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11:3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一对一帮扶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用人需求进一步提高和细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压力较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等的准备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不断地细化完善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前瞻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目前,各高校对就业工作都非常重视,根据本校情况,结合专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模式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不断细化,形成了很多与本校实际情况相恰适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很多学校也形成了一对一或全程式就业指导的系统化模式。但就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而言,传统的“一对一”就业指导、基础的全程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要求,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拓展和完善,充实指导力量,强化指导工作的实践性意义和社会化程度,应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为其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指导和帮助。
一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是着眼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需要而提出的应用型指导模式。该模式整合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优秀专业教师、朋辈教育导师、校友导师及社会导师等多种力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具时效性、针对性、前瞻性的全程式社会化指导,帮助同学们更清晰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及相关职业的生涯发展要求,从而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积极完善自我。
这一模式在以往应用较多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残疾大学生四类特殊毕业生群体进行重点一对一帮扶的基础上,开拓思路、扩充内涵,将一对一帮扶理念扩展延伸,构建社会化、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一对一就业指导新模式,主要实现以下转变:第一,将指导工作时限从单纯的毕业阶段扩展为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就业岗位落实以后;第二,将指导工作面向的群体从就业困难群体扩展至全体在校大学生;第三,将指导工作项目从单纯的就业指导扩展为升学、就业、创业等学涯及生涯规划多领域、全方位指导;第四,将指导工作者从班主任、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扩展为涵盖专业课教师、优秀校友和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招聘代表等不同群体;第五,将指导工作从单纯的就业推荐指导扩展为指导、咨询、推荐、跟踪为一体的新模式。
二基于社会化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实施要点
为了真正达到指导效果与目的,该模式倡导以专业或学科为基础构建以班主任为主体,充分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优秀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招聘代表等相关力量,形成专项指导导师及“一对一”指导导师两支队伍,实施具体帮扶工作,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第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领导负责制与班主任联系制、专项导师制与“一对一”导师制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并分专业制定所有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第二,各专业要制定专人负责“一对一”指导方案的制定、实施、协调及完善工作,如提交队伍建设建议、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负责帮扶人员的聘请、选拔及使用等具体问题,接受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咨询指导,为学生配备“一对一”指导导师,安排相应的活动、约谈等,并建立、配发、回收帮扶台账,整理留存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为对其进一步的咨询指导提供依据。
第三,为各专业配备专业素质强及工作热情高的优秀专业导师、校友导师各一名,负责通过邮件、讲座、座谈、约谈等方式解答学生相关困惑。在每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就业、升学或创业毕业生作为朋辈教育导师,向低年级学生提供成功求职、升学或创业经验,分享最新的成功资讯。同时,联系在该专业就业过程中发展方向对口且广受学生欢迎的用人单位招聘代表作为社会导师为学生提供企业招聘要求、发展需要、入职条件、职业适应及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讲座及指导。综合构建专业导师、优秀校友导师、朋辈教育导师及社会导师的专项、多维指导模式,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帮扶教育工作,综合使用讲座、咨询及一对一指导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第四,构建阶段化、个性化、渐进式的帮扶模式,结合专业及不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等成长需要,分阶段设立有针对性的、渐进式的帮扶目标并完善实施。
三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阶段划分及实施要求
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以综合性的师资、全程化的系统指导见长,充分整合多方力量,以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具体指导方式以“一对一”约谈为主线,辅以专项讲座、座谈、分享等形式,通过“了解、引导、解答、帮助、跟踪”,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同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良性发展与循环。该模式具体指导工作的阶段划分及实施要求如下:
1大一年级(了解及信任建立期)
建立“一对一”指导档案,为每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校友导师、朋辈教育导师及社会导师,以班主任为主,其他领域导师力量为辅,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接受并解答学生以大学生活适应问题为主的各种咨询,整理专项导师情况简表及学生“一对一”指导扶导师情况表,制作指导台账。
2大二年级(引导及方向明确期)
在此阶段,结合学生专业及个性发展需要,引导其明确方向,积极完善自身素质,充分认识专业特征及社会发展需要,从而科学规划人生,更好地利用时间、分配精力,努力成长。
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分阶段进行专业认识问题、学业规划问题及素质养成问题的专项约谈,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专业、进行学业规划、完善自身素质。同时组织专业导师进行专业介绍讲座、校友导师进行素质养成讲座、朋辈教育导师进行专业学习讲座、社会导师进行专业前沿发展讲座等活动。
3 大三年级(解答及整合准备期)
既要整合学生的共性特征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积极解答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社会,明确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重点,锤炼情商、逆商,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并指导其积极进行准备。
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就实习实践、毕业准备等问题进行约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帮助引导其制定自主实习实践方案,帮助学生探索毕业去向并进行准备。组织专业导师讲解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重点、校友导师讲解社会相关要求及情商逆商锤炼、朋辈教育导师结合自身及相关同学的经历帮助学生探索毕业去向及准备条件、社会导师活动讲解相关专业招聘要求及就业准备要求。
4大四年级(帮助、解决就业期)
将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有机结合,充分关注毕业生的各 种发展需要,对毕业去向受阻毕业生予以重点帮助,为实现其 梦想助航。一方面积极促进毕业生高质量、高满意度地落实毕 业去向,一方面积极联系就业、升学及创业领域的优秀毕业 生,发展朋辈导师,积极贮备力量。同时对毕业期间没有就业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帮助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为离校后继续帮扶做好准备。
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毕业选择进行简历设计、升学准备或创业准备的专项约谈,及时针对准备就业的同学进行心理调适、毕业准备及离校入职问题的约谈,帮助同学们设计简历基础模板、确定升学方向并进行准备、评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及风险,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调适、明确毕业准备及相关政策和流程、帮助学生做好离校准备。同时,组织优秀校友导师及社会导师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就业准备及职业发展准备相关问题的讲解,并进行职业角色转换等相关问题的咨询答疑。
5毕业离校后(跟踪及校友关系储备期)
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职业适应等相关问题的约谈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维护重点校友关系,为以后的工作开展储备资源、积蓄力量。
一、梯级模式,培训骨干
农村学校的老教师们,大多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保持着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模式和思想、经验,很难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此时,学校中一批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对于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作用。
如组建研修小组。学校可以通过自愿报名、教师间互相推]、成绩考核学校提名等方式组建骨干教师研修小组,将学校里积极性比较高、有精力、有热情致力于教科研工作的几个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聚集在一起。或将骨干教师集中培训,或将它们分学科组合进行培训,或以项目类别区分专攻项,定期进行教科研经验交流,互帮互助解决遇到的难题。骨干小组在初步的培训后分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的研修教师,实行梯级培训与培养模式,由专家进行引领,邀请有经验的教科研专家担任指导老师,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适时组织农村学校教师们外出进行学习。教师在培训时,学校在时间、经费和场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并进行全程管理,养成教师们既懂得自主学习,也不忘进行实践研究的好的学习方法。最终学校做出考核,对他们的科研成果成绩及时总结,给予优秀教师以荣誉证明及奖励,并号召全体教师学习,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对学校科研工作是一种无形的推动。
只有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充分的保证,农村的孩子才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相差不多的教育。通过梯级模式,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结对帮扶,资源共享
