导完成认识区域特征,真正做到分散难点并为学生减负。

2.呈现方式

(1)加大素材图片、晕渲地图的比例。素材图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节就运用蒙古包、吊脚楼、藏袍、酸汤鱼等为主题照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该部分知识。

晕渲图在表示地形地貌与流域水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从“小地图”看清“大地球”,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相应的地理知识。修订后的各册均有晕渲图的使用,其中,七年级上册的晕渲图达22幅,占全册地图总数的1/3。晕渲图不仅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应用广泛,在人文地理知识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如七年级下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图就使用了晕渲图,对于学生理解图中的专题要素(调水线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增加地图的读图指导文字。地图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但对于读图来讲这三个要素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图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地图还具有一定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小的障碍。在地图基础上增加读图指导文字,可以较好地实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更容易、快速和准确地提取图中的知识点和信息。如八年级上册“海陆分布”就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图册修订时对西半球、东半球、陆半球、水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等图增加了读图文字说明,指出相应半球的中心点、经纬度范围及海陆面积比例,不仅弥补课本相应内容的不足,也使地图的难度大大降低。

3.编排逻辑方面

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都一样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逻辑也能有效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并使其学习心态变得相对轻松。在这次修订过程中也着重研究和落实了这一点,加强了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降低本套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编排逻辑最终由版式呈现出来,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势与地形”,将原图册两个单独页面中相对分隔的几幅图整合为一个展开页面的图,合理地运用指示线,使其内容相互呼应,显得更加紧凑和更具逻辑性,使学生更容易从整体上认识我国三级阶梯及五大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4.版面载负量

本次修订过程中,针对一些图面载负量较大的地图,一方面将地图比例尺放大,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专题要素的分散与拆分,甚至删除部分干扰性要素,使其清晰易读,这样处理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地图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此外,在不影响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版面载负量也适当降低,版面设计做到了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大洲”中各大洲图一方面作了比例尺放大处理,另一方面去除了矿产分布这一专题要素;同时“××洲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图全部作删除处理。这些方面的优化调整或删减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三、中图版《地理图册》修订特色

1.实用性较强

本套教材严格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的章节体系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密切配合教科书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力求在涵盖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科书的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2.可读性较高

根据教科书内容的调整,本套教材的章节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章节体系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均衡。此外,本套教材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如增设贯穿全书的栏目“地图上的发现”和“趣味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七章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在中国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体系性内容――该区域(即第五章的“大洲”、第六章的“地区”和第七章的“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该区域基本地理信息卡,这些体系性内容的增设使得本套教材在栏目体系上的系统性增强,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

3.探究性突出

通过内容的扩展和系统性结构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本套教材修订工作关注重点,如增设“地图上的发现”栏目,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自主地、尝试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趣味地理”栏目为学生展现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增设五个案例,学生可以参照“亚洲”部分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学其它大洲内容,从而培养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4.情感教育显著

第2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观念是:生活即教育。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从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去寻找突破点,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生动、鲜活的实例,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让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利己利人利社会,切实发挥地理知识的作用。

七年级教材《人类活动与气候》一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些知识不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特别是教材上的插图、阅读材料等内容都是很贴近生活的实例,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教学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1.要让学生从平时生活实践的信息资料分析中获得知识,提高德育实效性,使学生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育,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在讲授八年级《气候的基本特征》一课时,除讲授课本基本内容外,我还结合2008年1月份我国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告诉学生气候反常造成的严重影响,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在我国南方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的原因是什么?(2)在我国南方发生的特大冰冻灾害对南方甚至全国造成哪些影响?(3)这次灾害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翻阅资料,相互讨论。再结合当地气候反常给我们造成的影响的实例,深刻领会气候对人们的影响。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他们会觉得地理知识贴近生活,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再比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这一课时,结合当前过高的油价、物价,提出下列问题:(1)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是怎样的?(2)我们应当如何保护与利用这些资源呢?通过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紧贴时代脉搏,激发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考,全面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2.要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学生片面地认为地理知识记一记、背一背就可以了。可是,涉及一些地图知识和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时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实例的引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探究。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内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亲自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农业发展、工业发展状况,可以查资料,也可以向当地农民、工人请教,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发展农业、工业各有什么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应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树立了责任意识,在实践中求知长智,同时也加强了知识与学习经验、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学以致用,更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引导学生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逐步向研究性学习发展是一次良好的尝试。

