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08:5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建投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独立学院;财务风险;分析;防范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之上,为了全面扩大教育范围,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按照资源互补与企业共同举办的高等教育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民办性质,属于公益性事业,独立学院和很多企业一样得自负盈亏。虽然独立学院的举办相对公办院校而言更具有灵活性,特别是体现在筹措资金的方面,但是教育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校园的各项软、硬件的建设中,独立学院没有政府投入的保障,缺乏政府相关投入。同时,独立学院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和资金在各个运动环节中的遭受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而致使财务状况很不确定,造成独立学院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相比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对此,要达到为独立学院自身发展提供良好财务保障,就必须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正视自身面临的财务风险,科学地分析财务风险的特点、类型和成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努力规避独立学院的财务风险。
一、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特征
与企业和普通高校一样,独立学院的财务风险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是客观性。即独立学院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可控性。只要独立学院管理部门加大对财务风险的监督管理,研究并不断完善各项风险的控制机制,相信对财务风险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的;三是高危害性。独立学院一旦陷入财务危机,会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稳定和发展,更有可能延伸出一些社会问题、安全问题,对学院教职工的保障,对在校生的保障都会受到威胁;四是潜伏期。在财务核算方面,独立学院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做法,是在总账中不能完全反映所形成的事实负债,这种没有进入账簿体系的隐性负债容易掩盖财务支付危机,财务风险将不会过早显现;五是隐蔽性。虽然目前已经有相关部门对独立学院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每年都进行检查,但是检查过程中是否能够完全客观、公正,同时独立学院所提供的各项数据、指标是否真实,都有待进一步考证,在一些非实际的数据掩护下,独立学院财务风险并未暴露。
二、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类型
1、筹资风险
独立学院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1)合作办学方的投入。(2)母体高校的投入。作为母体高校,投入的主要是师资、品牌和管理等软件办学资源。(3)政府投入。政府的投入通常是通过减免税收、地方政府资助、无偿划拨或者低价转让土地等方式进行的。(4)独立学院贷款筹资。独立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运转,主要通过贷款来实现。(5)学费收入。学生的学费收入是独立学院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学费收入主要支撑学院的日常各项费用的支出,办学过程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还需要形成一定的结余以支持学院规模的扩大和未来的发展。以上看出,独立学院筹资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风险和学费收入风险。贷款风险主要随利率、信用、偿债能力的变化而变化。日常支出的减少会降低职工待遇,导致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教学科研能力的削弱、整体实力的下降,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会严重影响学院的声誉、招生情况和学费收入。使学院陷入恶性循环,对学院的存在和发展造成很大风险。
2、投资风险
独立学院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基本建设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基建投资金额大、期限长,基建项目一般占用着大量的现金资产,容易造成独立学院资金的流动性差,给独立学院资金流动周转方面带来较大的风险。对外投资也会因为产权不明,责任不清,监督不严等问题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对外投资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主要投资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
独立学院由于学费较高,独立学院学费标准普遍高出公办高校学费标准的50%~150%。直接导致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入学,收到录取通知书而不来报到。二是在校生拖欠学费现象严重,导致资金回收风险的产生。
4、结余分配风险
支付给母体高校的管理费和投资者提取的回报体现为结余分配。有些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管理费占学费收入的20%~30%,占了很大的比重,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和扩大规模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一些投资者因为目光短浅,追逐短期利益,不顾学院发展,只顾回收投资成本而大量提取收入结余,不利于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
三、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
要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独立学院财务风险,就要选取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并对其定期监控。筹资风险指标,这是偿债风险,评价独立学院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选取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投资风险指标,这主要有基建投资支付能力、基建投资财务风险、对外投资财务风险、对外投资资本增值率;资金回收风险指标,资金回收主要是学生学费收入的收缴,资金回收风险指标确定为招生计划资金比率;结余分配指标,是通过对以上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较明显的得出独立学院资金运动在各个阶段存在的财务风险,根据数值判断财务风险大小。定期进行计算和分析能够有效掌握财务风险的存在情况。
四、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筹资风险上,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来确定贷款数额,对收入和偿债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控制贷款规模,适度负债,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拓宽筹资渠道,增加收入,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保证生源稳定和增长等;在投资风险上,基建方面应遵循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确保基建项目各方面的目标控制。对外投资方面应当做到产权明晰,加强投资后的有效管理和进一步明确各方的责任;在资金回收风险上,独立学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学费标准,以增强竞争力。校方应在国家的帮助下加大扶贫力度,建立更加优厚的资助制度,使覆盖面更宽更广,惠及更多贫困学生;在结余分配风险上,独立学院应意识到结余分配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应在确保学院规模扩大,提高软、硬件建设为前提分配结余,切忌投资者过多提取结余而阻碍学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威.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黄永林.论我国独立学院“合理回报”的依据.教育财会研究,2008.06.6-15.
[3] 曹升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4] 居淑芳.我国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10.
[5] 万宇洵,黄文雅.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 杨力,高校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要性探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异同比较;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公办高校会计分类科目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4日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变化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校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13年12月财政部了新《高校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与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变化较大,现将新旧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设置变化比较分析如下:
(一)新增科目。新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共54个,与旧制度相比新增科目16个,其中资产类有17个,负债类有12个,净资产类有9个,收入类有7个,支出类有9个。
(二)废除科目,主要涉及资产类、净资产类、支出类等科目。如“材料”、“固定基金”、“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三)科目内容不变名称有变。如资产类“现金”科目更名为“库存现金”科目,负债类“应交税金”科目更名为“应缴税费”科目。
(四)科目重新定义,内容有变名称也有变。如“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科目相应变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科目,更接近现代化企业核算的要求,满足多元化投资的需要。
(五)科目分解。主要涉及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如“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分解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科目;“应付及暂存款”科目分解为“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科目,“借出款”科目分解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结余”科目分解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余”科目。
(六)科目合并。如收入科目“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从各级财政获得资金)”合并为“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设置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规范科目设置,更加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价值、负债规模、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规范账务处理,更科学精细地计算高校财务收入支出的变化;保证信息核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高校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基本核算体系不完善。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新制度虽然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但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的核算基础。在资产的核算方面,收益和支出无法配比,固定资产折旧或摊销的会计核算要求形同虚设,毫无现实作用。在负债的核算方面,高校筹资活动借入款项产生的利息是在归还借款利息时入账反映而不是分摊在使用的期间,虚增归还借款利息的当期支出。在收入的核算方面,高校按实际收到的款项纳入收入,而应收未收的学费收入未计入收入核算,无法完整体现高校真正的财务信息。
1、计量方法不合理。在计量方法采用方面,新制度与旧制度一样,仍然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计量,客观性强,操作简单,但缺乏公允性。
2、成本核算方法不规范。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划分标准和折旧年限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固定资产核算及信息可比性,容易出现虚提折旧现象,影响了相关利益者的决策行为。
3、核算工作执行难度较大。新制度中虽将事业支出科目分为五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区分各个费用类别,容易以偏概全笼统划入教育事业支出,增加核算工作负担,影响高校财务工作效率。
(二)基建并账执行难度较大。新制度规定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要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并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每月并入事业大账合并账务处理。高校基建账务和事业大账是两套账,彼此业务有交叉,资金往来如何处理是难点,类似于企业的合并报表。从新制度执行情况来看,基建并账过程中存在资产调整、收支业务调整、内部往来业务调整执行不力的问题,原因在于高校所处的业务环境日益复杂,相应的财务管理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配备的硬件和软件实力均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此外,新制度并没有要求引入预算支出表和基建投资表,这样虽然规定基建投资单独建账,但未要求编制报表,容易导致两账合并时资金混乱,可能产生借机违规操作隐藏部分账目的事实。
