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贫困大学生论文

贫困大学生论文

时间:2022-10-21 08:3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贫困大学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贫困大学生论文

第1篇

(1)多渠道挖掘物质资助资源,助力贫困大学生物质脱贫。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以“奖、勤、助、贷、免”等一系列帮扶方式,为贫困大学生物质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贫困,高校应该加大帮扶力度,多渠道挖掘物质资助资源,如深化校企合作,为贫困生搭建勤工俭学的平台,或寻求社会慈善机构的帮助,设立帮扶基金,多渠道助力贫困大学生物质脱贫,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物质需求,确保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2)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倾诉和心理预警机制,助力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倾诉和心理预警机制,为存在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首先,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人从事贫困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专家门诊、热线电话、专题网站等途径开展日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让贫困大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便于开展工作。其次,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试,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把贫困生的心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助力贫困生精神脱贫。

(3)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前,在贫困大学生思想当中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对贫困资助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依赖思想严重;有的贫困生甚至伪造贫困信息,争当“特困”;有的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受助理所当然。面对贫困生当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动态,高校贫困生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关住贫困生的思想动态,以贫困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导贫困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积极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质解困、帮扶等方式只能暂时为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家庭贫困的局面。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高校要从贫困大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人性化地为贫困生开展社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人际交往、社交礼仪方面的训练,全面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由受助慢慢转变为自助。

(5)引导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人本管理理念强调尊重人,贫困大学生也渴望获得尊重与心灵的满足,实现个人价值。尊重贫困大学生,更深层次就是要让他们体现自己的价值,引导他们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在这当中,升华自我满足感,进而肯定自己,欣赏自己。高校要积极开展感恩回馈社会贫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贫困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义工等活动,鼓励他们饮水思源,在助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体现人生的价值。

2进一步规范贫困大学生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能

(1)加强贫困生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暴露出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对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人性化、系统的、动态的管理,如何做好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对贫困生特殊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问题,要组织管理人员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贫困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管理方法,创新贫困大学生管理理念。

(2)完善贫困生资助认定、评定、帮扶等相关制度。良好的制度,有利于管理的执行效力。针对贫困生的管理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的认定、评定制度,让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有效杜绝在贫困生评定过程中弄虚作假、冒领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应完善贫困生的帮扶、激励工作,不仅要“输血”,更要给贫困生“造血”,给贫困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培养他们感恩的意识,不能让贫困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努力帮助贫困生实现资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3)健全贫困生动态信息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大重点。对贫困生的管理,要做好动态信息管理和录入,及时、全面的掌握贫困生受助情况,更新贫困生的贫困状况。动态的信息管理有利于对贫困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综合的了解,对有效开展新时期的助困工作起到积极有效地推动作用。

3结论

第2篇

【关键词】调查法;大学生;诚信度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伦理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作为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项目将调查法应用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和诚信心理,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亦可以锻炼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法应用能力,提高我们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能力。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大学生诚信调查问卷

本问卷用来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共有17道题目,其中第14~16题为多选题,第17题为五点式量表,其余为单项选择。主要调查包括基本信息、自身诚信态度、对大学生诚信看法、诚信影响因素、提高诚信的方法等几个方面。

其中,自身诚信的态度包括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的看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共回收问卷102份,实得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32人,女生70人,一年级47人,二、三、四年级55人年龄范围在19岁至22岁之间。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的诚信观

对大学生整体诚信度的总体评价,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当前大学生中诚信信念迷茫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未建立,在当代大学生中,对诚信缺乏信念,对诚信倍感迷茫的状况也比较普遍。

3.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6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个人应该为出现的诚信问题负责;22%的人认为社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16%的人认为是家庭因素;4%的人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当导致诚信问题。在以前关于诚信度的研究中,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诚信问题的主要的因素。

3.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考场作弊的态度上,大约39%的人认为“没什么,见怪不怪了!哪有功夫管这些事啊!”;21%的人认为,这些是小事,“知情不报”当然不好,可也不想因为这些小事“撕破脸”;17%的人心里异常愤怒,可表面上还得当什么也没发生过;13%的人希望有人站出来“揭发”,来改变这些不良现象;12%的人会指出这种错误行为,这有关一个人的素质问题。

在写论文的问题上,学生在写论文时大量引用资料中的语段的占46%;只引用少量资料中的语段占33%;用别人的文章拼凑的占12%;全部个人完成,大部分自己写的占10%;直接抄一遍的占1%。

3.4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的诚信问题

表1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年级 大一 38 1 8 47

大二 32 6 17 55 6.740 0.034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表2 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

如实说 大肆渲染 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渲染 合计 X2 P

性别 男 20 6 6 32

女 50 1 19 70 10.487 0.005

合计 70 7 25 102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3.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本研究在大学生看待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现象的调查中,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好的将来还是最主要的,但毕竟不好;19%的人认为很不应当,这是欺骗行为,是不诚信的体现;9%的人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样做就会吃亏;6%的人认为无论什么手段,能保证就业就行。

