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7:4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减负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限制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在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认知负荷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应该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和使用中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一、引言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己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ter,Chandler & Tiemey,1990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t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Pass Renkl & Swelter, 2003 )。
1.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 2003 )。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 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 )。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 )。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己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不但应该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并且还应该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首先,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其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第三,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第四,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来编写.例如,2007年版代数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为“(七年级上)正负数、有理数、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八年级上)一次函数、整式;(八年级下)分式、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上)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九年级下)二次函数(这里省略了数据整理与概率的部分内容)”.然而,初中代数的内容构成大体为:数、式(包括整式、分式、根式等)、程(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共有五个知识块,每个知识块是它后面知识模块的前奏课,每个后面的知识模块都是对前面知识模块的深化与扩展.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初中阶段独立而严密的代数体系.但是,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编排不难发现,有些内容的学习顺序被打乱了,有些模块被拆散了,在教学当中自然就会存在以下矛盾.
一、 降低学科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的矛盾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支持.初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直到高中转化才初步完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新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例如,从内容编排看比较典型的有:把“式”(包括字母表示数、整式、分式、根式)这一块知识放到了一次方程与方程组、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后面,甚至还删掉了字母表示数、分解因式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内容;从时间安排上看是把“式”这块知识放在初二及以后学习.因此从内容上就打破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这样就形成了降低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遇到困难.很多教师在教学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时感觉学生非常难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课改前却是非常简单的、很基础的,学生也掌握得很好.很多教师感到非常苦恼,但找不出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这对矛盾没有解决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固然要遵循,但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也不能颠倒.教材编排不能做到两方面兼顾,在教学时就不应两面兼顾了.因此,教学时可做适当的教材处理:在教学一次方程时必须先和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简单的整式及整式的简单运算等必要的前奏内容,但不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只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即可,然后再学习一次方程.这样,学生对一次方程的理解、列式、解法及运算就变得简单与容易掌握很多.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方程的列式及运算,最终影响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当一次方程学好了,一次不等式就不难学习与理解了,因为在逻辑上方程是不等式的特解部分,在解法上它们很相似.所以,一步处理好则后面几个知识块的难点都解决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教材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很受学生欢迎.
二、 分散难点与综合记忆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认为,记忆可分为多种,其中按照记忆内容来分,可分为部分记忆、整体记忆、综合记忆三种.这三种记忆的优劣根据学习材料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无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用部分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而且比较简短的学习材料用整体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联系而且既长又抽象的学习材料宜进行综合识记.例如,初中代数中方程与方程组、函数这两部分是初中数学中联系最密切,分量最大,最难、最抽象的内容,最适宜用综合识记的记忆方法.但教材为了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成几块,从初一到初三分跨三个年度六个学期学习.
具体如下表:
由此可见,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了一年,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学习时间也间隔一年,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一个学期.这样安排难点是分散了,但方程与函数这两块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却变得非常零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有学习前面的知识就不知有后面的知识,学习后面的知识又忘了前面的知识的感觉,很难掌握好这两部分知识,更难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由于这些知识前后衔接时间间隔太长,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这些内容,要采用横向、纵向联想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教学.每教学一个知识点都得先复习与之有联系的知识,让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的记忆,然后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联系记忆.虽然课本把这两块知识拆散来学习,但是教师必须对这两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整体教学观念,有意识地让学生把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方程体系和函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更有效地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数学思想.
三、 技能训练与减少习题之间的矛盾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最直接的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因此,新教材大量减少了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培养方面的习题.教育心理学认为,基本技能是具有固定程序和步骤的方法,一种熟练的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体现,所以,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根本,能力是学生运用双基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掌握好双基,知识需要多次记忆、技能需要重复训练,这与减轻课业负担是不矛盾的.可是,新教材中技能训练的习题过少.例如,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一节,因式分解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两种,其中公式法有两条乘法公式,等于三种基本技能,而课本中提供课后训练的习题总共才十八道小题.平均每种技能重复训练六次,这样的训练次数对任何一种技能来说,都是不够的,学生是不能掌握好的.类似这种情况,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等,它们的基本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帽子,要理直气壮地适当增加一些训练题,直到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为止.我们这样做并非搞题海战术,这是学科的客观规律要求;科学不是喊口号,如果我们一味地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减少应有的习题量,那么学生肯定不能熟练掌握好双基,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教好数学、学好数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内容编排欠科学与与相关学科脱节引发的思考
数学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学好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先决条件.新编教材对学科内容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只是考虑到本学科,而没有考虑应用学科,表面看是给学生减负了,但实际上非但没有减,从某个角度说,反而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一知半解,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与信心.
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明显脱节的有:物理八年级上册用到负指数幂(即科学记数法中,幂指数n是负整数的情况),而数学八年级下册才介绍.与本学科内容脱节表现在与初中阶段内容及高中知识的脱节两方面.初中阶段,前面几个矛盾中有些已经分析到,有些没有提到.如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中提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也用到这个知识点,但中心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勾股定理是八年级学习时介绍的,但所应用到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是九年级才有,内容编排顺序混乱,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作补充、说明或适当的调整,没有经验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以上种种往往会因为数学基础的欠缺或不牢固,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大打折扣.
