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总结

时间:2023-01-05 01:1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物实验归纳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教学;教学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73-02

关于高中生物复习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平时的教学,先把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特征参透,再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方法。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其特征包括人文性、逻辑性和实践性三方面,教学方法主要从大方面着眼,提出相关教学方法的提纲。

1.高中生物的知识特点

要进行全面的复习,了解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特点是第一步,要把握整体就要从整体进行归纳,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把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文性。我们常常把生物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一方面,因为生物理论知识多以文字描述,它的数理性不如化学、物理强;另一方面,在自然科学中,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最为紧密,它所包含的知识是我们在生活中甚至在自身也能有所体会,所以生物知识在某些方面正如社会科学学科一样带有主观体会性。以上两方面的特征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人文性,所以在复习中可以参考文科学科的复习方法,灵活地复习。

1.2 逻辑性。前文中我们谈到了生物学科的人文性,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的科学逻辑性仍占主要地位。它所包含的知识点环环相扣,正如自然界中独立的生物个体看似毫无联系实际通过一个生物链构成整个生物体系,生物学科看似独立分散的知识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例如高中生物知识的总体结构,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生命物质基础、生命结构基础、遗传变异及进化、细胞代谢、生物活动、生物和环境六个模块。从这些模块总结可以看出,高中生物知识经历了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每一个微观模块的知识点与其相对应的宏观模块有相应的联系。在我们初次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是逐点逐点的讲解的方法,并不会跨越教材把后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而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同学也不能够准确地把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最终复习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个微观到宏观相互联系对应的特征,从而进行合理高效的复习。

生物学科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决定了它严密的逻辑性,所以仅依靠主观思维是不足以学好生物学的,我们在复习安排中要注意遵从知识的条理逻辑,切忌"一把抓"。

1.3 实践性。生物知识来源于实践总结和实验验证,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实践实验密切相关。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验和强调同学们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在复习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它的实践性,利用实践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由面到点,全面复习

根据高中生物知识的种种特征,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做出复习教学计划,力求做到点面兼顾,夯实基础,有效提升。

2.1 注重教材,夯实基础。教学中我们强调以教材为重,因为教材中包含了最基础的知识体系,但是在复习中往往存在着"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现象,许多老师在安排复习时,把教材略过就进行知识拓展和提升训练,导致复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前文中我们总结出生物学科的"人文性",所以社会科学学科的复习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生物学科,其中之一就是对教材的掌握。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学生要掌握每本教材的主要知识结构,例如必修一主要的知识由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六部分。显而易见,六个知识点总结就是教材的六章标题,所以要让同学们关注教材标题,写出知识框架,做好整体把握。其次,从知识点考虑,同学们对于教材中的理论描述不应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式,阅读要仔细,理解理论从其意义上理解是一方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以上要求是我们在复习时对教材复习的要求,打好牢固的基础才能有稳定的提升,所以对于每一本教材都要做到从字到框架结构的全面把握。

2.2 把握结构,注重联系。我们把教材内容总体进行了复习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处于一种散乱无序的状态,接下来就要开始系统复习。在对教材复习的要求中,我们已经谈及了把握知识结构,在此我们就整个高中生物知识的复习再次强调整体结构复习。

首先,根据教材上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分模块复习。例如基因知识模块,它包括了基因的发现、基因是什么、基因的变化及基因的实际运用四大方面的内容,以基因的变化方面为例,它又包括了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两个内容。在知识模块的划分中,不同的老师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生物进化理论,有的老师会把它划分到基因的变化中,有的老师会把它划分到基因的应用中,但是我们始终要遵从最优教学选择,保证学生能最好理解和掌握。

其次,对重难点知识强调复习。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结构、规划出知识框架后,接下来就要着眼于个别,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强调复习重难点知识时,除了依照通用的教学准则、经验外,也需要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复习知识的要求,找到总体知识的重难点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点地复习。重难点知识复习可分为理论知识复习:"重点理论、易错难点理论分析",以及题型复习:"常考题型解析、难点题型分析",从理论学习和运用两步突破掌握重难点。

2.3 实验辅助,加深理解,巧妙记忆。在最终复习的阶段,由于学习时间紧迫、学习压力较大,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同学们思维会疲惫和混乱,采取巧妙的实验穿插,可以起到提点知识,帮助记忆的效果。如果有条件,尽量采取实验操作或者现场实验演示,或者运用多媒体演示。

第2篇

(一)对高中生物学科的关注度不够。

从初中开始,生物一直被学校、教师、社会忽视,不被纳入考试范围,到了高中,生物为高考文科考试范围,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很多学生和教师都忽略了生物知识的学习。在很多班主任和家长的眼中,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要课程,生物只要过关就可以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大部分高中生在生物课上不注意听讲,课后也不及时复习,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逐渐对生物课失去兴趣,出现偏科现象,这样会挫伤生物老师教学的热情,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不积极传授生物知识,教学水平就会不断降低。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人们对反思型教学越来越重视,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受到质疑,生物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加以整理和总结。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中很多老师对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充分理解和运用,还是习惯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学校没有对这样的老师进行指导教学,虽然使用了新的教材,但是教学资料依然匮乏,教学设备不够完善,新课改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

