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

时间:2022-01-29 00:01:13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

第1篇

物理化学 科学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

物理化学是综合院校化学、生物、食品、制药以及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又叫理论化学,被称为“化学的灵魂”。其目的是在已学过的先行课程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运动的普遍规律,对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从理论上给予更深刻、更本质的说明。因此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为此,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必须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中所包含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一、以直觉、想象为主的思维方法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主动的体会观察,思索理解。直觉是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热力学一、二定律就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对其直接领悟后凭直觉发现的原理。原理就是自然界变化的基本规律,它是人类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凭直觉,通过归纳的方法,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中得出的,它不能从其它更普遍的定律推导出来,即原理是不能用推导、演绎的方法得出。物理化学对这两个原理的证明也是依靠自身,用反证法证实它们的客观性,即物理化学中蕴涵着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克劳修斯说法:“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另一种是开尔文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转变为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这两种说法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很难找到一种方法证明一个过程既服从克劳斯说法又服从开尔文说法。但通过逆向思维从反方向击思考,证明一个过程若不服从克劳修斯说法,也必然不服从开尔文说法。为此,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指明:得出原理没有逻辑过程,不必寻求它的推导,它也没有推导、演绎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方式。发现原理只能靠大胆地想象、猜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幻想。物理化学中经常用到科学的想象,这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提供了机会。创造科学理论的过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自然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化学中的许多结论,是在自由假定下,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经逻辑演绎得出结论。在教材中占据大量篇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首先,从运用原理到得出结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通过演绎得出结论。这种演绎过程对学生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辨证思维是极好的典范。在演绎过程,人们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它不同于纯粹的数学逻辑,它在推导的每一步,都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如热力学两大定律是在归纳和总结人类经验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而焓是以第一定律为基础通过演绎而得,同样,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是通过联合应用第一和第二定律演绎出来的。在教学中,尽管结论产生的演绎过程不要求学生掌握,但要求学生很好地理解演绎过程,熟悉结论产生的思维方法,会对学生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其次,演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要由观察的经验事实裁决,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实验可以检验结论,根据实验可以归纳出若干经验定律,再通过思维、判断和推理,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以说明现象发生的原因。根据假说可以进一步预测新的性质和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新的科学实验。如果这些推论以及新的实验结果被观察事实所证实,那么假说就成为公众所能接受的理论。如在热力学理论中,以理想气体为模型,推出的气体、液体、溶液及固体的化学势公式就是热力学的结论,它被化学变化,生理变化中许多事实所证实,因而证实了热力学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因此,让学生明白:发现原理靠直觉,得出结论靠演绎,而检验理论用实验方法,也是直觉方法。

最后,客观事物之间具有普遍关联性。类比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对具有类似或同一性的两类对象的联想和比较,又称作类比推理。物理化学教学中体现出的类比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类比,二是与其他学科的类比。比如热力学、动力学、相平衡、界面现象、电化学等章节陆续出现五个形式非常接近的公式,如化学反应等压方程、克-克方程,阿累尼乌斯方程、能斯特方程和开尔文方程。这些公式的相似性必然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关联性,既加深对物理化学本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也使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问题是新理论的先导

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具有终极的意义,永远不会是最后的定论。比如,表面现象中的几个吸附理论,就说明理论需要发展和完善。这种发展和完善,靠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向前发展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就一个理论与另一个理论的衔接关系,向学生指明:新问题和新想法是后续课理论的先导。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变化过程的能量转化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马上想到事物的发展有没有方向和限度,这就是问题,由此就有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有人将其错误地扩展到宇宙,去预言自然界的演化方向,结果得出令人可悲的结论:宇宙“热寂论”。自然界的演化方向到底是越来越有序还是越来越无序?这一问题的提出,导致一个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即耗散结构理论的出现,由它统一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达尔文理论,解释了自然界的演化方向问题。

综上所述,以物理化学理论的发展为典范,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十分重要。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发挥多元化的思维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合理的能力结构,才能真正实现物理化学的教学目标标,才能真正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靠技术,而提出一个问题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它才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物理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

《新青年》的言论自由是什么,可见该刊七卷二期上的《法律与言论自由》(陈独秀)。如题,该文谈的是言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推出的观点是“言论要有逾越现行法律以外的绝对自由”,因为“言论自由若要受法律限制,那便不自由了”。

《新青年》是进入公共领域的一份杂志,谈论的也多是当时公共领域中的问题。谈论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公共知识。这个知识,当以法政为主。毕竟法律与政治,从来都是公共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新青年》不是没人能谈这个问题,比如高一涵,就比较专注于这方面,而且谈得比较好。但《新青年》的主帅是陈独秀,他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就他自身而言,长于文艺而拙于法政。

由清末梁启超时代引进的欧美法治体系,好景不长。本来就先天不足的法治,固经不起军阀利用,更经不起那种立志要创造新文明的力量的摧毁这也无妨,问题在于,他本人在价值取向上就轻视法政。

这里有一个细节,当年留学日本时,陈独秀、苏曼殊和章士钊曾住过一个房间,陈这样评价同屋人章士钊和我们俩不同,不爱文艺而致力于法政,是一个十足的官迷。热衷法政就是官迷,这是陈的偏见不说,要说的是,一个文人要向青年进行法政启蒙,就要问他自己蒙不蒙。然而,20世纪,恰恰是这些蒙而不知的文人型知识人而非法政型知识人主导了青年,并引领了朝流。毕竟文艺是诉诸人的感性而法政只能诉诸理性,年轻人因其年轻又恰恰是一个感性的存在。他们容易动容、容易投八、容易献身,而且无怨无悔。因此,新文化运动型的知识人看似启蒙,其实是一种多少有点导往蒙昧的宣传。由他们和他们宣传鼓动起来的年轻人,委实给20世纪的后50年做出了他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贡献”。

现代政治文明中的自由,从来都是法律框架内的自由。如果没有法律,也就没有自由。这是现代法政知识的常识。但《新青年》要自由,张口就是法律外的自由,而且是绝对的。尽管它所要求的绝对,乃是言论,但言论本身难道可以豁免法律的限制吗?殊不知,法律限制自由,正是为了保障自由。如果自由不是单方面的,自由与自由便是互相抵触的。在自然状态中,这种抵触足以使得自由不复存在。因此,人类文明连就了法律,用它来保障各方面的自由。当然,这种保障有代价即自由对任何人都不可以绝对,它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你的自由不得冒犯他人的权利无论行为,还是言论。

《新青年》敢于声称言论要获得“违背法律的自由”,是因为它为这种违背提供了一种可疑的正当性。在作者看来“法律是为保守现在的文明,言论自由是为创造将来的文明”。为了不断创造新的文明,言论自由当然可以突破法律的限制。这样的表述其实是对法律的无知。就现代法律的发生而言,它不是为了保守现在的文明(它本身倒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为了保守人的各种权利。

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谈及权利时,曾经指出“与‘自然状态’相对的是‘文明状态’……在自然状态中, ……没有一个用公共法律来维护‘我的和你的’‘文明’的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靠法律维系,法律之所以被需要,就在于它的使命是维护“我的和你的”权利。从康德这本谈“权利的科学”的书里,可以看到,权利乃是法律存在的出发点,法律的一切俱围绕权利而展开。能够保障自然状态中无以保障的权利,这正是法律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任何一种抵触或违反法律的言论,哪怕它顶戴着创造新文明的名头,结果也将导致对文明本身的摧毁。

