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23:4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干部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东方银行以党建带团建,按照服务银行、服务青年的工作方针,发挥共青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团委为抓手,党委办、人力资源部、业务部室、工会共同参与配合,大力加强大学生青年员工培养,开展“阳光”选拔培养,打造青年员工成长进步平台。
围绕“企业文化”,开展青年员工思想教育。一是围绕“动文化之力、活企业之脉、创卓越合行”的思路,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组织优秀青年员工赴徐州、淮安、杭州、赣榆抗日山等地开展主题纪念活动,激发青年员工热爱本职的责任感;二是增强青年员工的党情、团情意识,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分析面临的市场形势,及时准确的将行党委决策、发展规划、经营方针以及阶段工作重点传达到青年员工中,增强其对行重大决策的理解和执行力,增强青年员工做好工作的主动性;三是借助《东方银行报》、内部办公网、外网等宣传阵地,开展反假币宣传、业务竞赛、组织资金竞赛、文明优质服务、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开拓创新。
融入“管理文化”,提高青年员工职业素养。一是团委本着“服务银行、服务青年、服务发展”的宗旨,紧扣本行中心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需求,探索适合可行的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青年员工生力军作用,形成“员工齐心、管理用心、客户真心”的管理文化;二是有序开展团委工作,每年出台年度团委工作计划,明确时间和责任人,加强理论培训学习,开展专业学习兴趣小组活动,构建网络化的基层组织体系,建立动态的团员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团组织对大学生青年员工的动态跟踪管理;三是把“迅速反应、立刻行动”融入到业务经营中,发挥大学生青年员工的才智,在全行经营管理工作中突出青年员工的效率、作风和执行力,使青年员工能够对市场需求、对客户问题、对总行领导指示迅速反应,员工时刻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的完成工作。2009年四季度开展“青春争先行动--我为东方银行增光彩”组织资金竞赛活动中,全体青年员工实现增储3042万元, 完成任务的234%,较去年增长1800万元,日均余额1100万元。
丰富“贴心文化”,加强青年员工交流沟通。一是开展青年工作调研。由团委牵头,抽调10名青年员工组成调研组,采取组织问卷、跟踪跑点、面谈交流等方式对全行28岁以下青年员工的成长情况进行调查,对其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形成调研报告,梳理出青年员工管理和素质培养问题9个,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2条;二是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大学生青年员工思想动态,及时研究解决团员青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基层,接触了解青年员工,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给青年员工以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拉近和团员青年的感情。
培育“人本文化”,提高青年员工业务技能。一是建立团组织“三推”机制,做好对青年人才的推先(推荐先进青年典型)、推优(推荐优秀团员入党)、推岗(推荐优秀青年走上重要岗位)工作,让有能力又想干的优秀青年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将团组织打造成为支持我行发展的人才库和动力源;二是注重青年员工的入行培养,分别在城区、农区选择网点,建立新进大学生员工培训基地。挑选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老员工,专门负责新员工的实习培训,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传、帮、带作用;三是开展“青年员工服务质量调研”、“在岗位上奉献青春”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窗口文明岗、星级员工、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服务明星评比、巾帼示范岗、十佳青年团员”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示范作用;四是根据青年富于激情、求胜心强的特点,开展金融业务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钻研业务、优化服务、提高业绩,发挥青年员工在业务工作中的先锋作用。近年来,行团委相继荣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市共青团特色工作先进单位”、“连云港市五四红旗团委”、“连云港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殊荣,2个支行获省级“青年文明号”表彰,16个支行获市级“青年文明号”表彰。
倡导“竞争文化”,完善青年员工选拔机制。行党委高度重视青年员工培养,建立“四项机制”为青年员工提拔、职务设置提供平台,通过管理层级的差异化交流、压担子,强化激励、选拔、培养、管理。一是强化保障激励机制,凸显岗位吸引力。出台《中层干部竞聘办法》,为青年员工设立中层助理岗,积极拓展青年员工成长渠道,优先推荐优秀青年员工到中层管理岗位锻炼;二是建立公开选拔机制,扩大人才储备量。采取“组织推荐、党员推荐、员工推荐、自我推荐”“四推”方式连续两年公开竞聘支行行长、助理。经初审合格,外聘专家组,进行考试、面试,组织考察、公示,择优录用;三是健全培养锻炼机制,延长素质提升链。安排优秀行长(经理)传、帮、带,通过多种形式培训,不同岗位轮换,接受岗位锻炼,多渠道提升能力、锤炼素质;四是落实目标管理机制,确保优秀青年员工成才率。将优秀青年员工纳入人才库目标管理,建立培养责任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业绩交流、座谈会,强化交流互动,促进共同成长。定期组织考察,实行述、评制度,适时将条件成熟、员工公认的优秀青年员工通过竞聘等形式让其走上管理岗位。团委向总行推荐参加竞聘的25名青年员工中,有15名青年员工走上了领导岗位,占比60%。目前已经有29名青年员工竞聘到机关部门,1人任机关部门正职,14人走上支行副行长、行长助理岗位,12人担任主办会计岗位。
孕育“活力文化”,锻炼青年员工实践能力。一是组织近百名团员青年赴海尔集团参观学习,现场感受海尔的企业文化,开展“学习海尔文化,我能为东方银行做什么”大讨论、座谈交流和演讲比赛,形成海尔文化行、青年员工培・养专题考察报告;二是组织成立英语、计算机、法律、文学、金融、会计6个兴趣活动小组,积极与市青年英语协会联合开展“英语角”活动,开展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自动自发》、《谁动了我的奶酪》、《最佳员工》等书籍的“读书月”活动;三是先后举办青年羽毛球、乒乓球、登山、演讲、卡拉ok、主题晚会等文体活动,为广大青年员工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11月10日~21日,由区委研究室牵头,区商委、区农委、崔黄口镇、黄花店镇、河北屯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考察组一行7人赴__、重庆两地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组先后来到__市委研究室、__邛崃市委研究室、__市温江区委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委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局及相关镇、社区等地,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分别就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土地股份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很深,触动很大,__、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了一条新途径,他们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不断出亮点、出成效、出经验。很多新做法、新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__、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__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__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__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__、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__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__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__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__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__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__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__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
