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20:5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研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地方高校教学系管理水平绩效策略研究”(09SA178)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变管理职能,突出教学管理,调动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整个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完成了专科向本科、单一型向多科型的转变,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面对现实,我们应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观念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之所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学生产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加强其内部教学管理绩效水平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1 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质量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各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教师间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以团队作用为促进,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音乐系涌现出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 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应把专业建设作为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伴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2.1 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学习讨论,反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时数、学分安排与分配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新格局。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2 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
学院制订了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有了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2.3 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
2.4 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情。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3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其应用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为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创造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和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我系实际,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评促改,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示范教学,要求学生唱(奏)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现场唱(奏),体现了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为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学生“个人音乐会”专项基金,新建可容纳400余人音乐厅,为音乐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
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订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缘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备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设施,从而满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云南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和国际交流,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在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得取得优异的成绩。
3.4 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多。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4 紧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绩效考核对院(系)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市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100周年诞辰文艺晚会等。先后还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关键词:学科建设 课程 教研室 教书育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0971171)
今年是国家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值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两项重要任务。因此,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定位、找准方向、趋利避害,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筹划好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高校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下。
1 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
高校的学科建设既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又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既是高校彰显国家形象的窗口,又是高校教学科研实力的体现。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既要承担培养合格人才的艰巨任务,又要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对于促进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业已证明,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科建设要求必要、必新、必尖;而课程建设则要求必要、必新、必精。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①在多个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至少有三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②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获奖及论文);③与研究方向相适应的三支人才队伍。而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①在具有课程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②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成果(获奖及论文);③与教改方向相适应的一支师资队伍。关于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性质:学科建设以刚性指标为主(硬实力);课程建设以柔性指标为主(软实力)。二者的目标:学科建设旨在培养有国际视野、有战略思维、有问题意识、有全局观念的“四有”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当代大学生。学科建设的效果或水平对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具有重要影响;课程建设则在提升高校教学水平中起着关键作用。
2 教学工作与科研任务的关系
“以教学为中心”是当前许多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但由于高校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又是高校与中等专科学校的主要区别。大学教师不仅要认真地“教”,而且要努力地“研”;后者既包括教学研究,又包括科学研究。为此,高校领导应当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现身说法,大讲“教”“研”活动有机结合的好处,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字上锻炼自己,在“研”字上提高自己,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起来,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青年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各教研室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只有将质量意识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才能逐步扭转长期以来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而忽略论文质量的不正常状态。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鼓励教师将自己成熟的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教材建设,对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教研室主任与支部书记的关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为此,加强对新任教研室主任和支部书记的培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支部书记明确了自己肩负的政治责任,增强了在基层开展党务工作重要性的理解,认识到支部建在教研室的重要性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的时代意义,对提高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及加强教研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基层干部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的本本主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横、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等方面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使得具体实践环节能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任务上分、目标上合;职权上分、力量上合,使教研室及支部工作能与本单位或本部门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有效互动、提高效率、发挥作用。并从培养跨世纪人才这一需要出发,围绕院校的发展目标,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把老教师多年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通过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带领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科研项目或重要学术活动以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推动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教研室在教师培养、课题申报、科学研究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如何把课题研究与培养教师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依然是当前教研室工作中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4 行政事务与专业提高的关系
专业教师,尤其是热衷于搞教学、做科研的教师,一旦承担行政管理工作后,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使一些本来的“内行”逐步变成了外行,既荒废了自己,弄不好还可能荒废他人。这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资源十分匮乏情况下的一种浪费,势必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造成巨大损失。事实上,作为从事行政管理的业内人员,并非无所作为,只要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把握二者间的相互关系,非但不影响专业发展,还有利于在实践中深化对管理内涵的认识。在当前大力倡导学习之风、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之际,正确处理好政治学习与业务提高的关系非常重要。当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以及社会变革不断加速,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水平在教学转型期已经面临新的挑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仅要学业务、也要学政治,尤其应学会运用、思想的方法论解决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应当避免脱离本单位实际的空说空讲形式主义现象。通过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关系的调整和互动,以学习促发展、以科研促教学、以点带面和分层推进,使部分教师在有关课题申报、研究方法的掌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增强了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效果。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加强教学研讨和交流,针对各学科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5 教书育人与学生管理的关系
教师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人才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把培养一流人才放在心上,要自觉提升教书育人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因此,教书育人为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做法,也是高校多年来常抓不懈的任务之一。为强化各级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视,可结合自身实际,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利于“管理一体化、组织立体化、内容具体化、方法多样化、活动系列化”的活动方案,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①要求见习助教要担任兼职班主任,会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②要求助教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③要求讲师要结合专业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④要求副教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⑤教授则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结合教学做好学生、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刻苦努力,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认真探索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有效方式,把研究生培养与师资培养结合起来,把正确处理研究生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与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在确保完成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学的前提下,在促进科研、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生管理模式更科学、更有效,成为高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为边疆的稳定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泽,赵凤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0,3:37-44.
