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12:1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八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侧重于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概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主要内容以及构建合理化生物学知识框架的素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在于有效掌握相关概念以及由概念所形成的知识系统。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属于一种工具,主要被用于组织及表述各自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图能够将不同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使得学习者容易理解。生物知识点相对较多且琐碎,初学者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感觉压力较大,难以快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妥善整理,且识记过程比较困难,容易在众多知识点或概念之间迷失方向。而概念图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以更为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物学科的各个概念,帮助学生对现有知识点实现形成性评价,并在课程最后环节使用概念图进行评价,展现学生的知识增长状况,实现总结性评价。
二、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阐述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设计
笔者选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认为教师应从鱼的运动以及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鱼儿适合生活在水里的主要特性。首先,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观察和思考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形态;运用第二个栏目讲述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内部结构以及功能);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鱼的运动器官(不同鱼鳍的主要作用);最后对鱼适合生活在水中的相关性特征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鱼结构及其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为学生未来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在七年级课本中已经了解到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教师可将其作为各个概念关系的切入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出鱼结构、鱼功能的相关性概念名词,并理解相对应结构及功能相互之间具备的具体性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强烈的确定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是有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还原其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进而轻松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学习印象。
(二)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绘制鱼的简图,并逐个对板书上面鱼的不同结构及其相关性作用展开讲述。首先,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进行课程导入,直接引出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收集各种环境内的动物视频或资料,帮助并引导学生针对视频中已经出现的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其生活环境。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有效展示生活在淡水及海洋中的鱼,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是否可以跟鱼一样自由地生活在水里呢,为什么?学生在观看完多媒体课件之后,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鱼如何在水里呼吸和运动,并通过一系列讨论得出,人类没有与鱼相似的结构,难以在水下自由呼吸和运动。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顺各项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亲手进行鱼的板书设计,在图中对鱼的每个部位进行详细讲解,并板书。
学生在了解整个鱼板书绘制过程之后,能够从更为清晰地角度理解鱼每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绘制概念图。以下图1为一组鱼概念图,教师可将其作为课堂展示的模板,在学生完成各自概念图并且点评之后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图1 鱼概念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点及概念进行回忆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鱼的整体性认识,并回忆之前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概念图,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的相关性概念,尝试这着以另外一种形式绘制鱼概念图。另外,教师可运用板书板画完成课程小结。首先将所学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明确,并帮助学生回忆起原来接触过的细胞行为及结构概念图的模型,引导学生完成鱼概念图,实现对知识的强化以及有效反馈。
三、结语
概念图在促进初中生知识构建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效果。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学生在接触概念图之后,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等都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状态,并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意味着学生开始懂得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分析概念图的特点并阐述其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过程和效果,希望为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旋.模型建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 高中生物知识 记忆法则 生物学观点
对这几年理综考试试题中的生物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考查。其中细胞学约占15%,新陈代谢约占20%,生命活动调节约占30%,遗传与变异约占25%。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立足于教材。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之上的。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忆方法。
1.比较记忆
通过比较不同的概念的异同点,分析相近的知识点的本质区别及联系。比如通过列表对比比较加以记忆。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异同比较;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比较;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真核基因和原核基因的比较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比较,等等。再比如一些概念:极体极核;胚囊与囊胚;原生质原生体与原生质层;密码子与反密码子;DNA与RNA;抗体与受体;载体与运载体;竞争与种内斗争,等等。还有各种图像图形的比较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具有的形象化、直观化、简明化的特点,它比文字更容易存入大脑,有利于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联想记忆
一些字母表示的名词与英文的缩写有关,我们可将这些字母与英文单词联系起来记忆,比如:肺炎双球菌S型与R型各自特征的记忆,单词“光滑”的第一个字母是S,有夹膜所以光滑并且有毒所以会致死(S),粗糙的第一个字母是R,无荚膜无毒不致死;Mrna,tRNA的M和T分别是信息和搬运这两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如果能将理论联系生产实践,贴近生活实际的话,则记忆会深刻得多。例如:联系“畸形西瓜果实,果肉发育不良的部分瓜子也畸形”,可以加深对“幼嫩的种子能产生生长激素,促进子房发育”的理解和记忆;联系“人患肠胃炎后不直接补充纯水而是补充生理盐水”,可以加强对“无机盐维持血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有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的记忆。联系“白菜烧心(内部叶片边缘干枯,卷曲,外部正常)”有助于记忆“钙是不能在植物体内移动的元素”。