为了降低初中数学的难度,新编教材对一些内容一减再减.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方程中的根式方程、比例的性质、韦达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弦切角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有些内容在高中教材中有补充学习,更多的却是没有补充,直接应用.像十字相乘法是解方程中非常常用和好用的方法,因为初中删去了,高中又直接用,让初、高中的知识链出现了脱节现象.还有,为了减负,中考几乎是一年比一年容易,为了响应号召,一些初中教师也乐得只为中考服务,而高考的难度从没减过不说,还似乎有越来越难之势.初、高中对学科知识截然不同的要求,让许多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晕头转向,导致一些学生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非常可惜.学生的潜力没有在适当的阶段得到挖掘,更没办法形成能力.这样的教改没有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不算,有时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处理好以上几个矛盾,寻找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这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与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教”增“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59-01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活动,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教”是前提,“教”支配着“学”,先“教”而后“学”。当前课堂普遍存在着“教”风太盛的现象,许多自以为是的教师滔滔不绝地独自吟诵着“经书”,殊不知,教师越是“好教”,学生越不“好学”。教师的这种“爱教”行为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教育部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增强学习效率。我们教师除了在课业负担上面给予减轻,更重要的还要在学业负担做到减负增效。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这一宗旨,必须充分践行生本课堂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教师限时讲授,学生踊跃活动,真正做到减“教”增“学”。近几年来,笔者始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摸索、实践,探究出减“教”增“学”的策略。
一、减少“教”的时间,增加“学”的时间
教和学的总时间是一个定量,如果“教”的时间越多,那么“学”的时间也就越少。当前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比较重视教学时间的管理,有的地方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比例上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规定: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一节课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要科学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分配时间,变“讲”堂为“学”堂。
五年级上册中的“负数的初步认识”是我执教的一节校内公开课。我原先考虑到学生对“负数”这个新的数学概念比较陌生,而且生活中接触又较少,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准备采用讲授教学方式,讲授时间比较多,大约需占用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在和学科组的教师集体备课中,他们提出:当前提倡“学的课堂”,首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学习时间安排上应当予以充分保证,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又将教学方式调整为“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各地气温的图片、温度计等学习材料,让他们先根据导学案分组进行自主预学,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炼总结出有关“负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并未造成我所担心的结果,我省时又省力,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中反而学得更好。
二、减少“师”的活动,增加“生”的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多的干预反而会造成对学生产生“非爱性的掠夺”。课堂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就要求教师减少无谓的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中,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退居幕后,减少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活动小组提供了牙膏盒、饼干盒、长方体框架、正方体框架及小棒、节点等实物,让他们在观察、触摸、测量、比较和拼接等丰富活动中进行感知,各组学生通过一组有结构的学习材料接触、操作、感知,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方面的特点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充当了一个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在各小组操作活动中适时参与他们的研究活动,在汇报交流时适当引导他们围绕所观察物体的面、棱、顶点方面作全面系统地分析与归纳。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该教的才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教”基于服务学生的“学”,课堂中教师主动退后,减少“师”的活动,教师不替代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将学生推向前台,增加“生”的活动。
三、减少“单”的形式,增加“合”的形式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域,应在互相交融、互动合作中达到共同“生长”。减少“教”并非对学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长。为了学生的“学”,我们应做一个目光敏锐、心如明镜的智者,主动和学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动、生生合作,减少“单独”的个体活动,增加同伴“合作”的学习形式。
譬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中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我原定教学方案是给每位学生提供四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模型,让他们各自把这四个正方体泡沫模型分别将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然后分别观察统计1面涂色、2面涂色、3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切成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后来,我考虑到这样的话所需准备的小正方体泡沫模型太多,因此改变策略,将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仅提供4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模型,让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后发现,我这样“偷懒”的方式反而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减少了我的麻烦,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个体之间的竞争变为组内团结、组际竞争,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交流,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总之,我们只有学会“让”一点、“懒”一点,适当减少“教”,增加“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科学设计师生活动,恰当安排活动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炎.认真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些新思想[J].云南教育,1999(12).
