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草教案

小草教案

时间:2022-02-17 17:32:23

小草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

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

巩固练习

第2篇

[引言]教育部增加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会尽快起草立法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印发已半年。4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正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相关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下一步将加快学前教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吕玉刚在介绍《若干意见》落实初步情况时表示,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8年安排150亿元,2019年在此基础上提高到168.5亿元,支持各地扩大普惠性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建设工程,2019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11个省(区、市)试点,引导激励地方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幼儿园园舍建设,有效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此外,还加快了立法进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制订《学前教育法》列为重点推进项目。教育部专门组建立法起草小组,组织专家研究论证、进行国际比较,开展立法专题调研,加快推进立法工作。

在《若干意见》出台之后,各地也抓紧研究制订实施意见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

目前,北京市、河北省已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吉林、福建、山东、河南、陕西、重庆、贵州、西藏、宁夏、新疆和兵团等12个省份已出台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吉林、黑龙江、天津、甘肃等6个省(区、市)实施意见、治理工作方案已经省深改委、省政府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山西、四川、江苏、辽宁等11个省(区、市)实施意见、治理工作方案已报请省政府审议。其他省份也在抓紧研究制订过程中,许多省(区、市)先行部署了摸排治理工作。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各省(区、市)抓紧出台实施意见和治理工作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举措。同时,推动各地积极稳妥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全面摸清底数,建立信息报送系统和工作台账,推进分类进行整改,坚决扭住不放,抓紧落实。教育部还将开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攻坚行动,推动各地完善布局规划,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多渠道扩大普惠性资源。

“我们还将加快制订学前教育法,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学前教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

学前教育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育部增加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会尽快起草立法范文。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55-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此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共颁布了十三个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52年我国教育参照苏联模式时,改用“教学大纲”这个称谓;到2001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又重新颁布以“课程标准”来称谓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建国至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过渡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

建国后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基础音乐教育指导性文件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草案)》,该《标准(草案)》于1950年的8月份颁布,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一课程标准是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同时在也在指导思想等方面带有新社会的特点和要求。

在框架上,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基本沿袭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课程标准》的框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目标”。《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三个目标,分别为:“一、培养儿童正确的听音、发声、歌唱、简单演奏等初步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二、培养儿童爱好音乐、以音乐陶冶身心,丰富生活,并乐为人民服务的兴趣和愿望;三、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热情、勇敢及五爱国民公德和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第二部分为“教材大纲”。在该一部分,《标准(草案)》将我国当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划分为四个,即:唱歌、乐谱知识、乐器、欣赏;并分年级规定了四个领域相应的知识和内容标准。

第三部分为“教学要点”。在该部分,《标准(草案)》分别对教材选编、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三方面进行了规定。如:强调这一时期的教材编配“以歌唱为主,基本练习,器乐,欣赏为辅”。教法上强调根据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教材选编上应注意到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安排教学,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如:“随时教给儿童以发声器官卫生的常识”“变声期的儿童,切忌发高强的声音或长时间的歌唱”等;教学设备要点分别对音乐教室、乐器、教具作出了规定。

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基本承袭了建国前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定;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除了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强调音乐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功能。但其在教法方面提出的诸如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衔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组织教学、教学应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等,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1956年——2000年的音乐教学大纲

(一)1956年——1979年的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

1.1956年11月颁布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是教育部于1956年11月颁布的。大纲基本结构包括说明、教学大纲、歌曲目录、欣赏参考曲目。

第一部分“说明”:在“说明”部分对小学唱歌课的目的、内容、唱歌课的教学方法以及音乐课外活动与教学设备等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这部分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唱歌课教学上的学习标准如歌唱技巧的掌握以及音乐知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第三部分“小学歌曲目录”:按照不同年级、学期规定了必学曲目和供教师选用的曲目,同时指出“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大纲的要求和系统”。

第四部分“小学欣赏参考曲目”:按年级和学期列出了供教师参考选用的欣赏曲目。

1956年颁布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是在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的一些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些特点:积极的方面如:音乐教育的目的明确,指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完成美育的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儿童“爱美”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方法方面提出应根据音乐课的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要通过音乐形象来感染学生。另外,在大纲中第一次对课外活动进行了规定,强调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足之处有:将小学音乐课定位为“唱歌课”,可以看出当时对小学音乐教育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唱歌曲目的规定上过于狭窄,曲目选择主要以歌唱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的歌曲为主,外国歌曲的曲目选择主要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儿歌曲和群众歌曲为主,并且要求“对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大纲的要求和系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时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第4篇

关键词: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理论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27-02

“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是阐述认识草地资源和制定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总体方案的原理与方法的学科[1-2],是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科研及生产应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我校自1964年成立草原专业以来,就开始开设本课程(前称“草原调查规划”),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该课程成为草业科学专业中极具特色的专业课程[4]。该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强的一门课程,在生产中得到广泛需求与应用。但由于课堂理论课抽象性极强,在以往的理论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实习课的内容与理论课的内容相联系,对理论课内容不能很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现象。因此,鉴于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较困难的现实,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课授课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堂理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开课背景。由于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强的一门课程,在理论方面的阐述是草业经营的重要指导,如草业生产经营系统、草地发生发展与类型分类、草业生产发展规划原理与指导方针等。因此,采用理论(52学时,3学分)与实践教学(4周,4学分)独立设课的形式;“实习―课堂授课”的“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但学生学完理论课将步入社会,面对生产,可见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实习)―理论(课堂理论课)―实践(实际生产)”的专业课教学模式,而课堂理论教学是沟通课程实习和实际生产两个实践环节的中坚力量,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化,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学情特点。开设“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理论课是在大四第一学期,上完实习课后,学生已具备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尤其是部分学生家庭以草地资源为经营对象。经过了大学3年的生活与学习,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对就业的帮助,在认知风格上部分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纯粹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课堂授课形式并不能满足大四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此,对该门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化,充分体现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双强的特色,从而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