理论法教研室是一个凝聚力不断增强的教研室,是一个以“家”文化构建为目标的和谐教学团队,是法学院的一个基层教学单位,2018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法教研室的基本情况
理论法教研室目前成员有8人,成员均有法学院统一安排配置,学历、职称结构如下:
主任:王玉青(硕士、副教授)
成员:姚俊开(本科、教授)、杨长海(博士、教授)
王飞(硕士、副教授)
申军玲(本科、讲师)、宗栋(博士、讲师)、李文峰(硕士、讲师)
黄丹(博士、2018年12月10日刚分配进教研室)
高职称的比例为50%;45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例62.5%;年龄结构梯队比例为50岁以上:40岁以上:30岁以上比例为2:3:3。由以上的数据可知,理论法教研室是一个老中青配置合理,教学梯队建设优良的基层教学团队。
二、政治学习和教研室学习坚持不懈
理论法教研室全体成员严格按照学校及法学院安排,坚持进行两周一次的政治、时事学习活动,时刻保持敏锐的政治头脑,以更好地执行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为此所有人员都会定期参加各种政治或时事学习,并主动在党政办公室提供的签到表上签字。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会向法学院的直属领导办理请假手续,同时会和党政办公室温权主任报备;教研室也会不定期在法学院会议结束后开展教研活动;定期通过QQ群召开室务会议,在教研室内形成了民主、团结公正处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对每次开展过的教研室活动都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形成相应的档案资料并存档。
三、教学和科研活动方面
1.示范课及集体备课方面
2018 年 3 月 12 日上午,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凯到教务处调研指导并安排部署本学期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为贯彻学校的大练兵活动,理论法教研室本着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的基本原则,提出全体教师以过硬的课堂教学展现良好的专业素养。围绕“教学大练兵”活动,在教研室内部由王玉青主讲“《中国法制史》——西周婚姻制度”、王飞主讲“《律师与公证制度》》——律师的庭审技能”、李文峰主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许可”三人主讲示范课。为了提高教学技能,2018年4月4 在实验室1204 学习来帅老师“妇女社会工作概述”一节,来帅老师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的说课,使教研室成员获益匪浅。
2018年下半年理论法教研室组织示范课两人次,分别由宗栋主讲“《宪法学——国家性质》”、王玉青主讲“《民法经典案例评析》——民法总则的相关案例评析”。另外在老带新方面,教研室在新进教师黄丹老师一分配入教研室后,立即进入课堂听课,对其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建议,以促使其尽快地站稳讲台。
除了互相听课,教研室还开展同一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活动或跨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活动,比如:《宪法学》集体备课活动,依托《宪法与行政法学》重点学科建设进行的集体备课活动。
2.专业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
理论法教研室能够开课程建设及评估,通过培养方案对法学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建设提供改革方案,宗栋老师正在开展《宪法学》重点课程的教学改革;教研室拟于2019年春季学期在2016级法学本科1-4班中开设《法律与文学》进课程试点,课时设置为17个课时,由王飞老师主讲,王玉青与李文峰辅助讲授。
在课堂教学方面,目前《民法经典案例评析》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点中,对开展的课堂改革情况有一定的书面资料和记录,尚需要进一步的调查问卷数据进一步佐证。同时在本科生中开设有其他案例课程的开展,譬如,黄丹老师在模拟法庭进行的《检察业务》课程的实务教学;李文峰老师进行《行政法典型案例评析》,王飞老师进行《刑法典型案例评析》等实务活动开展活动。
3.教育科研活动
理论法教研室成员在课时量饱满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本年度,杨长海老师于2018年5月份完成了国家社科“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研究”的结项;李文峰发表题为《完善网络慈善行政法规体系》(人民论坛,核心)和《行政法在治理网络有害信息中的作用研究》(法制博览,省级)2篇,也申请西藏自治区教师实战实践项目。
四、阅读实践活动及论文指导工作开展
理论法教研室定期开展2017级本科生的阅读实践指导,与学生在QQ群和面对面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通过阅读实践,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目前,又开始了2018级本科生阅读实践的指导工作。
理论法教研室各位老师严格按照学院的具体要求安排学生的论文撰写工作,从论文选题、论文提纲形成、到各类表格的填写等每个环节,指导老师都要认真指导,另外在答辩环节还要再次核实一遍。经过半年多来的指导和修改,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全部完成。但由于部分学生的论文依然存在问题需要修改,所以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各位老师对修改意见和格式问题继续督促学生,使其能够顺利通过论文审查,以免影响学生的毕业。
五、课后作业与考试方面
理论法教研室的全体教师根据自身所讲教科目的性质,布置的作业方面有:阅读书目、课后练习题、课前小组案例讨论形成的案例报告、影视作品欣赏、网易公开课听课等多种形式的作业。作业虽然形式不同,但一般至少布置和批阅一次作业,各个老师布置后都能及时批阅,并进行全面讲评。
对于考试环节所有教师都极为重视,无论是题库的科目还是自拟题目的科目,教师都会认真对待。对于一部分课程的试题库,因为涉及法律规范的变更而在试题库的更新上进行相关工作的跟进,譬如:《宪法学》试题库,通过《宪法与行政法学》重点学科提供经费,由李森老师更新试题库;《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也进行了试题库的更新。无论是教师自拟题目和试题库出题,教研室主任都会对各种试卷进行最后的审核和签字。在监考和阅卷工作中各位老师也是一丝不苟,从未发现任何问题。每位老师都是抱着对学生负责、对工作严谨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
六、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方面
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老师们积极参加了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教研室全体成员参加学校及学院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参加组织部组织“师德师风”培训(免费网培)、西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免费网培)、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培计划(教务处审核给予费用报销)。譬如,2018年9月,理论法教研室特别邀请教学督导邵生林教授作《课堂教学一二三》的教学能力提升报告;2018年6月和10月,全体教研室成员参加了由法学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地区法治发展》和《第七届全国民族高校法学院院长联席会暨法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18年11月,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了由西藏自治区组织的在线宪法答题活动学习;2018年12月教研室老师在课余时间参加教学处和法学院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活动。
另外,宗栋老师以访问学者身份于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清华大学学习一年;宗栋老师于11月参加“西藏民族大学‘走进延安,追寻初心’科级干部、‘双带头人’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学习;黄丹老师2018年10月参加西藏大学举办的“全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黄丹老师10月底参加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等活动。
七、教研室档案建设方面
理论法教研室对每次开展过的活动都有完整的活动过程记录和活动情况总结;对教学检查分析及总结资料、教研室学期计划及年度总结等资料保存完整且记载目录详实,随时在资料盒里备查。
八、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交流与沟通活动,我们发现教研室老师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因合班上课教学效果不太好的情况;老师课时量过大,学生数量过多,与学生沟通时间较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参与各类学校竞赛、项目申报的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学院本身制度的问题,也有老师的问题,更有学生本身态度不端正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上半年理论法教研室被评为“教学大练兵”优秀,下半年也被评为民族团结单位。这些成绩足以说明理论法教研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全体同仁认为成绩只能属于2018年,2019年尚需继续努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对以前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综合和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普遍下滑,引起了教育界专家的广泛关注。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全省范围内普通高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和抽检工作,让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更大限度地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并有针对性地对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规范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如何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方面
各高校都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或者第八学期初开始,而且大部分都持续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即每年的2月份至6月中下旬。而这段时间正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们不得不忙碌地奔波在各招聘会场和参加企业的面试,工作不确定根本无心做毕业设计(论文)。另外,有一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签约前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学生实习期间要忙于熟悉企业的情况,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中的精力也有限。这些使得学生的就业工作成为了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也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些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和能力缺乏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没有深度,没有新意,只是照搬别人的观点和成果。有些学生选题过大、过窄或者和专业联系不紧密,导致无法开展研究。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思想不重视,从网上或杂志上找材料,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这也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
(二)指导教师方面
高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一个教师指导6~8个学生甚至更多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部分高校出现过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级的现象。这些教师本身承担着大量繁重的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指导人数过多难免精力不足,无法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及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督促和指导。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还有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三)管理制度方面
各高校虽然针对毕业设计(论文)都有比较全面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但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毕业,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普遍存在着管理不严格,执行不规范的现象。很多学校缺乏对该教学环节全方位的监控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答辩环节也没有标准可循。这些因素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监控与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持续时间长,还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不便于管理,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江苏大学建立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不同层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检查和质量监控。学校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学院负责所办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负责;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责任人,全面负责所办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系(教研室)在学院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各管理部门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检查。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包括指导教师是否到岗、课题条件是否具备、学生是否有困难等;中期主要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包括课题进展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教师指导是否到位、学风是否正常等;后期则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包括课题任务是否完成、完成部分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答辩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等。
