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培脱产置换研修总结

国培脱产置换研修总结

时间:2022-12-01 04:11:26

国培脱产置换研修总结

第1篇

——贵州省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麻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2011年9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尽快提升教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县教育的当务之急。在资金短缺的形势下,我县教师培训工作迎难而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国培计划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通过实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紧缺学科培训、实验教师培训、远程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国培计划”项目,给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通过一年的国培工作,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管理到位,特色凸显。现就我县在国培工作中一些做法作简要汇报。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1.为确保我县“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师培训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为加强管理,使项目取得实效,县教育和科技局出台了《麻江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对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将国培项目培训列为县教育2010年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同时下发了《麻江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把“国培计划”纳入常规工作,列入局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参培教师返校研修过程中必须在所在乡镇进行推广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训未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各类评先评优。从而在制度上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合理选送,协作沟通好,培训有实效

1.合理选送,力求有效。参培教师先由各乡镇进行推选,然后由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进行审核,遴选在校本研修中发挥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选定8所初级中学和8所中心小学作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学校,并选出优秀教师担任各学科实习生指导教师。

2.妥善安排,解决参培教师的后顾之忧。培训期间,县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多次到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生活情况,解决置换教师生活上的困难,使其能够安心学习。

3.信息反馈及时,协作沟通好。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办公室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互通有无,随时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双方及时反馈并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正因有了顺畅的协作沟通,培训工作得以圆满结束,送培教师全部合格。

三、管理精细,服务周到,实习生安心顶岗。

1.县国培项目领导小组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做好对接,共同重视研修顶岗培训工作。对置换到我县实习的大学生,为了保证到我县以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县教育和科技局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安排好相应的工作任务;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教学工作;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的食宿问题,考虑好安全问题,给顶岗教师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2.指导针对性强,实习生进步快。各学校给顶岗实习生派遣帮带教师,亲自展开教学实践。同时安排担当实习班主任,了解学生、锻炼他们管理课堂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互相进步。

3.片区互动有特色,参与师生获双赢。2010年12月,在我县谷硐中学开展了“片区互动”教研活动,活动由离岗培训教师、顶岗实习生,未参加培训教师、专家等开展上公开课、示范课、评课及专家点评方式进行。此次活动特邀专家:贵州省教育厅教科所杨主任,贵师大吕教授和贵师大段教授作现场指导。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与专家零距离的接触和切磋,汇集了智慧,达成了教学上的共识,使师生双赢。

4.注重过程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县国培办成立了考核组,对“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学校及个人进行了过程性检查与考核。共收集教师离岗研修个人总结或培训心得50余篇,跟岗研修报告48份,并建立了培训档案。

四、通过置换脱产研修,即顶岗实习生的教学实践、离岗教师到高等学校高级研修,达到了双方共赢。

1、提高了实习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离岗研修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提高。

3、48位教师作为“种子教师”,承担了二级培训任务,并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特别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全体教师,使本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4、置换脱产研修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

5、拓宽了高校培养师范生的渠道,切实解决了实习难的问题。

五、培训工作展望

通过“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多年来教师的工学矛盾,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火种”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践证明,置换脱产研修效果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是一条有利于教师、师范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县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在岗教师实践学习的指导力度,全面提升我县教师素质,从而促进麻江教育的跨越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 国培 班级管理

“幼师国培”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是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及时雨。通过组织实施“幼师国培”,促进了幼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了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有力推动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广大教师和各地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国培计划”的众多项目中的重点项目,可谓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教师的学习有效性和集体建设也起到促进作用。

一、抓住不同阶段的重点,做好班级的常规事务

作为国培计划的管理人员,对国培工作的认真态度是做好班级管理的首要因素。针对班级情况复杂、年龄差距大、学历和职称层次不同等特点,管理人员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重心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学员报到前,了解每位学员的基本资料,为日后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石。报到前一周,以电话方式直接通知培训学员培训的相关事项并耐心解答培训学员的问题。报道当天,管理人员以热情的态度迎接培训学员,并与后勤人员协调安排培训学员的食宿。

45天集中培训阶段,是耗时最长的一个阶段,主要以聆听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为主,帮助学员适应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的“学生生活”。全国各地的专家带来最近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对于学员来说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帮助学员积极总结、消化讲座内容,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共同解决。30天影子研修,是与实践最贴近的一个阶段。与各个影子幼儿园紧密联系,影子老师的选拔,不同主题的研讨,不同幼儿园的交流,以及影子阶段的总结汇报,都成为工作的重点,除了保障学员的后勤食宿、交通之外,对于不同幼影子幼儿园的不同问题,在及时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得以顺利解决,由于情况复杂,更需管理人员的耐心和细心,经常到影子幼儿园观摩活动是给予学员的最大支持。15天返岗实践研修,是培训和实际工作联系的纽带。学员回到原单位,带去培训的结果又带回现实的问题。这一阶段,管理人员需要与幼儿园、学员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返岗实践的情况和需要,并到学员单位了解一手资料,为今后培训的设计做资料收集的准备。10天的反思研修是总结成果的阶段,管理人员保障学员出勤率,督促学员完成相关材料、论文,准备结业仪式。

二、选拔优秀的班级干部,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

在了解学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关注学员在破冰活动中的表现,选拔合适的学员作为班级干部,成立班委。班委由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组成,分工负责相关学员的培训指导。班长统筹管理班级事务,紧密与项目负责人、班主任等管理人员沟通交流;学习委员负责教室学习准备,电脑、投影、话筒等设备的管理,与专家的沟通,资料的收集和分享,学员作业的收集和督促;宣传委员负责简报设计,文字、照片资料收集,相关事务通知等工作;生活委员负责学员住宿、饭卡、饮用水的协调和管理,班级活动经费的管理工作;组织委员主要负责学员集体活动的组织;纪律委员主要负责日常考勤工作,班级纪律的维护,违纪的纪律工作。

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增进学员感情,发挥班委作用。同时,让每一位学员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班级的凝聚力,树立积极、向上,有着浓厚学习研讨氛围的班风。

三、提出国培的严格要求,建立共守的班级制度

建立合理、公正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等班级制度,为建立和谐有序的班集体提供有效的管理制度。主要以自主管理的方式为主,比如考勤制度的执行,主要由纪律委员负责日常的考勤,按时点名,迟到、早退、缺勤记录下来,而管理人员适时参与考勤,有效促进学员的积极性。考勤成绩与评优挂钩,能够激励学员的主动积极性。将60名学员分为6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组织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员之间更加深入的联结,而且能够便于管理,发挥组长的作用,激发小组的能量。

四、把握学员的学习热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次置换脱产项目的60名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层级的幼儿园,彼此陌生,利用破冰活动,消除学员之间的陌生感,营造活跃愉快的氛围,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所以,破冰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对学员是否能快速形成融洽关系十分重要。

幼儿教师在园的日常工作琐碎,脱产学习的机会很少。借由国培的难得机会,培训学员的学习热情高涨,对置换脱产项目的期望高,希望通过置换脱产项目增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功底,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抓住培训学员的这一特点,组建班级QQ群,利用网络创建这一平台,跟老师们直接交流,了解对培训的需要,解决培训中遇见的问题,也为培训学员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占兰. 改善在职幼儿教师培训的过程与方式的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

第3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6-0068-06

收稿日期:2015-08-26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究”(XJK12JJZB037);201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联合项目“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其优化研究”(14WLH08);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生态学视野下的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XJB014YYB015);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研究”(14C257)。

作者简介:戴水姣(1964-),女,湖南隆回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专业发展、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国培计划”原指中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年开始实施。2011年起,“国培计划”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并一直沿用至今。从理论上说,“国培计划”能为我国教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外部推动力量”[1]。但最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国培计划”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国培计划”的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作为“国培计划”项目的承办者,其课程设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一、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高校“国培计划”课程是为实现教师培训目标而选择的培训内容的总和,主要包括“示范性短期集中项目”“中西部短期集中项目”“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教师团队研修项目”等类别[2](PⅠ)。教育部于2012年5月出台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对“国培计划”各个项目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课程目标要求