[2]梁爱玲.增强主体意识培养自学能力[J].安徽教育,2000(Z1).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供参与的机会
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作业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设计了四个谜语,让学生们分别猜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接着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验我国优秀文化瑰宝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学生们在为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骄傲的同时,激发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把知识寓于猜谜语、游戏、小品表演、合作探究等生动活泼的有趣活动中,有趣的情节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们学习的胃口,让学生们“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们愿做、乐做。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提供体验的机会
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例如教学《心中有规则》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性作业:标题:《熟悉身边的交通规则》;目标:认识交通标识,注意交通安全,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容:1 通过实地调查,画出较为常见的交通标识。2 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等方式注明所画交通标识的含义;效果分析:作业结束后,学生们交上了一份份图文结合、栩栩如生的答卷。从答卷上看,学生字迹清楚,态度认真,这说明了学生的作业兴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内容上看,学生能较熟练地了解身边多种多样的交通标识,并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加深了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显然,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提供活动的机会
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作业巧设计,把机械单调的作业转变成学生自己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访问家人和邻居、查阅报纸、收看电视及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以及发生的伤害事故,并把图片、新闻报道和采访纪录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四、设计竞争性作业,提供创新的机会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例如教学《班级中的“岗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竞争性作业:小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小明不负众望,当上了劳动委员。在放学的路上,小伙伴看到了他,伸出了大拇指说:‘真棒,当官啦!’这句话让小明很困惑。要求学生辩一辩: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发言,这正是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错、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16-2
多年来,星海小学努力构建人文、科学与艺术相融并重的课程体系,形成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课程文化,重点优化了基础型课程,开设了数十种特色课程,增强了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实效性,初步探索出适合“每一个”的多元课程。实践证明,这一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特长发展,适应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高水平实施,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影响力。
我校新课程体系如下:
课程显性课程学科类课程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活动类课程
隐性课程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一、智慧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
学校课程建设践行国家课程改革理念,严格执行《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规定,开足、开齐三类课程;同时,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智慧实施,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善,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这种智慧实施具体包括:
1.合理统整教材,凸显个性实施
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学校教师根据不同地区教材的优势,在每个年级选择1~2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统整教材的研究,有效统整不同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研究、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凸显教师对课程的个性实施。
2.渗透创造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继续开展创造教育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作业研究,落实减负增效
开展“作业改进”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设计高效作业练习、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开发“校本作业资源库”,形成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特色发展的校本作业系统。
4.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综合发展
树立“综合发展教育观”,让教师学会跳出学科来教学,促进学生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受到综合教育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整合课外教育资源,变单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学内容,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星海小学先从艺术、体育、综合学科开始进行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努力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标准,确定我校的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本结构。
具体而言,体育学科实行N+1的课程,如:一年级3+1(3节国家课程+1节健美操);二年级3+1(3节国家课程+1节轮滑);三年级2+1(2节国家课程+1节击剑)。艺术组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整合,调整教学内容。如:音乐组增加“葫芦丝”吹奏学习,美术组增加“剪纸”艺术学习等,实现“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制作得意的艺术作品”的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信息组老师根据开发区学生特点整合教材,制定出星海小学信息教学纲要标准。提前完成国家课程要求,增设PPT、网页制作等内容。科学劳技组也都有自己的补充校本课程,如:种植、科学研究、机器人、航模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游泳》、《科技与生活》、《经典晨诵》、《国学》、《健美操》、《轮滑》、《击剑》、《心理》、《种植》、《科学研究院》等校本教材。
语数英学科则深入推进“三材”建设(教材、学材、习材)。学材,泛指学生的学习材料,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指向学生兴趣发展的各类学习材料,为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习材,意指学生的练习材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套餐,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统整起来。同时,每个学科都制定了“星海娃自主学习导学单”、“星海娃自主学习加油站”、“星海娃自主学习探索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形成具有星海特点的优质课程资源。
二、精心打造,学校课程生本化
这里的学校课程主要指我校的兴趣课程和特色课程,重点是打造凸显特色的“四叶草”品牌课程。这些课程是为尊重孩子差异,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推进素质教育而设置实施的。
学校根据“四叶草”小公民行动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联系国家课程,对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形成比较完善又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和活动序列。同时,又注意选择性、开放性、生成性,构建的“四叶草”小公民行动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而是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并根据学生需求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施“四叶草”小公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师资力量、学生发展需求等情况,又组建了若干个项目的“四叶草”小公民文化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技艺特长。
目前星海小学的各类校级、班级兴趣社团课程已经达到130个,基本满足了星海学子个性发展的需要。这些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呈现,每一位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完全自主地进行选择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学校还非常重视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发至少一门拓展型或探究型文化社团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科学和艺术领域,学校每学期开设50门以上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创新引导,学生活动课程化
项目引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活动化课程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来实施教育。
在星海,项目引导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快乐体育节、智慧科技节、幸福读书节、多彩艺术节、幽默英语节等校园节日已成为我们的常规活动,这些活动已经形成了星海的活动课程体系。学校精心为学生打造的活动课程体系,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以其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去尝试、去参与。
为拓展学生的活动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学校开发多种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项目引导,以学生为主,教师为指导,引领孩子共同开发与创建适合我校学生自己的活动内容,在积累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体系。
项目引导的活动课程基本结构如下:
通过创新项目引导活动课程,我们得到不少的收获: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设计和尝试活动的实施内容、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成果的全部技术过程。在学习中,不是单纯为活动开展,而是为学生培养能力而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的相关素养积累财富。
2.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生活、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判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互相交往、分工合作、实践操作、探究创新。学生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角色位置及所肩负的任务。
3.强调“评估”是技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开展的必须的环节之一。学生完成作品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而应对活动的设计、活动实践过程、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应对活动的成效,甚至活动经验的分享研究。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质量、革新、创新意识。