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__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__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__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__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__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__、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__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__”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__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
活多样、因地制宜。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二)成立武清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搭建全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公司运作,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运营。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与去年聚焦“经济”略有区别, “民生”问题成了普遍关注的热点。而“医疗改革”(下称“医改”)则是热点中的焦点。卫生部长陈竺曾指出, “医改的难点是公立医院改革”。而政府主管部门对公立医院一直是“政事不分、管办合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由此造成的弊端往往使得在一些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等责任不清,对全行业的管理职责更无法根本落实。
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率先推出了包括上海在内的第一批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试点。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医院“管办分离”试点年。转眼4年过去了,随着《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新医改方案)的通过,以及近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下发,均再次明确指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民营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几年,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基本形成了“管办分离”的思路。
所谓“管办分离”,是将政府作为服务供给者、出资者和监管者的职能分离开。类似香港在推进公共资本有序进退过程中成立医院管理局进行统筹管理的做法,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再直接拥有医院,淡化其作为公立医院具体经营和直接管理者的职能,同时,强化作为全行业监督管理者,履行政策制订、宏观调控、市场准入、行业监管和公共卫生管理等的职能。切实实现医院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经营权。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鼓励民营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两天后,以国务院副总理为组长,包括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等6个部委在内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
2010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管办分离”试点进一步扩大(首批16个),强调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根据中国医改近年的探索,“管办分离”在具体落实上往往呈现出因地、因情制宜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作为中国唯一省级的“管办分离”先行者一一上海申康模式再次成为焦点。
中国唯一省级医疗改革的“申康模式”
对于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探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先是仿效新加坡进行公司化运作,成立上海申康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申康投资公司”)以提高公立医院的市场化程度,加强资源的利用效率。
2005年9月9日,在申康投资公司的基础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中心”)成立,从纳入上海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23家市属公立医院(下称“市级医院”)开始,推进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改革试点,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家省级“管办分离”医疗改革试点单位。
申康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成员由市卫生局、国资委、发改委、财政局、教委、医保办、药监局、医学院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虽然申康中心与卫生局同级(正局级),但根据全行业管理要求,应当遵守卫生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业管理安排。
作为上海市政府设立的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申康中心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法人,是23家市级综合性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行使重大决策、经营者聘任,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的考核、评估和监控权力,确保国家办医的政策和规范、规划的落实到位,增强市级医院公益性,推进医疗机构改革,盘活资产,提高办医质量和效率。
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申康管人,部分市级医院的人事任免归申康;申康管事,行使对医院的发展职能,财政拔款也会从申康这个渠道走;申康也管资产,而且工作上轨道以后,资产划转工作也会进行,而且财政盘整也会从申康这个渠道走。”所辖23家市级医院,包括12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4家中医医院)、7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3家三级医院,总盘子达180亿元。
据统计,截止2009年末,23家市级医院实际开放床位2.0万张;门急诊2982.36万人次、出院病人64.43万八次、住院手术28.37万人次,分别占全市医疗机构业务总量的18.11%、28.63%和37.85%,约占全市三级医院业务总量的2/3。
内部管理专业化、规范化
申康中心探索出了以“战略规划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产监管、审计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出资人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市级医院“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内部管理,突出公益性,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切实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首先,落实医院经营自,明确院长的权责,实施战略规划管理。组织市级医院编制了“十一五规划”,明确量化指标、时间节点;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明确工作重点,细化为年度实施计划,与预算、绩效考核等指标结合;同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保障进度和衡量指标“落地”,增强医院的规划管理意识。
其次,全面清产核资,理顺产权关系,加强资产监管,探索以计划为依据、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市级医院全面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截至2009年底,市级医院总资产232.46亿元,净资产188.8亿元。通过制定实施《市级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试行办法》和《市级医院成本核算办法(试行)》,初步建立市级医院预算管理机制和成本核算制度,确保收支平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逐步降低成本支出。