3.6 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大学生的诚信观

根据邹春发《诚信度评价: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诚信信念迷茫的情况因学生年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在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对诚信教育不以为然,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诚信教育。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在搞诚信教育,没有一点新意,对诚信教育缺乏兴趣;另一种认为讲诚信就会吃亏。在高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知道诚信教育有必要,也有现实意义,但对诚信教育的态度仍是疑惑重重,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在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择业的过程中已初步接触了社会,对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了解更多,对诚信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有些持怀疑态度。

表3 影响在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因素分析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讲诚信 1 .087 .255** .115 .065 .217*

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度会降低 .087 1 .243* -.088 -.136 .301**

性格内向的人会更讲诚信 .255** .243* 1 .057 .014 .173

家庭教育对诚信观念的确立很重要 .115 -.088 .057 1 .259** -.003

大学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很重要 .065 -.136 .014 .259** 1 .283**

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影响了我对他人的诚信度 .217* .301** .173 -.003 .283** 1

注:P

4.2 影响诚信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了诚信问题。这说明人们对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外归因转为内归因。人们对于诚信问题的内归因有助于人们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当。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改变本身不诚信的行为。

4.3 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态度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诚信考试,自觉抵制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但仍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和从众意识的诱导下,出现考试作弊行为。他们本身在思想上很清楚考试作弊属于不诚信事件,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屡屡出现失信现象,产生了认知与行为的严重脱节。现在大部分人对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等不正当的行为反应冷漠,大家都知道作弊和抄袭是不诚信的行为,但是因为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大家也觉得见怪不怪了。也有一些小部分人心里觉得这是很不对的,但也不会指出这种问题,这是由社会从众心理造成的。

学习上我们历来推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只有这样才能学习真正到本领。在实际学习中,大部分同学为了图方便,都选择了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进行仿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选择自己完成。

当前学术界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论文写作中出现部分抄袭、全文剽窃,甚至找“”等现象,严重干扰了学术界的正常运行。

4.4 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预期的国富力强的程度,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学生读大学阶段采取的是有偿教育。国家为了解决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问题,从1999年起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要求他们在毕业后再分期偿还。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一政策,完全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完善,从而使得国民素质整体得到提升。但是,据调查发现,在2003年下半年,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率出现了下滑现象,面临停顿的危险。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受助大学生未能按时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银行对助学贷款的发放。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一文中指出:据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违约率为19.71%,人数违约率为20.5%,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贷款3%的违约率。

在调查人群中,除了没有贷过款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有借有还。因为大部分同学对助学金的认识不够,所以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的诚信意识。

4.5 求职简历中的诚信问题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全社会呼唤诚信的今天,作为祖国“主力军”的大学生有责任将诚信带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用自身的诚信品德影响周边的人群。因此,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本着诚信原则尤为重要,他们应放眼长远,切不可因一件失信于人的事情而毁掉自己的美好前程。就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均能做到诚信就业,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在就业中出现失信现象。

现在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导致了求职简历中的美化现象等不良行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对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5.结论

5.1 不同年级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2 不同性别在对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会对家庭状况如实说的程度的态度有显著差异。

5.3 大多数的人对别人的诚信度并没有太大信心,认为总体水平一般。

5.4 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上出现的诚信问题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5.5 大学生普遍认为考场作弊、论文抄袭,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中造假以及求职简历中的“美化”、“虚化”等现象是不符合诚信标准的。

参考文献:

[1]秦冰.“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王丽芳.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博弈分析[J].商业时代,2010(16).

[3]成航宇,成玮骐.在校大学生诚信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

第3篇

>> 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 我国图书馆参与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学位服系统设计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影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微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师德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调查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调查研究 我国部分田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特征研究 我国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热点透视 我国网球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基于学位论文统计的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现状分析 从博硕学位论文看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提交系统[EB/OL].[2012-10-26]..

[8]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18]..

[16]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EB/OL].[2012-12-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a3q5G/webmge?mode=basic.

[17]倪富玲.开放获取环境中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6.

[18]袁晓川.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19]于新国.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7.

[20]逢甲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系統[EB/OL].[2012-12-29].http://ethesys.lib.fcu.edu.tw/web_root/index.htm.

[21]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全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ethesys.chna.edu.tw/ETD-db/ETD-search

-c/search.

[22]国立中正大学学位论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140.123.21.164/ETD-db/ETD-search-c/search.

[23]让知识共享简便易行[EB/OL].[2013-01-12].http:///n1/jcrb895/ca473831.htm.

[24]香港大学投千万建“全民共享”学术库[EB/OL].[2013-01-18].http:///gao_xiao_zi_xun_1091/2010

0608/t20100608_483536.shtml.