农村教师长期工作在偏远农村,接收外界信息量少,提升的空间和方向不明确。此时,如果可以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才引进,对于农村学校的帮助会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可以让教科研水平比较强的学校与教科研水平薄弱的学校进行结对,开展帮扶活动。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一对一帮扶,或者一对多帮扶。这时,学校根据当地教育资源具体情况和教育政策,主动提出结对子申请,可以与一所学校结对子,或者与多所学校同时结对。教科研水平比较强的学校向结对农村薄弱学校提供教育教学研究资源,及时传达先进的教育思想,输送先进的教育硬件设施,组织学术活动时邀请结对学校参加学习。同时,学校之间双向流动交换教师进行学习培训,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有机会接触更优质的教育教学研究环境,学习新的思想和模式,另一方面,教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到结对学校进行思想传授和感染,引领老教师改变思想,接受新的、好的教育观念。甚至还可以进行教师结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双方学校教科研水平不同的教师自由进行结组,由优秀教师带领一般教师,在各方面进行交流与指导,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在交流与实践中不断提升双方的教科研能力。
各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进而提升教科研能力,最终达到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只要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应用,结对帮扶,就会成为教科研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
三、课题立项,引导探究
农村学校老教师,大多遵从老观念,教育教学的重点大多只是将该教给学生的教材知识,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而对于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关注太多。其实教科研也是教师水平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而它的关键则在于课题研究。
如学校邀请科研研究人员、知名教科研教师,以及教科研专家教授组建课题指导小组。根据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安排小组与学校个别先进教师进行对接,担任课题研究指导老师,跟踪课题研究进展,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在众多的课题研究中,选出针对性强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进行立项和重点培育,将它作为标准进行发展和培养,让它成为农村教科研的标杆,带动其他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减少农村学校教师对于课题研究,甚至教科研工作的迷茫和未知,激发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和争取立项的积极性和热情。学校还要在组织专业人士进行课题指导的同时,对学校教师的课题进行考核和评估,通过考核评估从中确定优秀的教科研示范课题,并进行课题研究重点支持、保护和培育,使它成为农村学校教科研发展水平的标杆和榜样。
实践表明,课题立项可以起到对于农村教师课题研究引导探究的作用,可以促进整个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城乡教育的均衡,在这样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向最好的方向发展。
我校在区文教局正确领导下,将安全教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对学校实行全方位安全监控管理,楼梯、厕所、校门等,在下课和学生出入高峰时都有老师监守,严防踩踏事故发生。同时加强警校联系,邀请高铁站警官进校园进行安全、法制知识讲座,对学生推行常态化安全教育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我校安全事故率为零。
本学期我校的教学工作紧张而有序,整个教学活动呈现良性发展。我校积极参与教研室举办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同时学校内部积极组织教学评比和互助活动。认真做好常规,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针对新任教师培养问题,积极创造外出学习机会,校内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以老带新、共同进步。
本学期我校积极推进“名著进课堂”活动,同时还启动了“经典伴我光明一生”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开设了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创编了“弟子规”韵律操。区艺术节我校选送的舞蹈节目和六一文艺汇演也是以国学经典《弟子规》为核心内容而设计。每天固定时间,在校级家委会微信群和班级群中由家长轮流诵读经典并进行互动,实现以经典为媒,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教育,搭建共育平台,促进家校合作。
我校还搭建了“让世界因我而美丽”正能量德育平台,感恩、梦想、养习、文明礼仪等各种活动在该平台上一一展开。同时还确定儿童歌曲《让世界因我而美丽》作为我校的校歌。孩子们每天伴着欢快而有力量的《成长之歌》快乐踏入校园。“让世界因我而美丽”不仅是学校的口号,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动力。这个平台本学期末我校获得了区级“文明校园”的荣誉称号。
虽然我校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校虽然拔得头筹,但我们并不具备绝对实力,我校大部分老教师目前面临教育瓶颈,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和创新。年轻教师缺乏有力量的学科带头人引领。
2、家长对学校教育低配合、高要求,正确家教意识薄弱。
3、学校的文体力量过于薄弱。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努力:
1、一如既往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2、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创建高效课堂。
3、为老师搭建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打开教育视野、注入活力。
4、继续推进名著进课堂和经典进校园活动。
5、加大文体力量的投入。
6、建立家校共育体系,让学校和家庭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7、“让世界因我而美丽”正能量德育平台继续指导我校的德育工作。充分挖掘此平台的潜力,并依托此平台,增开“感恩”校本课程和“我的梦想”校本课程。
一、确定方向,为研修定调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教导处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进行了专题研讨。我们阅读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希望从中找到合适的理论支点,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其中,P.L.格罗斯曼和顾泠沅教授关于PCK理论的阐述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所谓PCK指的是学科教学知识,它是英文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格罗斯曼将PCK的内涵解析为四部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如图1所示这四类知识越丰富,那么它们的交集也就越大。华东师范大学顾泠沅教授提出:“基于课堂,立足校本,在教师自我历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行动跟进是提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对PCK的理解,我们设想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反思性实践”为行动策略,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融入到研修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线融合,来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方案,为研修护航
有了总体解决思路,那么如何将其有效落实呢?教导处邀请学校的管理层及骨干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研讨,最终形成如下实施步骤:
1.组织建立
组建了以青年教师为核心的数学中心教研组。这个组由市名师引领,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全体中青年教师组成。
2.制度保障
为确保研修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导处制定了研修活动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反思交流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帮扶引领制度等措施制度。
3.流程制定
基于对顾泠沅教授“三关注二反思”教学模型的理解,在我校原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制定了以研讨为主线的活动流程。
三、双线融合,为研修增效
预想中的实施方案是否有效,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我们主要从“理论研讨―设计研讨―实践研讨―提炼应用”四个环节展开实践。
1.通过理论研讨环节,实现理论知识与个人经验的融合
本环节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专业理论进行理解内化,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在交流中发现部分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导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通过集体研讨过程,帮助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学习,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线融合。
2.通过设计研讨环节,实现教学设计与课程知识、学生知识的融合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先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再对重难点的突破提出自己的设想。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对教材设计意图的不理解及对学生已有水平的误判,出现了重、难点把握不准的现象。如果在研讨交流过程中,直接将本课的重难点告知,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那么,如何促进新教师对教材解读能力的提高呢?为此,教导处邀请吴光辉校长进行了基于案例分析的教材解读方法的专项指导。让青年教师学习一些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分析、对比同一节课的不同设计,从中概括出作为公共的、普适性的课程知识,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3.通过实践研讨环节,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知识的融合
这个环节采用同课同构的方法展开。首先,要求两位执教教师根据共性教案,分别进行课堂实践,其他组员进行观课、记录。其次,结合后测数据的反馈,中心组成员集中对课堂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查找相关的教学理论依据加以解决。最后,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多轮次的再实践。但是,在多轮次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上课时间跨度大,班级不够用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导处要求中心组长提早制订实施计划,并由教导处出面主动与兄弟学校联系,采用借班上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4.提炼应用环节,实践提升理论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融合