《“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对不同科目、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课程提出了不同的课程目标。现以其中的《“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文本为例[2](P43-44),对比分析不同项目课程目标的异同(见表1)。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课程目标上,不同的培训项目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师德、英语知识的掌握与教育教学动态的了解、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明显的不同点在于:“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区域教学改革领军人才”;“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强调“培养农村学校县域骨干教师”;“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强调“培养造就农村学校县级骨干英语教师”。高校“国培计划”课程应考虑各个项目课程目标的相同点(共性),但应更加重视其不同之处(个性),因为不同之处才是项目特色之所在。

2.课程内容要求

《“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对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和内容维度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设计“国培计划”课程内容时,应遵循“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结合的原则”[2](PII)。也就是说,在设计“国培计划”课程内容时,既要注重教师专业情意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又要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还要突出反映教师的实际需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在确立“国培计划”课程内容维度时,要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划分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2](PII)。在此维度框架下,课程的模块与专题要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设置。问题是选择培训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应该做到全面、深入、细致、具体化。同时,“培训需求的调查不是只限定在培训之前,培训过程中同样存在需求调查,应加强动态需求分析。”[3]

3.课程结构要求

《“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对各个培训项目的课程结构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如:对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维度比例就有明确的规定,并要求每个内容维度浮动的比例不超过5%(见表2)[2](P52)。

从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类项目,《“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对课程三个维度所占的比例有指导性要求。对比三个项目的课程内容结构比例可见,前两个维度的比例要求略有差异,但对第三个维度,即“专业能力”,所有项目的要求都是50%。可见,“国培计划”课程设置特别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4.课程实施要求

《“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要求课程实施“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2](PII)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将以上方式具体化为讲座、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现场观摩、行动研究式学习、经验交流与分享等方式。讲座一般邀请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的知名专家(教研员)、教授做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应收集、整理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典型性案例;观摩学习、行动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经验交流与分享可以邀请国家级、省级学科优质课竞赛的获奖者或者教学名师介绍成长经历,让受训者直观感悟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二、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在教师培训中,课程设置是影响培训效果的核心因素,正因为如此,高校“国培计划”课程常常饱受批评和指责。对于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做过探讨,但并没有达成共识。我们试图以某高校最近两年承办的三次“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为例,对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014~2015年,某高校承办了三次“国培计划”项目:“国培计划(2014)”――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小学英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2014年8月21~29日)、“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2015年6月11~18日)、“国培计划(2015)”――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小学英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2015年7月30~8月23日)。这三个项目的课程设置概况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某高校的三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小学英语教学特色,突出歌曲、简笔画与板书设计等技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以《“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分析的话,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1.课程目标不够明确:忽视具体项目要求

某高校承办的这三次“国培计划”项目各不相同,即“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各一次,三次培训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但表3显示,三次培训的主干课程几乎完全相同,即使对课程名称的表述略有区别,课程设置趋同化现象依然非常明显,主要课程都是“文化意识与小学英语教学”“英语之美与小学英语教学”“小学英语简笔画与课堂板书设计”“英文歌曲演唱”等,忽视了不同项目的课程目标要求:“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偏离了“培养区域教学改革领军人才”的要求;“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偏离了“培养农村学校县域骨干教师”的要求,“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偏离了“培养造就农村学校县级骨干英语教师”的要求。

2.课程内容不很实用:忽视农村教育教学需求

如上所述,某高校2014~2015年承办的这三次“国培计划”项目不同,培训目的也不同,其中“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和“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以培养农村骨干教师为目的。但从表3看,三次培训的课程内容设置城市化取向明显,缺乏体现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研讨的专题课程。

培训内容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只有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才能设置出受训教师觉得“实用”的课程。农村教师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希望天天去听教授们的理论讲座,而是想解决农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大班教学问题,等等。受训教师带着这些问题而来,承办“国培计划”的高校有义务设置有关课程内容,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课程结构不太合理:忽视课程内容维度的比例要求

对比表2、表3可知,某高校2014~2015年承办的这三次“国培计划”课程结构不太合理:“专业理念与师德”课程比例分别为14.3%、25%、26.7%,高出《“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规定的10%、10%、5%的设定要求;“专业知识”课程比例分别为71.4%、50%、53.3%,超出规定的40%、40%、45%的设定要求;“专业能力”课程比例分别为14.3%、25%、20%,大幅度低于规定的50%的设定要求。

4.课程实施方式比较单一:忽视案例教学和观摩学习

根据表3可以计算出某高校2014~2015年承办的这三次“国培计划”课程实施方式的比例情况(详见表4)。

如表4所示,某高校2014~2015年承办的这三次“国培计划”课程实施方式共有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三种。其中专题讲座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总课时的92.9%、75%、90%;案例教学所占比例很低,分别为7.1%、0、6.7%;观摩学习所占比例也过低,分别为0、25%、3.3%。由此可见,该校的培训基本上为专题讲座,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三、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改革对策

改革当前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是受训教师的呼声,也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与效益的需要。从以上分析可知,在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中,怎样确立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如何丰富课程实施方式,等等,是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改革的关键环节。

1.兼顾学科特点与项目特色,增强课程目标的针对性

确定明确而具体的、针对性强的课程目标是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改革的第一步。课程设计者在重视参训者的学科背景的同时,不应忽视项目特色。因为“国培计划”各个项目的培训对象完全不同,因此,各个项目的课程目标设计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如:“培养区域学科带头人”“培养县域农村学校骨干力量”与“培养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带头人”,其课程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类似于“进一步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笼统表达高频出现在高校“国培计划”的课程目标描述中,这说明部分高校课程设计者对于培训课程究竟应达到什么目标不甚了解。

为了凸显项目特色,可以将高校“国培计划”课程目标设计为三个层级:培训目标―课程模块目标―某门课程或专题目标[4]。这套“层级”课程目标体系表述明确、具体、完整,能为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指明方向。

2.兼顾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城乡教师的不同需求,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高校“国培计划”课程所安排的内容应该指向事先确定的目标,选择适合成人的学习特点与受训教师需求的课程内容。

“国培计划”的培训对象是在职教师,属于成年人。成人的学习取向是现学现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与普通高师教育相比,无不体现出它的实用性、功利性和职业性。受训教师先前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他们带着问题而来,以解决问题为培训目的。因此,高校“国培计划”课程内容必须适合受训教师的成人和在职的特性,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够为“教”而学,以“学”助“教”,其侧重点应该放在即学即用上。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与发达地区、发达城市相差甚远。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项目特色,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3.倡导“轮状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课程结构是课程编制者按照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组织形式。高校“国培计划”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包含课程内容维度比例合理、课程内容维度组织方式合理两层含义。

高校“国培计划”课程内容维度比例应符合《“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即不同项目的课程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上的内容比例应保持5%~10%、40%~45%、50%[2](P52)。

高校“国培计划”课程内容维度的合理组织方式有很多。根据受训教师的成人学习特点,可以采用“轮状课程”:以教育教学中的某个中心问题为核心,构成车轮的中心;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方式构成辐条;车轮和辐条相互支撑着,而车轮的周边则会将整体的力量融合起来[5]。“国培计划”课程每一年都应有自己的“车轮”(中心主题),一年年连续下去,课程的连贯性、整体性、统一性就会得到加强与实现。尽管每一年的“车轮”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仍然会从前一年中继承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例如,根据《“国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可以由三组“轮状课程”构成:第一组以“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为车轮(中心主题),以“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两个模块为辐条(相关的知识和方式);第二组以“专业知识”维度为车轮,以“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等模块为辐条;第三组以“专业能力”为车轮,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模块为辐条。这种课程结构涵盖了小学英语教师所需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方方面面,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4.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国培计划”的培训对象来源广泛,涵盖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的城镇和农村教师。由于受训教师个体差异显著,在学习同一门课程时,必然受其年龄、职称、教育背景、城乡地区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学习效果迥异的现象。因此,“国培计划”课程实施必须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采用灵活的、多样化的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有效推动可以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式,以期开阔受训教师的视野,更新并丰富其专业知识;实践课授课可以采用课堂观摩、交流互动、行动研究式学习等形式,以期启发受训教师的思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但是,在实践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课堂观摩、现场诊断、经验交流、行动研究等多种形式,让培训专家与受训教师多维互动,才能有效推动受训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进。

总之,高校“国培计划”课程设置要遵循课程目标的针对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基本原则,以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核心取向,以促进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保障“国培计划”达到应有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长德.论“国培计划”的改进与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DB/OL].http:///view/9130450b4a7302, 2012-12-10.

