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02 03:10:08

服装设计教学论文

第1篇

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广东服装行业较为发达的东莞进行调研。为了数据的准确性,针对于服装企事业单位做了500份的问卷调查,调查包括企事业用人单位对独立院校及名牌院校的本、专学生人才的看法,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对人才的满意度。经调查,87%的企业机构期望所招毕业生是专业知识过硬的复合型、抗压型、应用型人才;91%的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踏实认真,工作负责讲诚信;56%的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素质及研究能力;93%的企业要求人才需人品道德高,职业道德良好。在不同层次的人才的满意度方面,对近10年公办院校人才每年的素质对比的评价,68%的企业持不乐观态度,表示明显下降;对近10年独立院校人才每年的素质对比的评价,83%的企业表示乐观,平稳中有发展;64%的企业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没有踏实的工作作风,浮躁没耐性,娇气不稳重。同时各企业强调更愿意接收专科及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东莞地区大部分企业认为独立院校的学生更能珍惜工作机会,踏踏实实,不会苛求待遇,而且在专业技能水平方面独立院校的本、专科学生不次于公立院校。综合来看作为独立学院的专科学生只有能更快更早的融入市场体系并体现出专业技能水平及吃苦耐劳的特点才能具备竞争优势。

2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据了解,多数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与产业市场的接轨很多只停留在形式层面。由于教学模式与学院课堂管理体制的制约,学生大部分时间仍然被限制在课堂授课。教师也会带学生赴市场及企业进行观摩,但没有过多实质性的职业接触。这样的教学无法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体现在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轨,甚至脱离社会实际。服装出现的目的是为了穿着,这就要求服装必须具有可穿性即使用功能,再则还需要观赏性即审美功能,这也就要求服装设计必然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流行趋势,所以服装设计从业者需具备艺术思维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由于服装设计行业的特殊性,服装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会要求具有“工作经验”,所谓的“工作经验”实际上就是指实践能力,可见实践教学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专业教学难点,创新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2.1立足本土区域文化培养应用型人才

深化中国地域文化教育,服务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是近年来兴民强国教育的重要思路。广东地区是中国服装制造业强省,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更应坚持依托优势行业背景,探索发展地域文化,找准定位,构建优势学科特色。一直以来,由于国外服装行业的绝对优势和服装教育的先进性,国内大多数课程教学大都照搬国外教育模式,忽略了国外优势教育模式与地域文化特点的兼容性,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眼光过“高”,就是脱离实际。再则,发扬中华民族地方服饰文化精神及发展区域服装产业是地方院校的服装专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区域经济,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客观全面地了解本土文化。例如,广东地区依托岭南文化,将岭南特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将地方企业的特点及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概念融入进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学调研分析及依靠广东地区的行业优势,东莞独立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秉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针,建立“企业化”运作的先进校内实训室,展开“开发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在专业赛事、市场调研、课堂模拟实践、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会等平台上,促进学生进行专业角色体验、企业各环节体验、细化操作实践体验、新设备软件体验及企业运作体验。重点建设专项专题设计、工艺制作、立体裁剪、板型结构设计及CAD软件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并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服装设计专业如何形成多样化、灵活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实践教学特色体系是目前服装实践教育的发展趋势。

2.2专项专题设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服装的种类多样,较常见的是男女服装设计、民族服装设计、礼服设计、创意服装设计、编织服装设计、童装设计、内衣设计、户外运动服装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其价值通过独特性表现出来,专项专题设计培养模式是根据特定服装种类的共同特性,采取设立专题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设定具体情境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思维模式,完成附有自身个性又契合实际的作品。根据课程的服装种类设立的专题有:创意服装设计技法表现专题训练;礼服设计技法表现专题训练;内衣、泳装设计技法表现专题训练;民族服装设计技法表现专题训练;童装设计技法表现专题训练;户外服装设计技法表现专题训练;编织服装设计技法表现专题训练。专项专题设计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市场敏锐性和思维创造性。主要通过“提出设计主题意义——抛出难点问题——引导问题思考——寻求自定路径——完成特定目标”的主干方法,给学生提供路径入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喜好寻求各自路径出口。在寻找路径的过程中,可根据课程具体环节要求学生独立或团结完成,例如,在前期的市场调研环节,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避免从流或雷同设计,在后期的实物制作环节中体现团结合作。为了体现学生的韧性及突破,教师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锁定各阶段的既定目标,督促学生独立自主解决目标,并且将既定目标做到精细做到极致。这个过程中达到思考、渐进、升华的目的,从而挖掘自身潜力。

