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时间:2022-12-22 02:1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第1篇

一、高职教育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内容调查内容涉及“你目前从事的职业及岗位”、“你认为最重要的会计职业能力”、“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你从事的会计岗位影响程度”、“你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你的职业发展影响程度”、“你认为影响你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会计人员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等系列问题。被调查的179位学生中,首届中专会计专业学生86人,首届高职会计专业学生93人中,目前其职业情况见表1。

根据访谈内容,如“你认为最重要的会计职业能力”、“会计人员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参考国家会计学院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认定标准,笔者设计了会计职业能力问卷,具体情况见表2。

(二)问卷调查分析从上述显示的数据可见,80届学生从进校至今整整三十年,其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从事会计和教学外,大部分在企业、政府机关、银行、保险、证券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担任主要领导职务。2001届学生实际工作近七年,其中有60.2%从事会计工作,有39.8%从事管理、营销、教育等其他职业岗位。80届所有学生都认为作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驾驭风险、人际沟通、终身学习、诚实可信等会计职业能力和素质,绝在多数认为会计人员应具有选择判断、组织管理、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和敬业精神。2001届学生也一致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综合分析、人际沟通、终身学习能力。这使得笔者对目前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会计教育产生许多思考,哪些是支撑他们职业发展关键能力,最能使其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继续教育所需要的完善基础是什么?重新审视高职会计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对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高职教育会计职业能力内涵

(一)会计基本职业能力 这种能力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从业能力,包括与会计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会计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应的单项与综合知识。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等知识与技能。对于专业基础理论,不能本着知识够用的指导思想,而是在基础理论课不减的情况下,设置宽泛的专业课程,从两届学生的调查“你认为会计应具备哪些职业知识”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选择基础会计知识,80%以上选择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多数学生认为,对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不仅仅要掌握,还要熟知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并理解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和具体应用,对某一会计领域的会计现象和会计事件进行合理恰当地处理,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会计基本职业能力是会计人员胜任会计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会计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这种能力强调的是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会计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会计工作计划、编制财务预算、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会计知识、新会计准则等。如会计选择与判断方法: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有很多选择的空间,有存货计价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况下应用,对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成本、利润分析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又如控制和驾驭风险的方法:会计报表体现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有哪些风险,会计分析的重点和财务决策方法的应用等。会计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会计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会计方法的重要手段,对会计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

会计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如团队合作、协调沟通、人际交流的能力,稳定、冷静、认真、细心、严谨、可靠、敢于坚持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处人处事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会计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

(二)会计综合职业能力 这种能力即关键能力是指会计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是超出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范畴的能力。它是会计方法能力和会计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会计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超越了会计职业、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范畴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会计专业能力是指对新的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对整个会计过程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风险管理、合理化建议、经济和法律意识等。从调查中可见,80届学生中有70%以上认为经济法、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知识等基础知识很重要,并认为要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和管理中去。同时他们还表示,会计知识更新快,每年都有新的变化,更需要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会计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会计方法能力是指会计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决策能力,会计信息的运用、评价、传递和披露能力,会计全局与系统的思维,会计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等。如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会计计量的模式、会计假设、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实务的操作等方面,都需要有所创新,会计工作的创新能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带动经济效率的增长。这一能力是会计方法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社会能力是指价值观、态度、行为等能力,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自信、积极、勇气、胸怀等态度,具有善于学习、合作沟通、人际交流、有追寻理想等行为,具有自我控制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崇尚正义、心地善良、意志坚韧等内在个性品质,具有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人的内在动机等。它是会计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关键能力源于会计基本职业能力而高于会计基本职业能力,是会计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其强调的是,当会计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会计人员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这种能力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会计人员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时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通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会计职业教育中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三、高职教育会计职业能力的思考

(一)进一步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作为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意味着高职教育不仅强调针对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还注重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造力等职业素质。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有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对“工学结合”的理解趋于片面,“高职教育培训化”的倾向日益突出,使得高职教育中的技能教育过于狭窄。会计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实践性教育通常是简单的重复记账而缺乏系统的练习,涉及的会计业务通常是单一的而缺乏综合的内容,并缺乏情境训练。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能力内涵,能进一步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二)理性选择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选择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依据。这里涉及到高职会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两个问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了会计职业能力内涵后,就能更加明确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从而理性地选择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有效地进行会计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根据会计岗位的特性。会计教学工学结合模式可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加强实践性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会伴随着世界观的形成或改造、社会生活基本素质的养成,最终实现个人能力、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统一。

第2篇

会计电算化工作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企业已深刻认识到信息手段的现代化能使企业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全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近两年及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角正逐步由大中型企业转变为数量庞大、IT基础建设较弱的小型企业。由于一些小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造成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会计电算化工作也往往局限于替代手工会计核算,阻碍了企业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账务处理程序不够规范。由于财务软件本身对会计数据的来源提供了一系列规范化要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会计人员在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制订方面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目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小企业虽然也会根据企业实际管理需要及会计软件规范化要求对原有账务处理流程进行改造,但由于受观念、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现有工作流程大都仍在旧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因而出现了工作流程与实际业务需要相冲突的矛盾,使会计电算化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另外,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同类型经济业务不同人员制单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现象,破坏了企业账务处理的一致性,同时也导致了账户的发生额失真或失去意义。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不但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还容易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导致管理上的漏洞,严重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

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将被打破,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操作规程也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由于数据的处理方式、记录方式、存储介质的变化,势必会带动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形式及内控制度的变化。一些小企业在电算化系统试运行阶段,没能适时调整岗位分工,虽然为通过甩账审批,也参照其他公司所使用的制度文本制订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并没有针对本单位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执行,内部管理仍是采取模仿手工的管理办法,没有实现重整,岗位分工混乱,权限设置缺乏牵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及会计档案保管、数据备份等都存在安全隐患。

3.会计电算化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小企业的电算化操作人员大都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财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对软件的认识存有局限性,他们一般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机械的操作财务软件,却不能灵活运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另外,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的财务知识不够系统深厚、更新慢,因此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则无能为力,没能充分发挥出管理软件在管理方面的功能,不但没有完全体现出会计工作应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而且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建议

1.建立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工作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将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原有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企业必需要调整原有的工作体系。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具备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调整原已习惯的传统的核算方法,规范账务处理流程,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

2.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会计电算化工作给企业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因此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企业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针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企业要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培训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结构问题。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企业应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3.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度,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是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主要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制定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企业应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适合本单位经营管理需要的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逐步完善。电算化内部制度建立后,抓落实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定期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有相应奖惩措施,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是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小企业应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强化基础管理,规范业务流程,重视人才培养,并将会计电算化工作纳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范畴,制订切实可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以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总目标服务。

第3篇

1

20xx年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日常财务核算工作,加强财务管理、推动规范管理和加强财务知识学习教育。做到财务工作长计划,短安排。使财务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特拟订20xx年的财务个人工作计划,计划如下:

一、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每年财务人员都要参加财政局组织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

首先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等,进行帐务处理和财务相关报表、表格的编制。 参加继续教育后,汇报学习情况报告。