[3] 刘径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11.

[4] 陈勇.“国培计划”课程实践: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36-37.

[5] 陈晓端,郝文武.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4.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for the National Training Plan in Universities

DAI Shui-jiao SHI Xiao-ping

第4篇

城市河湖清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同时应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实施策略。底泥中含有几十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较大的影响了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夏季高温时污染底泥上翻浮于水面,造成水质恶化和水体视觉感官效果较差,成为阶段性的百姓投诉焦点。生态清淤作为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浓度,还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 一、城市河湖底泥生态清淤简介 1.1技术概述。 生态清淤对清淤工程有更高的要求,应尽量避免污染底泥的搅动和细分子颗粒物质的扩散。相对于一般清淤工程,生态清淤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为了防止挖泥过程中污染底泥扩散,对传统挖泥船进行改造,开发新型环保型绞刀头和防污屏等环保设备;二是在清淤船上配置全球定位仪、污染监视仪等仪器,以提高疏挖精度,避免漏挖与超挖;三是为避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对输排系统进行改造,减少输泥过程中的泄漏;四是在清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兼顾修复水生生态系统的更高目标。 1.2清淤设备和淤泥处理 1.2.1生态清淤设备。 城市河湖靠近居民区,对降低噪音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应尽量减小对水体的扰动,河道内存在大量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杂物。这些特殊性对生态清淤的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见的生态清淤设备有以下几种。旋挖式河道清淤船:生态环保绞吸船是整个生态环保清淤的关键技术,主要功能是通过搅动河底表层20cm-40cm的淤泥层,然后由污泥泵直接输送到污泥水池。其特点是体积小、功效高、性价比高,较适应城市中小河道的生态环保的清淤。新型多功能挖泥船:该船为多功能挖泥船,通过更换不同施工设备(环保螺旋绞刀、吸泥头、铲斗、耙具)可以实现环保绞吸施工、吸泥、反铲挖泥及水下垃圾收集。不同施工设备更换简便,挖泥施工摆动区域较大,能满足多种清淤施工方式要求。此外,螺旋绞刀本身对淤泥扰动小,绞刀周围再加装防护罩,通过调整绞刀角度可进行河道边坡挖泥施工。生态环保清淤船:一种多功能环保绞吸船以淤泥绞吸为主,集反铲清淤、抓斗清淤、耙子清理河道垃圾、打桩作业、清理水面油污等功能于一条船上,各功能在施工作业时可以相互转换,不同作业方式之间可以进行切换。其机动灵活和应用范围的广泛性,特别适用于城市内陆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1.2.2生态疏浚后淤泥处理。 吸除的底泥一般是带水的粒状或絮状物质,结构疏松,体积庞大,含水率较高。底泥处置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原则,目前底泥处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综合利用(堆肥、焚烧利用、制造建筑材料等)、填埋等。国内淤泥脱水一般采用自然干化、机械脱水、污泥烘干及焚烧等方式处理,脱水所需设备有真空压滤机、板框压滤机、带式过滤机及离心脱水机等。国外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城市环保清淤和淤泥的脱水处理,其脱水方式主要有中固化处理、分级压榨脱水、移动式连续脱水、高压脱水等[1]。 二、城市河湖生态清淤国内外研究动态 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普遍采用“绞吸挖泥+机械脱水”方式,不占用土地资源,处理效率高,综合成本低。如日本开发了奥村式底泥连续脱水系统,采用轴式脱水机与绞吸船相衔接进行连续的清淤脱水作业。德国Bellmer公司在此项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河湖的机械化清淤脱水已有30多年的工程经验。目前,国外的生态疏浚主要以去除河流、浅水湖库和港湾的重金属及PCB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目的[3,4]。据美国陆军工程兵团(USACOE)统计,在美国,每年从400多个港口和2.5万英里的航道疏浚出约129万m3淤泥。疏浚对鸟类、牡蛎、大螯虾、鱼类和水生植物的影响等均被研究过,而这些研究中也包括了对环境的影响如底栖物种数量的减少、浊度的增加、初级生产力的降低、沉积物痕量金属的生物利用度的提高。M.A.Lewis等人研究发现,清淤对表层水的pH、溶解氧和温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几个监测站点光合有效辐射降低了。Ruley等认为湖泊疏浚后经过较长时期,底泥中的磷释放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水质重新恶化。 2.2国内研究进展。 生态清淤技术在我国已经开始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滇池草海、广西省南宁市对南湖、西安兴庆湖、南京玄武湖、安徽巢湖、太湖五里湖湖区、上海市苏州河等相继开展了生态清淤工作,为清淤事业的开展积累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内对生态清淤的开展,集中在对生态清淤设备和城市特殊条件下淤泥减量化处理设备的研发,力求通过技术的进一步精细化,使得生态清淤技术得以大力推广。 污染底泥清除后,去除了向上覆水体持续供应营养盐的基础,为底栖动物创造了一个污染程度较轻的环境,从长远看,将有助于底栖生物的自我恢复和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底栖动物的种类、丰度、群落状况和生物量的恢复虽然需要较长时间,但总体朝优化的方向发展,其变化程度和变化规律受底泥环境状况、清淤深度、清淤季节等多方面的影响。 清淤可以削减内源污染而被认为是治理河湖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去除污染底泥,可以增大河湖容量,减少河湖内氮、磷等营养盐的总负荷。王栋等对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原位培养的生物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检测,对生态清淤后太湖五里湖湖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表明总磷和溶解磷含量比疏浚前下降10%-25%左右,叶绿素a含量下降40%左右,其它水质理化参数保持正常。朱敏等对南京玄武湖清淤前后TP、TN、有机质含量及7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对于受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后开展截污治理的湖泊,清淤只能在短期内降低底泥中的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由于水土界面受到扰动,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底泥中的污染物分解速率降低,营养盐和有机质含量回复甚至超过原有的污染水平。濮培民等认为清淤对水质的影响效果可能受到河湖点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因此水质问题仍需进一步采用生态措施,在清淤的同时控制废污水的排放。#p#分页标题#e#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河道生态清淤工程日渐兴起,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防止不良后果产生,河湖清淤前应对工程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作全面调查,为清淤工程提出依据。对可能因清淤工程而构成安全隐患的建筑物,应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在清淤前提出防护和加固措施,确保建筑物安全使用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损失。 (2)城市河湖水质较差是长期环境污染累积的结果,影响水质的因素较多。为了更好地巩固清淤的效果,在清淤后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环境的问题。 (3)国内在清淤精度控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生态清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我国多采用常规清淤设备,研制水平相对落后,垂直精度只能控制在20cm之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提高清淤精度,可在挖泥船上配置先进仪表设备,如传感器、水位遥报系统、断面监视仪(DPM)、污染监视仪(DRM)、全球定位仪(GPS)、差分全球定位仪(DG-PS)等,但国内实际的清淤工程中使用较少。H

第5篇

一、城市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加强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是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师资匮乏和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城市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

尽管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倾向,也尽管我国于20世纪初下发众多文件,诸如《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明文规定城乡教师的交流政策。然而据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教授对北京市某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的现象。在被测的100名交流教师中,从职称角度看,一级的占58%,高级的仅占18%;从是否是骨干教师看,非骨干教师占总数的75%,市级骨干教师仅仅占1%。以上数据表明,该县被选派的城市交流教师大多职称不高,并且非骨干教师占多数。另有学者调查显示,有些城市学校不愿派出本校优秀教师,而把在校表现相对差的教师送去农村支教。这种现象在我们去河南省某县调研期间也得到了证实。该县把近几年刚调入城里或者准备调入城里,或者还没有安排工作的,没什么主科压力的,甚至怀孕马上要歇产假的城里教师派往农村支教,使得支教没能起到应有的帮扶作用。