2.3“竞赛促学”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课堂讲授模式主要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难免枯燥,久而久之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学的效果取决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无法更全面地接受专业知识。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及竞争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足学习的习惯。这就要求转变学生与老师的主客体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进行互动授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思考空间及主题延伸方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竞赛促学”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指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和专项专题设计阶段时,直接参与到和课程时间相符的国际与国内设计类比赛中,以参与比赛的成果作为课程结课作品或加分项目,通过硬性要求引起学生重视,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竞赛促学”是把具体赛事直接与课程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在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将得到突飞猛进,如果学生获得比赛奖项更是其就业的助力之一。“竞赛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是树立了学生的市场概念,培养实践实操能力,提高设计品位和市场敏锐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教师在课程初提出课程相关比赛事项同时,引入特定服装种类市场概念和品牌概念,给学生树立市场发展趋势导向,引导学生如果掌握风格定位、市场调研、创意方向。在第一阶段的准备中,学生要确定与自己创意相符的设计,要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在这过程中需要根据拟定位的市场参阅各种相关资料、优秀作品,无形中提高了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完成自我理论知识的巩固。第二个阶段是根据所收集的调研资料,进行作品方案制作,效果图和款式图的绘制,材料准备和实物制作。“竞赛促学”的教学目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市场调研与制作过程中,学生需突破传统教师教学的“拿来主义”,自主寻找设计突破口,通过自我理解品牌设计概念和市场设定,融汇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形成自我学习模式,完成专题课程的学习,这种实践经历的收获将是终身受用的。

2.4校企合作、协同办学模式

实践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与社会链接的重要桥梁,在制定实践教学体系时更应该结合市场,体现灵活性。目前,传统校内实践教学实训室建设的目的性比较单一,不仅软件设备无法与企业同步,而且也缺乏与服装产业的沟通交流。如何能够充分与企业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达到双赢形成有共同发展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校企合作成为空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课题。校企合作是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融合的必然产物,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为了达到校企合作的最佳效果,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与企业共同探讨,让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校企合作制定,深化协同办学模式,增强竞争力,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和企业有专业的接触,主要的合作形式为企业参与教学,师生参与生产,专业辅助培训,具体表现为:

(1)具体落实协同办学制度,邀请相关企业高级技师为本专业客座教授,在企业环境中讲授课程实践部分,另外学生可选择专题课程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和专业赛事在企业里共同合作。

(2)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设计,根据企业的要求,向企业提供各类社会及市场调研、具体款式设计和样板,使学生尽早体验企业运作模式,协助企业完成项目开发。

(3)企业提供先进软件设备给实训室或在企业中设立研发室,专业教师可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及产品项目企划案研发。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制度,共同发展,使企业参与到教育中,改变企业被动接受专业学生实习为主动邀请。

2.5实训室“企业化”教学模式

实验室“企业化”运作是建立在“体验式”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以学生“员工化”为核心,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例如,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企业产品设计》课程与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合作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照具体企业成品指标布置教学任务和作业,按照企业运转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与管理,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中体验专业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控能力。同时,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在教学结题时邀请实践基地的客座教授和企业技师作为考评员进行打分,学生进行汇报,成绩优异者企业适当给予鼓励,成品可供企业开发应用。在此过程中,师生都会提升认识,增强了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教师教育和专业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目前,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企业化”教学运作模式正在不断发展中,该模式一旦成型,服装专业可进一步推出“工作室”教学培养模式与“企业化”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工作室”培养模式是“企业化”模式的发展,通过考核选拔优秀学员进入“工作室”,参与教师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开发及设计研究。“工作室”教学是开发式教学、精英教学,将大大提高独立学院服装专业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师生专业技术能力,师生将在共同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

第2篇

(一)明确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重点解决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所需具备的单品设计能力;“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主要培养学生后续从事服装设计师或企划师必备的系列成衣企划与设计能力;“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训项目的难度和综合度逐步递增。

(二)明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式

对于毕业设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系部曾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一是将毕业设计课题带入企业,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完成,但这既影响企业生产活动,又因为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造成作品效果不佳;二是由学生在校自主完成毕业设计,容易出现学生找工作室代工、购买成衣等现象。松散式管理导致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目前,系部采取的是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杜绝了购买和代工等现象,切实提升了作品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三)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选题要融入前续课程的所有技能点,具备综合性;其次,选题的难度要高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技能难度,且各选题之间的难易程度相当;再次,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和企业,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接轨。因此,系部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研讨后确定选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装设计大赛选题。因为大赛以发掘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与实验性为目的,这与毕业设计定位一致。另一类是以创作灵感的类型为选题。在选题中引入湘绣、苗绣、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既贯穿学院一直以来“承袭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行业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

(四)明确毕业设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

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编制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布置,明确毕业设计的时间、任务、责任人、工作流程等,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

