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10:1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7―48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电子版教学情境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提问: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同桌或前后桌互相讨论)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入教学,通过同桌或前后桌同学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得以体现,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探究
教学例1的第(1)问: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怎么列式?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你准备怎样对齐这些数字或小数点呢?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把小数点对齐和末尾对齐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估一估,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为什么?
讨论:4.75+3.4当末尾对齐结果等于5.09或50.9时是否正确,为什么?估一估。4.75中的“5”,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之一)3.4中的“4”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十分之一)它们能对齐相加或相减吗?现在知道末尾对齐相加减正确吗?那么,怎样对齐书写才正确呢?(小数点对齐)
讨论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要注意小数点写的位置)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追问:小数点对齐就是什么对齐了?
2.教学例1的第(2)问: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4.75-3.4”这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计算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问“4.75+2.65=7.40元”和“4.75-2.65=2.10元”是否每个数字都是最简呢?再提出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谁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数位对齐了,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加法或减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对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也好理解。)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讲解“24+9.9”这题,说清24中的“4”和哪个“9”对齐,为什么?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互相指说,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做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再指名口答。
4.做练习八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做练习八第3题。
提问:你能从图示上知道什么信息?再组织完成第(1)―(3)题,并分别评讲(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最后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得到了纠正。)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忆,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的记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知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区别和联系。)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从各单元内容的编排上来看,第一单元往往安排了“期初复习”内容,这是对前一册书本所学内容的回顾复习,通过对这一编排内容的教学,一方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还便于学生和教师找出或发现学生中对已学知识的薄弱点或盲点,并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活动或师生间的共同活动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为新学内容的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已学的小数相关知识以及单位换算的复习,为后一单元的“小数和复名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有,通过第一单元对整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从而为第三单元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及第四单元的“小数乘法和除法”和第五单元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就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来讲,前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大的。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的“小数除法”,首先安排的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通过学习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后,并在学生掌握并能应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正是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单从计算的法则上看,我们也会不难发现,新学知识的有关计算法则与已学知识的计算法则间的重大联系。譬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商的个位商要写0。”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是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紧密联系的。
还有,诸如书本中提出的“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小数连乘或小数乘法和加法、减法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小数连除或小数除法和乘法、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再有,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里,首先就明确指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只要教师能抓住这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并不断形成和提高能力。
二、 思考问题
1. 由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所想到的
在我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能主动地去自学新知识(还未教学的内容),做新练习题。我想,这是一个好兆头――学生肯学。于是,从本学期起,我就改变了一贯做法,把家庭作业变新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为新知识的自学和尝试练习,结果竟然令人欢喜,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得很好,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可想而知和必然的。再想,为什么新知识老师还未教,学生们就能学会呢?原因很简单,学生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学习相关的新知识,还是可能的和可行的。
2. 由课堂的教学结构所想到的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课堂教学,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帮助引导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不管是“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还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是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3. 由教学的最终目标所想到的
对教师教学最终成果的评价,不是只看你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你教会了学生多少方法,看你帮助了学生形成了多少能力。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是教师教学行为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帮助学生抓住这一牢固的“桥索”,通过老师搭起的“引桥”,到达新知的彼岸。
例如《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例1和例2。
教学重点: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教学过程:
1. 出示例1,学生列式。(学生很容易写出)
2. 你会写竖式计算吗?学生自己写竖式,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看书本。
3. 学生汇报怎样写竖式,说出为什么。
生1:把2.58元和3.15元换成258分和315分后,变成整数加法计算。
生2: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再相加,因为整数加法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
1. 师生交流,明确小数加法的竖式写法和计算方法。
5. 学生思维活动:
(1) 你觉得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发言,集体明确)
(2) 猜想一下: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是这样的吗?(学生发言)
6. 学生自学例2。(验证猜想)
7. 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为主)
8. 学生独立做“练一练”第1、2题。(完成后,小组互阅)
9. 学生独立做“试一试”并自学“注意”,然后小组交流作业。
10. 巩固练习:做“练一练”第3题和练第1―5题。
评析:整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置,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经验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成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联系纽带。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自学,并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主学习新知识。
本册教材在安排上和编写方式上,与四年级有相同的特点,即适当增加概括性的数学知识,适当加强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当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注意适当加大教学的步子,适当增加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并更好地与初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1.改进分数加、减法的编排。
