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安全论文

护理安全论文

时间:2022-08-25 09:2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安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细节护理

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医疗场所,手术室护理工作涉及较多细节。一旦出现手术室护理缺陷,会给护理质量带来影响,严重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损害、伤残、死亡等。有研究认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能对患者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进行缓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以11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手术室护理方法的不同,将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9~65岁,平均(44.8±6.2)岁;平均手术时间(150.1±10.2)min;手术类型:18例普外科,11例骨科,11例骨科,10例妇科,5例神经外科。对照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19~65岁,平均(44.6±6.5)岁;平均手术时间(152.2±11.0)min;手术类型:16例普外科,12例骨科,12例骨科,8例妇科,7例神经外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术前检查、常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

1.2.1术前护理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资料进行核对;彻底检查手术器械、设备、仪器等,确保其运行正常;术前1d加强病房巡视,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减轻其术前焦虑情绪;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提升治疗信心。

1.2.2术中护理

送至手术室后,紧握患者双手,以亲切的目光、温和的态度消除其负性情绪;麻醉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固定,遮盖不必要暴露的部位,尊重患者隐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中配合需轻柔、准确、迅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2.3术后护理

术后认真清洁患者皮肤,并清点手术器械,避免将其遗留于患者体内;开启恒温水毯,直至离开手术室;做好外露部位保暖工作;患者清醒后,告知手术顺利进行,及时肯定其表现,改善心理状态;告知术后常见并发症,做好早期观察及预防。

1.3观察指标

(1)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采用百分制,包括护士配合、器械准备、仪器管理、消毒隔离,各项分值分别为30分、20分、30分、20分;护理安全最高分为100分[2]。(2)以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评分包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安全直接影响着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手术疗效,需引起高度关注。细节护理是临床上的一种护理模式,强调充分关注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促使护理工作更为人性化、规范化。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将人性化理念贯彻在护理过程中,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及服务质量,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帮助其解决问题。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内容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其中,术前要求做好三查七对,认真核查手术器械、设备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提升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正确认识,缓解负性情绪;术中协助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提升配合技能,坚持无菌操作,避免出现医源性感染;术后做好保暖工作,加强并发症早期观察及预防,可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促使其尽快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3]结果相似。提示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辅以细节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提升护理质量。此外,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辅以细节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提升护理质量评分,改善护理满意度。

作者:廖春莲 李春玲 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2):57-60.

第2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开始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同时选取实施安全管理期间的5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5例,女295例,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9.4岁。

1.2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订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对安全管理期间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2.1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①烫伤。由于部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伴有感觉障碍,特别是对于伴有局部知觉障碍及昏迷症状的患者,其对疼痛的感知敏锐性下降;加之医护人员缺乏宣教,家属使用热水袋方式不正确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烫伤现象。②误吸。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神经肌肉损伤等症状,若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喂食不当则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发生。③跌倒。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步态不稳等症状,在进行肢体锻炼时患者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评估,过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现象。④坠床。老年患者缺乏陪护,病床无床栏,加之患者意识模糊、情绪躁动等都可能导致坠床现象发生。⑤压疮。由于部分神经内科患者出现瘫痪症状,需长期卧床,从而导致局部因长时间受压而出现压疮现象;同时患者长时间取半卧位引起的剪切力,也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引起压疮现象;另外,患者床单不平整、未及时进行清洁更换,尿管及其他杂物未拿出等也可造成局部皮肤受压,从而引起压疮。

1.2.2安全管理措施

①全面评估。

医疗机构应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且要强化医护人员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应建立相应的评估表,明确高危人群,从而加强对其安全管理的重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动态追踪评估不同恢复阶段的高危因素,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严格落实各项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②安全宣教。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安全宣教的重视,将安全宣教融入护理管理的各个阶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耐心、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但尚可进行活动的老年患者,应加强对其坠床、跌倒等宣教的重视,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病房内的高危患者,严格落实交接班,同时还应以护理评估情况为依据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措施。

③制定提示牌。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需求为依据制定较易理解、易摆放且外形美观的提示牌,比如小心跌倒、防止压疮、防跌倒、防烫伤等,同时应将提示牌置于床头较为醒目的部位,从而引起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的注意及重视。

④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具有病情严重、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抢救器具的使用方法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教育的重视,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安全防患意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并且要认真解答患者的各项疑问,从而逐渐取得患者信任,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在冬季,对于需使用热水袋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其家属健康教育的重视,使其掌握相关注意事项,且要加强巡视,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进行观察,以防发生烫伤;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其翻身,确保床单干净平整,避免患者发生压疮现象;对于伴有躁动不安症状的患者,应在其病床上增设床挡,且要禁止患者家属上床休息,从而避免患者坠床。

2结果

2.1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本组540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其中加错药液1例,跌倒1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37%。

2.2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组54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40例,满意233例,不满意67例,其护理总满意度为87.59%。

3小结

第3篇

采取护理业务学习和定期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认真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的整改措施,每季度总结再分析。认真学习并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学习和落实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是保证患者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4]。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定期组织学习护理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能力,规范了护理文书的书写,使其更加真实、详细。③加强药物安全管理:对科室的常规药品及抢救车备用药品定专人定期检查,做好近效期、高危、毒麻标识。针对患者口服药物出现漏服现象,做到了看服到口,并加强巡视,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此类患者常用药物有降压、利尿、排毒、口服铁剂等,服用降压药物后,嘱患者定时服用,并注意卧床、蹲厕等改变时轻起轻落,对于应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应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药物滴速,密切注意心电变化:服用排毒药物者,嘱应和降压药物相隔0.5h,避免降低降压效果。