(一)组建教师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毕业设计教学前,组建教师团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每班由一名设计教师和一名工艺教师联合指导,既分工又合作,同时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定位。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创作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中不能结论性评价多,具体意见少,也不能指定学生的创作主题,帮学生找参照图甚至设计,全程高密度参与。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组织设计和方法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头脑风暴等,解读每类选题的创作路径、方法;通过创作分享会、学生陈述点评会等开拓思路,完善作品;加强示范教学,启发学生思维;采用大学城空间、微信、QQ等方式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培养。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指导教师研讨会,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学风建设

召开毕业设计学生动员大会,一是讲解毕业设计整体安排以及相关要求;二是激励学生提高创作热情,争取多出好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会议,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旷课、拖沓等问题。

(三)严格进行四个环节的作品质量评审

第一环节是设计图评审。如由系主任、工学部主任、企业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制定毕业设计图纸的评价标准,集中评审,提出修改意见。第二环节是面辅料选配评审。例如,由于湖南的面辅料较单一,因此毕业设计的材料全部是在广州中、大纺织市场采购。车票购买、酒店预订、面料采购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团队随行前往,把握采购进度,做好面辅料选购评审工作。第三环节是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评审。毕业设计中期,组织对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进行评审,形式是学生展示作品,陈述设计构思及制作方法,教师团队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其目的一是及时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体进度;二是锻炼学生陈述与表达能力,为答辩做准备;三是及时修正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第四环节是毕业设计成品评审及答辩,可邀请企业专家和全体指导教师共同评分;模特穿着毕业设计作品,学生团队展示创作过程的图文资料,陈述创作灵感、设计方法、所遇问题及解决办法,畅谈收获与体会。

(四)做好资料上传和总结推广工作

组织评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学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中表演展示,并安排专人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教师的评分记录及评语等相关资料等。

三、反思

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毕业设计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教学管理反思。

(一)反思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如毕业设计选题、教学方式、时间进度安排、教师安排、评价标准等。

(二)反思作品质量是否有提升。广泛了解各院校同行、企业专家及家长对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由此获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3篇

一、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问题的解决策略

服装在当今的时尚潮流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件商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侧面展示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特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指引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真正含义,以便让学生对服装设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建立良好的设计理念。还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和艺术涵养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锻炼自己对时尚的洞察力和美好事物的审视力。从服装的本质出发,还要教育学生认识服装设计的结构骨架和技术技能,在设计中充分展示服装的穿着效果和品质内涵,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理念。

其次,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进行服装设计教学的开门砖,只有对美丽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够为美丽的骨架填充灵魂、增添“血肉”,才能够使服装完美地展示出来。服装设计不仅包含了视觉训练、艺术造型,还应该追求服装设计带来的艺术效果。在绘制服装设计图时,每一个线条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触,都是那么的流畅,那么的婉转,充满了韵律感。冷暖色彩的搭配,赋予了服装设计以灵魂,每一种色彩都把人们的轻快明朗或深情忧郁表现得淋漓尽致。服装设计对于色彩的发挥,充分展示了服装所带给我们的特有色彩效果。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融入生活中,仔细观察周围的色彩,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服装设计的素材,锻炼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力。

让学生对服装设计中的服装造型和结构剪裁相结合,就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关键环节。结构是进行服装设计的准备阶段,只有对所要设计的服装有所构思,才能够进行服装设计。而剪裁是对准备阶段的延续,两点同时具备才能设计出一套理想的服装。利用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独立的创造精神,再经过丰富的思维加工,就可使服装在视觉上和品质上有较好的体现。只依赖于图纸上的绘画效果图,不能够把对设计的理念和实践融入进去,这种设计只能说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因为服装设计既有艺术设计,也有技术设计,这就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容易产生学习的偏差,倾向于喜欢艺术设计的,可能就会忽略技术设计;倾向于技术设计的,也可能会忽略艺术设计,进而不能使两者更好地结合统一。

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还要结合已有的教学素材,把结构剪裁加入进去,让学生能平衡发展,让学生在现有的服装结构设计中,了解服装结构的原理、剪裁技巧,根据设计理念,灵活地对服装构造进行修饰,锻炼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充分将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中的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这二个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问题及策略进行了浅析和探究。

作者:许晓婕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

第4篇

(一)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只会纸上谈兵是不能够创造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是缺一不可的。中职学校在服装教学中需要秉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学生的操作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学生才能够熟悉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在服装企业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交互式教学模式正好迎合了这一要求。综上所述,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顺应了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

(二)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的要求。

具体的表现在: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师引导,学生是知识的探险者和追求者。交互式教学要求“以人为本”,重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放松,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要求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力,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只有将服装设计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设计中,才算是真正地将服装设计的知识领悟到。交互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实践,提倡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实行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动力