(二)强化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制度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前期、中期、后期(包含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答辩各环节)分别制定规范化的要求,做到全过程管理。
1.严把选题关,做好前期工作。为了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充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各学院在第七学期中期及时启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尽早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动员,明确教学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高低,因此要求选题的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科学管理实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指导教师根据专业性质和各自的研究专长拟定选题,陈述选题理由并论证选题的先进性、可行性,交系(教研室)讨论审定,然后报主管教学院长批准。只有审批合格的选题才能提供给学生选择,从源头上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多形式指导,确保中期质量。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主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为确保质量,我校要求指导教师由具有讲师(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且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为保证指导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为了更好地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还可以采用成立指导小组的形式,让考核合格的助教等进行协助指导,提高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近年来,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要求学生在本单位实习的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校内外结合的双导师制。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由学院主管教学院长负责审批。可以在其实习单位或“准就业”单位落实一位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在校内给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定期检查,掌握进度、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3.严把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关。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查、评价和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按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各项要求的学生才能通过答辩资格审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答辩环节。答辩小组成员至少由5位本专业的教师组成,各小组严格按照学生陈述,答辩小组提出问题,学生认真准备后回答问题,答辩小组评分。为保证公正,学生参加答辩的小组和顺序均随机抽号产生,成绩优秀的学生还需参加院级公开答辩。
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更加客观公正,我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评阅人、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分按比例综合评定,最后由各学院答辩委员会审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人的评分占30%,答辩小组综合评分占40%。由于每部分成绩评定都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和权重,有效克服了人情分、印象分等不良现象,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构建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性,我校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针对指导教师、评阅人、答辩专家制定了不同的评价项目和标准,从选题及收集阅读资料,研究思路及框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中有无创新意识或独特见解,学习、工作态度及完成任务情况,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具体考核,由于每个考核指标都明确规定了内涵和权重,各个等级的论文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同专家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的主观差异。
(四)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评优等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学校应每年进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对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汇编和展示,对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
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各种专业竞赛如挑战杯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实验实践活动。由于学生提前一两年受到科研训练,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三、结语
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之上,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答辩等过程的检查和监控,严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健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等激励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最终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高等
教育研究学报,2007,(6).
[2] 付瑞东,崔占全.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
教学研究,2003,(12).
[3] 王小雪.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
索,2004,(8).
关键词:高等学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207
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研究生进入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全国高校每年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分别为9.23、6.92、5.77、4.79、4.96万人,年均增加6.334万人。据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目前关于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多。如何把青年教师这支队伍建设好,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课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1 专业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重使用轻培养
办学规模扩大,教师队伍得到快速充实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青年教师队伍从数量上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新增专业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为17.42:1,而专业基础课教师一次课往往需要面对的是4个及以上自然班的学生。所以,有些专业基础课不得不降低对教师的要求,一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未经进修、培训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就走上讲台,甚至有的一报到就被安排一学期主讲几门课。有些教师连写讲稿和基本的教学法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提高教学质量。部分学科教学工作量大,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修提高,而进修、培训工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需要。
1.2 为教学而教学
重教学过程而轻教学目的、重教学工作量轻教学质量的现象使部分青年教师已经或即将成为教学机器[1]。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扩招后专业基础课教师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班人数不断增长,变相增加了工作量;三是有些高职称的教师不上或很少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使得青年教师任务更加繁重;四是待遇与教学工作量挂钩,迫使青年教师多上课成为自愿行为。
1.3 片面追求科研
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是做课题重要,还是给学生上课重要这一问题上,对全国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会选择前者,67.8%坦言教学质量不会影响晋升。一名受访者慨叹:“当职称评定和各类考核都直接跟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及项目课题数挂钩时,做科研、发论文成了主业。教学的成效又不易评估,一定程度上成了副业。”受访者普遍感到科研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没时间备课。高校中常见如何发表科研论文、如何申请基金项目的各类培训和讲座,但是针对教研能力培养的少之又少。
1.4 对教学法不重视
很多青年教师很少写教研论文,一是因为对教研重视不够,二是晋升职称不需要。但是目前情况不同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并没有学习的愿望,而是在父母、同学和社会影响下被动地进入大学,上大学只是混文凭。另一些学生虽有优良的高考成绩,但应试教育已磨灭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各个高校附近住着的陪读家长就是明证。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讲究教学方法,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吸收率太低,教学效果就是零。而专业基础课是基石,直接影响以后专业课的学习质量。
2 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2.1 岗前培训是培养的重要形式
我省岗前培训内容是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通论》四门课程。但课时有限,只能讲授一般理论知识,缺乏专业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兼顾不到不同教师的需要。为了弥补省级培训的不足,各个高校结合学校特点,开展校内岗前培训,以体现学校要求。我校有以下内容:
2.1.1 校史校情教育
通过校领导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功能定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等,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培养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主人翁责任感[2]。
2.1.2 师德教育
由本校获得国家、省、校级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做报告,进行师德教育。
2.1.3 多媒体教学培训
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平台等。
2.2 构建多样化的院本培训模式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不能仅靠短期的岗前培训,应着眼长远,构建多样化院本培养模式。南通大学成立之初就开始实行了校、院二级管理的形式,在实际的运行模式中,采用的是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学院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
2.2.1 实施青蓝工程
聘任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本教研室青年教师曾获市、校级青蓝工程优秀师徒称号。
2.2.2 介绍规范化教学
包括向青年教师介绍学科专业布局、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政策规定,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教学工作规范化要求两个方面内容。
2.2.3 制定听课制度
包括公开课、督导和讲课竞赛三个部分。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公开课,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聘任督导对青年教师进行随机听课,跟踪其整个教学过程,提出建议意见。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送优胜者走出院门。本教研室青年教师多次获得校级讲课竞赛一、二等奖,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省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讲课能力显著提升。
2.2.4 参与教研活动
帮助青年教师融入教学团队,参与老教师教研课题,有一定积累后,鼓励尝试主持。本教研室青年教师已完成两门课程课件制作,并获校二等奖、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二、三等奖。完成两项课程建设,参编教材四部,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2.2.5 指导学生竞赛
本教研室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和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三位青年教师获得校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五位获得省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辅导的同时教学能力也在提升。
2.2.6 注重后续培养
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修、参加教学研讨会议。
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但奖励制度还是可以对教师的管理起到激励作用的,青年教师尤其需要激励。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激发青年教师参与竞争的意识,鼓励在教学上多作贡献,多出成果,充分施展个人聪明才智,增强荣誉感和自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结语