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都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相加或相减的情况,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宜于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以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迁移类推。在分数加、减法中,带分数相加、减的情况是个难点。考虑到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写法,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分数部分既有同分母的,又有异分母的,因此在教材中不把带分数加、减法单独列为一节,而把含有同分母、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并入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这样既便于突出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又分散了带分数相加、减的难点,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2.适当调整分数乘、除法的内容,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
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两个单元中,都先集中教学每种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然后再着重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概念、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教材还注意加强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在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在教学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样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做较好的准备。
3.加强分数四则的基本计算,降低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难度。
分数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应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着重练习一步式题和两、三步的混合运算式题,主要编入一些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大部分可以口算的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也适当简化,加强简便计算的练习。
4.适当扩展分数应用题的范围,改进分数应用题的编排。
进入五年级,对应用题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1)能够答常遇到的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2)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3)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按照上述教学要求,在本册教材中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把已学的两三步整、小数四则应用题,适当改换一些数据为分数。(2)适当扩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范围。(3)适当出现少量的综合运用知识来解答的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同时,注意加强方程解法的教学。把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紧密联系起来,既便于学生掌握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又便于学生灵活地选择题解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加强操作和联系实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一方面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物体出发,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知识,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教材通过操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计算方法。
6.加强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很多做法与前几册相同。但是由于学生进入五年级,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基础,根据本册分数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应用一些数学方法迁移类推及思维的严密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培养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加强。
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五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的方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本单元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共4节。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材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两道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不同的例题,分别教学分数加法、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例1着重说明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并结合图示,使学生看清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这两个分数直接相加。例2着重说明分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也结合图示,启发学生思考:57和37可以直接相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把分数加法的算理类推到分数减法。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和自己的方法。卢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设计了,两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题,并复习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预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大亮点:
一、 体现了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模式
在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了预习反馈,在预习反馈过程中,,卢老师是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卢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了这种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通过学生独立尝试板演后,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你是怎样对齐数位的 ?
2,小数加减法关键是什么?
3,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正是这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领会了小数计算的重要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二、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形式多样体现在设计的练习有基本的竖式计算,找错,解决问题以及拓展题,同时也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设计的第二题练习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这三道题目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加减法中容易出现的三种情况:(1)漏写小数点;(2)整数没有与小数的整数部分对齐;(3)当两个小数相减时,整数部分为0,但0漏写了;这里把小数减法的重难点得到落实和突破。
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58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位小数加减计算。
2.
经历一位小数加减的笔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3.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把整数加减法计算中的经验迁移到小数计算中来,理解小数进位和退位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整数减一位小数。
教学过程:
课堂小研究
1.
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6.5+2.8=
(元)
我的方法是:
2.
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元钱?
6.5-2.8=
(元)
我的方法是:
3.
妈妈付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
20-9.3=
(元)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总结:
笔算小数加减法,要(
)对齐,也就是(
)对齐。
小数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
);小数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
)当10,然后再减。小数加减法计算和整数加减法计算的道理是一样的。
教学活动
教学预设
应对策略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2+1.7=
3.5-2.1=
100-25=
180+50=
2.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板书)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
出示小研究1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要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看看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你有什么补充或质疑吗?)
(4)班级展示
研究1中,重点说清:8角加5角等于1元3角,明白进位的道理。
2.
出示小研究2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研究2中,重点说清小数点右边的5减8不够减,要向小数点左边的数借1元,借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10角,理解退位的道理。
3.
出示小研究3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研究3中,说说自己的算法。
让学生知道:小数退位减法和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
课后习题。
2.
补充习题。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谈谈你的收获和心情。
预设
(1)6元加2元等于8元,8角加5角等于1元3角,8元加1元3角等于9元3角,就是9.3元。
(2)
竖式计算
预设
(1)6.5元等于65角,2.8元等于28角,65角减28角等于37角,37角就是3元7角,也就是3.7元。
(3)
竖式计算
预设
(1)20元减9元3角还剩10元7角。
(2)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表达不清楚的,教师引导点拨。
1.小数的含义:小数是分母为10、1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如:0.8表示,0.12表示。
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一般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如:0.12读作零点一二。
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如:二十点零五写作20.05。
3.比较一、两位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大的数就大。
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得数中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例:
9元8角 9.35元 15.30元
(1)把彩色笔的价钱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再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
(2)买1盒彩色笔和1个卷笔器,一共要多少元?