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人类活动与气候》这一课时,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风沙天气比前几年多是由于植被破坏严重造成的这一现象,提出依据我国北方地区农民在冬季建的蔬菜大棚,通过人为因素改变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等。通过举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提高学习兴趣。生活处处皆学问。利用生活实例,既能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又能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3.要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多多受益,教师不能死死地抓住教科书不放,尤其是当今科技突飞猛进,教材就显得落后了,因此教学时可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进行重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内容《水资源》时,可布置以下预习任务,向当地老农民了解:(1)现在的水资源和原来相比有什么不同?(2)水质有什么区别?(3)在水资源利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考察了解,再利用课本上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树立了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环保意识。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出发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实效性。

第3篇

一、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启迪思维的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时,联系到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这本是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在2000年,本地却在阳春三月下了一场罕见的冰雪。结合这一反常地理现象,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对这一气候现象兴趣甚浓,答案五花八门。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走优走劣,取决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环境,关涉行为的长期总合与空间总合;人类保护了环境,就是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人生哲理和环境哲理,并用于指导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

二、从开放性题目中引发引导讨论

在人教版(以下从略)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我为治黄出点子”。因为有多个答案,再加之笔者的鼓励和肯定,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张开自由的翅膀去思维去遐想。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除了想出课本上的“造林种草,修筑梯田”,还大胆设想“在中下游结合处修水库拦泥沙:待水库将来之中、上游的泥沙拦住后,再将下游的沙逐步挖走或用水库的水冲走泥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了解、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大胆创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品尝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快乐。

三、从问题情境中引发引导讨论

如在讲授《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时,针对一些学生对“生态平衡是否要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就抓住契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一位持有异议的学生语出惊人:“有些生态平衡破坏了对人类却有益处,科学研究证实,在中生代,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树木苍翠,是恐龙的黄金时代。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坏了那时的生态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龙将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到今天可能还没有出现人类。”经过这样的讨论,这些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就不是消极掌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获得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理素质的成长,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从教科书“活动”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再多修些公路,发展旅游业,发展煤化工工业,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一进入问题情境,学生们可兴奋了,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最后其中一方观点是把公路交通放在第一位,其理由系列(理由集群、综合理由)归纳概括为“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先行官”、“公路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公路是对外联系的有形基本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本物质条件”等,另一方观点则是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置于首位,通过争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交通地理思维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综合训练培养,身心也得到了调节性愉悦。

五、从课程间内容交叉中引发引导讨论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意识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新课程所倡导的诸多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予以贯彻和落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摈弃传统教育观念,采用新理念开展教学,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还要灵活安排探究方法,向学生介绍探究的方法。对于初中地理而言,贯彻新课程理念就要以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将发展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确定为重要突破口,沟通教材与生活,积极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地理,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现实的生活,做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要在培养学生地理探究能力方面有所作为,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一、恰当运用探究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能恰当运用探究方法,合理开展探究活动,是具备探究能力的重要表现。掌握各种探究方法是形成探究能力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初中地理课上,可以采用的探究方法除了演示法,还有许多。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对于课堂探究所采用的探究方法进行慎重且灵活地安排,并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科学有效地选择探究方法。选择探究方法的前提是对于各种探究方法有所了解,由此每次探究我们都要对可采用的探究方法的利弊予以详细介绍,从而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自己进行探究的时候,能快速灵活地选出探究方法。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时,在第一节,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图5-1,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学生查找教材中的描述,又结合地图探究,了解到秦岭位于中国中部,走向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约100~150千米,海拔在1500~2500米。山顶气候寒冷,经常白雪皑皑。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进安徽省,注入江苏省洪泽湖,大部分水流经高邮湖向南流向长江,还有一部分水流入苏北然后向东流向黄海。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探究了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为后面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破旧立新,适应时展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适应时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桎梏。唯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理念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脑子运作起来,思维发展起来,双手操作起来,从而探究能力逐步积累起来。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课上,教学内容是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此这课内容涉及得比较广泛,由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地方经济、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内部既存在差异,又保持着联系。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经济发达,文化各具特色,与国内外联系比较密切,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两颗璀璨的明珠。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面,北与广东省相连。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快速,特别是外向型经济。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经济雄厚,具有一定的实力,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我设计一些问题,将学习任务分解成数个探究问题置于导学案上,我先发下导学案让学生对于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准备,课上则会分组进行探究展示。这样的教学将探究的理论准备和动手操作都落在了实处,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要想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在思想上摈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的桎梏。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被错误地置于教学主体的位置,学生往往发挥着配角的作用。这种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是死记硬背的“机器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没有发生、成长的可能。探究能力的发展需要自由、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唯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现代教育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脑子运作起来,思维发展起来,双手操作起来,从而探究能力逐步积累起来。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时,我先用多媒体呈现《珠江三角洲地形分布》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让学生结合地图说一说“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处九个城市的区域,海陆交通便利,雨水充足,周边大部分的平原,农业发展良好。学生对珠江三角洲有了初步了解,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第5篇