近年来,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形式,交互式教学恰恰符合这一需求。

(一)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

服装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综合能力,而根据现在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内容也多为理论性质,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这也不利于学生今后工作中的操作。

(二)教学思路缺乏针对性

这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服装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服装企业的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在企业中分工分明,而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缺乏专业方向,没有按照服装工种的不同开展有目的的教学,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笼统。

(三)教学理念的陈旧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中职院校还是延续多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针对现在服装市场的发展已经落后了,缺少了对市场调研的分析,所以教学体系也会陈旧,也是由于这样,对知识,教学模式都应该进行更新和转变。

三、交互式教学方式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服装设计属于艺术性较强的学科,所以这种课程要营造愉悦的氛围,只有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的创作灵感才会激发出来。

(一)《服装美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服装设计基础》是服装设计的入门课程,它在职业教育里服装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把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到《服装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服装设计的关注度。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做一个“以型猜图”的互动游戏把学生带入主题。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一些材料,分别在纸上写画上一些著名的建筑或者人像等,如鸟巢、广州塔、明星头像等,然后把学生平均分成若干组。宣布比赛规则:各组依次给出一个同学去作为代表,以抢答的形式,猜出具体的事物,答对的加分,让学生理解几何形体组合的意义。“以型猜图”让学生在游戏课堂中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二)《项目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设计》这门课程在中职的服装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师的基本工作技能,熟悉服装企业的从设计到生产整个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培养学生学会捕捉到市场流行趋势与企业产品风格的切合点;如何在设计过程中熟练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市场意识,使自己的设计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此情况下,推行项目教学法,通过引入企业品牌,进行品牌企划定位,服装产品自主研发的方法,将真实的产品设计项目引入课堂,真题真做,自主研发一个季节的服饰。“y-jolie”这个服装品牌是企业授权,由我校教师带领的开发团队进行品牌定位并主导设计的一个服装品牌。通过导师主持,设计团队辅导,让学生从市场调研开始,通过市场调研、面料采集、主题讨论、主题版设计制作、主题风格效果图绘制、款式图的设计及绘制、样衣试制等环节,逐个进行实践练习,学习服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工作任务中。

四、结语

第5篇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继承是创新的继承,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2]优秀的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教育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民族服饰在工艺思想上可谓有智,在装饰艺术上可谓大美。民族服饰作品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制作者的智慧、道德和热情及真善美,体现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民族服饰在装饰美感中反映出来的审美价值突出体现在观者直接面对服饰外部形式时获取的愉悦感受,其中暗含着精神的力量,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民族服饰的装饰、象征和工艺美感在多元化和一体化并存的新时代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发展,其审美表现成为地方文化特色展现的窗口。因此,现代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应该注重民族的、传统的服饰艺术文化的研究学习,通过课程开设引导学生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和提取各种有用元素,实现并丰富自己的创造力。

2民族优秀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教育的启示

如今中国服饰文化的自主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服饰文化几乎进入全盘西化的主流境地并没有根本改观。如何对民族概念和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以及时尚化推广,还需要从民族优秀的服饰艺术文化中寻求理论指导和专业反思。

2.1挖掘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感,提升专业理论课程的传统文化底蕴

目前服装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理论指导都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学生的设计作品也体现出崇尚西方文化的倾向,这一切都反映出服装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薄弱。如果教师忽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在教学上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热爱传统,学生必然容易产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淡漠和轻视,其影响使学生在进行设计实践时缺乏自己的个性特色,盲目追求模仿西方设计,最终导致设计能力贫乏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首先是对民族服饰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理解民族服饰中装饰美感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感不借助任何规则或解释,纯以例证(指直觉感受)提供视觉逻辑的一种独特形式美。[3]只有通过理论课程的形式将民族服饰中的装饰视觉原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才能实现有效运用设计语言对优秀的民族服饰艺术进行时尚化设计。其次,从现代美学的立场出发,以合乎21世纪人类社会需求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不断加强传统民族服饰审美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对人类当代审美心理,包括形式、功利、技术美感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鉴于实际教学条件和师资配备,可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发挥科学性,减少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的授课内容,重点突出主题式讲授,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寻找兴趣点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某种装饰形式进行更深的梳理和细致挖掘,将专业理论课的授课价值发挥到最大。整体而言,地方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对民族优秀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同时也存在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2.2利用地方手工艺术活态资源提高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传统技术含量