二、课堂理论教学改革的目标

1.知识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在于将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巩固实习环节,了解草地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草地分类、草地资源属性的基本理论,学会草地资源调查和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有关的技能训练。

2.能力目标。通过对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理解及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旨在面向草地生产、面向经济发展培养掌握草地资源基本知识,掌握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方法与技术的专业实用人才。

3.素质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三、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方法

1.科学设置授课方案。按各教学单元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梳理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授课方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应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课为主的授课模式,采用教师讲授、启发互动、自主学习、课后辅导、任务驱动、分组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设计“教师带着学、学生自己学、知识拓展和实战演练”4个授课环节,并分配其教学时数,形成一套完整的授课方案。首先,教师带着学。通过教师讲解教学单元重点内容,穿插小案例与同学讨论,布置复习思考题与任务,提供书籍、期刊库等方法给学生教授新知识。其次,学生自己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再次,知识的拓展。教师讲解本教学单元知识点所涉及的技术与方法上成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观摩与参考,以达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知识的消化程度。最后,实战演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5]。因此,教师结合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多方案的假设或模拟生产设计的训练。具体根据生产实际设计草地调查、评价、规划等方面的需求案例,让学生分组解决这些生产实际问题,再次消化知识,以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为适应目前对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的需求,同时符合学生心理,运用网络课程平台以及给开课班级立该门课程QQ群。在优化传统的教师面对面给学生直接授课与交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网络特点,促进师生间及学生间网络上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授课动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4.充分发挥课程实习作为理论教学前奏的效果。由于本课程在课堂理论授课前学生在野外实习基地开展了4周的课程实习,为理论授课形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实习课,让学生采集草地植物、草地类型、草地利用等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为理论课中学生自主学习与授课环节做准备。这样不但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联系性,也提高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5.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从“听、说、读、写”4个教学环节,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分知识点考核、实操考核、考勤考核3部分;在考核时段上,分课堂训练考核、课后作业考核、期末考试考核3个阶段;在考核方式上,弱化笔试成绩(占60%),强化平时成绩(占40%)。做到真正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四、课堂理论教学改革效益分析

1.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每个教学单元设置的学习新知、案例分析、知识拓展和实战演练等教学环节,将实践与理论课结合起来,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实践化,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及应用能力,为学生步入生产实际搭建了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理论教学实践化,改变了传统理论授课以教师讲为主的模式,尤其是实战演练,开启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6]。尤其是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这项工作涉及内容广,需要多方人员合作完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草地资源调查、规划任务的设计,增强了学生之间的行为互动、思维互动,以及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4.促进了学研产的融合。将理论教学实践化,教师及时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生产中的案例补充到教材和讲课内容中,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与解决案例中的生产问题,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生产,而且教师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形成教学支持科研、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

五、讨论与结论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以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为核心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7];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仍会是学校中的主要教学形式[8]。而理论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9],它重在向学生“输入知识”[10],理论教学一直在大学教学中备受关注,并拥有很高的地位。很多学者对理论课的授课形式[11-13]、理论课评价方法[14]、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15-16]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秉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个简单而实用的理念,如何将实践行为运用到课堂理论课,彰显理论课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是上好一门理论课的新思路。通过教师带着学、学生自己学、知识拓展和实战演练系列课堂授课模式,辅以多媒体、网络等高新教学手段,将草地调查规划学理论课实践化,充分发挥教学实习作为理论教学前奏的效果,并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草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方面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研产的融合,同时对完善“实践(课程实习)―理论(课堂理论课)―实践(实际生产)”专业课程培养链条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鹏.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许鹏.草地调查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吴咏梅,靳瑰丽,朱进忠,等.适应新形式,改革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教学实习内容[J].草业科学,2006,23(7):102-104.

[4]安沙舟.新形势下的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设想[J].草业科学,2003,20(6):82-841.

[5]Bruner 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ontemporary Critics of Education [M].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s,1970,(38).

[6]苏永照.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7,(35):132-133.

[7]崔丽.组织学理论授课方法浅谈[J].解剖学杂志,1999,22(5):472

[8]井晶.教学改革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科技信息,2006,(6):109.

[9]沈显生.生态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之我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55-57.

[10]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25(6):47-50.

[11]梁洋.探索高效课堂理论及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12,(11):74-75.

[12]强胜,高同军,宋小玲,等.利用网络教学替代课堂理论教学――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7,(1):44-46.

[13]马富春.纯理论授课中新教法应用[J].职教论坛,1997,(8):40.

[14]朱扣云,范忠泽,王宁华,等.临床教学医院“教师理论教学质量评估”学生问卷调查[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2):17-19.

[15]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16]朱方来,谭属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40-42.

第5篇

草图大师软件简介

草图大师又称Sketch Up,作为一款全新高效的设计软件,近年来在国内迅速流传开来。它不仅限于制作设计草图,同时完全具备在空间精确制图的能力。应用者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二维图形得到三维模型,实现方案在平面阶段和空间阶段的快速转换。这种特性使得Sketch Up成为建筑、园林、景观以及室内设计领域的常用工具。相比较其他的一些三维软件,如3D Max、Maya、Zbrush,它命令相对较少,更加容易上手。操作上也相对简便,能够用简单的手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草图大师软件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问题。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草图大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从易到难,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尝试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草图大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这门软件产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做得比较成熟的效果图作品,让学生觉得通过课程的学习,也能绘制出同样的效果。