事实正是如此。北洋时代可谓20世纪法治最不坏的时代。由清末梁启超时代引进的欧美法治体系,尽管阻力重重,但却是在蜿蜒中前行。然而好景不长,本来就先天不足的法治,固经不起军阀利用,更经不起那种立志要创造新文明的力量的摧毁。这些新文明的启蒙者,事实上开启了一个世纪的法治蒙昧。他们以新文化的热情,点燃了一代青年的热情。这种热情很典型地表现在当年的中,那点燃在赵家楼里的一把火,从法律自度看,就是刑事。

可是,就是今天,又有几多人习惯从法的角度审视那把火,进而审视那一代青年呢?这本身即说明五四新文化对这个世纪的负影响是如何持久。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07-03

新芽吐绿,春意渐浓。紧跟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2011河北省中考再次为我们奉献了一席内涵丰富、品质上乘的大餐。试题贴近生活、服务成长,导向主流的宗旨明确;考查恪守进行心灵绿色、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浸润幸福的教育,扎实落实课程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全景式精致展现;试卷于加强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试卷不仅准确把握了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也促进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转变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试卷和试题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揭示和传播教育的全新目标与理念,升华了我们学科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也2012年中考备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2011年试题评价

(一)呈现形式芳菲竞秀

无论卷一还是卷二,试题材料的呈现方式得到尽情展现。如第7题公共场所禁烟是漫画,如第5题盗版问题是图片,如成就经典的第8题民族团结考查是热点事件的凝练素描,如28题价格欺诈等不仅丰富了卷面,也充分体现了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尊重,特别是柱状表格的科学运用,使得能力的考查更加到位,疏通了原来想考但总考不到位的瓶颈问题,如29题表格数据难度适中,读图能力引导适当,与一些过于复杂、脱离初中生认知的试题相比,利用柱状表格考查人口国情,无论从时效性还是方式实用性都达到最佳组合。如30题则利用图片考查抽象的法制建设,以社会生活为线来思考法律知识,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境界。试卷写人、论事、谈精神,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既给了考生解题的“抓手”,也“命中”了教学中“重理论、轻运用”的软肋,不仅使“材料活起来”,也真正使学生“体验多起来。”发挥了中考评价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材料作用显见增强

与往年比,2011年试题背景材料的作用继续增强,符合能力立意的要求。材料不仅是试题依托,还蕴含解题的条件与思路,考查的能力与难度,材料作用的增强有利于避免猜题押宝,促进科学减负,符合教育改革纲要与十二五规划义务教育改革及中考评价的要求。如第3题郭明义品质的考查,只有通读人物事迹,才能总结归纳出“雷锋传人”的正确选项。卷二部分如29题,无论是根据表一得出“人口总量仍有较大增加”这个“忧”的结论,还是根据图一、二信息得出“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喜”的结论,都必须仔细比归纳表格中信息,这就突出了材料信息的理解归纳与推理能力检验,如果单纯从整合知识的角度入手,可能使命题和解题都无所适从。材料作用的增强也意味着答案的更加精准。脱离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和细节去照抄照搬任何答案,要么是画蛇添足,要么是缺斤短两,所以须重新审视和重视材料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时事考查清丽温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时事的传统考查多为简单的事件或人物再现,思维含量不大,体现不出学科的价值,甚至一些时事本身并非初中生所能接受。2011年1-4题,利用主题式选择题考查十二五规划这个涉及国情教育的重大时事,郭明义这个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典型人物,可谓有统有分,定位合情合理,赋予了时事考查新的内容、新的形态、新的生命。3、4题材料部分文学色彩浓郁、内容翔实,不仅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还体现了学科综合特性。试题时事内涵的升华,不仅源于理性的创新思维,更源于命题的科学与严谨,从而达到了形式更新、位置更好、考查更全、内容更准、价值更大的境界。纵观河北时事题的进步历程,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一道试题都已成为一道风景,在简约中透出气象万千,在温润中析出内涵无限,品读其中会让我们的视阈更加宽广,让考查更有韵味。时事的创新考查,一般为两种形式,一是以某一热点为背景,挖掘相关知识,另一种则是以知识为线索,组织多个热点,如正义、公平等的素材,使时事考查步入崭新境界。

(四)体现综合情境交融

首先是综合知识。试卷思想品德部分2、4、5、6、9、10题,均为开放式选择,即一个选择能够考查更多的知识与角度,满足了中考的知识含量要求。如选择题第2题,四个选项考查了四个重点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不再是单一知识的考查,例如28题,考查了诚信、责任、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如何维权等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考开放性与综合性的显著特征。其次是综合材料,如23题,一个选择,四个热点事件,综合论证一个知识,开辟了命题的新境界。

再次是综合能力。知识与材料的综合也意味着能力考查的增强,2011年试题,不看材料不行,照抄照搬不行,不用政治术语不行,缺乏系统知识不行,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更不行。所以必须重视包括结合材料审题等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试题立足情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纵观试卷,无论是公共场所禁烟,关注食品安全,还是解读价格欺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试题都创设了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具有典型意义、简洁凝练,感染力强的情境,试题从生活现象人手,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认识人物或事件的本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郭明义事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学术打假等事件感受正义,感悟公平,通过深圳30年巨变等热点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这些,都让考查成为了思想生长的地方。

(五)坚守《说明》清风劲吹

1.严把命题原则。首先,试题把握时代脉搏。试题共涉及十二五规划、郭明义事迹、公共场所禁烟、价格欺诈、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成、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等十几个主要热点,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的要求。

其次,试题坚持正面立意。例如郭明义的精神品质,深圳30年巨变,我国计划生育的成绩,法制建设的成就等,符合《考试说明》“命题要注意试题素材的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的”要求,更多地传递出“正向能量”。虽然,在历年考查中于贴近生活、年度影响力大较大的“小事件”也采取了“负面”切入的方式,但实现正面教育的目标却没有改变,如调控情绪、保护隐私权和智力成果权,反价格欺诈的考查等。同时,难度设置适中。试题在三维目标、难度和区分度的把握,灵活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等方面均准确依据了《说明》。试题设问梯度设置合理,张弛有度,彰显命题人学情的客观把握。

2.体现修订内容。每年的《考试说明》是本省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每年考试说明中调整、删除与增补的内容不仅是

进一步表述的完善和深入,贯彻政策的体现,也为命题创新提供支撑。认真研读、比考试说明的变动,有助于明确备考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2011年考试说明增加了以下内容: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正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优先发展教育,人才强国战略,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等。2011年中考试卷则在8、9、10、22、23、24、29、30等题中加以有效体现。同时,在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题型和题例在当年中考中也会得到有效体现,如考试说明[例14]关于人口国情的题例在2011年中考29题得到有效印证。

3.遵循主干知识。试卷无论是选择题选项表述,还是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案的设置,均符合《说明》中的知识要求。例:

6.我国目前吸烟人数已超过3亿,约7.68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其中约2亿为儿童。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可见,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②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④杜绝了香烟未成年人的诱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此题利用一个热点背景重点考查了生命健康权、抵御诱惑、未成年人保护等主干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是异曲同工。如29题(2):图一、二显示出的我国人口的哪些变化令我们“喜”?出现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原因: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国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或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干知识的有机组合充分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理念。

二、2012年备考建议

“风景这边独好”,2011年试题以智力成果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中考的科学发展观,试题以丰富的思想浓缩向我们吹响了备考2012的集结号。创新成就经典,旗帜就是方向,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重点抓基础

1.看《说明》,选重点。首先,《考试说明》没有明确要求的可以淡化复习。备考复习应以《说明》为依据,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进行逐一照,这样既可节约复习时间,又可提高复习针性。其次,《说明》新增加的内容做到重点复习。同时,要新增加的题型、题例进行训练,了解新题型和题例的解题思路。再次,要知识点进行完善。例如人教版教材应该适当补充有关国际形势教育的内容,教科版应适当补充有关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内容。