我国是个手工业大国,有着手工艺术的悠久文化传统,而广西的传统手工工艺更是显现出丰富的活态特征,这些都成为服装设计作品的生命力来源。民族服饰的制作过程是追求设计美的过程,是用视觉形态与审美关系体现出来的各种抽象概念的物态组合,这也正是服装设计的精髓所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理论已经相当完善,设计的重点已经由服装款式和外轮廓形转移到服装的工艺创新上来。在服装设计教育中,服装制作工艺的实践能力和工艺文化的运用能力都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但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不是停留在工匠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掌握服饰装饰手工艺,如镶、嵌、滚、盘、绣、包等工艺的基本制作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传统制作工艺带动创新思维,实现技艺认识上的升华,从而寻找到贴切的设计语言对传统服饰进行设计创新。此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对服饰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促进高等艺术教育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和保护人类珍贵遗产的重任。由此可见,地方高等服装教育在课程构建中要体现艺术文化理论课程与手工艺实践课程承接与结合的合理性。精炼课堂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一方面,通过民族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内涵,了解传统造型规律和传统审美意识及习惯;另一方面,通过服饰手工艺实践课程吸收、消化理论知识,让抽象空洞、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具体而深入。最终完成设计教学中“头脑—心灵—手”的密切联系。

2.3建立以传承、创新、推广民族服饰艺术为核心的产学研运行模式

以地方民族服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出发点,针对这种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根据所在区域对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中获得支持与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摸索服装专业产学研模式时,可以考虑确立“传承民族、时尚创新、营销推广”三位一体的市场化的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工艺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和工作室的信息资源,将民族服饰艺术理论课程以立体式结构展开,通过其他课程如服饰工艺课程、设计课程、展示课程、品牌课程等的加入,实现对民族服饰的创新和推广。在教学中产生的创新设计可以通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转让、新设计研究与开发等形式,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联系。通过工作室的外务联系直接回馈市场的需求信息,使民族风格的自主设计作品在市场运作中不断改进创新,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更新。以服饰配件课程为例,根据工作室反馈的市场需求进行指定民族风格的设计教学,然后将设计作品以系列形式推向市场。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让实践环节更加贴近市场发展需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丰富并验证民族服饰理论课程的相关成果。

3总结

第6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艺术工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WwW.133229.COM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j].艺术教育,2008(7):8-10.

第8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理论实践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92-01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流行性、技能性和实战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

一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要

目前,很多普通职业学校都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上,却缺少必要的适应性。很多院校在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后,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特色,仍然按照普通学科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管理,对服装设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二 服装设计行业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公司求才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首先,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只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地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三 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则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2.培养教师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在对学生教学的后续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除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从而促使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获得真实的生产经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设计比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设计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予指导。如邀请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制版师和工艺师等来做比赛评委,从服装板型、制作工艺、款式设计、整体搭配、形象设计等全方位地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判和提出改进建议等,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实体服装设计创业活动,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才能进行全面检验,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真正满足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如果简单僵化地套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践知识缺乏、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针对服装设计专业技能性强、与流行元素紧密关联等特点,需要采用理论和实践并重、贴近市场和潮流需求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校、企业、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紧跟服装流行趋势设计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培养更多的服装设计人才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传统在服装教学中渗透的原因

在我们进行服装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对服装教学渗透的原因。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服装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以下几点造成的。

(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元素较多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的优秀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包括了服装款式(如旗袍、汉服)、颜色(如中国红)、构图(如写意、书法)等艺术方法,这些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近期的国际服装设计领域,中国风的设计理念一直是存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反过来一定会造成服装教育工作的反向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理念出现在服装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在服装教育中的出现使传统文化对服装教育的渗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是在职业设计实操中的问题文化因素的应用越来越多。作为一门职业教学课程,服装教育中的设计实操课程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服装设计实操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设计理念、颜色、构图等方面对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传统文化在服装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

服装教学作为一项职业教学工作,其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社会工作能力的职业人才。所以其教学工作的开展一定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相关联。随着我们国家和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 我国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复兴趋势正在形成。主要的表现如我国对于传统艺术的支持的力度正在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强等。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服装职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一定会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利用, 提升服装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加强了对服装教学的渗透, 进而加大了其对服装教育的整体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服装教学渗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对服装教学的渗透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渗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影响渗透完成的问题。完成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保证渗透的完成,为我国服装教学本土化过程的完成提供理论支持。

(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化研究

在实际的服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属于一种新生的事务,其依然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支持。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我国的服装教学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服装教学职业教育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与国外的已经形成规模的教学工作相比较相差较远, 所以这一教学的理论研究开展起步较晚。同时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初,我们所采用的大部分是外国成形的教学理论, 缺乏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开展的意识。第二是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研究的起步较晚。在我国的文化研究领域, 对于传统文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的积极开展是近二十年才全面开展的。而传统文化的复兴是近十年左右才开始的。正因如此,对于服装教学工作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的研究起步就更晚了。