这个环节主要由总结提炼和理论应用两部分组成。执教者将课堂实践中的心得和组员们的建议进行汇总、提炼。提炼总结环节,有意将我校集体备课中“资料保存”环节进行拉长、细化,迫使执教者对于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反思、总结。但是,很多教师只能采用叙述的方式将整个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而未能进行有效的提炼总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邀请了市内外教科研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了专题讲解。同时,利用我校开展的“尚学社”活动邀请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介绍。最后,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实现一对一帮扶,完成文章的撰写。
理论应用环节既是整个流程的结束环节,也是下一轮研究的起始环节,它将研修过程中提炼的知识应用到新一轮的教学研讨过程中,进行检验、完善。整个流程(见图2)下来,教师经历了从理论指导实践和从实践提升到理论的过程。在将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两次转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丰富了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
【关键词】积分量化 小组 师徒结对 高效
随着全球化影响不断加深,英语已经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的形势下,我们不禁要想:我们的英语教育中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英语能力呢?
《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除了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外,还应利用量化管理,德育积分来辅助英语教学,用“师徒结对”的方式捆绑团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语法等方面的锻炼,在班级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掌握能力。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一下在教学实践中“师徒结对”的做法。
一、成立师徒结对
通过一次单词默写或一次口语表达或一次测试为参考,让英语较弱的孩子,自主寻找英语成绩优秀的同学成为自己的师父,(不主动或找不到师父的同学可由老师委派),师徒确定为一对一关系,两对或三对师徒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名单后,宣读规则并派专人管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设计导学案需完成的题量,让师父带领徒弟自学自教,互学互改,共同进步。
具体的操作方法:
1.帮扶内容:所有师父为第一责任人,必须落实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任务。老师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打印并张贴相应的辅导任务到班级,内容一般一天5个单词,3个短语,2个句子,反复出现的易错点,滚动复习,以便巩固落实。以七下Unit11单元第一课时的师徒任务为例:师徒任务:单词:(1)极好的 excellent (2)农民,农场主 farmer (3)任何东西anything短语:(1)挤牛奶 milk a cow (2)喂鸡 feed chickens (3)许多,相当多 quite a lot (4)骑马 ride a horse (5)去散步 go for a walk=take a walk 句子:(1)你上周的旅行怎么样?好极了 How was your trip last week? It was great. (2)你昨天去动物园了吗?没去. Did you go to the zoo yesterday? No, I didn’t. 以此类推,形式相同,任务依据教学内容而定。
2.奖励:(1)师父在测试中达到95分以上,加10分;辅导学生考试进步5分或以上,师父加德育分10分;(2)每周的师徒任务自觉完成,无需相关课代表催促,师徒各加10分;(3)徒弟考试进步5分以上,加相应的德育分(如进步4分不加分,进步6分却可以加6分);(4)大型考试班级进步3名以上,师徒一起获得老师奖励。以上奖励制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我坚持,我加分,这是后进生的一条加分之路;另一类,我进步,我加分。对于师父,要做到德艺双馨,达到一定的目标方可为师,对于徒弟,不能让别人和自己的努力白费,要慢慢的成长,但凡进步,都能获得认可和加分。
3.处罚:(1)当天任务必须在每天的下午的6:40前完成,否则扣德育分10分;(2)抽查发现完成情况有假者,师徒一起抄写任务5遍,并扣德育10分。
4.责任人培训。班级必须有一名课代表专门负责“结对师徒”任务完成的检查和督促工作,每天定时查阅师父批阅的听写,并在第二天课前做好反馈;每周要公布师徒相应的德育积分。老师要时时肯定课代表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并在每月总结时颁发荣誉证书用于激励其斗志。
二、教师的跟踪和鼓舞
师父因为帮助他人既巩固了自身的成绩又收获了老师同学们的赞赏,徒弟因得到朋友的帮助而取得进步,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得以缓解,慢慢地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氛围。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帮助他们列出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并通过责任人和师父跟进这一目标时,一旦发现他们目标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改,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师父的帮助能经常达到自己的目标,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灵活结合教学内容,体现“师徒结对”作用
课后的知识巩固和迁移。如Unit4 Don’t eat in class.谈论了学生日常生活作息及班规、校规两个话题。笔者让师徒扮演名人或名人的孩子,提前上网收集名人所在国家的上学制度、生活作息及校规班规。班上一女生徒弟扮演Kobe的大女儿娜塔莉亚,给大家介绍了“美国学生的一天”,内容不仅囊括了此单元的所有目标语言及重点短语,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兴趣、并拓展了视野。一男生徒弟扮演英国贝克汉姆,给大家介绍了英国学校的一些校规,同学们才明白英国国家的所谓校规很注重个人修养,讲到“Girl Students in the UK can’t wear skirts now, but they could do that before”又引来女生的各种尖叫。在这样的课上,师徒真正的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可以说是十分高效的,也是真正的达到寓教于乐。
总之,笔者认为“师徒结对”的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也要做好任务的规划,过程的跟进,若能持之以恒的使用,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后进生 引导 转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地区及学校之间的差别,各小学在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由各科教师兼任英语课;小学升初中考试中英语只作为考查科目,小学教师对英语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一新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一些人基础极差。初一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怎样做好小学英语教材与初中英教材的衔接,怎样引导和转化后进生,使整个班级能同步前进,是每个初一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努力营造学英语的氛围
不管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充分利用机会反复地向初一学生强调学英语的重要性,使每位学生产生一种必须要学好英语的动力;与此同时,向每位学生强调初一英语是重起炉灶,从头学起,不管基础好坏,只要认真学习,每个人都能取得优良成绩。并向他们介绍以前的学生学英语的成功事例,增强他们学英语的信心。上届学生中有位胡姓同学,初一下学期时从外地转学过来,刚来时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齐,可他学习非常努力,半个学期下来,他的英语成绩达到班级中等水平,到初三毕业考试时他的英语在年级中考了第五名。学生们听了都表示自己要向这位大哥哥学习,努力学好英语,士气一下大增,学英语的气氛逐渐浓厚。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多学生能读能说,但书面表达能力很差。很多初一新生往往整节课把手放在背后,只会听教师讲,跟教师读,不会做笔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在新学期伊始就要向学生明确提出必须改变这种学习习惯,上课不仅要动口,还要动脑、动手;必须要学会做课堂笔记,详细记录好教师讲的要点和课堂补充的新内容,以备课后的复习巩固。要求学生上课前要准备好每堂课需要用的文具书籍,以免课堂上浪费时间去找东西。要求学生及时巩固每天所学知识,当天事当天毕,为下一节课的新知识奠定基础。
三、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编牛津英语教材有着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整套教材的主角――小狗Eddie和电子狗Hobo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利用直观教具,如卡片、挂图等实物,结合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语言环境。为了延长学生上课专注的时间,结合课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并邀请学生扮演教材中的人物,使学生能身临其境融入到教材中,吸引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关注,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及时做好对学生的排查工作
新生一入学,要及时找机会通过各方面了解学生小学英语的学习情况,并加强课堂与课后的观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平时的思想动态等有个整体的了解,对这些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进行一次排查,对每位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一笔帐,为以后的补差工作奠定基础。
五、掌握后进生心理,因势利导
后进生进入初中时大多学过几年的英语了,由于小学时的失败经历,他们对英语学习已经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放弃想法。对这些学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亲切和蔼的教学方式去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替他们分析英语学习状况,找出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针对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并希望在新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心理,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对这些后进生,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如用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他们正确完成时对他们的成功与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他们往往因得到表扬而很激动,慢慢地参与意识就会大大地加强,消除畏惧心理,学习积极性也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成绩也渐渐上升。在这基础上,应给他们制定短期学习目标、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而且要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定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六、“偏爱”后进生
后进生在班级中常被同学瞧不起,有些教师也认为他们是班级的“败类”、“包袱”,在学校里受到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责骂、训斥。慢慢地后进生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孤立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伤害到后进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每堂课,每次作业,每次的单元测验,我都先将表现好,学习有进步(哪怕是一丁点)的后进生的名字提出来及时表扬,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及喜悦。有些后进生的头脑反应慢,有时一个简单的时态、句型讲几遍还不理解,这就需要不厌其烦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再多讲几遍,直到他们听懂为止。绝对不能流露不耐烦的神色,甚至大声训斥。无数事实证明,后进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关键是教师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学生,只要能以你的爱心、耐心、恒心去对待后进生,多关注些后进生,偏爱些后进生,他们给你的回报是无穷的。总之,教师要掌握后进生的心理,用真诚的爱去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让他们自己想学的目的。