在近年来业务量不断增长、物价指数不断攀升的情况下,2005―2009年市级医院平均每万元业务收入的能耗支出年均下降4.88%;同期,平均每万元医疗收入的卫生材料支出年均下降2.70%,2009年有近1/2的市级医院下降。
再次,实施院长绩效考核。2006年,申康中心制定实施《市级医院院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建立了以管理业绩为核心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历年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院长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选聘的重要依据,从而构建了对市级医院院长明确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了公益性办医方向,加强了成本控制,提高了运行效率。同时,根据绩效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主动采取各项措施改善绩效,形成了绩效持
续改进机制。
最后,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出资人监管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医院的经济行为,申康中心稳步推进医院财务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和审计整改等各项工作。委托专业的审计中介机构实施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同时,审计的目标取向已从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逐步转变到对市级医院的内部控制与运营绩效审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手段和经验,申康中心还陆续推出了“医联工程”、日间手术、日间化疗、临床路径管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组织市级医院优化医疗服务,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着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5年,申康中心启动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医联工程――患者在一家医院办卡,联网医院通用,2009年进入实质运行。为1100万患者建立了跨医院的个人诊疗档案,发放自费病人“医联卡”240万张。目前,23家市级医院之间病例基本信息、检验检查和用药信息初步实现共享;21家医院之间医学影像信息初步实现共享,并开展了重复检验检查提醒和治疗安全警示试点工作。同时,成立“医联中心”,建立数据质量和信息共享应用评估制度,规范“医联工程”的运行管理。
2007年以来,还在具备日间手术条件的14家市级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共开设床位289张,涉及57个科室。至今,共开展日间手术近5万人次,平均住院天数下降9.2%,住院医疗费用下降15-65%;日间化疗试点,共设床位41张,已收治各类恶性肿瘤患者1805人次。
同时,创新推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累计提供导医服务近950万人次,咨询服务1200万人次,各类预约服务160万人次,发放检查报告600万人次,免费测量血压11万余人次,免费出借推车、推床10万人次,老弱病人陪护9万人次,免费寄存行李2万2千余次,代寄检查报告1万7千余次。
还在6家市级医院开展了“专病联合门诊”试点,开设联合门诊18个,诊治病jk44878人次,逐步形成以标准化管理为特点的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创新临床医疗服务模式。目前已有14家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涉及71个科室、185个病种,全年总计纳入患者3.8万人次,有效降低了均次费用和平均住院日。
另外,组织13家市级医院建立14个专家团队,与全市54家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支、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等6种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促进了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新模式,产生一批慢性病科研成果,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健康普及工作。
截止2009年底,市级医院下基层医院服务,主治医师793人,出诊2.88万人次,开展业务查房1.34万人次,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528次,参加居民达到10.48万人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病人2.28万人次。同时,已还与上海的18个区县的219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郊区(县)中心医院和区(县)中医医院“结对”基本实现“全覆盖”。
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申康中心成立以后,积极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构建了以战略规划为统领,以全面预算和绩效考核为重要抓手,以资产监管和审计监督为保障的出资人管理制度,形成相互制约、环环衔接、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将上海市公立医院的建设推进了科学管理的轨道。
公立医院诊治疑难重症和承担危重病人抢救任务的功能定位得到凸显。同时,发挥了市级医院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援郊区、社区医疗机构,满足了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更难得的是,尽管业务量增长,医疗费用仍得到了有效控制。医生人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平均住院日大幅下降,能耗及卫生材料等成本下降,医疗服务质量不断增强。
同时,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硬件上,完成了“十五”基本建设任务:总计28个项目,完成总投资69亿元,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涉及22家三级甲等医院,初步实现了改善老百姓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的建设目标,也为市级医院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编制实施市级医院“十一五”基建专项规划,目前已完成立项14个项目,总投资47.98亿元、总建设规模69.92万平方米。
软件方面,组织市级医院以提高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学科建设,先后实施了16个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30个适宜技术联合开发推广应用项目、25个中医验方I临床评价项目、7个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8个科研平台建设项目、6个中心实验室规范化建设项目和56个临床管理优化项目等临床科研项目。
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共计培训现职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520余人次。至2008年底,市级医院共增加领军人才45人,其中首席科学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5人。
同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四年半来,完成12项课题研究;先后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公立办医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形成了20余篇专题考察报告,着力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补偿机制成为医院改革瓶颈
由于缺乏一、二、三级医院的梯度就医,民众持医保卡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自由选择医院就诊,医疗需求弹性的不合理放大,导致了市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始终相对不足,服务量不断上升,给医院运营带来很大压力,对医院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加强内部管理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而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是公立医院健康运行、维持公益性的重要基础。但长期以来的补偿政策环境造成了公立医院难以从机制上体现公益性。市级医院面临经济压力不断增大的困境,补偿机制问题已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瓶颈。