二、加强规范现金管理,做好日常核算

1、根据新的制度与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核算,做好财务工作。

2、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

3、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公司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编制出纳日报明细表,汇总表,月初前报交总经理留存,严格支票领用手续,按规定签发现金以票和转帐支票。

4、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5、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个人见意措施

要求财务管理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全理化,强化监督度,细化工作,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财务运作趋于更合理化、健康化,更能符合公司发展的步伐。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借改革契机,继续加大现金管理力度,提高自身业务操作能力,充分发挥财务的职能作用,积极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计划,以最大限度地报务于公司。为我公司的稳健发展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2

一、指导思想

财务部紧紧围绕着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再为全公司提供服务的同时,认真组织会计核算、规范各项财务基础工作,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以成本为中心,以资金为纽带,不断提高财务工作水平和质量。

二、目标和任务

1、认真学习《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有关的财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树立牢固地依法理财的观念,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财经纪律。

2、加强业务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更新业务知识,扩大知识面。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以适应现阶段财务管理的要求。

3、深刻领会税收方面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其精髓的东西,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做好税收筹划,用足用活现有优惠政策,合法避税。

4、努力做好企业财务分析,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定期做出经营活动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当好领导参谋。

5、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财产清查制度,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库存物资和财产。

6、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和办公设备档案,尤其是电子办公设备的保管,责任一定要落实到人。

7、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会计档案要及时整理、装订、归档,不能出现任何不安全因素。

8、配合有关部门营业执照及相关证照验资、年检。

9、做好企业资金使用计划单的审核,对企业提交的计划进行调查、了解、基础数据逐笔审核后,上呈领导审批,为领导签批奠定基础。

10、合理安排企业间的有效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时间价值,尽量加速资金周转, 使企业资金呈现良性循环。

11、做好日常的财务报销、记账、算账、报表、报税、账务处理等等基础工作。

12、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

在20xx年,我来到贵公司,对与、于贵公司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会做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了解部门工作目标、范围、职责:

1)通过沟通领悟公司高层对财务部的期望,以作为日后工作关注重点。

2)通过公司制定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来了解工作目标、范围、职责。

二、了解下属工作目标、范围、职责:

1)采用单个约谈方式,了解每一个下属的具体分工和工作内容和流程。并要求其在近期内提供一份书面的岗位分工操作流程。

2)通过公司制定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来了解工作目标、范围、职责。

3)通过约谈和观察了解下属的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问题。

三、了解公司和本部门相关业务:

1)了解公司的组织架构。

2)了解公司的财务制度和公司、部门的工作流程。

3)了解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核算制度、账务处理、成本核算方法。

4)了解公司的产品、设备、工艺流程。

四、阶段性日常工作安排:

1)在了解公司和部门基本情况的的同时,还需要迅速开展起部门的日常工作,监督日常工作的有效开展。

2)稳定现有财务团队,保证日常工作开展。

3)依据公司高层要求或配合其它部门处理相关工作。

4)定期召开部门周例会,在会议上了解更多的信息,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5)加强与下属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部门的凝聚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6)定期将近期工作情况向直属上司汇报,争取公司高层更多的资源和支持。通过前期对公司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人员等情况的调研,形成前期调查报告向直属上司汇报。

五、后续工作计划开展

通过阶段性工作状况的分析,进行合理资源整合,开展工作计划如下:

1)依据需求重新梳理财务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员分工。

2)依据需求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规避经营和税务风险。包括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存货管理、筹资、成本费用等。

3)依据需求制定和完善适应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4)建立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财务报表、成本费用报表以及各种供财务分析的辅助报表),制定和下发财务分析报告撰写规定或者说经营活动分析撰写规定。

5)依据需求制定和完善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帮助职员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6)依据需求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并按期开展培训课程。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增强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是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提供训练平台。而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会计本身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都要求至少有1-3年相关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是校内模拟实训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才可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但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却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难题

难题一,会计工作特点决定了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的困难

会计资料的保密性。会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会计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收入、产品成本、职工工资等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所形成的会计资料除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不得向外透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工作纪律要求中也有一条保密原则。正因为企业资料具有保密性,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让外部人员接触企业的会计资料。如果企业要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就意味着企业要提供许多不为人知的信息,所以,当高职院校积极联系企业,想与其进行校企合作,共建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时,企业表现得很不积极,多数情况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

会计工作的技术性。会计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学生作为新手不能独立承担会计任务,要顶岗实习得有专人培训指导,但企业每一个会计人员都承担了一部分会计工作,要指导一个学生得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企业会计人员对指导学生也没有积极性。

会计岗位本身能容纳的人员有限。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会计部门所设置的会计岗位少则1个,多则10多个,不可能像基层生产部门或销售部门那样需要大量职员,办公场所最多2-3间办公室,有的公司就集中在一间大的写字间办公,因此,即使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一次也只能接受几个学生实训,解决不了学校每年一、二百学生的实训问题。

难题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强调实习实训,各项办学评估指标也加大了实习实训的权重,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多,各个专业都建立了实训室。会计专业一般也有会计手工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这对学生仿真实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学校对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却投入不多,甚至没有投入。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收费不高,国家也没有拨付校企合作的专门经费,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需要大量投入,从而导致经费紧张;原因之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基本属于费用支出,比如支付给企业的实训费等,不能形成学校的资产,不能像建立校内实训室和仪器设备那样能看得见摸得着。因此,领导不愿意花更多的经费在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都强调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但是国家却并没有出台这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没有任何政府部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口头上鼓励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外,并不能提供实质上的帮助。

正是由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的领导在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比较关注形式,不注重实质。只关注各个教学系与多少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和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但并不关心这些单位是否是名副其实的实训基地。

难题三,已建立的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正真发挥实训作用存在困难

对于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其在开展实训活动中也面临着较多困难。

首先,企业会计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存在困难。学生到企业后面临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经济业务,企业不可能将实际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交给学生,因此,需要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担任指导教师。但企业会计人员毕竟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而且也因为没有教学经验,缺少教学组织和逻辑训练,能否将核心技能和经验在短时期内传授给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校外实训内容的安排以及实训考核存在困难。由于高职院校一般都在校内建有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并进行了大量的手工会计处理和财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的训练,学生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以及报表的编制等手工程序比较熟悉,对财务软件程序的应用也不陌生,学生去企业实习时,企业的指导老师可能会因为不熟悉学生的情况而不能教给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内容,从而影响实训的效果。另外,对学生实训的考核,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评价定性方面较多,定量方面较少,这就可能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正真促进学生提高技能。

最后,校外实训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困难。由于学校与校企合作单位可能相距较远,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应该由企业来管理还是由学校来管理变成了一个难题。学生在企业实习,一般是毕业前的实习,那就意味着学生并没有毕业,依然是学校的学生,管理也应该由学校来管理。但是,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时间更多,学校不可能天天派人去企业盯住学生,这样,由企业来对实习期间的学生进行管理更方便一些。但前面分析了,企业人员都承担了自己的工作,他们不会愿意再承担管理学生的任务,因此,要想企业来管理实习期间的学生是比较困难的。