(三)财务软件更新调整困难。新制度改变了会计核算内容、会计科目及财务报表格式和内容,相应的要求财务软件同步更新和调整,包括从数据初始化到核算内容和报表格式统一调整。然而目前全国高校并没有采用统一标准化的财务软件,而是根据高校自身需要购买制作财务软件或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软件,再加上高校财务人员大部分只懂财务知识而不懂计算机应用,造成软件更新调整困难,因此对高校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综合性要求。
(四)财务人员工作效率问题。因为教职工队伍编制的原因,导致部分财务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再加上财务人员定期轮岗等特殊规定,导致部分在岗人员对业务操作不熟悉,从而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经济大环境、相关政策规定的持续更新变化,财务人员也需要定期培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业务技能,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科研经费报账需求。
(五)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目前,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存在内部控制体系不完整带来的隐患,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统一明确并具体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单位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都以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责任,难以全面掌握和认识财务工作流程中的风险点。
三、新高校会计制度优化建议
(一)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建议参照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和企业会计理论,合理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核算基础;适当引入多种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等,真实反映高校资产价值,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及科目体系,细化固定资产定义和分类方法,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具体分类办法和核算依据,参考企业会计和高校相关规定,制定明确统一的折旧年限和方法;完善高校事业支出制度建设,制定准确统一的学校报账手册,界定各大类收支费用所属的支出科目类别。
(二)基建执行并账和并表两条线。首先,每月要求做好基建项目和大财务项目相关往来重叠业务的抵消处理,并且要对原基建账套进行清理,将基建账相关科目余额等数据并入新账;其次,每月末按照并账后科目发生额编制合并分录,在事业大账中编制合并凭证;最后,按照决算报表中包含的基建财务信息,建议增加“基建投资表”财务报表,便于对照大财务报表,保证资产信息的完整性和账务处理手续的准确性,并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三)推进财务软件优化升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壮大,要求各行各业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软件技术应用,因此一般财务人员也应当熟悉计算机的应用,紧跟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注重培养成专业化、全面化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同时,高校软件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应当结合对新旧制度的政策变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的了解,以及财务软件使用者的需求,独立稳步地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转换工作。并且建议加强与软件开发商的沟通,尽快开发出统一标准的、能够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的、不断适应新制度变化的财务软件。
(四)调整人员结构,建立高素质队伍。高校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效果。因此,为适应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财务工作人员的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组织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人员学历方面,一方面引进高学历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现有财务人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其次,专业知识方面,一方面扎实现有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建立多样化的知识结构;最后,年龄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导致现有财务人员年龄整体偏大,高校财务部门应重视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人员年龄结构,给高校财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一支具有活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领导层首先要树立内控意识,了解和重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内控制度,督促和引导下属及一般会计人员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在人员岗位安排、工作职责安排上,落实责任制,明确各个岗位及员工职责,避免一职多人现象,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准确找到问题所在之处。结合各个科室具体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识别出风险点,加以控制,鼓励大家发现和识别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同时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监督和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让各部门工作人员指出本岗位风险点和防范措施,调动人员积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热情,及时有效完善内部控制。
总之,与旧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和事业发展需求,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改进。只有陆续不断地发现现存问题,不断寻求科学解决方法,加大对新会计制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并明确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提高新会计制度的执行有效性,进而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开展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科目设置,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做好基建账务和大账务的平行并账工作,不断推进财务软件的升级优化,建立高素质人员队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家亲,余雪晴.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析[J].新会计,2013.3.
[2]王宏宇,秘丽霞.关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4.28.
[3]吴静慧.关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5.10.
[4]宋慧晶.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6.6.
[论文摘要]竣工决算是基建会计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建项目投资日益增加,但建设项目竣工后存在没有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的问题,因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和学校对资产的管理,本文就竣工决算滞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反映了工程项目从筹建到验收时实际发生的全部建设费用,是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基本建设拨款核销文件的依据,也是基建会计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根据财政部的有关文件规定,基建工程项目在完工后的三个月内应编制竣工决算报表,但事实上,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建项目投资也日益增加,一些高校的竣工决算却经常被长时间的搁置,导致竣工决算严重滞后,进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和学校对资产的管理。因此对高校基建工程竣工决算滞后问题加以分析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对于今后正确的基建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的选择以及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基建工程竣工决算滞后的现状及影响
高校自98年扩招以来,招生人数从108万人到2005年招生人数的504万人,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各项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基建投资日益增大。如某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05年省属高校的在建工程是25.4亿,拨款是32.05亿,多数高校工程竣工后虽已交付使用多年,但仍以在建工程的形式存在的有9.7亿,占总在建工程的38.2%。竣工决算的滞后与基建工程的特点有关联,但多数还是其他的原因引起的,因为多数高校基建面临的是繁重的项目管理任务,为了学生能够如期入学,工程项目要赶工期,赶进度,学校注重的是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施工阶段的控制管理,管理的目标是按期交付使用,却忽视了工程项目竣工的后期工作,造成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滞后,进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影响。
1、竣工决算滞后影响了办理固定资产财产帐的管理。建设项目在竣工后多年没有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只能先交付使用造成固定资产已使用,但没有资产帐。而且长期不进行竣工决算,时间一长,资料提供不全,更难以进行竣工决算,进一步影响了工程项目结转为固定资产财产帐,易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
2、竣工决算滞后导致资产管理与使用脱节。建设项目没有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相关手续不齐,国资部门不能办产权证书,未纳入学校资产的核算管理。而使用部门管理的重心是教学,缺乏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这容易使资产的管理出现“真空”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教学设施及设备的管理上,由于管理的缺位,影响了学校对资产的正常管理与合理使用。
3、竣工决算滞后导致资产成本人为增加。在工程交付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维修费、配套设施等支出,由于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该工程的这些费用会被摊入工程成本。而且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随意地将非本项目的维修费、更换配件等摊入工程成本,人为地增大建设项目的成本。另外,工程结算取费系数每年都在发生变化,迟报工程决算,会引起工程成本的增加,使资产的成本与实际成本不相符,造成资产计价的不实。
二、基建项目竣工决算滞后的原因分析
1、校领导对竣工决算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不完善。(1)校领导对投资资金管理经济效益的意识不强,且学校管理的重点是教学科研,因此校领导更关心的是工程的进度、完工日期以及学生能否按期入学等问题,却忽视了对竣工决算的办理,学校认为欠缺的只是竣工决算的手续问题,并不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交付使用。因而,基建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就被搁置,若遇上领导换任,易造成基建历史遗留问题。(2)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与协调。基建、国资、财务、院系等部门之间由于缺乏沟通,相互配合不够,在工程项目完工后,基建部门对竣工决算所需的材料或程序不了解,使基建材料提供不完整,竣工决算不及时,最后国资部门按小于基建工程项目帐面数给予入帐,导致帐面数与实际资产数严重不相符。而工程后期所发生的费用是以资产入帐还是使用部门以修缮费用入帐,这些费用在财务管理上分得清,但在部门之间因涉及局部利益却较难分清。如某高校的基建部门,工程项目食堂在98年初已完工,食堂附属设备在98年购买,由于该项目超投资且手续不完整,食堂及锅炉的竣工决算至今没有办理,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未入学校资产帐,造成实际资产与帐目严重不符。在今年使用部门已多次要求对该设备进行报废,但国资部门因锅炉设备目前为止还未办理资产入库手续,因而其设备即使报废年限已到期也无法办理报废手续。由此可见,部门之间协调与否,影响着竣工决算的及时性。