(二)城市交流教师激励措施单一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几乎都把参与交流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性条件,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评优”优先,再少有其他的“好处”。至于补助交通费用甚至是生活费用大多由城市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实行,有些城市学校仅补助有限的交通费用,还有很多学校什么费用都不补助,完全由城市交流教师自掏腰包支付各种费用。我们曾看到某区最好的公立小学除了优先考虑“评职称”外,没有给予城市交流教师其他任何的激励措施。这样单一的“职称”政策可以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一波又一波的城市教师服务农村,但同时也会消减城市教师的交流热情,让他们感到这既不是物质激励,也不是精神激励,只是一种“强制任务”,从而诱发应付心理,降低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效。

(三)城市交流教师监管乏力

按理说,交流教师要接受原单位和交流单位的双重管理,但实际上,城市教师处于两不管的状态。一方面,城市学校认为派出教师为农村学校工作,理应由农村学校对其管理考核;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则认为,无论交流时间长短,城市教师最终还要回原单位,何必与他们过不去,非要像自己的“真员工”那样,对其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甚至各种形式的“惩罚”呢?所以,即便有些城市教师表现得一般,农村学校在给城市教师出具考核鉴定时仍然会好话一堆。这怎么能使城市教师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呢?说实话,参与交流的教师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在努力工作,但是,监管的不到位会使部分教师得过且过,打发交流日子,也会使本想踏实付出或正在踏实付出的教师丢弃支教的职责,随波逐流,降低交流的实效。

(四)城市交流教师评价欠缺

国家开启城乡教师交流的初衷是借用城市的优质师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可是,城市教师究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辐射所服务的乡村,怎样评价城市教师是否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地方缺乏评价标准。较多的是讲讲“观摩课”,和农村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实际上很多农村小学不怎么开展教研),或者直接带一个班,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样固然可以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但城市教师所起的引领作用较有限,更何况有些城市教师被派任务很多,根本无暇参与、指导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培养和辅导。即便有指导,教育行政部门、派出单位或接受单位也不会将其作为支教期间的考核标准给予奖励或表彰。顶多是交流教师在回顾总结自己的支教工作中描述一下。所以,交流教师做得怎样、做得好与不好又如何,反正最终都会回到原单位。因此,城市教师自觉带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五)城市交流教师不适应交流生活

城市学校有着农村学校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学硬件方便齐全、教学对象思维活跃、学校领导管理有方、家长配合自觉主动。可是,农村学校的薄弱资源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淡漠加重了城市教师的教学负担。他们需要调整教学思路重新设计适合农村学校、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适应还不算费事,最让城市教师放心不下的是家庭生活。有的老师因为孩子问题,一早一晚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家庭之间奔波;有的尽管住在农村学校,每周回家一次,但是因牵挂家事不能安心工作。可以说,在所有的不适应中,城市教师最有感触的是要么每天奔波,要么无法照顾子女,再加上为每天奔波支付的交通费用,和每天不等的交通时间,情绪低落更加影响了支教的态度。

二、提高城市教师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建议

虽然有《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但很多地方为了履行上级的任务以“晋升职称”为杠杆,选派城市教师,使交流变相地成了被动交流,也就间接地造成了选拔非优秀教师交流,缺乏对交流教师的激励、监管、评价机制,使交流成为“被动交流”,“职责交流”“形式交流”。从而降低了城乡交流的实效,违背了城乡交流的初衷,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为促进城乡教师的有效交流,使教育均衡落到实处,结合前面谈到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借助“国培计划”计划中的农村教师脱产研修活动,通过着力改进城市教师的下乡支教生活,提高城市教师参与支教的积极性使城市教师起到辐射、引领、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一)以“三角置换”为抓手,推动地方政府履行选派优秀城市教师的职责

“三角置换”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实习生到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县城中小学骨干教师被派往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农村中小骨干教师被置换出来到高校参加学习的一种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该模式可以以“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为基点,尝试通过“三角置换”,使师范生、农村中小学教师、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多方共赢。在这种模式中,农村教师到高师院校进行脱产学习理论,跟随城市小学教师进行“影子学习”,从理论和教学现场中模拟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当地县城中小学优秀教师被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有教师去高校进修学习的农村学校,顶替他的工作。而师范生被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最终做到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师范生有实习机会三方共赢。在使用这种三角置换模式时,河南某县规定凡是积极参与农村交流的城市教师,不用像以往规定的那样必须为农村教育服务一年,可以随着农村教师的“国培学习”而灵活设定支教期限,比如“半年顶一年”。交流时限的缩短也大大提高了城市教师交流积极性,由“要我交流”主动提出“我要交流”。

(二)以关注教师需求为动力,激发城市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热情

我们知道,影响城市教师支教农村最大的障碍是生活的不方便。各地有限的交通、话费补助不足以弥补城市教师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精力付出。教师也需要正常的生活。不能只让教师谈“奉献”,谈“职责”,必须从经济上给予充分的补助,使其没有物质上的后顾之忧,使其愿意、乐意为落后的农村教育服务。很多行政官员去基层挂职锻炼尚有种种补贴措施,何况无权无势的弱势教师呢?本来促进教育均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教师作为具体的实践者被派往一线,干着实实在在的名义8小时工作制实则无法计算时间的工作,为何不能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呢?比如根据服务农村时间的长短,可以从物质上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像不等的经费补助、孩子享受优质重点学校教育等。重奖下必有勇夫,只要地方政府、财政机构、人事部门、教育机关愿意付出,就会做到城乡师资均衡。其实,地方政府支出的并不多。因为在“三角置换”模式中,农村教师的进修学习由国家负责经费补助,高师生由师范院校负责经费补助,只有城市教师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交流费用,再加上能参与“国培计划”的名额有限,因此,大大降低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支出,使其能够集中有限财力精选优秀教师促进交流活动。所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完全有条件联合当地财政部门、政府机关支付到农村支教的城市教师的生活补助费用,从而提高城市交流教师的支教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完善交流教师的管理评价制度,使城乡交流规范化

城乡教师交流的实行核心在于教师,教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交流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城乡教师交流活动中,有所限定的就是到基层进行扶助的时间,没有一整套详尽的实施计划、考核和评价机制。实际上,城市教师应该接受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城市学校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能够派出支教教师,还要跟踪交流教师,不但及时为城市教师解决生活物质之难,还可以听取城市教师真心引领农村学校的心声,乐于尽己所能为城市教师帮助农村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使城市教师在交流期间不觉得是一人交流而是有着坚实的支教后盾。这样交流的效果也就由城市教师一人单打独斗“引领”农村变成了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引领帮助,也就简接地扩大了交流的效应。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能因为城市教师不是自己人反正总是要走就放松对其管理,碍于人情将其考核为“优秀”。农村学校要定期和城市学校沟通,及时反馈城市教师的交流效果,既是肯定城市教师的努力付出,又是对其督促和激励。不过,对于城市教师的评价不是农村学校领导一人说了算。同行、学生甚至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或者说他们的评价更能体现出城市教师的工作成效。因为,农村学生、家长甚至农村教师对城市教师的教学有更多的期盼。当然,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教师有无为所服务的农村学校起到引领作用,有无在服务学校通过“师徒制”、教学科研的方式等指导扶持农村优秀教师的成长,有无改进农村学校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的变化也应成为评价城市交流教师贡献的一部分。

第6篇

大秦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大通道,随着大秦线新型货车不断投入使用,新装备的故障也随之显现出来,特别是近年来快速接头、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等新技术出现故障较多,使列车运行中出现途停,严重影响了大秦线的正常运输,为此,针对该故障的出现原因进行了认真汇总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铁路货运;快速接头;防脱轨;自动制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新型铁路货车车辆空气制动机系统中大量运用快速接头和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等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新配件发生故障后,由于处理不彻底或处理时间长,造成列车途停或影响正常行车的问题时有发生。通过对湖东车辆段2013年1-5月份发生快速接头和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的数据以及在处理当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寻找故障发生的规律和部位,总结最实际、最可靠、最管用的处理方法,服务于安全生产。