二、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题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存在企业不积极、学校缺少经费和政策以及实际开展实训活动的困难等问题,那么,高职会计专业的老师们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去考虑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了呢?显然不能,因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与实际会计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必由之路,因此,会计老师们要多融入社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破解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难题。

(一)分析各个企业特点,找准合适的合作对象,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伙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进行探索,一是与生产企业建立联系,二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三是与会计公司建立联系。对于生产企业而言,由于会计资料属于保密资料,一般不愿意提供给外人,因此,每次只接纳1-2个学生进行实习。为此,我们可以考虑与多家生产企业建立联系。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其主要业务是审计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主要依靠会计专业人员来完成,即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多,又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繁忙,工作量大,人员跳槽比较频繁,在年报审计月份(每年年底前后几个月),需要较多的临时会计人员,鉴于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成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会计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中小企业建账、记账、纳税申报、工商年检、验资等,这些工作也需要有较多的会计人才。因此,会计公司也是应该建立稳定联系的主要目标。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的客户来自各个行业,学生通过实习后能熟悉多个行业的业务性质及会计处理特点,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实训形式

前面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可以与生产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进行合作,这三类单位合作的方式应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用途和作用也应各有侧重,应根据具体情况创新不同的实训形式。

松散式实训形式。这种实训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不固定,即实训企业不固定、实训时间不固定,企业、学校不受固定的约束。这样的合作单位最好选择生产企业。对于一般生产企业,其主要业务是生产产品,企业的主要人员是生产工人,一般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和大型的生产线,会计部门人员不多,会计办公场所不大,这类企业作为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提供认知实习,此时,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不是安排在会计部门,而是在生产车间,让学生认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实际印象。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会计部门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会计流程,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会计凭证,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这种认知实习安排一般半天即可,不会对企业正常工作造成大的影响。这种类型的企业,只要有可能,都可以进行合作。

培训式合作形式。这种形式是对学生在完成校内计划课程之后、毕业之前所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是对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这种培训式合作形式有固定的实训单位和场所、有固定的实训时间。培训单位与学校的合作是长期、稳定的关系,双方要遵守合作协议,认真履行职责。这样的合作单位非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莫属。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其主要人力资源是会计人员,主要工作是与会计有关的工作。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工作量大,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所以需要有稳定的人才储备;又因为业务的不断增长,对专业会计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虽然每年能从社会上招聘不少会计人员,但真正能让其满意的人才却不多。由此,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就有了自己培训人才、灌输自己企业文化的需要。而即将毕业的高职会计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没有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可以按照自己的人才标准来培训学生,以满足自己选拔人才的需要。这样的培训式合作既可以为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提供人才,又可以在短时期内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样的合作单位数量不宜过多,2-3家即可。

引进式合作形式。这种方式是将企业引入校园内,学校免费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企业只需要投入设备和人员即可,但前提条件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的机会。采用这种形式后,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不支付办工场所租金,从而减少经营成本;对高职院校而言,如果将企业引进,可以将校内外实训室合并,减少实训设备的投入。同时,企业进入学校后,学生和老师可以就近在企业参加实训,减少了校外实训中组织和管理上的麻烦。这种形式也可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更为明确。这样的合作单位也只能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开展工作不需要大型设备和机器,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因此,对办公场所面积要求不会太大,1-2间实训室就足够。这样的单位引进1家就可以了。

(三)制定实训流程,加强管理与考核,使实训基地能真正起到实训的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增强实训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应列入学校、教学系的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制定目标、落实责任、动态考核。同时,建立健全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严格操作规程,争取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龚中良.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 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第5篇

传统意义上会计的职能主要为核算与监督。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职能也进一步细化为预测、分析、控制、决策、信息等相关职能。会计预测职能,就事业单位而言,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单位会计人员必须做好单位部门预算,同时根据事业发展的特点拓宽事业收入的渠道,协助单位领导做好争取资金的工作。会计分析职能,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和执行后,把控制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矛盾,找出差距, 挖掘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会计控制职能,又叫会计监督职能,是指控制、规范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功能,它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决策的职能,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根据历史和账务的反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证据。信息的职能,我们所处的时代叫信息经济时代,由此说明信息何等重要,渗透方方面面,信息已成为获取经济、获取机会掌握命运的重要途径。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必须实现的职能之一。

二、现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001年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会计业务统一由核算中心核算,执行统一的核算标准、核算方法,避免了由各单位掌握尺度不同造成的差异。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综合性较强,接触面宽,遇到的问题多,可以及时地、全面地研究政策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的基础上对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起到了前瞻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给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1.集中核算不彻底,会计服务职能削弱

每个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同时负责几个事业单位的账务核算,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难以对单位的每一笔经济业务的详细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会计核算中心通常的做法是要求单位会计人员在报销凭证上附带提供大量的资料、信息,造成了工作的重复,报账手续繁琐,工作效率低。而即使这样,在实践工作中还是容易出现记账错误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业务的不清楚、不明白,仅凭字面上很难了解到业务的实质。基于双方立场不同,基层单位一切从实际业务需要出发,而会计核算中心则从财务制度要求出发,双方出发点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

按照会计核算中心的组建原则,会计核算中心应定期向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报送会计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现,这就造成了另一个容易出现的矛盾,即由谁来填制各种报表?核算中心的观点是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变,当然应该由单位来填报各种报表,提供所需会计信息;而事业单位则倾向于会计核算由核算中心完成,由核算中心提供报表所需数据顺理成章。这一矛盾的存在势必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

会计核算中心为加强自身管理、预防腐败,往往会采用人员轮岗制,这一制度虽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为核算单位带来了困扰,会计人员的频繁流动使得账务的交接混乱,发生问题难以分清责任。不同会计人员记账的习惯不尽相同,容易影响历年间的账务处理的纵向可比性,也给账簿的查阅增加了难度。

会计凭证平时保存于会计核算中心,年度决算结束才返还给单位财务保管,造成了预算单位在需要财务信息时查阅原始资料不及时、不方便。

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要为使用者及时地提供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而及时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标准,现行核算制度下,会计信息的提供与使用上绕了远路,及时性、相关性均受到影响。无法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事业单位会计就无从谈起实现自己核算、反映的职能。

2.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会计控制、监督职能受限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资金支出的审批权、控制权、监督权高度集中,单位只负责报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内控意识薄弱,将财务管理的重任依赖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会计核算监督与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造成了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与单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脱节,因而会计核算中心无法对单位原始凭证所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进行监督,造成管理中的漏洞。例如:资产管理、账实核对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会计集中核算后,国有资产、物资保存于预算单位,由预算单位使用管理,核算中心的人员一般只能根据核算单位提供的资料对新购置资产登记入账,而对资产的使用状况、管理情况、账实是否相符难以进行有效监管,也做不到定期清查、账实核对,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物资管理薄弱问题更加突出,如不加以妥善解决,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事业单位会计力量薄弱