2、基建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素质问题影响竣工决算的及时性。(1)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以致于一人多岗、超工作量地工作,及管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性,造成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缺乏制度的制约,而且还很难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投资的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比如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既要对现场检查、隐蔽工程进行现场签证,又要进行工程造价的审核,还要负责保管工程的有关资料。在人员超负荷工作以及岗位职责不清、岗位职能交叉的情况下,一旦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出现哪一环节的问题,管理人员之间容易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使竣工决算所需的前期工作断层,造成竣工决算不能如期进行。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对竣工决算知识的缺乏、工作经验等职业素质方面的欠缺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等,也会造成竣工决算的滞后。(2)基建财务人员问题。多数高校基建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更新慢等方面的问题,造成新时期的基建财务人员衔接不上,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跟不上经济时代的发展。基建财务人员对项目建设经常停留于表面的工作,如某高校的基建财务人员,在退休时,所移交的帐面显示基建项目已完工,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业已送达,财务人员却没有向主管部门申请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报告。基建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也影响着竣工决算的及时性。
3、对财政性资金结余的操纵导致竣工决算滞后。高校的基本建设资金应严格控制在工程预算之内。但高校基本建设对工程项目常常是贪大攀比,盲目扩张,脱离实际,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更改设计,使得在建工程经常是超预算进行,而在超预算缺口的资金不能落实时,就容易造成竣工决算的滞后。同时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不是单项的专户专用,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自行调剂建设项目资金,学校在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基建财务报表时,隐瞒了建设资金结余的情况,而主管部门在竣工决算方面的监管乏力也潜在的助长了学校的这种做法。因此,高校在工程完工后,并不急于进行竣工决算。
4、承建商存在工程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承建商在工程完工后,应提供竣工决算的材料,但承建商在竣工决算时,对工程量的计算、工程定额的套用、材料差价的确定等高估冒算,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与高校建设方的工程质量要保证,要节省资金、降低工程成本方面,两者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另外承建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建设方认为应对承包商进行经济上的处罚,而承建商反过来则认为这是因设计缺陷而导致的技术问题,在质量问题的责任认定上,承建方与建设方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双方在质量、定额套用、取费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歧义,导致了竣工决算无法按正常程序进行。
三、竣工决算滞后的防范措施
1、校领导重视竣工决算,加强和完善管理。(1)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创造竣工决算的良好外部环境。领导要高度重视基建工程项目的后期工作即竣工决算,强化项目管理意识,认清竣工决算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经济意义与作用。成立以校领导为主,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组成成员的基建竣工验收会,负责基建的竣工决算工作,校领导要在关键问题、重要环节如验收环节要亲自参与,以使基建的最后环节竣工决算能够顺利开展。(2)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作关系,提高管理效率。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部门间相互配合的工作效率,做好各项基建材料的基础性收集工作,档案收集与项目管理同步进行、实时同步地检查,不断补充,避免因文件的缺失而造成竣工决算的滞后。校领导对基建的历史遗留问题确实是建设方责任的,要责成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办人把该补办的材料补齐全,办理清楚,确保竣工决算的顺利进行。
2、加强人员素质管理。(1)制定岗位规章制度。基本建设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职责范围等规定,并对基建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确定“谁负责的项目,谁负责竣工决算”的原则,实行负责到底的办法规范工程项目的办事流程,形成管理人员照章办事的自觉性,有效地规范基建管理人员的行为,使基建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2)提高人员素质。首先,基建部门平常应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知识的教育、鼓励大家参加社会上的专业知识考试,在提高理论的同时积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把职称评定、提拔任用与平常的工作表现、工作效率相结合,切实提高基建管理人员的待遇,既能体现学校对管理人员辛勤工作的肯定,又能对其管理行为的效果进行奖惩。学校应避免管理人员的频繁流动,以保证基建工程项目工作的连续性。其次,基本建设工程的周期长、跨度大,财务人员在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初期,就应开始收集、整理、分析原始资料,着手准备竣工决算的各项事前工作。财务人员除了业务素质强之外,还要经常随基建管理人员到施工现场,加强了解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学校应对基建会计设置A岗、B岗,两岗人员相互互补,相互补充,避免由于人员的流动、退休等外在的原因造成竣工决算的滞后。基建财务人员因基建的特殊性,接触社会上的人杂,在工作要求上对财务人员比较苛刻,财务人员复合型的知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着竣工决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3)设立内部档案管理员。基建部门要单独设立一个内部档案管理员,管理员既要懂基建专业知识又要熟悉档案知识,负责保管和收集工程项目的有关资料,对资料系统整理、分类归档,以使每个项目的资料文件得到保全,为竣工决算提供完整、齐全的数据资料,确保竣工决算的及时性。
3、加强工程预算的控制,监督基建投资管理。构建主管部门—高校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应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图纸施工,不能随意的进行变更和修改设计中的技术要求,基建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相互协作,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投资进行控制,要严格按工程的预算执行。基建项目完工时,财务部门在接到基建部门通知后,要求施工单位上报竣工决算资料,使审计机构能及时地对竣工决算工程款进行审核,为工程竣工决算的及时性打下基础。主管部门通过财务部门利用网络上传的财务信息,对基建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及时了解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高校基建项目资金的串户使用,防止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可预定使用状态时,为了继续超期使用预算拨款资金,而迟迟不办理竣工决算。
4、选择信誉良好的承建商。学校确定承建商后,在与对方签定合同时,对较容易产生经济纠纷的事项应在合同中事先规定。如基建工程量计量由监理公司、现场管理科进行监督审核,工程定额的选用应结合本地区建委所编制的费用定额进行套算。而材料差价的补差则与施工时的市场价格相挂钩。因设计而变更的部分由双方在现场进行签证。签订的合同条款经法律顾问审核,减少合同中的纰漏。在工程完工后,工程中的确存在质量缺陷的,由施工单位提出书面整改措施及期限,基建管理人员负责督促和协调施工单位的后补事项,为工程竣工决算的及时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总之,竣工决算不仅关系着固定资产的帐面与实物的数字问题,还关系着学校的资产管理水平以及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准确、及时地做好竣工决算工作既是符合学校的整体利益,也是符合国家与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春华.高校基建工程竣工决算中的问题及影响[J].上海审计,2005
【论文摘 要】文章结合高校基建、修缮工程造价审计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加强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管理,以及针对审计过程中所应注意事项、重点、工作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特别是为了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格局的多样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基建项目逐年增加,因而在基建、修缮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既是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重点搞好投资效益审计的一种具体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日趋多元化及利益格局的多样化,都迫切需要开展好工程项目审计。通过工程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方法,有效的提高审计监督效果,强化审计监督力度。
一、转变审计方法,搞好基建、修缮工程事前中审计
传统的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往往是项目完工后的工程决算审计,这种事后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修缮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致使工程在事前、事中的管理较混乱,因为事前事中监督不力,以致造成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导致投资失控,严重影响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转变审计方法,就是要由单纯的工程决算这种事后
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审计发展,防患于未然。
1、开展事前审计,首先要把好设计关,科学设计、合理设计是工程科学定位的基础。设计阶段是生成和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工程造价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设计是构成工程造价高低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决定了工程造价的80-90%。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堵塞设计阶段人为浪费,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其次是实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成立招投标审核小组,配合招投标小组工作,协助制订施工合同并参与合同谈判,严格确定合同计价体系,如此一方面达到节资增效,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透明度,减少贪污受贿。通过项目招标,审计部门要对工程设计、工程概算,资金渠道,平均造价以及中标企业的资信情况心中有数。要充分咨询专家意见,设计要周全,要注重对项目资金的到位情况、项目可行性、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施工招投标的合理及合规性进行分析评价,在审计中发现问题,进而纠正问题。【2】
2、开展事中审计即施工过程审计,主要指:
(l)在施工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不定期地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对所有隐蔽工程和变更设计部分进行跟踪检查,以使这部分工程量真实地反映在决算中,控制不合理变更,针对变更要求的提出要分析出它的合理性,同时应随时核对施工现场的工程项目签证;(2)通过监督材料的采购供应,保证材料供应渠道正规,材料标号符合设计标准,对材料变更应积极征求设计人员的意见,以保证工程质量;(3)通过监督施工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保证工程质量;4)加强预付工程进度款的管理,对工程款的预付应与工程进度相适应,严格按施工合同办,对施工单位所报工程进度表进行严格的审核分析,防止所拨进度款超预算甚至决算的情况发生。【2】
二、建立内审机构先期审计制度,搞好工程决算,努力降低造价。
内审计机构开展基建、修缮审计主要指工程决算,工程决算就是核定工程造价,是基建、修缮审计的目的。目前,基建结算中存在较多的水分,施工方虚报工程造价十分普遍。应先建立审计制度,分级进行审计。即对在规定造价以上的工程项目通过先期初审,核定初步的工程造价,然后将核定的工程造价连同相关结算资料、图纸等送交国家或社会审计部门进行终审,一方面可以起到核减工程造价,维护单位经济利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减少审计时间,降低审计费用的作用,这是因为审计费是按核减额收取的,通过内审部门先期审计的决算,其造价一般较原施工方结算有所降低;再则对那些在规定造价以下的工程项目,可由内审部门进行终审。【1】内审部门进行工程结算,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
1、搜集整理好完整的审计资料,基建、修缮工程在立项审计前要向基建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收集工程项目建设计划,施工图纸,竣工图纸,招、投标标书,施工合同,工程预、决算书,设计变更通知书和变更项目表,甲、乙双方购置设备、材料的原始发票及与工程有关的文件,图集等资料。认真细致的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这一步是结算审计的基础性工作。
2、认真阅读、理解施工合同,建筑安装承包合同是发包方(建设单位)和承包方(施工单位)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是国家规定的基本经济合同的一种。是基本工程建设的法律依据。要着重考虑它对投资控制的影响,严格把好工程造价关,认真分析合同的每一条款内容,充分的理解、把握好每一条款表达的意思,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把工程费用降至最低。
3、严格核实工程量,防止多计工程量,增加项目费用。要核定工程量主要核对竣工图纸与设计变更,以确定工程结算价款内容与建设项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相符,必要时应深入现场实地勘查。工程量的大小决定了工程项目费用,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工程量的多算和重算是施工企业扩大预算最常见的手段。虚报工程量是也是施工方虚增工程造价的惯用手段,基建、修缮审计对工程量的审核不可忽视。 4、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掌握市场行情,审核价格,防止虚报材料价格,多计材料费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所确定,这就使得目前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不断发生变化。施工方虚报材料费用主要表现为:(1)多计施工所需材料的数量;(2)利用虚假发票,高报材料价格;(3)扩大应计差价的材料范围等。而在基建、修缮项目中,材料费用往往占工程总造价的60%以上,因此确定材料费用对核定工程造价举足轻重。在审计材料价格上,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l)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市场调查,随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2)对材料差价应确定应计差价材料的范围和工程所需的可调价差的材料用量;(3)利用当地定额造价部门的通讯价作为结算价格。【1】