4.项目引导的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的知识加以综合吸收。由此教师必须树立整合意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经济、日常生活及潮流相结合。倡导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注重技术教育的整合。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到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效率高、效果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大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教学低效现象大量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学中少、慢、差的低效局面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小学,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不能摆“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流,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待学生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生的表现不轻易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对老师所教学科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学困生。设计的问题应有引导性和层次性,能够引起不同程度学生的思考,使所有的学生都被教学内容所吸引,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是认识的客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新课程把“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主要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具有使学生学会合理思考、真正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明显优势,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有益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富有情感的创造性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其主体地位自然得以确立和充分实现。
三、联系生活,重视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生活因素,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要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增进对数学的学习理解,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思维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对教学很有帮助。
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关注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以促使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 一张一驰教学方式
孔子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同样对于数学教学,不能总是让学生在神经高度紧张下学习,应紧中有松,松中有紧,让学生在弹性中思维,在一张一驰中求知。数学教学过程,是安排一个知识点,跟着配套练习。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缺乏恒心,学习怕苦怕累,感到数学无趣乏味。而选用一张一驰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根据数学知识点的轻重之分选取难度系数与之相符的练习,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大部分能够掌握,在知识的海洋里有用武之地,由此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培养深入学习能力。所以一张一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变得有弹性,象跳跃的音符,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各有所得。
二、 有效设计的教学方式
以前传统教学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然而题型稍微灵活些,学生就会雾里看花,缺乏应变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如今都在课改,教材变得合乎情理,题型变得合乎生活,各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变得新颖创新,有的在教学上很有成效,可有的不见起色。那么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症结在哪儿?主要是教师只注重教学的结果,把精力投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上,而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效设计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对于我们民工子女指定的学校,又在当今学生减负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用更少的时间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应采用有效设计的教学方式,更应在课堂教学上,题型设计上多下功夫。
例如:在根与系数这一节传授中,教师在推出根与系数关系后,给出例题:已知方程5x2+k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个根及K的值。学生很自然地把2直接代入方程,先求出K,然而再回解方程,因为学生认为这一方法直接明了,但与教师的设想相悖,让教师上课很被动。出现这样的授课情况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注重教学的有效设计,假如把2改成+1等形式,那么学生把+1代入方程求解K时,因计算繁琐而放弃直接代入法,转而另辟途径,寻求今天所学的根与系数的方法去尝试,从而发现这方法可行、简单、有效,同时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签于以上例子,教师通过课堂的有效设计,把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转化到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轻负高效,合乎课改的精神。
三、 培养学习情感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学习能力稍逊的同学,在学习数学时,失其一环、二节将影响以后内容的学习,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下去,将会自暴自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习情感教学是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一方式不容小视。
每一个同学都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即使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不例外。多让他们多品尝数学美,多享受成功的喜悦,多培养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付出点滴汗水,会有收获的。
不妨做一个调查:在班上问问成绩偏下的同学,当你解出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的数学题时,你有什么感受?而当你把要求背诵语文或英语背出来以后,又是何感受?同学们会回答:解答出数学题后,感到很开心,很有自豪感;而背出了规定的内容后,感到我终于完成了任务,可以轻松了。此刻,我们数学老师有何感受呢?――让学生在数学殿堂里多享受,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四、 有效纠错的教学方式。
数学知识点的载体是数学题,教师通过学生解答数学题,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然而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抑或不完整。教师在纠错的过程中,尽管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化去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感到精疲力竭。所以说,选择有效的纠错方式很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09-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电子白板、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特别在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成为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应用水平的重要工具。
1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理论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很多人之所以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其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性。多媒体的成功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思维“抽丝剥茧”,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关“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坐标表示”教学中,就成功运用了Flash课件,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地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把复杂的问题,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避免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做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和精髓所在,要想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必须想办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教材上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不易理解,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课程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讲解“圆锥”这一节时,学生对于圆锥的形成过程很难把握。如果用Authorware将其制成动画,将三角形进行旋转,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了解其圆锥的生成过程,几何空间感很快就在头脑中建立起来了。
事实证明,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能呈现事物的变化,可动静结合地表现事物的特征,使一些数学问题、概念直观化,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实现课堂教学反馈,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的练习进行展示,及时进行反馈更正,鼓励创新思想,更有利于学生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及时收集、处理反馈信息。以往的教学中,要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之外,只有请学生到黑板前来板书,往往要耽误很多时间;又由于黑板的局限性,不能展示更多不同的见解,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直接展示学生练习、作业、作品,不同见解进行对比,更正错误,鼓励创新,可以调动更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信息技术,便于进行数学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不同情况,把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层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材料,也可以通过练习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进行某种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内容―阅读、分析、归纳和总结―做题自我评估―若不过关再做一遍―若过关进行下一层次。这种课件实现了人机交互,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空间,也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适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是搞好教学的有效工具,但不是使用越多越好,特别是高中数学的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课堂教学的设计形式,要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更充分、更具体、更形象。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恰当地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文本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会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标赋予广大教师的使命,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应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利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中学,山东 潍坊262737)
参考文献:
[1]李改芹.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考试周刊,2013,(10).