(三)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决定着一切。

教育部不断拓展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生活和学习要紧密相互结合,增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新课改的不断推新,要求生物老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但是高中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评价手段依然是根据考试分数区分,对于很多教学科目没有正确与错误的答案,所以不能用试题进行评定,这样就会降低教学质量。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顾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放弃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水平的解决对策

(一)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强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

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快速发展,生物科学在食物、医疗和能源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中利用生物科学的方面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食品、医疗、养生方面非常重视,我国需要更多综合素养较高的生物人才,对于生物科学研究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加强对生物课程的认识,生物课程要和语文数学课程同样对待,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学校、教师、家长要多加重视。

(二)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主张“和谐、高效、理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没有根据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更不是彻底摒弃传统教育方法。因此每个高中生物老师都要观察学生的不同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课堂内容的独特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培养高中生的主观思想,更要把握好课堂主线。

(三)把实际操作和考试内容相结合。

我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形式,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国应试教育不是止步不前的,它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即使如此,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依然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决定的,很多还是以试卷为基础评定,这种教学环境短时间内根据国情是不会变化的,为了提高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生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实验课、户外实践课等丰富学生思维,把课堂的教学内容与之相结合,把实验室中实操实验和样品都列为考试内容,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生物知识。

(四)培养高中生生物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应从多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变要他(她)学为他(她)要学。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能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每节生物课堂上老师讲20分钟左右,给予点拨、答疑等,留约20分钟给学生消化理解,自主学习。给学生质疑权利,让他们善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并引导学生质疑,逐渐使学生善于质疑,并学会解疑。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利用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质疑。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教师除提供蔗糖外还可提供食盐、甘油等,由学生探究最佳质壁分离剂及洋葱细胞液的浓度等,变课本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二、学会预习,熟悉新知识

据调查发现,高中生遇到生僻的问题经常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是遇到熟知的问题或者遇到过的事情,即使不能及时解决也不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学生熟知学习的新课内容就会感觉轻松,更容易理解,由此可见,预习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要想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预习势在必行。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新知识,学生要结合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在预习后,要结合一定的例题,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还要学会总结,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做题方法的联系。老师对预习工作也要加以重视,进行一定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并进行一定的奖惩,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让学生预习回答问题: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然后可以按照导学案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1、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

2、哺乳动物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红细胞的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腾出空间。

三、参与课堂教学,理解生物知识

要想达到高效的自主课堂学习效果,必须做好课堂学习。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要专心听讲,一是,仔细看生物老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是,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是,要积极思考、联想;四是,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在课堂学习中,不要一味的去听老师讲解,要主动参与,与生物教师形成互动和双向交流。对于课堂知识,要尽量随堂消化,不懂就问,针对比较难的题目,一定要迎难而上,不可自暴自弃,故意避开不懂的知识,只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知识才能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四、练习辅助学习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侧重于对生物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相关练习则是侧重于对知识的消化与巩固。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多加练习。对于高中生来说,课堂知识能否有效利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是检验题目课堂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做好相关的练习可以检验题目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锻炼题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生物学习的知识能联系实际,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题目对知识的印象和记忆。在学习《细胞的癌变》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联系习题,如找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措施,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和相关的知识,了解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打喷嚏、咳嗽或清理鼻子后要洗手;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挤迫及空气流通不佳的地方;若出现呼吸系统受感染征状,立即求医;若呼吸系统受感染,应戴上口罩,减低疾病传播的机会。

五、学会总结,做到科学记忆

对于高中生物来说,生物知识比较繁杂,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并且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同学会感到比较难记忆难,并且容易忘记。因此,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总结,掌握一些记忆的窍门。在学习中注意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做到理解记忆,只有理解了知识,领会到了它的真正内涵,我们才会记忆深刻。其次,做到趣味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趣味记忆方法,如顺口溜记忆、谐音记忆、分组记忆和相同点记忆等等。对于个别应用不多、暂时不好理解的知识,可以采取机械记忆。如联系实际记忆法,氧气疗法驱除蛔虫记蛔虫的异化作用方式是厌氧型。

六、大量课外阅读

为了拓展知识视野、归纳知识内容、提高解题技巧和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适当的课外学习和课外阅读时十分必要的。在部分课外阅读刊物中,设有学法指导、知识归纳、概念辨析、解题技巧、章节训练、竞赛辅导、趣味生物、及科技动态等栏目,是教与学的良师益友,值得一读。另外,翻看一些科学杂志刊物,看些有关于生物知识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都有助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一个知识面宽泛的人,在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也是一样,掌握一些数学课外常识也会促进高中生物的学习。

