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11:4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德育渗透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勇于接受挑战等良好的品德。而这些特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渐渗透德育,强化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从而为学生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基础性的道德理论课程必不可少,在教学计划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们进行常规性的训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音乐课程内容而言,在教学建立的同时,可以通过旋律带动学生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真实性氛围,从而为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形成提供科学化的依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打造使小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入课堂的教学活动。在拍打节奏的同时,让学生们坐好,然后在一个规定手势的指示下让学生们保持安静,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听力,还可为音乐课程的常规化训练提供充分性的保证。所以,在小学一年级音乐课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丰富音乐教学的基本内涵并不是最重要的,应该激发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感受音乐的文化,从而为整个音乐课程内容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通过心灵的感悟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二、教师在德育渗透教学中的职责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更应起带头作用,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来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为此,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研究教材,正确把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不少音乐作品都以讲一个做人的道理或宣传一些爱国主义、尊敬父母长辈等知识为主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将这些德育教育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如在讲解《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时,应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激发学生们心灵中最真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氛围营造的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激发学生们的最纯洁的爱。例如,在音乐欣赏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讲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问学生:“如果妈妈生病了,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关心妈妈呢?”学生可能就会回答:“我要帮妈妈扫地”“我要帮妈妈倒水喝药”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可以充分表达出对妈妈的爱,同时,本堂课程最核心性的内容也就有所体现了。接下来再教学生们学习歌曲时,学生们就可以充分投入情感,掌握基本的旋律,从而为整个音乐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证,也使相关的德育教育得到了充分性的渗透。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歌曲展现,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
(二)运用多种教学理念渗透德育知识
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在根本上渗透德育知识,教师在课程讲解之前就应认真设计教学环节,结合教学的基本特点建立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建立,不仅可使传统的教学理念得到升华,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环境及德育思想教育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学生们对音乐内容的印象,营造轻松化的教学氛围,通过歌曲内容的表述,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完成德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及时反思
备课是教学最重要的保证,在一年级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备课时不需要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知识点中,而应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作为核心性内容,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存在疑问,就应及时提问和反思,总结经验,从而寻找更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方式。而教学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思过程可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高中音乐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不断渗透。要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就要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抓住音乐教育的情感因素,把握教育规律,合理安排音乐教学,通过音乐情感的评价机制,把音乐和情感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开展体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最终实现美育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以人为本,回归主体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改变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
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是情感教学模式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间应该体现为组织者、引导者,并以这样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群体中。这时候,教师与学生共存于一个整体内,而不是分离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有“我们”一起感受、表达和表现音乐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情感教学,德育渗透
(一)以教敦情,以情寓教
音乐是一门擅长表现情感、以情动人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的歌曲、乐曲等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黑格尔称“音乐是心情的艺术”所以说,音乐最能直接地表现和激感,最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的一门情感艺术。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而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作为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人类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和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健全人格、提高审美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艺育德,以德促学
音乐教育是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而德育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美育和德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因此,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引入高学音乐课堂,结合中学音乐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中情感教育的关键,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满怀激情地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内在的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并将其与创新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声音运动中直接地、酣畅淋漓地体味出音乐家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的各种情感。
三、兴趣教学,探究学习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虚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活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赏,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四、整合模式,合作创新