[2]卢娟.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初探[J].中学生数理化,2013,(6).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网络
教育教学改革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现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转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通过教学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探索出适应学生身心特征与时代特征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文精神,确实体现语文课的基础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推进初中生的素质教育,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在“减负”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语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1]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棗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2]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或信息揭示下运用一定的媒体,主动探究、积极合作、超越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包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自主确定学习进度、自主检测和评定学习结果、自主补漏和矫正。初中生呼唤自主学习。
从理论上假设,如果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情景,做到图文并茂,不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促进初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能力,更好地为学好其它科目服务,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文精神,确实体现语文课的基础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推进初中生的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语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笔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学习能动性原则等为理论依据,结合初中语文特点及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确定方向——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网上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评——课堂小结”。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
1、确定方向
教师在这首要环节中,通过提出“教师建议”或通过“学生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试着拟定本课的学习要点,然后经过师生共同商议,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2、创设情境
“情境”主要有“社会、文化和自然真实性情境”、“虚拟、创意式的问题性情境”、“虚拟仿真,实验性情境”三类,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它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播放录像或展示课件等方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各种各样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本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学生自读课文,试着概括文章特点及其主要内容,遇到困难,到网络(教师事先制成课件并放在服务器上)上搜索概括要点的方法,然后将此内容制成卡片。在制作卡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疑问,教师及时进行引导。
4、网上探索
网上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教师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答的方法预先制成课件并放置在网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探索,思考学习目标中提出的问题。
5、网上协作
网上协作——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协商、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会由此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把握住教学过程中那些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深化、得以发散的关键点,集思广益、反复切磋。而在这些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走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只是直接对论会受到空间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不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利用信息技术便于灵活选择的多项链接的功能,把那些关键点做成一个个既使学生保持充分“稳定注意”,又可支持其认知活动深化、发散的“平台”(这些关键点,可能是系列性的几组问题,可能是某些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可能是不同层次上的方法性提示,可能是提升领悟水平的若干铺垫)。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但是,社会性知识建构是以个体建构为基础的,个体对问题的思考、推理、判断等建构活动是个体有效地参与合作、交流、争辩的基础,只有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团体的沟通和合作活动中,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网上探索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形成的看法,在此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师生交流、生生协作(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解答,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6、网上测评
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笔者将考试题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的学习与练习;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了有关的高考试题分析与解答和随堂作文的评析。
7、课堂小结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方式进行课堂小结,如由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小结,教师作一般性的总结,或举行小型辩论会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标准及基本原则
1、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改变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我们对评价方式作了有益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课题组制定了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系统进行初中语文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⑴学生自我评价——主要评价方式
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即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自我评价是对语文学习效果评价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它具有自我诊断功能、自我反馈功能、自我激励功能,它对学生行为的塑造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自己,根据已定目标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
⑵学习小组评价——辅助评价方式
学习小组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对个人的学习作出分析、判断,并促使学生进行调节。
⑶教师进行评价——辅助评价方式
教师依据一定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作出分析、判断,并进行调节。
2、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课题组按照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测试内容加以整合,设计出语文学习效果网上测试评价内容。
⑶测量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语文的能力
⑷评估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⑸对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它包括:个人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的贡献;个人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自我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原则
我们认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同时辅之于学生的小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个人、对学习小组的评价。
⑵随堂评价与特定评价相结合原则
五、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18-02
新课程强调“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案导学”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教研活动为平台的教师主导地位,围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师生角色,落实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师传统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效率。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导学案编制的一些看法。
一、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一)课时化原则
导学案要求按现实课堂的上课计划分课时编排。有些数学章节的内容用一个课时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每一节课都要确定目标,编制导学案时结合课时计划安排,将章节内容分课时编制,将章节知识化整为零,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化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导学案的编制应以问题为线索,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转变为一些具有内在逻辑意义、由浅入深的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对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养成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导向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计讲究必要性、启发性、层次性、适量性与反思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并体会不同的数学方法,感悟不同的数学思想。