二、关于快速接头故障的发现与处理情况

(一)湖东车辆段2013年1-5月份快速接头故障统计与分析

1.按发生故障的时间与车型统计(见下表):

以上两组数据表明:

(1)该故障1-5月份共发生246件,主要分布在C80B(占故障总数的60.16%)、C80(占故障总数的21.95%)、C80BH(占故障总数的13.82%)三种车型上,合计占到故障总数的95.93%。其它少数故障发生在C70、C70H、C76A、C80BF、C80H等五种开型上,分别占到故障总数的0.81%、0.41%、1.63%、0.41%、0.81%。

(2)该故障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3月份,也就是天气寒冷时期,分别发生87件、69件、52件,分别占到故障总数的35.37%、28.05%、21.14%,合计208件,占到故障总数的84.56%。

(3)该故障主要有三类,分别是连接主管与辅助管的快速接头漏风(共发生189件,占故障总数的76.83%)、支管快速接头漏风(共发生52件,占故障总数的21.14%)、连接主管与辅助管的快速接头脱出(共发生5件,占故障总数的2.03%)。

(二)发生故障的原因分析

1.从统计数据得知天气寒冷,快速接头内密封圈密封性能下降,是造成漏泄的主要原因。

2.受外力作用(如在装卸车点装载机碰撞折角塞门、调车作业摘钩忘摘风管进行牵引等)造成折角塞门卡子授变形,使辅助管向外移动,造成接头脱出,产生漏风现象,甚至发生意外紧急制动。

3.折角塞门卡子松动,在翻车机作业时,由于制动软管与辅助管之间产生扭转力矩,同时产生向外拉辅助管的纵向力,造成接头松动或脱出产生漏风现象

4.个别职工不了解快速接头工作原理,在处理漏泄时盲目紧固,或在处理漏泄时不考虑更换密封圈而一味使用四氯乙氟带进行填充,造成二次漏泄。

5.主管卡子松动或卡子座变形,使接头两侧主管不在同一轴线,产生捌劲,造成漏泄。

6.在检修或改造管接头时未按照快速接头组装工艺要求,如辅助管长度尺寸不够、辅助管外径偏小、向接头中压管时未压到位就进行紧固等,结果表面看是装好了,或试验符合要求,但在运行之后受振动、冲击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很容易生产漏风现象。

(三)该故障的处理难点

管系快速接头漏泄故障在运用中一直被检车人员视为难题,为何成为难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快速接头系主管关键部件,处理不妥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处理人员从心理有一种畏惧感,处理起来不自信不大胆,同时为了避开责任,一般不愿意亲自动手处理,而是请求工长组长前来处理,这样现场检车人员就不会积累经验,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本来简单的问题,也变成难题了。

2.检车人员对快速接头工作原理、安装要求不甚了解,发现漏泄不认真分析而是盲目处理,最后出现故障处理不彻底甚至造成管系其它部位出现漏泄现象,这是造成难题的主要原因。

3.安装快速接头部位空间狭小,加之没有合适的专用工具,因此在落车状态下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四)发现和判断快速接头漏泄故障的经验与方法

1.执行“一听、二摇、三看、四确认”一听:在制动保压状态下,听制动管系有无漏泄。二摇:检查主支管时用手摇动。三看:看有无松动现象,卡子、卡子垫及螺栓有无丢失或松动,各接口丝扣内有无喷出水珠、油沫、锈粉等现象。四确认:确认管系有无窜出、别劲。

2.检车员在技检车辆时要重点加强列车漏泄量的控制,严格执行漏泄标准,发现有漏泄量时,必须逐辆排查漏泄源头,确保故障及时发现。

3.检车员在技检到有快装接头处时,必须贴近听风,手摸风流查找有无脱出痕迹,如果没有脱出痕迹,可能是密封圈故障,特别是在冬季天气寒冷,快装接头内的密封圈密封性能下降,密封圈故障的可能性更大。

(五)处理快速接头故障的经验与方法

1.处理快速接头脱出故障时必须松开折角塞门及接头与辅助管之间的主管卡子,并分解接头更换密封圈。

2.在冬季天气寒冷,快装接头内的密封圈压缩量只有一毫米左右,在长期压力和冷冻状态下,如发生漏泄后,紧固不起作用,必须更换密封圈。

3.在处理快速接头故障时,要带上快速接头配件密封圈,及能开口65毫米大扳手(或专用工具)及拆卸U型卡螺母用的套筒扳手,卸下U型卡,分解并更换密封圈(其他配件以情况而定)。组装时,必须按分解时的先后顺序,将螺母、压簧、压垫(凸面朝密封圈方向)套在两端管头口附近,密封圈套在管头一公分左右位置处,然后向快速管接头内插入管头,使管头必须到达快速管内环型定位线处,紧固螺母,然后安装折角塞门U型吊卡,安装时U型吊卡底部尽力向软管方向扳动,U型杆头向车体方向移动,紧固螺母,使U型吊卡在螺母紧固后,向快速管接头处加压,保证接头安装到位,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漏泄保压试验。

4.组装快速接头时,应做到“三确认”。一是确认接头两侧的主管纵向中心线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二是确认接头体两侧主管在接头体中有足够的搭接量;三是确认组装完成后接头两侧主管卡子必须处于紧固状态。

5.凡是密封圈损坏的一律更换,严禁用四氯乙氟带替代。

6.安装接头时要求在自由状态(各吊卡紧固螺母松开)下,快速管接头螺母的紧固力度一定要适度,过紧、过松都会发生漏泄故障。

7.如使用扭力扳手组装快速接头时要按以下力矩调整

(1)直径10mm 为90NM;

(2)直径15mm 为115NM;

(3)直径20mm 为155NM;

(4)直径25mm 为200NM;

(5)直径32mm 为270NM。

三、关于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的发现与处理情况

(一)2013年1-5月份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统计与分析

1.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球门关闭数量统计(见下表):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目前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球门关闭故障主要集中在C70、C80B、C80BH、C70H四种车型上,分别占到球门关闭总数的53.10%、26.27%、10.04%和9.18%。防脱装置球门关闭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防脱阀法兰处漏风和拉环、顶梁与车轴的间隙超限。

2.发现并处理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统计

在去除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球门关闭车数后1-5月份该段各运用车间发现并处理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17件,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顶梁及吊架变形2件,防脱轨自动制动拉环变形2件,顶梁折断2件,拉环圆销锁丢失2件,拉环圆销丢失1件,拉环磨车轴2件,拉环与车轴间隙超限5件,由于脱轨原因造成拉环损坏1件。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知,职工对防脱装置故障的处理能力不强,除处理少数像拉环变形故障外,其它防脱阀、制动阀杆漏泄、制动阀杆法兰漏泄等故障基本是采用关闭防脱阀球门来处理,而不从根本上消除故障。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现状,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班组管理及检车人员对消除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加之普遍检修人员认为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与主管快速接头一样,系主管关键部件,处理不妥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处理人员从心理有一种畏惧感,与其处理不好会留下隐患,不如干脆关闭球门更妥当,反正也不影响安全,这样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防脱装置故障越积越多。

二是检车人员对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工作原理、结构、拆解组装程序及要求不甚了解,发现故障后无从下手。

三是安装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部位空间狭小,加之没有合适的专用工具,因此在落车状态下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二)造成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的原因分析

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的常见故障主要有空气管路漏泄,拉杆、顶梁组成变形,顶梁组成裂纹,调节杆与作用杆螺纹损坏,制动阀杆端头与作用杆孔上、下间隙超限(应≥1.0mm)等。造成这些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冬季天气寒冷,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制动阀杆法兰及球门中密封圈密封性能下降,造成这些部位漏泄。