音乐欣赏是一门耳朵的艺术,是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前提。解决课少人多的矛盾,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避免音乐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避免音乐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避免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音乐教学脱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再次,教师在音乐的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了解音乐艺术的学生,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学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
【关键词】音乐教学;校外教育;德育教育;兴趣诱导
“音乐”,《礼记・乐记》中如此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换用直白的表述,也就是音乐是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们更多地得到美的享受。
基于音乐所承载如此深刻的德育教育内涵,身为一个校外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将音乐在德育教育中的功用更好地发挥,享之于广大爱好音乐的学生乃至于家长朋友们,就是我在多年音乐教学中不倦探索的源动力。下面就结合本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简单谈谈我对校外教育阵地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的粗浅认识:
1兴趣诱导,合理布置,将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当中
1.1兴趣入手,发掘内在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所学课程有无兴趣,是决定此项特长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孩子对所耗精力的课外特长教育内容不感兴趣,而家长主观上又一味倾注巨大的热情与精力,只会在孩子本已柔弱的肩膀上又平添一副沉重的担子,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包袱。基于此种身心状态,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将异常困难,所以我们只能从学生和家长身上分别寻求突破,找到达成平衡的最佳途径。而一旦努力失败,最好的解决之道应是及时开解家长们不要在孩子内心不愿涉足的领域白白耗费精力与时间,应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会换来收获的领域中去;而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就要投其所好,保持住孩子的学习热情,不断发掘新形式、新内容,留住这个年龄段学生易于转移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导入、教具、场景等各方面努力营造一个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获得享受,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产生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汇于课程之中。
1.2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课程设置具有渗透性。
虽然说课外音乐特长教育的目的性与校内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深层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都应以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可以操控的教学目标范围内,选取融入更多德育教育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材、课业内容,是春风润物般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采用多种形式、结合不同时机,将音乐教育融于德育教育当中,如在相关体现德育教育主题的节日前后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音乐排练作品,在党的生日、国庆节前后组织孩子们演练爱国主义歌曲、在教师节排练《每当走过老师窗前》等曲目,令学生在收获演唱技巧、获得美的愉悦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并且通过教师适时对作品内涵的讲解、理论结合现实的引导,为性格养成期的孩子们在主观上树立良好的榜样力量。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品德教育、为人处世等德育教育,极具可行性,能让学生们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健康成长。
2合理掌控课堂气氛、在处理矛盾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声乐专业教师,面对着来自于不同家庭、有着不同脾气秉性的近百名儿童和成倍数的家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排练、演出、活动中,会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调节处理大量随时出现的问题。这些对教师的考验如果能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处理这些突况又未免不是随机渗透德育思想的一个良好契机。
以本人在教学中遭遇到的因学生和家长引申出的教学案例来阐释教师在掌控课堂气氛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良性诱导在德育方面带给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影响: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很注重与家长朋友们的衔接配合,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优秀,在课上课下都能高效率地实现飞跃,每次课后我都会与来接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及时跟进,指出存在的不足,肯定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所以家长朋友们通过与我的长期接触也深知我的良苦用心,也都很配合我,因此我与大家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在一些大型演出或者活动中,一些家长还会主动帮助我管理学生和物品,分担困难,承担起老师的义务。他们还会事事为我们的合唱团着想,经常做出有益于合唱团的贡献。我认为与家长朋友们的友好相处要比去做广告宣传你的团队收效更明显,一旦家长认可了你的为人、教学能力,那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去进行宣传,一传十、十传百,我们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但也有家长并非事事都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去年教师节当天,在全少年宫都在放假的情况下,我却为参加即将在太阳岛举办的王立平作品音乐会赶着加排,因为在与省歌剧院管弦乐团合排时,一些年龄小的孩子不看指挥,总在间奏过后唱不进去。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万人的演出广场中最好地展现自己的实力与风采,为他们把握住难得的锻炼机会,将最美的回忆留给大家,我从下午三点开始,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地耐心指导,完善每个人的熟练程度。在反复指导后,有几个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还是不符合要求。于是在晚上家长来接孩子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被我留了下来,向家长们指出了孩子之所以没有符合要求的根本原因,寻求家长们的支持与配合。多数家长都能体会到我的严格是为了孩子实现更好的提升,很多学生也马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保证回家用心练习,并和家长带着感激之情离开了课堂。而惟独一个平日就很有个性的小女孩在父母面前一直哭闹不停,还任性地大声喊道:“我就不演了!”她的父亲先是拽着孩子到教室外连踢了几脚,然后见孩子还是不听,就怒气冲冲地向我走来反训我没有师德,不会教育学生,没有给孩子留面子,使她的心理受到了所谓的伤害,接下来更是蛮不讲理地大吼大叫,甚至还有要动手打人的趋势。看到这里我很难过,感到很委屈,但通过换位思考令我及时地冷静了下来,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对他讲:“首先,每个孩子都会也都要经受挫折,只有反省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勇于改正,才能慢慢地成长起来。如果在这个小小环境中因为老师善意的指正就承受不住“打击”,那么将来接触社会就会比别的同龄人要困难得多,受到的挫折与伤害也要大得多。其次,身为父母,如此粗暴不讲方法地对待孩子,必然会给孩子的心智成长带来障碍。将心比心,我深知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丝委屈。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处理问题的方法欠缺合理性,如此只会适得其反,收到负面效应。再次,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并且从广义来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今天你能以如此的态度在孩子面前对待她的老师,明天或许就会收获到孩子用同等的态度对你的“回报”,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当我讲到这里,这位家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冷静,感受到了我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耗费的一片苦心,及时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做出了道歉与反省。
毋庸置疑,这种事件会出现在很多老师的身边,通过这一教学案例,令我在反思中取得了进步、在品味中获得了成熟,它可以让我们能够通过另一种视角审视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性,有益于更好地在其中掌控课堂气氛,将德育教育内容通过这些鲜明的教学案例传播出去,在推己及人中体现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所在。