④提供安全医疗环境:改善医院病房居住环境,改良不合理的布局,如无护栏病床、病房电源位置不合理、走廊光线差、环境安全标识模糊等。规范护理物品及仪器的位置,做好仪器和物品的性能,保养及维修等问题。提高护患比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APN弹性排班制。减少了交接班次,保证工作连续性,为患者提供安全医疗环境。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尿毒症病程长,治疗费用高,家庭经济负担重,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自杀等不良情绪。目前,在我国尿毒症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①护理人员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还是以执行医嘱完成治疗为目的,不能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没有切实落实护理核心制度。低年资护士较多,缺乏临床经验和法律保护意识,不能很好地规避职业风险。个别护士慎独精神差,缺乏责任心,病情变化报告及处理不及时,这给护理治疗带了一定的影响。②患者因素:尿毒症病程长,预后差,常年迁延不愈,患者及家属心理和经济负担重,家属身心疲惫,患者家庭支持系统不强大,造就了患者及家属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也就加大了护患沟通的难度。

一些体质差,活动受限患者,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造成了跌倒、坠床等风险。有些患者毒素过高,出现尿毒症脑病,继而精神异常,如陪护不到位或护理巡视不及时,均易造成拔管、自伤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③社会和管理因素:目前卫生部对三级综合医院要求床护比0.4:1[5]。人力资源缺乏,护患比例失调,新老搭配不合理,护士工作繁重,降低了服务质量,同时增加了护理风险。病区物品放置配备和布局不当,业务培训、护理缺陷事件分析整改不及时,对各种医闹事件的大肆宣扬,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医护行业遭受空前信任危机,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护理工作者要提高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意识,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是一个持续更新和改进、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尿毒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问题明显降低。在安全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配合应用警示标识卡,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及时观察是否存在异常现象,合理沟通交流,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安全管理,护理人员由被动护理模式转为了主动护理模式,增进了护患沟通,并积极参与到科室管理当中,使各种潜在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护士对工作认识水平提高。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应当引起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

作者:刘方荣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

第4篇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参考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5-62岁,平均年龄(35.66±5.27)岁,手术类型:骨科35例,普外科21例,产科11例,泌尿科13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6-61岁,平均年龄(36.07±4.63)岁,手术类型:骨科33例,普外科24例,产科10例,泌尿科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及床护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参考组患者护理隐患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护理风险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完善全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比较观察组与参考组患者急诊手术中输血、用药错误、延误诊治、手术部位感染、输液等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6.3%,参考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30%,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3.讨论

第5篇

1.1护理人员本身的技术不精从而影响到患者病情观察

急腹症患者大多在普外科,还有很多的肠胃手术患者,病情危急严重,变化快且急。优质护理开展以来,家属陪护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洗脸、擦身等均有护理人员参与。现在医院的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每日工作量繁多,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下,缺乏对突况的处理经验,容易忽视患者病情观察,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1.2坠床、跌倒等威胁

患者可能为高龄,在特殊治疗时间家人无法陪伴,缺乏安全保护意识,会造成坠床、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1.3医嘱不规范

临床多为急腹症患者,病情急,变化快,不易控制,但是在医院的午夜间值班医生较少,仅有2~4名,由于手术多集中在白天,对于患者的问题,缺少时间写书面医嘱,多为口头嘱咐,造成了医嘱不规范,存在威胁。

1.4医院感染

普外科患者应用抗生素比较多,容易产生耐药性,若无菌操作不规范,隔离措施不严格,易导致伤口再次感染,甚至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

1.5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差,家属缺乏信任感,易激化医患矛盾

普外科急诊多,手术多且大,患者病情重,患者与家属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在这段期间就需要护理人员更加耐心与仔细。但是不能排除有个别护士缺乏责任感与耐心,服务意识比较差,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不能及时记录,没有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易导致患者丧失治疗信心。

1.6护理记录填写不规范不及时

许多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及时记录患者病情,甚至下班后进行回顾性记录,就会出现差错,很多关键性内容会被忽略;若使用非医学用语会造成医疗纠纷。

2防范措施

首先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管理人员的联系。通过与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可得知患者在出院前是否已交清医药费,避免盲目催缴费用引起纠纷。其次让护理人员了解到各种剂型的药物的作用、使用剂量、副作用、适用人群、价格等,避免患者用药错误出现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再次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避免使患者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于让患者感到恐惧。沟通时要让患者感到轻松,语言要幽默和有针对性,语气和善,用语适当。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技术让患者满意,并且让患者对其产生信任感,尽可能与患者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利用自身的优良服务及专业知识在患者和自己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有如家的氛围。最后护理人员也要注意与主管医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护理重点、康复锻炼的主要内容以及主管医师的治疗意图。针对患者的病情在心中制定出护理方案,细心护理以帮助患者早日出院。遇到不良情况要及时与主管医师取得联系,为其治疗提供准确的情况。

2.1医护人员要加强法律规范培训,增强责任心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过程中要规范操作,严格遵循规章制度流程;护理人员要自觉遵循各项规章,尤其是三查七对、无菌操作等。