一、长期以来,医院高度依赖药品加成收入进行补偿,但随着药品加成率大幅降低――从原来的30%降到现在的15%――给市级医院实现业务收支平衡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近年来,尽管市财政不断增加对市级医院的投入,但对于医院财政状况的改善而言,投入仍显不足,占的比例较低。
三、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医疗劳务价格低于成本。
四、医保总控超预算分担。医院需要负担已经支出的超过医保规定的控制总额的那部分费用,但实际情况是病人在医院的就诊总量医院事前是无法控制的。
五、市级医院基建项目、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尚需要医院自筹相当部分的资金。许多医院向银行贷款,付息压力增大。
六、医院为改善就医环境,近年来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此运行成本随能源、材料等物价指数的上升也不断增长。部分市级医院业务支出的增幅已经高于业务收入的增幅,医院的收支赤字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增长。
在当前的补偿机制下,拓展业务、增加收入、扩大规模是各个医院不约而同的追求,形成了公立医院高效率、高消耗、粗放型的运行模式,在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医药费负担,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中国的公立医院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公立医院相比差距是明显的。随着民众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相应细分的医疗服务市场缺失;社会办医,规模小,技术弱;商业医疗保险缺乏足够发展空间的弊端将日益显现。这都呼唤中国医院改革在科学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的有更多、更大的创新。
按照省委部署,12月6日至12日,由法棠同志带队,13个市(地)和20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省委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通过走访沪鲁个市、县(区)及个企业和单位,切身感受了两地的巨大发展变化,学习了好经验和好做法。通过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我省快发展、大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上海、山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沪鲁两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6251亿元和12436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7%,分别实现连续12年和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3亿元和4701亿元,位于全国第5位和第2位,分别增长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5305亿元和1057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13亿元和459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6.6%。原创:(注:2003年数据中绝对数为年报数,增幅为初步统计数,下同)
(二)经济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6.2亿元和713.8亿元,位于全国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为32.5%,居全国第一。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7%。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7亿元,税金523.5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0.7%;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0.3亿元,税金68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59亿元和678亿元,分别增长25.2%和16.6%。
(三)开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123.5亿元和446.4亿元,位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达2012亿美元,增长41.2%;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1128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目前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5万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海达2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9家。山东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万个,外商直接投资47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山东达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306.5亿美元和48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6%和37.1%;山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增长56.8%。
(四)内在活力强。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72.4%,国有经济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为3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增长56%。山东省有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95%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
(五)发展后劲足。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452.1亿元和5326.7亿元,分别增长12.1%和51.7%,山东省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今年1-9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4.5亿元,增长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国第1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国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从业人员582.3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04元;山东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65元和7822元,分别增长12.9%和12.5%;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6337元和2888元,分别增长9.2%和18.1%。
二、上海、山东发展的主要经验
这次在上海、山东学习考察,总体的感受是两地的干劲足、气魄大、作风实。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推进,百折不挠,伴随着发展的步伐,热情与干劲不断高涨;始终把满腔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真抓实干,不断创新。
一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上。近几年,山东提出从发展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等8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过去上海人认为,中央让干的就干,不让干的就不干。通过与深圳的对比发现,这种观念落后了。目前上海人的观念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中央没说不让干的就大胆放手去干,中央允许干的就千方百计干得更好。上海在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起点和高度,提出新一轮改革要把重心从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转向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以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搞活国民经济的新思路,使国企改革稳妥有序的进行。二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上海深得机遇之惠,抢抓机遇的意识日益增强。