七、认真独立的完成课程作业

自主学习需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得到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占据中学课堂,对于高中生物学习,实行减负增效,所以高中生物作业不是很多,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和读一读,说一说的口头作业还是比较多的,请家长们和老师们不要轻视这些口头作业。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些口头作业是对他们当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益于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各位家长和老师陪学生完成口头作业,看学生做实践操作,以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在校的作业老师给予督促,在家的作业就要求家长配合,从坐姿到书写都应从平时开始严格要求。再次强调认真读题审题,增加课外阅读,现在的生物习题形式灵活多样,同一题目的表达方式会有很多种,有些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在读题时,能轻松的完成题目,但是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是要求自己读题,基础知识牢固与否直接导致了成绩的高低。所以就要求家长能够注意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爱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可以说是受益无穷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自主学习 培养方式

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环境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社会扩大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课堂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具有局限性,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学生必须进行自主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界较关注的问题。笔者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索。

一、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教师不应该直接传授给学生生物知识,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分析和理解生物知识。经过前人无数次的观察和实验才形成生物理论学,所以和生物理论结果相比,过程更具趣味性。而生物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将生物知识分析透彻,引导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生物知识的能力[1]。提升学生分析生物知识的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耐心、仔细的指导。

例如:“DNA”这节课,教师不应该直接讲解DNA是遗传物质,要让学生课前自己收集关于DNA的相关资料,如:DNA有什么作用,DNA内有多少种营养物质,DNA是怎么形成的,等等。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会自主地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DNA概念的理解。之后教师对DNA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会对DNA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二、应用比喻转化枯燥的学习内容

高中生物知识非常枯燥,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使生物教学效果大大削弱。这时教师就应该转化枯燥乏味的生物知识,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而在讲解生物知识过程中应用比喻对词句进行转化,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愉快,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三磷酸腺苷”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把三磷酸腺苷巧妙地比喻成银行卡,把人体生命活动能力比喻成自动取款机,把其余的营养元素比喻成存折。自动取款机只允许银行卡的进入,拒绝存折的进入,正如只有三磷酸腺苷具有的能量才能被人体生命活动吸收,而其他营养元素提供的能量完全会被人体拒绝。在应用这个比喻过后,学生就会对该知识点加深理解[2]。

应用比喻进行生物教学,这样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深刻地掌握该知识点,而且要深刻地领悟生活,可以找到生物知识与生活事物间的关系,并在课堂上进行完美比喻。

三、促进学生养成辩证思维能力,协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分析

要学好生物,必须具备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而辩证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在知识概念、问题判断、知识分析等思维形式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过程作出正确辨证,也就是正确应用客观辩证法。辩证思维具有的特点是可以把事物看做是一个整体,考虑其内在矛盾变化和运动关系,方便系统地对事物加深认识。在通常情况下,将辩证思维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不会局限在传统的学习思维中,由此掌握一种新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可以对生物知识进行正反两方面思考,促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生物知识。有时,在对生物知识进行考虑时,只考虑一方面,有较大难度,也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要是从反方进行考虑,就会降低思考难度。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辩证思维得到培养的同时,教师要协助学生确定重点知识,高中生物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不能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学习,则将很难提升学习效率,甚至会对高中生物产生厌烦情绪[3]。这时教师如果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重点,对学生来说可谓是巨大的帮助。

四、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生物知识

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生物知识,而不能很好地归纳总结知识,则其学习效果一定会不理想。所谓归纳总结知识,就是整理日常所学知识,使其条理更清晰。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这可算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在对知识归纳总结之后,其知识更具网络系统化,学生将会很好地记忆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将复杂的知识变简单,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因此,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五、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对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依旧有一些问题存在,生物教师绝对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教学观念之上,而要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制定驱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燕.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5(19):60.

第5篇

目前国内学者对初、高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但是大多仅限于理论上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调查本市初、高中生的生物学学习现状,针对本地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策略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技术手段。

本课题组主要根据本市初中生物学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不能改变初中生物学教学课时、内容等教学安排,所以着眼于高中生的生物学教学,根据高一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缺陷,开展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的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一、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建议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初、高中生物教师要做到通览教材、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初中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应使学生在初中解决而实际不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还需要了解高一新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生物学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中,节奏比较慢,复习巩固时间比较宽裕。而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难度、深度大为增加,知识密度加大,这就面临着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和难题。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接轨,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一些初中生物学知识做铺垫,所以要紧扣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适时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重点突出,对症下药,抓好衔接。

2.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要做正确积极的引导。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的相关背景上做了深入的强化,引导学生在中考结束后能够对初中生物课本进行温习,高中生物教材上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在初中生物教材上得以体现。因此在初三中考结束,学生如果能够将初中生物做一定程度的温习,一定能够有效地提{他们高中的学习成绩。另外,高中教师还可尽量鼓励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初中已经养成了一定习惯,但是不一定适合高中,比如说生物,初中主要识记理解背诵为主,而高中显然不是这样,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是处理好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生物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

3.做好实验教学衔接

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不少实验知识与高中的内容相联系,且是高中实验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初中已学的实验知识与现在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衔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物学实验知识在高中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考查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并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相关性、异同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辨别,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为一体,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此外,初中实验主要锻炼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相关操作。而高中实验则是要揭示本质,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说显微镜实验,初中重在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功能用途以及低倍镜的操作方法,而高中,学生要掌握高倍镜的使用,观察质壁分离、有丝分裂等生命活动现象。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点做出循序渐进的安排。对于初中教师,要熟悉了解高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尽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涉及高中的实验,适当做一些要求,强化学生的相关操作。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了解初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对高中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初、高中学生的建议