撤消会计机构后,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一方面,部分有经验有能力的会计人员被抽调到会计核算中心,削弱了单位的会计力量。事业单位往往对会计核算中心过于依赖,不利于财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对政策法规缺乏自觉的研究学习,等待报账过程中由核算中心的管账人员说行或不行,对会计科目的设置、核算方法兴趣缺失。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领导往往对财务管理工作放松、忽视,认为有会计核算中心把关,不愿再承担管理职责,也不愿再花过多精力放在财务工作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上,大大弱化了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等职能。《会计法》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现实情况是并非每一位单位的主要领导者都接受过系统的财务管理培训,熟悉财务会计的相关法律规定,了解财务工作的思路,取消了专职的会计机构提供专业的知识,要求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及其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负责,存在较大难度。

三、在此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如何更好的发挥会计职能

1.与国库集中支付制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银行账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分类账户进行集中管理;财政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通过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机结合为会计核算中心由办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提供的良好的基础,变会计核算中心为财务管理中心,强化其监督审计的作用。在“三权不变”的原则下,各项支出业务由单位领导审核批准后经过核算中心审核无误后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会计账务处理由单位会计人员完成。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检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账务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及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还可以有选择的对某笔业务进行延伸审计,在保持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职能的独立性的同时使财政监督得到了加强。

2.加强沟通与协作,完善内部控制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对单位的会计人员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切实担负起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同时又要作为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业务部门的桥梁。一方面,与会计核算中心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进行沟通,使中心会计人员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切实解决核算中心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做到事前提请会计核算中心授权审批,事中监控经济业务全过程完成账务处理,事后参与内部评价与内部审计,协助会计核算中心开展对经济业务的延伸审计,从而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更为有效的核算、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在会计核算中心制定的操作规范、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管理需求,制定更为细致适用的财务工作管理办法。在执行中加强与单位业务部门的沟通,向业务部门普及这些规范、办法的重要作用,避免产生消极抵触情绪。改变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淡薄的问题,使得内部会计控制落到实处。

3.细化预算,提高预算质量,实现预算管理职能

(1)根据单位业务特点编制预算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与单位整体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体现了一个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水平高的单位编制预算就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作为财务人员要参与单位工作计划的安排,与业务部门多沟通,对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要空想,做好准备工作。预算编制准确性提高了,预算执行才有主动性。根据单位业务的特点选择预算编制方法,避免长期采用增量预算造成财政经费的浪费。以体育总局为例,因奥运会四年一个周期的工作特点,可以采用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方法,即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一年采用零基预算,其余三年采用增量预算。

(2)实行预算管理责任制,落实到人,对预算执行实时分析

预算执行过程涉及多部门、多环节,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过程。单位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负总责,同时要将预算执行层层细化到各部门和具体负责人,并制定相应的预算执行考核指标。财务人员负责协调整体情况,应与业务部门加强交流沟通;在实施环节要参与合同签订、验收审核;及时结账、监督资金收支合法合规;按预算支出项目建立资金收支台账,对预算执行效果实时监督,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参与考核,分析影响预算执行进度的原因并督促责任人整改,切实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3)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规范管理

①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规范使用各类资金。

②履行必要审批手续,不得以加快执行进度为借口随意简化手续。

③按功能使用各项资金,坚持专款专用原则。

④避免年末“突击花钱”,杜绝“以拨代支”。

4.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会计水平,适应新形势需要

第6篇

Abstract: Project-based teaching helps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examples of how to apply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Project-based teaching and method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specific process are discussed.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Key words: project-based teaching;major of accounting;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176-01

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具体说,项目教学法就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

项目教学法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其发源于职业教育领域,而且由来已久。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项目教学在德国企业职业教育领域再度复兴,促进了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并推动了职业教育范式从学科课程教学转向行动导向的学习。

2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整个会计行业工作质量的提高,但现状是会计专业作为一种传统的专业,在高职教育新兴模式下,无论是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凸显滞后,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都面临着一些共同问题如:思想上不重视,时间上难以保证,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施设备缺乏,实践指导教师缺乏等。

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制约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的难题,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其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在国外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这些教学方法将学习过程应该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任务的过程。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强调社会和岗位的适应性,又强调基本素质的培养,增强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对高职会计教育的要求的,其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

3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会计专业分岗位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笔者近期完成了一次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出纳岗位实践教学的公开课,效果良好,整体过程如下:

3.1 项目的准备和筹划阶段项目的选择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难易程度应适宜。确定项目时,既要考虑教师的自身能力,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的项目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项目,也是学生乐意去做的项目。同时项目也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初步掌握了一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账簿的填制和登记,而比较欠缺的是走到真正岗位上的适应和实践能力。经过充分思考与沟通,我们将出纳岗位实务操作训练作为项目,选取了“提现备用”和“报销差旅费”两个最常见的业务来实际操练,并将该项目命名为“出纳员的一天”。随后,笔者围绕确定下来的项目进行了大量实训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训物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和搜集整理资料等。

3.2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要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形成相互合作、竞争的积极场面。在教学中教师模拟企业各个岗位的核算业务程序,把仿真模拟环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在环境的布置上按相应职能岗位划分,由五、六个岗位组成一个小组,包含财务部门的出纳岗、制单岗、审核岗,其他相关部门的采购员、银行窗口等岗位。流程式的学习使人各司其职,又互有紧密的联系,学生操作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角色,产生一种置身于实境的感觉,在模拟中既学到业务知识,又训练了相互协作的能力,更培养了每个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步是具体实施。分为四个具体任务:①粘贴流程图。目的是让两组成员对其要完成的工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②流程图的展示。即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对其粘贴好的流程图进行描述。③模拟操练。各组利用仿真资料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提现备用”和“报销差旅费”这两项工作。④成员共同分享。小组成员共同分享在实际操练中的心得和作品。

3.3 综合评价阶段当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总评,总评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评价还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项目评价和学生个人评价有机结合。笔者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形式进行总结,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学生个人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相结合进行评价。课下将项目教学的成果展示在学院网络上,学生可以浏览到其他团队的项目工作成果,既激励了学生,又实现了资源共享。

4项目教学对教师带来的新挑战

实施项目教学法优点很多,但同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受到了新的挑战,教师由教学“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这一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必须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必须具有通融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乃至重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谨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第7篇

项目教学法会计基础销售核算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能将某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学会处理项目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这种教学法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会计基础》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课程,必须打破现在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的办法,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

一、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基础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的模式下,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一章一节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总体认识。实践中甚至会有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及会计的作用等问题的现象。现行教育模式除了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但往往忽视了教会他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去,可能并不掌握。这样素质的中职学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项目教学法在《会计基础》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1.项目的选择

一个教学项目应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是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体,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能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2.项目的实施

(1)任务阶段

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在情境中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学哪方面的知识,练习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2)计划阶段

学生以5~6人分组,分别充当记账员、出纳员、财务主管等角色,组内成员按任务的要求互相讨论制订工作计划。在此阶段教师应注意:应在学生制定计划时,对有问题的小组做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3)实施阶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演示相应教学项目的财务处理方法和程序,学生可以随时提问题,教师做出解答。学生根据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巡查、指导,帮助学生为完成项目而开展自主性地学习,对其所需知识和技能加以辅导,引导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