3.口诀记忆
一些无规律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谐音把它们编成口诀记住他们。比如:植物必需的7种元素:Fe,Mn,B,Zn,Cu,Mo,Cl(铁猛碰醒铜母驴);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甲携来一本亮色书);12对脑神经的记忆: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听八面九舌咽,迷走副神舌下全;动物个体发展中三个胚层的分化情况可以编成:外表感神仙,内消呼肝胰,其中中胚层。
4.总结记忆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成几个重点字或重点词进行记忆。例如,叶绿体色素带从上至下可依次概括为胡黄AB(胡即胡萝卜素,黄指的是叶黄素,A指叶绿素A,B指叶绿素B)。再如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可以概括为:二酸糖维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维生素,脂类)。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比较复杂,可以分别概括为:膜仁消失显两体,形数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级,两消两现重开始(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级,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把原核生物的种类总结为:蓝色细丝支毛衣(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5.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统领生物学的学习
在生物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树立以下生物学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生物体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高效课堂 有效性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是每位生物教师都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高中生物学科特点
高中必修内容分为六个模块。高中生物知识的编排按两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学生感觉高中生物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逻辑关系没有数学、物理等学科强,数学、物理这些学科只要在演绎推理的过程中,逻辑关系不错,推导得出的最后结果也应该不会错。但在生物学科中,不仅要分清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组织、器官、个体等有哪些特点,更重要的是分清特殊情况下个别少数组织、器官、个体等有哪些特点。再加上生物学科包含的范围很广,知识点比较零散,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困难。对高中生物特点的掌握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情,从而做出相应的改善。
二、良好的习惯培育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是靠一次听讲就能做到的,而要通过多次强化。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首先通过阅读教材,若是生物学基本概念,抓住关键字。看好后掩卷而思,看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若是生理生化知识,应以化学组成―结构特点―生理功能为主线,对这部分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若认为已基本了解,可尝试着做课本后的习题。练习中的疑难之处要及时记录下来,备作课堂之用。这样可以很好地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
2.养成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习惯。
课后复习就是把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高中生物教学目标重在生物学素养的培养。课后复习就是要整理思绪,复习越及时,遗忘越少。通过整理、归纳,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复习整理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己的观点,这是主动思维的开始,应给予表扬。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暂时记上,查阅参考书,最后找老师商讨,使知识得到进一步澄清、强化和巩固。
3.养成及时总结经验的习惯。
课后及时复习,一方面要经过一定量的习题加以巩固,另一方面要在练习后及时总结、反思。解题之后对题目的归纳整理是练习巩固很重要的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有少数学生会自觉做到这一步,所以教师应该在解题后指导学生思考,这道题涉及哪些知识点的应用,是如何解答的,还有没有更佳的解题途径。在以后解此类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并注意一题多变,即将已知和求解多角度转化,进行分析和归纳,训练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趣味化教学增强课堂魅力
趣味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兴趣。
如在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名叫萧伯纳,有一位美丽的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后萌生爱慕之情,向萧翁写信求爱。信中写道: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萧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是糟透了吗?然后我提问:如果他们果真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几乎同声回答:有可能的。为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虽答不全面,但对此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奇闻逸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学生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突破难点、巩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联想记忆,学会总结。
生物学知识相对比较庞杂,不少内容要记忆,学生学习时记起来比较头疼。如果讲究一些记忆方法,不仅记忆起来轻松容易,而且能给学习带来一些乐趣。
比如:在上“必修一,讲解DNA与RNA的区别时,我们根据两者的特点,将其知识点总结为“258理论”,2是指两种核酸、5是指五种碱基、8是指8八种核苷酸,这样很快将DNA和RNA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了。
3.夸张的“演绎”,助于理解。
在做“进化”这个知识点的习题时,学生总是把:“进化的结果――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一现象理解为“是生物进化理论中自然选择将有利变异选择下来的结果,属于生物进化的过程”。于是,可以做个大胆的演绎推理:夏天人类穿单衣,冬天人类知道穿棉袄,这就是长期自然选择下人类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如果这个现象属于进化的过程,即:自然选择使得有利变异积累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那么,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有人穿单衣、有人穿棉袄、有人光着身子;只是在夏天,穿单衣的人活下来了,穿棉袄的人热死了;冬天,穿棉袄的人活下来了,穿单衣及光着身子的人冻死了。学生听到我的这番演绎推理都笑了,从此无论遇到什么例子,这个知识点没有再错的。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制作合适自己也适应孩子们的一套教育方法,这套方法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更需要高效实用,使之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最后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一定要动脑,善于思考,善于感悟,更要勤奋,只有这样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我们都能有所收获,尤其会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高效、管理越来越轻松。
参考文献:
关键词:概念图;案例研究;质性方法;构建生物学概念
关于高中生物概念图的建构和教学体会,已经有不少论述,但是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角度去如何全面、深入地研究高中生物概念教与学的策略,却没有专门的论述。笔者借助东莞市石仕银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带领小组团队成员,选择采用教育案例研究法,运用质性方法,把课堂、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实例研究了概念图教学对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概念、准确理解和运用生物学概念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的解读