5、正确套用定额标准,准确计算直接费用,杜绝高套定额标准,提高工程造价。定额是基建工程结算审核的依据和标准,套用的定额是否适应,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在审核中应注意:(1)定额的整体套用是否合理,这是因为不同的施工时间,工程类别,定额的套用是不同的;(2)审核套用定额子目的编制说明,明确其使用界限,防止高套定额标准,以提高造价。如在结算中,施工方往往将低标号的混凝土套为高标号的混凝土;将普通土套为坚土计算;将施工工艺简单的项目套为复杂的项目等;(3)审核定额中工程程序所含工作内容,对定额已包括的项目,要防止施工方重复单列计费,同时对与定额标准内容有差异的施工操作,又无相应定额标准可以套用,应以签证的方式协商解决。
6、审核施工企业的取费标准。目前,工程项目的取费主要包括综合费、利润及税金等,取费的标准主要根据合同、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和项目的投资规模确定的。对取费的审核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对双方有协议的应严格按协议办,如工程项目的综合费、利润率双方有协议降低取费标准的,应防止施工方使用障眼法,不按协议结算。因此,确定取费标准,准确套用各项费率,取费基础是否正确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要切实做好高校审计工作,特别是基建、修缮工程的决算审计,既要讲原则,按法律、法规办事,又要实事求是,做到既合法又合情理。除校领导重视外,审计部门和工程审计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熟悉市场行情,掌握价格信息,认真做好跟踪审计。同时,审计人员也要多征求基建管理人员和监理员的意见,正确处理好工程决算中的疑难问题,使甲、乙双方取得一致意见,以便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和经济秩序,提高基建投资的使用效益,发挥审计人员在工程审计的积极作用,为学校的基本建设服务,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军工科研事业单位 折旧 基金 赤字
多年来,由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具有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特点,一直以来国家将其作为事业单位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予以单独规范。根据2012年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2013年财政部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财防〔2013〕381号),各中央军工集团公司所属事业单位于2014年起执行新制度。由于新制度对基金核算要求发生变化,目前部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开始出现赤字,并随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关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背景与相关会计问题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简介。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是活跃在国防科技一线的一支有生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武器装备科研体系,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既有一般事业单位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一是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以承担国家科研计划任务为主,科研技术垄断性强、保密要求高;二是研究、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并举;三是大部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为适应军民融合的要求,利用军工技术承接大量社会科研服务业务,开拓民品市场,其收入由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预算拨款向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转变,财务管理也由单一的大收大支向资金筹集使用、成本控制和收益管理转变。四是按照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需要建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细化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
为适应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设走在了改革的前列。1997年,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生产经营并举”的实际情况,在符合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原则下,创造性地补充、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成本费用、折旧等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成本核算体系,对促进军民融合,推动民和相关民品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2013年,为满足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新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充分考虑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殊性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并了制度,建立完善了一套更为规范、合理、准确的会计核算体系。
(二)相关制度规定及执行情况。
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有所不同的是,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对固定资产折旧采取“实提”的方式,并按照规定的比例分类计提,其中:房屋建筑物每年按原值的2%计提;仪器设备等每年按原值的5%计提。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尚未安装的固定资产和封存停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用国防科研费和国家专项基建技改投资为研制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在该项目研制期内不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同时,会计制度规定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相应在“专用基金”科目下设“折旧基金”子科目,同步核算折旧的计提和使用情况。按照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研制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
根据财务制度规定,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自筹资金唯一来源是“专用基金―折旧基金”。按规定使用折旧基金时,借记“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形成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同时,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
在制度执行中,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反映,由于近年来单位发展的需要,自筹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加大,导致“专用基金―折旧基金”赤字出现并不断增大。例如,截至2014年,某集团公司所属事业单位中有35户的“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出现赤字,赤字合计-79.9亿元。其中:基建项目自筹配套资金形成赤字29.2亿元,占比为36.5%;根据装备型号研制进度需要,提前启动的国拨基建项目垫支形成赤字17亿元,占比为21.3%;单位自筹项目形成赤字29.5亿元,占比为36.9%;其他原因形成的赤字4.2亿元,占比为5.3%。
二、原因分析
形成上述赤字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新会计制度相关要求变化的影响。新会计制度要求新设“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基金”,并要求对基建投资按月进行并账处理,在建工程中的自筹部分必须从“专用基金―折旧基金”中支出。旧会计制度只要求基建自筹资金在竣工转入固定资产时从“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支出。
二是会计制度规定的折旧计提比例无法满足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按照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较长(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50年,仪器设备折旧年限20年),“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积累速度缓慢,无法满足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的需求。同时,财务制度规定“用国防科研费和国家专项基建技改投资为研制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在项目研制期内不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形成了折旧计提不足。
三是按照会计制度设计,固定资产应是先投入,再通过计提折旧进行成本补偿,因而在投入早期,“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必将出现赤字,随着时间推移,赤字将逐渐减小。
三、对策建议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特殊群体,既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又兼具企业的经营特点,需要以满足国防需要、开展生产经营为目标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鉴于以上情况,对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出现赤字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如实反映折旧基金赤字情况
按照《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投资的自筹资金应从“专用基金―折旧基金”中列支,本着实事求是和会计真实性原则,为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建议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出现的“专用基金―折旧基金”赤字情况如实在决算中反映。
(二)逐步消化折旧基金赤字
由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规定的折旧计提比例较低,折旧基金积累速度缓慢,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一是鼓励有经济承受能力的科研事业单位比照企业单位适当提高折旧计提比例,增加折旧基金积累;二是改变现行仅按房屋建筑物与仪器设备对固定资产分类的办法,应当区分不同类别固定资产,详细规定相应的折旧年限。
(三)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加强投资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专用基金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因此,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前,应当合理规划,控制投资规模,确保收支平衡;对于折旧基金已经出现赤字的单位,要严格控制新上完全自筹的基建项目,避免赤字扩大。
(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与一般的事业单位不同,具有既从事科研活动又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下一步应当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要求,将主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生产、企业管理和咨询服务,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尽快改革转型作为企业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从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全面反映单位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等角度出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是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政策。基于这一假设,未来事业单位都可能会面临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类似的问题。妥善解决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目前遇到的问题,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总体的顺利开展,满足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双重需要。
参考文献:
[1] 余绪缨.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J].财务与会计, 2001(3):10- 11.
[2] 段玉花.试析强化成本管理的对策[J].财会研究, 2000(4):34- 35.
[3] 张冬花, 吴春叶.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问题[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6):34- 35.
[4] 苏明兴.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科研试验后勤建设的历史经验[J].军事历史, 2007(5):12- 15.