针对我国服装教学中,缺乏理论研究的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以下的工作方法进行解决。首先是提高服装教学职业教育的水平。我国以往的服装职业教育是在中级职业教育中开展的,现在一些高级的职业教育学校也已经开展了这一职业教育课程。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高级的职业教学的开展为教学理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支持。所以我们应在更多的高等职业教学中开展这一课程,利用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过程为理论研究工作服务。其次是在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 结合实际工作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一切理论研究的基础都是从实践研究开始的。所以只有在实际的服装教学工作中,引导教育工作者借鉴教学实践的过程,开展研究分析工作才能做好教学的理论研究。最后是在研究领域加快专项研究建设工作。对于我国的服装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其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的专项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这就使这一研究还没有形成专项研究。所以尽快地开展这一课题的专项研究工作,使之理论研究工可以更好地全面开展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二)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在现阶段的服装教学工作中,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理念和灵活性。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传统文化艺术因素与时尚因素的冲突问题缺乏解决思路。作为一种紧随时尚变化而进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服装教学中对于时尚变化的跟随程度是很高的。这就会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产生冲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直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第二是缺乏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思路。服装教学工作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实现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如在设计实操中如何实现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因素的结合一直难以解决。这就使得在服装教学中, 传统文化因素经常被单独使用,难以全面地融进教学整体工作中。

第10篇

中国服装史课程将服装的起源、形成、繁荣、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造型样式。中国服装史是一门包涵多元文化的课程,各种文化现象、艺术思潮在服装发展的道路上相互交融,形成中国服装的独特魅力。形式来源于精神,中国服装史课程中的艺术精神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以艺术精神作为一条主线来谈谈中国服装史的教学。

一、中国服装史教学的现状和实践运用

1.中国服装史的教学目的。服装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史、文化史、科技史、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服装史不仅是描述服装的造型,而且是一段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历史。为影视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服装史课程,要求学生将人类历史中一切服装现象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与地域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及审美情趣等因素对服装发展的影响,能在影视舞台剧中进行再现,并能深刻探讨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具体服装现象在服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在设计中正确反映历史,并有所创意。

2.影视舞台剧中历代服装的实践运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影视舞台剧都运用到中国历代服装造型,并对其进行了“古为今用”的重新设计,分析这些设计,其中有部分设计确实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化。例如在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尽显“衣冠王国”服饰的华美典范,不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和谐、团圆、吉祥、生生不息的中华艺术精神与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当然,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例如,设计师将故宫屋檐外形丝毫不加变换地作为服装肩部的造型,直接放在模特肩上;或者将写满书法的白布缠绕在模特身体上……这种生拉硬套的摆放,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并不能称之为设计。形成以上或成功或失败的服装设计案例,虽然和设计师的自身设计意识有关,但是在高校中国服装史教学的设置中也反映出问题。

3.中国服装史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散,没有关联。中国服装史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阐述先秦社会至今,各个朝代的服装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逐个章节讲述,做到了对历代服装造型的细腻讲解,却忽略了各朝代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没有用一条主线将服装变迁和演变的过程贯穿起来。

(2)教学内容独立,没有融入艺术范畴。虽然服装也属于整个艺术大范畴,但过于片面,如果能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文学诗歌等全面分析,更可以体现整个社会的风貌。在教学中,由艺术的大范畴引申出服装的造型样式,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教学内容枯燥,与现实脱节。从横向来看,服装要融合到大艺术的范畴;从纵向来看,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仅文字记载的部分就有五六千年。在教学中,应该跨越时间局限,追溯悠久文化和社会渊源,历史地看待服装发展变迁规律中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历史中寻找灵感,并艺术化地运用于现代的设计中。

二、中国服装史课程中的艺术精神探索

1.艺术精神是中国服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不仅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而且是人们在社会性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提高,逐渐创造了服装文化。历代服装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是和时代的艺术精神相联系的,当社会观念产生变化之后,服装样式内容都会随之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好每个历史时期主要的艺术精神是灵活学习中国服装史的必要环节。

2.各类艺术对服装的影响。从原始社会的神话巫术礼仪,到图腾崇拜,到《周易》八卦,到《周礼》,到孔荀老庄墨韩,到魏晋风度,到隋唐时世妆……都体现着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服装的艺术精神。综合运用绘画、建筑、雕塑等理论,以点带线再到面的整体铺开模式展示中国服装的轮廓和细节。例如魏晋的穿衣风貌,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而感性地显现为一种精神符号或审美意象。如果服装设计者能够理解历代服装中蕴含的艺术精神的深意,就会自觉地将自己所意识到的精神内涵积淀固化到服装境界中去,设计出的作品更加厚重。