1.教育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将教育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真实例子进行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获得教育的新感悟,总结教育的新经验,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形成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笔者的研究就是把小组成员在教学一线的真实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来展开的。
2.质性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案例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解剖教育实例的本质,寻找实例背后的规律,总结和提炼教育经验。笔者的小组正是通过这种研究方法,通过真实案例提炼教育的本质。
二、研究案例
1.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一案例
(1)学生背景
六中高一学生选取的是镇线班学生,高考目标的定位在冲击本科的水平,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通过平时教学发现,学生对于主干知识的梳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即使是同一概念,如果涉及方面较广,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容易混淆。
(2)应用实例
①比如蛋白质这一概念,涵盖了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空间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内容,分散学习,就会发现学生常常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类似于“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这类问题,都会出现“C、H、O、N、肽链”等五花八门的答案。为此,我们在课堂中应用了以下概念图来展示蛋白质这一概念: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通过这种展示,学生对蛋白质概念涵盖的各项内容有了清晰的梳理,从课堂反应和练习效果都有明显的体现,对于“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这类问题,也杜绝了错误答案。
②再如细胞器知识,并列的内容比较多,用概念图的方法把细胞器的名称、膜结构、功能等进行分类梳理,可以清晰地表示出八种细胞器之间复杂交错的关系,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2.东莞中学高三案例
(1)学生背景
东莞中学高三学生选取的是平行班,大概50%~60%的学生可以考上一本,基本全班都能考上本科,学生对于生物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错,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点之间都是独立而零散的,没有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构成知识框架,导致在知识综合性考查的时候,经常出现知识点想不起来、提取知识的速度减慢、知识点遗漏或错误以及相关概念辨析不清等情况。
(2)应用实例
①例如酶的专题复习,人教版必修一中酶这一节的内容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可以将这一部分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纲要图:
这一体系并不复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对于层次更高的学生则是给出框架请学生补充完整,通过该种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和联系,构建出学生对于酶这一概念的知识体系,当碰到酶这一考点的时候,通过脑海中的知识体系,能够快速提取相关的知识,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
②有的知识网络更加复杂,如细胞的生命历程结构图,学生就很难构建,或者时间不足,这时候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或直接呈现,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知识体系,但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个不是学生的思维模式,所以有时间的话还是让学生自己构建最为理想。
三、收获和反思
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稍微复杂一些的概念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而用概念图的形式来展示,概念涵盖的各项内容之间就有了清晰的梳理,掌握概念的效果明显提高。所以用概念图来展示复杂概念,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基础薄弱学生基于概念的能力提升问题。因为能力的提升也是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如果以概念图的形式来展示,也易于理清思路,促进学习。从设计来说,解决基础复杂概念的概念图偏重于并列形式,而能力提升的概念图偏重于层层递进的形式。
学生对于散乱的知识点掌握得再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错乱、混淆甚至遗忘,对于知识的提取以及应用很不利。所以,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对于随堂的练习做得很好,但一碰到综合性较大的题目或者是模块整合的试题就会出现得分率较低的情况。如果一个个知识讲解,学生又都会。所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知识的整合,无论是横向或是纵向的进行分析,或是建立知识的体系表,让学生把原本无序的知识按照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行系统化,进而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结构。所以在复习中,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是很好的一个做法。
四、缺点和遗憾
由于个人任课班级数不多,并未采取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而是都作为实验组进行处理,所以结果只能以实验对象自身前后对照的形式来展现,由于实验对象自身也处于成长的过程,所以这种进步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影响占了多少分量,我们无法得知。
将来,在可行的情况下,考虑加入更多的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部分班级使用概念图教学,而部分班级不使用概念图教学,这样的实验结果将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本学期生物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不懈做好常规教学
1、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提高备课效率。
2、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讨论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备课组内公开课每周两节,备课组内作好了评课工作。
3、更新教学手段,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为生物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完善备课组课件库建设,并作到资源共享。
4.抓好常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1)认真钻研教材,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中新内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2)掌握学习规律,探索和改进教法,注意学法的选用和指导,备出的课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 注重抓知识点过关,认真批改作业,注重个别辅导,注重抓两头促中间,把质量关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来,注重提高平均分和合格率。
(4)积极应对八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尤其实验考试,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和合理的计划,面向全体,经调查学生,实验考试结果颇好。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经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学反思等。认真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在教学中,“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对印发的每一份练习,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务实创新,发挥备课小组作用