(4)检查阶段

学生自行检查操作过程和结果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自我检查参照一定的标准,在课前设计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表,方便学生对成果和工作过程进行检查。

(5)评价总结阶段

评定应从结果性评定和过程性评定两方面入手。结果性评定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是否高质量完成了项目任务;过程性评定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工作态度。此阶段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高度的肯定,对不足的地方也要及时给出改进的意见,最好以事例阐述这种错误将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后果,以加深学生印象,达到减少同类错误发生的目标。

三、在基础会计课程的产品销售核算环节的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

在实施项目教学中,我将学生分组设岗(业务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进行各岗位职业角色演练,各组通过分岗合作完成所下达的各项销售任务。在模拟职业情景中,学生边操作完成各岗位(业务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的任务,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这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学习掌握就业所必备的职业技术知识、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职业背景:广州市美华制衣有限公司业务员杨阳参加产品展销会后,签订了销售订单,销售业务流程如课本图4-16所示。

项目1:企业完成销售业务,各主要岗位应完成哪些任务呢?企业完成销售业务,各岗位应共同配合,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学生以5~6人分组,分别充当业务员、仓库管理员、出纳员、会计等角色,组内成员按任务的要求互相讨论制定工作计划。

业务员:接订单,签订合同,开出销货发票并将记账联交会计,通知发货。

仓库管理员:根据业务部的发货通知要求发货填制“成品出库单”,并将记账联交会计。

出纳:按合同规定进行货款结算。

会计:审核取得的原始凭证,编制销售业务的记账凭证。

项目2:取得哪些单据证明销售产品完成?会计进行销售业务的总分类核算,应取得的原始单据有:销货发票的记账联、成品出库单及相关的结算单据等。

项目3:设置哪些账户进行销售业务的会计核算?设置如课本表4-30所列的账户进行销售业务的会计核算。

项目4:销售产品业务的记账凭证如何填制?

销售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后阶段,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售出产品,确认实现的销售收人,与购货单位办理价款结算;另一方面,仓库发货后,将“成品出库单”记账联交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据此确认并结转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

子项目4-1:4月8日广州市美华制衣有限公司会计取得业务员转来的原始凭证如课本第153页。分析理解这些原始凭证。

子项目4-2:出纳进行委托收款背书后,填制“进账单”,连同收到的支票一同送存银行,银行审核无误后同意办理结算,退回“进账单”第一联。

子项目4-3:会计审核了销货发票、进账单后,编制销售业务的记账凭证。同时,仓库管理员转来“成品出库单”。

项目5: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成品出库单”,编制产品销售成本计算表。

项目6:会计根据“产品销售成本计算表”编制结转已销产品成本的记账凭证,“成品出库单”

另行装订保管。

项目任务完成后,在班内举行项目成果展示会,主要展示会计凭证和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将各小组的项目成果摆放在一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测、评估,同时由学生对项目成果进行介绍交流,写出小组工作总结,并通过演讲的形式,由各小组组长进行总结汇报,汇报该小组实施项目任务的基本情况,反映其团结协作,共同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学反思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原有的会计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技能的传授者,而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则是扮演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协助者、参与者、鼓励者的角色。如引导学生讨论,指导他们在完成自己的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在学习出现困难时给予辅导和鼓励,并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工作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角色的转换,使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其工作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多地体现在课程教学前如何发现和选择项目、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和控制项目的进展、如何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及时地解决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等方面。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寻找到适合的、用于教学的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内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整合,还必须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其行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同时,职教教师的一言一行、特别是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除了学习操作技术外,教师的工作热情、专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安全意识、节约意识,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项目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以往单向的、直线式的师生关系改变为新型的、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创意,要了解、理解、关心和热爱学生,重视他们的需求,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参与到学生中去,用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他们,使师生在各自的主导和主置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项目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顺利完成项目教学,需要有效的激励

项目教学是对现实工作场景的模拟,作为主体的学生可视为准会计人员。所以,要提高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鉴企业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做法,给予有效的激励。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项目教学法、描述项目成果评价标准时,学生曾问过他们若做得非常好会有什么奖励,笔者下意识地答道:“加表现分。”学生不热烈的反映说明了这个奖励对其并没有什么激励作用。以会计基础课4个学分为例,如果可以模仿企业工人的工资划分为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将课程学分分为固定学分和浮动学分两部分,把毕业学分总数作为优先推荐就业的标准之一,那么浮动学分必然就是一种有分量的激励。有了利益相关的奖励,必然能提高学生参与和动手的积极性,必然能使项目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没有利益的驱动,项目教学也只能是一种教学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财务工作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践,发现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在项目选择、课前准备、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因此,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

本分析报告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第二部分为2008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第三部分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第四部分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对策主张,第五部分为相关政策建议,第六部分为未来工作计划安排。

一、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

截至2009年4月30日,除ST本实B(200041)外,我国沪深两市共有1 624家A、B股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进行综合分析,观察出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以下显著特征:一是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二是上市公司存货、固定资产和银行贷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三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四是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五是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一)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不增利

上市公司2008年有关财务指标汇总如表1所示:

分析表明,1 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8.57%,2007年同比增幅24.07%,增幅下降了5.50个百分点。200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7.34%,2007年同比增幅49.56%,增幅下降了66.90个百分点。2008年年末净资产同比增长8.03%,2007年同比增幅30.96%,增幅下降了22.93个百分点。1 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11.80%,比2007年(16.78%)下降了4.98个百分点,降幅达29.68%。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业绩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主要是营业总成本增幅超出了营业总收入增幅5.05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度高于2007年,呈现出了增收不增利的显著特征。

(二)上市公司存货、固定资产和银行贷款等资产减值损失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

1 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末资产总额为487 005.21亿元,其中,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为114 931.44亿元,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为372 073.7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总额为3 963.4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5.63%,同比增加了2 384.11亿元,增幅高达150.95%。其中,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存货成本为18 309.23亿元,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为845.19亿元,2008年当年的存货跌价损失为690.00亿元,占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的81.64%;2008年末固定资产成本为39 727.29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为707.56亿元,2008年当年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为369.38亿元,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的52.20%。其中,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的贷款减值损失为1 356.04亿元,占其利润总额的27.88%,同比增加了482.89亿元,增幅达55.30%,部分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贷款减值损失增幅超过了150%,个别超过了250%。14家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累计金额为4 744.54亿元,2008年当年贷款减值损失占贷款损失准备累计金额的28.58%。

以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巨大,当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均达到了历史新高,表现出产品销售不畅、存货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显著

1 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11 124.88亿元,同比减少了3 122.49亿元,降幅为21.92%。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2 346.37亿元,同比减少了1 281.02亿元,降幅达35.32%,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1.09%,比2007年的25.79%下降了4.7个百分点,企业的实际所得税负明显下降。2008年净利润降幅17.34%,低于利润总额降幅21.92%,达4.58个百分点。

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6 044.65亿元,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1 282.63亿元,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1.22%,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净利润降幅较利润总额降幅减少了1.83个百分点。