通过实践,本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专家好评和学生认可,不少人已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落实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能力培养,更要不断探索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只有不断加强这项工作,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增加教学后劲,优化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胡光华.制约高校青年教师成才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2]刘诚芳.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关键词]高校 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
对于教研室主任,各位同仁可能更多地是感到责任大于权利。学校领导曾以“别拿村长不当干部”来激励教研室主任努力工作;也曾以教研室主任既是战士又是指挥员明确了教研室主任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者的身份。如何做好教研室主任的工作,我想借用当当网总裁俞渝女士的一句话来表达。俞渝女士曾说过一句话:像总裁一样地思考,像员工一样地工作。我想借用为:像校长一样地思考,像教师一样地工作。当然,思考的广度及深度可能都有所不及,但这应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原则。像校长一样地思考,是指教研室主任要从高校的长远发展来指导教学基层工作;像教师一样地工作,是指教研室主任要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近日,学校组织了教研室主任培训会。培训会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09年才开始担任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研室主任的我来说,这次培训真可谓是一场及时雨。我感觉自己学到很多东西,收获颇丰,对今后教研室工作的安排开展有了进一步地明确。现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对高校教研室主任的工作心得总结如下。
一、高校教研室的作用
国内高校教研室相当于国外高校中uniervisity下的school下的department,其作用主要概括为:1.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2.组织实施教学。3.培养提高师资力量。4.组织开展科研活动。5.培养团队精神五个方面。我感触较深的是团队精神。以前做为一名教师写论文,做课题都是单打独斗,合作意识较差。而教研室是一个基层组织,是一个小团队。作为教研室主任有义务组织大家进行学术沟通、交流,凝聚集体的智慧,开展科研活动,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专业建设。这也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一个方面。
二、教研室的工作职能
通过培训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教研室工作职责和范围。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教研室的工作职能主要有:1.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抓好教学工作。3.抓好科研工作。4.抓好教学团队建设工作。5.抓好制度建设与实施工作等几个方面。
校领导还提出来关于做好教研室工作的几点建议:1.熟悉政策法规。2.认真梳理现状。3.科学制定计划。4.找准工作抓手。5.勤于探索实践。6.勇于改革创新。这些建议及时地为我指点了迷津,将是我工作的导航和行为准则。
三、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研室主任的工作职责可以概括为:1.做好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2.组织落实教学计划。3.组织安排实践教学。 4.教研室文档建设与管理。5.教材建设。6.专业试题库建设。7.新教师帮扶等。
教研室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研室主任应热爱教育事业,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创新精神,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具体来说,高校教研室主任应是: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的主导者。2.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规划者。3.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备课、授课、考核等)。4.教学研究、教学检查的组织者。5.教师队伍的引导者。6.教学活动的设计者。7.教学工作的佼佼者。8.教学改革的先行者。9.师德师风的表率者。10.教师关系的协调者。
四、教研室如何搞好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
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专业,专业建设是基础是课程。大力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注重课程大纲的编写、选用合适的教材、设置实践项目、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建立试题库、与外校的广泛交流。另外还要重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分工协作,取长补短。
五、教研室如何搞好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管理要注重实验教学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及信息管理。我感觉对于像化工、电子、生物这样的专业这是一套非常好的管理方法,但对于像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不太好操作。文科类的实践可能更多地在校外,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而不是在实验室。这方面的管理考核标准还是一个难点。
六、教研室主任的一些感受与工作技巧
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我曾一度认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太合理。后来通过认真领会学院的办学思想与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人材从而欣然接受了专业课课时分配较少的现状。这与院长提出的教研室的作用之一:贯彻落实学院的办学思想是相一致的。
一、教学工作方面
各备课组严格按照学期初的教学计划,圆满完成了教学进度和任务。在教学中,各备课组坚持以备课组长为核心,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学进度,共享课件和练习,积极实施新课标、在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实效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一高二在四校联考中政治成绩仅次于光明中学,排名第二。高三在惠州二调中成绩突出,远远高出市平均。特别是李春华、陈婉华老师所教班级成绩出众。考完后,备课组及时召集老师们总结经验,认真分析,针对个别班级成绩落后认真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取得更好成绩。
二、教研工作方面
本学期初我们就在科组会议上提出了把高校课堂建设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着力寻找低效课堂的低效因素和高效课堂的高效表现,开展高效课堂建设的教研任务。结合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备课组的教研子课题,高一备课组的课题是围绕高效课堂建设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二则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无效劳动方面来建设高效课堂。高三的课题是如何上好复习课,减轻学生负担。老师们还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课堂资源自然生成课堂教学的思辨亮点。这种探讨活动促进了交流,弥补了不足,是经验的总结,也是智慧的盛宴,既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10月25日,学校邀请了市教研员王定国老师前来我校指导工作,科组全体老师陪同王老师听了涂兰英老师和黄远雄老师的课,王老师高度评价涂老师的课是平淡之中见神奇,也指出黄老师在解题指导方面的做法值得推广,之后对高三的复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给科组老师以较大的启发。
本学期科组论文评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在东莞市政治教学论文评比中,朱祖玉老师获得了市一等奖,李旭红老师获得二等奖、陈婉华老师和彭妍老师获得三等奖。在政治小论文评比中陈婉华老师指导的《党在我心中——阳光的微笑》获得市二等奖,邓春燕老师、朱祖玉老师、李旭红老师指导的小论文均获得三等奖。
本学期公开课活动顺利开展,李文武、彭妍、朱祖玉老师上了校级公开课;曾云珍老师承担了校优质课竞赛课并获得一等奖;黄远雄老师和涂兰英老师上了教研员的调研课,组内全体教师听课。在公开课活动中,每个老师都尽心尽责,认真准备,思想上比以前更重视,起到了应有的公开示范作用。
三、科组建设方面
本学期,我镇小学的教科研工作要在县教育局正确领导下,以提升办学内涵为发展目标,以“科研兴校”为宗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全校教师的教研水平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教研活动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我校的教科研质量。
一、加大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本学期,教科室将组织全校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校本研究,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校本教研
具体做法: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读书自悟、集中学习与课改沙龙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随堂听课、专题研讨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师优质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研讨—实践—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读书自悟
教师根据自己实际的目标计划,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馈、自主检查的办法来提高自己。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促进教师自主发挥和提高的主要方式。
2、集中学习与课改沙龙相结合
学校集中教师学习,采取讲座、观看课程改革音像资料、骨干教师讲座等方式,教师做好笔记。有计划地按照研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悟课等环节,全员参与,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形成校内教师间自主研课的新氛围。利用晚办公的时间举办课改沙龙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观看教学光盘、录像等专家名课、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形式,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3、请进来走出去
学校结合当前的教改实际和我校的教改实际,有计划地邀请各级教学专家来校示范教学或作专题讲座,不断开阔教师的眼界。同时有重点地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听课研讨活动,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有成果汇报,或写学习心得,或上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或报教改提案,切实提高学习的成效。另外,也将组织学校的学科教改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加强横向教学研究和交流,同时提高校骨干教师的知名度。
4、随堂听课
校长、教导主任、年级主任要经常性地深入教师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讨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办法,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50节。
5、专题研讨
要求教师每人确立自己的科研课题。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以提升教师的业务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二)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利用“星期学校”(双周日下午)把课标解读、教材疏通和专业技能发展作为重点,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参与式、对话式和案例研究式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完善以会代训、以课代训、以研代训、以评代训、以考代训的“五训”机制,积极探索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新格局。通过培训,能使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初步达到“五能”要求(即能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上出有效益的课、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能进行课件制作(电脑操作)、能搞好课题研究),能使老年教师初步达到“四能”要求(能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上出有效的课、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能搞好课题研究)。继续举办课改沙龙,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共3页,当前第1页1
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师课堂驾御能力。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益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为了把课堂教学研究落到实处本学期我镇将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一是注重知识的结构性研究,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二是注重知识的拓展性研究,要依托课本,适度延伸,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说课的研究。本学期我们将加强说课竞赛。要求教师能紧扣理论,结合教材和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
3.加强教学艺术的研究。一节课的效益如何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的任课教师要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媒体的使用、教师的语言和课堂机智等发面加强学习和研究。倡导研究课,发展反思能力,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始终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想科研型教师转化。