2.看生活,找知识。思想品德科学强调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所以应社会重大热点和关系青少年成长的事件予以关注。应热点相关的主干知识进行整理,构建以专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尽早熟悉有关知识,明确热点与知识的联系,也能为升华教材做好准备。例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复习,可梳理出以下主干知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二)简化结构清思路

《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都要求教师和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而不能套用过去按课排列的方式,应教材结构和知识进行“重组”。

1.优化结构。根据当年的考试需要,可根据中考的特点以构建大板块知识体系为主要方式。这样不仅使复习重点更加突出,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调取信息,精准作答。例如,可划分为: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部分。这种划分不是将知识进行孤立,而是要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全面综合分析问题,准确集结知识做好准备,避免知识脉络不清,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现象。同时,根据师生熟悉教材的特点,可将知识逻辑关系进行简洁编排,例如,我与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我保护,学会调节情绪,珍爱生命,抵御诱惑);我与他人(自己、他人、集体、社会负责);我与法律(依法治国,法律的基本知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宪法的地位,公平正义);我与社会(做一个社会负责的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

2.总结规律。所谓规律性问题是指历年中考经常涉及的热点与知识,也就是“经常性考点、常规性热点。”如环境保护类问题,不论背景和题型角度如何变换,都基本涉及“我国在节能减排中的举措,措施的积极意义,采取措施的必要性,材料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人物行为,漫画和表格反映了什么,青少年怎么办等角度。类似的考点和热点还有:宪法常识,民族团结教育,责任教育等,节能减排,新法诞生,科技重大成果等。从近两年中考趋势来看,作用类问题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该给予特别关注。如:法制的作用,科技的作用,外开放的作用,环保的作用,民主的作用,监督的作用,民生举措的作用,网络的作用,诚信的作用等,同时还有先进人物事迹,科技创新成就,关注民生的举措,新法的实施、民族团结、与历史相关的周年类问题及早给予关注。

(三)巧用热点提效率

1.科学选取热点。本着热点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将热点作为教材的部分例证,转化为教和学的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学科理解的一种新理念。但应注意的是,关注热点不能脱离学科需要,需热点进行理性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关注热点不等于备考所有热点。选择热点要看热点与教材的联系,看其角度是否新颖多变,要删除与主干知识联系较少,脱离初中生认知实际的热点,要删除切入角度单一,难以进行开放设计的热点,同时应有纪念意义的周年类热点进行梳理更新,要把理论性太强,尚无定论,专业术语浓烈的热点进行删除,历年考查过的热点在关注度上给予降低或角度转换。同时要参考在《考试说明》中的体现,热点与青少年生活的关联远近,国家热点的关注度等。

2.多角度解读热点。要善于挖掘热点与教材的连系角度,同一领域热点进行多角度筛选,同一热点的不同角度进行逐一比,材料的表述语言与方式进行精巧设计,准确把握热点的核心角度。解读既突出重点,又应全面复习,努力挖掘知识的实用价值,多设计“怎么做,影响有哪些”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从选择,简答到材料分析题,从探究、漫画到表格题进行多题型设计;将相互关联的热点进行整合设计,如:体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绩,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等;要选取有“小巧新活”视角的材料和角度,从高起点、低落点层面进行设计。

3.优化讲题效果。讲解试题是发展能力,纠正错误,形成良好解题习惯的关键。讲解时,要把解题思路讲出来,如:审读材料联系教材综合知识主次顺序多角度分析。要把要求讲出来。如用政治术语表达,答案进行分点列举,先主后次,先近后远,结合材料解题,点到为止,精确答案等。要把技巧讲出来。如选择题正确与否要“追根溯源”找到与错的依据;材料题学会看限制,问题之间看联系,知识运用看延展,解析问题有重点,综合材料找不同等。要把解题策略讲出来,比如:先易后难做题,不照抄照搬,合理借鉴常规题等。需指出的是,选用试题应尽量立足高质量练习,不选用思路老套的试题,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四)立足能力重运用

第4篇

从厅、局(院)机关处室到市、县(区)司法局、基层监狱劳教、律师公证单位,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参与面不断扩大。

涉及社会矛盾化解、普法依法治理、特殊人群管理、法律服务民生工程、罪犯劳教人员教育改造、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不断被加大。

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得到有效地转化应用,先后建立推行了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和以奖定补,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县、市、区三级司法行政机关逐案审核,惩治和预防腐败“六位一体”的内控机制。

2012年4月,尽管时有风沙造访,宁夏的春天还是来了。岸柳青青、莺飞草长、桃红李白,塞上大地处处春意盎然。此时,宁夏司法行政理论研究也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

当月,全区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会议召开,49篇理论研究课题获得2010~2011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近些年,宁夏的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仅2010~2011年,全系统共完成有质量的理论研究课题80多项,有4项课题被列为司法部部级研究课题,多项课题被列为宁夏法学会研究课题。并出版发行了《宁夏司法行政热点问题研究》一书。

理论研究是调查研究的深化,是在新的形势下破解司法行政工作难题,把握司法行政工作特点规律,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近两年,司法厅党委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以解决全区司法行政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理论研究工作,深入探讨和解决司法行政工作在创新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消除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能,提供了积极的思想支撑和认识导向。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参与面不断扩大,从厅、局(院)机关处室延伸到市、县(区)司法局、基层监狱劳教、律师公证单位,课题数量、质量不断提高。一些研究成果在司法行政工作的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转化,一大批肯学习、善钻研、勤思考、热心理论研究的骨干人才脱颖而出。

2012年,司法厅又审核下达了85项理论研究课题,全系统重学习、重研究的氛围愈加浓厚。

枯燥之学,散发能量

宁夏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不但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创新的成效也颇为显著。

理论源于实际。近两年,宁夏司法行政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强。它紧紧围绕探索和破解阻碍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难题,加大涉及社会矛盾化解、普法依法治理、特殊人群管理、法律服务民生工程、罪犯劳教人员教育改造、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逐步增强。

理论研究需要群策群力。为此,司法厅组织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研究范围拓展到厅机关、监狱局、劳教局、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以及各市、县(区)司法局、监狱、劳教所等各个单位,研究领域渗透到司法行政业务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人才;借助“周末讲坛”,充分利用系统内外专家学者型人才的优势,大力开展理论热点面对面交流活动;依托区市县乡四级司法行政网上博客平台,交流理论心得,在系统内部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人人参与理论研究的浓厚氛围。

理论要高于实际,并且能够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近些年,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在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层面得到有效的转化应用,全区司法系统先后建立推行了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和以奖定补,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县、市、区三级司法行政机关逐案审核,惩治和预防腐败“六位一体”的内控机制等。

前行之路,任重道远

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在新形势下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明显增大,司法行政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更加艰巨,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全方位改革创新的任务愈加繁重。如何更好地服务司法行政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职能作用,对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针对创新社会矛盾化解、监所监管教育、特殊人群管理、法律服务民生、普法依法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班子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等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今后全区司法行政理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深入研究创新法律保障机制问题。探索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确保监管场所持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拓展人民调解领域、整合调解资源、构建“大调解”体系方式方法和实现途径,认真思考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载体和具体举措,从而推动司法行政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

深入研究创新法律服务民生机制问题。立足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找准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认真研究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和保障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深入研究创新特殊人群管控机制问题。结合当前特殊人群管理的现状和特点,深入研究建立特殊人群教育帮扶新机制、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新水平、拓展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管控新空间的途径和方法,为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深入研究创新普法依法治理机制问题。探索创新“大普法”的运行机制和“六五”普法的载体方法,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创新举措等方面深化“法律六进”、依法治理和法治文化建设。