(3)买1盒彩色笔比买1个卷笔器便宜多少元?
【分析与解】(1)1元是10角,8角就是元,可以写成0.8元,所以9元8角写成小数是9.8元。9.35元就是9元3角5分,15.30元就是15元3角0分(也可以写成15.3元)。因为15元3角>9元8角>9元3角5分,所以15.30元>9.8元>9.35元。小朋友,你能根据“15.3>9.8>9.35”说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吗?
(2)用加法计算。计算时,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列式为9.8+15.3。用竖式计算时,要把两个数的小数点对齐(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再按整数加法的算法计算,即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得数中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如下式。所以买1盒彩色笔和1个卷笔器,一共要9.8+15.3=25.1(元)。
学生情况:本年级学生家长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导致家庭学习环境一般,家长很少辅导学生,或者没有能力辅导学生,多数学生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比较少学生能进行预先学习。大部分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等,当然课堂习惯上仍需要继续培养与加强。一部分同学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二班,班级学生水平比较平均,上学期期末考试年级的不及格1人,一班的中下生较多,主要是对题目的阅读能力比较低,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差,思维能力不够好。本学期,需规范和训练学生读题、解题的方式方法,做到多动口,多思考。
知识分析:已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四则运算,掌握了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初步认识了分数及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已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懂得了基本的位置与方向。掌握了统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2、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4、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5、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6、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7、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9、努力做好培优工作,注重关爱学困生。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和三角形。
2、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位置与方向、三角形。
五、主要措施:
一、 全班成绩:
四年(1)班:平均分:86.12 优分率:69% 合格率:92.86%
四年(2)班:平均分:87.42 优分率:75% 合格率:97.73%
二、不及格的学生及分数:
四年(1)班:廖x(55.5) 曾x(36) 梁x(45)
四年(2)班:贺x(15)
1、加强整数的概括和系统整理,对整数知识建立系统的认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分数和小数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量的计量的复习和系统整理,知道数起源数,量起源量,为后面学习含有小数的名数转化做好准备;
3、加强小数与整数、分数间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分数知识迁移到小数,并区分它们的不同点;
4、在应用题中渗透函数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通过操作、实践,加深对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加强图形之间的联系;
5、注重思维过程的展开,教会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理解题意,设计专项练习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使学生便于对思考方法的掌握;
6、加强口算的训练和力度(计算准确性及速度),强化如:25×2、25×4、25×8、125×4、125×8等算式脱口而出;
六、具体安排:
单元
教参课时
计划课时数
说明
《四则运算》
6节
9节
增加乘、除法复习1节,综合练习与评讲2节。
《位置与方向》
4节
8节
增加复习量角1节,综合练习1节,单元测验与反馈2节。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节
15节
增加专项练习2节,综合练习2节。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4节
18节
增加综合练习2节,单元测验与反馈2节。
《 三角形 》
6节
10节
增加专项练习2节,单元测验与评讲2节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节
10节
增加专项练习2节,单元测验与评讲2节
《统计》
4节
5节
增加专项练习1节
《数学广角》
5节
5节
《总复习》
4节
10节
合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
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整数加减法是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两个案例在课的开始部分都考虑到复习整数加法。
教者1:
师:这两个数认识吗?
生:483,49。
师:能笔算出这两个数的和吗?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现在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并想一想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数位要对齐。
师:随便两个数位就能对齐吗?
生:相同数位。先算3+9。
师:也就是先从哪里算起?
生:从最右边(或者说最低位算起)。3+9等于12,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教者2:
师:136+4等于多少?
师:竖式怎么列?4和谁对齐,为什么4要和6对齐,不和3对齐?
生:因为4和6都在个位上。
师:4和6表示什么?