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5 080.23亿元,实际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为1 063.75亿元,实际负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94%;金融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较利润总额增幅增加了11.45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下调为25%,新企业所得税法改革明显减轻了上市公司负担,较大幅度提升了上市公司业绩。

(四)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

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8 630.67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 818.13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2 599.39亿元,2008年年末总体现金流量净额为12 518.07亿元,表明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为12 518.07亿元。

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实际从银行取得借款38 906.90亿元,同比增加10 048.49亿元,增幅高达34.82%。相关财务费用主要是利息费用为1 359.02亿元,同比增加了349.38亿元,增幅高达34.60%。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实际持有的货币资金为12 518.07亿元,比2007年末净增加了784.48亿元,增幅为6.69%。

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度发放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为25 921.22亿元,同比增加3 829.45亿元,增幅为17.33%。14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08年末持有发放贷款和垫款合计为169 231.87亿元,占14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48.00%,同比增加24 391.08亿元,增幅为16.84%。

以上分析表明,商业银行贷款增幅较大,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达12 518.07亿元,反映出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

(五)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虚拟经济通常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基础金融产品,在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中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依据资本市场公开交易价格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1 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9 664.0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8.14%。其中,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8 862.59亿元,占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10.44%。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0 110.07亿元,占上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8.62%。2008年,1 624家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501.33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股东权益的金额为-2 206.65亿元。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实现利息收入15 929.0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88.24%;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 683.17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9.32%;营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比接近90%,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足10%。

以上分析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产品交易规模较小,虚拟经济发展还不很成熟,金融创新不够,商业银行仍然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存在较大差距,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二、2008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是1 624家上市公司报告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唯一标准。本部分将结合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从多角度研究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表明,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平稳有效实施。

(一)从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总体分析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

上市公司根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各项规定,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列示项目、指标计算等编制了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顺序、项目和内容在附注中提供了相关可比的信息。2008年年报数据与2007年的比较数据更具可比性,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二年。

根据收入等会计准则,1 624家上市公司确定了2008年实现的营业总收入119 134.75亿元、营业总成本110 843.15亿元、营业利润10 057.90亿元、利润总额11 124.88亿元和净利润8 778.51亿元,并与2007年同口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了2008年增收不增利的结论。1 624家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2008年的资产总额为487 005.21亿元、负债总额为409 744.43亿元、股东权益总额为77 260.78亿元。年报分析得出的2008年上市公司巨额资产减值损失3 963.48亿元,主要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构成,其中,存货跌价损失690.00亿元是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369.38亿元是根据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贷款减值损失1 356.04亿元是按照贷款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摊余成本的差额并结合监管要求确定。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贡献,是公司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反映的结果,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所得税会计准则,1 624家上市公司确定的所得税费用为2 346.37亿元,其中主要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也包括部分递延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以及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等情况,是上市公司执行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反映的事实,根据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末实际持有的货币资金为12 518.07亿元;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1 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9 664.01亿元。

1 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均经过了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的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不仅对年报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合理保证,而且表明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有效实施。1 624家上市公司中,有1 511家公司的年报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占比为93.04%。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仅有113家,占比为6.96%;其中,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78家,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18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有17家。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四大)审计的111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家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从A+H股年报分析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2007年12月,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并签署了联合声明,此后两地又建立了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机制。除联合声明规定允许存在的会计准则极少差异(如,按照内地会计准则部分长期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外,上市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A股财务报告和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H股财务报告应当相互一致。

1 624家上市公司共有57家同时在香港发行了H股。根据A+H股上市公司公布的2008年年报,57家A+H股上市公司2008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为5 442.23亿元,净资产为42 595.51亿元;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为5 572.49亿元,净资产为43 003.07亿元。内地准则报告的净利润小于香港准则报告的净利润130.26亿元,净利润差异率为2.39%;内地准则报告的净资产小于香港准则报告的净资产407.56亿元,净资产差异率为0.96%。2007年净利润差异率和净资产差异率分别为4.69%和2.84%,2008年净利润差异率和净资产差异率分别为2.39%和0.96%,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30%和1.88%。

57家A+H股上市公司的两地年报显示,导致A+H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仍存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保单取得成本以及保险合同准备金差异。香港对于混合性合同分拆确认保费收入,内地没有进行分拆;内地对于保单取得成本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香港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内地对于保险合同准备金考虑监管要求,香港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量。这三项差异合计对净利润的影响为140.18亿元,对净资产的影响为675.81亿元。如果剔除现存两家保险公司差异后,净利润差异总额由130.26亿元缩小到-9.92亿元,净利润差异率由2.39%缩小到-0.18%;净资产差异总额由407.56亿元缩小到-268.25亿元,净资产差异率由0.96%缩小到-0.63%。两家保险公司存在的差异属于会计准则执行问题,我们已与有关部门协商,力争在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中予以消除。

以上分析表明,在两地建立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机制后,财政部针对两地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做出了消除差异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57家A+H股上市公司大幅度消除了原有差异,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差异率由2007年的4.69%和2.84%降为2008年的2.39%和0.96%。在剔除两家保险公司的执行差异后,按照两地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差异接近完全消除。这一事实进一步验证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成果,而且从这一角度表明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持续有效实施。

(三)从具体准则项目应用分析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我们对38项具体准则执行情况进行了逐项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每项具体准则2008年在上市公司均得到了持续有效实施,但有些情况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限于篇幅,在此仅重点说明以下准则项目。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1 624家上市公司有690家存在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也有部分土地使用权。其中,自用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有111家;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有28家;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固定资产的公司有26家;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存货的公司有2家。

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690家上市公司中,采用成本计量模式为670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为20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515.90万元。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主要有评估价格(14家公司)、第三方调查报告(1家公司)及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5家公司)。4家公司披露了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部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和部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值得关注。

2.资产减值准则

1 624家上市公司中有1 089家公司存在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损失为3 963.4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5.63%,同比增加了2 384.11亿元,增幅达150.95%。其中,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所占比重最大。

1 624家上市公司中有571家公司存在商誉。其中,对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的有553家公司;18家公司未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160家上市公司对商誉计提了减值准备,计提金额为27.94亿元,占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总额的0.70%。

上市公司披露了长期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涵盖期间和折现率等。793家公司披露了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依据,占存在资产减值的上市公司总数的72.82%;也有一些公司没有充分披露资产减值迹象。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2008年巨额资产减值损失也不排除某些公司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人为调低2008年利润以实现2009年业绩回转的可能性,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3.股份支付准则

1 624家上市公司中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共有40家,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有32家,以现金结算股份支付的有11家,其中,3家上市公司同时具有现金结算和权益结算两种股份支付计划。股份支付的授予对象多为公司董事、监事、高管及业务骨干。2008年因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的费用总额为-26.68亿元,因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确认的费用总额为16.15亿元。

8家上市公司以股票作为支付工具,24家上市公司以股票期权作为支付工具,同时具有股票和股票期权两种权益支付工具的有1家;以虚拟期权作为支付工具的有2家,以现金股票增值权作为支付工具的有9家。29家上市公司明确披露了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7家上市公司未予明确披露。