七、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实行学生结对一帮一活动
一个班级中不止一两个后进生,有些班级的后进生可能达三分之一以上,这时教师就会有些顾此失彼,力不从心。那么我们就要动员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来帮助教师开展工作。把一些成绩优秀品行好,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班委干部组织起来跟后进生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由他们来监督帮助后进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课后的朗读背诵工作以及一些学习方式的指点。教师不定时地对每小组进行检查,督促每小组的帮扶活动顺利地进行。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活动具有很好的效果。有些后进生不太愿意面对教师,接受教师的帮助,可找了一位同学做小教师后,他就没有距离感,能主动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除了同学对后进生的帮助,所在班级学英语的气氛浓,英语成绩好,这对那一部分后进生也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的英语都能学得好,为什么我不能?在强烈的学英语的气氛感染下,他就会花大力气去学好英语。
八、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要学好英语必须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大量训练,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后进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复习巩固此类的家庭作业。要抓住家长一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关心孩子学习这一特点,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联系,争取他们的合作,督促孩子做作业、听录音、背书、默词等。这对后进生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作用。对一些来自特殊的家庭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比如对双亲离异的学生,就分别多次找他们的父母交谈,指出孩子的未来也是他们的希望,而初中阶段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重要等,要求他们不要将大人之间的恩怨转嫁到孩子身上,要一如既往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尤其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对有些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孩子读书的家长我们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及时通报孩子在校的各项情况,久而久之家长也会慢慢主动与教师联系、交流情况。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告状,尤其后进生的家长要打消他们“孩子不可能学好了,放任不管”的心态。这样在家校共同的配合努力下,后进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会有很大的改善。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一味地告状,既要报忧也要报喜。对防差转差工作要洞察于先,防微杜渐,才能处处主动,引导和转化每一个后进生,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兴宏,吴增强等.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和成因探究.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与行业。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要对小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进行启蒙教育,构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小学课堂。现代化、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故亟需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但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主攻方向。
一、开创自由化、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在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现代化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今,各个小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是众多信息技术的概念、定义、原理等一些抽象的东西,故教材过于理论化、系统化以及抽象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心理和生理都还在发育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差,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全盘照搬教材授课,那么课堂的效果就会很差。从教材的内容出发,教师在教学初可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将教材内容重新编排,增删一部分内容,或者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对教材进行延伸,把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变得通俗易懂,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加深记忆。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课外知识,供学生阅读和用于实践。一份好教材对学生的助益是极其重要的,这份教材可通过工作项目和人物解说的形式,以当今主流系统软件Windows XP及应用软件Office 2003为平台,从公司的日常工作角度出发,分为六个项目。通过第一节课的理论学习,第二节的实际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有些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可采用分小组形式来解决。一个教师不可能一节课给每一个不懂的学生讲解所有不懂的问题,分好小组,从中推选或自荐计算机技能较好的同学成为教师的小助手,一对一帮扶。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又使学生之间的感情加深。其次可在班里组织小组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努力学好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二、加强学生实操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
超过一半的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实训课很难,教师在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循序渐进地进入设计状态,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并且能够将理论与操作融会贯通。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的时候,可以采取教师先模拟操作并且讲解难点,然后让学生练习操作,并让其同时提出问题,最后师生交流总结的三步骤模式。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解人教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幻灯片的制作一课时,教师先演示如何利用模板设计幻灯片和幻灯片的选定、移动、复制和删除的操作方法,以及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或者幻灯片之间链接的操作方法。然后教师挑重点要求学生练习,加深学生对重要步骤的印象。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来说,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构建合理的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三、运用多元化手段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师生的互动程度是评价课堂质量的标准之一。有专家说“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生命”,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成为广大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像是从教材上复制然后粘贴给学生一样。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淘汰在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也随之出现在课堂中。首先,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与实效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其次,因材施教、平等教育等开放式教学理念以及措施也走进了课堂,课堂不再只是优等生展现的平台,同时也是资质平凡的学生进步、充实的地方。因材施教是现代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进步,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健全人格,为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打下基础。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师不仅需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教学理念以适应实际变化,培养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时刻谨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有在教学时要把这样的理念渗透进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我校目前拥有3000余名师生,在300多名教师中50岁上下的老教师占据一定的比例。有人认为老教师的脑力、体力下降,工作缺少激情,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学校的包袱、负担。其实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老教师,他们有很多长处:知识经验足、人生阅历丰富等。如果能够合理地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老教师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校在2002年初设立了督导处,成立了以部分老教师为主体的专家督导组,开展校内督导,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督导机制,让老教师焕发青春、再发光热!