第一,要认识到初、高中生物学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把高中所学的知识与初中的联系起来,并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完成知识再建构。要尽快摸索出适合高中生物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勤于动手、积极思维、归纳总结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在学习中,应正视自己的主体地位,配合教,积极地调整和适应好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要明白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需要不断积累的学习过程。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注意带动后进生的学习,学习稍差的学生也要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学习。

三、巧设微课,唤醒遗忘知识

微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初中基础知识融进新知识里。如在必修三“内环境稳态”教学中,我们首先采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一铺垫,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较容易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必修一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学生观看初中学习的“人血涂片”的实验视频,在帮助他们回忆起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特点,明确了人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制备细胞膜要选用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第6篇

摘 要: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栏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而设置的练习性活动,不同类型的技能训练课型其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本文概述了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栏目的类型、教学功能,并以具体案例为例,探讨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技能训练;教学模式

基于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栏目有实验设计、理解图表、分析数据、解释现象、类比推理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而设置的练习性活动。每个训练项目都是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侧重于某一项技能的训练,所设计的问题及提出的要求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都难以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技能训练的素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模式,全方面、多层次地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类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类型和内容较为多样,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必修模块共安排了14个技能训练活动及相应的16个技能应用习题,按照所训练技能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大类:

1.数据分析、解释和处理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解释、处理以及运用数据进行推论并证明推论的能力。例如,《生物1》第56页的“解释数据”,要求学生从研究者的角度根据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并且要发挥想象力,分析这些实验数据所隐含的规律,实验设计方面是否存在着漏洞,是否可以从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中寻找原因,如何为实验中有核细胞的大量死亡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等等。

2.图形、图表的解读和处理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将科学探究中所得出的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整理成表格、图表或图形的形式,以便于发现其规律,理解其含义,推导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解读图表及绘图的能力。例如,《生物1》第73页“解读图表”中的“动物细胞内外离子的相对浓度”柱形图的解读,训练的是学生数据转换的处理能力;《生物2》第25页的“识图和作图”,要求学生参照曲线图填表与绘制曲线图,就是要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作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3.模型建构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活动,学习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例如,《生物3》第6页“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活动,其目的是训练学生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化繁为简,以模式化的形式呈现生命现象原型的精巧结构与其特定功能之间的相适应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旨在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与评价”等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共设置了6个该训练项目,分别针对不同环节的实验设计技能,如《生物1》第36页的“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确定变量的测量方法、合理计划实验过程”;《生物2》第30页的“类比推理”,提出了“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的问题,需要学生搜集资料,理性思维,推出结论;《生物3》第114页的“运用术语准确表达”,是科学探索中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用明晰确切的专业术语表述概念。

二、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教学功能

1.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地位

长期以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着“重视实验操作技能传授,忽视过程能力培养”、“重视实验结论的获取,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等弊端,尤其是在“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科学就是逻辑思维”等认识的影响下,生物实验教学目标仍侧重于“双基”,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训练处于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地位,这显然已不适应当今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利用技能训练栏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科学思维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而且有助于拓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提高生物实验教学地位。

2.促进师生教学角色的转变

技能训练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教师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查阅资料,搜集证据,提出假说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学会用规范术语或图表阐明研究结果,利用证据与逻辑做出合理判断,对结论进行辩护及做必要的反思与修正。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训练,从过去那种“看实验、听实验、模仿实验操作”,追求反复记忆和重复训练的“实验操作工”角色,转变为以“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建构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的主动探索者角色。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技能训练的教学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联想能力的训练,促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种以求异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填鸭子”教授而成的,而是学生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以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动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克服思维定式而逐渐形成的。教材技能训练所设计的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注意激发学生独特的、灵活多样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从多维角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找答案。

4.有助于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既是实验技能形成的基础,又是调节和连接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及桥梁。教材设置的14个技能训练活动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条件控制法,实验数据处理中的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实验观察法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法,实验结论推断过程中的科学抽象、概括和模型建构法,获得实验结论所运用的科学逻辑法等。

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三、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目标是训练科学过程技能,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类型的技能训练课型其教学模式有所不同,以“分析与处理数据”与“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型为例,初步探讨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1.“分析与处理数据”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2)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3》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例。

阶段一:准备活动。通过参考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案例“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引导学生学会定量地分析和处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而归纳概括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初步形成活动的思路。

阶段二:分析数据。学生根据已形成的思路,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及思维方式,解读、分析在玉米田这个具体的新情境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无法直接利用,必须结合化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从已知数据中整理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新数据,获得绘制能量流动图解的有效信息。

阶段三:处理数据。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据信息进行转换,以更为直观、简练的图形或图表形式表现出能量流经该玉米种群的变化情况,从而来训练学生信息转换与表达能力。

阶段四:交流与评价。各小组推荐代表以准确的术语汇报计算结果,听取其他小组的质疑并进行释疑、解疑,对计算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辩护或做必要的修正;各小组展示图表或图解,比较、分析哪些作品更具科学性与直观性;学生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总体评价。

2.“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2)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的技能训练“设计实验程序”为例。

阶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个生产中与植物杂交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建立起问题的框架:本来开白花的自花授粉的花卉,出现了有观赏价值的紫花,那么,如何能获得可商业化生产的开紫花的纯种呢?