3充分调动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汇聚合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本学期要紧跟学校的安排和要求去完成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认真完成通过“过三关”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有一个新的提高。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全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我将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47名,对音乐感兴趣,素质较好的占很大一部分,但是有不少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上课精为不集中,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一定要发挥艺术学科的优势,使学生参与进来。八年级学生有56名,这个学年段也是初中比较关键的一个时期,因此有许多同学会淡漠这一学科,即使是七年级比较有热情的学生也会如此,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上时间,发挥学科特点。九年级学生有十几名,面临升学影响,在这样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时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着重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及创造力,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任意遨游,汲取营养。
三、具体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把育人放在首位。
2、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消化、吸收。
3、运用各种不同肢体语言和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4、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表演的意识及兴趣。
6、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四、成绩方面
本学期将改变以往在期末让学生唱首歌,演奏乐器及做一些试题就是本学期的成绩的做法,而是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做好记录,然后再将期末的成绩综合在一起,这样不但使成绩更具科学性,而且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积极性。
五、自我提高计划
1、为了“过三关”活动,加强理论和专 知识学习,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按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3、积极参加学校和专科组组织的各项活动。
4、虚心向有经验的有特长的教师学习,吸取新思想、新做法。
5、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6、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边总结,加强教师的研究性学习。
六、德育渗透计划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它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在学习我国优秀剧种时、爱国题材的音乐时,还是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挥音乐艺术学科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七、教研课题
如何导入新课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强烈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些我的看法:
1、由多媒体导入
2、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导入
3、用歌曲导入
4、根据歌曲形式导入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德育教育;方法
音乐是打开人类心灵大门的钥匙,欣赏音乐时人们可以获得“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个性得到释放,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培养出学生正确的辨别能力与是非观念。在德育方面,音乐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那么怎么通过形式多样的高中音乐教学实现其德育教育功能呢?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谈谈我对此的几点认识。
一、学科解读
音乐学科设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又是什么?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音乐知识吗?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每一位音乐教育者不仅要对本学科的学科内涵进行思考。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概念是指各种泛化的媒介资源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及影响,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其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操得以陶冶和锻炼;狭义的概念是指以高中音乐教学大纲为要求,对大学生重点进行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声乐、器乐等技能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育全面的艺术和道德兼备的人才。
二、问题凸显
(一)教学实际展现
高中音乐虽然也是高中学段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之一,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在我国的重点高中学校和偏远的高中学校,呈现出音乐课程设置与年级增长而减少的趋势,用数理化等课程替代音乐教学的现状较为普遍,这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极为不利,学生在承担过重学科负担之下,无法进行全面的、客观的成长教育,这是不适宜的,也不符合教育改革体制所期望的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问题展现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笔者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归类。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学习完全成为了学科课程的点缀和辅助品,音乐课程训练根本就没有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联系;其二,高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欠缺。音乐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美学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并没有在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价值的指引;其三,应试教育的中国教学现状也制约了高中音乐的全面功能的实现,尤其对高中生的美学与德育功能方面的教学,根本无法得以实施。
三、方法解析
(一)树立融入观念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与理论的发展,还应该有情感与品德的发展。高中的学科课程之中,对学生智力学习和知识的传授是教学重点,但是,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成长过程中,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构建也是重要的关键性时期,德育与智育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春风细雨式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不同于学科课程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智力的拓展,也是学生的个性德育形成的过程。高中音乐则正是德育形成的重要而特殊的手段,音乐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强烈的韵律、节奏等展现出对学生的内心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完成由音乐的语言方式向德育语言的特殊转换,使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渗透入德育的思想和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德育教育离不开学生的“情感”,德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展现就是情感的教育。可以说,对学生德育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之上,要以音乐蕴涵的丰富情感为引,牵动学生的内心情绪,用音乐丰富的旋律表现向学生讲述情与美的观念,从而培养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如:音乐鉴赏中对《少女的祈祷》乐曲中,在美妙的音乐旋律的感受中,高中生可以感受到这首乐曲中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在与音乐共振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道德共鸣。
(三)思维发展为主
音乐的学习同样需要不断的思考,当学生感知知识之后,会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在获得情感之后,又会怎样呢?学生在具备初期的道德情感体验之后,还要具备相应的道德思维能力,能够在音乐鉴赏与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真假美丑、善与恶的是非明辨能力,从而增强对自己性格品质的操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就戏剧而言,无论喜剧还是悲剧,都是对人和事的模仿,意在表达善恶倾向、美丑偏好,通过剧中的台词转换为乐词,并将辅以强烈的韵律,可以赋予音乐以极为丰富的道德内涵。如:音乐鉴赏《国之瑰宝―――京剧》,学生在变幻的戏剧情节中感受到强烈的是非对错、美丑善恶,通过对相关京剧经典曲目的知识性了解,增强对生活中道德的评价能力,实现道德思维由音乐向生活德育的迁移。
(四)知识学习要内化
关键词:沈心工;曾志;李叔同;美育思想;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47-02