听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听课可以让教师发现其他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通过听课活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可以进行学习、思考和吸收。但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却把听课当成一种负担,听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任务。有的教师在检查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听几节课。到了课堂上并不认真听,要么几个人坐在一起窃窃私语,要么做些看其他书籍、批改作业等与听课无关的事。听课记录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要么草草画上几笔,要么事无巨细,从教学流程到学生活动表现,统统记下来,眉毛胡子一把抓。更有甚者,到了检查时,将别人的听课本拿来一抄了之,或者是直接编造,以此应付检查。而评课时,也缺乏真知灼见。要么保持沉默,一言不发,要么当“好好先生”,好话、客套话一大堆,或说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这样下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评了和没评一个样,起不到学习和交流的作用。听课评课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有诸多原因,但许多教师怕得罪人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被听课者都是彼此熟悉的同事,说别人的不足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人家会认为你在挑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后不好共事。
专家督导组督导听课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为,督导组的专家们德高望重,有的已到歇岗或接近退休的年龄,他们有条件有能力担当听课评课人。根据自荐和教研组推荐相结合的原则,专家督导组由各学科老教师中的骨干分子组成。他们中的许多曾是市县学科带头人,有的担任过教研组长,教龄在30年左右,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科研能力。
在督导听课中,老教师充分体现了在学科教学中老专家的本色,他们耐心认真地指导年轻教师,引导他们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光和热。他们甘为人梯,再发光热的风范得到了教师们、领导们的广泛赞誉,显示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价值。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校内督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督导听课机制化、常态化。尽管有的老教师由于年龄、健康等原因,离开了专家督导组,但是他们甘为人梯、悉心指导年轻教师的精神却被不断地传承和弘扬。张体景老师是专家组中老教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带过20届毕业班,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经验。2003年他来到专家督导组,待人诚恳、热心,与老师平等交流,民主开放,用他深厚的知识底蕴,对年轻教师进行心贴心零距离地指导、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点拨,让年轻教师口服心服!今天,张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专家督导组,但是很多教师还时常想起他、念叨他,说起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说起他的谆谆教诲、无私奉献!如今,像张老师那样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专家督导组中已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他们用智慧、经验为学校的发展再添光彩!
在我校,“新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刚毕业的新分配到我校的教师,二是在其他学校已经工作过,新调进我校的教师。两者都被称为“新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我校校内督导组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岗前培训“搭梯子”让“新教师”尽快熟悉我校的办学历史、学校现状、办学理念、学校规章制度等。培训结束后进行岗位过关考核,主要涉及思想道德、教学技能、教材教法、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督导处运用岗前培训这个平台使“新教师”迅速融进学校,成为学校真正的一员。
对大学刚毕业新分配至我校工作的教师进行专项督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在师德培养、角色转变(由大学生至中学教师的转变)、备课、上课等方面进行具体、细致地培训和指导。针对这些年轻教师中存在的上课语言不规范、教学组织不严谨等问题,请老教师上示范课。实行师徒结对,一对一帮扶,先听后上。师听徒课,师对徒进行规范、指导、提升。徒听师课,总结经验,学会方法,找寻规律,灵活借鉴。要求新教师一年合格,二年达标,三年挑大梁,五年成骨干。
对在其他学校工作过,但刚调进我校的“新教师”除岗前培训外,也进行师徒结对帮扶,不管年龄大小,在其他学校工作年限长短,都要与老教师结对,让他们能够尽快熟悉我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成为我校的教学骨干。
督导组专家对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热情指导,及时与他们交换意见,提出有益建议、看法。对新教师的点滴与进步,给予肯定,充分调动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二、建立教师发展性督导评估信息化平台,用活教师三年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02年就制定了“骨
干教师三年培养工程方案”,采用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探路子等策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锻造一支适应新课程实施,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指导每位教师制定“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计划”,让每位教师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
2008年秋学期,我校在市、县督导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教师发展性督导评估信息化平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立账号,使我校教师督导评估走上了信息化现代化之路。
教师是人才兴校的第一资源。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督导处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教师发展性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组织和督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并上传至信息平台,以便学校随时进行跟踪督导。在制订规划前,组织教师学习和研讨,积极思考和解答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你目前的发展状况,处于什么位置?第二,你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第三,你将怎样实现规划的发展目标?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可测可评的规划,我们要求教师先在备课组、教研组内对规划进行互评互测。让组内教师对规划提出意见或建议,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对规划进行反思和改进,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发展目标。例如:政治组的郑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我校工作两年了,在督导检查中,我们发现他对自己的定位偏低且简单,不够具体。通过同组教师的指导交流,他对规划进行了修改,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对今后一学年中要做什么、怎么做规划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正是在规划的指导和激励下,郑老师工作积极肯干,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不断提升。课余时间他还经常请教老教师,撰写教学论文。不久他的论文获省论文评比一等奖,他在县举办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也获得一等奖。后来,当我们问及他一学年的收获时,他不无感触地说:“规划好啊,规划就是目标,就是前行的方向,我的成绩也可以说是规划给逼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课程焕发出自身的光彩等,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多样,营造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中学阶段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太会,而有的学生则是这个领域的高手,所以我们的教学就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我在组织学生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采用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以及一帮一的帮扶教学。
1.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我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中设计了一张表格,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目的是对班内的学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表格内容包括:你学过信息技术吗?在哪一方面有特长?参加过信息技术兴趣班或校外辅导班吗?家里有电脑吗?会上网找资料吗?等等,然后归类并将调查结果作为分层的依据之一。前两节课我并不急于讲授课本内容,而是让每位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自由完成一个作品(规定题目或自由选题,可以是绘画作品、论文、板报、演示文稿等)。对上传的作业情况作以分析,分析结果作为分层的依据之二。根据这些依据在教师心目中将学生分为基础好的、一般的和基础差的三个层次。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目标,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等情况的发生了。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把学生按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分成一个个小组,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包括,以便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选出程度好的同学当组长,不仅自己要去探索完成任务,还要把自己小组的同学教会。在小组间经常进行一些知识抢答、小制作的比赛等,激发他们的小组荣誉感。各个小组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争当课堂的主人。
3.一对一的帮扶
这是我针对班里基础特别薄弱的同学设置的。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连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都无法完成,可是又不好意思总是问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我分别给这些同学配个小老师(那些程度好点的,又乐于帮助别人的同学),让小老师手把手的教他们,这样既解决了薄弱同学的问题,又让那些作业完成较快的同学有事可干,并能提高其荣誉感。
二、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深入学生的生活
新课改提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转变为服务者,积极营造轻松、活泼、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1.电脑游戏
电脑游戏是学生乐此不疲的东西,每个学生都很喜欢,因此在设计某些课时我们不妨采取游戏的方式。例如:我在教授键盘和文字录入方面的知识时,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而是通过金山打字通游戏软件中的警察抓小偷环节,让学生先练,然后分小组比赛,从每组中找出一个速度最快的再比,最后找出一个全班最快的和老师比。同学们听说最后要跟老师PK,积极性异常高涨,整节课练习的都很认真,比赛的气氛激励着每个同学。例如:我在讲电子表格的操作时,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整个游戏分为三关,利用电子表格中的筛选、排序、条件格式、函数计算等相关知识,找到题目中所需要的数据,从而找到闯关的入口。同学们根据提示在闯关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就感。这种游戏式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容易激发其兴趣,学生学起来效果更好。
2.上网聊天