【关键词】忧患意识教育 渗透式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课程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深刻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基本内涵。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由于传统的社会偏见与教育观束缚,对地理学的巨大教育功能认识不足。表现在初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方面,由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考大多不直接考地理而使许多学校的地理课名存实亡,有时甚至出现其它学科挤占地理教学课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中阶段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为高二文理分科后,理科不开设地理课,更严重地削弱了地理学科应有的素质教育功能。鉴于这种情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难度就变得更大,而且目前忧患意识教育没有单独开课的可能。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发展,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一、忧患意识教育的内涵

忧患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能使他们形成经常地从外在环境中体验到危机或挑战的心理习惯,并由此产生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忧患意识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客观、科学地讲解全球和国家地区的环境、人口、资源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危及人类生活、生存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可以看出,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忧患意识教育不但是对中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时又是对他们进行观念与思想的教育。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客观、科学地讲解全球、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现状及其危及人类生活、生存的一系列值得忧患的问题,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等观念。

二、渗透式教学的含义

“渗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一般多用于抽象事物,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极好的概括。那种对事物影响很深,却又悄无声息、潜移默化,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反映在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式教学就是把教学策略与具体的学科知识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与过去单纯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渗透式教学方式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书育人目的。在充分考虑落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忧患意识教育内容通过渗透的方式贯彻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达到地理知识的有效迁移的目的。同时,通过渗透“有形”或“无形”的忧患意识,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中学生获得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怎样把忧患意识教育渗透于中学地理教学中

1.教师备好每堂教学内容,为渗透做好准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对中学阶段各个学科备课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中学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按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求和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渗透的时候,首先,在备课之前,我们教师要通读课本进行备课。每册书的哪些章节包含有哪些忧患意识教育渗透因素,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渗透,都要列入教学目标,最好把每章节的忧患意识教育渗透因素、渗透的方法和采用的手段都细分出来,做到“定点到位”,为忧患意识教育的渗透做好准备。比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时,课前需要收集长江在历史上的几次较大的洪涝灾害资料,寻找资料证明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面积缩小会造成的后果,为课堂渗透环境和发展忧患意识教育做准备。在带领同学们学习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暖和适应对策”时,就需要在备课阶段收集各种相关的事实材料:森林的被毁、植被的破坏、温室气体甲烷、CO2等的排放、人口的增加等方面,来揭示全球变暖的趋势。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安排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忧患意识的教学目标。