在课程之初,应该让学生认识草图大师的界面与绘图环境。绘图窗口主要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当前视图、状态栏和数值控制栏这几部分构成。在绘图之前,应和学生强调制图规范。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绘图单位的设置,这在软件绘制过程中是一大忌。例如在CAD图形导入到草图大师中,没有统一对单位进行设置,往往会出现学生在绘图过程中随意定尺寸,在使用组件过程中随意缩放大小等情况。这样既导致了图形绘制的尺寸不标准,也没有培养学生精确制图的能力。

在绘图工具的讲解过程中,应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案例的讲解和绘制。在我校的课程安排中,室内设计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均开设了这门课程。虽然同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要求上还是有所区别。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讲解一些更贴近该专业的相关案例。例如在室内设计专业中,从最简单的一个室内桌椅的画法讲起,到最后通过草图大师对各种不同风格的空间进行演绎。在景观设计中,同样应该注意结合专业特点,小到景观小品的绘制,大到别墅庭院、住宅小区绘制实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强调组件和群组的运用。通过几次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组件和群组的概念,学生到了自己实践的环节,往往只知道创建群组,在编辑群组的过程中却往往使用分解命令分解群组。这样既影响了绘图效率,又没有起到将物体群组的意义。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尝试通过讲解一个景观墙的实例,练习墙体上花窗的绘制,让学生对群组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如何在草图大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地讲授课程内容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对课堂氛围的分析,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每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布置课程训练的任务与项目,明确每次上机的目的与要求,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软件教学,侧重于基本命令的讲解,学生在学习完成之后往往不能综合应用。拿到最后的作业往往会觉得一头雾水,绘图效率低,规范性较差。而且在绘图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不足。在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软件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局限在一些常用命令、操作方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不是老师在上面讲一个案例,学生才做得出一个相应的案例。学习的结果应该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熟练完成整个三维空间的创建。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小组为单位,创建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每组选取一个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作为小组长,分配小组每个成员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及职责。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过程。最后方案完成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做方案介绍,这既是培养了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学科,还可以安排一些具体项目的实践,真正将软件和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艺术交流中心,亲自测量建筑尺寸,对周围的环境、场地做一个综合分析,进行实际建筑的绘制,以及周围环境的重新设计。在测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将所学的软件知识运用到设计方案中。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小课题研究 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存在困难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内或课外,甚至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发展。在最近这四年,我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小课题方面的研究,学生在动手能力、探究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教师也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方案简介

1.名称

调查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

2.方案背景

珠海八中坐落在美丽的板樟山下,它是珠海市区的唯一一个山脉,是市区的“肺”。每年在开设生物校本课程时,我都会带领学生上山观察植物,经常能看到一种奇特的植物――猪笼草,并发现最近这几年猪笼草数量锐减。在觉得很可惜的同时,我和学生都生出了疑问:板樟山上的猪笼草数量为什么会锐减呢?我和学生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始调查板樟山猪笼草生存的状况和探寻它数量锐减的原因。

3.方案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和和资料搜索,探究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从而寻找保护这种濒危植物的措施,也为其他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研究人员

初一年级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共8人。

5.方案内容

6.活动成果

(1)完成《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初探》报告,并在学校科技节上作为优秀科技论文展出。

(2)完成在学校生物园培植栽种猪笼草的尝试。

(3)研究报告参加珠海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后又获得当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7.学生的收获

(1)更深入了解了美丽而神奇的昆虫“猎手”――猪笼草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生存价值。

(2)了解了造成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懂得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影响,激发了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3)体验了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等能力。

二、反思

本次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选择的活动课题好

主题的确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步,教师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感兴趣的、身边的和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2.提前做好计划、方案和相关准备

由于开展这项小课题研究,学生需要上山进行实地考察(分3次),还要调查访问部分村民,安全问题是要考虑的第一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因素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充分考虑,并设计解决问题的预案。详见下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

在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侧重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开展研究的方式方面进行指导。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指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方案,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积极性。

4.注意保存活动的原始记录和收集的资料,及时总结,使活动成果更具推广性、示范性

我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叮嘱学生把上山寻找猪笼草的一系列过程拍成照片和录像资料储存起来,保证活动资料的完善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5.注重活动的总结和评价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丰富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撰写研究报告。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

1.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虽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但需要教师对学生上报的活动方案进行审核和充分的指导才能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这需要大量师资力量和时间的保证。

2.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由于开展生物小课题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在现阶段,生物教师也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在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方面还有难度

第7篇

[关键词]教案备写 板书设计 设计问题

教案就课堂教学的方案,如果备写好了,教师上课时就会得心应手、有章可循,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成功地上好一节语文课,那么就要在课前必须备写好一份使自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行之有效的教案。那么怎样在课前备写教案呢?我认为备写时,要重点考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如何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设计教法和学法这几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教案的根本作用就是教师上课时的一个思路和行动指南,而不是自己所有的心里想法,更不是编辑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所以教案的备写不必过于详细,像时代背景,生字新词、作者简介等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书上查找或利用教辅资料即可,我们只要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好几个有探讨性的问题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即可。那么怎样设计问题,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使学生轻松愉悦地、由浅入深的获得知识,则是教师备写教案时很关键的一点了。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于这一点,我是从板书设计入手来备写的。

板书设计,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上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用准确凝练的文字、直观形象的符号、或者系统的图表等形式,将课文内容、结构特点、写作技巧以及语法修辞等内容,清晰准确地展现在黑板上的一种文字格式。好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易于获取知识,易于理解课文和易于巩固记忆。说得通俗一点,板书就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备课所设计问题的答案。这些“关键词”写什么?什么时候写?就是备课时所要考虑的问题了。备课总体上来说把握好四步:第一步要充分熟悉教材,第二步要权衡学生(考虑学生知识水平、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步心设计板书;第四步就是根据板书备写教案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两点:一是科学,就是难易程度适宜,太难,学生望而生畏;太易,学生不思而解。二是严密,上课时就能够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严谨有序、逐步深入。)