4.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如何全面的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评价一个的学习状况已经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
三、以课题为抓手,全面提高科研实效,加强科研课题管理。
1、构建科研例会制,营造科研新氛围。
各课题组要运行科研工作例会制。结合常规教科研活动,充分利用两周一次的研讨活动,收集、反馈实验中老师们普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努力营造课题组内健康、向上、竞争、求实的教科研氛围,人人做到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把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自己的份内之事,认真参与课题研究各个阶段的工作,踊跃参加各类课题研究课的开课实践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和学术论文。
2、以课堂为课题研究主阵地,全面提高科研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每一位老师将要面对一个全新的课堂,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落实。全新的课堂组织策略,要求我们必须以科研为先行,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以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为立足点,创新求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
3、扎实开展课题结题工作。
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深化课题研究的关键。我校现有课题10个。课题研究的管理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下半年结题的课题,做好课题结题最后阶段的工作。要进一步整理好有关上交材料,做好成果总结、展示工作。课题总结以研究主体报告为主,并附上能说明该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的材料。具体包括:①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②基本特点和思想;③课题的设计或过程;④课题研究核心内容——实践操作或探索、策略,可结合案例来讲。⑤研究成效。直接指向课题所要达成的目标。可用数字分析、文字描述分析、案例分析。⑥讨论或结论。提出问题要有一定质量。
四、指导教师撰写论文,做好评选推荐工作
本学期,继续根据省、市、县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竞赛、省“新世纪园丁杯”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和县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和学科论文等各种评比活动。在每次活动前,努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省市县有关论文竞赛的文件精神,使之明确竞赛的具体要求及规定,以提高论文的获奖率。 共3页,当前第2页2
各小学要对照本计划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科研活动计划,争取把我镇小学的教科研工作抓紧、抓实,使我镇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厉庄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学过程管理 节点控制法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管理水平的制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却困难重重,对于处于地市州的本科院校而言,问题尤其突出。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建立起了校院系(或者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下放责权,扩大院系办学自,以发挥院系从事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从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情况来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重心下移也可能会带来目标不清、实践环节难抓落实、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
过程节点控制法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有非常重要和比较广泛的应用[1,2]。目前国内高校教学管理中,有不少关于教学过程某一方面的过程控制的研究[3,4],但是尚无系统地进行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一、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设计与能控性分析
1.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总体设计
根据ISO的定义,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各个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根据控制论原理,控制是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作用而行动,并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1]。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教学资源增长无法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要实现对二级学院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必须认真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严格教学管理”的精神,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教学发展规划,遵循教学发展规律,设计出周密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流程和节点控制法,以高效地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设计共分三个步骤。首先,建立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三维体系”:一是识别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教学过程需要控制的要素很多,但只有少数几个起关键作用,控制住了这些关键要素,不仅控制住了过程,而且对过程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把握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教学过程活动都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和最佳路径,识别和控制其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能控制和驾驭其规律,而且会对优化对过程的性能产生影响;三是明确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过程的控制是由人来实施的,但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的控制人对过程控制具有关键作用。明确并落实关键责任人的责任,是教学过程节点控制的核心。
其次,完成教学过程节点控制中的“三个细分”。一是过程细分,即按照教学环节的流程和路径分解为若干子过程;二是目标细分,即:按照过程细分的每一个子过程,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三是责任细分,即:按照细分的子过程、子目标分别明确不同的责任人和具体的责任制。
最后,绘制出“教学过程节点控制图”。图1为我院某学年下学期教学过程总体节点控制图。
图1 我院某学年下学期教学管理总过程节点控制图
2.教学过程节点控制法的能控性分析
除了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之外,高校还需要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其他任务,因此,教学管理很容易受到教学之外各种工作的冲击而变得不易控制甚至是支离破碎。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只有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所有过程的“能控”。例如,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以专业学术为辅,不应该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争取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而应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老师们在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多地投入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多思考如何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也应该以产业与学校的深度联合为目标,以培养合格人才满足地方产业需要为主,以直接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辅。学校只有站在企业需要的立场上开展专业教育,而不是站在自身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立场上,才能够真正把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乃至学生的就业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为实现教学过程的“能控”创造条件。
为了真正做到所有教学过程的“能控”,需要着重从三方面入手对教学过程的“能控性”进行约束和管理。第一,要以目标责任制为“抓手”进行目标的层层落实,以倒推法进行分类和管理;第二,要分析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为教学过程的控制提供条件保障;第三,要努力提升教学过程的管理力和执行力,其核心是教研室主任和教务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责任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和监督来提升,而执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学管理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分明的奖惩制度来保证。
以年度教学目标为例,以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项目为核心指标,学院控制层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合作改革等,教研室控制层为课程建设、教研项目、专业实习等,教学科控制层为常规教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如此层层管理,层层落实,将极大地提升教学管理的“能控”性。
另外,教学过程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不会停止、由于办学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都会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能控性,因此,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动态的“能控”。
从我院近三年来的教学管理的经验来看,由于我们在每学年和每学期之初总体规划、周密设计,进而分析每个节点的能控性,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的高效的节点控制。
二、教学管理子过程的节点控制的创新实践――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尽管各高校在认识上都非常重视,也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但是对于毕业论文的过程有效控制却缺乏有效的办法。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尤其是面临着与学生毕业就业的显著矛盾。要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就必须从选题开始,明确每个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把握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明确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以机械类专业学生选题为例,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联合起来协同创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工程价值的、技术先进的真实课题,来源于企业的真实课题就是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要素;而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环节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只有校企深度合作,高度互信,才能够使得校企双方指导教师成为实质性的选题节点的关键控制责任人。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环节也是如此,通过过程细分、目标细分和责任细分,形成闭环的节点控制网络图,通过奖惩措施,达到责、权、利一致。图2为我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节点控制图。
图2 机械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节点控制图
多年来,我院深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狠抓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节点开始,实现过程的节点控制,有将近50%的学生在本地企业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双方教师深度合作,学生所学为所用,很好地解决了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生就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注意因材施教,对于考研的同学,单独进行管理,这部分同学的选题主要来自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横向和纵向),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安心准备考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读研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准备。还有一些学生,通过公开或取得专利授权,免修了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节点控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结语
节点控制法通过明晰教学过程控制要素、把握住关键环节、明晰责任人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提高高校运转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文化等“软实力”,同样会对最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节点控制法融合到学校教学的系统工程中,才能使得节点控制法发挥预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新怀.“过程节点控制法”的创新实践,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11):32-34.