2.寻找适当的教学切入点,适时渗透

新课程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忧患意识教育内容的学习,使青少年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观念。把忧患意识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认真做到以中学地理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找到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渗透的切入点,就能够与地理教育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时,首先让学生知道日本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接着,提问:为什么日本不用自己本国的木材来生产一次性筷子呢?是为了保护日本的生态环境,他们把生态环境当作立国之本,对自己国家的树木不会、也不允许随便砍伐一棵,为了防止建筑毁掉树木,还专门开办了“树木银行”,施工单位在清理场地挖出的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工程结束时必须从“银行”取出来栽到附近规划好的地方,保持原有的绿地面积。日本国土上完好生长的树木,比进口的木材还要粗,甚至把用过的卫生筷子打成纸浆再出口赚钱,也可能卖到中国。讲到这里,在学生们的愤怒中,适时指出全球的森林资源的忧患意识,以及我国令人忧患的森林资源现状,学生自觉地会想到应该:少砍树,多植树。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西双版纳旅游”的过程中,首先把西双版纳的美景介绍一番,当学生们陶醉在美景之中,学习情绪高涨的时候,把话题一转,把教学重点转到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方面,使中学生认识到想让美景长留人间,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还有,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3第三章的第二节“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的时候,使同学们认识到河流开发所带来的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和土地利用等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到此话锋一转,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思考:问题研究中的问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通过对比教学指出尼罗河流域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益,从而达到进行环境、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目的。再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的“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的内容时,与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热带雨林的危机”联系起来学习,可以使中学生真正意识到亚马孙河流域环境与发展的严峻性,把忧患意识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进去,使中学生对热带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做出选择。同样,在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中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变化过程”与初中八年级下册中第八章第一节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联系起来学习,可以使中学生加深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现状和严重性的认识,对环境忧患意识教育的紧迫性有了更新的看法。

3.把握忧患意识教育内容,适度渗透

能否把握好地理课堂教学“度”的问题,不仅关系和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关系和影响着整个教学的整体效益。一节课的教学时间45分钟,如果较多地渗透忧患意识教育,势必冲淡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应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度渗透。但是,如果很少渗透或放弃渗透忧患意识的教学环节,会导致教学深度不够,给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时,要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就必须通过了解地震波的情况,要对地震的震中、震源和地震烈度进行一定的介绍,以帮助同学们领会地震波的有关内容。如果在此处过多地分析讲解地震的原因、世界地震带的分布以及重大地震造成的损失等方面的内容太多,势必冲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突出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还有在学习必修3的第二章第二节中的“迁移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时,对印第安人的历史、生活状况和文明进化阶段等内容可以稍加补充,但是不能过多地讲述,要不然就把地理课变成历史课了。所以,地理课程的忧患意识教育要坚持适度原则,并非越多越好,掌握好所渗透的内容所占课堂教学的比重,不宜过分展开,冲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影响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善于寻找契合点,科学地把忧患意识教育内容切入进去,真正做到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实施忧患意识教育渗透,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启发学生思维,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建海. 中学地理忧患意识教育的探索,省略 /zhiye /080306 /1030269-2. html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编. 地理七、八年级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第6篇

本学期教学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共六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速度计算,至少需要十七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五月份的地理结业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学生知识的构建、课程改革及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合理的教学与活动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得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了教学改革与结业会考方面的一些成果。以下把教学的成果及经验归结为:

       一、 建合理的知识框架

    为应对结业会考,本学期的教学不得不快速度、少时多量的进行。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知识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了意料不到效果。

     二、 以课改理念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学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 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三、 会考工作落实

       在完成教学教材之后,即进入了紧张的会考备考和应考工作。复习过程中,我把中国地理作为复习重点,指导学生以强化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提纲复习为辅,并抓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通过反复识记、理解与运用,实现对知识点的识记。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结业会考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会考及格率为60%、补考及格率为100%。

       诚然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不显著、会考成绩不尽人意等,这些现状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课标要求和潍坊市《20**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三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辩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XX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丛书》,领悟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5、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6、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7、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29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211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213

复习114

第8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地理教学

一、初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就是感性思维比较强,在这个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想去了解一切未知的事物,他们情感充沛,容易被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性思维逐渐减弱,理性思维开始形成,独立性取代了学习依赖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问题、新鲜事物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2.探究式学习能够迎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虽然分给了文科,但是具有很多理科学科的特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这些特性都决定着地理学习不是通过背诵记忆就能够完成的。《地理教育国际》也鼓励我们的基础教育要采用质疑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3.探究式教学与新教材的结合比较紧密

新课改后统一采用了新教材,新教材编写的主要思想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思维的教学。新教材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尽量去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例如在七年级的第一单元《位置和范围》中,教材上就列举了世界不同位置的居民是什么民族、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的、衣着服饰有什么特征、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同时,教材中还增加了大量的活动环节,这些内容的设置都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指导方向。