随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变迁,现行事业单位会计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一直倍受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2月财政部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并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收支分类改革对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顺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强化预算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以及进行国际间财政信息交流与比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收入分类具体的变化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范围,在原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债务预算收入的基础上,将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都纳入了政府收支分类范畴,并形成了统一编码;二是体系上做了调整。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三是科目层次更为细化。比如,各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过去科目中没有具体的收费项目,新的收入科目则作了规定。新的收入分类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具体来源。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科目不再按经费性质设置,而是建立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对任何一项收支进行“多维”定位,从而可以看出每一笔资金的多个特征。
如一笔笔资金是由哪个部门开销、做何用途、如何开销等,按照这种思路,支出功能分类设置类、款、项3级。类级科目反映政府的某一项职能,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工作,项级科目反映某一方面工作的具体支出。比如农业事业单位附属小学所使用的资金按功能分类就应选择“教育”类级科目,“普通教育”款级科目,“小学教育”项级科目。而这笔资金的具体使用就要通过经济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商品和服务支出”等科目来反映。因此在实际支出核算或编制支出预算时,先要找准支出的功能科目,然后根据支出的具体内容分解到相应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去。如未实行归口管理的农业事业单位的离退休经费支出,应先在功能分类中找到“农林水事务”下的项级科目“农业事业机构”,再根据离退费支出性质作经济分类,分解到“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类中“离休费”、“退休费”等款。新的政府收支改革后,收支业务的会计处理更通俗明了,非专业人员也能看懂,这就有利于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预算收支的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2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革的问题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经过1年多的实践,给财政部门和一些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结合会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根据财政部财会[2006]10号《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会计实务、“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科目,从2007年开始,设“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二级明科目。其中“财政补助收入”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进行三级明细核算;“事业支出”科目则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同时事业单位应设置“财政拨款支出备查簿”,逐笔登记每1项财政拨款支出的具体情况,并反映每个会计期末的财政拨款结余情况。事实上这样设置会计核算体系不仅操作起来繁杂,而且也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首先由于“财政补助收入”下的明细科目是按功能分类设置,而“事业支出”下的明细科目是按经济分类设置,这样使收支没有一个直观配比。比如“财政补助收入”中的“农业事业机构”下的资金在使用时不仅有用在基本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也有用在项目支出中的专门支出,而“基本支出”下的“工资及福利费”又包含“农业事业机构”及“普通教育”或者更多功能分类下的资金。这种“分类不清”是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沿袭传统的“不分资金和渠道”的核算方式,年终部门决算时则采取“分析填报”、“编决算”的最重要原因。
其次,笔者认为如果业务简单或者财政拨款较少的情况下,设置财政拨款支出备查簿是可行的。若是业务繁多,则操作起来不太现实。但是一笔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必须随时掌握,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在支出中先按功能设置,再按经济分类设置。因此“事业支出”科目须分五级明细核算,这样功能科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便一目了然。当然“项目支出”也可利用账务系统所提供的项目管理功能核算。为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增强分录的可读性,笔者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是将“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升为一级科目核算,取消“事业支出”科目。这样常用的四级支出明细核算体系就能满足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同步反映的要求。
2.2改进非税收入的核算方式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尤其是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后,按照规定非税收入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收入过渡账户被取消,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票款分离和罚缴分离的管理制度,即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当事人持相关票据到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缴纳,所有收费全部直接缴入国库。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此项业务的处理规定是平时开出票不作账务处理,待收到财政部门核拨款时,再依据“财政直接支付额度批复”或“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等借记“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贷记“财政专户返还收入”或“事业收入”等科目。对于这种处理方法,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就农业事业单位而言,检测检验等收费是单位自主创收的重头,是弥补经费不足的重要来源,若无法及时反映执收单位当期收费情况,将不利于该单位的资金协调,同时财政核拨也需要单位提供申请数额。所以为掌握收费情况,建议对非税收入的核算做如下改进:(1)对于收费很少的单位只需按照开出的票据设置收费明细备查账即可;(2)若收费项目较多,可仍然采用过渡科目的方法,如在开出票据时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同时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借贷相抵后此科目被冲平,该科目的发生额即是单位取得的非税收入,实际收到核拨款时再按现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超级秘书网
2.3基本建设拨款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统一核算长期以来,受旧体制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财务与其它财务是分离的,会计核算也是分开的,因此就有了单位预算会计和单位基建会计之分。随着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若再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势必影响信息的质量,不能保证其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不利于单位对基本建设项目和资金的管理。首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发改委安排的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与其他财政补助收入的用款额度都在同一个零余额账户内核算,因此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就失去独立核算的条件,也就超出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所适用的范围。其次,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在支出功能分类上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科目,将其列入“一般行政管理事务”、“农林水事务”和其他各功能科目中。在支出经济分类上将除发展与改革部门以外其他部门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列入“其他资本性支出”类科目下核算,若是再将基本建设拨款与行政事业经费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则难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配套。
再次,农业事业单位在结转自筹基建时直接作为支出,反映的信息不真实,并且预算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和自筹基建款分别核算,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分别报表也不利于反映单位的整体收支情况。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应合二为一,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增设会计科目核算基本建设资金。提供的基本建设资金方面的会计信息,要能满足本单位和上级主管单位的需要。如可在事业会计制度中增设“预付工程款”等基本建设项目专用的科目;设置“基建投资支出”一级科目,按具体工程项目分“建安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进行二级明细核算。这样即使不改变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合并后会计核算资料同样可以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需要的会计报表。
3小结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只有尽快出台新的预算会计制度,农业事业单位才能适应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重大改革。
参考文献:
[1]徐琴,许成昌.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1,(11):28-29.
[2]孙宝霞.改进我国预算写作论文会计制度的思考[J].绿色财会,2007,(6):12-13.
[3]王保红.浅论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J].时代经贸,2006,(1092):35-36.
[4]侯丽芳,薛长陵.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几个问题[J].山西财税,2006,(11):9-10.
[5]林钢.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6,(11):46-47.
关键词:物流 成本 控制
近日,商务部流通发展司有关人士在商贸物流发展专题会上透露,去年国内物流费用总额为9.4万亿,占GDP比重的1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其中保管费用为2.2倍,管理费用则为6.9倍。高额的物流成本已成为我国物流行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障碍。因而笔者拟从成本会计核算的角度探讨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旨在增加物流运营利润,探索一条本国物流行业走向国际化的成功之路。
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
1.1 物流成本核算范围。要研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首先要准确定位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与对象。
剔除行业的差异性,企业物流成本的范围大致涵盖了物流信息成本、包装成本、流通加工成本、装卸搬运成本、运输成本、物流管理成本、仓储成本、隐性物流成本等内容。其中,目前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重点在于隐性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这类成本是企业还未实际发生,未体现在会计核算内容中,却必须纳入决策与管理范畴的成本内容。具体来讲,隐性成本主要涉及产品损耗、缺货和退货损失、回程空载、存货风险成本以及存货所占用资金成本等内容。
1.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目前,业界通用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主要有单轨制、双轨制以及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三种模式。
1.2.1 单轨制模式。单轨制会计核算模式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财会核算体系有机整合,基于产品成本核算内容适当增设“物流成本”的会计科目、凭证、账册,同时可灵活增设二、三级明细账目。在费用发生后,借记“物流成本”和相关明细账。直至期末,再结合各项物流成本余额将各项成本消耗分门别类地结转至成本项目中。
1.2.2 双轨制模式。双轨制成本核算需要设置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将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区别开来。单独建立物流成本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每项业务记账一式两份,分别交由财务部和物流成本账户备案。
1.2.3 设置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模式。基于成本费用开设二级“物流成本”辅助账户。汇集二级账户的相关物流成本,就得到最终的物流成本。
第三种模式既不改变现有的系统,成本投入少,因而是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普通推崇的会计核算方法。
2 物流成本控制
2.1 现状分析。中国的物流成本何以如此之高?目前主流的解释是中国物流行业运营粗放,流通设施不足矛盾突出,中国幅员辽阔和产业布局结构跨区域。
然而,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我国目前还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产业布局特点是能源性、资源性产品大多在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加工业的市场大多在东部和南部地区,长距离、低货值的大宗商品大跨度的运输多,货运量和周转量必然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要高得多,这是基础性因素。
物流业门槛较低,组织化程度较弱,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也是重要原因。目前中小公司占比达90%以上,我国前20家公路运输型企业市场份额不到2%。即使是发达的上海,公路货运汽车的空驶率也比发达国家高3倍。
此外,还有体制性成本偏高的问题,比如高速公路收费、乱罚款等。九三学社中央一项调研显示,全世界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收费标准最高也在中国;在中国,只要货车行驶在路上,就难免不被罚款,一家正规的运输企业,每年上缴税收1000余万元,盈利是300余万元,罚款就要开支200余万元。行政性高收费、乱收费、乱设卡,这类体制性成本是我国流通领域最突出、最亟待铲除的。
2.2 成本控制方法。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为解决“营改增”给物流企业带来的税负上升问题,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正积极研究相关政策,争取把公路收费也能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还有,关于物流仓储大宗用地减半收取土地使用税、物流业水电同价等政策都会进一步推进落实。除此之外还将推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发展,继续开展城市物流配送示范工作等。
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要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一方面需要利用数字互联技术、第三方物流等提高行业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商贸物流的市场化,以降低物流成本为主要出发点,重点发展城市物流;降低商贸物流税负,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压低行政成本等,而更重要的是要反思交运仓储等基建领域的超前建设投资,使其增长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否则,若继续把基建投资等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导性力量,那么交运仓储等的“通达”便利带来的不是商贸物流成本的下降,而是经济社会流通和交易成本的上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6.9:10.
