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

时间:2022-02-22 23:0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 教学方法; 认知实习

中图分类号:TV135;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98-03

当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目标也日益明确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对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是转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转向从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别中即可体现,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近期逐步将硕士研究生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招生比例调整到1∶1。此外,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型工程技术高质量人才。在这种教育环境改革大背景下,工程地质作为水利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凸显出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分为课堂理论知识部分与课外认知实习部分。课堂理论部分讲授基础理论、原理以及各种地质现象,课外认知实习部分通过实习让学生直接观察以增强感性认识,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地质是水利类本科各专业(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地质基础知识也是水利类工程师必备的实践技能之一,同时也是水利类各种注册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合格的工程师应具有野外地质知识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水利工程涉及地质构造、地貌现象、工程岩土特性、地下水等知识,因此,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工程地质课程的特点。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程地质教学与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经验,针对提高水利类本科专业工程地质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课堂内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图像、视频等媒体手段,展现地质实

物现象,启发与激励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避免纯板书式、抽象的教学方式,使工程地质教学从枯燥晦涩变为生动有趣。但任何事情又必须注意度的把握,理论课程教学毕竟不是观看电影式的视频或图像放映,传统板书讲解仍不可偏废,要做到二者有机结合。这样使学生能够对照课本知道课堂所讲的主线与知识轮廓体系,帮助其课下温习与巩固。

针对课程的不同部分与环节有的放矢,比如工程地质的绪论部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绪论部分讲解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在绪论部分充分讲解工程地质与水利工程的关系,诸如工程坝址选择、地基处理、防渗抗滑以及地质灾害处理等都离不开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体系框架。水利工程都是在特定的工程地质环境中建立的,其建设和正常运营都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如果没有掌握好工程地质知识将不可能设计、施工好一个水利工程,因地质问题导致水利工程失效与失败的例子在国内外比比皆是。因此,在讲解后续章节时应适当穿插工程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工程地质课程与各项水利工程的密切性。

二、课堂外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地质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学在课堂,

用在野外。学完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读懂地质资料,并根据地质资料进行工程选址、工程设计。工程地质实践教学环节是最终保证工程地质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 野外实习场地及路线的选择

由于地质实习的特殊性,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选择适合的实习场地与路线。如果有固定的实习基地最好不过,但是一般高校没有地质类专业,仅仅有为数不多的水利类专业,学校难于设置实习基地,从经费及人员上都难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最佳的实习场地与路线是满足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的根本所在。根据区域地理位置,高校的实习场地与路线应具备如下特点与功能。

线路应具有地质现象的典型性、易识别性等特点,有明显的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地层系统基本齐全。周边具体工程与地质构造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起到学习地质知识、认识具体工程的作用。结合以上实习场地与路线的特点,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实习进行前规范野外地质实习路线,对各地质景点进行全面详细的踏勘、确认、标识,以明确后续各地质点的实践教学内容,提供具有特色的工程地质现象解释与讲解。高校周边应该有最佳的实习路线,在实习经费限制下,满足实习功能的要求,即在这条路线上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实习区域的各种地形地貌、岩层分布与产状、风化现象、断层、地质露头、褶皱、节理等地质现象与地质构造特征元素。以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为例,围绕玛纳斯河流域的阶地地貌可以获取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露头。因此,选择石河子—南山—玛纳斯河—肯斯瓦特这条典型的地质线路能够满足学校各水利类本科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实习的要求。同时在这个实习路线途经的实习区域上能够结合具体的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坝、厂房等,使实习路线的选择更加完美。野外实践指导教师在每次带队实习的同时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争取下一次实习的时候,使实习的质量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每次都要深入现场开展地质调查,借助现场拍摄、视频制作等方法,在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使野外实践教学条理化、系统化。水库、水电站、坝体工程、厂房、地下电站、水闸、渠道、堤防等水利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掌握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将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实习有机融入到工程地质实习的范畴中去,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鼓励实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多提问