(三)方法化原则
编制导学案的目的是“以案导学”,通过导学案,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既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如配方法、图象法、公式法、消元法等数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由特殊到一般、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渗透;又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学会阅读、思考、做笔记、合作、及时梳理知识结构等。
二、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制流程,“五步”生成
导学案的编制流程有以下五个步骤:确定主备小组群议主备修订,领导把关签字课堂研用优化上传,资源共享。例如要编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导学案,首先,确定主备人,确定该课型为新授课,选择导学案类型并初步确定导学初案,然后集中集体的智慧和经验进行小组群议,保证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适应教学要求。群议应具有批判性和建议性,比如反思:引例是否合理?难易度是否得当?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接着主备人根据建议对初案进行修订,直到领导把关签字后导学案进入课堂研用,最后根据课堂实践进行课后反思优化,完成资源的生成与共享。导学案成果规范包括:编号、使用日期、标题及正文、领导签字、使用说明。
(二)内容确定,“三案”结合
导学案根据教学过程使用的内容构成可以由“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后提高案”三个部分合成,仍以“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导学预习案部分:(1)三维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2)重点: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利用相等关系列出实际问题的方程。难点:利用相等关系列出实际问题的方程。(3)预习导学题: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你知道哪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4)相关阅读材料:课本第84页“‘方程’史话”等。大多数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就能够独立完成这部分内容,另外,第(4)部分给学生提供了课内外相关知识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背景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扩大知识面。
课中探究案:以问题为线索依次展开。(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展示生活问题:①学校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要跑多少圈才能达到3 000米?②课本第78页问题。教师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这个算式是方程吗?(2)新知探求。这个方程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多少?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3)自主探索。呈现引例(引例略),你能列出方程吗?试一试!你能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吗?列出方程后,通常我们想知道什么?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什么?(4)达标检测。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你能列出以下问题的方程吗?课中探究案既注重知识习得又关注技能形成,同时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课后提高案:(1)能力提高。提出实际问题,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2)归纳总结。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你用框图进行小结。(3)提出思考。怎么知道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一题多解是训练思维的好策略,课后梳理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好习惯,而对知识的联系性进行展望则是学习的最佳态度。
(三)编制策略
1.组织策略。导学案设计涉及三个层面的组织策略。一是导学案设计的有效调控与组织。编制导学案时实行个人主备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策略,促进教师的分工与合作;学科专家专业督察,克服网络抄袭与海量习题,实现量少质精。二是运用导学案开展教学的组织策略。教师应教给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方法,健全小组学习规则,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小组的内部激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对数学知识的合理组织,通过结构框图揭示知识的内部联系,体现知识层级与数学逻辑,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2.模式化策略。成熟的导学案都会体现一定的模式化,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主要是:问题提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与提高―归纳与梳理。编制导学案时,教师应结合不同课型与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导学案的基本框架进行分类,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如概念课、命题课和解题课或者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在使用导学案时,应紧密结合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案,并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分配和学习进度。
3.精加工策略。导学案是师生课堂教学共用的教学资源,但并非传统教案与学生练习册的简单合并,而是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和开发,因此导学案的编制讲究精致加工。包括导学案模式的精致化,导学案导学问题、数学内容的精致加工,检测习题的精致加工,知识网络框图的精致化。
三、导学案的优化建议
导学案就像旅游时的导游图,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优质的导学案不仅能促进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改革,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优化导学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问题设计讲求探究性。问题是数学课堂展开的主线,“以问拓思”,问题主线鲜明体现在其由浅入深的探究性,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内容体现结构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许很少,但是每一个知识点并不是孤立无序的,除了问题的提出需要具有层次性外,每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必须及时得到梳理,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促进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算式(等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将知识点串联成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从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阅读指导应有目的性。在预习案中会有相关知识阅读链接,包括课内外相关学习材料,体现了相关内容的知识背景和人文背景。这些阅读材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应有目的性,不能单纯为了考试而阅读,毫无目的导向的“放羊式”阅读只能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比如引导学生阅读“‘方程’史话”时应提出要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中国历史上“天元术”指的是什么?让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让阅读更有效。
(四)习题选择应有典型性。不管是何种数学课型,习题是体现数学知识习得的最佳依托。不管是课前预习导学题,还是课中探究的例题、思考题,课后达标检测题和能力提高题,所选题目必需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较好导向作用和实战价值的典型习题,比如教材例题及其变式、中考真题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此外,习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难易程度应有层次和梯度,练习时间的控制必需面向课堂,面向大多数学生。
关键词 翻转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模式;PowerPoint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40-02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也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但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导致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度远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基本不会在课后花时间去消化课上的知识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认为教师必须改进现在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操作练习时间,以提高学 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即实现让学生以轻松愉快而又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将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解决现存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达到为学生减负提效的目的。
2 可行性分析
翻转课堂自身的特点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以观看微视频的方式学习需要掌握的内容,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师生交互,其创新之处在于它将现有的课堂教学过程颠倒过来:将原本课堂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以微视频以及其他学习资料的形式传送给学生,放到课下学习,让学生自行观看;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大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因此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行答疑[1]。