[2]杨萍,雷艳.试论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06).
[3]孙朝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关键词:生产管理,重介质选煤技术,旋流器,介质损耗
随着煤炭市场的变化,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产品质量不稳定,选煤厂现有的选煤工艺已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由于人洗原煤为难选煤,在目前的工艺条件下,要想满足用户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必然会带来分选效率低,精煤产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随着矿区下组煤所占比例减少,原煤可选性越来越差,这一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对现有工艺进行创新,应用先进技术改变选煤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重介质选煤具有分选精度高、对原煤适应性强、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应当成为选煤工业发展的首选技术。在主要产煤国家,重介质选煤已上升为主导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基本以跳汰选为主,到90年代,重介质选煤比重已由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如美国的重介质选煤比例由原30%上升至45% 。而跳汰选煤则由49% 降至35% ? 。目前,美国的重介质选煤比重已占66%,法国占60% ,加拿大为56% ,澳大利亚和南非跳汰选已基本淘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直径重介质旋流器、有压给料和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和煤泥重介质旋流器的出现,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已成为首选技术。中国新建选煤厂和老厂技术改造也大都采用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
一、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与生产实践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重介质选煤工艺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重介质选煤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选煤工作者致力于重介质选煤工艺的研究与优化。。国际普遍采用的重介质选煤技术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原煤人选前需要脱泥且单机只能出两种产品,而通常要求除了纯精煤和纯矸石外还必须生产中煤,需要两套设备和系统才能满足需要。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工艺系统复杂,使投资和加工成本较高。研究如何既能保持重介质选煤的优势又能降低投资和加工成本是世界各国选煤界的热点、难点和努力方向。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有压和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到1995年时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Nwxs710/500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并推广应用于中小厂16座,但其两段旋流器的分选密度差较小,不能满足多数选煤厂生产纯矸石的需要。。改进后的700/500A型,单台设备处理能力偏小,工艺系统不够完善,也没能在大型选煤厂中推广应用 。为了加快重介质选煤技术的发展,重介质选煤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为主选设备的简化重介质选煤工艺已经研究成功,经受了生产考验。在全国范围,引发了跳汰选改重介选的热潮。但是,以大型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为主选设备的简化重介质选煤工艺与设备方面,还存在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由于使用一种介质密度,实现宽级别分选,分选效率还不够理想,数量效率一般在95%以下。
(2)简化重介质选煤工艺的煤泥重介仅入选了约50% 的煤泥,其他的煤泥仍要进入浮选,而且煤泥重介的介质密度无法调节,影响煤泥的分选效果。应当进一步完善粗煤泥重介工艺,使全部粗煤泥都能经过小直径旋流器精选。
(3)大型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入介压力较大,几种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入介压力如表2,入介压力大则功耗就大, 同时磨损也快。应当解决大型重介质旋流器的耐磨和电耗问题
(4)由于脱介筛等设备的面积大, 因此厂房体积大,生产中的实际介耗和功耗也大,引起基建投资和生产费用过高。需探讨进一步降低基建投资与生产费用的途径和方法。采用“九五”简化重介质选煤工艺的部分选煤厂的实际介耗
(5) 对主要设备需进一步进行大型化、系列化和提高可靠性的研究。
二、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与生产实践管理与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重介质旋流器选煤的分选效率和经济性,使先进、高效的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实现集中专业化管理,实现人、财、物的优化配置,做好统筹规划和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选煤厂的高产、高效的稳定运行。
1.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定期培训
选煤厂投产后,要不断引进高科技人才,并对原有职工进行了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随着生产的进行,新增人员采用社会公开招聘,所有员工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从而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打破了以往岗位工的传统概念,取而代之的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巡视检修人员,从而可大大减少用人,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统一管理,合理利用资金,对原选煤厂存在的制约生产系统能力的区段进行技术改造,有效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提高了选煤厂的生产效率。
2.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选煤厂的自动化应实现对选煤厂设备的遥测、遥信和遥控。集控系统检测参数设备运行电流、原煤仓位和产品仓位、小时过煤量、加压过滤机的压力和液位等。这些参数为调度人员科学地组织生产提供了依据。保护功能对关键设备有过热、漏电、拉绳、打滑、跑偏、防堵、欠速、纵撕等保护功能。。在生产中,如遇故障报警,调度人员能及时、准确地判断故障设备,并及时通知现场工作人员排除故障,大大地缩短故障影响生产的时间。集中远程控制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造,使选煤厂实现对工艺流程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对工艺流程中所有设备实行集中远程自动控制。
3.优化工艺设备工作状态
在选煤厂中,主洗设备的使用直接影响着选煤厂的经济技术指标。在重介质选煤厂中,主洗设备为重介质旋流器,旋流器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厂的技术经济指标。重介质旋流器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旋流器的材质和结构、人洗原煤的矸石含量、性质和生产管理。在生产实际中,旋流器的材质和结构、矸石含量和性质是难以由选煤厂进行影响和控制的,这就要求选煤厂的管理者加强重介质旋流器的合理使用。重介质旋流器内衬的耐磨瓷块硬度大、脆性高,并且用胶直接粘在旋流器的内壁上,因此,要严格禁止金属异物和超限大块物料进入旋流器,物料超限的后果是加大矸石对旋流器内壁的冲击磨损,造成旋流器的堵塞,不但减低了旋流器的使用寿命,而且严重影响生产。对正常生产的旋流器应当定期检查内壁磨损情况。
4.重视降低介质消耗
重介质选煤目前普遍存在介耗偏高的问题,而严格控制介质消耗,是降低选煤厂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介耗产生的原因,探讨降低介耗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必将对重介质选煤的生产起到指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精煤产品质量,就必须降低分选密度,以减少精煤产率为代价。另外,由于介耗高,就必然导致频繁补加介质,造成介质密度系统稳定性差,带来的是产品质量不稳定,而且影响总体的处理量,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远比介质消耗本身大得多。针对选煤工艺流程,结合选煤厂生产实践,从介质的选择、工艺设备与生产管理三方面来分析,以降低介质消耗。
5煤泥水闭路循环和节水降耗
煤泥水处理历来是选煤厂比较头疼的问题,特别是重介质选煤厂。煤泥水处理不好,不但会损失大量的精煤泥,污染环境,而且会干扰整个重介系统,使之不能正常运行。煤泥水处理系统运转正常,才能实现洗水闭路,使循环水质量达标,重介质悬浮液才能稳定,由此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稳定,介质消耗低。
为了达到节水的目的,真正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就必须严格保证工艺系统中的洗水平衡,即生产系统中补充的清水量等于产品带走的水量。要实现以上目标,洗水管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煤泥水监测措施,监测煤泥水的流量、浓度、固相粒度等指标,为煤泥水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保证。厂房内所有生产废水、滴水、冲刷水、事故检修防水等都汇集到集中水池予以回收。强化跑、冒、滴、漏治理,为稳定洗水循环量提供了保证,降低了水耗,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实现洗水闭路循环,从根本上杜绝了对环境的污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6结语
通过以上的几项措施,选煤厂在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选煤厂的自动化水平进二步提高,为选煤厂的高产、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梁才.选煤厂大型自动化系统网络建设[J].选煤技术,2007
(6).58—60.