去年,他们准确分析了上海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提出要“看势做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牢牢抓住当前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以制造业战略升级为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山东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全国土地紧缩的情况下,提前运作,争取主动,做活土地文章。比如,潍坊高新区主动出击,提前划出8000亩土地,拓宽了发展空间,争得了发展机遇。三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上。山东创新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实行制定目标、分解任务、监督考核“三项体系”。各市县不仅领导干部有指标,而且细化到每个干部身上。同时奖惩分明,领导干部完不成指标,离职去招商,完成后再复职。最近省委书记、省长带队,成立联合检查组,在6天时间里行程2600多公里,检查了6个市地,并召开现场会。主要是看落地项目,看经济发展。从基层解决光说不干的问题,使解放思想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干部任用上,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业绩突出,就大胆使用。这次联合检查组检查之后,一次就从县委书记岗位上提拔了10名副厅级干部,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与山东虽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同,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有别,但其推进改革攻关中有着共同特色,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灵活多样。上海提出了“八个有机统一”,山东实施“六项主要措施”。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改革的思路筹措改制成本。国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钱从哪里来”。山东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转让存量资产、吸收外资和民资等,将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山水集团是以水泥为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前身是山东水泥厂,为国有企业。原来是一个连年亏损、即将倒闭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了济南水泥厂和东方红水泥厂,并以“腾笼换业”的方式(即厂址搬迁,土地变现),获得2亿元建设发展资金,又不失时机地对位于市区的所有中小企业进行改制搬迁,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企业顺势改制为民营企业。他们用“腾笼换业”筹集来的资金建起了新的生产线,妥善安置和分流了4000名职工。山水集团目前已成为具有2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明年可达3000万吨,16个子公司遍布全省,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龙头企业。二是凭改革的力量巩固国企的主导地位。上海辩证地看待国有资产进退、国企改革的“破”与“立”问题。不把国企改革简单理解为“国退民进”,在有些领域“以进为退”,有些领域“以退为进”。山东面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片面强调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啤酒行业骨干企业的青岛啤酒曾陷于体制陈规不能自拔。自1996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通过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以多种方式收购兼并了全国40家啤酒生产企业,使企业越做越大。借助改革的强大动力,从1996年至今,青岛啤酒的销售总量从33万吨增长到300多万吨,销售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70多亿元,利税总额从3.5亿元增长到近20亿元,品牌价值67.1亿元,位居全国啤酒行业之首。通过改革强化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三是用改革的措施解决好企业的后顾之忧。国企改革的最大包袱是“人往哪里去”。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强调抓住国企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带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联动配套。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山东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青岛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就业促进机制,通过实施弱势群体“阳光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为城乡3.6万户、7.5万人实施了低保,年发保障金5000万元,保障率100%。
(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山东的强势发展,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而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地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一是提供优惠政策。上海、山东两省市都赋予省级以上高科技园区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以扶助其做大做强。济南高新区是1991年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5.9平方公里。为促进高新区的发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为高新区增划面积22平方公里,2002年增加11.3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加10平方公里,拓宽了发展空间。二是引导优势聚集。为了做大做强张江高科技园区,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集张江”的战略决策,把全市大部分高科技项目集中到张江,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制高点。如今,“聚集张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里已成为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国内首创的银行卡产业基地。三是强化优质服务。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把高新技术发展与农民利益通盘考虑,通过给农民发放生活补助、建立养老保险、搞好不动产经营,以及把农民的补偿费等置换成标准厂房和商业房、把农村的旧村址置换成现代生活小区、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置换成企业职工或个体私营业主等方法,破解了农民“三忧”。“三个置换”,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合力。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各高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科技部组织的2003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及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中,上海均名列前茅。山东5个园区在53个国家级园区排名中在发展能力方面有3个排在前10位,有1个列为第19位。今年1-10月山东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85.5亿元,财政收入82.97亿元,出口47.9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两地得到了充分显现。