3.历代服装与艺术精神。服装的艺术精神是流动的,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环境和社会变化而改变。在原始社会,服装功能主要体现为表现原始的宗教意念。到奴隶社会,由于阶级的分化和对立,奴隶主为了强化精神统治,把服装作为一种区分贵贱和等级的工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章服制度,以“十二章”服装纹样作为最高权威的象征,强化了服装的上层建筑性质。进入封建社会,儒家经典对周代的礼治精神和冠服制度进行理论上的发挥,把服装的审美观念和象征意念与儒家政治理论观念混为一体,形成了以维护统治阶级政治次序为核心的服饰理论体系。

三、中国服装史课程中艺术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

1.理论讲授,启发思维。理论讲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中国服装史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准确简练的描绘、陈述,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而启发式教育将学生作为认知过程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讲授与启发思维的结合,发现、发掘学生的潜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批判和吸收中国服装史中优秀的艺术精神,在设计中实现本体价值,进而促进服装设计事业的发展。

第11篇

产学结合 服装专业 理论课 应用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门类。多年来,我院服装设计与工艺系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及企业用人岗位的需要,将专业分成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服装设计方向;另一个是服装工程方向。无论哪一个专业方向,教学的最终目标都是把服装作为商品将其生产出来进行销售。在这一生产环节中,归纳成主要教学内容则为:设计―制版―工艺三大部分,其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服装成品产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步骤。同时,教学计划顺序的安排,也与企业生产顺序同步。

一、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我国服装专业教学仍然处于以传授设计理论为主、技术点播为辅的局面。而服装专业则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当今社会是经济腾飞的时代,衡量服装设计作品的好坏,已不是只从艺术的角度,而是从艺术、技术的结合体――服装产品是否符合市场,是否能够在所投放的市场上存有一席之地,能否被消费者认可,这才是衡量服装产品好与坏的标准。因此,服装教学要和服装市场相结合要和服装企业生产相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使服装专业教学,在教学链的基础上形成服装产业链。

服装教学中产学结合的研究,是把服装专业课程与服装企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并运用于服装生产链中。在生产中学习,教学成果在服装产品中体现。

二、服装专业理论课程的特点

(一)服装专业理论课种类

服装专业是一门比较特殊的专业,我院服装专业分为两个培养方向,其专业特点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理论课尤为重要。在两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理论课大部分在大一年级开设,且两个方向的课程和内容基本相同。理论课程种类有:《服装概论》《中外服装史》《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服饰图案》《服装设计原理》《人体造型表现》《下装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等十余门课程。

(二)服装专业理论课的特点

服装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其中服装专业的理论课多数属于基础课的范畴。传统的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就是以教师一味的灌输讲述为主,学生听起来乏味、厌学,课堂效果和教学效果都不是很好。而服装专业的理论课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的两大特点是: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根据服装专业特色,所有理论课程基本上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使学生更直观、更系统的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更好的吸收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其次,服装专业的理论课课时是由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共同组成,根据课程特点,实践学时在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量有所差异。这样将理论课学时进行合理分配,在教学形式上更加灵活多变,学生也可通过实践学时来巩固和吸收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可以在较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三)服装专业理论的授课形式

由于其理论课程存在着一定的专业特点,因此在授课形式、教学方法上都与其他专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专业理论课根据其课程要求主要授课形式以教师讲授+实践练习两部分构成。如《服饰图案》课程总学时32,实践学时12,教师可将12学时合理分配到每节课中,其中重点内容可以多加实践学时,这种授课形式学生在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练习的同时,教师进行流动的指导、答疑,加深影响,巩固知识要点。

三、我院服装专业理论课的改革

(一)新、老教学模式的对比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设计课程教学中,注重技法表现和创作意图,而忽视市场流行和服装消费者的需求。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的教学比例中所占分量极小,能够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师也极其短缺。导致毕业生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距离。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的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过多,而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掌握的太少,教学远离企业需求,使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较尴尬的局面。

服装专业教学产业链的教学方法,是把服装专业技术课程运用于服装生产链中。教学成果在产品中体现。学生在生产中学,教师在生产中教。让教学在真正的服装产业运营的情境中进行。在此情境中,不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拉近了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距离,使教学内容应用性更强,使学生更加具备创业和就业本领。