阶段二:诱导点拨,做出假设。教师要诱导点拨学生以已有的遗传规律知识、经验或证据为依据,如子二代的性状分离现象及其解释、以测交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方法等,归纳提炼出自己通过发散思维形成的观点,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假设。

阶段三:抓住核心,制定方案。学生回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探索过程中假说――演绎法的运用,概括总结实验设计的程序及注意事项,以表格形式列出实验设计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实验设计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实验的变量,给出可操作的定义,如何建立对照实验等。参考教材中“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确定本育种实验所需的设备、工具、药品试剂等,列出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要进行哪些观察或测量、注意事项等。

阶段四:做出预期,准确表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计划实施后“可能发生什么”做出推理,判断预期的合理性,判断假设与预期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规范的专业术语简洁明了地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即如果将所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就能获得开紫色花的纯种植株。

阶段五: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各小组展示实验设计方案,共同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和资料共享,评价实验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简便,并且通过对比与反思,总结本组方案设计的严谨和巧妙,也要找出疏漏之处,在吸纳中肯意见的基础上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

3.技能训练课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指导原则

(1)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技能训练教学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大多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创新性的思维。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起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到技能训练活动中。

(2)注重过程,激励创新

技能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验过程技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体验过程中,目的明确地锻炼各项技能。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其技能的同时,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努力探索和大胆创新的机会,这是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基础。

(3)灵活机动,效率优先

教材中个别训练内容设置过于简单,缺乏思维训练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修改、补充,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生物2》第25页的“识图和作图”可要求学生再制作一个柱形图,反映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样,用一道题训练了学生两种作图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比较两种数据处理方式的异同,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继贞,张祥沛,曹道平.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杨计明.创造性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中,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两方面都有待提高;其次从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际出发,学校的实验设备远远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从客观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实验,进行实验的探究。再次,从教材出发,知识性教学量过大,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仅仅知识就占用了课堂大多数的时间,因此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实验的开课率以及安排探究活动,更为突出的是实验教材没有独立出来,依然附在教材中,这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但仍缺乏实验本身的独立性。如果教材不是独立,就很难系统、完善、准确地制定实验教育目标、评价体系,教师也易从思想上忽略。在目前的高中生物实验课上,老师依据教科书实验的要求,按部就班的教,学生井然有序的学,表面上教与学都有章有序,但是实验课下来,很多学生反应对实验涉及的内容、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所要求达到的层次,毫无头绪。因此面对学生学的这种盲目性,建立高中生物学实验评价的教学目标分类就尤为迫切。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实验前要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首先,教师的任务则在于通过确切的示范、讲明并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和各种规定的必要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样,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实验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然后,经过认知定向掌握了局部活动程序之后,活动之间经过练习与实践开始连锁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活动程序。在该阶段重点是用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如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必须完成整个反应过程:净化滴水取材盖片染色观察检验,完成上一步操作的反应已成为下一步的刺激,表明联系形成

2、数学模型法。

数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建立生物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描述客观世界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一种重要方法。20世纪以来,数学模型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量遗传学和数量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相继诞生,标志着数学已经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数学在生物科学领域可以更加直接地把实验的数据加以比较,更加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更加有利于对实验结论的推理。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考察也成为了高考中生物实验题的常考题型,需要引起我们的更加注意。

3、注重探究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做诱导准备呢?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探索阶段,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归纳是广泛使用的整理经验材料的科学一般方法。生物学的许多概念都是通过归纳得到的事实性概念,如环节动物、被子植物等;许多理论也是以归纳为主要方法得出的,如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等。因此,在传统的生物学课程中,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来认识自然。

在生物学发展史上,还存在另一种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例如,孟德尔利用“遗传因子”的假设这个假设解释了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再用测交试验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了基因(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种方法在也就是我们现在学习中涉及较多的探究性实验方法。

第8篇

关键词 诺贝尔奖 高中生物学 教学 酶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6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强调“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诺贝尔奖代表着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标志了当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在近现代,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不少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作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将与高中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与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结合,尽可能地把它融入到生物学教学中,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的良好素材,同时科学家们不断发现、尝试、重新开始的探究历程也是培养学生直面挫折、不断进取的典范。

酶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高中生物学中很关键的内容。表1为酶学中的诺贝尔奖及其与高中生物学内容(人教版)的关联。

这只是有关“酶”的内容产生过的诺贝尔奖与高中生物学内容关联的一些列举,除此之外在光合作用的发现、细胞结构、细胞膜结构等方面还有很多诺贝尔奖项与高中生物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将这些应用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让它服务于高中生物教学呢?