深入研究创新基层基础建设机制问题。要根据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推进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实战能力、加快“数字司法”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基层基础。

深入研究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问题。在监狱体制改革、劳教管理工作改革、社区矫正试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律师公证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考试制度等难点领域,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向纵深发展。

自我完善,走得更远

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的突飞猛进得益于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带头参加理论研究,积极为课题组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5篇

关键词 金融法学 课程教学 授课模式 热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金融法课程应强调金融业务与法律监管并用

1.1 金融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

金融法学是一门以金融法律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应用法学。从《金融法》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看,主要包括金融法主体、客体等基本理论;各类金融工具及其金融经营规制法;相应的金融监管法和金融调控法等大类,涉及宏观的调控监管手段与微观的单行法规,是一个经济法领域内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法部门;教学任务是讲授各类金融工具的操作流程及其各个环节的法律规范,让学生知晓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理财、积累财富的正当渠道,避免陷入理财误区导致触碰法律规范底线的情事发生。

1.2 金融法课程的实用性体现在跨专业领域的与时俱进

不论所学专业为何,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即利用勤工俭学赚取学费,即使在校期间不从事创富活动,毕业后仍要踏入社会为各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奋斗,理财习惯的塑造即成为一生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若能在大学阶段熟悉金融活动是现代经济生活之核心的意识,在法学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跨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同步学习,将可以更好地培养与时俱进、受用终身的金融理财观,所以,金融法课程十分强调跨专业领域的实用性。

1.3 金融法课程应配套强调法律监管

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授课教师必须随时提醒与强调各类法律监管的重要性,尤其是《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第八、九章“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的相关法条规定,让学生养成正当获取金钱财富的手段,不愿也不敢以身试法,间接刷新社会风气。

2 金融法课程的讲授应鼓励学生动手参与

2.1 以分组报告形式要求学生成为授课主角

金融法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法学,应设计活泼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参与,每学期布置十周进行分组报告活动,共计十组,每组人数7至10人,报告主题以当周授课教材的章节为主,学生们可以在组长的指定下提前1至2周进行选题讨论、资料搜集的分工和表现形式的彩排等准备工作,在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共同完成任务的训练;在课堂上正式表现的时候体会台下师生检验与鼓励的批评和掌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推进,成为授课的主角。

2.2 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小组创意

金融法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基于同侪互相竞争心理,下一组在吸收借鉴前一组同学表现的基础上,会更加用心创新表现形式,例如:小品、情景剧、舞蹈、歌唱等多种多样融入报告主题的展现方式,将该次课程主题寓教于乐,起到强化学习记忆的效果,加上录像设备的普及与使用,学生普遍反映将课堂报告表现进行录像、后期制作后上传至网络与众人分享的感觉很好,也算为大学生涯留下美好的回忆。

2.3 结合自学与教师提点强化学习效果

就学习效果理论曲线来看,让学生自己读教材,其学习效果只有10%;看老师示范,学习效果为20%;单纯听课,学习效果30%;看示范与听课,学习效果为50%;学习者与他人讨论,学习效果为70%;尝试动手做的学习效果会上升到70%以上;自己学会再去教导别人让他人理解,其学习效果可达95%。可见让学生动手参与、思考、教导他人的主动学习方式,其学习效果可以超过50%,达到授课的目标。同时,教师在观看学生分组报告后,对其表现进行讲评,提点表现误区和不足之处,并留下思考题供其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汇总回答,既帮助报告组同学提高其思维水平,也让其他听课同学同步获得相应的讯息,纵向深化与横向宽化的立体式思考与记忆,对训练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帮助。

3 金融法课程的期末考查内容应着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

由于该课程在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属于考查课,因此,在试题的设计上必须体现“思考”的作用,学生必须在平日上课积累逻辑训练的基础上,运用现有材料融入个人观点,才能较好地完成答卷要求。

3.1 以考查替代闭卷考试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

闭卷考试的好处在于题型多样,可以较好地检测学生的记忆效果,但受限于标准答案,所以无法充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而金融法课程强调实用性与规范性并重,在考查形式上以论述题的方式提问,可以全方位整合最新经济形势、金融新闻和个人理财观点,充分展现学生平时学习的个性化成果。

3.2 从答卷的信息反馈进行教学调研

由于考查论述题的设计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结果,因此,积累个别班级的答卷信息,还可以反映不同班级的学习风气,从中发现个别学生的学习盲点或闪光点,便于对下次课程的讲授进行相应调整,这些答卷即是教师进行金融法课程教学调研的基础信息,在多年来对教案、学生学习反馈的答卷调研资料中进行反复调整、创新,选课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上课积极性和出席率皆很高。

4 金融法学课程教学中应强化对热点问题的探讨

4.1 要抓住热点问题的原因

金融法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先行,法律规范相对滞后的学科,繁琐深奥的数据资料,抽象费解的数学模型,不仅容易模糊金融消费者的判断,对立法者而言,要将其高度提炼,使用简洁、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更是困难所在,更何况法律的制定、出台有其滞后性的先天缺陷,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环境、推陈出新的金融客体,如何掌握其发展轨迹,必须先抓住热点问题。只要能切实抓住热点问题,就可以将既有的法律关系引入,从复杂纷乱的现实中厘清彼此的框架与权利义务,进一步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性及其纠纷的解决找到法律规范的依据。

4.2 如何抓住热点问题

一方面可以从法院判决的案例入手,尤其是在社会上广泛引起讨论的大案、要案,必须随时掌握其最新发展动态,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必须时刻关注法规政策的出台及其内容,由于金融法隶属于经济法范畴之一,有鲜明的宏观调控行政性,面对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经济政策的推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金融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更要密切关注,这些政策体现的就是当前最紧迫的热点问题。

4.3 热点问题也是理论前沿问题

大学教师的教学广度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深度,现实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理论前沿自然也不断向前发展,在金融法学课程教学中,指定的教材内容过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任课教师在教案的编写上,必须随时补充最新的发展资料,尤其是结合热点问题加入实际案例剖析,在课堂上呈现可读性与趣味性,同步训练学生对案例分析思维的逻辑与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4.4 当前的热点问题

综合金融法学课程一些学者专家的看法,笔者认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有:(1)如何运用金融法防范和控制地方融资平台风险;(2)如何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3)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法律法规保障问题;(4)协调经济和金融、企业、银行等金融关系的高端人才资源的培养;(5)金融法律法规促进和保障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发展问题;(6)信托公司面临的刚性兑付问题;(7)新修改的《证券投资基金法》确立的亮点和应关注的问题等。总之,这些热点问题的影响层面十分深远,不能放松关注。

5 完善金融法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做法

5.1 本课程可以和司法考试的复习相结合

学生对与司法考试关联不大之科目的上课积极性一般兴趣缺缺,为了避免金融法课程沦为学生出席率的鸡肋,授课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与司法考试的卷三历年真题相结合,利用课堂多媒体设备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帮助他们充分理解,减少日后再次复习记忆的时间。

5.2 本课程应作为大学通识课程普及到非法学专业的本科生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未来国家富强的创造者,笔者认为,财商意识的培养不应该区分专业,而是应该利用通识课程的形式普及到全体大学生,尤其是金融伴随着触法的高度诱惑,更应该强化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对经济刑法的守法意识,让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奉为圭臬。

5.3 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师对热点问题科研的心得

在金融法学课程教学中指定一本教材是必须的,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最大的缺点却是资料的陈旧,所以,授课教师必须担负起讲解热点案例、更新资料的重要任务,这些教案的更新与内容的充实均来自对热点问题科研的心得,所以教学与科研必须同步进行、缺一不可。