[2]王兆申.重介质旋流器内衬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选煤技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本文从内部审计目标定位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公司治理机制中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建议。
1 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中内部审计的定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这个定义和公司治理定义出现了相同的要素,特别是确认、风险和控制要素。
DECD组织及其他个人也提出了关于治理的其他定义,但是这些定义都强调了治理是用于设立目标,以及如何实现和监督这些目标的一种结构。根据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规划的方向,组织制定了具体的目的和目标,试图将广泛的指示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化的和创造价值的措施。为了确保这些转化过程,需要对整个组织或其中的一些要素的风险有一个彻底的认识,进而设置带有指示器和信号的各种控制措施,用于衡量具体的业绩,提示必要的修正,并以汇总形式反馈给各经营管理层、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在这个指导和控制循环中,内部审计担当了公司治理的重要职责,将其他治理和控制方面整合在一起,成为确保适当和有效公司治理最重要的唯一机制.一旦内部审计被赋予了公司治理的职能,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的治理环境,使内部审计服务于高层治理机构从而扩大其在组织中的独立和权威性地位,就能有效地开展公司治理审计,解决公司治理过程中“谁对监督者进行在监督”的困扰,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称作“橡皮图章”的董事会因为不了解企业日常经营情况而使得监督流于形式。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专家,需要随时为管理当局提供相关信息及改进建议,外部审计则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报表提供鉴证意见。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所提供的信息再次给予制度性保证,从而使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作为公司治理四大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不仅与其他各部分关系密切,最重要的是能够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做出保证。
2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策略
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国际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带来的风险,在影响着国外企业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产生着巨大影响。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而内部审计又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风险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风险管理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和推广的管理学科。在西方国家,风险管理己经被推广到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大部分企业都设有风险管理机构和专门的风险管理职位,来负责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工作。内部审计也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日常监督中解放出来,将审计工作的重点集中于与组织目标相关的未来风险上。内部计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财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风险意识。
2.2 从公司治理的战略高度看待及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方法,它更是一种先进的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核心是企业的各类风险,它以企业的目标和风险为判断标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从企业整体上看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从而为组织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综合的审计类型,它既包括战略审计又包括业务审计及其他类型的审计,它关注企业从整体到各个层次的各类风险。它以企业的目标和风险为出发点来判断审计的重点。它能协助识别风险因素,分析结果以确定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轻重缓急;它可以对风险管理程序在实际中是否如预想的那样发挥作用提供确认服务;它可以通过咨询服务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会改善风险管理和控制流程。因此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借鉴这种先进的审计理念,来开展适合本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
我国的一些大公司已经注意到了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开始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武汉钢铁公司、中石油、中石化、江铃汽车等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在此以江铃汽车公司为例,江铃汽车股份公司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在进行内部审计计划时,以风险为出发点,并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为审计对象。将审计计划直接与企业风险挂钩,完全按照风险的大小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将人力物力资源尽可能分配到风险大的事件或环节上。在审计过程中树立成本效益原则,对于风险大的环节,采取更严密的审计程序和更严格的手段。江铃股份公司将面临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并对具体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在外部风险中,内部审计部门认为国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变化会直接威胁公司五年内达到市场份额的目标,因此建议公司充分考虑该风险的大小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内部审计机构则对该项风险管理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有效性。在内部风险中,由于产品研发和基建投资等项目的管理体制和监控系统不断改变,由此给公司新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方面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对项目的授权机制、监控机制进行了审计,以确定其有效性,并抽样审大项目,以确定经过该系统处理后数据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状况,高校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要严格做好会计工作。良好的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高校资金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提高高校的抗风险能力,增强高校的各项工作实施效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九八年以来逐年增加,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快速变身。在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促进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扩招也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办学规模逐年增大,资金来源更加广泛,高校面临的会计环境也发生着显著变化,横向联系更加广泛,涉外财务不断增多。这就加大了高校在会计方面的压力。再者,我国高校的所有者以国家为主,但是国家这一特殊的所有者却给高校带来了资产和效益方面约束缺失的问题,导致了高校由于会计管理方面的不良操作,进而使得高校陷入债务循环之中,使得高校的会计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状况,高校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要严格做好会计工作。良好的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高校资金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提高高校的抗风险能力,增强高校的各项工作实施效果。
一、高校会计基础工作内涵
1.内涵
高等学校会计是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核算和监督教学资金的取得、使用及其结果,为提高社会效益的一种非营利组织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高等学校会计等专业学校;客体是教学资金的取得、使用和结果;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核算教学活动的资金耗费,监督教学资金的取得和使用并考核支出的效果;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本质是非盈利组织会计。
2.基本内容
高校会计工作基本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预算、决算管理。高校决算管理包括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其中财务报告又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高校财务报告对财务报表作了统一的规范,以资产负债表取代资金平衡表,将拨入经费增减变动表、经费支出明细表、对外服务收支表等报表合并为收支情况表。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分析和使用会计报表,高校还必须编制有关附表及补充资料,作为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和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的补充;高校财务分析突出了高校独立法人主体的地位,体现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高校财务管理特点,分析和测量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从资金的使用和负债风险的角度,全面分析了高校的资产、负债以及资金的可支配能力,说明学校所存在的财务风险大小,为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财务资料。
高校会计工作的另一项内容就是收支管理。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主要收入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银行贷款,校友捐助等也是高校主要收入之一。高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各项收入,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高校的支出按支出的不同经济性质分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建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高校对支出的管理必须要:正确划分各类支出的界限,加强各类支出的预算管理和控制,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加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专项资金支出的管理,实行收支匹配原则,准确反映经营活动成果。
二、新时期高校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反应财务状况
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收支情况说明书等”。这种报表从总体上说仅起到统计财务数据的作用,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反映的内容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主要侧重于反映预算收支结余情况,比如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就没有进行真实的反应。高校要扩大招生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教育部门都要制定有关收费和投资政策,首先对教育成本进行分析,而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就使教育成本不真实,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分析,影响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正确决策。而且财务报告滞后性严重,缺乏时效性。服务的对象比较单一,尚未建立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以政府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为报告对象,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无法满足多元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无形资产的计算欠合理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出数,借记“无形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各种无形资产应视实际情况合理摊销。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在高校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例如购买土地所支付的出让金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等等,成了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3.高校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人数众多,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共1300万人左右,但有学历、有职称者比重偏低,特别是中高级会计人员比重较小,尤为短缺;从年龄结构上看25岁以下者占16%,45岁以上者占6.5%;从学历结构上看: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5%,无学历者占76.4%,即没有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就是在高等人才积聚的高校中财会人员的现状也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大批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或几个地方性院校合并而来,财务人员本来就参差不齐、人员结构老化,甚至有的人连计算机都不会操作;还有就是财务部门因为掌握着经济大权,成为目前引进人才热潮中许多“随军家属”趋之若骛的地方,造成财务部门人员结构很不合理,有的甚至连起码的会计基本技能都没有,会计工作的质量根本没法保证。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监督制度的精髓,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这就要求高校设置专业的会计师制度,会计师既要评价内部监督是否有效,提出完善内部监督的意见;又要检查内部监督的执行情况,督促内部监督的有效执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财务报表。
2.完善财务报表体系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和报表附注,完善了报表体系。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已逐步转变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在高校现行报送的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还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披露。现金流量表可使有关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得到准确的反映,来满足如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银行、企业等投资主体的需求,他们可以用来预测高校未来现金流量,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由于会计计量方法的局限性,一些有用的会计信息无法进入财务报告的主表,而通过附注披露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以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3.加强高校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的提高
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才能胜任的工作,尤其对那些地方新建院校的会计人员来说,本身专业知识并不丰富,所以要干好会计工作,必须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知识。业务技能是指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的方法和技能包括上通下达与人交往的技能等等,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具备了精湛的专业知识,才能正确、恰当的处理会计业务,即专业知识促进业务技能的提高;相反具有了良好的业务技能,又能发现新事务,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会计工作者,必须首先拥有业务知识和掌握业务技能;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就必须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白海泉.邓立华.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10(2).