1 作为素材,引入新课

诺贝尔奖及其成就在生命科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教师以其为素材导入新课,让学生意识到高中生物学虽然与生活密切联系,但也并非与前沿科学遥不可及,高中生物很多时候是生命科学前沿的简化版或缩影。教师适时地引用诺贝尔奖及其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情,让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W习“基因工程”时,教师可以围绕诺贝尔奖“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展开:1978年,瑞士微生物学家阿尔伯、美国微生物学家内森斯、美国微生物学家史密斯因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们的成就为DNA重组技术的产生拉开了序幕,使人类可以按照人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使改变生物体性状成为可能。那么什么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它有什么特性?它在基因工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样展开基因工程的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 作为案例,引导思考与探究

诺贝尔奖及其成就的产生必然伴随多个经典的实验设计。剖析经典实验、重温科学家的思维历程,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力的培养十分必要和关键。例如在“酶本质的探究”的学习中,巴斯德与李比希对糖类变成酒精有不同看法,毕希纳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了糖类变成酒精可以在无细胞条件下进行,并获得诺贝尔奖,那么他如何设计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萨姆纳通过合理选材、精巧的实验提取出了酶并且证明酶是蛋白质,也获得诺贝尔奖,如何提取的酶,采用什么办法去证明的?另外,教师还要使学生知道:至此科学发展没有止步,奥特曼和切赫在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中发现某些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然后,综合以上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给“酶”下定义,自己构建对酶的认识。

3 作为素材,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诺贝尔奖固然是科学界的桂冠,诺贝尔奖的获得可能是很多科学家的毕生梦想和动力,但是更多的科学家在各自领域默默无闻,为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能因为没有拿诺贝尔奖就否定他们以及他们的成就。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把握尺度,不能让学生认为科学家的目标就是诺贝尔奖。教师在课堂中应用诺贝尔奖及其成就,应该更多展现科学发展的艰辛与曲折、科学家的坚持不懈、刻苦钻研,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没有不劳而获,唯有努力才有机会。例如在酶本质的探究中,先后有很多的科学家在不断的批判与继承中才形成了目前比较公认的酶的定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一部分为RNA”,这个定义将来再次被打破,也不无可能。同时,教师让学生知道:科学发现如此,学习、人生亦如此,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不断适应变化着的世界。

4 作为课本内容的拓展延伸

高中生物学学习应当注重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归纳整理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家庭作业(即做练习题)很难达到这些目标。要达到此目标就要打破原来家庭作业的模式,开发新型的家庭作业成为必然,教师以诺贝尔奖及其成就为题材,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总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以“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这项诺贝尔奖项为题材,设计系列问题:什么是端粒?端粒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端粒与细胞分裂有什么关系?端粒酶的作用是什么?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是否与端粒酶有关?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是否可能会影响到人的寿命?……以此为家庭作业,学生要做完作业,必须查询一定的资料,并且需要自己思考、分析和整理,形成自己的智慧,同时也引导学生思索生命的奥秘,为学生将来从事生物学研究等打下基石。

5 为教师编写试题提供题材

从网上下载已有试题进行组合是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出考试试卷的常用方法。其弊端就是试题没有创新点,久而久之就会偏离学生实际、偏离教材、偏离考纲。如何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引入生命科学热点问题自己编写试题,应该是引起一线教师重视的问题。诺贝尔奖及其成果是教师编写试题的很好的题材,2015年高考理综(新课程Ⅱ卷)第二题就出现关于端粒酶的考题,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所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背景的题目更多,例如2016年天津卷第六题和2016年上海卷第六题。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高效;探索实践;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求更高。那么,怎样才能创设高效高中生物学课堂呢?基于当前一些高中生物学教师做出的打造高效课堂创新实践,结合自己对传统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对该如何创设高效高中生物学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传统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传统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观念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中,教师偏重于“教”,即重视把生物学知识按照教师的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脱节,即教师授课的方式让教师觉得很顺畅,而那样的方式却不是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课堂模式。例如,在必修1“细胞膜”内容教学时,传统教学流程是:先出示“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结果,说明细胞膜的功能,再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然后讲细胞膜的物质组成,再讲各组成成分的结构与功能,最后教师总结出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并且会出现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情况差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就必须更新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换单方面的、主观性的教学为师生结合的引导式教学。如,在进行必修1“细胞膜”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玉米胚细胞膜的存在及其功能,然后教师展示细胞膜发现科学史中一些经典实验及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目的,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细胞膜的成分及其作用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最后利用相关练习,巩固提高教学效果。转变教学观念后,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姿态存在,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学新观念也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氛围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的好坏也会对教学效果造成显著影响,长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都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提升课堂授课效率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在必修1“细胞膜”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然后逐一讲解质膜的各种成分、作用、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学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课,课堂氛围就非常沉闷、枯燥,还会造成学生的反感,使教学效果显著降低。一些教育教学专家说,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学生所处的是一个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表现完全是由教师课堂氛围塑造能力决定的,因而可以说教师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负有直接的、完全的责任。