二、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1.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其次,要做好分组工作,一方面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保持每个小组人数的均衡、学生水平的合理,不能一个小组全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其他小组全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秉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每个组大约4到6人最为适中,每个成员都要担当一个角色,分配的任务要适中,避免给学生带来比较重的学习压力,每过一段时间学生之间的角色就进行交换,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探究式学习就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学习的动机就是疑问,只有有了问题才能有好奇,有了好奇才能有探究的欲望,因此,老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转变为一个个问题,带领学生去探究。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程度、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探究价值,问题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问题太简单又打消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问题的内容要与最近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出云南的照片,让学生在欣赏云南的美丽风景的同时,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中国地图册,说出云南处于我国的什么位置?经纬度分别是多少?云南西双版纳在哪一条特殊的纬度线以南?属于什么气候?其降水的分布特点(由老师给出资料)与其气候的关系?与哪些国家相邻?为什么云南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但是却没有向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出现亚热带沙漠景观?云南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哪些因素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云南有哪些民族特色人文风俗?……这些问题都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又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抽象的思维活动,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3.情境设置的探究式教学

任何一个地理知识都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因为我们所学习的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因此,老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件、物体、地理环境与课堂联系起来,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特点的地理学习环境。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一课时,让初一的学生自己去想象地球是如何一遍围绕太阳公转一边自传的难度确实很大,老师就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放地球运动的Flas,将银河系缩小在那一个电脑屏幕上,将地球的运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有了一个想象的依托再学习起来自然容易很多。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些讨论、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说说中国的水资源现状,探讨一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并且可以发起一个“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的活动,让地理知识的学习实现其现实的价值。

4.案例剖析的探究式教学

案例探究源于法律学习,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领域,地理学科的案例探究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剖析,让学生理解其中隐含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案例探究的核心就是案例的选择,要选择与教材相关并且具有实效性、梯度性的案例,可以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将探究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和讨论,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成功进行点评。例如,可以进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分析,让同学们自己读《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图,让他们去分析发达国家国家都有哪些,分别分布在世界的哪些位置,自己查阅资料,说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具体表现在哪里,中国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前三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分析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这些问题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不是照搬书本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这一些列的问题,更好的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学生的自主空间变大了,学习的动力与探究的意识也增强了。

5.多向互动的探究式学习

互动探究式学习是建立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互动来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多重的信息源,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拾遗,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七年级下册将日本问题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一个人去研究日本的经济特征,一个人去研究日本的自然环境,一个人去研究日本的文化特征,共同探讨日本的自然环境对日本的国民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日本这个“自然的小国,经济的大国”。互动探究最终要的就在于信息的交流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孙志宏.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5(10)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读图能力,培养,提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学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着眼长远,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地图能力和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长期从事初中阶段七、八年级的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了近年来部分省、市的地理中考试卷,我认为读图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现就初中年级地理教材有关地图的教学作出部分归纳,以便于和广大地理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几种常见的地图

1.经纬网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P5-8页“纬线和经线”这一框题,主要讲述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的有关知识。在上课过程中,讲授这节内容时,经常觉得学生难以接受,仿佛有一种看“天书”的感觉。课后我和同事交流探讨,认为学地理犹如有一道“高门槛”。那么如何上好这节课,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地理教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就结合图1.10和图1.11这两幅图,重点分析经线和纬线的排列变化方向;记住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南纬用“S”表示,北纬用“N”表示,它们是分别取英文东(East)、南(South)、西(West)、北(North)的首字母。然后结合地球仪详细讲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同时利用经纬网图解决实际问题。并借助经纬网图的有关练习来训练学生,以便于更好的掌握。

近年来部分省、市地理中考试卷,发现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试题出现在试卷上,而且分值也较大。可见有关经纬线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不可小看。

2、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

七年级地理P49-56页讲授的是“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师可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百叶箱、雨量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让学生注意观察连续的气温情况,每个小组只要求关注一天的气温情况,最后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老师发的表格中。

上课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气温变化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右图(图1),在这几天内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图1

在什么时候,最低大概什么时候、这几天气温有没有变化。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答完毕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可以结合图,再结合实际生活,联系部分地区的干旱、洪涝发生,让学生自己归纳降水的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以及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最后分析总结一下一个地区的气候。