[2]姚侃.大型海船建造检验“节点控制法”研究与实践,江苏船舶,2008,(5):38-40.
[3]朱建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5):31-32.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引领;机制激励创新;问题;对策思考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大家普遍认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利于学校自我准确定位,立足本校实际,发展自己,实现特色;有利于学校引导教师理性反思教学,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有利于学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事情,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历史、管理等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学校认为教研活动就是每一学期安排上几节公开课,然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至于对教材分析与探讨、教学反思交流、作业设置研究、命题研究、试后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差异分析、学生管理等则没有列入其中,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更谈不上针对本地、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校的发展特色。
(二)教研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
校本教研要求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大部分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课堂中发生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适于自己研究,如何去研究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教研组、备课组每周一次的活动只能表面化,没有主题、没有规划,只是安排一些常规的教学工作,如议论一下本周的课时安排,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相关测试安排等。
(三)教研活动主体缺乏全员性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在实施新课程中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许多问题,但目前在很多学校,校本教研却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就是上课、评课也就是几个教师评议几句,大量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之外,校本教研中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校园内缺乏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
(四)教研活动发展缺乏专业引领
虽然各地都有教研室,但作为教育局的一个机构,行政成分明显,专业功能在弱化,热衷于组织各类教学业务的评比活动,热衷于组织区域性测评,忽视对所在地各校的教学作深入的了解和指导,加上许多教研员长期脱离教学、脱离课堂,对教学第一线的问题缺乏了解,缺乏研究,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就勉为其难了。由于学校所在条件不一,有许多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研究能力弱,教学研究的氛围淡,接触有关高校专家的机会少,高校专家也不可能下到这一类学校做相关研究,所以对这些学校而言校本研究只能是停留在学校原有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就像专家称的“萝卜加萝卜还是萝卜”。
(五)教研活动评价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许多学校对什么才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应体现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是不是教师在上级举行的各级业务比赛中获奖就算成长,或能把自己学生的成绩教好就是成长,或教师能写几篇论文、做几个课题就是成长。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比赛、论文、课题,往往与其所教学生的成绩不能成正比,学校、上级部门认为的好教师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这些表明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评定问题,如何认定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问题,这导致一线的学校教学管理者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内容把握比较困难,制度的出台难以达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的作用,以致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应付心理,教研活动成了完成学校任务的无奈之举。
(六)教研活动设计缺乏整体性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常规、最基础的工作,因此学校以及教研机构在教研活动组织设计上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方式转变、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实际的情形是,在基于学校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出的往往是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少有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二、学校校本教研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本来为促进教师发展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校本教研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效呢?笔者试着从教师角度做以下归因: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没有内化成教师自身的内部需求。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或者是乡镇学校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这些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不是很高。原因是这些教师不用面临下岗的危险,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明确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要求。教师职评制度没有适应时展的要求,没有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要求,目前职评制度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又有封顶,一般而言,教师的职称上去了就不会降级,同时也不可能超越高级这一极限。教师在没有评到中级或者高级职称前,他们普遍会去认真完成这些职称评审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但一旦被评上了,教师对自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项要求的态度就会淡薄,甚至全无,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只满足于所教学科在学生考试成绩上不要太过不去就行了。这一点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高级教师的有关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因此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级有关部门制度设置来看,只适合教龄约在12年以下的教师,对于作为学校中坚力量,正当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来说基本上算是半路夭折。
(二)教师误解校本教研。近年来,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十分热门,于是各个学校聘请专家前来指导非常频繁,这在无形当中给教师造成这样的阴影:课题研究只有专家才行,自己还是先教书再说。这是对校本教研的一种误解。笔者认为:1.教师的教学研究要立足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这就是属于自己成功的教学研究,更可以把它堂而皇之地冠名为校本教研。教师无须神化校本研究,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这就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时刻在我们教师的身边。2.校本教研无须刻意追求新异,求实求真才是根本。如果能引用他人的成果做实践性的研究并能取得成效,也是校本研究。如果引用高深的理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么结果只会南辕北辙,校本教研无从谈起,恰当地说这就不是以学校为根本的研究。3.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在与同伴相处时真正开放自己。校本教研被专家称为“草根研究”,因此同事之间在工作中就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这也是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而且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民主性的特点。同时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教师只有畅所欲言,大胆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活动才会有效。因此校本教研要求教师相处时不但要坦诚而且要大胆,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相信同伴之间只有付出,只有思维的激荡才会有思想的火花,才会有自己的进步。
(三)校本教研教师付出大而回报低。这是构成现实中出现校本教研形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开展校本教研教师需要不断地分析学生、教材,还有自己,分析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对策是什么,而且年复一年,天复一天,每天的工作都需要思考、都需要研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次教师每天的事务性的工作也非常多,如备课、上课、改作,测试、自修坐班等,尤其是班主任从早到晚要处理的班级事务多而繁,耗费精力大。再从对教师一天时间分配来看(一天24个小时,每位教师的睡觉时间为 7-8个小时;教师的家庭生活、锻炼或者是娱乐休息时间5-6 个小时;工作时间8-10个小时,这包括备课、听课、批改作业、学校的各种会议和上课,有的学校还有晚自修跟班;留给自己学习阅读时间每天最多为1小时左右;还有上班来去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具有相当强的毅力、勤奋精神,需要牺牲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才能开展研究。虽然教师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回报并不多,甚至没有(这里主要指的是经济报酬),所以很多教师的想法是与其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花在回报效果不明显的教学研究上,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费在给家庭富裕的学生当家教上,这样报酬来得直接而且又明显。有的学校也对在校本教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相比之下,这些回报来得慢,来得少,覆盖面比效窄,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回报制度也没有。总之,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贯彻落实只有教师把专业化发展变为自己的内在需求才会有效、才会持续。这样就无须学校用行政的方式来落实。
三、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校本教研的支持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服务制度;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的确立,是学校文化的重构。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要继承与发展传统教研中包含着校本教研因素的方式与内容: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业务学习、教改课题研究等,并给予创新、补充与完善,努力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教研制度与新教研制度建设相辅相成。要在教师激励评价制度上加大校本教研的要素,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人人爱教研,个个求进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最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的学校。