按时组织参加备课组教研,每次研讨都有中心内容,备课组每个成员都当中心发言人。备课小组的集体备课工作,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使集体备课不但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能使平时的上课准备得最充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发挥出集体力量。
总之,我们生物组在过去学期中,精诚团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第一手资料掌握不够等。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关键词】情景剧;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应用;提升
G633.91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亲自体验,感受学习魅力病乐于学习,才能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并将教师所教授的只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涵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形式选择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情景剧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情景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细胞器教学为案例
教师在应用情景剧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即只注重活跃课堂氛围,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透彻的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寻找合理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情景剧设计,以“细胞器”的教学为例。在教材中,教学内容包括了:细胞器的模式图和各种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传统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在观察过图文和学习内容后,对细胞器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形态、分布结构和细胞功能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好掌握。但是针对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这块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情景剧教学来进行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确定情景剧角色:细胞(一位);细胞器(八位)。确定情景剧道具:细胞器模型,可自制。其次,总结剧情:《五官争功》相声模仿,学生们借助模型,自我介绍并互相挤兑和吹捧,证明自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情景剧的演示,学生会对细胞器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对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有所掌握,并了解到细胞器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终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1]。
(二)以病毒的发现为案例
在“病毒的发现”这一知识点钟,教科书中只对这部分知识做了个简单的介绍,但是,病毒发现的这个过程,在病毒研究史中具有十分钟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在进行补充的过程中将情景剧教学模式应用其中,设计情景剧:参与情景剧的主要人物包括: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农夫以及助手。主要的情景剧剧情为:某位心情十分着急的农夫捧着生病的烟叶,向伊万诺夫斯基请教,让其帮忙,科学家观察后发产生了疑虑,叶子生病的原因难道是细菌?然后,科学家就吩咐助手讲生病的烟叶捣碎成汁,进而对汁液进行细菌过滤处理,并注射到正常的烟叶中[2]。过了几天后,烟叶仍然出现了生病现象。这时科学家就产生了疑问,已经用细菌过滤器过滤过得汁液,为什么还是会生病呢?通过这个情景剧的演示,让学生对病毒这一知识点充满好奇心,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全神贯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以生命活动的能量为案例
关于“生命活动的能量”这一节内容中课文介绍过于简单,但是这一章节内容较为抽象,对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着铺垫的作用,因此,这一节内容教师应该予以重视。首先,确定情景剧角色:商家一位,消费者4位。,道具包括:快泉水、书本、面包、笔、(手绘)信用卡、钞票和手机等。其次,概括剧情:家附近的小店刚刚开业,4位学生在买不同东西时,分别选用了信用卡支付、钞票支付和手机支付。但是由于,只有选用钞票支付的学生最后完成了交易。简单的交易过程,让学生了解钞票是商品交换中最简单的流通货。将之与生物体内能量交换小练习,就会发现,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与手机支付、信用卡支付等相似,虽然蕴含了大量的能量,但是并不能直接利用,ATP储存的能量较少,但是可以进行直接利用。最终,学生就可以从情景剧演示中得出结论:ATP在能量交换中充当商品交换钞票的角色。基于上述情景,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接下来的剧情:随着时间的增加,钞票花销逐渐减少,人们逐渐从信用卡和手机绑定的卡中获得钞票补充,也就是说,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会将糖类和脂肪等物质进行分解,并从中获取释放出的能量合成ATP。这也就是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对情景剧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思考
针对上述所列出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景剧教学模式,可以将原本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愉悦了课堂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学习兴趣。另外,情景剧表演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某些学生的潜在能力,如表演能力和编剧能力,再加上情景剧排演需要学生团结协作进行,这就适当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针具情景剧教学的应用,首先,学生虽然缺乏表演能力,但是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创造情景剧,让学生将知识编剧成情景剧,不断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其次,没有参与表演的观赏学生,在观看情景剧的过程中,自身的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学习注意力也得以集中,因此,教师在表演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脉络,掌握知识点与情景剧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情景剧表演和创作,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会逐渐增多,教师要把握好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完善教学计划作出铺垫,以完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情景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新课改的提出的: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助探究与发现知识,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等要求相适应。尽管情景剧教学模式会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是,情景教学构建时间长,需要材料多,应该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宜喧兵夺主,教师一定要进行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17-02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它与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都有广泛的联系和交叉,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1]。