这里我就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说说如何根据设计好的板书来设计问题来备写教案。

根据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我在备写教案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序号为板书的书写次序,在板书时不出现)

(解析课题)问:从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口头提出,学生回答并板书)⑴百草园⑵三味书屋同时教师提示学生本文的结构就划分为这两部分,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

百草园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板书⑶乐园。)

从哪些方面给我们详细介绍百草园的?(指名学生朗读,同桌之间讨论,并找出相关的语句,教师指点,引导并适时板书(4)景色优美、(5)故事神秘、(6)生活有趣。)

百草园优美的景色具体 从哪些角度写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色、音、状、味。)

百草园在孩子眼里显得那么的神秘,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板书(8)拔河首乌、美女蛇的故事)。

在百草园中最有趣的事情是做什么?教师板书(9)雪地捕鸟并要求学生圈出捕鸟时的一系列动词,同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述捕鸟的过程。

百草园童年的作者心目中的确――板书(10)趣味无穷。

这样趣味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久了,自然想不想去三味书屋?为什么?因为在那里的生活是(11)枯燥的,具体体现在那些地方呢?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阅读、圈画、讨论、教师引导分析概括并板书(12)先生严厉(13)学习死板(14)有戒尺、罚跪(15)内容难懂、方法死板。

通过分析,我们明白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口头回答,教师板书(16)枯燥乏味]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很自然的明白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了。[联系时代背景,讲述本文的主题思想,自然是水到渠成。]

第8篇

关键词:传统纹样;卷草纹;装饰;中西方;起源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61-02

一、卷草纹概述

卷草纹,也叫“卷枝纹”、“卷叶纹”,是中国古代传统装饰纹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佛教美术中最普遍而最有特色的纹样。所谓卷草纹,就是在一条连绵不断的“S”形波浪线上,装饰填充着某一种或多种枝叶、花卉,形成一个图案纹样。

卷草纹是一种以植物作为构成形态的连续纹样,将自然界具体形态以抽象形式作为构图基础,提炼概括出形式自由多样的带状纹样,并能够根据其装饰位置和整体的需求,构成不同的装饰形态。它既独立构成图案纹样有可以与整体图形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结构形式美,其结构形态优美婉转,圆润流畅,富有生机和韵律。

二、卷草纹的西方起源

东西方学者在卷草纹的起源问题上一致认为,卷草纹发源于远古的古埃及文明。阿罗伊斯・里格尔在他的《风格问题》[1]中解释,该纹样最初起源于遥远的古埃及。在古埃及,工匠以莲花和纸莎草为原型,并将其作卷草状的连续用以装饰墙壁,继而在克里特发展为连续的波浪型纹样。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棕榈叶,在希腊则以莨苕叶作为主要的题材,分别产生并融合而形成了卷草纹的原型。日本学者山本忠尚认为[2],蔓草纹起源有三种说法,即古埃及的莲花、睡莲纹;阿西利亚的棕榈纹;希腊的花土当归。这些植物的旋涡纹在公元前六世纪在希腊被统一,变成花和叶子盘根交错、反转往复的花纹,即小棕榈蔓草纹。杉浦康平也认可了这一卷草纹起源观点,在《造型的诞生》中写到:“在这些莲花纹和椰枣纹中融入其他植物花纹,孕育出深受人们喜爱的装饰花纹。它作为象征充满丰穰力量的装饰的主要表达方式,从地中海世界向东西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莲花纹则从埃及或地中海文化圈传播到西亚,并在这里不断增殖。她变成了类似现代伊斯兰教寺院墙壁上繁茂的、阿拉伯式蔓草花纹。[3]”

前述,起源于古埃及、阿西利亚和希腊的卷草纹传入罗马,再途径西亚,传入印度并被引用到佛教美术中,在南北朝时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东渡,经由南、北丝路和海路传入中国。由此可见,卷草纹在未进入我国前就不是一N固定的形式,而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进行着不断地糅合和演变。

三、卷草纹的中方起源

而在中国古代,本土的卷草纹发展脉络也有迹可循,据史料可得我国卷草形式纹样起源有两条脉络:其一是由莲花纹等植物纹样加以“住毙挝票浠发展而来;其二则是由传统的云气纹发展得来,花叶的形状类似小钩叶的小云头纹样式。

佛教东渡前,我国的植物装饰纹样就已经出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以植物纹样作为装饰的陶器,彩陶中出现的植物纹样主要以单片叶子和花瓣为基本形,重复连续排列,形成单纯而秩序的装饰风格。在商周时期的青铜中,多为繁杂众多的神兽动物纹、回纹、乳丁纹等。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过以植物为装饰纹样的铜镜、漆器等,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以及云雷纹的花瓣镜、花叶镜。而漆器中的装饰则在继承了青铜器纹样的基础上更为富丽。多采用龙凤兽鱼与花草、几何纹等多种图形相结合,构成刚柔并济的美丽图案。不过这一时期的植物纹样一直是作为主体纹样的装饰或者边饰,较少成为主体纹样。由此可见,在先秦遗留的文物古迹中,花卉及植物纹样可谓凤毛麟角,至今被学者所确定的先秦遗留纹样中属于植物纹样的,仅有莲花纹、茱萸纹等有限的几种。由此可见,我国的植物纹样出现的时间并不晚,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历史长河中也从未消失,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展现出来的前后继承关系不明显。

而在春秋战国之后,随着汉朝开通丝绸之路设立敦煌为郡,就打开了外来西域文化向我国浸透的窗户。其中,在敦煌汉代壁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外来植物纹样就是忍冬纹。但是对比忍冬实物原型,这一纹样并不是对自然界忍冬原型的临摹。这一植物纹样和来自西方的棕榈纹、莨苕纹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提炼了自然界中忍冬的生长姿态和藤蔓形式,从棕榈纹、莨苕纹中受到启发,逐渐演变而来。