(二)注重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碰到许多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课程改革毕竟是新的事物,我们希望教师做的是不但能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解决问题,有一种问题研究意识。因此在学校教研日和每周的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多提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困惑,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以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强合作意识。要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关专业素养,因此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如:《教学个案的撰写》《教后记的写法》《行动研究》《教育科研的方法》《课程标准的解读》等。也可以开设“教学、管理论坛”,提供经验交流平台,互相启发,合作共享、改进教学。学校还可以倡导教师开展以身边问题为先导的课题行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的条路。”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之路,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构建国家、省、地、县、校、教研组六级课题网络,做到学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三)开展以教学课例为载体的课堂行动研究实践性智慧是缄默的
它蕴含于教学过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讲授获得,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校本师训应当走在行动中学的道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才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中介的地位,它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面对日益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典型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我们可以根据一课“三设计两反思”模式,规范“说、上、评”开课制度。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设置由精品课(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某一课题设计方案)、家常课(即老师的随堂课)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课例。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体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卫.应对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新取向,上海教育科研,2005,(10):14-17.
[2]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研究的多维度检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8):15-17.
关键词:教研组;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29-02
0 引言
教研是教师行使教师职能、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它是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在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人才方面功不可没,而在此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这便给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促进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自身如何发展,不仅是一线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解决这一理论问题的途径之一便是利用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来不断促进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群体动力学作为心理学的理论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它强调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对整个群体及各个个体所产生的能量。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可以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将每个教研组及其内部所开展的教研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塑造。通过每个教研组内每位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同院系之内每个考研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达到优化教研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1 群体及群体动力学理论
1.1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简单个体的集合。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本质而言,群体是一个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依赖的“动力整体”。一个群体所能够拥有的动力比比任何个体在任何方面所能拥有的动力都要多,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成员状态的变化,个体的发展都受到所属群体地影响。
1.2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是20世纪40年代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的。他借助物理学中“力场”的概念来描述群体行为的产生机制,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与规律,进而对群体中各种潜在的交互作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勒温认为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最终原因正是所谓的“群体动力”一来自于群体内部的“能源”,具体表现为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的互补。该理论认为,影响和制约群体行为的因素主要应包括以下10项:①群体目标和意识;②群体规范和压力;③群体凝聚力;④群体气氛;⑤群体结构;⑥群体沟通形式;⑦群体人际关系;⑧群体参与形式;⑨群体领导关系;⑩群体背景等。
2 群体动力学理论在高校教研中的应用
2.1教研中的群体教研活动的开展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而进行的。教研组是各科老师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按学科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本学科的教学i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其主要目标则是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们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最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将教研组看成是一个群体,那么教研组中的各位教师则构成了该群体中的个体。这种群体并非由任意的个体所组成,而是由享有共同的目标和紧密关联的个体,既教授同一年级,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所组成。也就是说,在这种群体之中的每位教师虽然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教学方法、授课风格、智慧水平和思维方式,但他们却享有共同的目标――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自身与其他教师个体之间,以及自身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完成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2教研中的群体动力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一个群体的形成及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使一个群体不断向前发展的正是其内部的群体动力。首先,群体动力存在的基础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可。具体说来,这种相互认可是群体成员之间深层的,稳定的关系;是群体成员间不以性格、爱好、喜欢或不喜欢为评价标准的情感,是群体成员之间对于彼此“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同一教研组内的教师,由于所教课程内容的一致使他们本身具备了很多相似之处,这便构成了彼此之间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其次,群体动力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它的一致性,既,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统一着群体成员的认知、行为和情感,调节着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群体规范具有维护群体,统一个体认知及行为的作用。群体规范在每个孝研组中既可以是学校及院系制定的相关的教学制度,也可以是教研组内部所有成员结合本教研组的特点而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在同一教研组内的所有教师必须要遵守的准则。同时,这些准则也是一个教研组区别于另一个教研组的本质所在。最后,群体动力的主要来源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在教研中主要产生于各项教研活动中。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授课反馈、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教师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进而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并且,在这些教研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师问的默契、共识以及积极的引导力量是使一个教研组永葆活力的源泉。
3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高校教研模式
根据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它在教研中的具体应用,高校教研可以采用如下的教研模式:
所示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其三个支点分别是群体动力、相互认可,以及群体规范。教研活动正是由这样三个支点构成的稳定框架内部运作。
首先,所教课程的一致性使教研组内的教师有一致的教学目标,既彼此间相互认可;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师们共同商议撰写教学大纲,制定出所教课程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等,既群体规范。在由群体规范向群体动力转化的过渡阶段,依据群体规范,组内教师应进一步统一做法,进行集体备课――明确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并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听课来发现问题,为下一个阶段中群体动力的产生作充分的准备。