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它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是这个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学夷以制夷”, 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拯救民族国家的重要途径。
一、沈心工、曾志、李叔同美育思想概述
沈心工最早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科书的音乐教育家,是学堂乐歌作家中最早明确提出美育者。他认为唱歌是美育的理想手段,而美育的作用是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他大力提倡学堂乐歌,通过唱歌活动,使儿童的精神丰富,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其目的是让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沈心工的儿童歌曲具有一个很大特点:富有教育意义,提高学生修养、增长知识。
曾志是中国近现在音乐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他认为音乐在教育、政治、家庭生活、陶冶人的性情方面都会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在实践层面,他认为学校的唱歌教学有诸多功用,特别是具有美育、德育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发音之正确,涵养之习练,思想之优美,团体之一致”。
李叔同的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先器实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即先重视人格修养,其次才是文艺学习,这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而这一思想是不会强加给学生的,是在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其音乐教学当中,尊重学生个性、关怀学生、以学生为本。
二、“学堂乐歌”时期美育思想特征分析
(一)美育思想凸显――“完善人格、陶冶他者”沈心工、曾志、李叔同三位音乐家,他们的美育思想都将“修养”、“人格”作为第一位,认为只有人格的完美才能发展其他方面的审美观,音乐的教育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美和艺术的发展则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克服人性的异化,充分发展人的本性,这就是他们的美育思想所要揭示的。但这些都只是理论层面的意义,如果没有近代音乐教育家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就不可能全面实现美育,美育的理论探索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失去美育的理论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也同样没有了目标。他们的音乐教育实践是美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反应。因此,这三位音乐家在学校教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来完成实现他们的美育思想,让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音乐家们的美学思想的凸显。
(二)美育思想中渗透的社会功能分析
面对社会的动荡,列强宰割、为人鱼肉的屈辱处境,一些进步的知识份子开始意识到,只有“学夷以制夷”。他们纷纷探索救国图存的途径与方法,在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的强劲社会思潮中,体现西方音乐特点并在日本国民教育中发生重大作用的乐歌便成为中国人在文化上的重要选择对象。新式知识份子对音乐在精神教育、塑造新民乃至救国图存中之作用大力鼓吹,在乐歌编创中可能实现的社会功能属性的有意识的强化等对于当时而言是复合当时的历史要求的。
基于救国的目的,沈心工、曾志、李叔同这三位学堂乐歌的奠基者也逃不出历史的局限性,同样也认为美育可以改造社会,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儿童歌曲的编写还是普及音乐教育等都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培养品德、增长知识、普及科学以及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团结、爱国、爱工农劳动等方面的思想内容。
三、总结
通过梳理了“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曾志、李叔同这三位奠基者的美育思想,发现“学堂乐歌”时期的美育思想特征主要集中于美育思想的凸显与音乐的社会功能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完成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目的,从而体现出对于美育问题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后,民国政府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确立为教育的宗旨,更加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美育研究的重要性,这对于后来我国学校培养人才、建立教育机制等都有其极为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和平.论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生成基础[C].星海音乐学院学报[M].2008(3).
[2]姬群.曾志音乐教育思想简论[C].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04).
[3]高.日本明治时期的音乐教育对沈心工歌唱集的影响[C].乐府新声[M]2009(01).
[4]姚思源.美育问题与音乐教育[C].音乐研究[M].1983,(01).
关键词:德育;美德;校园文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05-01
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的一次教育工作会上,本文作者有幸听到分管教育的县领导在讲话中提到“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这句话,感触颇深。于是,便研究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下点功夫,以培养学生的美德。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各位老师的配合下,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品德素养不断提高。本文对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校园文化显示德育
校园文化是德育的主要抓手,学校处处显示德育内容会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的校训“立德、明智、健体、广才”,真正把德育放到了学校教育的首位。教师住“崇德楼”,这是暗示教师要抓好德育工作,自己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典范。学生住“追梦楼”, 这是引导学生要爱国,要从小努力学习,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成为奋勇拼搏的“追梦人”。校舍外墙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做人、修身养德等体现德育的条幅和牌匾若干,让德育知识不断映入学生的眼帘。餐厅有很多教育学生爱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的牌匾,让德育成为学生的“自助餐”。每间教室内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德育专栏”,学生经常报道好人好事。校园广播里,经常播放《公民道德歌》《厚德载物》等德育歌曲,让德育进入学生耳朵,浸润学生的心灵。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学科课堂是德育的主要阵地。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栋梁之材,并不是提高学科成绩就能完成的任务。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美术乃至信息技术等,教师都应找准时机适当地渗透德育,让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利用学科渗透夯实德育根基。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要爱惜人民币,不是自己的不能乱拿,平时不能乱花钱,节约下来的钱可以捐给贫穷的同伴。又如教学“国歌”时,教师应根据歌词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生画山水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能让祖国的领土被其他国家侵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开发计算机病毒损害别人的利益,要多学习网上的健康向上的东西。“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美德的主要学科,教师应该认真上好每一课,为培养学生的美德助力。
三、课外活动重视德育
课外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有目的地开展德育方面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分年级组举行德育知识竞赛,用丰富的德育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懂得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每年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给革命烈士扫墓,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四、道德讲堂抓实德育
道德讲堂是近年来学校建立的专门用来培B学生道德的场所,学校在这方面抓得很严、很实、很细。在道德讲堂内排有专门的课程表,每班按课表开展活动并做好记录,学校领导随堂检查。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通过看视频、讲故事、做游戏、听报告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五、榜样效应助推德育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就应该为他们找到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榜样。家庭成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多,要避免不道德的言行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社会上有不少爱国爱民的官员、尊敬师长的学生、拾金不昧的公民、孝敬父母的子女、舍己为人的警察、诚实守信的商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学习。每个班级每月都要把班上先进学生的典型事迹撰写成文字材料,交给教师审核后打印张贴到学校的“积德榜”上,为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书上找德育故事,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学,觉得好的可在班会课上讲给同学听。学校每学期都要对道德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学生不断努力。