[25]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簡介[EB/OL].[2013-01-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

第4篇

关键词:感恩 乐纳自我 思考 道德 精神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最近读的《活出全新的自己》一书中提到:人生问题是旧伤浮现的结果。事实上,我们都有自己过去悲伤的一面,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抑或月有阴晴圆缺。但是我们必须要走出过去的阴影,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尽量不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人无完人!当你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对自己严加责备是无益的。你应该利用大自然赋予你的一切,悦纳那我!只要我们坚持去做,终会走出阴霾,冲破心灵封锁线,走向自由,快乐生活!其实,不论是自我,他人,还是社会,我们最最需要的是有一颗真正感恩的心。能够乐观坦然,豁达的,感恩的去看待生活,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活处处是感动。要的就是一颗发现爱,感受爱,接纳爱,创造爱的心。

人的成长就是在危机中一次次蜕变破茧成蝶的过程,是一次次的自我突破与自我提升,是一次又一次超越挫折与失败的阻碍达到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过程,更是一步步深入认识自我、觉知自我、珍爱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己的独特之处。悦纳自我一个重要方面是接受我们的现状,包括我们的错误、缺点、失误。我们要学会在情感上容忍自我的不完美之处。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憎恶自己。只有放弃完美的人,才能自我接受,自我肯定。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心态和感觉: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我知道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知道自己的困难和局限。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的好:“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肯接受这个已经失去模子的自我,于是以自以为完美的标准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却失去了自我。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有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的高不可攀,只是因为你跪着”。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你同样能够做到,关键在于你要充分、准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这首先需要在心理悦纳自我。当一个人充分自我接纳,他便会有良好的感觉,他的情感、举止、才能也才会发挥得更加出色。事实上,只要我们悦纳自我,感恩生活,人生才会更精彩。而这一切似乎与我们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在心理上战胜自我。余秋雨说:“人生太短!”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好好生活、感恩生活。即使花谢了,也还绿着!在善意和自然的基础上悦纳自我,心灵的火种才会更旺,点燃文明与希望!

大学生活可谓滴水藏海,幼稚的目光需要智慧沉淀出见识;单纯的头脑需要风雨洗礼出思想;年轻的心胸需要沧桑锻打得通达;成长的脚步需要跋涉磨练出坚实!当社会转型,时代变迁,观念交替,文化渗透,当今大学生思潮观念、价值取向绝非因一时一事或一情一景而定,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现状是在长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以德为本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麇集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文明内涵,对为人做事的准则有着严格的要求,“正心”、“诚意”、“笃志”、“内省”、“慎独”、“践履”、“明道”、“修身”,以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诚、真、善、美、爱……这些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健全德性人格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落实感恩教育的启示价值更是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以道德感化、心理感化为主导的教育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教育模式,应当成为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时期取得良好效应可资借鉴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德性的熏陶无所不在,品格的濡染潜移默化,大学生们的感恩冰结也就会自然的融逝。

经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调适较一般学生难度更大,他们贫困的生活现状和生活的需求欲望长期存在深入矛盾,逐渐转化为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导致心理失衡。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厌于与人交流交往,又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当然也会出现抑郁的倾向。虚荣心和攀比心往往会占据感恩的心理空间,愈是家境困难,愈是想通过奢侈的行为掩饰其贫困的现状,愈是虚荣掩饰,就愈会激化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出现恶性思维行为循环,从而逐步淡化、消失了感恩认知和情感,故而不会产生感恩行为,甚者会麻木生活、嫉妒同学、怨恨父母、报复社会,品行发生扭曲亦会出现犯罪的严重后果。由此,在通过社会、国家、学校尽可能并讲求方式的缓解大学生贫困的同时,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勇敢的面对现状和责任,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给与充分的精神鼓励,培养他们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心态,健全其人格。正如谭振亚教授曾强调的“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前面开展感恩教育谈到的途径,充分点拨贫困生的感恩认知,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情感,努力使贫困生真正做到“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综上所诉,感恩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更是大学生的精神脊梁和生命本色。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河西学院第三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戍国 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2:661-664,661,17,127,608,607,608.

[2] 贾璐.道德教育,知行合一[J].时事报告(高中版),2004,(2):28-31.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就业难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使命的成败,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观念的偏差,择业地区较为集中

观念决定行动。贫困大学生由于求学给家里带来的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导致其对就业地域和待遇看得过重,往往抱着希望去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希望去收入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的单位工作。“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使得他们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中小企业去就业。

贫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呈现此特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希望名利双收,即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想获得更多的东西。其次,来自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值。许多贫困家庭把培养一名大学生作为改变家庭现状的重要投资,导致贫困大学生把薪酬待遇作为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再次,个人虚荣心作祟。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欠发达地区考出来就是为了就业时找个“体面”的好去处。

(二)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家庭背景愈好,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据2003 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其子女求学和就业的机遇就越多。北大的调查还显示,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当前,国内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面临着求学、就业的双重压力,亟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解贫困生求学就业“两难”问题。

(三)经济资源匮乏

近年来,因为高校的收费制度变革,学生多是交费上学,因此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这也是高校贫困生情况加剧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关心下,通过完备的“奖、贷、补、助、免、减”体系帮扶,家长和学生已经不必为入学难、读书难担心。但是,即便如此,很多贫困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能再承受任何风险。害怕经济上受挫,在择业心态上就表现为求地位、保稳定,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就必然受到这个束缚。求职成本的高昂,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