生物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特点是内容抽象繁杂,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结构式和代谢通路难理解、难记忆等特点,同时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学习,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标和大纲的培养要求,我们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的第八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使用,该书是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下经过重新修订和编写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上有大量的调整和更新,将生物化学基础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紧密衔接。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我们在教学内容分配上,重点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三篇内容,而第四篇分子医学专题因为学时有限,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例如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内容略讲,其他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进行分配。
二、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以往学生上课都认为绪论没有那么重要,可以不听或者没必要认真去听,一些教师也认为还没有涉及到具体教学内容,不必要花大力气备课。其实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篇,起着“统领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精彩的绪论不但能够激发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同时能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知道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学习的方法,如何才能学好。讲解绪论过程中,除了介绍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在讲解与医学联系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当中大家熟知的例子,比如为什么有些西红柿耐储存,食用油上面有转基因字样,这个就和重组DNA技术联系起来;举例讲一下干细胞技术利弊;不吃肥肉只吃馒头就能减肥吗?讲疯牛病,临床常见的疾病蚕豆病、镰刀状红细胞贫血都是怎么回事?这些同学们日常生活或者经常能听说的常见病例,虽然不能在短短的绪论讲授时间内把所有问题都能讲解清楚,但是其中与生物化学紧密衔接有一定的知识点,这些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的例子,让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产生兴趣,从内心上认为生物化学有用、有趣,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学习方法的介绍
1.抓住听课重点再看书。真正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听懂内容前要学会如何听课。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来听课,将自己注意力平均,做到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每节课都有侧重点,教师在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分清主次,学生听课也要听清主次,注意强调的关键词语,“这点很重要”,“要注意”,“要记住”,“要分清容易混淆”等等,教材每页都有留白部分,可以让学生在留白处记忆关键点,拓展知识,顺口溜等内容,不要盲目跟随听课记录笔记而忽视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课堂听课再好课后不看书是不行的,要求学生听课后看书,把书看薄,也就是抓住内容的结构框架,再把书看厚,把各个知识点都丰富起来。
2.淡化相应知识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是在第三学期,虽然经过了大学一年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学习,但是随着知识的遗忘或者一部分同学知识掌握得不好,在学习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这篇内容当中,涉及大量的结构式和功能基团、化学反应、代谢路径,学生感觉记忆困难,无从学起,针对这一特点,介绍方法时要求学生淡化相应的基团转移过程,这部分只是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的,记住具体的名称和关键步骤即可,把握整体内容,这样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没有畏惧感,学习兴趣浓厚。
3.多做习题。考试是目前检验学习效果的一项评价体系。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面临期末考核,更重要的是面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教研室教师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的要求,精编习题集,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点和根据各项大纲要求选择的习题和历年真题,让学生通过听课后做题,遇到问题再看书、再做题的方式,把各个知识点巩固强化。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取代了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文字和图片的多样化,让抽象难懂理论和知识变得生动具体[2]。由于生物化学从大分子的结构,物质代谢的反应,遗传信息的传递,都相对微观抽象,单凭借想象很难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网络更新相关知识点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如讲解核小体结构,将近2米长的DNA如何组装到只有数微米的细胞核中的,多次折叠是如何进行的,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对这一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将临床实例与理论内容相结合,日常生活与理论内容相结合。专业基础知识要服务于临床,与临床密切结合。如临床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生化指标是对肌酸激酶2的分析,这与同工酶相联系;磺胺类药物为什么首次剂量要加倍呢?这与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相联系;急性胰腺炎这一临床常见外科急腹症,就与酶原和酶原的激活知识点相联系;肝硬化肝性脑病为什么和氨的代谢相关,等等知识点,都能够将抽象难懂的生化理论与临床常见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不再认为基础科目对于临床用处不大,他们主动去学习生物化学,认识到该科目是学好临床内容的基础。
联系到日常生活的实例,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增加了,知识点能够充分理解并牢固记忆。如只补充钙,而不补充维生素D3有用吗,为什么要晒太阳?这与维生素相联系;痛风的病人饮食要注意什么,这与核酸代谢有关;化妆品当中有SOD,有什么意义?这与正常机体中存在抗氧化酶有关;豆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加入石膏什么作用?这与蛋白质变性有关?等等。
这些临床和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有用,没有那么抽象难懂,使学生能够带着热情、带着学习的兴趣主动去学习,去听课。
3.基于多问题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和多问题教学模式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3]-[5]。课前提出问题,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问题的产生和解答融入到教学中,清晰透彻地进行讲解,课堂总结时再次回顾问题并把答案一一阐述,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引导下,一步步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讲到氨基酸代谢一章时,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学生上课之前的思考题,让学生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如肝昏迷如何产生的?高血氨病人为什么不能用碱性肥皂水灌肠?肝硬化腹水病人为什么不能用碱性利尿药?给氨中毒病人为什么要服用谷氨酸盐?精氨酸?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内容的讲授,课堂期间可以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成为真正“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
五、结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培养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素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创新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和今后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董佩佩,王志存.民族地区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3,(3):171.