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40家上市公司中,2008年修改股份支付计划的有7家;取消股份支付计划的有1家;结算了股份支付计划的有10家。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行权条件,其中以服务期限作为可行权条件的有6家;以业绩条件作为可行权条件的有5家;以非市场条件作为可行权条件的有15家。其中,修改或取消股份支付计划值得关注。

4.债务重组准则

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2008年完成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有296家,其中,220家公司作为债务人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109.30亿元。

2008年完成债务重组的296家上市公司中,与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子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有16家,实施破产重整的有10家,实施和解的有69家。完成债务重组的296家上市公司中,以资产清偿债务的有45家,债转股的有5家,修改债务条件的有93家;采用以上三种方式组合进行债务重组的有6家。另有147家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类型披露不清。

上述与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进行的债务重组,实施破产重整与和解的情况,以及债务重组披露不清等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5.企业合并准则

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有433家公司2008年实现企业合并。其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有185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有296家,53家的企业合并既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另有5家未披露企业合并的类型。

实现企业合并的433家上市公司中,采用控股合并的411家,采用吸收合并的25家,采用新设合并的5家,其中,既有控股合并又有吸收合并的8家。披露了企业合并的判断依据的有420家,另有13家未予披露。2008年因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合计为242.43亿元,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3.87亿元。

企业合并中业务的判断依据以及未按规定披露企业合并的类型和相关判断依据的情况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四)从单个上市公司分析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年报分析工作实际上是以单个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为基础的,先分析1 624家上市公司每家公司执行各项具体准则的情况,再分析每一具体准则项目在1 624家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A+H股报表差异分析和年度财务报告总体分析,同时分析每家公司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限于篇幅,在此仅列出某上市公司实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年度财务报告实例。

该公司2008年财务报告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二是该公司集团合并报表和其母公司个别报表,三是报表附注。

第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许可的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由注册会计师签字盖章,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我国现有7 2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截至2008年12月31日,有资格为上市公司提供年度财务报告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60家。

某会计师事务所为该公司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其内容如下:

一是表明对该公司的审计范围,包括:2008年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利润表、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

二是表明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包括:(1)设计、实施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3)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

三是表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包括: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四是表明审计意见,包括:该公司财务报表已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公司2008年12月31日的合并财务状况和财务状况以及2008年度的合并经营成果和经营成果以及合并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

第二部分,该公司集团合并报表和其母公司个别报表

本部分为该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的数据,以及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的数据。

上述报表的所有项目均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列报要求,报表的栏目为2008年的合并数据和母公司数据,以及上年度的相关比较数据。

每张报表之下注明:此财务报表已于2009年×月×日获董事会批准,由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财务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公司公章。这一做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法定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意味着该法定代表人对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部分,报表附注

该公司报表附注全面充分,资料详实,全面披露了公司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及合并范围等,同时对每张报表的数据都按照具体准则规定披露了大量的附表,详细说明财务报表数据的构成和增减变动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阅读和全面理解该公司当年、上年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信息,预测该公司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投资等相关决策。

个案分析结果表明,该上市公司2008年较好地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

三、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系列会计政策能够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以此形成的财务报告有利于促进投资者投资和完善资本市场,实现了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功能,又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投融资奠定了会计基础,也可帮助外国投资者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有鉴于此,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完成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后,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一)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国内企业认可,实施范围不断扩大

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有效实施,对我国非上市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8年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非上市中央国有企业、所有非上市商业银行、有关金融机构以及非上市的所有商业保险公司。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国有企业等。

截至2009年5月31日,除所有上市公司外,我国已有35个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山西、云南、深圳等省、市的大中型企业全部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陕西、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波等省(区、市)属国有企业全部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河南、湖北、广西、贵州、海南、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厦门、大连、青岛等省(区、市)的部分大中型企业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他地区也在为2010年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各省(区、市)积极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认真组织企业会计准则在本地区的实施工作。有些省(区、市)成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联合工作组,加强财政与国资、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云南省财政厅与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合作组织培训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008年间累计举办了60期培训班,受训会计人员达2万余人。黑龙江、广东等省财政厅与国资委联合调研,研究企业会计准则平稳过渡的办法,对省属国有企业进行模拟测试,同时狠抓了人员培训、清理企业户数、清查资产、完善制度、改造财务信息系统等工作。山西省财政厅将国有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列入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执法检查的重点。河南、上海等省、市组织对2008年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国有企业进行财务报告分析和实地调研。浙江省财政厅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的紧急援助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新疆、广东、湖南、大连等省(区、市)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联系点制度,及时掌握和解决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到2010年左右,基本可以实现我国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目标,除小企业执行单独的简易会计制度外,将在全国大中型企业范围内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切实解决企业之间会计标准各异和财务报告信息口径不一等问题,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等效成果显著

首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认可。2005年企业会计准则形成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专家参与其中,以便IASB充分了解中国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特点,2005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的联合声明。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1 570家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经过一年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经受了实践检验并取得了成功。财政部会计司采用了“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式,对1 570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进行全面深度分析,形成了近两万字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2007年分析报告),以每家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从多角度论证了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全面平稳有效实施。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非常关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并研究了2007年分析报告,2008年5月派专家对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了考察,独立召开了若干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分组座谈会,实地确认了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有效实施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了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工作机制,签署了相关备忘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银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项目”是世界银行软贷款项目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其次,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欧盟资本市场的认可。中欧会计准则等效早在2005年2月就列入中欧财金对话,并于当年11月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此后,财政部会计司和欧盟市场司多次举行了深入的磋商和技术会谈,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中欧会计准则等效评估交换意见。欧盟委员会先后多次独立组织实地调研,考察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研究了2007年分析报告,认为中国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良好。

2008年4月22日,欧盟委员会就欧盟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正式公告,建议在2011年底前欧盟委员会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该建议于2008年10月23日经欧洲议会投票表决批准,于11月14日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通过,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时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不需要再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

欧盟认可我国会计准则标志着财政部在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推进中欧会计等效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将大大减少我国企业在欧盟上市的财务报告编制成本,有助于贯彻中央“走出去”战略,促进欧盟认可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解决欧盟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反倾销问题,改善我国企业出口环境。

第三,中美会计合作正在有序推进。我国的石油石化、电力通信、金融保险等特大型企业已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需要按照美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全面公开披露上述企业会计及相关信息。这不仅增加了我在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成本和审计成本,而且还涉及其他相关问题。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我们加强了中美会计合作,中美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已列入中美经济联委会和中美经济战略对话议题。

财政部会计司先后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有关方面开展了多次对话、互访和谈判。美国FASB与我国大型在美上市公司会计负责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进行了座谈,就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等问题交换意见。我们向美国FASB提供了2007年分析报告。中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并在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得到了美国FASB的赞赏。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FASB分别于2008年4月18日和2009年5月13日签署了第一份和第二份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就积极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协调双方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立场、定期沟通机制和人员交流安排等达成了共识,目标是实现中美会计准则等效。美国FASB主席罗伯特・赫茨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会计合作意义重大,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路对美国具有参考价值。