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而不过分的干预是一种基础调控手段,在公共财政中对组织大型投资项目、公共事业项目、高科技项目中预算单位的内部控制十分重要。内部控制是降低成本与增加效益的关键环节。2004年11月,交通部以交通部令的形式了《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各级交通行业企事业组织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行使内部审计的职责。一个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对提高内审单位的绩效审计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还极大提高审计效率。它具有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特征。近几年来,交通内部审计在交通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特点建立起的内部控制,是交通预算单位经济活动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下面,笔者就结合交通预算单位内部审计,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交通预算单位绩效审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后者是形成考核管理层在实施公共财政过程中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方式。
交通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控制、收支控制、人事控制、检查控制和固定资产控制。它涉及交通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经费使用、预算收入解缴、预算外资金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建投资等各个领域和各类交易。
2000年以来,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化和制度化建设,向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提出了绩效评价要求,内部控制也由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过渡,并重点强调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系统一是重点强调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信息与沟通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三是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控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四是通过对内部项目单位的绩效评价,考核实施公共资源管理和投资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回报程度。当预算单位在这种内部控制模式下运行后,内部审计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对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做出准确判断,并在项目投入使用的短时间内对被审计单位实施投资决策活动做出基本判断。在牟平区近几年来的几个较大的交通项目投资活动中,就依照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实施了绩效评价的内部控制。如在2005年牟平道路运输管理处规划建设城西物流枢纽的过程中,就参照了绩效审计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可行性报告期控制点的绩效评价论证,将原定于利用某公司的市场仓库进行旧址改造的规划,改成在工厂集中区重新征地建立三十年长期规划的二级物流枢纽,将交通运输产业的规模化设计超前于当前经济发展,解决了后续分散投入造成项目规划缺乏长期效益性的问题。虽然这样的一次性投入高,但扣除利息费用与为驻地工厂节省的物流成本相比较,仍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空间,项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对提高内部审计的制衡性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增收节支、增强管理层的决策谨慎性也至关重要。这样不但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绩效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日趋紧密。
二、设立内部控制离不开为绩效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随着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在被逐步引进,原有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已被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所取代,先进的绩效审计理论正被广泛的运用到公共财政项目的内部审计中。风险基础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进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总体评价的目的。而绩效审计则是注重政府投资的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所谓审计理论中的“3E”审计,加上环境性、公平性成为最近的“5E”审计。为了使绩效审计工作更注重实际操作性,审计人员须利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抓住控制点,对公共财政项目中的可行性评估报告、规划立项报告、设计勘察报告、项目投资预算报告、资金拨付记录等投资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的地方加以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能围绕着绩效审计目标运转。
《会计法》的修改和《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出台强化了预算单位在行政管理中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级行政负责人关注,这为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内部控制的目标并非总能实现,不管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置多么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结果只能等同于没有控制,极易在投资和管理决策中形成错误和舞弊。政府投资的财政公共性,最大弊端是容易使一些行政责任人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大工程、大项目容易产生的政绩。如果在项目规划的先期不参与、不进行审前控制,那么很容易造成公共资金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限制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良好的控制就能得到维持,内部控制系统才能在理论框架内有效的运行,才能充分利用审计实践来完善和补充内部控制建设。
三、绩效审计工作须围绕内部控制的健全机制谨慎行事。根据几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体会,不少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如规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商,但如果每次参加竞标的都是同样的几个承包商,招标也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加强对制度执行人及执行效果的监督。建立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委会、局长(处长)办公会及外部专家机构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公共投资社会效益低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活动量多、担负行政收费任务和掌管支付工程款的二、三级预算单位,因其参与执收行为有突出的灵活性,数额较大的征收处罚裁量权,入库时滞长,拨付周期自主性强等原因导致关键点控制难以准确计量,而这时如果过分强调内部控制,势必会造成审计工作走弯路,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加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纪律考核,强化各级负责人正确行使权力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日常内审工作中,要针对交通行业特点,有重点的抓好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如下拨的款项,要坚持采取计量支付,边审边付的支付原则,避免多付影响工程质量,少付制约工程进度的情况出现,从整体上把握绩效审计的效果性。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各方面加以关注,以确保各项制度在预算单位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
四、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绩效审计的辩证关系。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人为因素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行政领导方式可能使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原来完善的控制措施也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保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绩效审计服务是一项长期任务。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工程建设程序的履行问题,在没有经过施工许可的情况下施工,属于对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的公然违反,但除了这种违规现象,建筑工程中还出现施工图纸审查不严、使用不合格图纸施工、工程施工缺乏监管、质量风险失控等不正规行为,给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留下了人为隐患。
1.2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为质量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导致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施工质量违反强制性的标准要求,譬如勘察技术不齐全、验收记录五无签字、勘察钻孔深度不达标、设计计算书有错项等等,工程的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1.3质量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不同地区、不同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不高,表现为对标准性规范理解不透彻,对技术内容掌握不深入,技术管理经验欠缺等,尤其是一线的操作人员,由于没有进行有效培训,其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普遍偏低,职业素质也未能满足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需求。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包括事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质量控制、事中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事后的各单项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上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并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
2.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2.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2.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
3.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3.1.管理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结构的优化和投资总量的优化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两个方面。结构优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施工的要求将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不能这多那少或这少那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如果配置不合理,生产能力只能以较少资源配置来发挥。投入总量的优化:总量的投入在结构合理的情况下必须按实际需要。因此,优化必须分两个方面即结构优化和总量优化。
3.2.建立完善机制
建设一流的工程同时要想打造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管机制。要想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要按遵循“三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竞争上岗制度,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使队伍能够长期保持旺盛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规章制度切实生效,促进文明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
3.3.成本的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资转移价值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位自己创造的价格(即工资)。成本管理的核心就降低建筑产品和施工中的成本,而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的管理工作统称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挖掘内部潜力从而增加利润。
4.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
4.1工程质量管理行为的规范
首先是施工图审查,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依据,审查施工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是否符合抗震、消防等设计要求,施工图经过审查批准之后,不能够随便更改,若需更改,需要向原审批部门申请,然后由部门委托审查机构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更改施工图纸。
其次是质量监督,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主体,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担任质量监督的职责,但由于工程项目数量多,这些部门不可能在较长的周期内监督所有的日常检查工作,因此将委托质量监督机构代为实施监督任务。质量监督机构建立质量监督制度,并按照政府部门的委托要求,制定质量监督管理方案,对施工现场的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质量验收等进行检查。
再次是质量检验,以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现场的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幕墙工程、钢结构工程等进行质量检查,并对水泥、钢筋、砂石、混凝土、砂浆、简易土木、沥青等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4.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是勘察设计质量管理,作为工程质量的自控主体,勘察设计单位要按照国家勘察设计规定和强制性技术标准,全面展开勘察设计工作,包括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勘察设计质量的保障、勘察设计进度的控制等,满足甲方对勘察设计的质量要求,达到合同条款规定的质量要求。
其次是监督工作的质量检查,在工程实施阶段,施工的每道工序都要进行严格质量检查,包括进场的材料设备、施工的工序、工程关键部位等,监督管理人员对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进行验收,控制工程各个环节的的质量。工程监理工程单位要结合工程实践,总结工作制度、程序和方法等,构建工程项目质量检查体系,以作为工程质量检查的保障。
5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建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建筑施工队伍和建材生产企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但一些企业的人员素质和施工管理水平较低,对施工质量未能进行有效的控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并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和危害,也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工程质量问题已成为实施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等重大决策成败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如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地质环境和天气等。施工时材料的质量差异、施工工艺的改变、天气环境的变化、施工设备的磨损等,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并且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进行拆卸维修,更不能实行“包退包换”。因此,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就显得极其重要。质量是建筑工程的根本,没有质量的工程是创造不出经济效益的。为了保证施工项目顺利进行,建筑工程单位应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等各个环节里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整个建筑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但保证施工项目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则离不开施工中的团结合作。
参考文献:
[1]黄春雷. 建设施工中质量控制探讨[J].煤炭技术;2011年09期
[2]梁申涵, 陈小沅.浅析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