因此,在营造良好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氛围时,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点来活跃课堂氛围:(1)教师应当带着高昂的情绪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气氛;(2)教师在课前应当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通过互动使听讲的学生更加专注,使思想游离的学生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3)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应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如,多打比喻、适当开一些学生身边的玩笑等,让学生在教师幽默的教学方式中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4)教师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进行教学,这些直观性的视觉刺激往往更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欲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盘活课堂气氛。

三、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良好规划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涉及一些生涩的、难易理解的知识点和题目,这些知识点和题目往往使学生产生学习困惑、丧失学习信心,也就是生物教学中“难啃”的硬骨头。如果将这些生物教学难点直接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会导致教学效果变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进行“难啃”的生物学知识点教学之前,先将基础性的、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充分教学,然后逐步增加知识点的难度,让学生逐步适应,最终再将生物教学的真正难点展现到学生面前,这样,在之前较为容易的知识点教学的支撑下,学生会对知识难点产生接纳感和熟悉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也不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被击溃的情况出现。这种按照知识难度和关联度层层推进、逐次加深的教学方式,就是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的良好规划。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前,教师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良好规划,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学习生物学遗传规律时,教师应当先讲授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现象,使学生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适用范围,然后再学习分离定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后,再学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让学生总结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和学生共同解决一些相关的题目。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会使高中生物学知识点教学更加顺畅,同时会大大减少教学中较难的知识点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阻碍,提升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普遍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动画演示,转变为直观的、易于理解的知识形式,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直观性,这对于学生的生物学思考能力和生物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此外,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学视频、图片非常感兴趣,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生物学课堂进行辅助,可以调动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活跃生物学课堂氛围,增强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教学时,教师先播放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的整个过程的三维动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且明白减数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也为接下来师生进行减数分裂的分时期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设备辅助生物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1)多媒体教学应当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来应用,切忌滥用,导致生物学课堂教学喧宾夺主;(2)多媒体教学应当充分结合课堂知识内容,在对知识点进行延伸时,切忌过多展示和知识点无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重点;(3)多媒体教学应当和教师的教学合理结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演示,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课堂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观念、营造课堂氛围、规划教学实施、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高效的高中生物学课堂。

参考文献:

第10篇

1、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萨其曼(J.R.Suc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性智慧可以传授给学生。[3]该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

2、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比以往有更丰富的内涵。借此,根据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和近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旨到抛砖引玉。

(1)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最近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非常的妙,非常的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涨。

(2)组织学生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酶的本质”教学过程中,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巴斯德(L.Pasteur)、李比希(J.V.Liebig)、毕希纳(E.Buchner)、萨姆纳(J.B.Sumner)等科学家探索酶本质的过程及其相应的理论材料,并对此作出评价;课堂上由学生简述理论要点,组织自由演说“我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得到的启示……”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获得探究过程的体验。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如“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探究实验,可让学生——①提出假说: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②设计实验: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③观察和记录: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④得出结论:核酸种类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再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大班制,学生人数多,实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时遇到不少问题。最简单的策略是采取同位或前后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2-6人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但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应尽量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3)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正如大文豪肖伯纳(G..Bernard Shaw)所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对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影响和制约的最主要因素不仅仅只是教育理念和认知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方法和技能。对高中生物教师而言,最为欠缺的是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大部分生物教师在对高中生物(必修2)中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相关的信息素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完成之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什么是基因,什么是染色体?

(2)何为减数分裂,又是如何形成的,其与有丝分裂又有何异同?

(3)同源染色体有何特征?

看完问题之后,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并作答。针对学生的回答,刻意引出接 下来的教学内容,即:和卵细胞是如何形成的,二者的形成有何异同点?DNA含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鉴别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教学完成之后,给时间让学生回顾所掌握的知识,再向其展示所设计的习题,通过习题巩固,不断强化学生的新知。

对这一教学设计的分析:乍一看,这一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自主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主观能动性,根本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最根本的特征还是从知识本身出发的,无论是问题设计还是流程开展,都是由教师一手包办,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牵着学生进行问答式的教学,太过专断独行,学生主动性的智力劳动行为要求完全被忽略,而课堂内的信息交流也没有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的氛围,学生的主体多元性完全没有被发挥出来。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需承担辅助作用即可,这些辅助作用包括: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学习活动的策划、学习途径的提供、成果交流与评价机制的明确等。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始至终都要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学生该做什么、如何做才是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首先考虑教师要教什么,要怎样教等类似的问题。

如下,是对该部分教学内容所做的教学再设计:

课前,将学生分成“基因组”和“染色体组”,然后再对其分配各自的学习任务,发放学习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对教学材料中的基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搜集并精选出更多的能够反映本次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材料。然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基因组”和“染色体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并提出本组关于这一知识点的一些认识。两组代表的讲解完成之后,教师作总结,针对讲解过程中的遗漏或者错误的地方提出改正建议。

可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互换了的,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向全班进行课堂讲解,而教师则以学生的身份听取学生的讲解内容。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生活感受的结合,进而增强学生对生物的亲切感,引导学生从书本慢慢走向社会,从课堂慢慢走向生活,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受到生物其实并不遥远,其与社会现实、与自身生活还是特别接近的。比如,对那些社会现实感较强的生物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生活中,学生也经常听说癌细胞,但癌细胞到底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这些问题一定是学生们迫切想知道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教学。

