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11:5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文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词句理解”的答题方法指导
中考现代文阅读“词句理解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考查方式。
我们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们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们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们就能还原出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们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们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出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们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者两者兼有的句子,它们背后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的“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的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论文下载。打比方说明的手法起到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借助有着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说明的手法起到了具体、准确的说明的表达效果。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们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手法;2、手法的表达效果;3、晦涩语言后的本来意思;4、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我们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们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们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力答出来,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们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这样的回答不是又准确又简洁吗?
相关链接: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题型在试卷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请谈一谈下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外婆做针线活的高超技艺的?
8、请对下面句子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品评。
9、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
当然,词句理解考点的出题形式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还将会有更多的新的“面孔”出现。但是,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只要我们能识别出它们的本来面目——词句理解考点,我们就能运用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来回答问题。
笔者从事一线教育工作32年,从一名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深感教师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笔者应邀到省内外讲座80多次,无论是讲师德自育还是讲业务自进,核心的理念就是教师价值观的坚守与重构。本文拟结合自身实践与理性思考,就凸显“修炼中发展”的教师价值观建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师价值观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教育整体规模的扩张,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给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教师价值观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从教师入职状况与专业背景角度看,“好歹找到一份工作”的观念遮蔽了教师“热爱”的价值追求,需要教师作“补课性”修炼。
笔者曾担任本市、杭州某区等教师招聘评委,每年又参与本校与本市新教师培训,当问及“你为什么选择做教师”时,有不少应聘者或新教师坦言:“就业压力太大,工作不好找。”“做教师待遇虽然不是很高,但还是工作比较稳定。”“好歹有一个工作,解除了父母的担忧。”在平常教师的闲谈中,也有教师说到:“没有考取公务员,没有考取事业编制的,只好来当教师了。”“读了十多年书,从来没有想到要做教师,最后这样,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因为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而选择做教师的并没有占大多数。同时,从新教师的专业构成看,近年有大量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做了教师,他们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正规的学习,更没有接受过师范里有关终身从教等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多还没有在中小学实习的经历,对从事教师职业“没有感觉”,对教师职业的付出与投入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还有,虽然以往即使在师范生包分配的时代从事教师职业也可能有无奈之处,不少教师也是“先恋爱后结婚”,但从近年情况看,有的教师身在学校,与教育“结婚”了,但还是想走,并不想“恋爱”。
从这些情况看,要使一位教师热爱教育,就需要作“补课性”的修炼,当然不只是补一些专业知识。
2.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角度看,“方向性迷失”的状况遮蔽了教师“奉献”的价值自律,需要教师作“治躁性”修炼。
现代社会行业分工日益细密,不同行业的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容易使人产生各方面的攀比心理;加上时代的开放步伐加快,社会流动性不断扩大,一些对自己从事职业感觉不很理想的人,往往感觉心神不定,甚至迷茫困惑,有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影响到教师队伍中来,不少教师对学校相对清苦、相对封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显得不满意,容易产生一种功利、浮躁的心理。有的教师一心想着通过考公务员等途径跳槽;有的教师感觉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相称而情绪波动;甚至有的教师也总想着能够通过投资、家教等来获得一些做教师的“补偿”。
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教师奉献意识薄弱,除了上课以外,学校安排的学习、监考、家访等工作,都感觉是额外的事,甚至做什么都似乎要谈条件谈报酬。静不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能认真批改作业与辅导。一部分教师缺少了以往优秀教师自学投入的动力和热情。
3.从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要求角度看,“被动适应”的姿态遮蔽了教师“责任”的价值自砺,需要教师作“突破性”修炼。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顺应着社会与时展的需要,凸显学生主体的发展,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也通过多种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到学校的日常课堂中,就不难发现好多老师依然故我,对新课程适应得有点可怜,很勉强。关键的是没有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的动力。如果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些老年教师身上似乎还可以理解一些,最大的问题是许多年轻教师更不愿学习思考;加上绝大部分年轻教师本身是应试教学的产物,只会做题,不会学习与思考,上的课比老教师还要“老”。不少老师只顾“我的课上完了”,却很少从真正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淡薄。
4.从实绩考核与评价机制的角度看,“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偏向遮蔽了教师“育人”的价值自觉,需要教师作“超越性”修炼。
当下教师考核与评价,存在着注重教师所任班级学生考试分数的偏向。学生考试分数与教师评优、晋级、经济利益挂钩,对于激发教师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无积极意义,问题是,如果把教师工作局限于抓考试分数,就有大问题了。
教书育人,应是教师的核心价值追求,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退一步说,就算抓好考试成绩,如果没鲜明的育人意识,教师眼前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只是功利地通过加班加点来抓分数,就是抓分数也不会有很大的起色。教师只有修炼自我成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才能超越自我,才能高屋建瓴,日常教学包括抓考试成绩才会游刃有余。
二、“在修炼中发展”的几个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与思考,笔者以为,在教书育人的宏观价值框架下,一线教师的价值观重建,需要凸显“修炼中发展”的理念,在修炼中培育浓厚的职业情感,在修炼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修炼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不断提高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在修炼中不断发展,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修炼中发展,其路径是多样的,下面结合笔者的自身体验,谈几个主要的抓手。