而在中国本土第一次出现卷草纹雏形的则是出现在战国漆器上的“孜啤保ㄈ缤1)。因图案酷似“住弊侄得名。《雷圭元论图案艺术》一书在“住毙瓮及傅挠衫粗薪驳剑鬃值慕馐褪窃抡沾懊鳌U庖蛔笆挝蒲和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青铜器上的“巴纹”以及日本八幡神的神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住毙巫笆挝蒲特征就是四个一组,每一个向着自己的中心形成螺旋曲线,同时四个曲线又共享一个圆心。就像一个漩涡一样,运动不息,富有生命力。由此可推测,这种“住毙巫笆挝蒲为后来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卷草纹的“s”形曲线纹样提供了萌芽的种子。

在杉浦康平的《造型的诞生》中也提到了这一种猜想的可能性,“中国的涡旋、日本的涡旋。以上所见多姿多彩的涡旋变化恐怕正式待到来自西方的植物涡旋传入时,浸透其中,合为一体产生生命力的。继而演变成中国和日本的蔓草涡。”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崇尚一种“气”,这种“气”不能够被人所看见,但是又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云气纹很早就被作为装饰纹样广泛运用在了漆器、织物等物品上。它是由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云雷纹演变而来,汉代是其形态最为丰富和最为生动的时期之一。云气纹是我国渊源流传的代表性纹样,在历史长河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它的结构日趋复杂、造型逐渐丰厚、形象更加细腻,又被称为云雷纹、卷云纹等。其以线条的舒卷起伏为表现形式,云气纹在使用中,既能分割画面,又能使整个画面相联系、相统一,并能够加强画面的动感与后来的卷草纹如出一辙。

秦代的云气纹,多纤细流畅,以流动性极强的“S”形曲线呈现,在两头和曲线弯曲的地方形成涡旋状卷曲云团的纹样。而在汉代流行的茱萸纹和云气纹相组合,形成流畅的曲线纹样则有着明显的后期卷草纹的雏形。这一以流畅曲线为主的茱萸纹带有浓厚的云气风格,尤其这种随意布满空间的流动线条,是汉代装饰表现手法上表现神仙气质和云气流动的典型手法,在南北朝时期也极为盛行,日本学者酒井敦子在其《南北朝时期的植物云纹样》[5]中所说的“植物云气纹样的流行,是南北朝时期美术史上的一大特征。这一时期新兴的植物云气纹与传统的云气纹样混合发展,促成中国纹样的历史性转变。”对比欧洲中世纪建筑装饰中的卷草纹,两者显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茱萸纹与云气纹相结合的这种纹样表现的主要是东方神韵,尽管形式和题材较为单一,但注重心理意识和观念的表达,表现的对象更为抽象,相比之下,一如西方传统绘画风格的西方卷草纹,注重再现与写实,重视具象表达,美学形式上注重重复、对称。

四、佛教传入后中国卷草纹的变化

随着东汉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与印度、西域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日益频繁,而佛教文化也随着这一条丝路传播到了我国。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一直处于战乱和纷争之中,处于这种状况下的百姓到上层阶级都需要一个全新的文化标准思想体系来平息精神的不安,佛教文化正式在此良机伺机而入的。而至此,我国自古形成的装饰纹样体系被佛教艺术所侵蚀。以神兽、仙人、云气为主题的纹样,被佛教艺术中的植物纹样所取代,这也是我国艺术史上第一次受到宗教的催化。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带来了丰富的西域风情和宗教题材。忍冬叶纹从古希腊出发,一路经历了多种文化的浸透传入中国,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而忍冬叶纹的传入令有着深厚线条描绘功力的中国工匠更是可以尽情发挥,将忍冬纹特有的波形卷涡结构,和我国传统的云气纹相结合,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唐卷草纹。

在此之后的唐卷草,不再拘泥于西方纹样和佛教艺术中的形式。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卷草纹成为了最常见的纹饰。例如427窟中的莲花忍冬卷草纹边饰,与画面中间莲台表演的乐师相互映衬。这一窟的边饰长达七米,图案呈波浪状,婉转回旋,其间有较大的主莲花,而分枝上又生有小莲花,形态各异,大小有别,生机勃勃。而而忍冬的藤蔓也缠绕其中,衬托主体,形成丰富的层次。

同时,葡萄、石榴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也出现在了卷草纹样中,与宝相团花、集合纹样相结合的装饰形式,这使得卷草纹在唐朝的演变发展逐渐繁复,整个纹样枝叶花纹变化丰富,形成雄浑有力,华美而不艳俗,大方而不纤细的时代特征。唐代卷草纹,高度集中了传统图案和西域纹样中变化与统一的构成原理,均衡的结构形式,条理性的重复等特点,形成造型优美、结构谨严、线条流畅、色彩灿烂的特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装饰图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奥地利)阿罗伊斯・里格尔.风格问题[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日)山本忠尚.唐草y[J].日本的美术,358.