(四)坚持搞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原创: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一是高品位、大格局谋划,加强政策引导。上海强调以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政府服务为突破口,突出集聚发展,增强城区整体竞争力。确定了加强沪港全面合作的原则和机制,明确了近期加强合作的8个重点领域。同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落户上海,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山东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要求,把外经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和压倒一切的三大中心任务之一。首先选准主攻方向,抓住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地缘优势,建立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同时从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面向国际大企业招商。在政策上,建立了“税外无费区”,降低了项目进入“门槛”。二是多层次、全方位招商,突出载体优势。各类园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上海、山东集中精力、集中优势,努力建好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把园区做大、做高、做强,以“筑巢引凤”。潍坊出口加工区是我国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机制最活的经济区域,海关实行封闭监管,具有“境内关外”功能。园区对于出口创汇具有重要作用,去年青岛市重点园区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全市50.6%。三是定目标、阶段性落实,注重招商成果。上海、山东不是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会上,而是要亲眼看见项目落在地上,见到实效。上海招商严格挑选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注重项目落地后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带动。山东为了抓出实效,各市地专门成立了招商机构。潍坊市有三个招商局,下辖市寿光有五个招商局。各局由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牵头,组成招商小分队,分期分批走出进行招商。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布,一季一兑现,到年底按照四个季度计划进度比率,依据硬性要求实行奖惩。正是由于这些刚性措施,使山东招商引资大见成效,从2001年到2003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42.5亿美元上升到112.6亿美元。
(五)坚持经济发展多元化,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育成长。上海、山东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一是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上海从1999年开始,将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当作大战略来抓,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市民从事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外地企业到上海创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上海市国企的资产重组和公有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已有1.2万户国有企业被私企、个体工商户收购、兼并或租赁。目前上海的在职职工中,每3人就有1人就职于私营企业。山东对发展民营经济实行“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原则,即放开胆量、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对民营企业同国企一样关心、一样重视、一样支持、一样帮助、一样享受政治经济待遇、一样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对待。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山东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名优品牌。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53.5亿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58.6万户和22.9万户。二是热情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海、山东都制定了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目前,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2万个左右。同时还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山东省通过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型民营企业,助推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业,把150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涌现出一批象山水集团、晨鸣纸业等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全省年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086户,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62户,年收入2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8户。
上海、山东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2003年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比1997年增长3倍。山东省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52.8%;民营企业提供的工资性农民人均收入达1395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2%。
(六)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的产业集群。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抓大项目。上海突出发展具有强大牵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成套设备、造船等重点行业发展。山东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发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取得显著效果,全省工业实现利税、大型企业数量都居全国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30家,过百亿元的21家,过200亿元的10家,涌现出“海尔”、“鲁抗”、“如意”、“潍柴”、“晨鸣”、“山水”等一大批大企业和大项目,其中“海尔”成为入选世界100个知名名牌的唯一中国企业。二是围绕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上大项目。上海、山东两地在新一轮竞争中瞄准产业定位,加快培育自己新兴的支柱产业。上海以浦东为龙头,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其中的张江园区以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为两大支柱,近三年已引进项目369个,相继引进和投资组建了集成电路企业70家、软件企业近200家、生物医药项目130个。到2015年张江园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三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上大项目。上海先后兴建了“三港两网”工程、国际航运中心工程、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区、东海大桥工程、临港新城一期工程、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建设工程等,为工业高新地提供多方位支撑。山东全力打造半岛制造业新基地,大搞项目开发,带动总量扩张和传统产业升级。山东的潍柴动力坚持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已占领国内外市场,今年销售收入100亿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实现200亿元,是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四是围绕国际产业转移上大项目。上海、山东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以大企业、知名品牌和雄厚的实力承接大项目。山东抓住日韩产业转移多以汽车、造船、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特点,以本省优势产业相对接,项目落地后,使生产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良好态势。青岛高新区引进了朗讯、帝科化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威海高新区以三星电子为纽带,吸引26家配套企业进区,同时还引进国内25所重点高校、21所科研院所进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山东对外招商和利用外资工作三年迈出三大步。