2.2对值班人员进行弹性调节,保证在节假日时、午夜间都能有足够的医师在诊

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要求其能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类疾病的观察重点。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等,以提高自身素质。

2.3避免和防范意外拔管等的发生

面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要耐心讲解取得配合;面对烦躁、不能有效合作的患者进行约束和监管,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在治疗和翻身后要检查管路是否通畅。

2.4防范坠床和跌倒的发生

加高床栏,加强监护,对患者进行约束和巡回。及时发现和排除危险。

2.5防止再次感染

要遵循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无菌操作,对于已经产生耐药性的患者进行标注,做好隔离,定期做痰培养。

2.6要求护理人员规范书写记录,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做到字迹清晰、字体规范、清晰能辨;要避免随意更改,确保记录准确。这样就可避免出现医疗纠纷。

3讨论

第6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

一、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主要包括:①一些年轻护士存在应急能力低、法律知识缺乏、护理安全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护理规章制度掌握不牢固等现象。②导诊护士缺乏专业训练,护理经验积累不足,导诊不准确,工作时出现麻痹松懈。在运送患者入科途中,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患者病痛折磨和家属的心情焦急,易发生护患关系冲突等现象。③护士责任心不够强,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由于输液室患者周转快,擅自调换座位,而护士未认真查对,易导致打错针、接错液体或液体漏输;不注意巡视病人,未及时发现液体外渗、输液反应等现象。④护理人员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抢救技术不熟练,急救药品使用不及时,病情观察不仔细;医生不在场时,护士没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态度不好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⑤抢救仪器未及时检修而发生故障,如吸引器吸引无力、洗胃机进水故障、监护仪显示故障等。⑥由于工作忙、护士少,常常易忽略对留院观察患者的病情观察,存在护理记录不认真或漏记、错记、记录不及时等现象。

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2.1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加强急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苦练基本功,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法宝,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使每位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2加强导诊人员的严格管理及相应的专业培训,提高导诊护士的责任感,使其具备较强的急诊意识,对就诊患者按轻、缓、急、重预检分诊,对危重患者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做紧急处理,协助诊室的医护人员搬运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每位导诊人员应做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热情服务,主动迎接患者,沉着冷静,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保证患者快速有效的救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讲究语言艺术,搞好护患沟通,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2.3加强学习,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输液工作中,认真填写输液卡和输液记录单,密切观察输液患者的病情变化,多巡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带领护士认真学习输液反应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处理措施等。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诵一遍,并保留空的药液安瓿,抢救结束后核对补记。

2.4加强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技术水平,患者到达科室后积极组织护理人员抢救,制定完善的护理抢救计划,逐条落实。健全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使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常年不懈地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留置针穿刺、复合伤处理等专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2.5认真做好抢救仪器设备的交接与管理工作,确保急救仪器设备的完好率达100%。各种急救药品、物品、设备到位,时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抢救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

2.6对留院观察患者要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密切观察其病情,及时准确地做好各种护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忙而不乱。:

三、体会

3.1安全管理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综合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不安全护理不仅给医院的形象和信誉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7篇

1.1电灼伤:术中单极电切的使用,需经患者身体形成回路,若回路连接不畅,常出现电灼伤。电灼伤属于事故,一旦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还易引起医疗纠纷。对宫腔镜护士进行电外科知识培训,护理中针对其安全隐患因素采取下述防范措施,效果理想。本组手术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期。

1.1.1常见原因:患者局部皮肤潮湿或与金属接触,负极板粘贴不牢固、位置不恰当、负极板被浸湿、术中意外回路形成等[4]。

1.1.2防范及处理措施:(1)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心脏有无起搏器、体内有无金属植入物(如钢板、克氏针等),如有则选用双极电切,同时术中加强病情观察,如安置起搏器患者心律有异常应及时处置,必要时停止手术。(2)负极板应选择在肌肉丰满处,避开易出汗及毛发多、有疤痕部位,如大腿外侧。(3)一次性负极板应避免重复使用,同时防止消毒液、冲洗液浸湿负极板,建议避免贴臀部。(4)术中当电切或电凝不工作时,切不可盲目加大功率,应立即暂停操作,仔细检查回路的各个环节无故障方可调节。⑤术前应严格检查手控或脚控的弹簧功能,保证各环节性能良好,避免电灼伤发生。双极电切或等离子系统在工作时,电流在切割电极部产生回路,相邻器官和组织无电流通过,不产生组织损伤,对人体电生理影响小,有限热穿透。在条件允许下建议优先选择双极宫腔镜。

1.2水污染:术野敷料潮湿应视为污染[5]。术中因经镜鞘外溢的膨宫液浸湿及污染术野敷料、手术床、地面、仪器甚至术者等即造成水污染。使用电切时还易引起骶尾部电灼伤,也影响精确记录膨宫液出量,尤其是患者有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时更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本组手术患者均使用3L脑科手术巾后,术野敷料干燥,有效解决了水污染。膨宫液经排液管有效引流入容器后便于精确记录其出量,也减少了导致感染及电灼伤的隐患因素。