[3]曹净植.PBL与TBL两种教学模式之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88-89.
1、首先,同学们要对高中知识及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高中生活要有一个合适的定位。刚刚进入高中时,我们要了解在这几年里我们要学习哪些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哪些主要内容,三年里一共有多少时间可以供同学们学习,在高考时需要达到什么水平,平时要达到怎样的基本要求。这些东西一定要及早了解,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分析,也可以从老师那里请教,真正做到“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其次,要有吃苦耐劳,长期奋斗的准备。高中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平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往往对学习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找老师沟通,寻找解决的办法。
3、再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学习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有人喜欢朗读,有人喜欢默写,有人喜欢总结错题本,有人喜欢背诵,每个学生必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下面,我向大家总结分享几点各科目的学习方法。
4、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方法。理化生这三个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和定律,更要把它们应用到实际中去。不仅要掌握理论依据,更要注重对各种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5、地理、历史、政治的学习。史地政是人文学科,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的精神升华,多了解人文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为社会的进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要想学好这几个学科,就要多读书,多了解我们的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只有知识面开阔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6、英语学科的学习。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国家之间也需要交流互通,因此我们就必须掌握他们的语言,我想英语学习的最大魅力还是在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互通。要学好英语,除了在课堂上要听老师讲解最基本的单词语法之外,还要多读外文资料,一门语言的用法,是非常庞杂的,远非在课堂上接触的那点儿东西可比,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到它的魅力,它的美丽。
7、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具体体现在八个“多”字上面,多听、多看、多写、多练、多思考、多总结、多请教、多反思。提前做好预习对即将要开展的新课程做一个简单的预习,能理解的尽量去理解,理解不了的记下来,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去听,顺着老师的思路走,集中注意力,利用之前预习的知识点,来与老师讲的知识点相对应,找出自己不足,认真做笔记,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多做习题巩固,多背诵,多练习要点,记住一定要及时复习。
8、然后,每学习完各科目内容时,同学们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总结,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以及记忆方式不同,做笔记的方式都不同,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整理,或者借鉴学霸们的方式也未尝不可。将知识点进行一些简单的总结,太简单的可以简单地写一写,对于一些零碎的,边边角角的知识点也集中在一个区域,重难点就不用说了,是必须要归纳的。
9、最后,一定要认真听讲。高中的学习任务非常重,每一科的知识点都很多很杂,并且很深,所以想要完全掌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想将这么多科目学习内容都理清楚,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课堂上听教师讲解相应的知识点,课下加强练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会融汇贯通,总结归纳。同学们,沉下心来,好好享受高中生活,学习是自己的,要预习、听讲、笔记、复习、做题,只有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才会如愿以偿。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充分利用资料,设计问题,剖析出真知
对于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这个知识点,充分利用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设计的问题读书、思考,然后进行形式、内容兼备的讨论、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问题1:克隆羊多利诞生实验中用到了几只羊,科学家对它们分别做了哪些处理?问题2:这三只羊分别为多利提供了什么?问题3:多利长得像哪只羊?分析为什么会长得像B羊?问题4: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归纳,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真正做到品读出知识、思考出知识、讨论出知识、分析出知识、归纳出观点。
二、利用图片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
出示果蝇的一条染色体结构图,同时提出问题如下:(1)一个DNA上只有一个片段吗?(2)片段如何排列?(3)每个片段可能有什么含义?(4)果蝇的染色体是否只含有展示出的这八个基因?(提示,果蝇只有8条染色体,但性状却又近千万个)(5)DNA的片段是否全部都是基因?(6)你对这幅图,还有哪些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分析、讨论、综合、归纳和演绎出DNA可以分为很多个片段,许多片段是基因,但有些片段可能不是基因。
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图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不但获得了知识,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不但领悟了知识,并且把知识转化为思维智慧;不但进行了思考,并且把思考理论转化为思考技巧;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能化寻常思想为科学素养。
三、利用图片分析染色体组成
染色体的结构抽象且微观,因此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和难点。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表格直观地展示知识点。
1.剖析图片,解析染色体概念及组成
什么是染色体?如何根据图片描述染色体的形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观察多媒体图片时,分析问题: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命名由来?DNA是否就是染色体?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结构十分微观、抽象,利用图片资料,学生结合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问题,小组内发挥主体性的讨论探究。通过DNA是否就是染色体这个问题,学生在矛盾思维中,分析、讨论,染色体中不但有DNA,还含有蛋白质。
2.利用表格分析染色体数目特点