第6篇

一、经济法网络学堂建设的原则及内容

(一)内容体系化、模块化查阅我国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目录,开设的法律课程一般为经济法或商法,进一步查阅其教学大纲,包含的内容则大同小异。这源于法学界对经济法与商法在不同阶段的认识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对非法学界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表现在会计专业法律类课程设置上名称不一。为此,结合会计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从理论上澄清这一界限,避免出现认识上的混乱:经济法与商法的区分是基于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的干预程度、介入程度的不同,其理论依据在于商法追求效率、自由,在市场经济中以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而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在于市场经济失灵,需要国家干预,是以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相应地,会计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可分为两大模块:一为商法模块,一为经济法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具体划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商法模块中,商法概述企业法、合同法是基础模块,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海商法是专业模块;经济法模块中,经济法概述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是基础模块,财政税收法、金融法是专业模块。在模块体系中,基础模块是教学考核的内容,专业模块作为后续职业考试的内容,可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和兴趣自主选择。

(二)知识学习为手段,方法意识为目标我国近年的立法进程加快,即使对于法科学生来说,不可能每颁布一部法律,就设置一门法律课程。对于新的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学生从相关理论出发,进行法律推理,使学生能够在无须课堂讲授的情况下,也能依靠法律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新颁布的法律。对于商科学生来说,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都难以满足,在有限时间内再设置比较多的法学课程是不可能的。如何使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教师有责任在经济法这门课程的讲授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做些适当有效的拓展: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知识,重点拓展与商务技能培养相关的法律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实务技能、热点讨论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法律文献的检索和应用方法,从法律角度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方法处理商务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认知法律和运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二、经济法网络学堂应用实效的保障措施

(一)公布热点案例,汇集疑难问题网络学堂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去囿于教学条件所限,案例讨论往往是在课堂上随堂公布,这样做,一是不利于教师最新的热点案例供教学讨论,二是不利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充分思考准备,课上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而网络学堂可以充分利用其动态性、开放性特点,提前公布热点案例,或者从学生中收集感兴趣的案例,师生可在网络学堂共同探讨,汇集疑难问题,再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面对面的观点交锋,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实践技能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情景创设,提倡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应是助学和帮学,具体到经济法网络课堂的建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学生的特点,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如模拟组建一个企业,要求完成从企业筹备到注册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限定一些条件:如投资人的出资形式必须至少有一种为现物出资,该企业的成立须履行前置审批程序等;分析报告需对法律依据、难点问题、法律意见等进行归纳总结,针对这一模拟实训创设讨论板块,供大家讨论。最后进行优秀作业赏析,帮助学生掌握填写企业注册的全部文件的方法和熟悉整个注册程序。需要强调的是,经济法网络学堂一般建于大三年级,进入大四年级的模拟实训课程和实习阶段,是对专业核心课程技能的综合模拟训练,可要求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注册进行实际考察,特别是对企业的章程(合伙协议等)对照分析,使学生对企业注册的理论和实践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强化法律意识。

(三)接轨职业考试,拓宽就业路径当前,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引导学生自觉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处理国际商务纠纷的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商务人才,以适应实践需求,通过经济法网络学堂增加与此相关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将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积累储备相关知识。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学生可以在未来就业中增加选择的筹码。

作者:王智单位:哈尔滨市商业学校

第7篇

热点一:物价去年以来,面对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中央实施了包括转变货币政策基调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党和政府一直把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作为经济生活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而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物价问题成为“两会”议题的重中之重。

热点二:收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但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及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亦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成为百姓最强呼声。中国将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政府今后五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热点三:房价 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已经进行了三轮。政策强度一次比一次大。最新出台的“新国八条”使用了包括大力建设保障房、限购措施、房产税等在内的多种手段,力求打击投机需求,平抑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国务院总理表示,只要把群众放在心上,一定会实现调控目标。

热点四:医改中国医改方案实施一年多来,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2010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已超过90%的人口。今年是深化医改的“攻坚之年”,国家将抓重点、克难症、下准药,加快建立新机制新模式,确保完成全年医改的重点任务。

热点五:教改过去五年间,民众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国务院总理在谈及教育问题时说,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但他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和教育。

热点六: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和每个人实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紧密相连,就业也一直是政府谋划民生的一件大事。但是,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相比,目前有关就业公平的话题逐步凸显。国务院总理坦言,现在确实存在着找工作难、找工作得有关系、要有门路的现象,也说明就业公平问题已到必须正视的时刻。

热点七:户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管理政策上一直在探索放宽的户籍政策,今年又因楼市限购政策以户籍为标准而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国务院总理表示,正在出台文件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及的户籍改革文件包括让农民工首先在放开的县以及所在镇解决户口问题等。

热点八:反腐国务院总理在谈及反腐败问题时说,最近,铁道部原部长因严重违纪而被免去铁道部部长的职务并且接受审查。这件事情反映了党和政府的决心,无论什么人,有多高的职务,只要他们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都会受到严厉惩处。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手软。

热点九:幸福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释放了大量能量,但持续多年的高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今年证实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也就在今年的“两会”,舆论发出了“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的呼声。国务院总理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率7%的较低目标,以降低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热度。新华网特稿说,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中国应该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尤其要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8篇

[关键词]词频分析 共词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图书馆学教育作为图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持,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又是图书馆学教育的主力军。近年来,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断涌现,但是大多为定性分析或简单的定量分析描述。为深入揭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本文拟采用共词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方法,通过对1991年至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客观形象地展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学术知识群和研究热点,并加以简要述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目前国内收录学位论文的数据库主要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公共和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各个数据库都有各自的收录范围和特色。为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本文将CNKI、万方和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库三个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源,具体的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

为保证定量分析中关键词的有效性,经过对同义词合并、补全同义词、修正表述不正确的关键词等步骤,对检得数据进行过滤和清洗,最终得到有关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1 076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14篇,硕士学位论文962篇,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词分析

统计1076篇论文的所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并按照出现频次大小排序。通过统计,1 076篇论文中关键词总计2 415个,总出现频次为4 418次,其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关键词共42个,总出现频次901次,累积百分比为20.394%。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2所示。

如表2统计出的42个高频关键词中,关键词“图书馆”出现了129次,“图书馆学”出现了31次,但是鉴于这两个词与本研究的内容在字面上完全重合,并在共词分析中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在下文的共词分析中予以舍弃。本文在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基础上,采用共词分析法描述关键词对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便进一步揭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首先,对确定的4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它们两两的共现次数,形成一个40≠40的原始共词矩阵,通过oehiia系数转换成相关矩阵,最后转换成相异矩阵,消除矩阵因关键词频差异的影响,如表3和图2所示。

3.2多维尺度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是共词分析的核心内容,研究采用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文关键词进行类属分析,揭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而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学术知识群。

3.2.1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中,首先将40*40共词矩阵导入SPSS中,并转化为斯皮尔曼相关矩阵(spearman),借此消除由共词频次差异带来的影响。然后在该相关矩阵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与平均正交旋转方法(Equamax)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包括因子数与涵盖的信息量、因子相关系数和旋转系数等矩阵的形成。结果表明有7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9.901%。也就是说,将40个关键词分为7个类别,就可以解释全部信息的89.091%。而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则直观地显示出因子分析的前9个因子类别比较清晰,说明因子分析中将研究热点划分为7 9类是比较合理的,如图3所示。

3.2.2 聚类分析 本文将共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17.0中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方法中选择离差平方和(Ward),在距离测度方法中选择离散数据类型Count中的斐方法(Phi-square Measure),最后得到图4。

3.2.3 多维尺度分析和绘制研究热点图谱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并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词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

3.3结果分析

图5清楚地显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存在四大知识群和相应的研究领域,即:①知识群1: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管理;②知识群2:图书出版业和网络出版;③知识群3: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问题;④知识群4: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结合高频关键词词表和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具体分析如下:

・在知识群1中,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围绕图书馆事业这条主线,以图书馆管理为核心。该领域聚集了2个研究热点:①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图书馆事业也必然成为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而且是持续的传统研究内容的不断更新。②图书馆管理。管理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科学活动,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效率最终都取决于其管理水平,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学位论文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有:开展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合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服务标准化、强化信息服务的超前意识、建立新型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图书馆知识管理等。

・在知识群2中,网络出版、出版业两个关键词高频出现。该领域关注的热点是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和网络出版问题。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热点从对传统图书出版的研究转变成对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物的关注,与形势发展相契合。

・在知识群3中,数字图书馆、元数据、知识产权、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高频词聚在一类,说明该研究领域主要有4个研究热点:①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学位论文中有关数字图书馆问题的研究始于1998年,随后对数字图书馆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元数据、用户研究和法律问题研究。②知识产权问题。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是从1995年对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到对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我国颁发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后,全社会

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因此知识产权这一研究热点势必持续得到关注,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③电子商务。研究是从2002年以后才开始,尤其关注数字图书馆与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④电子政务。主要是对电子政务运行模式、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以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而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从2003年才开始,说明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是随时代变化的,与社会关注热点保持一致。

在知识群4中,知识组织、知识服务、信息检索、本体、信息组织等高频词聚集在一起,该知识群中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主要以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该领域有2个研究热点:①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知识组织。内容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研究,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语言研究,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问题研究,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策略优化研究等。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服务。这一研究热点是动态发展的,从对传统图书馆的文献管理的研究,发展到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再到现在以知识管理为基点的知识型服务研究。在这一领域中,本体、知识管理一直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以上分析大致勾勒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揭示出学术知识群的内部结构。然而,这些知识群和研究热点并非孤立的,从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如:关键词“出版业”尽管划分在知识群2中,但是在因子分析中,其与“图书馆事业”具有相关性,且通过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也可以发现其处于知识群1和知识群2交界处。类似的关键词还有“网络出版”和“高校图书馆”等。4讨论

第9篇

关键词:融媒时代;读题时代;深度报道;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82-02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传媒业迎来了一个“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大整合、大发展、大繁荣时期”[1]。面对新时期网络等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传统的舆论监督栏目没有原地不动,而是针对融媒时代的特点,不断寻找着新的突破口。成立于2008年的鞍山电视台《热点关注》栏目,响应时代的号召,在发展中不断自我改善并取得显著成就,体现了融媒时代舆论监督栏目的传播走向。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剖析。

一、联合行政机关,营造双重监督

舆论监督栏目虽然在技术方面被网络等新媒体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也拥有着许多独家的优势,比如相对权威的监督机制等。舆论监督栏目只有对本身的优势继续发扬,才能稳固并提高其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

鞍山电视台《热点关注》栏目本着这一思路,通过与鞍山市纪检委合作来扩大其监督机制的健全性。以往的舆论监督栏目,大多是由电视家承办,虽然在法律上受到政府的保护,现实中却常出现“天高皇帝远”,不法分子依仗权势制造舆论监督“绿灯”的现象,这样栏目的监督力量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全民记者时代”,不免显得力不从心。

《热点关注》栏目的此举正是增加了其监督机制的健全性。一方面,该栏目向百姓传达纪检委的执政精神,加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交流,促进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鞍山市纪检委对《热点关注》栏目进行法律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确保百姓遇到的问题最大程度得到解决。例如曾经播出一期《执行咋就这么难》节目,就某县法院执行局对村民张某夫妇5000多元被拖欠款项九年不予执行的问题予以曝光,披露个别执法人员工作中存在等问题。节目播出第二天,5000多元钱就送到了张某的手上。鞍山市法院系统随即对类似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这充分体现了在与政府部门合作后,舆论监督栏目监督机制的健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二、挖掘背后故事,走向深度报道

网络等新媒体虽然具有速度快,涵盖范围广的特点,然而却拥有着自身一时无法逾越的弊端,比如大多数情况下,它仅仅让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却很难满足受众对新闻背后更深层次内容解析的需求,即使是有少量相关方面的报道,其内容也几乎都是来源于传统的栏目。这便为拥有专业化的新闻队伍、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运作经验的舆论监督栏目提供了发展的契机[2]。

《热点关注》栏目具有很强的深度性,它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或象征性的加以评论,而是抓住问题产的实质,由此及彼进行详尽的阐述。它的采访对象除了双方当事人外,还包括专家等“第三者”的角色,这样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再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有助于挖掘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例如,该栏目在2012年3月1日播出的《新生儿的土地疑惑》中,报道了某村将承诺给新生儿的土地先是承包给外人,又反过来重新承包给新生儿家庭所引起百姓不解一事。

该栏目记者分别对双方当事人和法律方面的权威人士进行详细的采访,最终以法律的声音对双方的矛盾进行了化解,此外还进一步剖析了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居民对相关法律的无知和对政策的不了解,建议村委会机构要注意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保证信息公开化的同时多与百姓沟。

就这样,该栏目不仅报道了这个事件,还从更高视野、更深角度为大家呈现出了事情的本质,透过这种深度报道的方式,我们看到了融媒时代电视新闻栏目的传播走向。

三、丰富采编形式,扩大发展前景

不仅在承办单位和内容方面可以进行自我改善,舆论监督栏目也可以通过改进表现形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一) 延伸栏目名称适应读题时代

现今时代时间越来越重要,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的涌现,相对于寻找信息,我们面临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做选择的问题,因此,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读题时代”,“三分五秒理论”也被广泛引用,这些理论虽然始于报纸等平面媒体,却同样适用于现今融媒时代中的其他媒体,在受众是否决定要看一档新闻栏目的现实中,尽管栏目的最终被认可度要由内容的质量来决定,无可否认,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作为内容的一部分,绝对能够以“首因效应”为舆论监督栏目赢得更多的受众。

《热点关注》栏目认识到了这一传播新思路,于2011年11月将名称扩展为《舆情聚焦——热点关注》,改版后的标题虽然仅仅加多了“舆情聚焦”四个字的限制,却帮助受众清晰地概括了整个栏目的性质和定位,于此,作为舆论监督栏目的一部分,该标题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

(二)更新报道方式增强表现魅力

在融媒时代里,各种信息充斥着大脑,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有清晰思路的报道来帮助消化所接收到的信息。此时,一个吸引人的播报方式对提高舆论监督栏目的竞争力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热点关注》栏目在发展过程中节目呈现形式逐步走向新颖、细化。

例如,在2012年3月5日的《电梯的烦恼》一期栏目中,报道中在交代了具体的事件背景后以“疑问一……”“疑问二……”等五个问题为线索,逐个引出对问题的解释,从而将事情的真相和最终解决方案清晰地呈现给受众。充分体现了该栏目日渐清晰和细化的报道风格。

(三)搭建网络平台扩大传播范围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舆论监督栏目也要抓住网络这一重要平台,以此扩大自身的传播与影响范围。

《热点关注》栏目的具体做法为,与鞍山市民生网大力合作。一方面,民声网不仅为百姓搭建了提供线索的平台,还增加了记者与受众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该栏目在播出时会对民生网进行宣传,扩大民生网的知名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扩大该栏目总体上的传播范围,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实力。

四、小 结

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迅猛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应“融媒时代”的大力号召,《热点关注》栏目实现了在承办单位、报道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的转变与成熟,这体现了舆论监督栏目在融媒时代的发展趋向。希望该栏目在今后能够继续努力,为市民带来更大的惊喜!整个舆论监督事业能够找寻更多的突破点,与网络等新媒体一同营造出新闻传播事业中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效性 知识体系 运用能力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45-01