教学内容本身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征是:这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在理解知识点之后,学生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际操练,熟悉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方法,但问题是学生通常不会将课后时间用来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采用翻转课堂时,学生在课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是上学放学的路上或者课间活动时间、自习课期间,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观看教学微视频)学习知识点,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练习、辅导答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由此看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操作性较强的科目的学习[2]。
教师专业本身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功底,通常都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无论是微视频的制作、平台的开发还是资源的上传,都不会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这些反而是信息技术教师所擅长的。教师可以依靠自身优势制作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教师在增强了本学科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发展。
学生的情况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内容而言,一味地讲解会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通常对上机操作的积极性高。当学生自主实现某个操作、完成一件作品时,这种成就感也会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课堂的操作练习、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教师的积极引导都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反过来会促进课程的学习[3]。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是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教师的自身专业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翻转课堂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很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它将知识的内化过程放到课堂当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下面结合实例实施整个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
3 “走进幻灯片的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掌握启动PowerPoint程序的方法;能新建一张新幻灯片,学会插入新幻灯片;掌握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框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教学难点:输入文字及修饰文字,插入艺术字及文本框的方法。
学习者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学生的特征是积极性高、较为活跃,具有很强的参与课堂讨论、实际操作的热情,但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有限,不易采用“满堂灌”的形式。
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 课前微视频的观看学习知识内容的讲解中既有操作过程的动画演示,又有重点内容的截屏强调以及最后的小结,强化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理解。微视频采用的是录屏的制作方式,将教师用PPT进行讲解的过程(如图1、图2所示)录制成视频,同时将学习目标呈现在视频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1)课堂实际操作、答疑及讨论过程操作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这些任务在微视频中均已讲解。任务一:用两种方法启动PowerPoint软件。任务二:插入横排文本框并在其中输入文字,对文字进行修饰,设置字体为仿宋、字号为36、加粗。任务三:插入艺术字。三项任务的时间为8分钟,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注意发现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当即指出问题让学生注意并改正,也可以在之后的讨论交流环节提出以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
2)学生提问并讨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地提问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或者操作练习环节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小组汇总本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互帮互助解决小组成员间的问题,小组内部解答不了的问题则向教师求助。教师将各个小组的问题进行汇总,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对于个别问题则进行个别指导,以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此环节分配12分钟。
3)教师总结、提问环节。教师进行引导式的提问,将启动软件、插入幻灯片、插入文本、插入艺术字这一系列的步骤以分布式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引导学生回答,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又总结了制作的过程。此环节分配5分钟。
4)布置任务、完成作品环节。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四人一组完成一件作品并上传。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有综合性,涉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且美观大方、选题恰当,能体现创新思维。通过此环节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审美感,以期实现情感目标的培养。此环节分配10分钟。
5)点评环节。教师对学生上传的作品进行点评,评出优秀作品向学生展示,并对这些学生给予鼓励,形成积极学习的良 性循环的良好风气。此环节分配8分钟。
最后剩余的2分钟,教师布置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课后反馈及改进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课上的操作情况以及作品制作的情况设计下节课的教学微视频、微材料。当学生本节课的反映与教师的预期存在差距时,教师的课前学习材料应有对上节课的补充,微视频中应当包括对前一节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当学生的反映达到或超过预期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或加深知识点。
以上是以翻转 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基本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环节,图3是此模式的图示。
4 总结与反思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种“双主”教学模式的实现成为现实,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4]。在对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要求高的学科中较为适宜,它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讨论问题时间、互动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增强学习效果。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好课堂操作、讨论、答疑等过程,同时还要做好课前的学习资料,总结反思存在的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2]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关键词】学案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选修课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需要,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案。
学案的功能有多种,概括起来主要有:①突出重要知识;②提示逻辑框架;③补充学习材料;④替代听课笔记;⑤作为课堂练习;⑥提示活动步骤(即导学);⑦提示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⑧指导学生预习等等。
为什么我们学校迟迟不推行这种教学模式呢?
一、学案实施存在的问题
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学生层次的优劣是决定“学案导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据统计,每年中考,我们学校的生源基本上在全县1000名以外,甚至更差。除了部分的智力因素外,笔者认为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高一我们订过《导学案》,这是一本集预学案、导学案、固学案、思学案于一体的辅导用书,但是除了固学案(即课外练习)用的比较多以外,另外的利用率并不高,主要是选择不对恰当的时机:如果在课前做,学生疲于应付上一节课留下的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即使做了,也是草草了事;如果当作正儿八经的作业,又怕学生不肯花时间,对于理科作业,学生普遍认为要计算的才是作业,《导学案》上很多是填空题或思考题,容易被他们忽视;如果在课堂上做,学生会重视起来,可时间不够导致教学进度跟不上。因此《导学案》竟变成了无用武之地,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怎么样用学案,怎么样用好学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学案在选修课上的应用
2012年秋季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行,选修课作为深化课改的重点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笔者认为这恰是在我们学校推行“学案导学”的一个契机。
(一)使用学案的必要性
跟必修课的学习不一样,选修课的内容涉及面广,跨度也较大,很多知识点可能是点到即止,因此学生需要借助学案快速地了解章节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大量的占有资料并迅速的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 高考时化学的很多题目会以信息的形式出现,如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信息无疑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天养成的。另外选修课上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来完成学案,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自主学习,并且能从独立体会知识点中获得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学会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编制学案的要点
1、“问题”是关键
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重在“学上”,以学生为中心,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 。因此学案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上。问题设计是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读、导思的功能,起到“以问导读,以问导思”的作用。
表1 《认识酒精》学案片段
栏目设计 问题设计 学生
活动 目的及效果点评
预习调研 1.通常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到酒精?