出示下表,分析表格中数据,得出何种结论?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目表
学生根据表格数据,能很轻松地得出结论:不同种类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那么,这些生物的染色体有何共同点呢?学生得出:每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均为偶数。还有的学生联系上面所学,回答:都含有蛋白质和DNA。甚至有学生根据米歇尔发现核酸的故事,得出染色体的元素构成都是C、H、O、N、P。
3.设计问题剖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问题1:人体细胞内含有多少条染色体?为什么写成23对?水稻的体细胞也写成12对。那么设问:能否据此推测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教师补充:体细胞的染色体并非成对存在,在特殊的细胞中和特殊的时期,即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在减数分裂的某个时期染色体会配对。适时抛出问题2,引发思考:为什么书本上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都写成成对形式。生殖细胞内能否成对存在?联系自身,你体内的46条染色体,有几条是母亲给你的?几条是父亲给你的。
【关键词】理论基础; 独立思考;实验报告
实验是生物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教学计划》明确讲到:“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生物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实验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保证这一教学环节的质量。
1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扎实实验基础理论
实验是一个探知规律的过程。在进行实验课之前,务必要遵循实验的流程,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于一个实验,要明确实验的目的,知道学生要探究的是什么规律。教师要把课本上对应的实验课题进行梳理,将实验的目的清晰完整地展现出来。在课本中,实验课的结构包括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实验步骤,但是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是一个开放性的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究结论。所以,实验的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思考:怎样能够通过步骤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读实验的课题,分析实验目的的取得方法,思考实验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特别是相对应的单元中的重点知识是哪些,要让学生在对单元内的知识扎实掌握之后再进行实验,这样才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让理论更加深刻和生动地被学生理解。
例如,在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的复杂,是初二生物实验中略有难度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通过对照试验,验证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方法不仅复杂,而且带有危险性。实验中不仅仅涉及到了对照试验的思想,而且运用到碘液遇到有机物发生变色的反应这一知识。在课文中也提及到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例如: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特别是第二个问题非常重要,这一点直接与碘液遇到淀粉变色的知识点相呼应。如果学生在实验之前的理论课堂上没有深刻牢记这一点,那么学生体会不到这一反应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熟练运用这一知识。因此,务必要让学生在实验之前明确这些问题,否则实验课的作用大打折扣。
重点强调一下实验中注意的安全事项,例如酒精一定要隔水加热。学生的安全问题应当是放在首位的,高于一切的位置。涉及人身安全的问题一定要再三敲响警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 认真完成实验步骤 独立分析思考结果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思考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更要做到积极思考每一步的原理和涉及到的知识点。例如在实验“观察绿色植物叶片结构”中,虽然可以不必让每一名学生都做切片,但是每一名参与的学生都要思考切片制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制作切片要注意到采集的材料要薄而透等等。
实验完成之后,学生要汇总每一次实验所记录的结果,认真分析这些结果中所含的规律和要点,思考实验是否达到了之前的目的。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所涉及到的精密数据不多,主要是以观察现象为主,因此并不存在实验误差等等问题。但是如果预期的现象没有发生,那么就一定要思考了,为什么没有达到想象中的要求,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关键的步骤遗漏掉了。教师在实验课当中一定要积极监督每一组实验,验收每一组的实验结果。如果有小组实验失败,一定要带着学生仔细检查实验过程,是不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明晰自己的问题,对出错的知识点有更加深刻而生动的理解。
实验的目的是要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不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哪里出错,这样达不到训练学生的目的。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到底出现在哪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留心这种错误,避免再犯类似的问题。教师的作用是要带领学生检查步骤,在检查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每一步应当留神的地方,有哪些重点是绝对不能忽略的,而有哪些步骤是绝对不能做颠倒或遗漏的。只有在手把手的检查中学生才会对比自己之前的实验过程,追根究底地找出自己的问题。
3 实验报告不可忽略 书面结果不是鸡肋
现在很多中学都集体定了一些实验报告册,而实验报告并不仅仅是几张纸而已,它包含了实验中的一些重要结果结论,以及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实验报告,这样才能让学生完完整整地达到实验目的。
一些重要的观察实验例如“观察草履虫”,都会在实验报告中将观察的结果总结出来,而这些结果正是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思考草履虫的每一个器官的特点和作用,然后将这些汇总在实验报告册上。这充分说明,实验报告册是整个实验的精华,它汇集了实验的过程,步骤以及最终结果和实验者的个人思考。而且它的内容基本上与课文是一致的,实验的过程正是一个让学生自学的过程。因此,实验报告册是一定要认真完成的,而且教师一定要抓好实验报告册的质量,不能忽视它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以浙江省杭州市景华中学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为例,师资配备如表1: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3]张建龙.2001.综合理科与生物学教师适应性问题.生物学教学,26(6):19~20