1.2.1常见原因:术前过多的消毒液浸湿骶尾部敷料,术中外溢的膨宫液未得到及时引流从而造成术野敷料、手术床甚至仪器等被浸湿污染。

1.2.2防范及处理措施:采用江西3L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脑科手术巾,环氧乙烷灭菌,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普通手术贴膜,规格45cm×30cm,下部分由手术贴膜延伸制成收集袋和排水管,收集袋外侧有可供塑型的金属条。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消毒铺巾后,在其骶尾部加铺一次性无菌巾隔离被消毒液浸湿的敷料,再由助手和洗手护士将手术贴膜粘贴于会,收集袋及排水管朝下,用剪刀在手术野剪1小孔供操作,将收集袋金属条向外弯曲以撑开袋口,最后将排水管末端置于有刻度的容器以便精确计量。

2术中安全隐患的护理措施

2.1水中毒:水中毒是大量的膨宫液经手术创面、子宫内膜、腹腔大量吸收进入体循环引起的、以稀释性低钠血症及容量过多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宫腔镜手术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水中毒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主要表现为血压上升、脉搏下降、顔面部和球结膜水肿,甚至出现肺水肿和脑水肿,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昏迷或死亡。本组2例水中毒患者发生与手术时间长、病情监测不及时、膨宫液出入量差超过阈值未及时统计并报告术者有关,术中发现后立即对症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转ICU继续治病,病情稳定转回病房,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

2.1.1水中毒原因:常见于手术过程中因宫腔压力保持在110~130mmHg、手术时间过长等因素致大量的膨宫液经手术创面、宫腔、甚至腹腔吸收入循环引起。

2.1.2防范及处理措施:(1)巡回护士根据图像清晰度随时调控膨宫压力,坚持由低到高的原则,其压力设定低于使灌流液大量经输卵管进入腹腔所需压力或低于患者平均动脉压,适宜膨宫压力为80~100mmHg[6],从而减小了灌注压力,降低宫腔压力,减少水吸收。(2)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准确记录膨宫液灌注量、排出量及其出入量差值等,可以及早发现并避免水中毒的发生。(3)一般手术时间1~2h宫腔镜手术膨宫液用量为6000~8000ml[7]。当手术时间≥1h或膨宫液的差值(入量-出量)≥1000ml,手术复杂应及时提醒术者控制手术时间,同时动态监测血清电解质,预防性静脉滴注利尿剂,并限制液体入量[8],避免过量的液体吸收。(4)一旦监测到水中毒,首先停止手术,检测血清电解质,Na+在120~130mmol/L,静脉给予呋塞米10~20mg,同时限制液体入量。动态监测Na+,至Na+≥130mmol/L为止;若Na+<120mmol/或出现明显脑病症状者,给予3%或5%的高渗氯化钠溶液,补给量按以下公式计算:所需补钠量=(血钠正常值-检测血钠值)×52%×体质量(kg)。开始补给总量的1/3或1/2,然后根据血钠值变化决定余量的补充。切忌快速、高浓度静脉补钠,快速纠正低钠血症可引起脑桥髓鞘溶解,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临床表现为四肢痉挛性瘫痪、假性大脑半球瘫痪、吞咽功能不全和声音变哑。

2.2空气栓塞:虽然少见,但因静脉空气栓塞发病十分突然和严重,因此空气栓塞也是宫腔镜手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亦较困难,经常导致死亡与重度伤残。巡回护士配合手术时,密切关注病情和膨宫液使用情况,严禁气体经膨宫导管进入宫腔,膨宫压设定坚持由低到高原则且不超过患者平均动脉,于摆放后再将背板摇高10°。本组手术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

2.2.1发生原因:多数是由于宫腔镜手术中灌注液中混有气泡,在膨宫加压状态下,气泡很快进入开放的静脉引起空气栓塞[9]。另外扩宫颈管时血管撕裂、宫内压力过高及头低臀高位也会导致空气栓塞的发生。

2.2.2防范及处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若患者术中突然发生胸闷、憋气、呛咳,面色青紫,血压下降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发生空气栓塞;(2)一旦怀疑患者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协助患者取头低脚高左侧卧位,正压给氧,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3)如果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时进行复苏抢救,必要时转入高压氧舱;(4)宫腔镜护士须经规范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膨宫机,术中及时更换膨宫液时,严禁空气经灌注液管道进入宫腔;(5)术前晚酌情放置米索前列醇;(6)先行宫颈预处理,减少扩宫困难引起的宫颈管裂伤;(7)设定膨宫机的灌注压力在适宜膨宫压力为80~100mmHg或低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避免过高的灌注压力;(8)避免患者取单纯头低臀高位。摆放时臀部移出床缘8~10cm,采取先摇床至头低脚高20度后再将背板摇高10度。此可使腹腔脏器上移,使盆腔显露良好,有利于手术操作,同时对心、肺血流动力影响小且减少头部充血[10]。

2.3子宫穿孔:子宫穿孔是宫腔镜手术严重而且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发生子宫穿孔2例,1例是由于宫腔粘连在扩宫时困难进入宫腔时出血较多怀疑子宫穿孔;1例是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过大切割过深怀疑子宫穿孔。护理配合时密切关注手术进程,发现穿孔后立即配合术者给予对症处理,对保守治疗者术后加强观察伤口引流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无特殊不适,恢复良好。

2.3.1常见原因:宫腔内粘连明显;病灶过大;视野不清时盲目操作等。

2.3.2防范和处理措施:(1)手术操作时,须保持视野清楚、动作轻柔。可在手术前晚放置米索前列醇减少扩宫困难,怀疑子宫穿孔时应停止宫腔操作;(2)宫底部小穿孔出血不多,可用宫缩剂和抗生素,常可保守成功;(3)穿孔大、出血多,位于峡部、侧壁,应立即开腹或腹腔镜下确定穿孔部位情况后电凝止血或缝合;(4)修复子宫穿孔时,应检查有无其他脏器损伤,并给以相应正确处理,必要时请相关外科协助手术治疗。