(四)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区的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贫困生在饱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重新适应环境的任务,诸多心理的不适应逐渐凸显。有的贫困生在高中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学习成绩一般者较多。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差。尤其像计算机这样需要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际操作的时间少,又不擅长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锻炼,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学习成绩与动手能力之间往往更注重后者。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距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五)弱者心理常见,挫折体验明显

不少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直接影响其全面发展。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对家庭的困境没有正确的认识,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等待救助的弱者,没有勇气去参加社会的筛选和与其他人的竞争,常常因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抱怨社会的不公。另外,贫困大学生求职时想一步到位、一次成功,容易因为遇到一点挫折便产生悲观情绪;贫困大学生容易满足,偶有所获就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和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学生擦肩而过。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分析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可以看到,经济困难依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择业心态、职业取向、求职消费和还贷信用等方面有较深的影响,缓解与解决经济困难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础。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涉及自身心理问题、求职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只有建立起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机制,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高校本身,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不断扩招的情况下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积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一)做好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择业思想矛盾,引导他们改变以往不正确的“三大”“三个一点”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贫困大学生应该着眼于能够发挥自身才华,能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国家早已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省市自治区近几年开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各类专业人才的匮乏为祖国西部、各基层地区的开发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那里正需要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还应当明确大学生成长的价值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贫困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主流和阴暗面,全面认识和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参与到社会竞争中,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二)做好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现今的就业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过程。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成为用人单位聘用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整体着眼,以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目标,特别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技能比拼类竞赛,充分调动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成就感的增强,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以提升他们的竞争力,促进他们就业。

(三)做好心理辅导,树立必胜信心

作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阶段爆发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其一,建立健全完备的心理问题研究与反馈制度,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其二,注意提高贫困大学生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互动性。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与方式,避免说教,提高辅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贫困生参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心理辅导的信任感,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鼓励他们战胜自我,积极应对挑战。其三,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其四,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我们要对辅导后大学生的表现进行追踪,并据此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增强辅导工作的时效性,提高辅导的效果。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就业难对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忧郁、冷漠、敌对、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良隋绪。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应当予以特别关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贫困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等,努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加上去年未能顺利实现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今年将有700多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占25%,特困生的比例占10%一巧%,在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甚至高达50%,它们构成了人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从1978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就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和绿色通道等经济救助为主的贫困大学生助学机制,使大部分高校贫困生顺利人学并完成学业,虽然高校贫困生走进来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走出去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f27有关调查也显示,高校贫困毕业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签约时间上明显滞后,在签约率上明显偏低,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偏差。这对于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贫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我就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与分析。

1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社会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就业形势严峻。}''''}200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甚至有些小型企业因此而破产,机关团体面临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的压力。因此,接受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而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多工作岗位少;在这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必将进一步加大。另外由于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等,也必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2贫困生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期盼子女通过考取大学,改变家庭困难的状况,因此,他们期望子女勤奋读书,考取好的大学,而背负重望的贫困大学生无疑被铐上了难以解脱的枷锁,导致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偏移。考人大学以后,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充足的学习资料,学习条件较差,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经济厦乏也导致贫困生校园生活面窄小,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课堂以外的活动费用,比如参加一些职业技能的资格考试、外出参观学习等,就业选择的范围也相应变得狭小,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实践机会也普遍较少,因此他们缺乏职业竞争力,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1.3学校因素。

在学校方面主要是两个重视不够:一是高校缺乏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对于贫困生生活上的困难,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没有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而这恰恰是最关键的问题。二是缺乏对贫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贫困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存在某些劣势,最明显的如求职的经济支持,要找工作,贫困生需要去不同的地方,首当其冲的车费就很难解决,现在,有些高校成立了贫困生就业保障体系,不令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一定的支持,而且在政策上支持贫困生,这对贫困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的途经分析

2.1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

贫困大学生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同时,贫困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国家还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奖、贷、助、补、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资助、优惠政策和免费服务。

2.2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提升在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在读贫困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积极参与、勇于竞争的精神,以及人际关系、自我推销的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抓起,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从新生人学教育开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座谈会等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结合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和适宜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事业单位负责面试的专家做评委,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出建议,鼓励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通过比赛和专家的讲座,提升贫困生就业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对面试程序的了解,增强面试实战经验,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就业竞争力。

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课堂教学,邀请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讲课,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提高贫困生充分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引导贫困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性格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做出正确的评价,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发挥自己特长,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奋斗目标。:

2.3减轻就业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上就业难及就业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影响,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盲目、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厌、悲观、厌世、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

第7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

(一)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二)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贫困大学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四)虚荣与依赖心理较强