关键词:教学设计 新课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框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一节为例,谈一谈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它与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一起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这一观点。可以说,本章的两节内容紧密联系,在本书乃至整个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学生们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节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确立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课的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由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部分涉及到实验,需要动手操作加以分析,所以可确定它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1.教法分析。为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充分准备各种资料的前提下,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
2.学法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将指导学生采用分析图文资料,分组合作,实验操作与观察,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各种相关资料及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蚯蚓翻耕”实验。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授课需一课时。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
(二)资料剖析,扩展引申,让学生“会”动
(三)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动
(四)实战巩固,情感升华,让学生“行”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本节课一开始,首先放映一段有关昆虫“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影音资料。
影音资料的特点是生动、直观、形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看资料,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教材所写“生物具有自我保护的本领”。教师适时提问:“生物的这种保护本领是如何获得的?”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出答案,从而导入新课――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2.资料剖析,扩展引申,让学生“会”动。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很多,课本上列举了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资料和多媒体展示,仔细阅读分析,然后回答两个问题:(1)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它们又是如何与之适应的?(2)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由于课本和多媒体上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图文介绍,学生回答起来难度较小,所以主要针对薄弱层次的学生,希望他们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提升自我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第二个问题相对开放,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对较高层次的学生我会有意识的对问题进行提高和深化,要求学生不仅举出例子,还要尝试说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例如形态,结构或者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
在学生们解决完以上问题后,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然后设置环节“想一想”:大熊猫和北极熊分别适应怎样的环境?如果将它们的环境互换一下,可以吗?这说明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们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引导他们回到课本找到理论依据――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因而大熊猫和北极熊适应各自的环境,否则,无法生存。
有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最后一个知识点是“耐受范围”问题,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设计给学生出具“青蛙冬天冬眠,夏天繁殖”的资料。然后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的图片,同时布置任务,用“>”和“
这样,有关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到此处理完毕。
3.自主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动。本节课的第二大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设计了演示实验“蚯蚓对土壤的翻耕”。考虑到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个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教材上讲解详实,所以我大胆设计把这个实验放手给学生。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要求学生记录并拍下实验过程。
这样,本节的重难点问题自然地分流到课下和课上两部分完成。课上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对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交流。同时完成教材上的讨论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交流等多项能力。
本实验成功的结果是细沙与土的分界不再明显,考虑到学生实验也许会有失败,因而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有正确认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压土力度,水和菜叶的用量,是否留有玻璃缝隙以及最为重要的是否放到黑暗环境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认同蚯蚓松土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点,实验展示完毕后,要提醒学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从点滴渗透环保和珍爱生命的教育。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这些微妙的作用使环境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鼓励他们举出自己了解的例子。从而深刻体会教材中提到的:“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这个观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实战巩固,情感升华,让学生“行”动。教材上的课后习题在授课后及时处理。第一、二题比较简单,主要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第三题是开放性题目,相对来说要求更高一些,本题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鼓励较高层次的学生课下整理,开展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生物对每一种生物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活动:蚯蚓多土壤的翻耕
(2)总结: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