2.在装卸车点,由于装载机械原因可能将车体抬起,甚至造成车辆脱线等现象,这都会造成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拉环变形、阀体漏泄、弹片变形、作用杆孔与制动阀杆端头间隙超限等故障。

3.车辆在运行中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拉环被异物撞击,会造成拉环、顶梁及阀座变形、拉环与车轴间隙超限或阀体漏泄等故障。

(三)发现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的经验与方法

1.检车人员在检查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时,要注意听管系部件是否有漏泄,并仔细确认漏泄部位,如法兰和接头处漏泄则多为密封圈故障,如制动阀杆处有漏泄,则要考虑检查制动阀杆是否有裂纹。

2.如果发现车辆有脱线痕迹时,则应检查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组成及制动阀组成是否有变形或裂损现象。

3.发现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拉环有异物撞击痕迹时,要注意检查拉环是否变形,拉环与轴的间隙及制动阀杆端头与作用杆孔间隙是否超限。

4. 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制动阀杆端头与作用杆孔间隙超限,多为弹片变形。反之,如发现底部弹片有变形等异常现象,则应检查制动阀杆端头与作用杆孔间隙是否超限。

(四)处理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的方法

1、调整拉环与轴的间隙时,应先剪断圆销锁的锁头,取下拉环,再将锁紧螺母开口销取出,水平转动顶梁调整顶梁下平面与车轴上边缘的距离至规定范围内。

2、处理制动阀漏泄时应先确认是脱轨制动阀杆裂纹还是连接支管与脱轨制动阀杆法兰处漏泄。如果是制动阀杆裂纹时,直接更换制动阀杆,更换的方法是先将连接制动阀杆与支管的螺母拆掉,再将支管固定座母松开,使支管能够位移错开制动阀杆法兰座,制动阀杆即可取出,然后更换同型号的良好制动阀杆,将连接制动阀杆与支管的螺母及支管固定座母紧固。如果是制动阀杆法兰外漏泄时或直接松开法兰紧固螺母更换密封圈即可。在更换完配件后要注意测量脱轨制动阀杆与作用杆孔的间隙符合规定。

3、发现制动阀杆与作用杆孔间隙超限时,由于运用车间受工装设备限制,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比如:车辆出厂时或段修后锁紧螺母与作用杆是经过点焊的,即便用打磨方法将焊点磨掉取下锁紧母但在安装锁紧母时又不能保证其(5±1)N·m拧紧力矩,从而保证不了制动阀杆与作用杆孔(2±0.5)mm的间隙值,再加上安装后不能恢复点焊状态等原因。因此,不建议在运用中处理此故障。处理的方法只能将球门关闭或扣往临修处理。

四、相关建议

1、调研中发现象快速接头、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制动阀等故障处理有难度或处理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工技能不强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列检职工对配件工作原理等专业知识与实作技能的培训。

2、针对发生车辆故障的倾向性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总结规律,分析原因,提出办法。

3、多组织开展研讨活动,请处理故障有经验的职工现身说法,带动运用系统处理故障能力整体提升。

4、建议在有条件的车间建设快速接头、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等故障应急处理仿真模拟演练设施。通过日常演练,可确保发生故障特别是冬季发现管系漏泄故障后能够保证快速、有效处理,避免造成延误技检时间或责任晚点等问题的发生。

5、建立防脱轨自动制动装置故障管理机制,通过机制的约束来降低球阀关闭故障数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当前,尽管建材行业出现好转态势,但并不稳定。主要有:一是建材行业结构矛盾突出,传统建材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并没有根本缓解,建材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普通水泥产能严重过剩,而海洋工程用特种水泥等专用品种供给严重不足;普通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而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优质浮法玻璃原片还需要大量进口。二是市场需求短期增速下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有限,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际市场环境难有大的改观。三是建材发展环境约束加大。建材行业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总量大,随着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不断深入,建材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

2017年,建材行业面I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行业管理任务非常繁重,为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狠抓化解过剩产能和发展绿色建材两大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加速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三大板块,综合运用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四个手段,促进建材工业在“新常态”下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平稳运行。

2017年建材行业管理工作应围绕结构调整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攻坚克难去产能。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和《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20年底前严禁新建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2017年底前暂停不同实际控制人间的产能置换。

二是会同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开展水泥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督查,强化联合执法,严格执行现行的污染物排放、能耗限额、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强制性标准,依法关停不达标产能。

三是支持水泥玻璃骨干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探索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推M区域企业联合重组。

四是积极推动在市场相对独立,积极性高的东北、新疆地区开展水泥去产能脱困转型试点,河北省沙河市开展平板玻璃去产能脱困转型试点。

五是在进一步完善水泥熟料错峰生产的同时,根据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积极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其它相关行业试行错峰生产。

(二)精准发力补短板。

一是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和《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行动方案》,推进建材生产绿色化改造,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围绕装配式建筑组织建材部品化专项,加快水泥、玻璃、陶瓷、墙材等大宗建材产品升级换代;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和评价标识,促进消费便利化;从装饰装修材料入手,完善建筑材料有害物质排放限额强制性标准,搭建信息化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二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新材料,围绕重点产品、依托重点企业、面向重点地区,优先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专用装备和石墨烯等前沿材料,推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培育建材工业新的增长点。

三是认真落实国务院的《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地区发展规划》中“建设民族地区矿物功能材料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结合实施建材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推进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发展矿物功能材料,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培育4~6个特色产业基地。

四是实施“石墨烯+”行动,狠抓中国制造2025年度标志性产品和工业强基工程重点应用方向,着力构建产业链,协调石墨烯重点应用示范,扩大石墨烯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省级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国家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三)开拓创新增效益。

一是推进绿色制造,在陶瓷、玻璃、耐火材料行业开展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治理和节能降耗改造,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产业废物,组织生物质建材发展专项,推进基于建筑垃圾生产绿色建材项目示范。

二是实施智能制造,在生产线搬运、码垛、打磨等重复操作、劳动强度大的工段推广“机器代人”,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先进智能制造技术,打造3~5家建材工业高标准智能工厂。

三是以《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为抓手,促进产融对接,推动在建材行业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流向建材新兴产业,围绕品种质量、清洁生产、降本增效、智能生产等开展技术改造。

四是引导建材工业“走出去”,编制水泥工业“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产能合作指引,建立水泥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库。

(四)夯实基础强管理

一是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深入基层企业开展调研,定期召开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运行座谈会,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报送运行分析报告、专报信息,研提政策措施建议。

二是贯彻落实《建材工业发展规划》,推进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六大重点工程实施,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实方案,会同专业协会研究制定各细分行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

三是修订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耐火粘土萤石行业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和水泥行业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滑石行业规范条件和公告管理办法;强化行业规范公告动态管理,加强对已公告生产线和企业的监督检查,对经复核不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撤销。

四是推进水泥、平板玻璃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研究拟定耐火材料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第8篇

**镇党委紧紧围绕市委中心任务,把“两学一做”和“四型机关”建设作为总牵引,不断完善机关干部、管区、村庄、村四职干部“四位一体”考核体系,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展示了“尚实干、促发展、惠民生”的**担当。

一、致力创新机制,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落地生根

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创新学习机制,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创新“六学”模式,指导构建“镇党委理论中心组带头学、管区党总支示范学、基层党组织集中学、双百共建支部共同学、现场观摩体验学、特殊群体党员结对学”,实现全镇4213名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全覆盖。创设“思创学堂”,邀请市委宣讲团授课3次,组织党委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党组织开讲专题党课16次,组织机关党员开展“主题党日+”专题学习研讨12次,组织基层党员集中学习9次。创新“线上课堂”,依托“微服万家”微信平台开设“两学一做”专栏,破解对外出学习、务工的流动党员和离退休老党员等特殊群体培训教育难题,线上学习累计1000余人次。

二、致力督查督导,履行主体责任

1、建立党建专题会议机制。召开专题会议32次,研究确定全年党建工作思路和学习教育、党建品牌创新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党委会必议党建工作,推动班子成员解决分管领域党建问题35个;专题研究区域化党建工作,针对不同党建课题和区域特色,党委会专门听取管区党建工作汇报并研究部署下步工作。