2.4术中出血:出血是宫腔镜手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和安全隐患。

2.4.1常见原因:电切操作时切割器移动速度过快;切割肌层过深;未充分电凝止血。

2.4.2防范及处理措施:(1)先电凝被切除组织表面大血管后再切割;(2)小动脉出血针状电极止血;(3)广泛渗血:有齿滚筒状电极止血或药物加强子宫收缩;(4)出血量多或停止操作后观察仍有持续流血,可宫腔内放置Foley导管液体压迫止血,术后保留时间根据引流液的性、量而定,一般6~18h。(5)开腹或腹腔镜下对相应出血点进行血管缝扎止血,如效果不佳最后切除子宫止血。

3术后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3.1伤:膀胱截石位是妇产科常用手术之一,具有充分暴露会阴,便于手术操作等优点,但在临床应用中极易造成损伤。膀胱截石术后易出现皮肤软组织损伤、腰部酸痛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性低血压、小腿筋膜室高压综合征等[11],即伤。对腔镜护士进行安全知识和助力型马镫性新型腿架的操作规范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操作。本组手术患者均取改良膀胱截石位,术后随访患者均无活动障碍和受压症状,无伤发生。

3.1.1伤:常与长时间的截石位易引起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髌骨损伤有关,也与手术固定不牢、下肢意外滑落有关。

3.1.2防范及处理措施:(1)膀胱截石位。麻醉前与患者沟通,于清醒状态下使其屈髋屈膝,两腿夹角<120度,询问患者无不适后固定好脚架,腘窝部衬软垫使患者腿部舒适、牢固地安置在支腿架上。(2)改良膀胱截石位。本院采用产自德国的助力型马镫性新型腿架,将腿架靴顶部滑至患者小腿中部固定,轻轻弯曲膝关节将双腿放入靴子中,确认患者脚后跟完全置于靴子脚后跟处,小腿无压迫点且于靴子中央以避免压迫腓侧神经,腘窝处悬空避免了托腿架对其直接压迫而损伤腓总神经,使小腿呈水平位或稍高位,安置后患者踝部、膝关节及对侧肩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此小腿抬高,有助于小腿血液回流和防止腓总神经受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毕恢复平卧位时采用单腿慢放,轻拍小腿肌肉,做被动屈膝运动后,再换另一侧肢体,尤其是对高龄患者可有效防止性低血压的发生。摆时动作轻柔、平稳。输液上肢外展≤90度,防止臂丛神经麻痹发生。(3)安置后检查确定腿、腿架固定牢靠,防止肢体意外滑落造成损伤。

3.2异物遗留:在侵入性操作时将非植入性材料非计划性地遗留在人体内即异物遗留。属于事故。本组手术发生电切环断裂4例,器械护士及时发现,均完整取出。

3.2.1电切环断裂常见的原因:电切环的多次使用、切割较硬的肌瘤组织、操作不当、电切的能量使用不当。

3.2.2防范和处理措施:(1)器械护士上台后应检查器械的完整性及性能,常规紧固器械轴节的螺帽,确认导管及电凝线是否连接好,更换可能断裂的电切环;(2)在没有膨宫液的环境下提醒术者禁止使用电切环;(3)器械护士密切观察手术进程及步骤,及时整理使用后的器械并查看其完整性,一旦发现有断裂或缺失立即告知医师并取出异物,杜绝异物遗留事故的发生。

4小结

第8篇

1.1研究对象:选择105例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ICU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1例,女5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2岁,平均(54.67±13.29)岁;2008年1月~2009年12月实施呼吸机常规护理的98例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男50例,女4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5岁,平均(55.12±14.03)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APACHEII评分、原发病、营养状况等一般资料两组分布均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呼吸机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下列安全护理管理。

1.2.1充分加强护士的呼吸机操作技术培训:呼吸道护理措施、呼吸机报警意义及故障排除方法、呼吸机模式及参数设置、呼吸机管道安装等。

1.2.2注意对呼吸机性能的检测:作为常用的急救设备,呼吸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前检测非常重要,备用呼吸机备有模拟肺,使用前先连接模拟肺试机,检查呼吸机及管道性能,并在每台呼吸机上粘贴醒目的“使用呼吸机时请备好简易呼吸器”的警示。

1.3对护士的教学培训加强: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呼吸机工作原理、呼吸模式、参数,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呼吸机报警或异常时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每台呼吸机的标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上机患者护理、观察指标和记录的内容,意外风险的防范与处理等,并将每台机的标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监护指标等打印成卡片,悬挂在机上,以便提醒。平时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随机提问相关内容,以巩固和加强记忆。

1.4护士长对人员及呼吸机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护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适当分配工作量,建立每台呼吸机档案资料,实施专人管理。

1.5病房环境需不断改进:病室通风不够可引起病房空气污浊,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且易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投诉,病室人多、病床之间距离小,不利于患者隐私,且易引起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舒适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病区的清洁和消毒,每日做好病区环境、物品、医务人员手的细菌学监测工作,病房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为50%~60%,限制探视人员,家属探视时更换清洁的隔离衣,戴好帽子、口罩、鞋套。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