上网聊天是学生们的最爱,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一个QQ号,开学初,我就统计没有QQ的同学,让他们自己或者是在小组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申请一个QQ号,然后每班建立一个QQ群,大家都加入到这个班级群中,有什么消息或需要讨论的东西在群中一,每个同学都能看到,也都能积极的响应。作为老师,我不是高高在上的信息者,而是作为班级群中的一分子,公布自己的QQ号,加入到班级群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时下流行的东西。每逢过节时,我会在群里发一些动态的贺卡,祝福大家,同学们都会觉得老师就在自己的身边,老师就是自己的朋友,这样就很容易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构建一种轻松、活泼、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三、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接轨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远离现实生活的现象,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适当拓宽知识面,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接轨,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从学校、社会生活大环境中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生活问题情境。
例如:我在讲信息技术与青少年这一章中,不是按照课本进行简单的说教式授课,而是收集一些典型的案例,包括: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网络的话,信息技术可能就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导入,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地思考,将学生自发的分成几组收集资料展开辩论,最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所思所得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出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再如:我在讲图片处理时,不是直接就讲photoshop专业图片处理软件,而是先介绍最近流行的简单智能的光影魔术手、可牛图片制作等,让同学们对图片处理产生兴趣,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讲专业的图片处理软件是如何更高效、更专业的实现这些功能。在讲视频处理时,让学生利用自己日常的生活照片制作成个性、美观的电子相册。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照片变成了精美的作品时,其兴奋程度可想而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一方面,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出发,联系生活学习信息技术,把生活的问题信息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另一方面,要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 中学物理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一、引言
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1]。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由于课时少、起步晚、内容多、难度大,因此很多学生在入门阶段就会有恐惧心理。物理科的学困生主要表现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课上老师讲的内容不知所云,不知为谁而读书,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个人意志比较薄弱。
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过程(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将学习内容置于真实的操作环境当中,强调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最终目标[2]。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由教师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和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新的知识,而且各项能力得到培养。笔者认为这种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模式对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有很大帮助。
二、中学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总是同时发生的。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爆发内在潜能,从而促进物理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相反,消极的情感会阻碍物理学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学习情感的建立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在学习中感受到物理的价值、科学的神奇,尝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愉快,从而转化为学习热情。学困生则大多数处在厌烦、焦躁状态,由于听不懂而感到学习物理很无聊,很无味。即使偶尔对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也无法做到长时间持续。
表1 中学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从教育的角度说,学困生的成因非常复杂,美国早期研究中克鲁克沙克(W.M.Cmickshank,1972)曾统计,当时已有描述学业不良与学习困难的名称可达40多种。但是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见上表1。
三、PBL教学模式下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学的意义,而不是简单陈述教学事实。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强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困生的学习目的变成是将一个问题解决,而不是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因此笔者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体现的教学理念对学困生进行转化。
(一)碎片化学习
所谓碎片化学习,是指通过一片一片、一点一滴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以及学习思考积累,达到了解情况、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走在时代前沿的目的。它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灵活的,富于生命力[2]。
对于学困生来说,由于前期的基础知识及学习习惯与同龄人相比要差得多,因此同样的课堂容量对于学困生来说要完全掌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将单元知识点碎片化后重新整合,每次只要求学困生针对某一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同时降低对学困生的评价要求,以激励和鼓励为主。同时要求学困生将课余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合理利用,充分利用网络工具等,摆脱原有“自成知识”体系的思维定势,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并提高学习质量。通过碎片化学习,让学困生逐渐建立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绪逐渐占上风。
以广州市2012年9月开始使用的修订后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七章《力》为例,笔者对学困生的要求就是先引导他们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教会学困生如何利用力的示意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困生一开始发现老师的要求仅仅是画图,都认为要求很低,并且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在建立学习信心和积极情绪的同时,养成解决力学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此举也是为后续的《压强》和《浮力》等章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微课程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的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3]。
笔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微课程的应用是将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相关物理实验探究视频或者授课视频剪辑成一段5分钟内的小电影,利用课前或早读及午读时间在教室内播放,由于视频时间长度短,对一些缺乏耐性的学困生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笔者曾经在课前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为《乒乓球的“反常”运动》。但是在上课期间不对该段视频作任何解释,结果一下课,一大群学生围着笔者要求对该段视频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进行讲解。笔者此举充分利用微课程的魅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小组协作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中学物理的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PBL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适当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的全面培养,还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团队成员沟通能力。
笔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时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及“小组帮扶”,学困生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一开始是观望其他成员的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慢慢熟悉后尝试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小组协作不仅给参与的学困生带来很大鼓舞,而且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四)延时评价
所谓延时评价,就是利用学生的期待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回答不予以及时评价,而是把评价时间适当地向后拖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在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的评价方式[4]。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物理课堂,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激励学困生、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同时增强学困生的成就感。只有学困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才能取得点滴进步。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现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开发那些不易觉察的潜力。延时评价就是为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使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成为可能。
(五)家校协同
协同教育是一种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协同理论为指导,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促使教育系统有序运行,提高教育效率的教育方式[5]。