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贫困,注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受虚荣心驱使,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部分贫困生面对父母到学校探望,竟然向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老乡,惟恐给自己丢人。虚荣心使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部分贫困生为了经商赚钱而本末倒置,把学习搁在一边,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妒忌、敏感与攻击心理较重

部分贫困生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学怜悯或瞧不起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学生的内心极为敏感、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就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在内心深处重重设防;还有些贫困生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内心产生对他人的不满、不服气,进而又心生憎恨、妒忌。贫困生的这种消极、冷漠、厌世,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少数学生会产生行为。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1.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就业等的重要性,教育贫困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面对贫困,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设立网络心理辅导,在虚拟的空间内完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

4.加强心理咨询宣传。要营造心理咨询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从观念上普遍认同和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1.宣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消除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疑虑和不满情绪。使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深对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学生正视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解决经济困难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关系。

2.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困难观。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教育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可以定期邀请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他们自身成长过程和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经验,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心态。

3.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的人。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父母感恩的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逐渐使贫困大学生学会知荣明耻、知恩图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教育贫困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培养其珍惜岗位、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具有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敬业精神,塑造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的诚信品质,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树立贫困大学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要让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排除虚荣心理的干扰。同时,教育家庭富裕学生,要真诚、主动地和贫困学生交往,热心而讲究策略地帮助他们,言谈举止注意分寸,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充分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被施舍的感觉。

2.开展适合贫困学生特点的集体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开展一些深入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组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联谊会等,让贫困生敞开心扉,彼此充分交流内心的困惑和感受。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性心理互动,达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贫困生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四)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1.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助学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家庭收入、个人消费和同学评议三方面综合考虑,深入细致地做好贫困生经济贫困的等级(特困、贫困、一般贫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对界定结果进行复核,实行动态管理,在进行各种资助时,要确保重点、补到实处、补出士气。

2.发挥舆论作用,支持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主动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联络,宣传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对贫困大学生献出一片爱心,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拓宽助学渠道,提供就业支持。面对贫困大学生生活窘迫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应侧重于能力培养和就业信息提供两个方面。政府、学校、民间团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等部门和单位,应设多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专项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的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需要人们在生活上关照他们,更需要的是在学习上对他们的帮助。本文从分析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目前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每年高校新学期开学都会遇到很多通过生源地贷款等方式缴纳学费的学生,而他们的生活费往往也会通过勤工俭学、助学金等途径获得基本解决。虽然目前贫困生学费、生活费等经济问题不再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但是他们仍然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因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由于他们的家庭条件等物质基础在上大学以前就落后与条件好的同学,这往往使他们在很多学习工具的获得、学习方法的使用等方面低于条件好的同学,最终导致他们在大学的学习适应性情况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学习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效果一般

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或者偏远的山区,家庭经济条件薄弱,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情况。所以在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考上大学之后,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确定了具体的专业方向期盼四年大学毕业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在高校学习阶段他们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不像其他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彻底放松自由的闲玩。即使这样,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往往会发现不是所有认真学习的贫困大学生都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每年的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能够一次性通过的大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学生,很多贫困生在中学阶段英语基础就差,不像城市的学生从小学就学习英语。

(二)贫困生学习压力较大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动机明显不同,非贫困生进入大学学习也许只是他们求学路上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一进大学就是带着全家人的希望来读书的,指望能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尽快就业改善家庭条件。因此他们的学习压力格外的大,深怕大学所选的专业方向不好就业,深怕自己不能学好专业知识,进而进入大学之后就开始认真的学习,甚至出现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势头,每天除了学习再也不关注身边的其他人和事,这种巨大的学习压力长时间持续往往会给贫困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贫困生学习能力较低

很多贫困生能够考进大学和中学阶段的拼命学习是分不开的,而他们大都的学习方式就是死学书本知识,一遍遍的做大量的练习,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对于通过书本获得知识之外的学习途径他们掌握的相对较少,比如由于使用计算机的频率较低,在大学之前很少有贫困生能熟练掌握通过计算机搜索信息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大学教师不再像中学老师那样一遍遍的讲着书本知识的重点难点,而是一节课会讲很多的内容,包括非常丰富的知识点,需要大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慢慢去复习消化,这对于习惯了传统学习方式的贫困大学生而言不免是个难题,最终使得他们表现出较低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基于高校贫困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家庭责任,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弥补中学阶段的学习不足,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创设团结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

高校中贫困的大学生只是占班级同学的一小部分,班级中更多的是家庭条件想当的普通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基本都差不多,往往彼此之间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致使贫困生在班级中显得有些不太不合群,无法融入大集体中。因此,我们要想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首先就需要改善班级的环境,努力创设团结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比如可以召开专门的主题班会,让班级同学更加全面的互相了解并且建立互助小组,大家自愿结对在生活和学习上互相帮助。

(二)针对贫困大学生薄弱的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帮助

对于在计算机等级和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贫困生由于基础薄弱通过率相对较低等实际学习问题,高校可以在大学一开学就对所有贫困生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等级、英语四六级的模拟考试,让贫困生清楚这些等级考试的题型,并针对性的找有关专业老师或者学习好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传授他们一些针对性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并及时求助,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不但贫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同时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变好。