(七)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按照“市区体现繁荣、郊区体现实力”的总体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郊区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把郊区建设成了促进发展的新空间。山东确立了以青岛、济南、荷泽三个中心城市为牵导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迅速掘起,gdp占全省66.5%,进出口占90%,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山东省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方发挥独特优势,唱好自己的“拿手戏”。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积极发挥蔬菜种植产业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花城菜乡这个品牌。目前已发展无公害蔬菜60万亩,5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研发基地,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蔬菜基地。特色产业的壮大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近三年,寿光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连续七届进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可分别完成150亿元和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500元。其中仅蔬菜一项就达3000元。三是坚持促强扶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山东实施“抓两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以强带弱、协调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互派县级领导,强县派到弱县的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有职有权,签订责任状,一帮几年,视帮扶效果兑现奖惩。对经济强县扩大经济自,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可自主设置县级行政机构。30个弱县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由省市财政全额返还。
(八)坚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打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透明政府建设。上海推出以政务公开为核心,包括政府信息、政府公报、政府采购等系列板块的政府“阳光行动”。浦东新区自2000年建政以来,严格按“阳光行动”推行政务公开,政府设立信息网站和多媒体触摸屏政务公开系统,公开1700多项政务目录,特别是与招商引资相关的内容,如监督投诉、投资咨询、服务导航、用户中心等统一联网公开,他们认为这是勤政的“催化剂”,廉政的“反腐剂”。二是精心打造和维护政府品牌。山东提出“诚信山东”、“法制山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济宁市打造出“平安济宁”品牌,大力加强法制环境建设,近几年,85%以上的乡村和基层单位做到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优良的法制环境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大亮点。今年以来,共吸引内资项目3037个,资金到位300亿元;吸引外资到位3.5亿美元,增长2.6倍,世界500强项目已达14个,这个昔日落后地区正努力向“山东第一方阵”迈进。三是强化政府人性化服务。上海对外来投资者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烟台市为解决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难问题,专门提高了27所涉外小学的设施和配套水平,选择了一批县以上医院作为外商就医定点医院。在韩日商人云集的威海市,当地规划建设了两个配备国际学校、医院和娱乐健身场所的外国人生活小区。
三、学习借鉴上海、山东经验,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意见
耳闻目睹上海、山东巨变,在深感震撼和压力的同时,也深受启迪。尤其是他们把解放思想做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并贯穿始终,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促进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是其成功的真谛。与他们相比,我们落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差距,认真学习新经验,树立新观念,推出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制为中心,不拘一格推进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上海、山东国企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发展为核心,以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突出战略重点,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做活做好资产这篇大文章。国企改革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头戏,难度大,压力大。但同时还要看到,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基础好,资产大,员工素质高。尤其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项目投放还主要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倾斜的情况下,发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尽快做大做强并进一步解放其潜能,仍是我省经济提速的重要途径。一是在思想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强民上”,推动优势资产向龙头企业集中,优化国民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后劲,向存量要增长,向国家要政策,向有序改制要社会和谐。二是方式上要坚持多样性和灵活性。学习借鉴山东“腾笼换业”的经验,以企业整体搬迁为契机,加快企业重组、改造、合资、改制,骨干企业集团化,优势企业股份化,中小企业民营化。三是在难点上形成重点攻坚。要加大力度盘活土地资产,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地处城市中心企业搬迁改造,实现土地增值变现,支持国企改革。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争取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起支撑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脊梁。上海、山东发展主导产业的突出经验是,主导产业要精,如上海确立的“两个优先”,即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原创:山东确立的农产品加工、电子、装备制造和石化“四大优势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要准,要体现国际化、市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还要有大项目、大企业支撑,有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要求和功能。我省也必须举全省之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和牵动力强的产业。依据国际产业分工和我省产业及资源优势,我省应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从六大基地,六大产业群中突出出来,集中力量推进,形成跨跃式发展势态。尤其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但在部分领域和项目上我们有优势,有产业基础,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的内需市场,只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全能够抓上去。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要重点抓好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园区建设,立足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招大商,引大资,成为我省发展六大产业的中坚载体,发挥好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加快特色园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牵动,实现中小企业由分散向集中连线,由单体规模向群体规模转变,向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大项目建设。上海张江科技园引进中芯公司一个集成电站项目,跟进上下游企业80多家,投资近百亿美元。项目是产业的载体,是核心,是龙头,引进一个好项目,就可迅速催生和膨胀一个大产业。我省要认真规划、培育、推介、争取大项目,特别是围绕六大基地和主导产业引进和争取一批大项目,重点项目要实行领导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强对俄科技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两省市经验表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在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要靠大规模招商引资。