[3] (日)杉浦康平,杨晶,李建华译.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第9篇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生词,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要求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亲近自然,走近社会,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此,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声色氛围,吸引同学们的视觉、听觉,积极引导学生们感受语文课堂的美妙与丰富多彩。

二、案例描述

在课文《草原》中,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以及团结友善的民族情谊。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展示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在课堂上通过视觉与听觉刺激学生感官,让大自然走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大草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而非简单地设定条条框框限定课堂内容。

(一)声色课堂

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促进传统的教学载体从单一的课本文字向图像、音频、视频方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可以准备描绘大草原一碧千里、天高云淡、草丰羊肥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舞、赛马、摔跤等表现内蒙古大草原人文特色的图片,或者《蒙古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以及视频,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给同学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让学生在美妙的声色课堂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化知识。

例如,放映碧草蓝天、牛羊成群,题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幅图片后,有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的感受的:“草原的天空非常蓝,非常高远,澄净明亮,就像一大块泛着光的蓝宝石,让人看了觉得心里特别舒服。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草原上的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比较少,汽车尾气比较少,所以草原的空气特别清新,也不会有雾霾,所以文章里面用‘明朗碧澄’描述草原的天空,我现在对课文中‘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有了具体的感受。”这就让学生对大草原的美景有了直观的感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对作者要表现的草原民族风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进行情景模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开发学生们的潜质。

例如在模拟课文中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的时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演能力,分组表演了跳舞迎客、美酒敬客、宰羊待客、蒙古包留客等丰富的场景,不但让同学们通过自身的思考熟悉了草原人民待客的风俗特征,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对课文中比较难懂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对作者描绘的大草原的“人情美”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案例反思

作为大家手笔,本案例的课文中老舍为我们展示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美景与人文特色,但是小学生对其语言文字的理解难度还是比较大,尤其是许多学生对大草原缺乏直观的感知,不容易体会作者语言描述的情景与其中包含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事实证明案例中所用的方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丰富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载体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的普及,我们的教学载体从单一的课本文字拓宽到声色俱全的投影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授课,还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学习的乐趣。

本案例中,虽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与感知能力,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并没有见过美丽的大草原,这就使学生们对课文中描绘的草原美景与人文景观难以具体感知,所以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手段,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首首动人的歌曲,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对课文中要表现的草原美景与草原风土人情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也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祖国土地辽阔、山河秀美,民族团结,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从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向外延伸,不但感受到了文中描述草原的“风景美”与“人情美”,而且让学生通过欣赏草原美景懂得珍爱草原、保护环境;让学生通过喜欢草原人民懂得热爱祖国、团结友善。

(二)积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情景模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一下、歌唱一下、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场景对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情感融入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章程 制定程序 控制

[作者简介]范迪新(1962-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研究工作。(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共同治理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SJD88000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4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的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变迁,大学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被提上日程。大学章程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建设均需要一个透明、开放的制度体系。大学章程制定程序的开放不是盲目的放任自流,而是涵盖了若干控制因素,如程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通常情况下,控制的宗旨是保持系统在固有形态下按照既定方案继续有效运行,引导系统达到某种预期目的,避免其严重偏离某种预期。大学章程制定程序中的控制是指遵循科学方法,围绕大学体制创新这个中心,依据章程的预订方案,实现大学章程制定程序的开放性与控制性的高度和谐统一。可见,大学章程制定程序中的控制与目的息息相关,二者不可偏废。控制是对开放的制约。笔者拟就大学章程制定程序中的控制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

一、大学章程的演变轨迹

中国大学章程起源于数百年前的书院院规或训示,例如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等。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大部分近代高等院校都制定了大学章程。诸如1902年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5 年的《医科大学章程商榷》、1906年的《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清学堂(校)章程、北京师范大学1922 年组织大纲、厦门大学大纲等。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教育部曾公布了北京师范大学章程。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管理采取了政府高度集权管理的政策,大学沦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没有任何办学自,没有制定章程的必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使得大学章程的制定开始引起重视并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视野。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要求市属各高校在2007年10 月31日前向市教委报送各校章程;国内一些大学如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正在或已经制定了自己的大学章程。大学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教育法规,下启大学具体规章制度,是大学的“宪法”,是一所大学总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制度与文化的凝聚。

二、大学章程制定程序的控制

通常情况下,大学章程制定程序主要涵盖提案、起草、审议、表决通过、核准和公布六部分。大学章程制定程序界定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

(一)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主要指对某一事物提前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制订预测方案,最大限度地规避干扰因素造成的失误和偏差。大学章程制定程序的事前控制通常包含了明确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章程的制定、提案、起草等。

1.明确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应是行使表决通过权的机构。董事会是民办高校的权力机构,因此,由董事会负责章程制定。公立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学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二类是大学中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三类是大学董事会。对前两类没有争议,第三类则由于大学章程涉及办学宗旨、学科门类设置、内部管理体制以及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等诸多因素,所以无法成为章程的制定主体。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章程的制定。制定大学章程存在着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技术程序层面与发展理念的关系,因此,大学管理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章程制定程序,充分认识到它不仅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过程,更是一个全面回顾大学历史、浓缩办学特色、展望未来发展的研究过程。(1)大学章程必须充分体现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突出大学厚重的历史继承,明确大学定位和发展阶段,凝练办学特色,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大学章程必须彰显其历史渊源、目前状况以及发展前景。(3)大学章程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反映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4)大学章程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长远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内涵发展以及前瞻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3.提案。大学章程应是建设新建大学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在决定组建某所大学之后,应按照大学自治的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启动配套的大学章程。因此,大学制定章程的提出,是整个制定程序的启动阶段。制定主体必须行使职责,以保证章程制定启动的权威性。提案的内容较为简单,如概括的建议、指出利益相关性的诉求等。

4.起草。由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成立起草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相关利益主体以及一些具有厚重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应是小组成员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从大学成立的专业性角度重视他们的建议。大学章程的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可以在草案审议表决阶段呈现出来。起草小组的职责主要包括搜集整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调研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的成立情况、生存状况、对预期发展的评估。通过调研形成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以期准确定位大学的宗旨、发展目标和方向。例如新成立的大学可以借鉴类似的大学章程和规章制度,如办学规模、办学性质、学生层次、教学评估、基础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等。大学章程草案形成以后,必须经过公告。公告对象包括大学内部(教职工、学生)和外部(社会公众、各种媒体)。内部成员的利益诉求较为强烈,毕竟这与内部成员的利益有着直接关系。外部的社会公众表达的主要不是利益诉求而是意见和建议。相比之下,内部成员的利益诉求比外部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更为重要,这也彰显了大学自治的核心价值。大学章程制定起草小组应及时组织若干成员广泛收集各个不同相关利益人的诉求和建议,进行整理和汇总,呈报给起草小组集体研讨,并把结果反馈给相关利益人。