生:4个一和6个一。
师:也就是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
教者1的复习环节所花的时间多,效果较好。原因是:①所用的数据大、繁(并不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口算出结果的,还需笔算);②所问的问题宽泛、贪全,覆盖了有关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注意事项等。教者2耗时少,效果好。原因是:①数据小,可以口算;②问题单刀直入,直指本课的重点,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复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已经学过的,并且与新课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不需要面面俱到,而需要重点突出。因此,所用的素材、所提的问题都应考虑其有效性。
二、是激疑促思,还是简单引入
同是以整数加法算式加上小数点改题的形式导入,两个案例不约而同的设计。
教者1:
师:现在只添加小数点,你们能把这道题变成两个小数相加吗?
生:48?郾3+4?郾9。
师:行吗?这个竖式这么列对吗?为什么?
生:相同数位有对齐。
师:你能结合数位具体说一说它们是怎么对齐的?
生:3跟9对齐都在十分位上,8跟4对齐都在个位上。
师:说得真完整,除了这两个小数,还有吗?
生:4?郾83+4?郾9。
师:列竖式这样列竖式可以吗?
生:不行,相同数位没有对齐。
师:相同数位没有对齐为什么不能相加?你能不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小数的知识说一说吗?
教者2:
师:给这两个加数添上小数点(1?郾36+0?郾4),就成了一道小数加法,结果是多少?
生:1?郾40(1?郾76)。
师:到底是1?郾40还是1?郾76,认为是1?郾40的请举手!是1?郾76的请举手!
师:究竟是1?郾40还是1?郾76,有理不在声高,你们能不能拿出充分的理由,让对方心服口服!有这个本事吗?
由于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这一外显计算技巧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对整数“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内隐性的知识也有一定的认识。实际教学时,教者1采用先列竖式,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几乎没有人出错,教师只好追问这样列竖式可以吗?想以此诱发学生的思考。教者2所用的数据虽然简单,但末位正好可以凑成整十,不假思索的学生容易出错,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数字“4”所表示的意义上。为了说服对方,正方就得想方设法证明为什么“136+4”的“4”要与“6”对齐相加,而“1?郾36+0?郾4”的“4”要与“3”对齐。反方因有“凑整”和“末位对齐”做支撑,也不甘示弱,思辨的气氛由此形成。显然,案例2的设计起到了激疑促思的作用。
三、是呼之不出,还是教学缺失
接下来是探究算理的环节,按预设,学生应当积极讨论,得出的方法多样。学生或从生活实际中的具体数量思考,或是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说明,或是从小数的意义上分析,都能阐明一个相同的道理: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时我们才能直接相加减。两个教学案例在此都出现了冷场,学生只能从数位相同的角度说理。是学生思维僵化,还是设计出了问题?好在教者2机灵,要求学生利用两个数据联系生活编题。
教者2:
生:因为4是在十分位上,3也在十分位上,所以3要跟4相加,所以结果是1?郾76。
师:说得很完整,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还有吗?
师:看来大家都认同他的看法,从计数单位相同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现在请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联系生活编一道题目。
生:一支笔1?郾36元,一块橡皮擦0?郾4元,共要多少钱?
师:1?郾36元表示多少钱?0?郾4元呢?
生:1元3角6分和4角。
师:加起来一共多少钱?
生:1?郾76元。
师:还有谁愿意试一试?
这样,两个枯燥的数才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从而使抽象的数成为具体的量,丰富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为什么学了四年整数四则运算的学生无法自己从多角度诠释“相同数位没有对齐不能相加?”问题在于——我们一些教师把提高计算准确率作为计算课的唯一目标,他们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久而久之,学生脑海里只剩下根深蒂固的“数位对齐”了。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知道160×300列竖式时3和6对齐比较简单,但两个因数和积的0都没有对齐为什么是对的,始终没弄明白。有的教师虽然知道算理和算法同样重要,但为了所谓的“提高课堂效率”,该让学生探究算理的时候,舍不得给足时间,一带而过。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熟练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这也难怪两个案例同时出现呼之不出的情况了。
算理为算法提供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看来,在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有了两者的配合,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
四、是沟通关系,还是各自为政
小结环节两个案例都引导学生对整数和小数的竖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管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都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只是教者2做了进一步的追问。
教者2:
师:在笔算整数时,4和6对齐,其实就是末位对齐。而这里3和4对齐,其实就是小数点对齐。那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我们的整数有没有藏着小数的秘密?