2.调研啤酒、葡萄酒、黄酒、白酒中的酒精体积分数 交流展示 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多个角度进行整理,食品、燃料、药品、实验室等,激活学生既有的认知
情景创设A 3.酒精有哪些用途?
4.酒精有哪些性质?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简单分析得出性质决定用途,性质由结构决定
情景创设B 5.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 CO2和2.7g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计算
适当动笔计算有利于活跃思维。对于理科学生而言,物质的量的计算贯穿于高中三年
情景创设C 6.已知该有机物中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交流、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同分异构现象存在于绝大多数有机物中
2、“情景”是铺垫
学案在编制时要把握好难易程度,“照方抓药”显得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于难又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案应该设计成“跳一跳,够的着”。 问题的设计可以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因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当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景,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2 《黄酒杯中喝营养》学案片段
栏目设计 问题设计 学生
活动 目的及效果点评
你知道吗? 1.维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在氧化还原代谢反应中起调节作用,缺乏它可引起坏血病。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 阅读了解相关信息 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情景创设A 2.榨苹果汁时,由于苹果中含有的Fe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使榨出的果汁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若向果汁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C,就可有效防止果汁变色现象的发生。该事实说明维生素C具有什么性质? 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情景创设B 3.已知维生素C+I2脱氢维生素C+2HI,根据什么现象可以说明维生素C的性质? 交流讨论 为下面的实验设计做好铺垫
情景创设C 4.已经黄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加饭酒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105. 9 mg/kg。设计实验证明黄酒中含有维生素C。 设计实验步骤 层层递进,通过设计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
3、“实践”是提升
学案让学生有了“动脑”、“动口”的机会,笔者认为,一份好的学案还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以下是我们在选修课学案中设计的“实践”内容。
表3 《黄酒与化学》选修课学案中的“实践”内容
专题内容 实践设计 目的及效果点评
《酒文化》 找两篇有关酒的诗或词 了解酒的文化,源远流长
《黄酒杯中喝营养》 测定黄酒中的维生素C和葡萄糖 认识到实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西塘黄酒》 调查超市中黄酒的种类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西塘黄酒的制备》 参观西塘黄酒的生产基地 推广地方特色,让地方特色产业和技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酒后驾车人员体内酒精含量的检测》 组织学生协助交警查酒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化学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三)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
1、 学案自学
课堂学习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设计好的学案在课堂上发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对所学专题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能够完成学案上的绝大部分问题。
2、 小组合学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感悟,发表各自的见解,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有些专题内容涉及到实验操作,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步骤,讨论可行性,通过相互合作完成实验;有些专题内容需要查阅资料,以一己之力获得的资料较少,小组合作可以尽可能多的获得资料,而且获得资料的途径也更丰富,如上网、阅览室、图书馆、市场调查等。
3、 教师辅学
使用学案之后,教师要少讲、精讲,敢于放手少教一些,少说一些,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领悟时间和余地,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时间不够。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
4、 展示成果
经过教师的精讲点评后,学生整合、巩固完成学习,并且以口头、书面、多媒体等活动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5、 归纳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予以解决,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逐步形成“学案自学――小组合学――教师辅学”三结合的合理、有效、生动、灵活、新颖的学生主动学习模式。
三、关于“学案导学”的几点思考
1、学生的认识不够
一是学生对选修课的不重视,对于习惯于通过纸笔考试来获取成绩的学生而言,选修课变得轻松容易的多,选修课采用的是自主选课,因此常常会出现学生和教师互不认识的情况,学生把选修课当成了休息课或者是作业课;二是学生的懒惰心理,反正会有小组合学的环节,因此在学案自学部分就马马虎虎,偷工减料。
2、学案编制的内容和程度有待商榷
选修课程是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目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熟悉,很难做到根据具体学情设计学案;选修课到底要让学生学到怎样的程度也有待商榷。
3、教师的负担过重
学案要能够起到导学作用,教师编制学案的水平成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拿笔者开发的选修课教材《黄酒与化学》而言,其内容涉及到人文、历史、社会实践、生活生产等诸多方面,自然不如对专业课那么得心应手,因而在编制过程中会感觉负担过重。
当然,学案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唯一途径和最终的目标,一旦学生自主学习广受重视并且蔚然成风,单独搞学案也就没有必要了,学案就可以重归于教学案了。今天提倡自主性学案,正是为了将来不要学案。
参考文献
[1]刘成坤.“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化学教学,2011(3)
[2]陈目.高中化学学案制教学中学案的设计原则【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2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