2、建立骑行调研机制。由领导干部分工联系村庄和重点企业,带头骑行进村入企调研、督察党建工作,全年累计骑行15次,现场调度党建工作18次,督察党建事项23个,现场解决问题32个,约谈干部28人。

3、拓展“微服万家”为民服务机制。增设“民生会客厅”、“清风**”等功能板块,关注度突破1.4万,受理各类民生诉求2600余件,全部在期限内予以办结,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致力固本强基,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

立足**实际,抓住基层党建的关键环节,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1、突出党委把关定向,高质量完成换届任务。旗帜鲜明亮出人选,选举前重温入党誓词、将整个换届过程变成一堂生动的党课。集中场所规范程序,对重点村、难点村按照“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程序”的原则集中换届,选前选后与候选人深入交流谈话,掌握思想动态,做通思想工作,并对选举程序进行无异议确认,全镇112个村庄党组织换届工作快速收官,一次选举成功率100%,党委推荐人选全部当选,4个软弱涣散班子全部配强,实现党委意图与群众意愿高度统一,当选后党委书记与村支部书记逐一约谈,抓好换届后的平稳过渡,整个换届过程 “零上访”。

2、紧跟时代需求,引进和培育高端优秀人才。成功引进王浩院士工作站,签约引进张偲院士工作站,培育农村电商人才1500人,获评“青岛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和“中国淘宝镇”。

3、强化党员干部管理,打造奋勇争先的坚强队伍。严格落实《管区考核办法》、《村四职干部考核办法》和《机关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等考核制度,打造 “想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基层党员队伍。指导落实负面清单审查制度,高质量发展党员40人,处置不合格党员13人,调入镇学习教育党支部1人;依托民主生活会,查摆不符合党规党章和党员要求的问题29个,所有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四、致力全域统筹,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突破口,统筹镇村民企各级要素,集中力量解决难题。

1、以共建促致富。构建镇、管区、村企三级联动的区域化党建体系,实现村庄党支部与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共建、村庄党支部与企业党组织共建、村庄党支部与学校党支部共建、产业链党支部合作共建“四个共建”,先后打造苑戈庄土豆专业合作社党委、娄敬庵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等农村带富新样本。

2、以产业促脱贫。因地制宜为村庄发展选准方向,发挥村庄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加快产业脱贫,城献等5个省定贫困村和宋家屯等7个青岛市经济薄弱村全部达到“五通十有” ,顺利完成脱贫任务。

第9篇

做好今年组织工作,总的思路是:贯穿一条主线,坚持两个围绕,树立五大理念,突出两个重点,统筹推进六项工作。

贯穿一条主线――以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主线

坚持两个围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要求

树立五大理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突出两个重点――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心抓好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

突出两个重点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贵在学、贵在做、贵在改、贵在干。

“学”即深入学习党规,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即把学习教育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做合格共产党员上,教育引导党员具备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改”即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问题查、对照问题改,端正思想作风,解决突出问题;“干”即把开展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干字当头、实干兴省,做到两手抓、两不误。

精心抓好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

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准确把握换届工作总体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真正选出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配出一批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换出一个心齐、气顺、劲足的好面貌。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把关作用,把好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洁关。

改进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分析研判要力求客观全面,民主推荐必须组织把关,考察识别务必立体精准。

选好配强各级党政一把手,选配标准要严、统筹视野要宽、搭配相容要好。

强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统筹配备各年龄段干部和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统筹配备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干部。

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宣传教育要紧起来,纪律规矩要挺起来,违纪查处要严起来。

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进”者奋发有为,让“退”者心情愉快,让“留”者意志不衰,让“转”者珍惜机会。

统筹推进六项工作

1.加强干部教育培训

扎实抓好新常态新理念培训,着力提高各级干部政治素质和专业化能力。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要坚持不懈抓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培训。

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干部的思想观念要跟上,知识结构、行动能力也要跟上。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让各级党员干部成为补短板、做长板的行家里手。

2.从严管理监督干部

以推进落实“四位一体”机制为重点,健全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

在政治上多激励、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多保障、心理上多关怀。

建立完善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保障、负向惩戒约束“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机制,是贵州改革政绩考核、扎牢制度笼子,激励干事创业、推进能上能下,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的制度创新。将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总结经验。

3.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切实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对标中央新精神新要求精准发力,特别是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重点关注、重点谋划、重点推进。

集中力量对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完善党的地方委员会决策程序、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等重点改革任务进行攻坚,助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释放活力、增强动力。

4.强化基层基础

更加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好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不断深化拓展党建扶贫工作。

结合第十届村(居)党组织换届,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加大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党员、后备人选培训力度,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制度,大力推进各类党组织结对共建,同心协力决战脱贫攻坚。

加强对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的管理,合理调整选派范围、驻村年限、帮扶职责,强化管理监督和考核评估,确保“选得准、派得对、蹲得牢、帮得上、干得好”。

针对农村、国企、高校、机关以及新兴领域基层党建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注意分类谋划、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5.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强,则事业兴。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认真落实十一届省委两次全会就人才工作作出的决定和意见,制定实施“十三五”人才规划。

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切实把各类开放平台、产业园区、创客空间等打造成为人才创业的集聚地。

着力引进培养人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分别制定各领域人才队伍培养、引进、聚集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打造重点领域人才集群。

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评价发现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着力加强服务保障。落实好人才服务绿卡政策,研究制定创业就业人才住房保障措施和办法,完善人才工作相关资金投入及使用管理办法,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6.运用大数据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推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智慧升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设省、市、县、乡、村和党员六级互联互通的省级“党建云平台”网络系统。

第10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工程;机电设备;重要性

一、煤矿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1)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差。机电管理部门常常被看作是一个辅助生产工区,认为该部门没有什么职责,管理制度不完善,有时落实不到位,并且机电管理人员一般没有实际职权,仅应付当前的生产。同时,迫于生产任务的压力,部分管理者一味的盲目追求当前产量及其经济效益,从未对在管理上有所突进,严重缺乏管理意识,煤矿机电管理停滞不前,与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步伐严重脱节。据统计,由理念滞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机电事故,约占煤矿总事故的30%~40%。(2)机电设备陈旧劣质,使用违禁品。由于在煤矿建设时,机电设备投入必须成套,所以注入资金相当大,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很多煤矿生产设备投产后基本上再度没有更新,设备老、旧、杂,超期服役,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不足,保护装置不全,与《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差距很大。比如有的煤矿为了提高生产量,主副井停产检修时间没有达到两个小时,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非阻燃的电缆、输送带仍在井下使用。电气设备失爆现象经常发生。存在安全隐患很多,特备容易发生机电事故。(3)技术力量落后,人员素质低。在煤矿业的生产中,机电技术手段落后,技术人员不足,或者不能指导生产,供电无设计或虽有设计但是不规范,施工没有措施或者措施不够具体,设备没有定期进行性能测试,日常维修。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煤矿业是既脏又累,还不安全的行业,因此,专业水平高的技术人员不愿意进入煤矿企业,加上煤矿本身并不注重机电部门,待遇低,加班加点,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导致专业人员经常跳槽,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据调查,某些地方企业,直接雇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对于一些简单的机电故障都无法解决,导致矿业的中止,更别提指导安全生产管理了。

二、加强煤矿机电工程管理的方法

(1)重视机电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首先,领导要充分重视机电的管理工作,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其次,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多提一些建议,得到领导支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充分调动各部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大家安全使用机电的意识,加强安全生产。(2)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机电设备水平。首先,要加大设备资金的投入力度,不能一味的节省资金,力保设备的新度系数持续上升。对不合理的机电系统进行改造,研究瓶颈阻滞环节,进行改造,使其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次,要与时俱进,与科技的发展同步,大胆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来改造传统的设备,对于设备的保护装置,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健全保护机制或者予以更换。(3)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技术水平。为了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对其加强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其中不仅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当前机电设备的管理、使用和修理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等。关于机电管理的培训方式和方法,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文化程度,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便于学员深刻理解,同时掌握相关的技术,能够学以致用。为了切实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可以采取新的政策: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如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等,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二是经常组织技术比赛,并设置丰厚的奖品,充分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的岗位上,能够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三是培训时纵观全局并有的放矢,采用业余培训为主的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内培为主的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总之,在煤炭行业的发展中,机电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煤矿机电工程管理,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掌控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确保煤矿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刚.煤矿安全影响因子的系统分析及其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D].安徽理工大学.2009