(二)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行为。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观察、监督和指导计划执行的进程,找出不足,准确纠正,保证整个计划的有效实施。事中控制包括审议、表决通过、核准与公布。

1.审议。审议程序一般指各相关利益群体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部审议,汇集的意见递交给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审议的形式可以采用公开辩论、讨论、提出修正案等。针对审议结果可提出书面意见,但不应超过审议限定的时间。

2.表决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在表决通过阶段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做出权威性决断。为了体现民主性,需要采取多数表决原则,通常认为出席章程草案表决的人员有2/3赞成,表示草案通过;达不到2/3赞成,草案难以通过。

3.核准。核准主要指从法律层面保障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大学章程是申请设立大学时必须向审批机关提交的材料之一。大学章程的备案程序即为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主体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担任,经过行政许可才可获得法律效力。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和大学所属地方政府。

4.公布。公布主体可以由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担任,也可由校长担任;公布的范围包括大学内部和外部;公布的内容包括颁布章程的文件、章程全文;公布的方式可采用大学网站、教育部门网站或相关公报、期刊的方式。

(三)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管理者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者执行后,借助反馈机制将计划执行后的结果返回,由管理者将反馈结果与目标值逐一对照,找出差距,及时纠正,准确做出新的决策,以保证其符合控制目标的要求。

1.评价。评价指对大学章程的制定过程与实施绩效进行评估。参与评价的成员主要包括大学上级单位(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评价内容涉及制定过程的合法性,相关利益的均衡性、科学性、前瞻性等。大学章程制定程序的开放性要求定期对制定的过程和内容进行整体评估。大学章程的制定要在接受高等教育主管机构的监督与指导下,广泛鼓励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与评价,例如设立学生协会保护学生的权益,并及时向校方传递学生的意见。

2.跟踪与控制。一般情况下,大学章程制定的事后控制表现为若干传统方式,如设置反馈意见箱、座谈会、走访、专题讨论等。其中最为可行的是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表两种形式,既可以面对面听取评价者的诉求和意见,也可以用隐蔽的形式填写调查表,使评价者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评价上最具发言权,学生评价所占的权重应较大。因此,大学设立学生意愿表达渠道,定期听取意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可以借助大学网站开通BBS论坛、E-mail、威客、博客、微博、网上调查等交互平台,多方位为评价者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大学章程制定起草小组设置专职人员负责相关利益者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维护,并注意保密工作,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专职人员兼顾对评价者各类反馈声音的收集和分析整理,并上报给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学者对问题进行综合剖析,及时把结果反馈给评价者。要采用合理的建议改进和完善大学章程制定的内容。同时,针对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开展改正后的再次复评或检查,确保对大学章程制定的全程进行监控。同时,建立一个跟踪机制,便于对反馈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整个大学章程制定的开放程度。

三、个案分析

大学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章程的制定、修改应经过以下基本程序。(1)事前控制。明确大学章程制定主体即校务委员会;科学定位即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案与起草由校长(校务委员会)拟定提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依政府授权邀请政府、学校、社会等三方代表组建章程起草委员会来具体实施制定权。(2)事中控制。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经校党委研究同意和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3)事后控制。大学章程制定后,应及时对制定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综合评价,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大学章程的修改与完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方文晖.当前大学章程制定主体论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9).

[2]顾凤佳.关于开放大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学习者参与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1(6).

[3]胡敏强,赵,严新平.大学章程制定的思考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

第11篇

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内蒙本土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调查收集,内容涉及民族氏族的起源传说、图腾崇拜、服饰、建筑、语言、民俗活动、民间艺人的生活及创作现状等等,并对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实物和资料进行整理,有的制作成CAI教学课件,为民间美术进入课堂做好准备。我们为学生布置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提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具体内容列举如下:《蒙古族服装装饰图案的研究》、《内蒙古的岩画艺术》、《呼市地区的昭庙壁画》、《蒙古包的装饰纹样》、《阿拉善盟的胡杨树》、《锡林郭勒盟草原风情》等。

另外可以在校外开辟民间美术实习考察基地,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教师可带领学生考察博大精深的民间美术,拓宽学生视野。民间美术是传承性教学,如果没有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掌握和对民俗风情的了解,不但无法学到精髓,而且无法很好地传承。

二、结合民俗节日,让学生感受生活

民间美术大都与特定的民俗节日、风俗礼仪和有关,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如自治区每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草原那达慕大会、草原旅游节等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采访,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了解那些蒙古族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感受环境、体验生活,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美术创作灵感。我们在积累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民间美术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地考察,使之能够作为传承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将民间图案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