(三)加强与贫困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减轻其心理负担

贫困大学生由于客观的家庭环境,往往在大学生群体中比其他普通同学想的更多,焦虑的事情也很多,心理压力较大。一旦这些压力未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高校中应该多关注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班主任辅导员、同学等要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及时发现贫困生遇到的棘手问题,帮助其走出困境,豁然面对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四)多创造参加活动的机会,促进贫困生全面的发展

高校中的贫困生往往把学习当成自己大学奋斗的唯一目标,进入大学后会重复高中时的学习模式,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关注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这一举动不但会使贫困生与普通学生产生距离感,同时也不利于贫困生自身的发展,大学等于半个社会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既要有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否则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将会很难适应。所以,我们应有意识的多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帮助他们改变中学时的思想模式,真正的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做到全面发展。(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本论文系盐城师范学院校级辅导员专项课题“高校贫困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的课题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CKF014。

参考文献:

第9篇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收入差距的加大,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贫困生群体。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因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学习,其成绩普遍偏低,在社会交往方面也缺少锻炼。虽然贫困学生中不乏乐观外向、富有才华、沉着自信、独立性强的同学,但在应对贫困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存在心理焦虑、心理压力等问题,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个别贫困生甚至会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从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偏激行为。有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象已经日益浮出水面,我国目前的贫困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占贫困生总数的80%之多,但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资助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人员不多,而且在工作规划和工作重点上多偏重日常事务操作,比如贷款申请程序管理、贫困学生档案管理、助学岗位管理等工作,而对于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却关注较少。

解决“心理贫困”的对策

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构筑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助学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贫困保障线,从而使贫困大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焦虑。利用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在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本人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让贫困大学生分别组成几个小组加入到我的科研活动中,通过科研活动,消除他们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并培养其与人沟通能力,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取得较好效果。下面就指导他们做课题的一些体会,作一介绍。

1.课题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业余时间和已有的专业知识客观地估计他们所能完成的课题类型和工作量,使其能在规定时间内取得科研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利用实验室条件,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全面地、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方案和实验进度的制订

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制订合理的进度计划是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设计实验方案一要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快速、准确、易行的实验方法;二要根据所选用的实验方法预算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的种类和数量,以便及时准备;三要周密计划实验时间,做到工作量适当,速度适度,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并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整个实验过程能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

在文献调研方面,组织学生阅读教师的研究课题申请书和发表的相关论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课题的概况;然后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介绍图书分类及检索的方法,现场传授经验。

在设计实验方案和制订进度计划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按照上述原则,以课题主持人的身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所选课题的实际内容,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实验方案,其中包括试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等。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根据具体条件对设计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对课题的责任感。

3.实验工作的开展

课题方案确定后,学生往往会暴露出种种不适应,要求同学们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师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性和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和自信心。

在实验操作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重点指导。向学生讲解和示范各项目的测定方法,包括取样的方法、药剂的配置和仪器的使用等,使每位学生掌握自己负责项目的测定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之中,教师定期检查指导,随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实验方案。指导老师要利用课题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题报告的撰写

结题报告的撰写是总结科研成果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课题的最终实现形式,也是对研究结果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的过程。

我们指导的学生课题选题都属于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结题报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引言、实验材料与方法、结论与分析。引言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动机、目的和意义。实验材料与方法部分主要是指出自己所选用的实验材料的代表性,所采用的实验方法的科学性。结论与分析部分是全文的归纳和总结,除了总结全文和强调要点外,还可以对自己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提出展望。在集中讲述结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教师则认真审阅,精心批改,让其学会如何根据观察实验和结果进行科学地总结,培养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贫困生组成小组参加课题,当课题完成后,让他们每人写一份心得。从他们的心得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参加课题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科研方法,还逐渐建立了正确的自我认知感、自爱自尊感、自信自强感和责任感;通过同学的相互协作,还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真挚友谊。

解决贫困同学的“心理贫困”问题,除通过让贫困同学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外,学校还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也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 主动关心贫困生,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我们的贫困同学自身也要学会排解压力,增强自信并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关注大学贫困生,重视和加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排解他们心理障碍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周瑾.关注大学贫困生[J].高教研究,2007(2上):36-37.

[2]张静,孔德生.贫困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26-127.

[3]刘彦军.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与对策[J]. 工会论坛,2007,13(4):96-97.