政治生活模块的第二轮复习,需要在仔细阅读课本、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政治生活的相关主体、行为环节、基本原则、制度环境,全面把握好相应的意义、作用、影响,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做到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笔者以图表方式梳理知识点,编织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罗列知识点。时政热点以作业形式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上转化为解提能力和技巧的训练。提高政治课的复习效率,在整个总复习过程中,就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 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四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让学生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生活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政治生活》可根据相关主体、行为环节、基本原则、制度环境,全面把握好相应的意义、作用、影响,构建知识网络图:

2 关注时政热点,提高实际的运用能力

2015年的热点如: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35周年、全国“两会”、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走出去”)、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保、城镇化、新兴产业发展、科教兴国、社会公平以及中央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等。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考生在知识复习中要灌注时代精神,在解读热点时要追加理性思考。怎样分析热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重点分析热点实质。即热点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深刻认识热点问题的“实质”需要系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会精神,系统研究,整理归纳,形成宏观认识、理性认识。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信息时特别要注意:重点关注我国有关的热点信息,重点关注经济类热点信息,重点关注具有长效性的热点信息,重点关注有定论的热点信息,要注意从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角度进行探究,切忌平面化、单一化,还要注意把握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调动运用知识,判断、阐述、探究、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做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提供材料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材料信息,再进行探究、讨论。

3 根据《考试说明》,注重培养学生问答题的解题能力

问答题组织答案主要有三种能力:(1)顺畅的语言表达:即教材上或最新政策路线方针上的权威语言,而且在联系材料时要言之有理。(2)答案清晰的层次:即答题要分题分点。并按照标准的标号书写。(3)正确的逻辑关系:即答案的组织要有固定的逻辑。一般采用的是教材的逻辑或者材料顺序的逻辑。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决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结合《考试说明》中样题,并通过一定的题型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复习中应多用不同思路来分析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2015年《考试说明》中所列“题型示例”、“参考试卷”,首先要逐题加以研究,研究其背景材料的选取,研究题目设问的角度,研究参考答案的组织,以此从中归纳出规律性、前瞻性的东西。其次,对“题型示例”、“参考试卷”中所列题目进行归类,提炼每一类题目的常规答题方法,并在复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再次,对“题型示例”、“参考试卷”中题目的能力考查要求要心中有数,进一步提高备考效率。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考试院.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

建省政治考试说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

第11篇

一、必修三的课程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是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地理原理规律,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内容则是人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此后,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要求学生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

二、必修三的高考地位

由表1可知,选择题涉及区域地理的考点不多,考点动向无明显规律,有些知识点没考到,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命题材料。

由表2可知,必考综合题两题,一中一外,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让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推断影响,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选择题和选考题也常常涉及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强调地理能力。如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分析影响因素,描述或推测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要素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必修三的区域组成

由表3可知,必修三涉及的地理区域,没有面面俱到,重点是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相应问题的方法、思路、要点等,学会运用区域有关图文资料,探讨、分析、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现实问题,培养其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

四、必修三的教学建议

1.区域与系统结合

系统地理知识要落实到区域,区域要再现系统地理知识。必修一、必修二系统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地理区域(区域地图),是高考常用模式。试题基于图表,基于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将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注重区域实证、支撑系统地理理论,强调系统地理与地理区域的有机整合。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侧重案例教学,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系统地理加以论证支撑,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有效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补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l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还有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最后,要分析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根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原则,探寻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利条件寻求整改策略。学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间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能进一步分析黄河、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2.归纳与比较结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总结,常常要运用表格归纳与表格比较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总结如表4所示。

学生懂得了“荒漠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同类型的案例。

区域的比较,不仅要横向比较,而且要纵向比较,如表5和表6。

3.课堂与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强调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尝试让学生联系时政新闻热点,联系本地实际,做到课堂涉及区域的举一反三,讨论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例如,让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南水北调“调出区”的居民和“调入区”的居民,扮演角色,进行对话,交流看法。又如,让四个学生模拟导游,带领四组同学赴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澳大利亚国家四地的旅行,分别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课外教学强调综合实践,例如,①收看《地理・中国》《文明之旅》《探索》等相关电视节目,关注G20杭州峰会,了解20个成员国和被邀请的嘉宾国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等,引导学生多了解世界文明;②讨论冠豸山下某地瓜干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③结合冠豸山的城区交通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④调查冠豸山天池历史与现状,开展冠豸山天池终年有水的实践研究,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查询莲峰镇和揭乐乡城镇历史、交通变化、旅游发展等信息;⑤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4.教学与应试结合

高考试题往往是围绕区域“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课题研究”的方式,用新情境设计出新问题,将考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开展区域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在分析中提高《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区域定位:在哪里?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高中低纬或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属位置、相邻位置)、大气环流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等。

(2)区域特征:怎么样?包括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特征,了解该区域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农业问题等)。

(3)原理分析:为什么?分析自然要素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探讨区域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12篇

法律纠纷通常发生在两方主体之间,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问题而言,这两方主体一般是企业法人和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利益相关者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问题会呈现不同的特征。依据利益相关者的属性,我们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的法律问题分为内部法律问题和外部法律问题。内部法律问题发生在企业法人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外部法律问题则发生在企业法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

内部法律问题相对单一,主要是劳工问题,即企业法人(或企业所有者)与员工之间的法律问题。它包括平等雇佣、生产安全、员工福利等,多数都是传统劳动法领域研究的范畴。对于那些采取股份制形式或者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形式的公司,还面临着另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问题,那就是委托关系下存在的问题,经营者受所有者的委托负责公司的经营和治理,他们应当如何处理对所有者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是此类问题的焦点。

外部法律问题则相对复杂,因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有许多,既包括以自然人或法人身份存在的供应商、客户、消费者、债权人等,也包括法律主体相对模糊的社区、社会、自然环境等。企业法人和不同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会存在一定的利益纠纷,从而引起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问题。如果是一家化工厂由于管理不慎,造成当地的水源污染,危害当地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那么这家工厂也需要对损害的发生负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是企业与社区、自然环境之间的法律问题。

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问题涉及范围很广,与公司法、劳动法、物权法、合同法、环境法乃至国际法都有一定联系。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有许多值得研究、且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热点法律问题。

热点一:公司利益服从于股东,还是服从于利益相关者

这恐怕是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法律问题最早也是最激烈的争论了。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谋求除此以外的其他利益都是错误的。公司法理论也据此明确规定了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所有人(即股东)的信托责任,如果公司管理层做了一些有违信托责任的事情,那么他们就是不道德的、有违公司法精神的。100年前,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准备在福特汽车公司中推行较高的员工福利标准,却遭到了其他股东的反对,然而福特决定一意孤行,终于被其他股东推上了法庭。他们认为福特提高员工福利必然会削减企业利润,从而损害股东利益,违背了委托的契约关系。最终,法庭判决股东胜诉,福特无权实施这样一个被认为是损害股东利益的政策,其依据的就是企业性质的理论。

然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一信条,因为它不但要企业符合伦理道德,还要求企业运营公开透明、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员工福利,这些看起来都与企业盈利的性质相违背。于是,围绕“公司利益是为了股东还是为了利益相关者”这一话题,法学教授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这场论战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之间。一个教授认为公司只应该为股东服务,另一个教授认为,公司既应当为股东服务,也要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论战最后还是没有达成一个清晰的结论。一直到现在,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还没有停止。只是有一些新的声音认为,公司的确只需要对股东负责任,然而如果不兼顾利益相关者,公司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最大化股东利益,所以公司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即使对于那些赞同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学教授来说,仍有不少问题让他们困扰。譬如,既然他们认同企业社会责任,那么,公司法的基础是否需要改写?如果是,如何改写?另外,如果公司要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话,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的范畴?哪些利益相关者需要关注?哪些不需要关注?关注到何种程度?其优先次序又是如何?公司,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仅能承担一定限度的责任,对股东如此,对债权人如此,对利益相关者也应如此。因此,如何清晰界定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及衡量其优先次序和大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法律问题。