家校协同教育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成效,因此改变家长的态度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相比,前者更加重要。只有家长和教师一起对学困生多加关怀,才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促进学困生的良性发展。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和学校孤军奋战,那么最终结果必然与教育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四、PBL教学模式下转化中学物理学困生的应用效果
笔者于2011学年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二三中学八年级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PBL教学模式,同时,分别对实验班的物理成绩倒数10名(以广州市黄埔区八年级物理统考成绩为标准)和对比班的10名学生进行成绩分析,所选取的对比班和实验班均为平行班,对比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201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末考试成绩学困生对比
表3 201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末考试成绩学困生对比
由表2和表3可知,基于PBL教学模式构建的中学物理课堂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实验班的学困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对比班,而且实验班的学困生在原成绩上有所进歩,对比班的成绩却比原来退步。实验班的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反观对比班的学困生,他们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笔者的实践,PBL教学模式对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有以下三点启示:(1)影响学困生成因的形成因素中,学困生的内在因素是关键的,外在因素只能通过学困生的内在因素发挥作用。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从思想上转化学困生。(2)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不够的,对于部分学困生还必须采取课外辅导的形式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排除学困生的情感障碍,对潜在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有序化的研究,从行动上转化学困生。(3)任何一种转化策略都是不是万能的,这就要求中学物理老师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发展之外,在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方面需进行相关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从态度上转化学困生。
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涉及因素非常复杂,工作难度巨大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也会不同,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栋.中学物理学困生产生原因及对策[J].金色年华,2011(9).
[2]高祥.基于碎片化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学习模式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4]周海槐.延时评价提活力,尊重生命放光彩——浅谈延时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2(6).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校选用通用教材,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先后顺序,对教材内容逐章逐节分解,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演示也按章按节,相互独立,缺乏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单调、陈旧。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差,人才培养很难上质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通过社会调查,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操作应用人员、网络和维护人员、销售人员、硬件维护和调试人员、网页制作和网站维护人员、电脑广告设计人员等6类。我校是国家首批中职发展改革示范学校,计算机专业为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计算机专业为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根据6类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为教学方法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计算机专业实行“2+1”工学交替制度,根据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介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意识、了解企业文化;第二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三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见(实)训基地,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第四学期主要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参与项目生产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第五、六学期为顶岗实习,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具体岗位分散式进行专业综合知识学习。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参加了生产实践,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校企共同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岗位培养目标、教材、教学方法。学校毗邻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区,实施专业对接园区产业,课程对接园区岗位,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技能的“三对接”工程,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六大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①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由校方专业组提出初步方案,企业方面针对岗位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定稿,校企共同规划课程开设,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学和实训内容与企业对接,增加相应的案例分析、项目讨论、现场实践课,使学生亲身体验作为计算机应用性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②为了使教学过程尽量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校积极开展“教师下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的“三联”办学模式。学校每年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议,校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互访,获取企业对学校培养方向的评价及要求,以便及时对岗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做出调整。③与合作企业开发完善的教学项目资源库。我校利用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契机,与云龙计算机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技术资源库、课程资源库,远程培训平台,共同开发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建好了“网络综合布线”“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等4门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和试题库,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
(3)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为教学改革提供人力支撑。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传统意义上照本宣科的教师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能说会道且动手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项目教学中需要教师精选项目,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协调、分析、决策和评价能力,现场教学中需要教师能说会做,对设备、仪器、工艺了然于心。我校依托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聘”等方式,采取“引、聘、送、下、带”等措施,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通过继续教育、顶岗实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课题调研等途径,培养出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①“多方引进”是指从行业、企业的生产一线引入高素质技术人员、岗位能手,从高职院校或同类学校引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长期任职或兼职担任专业课、实践课教学,通过提高专业课时津贴标准、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提高其待遇。②“高薪聘请”是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而学校师资较薄弱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对整个课程或其中某一模块进行授课,开辟讲座、论坛,对技能训练方面给予专门指导。③“选送进修”是选取、选拔部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薄弱课教师到高等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研修,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动手能力。④“下到基层”是指严格实施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一个月的计划,常态化开展“教师下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顶岗实践,丰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⑤“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是指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导师,与中青年教师结成师徒,一对一帮扶,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4)加大教学过程改革力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计算机专业组按照6类就业岗位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等方法,重点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