生:整数的右下角藏着小数点。
师: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生:其实整数的末位对齐也可以看成小数点对齐。
类型一:“比”字都出现在题目的开头。
1.比14多5的数是多少?
2.比17多6的数是多少?
3.比12少5的数是多少?
4.比13少5的数是多少?
这四道题目中,前两道题目是“比……多……的数是多少?”这类题目要用加法计算。后两道题目是“比……少……的数是多少?”这类题目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观察分析后,我为学生总结了一句八个字的口诀“比字在前,多加少减”。这句口诀适用于所有这类题目的计算,如以下题目:
1.比5多7的数是多少?“比”字在前,求“多”用加法。
2.比9多8的数是多少?“比”字在前,求“多”用加法。
3.比19少8的数是多少?“比”字在前,求“少”用减法。
4.比13少8的数是多少?“比”字在前,求“少”用减法。
随着知识的积累,这类题目会变得比较复杂,比如:
1.比45的60%多3个5的数是多少?“比”字在前,求“多”用加法。45的60%加3个545×60%+3×5
2.比5的8倍多5个5的数是多少?“比”字在前,求“多”用加法。5的8倍加5个55×8+5×5
3.比12的6倍少3个5的数是多少?“比”字在前,求“少”用减法。12的6倍减3个512×6-3×5
以上这些题目,虽然有简单的,也有比较复杂的,但是都有一个固定格式,就是以“比“字开头。只要让学生找准特征,记住“比字在前,多加少减”的八字口诀,多复杂的题目解起来也会轻而易举的。
类型二:也是有“比“字的题目,但是”比“字”的位置不在题目的开头,如以下题目:
1.32比12多多少?
2.19比8多多少?
3.32比42少多少?
4.19比50少多少?
这四道题目,“比”字都在两个数字的中间,是两个数字比多少的题目,也就是知道了两个数,求这两个数的差,这类题目都要用减法计算。在计算时,要先确定两数的大小,然后用大数减小数求出差。
例如:32比12多多少?19比8多多少?
这两道题目都是“比”字在中间,问题是“多多少”,可以先把两个数中的大数找出来再列算式。
32比12多,则32多,12少,列式:32-12
19比8多,则19多,8少,列式:19-8
32比42少多少?32比50少多少?
这两道题目都是“比”字在中间,问题是“少多少”,可以先把两个数中的小数找出来再列算式。
这样分析:
32比42少,则32少,42多,列式:42-32
32比50少,则32少,50多,列式:50-32
这类题目,也有比较复杂的,用这种方法来分析题意,也能化难为易,大大降低列算式的难度,降低错误率,比如下面这几道题:
1.32的6倍比180的■多多少?解题步骤:
①看清“比”字的位置,“比”字在中间,则要用减法计算。
②把“比”字两边的数量分别看做两个整体32的6倍比180的30%多,则32的6倍多,
③32的6倍减180的30% 列式32×6-180×30%
2.4个3.6相加的和比27的30%少多少?解题步骤:
①看清“比”字的位置,“比”字在中间,则要用减法计算。
②把“比”字的两边4个3.6相加的和以及27的30%分别看做两个整体,
4个3.6相加的和比27的30%少,则4个3.6相加的和少
③列式:27的3倍减27的30%
27×3-27×30%
3.最大的三位数比150的0.2倍多多少?
算式:多-少999-150×0.2
4.3.75的60%比12的2倍少多少?