第2篇

关键词: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18-03

矿山地质专业是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以培养煤矿地质技术人才为主要导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煤炭企业,辐射地质资源勘查及管理等行业部门。为适应我国煤炭生产的高速发展,培养适合煤炭矿山地质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我院“矿山地质教改”课题组经过大量的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了交流研讨,对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托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点。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矿井地质一线工作为主要就业岗位,兼顾资源勘查、资源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等行业,面向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部(科)、地测科(部)和地质队(组)等的地质员(工)、地质队(组)长、地质技术员、地质技术主管等操作和技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与相应课程设置必须为这个培养目标服务,紧紧抓住“矿井地质一线”和“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支持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使课程体系有完善的结构和合理的系统,以便培养矿山地质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特点 矿山地质是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等资源勘查的先行者,是资源赋存条件和安全开发的探路者。高职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满足职业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能力、艰苦条件下工作的职业态度等素质。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体系应将相应的学科综合化,整个教学过程以“必需,够用”为标准,通过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山西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完成,依据关于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十二五”末,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10%以上,约1.5万人;现在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748人,差距很大。每座煤矿再引进或培养10名以上大专人员,全省1053座煤矿可增加10,530人。由此可见,煤炭行业急需培养掌握必备的地质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勘查、矿山建设和生产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及素质的要求,配合煤矿从业专业学历准入和煤矿特有工种专业学历准入工程,达到专业服务产业目标,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因此,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要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先进性。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对煤炭、地矿、冶金、建材等资源勘查生产中遇到的矿井物探、矿区勘察、矿井水防治等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根据矿山地质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矿山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岗位进行了讨论分析,设置了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个模块。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为满足地勘行业、煤炭企业地质技术工作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从现场工作岗位出发,通过职业调查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为此,我院借鉴加拿大CBE职教教学模式,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开发了矿山地质专业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聘请了11名现场地质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地质技术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见图1)。通过分析确立工作任务20项,在对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10项,真实反映了一个高技能人才从学生—学徒—熟手—能手—大师各级别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见表1)。据此对矿山地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开发出15门专业基础及技能课程,并根据要求编制了5套相应的教学文件,即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矿山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教学大纲、矿山地质专业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矿山地质专业综合能力教学大纲。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 矿山地质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理念是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职业能力。项目组成员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对矿山地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各项工作任务所属课程,进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表2)。

在开展专业技能项目课程教学中,以工作对象特征、工作情境及达到的效果结合进行。例如,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矿井水防治》选择山西省各矿水害防治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水害情境进行任务分解,在教学中相应设置了1个基础模块、4个技能模块、7个应用模块。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实现相应课程体系的关键。我院矿山地质专业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校外实习“三轮交替一强化”教学模式,学生全程参与,边学边练,学练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矿山地质专业的岗位技能课程以项目为导向,通过现场操作、仿真模拟和多媒体演示教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我们分别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安排了集中实践课程,在第六学期安排了16周的现场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以实现“三轮交替一强化”的教学模式。

结合职业标准,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 我院矿山地质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主要根据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服务效果来衡量。遵循学院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原则,矿山地质专业每年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及创业成效等评价。对学生毕业后至少5年内的发展轨迹持续追踪,分析毕业生对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等反馈评价,据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及课程调整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创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学院矿山地质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人才,满足煤炭产业、地勘行业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势在必行。目前,矿山地质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名,企业兼职教师10名,均具有中、高级职称。但由于该专业新课程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连贯性、新颖性并未达到和谐统一的地步,教师教学中仍存在“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一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强化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保证我院矿山地质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为此,我们继续实行“引、聘、训、挂”的教师团队培养策略。一方面,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成为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育能手;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坚持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力争用2~4年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紧贴专业、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培训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我院主要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开发实训项目并归类,整体规划由“普通地质实训室”、“构造及矿井地质实训室”、“工程地质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及拟建的“矿井物探实训室”组成矿山地质校内实训基地。重点新建“矿井物探实训室”,配备先进的物探实训仪器设备,创设实验实训条件,将课堂设在实训室,融教、学、做于一体,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训项目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在实验实训内涵建设上,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并编制项目化实训指导手册,健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制定项目化实习实训标准,建立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一方面,把企业有关地质技术的实践项目带入实训室,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地质问题。

自主开发专业教材 合理可行的教材是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基础。根据新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当前没有可供我们直接使用的贴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专业教材,必须自主编写。因此,根据矿山地质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要求,通过教师下企业,掌握一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积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我们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矿井地质、矿井水防治技术、构造地质、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矿井地质制图技术等系列讲义,基本满足了目前的教学需要,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对这些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具有高职特点的专业教材系统。

结语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我院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细化了的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马树超.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

[3]林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4-55.

[4]李建刚.高职综采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113-115.