第10篇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疏导;阶段性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贫困生问题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问题,还包括贫困生心理上的问题。因此,解决贫困生问题,适当的经济援助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而恰当的心理疏导则能引导他们正确面对逆境,启发自立自强,激励奋发努力,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其受益终生。所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承受比一般的大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所限,在穿着、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方面,会与一般的同学有一定差距,在各方面的对比之下,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不如别人,低人一等。

(二)虚荣。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上和一般的同学有一定差距,因害怕他人的鄙夷和同情,从而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甚至编造谎言,满足其膨胀的虚荣心。

(三)嫉妒。贫困生也希望过富裕、无忧的生活,当无法得到满足时,有的开始怨恨父母,怨恨家庭,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

(四)敏感。贫困大学生因为在生活上和一般的同学有差距,总是担心周围的老师、同学会讥笑自己,从而变得多疑、敏感,过分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五)抑郁。有些贫困大学生深知家庭的艰难,父母的艰辛,对自己花费大量的学杂费、生活费,而深感歉疚,觉得对不起父母家人。再加上现在就业形势的不乐观,有的贫困大学生意识到无力回报父母与,于是他们会苦闷、抑郁,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危害

以上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会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各种不良影响:第一,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妨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给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障碍;第二,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使贫困大学生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使得同学之间的关系冷漠,集体观念淡化,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妨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第三,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逐渐演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促使过激行为的产生,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所以,对于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及时地、妥善地解决,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途径

高校贫困生多数已是成年人,具有独立的心理和独立的人格,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求恰当的途径,而恰当的途径则要针对大学生自身成长的特点而确定。大学是一个人迅速成长的阶段,短短的大学时光能使一个刚离开父母庇护的少年迅速成长为即将投入社会的成熟青年,大学是学生从“学业人”走向“职业人”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大学生发展变化非常快,每一年,学生的个人情况差别很大,在不同阶段,学生面临的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对贫困大学生分阶段、有层次、有步骤、有不同侧重地进行心理疏导,称之为“阶段性心理疏导法”,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疏导,成为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走向成功人生的良好方法。

(一)对“适应阶段”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大学是学生走出家门,接触外界社会的第一步,与以前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对于新入学的学生都要经历一个“适应阶段”。

大学生生源复杂、多样,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家庭。贫困生往往是在进入大学后才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之大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刺激下,加之初到大学的陌生感,使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惭形秽,郁郁寡欢。因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鄙夷的神情,怕别人看不起而不与同学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封闭自己,越来越远离人群而独来独往。同时,有的贫困生为掩饰自己的“贫困、土气、父母是农民或下岗工人”,隐瞒事实,学着撒谎,甚至在同学面前显阔、吹牛,满足其膨胀的虚荣心。针对新入学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与虚荣,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心理疏导:

1、开展思想教育,端正态度,树立正确观念。在所有的新生中开展互相关爱、艰苦朴素等方面的教育,避免学生中的互相攀比、互相倾轧的发生。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贫困,让所有学生认识到贫困不是学生自身的过失造成的,贫困也不是可耻的,贫困的学生不必自惭形秽,使大学生一入学,就彼此产生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良好关系。

2、单独交流,培养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对于贫困生,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将其与普通学生同样对待,应对其进行特殊辅导,辅导员、任课教师等要主动与贫困生进行单独交流,在交流中向学生灌输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周围的事物。

3、重点关注,解决实际困难。对于情况特殊的贫困生,如,贫困地区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们要给予特殊照顾,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解决其实际困难,如帮助申请费用减免、帮助介绍勤工俭学的机会等,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集体的关爱,从而能信任集体,热爱集体,能自觉地溶入集体。

(二)对“发展阶段”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大学生度过刚入学的“适应阶段”,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后,进入到个人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生活步入正轨以后,一般都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贫困生也渴望自己打扮得漂亮、英俊,当因经济不允许,使这些都无法得到满足时,有的开始怨恨父母,怨恨家庭,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同时,因为害怕周围的同学讥笑自己的寒酸、土气,开始变得敏感,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这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必将影响贫困生的个人发展。对这个阶段的贫困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促使其健康成长,奋发成才。“发展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对贫困大学生要做的心理疏导工作必须是全面的、综合性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雅的环境,良好的秩序,高尚的风气,多彩的文化,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里、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提高思想境界,磨炼意志,使自身发展不因内心矛盾的冲突而受到阻碍。

2、加大心理健康宣传。世界卫生组织为人类确定了“健康”的定义,认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加大心理健康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都能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高级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贫困生自觉地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自我纠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3、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是人的所有心理特点的总和,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大学生在其“发展阶段”,对其进行健康的人格培养尤其重要。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认知能力、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挫折教育、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帮助贫困大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人格现状,自觉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培养健康人格。

4、完善资助体系。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奖、贷、助、补、减以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其后顾之忧,保障其安心地学习、工作,从而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5、做好职业规划。高校要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专业,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及早明确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增加学习动力,专心学业,从关注自己现有状况转移到关注未来上。

在大学生的“发展阶段”,通过全面的、综合性的心理疏导,可以使贫困生发现并发展自身的特长爱好,促使各方面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完善人格,提高思想境界,同时增加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安心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毕业阶段”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大学生毕业前的一年,面对写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求职就业等事项,事务繁多,造成毕业生心理负担过重。贫困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比其他同学更迫切地希望找一个好工作来回报父母,于是很容易焦虑不安,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此阶段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应以“就业”为主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良好就业心理的培养。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及早培养良好就业心理,是帮助贫困生就业的前提条件。这其中包括:求职礼节、礼仪的培训;引导正视挫折,做好心理准备;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内容。