六、回归生活践行德育
道德的理念不仅要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而且要付诸行动。学生学到的丰富的德育知识,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能嘴上说要尊重别人,手上却在敲打别人。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应严格要求自己文明做事,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远离贪婪;永远守住道德的底线,不做缺德之人。
七、结束语
总之,德育铸就学生美德并非一日之功,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常抓不懈。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有把德育喊在嘴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才能让德育之花绚丽绽放,让高尚的道德情操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明确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的关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只有在理念上把握了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使音乐与相关文化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效果。
1. 相辅相成的关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强调在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了解其相关的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音乐教育资源;而在了解其相关文化的同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涵。例如:欣赏肖邦音乐作品《c小调练习曲》《 B大调玛祖卡舞曲》时,如若不让学生了解肖邦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背景,学生将无法感受到《c小调练习曲》所蕴含悲痛、哀思、讴歌及反抗必胜的信念等丰富的思想情感。学生随着《 B大调玛祖卡舞曲》的音乐跳波兰民间舞简单步伐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感受了波兰舞曲的风格,也增进了对舞蹈艺术的认识。相关文化是音乐作品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能让音乐课堂的氛围更活跃,信息量更丰富,内涵更丰实。
2. 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如同电影中角色间的关系一样,主配角各负其责,却又协作统一。切不可忽略配角的存在,因为配角不仅能更好地衬托主角,还发挥着自身不同的作用,使电影更加出神入化、情节动人。在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中,“音乐”是主角,“相关文化”是配角。也就是强调我们必须以音乐为核心,突出课堂的音乐性,围绕音乐主题来渗透适宜的相关文化。切不可喧宾夺主,把音乐课上成了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的课,脱离了音乐作品或音乐实践活动来强调相关文化是丝毫无意义的。
把握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的结合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最好遵循渗透的原则,让其两者有机地结合。围绕音乐主题及教学目标,将其相关文化渗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的各个环节中。
1. 渗透相关文化的内容要适度
相关文化的渗透要适度,渗透的内容不宜过深或过浅。其中“度”的把握取决于课堂的需求,即音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借用吴斌老师的一句话:“相关文化的渗透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音乐;音乐课堂中不要派生新的、无关的知识,应尽量运用学生先前已有的经验来体验感受音乐。”例如:一年级的《火车开了》一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大胆地演唱歌曲,那么相关文化的渗透只是为了扩大学生视野、丰富音乐课堂。根据低年级的认知水平,只需要渗透一些与火车相关的、较简单的文化知识,如:简单介绍几种新式的火车或简单扼要地说说火车的历史,认识一下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火车……渗透的内容不宜多和深,画龙点睛即可。倘若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火车,还讲火车的历史和火车的原理,虽然内容很丰富,但渗透的内容过深过复杂,一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无法了解火车的原理,给孩子们增加了新的学习难点,反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激发不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
2. 渗透相关文化的时机要适宜
“时机要适宜”在这里是指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一定要自然、生动,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要尽量地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得巧妙些。相关文化何时渗透,在哪个教学环节渗透才适宜,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呢?其实这并没有固定模式,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选择渗透“时机”时应遵守“相关文化的渗透必须为学生学习音乐服务”的规则,突出相关文化渗透的自然性、生动性、巧妙性和有效性。
《小青蛙找家》一课中,当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时,我忽然灵机一动,让学生运用语文课中学习的句子,如“因为……所以”、“有的……有的……有的……”等来说歌词,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在《校园里的小白杨》一课中,我在课尾巧妙地渗透了德育的教育内容,创设了“列车旅行”的游戏情境。在做教学总结时,我有意识说道:“同学们,学校就像一列火车,所有的老师都是列车员,同学们就是旅客。关心爱护每位旅客是列车员的职责。老师要把你们从一年级一直送上六年级这一中转站,现在我们就要分手了,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说:“你辛苦了”;有的说“祝你平安”……最后,在学生异口同声的“谢谢老师”声中,我看到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目光。
3. 渗透相关文化的方式要多样
有些人认为,只有在新授歌曲时,才渗透与歌曲相关的文化。其实不然,在视唱、节奏练习、即兴创作……等多项教学内容及多种教学环节中都可渗透相关文化。还有些人认为,渗透相关文化的方式就是“老师说”、“学生看图片录像”,渗透的方式十分机械和单一,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说教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相关文化,其实这种做法也是片面的。我觉得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文化自身所要渗透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渗透方式,尽量的多元化。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渗透的相关文化要简单,渗透的方式要体现“趣味”的特点,可与游戏的方式结合;针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渗透的方式要体现“活”的特点,可利用多媒体、看、赏的方式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等;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渗透的方式要体现“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可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询有关的文化,课内让学生说,彼此交流,形成资源共享。如:《十面埋伏》一课,课前让学生预习,完成“你对它了解多少”的作业。很多学生上网查询、翻阅书刊,收集了许多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介绍《十面埋伏》。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乐曲,同时也了解到相关文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也随之不断的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也跟着老师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如今初中语文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而是在此基础上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用艺术手法教学生学习,可以给学生一个更轻松的学习环境。教育是立国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而,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点与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因而,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快乐学习,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就新时代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讨,来提出一些有效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获得成功之前,都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上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培养不怕吃苦的意志。当你努力时你并不一定会成功,可是你不努力时就一定不会成功。初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学校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个文字爱好者,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不再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而是坚定自己为学习奉献自己,因而需要学生更加的努力。教师也不再是只教学生技巧,更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方法教导学生,技术再好,不如质量的好,更不如人品好。先学做人,再谈学习,好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一生,这就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