其次,群体动力的产生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听课反馈、教学反思和定期评课。教师们在相互听课之后将感想与启示,包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缺点与不足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本人根据其他教师的听课反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客观地看待别人提出的缺点与不足,在保留个人教学风格的前得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研组定期评课,所有组内教师畅所欲言,将自己在一定时期内授课及听课的感想,发现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作以交流,以便所有教师借鉴,增加群体气氛,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使教研组作为一个群体产生前进的动力。
最后,基于评课的结果,教研组内的成员可就教师感兴趣或共同观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j结合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专长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来互通有无,将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分享,巩固群体的凝聚力,进而增加教研组内所有成员的一致性,既相互认可。所以,教研活动在群体动力学中的三个支点的作用下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实现教研活动的目标和意义。
4 结语
群体动力学观注的是任何群体内部所能产生的全部力量。在此,全部没有上限,因为它凝聚了每个个体的力量却不仅仅是所有个体力量的总和,只要教研群体内部目标清晰一致,规范合理可行又能在实际的教研环节中汲取个体精华,相互促进就能不断爆发并产生群体向前发展的无限动力,从而实现教研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良辉,周跃良.基于群体动力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5):64-67
[2]曹云亮.群体动力学视域下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2010(6):103-105
[3]罗晓杰.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术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6(7):53-56
[4]张平,朱鹏.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3):56-60
一、加强教研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为充分发挥教研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学校成立了教科室。由三位主任负责教研活动的各方面工作。同时从本校资深教师中选聘了专职教研员,各学科主任兼职教研员,通过深入一线教学与开展听课、调研等活动,为学校的教研改革提供思路与建议,共同推进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这使得教研管理更加专业化,同时也加强了教研活动的管理力度,确保教研活动从形式上更加创新,效果上更加务实。同时,学校也从集体备课活动、教案规范、教学反思、教研员管理、学习培训、图书阅览、课题开发等各方面进行了制度化管理,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这保证了我校近些年在教研成果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大幅提高。
二、强化教学反思与论文撰写工作
我校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学案例与反思。要求老师们要及时在自己的教案上写下简短的教学反思等内容,并要求每位教师要在每学期至少有交两篇教育教学反思或案例,在校内各类报刊或学科信息通报上刊登。仅2012年3月至6月在学科信息通报上发表有关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文章90余篇,这在一方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另一方面也便于校内交流学习。学校还出台政策对反思或案例中的精品进行表彰奖励,以激励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多研究。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校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态度上更加重视,质量大大也提高。
学校也特别重视教师的工作。每年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论文、案例评比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优秀案例,做到多指导、多推荐。学校还专门与《阿拉腾温都苏》(区级教学蒙文刊物)杂志社建立联系,为蒙文拓宽了途径。此项工作的加强使得我校教师论文、案例获奖数量均超以往,老师们的教科研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三、重视必修和选修课的二次开发,依托学科编写校本教材
按照学校工作要点,将积极探索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二次开发作为我校课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之校本化,更加符合学情、校情和新课标要求,逐步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新课程二次开发机制,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学贴近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到2012年11月20日为止,我校已完成25个校本教材的编印工作。其中,《圣火之光-锡林郭勒盟历史文化》教材已获得了自治区第四届社会科学最高奖政府奖,《可爱的锡林郭勒》通过了全国蒙古语教材审查文员会的审查。另外还有部分校本教材正在编写之中,各学科老师们也正拓宽思路,更积极地投入到校本教材开发中去。这是在全区是领先的。
四、立足问题,鼓励并规范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学校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研究方向,与时俱进,将课题研究植根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各教学环节中的问题与困难、职业生涯设计等为课题内容,目的是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教学质量。为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来,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我校加强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组织教师实实在在地参加课题研究,以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核心和骨干,带动所有老师积极参与。以“问题就是课题”为指导,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人手,以教与学的疑难问题为题目,扎扎实实搞研究,不搞花架子。进而不断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现在很多老师选择自愿申报课题研究。仅今年上半年我校承担盟级和校级课题的教师就达144名。
我校近几年不断完善课题组考核机制,举办课题研究活动。2011年教科室制定了学校教科研校级课题管理制度,完善了课题组考核机制,按照要求对课题组实行任务划块,责任到人。今后每学期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落实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举行研讨活动。
认真做好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成为科研型的老师,教科室利用学校各有关会议,积极发动和宣传教师个人学年课题的申报工作。
我校青格乐图老师主持的“通过《圣火之光》知识竞赛对蒙古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历史教育的研究”课题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重点课题。同时青格乐图老师聘请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重点课题总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此外,由于近年的教研成果显著,2012年我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我校格日勒、青格乐图老师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在全国三祖教育《蒙古文化》校本课程研讨与培训会上提交的研究成果评比中我校教师写的校本教材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一等奖的有青格乐图、满都日娃。获得二等奖的有苏德毕力格、孟和宝力格、徐凤兰、苏日娜、宝德、布仁花。
五、营造读书氛围,打造学习型校园
为了丰富老师们的知识面,开阔老师们的视野,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我校特别提倡老师们多读书。同时也有了一些举措,如:学校订阅一些教育专业书籍,在老师之间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并要求老师读后要做阅读笔记;倡议全校每位老师每年要订阅一本有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书籍或报刊杂志,每年为老师提供100元的购书补贴鼓励教职工积极读书。此外学校建设了6个阅览室和资料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并每周定期向全校教师推荐新书好书,为师生读书学习提供方便。学校创办了《圣火之光》校刊,现已到第七期。共发表了250多个师生的作品。
六、通过示范课引领新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课堂
我校实施新技术新媒体暨课堂文化建设赛课活动、新课标赛课、青年教师邀请课等多种形式的公开课,并要求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必须要承担示范课任务。要求每位教师都是新课标赛课活动的必然参赛选手。要求在示范课和赛课中必须体现新课标理念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听课教师要在听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并在学科组内开展评课活动,其目的一方面在于通过赛课和展示课提高老师们的教学基本功,适应时展要求;另一方面在于进行课堂教学交流活动,通过交流营造新课改氛围,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将课改理念贯穿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中,是老师们在努力提高自己课堂效益的同时推进学校的课改进度和教学质量。
七、丰富教研活动内容,强化备课组功能
教研活动分年级组教研活动和学科组教研活动。每月前三个星期五为学科组教研活动,第四周的星期五进行年级组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统一进行集体备课、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每个备课组每周确定一位教师讲课,其他成员必须参加听课,并在周五集中说课评课。学科主任将听课计划报送教科室,教科室统一检查监督。此外,本学期又在每周的集体教研中增加了理论学习的内容。
学校统一制定集体备课流程,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灵活掌握,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对话、合作、互动,做到老中青相结合,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新课标,研究学情和新形势下的教与学的方法,防止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援,使教师群体得到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校很多教师在新课标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外,在教师成长中,学校又开展了“以老带青,结对子”活动,在校内认师傅,对青年教师实行专人指导,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这种同伴互助,重点选配学科带头人、备课组长、名优骨干教师作为学科专家,对青年教师在各个环节上,有步骤、有秩序进行师徒帮带活动,大大提高了我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
八、以科技节和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想,进行发明创作,同时也将学生们的科普作品进行展览,供全校学生参观,并开展科普互动活动。以此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提高学生的科普认识。
此外,我校还设立了课外活动小组、学生社团和各种专业训练队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40余个学生组织,和每周定时集中开展活动。这些小组都是以学科为依托,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立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与追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规划创造了条件。
九、加强培训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