(二)产业链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我专业将教学计划的安排按照企业生产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按照服装从设计-制版-工艺这样的顺序,将相应主干课程在顺序上做了适当调整。在教学链建立的前提下,才能够将产业链得到实现。如在第二学期里,我们开设了《服装设计原理》《下装结构设计》《下装工艺设计》等课程。以这3门课程为例,就可以将教学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形成批量生产的产品。服装生产的第一步就是先设计款式,我们在《服装设计原理》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的设计款式贴近生活,符合流行,以实用为主,能够直接投放市场进行生产的。学生把自己在设计课上设计的款式,通过下一门课程《下装结构设计》课的学习,将该款式制成11工业用版,接着通过《下装工艺设计》课系统的学习,将其变成成品,最后在下装工艺实习课中把所有学生制作的成品挑选出较好的几款进行批量的流水加工。最终,把所有商品拿到华德霓裳工作室面向全院师生及校外顾客进行销售。

四、结束语

服装产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我系首次在教学中尝试与应用,即教学链的形成之后又一次较大的教学创新。产学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同时,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的前提下,提高了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应用过程中,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每一环节中,都不断探讨、总结,摸索着适应本院校学生的特点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感受到企业生产中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服装产业已逐步在工业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在悄然进驻到蓬勃发展的服装产业中,服装是以科技为依托,以美学为规范,以肢体语言为形态,以市场价值创造为目的。那么我们在确定服装设计教育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路上,必须充分了解目前服装行业的现状以及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服装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跟飞速发展的服装产业变化、绝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使服装设计教育体系,与服装产业发展以及市场脱轨。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产、学、研”逐步形成具有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设计教育体系,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所谓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因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作为高职高专服装设计教育,应立足于“技术与设计并重”走一条特色服装设计教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特有的“学院与市场”的办学特色,“技术与艺术”的教学特色,“设计师与企业家”的育人特色,“传统与国际”的发展特色。

一、将崭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

必须在社会需求及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更新学科,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服装市场和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即是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现代的服装设计教育与未来的人才关系,爱德华牛顿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服装产业是一种‘今天’的事业,‘今天’的人穿什么衣服就做什么卖什么就可以了,而教育则是‘明天’的事业,他左右着这个国家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最终决定其在世界的地位。”在这段论述讲述了教育具有前瞻性、长期性、重要性之外,还说明了设计教育与人才质量、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乃至国家未来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摈弃以往“大统一、大而全”的服装教育模式,这种服装教育模式所显现的突出问题就是学不致用,学生一旦走入社会适应性、实用性较差,他们在专业上好像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能胜任。这种较长且痛苦的磨合期,使学生面临的选择不是跳槽就是改行。归其根本就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呈现出“僵化”,服装教育体系远远不能适应对服装产业、服装市场灵活多变、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型、有特点的人才需求,所以对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必须不断的进行及时更新、调查和修正。这也是服装产业和服装专业自身的属性和特性所决定的。

对专业设置应该突出针对性、专业性、科学性、避免大而全、力求精而专,设置的重点应是智能、技能及创性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的应用及动手能力。服装教育应与学生为本,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本,积极地探索和解决教育与实践的脱节、教育与市场的脱节,打破固有模式,在学科的交叉和更新,在社会实践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组合。  二、服装教育的市场化之路

从开办服装专业以来,我们高等服装教育,为社会、为企业输送了许多人才,但许多企业仍在疾呼,服装真正人才的需求太难,让人可悲的是现在的毕业生连市场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更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学生,甚至还自我陶醉在单纯的“艺术设计”迷恋中不能自拔,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在加之学院和社会结合上的误导,使学生们只热衷于毫无目的的行空大赛和纸上谈兵,缺少动手能力更没有市场意识,这样的人才培养智能是扭曲的,不合格的,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更应及时对现在服装设计专业作出调整,特别是在教育的方向和定位上,一定要坚决的向实用性上转移,充分的突出服装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改变我们在服装教育上的偏差和教学结构上的不合理。在服装教育中共性是基础、个性风格,没有基础谈何风格,同时服装也不是纯艺术,它是实实在在的商品,现在服装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设计轻工艺,他们误认为服装设计才是“阳春白雪”而工艺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高职高专院校服装教育应与企业、市场并轨衔接,真正的面向市场,走学以致用的办学渠道。

三、师资结构的调整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他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更是服装产业的实践者、职业人、或开拓者,这是新时期服装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把服装行业的名师战略引入高校,形成名师效应,在整个服装教育中,既有教授又有名师,这样就形成了特色而具有鲜活力,特色往往产生于特色的人才之中,同时让我们服装专业的教师努力走向产业、走向市场、走向品牌、融入社会、打造自我、实现自我。将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和项目带回院校、搬进课堂、融入教学之中,使校园与校外、课本与实际有机的结合。教师利用暑期停岗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扩展自己的视野,所以极具特征的教师队伍,名师群体,对我们高职高专服装设计教育体系的进一步修正、完善和更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