3、地形图

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表起伏变化的普通地图,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形图又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判读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地表形态和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①判别高度和气温。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高度、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别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从而计算某地气温。

②判别地势。可根据海拔判别;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也叫降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即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这方面的知识初中教材暂不作要求,则要求学生记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根据这一个规律掌握地形的陡缓。

(2)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的,它表示沿地表某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势。通过它,可以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如八年级上P22页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七年级下P6页6.7“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和6.8“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等地形剖面。

判读剖面是沿什么方向的?(如图2),该图注明剖面是沿32°N, 即东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标系:横坐标代表经度,此图中经度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因此一定是东经。我国所跨经度大约从73°E—135°E,纬度从4°N—53°N,因此一定是我国地形剖面图。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联系地形图,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现的特征。通过这个剖面示意图(图3),就能够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剖面图试题主要用来考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手绘图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注意解题的步骤,学会将平面地形图转换为立体剖面图。

4、景观图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景观图片较多。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图片,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则是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西双版纳地区景观图、北京旅游景观图、黄土高原的窑洞、七年级下册图8.11“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等。通过这些大量图片的展示小学教育论文,更加直观形象、一目了然。通过这些图片,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5、结构图

这种图形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也比较多。如八年级下图6.28“台湾省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化”、图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5“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8.13“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等。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就可以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6、区域地图

区域地图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几乎每一节区域地理都有区域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地图,充分利用地图获得大量地理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区域的内容,掌握本区域的知识要点。

二、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图文结合

所谓“图文结合”,即地图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地图图像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学生对图像内容的好奇心,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新课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图图结合

所谓“图图结合”,即教学挂图。地图册和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相结合。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节课的检查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准确无误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无图不成课

通过以上运用地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着无法复习和做作业。正如有些学生所言:“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着捞不着边”。

五、加强地图知识应用的指导——地图随我行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实用性,尤其地图的应用更为普遍。据调查,我所教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家里都有地球仪,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少数学生家里除了学校发给的地图外再没有别的地图。看来地图是绝大多数家庭必备的文化用品。当拿到一幅地图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读懂,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有图且会读图,可是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运用地图呢?据一次问卷调查,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有36%的学生要查阅地图,而54%的学生则是问别人怎么走,还有10%的学生跟着别人走。可见,能在平时自觉使用地图的学生还不够多,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应用地图的指导。当学生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时,53%的初一学生和82%的初二学生能知道绝大多数省区市的位置,其余的学生则只知道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区市的位置。地图就在家里,怎么不查查呢?看来向学生提出这项要求是很必要的。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教师必须做好它。当然,要做好它还需要注意许多问题,还有许多方法,教师还要做出很多努力。。以上是个人浅薄的认识,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指教。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10。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地图能力的考核和地图教学》,李峻峰、石高俊:人教网。

4.《试论地图学习能力的结构与评价》,蔡国霞:广州教研网。

5.《中学地理教学探索》,金正杨: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10篇

最新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迎来了新的学期,初二学习中国地理,又面临初中地理会考,如何引导学生重视地理,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夯实地理基础,成为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中心任务。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工作,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遗忘率高,效率低,各班学科后进生人数偏多,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其他同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中等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不强,对技巧性和灵活性大的题目仍难以适应。

  本学期我将全力以赴,按学校要求,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竭尽所能,切实可行地开展学法指导,固强扶弱,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具体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夯实基础,寻找突破口,全面提高成绩

  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积极进行课前和课后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与同行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

  根据市教学进度,适当超前,争取能提高完成新课基础上,提前转入初二下册的教学。

  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把学习内容向生活渗透,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使学生今后能独立获取地理知识。

  加强平时检测,落实好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细化知识点,注意知识点的比较与联系,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强辅导,使他们更快地取得进步。

  结合中国地理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二、做好各层次学生的帮扶

  本学期重点把精力放在中等生的提高及后进生的转化,中等生在把好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他们读图、用图能力,及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要在平时提高听课效率,及时复习消化所学的地理知识,为会考做好准备。由于后进生人数较多,因此配合班主任先抓好课堂上遵守纪律,适当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从简单的知识学起,使他们树立目标,逐渐学会与人相处,懂得做人的道理,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多鼓励他们。深入到学生之中,收集各种或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调整教学。