1.6观察指标:①护理纠纷发生率。②呼吸机应用时间;③住ICU时间。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

1.7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t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0.00%、呼吸机应用时间(8.11±2.09)d、住ICU(12.56±3.78)d,低于对照组的5.10%、(11.45±3.45)d、(16.45±4.12)d;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99.05%,高于对照组的9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9篇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6月为对照阶段,2013年7月~12月为观察阶段。两阶段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组成及科室基本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分别于两阶段内随机抽取4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阶段新生儿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新生儿的年龄为1~5d,平均年龄(2.5±1.7)d;观察阶段新生儿中男性及女性新生儿分别为24例和21例,新生儿的平均年龄为(2.7±1.2)d。两阶段新生儿的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不安全因素分析对照阶段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将不安全因素总结如下:①人员素质因素。部分护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容易出现未及时了解到新生儿需求的现象,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共有7例新生儿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不达标而发生不安全事件。②人员配置因素。护士的排班制度无法很好地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不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较大压力,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有5例新生儿由于这一原因导致不良事件。③质量管理因素。护理管理者对护理质量监督工作缺乏正确认知,对不安全事件缺乏主动防范意识。共有6例新生儿由于质量管理不当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1.2.2护理管理在观察阶段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①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及工作责任心,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护理管理人员的预见性意识;②根据工作需求优化排班制度,并使交接班工作规范化。③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流程化,并落实工作责任制;④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评比,并做出相应奖惩处理。

1.3观察指标统计两个阶段新生儿在护理工作中,出现手牌丢失、皮肤划伤、发生感染等不安全事件的新生儿数量;同时调查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阶段45例新生儿发生手牌丢失的数量为2例,发生皮肤划伤及感染的新生儿数量分别为1例、0例,观察阶段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6.7%;对照阶段新生儿的资料显示,共有5例发生手牌丢失,2例皮肤划伤及1例感染新生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17.8%。观察阶段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阶段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为93.3%(42/45),对照阶段的护理满意率为84.4%(38/45)。两阶段新生儿护理满意率的组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不安全因素分析结果

3.1.1人员的综合素质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人员的能力发挥,使新生儿的护理质量下降;且医疗器械的更新速度较快,部分护理人员无法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护理人员出现能力不一现象,导致人员的协作状况出现不和谐现象,不利于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1.2人员配置不合理护理人员数量有限,由于其它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某一时段内入院患儿数量的增多,进而出现人手不足现象,增大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且晚间护理人员的数量与白天一致或更少,极易导致晚间护理工作出现纰漏,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1.3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管理制度不具有实效性,在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责任界限模糊,容易引起争吵。同时,交接班模式的混乱,还可能造成资料丢失,使新生儿的对应资料混淆不清,造成安全隐患。

3.2护理管理加强措施

3.1.1加强培训新生儿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包括:①对新生儿危重病学的相关知识;②护理流程及工作要求;③护理工作的法律责任;④常用的急救技术及输液穿刺技能等。因此,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新生儿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帮助护理人员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高水平的工作技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新生儿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几率。3.2.2优化排班模式,制定科学制度做好工作调查,根据新生儿的收治特点制定合理化的排班模式,并加强夜间巡视。同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护士长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及监督,并加强对常见问题的预防性护理,有效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连续性输液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43-02

于临床护理工作时,许多患者因病情需要连续性输液,因其病痛与药物的作用下,连续输液将给患者身心带来不适,并且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应当加强连续输液患者的管理,实现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确保治疗安全。下面谈一谈连续性输液病人管理的几点体会[1]。

1 临床护理的基本要素

1.1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由临床护理经验发现,输液安全性为患者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依据护理程序展开静脉输液前,需对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工作时常会遇到患者点名让某护士注射的情形,这时需要满足患者,让其信任的护士给其注射。如此患者不安的内心会得到安慰,亦将主动的配合整个治疗。

1.2 做好排气

面对连续输液患者,可一边排气一边话语上安抚患者。不可忽视排气程序,若因不顺利而致使排气的时间过长,而导致浪费的药液过多,以及排气不彻底,皆将诱发患者的不安与反感,直接导致患者的不信任。所以一定要做好排气的准备工作[2]。

1.3 选择血管

进行静脉注射选择血管时,要避开有硬结、炎症与瘢痕及皮肤病位置。需对静脉血管的粗细、弹性及位置进行评估[3]。依据血管选取适宜的头皮针。合理的保护与使用静脉,正常情况下由远至近端、尽可能的应用静脉留置针,应用静脉留置针要选取粗直血管,缘于静脉留置针的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静脉留置针正常情况下能保留3-5天,避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保护了连续性输液患者的血管,可是还要关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4]。还需强调的是,静脉输液过程,拍打静脉处将诱发血液振动,会刺激血管壁的神经末梢而诱发疼痛。尤其是毛细血管较脆的患者,还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若拍打局部也许会出现瘀斑[5]。

1.4 穿刺注意事项

进行静脉穿刺时,需避开神经,进针不要太深[6]。对连续输液的患者,为了保护静脉对那些不需要血容量快速提升的病人,如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面对此类患者时应以小儿头皮针进行穿刺比较好[7]。如此可以减少静脉的损害,让患者的疼痛降低,并且亦不影响成年人对40~60滴/min输液的速度需求(某些时候需将输液瓶微微提升)[8]。当穿刺成功之后,需认真固定好针头,以采取保护性的约束,面对小儿以及昏迷等无法合作的患者,局部的肢体需以夹板固定住,要注意观察,以规避输液过程中出现意外[9]。