二、利用语文综合性活动,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每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也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语文知识,锻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要求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好途径。
例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毋需多言,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老师成功地情境、语言的渲染与精心设置的问题,把两个小动物之间浓浓的友情以及他们吵架后的心情体会的淋漓尽致,能够深入的理解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情感,同时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巩固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得到进步,老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既有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又有环境、媒介之间的互动,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老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回答问题,如果遇到太难的问题,可以分组讨论,再加上老师的稍加点拨,努力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初中语文要的就是发散思维,而不是单一的背固定的条条款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更应该得到重视。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总结:社会在发展,中学语文的教育也在发展,我们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师资团队,注重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学历水平,还要注重他们的德育教育,因为他们就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主动性、求知欲、创造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而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不仅仅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应该面对现实,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使初中语文教育和德育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使教学质量达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简介:林美花,女,广东河源人,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口东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职中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五条途径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精辟地道出传道和授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广开途径,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通过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职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通过以下五条途径进行。
一、通过不同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炽烈的爱国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等等,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素材,在学习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题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中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会使学生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而且能使学生积累十分宝贵的写作素材。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在诵读训练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宜于诵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我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我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凝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如讲授《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讲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播放旋律急骤的琵琶曲,让学生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激情;讲授《望天门山》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黄河》,让学生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能够反映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活动等,同时,教师通过批改,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与学生一起看电视,开主题班会,学生写演讲稿、写作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平安生活的美好,献出爱心。结合奥运会,让学生写作文、举办演讲比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祖国的高尚品格。
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对家长有逆反心理。针对这个情况,我通过“我爱我家、老照片的故事、母亲节献礼、父亲节祝福”等作文活动教育他们理解父母,用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学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让家成为爱的港湾,让爱双向流动,培养他们自我支配、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提高思想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方面的竞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不仅能学生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收看“感动中国”节目,摘录“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能够提高思想认识,学习他们高尚的品格。
五、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毓正教育”的推行背景
“传承”与“创新”是四海小学办学一直推崇的发展观。2009年,我校结合实际确立“毓正教育”的办学文化,以期在周边学校林立的环境中凸显自身品牌,培养具有“正”素养的学生。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毓正教育”在四海小学已经扎下根基。学校在管理、教学方面融入“毓正”理念,在环境教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如“浩然正气太极队”“防震减灾活动”等已成为学校重点项目,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等特色课程在天河区已有一定知名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海小学在特色办学探索中坚持传承“毓正教育”中的“正”精华,并在现有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归纳升华“毓正”理念在管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应用到学校各方面建设中,提出打造“毓正教育”特色办学文化。通过对原有“毓正教育”的丰富与创新,校园文化形成一股强大的“正”气场。校领导和教师在管理、教学中实践“毓正之法”,并率先垂范,将“正”精华、“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令而行”,达到“毓正教育”知行一致、自觉而为的效果。
二、“毓正教育”的内涵创新
1.以“正”为核心的“毓正教育”特色文化
“毓正教育”的核心为“正”。“毓”,同“育”,指教育、培养。“毓正教育”在心灵气度层面可诠释为“正心、正德、正气”;在习惯养成层面,可诠释为“正身、正行、正学”,即习惯良好、行为端正、好学善思;在学识才艺层面可诠释为“增识长智、兴趣广泛、特长鲜明”。
具体来说,“毓正教育”包含以下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萃取“正”精华,打基础、树根基,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基本素质;二是坚持发展与创新思维,依托科技、体育、艺术特色项目,渗透“毓正教育”内涵,使教师、学生有一技之长。