热点二:商业与人权问题

人权本身是一个具有相当政治色彩的词汇,它从一开始便与法律、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人权问题会发生在一个自然人和一个政府之间,指的是自然人作为公民甚至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被一个政府所剥夺或削弱。人权与商业发生联系,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自企业社会责任被广泛推动后,商业人权的问题逐步为人们所重视。

最早的商业与人权问题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非洲种族冲突、政府腐败问题非常普遍,一些在非洲设立工厂的美国公司在国内遭受极大的舆论压力,公众要求美国公司从非洲撤资,一方面避免参与损害人权的活动或在经济上间接支持此类活动,另一方面给当地政府施压,迫使其改进国内人权状况。在公众压力下,一大批美国公司终止了在非洲的生意,一直到80年代非洲种族问题有所改善才返回非洲国家继续经营。此后,商业与人权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背景下,商业与人权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尤其是对人权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在企业社会责任中,人权不但仅仅存在于自然人与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自然人与企业法人之间,考察的是企业是否尊重了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从这一新的人权定义出发,商业与人权就囊括了很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当利益相关者是员工的时候,商业与人权问题会关注招聘过程是否存在歧视,劳动过程是否存在强迫行为、是否存在负债劳动现象,员工的健康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员工是否拥有自由结社的权利等;当利益相关者是社区民众时,商业与人权问题会关注社区民众土地是否被侵占、社区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或专利权是否被侵犯;当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官员、供应商或客户时,商业与人权问题会关注企业商业行为中是否存在贪污与贿赂,使用者是否被充分告知产品的安全特性等。

为此,国外不少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公司的人权准则,并将其作为公司经营行为规范的一部分内容。而一些人权研究或行动机构也将工作对象从国家转移到知名跨国公司,专门研究跨国公司的人权政策。这可能成为未来人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然而,外国机构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商业与人权理念的时候通常会遭遇不少阻力。因为人权在一些国家仍然是比较敏感的概念,容易让人联想到政治问题。因此,有人建议用其他词语代替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人权问题,如改为商业与人的尊严。

热点三:如何界定产品责任的边界

产品责任的问题由来已久,此类案件通常发生在消费者和生产厂家之间,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判例。如一位美国老太太因为被麦当劳的热咖啡烫伤,而向麦当劳索赔,并最终获得了48万美元的赔偿。此类案件与企业、顾客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中比较热门的法律问题。此类案件的焦点,通常在责任认定上,即到底是商家应该为事故负责,还是顾客自己应该承担责任。要明确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清晰界定产品责任的边界,但这往往十分困难。

产品责任还有一个延伸边界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个公司会生产产品所有零部件,多数公司都是通过外包生产或订单采购的形式获得零部件的,然后再组装和贴牌销售。这时候,产品责任就散落于产品生产的整条供应链上,由于一级供应商下面可能还有二级、三级供应商,这样问题就变得相当复杂。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品牌厂商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呢?这一问题也没有明确结论。然而,最近欧盟所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则将产品责任全都推给了品牌生产商,即品牌生产商需要对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负责任。在这个问题上,全球报告组织GRI推行的新标准G3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则进行了相对宽松的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对供应链的所有权和实际控制权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无需承担全部责任。

在国内,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问题越来越重视,有关产品责任的案件将会越来越多。最近的红心鸭蛋、多宝鱼等事件都属于这一类。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明晰产品责任的边界将是解决此类纠纷的核心问题。

热点四: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问题

企业要向利益相关者负责,必须制定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以便向利益相关者说明企业运营的情况,说明是否遵守了企业的各种社会承诺。而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依赖于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因而,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问题也可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的范畴。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许多公司定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称企业公民报告、企业社会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报告中会说明企业经营与环境、社会的关系,以及企业通过实施怎样的社会责任战略改善企业环境、社会表现等。关于该报告的撰写,目前国际上有一些比较通行的标准,例如全球报告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根据该指南,企业不但需要披露企业的环境、社会表现,还需要说明公司有怎样的管理手段和制度来保障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国际上其他一些机构也开始鼓励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发展。譬如联合国全球契约与纽约证交所联合责任投资原则,呼吁上市公司和股票投资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伦敦证交所也公告,称将逐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必要的环境、社会信息;最近,深圳证交所也了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指南,鼓励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有关的信息。

然而,关于“要不要强制信息披露,哪些信息需要强制披露,哪些信息可以自愿披露”等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毕马威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应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将强制信息披露与自愿信息披露结合才会产生较好的综合效果。此外,采取怎样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尤其是企业信息披露,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可能成为公司治理制度研究的一个方向。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学解析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它最初是要求企业追求“好”的东西,而这种所谓“好”的东西是具有极大的价值取向的,包含了企业所在的社区或者社会的伦理和宗教偏好。譬如某地方可能认为企业捐资助学就是好的企业,而另一个地方则可能认为企业要不涉足罪恶产业才是好企业。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喜好是不能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的。因此,最早出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其实和法律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依靠的是伦理和道德的约束。

后来,企业社会责任得益于环境变迁和制度变迁,获得逐步发展,这种变迁使得最初的、局部的价值取向变为广泛接受的、普遍存在的“主流”价值取向。例如,本来一家公司雇佣多少男职员和多少女职员并不是要紧的事情,然后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女权主义兴起,于是在招聘中能够将女职员一视同仁的公司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他公司则被人们批评;种族问题、环境问题亦是如此。如此一来,人们慢慢建立起一套共同的关于企业价值取向的假设系统,全社会在公平招聘、企业环境管理方面有了共识。

这时,企业社会责任才得以大行其道。因为这些理念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公认是“正确”的,凡是违背这些理念的则被认为是“错误”的,会遭到唾弃和惩罚。这个时候的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超越了社区、宗教这样的小团体,纯粹依靠伦理和道德力量显然已经不足以唾弃和惩罚这样的“错误”,于是便出现法律介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局面。

可见,用法律来管治企业社会责任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到一定阶段,伦理和道德的力量无法足以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的时候才出现的。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也是这样一个道理。人们认为一个上市公司的高管应该诚信,应该对股东负责,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的公司管理层。一开始,人们觉得舆论的力量、现有的体制足以给高管足够的压力,然而安然事件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于是美国政府才不得不出台萨班斯法案,从法律层面改善公司治理制度,避免同类事件的上演。

环境变迁和制度变迁都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过去几十年,欧美国家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出台了大量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许多方面对企业实施约束,让企业不得不去遵守一些社会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就形成了今天企业实践社会责任的法律基础。

此类法律法规有两个特点。

第一,法律法规只规定了一条不能践踏的底线,因此其所提出的都是最基本、最低的要求。否则,如果设置一条高标准的法律使多数企业都做不到,那就达不到制定法律的本意了。因此,对于那些满足了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只能说他们尽到了法律所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却不能说他们是优秀的企业公民,甚至可能距离优秀企业公民还有很遥远的路。以员工福利为例。法律只能强制企业遵守劳动法、为员工支付社会保险等;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则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员工有一个好的职业发展,如何支持员工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等。后者显然是不能写在法律条文里面的。

第二,由于环境变迁和制度变迁产生的法律法规通常会有滞后性,必然是先有了问题才出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律法规。前文所说的美国萨班斯法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倘若没有安然事件,或许就没有这个法案了。真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应该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因而是可以走在立法的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