算式:多-少12×2-3.75×60%
其实,“30年来,小学数学教材虽几经变革,但始终没有引进加法口诀,课本中只有乘法口诀,没有加法口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邱学华老师在《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一文中也指出“我写此文再表达我的观点,以引起大家的思考与讨论”。但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不要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好。下面是笔者的拙见,愿与邱学华老师商榷,和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
一、 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培养
实验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同样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邱学华老师从1979~1980年对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学生口算能力进行了调查并发现“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速度不如表内乘、除法”,得出“为什么计算加减法就不可以用加法口诀呢”的结论。大家都知道,影响20以内加、减法计算速度的是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退位减法的“破十法”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思想——转化的最佳课程资源。如教学“9+4”时,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等可能会想出三种以上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想法,学生就能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通过“凑十”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并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计算“9+4”时,只需背诵“九四十三”的加法口诀就可机械地得出计算结果,但动手操作、“凑十”的思维过程、数学转化的思想、创造性思维等将被机械的记忆、照搬所取代,从而不利于学生数学基本思想、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 不利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教师所熟悉的乘法口诀一共45句,小数在前大数在后,横、竖排列很有规律,便于学生记忆,而且教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相同加数的连加计算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己编口诀、记口诀,学生有了思维体验的过程,自然对乘法口诀记忆深刻。
但教师在教学加法时,如果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就会适得其反,严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是会忽视学生的“人本”,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试想,如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凑十”“破十”转化的基础上,学生体验了“凑十”(“破十”)的思维过程,是比较容易掌握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的。那么,学生就没必要去熟记加法的口诀。如果让学生先熟记加法口诀,再来学习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更是本末倒置,且加法口诀的设置、编排没有很好的规律(见邱学华老师编制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共20句),自然会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是学生学习加法口诀往往是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且加法口诀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那么由于受到旧有“加法口诀”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加法口诀同乘法口诀混淆。
三、 与邱学华老师倡导的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
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
但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后,学生在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时,无须尝试、创新,只要机械套用加法口诀就可以了。因此,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但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尝试、创新,从长远来看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与尝试教学基本观点相悖。
四、 “熟记加法口诀的实验案例”论据不足
邱学华老师曾于1961年在华东师大附属小学做过对比教学实验,一个班不教加法口诀,一个班要熟记加法口诀。试验结果表明,要求熟记加法口诀的这个班教学效果显著。1964年又在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的三年级做过类似的实验,学生熟记加法口诀后,再做20以内加法的计算速度立即提高32%。2011年再次在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小的一、二、三年级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后者的计算速度比前者提高35.7%~50%。
但以上实验案例,都是在短时间内的实验对比,就像参加记忆培训班,你去熟记了,去强化记忆了,肯定是能够“立竿”见一点影的。事实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计算能力的提高,他们在六年级毕业时,熟记加法口诀与没有熟记加法口诀的学生的加减法计算能力可能就不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熟记加法口诀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速度,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学习方法的培养,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不要让学生熟记加法口诀为好。
参考文献:
1. 邱学华. 再论要不要学生熟记加法口诀[J]. 北京: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年第1~2期:18-19.
2. 教基二[2011]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附件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 北京:教育部,2011.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一、作好每章复习
这是个将数学知识由“线”到“网”的过程,将分散的知识串成面、串成体,形成知识体系的网络化,将问题归类,进行知识迁移和联想、分解与组合,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重视单元内综合,更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关注在知识的交会点处设计问题。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问题的分析、思路发展过程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维的导向,在思维过程中点明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思路发现过程中所起的重点作用。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审题能力
平时的练习中,会遇到很多熟悉的题目,在高考题中,将出现一些“新”的题目。“新”是测试真实能力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考试中经常有一种“恐长”,“恐新”心理,在平时教学中强调变式训练,题目形式要新,寻找一些“新”题、“好”题给学生,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寻找解题途径。
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备战高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做题训练尤为重要。模拟题要定时定量训练,把训练当考试,积累经验、锤炼心理。选择题的训练立足基础,提高准确性,注重方法灵活性。填空题的训练注重训练学生准确、严谨、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注重书写结果的规范性。填空题只写答案,缺少选项提供的目标信息,结果正确与否难以判断,一步失误,全题零分。解答题重视审题过程,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五、注重学生卷面表达的训练
高考要获得好分数,除了具有较高的数学功底外,还要避免出现失误失分。一方面要通过试题训练使学生减少、避免马虎、失误丢分,还要强调学生的书面表达,训练学生答卷时做到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推证合理、详略适当,做到会的题目不丢分,不会做的题目也争取得部分步骤分。
六、做好试卷评析工作
学生将常常面临模拟训练,教师的讲评试卷要分析题目考的`哪些知识点、需要哪几种能力、体现哪些数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出题者意图。讲评中还要不断转换条件,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不能只满足于就题论题,要注重探求解题规律,提高点评的质量和效益。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四(1)班,共有学生54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__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多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