此外,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实现了等效。2006年以来,财政部会计司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就中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互认问题进行了为期1年的若干次技术会谈,最终确认了两地会计准则实现等效。2007年12月6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中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并建立了持续等效机制。此举有助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降低筹资成本,实现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

四、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对策主张

2008年下半年,源于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并且波及实体经济。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美国和欧洲金融界某些银行家们将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由此引起美欧乃至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轩然大波,并已成为G20首脑华盛顿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本部分结合我国国情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与实施情况,特别是依据2007年分析报告,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对策主张。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对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方面的举措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部分金融界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责成美国SEC在90天内完成是否取消或暂停《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的研究工作,并向国会提交专项研究报告。

《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通过后,立刻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乃至全球会计职业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主席在2009年10月2日正式致函美国参众两院、财政部和SEC,强烈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是政治干预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将会损害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和可信度,如果国会为了特殊团体的利益,通过立法手段来推倒会计准则,替代专家的会计职业判断,那么美国财务报告质量的改进将根本无法实现,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将得不到维护。美国消费者联盟、四大等也都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荒唐透顶的行为”,是“否定现实”、“既欺骗投资者又欺骗自己的做法”。

美国FASB针对各方面对公允价值的争论,一方面坚决反对否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能因噎废食,同时冷静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市场不活跃情况下存在的不足。为此,美国FASB先后连续了多个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工作人员立场公告》,就市场不活跃情况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等,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南。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应对金融危机修订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针对金融危机引发金融界等有关方面对会计准则的批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数次发表声明和公告,支持美国FASB的立场,认为不应当将金融危机的根源归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更不应当否定公允价值会计,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IASB和美国FASB的立场是一致的。

2008年10月13日,IASB迫于有关方面的压力,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相关条款进行了部分修改,适度放宽了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允许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从而改善公司的财务报告业绩。紧接下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我国香港等)相继了金融资产允许重分类的类似规定,并自2008年第3季度开始实施。

IASB允许金融资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重分类的做法,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瑞银集团决定不采用这一会计政策,认为即使对某些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财务报告仍然需要披露相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对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金额,投资者终归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金融资产重分类的修改实质上是在“粉饰会计利润”。

(三)我国确定了不随国际会计准则变动而修改企业会计准则的对策主张

我国不属于直接采用国际准则而是与之趋同的国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需要及时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做出回应。事实上,我们一直在高度关注、密切跟踪美国、IASB和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动态,经过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2008年10月初,作出了以下基本判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张:

一是公允价值会计不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次贷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超前消费、投资银行等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疏于监管。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挂钩,实际上是某些银行家和政治家在转移矛盾和公众视线。

二是我国会计准则立足国情适度谨慎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等,规定了严格的公允价值限制条件。从2007年1 570家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后,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较小,影响甚微,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不到1%。尤其是美国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基本不存在。

基于上述分析判断,我们主张“不跟风”,提出了不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动而修改我国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即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均不作调整。2008年10月29日,我们向IASB表明了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对策主张。IASB明确表示赞同和认可,认为我国的做法不构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也不影响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此外,美国SEC于2008年12月30日如期向国会提交的研究报告,也得出了与我们当初判断相一致的结论:不应当暂停或取消公允价值会计。

五、相关政策建议

我们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为基础分析了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涉及的分析对象虽然仅限于上市公司而不是全部企业,但也能够观察到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一些显著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和有关情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库存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价值减损,有效需求不旺,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根源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们建议: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系列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同时也要防止产生新的结构不合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二)重视发展虚拟经济,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虚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由基础金融产品和少量衍生金融产品构成,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交易和投资者理性投资配置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满足社会需求的领域。虚拟经济的成熟程度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美国借助过度金融创新,引导其他国家投资者购买其金融产品,使全球资源不断流向美国。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了《2008年紧急稳定经济法》,白宫也拿出了8 000多亿美元救市,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金融监管措施,但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不会停止金融创新。我们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和2007年分析报告表明,虚拟经济在我国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商业银行仍然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我国虚拟经济不很成熟还表现为资本市场总体上没有达到理性投资的程度,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购买股票不关心企业基本面,也得不到合理的投资回报,往往主要是为赚取差价。年报分析显示,有555家上市公司2008年没有进行利润分红,占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34.75%,表明我国实现资本市场理性投资任重道远。尽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的财务报告反映了企业基本面的情况,但真正使用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决策可以说还没有成为主流。

我们建议:我国应当高度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不能因噎废食,在强化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金融创新业务,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同时重视调整和解决商业银行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体的状况。与此同时,应当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只有大力提倡自主创新,提升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发展虚拟经济,引导机构投资者和社会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企业会计准则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市场规则。

(三)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关注货币资金投向,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助长泡沫和引发通货膨胀

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表明,1 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8年从银行取得借款38 906.90亿元,2008年末滞留在银行账户的资金达到12 518.07亿元,呈现出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的明显特征。

在上述情况下,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这些资金很可能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助长泡沫和引发通货膨胀,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四成左右的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而破产倒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们建议: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信贷资金投放的对象和领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放,强化信贷资金监管,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六、未来工作计划安排

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既面临挑战也是机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开拓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继续做好企业会计准则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实施,并根据G20峰会对会计准则方面提出的目标要求,深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一轮IPO已经启动,创业板市场开始建立,这些都表明了我国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进入了关键发展时期。尤其本次金融危机过后,根据G20首脑华盛顿峰会宣言,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应当从全局高度出发,继续做好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工作。一是巩固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已有成果,推动企业会计准则在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二是深入参与IASB有关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计量等重大改革项目;三是建立由我国发起的亚洲――大洋洲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平台,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我国在未来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四是完成中欧审计公共监管的等效工作,为我国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进入欧洲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五是加强中美会计合作,积极推进中美会计准则等效认可。

(二)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相关配套改革,完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组织实施,是我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2008年5月22日,我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正式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经过一年来艰苦努力,我们完成了若干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配套指引,将于近期。经与相关部门商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于2011年正式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实施前需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取得经验后再扩大到非上市企业和其他单位。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在总结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际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属于管理范畴,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并形成评价报告,同时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三)全面有序推进会计信息化工程,促进企业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实施,离不开会计信息化的支撑,会计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须进行配套改革。2008年11月12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发起成立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旨在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4月12日,我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系统构成、职责分工和有关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重点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全面信息化的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形成“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统一会计信息平台,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的需要。

(四)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国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和民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部积极支持、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强强联合,已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2008年以来,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此过程中,于今年5月7日和6月11日,我部先后两次就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加快行业发展的目标、原则、模式以及若干具体措施,在业内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有关部门表示赞同和支持,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合和做大做强,必将发挥重要的实质性推动作用。

(五)打造复合型高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队伍超过了一千多万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新形势发展要求,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社会对高端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必须要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熟悉和掌握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尤其是具有现代金融知识的复合型高端会计领军人才队伍。

我部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十年培养规划》,并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等选拔程序,启动了高级会计人才工程,建立和实施了科学的培养机制,分别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进行培养。在现有基础上,将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实现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目标。

从90年代初实施开始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制度,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系统已经形成,包括: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在现有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当逐步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目前,我部正在与有关部门协商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