1.给自己至少找两三位适合自己学习的精神导师。只有不断丰厚自己的人生底蕴,才不致在价值冲突中成为迷途羔羊。
人的发展内在强劲、持续的精神动力,精神的修炼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适合自己的人生引路人。这样的榜样或引路人,可以是你身边的某一个普通朋友,也可以是你从未谋面的精神偶像。
经常想起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的乡下教学点,一共才六个班级,晚上只有我一人在学校。没有电话,没有电视,只有与书相伴。有幸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从书中认识了于漪和魏书生两位人生导师。魏书生为了做教师写了100多份申请的执着、做了教师以后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影响了我。到现在,包括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如我一直让学生写“每日思考”,都源于对魏书生教师的模仿。于漪老师一生从教的坚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定了我终身从教之心。后来,还遇到过不少我教师生涯中的一些“重要他人”。
而当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便认定这一生永远离不开他了。史铁生外在的坚忍与内心的丰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常思一二”则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想想史铁生,我们做教师的再苦再累,都是不值一提的——这其实远没有理解史铁生之于我们精神修炼的意义,教师缺少的是史铁生那样的精神内省,这种精神内省便是修炼,借此,我们才能变得丰富,才能实现超越。
2.每天留出至少一刻钟静心阅读“磨脑子”的书。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阅读,只有这样有点“艰难”的阅读,才能不断拓展自我,修正价值取向。
曾听一位家长介绍其孩子的“运气”:平常在学校考试没有得过第一名,但在高考中获得了省文科第二名。之所以有这样的“运气”可能与这样的“投入”有关: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阅读家长从单位带回来的各种报纸。阅读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哲人说,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但在现实中,教师除了看点教学参考书以外几乎不看书不看报的不在少数。这固然与教师日常教学担子重、事务多有关,但要真正获得发展,离不开读书。
梁启超说过,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教师读书要特别强调不同于一般社会人工作之余的消遣性阅读,应该读一些自己读起来有点“吃力”,甚至有点“不喜欢”的书,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研究空间,真正获得教学的自由境界。
读一些磨脑子的书,往往比听一些书家的讲座有益处。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不少专家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人觉得西方的教育是优于我国的,西方的教育都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如果你自己肯读一些原著,就会发现,即使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并没有这样强调。如罗伯特·斯蒂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通常情况下,直接教给学生技能或信息,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有效。”可见,读这样的书,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知,增强自信。
3.每学期至少精心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只有精心打造,只有“拿得出”,才能扎实地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坚定教学信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课堂。虽然教师每天都在上课,但并不见得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出几堂“拿得出”的课,甚至有的老师的课一年不如一年,没有一点发展的势头。
笔者所说的“拿得出”的课,主要是指学生、同行和专家大致认可的课。只有学生认可你的课,你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而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则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激发后续努力的动力。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位老师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其工作热情、其对自身的要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操作的革新也往往因为这一关键性事件而改变。
课堂的打造其实也不难。肯投入时间,反复细读教材、研究学情,尽可能多地占有优秀教师的相关解读与案例,愿与同事精诚合作,反复磨课,敢于挑战自我,这样便可打造出理想的课来。
4.时刻从学生终身发展视角倾心追求“亮得出”的成绩。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关系密切的成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诚然,有教育必有考试,有考试难免谈分数、谈应试。如果你爱教育,爱学生,就不能不关心学生升学成绩——这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也是非常现实非常关键的事。问题是,教师的价值,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还对社会贡献而言,应该体现在“育人”的境界上。教师的努力在“育人”的价值背景下,才能有效地研究教学,包括研究高考。教师自身就要自觉在修炼中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包括提升学生考试分数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能力上难以突破的现象,笔者曾作过连续多年的悉心探索。①收集近十年高考用过的现代文100篇;②先裸读,试命题并拟答案,对照真题揣摩比较;③每篇写2000字左右的细读,编《美文赏读》;④从中选择典型材料让学生训练,明方向、悟方法。这样的研究与探索提升了自我,从打造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进行有效训练,节省了学生训练时间又提高了实效。在2009年新课程改革第一年高考中,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在进校时是第二、三层次的,高考语文平均分超过了本地一流生源学校实验班的学生。
5.时常“站在地上”写一些“有分量”的论文。论文就是日常教学下的蛋,只有养成细察深思的习惯,才能不断发现、不断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笔者近十年来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40多篇,出版教学专著3部,其中《语文教学的突围与超越》获得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这些论文或专著的撰写,并不是因为作为语文教师的文字功底,而是因为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养成了对现实问题细察深思的良好习惯。
笔者以为,教师的论文应该是“日常教学下的蛋”,日常教学有所感、有所思,反思与整理便是论文;教师论文应该是“孵化后续教学的蛋”,论文写作既是对“我是这样做的”之反思,更是“我还可以怎样做的”前瞻性探索,写作过程中必然有新的发现,对后续教学具有现实的创新意义。
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论文《写学教育: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路径》一文,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这篇论文的写作,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举措。在初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200字”,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思考”,通过写作,使自己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写”提升为一种优化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这对此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6.永远把“师生关系”作为“我自己”的课题。这是关系到师生终身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和解决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的必然视角。
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是常识。但具体到日常教学之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明白并有意识地进行思量与探索的。
教师一厢情愿地“为了学生好”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天为了了解暑假里学生上网吧的情况而让去过网吧的同学举手,结果使得没有举手的两位同学显得“孤立”与尴尬。而当看到这么多学生上网吧后,老师拉下脸来说:“现在高三了,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能上网,不能打球,就是父母死了也不要去想!”教师这样“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而“好的关系”之“好”也并不是简单地与“坏”相对的概念,它是极其复杂的、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许多时候只有具体的教师具体的学生自己才能感觉到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