第11篇

论文摘要: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既职前教育了顶岗实习生,又继续教育了置换教师,还推进了高师院校的改革步伐,是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

一、顶岗实习,有助于师范实习生的职前教育

(一)教育观念的树立

实习生们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对新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初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增强了民主意识。

(二)专业精神的感染

通过顶岗学习,实习生们感受到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成熟的工作作风。这为他们立志当好老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技能的熟练

实习生学习了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问、引发学生兴趣、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控制课堂局面、制作教学课件、写好板书等教学等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的了解

在指导老师的细致指点下,实习生们熟悉了如何观察和了解学生,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组织班会、如何进行成功的家访等班主任工作。

总之,顶岗实习为职前教的师范实习生提供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他们所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得以在课堂上经受检验,并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二、置换培训有助于实习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所谓置换培训就是用两名小教专业的大三本科生暂时顶替一名小学教师的岗位,把那名小学教师置换出来进行免费短期脱产培训。

短期培训的模式是研修培训,采用“自主学习、专家引领”的方式,培训内容设计为行为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观摩、反思和总结四个部分。培训以一项专题研究为纽带,围绕专题组织讲座、读书、研讨活动、专门技能讲解与培训、现场实践与研究、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培训的目的是:

1.教育观念的更新。培训中传递了大量新的、有效的信息,介绍了不同角度和多个层面分析问题的思路,更新了培训教师的教育观念。

2.科学素养的提高。培训中补充和更新了教师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科学素养。

3.专业能力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和专项技能训练,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置换培训为疲于应付繁重教学任务的农村教师、骨干教师们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使他们来得安心,学得踏实,他们可以利用被顶岗的时间补充知识、更新观念和发展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师资的更新,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

三、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有助于高等师范院校改革步伐的推进

(一)顶岗实习,是提高师范院校实习质量的有益改革

顶岗实习推进实习制度改革,增强实习环节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传统实习,很多城市中、小学出于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不放心,不愿意让实习生承担正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实习的低质量必然影响师范生的能力培养,这是师范院校实习工作长期以来面临的难题。而在顶岗实习中,将农村学校设立为教学实习基地不仅为师范生提供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场所,而且师范生承担了正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其职前教育经验和教育能力有全方位的实习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整合师范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建构。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

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全面启动之后,高师教育系统现行体制的合理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顶岗实习是师范专业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顶岗实习以顶岗教学为基本要求,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标准高、压力大。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需要调整完善与顶岗实习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大幅度强化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要突出师范专业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使师范生不仅能应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而且能把握课程标准,尤其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掌握学科教学力度,学会教学设计,学会组织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学习等。

(三)置换培训充分展现了大学优势,有助于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转岗教师 国培计划 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03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2〕3号)精神,四川省于2012年9月开始了新一轮国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四川省2012年“国培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统一部署,配合完成“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①。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省级国培任务承担机构之一,组织实施了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园长短期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等4个子项目,共培训630人。其中,包括来自达州市和德阳市的194名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集中培训项目。

四川幼儿师专在参与2011年“国培计划”的子项目――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中,对“转岗教师”的培训课程进行了前期调研,并在课程实施后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对转岗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析整理,为2012年“国培计划”子项目――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效借鉴。

1 课程构建存在的问题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在实施的一年时间里,也积极探索出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比如,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转岗教师”的特点展开;注重课程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的重要性、常用性;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等。但在2011年培训结束后的教师反馈意见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1 前期调研空洞,未遵循“按需施训”的原则

为保证培训课程的实效性,“国培计划”的承训机构都会提前向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或在第一期培训后对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然后根据反馈意见再来进行课程方案的构建。但总体来说,这两类调查问卷在设计中就缺乏效度,问题比较空洞,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学员参训后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常常是为完成向四川省国培办递交的总结报告而设计的,如某承训机构对学员的满意度调查:“本次培训项目满足了你的学习需求吗?” “你对本次培训的目标设置与课程设置满意吗?”等等问题,这些封闭式问题太宽泛,未落实到具体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案上,从学员提交的问卷中也不能找到改进下次课程方案的良方。因而,也就造成大多数培训内容依然存在重理论轻技能,忽视对农村转岗幼儿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

1.2 课程设置不全面

农村“转岗教师”基本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她们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因此,该培训的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但是,在项目的落实中却存在着依据不同专家自身专长、资源来修改课程主题、确定培训内容的现状,因而构建的课程缺乏系统性、缺少情境性、缺少指导性,存在城市化倾向和纯理论倾向,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正如第一期培训后有学员产生了这种困惑:培训的结果是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反而不知道幼儿园教学该如何组织了。

2 课程构建的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而培训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起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训高效性的关键要素,也是打造承办机构培训品牌的精髓。

在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448号文件中指出:“组织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新入职的非学前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进行15天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保教能力和水平。” ②

为适应学前教育蓬勃发展对农村转岗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提高农村转岗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课程应围绕以下目标构建:

2.1 职业认同感

深化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对幼儿教师角色、职能以及角色专业化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职业幸福感和责任感。

2.2 专业能力

帮助农村转岗幼儿教师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了解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共性与差异;掌握基本的保育、教育知识,形成初步的保育、教育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儿童观,提升促进教师和儿童发展的专业能力。

2.3 示范引领

通过总结与概括,提炼出具有指导、示范作用的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培训经验,推出一系列培训成果,以便在同行中交流推广。

同时,在课程构建中还应围绕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颁发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要求,根据《标准》中各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和培训对象需求,将建议课程内容和自主设置课程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 课程构建的原则

3.1 按需施训原则

“按需施训”是国培课程构建的最重要原则,学以致用是教师在职培训的灵魂。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在职培训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培训,既弥补自己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同时要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会用和善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应以转岗教师的现实需要(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为起点,改变以往“有什么给什么”的课程构建理念,教给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参训者的学习要求。

3.2 动态变化原则

人的思想和行为随时处在发展与变化之中。作为培训主体,农村转岗幼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需求,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应是构建好了之后就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动态变化,以满足参训学员的新需要。

3.3 分层分类原则

课程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学员之间的差异和学员对培训的多元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层分类构建课程内容,使不同水平的施训者在课程构建方面各有侧重点,以满足不同参训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培训机构可以采取订单式培训模式,为学员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使参培学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学行为有所改变。

3.4 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

课程构建既要遵循“国培计划”通知公告中的有关要求,同时还应紧紧围绕“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既体现国培计划的统一要求,又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开发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四川幼儿师专结合农村幼儿园特点,构建了“乡土游戏的开发与应用”、“农村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农村留守幼儿的家长工作”等一系列课程,为丰富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提供了有效借鉴。

3.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在职培训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转岗教师教学技能和方法的习得。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从《标准》里的建议课程模块(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中选择不少于培训所设专题总数的50%的专题,并遵循《标准》中的课程结构要求,注重设置实践类课程。按照四川省国培办的要求,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类课程原则上不应少于总课时的30% ,而专家团队里的一线教师比例原则上也不应少于总人数的30%,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转岗教师有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教学。

课程是教师入职及职后培训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线。针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实际需求,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将对促进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

①②川教函[2012]448号文件.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

[2]郑志辉.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课程结构优化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72-76.

[3]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36.

[4]拓春晔.对有效实施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调查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8):27-30.

[5]彭曦,王余娟.从“国培计划”的实施看幼儿教师培训的有效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7-19.

[6]徐卫良.“国培计划”有效课程开发五步走――以湖南省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课程设置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71-174.

[7]徐卫良.“国培计划”有效课程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