  三、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初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预习和勇于发问的良好习惯。

  四、努力提高师德水平,更好地教书育人

  本学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教,而且要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多撰写教学论文。

  总之,本学期,我将严以律己、脚踏实地,不断地摸索新教学方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下学期会考做好准备。

  最新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

  最新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xx-20xx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考奇迹,是我思考的内容,并为此不断地从想法走向实践。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xx.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xx.11.1-20xx.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 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第11篇

“西北地区”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在前几章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对区域地理的宏观分析,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节内容安排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之后,旨在突出西北地区鲜明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主要民族等基本情况,掌握重要铁路的分布,了解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了解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主要特征,了解西北地区从东部到西部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理解其形成原因;能说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明确该区域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地图和图表,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主要民族等基本情况,掌握重要铁路的分布,了解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原理去推理和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河流及植被分布等具体情况,自行归纳和总结本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其深远的影响;充分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之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树立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通过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关系,树立辩证思想;了解大西北,热爱大西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开发。

难点:阅读、分析地图和图表概括区域特征。

四、教学思路

相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而言,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之提法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增加有效信息、拓展知识面,帮助学生通过直观、具体的现象,去认识抽象的理论;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原理去推理和分析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以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对于阅读、分析地图和图表概括区域特征,要求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地图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挑选编排特征突出的资源分布图和相关图表,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来理解和掌握西北地区突出的资源优势,进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西北地区的开发。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查找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资料。

第12篇

巴朗斯基指出:“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可见地图教学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必要、有效和简捷的地理教学方法,对它全面且恰到好处地运用,必定关系到地理教学效果的优和劣,进而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收获。

下面,笔者将自己及同事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总结的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简要论述一下。

第一,养成个人读图的习惯。笔者注意观察过:在老师不引导的情况下,班上45名初二学生能够主动打开地图册同文本教材及资料对照起来看的同学不会超过10名,约有十几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拿出地图册来看,有过半数同学地图册没带,还有个别同学地图册早已不见了。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根本不了解地图册的重要性,缺乏最基本的读图训练,还怎么指望课堂或考试时能够独立看懂图呢?因此笔者及几位同事在平时的教学别加强了检查、抽查和个别辅导,经过近一学期的训练,班上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左图右书。这一学期,在地图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将地理挂图或板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更加注意画黑板略图,首先使学生“眼里有图”,然后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独立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海洋、大陆、大洲以及国家重要城市、山脉、河流、湖泊等在地图上的分布位置有清晰的概念,使学生真正做到“脑中有图”。

第二,组织读图,构建读图模式。在大部分学生做到“眼中有图”和“脑中有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独立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基本实现图文的互相转化,然后积极引导学生们多作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这样一种地理读图的模式,如:在小比例尺地图上看到一个城市西安,以其为中心点,将其他与之相关的知识铺展开来,首先观察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特征及成因等自然地理特征,再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出来的经济特征同实际情况一定存在差距,然后寻求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这样,不仅仅把当前所涉及的落实到地图上,而且会链接许多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得到更大收获。这种读图模式对大多数同学来讲,难度不大,且特别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牢靠地掌握地理知识。再比如:在讲“6.22侧面光照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此图的基本构件: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极圈、中央经线及太阳直射点等,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夏至日不同经纬度的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情况;这样可使W生明确夏至日全球的昼夜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一步加深印象。同时还要借助地图上的各种符号线条、颜色、注记、经纬网的特点,运用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二分二至之间的相互关系,继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总结引导,提高读图效率。比如讲授八年级下册中国地理时,对照课本及中国民族的分布图、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中国1月(或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时,学生都能说出很多东西来,但这并不是地理读图的最终目的,最后必须由老师适时引出的是:读分布图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师生先讨论后总结:一是必须准确记忆区域地理位置。二是要在注意地理事物分布的范围、类别、数量的基础上,多注意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的沿途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要明确事物的地理范围。三要读懂图例和注记,特别注意题目中新设定的图例和注记,根据图例和注记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同时将图例和注记信息标注到与题目相关的地方,熟悉区域的地理名称及区域地理特征。

总之,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和分析地理图表、模型、照片等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左图右书”“眼里有图”和“脑中藏图”,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坚持及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