2、提供就业途径、信息。学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可以视具体情况对情况特殊的贫困生、成绩优秀的贫困生给予一定的照顾,优先提供就业机会。

3、做好毕业欢送工作。毕业生离校是学生伤感的时候,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学校在这个时候送上爱心,关怀学生,做好欢送工作,从而温暖即将走向社会的心灵,可以使学生满怀感恩之情回报社会。

第11篇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疾病和少量精神疾病三种情形,而自我认知偏差和家庭贫困等影响是其主要诱因。为此,构建以物质保障为基础与能力干预为核心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在2009年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有近300万。m因此包括必理健康在内的高职学生的多类问题不容忽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认真分析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mentaldisorder),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严根据本课题组对南京两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情绪波动大,自卑烦恼,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等。②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紧张焦虑、强迫、抑郁、神经性厌食,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③较少量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等。这种心理障碍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从所占比例看,第一类数量居多。不少大学生误认为只是心情不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种情形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第三类数量较少,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我们仅接触到一例,已经办理休学。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户而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低人一等,产生压抑、苦闷、困惑等心理,进而贬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他们缺少青年人应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生活无兴趣,还伴有不满的牢骚,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直接给院领导写信,建议把校名中的“职业技术”四个字去掉。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实际与自我意识中的理想差距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而让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不及时调适宣泄,长期压抑,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是家庭相对贫困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或者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每学年已达万元,高职院校也在4000--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人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致使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不少高考分数已经超过民办三本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主要是因为家庭无力支付民办三本高昂的学费。而这些贫困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我们调查中发现,在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占在校贫困大学生总数的47%,问题相当严重,是帮扶的重点人群。

二、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的初步构建

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全面的干预内容、众多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等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见图1)这个系统是针对高职学生最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两个原因而设计的,由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有机组成。其中,能力干预是核心,化解由自我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物质保障是基础,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1.保障系统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因而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很少与同学们接触,更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心理过于敏感,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需要经济上有投入的活动,慢慢形成退避所有活动的不良行为模式,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保障系统中.除了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等方式免除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应及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治疗为方法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n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2.教育系统

教育系统是能力干预的核心,也是整个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中涉及内容最广泛、历时最长、由众多机构共同完成的部分。包括专业学习、专业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专业学习是指由教务处和学生所在院系部共同完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将来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沿讲座使其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阅读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和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从而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由团委或学工部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包括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来弥补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资助报酬。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得到一定的物质收获,更重要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针对各种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如公文的书写,日常事务的处理等。学校要积极开发阅报亭、文印社、礼品屋等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帮助一批学生通过自主经营,独立解决经济问题。

3.激励系统

在做好物质保障的条件下,必须做好能力上的支持。引导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贫困生对捐款献爱心认为是施舍的错误观念,加强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的教育,防止贫困生得到经济支助后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的产生。

通过愿景激励、情感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使贫困生产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活动形式主要有:①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结合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深人浅出,让大学生们了解到现阶段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增强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迎接挑战。②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要求未就业的同学要摆正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争取和参加各种面试,尽快走上工作岗位。③提供创业教育。自2007年起,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每年省级立项500个,院级立项近3000个,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贫困生投人到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去,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办创业实验室与创业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三、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部分高职生心理障碍具有掩蔽性

高职生的自卑心理障碍常具有掩蔽性。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评价。而这些具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常常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形成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性格。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卑的存在,表现出沽名钓誉、自我夸耀,通过自我表现去掩饰那种歪曲了的自卑,形成掩蔽性性格。这种心理障碍很难通过量表检测出来,就需要进行非正式访谈等形式,或者QQ,MSN等即时通讯工作,与学生进行深人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从而寻找最有效的心理障碍化解策略。

2.应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的关系

物质保障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包括衣食等,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能力干预,即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物质保障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部分。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主体资助形式。足够的资金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在能力干预方面,国内部分高校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上远没有物质保障成熟和规范。能力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能力支持平台。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学习能力平台,加大对他们的学习的扶持力度。②就业竞争力支持平台。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给弱势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③社会活动能力支持平台。“开散式”能力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经济困难学生的脱贫障碍,拓展其脱贫机会与能力。

在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的关系时,应根据不同学年和贫困生的特点,采用有侧重的干预方式(见图2)。在刚入学的第一年,对贫困生应以物质保障为主,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在第二学年,随着贫困生不断适应大学生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应适当增加能力资助,比如提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等。而在面临实习就业的第三学年,应以能力干预为主,创造相应条件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项目,真正提高贫困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原因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惠济贫困学子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步履艰难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鲜见一斑。2007年8月,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违约金额高达112万,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6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news/2007-08/07/content_887204.htm,2007-08-07.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3、福建公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EB/OL]./10026/10032/2007/8/9/10396893.shtml,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