①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1)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实践性教学。采用岗位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引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仿真、模拟的实践教学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并端正态度,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项目导向教学,将整个专业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技术支持、网站建设”4个项目导向培养。根据四个工作岗位,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以企业的生产项目开展实训,使学生全面体验工作过程,按照职业规范完成工作任务。2)开展模拟情境教学与实训教学。利用工学结合的开放型仿真实训中心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习相交替,使学生与企业岗位实行零距离对接,实训内容和考核评价紧贴行业岗位的要求与标准。严格实施岗位实践技能的考证制,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专业综合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按照教学内容设计精选教学项目,采用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典型项目、任务和案例由企业参与设计和验收评价,注重做中教和做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1)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影视文件等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多种感官,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2)计算机交互虚拟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中,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虚拟教学。3)利用空间教学。建设满足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数字化虚拟校园,促使全校师生学会利用“职教新干线”等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和沟通交流工作,真正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5)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及6类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以学生的职业态度、专业技术服务与应用技能水平、实习实训成绩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多元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①评价多元参与。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共同参与,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外顶岗等多个平台,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沟通协同能力、学习能力、遵纪守法和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表现。②参照行业评价标准。按照岗位用人标准与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将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将Cisco、锐捷、华为认证等行业评价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实行学生毕业的“双证融通”制度。③评价过程全方位。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习过程评价、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实际操作、设备配置与调试结果、工作总结等形式,对学生全方位综合评价。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企业岗位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只有通过教学改革,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完善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小娟.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
与企业,2013(9).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冯文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让计算机教学焕发活力[J].硅谷,
县河镇中心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乐学”高效课堂,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外地外校成功经验,组织教师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以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以课改促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关注每位学生成功,师生共同成长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强化管理,领导重视,抓住推进校本研修的关键。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每年都把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校本研修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学校成立以中心学校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教研、教师培训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实行领导分管教研组责任制,带头听课,带头参与教研活动,并要求在教研组内首先是带头学习,其次是服务,最后才是管理。
二、建章立制硬考核,努力建设校本研修制度化新局面。
为了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培训学习,中心学校出台了《县河镇中心学校教职工专题学习制度》、《县河镇中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县河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县河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县河镇中心学校校本研修奖励制度》等,并出台了优秀研修小组的评选条件和校本研修奖惩办法。为了使其更具有约束力和深入人心,我们先后在2018年、2019年召开的教师会上将《制度》分发到各研修小组进行讨论并提交到教代会上讨论通过后正式下发到各学校(幼儿园)执行。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使学校的校本研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规范了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学校并将教师的研修活动的考核与年度考核、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晋级晋职、岗位设置等挂钩,将教师研修学分转换成年度综合考核分,在《教师年度考核评分细则》、《学校常规管理考核评分细则》、《教育教学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研修活动。
三、培养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支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市县级骨干老师,在校本研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对各级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我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导师制”,要求各级骨干教师传帮带一个新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开学初,新进教师在 9 月份先听“导师”课,然后请“导师”指导教学设计与试讲,先上一节课,一个月后上一节“合格课”,学校评委组与其他老师听课评课,评定为合格为止。第二年的 5 月份上一节 “展示课”,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努力借助外部资源: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锻炼的舞台,组织开展了学校的外出学习老师上一节“汇报课”或是开展一次专题讲座,让他们在讲台上展示学习所得。三是有计划地请进来。我校充分利用协作区、学区及支教老师的资源,有计划地邀请县教师发展中心、兄弟学校的学科专家来校听课、评课与讲座,使“专家引领”在我校校本研修中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四是给骨干教师搭建一个锻炼的舞台,我镇积极承办了2018年12月“国培计划2019-中小学校长工作坊第二坊总结会”和2019年4月竹溪县中青年教师大赛的语文和生命安全赛区的参观研讨活动,促进教师观摩学习和承担各级各类“对外公开课”,“向下送课,向上献课”的活动。 2018年6月又申报了“五yue德育文化+红色教育”一个“十三五”市级课题。围绕着学校的课题,我们逐渐明晰了研究的范围和内涵,切入点放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上。
四、做实教学常规研修,积极创新渠道。
1、学校校本研修包括全体集中研修(由行政办公室主持,校长、副校长轮流进行专题讲座或辅导,每周一教师例会时进行)、教研组长集中研修(由教务处组织,每周二、三、四下午分别是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进行)、班务研修(由德育主任组织,每周二上午进行)、校务研修(由校长组织,每周一上午进行)等多种层次,根据各自实际在学期初拟订相应的研修专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各研修组采用问题式研修、教学诊断式研修、案例研修及以实验课题为导引进行的研修等多种模式,其形式呈现为讲座式、中心发言人式、讨论交流式、个案评析式等多种形式。这些常规研修我校一直坚持扎扎实实开展,形成了我校务实的校本研修氛围。
2、为教师研修、培训提供时间保障,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设备和资源。①建立学校级研修模式;②各级研修活动教处统一调课;③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及校园网。
3、在做实常规研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拓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每学年上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制定自我发展规划,校本研修计划等,老师们可根据各自实际确立自己的近期规划和中长远目标。学校有联网的电子备课室,每周定期向教师开放并进行教育技术培训。2018年,学校部分教师自发建立了“县河语文、县河数学”微信群,老师们在课堂上困惑随时在群里进行交流讨论,随着校本研修的开展与不断深入,其讨论主题与交流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群管理员这样号召:“这里是县河教师的天地,是校本研修交流的茶座!欢迎大家在此对县河的校本研修畅所欲言!”
五、坚持“三主”,即:让校本研修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成为学生受惠的主渠道。在校本研修工作中,我们注重了校本研修成果的转化,放大校本研修效应。
1、让校本研修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经过几年校本研修的探索,在县教育局的关怀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先后被县、镇授予“小学调研考试优胜单位”“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十堰市教育局命名为“文明校园”。
2、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要求和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主讲镇校级公开课,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学竞赛与课堂研究,积极参加校内课堂研究、听课评课,多数教师能通过这些渠道完成校本研修的学分。绝大多数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在每年师德师风考核中,家长评教师和学生评教师有90%以上的老师得分在90分以上。随着研训学习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也得到了明显提高:95%以上的老师能熟练有效地采集网上信息、开发课程资源、下载改造或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均有了明显的变化。学校规范了《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的填写并由教务处纳入教学常规,每学期末组织专人进行检查、评估,填写参与率100%,合格率100%。