2.“四海毓秀、正心精艺”的办学理念
围绕“毓正教育”的特色文化,我校将办学理念定为“四海毓秀、正心精艺”。其中,“正心精艺”是育人手段,“四海毓秀”是育人目标。“四海”是四海小学的简称;“毓秀”即让学生成为人才;“正心”是德行品格的匡正;“精艺”是学生不仅要学识丰富,还须身怀技艺,这也是建立特色学校的内在要求。
总之,该办学理念可诠释为:四海小学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塑造学生正德包容、仁厚有爱的心灵,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毓正教育”的路径探索
1.推进“四化工程”,美化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体现“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外部途径。基于以“正”为核心的育人元素,我校积极推动“四化工程”,即绿化、美化、文化、净化,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四海小学是首批“广州市绿色学校”,并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校园内树木郁葱,为学生阅读、活动提供了“正”能量的“绿化”环境。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充满了书香味,每个教室精致典雅的图书角,教学楼一角以小屋为模型的流动书吧,都成为学生的阅读乐园,“文化”味浓郁。学生徜徉在干净明亮的校园里,奔跑在7 110平方米的运动场上,求知在宽敞的教室中,这些环境“净化”的生态空间、人格健康发展的心理空间、具有“毓正”底蕴的学习空间,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校园氛围。
2.坚持“正身管理”,营造公正氛围
(1)让领导班子“动”起来
学校领导班子的特色管理方式,是实践“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内在助推力。我校在“毓正教育”引领下,总结出“正身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需要“动”起来,率先垂范,身正行端,只有正己之身,才能上行下效、同心合力、事业进步。为此,四海小学成立特色办学领导小组,由校长带头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管理方式,为全体教职工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
(2)让科学决策“多”起来
我校领导班子强调“正身管理”,构建多层次的科学决策体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大会”和“党支部”的科学决策体制,倡导和实行校内民主。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特色学校规划方案,建立有效的教师个人专业技术发展制度,如建设教师档案袋,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促进教师对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得失的反思、教学工作的交流。
3.实施“精细教学”,培养毓正之师
(1)加大校本培训力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为适应“毓正教育”的需要,我校不断加大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力度,如定期开展师德培训、信息化培训、专题讨论、学习等,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与检查,规范教学过程,重新修订课堂教学评价表,引导教师把“正”品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都有高的追求和目标,“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形成了具有“正德”和“正艺”的教师群体。
学校在加大校本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人人有专题”的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在科研中自主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合理安排各学科组的选题,跟进过程管理,培养科研骨干,创建学校科研特色,带动全校教师投身于教科研的行列之中,逐步形成“人人有专题,个个搞科研”的新局面。
(2)教师贯彻“精细教学”,强化质量意识
“精耕细作”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的基奠,这就要求教师既精于业务,又能细心、耐心教导好每一名学生,这也是四海小学“精细教学”理念的宗旨所在。因此我校教师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将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精细化,把“毓正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尊重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海小学致力于“毓正教育”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如语文课力求将“毓正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成立研究小组,对语文科新课堂模式进行探索,构建“关注学生成长”的课程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依托“四艺工程”,建设特色课程
四海小学在创建“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总结出学校的四大特色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四大特色项目又称“四艺工程”,分别是“科技之光”“体育之星”“韵律之灵”“雅言之美”。围绕“四艺工程”,我校努力打造“精艺课程”,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上,以引导学生才艺发展方向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立足优势项目,打造特色课程。
第一,在“科技之光”工程上,我校将“防震减灾”项目作为一项长期推行的特色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依托该项目,我校开展了以科技环保为主的发明和技术技能训练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四海小学地处广州瘦狗岭、佛山三水市交界处的东西向断裂带,具有研究地震减灾的地缘优势。学校一直致力于“防震减灾”“群测群防”的实践,校科技小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了《地震知识知多少》等校本教材,并应用到地震观测综合实践课程中,成为特色课程的代表。我校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与推广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同时加强引导和指导,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启发学生由单纯的地震观测转向观测与预防并重的研究。
第二,在“体育之星”工程上,我校依托“浩然正气太极队”等,开展以体育健身为主的特色项目活动,将“毓正教育”培养学生“正之人格”的理念融入学生的运动中。太极拳作为一种亦静亦动的运动,可以让学生在一招一式中体会“正”之内涵。
第三,在“韵律之灵”工程上,我校旨在通过音乐和舞蹈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学校成立校艺术团,包括合唱队、舞蹈队、语言艺术队、打击乐队,均取得优良的成绩。学校艺术团参加广州市各项比赛斩获颇丰;定期举办的科技艺术节,穿插大型文艺展演,并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使艺术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依托音乐、舞蹈课程的优质教师资源,开展艺术类特色活动,开展“音乐之星”“艺术之星”等评选活动,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特长。
第四,在“雅言之美”工程上,我校将毓正教育与传承经典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依托“国学经典诵读”项目,开展传统文化素养训练等活动。规定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大课间,通过练习“太极拳”“太极加吟诵”,落实“经典教育”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能以史为鉴以“正身”。
5.坚持“正心德育”,滋养学生心灵
“正心德育”是学校“毓正教育”特色文化在德育方面的实践总结。塑造品格,滋养心灵,这是德育的意义。在“毓正教育”的引领下,四海小学的学生恰需这种由“正”而萌发出来的优秀气质。
(1)德育管理
围绕“正心德育”,我校在管理上成立了三个层面的德育队伍:以校长、德育主任和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为核心的管理队伍,以班主任和思品老师为骨干的实施队伍,以班级学生干部为桥梁的自我监督队伍,形成了系统的德育工作格局。
在上述德育队伍的带领下,我校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将“毓正教育”内化至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如开展“四海之星”特色评比活动,当中不仅有“学科之星”,还有“艺术之星”“孝顺之星”“诚信之星”“环保之星”等;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一班一特色的活动,有书香班、创新班、活力班等,将“毓正教育”贯彻落实到实处。
(2)家校合作
为更好地完善“正心德育”工作,我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两次家长委员会会议,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正心德育”;加强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如针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难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与附近的派出所和居委会等有关部门成立共建单位,共同整治周边环境。
关键词:高中舞蹈 教学 特长生
近年来普及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最关注的话题,舞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走进校园。那么,如何结合高中生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舞蹈特长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来不断完善的课题。面对学生舞蹈基础差、身体硬、学习阻力大等情况,如何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舞蹈知识,并能顺利通过高呢?