教学设计建议方案如下: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让人们感受到了活着的美好,但是与此同时,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人却不得不忍受癌症病魔的折磨,癌细胞的扩散不仅是癌症患者自身的痛点,还是所有家属、医生的痛点。说说你们身边,是否有正在经历癌症折磨的人呢?他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最终都怎么样了呢(为下文新课的引出做铺垫)?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因为癌细胞扩散无法治疗的人多不胜数,那么,这个如此可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入新课)?新课内容包括:让同学们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总结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再对其作适当引导,做提取纯净细胞膜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任何一单元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教学的设计就离不开对主题的把握,单元学习目标的明确、单元重难点的学习等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例如,高一生物第二章的主题是“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章一共分为五个小节,分别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生命活体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以及细胞中的无机物。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教学,可以先将每一节的标题过一遍,看看能不能找到能够进行整合教学的小节内容。比如,此处的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在设计时,就可以将其整合到一起,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加系统、清晰,并且,比较分析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四、结束语

在对高中生物这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进行教学时,教学设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能够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所忽略的。教师们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谨记,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联系其生活实际,还要注意紧紧围绕整个教学主题进行。

参考文献:

[1]敏.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J]生物技术世界,2013.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高中生物知识量大,要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些相关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备课很充分,上课很有激情,学生课堂上也听了很清楚,但是课后不久,又把相关的知识忘得差不多。因此,如果把其中最有用的信息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内在的联系起来,必然能优化生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将思维地图引入生物课堂教学非常有必要。

一、思维地图的内涵

1.思维地图的概念

思维地图是美国的David Hyerle博士在1988年根据认知心理学、语义学理论建立的,是用于语言学习的可视化工具。思维地图结合了开发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文字数字条理,以及右脑的图像空间想像之间的平衡发展,从而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

2.思维地图的类型

思维地图是根据人的思维特点而设计的,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推理、因果分析等思维过程。基于这8种思考机制,思维地图有8种类型,如表1所示。

二.思维地图在优化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使用圆圈图化化生物相关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繁多且相似,非常容易混淆,但又是学习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生物概念掌握往往很不到位,经常以偏概全、主体界限不清。例如,对生物激素概念的学习,学生往往认为激素与酶相似,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而忽略了核心知识――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如果在概念教学中能使用思维地图中的圆圈图,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本知识点。在上课时,可以在圆圈中心写下核心词汇激素,在圆圈外定写下与此概念相关的所有信息(如图1),则学生对此概念的全面理解即可迎刃而解。

2.使用起泡图优化生物的细胞结构教学

生物的细胞结构教学是必修1的重难点,从一开始的细胞膜,再到各种细胞器,然后到细胞核等结构,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也更加困难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灵活地运用起泡图对生物的各种结构教学进行优化,学生必然会对这一模块知识加深理解。例如讲述叶绿体相关知识时,可以绘制起泡图来加深理解(如图2)。

3.使用双起泡图优化易混知识点的教学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总是存在一些相似的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虽然在学新课时对相关概念还算掌握比较清楚,但是到了复习课中,学生对概念已经比较模糊了。如果能应用思维地图中的双起泡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将两者的区别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共同点和区分点的理解。例如对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的比较就可以通过用双起泡图进行优化教学(如图3)

4.使用树型图优化生物分类知识结构的教学。

树型图的使用在优化生物分类知识结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高中生物知识点较零散,而学生又缺乏总结和归纳能力,借助于树型图,可以将这些零散的相关知识依次呈现在一张图中,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框架。例如,在高中生物物质出入细胞的教学中,可以绘制树型图开展教学(如图4)

5.使用括号图优化生物变异种类的教学

括号图是学生最经常用的一种记笔记方式,学生最容易接受,这种图型比较直观、简洁,便于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生物的变异的教学中,应用括号图很容易理解各种变异的归属关系。(如图5)

6.使用流程图优化生物工程知识的教学

流程图可以很方便简洁地说明事件发生的顺序、过程和步骤。这在高中生物必修3中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教学实践中经常接触到,通过对流程图的学习,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相关生物工程产品的制作生产过程。例如,胚胎工程中胚胎移植的流程图(如图6)

7.使用复流程图优化生物工程知识的教学

生物实验题通常都要求依据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实验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复流程图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在探究细胞呼吸作用类型的实验题就可以用到复流程图达到优化教学(如图8)。图7是测定发芽种子的细胞呼吸类型所用的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装置1、2中分别放入等量的发芽种子,装置3中为等量的煮熟种子。

8.使用桥型图优化生物知识类比的教学

类比是高中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中生物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对于还是以形象为主的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若用桥型图优化生物知识中的类比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将有利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对基因和RNA中几种含“子”的概念的理解(如图9)

总之,思维地图的八种类型各有侧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思维地图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中,多画、多练、多看、多用。通过思维地图的运用,优化生物教学,使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世存,王后雄.使用思维地图片优化化学教学[J]. 教学与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