为此,我省必须把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方式,举全省之力形成总体攻坚之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目前要抓住“三大机遇”,叫响“一大品牌”。“三大机遇”:一是抓住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温和回升,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和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争取在3至5年机遇期内,加大力度推进以亚太地区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二是抓住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升温,俄罗斯以发展消费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目标的5至10年经济结构调整期的机遇,全面推进对俄科技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受能源、土地、材料等生产要素制约,“南资北上”和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香港活动周的机遇,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叫响“一大品牌”就是打出“双赢互动,南联北开”的对俄合作的品牌。我省有对俄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通道优势、地方政府及企业间良好合作基础等,面对日、韩、美、欧盟及国内发达省市纷纷登陆俄罗斯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发挥优势,抢占先机,以对俄科技合作的巨大品牌效应,提高对外开放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聚集能力,构筑吸引国内资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资金的“洼地”,推动全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支撑品牌运作要突出抓好对俄投资能源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科技合作“四大基地”建设,积极整合黑河、绥芬河、东宁对俄资源,向国家争取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激增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我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上海、山东相比,差距很大,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还不到1/3。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上海、山东两地抓民营经济的经验。一是更新观念,坚决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观念上的差异,无疑是我省民营经济落后半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对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思想上重视不够,民营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品牌优势不大;我省的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业的雄心,怕政策变、怕露富,“走出去”的很少。对此,我们一定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左己同志在今年11月份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把明年作为我省“民营经济年”,我非常赞同,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课题,认真研究谋划,切实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要放手、放胆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坚决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扶持政策、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都要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建立私营企业创新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协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提高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要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力气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不良状况,商业银行要摈弃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做法,在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及贷款利率方面给其同等的待遇。要指导私营企业拓展融资方式,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五)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打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海、山东两地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从多方面、多角度采取措施,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促进本地区整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土地和资源上较上海、山东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关键环节,挖掘发展潜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农业之路。要继续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税改费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引导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利用政策、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农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迅速扩大特色产业的经营规模,集中力量建设若干特色知名农副业产品,创出龙江绿色农业品牌。要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那些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效益好的经济作物,都要积极支持。要继续实施“主辅换位”战略,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良种化的方向,加快发展畜牧业,巩固乳品大省地位。二是要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走“工业兴县”之路。坚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做“强”之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坚持快中求快、大中求大、好中求好,大、中、小龙头企业一起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和国际市场接轨,增强我省农副业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三是要突出抓好分类指导,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重点培养10个经济强县,争取3-5年内有2个以上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面落实10强县各项奖励政策,在财税政策、分配制度和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选择10个弱县,由省市领导和省直部门对口包扶支援,指导帮助弱县加快发展。四是要突出抓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省资源型城市比较多,在抓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把经济转型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出来。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理清思路,搞好规划,帮助资源型城市抓好转型项目落实。要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