高中学校的舞蹈特长生因为学校制度的要求,日常的文化课程任务比较的繁重,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一般都是由个别老师带领成立舞蹈队,学生只能选择课余的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舞蹈学习与训练。一小部分舞蹈师资力量比较好的高中也会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一般是一周两到三次的舞蹈学习。没有完整、系统的进行舞蹈训练。针对高考,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使学生打好舞蹈基础,学到舞蹈知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前苏联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曾经说过:“舞蹈是一种残酷的艺术。”说它残酷是因为舞蹈需要我们每天承受苦痛、枯燥的练习过程。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不可能打下扎实的舞蹈基础。面对苦痛,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热爱舞蹈,自觉地投入到训练中。
2、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一定的技术技巧
基本功是一个舞蹈者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舞蹈着舞蹈的基础。在基本功的训练中开软度的训练和把上组合训练和中间训练尤为重要,用以解放学生全身各个关节达到腰、腿、胯、肩柔软、四肢灵活。开展素地面技巧、空中技巧、素质训练使学生的力度、软度、弹跳力、爆发力得到加强。掌握一到两个熟练的技巧组合。
3、科学地教学训练,因材施教
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因为学生是零起点或者训练时间有限而给以特别的强化,注意教学训练的系统性,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我们高中的舞蹈学生因为学的时间晚,骨骼定型或者韧带没有得到开发,有的老师和学生又想尽快地达到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功上不择手段地强化训练,从而出现了肌肉损伤和身体受伤的情况,耽误了学生的训练,甚至影响学生考学。舞蹈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从明白如何做到,到如何做得更好,这之中有一段相当艰苦的训练过程。不断的实践、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学习,如此循环,舞蹈的技能才能逐步提高。因此,在舞蹈训练中应特别注重量的积累。有了训练量的积累,才谈得上“质”的飞跃,这是舞蹈训练中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另外我们必须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条件、不同素质、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不同的强化训练。只有这样,使共性、个性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才能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点滴渗透
所谓点滴渗透,是指在舞蹈艺术表演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渗透对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训练。例如,在舞蹈基础知识教学中,要进行舞蹈审美知识的渗透,以使学生了解有关舞蹈艺术美的表现意义。由舞蹈技能技巧训练和动作表现能力训练构成的训练教学,是舞蹈表演教育的基础训练内容。舞蹈表演的课堂训练教学也要遵循点滴渗透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学到舞蹈艺术表演的真谛,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不仅在学习欣赏他人的表演时要全神贯注,细心揣摩,而且在教学训练中也要关注每一个细微末节,对于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无论是舞蹈表演中不同眼神的艺术表现,还是在舞蹈组合中肢体肌肉的张驰动静,都应当悉心揣摩,心领神会。在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中,坚持贯彻点滴渗透的原则,不仅符合该学科的教学特点,而且较好地适应了学生学习舞蹈艺术表演的认知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5、重视兴趣和德育的全面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我先让学生学习舞蹈基础知识,并欣赏舞蹈,调查学生喜欢的舞蹈,在她们喜欢的舞蹈基础上,一步步引导她们学习。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承受能力差。面对艰苦的舞蹈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常常会困惑、却步。只有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舞蹈训练是枯燥漫长,充满艰辛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把舞蹈艺术完美地展现给观众,每一个学生都要经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训练过程,在肉体上经历并承受着近乎残酷的磨炼。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即将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为此从一开始就要对学生灌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的思想。让学生发自内心热爱舞蹈,自觉投入到训练中,因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6、注重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对学生音乐美感的培养
有的学生做舞蹈动作时,虽然舞蹈技巧完成得不错,可是动作给人的感觉是机械、僵硬、呆板,没有吸引力,没有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这就是学生本身缺乏对舞蹈音乐的理解,没有达到音乐美感与舞蹈美感的自然融合。我觉得在课堂训练中,不能把舞蹈的训练看作是单纯的技术、技巧,而把音乐当成是可有可无,应该从每一节课做起,培养她们舞蹈动作与音乐相配合的感觉。设计课堂训练动作或组合时,首要的是选择与其相配合音乐曲目的风格是否与动作或组合风格相吻合,能否抒发相应的思想感情。与动作或组合统一风格的曲目,就能充分抒发与之相应的思想感情,从而便于学生对舞蹈和音乐内涵的理解,使舞蹈表演在音乐美感中得到升华。
总之,高中舞蹈特长教育要坚持把握高考、升学这个准绳,充分发挥舞蹈专业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努力做到文化学习、专业训练、素质教育等多方并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