[5]刘改.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2.

第3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第4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Course

TAO Feng

(Liaon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The article union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purpose to improve the stud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pplication ability

《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包括了工程地质、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三个方面的内容。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抽象、难学、枯燥,使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地基基础课程应强调基本概念,弱化公式推理、注重工程应用。教师如何把握地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既能学到基本的地基基础知识,又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适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基础问题,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职业能力

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变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上的应用性要求,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特点。另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要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教学内容要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要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相适应。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熟练掌握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了解本课程在生产一线的应用情况,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辐射广泛,学生学得正确、清楚、明白。

2 改革教学模式、增强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模式,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不仅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无益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传统教育的讲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教师用恰当的节奏形象生动地展开教学内容。必要的板书可使学生领悟教师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可忽略的功效。

采用当面辅导与网上答疑等方式进行课下教学: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料后,通过当面辅导的方式督促检查学生,利用网上论坛和短信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交流的多种渠道,便于学生的学习。

在课程设计时,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按有关要求设计,要合理的分工协作、在规定时间内合格的完成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来在社交场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外部控制过程,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

3 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的原则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按课程内容有操作类、记忆类、理解类和综合类等。如操作类内容只有通过操作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它能使学习者更近的体会实际工作环境中应有的心理感受、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可采用边讲边练、模拟试验、情境角色交互等教学方法,同时配合多媒体手段,这样教学效果较好;记忆类内容则可采用逆向思维、板块式教学;理解类内容采用案例教学、问题研讨教学法等;而大部分课程内容属于综合性质,这类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按学生类型不同,一般来说,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倡精讲多练,边练边学,讲学练相结合;对于课程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法并用,如自学提示、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工程事故分析和贯通教学等方法,着重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必须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4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强调训练、教、学、做一体,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课程网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拓展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通过讨论区提供及时方便的师生互动,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举例如下:

(1)用“案例教学法”引出工程中岗位实际工作和问题,进而从问题的解决中引出课程内容。如基坑开挖完后验槽一节,即以多个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展开验槽前所需做的工作、现场需完成的资料、验槽的程序和步骤、验槽的内容、验槽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轻便触探操作方法及易犯的错误等等,并辅以工程现场视频、实物资料。课程形象生动,内容具体实用,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工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现场教学法”是通过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利用实物讲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如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实习,熟悉常见矿物和岩石,了解常见地质现象。之后要求学生现场实践,进行相应鉴别。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了,难以语言表达的概念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易于掌握。又如基础构造,将学生带到实训基地,利用实物模型现场进行讲解,让学生熟悉各种基础的构造形式,让学生对照教材和施工图纸进行现场学习,了解各基础构造的区别。

(3)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基础类型时,我们不直接引出这些基础类型,而是用基础的产生和应用与上部荷载的大小直接相关,从地基强度和基础刚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谈基础类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各种类型的基础相应产生,问题一一解决,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主讲教师多为“双师”教师的优势,带领学生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讨论法”展开教学内容,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事先预习,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让学生就具体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在讨论之后,由教师点评并加以总结。这样可以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而且还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实验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实践的操作方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现场讨论――教师讲解操作或运用过程(实际操作或运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教学。

5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授课过程中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知识,使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

(1)课程实践实施的组织准备:教学组织的安排要因地因时制宜。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学习资源来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考虑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教学相结合。另外,面对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同样也会有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

(2)课程实践的教学策略选择:实践性教学分为实验、综合练习、课程设计多种类型。实验教学为先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顺理成章引出课本理论;综合练习紧随理论教学,及时训练,分步巩固,加强应用。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科意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达到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打下基础。

对于简单的而又感性的内容可以进行随堂演示。通过实物演示让同学们了解其外观、特性,为实践操作打基础。课程分析性的实践可以围绕一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教师提供案例资料,学生进行分组和集中分析、讨论。案例的提供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难度和幅度都要进行选择性控制,最后老师总结。专题讨论课,选题主要针对课程热点难点,使学生加强对课程专业知识认知和理解。专题讨论型教学即可以在面授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其教学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课程操作性实践是重要的课程实践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思维能力、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实训、情景角色模拟等方式来完成操作性课程实践的任务。通过实践性操作,学生已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这些都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6 结语

地基基础课程要强调实用性,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荣.对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4):60-62.

[2]教育部高教司.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春芬,王恩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