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尽量将蒙古族民间图案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蒙古族图案装饰自己身边的大量物品,例如教室的门窗和黑板的边角可用蒙古族图案中的角隅纹样进行装饰;课桌的边框可以尝试用犄纹、云纹和回纹等二方连续图案进行装饰;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蒙古族民间图案制作自己喜欢的饰品,如胸花、钥匙链、小头饰等;学生日常用的文具、书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民间图案进行装饰;学生们还可以运用民间图案的理念进行标志设计练习,如设计校徽、校旗、班徽、校服标志、旅游团队标志、校运会标志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具有民族特点的风格设计和美化自己的教室和校园和生活环境,例如班级的墙面装饰、学习园地设计、学生宿舍美化、校园橱窗设计等;在美术课上我们还尝试组织学生独立策划并布置一些庆祝仪式、运动会等场地,在设计制作各类用具、布景、宣传海报时添加赋有蒙古族民间特色的图案造型进行装饰;这样他们可以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并运用蒙古族民间图案艺术。记得在全市的学生运动会上,我们的学生利用具有蒙古族民间风格的图案设计制作了校运会标牌,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各个学校代表都举着凝聚学校精神风貌的标牌入场,而大多数学校的标牌设计都以和体育相关的奥运五环、体育项目、跑道等作为设计要素,而我校的标牌设计要素则突出了民族的特点,独具特色,标牌的中间以两个蒙古族摔跤手剪影作为主体图案,标牌的四个角和边缘部分则用角隅纹样和二方连续的云纹和回纹加以衬托,总之,我们的整个设计思路既蕴涵了体育精神又突出了地区民族特点,学生们举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标牌入场,心中洋溢着喜悦和自豪,风格独特的标牌设计吸引了运动会观众的关注。

四、建筑欣赏课中展示蒙古包和寺庙建筑的艺术特色

内蒙古大草原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令人神往,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大草原的山山水水,他们不仅用优美的歌声赞美草原美景和幸福的生活,还用丰富多彩的图案来装点自己的居住生活环境。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建筑艺术,我们在网上搜索了大量内蒙古风光和蒙古包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家乡水草丰美的名山大川,了解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建筑艺术,我们还先后制作了一系列展现蒙古包特色的教学课件:《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格根塔拉的蒙古包》、《天堂草原――西乌珠穆沁》等等,伴随着优美的草原歌曲,学生们一次又一次领略家乡内蒙古美丽的景色,感受家乡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

蒙古包像珍珠般撒满碧绿的草原,与草原上白色的羊群,天上白色的云朵,食物中白色的奶食融为一体。蒙古包的“哈那”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交叉图案,蒙古包顶部的盖毡上面常常用色彩鲜艳的民间传统云纹和各种变体盘肠图案进行装饰,装饰效果醒目大方,蒙古包的围毡上部也经常用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特别是回纹图案的连续用的较多。蒙古包门的木格也大都是用不同的几何形体组成各种精美的纹样,比较讲究的蒙古包还挂着手工刺绣的毡制门帘,这种门帘既朴素又大方,门帘中间和四角绣着团形和角隅纹样,与顶部的云纹装饰相呼应形成十分美丽独特的毡帐艺术,较大的蒙古包中还有柱子,柱子上一般都绘有精致的盘龙图案。

第12篇

小学试卷里有这样一道题目:“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有的学生答“雪融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结果被判错。一个父亲看了这个题目后,觉得很有意思,也有意考考女儿。下面是父女俩的对话。

父亲:“爸爸今天考女儿一道题,看我女儿是否聪明。”

女儿:“爸爸请讲。”

父亲:“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

女儿:“雪融化了以后是水呀。”

父亲:“聪明。你再好好想一想,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答案?”

女儿:“雪融化了以后就只有水呀,爸爸,我想不出其他答案。”

父亲:“你再认真想一想,我相信你能够想出来的。”

女儿:“爸爸,雪融化了以后就是水呀,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答案。”

父亲:“你真笨,雪融化了以后是春天呀。雪融化了,意味着冬天快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

女儿:“爸爸,你的答案不对。几天前黑龙江那边下了一场雪,雪融化后还只是秋天,冬天还没有来,怎么说就是春天了呢?所以雪融化了以后并不一定是春天。”

父亲:“我说的是靠近春天的最后一场雪,雪融化了不就是春天来了吗?”

女儿:“爸爸,问题是您只问‘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并没有说是冬天的最后一场雪呀,所以你的答案有问题,还是我的答案最正确,雪融化了以后就是水,不会变成别的什么东西。”

父亲:“女儿,你就不要钻牛角尖了好不好。你就像我这样思考下去,想想还有什么特别的答案?”

女儿:“爸爸,雪融化了以后就是水。我还可以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南极地区,雪也有融化的时候,但并不会出现春天。北极也是这样。”

父亲不想再启发女儿了,又主动抛出了“雪融化了后变成了小溪”的答案。

女儿:“爸爸,您这个答案又有问题。小溪是由很多滴水汇合而成的,您说的雪有多少?如果雪很少的话,那即使融化了也不会变成小溪。要使雪融化后变成小溪,必须要有很多雪,地面还要有沟沟,有坡度。”

父亲没有与女儿纠缠不休,接着又抛出了“雪融化了以后变成了青草”的答案。

女儿:“爸爸,您这个答案还是有些问题。雪如果是覆盖在青草上,那融化后肯定能够看到青草,否则就看不到青草。比如:在水泥路和石头上,雪融化了以后看到的只是水泥和石头,怎么会变成青草呢?”

父亲很无奈,接着又抛出了雪融化了以后变成“绿色”、“燕子”、“青蛙”、“希望”等答案,最后也被女儿一一驳回。没有办法的父亲最后说:“女儿,我和你牵着手,要过一电线杆,怎么过呀?”

女儿:“绕着过不就得了。”

父亲:“女儿,我有很多种办法:一是你拉我的手往右边过;一是我拉你的手往左边过;一是我们把手放开,分开过;一是我们用钢锯把电线杆锯倒后再过;一是我们变成小鸟或坐飞机从电线杆头上飞过……”

女儿;“爸爸,你烦不烦、累不累嘛,找一种最直接的途径不就得了。就像‘雪融化了以后变成了水’一样简单,哪里会出现‘春天’、‘绿色’、‘燕子’、‘青蛙’、‘希望’等答案呀。”

父亲:“这可是你读幼儿园时告诉爸爸的答案呀!”

女儿:“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现在已经读小学了,要那么多答案干什么,记住老师讲的就行了。”

父亲无言以对。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