1.5 熟悉药物的性能、特征及应注意的事项

于医院的治疗室里需张贴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关注所输入的药物浓度以及速度[10]。依照疾病的程度进行调节滴速,比如面对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其解血便后而导致血压下降,此种情况应当加快输液的速度。当刺激性强或者特殊药物输液之前务必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建立静脉通路,在确定了穿刺成功之后,再展开输注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或者特殊药物,务必保证针头于血管里。在进行多瓶药液输入时,一定要科学、有计划地展开输液顺序,实现治疗的最好效果。要关注两瓶药液能否产生相互影响,例如甘利欣与环丙沙星于滴管内相溶时,会产生结晶,于输液排序的过种中一定要注意隔开[11]。

1.6 注意液体温度

面对连续性的输液病人,以温热的溶液滴注能够有效地防止静脉炎的产生,注意液体的增温标准要依照治疗时用药的理化性与病人对温度的感觉相应调整。静脉滴注的液体的适宜温度是25~30℃。同时,冬季的气温低、相对要冷,护理连续性输液病人时一定要以热水袋热敷在患者针眼上方的肢体局部,以防止液体由于过冷进入血管之后诱发血管痉挛,尽可能的让患者感到舒适。此外,当运用缩血管药物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以在输液的同时进行热敷输液的肢体局部,用来达到降低血管损伤的目的[12]。

1.7 务必要无菌操作

当要给病人进行输液操作的前后务必要洗手。操作前务必要戴口罩与帽子,穿好工作服。注意保持治疗室的清洁,空气里的细菌数是每立方米的不能超过500个,每天晚上务必以紫外线进行消毒,同时要定期进行细菌培养。连续输液于病房及观察室展开,为降低液体的污染机率,在更换床单时动作务必要小心;当进行地面清洁时一定要以湿抹布,在扫床时亦以湿式清扫,室内每天以紫外线进行照射,以降低输液反应的产生。当病人连续性输液在24小时以上时必须每天更换输液管一次[13]。

2 提高护理的责任心

2.1 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

在进行输液前及更换液体时,一定要询问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对病人说明所用的是何药物,有何作用其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外渗后所导致的直接后果。给病人输上液体之后要交待注意事项,如不要碰触输液部位,一定不要随意调节药液的滴速,当身体有不适的感觉要及时报告。

2.2 提高责任心、多巡视

务必密切关注输液状况以及患者主诉,关注针头以及输液管是否有液体漏出,针头是否有脱出与阻塞及移位的状况发生。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现象,患者的局部皮肤是否发生肿胀及疼痛等异常状况。患者输注化疗药物与甘露醇能诱发组织坏死,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注射部位,同时必须要进行床头式交接班。及时的更换液体,仔细的填写输液卡及巡视记录卡,同时要保留一周,以便随时查对[14]。

2.3 作好心理护理

连续性输液病人,由于输液时间长,局部会产生不适,病人很容易产生焦虑与烦燥等情绪。此时护士应当体贴、呵护患者,用关爱的话语和患者交流,让患者了解连续输液的目的与必要性,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感受,激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患的信心,创建和谐、有序的治疗氛围,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实现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目的[15]。

3 结论

输液是整个医疗工作的关键环节,连续性输液是患者治疗疾病的需要,如何作好连续性输液患者的管理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体查患者的疾苦,充满爱心与耐心及细致地工作,为广大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7-228.

[2]李敏丽,静脉输液中一次排气成功率的作用因素[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2003(4).

[3]刘华,输液中血管的选择[期刊论文]- 护士进修杂志2001(01).

[4]李晓玉,静脉输液致手背神经受损案例[期刊论文]- 齐鲁护理杂志2000 (10).

[5]程惠贤,静脉输液时不宜拍打静脉处[期刊论文]- 实用护理杂志2002 (03).

[6] 刘明,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和实验分析[期刊论文]- 齐鲁护理杂志2000 (06).

[7]汉田芳,于充盈不佳的血管里止血带对套管针穿刺的影响[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2003,14 (5):6-7.

[8]宁晓波,杨宁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

[9]唐丽华,静脉穿刺时令回血速度加快的方法[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2003(5).

[10]王立新,静脉输液法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弃鲁护理杂志2004(5).

[11]蓝天,小儿头静脉输液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2001 (8).

[12]李明,静脉输液时应用护理程序心得[期刊论文]-护士进修杂志2006 (8).

[13]赵卫,30例静脉输液病人需求的调查与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2003(08).

第11篇

1资料与方法

本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病例65例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26—74岁,平均58岁;病程1天—15年,均为胆囊结石,合并急性炎症6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5例,合并糖尿病4例。均采取全身复合麻醉,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5min—120 min,平均90 min。术后并发症7例,其中呼吸道感染2例,肩部疼痛5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6.5天。术后随访2—24月,无一例复发。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保胆取石术是新的手术技术,很多患者都比较关注这项手术的安全、效果和术后恢复以及所需费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使用容易被患者及家属理解的语言就少这项手术的特点和优势,包括其较低的复发率,较高的安全性,较少的损伤和轻微的疼痛感,以及其术后快速回复,这样就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降低他们的疑惑和不安全感,能够让其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2.1.2术前基础疾病的控制: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应控制病人的血糖、血压在正常范围。

2.1.3 术前常规准备:术前当天备皮,因脐窝下缘是第一个切口,应彻底清洁脐部。备皮时避免损伤皮肤。术前1—2天禁食产气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防止肠道产气过多,影响术野暴露,常规不留置胃管,告知病人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术前晚保证充足的睡眠,如入睡困难,可给安眠药物。

2.2 术后护理

2.2.1 全麻护理常规: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包括神志、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低流量吸氧,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患者未完全清醒,应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直至清醒。防止呕吐误吸。术后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第二天可下床活动。

2.2.2 饮食指导:待病人肠音恢复即可进半流质饮食,避免摄入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食物,防止肠胀气。

2.2.3 术区护理:术后可应用腹带,减少切口疼痛,利于患者早期活动。对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记录24小时引流量及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术后如发生并发症,患者往往心理负担重,易出现焦虑情绪。应充分理解患者心情,及时交流,告知疾病愈合过程,消除其紧张情绪,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2.3.1 呼吸道感染: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此,除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外,术后应协助患者翻身、叩背,鼓励患者做有效深呼吸、震动性咳嗽,雾化吸入,以利于排痰,并早期下床活动。本组2例发生呼吸道感染,经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应用抗生素及雾化吸入等治疗后痊愈。

2.3.2 术后肩部疼痛:腹腔镜手术后疼痛不能完全避免,术后大约80%的病人需应用止痛药物。腹腔镜术后肩部疼痛通常被忽视。术后疼痛是多因素造成的,如腹腔内残留气体,腹胀对膈肌的刺激,及不同文化背景及个体因素。对发生术后疼痛病人,要认真解释,可应用止痛药物,本组5例发生术后肩部疼痛,应用止痛药物2—3天缓解。

2.3.3 其他:如出现切口敷料渗透、下肢肿胀,应警惕是否有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及时报告医生。

2.4 出院指导:患者一般术后3—4天即可出院。出院后尽可能消除胆石症的危险因素,防止复发。肥胖、高脂血症病人应加强锻炼、降血脂,避免高脂、高糖、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减少和避免应用甾体类避孕药、雌二醇、孕酮、红霉素等易导致胆石形成药物。术后长期服用利胆药物。防止术后复发。

3、结论

保胆取石术具有微创的特点,在治疗胆石症的同时保留了胆囊,可以加大推广。术前恢复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决定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在手术后重视观察和护理是确保患者健康的重要前提;出院后的指导是避免胆石复发的重要举措。

第12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小组制团队管理方式时外科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应用小组制团队管理方式对外科病房进行管理,并比较实施前后各项护理指标。[结果]卖施后各项护理指标评分提高,护理差错缺陷发生率下降。[结论]小组制团队管理方式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外科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如何对外科护理工作实行全面、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目前护理管理者需要深人探讨的新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外科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充分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院外科于2007年1月全面推行了小组制团队管理方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外科护理人员318人,年龄21岁一54岁;文化程度:硕士4人,本科117人,大专169人,中专28人;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6人,护师50人,护士211人。

1. 2方法

1. 2. 1工作方法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工作经历、特长和意愿,成立了4个工作小组,分别是质控小组、安全小组、科研小组和培训小组,实施了全方位分专项一体化的团队管理方式。①质控小组:由科护士长、各病区护士长组成,形成了科护士长一质控小组一护士长一护士自身的质量控制网络;质控小组定期抽查,每月反馈;护士长每日抽查,每周反馈;护士随时自查,每班反馈;质控中发现的问题交给安全小组和科研小组进行分析讨论。②安全小组:由科护士长、部分护士长和护士组成,下设副组长2名,分别负责工作流程改进和工作制度完善,形成了科护士长一安全小组一护士长的三级安全管理组织;每季度组织1次护理安全分析会;对质控小组反映的问题注重系统原因及操作流程的分析与改进,并将结果反馈给培训小组。③科研小组:由科护士长、部分护士长和护士组成,下设副组长3名,分别负责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学及科研工作,形成了科护士长一科研小组一护士长一导师的四级临床科研辅导体系;每年举行新护士科研座谈会2次或3次,护理新成果、新信息传播会3次或4次,院内课题开题报告1次或2次,护理论文写作技巧讲座1次或2次;对质控小组反映的问题进行循证护理,提供最佳护理证据,并将结果反馈给培训小组。④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部分护士长和护士组成,下设副组长2名,分别负责中文培训和英语培训。每月1次英语沙龙、护理查房,2个月1次业务学习;汇总安全小组和科研小组的意见,定期传播护理信息,人人参与培训活动,并将结果反馈给质控小组进行下一步的督察。  1.2.2评价方法①护理指标完成情况:包括管理质量得分(病区管理、护理质量、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服务质量)、操作考试成绩、率。②护理差错缺陷发生率。比较改进管理方式前后的统计数据。

2、结果

2. 1实施小组制团队管理方式前后护理指标比较(见表1)

2. 2实施小组制团队管理方式前后护理差错缺陷发生情况2006年发生护理差错缺陷12起,每百张床位差错缺陷发生率为1. 19%; 2007年发生护理差错缺陷10起,每百张床位差错缺陷发生率为0. 99%;2008年发生护理差错缺陷7起,每百张床位差错缺陷发生率为0.69%。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